用之无用,学之以穷6666是什么意思思

为什么很多大学生毕业后都说大学所学知识无用?
很多人都告诉我大学里面学的东西是没有用的。 那么什么才是有用的呢?是交际吗? 既然没有用那么我们大学里该做什么? 我是学教育专业的,请问教育专业所学的知识对将来的工作有用吗? 谢谢!
按投票排序
271 个回答
恰好,今天被Quora推送了一个答案,不见得完全和这个问题对应,但是对于解决楼主的疑惑大概会有帮助。起先我说“可以秒杀这里所有答案”是在被神答案震撼的情况下头脑发热之作。大家哈哈一笑即可。如果直白地回答原问题的话,我的判断是:这些毕业生并没有从全局上去理解自己所学的知识,或者没有意识到在学知识的过程中自己思维能力的变化才是胜任工作的原因。我们常常谈到工作中需要“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这个概念其实是很模糊的。如果用这个模糊的概念去看待大学学习,我们很难解释为什么“隔行如隔山”,为什么又会有一些学霸通吃所有课程;最重要的是:我们恐怕无法有效率地提高自己的这一能力。所以,理解“大学能否学到有用的知识”以及“怎样才能在大学中学到有用的知识”,甚至“什么才是真正有用的东西”就十分必要。关于前两者,看后面的翻译答案。关于第三点,我已经在这个问题下面的回答中看到了好几种不同的态度,或许已经可以代表主流观点。在此就不单独发表看法了。以下是Quora上的这个神回答:全文实在太长,我先摘要下:大学里学的课程很快就会遗忘。因为你还是个新手。只有成为专家后,你才能看到教堂而不是只看到组成教堂的一堆石头。当你掌握全貌后,哪怕忘记了大部分细节,也很容易在大框架下自行重新获得知识。如何尽快掌握全貌呢?即使是各领域的专家们,除了“多积累”也没有给出更好的办法。作者自己也是通过数年的积累才获得了这一能力。好在,认知领域的人对这个问题有更好的解决办法。作者列举了不同领域的人对学习方法甚至学习态度的研究。作为一个教育者,作者也会困惑为什么学生看似学会了,却无法掌握所学知识。所以作者探讨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困惑的原因,以及可能的解决办法。以下是部分全文(我在挣扎着翻译中):【
同学已经把全文翻译完成了:非常感谢。本答案不再更新。】 , PhD student in Physics2641 votes by , BS Caltech, PhD MIT, ,Working as a Scientific Officer and currently i..., , PhD student in physics at UC Berkeley, , Oxford MSc and Berkeley PhD student in Theoreti..., Anonymous, , In PhD Program at UChicago, B.S. in Physics fro..., , Postdoc in Physics, Harvard University, , In PhD Physics program for 2.5 years at Technis..., , PhD student in theoretical astrophysics at UCSB, Anonymous, , Ph.D. from MIT, B.S. from Caltech. Specializing..., Anonymous, , PhD in Nuclear Physics at the University of Mil..., 你来到课堂上端坐在椅子边缘,把笔记本翻到崭新的一页,并握住一只削好的铅笔。你跟随着教授所说的每一个词。呃,也许你中途会漏掉几小段,不过谁不是这样呢?再说你已经把所有笔记抄下,可以稍后回顾。那个周末,你刻苦阅读教材。也许你会跳过几小段,因为那周太忙了。但是你一定学习了章节摘要并且读了所有的例题。你解家庭作业习题,甚至提前了三天开始。当你遇到困难时,你去参加辅导课并且向助教请教,直到他们教会你为止。在考试前,你复习所有的笔记和公布的家庭作业答案。你做了模拟考试题,而且看起来所有的知识点都开始串联起来。你可以解决所有的习题并且记住了大部分公式和推导!最后你参加了期末考试,带着你那前一夜准备的满满的一页小抄。你基本上答对了所有的问题,至少得到了部分的分数,并且带回家一份你应得的A.三个月后,你几乎都记不起来这门课程上学了些什么。怎么回事?你为什么忘得这么快?你是唯一一个这样的人吗?你是不是本该背诵更多并且更加努力?答案是否定的。一个能记住所有物理课程内容的学生与一个物理学家的联系,就相当于一个能背下词典的人与一名作家的联系。学习物理意味着建立技能,特别是建模和解决难题的技能。你课本上的结论只是原料。而你是一名建造者。不要把你所有的时间花费在收集更多材料上,收集一部分,然后建造事物。下面是怎么做。教堂与石头理查德.费恩曼在教授他著名的大学新生物理课程时,曾举办了一些特殊的复习课。在第一课中,他这样解释关于试图背诵你所学的物理知识时存在的问题:&以下为引用(译者注)&不起作用的办法:背诵公式,然后对自己说,“我知道所有公式了,我现在只要搞清楚怎么把它们往问题上套就行啦!”现在,你可以能会因此而成功一小会儿,而且你背得越多,你在这条邪路上就走得越远——然而这最后会不起作用。你也许会说,“我才不信他说的,因为我总是很成功,我一直这么干来着,我以后也一直这么干”。你以后不会一直这么干的。你以后会完蛋的——不是今年,不是明年,但是最终,当你开始工作或怎么——你将在某处输掉,因为物理是一种极为庞大的体系:它包含了数以百万的公式!你没有可能记住所有公式——绝不可能!而且那个你所忽略的伟大事物,那个你现在不用的强力机器,是这样的:假设图1-19是一副包括所有物理公式的图(它应该不会只是二维的,但是我们姑且假设如此)现在,假设你的脑子出了点小问题,某些地方的所有材料都被抹去了,而且留下了一些缺损的点。自然的关系之神妙使得逻辑上“补上(三角化)”这些空洞成为可能。(见图1-20)现在,假设你的脑子出了点小问题,某些地方的所有材料都被抹去了,而且留下了一些缺损的点。自然的关系之神妙使得逻辑上“补上(三角化)”这些空洞成为可能。(见图1-20)而你可以重建那些你忘掉的东西——如果你忘得不太多,而且知道的足够多的话。换句话说,会有那么一个时刻——尽管你目前暂时还没有到那个境界——你会知道足够多的东西,以至于你就算忘了些什么,也能通过你记得的碎片重建他们。所以第一重要的是你知道如何“三角化”——也就是说,知道如何从已知的事物中进行推导。这是绝对必要的。你也许会说:“哎,我可不在乎;我是一个相当好的记忆能手!我还修了一门关于记忆力的课呢!”还是不行呀!因为物理学家的真正作用——包括发现自然的新规律,以及在工业中发展新事物,等等——不是谈论那些已经知道的东西,而是做出一些新东西——这样他们才能从那些已知事物中被“三角化”:他们形成了一个从未有人建造过的“三角关系”。(见图1-21)为了能够做到以上这些,你要忘掉背诵公式这回事,而是试着学会为了能够做到以上这些,你要忘掉背诵公式这回事,而是试着学会理解自然中的关联关系。这么做一开始是会更加困难的,但是这是唯一的成功途径。&引用结束(译者注)&费恩曼的忠告是学习法中的一个常见的主题。初学者们想要记住所有的细节,而专家们想要传达一种完整的形态。学外语的学生们(总是)谈论他们已经记住了多少单词,但是教师们把这看做语言掌握中最琐碎但不重要的组成部分。菜鸟音乐家想要把每个音符和节奏都搞对,但大师们想要找到自己对于乐章的独有理解。学数学的学生想要记住定理,而数学家们却寻找一种思维的途径。学历史的学生看到的是一连串时间和事件的列表,而教授们看到的是(历史人物的)性格,时代背景,以及故事的关联。在以上例子中,初学者总是被细节所淹没而看不到整体。他们望着教堂,看见的只是100000块堆在一起的石头。George Miller在他1956年的研究“神奇的数字7,加减2”中对专家和初学者思维区别有一个相当清晰的描述。Miller给大师级棋手和新棋手分别展示了国际象棋残局。他发现大师们5秒就能记住整个棋局,而新手们绝望地(记了半天),也只记住很小的几个部分。然而,这只在真实棋局的摆位中成立。当Miller把棋子位置随机排列时,他发现大师们的优势消失了。他们和新手一样只能记住他们看到的很小一部分棋局。原因在于:大师级棋手们把棋子信息“打包”了。他们不再需要记住每个位置是什么,只需记住防线上的几个弱点。一旦他们了解了这点,剩下的就是无可避免的,可以很容易被重建出来。我在高中时玩过一段时间国际象棋,但从未达到过很高的级别。在一次大型赛事中,我遇见了一个高手。他告诉我棋盘上的每一个方格对他来说意味着什么。当我写下我自己的棋步时,我必须要数行列才能搞清楚我把骑士放在哪(A-B-C, 1-2-3-4,骑士走C4)。而他立刻就知道那是C4。因为当他考虑控中或护王时,骑士在C4所起的作用使得那个方格感觉就像是C4。为了秒懂这一原理,来,你有两秒可以记忆下面这行:首先,花生醬,果凍很简单吧?嗯,如果你懂中文的话。(或者假定Google翻译对此很有效,"first the peanut butter, then the jelly".)你可以很容易记下对应的英文,但是大概无法记住这些方块字(当然,除非你本来就懂中文)。这是因为你已经对英文无比熟悉。你的大脑不费吹灰之力将你屏幕上的曲线,直线,和空白都转化成字母,然后单词,然后一种熟悉的三明治相关的词句。于是你只记住了最高端的抽象信息。使用这一信息,你可以精确地复制出这一词句的细节。但是你可能会忘记首字母是否大写或字体是否是serifs。要记住一连串同样长但是随机选取的英文单词可能会更困难。随机排列的字幕还要更困难,而看起来随机的中文则简直没可能记住。在每一步中,我们都多失去一些用我们的认识机制把原数据抽象出来的能力。结果就使得记住准确意义越来越难。这就是为什么你如果想要背物理公式或者推论这么难。他们对你还不具备意义。他们还没有嵌入一个你已经建立起的大框架。所以当你交掉期末试卷之后,他们都开始(从你的记忆中)溜走。别担心。这些细节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越来越能够被记住。在给新生作辅导时,我曾经很惊讶他们的记忆竟会如此之差。我们可以在20分钟课程中解一个基础物理的题。我们下次会面时,我会问他们这道题作为复习。就我个人而言,我可以记住那道题是什么,答案是什么,如何解;甚至学生上次怎么做错的细节,以及我们上周比较过的其他类似题目。然而,我经常发现学生一点也没记住这些东西——甚至不记得题目问的是什么!其实,当我在思考这个问题如何符合他们对物理的理解,并且试图找出他们的错误告诉我的是他们哪方面的概念错误时,这些内容已经被抽象出来,变是“30度角的sin是什么”以及"centrifugal" and "centripetal"的区别. 大部分技术教育都是这样工作的。你试图理解连续介质力学,但是牛顿定律还没在你脑中扎根。或者想理解量子力学,但你你还没掌握线性代数。无法避免的是,你必须重复地学习课程——第一次记住细节,第二次看穿细节之外的意义。当你开始能看到“全景”时,你会发现细节变得更有意义,而你会很容易记住他们。Randall Knight的《五节简单课》描述了关于专家和新手的研究。两组被试都被给了同样的物理问题并被要求大声描述他们解决(或解不出来)的思路。Knight引用了Reif and Heller (1982)的以下总结。(我翻不动了。作者下面居然还举了个微积分解物理题的例子,我=.=)【
同学已经把全文翻译完成了:非常感谢。本答案不再更新。】
一个上课不听课但绩点不错的前坏学生出来和骚年对话几句。没有人说语文有用吧?但我们却在这里写着小学老师教我们的字!字都不会写,就别说敲代码、搞设计云云了。那语文是否有用?现在这个浮躁的社会,可耻可悲把“有用”=“赚到钱”。所以才会流行着一堆“读书无用论”,“大学生比不上农民工”等言论。按照这样言论,的确上面所言的语文的确没有用。因为写了字却没人付钱给你(作家、编辑类除外)。即便从这种浮躁的“释义”上来说,私以为,只要是有营养的知识,都必定有用。就像本人现在苦逼成为一码农。而余不学语文,无以写简历;不学英语,无以进外企;不学数学,无以选专业。何无用也?!如果骚年你还觉得不够论据,想象一个极致的场景。你课余看了些杂七杂八的书(例如神马梁启超传记之类的),在10年后的餐桌上,对面坐着一个日薪顶你年薪的大老板,你的任务是要劝服他和你们公司合作一个项目。在你各种话题无以插入的时候,无意中你发现他是梁启超的粉丝,并对其有深入研究,而你,这个之前被人称之不务正业的骚年,由于涉猎过几本这类的“奇书”,而有所可言,是不是就成功“乱入”了这个残局了呢?那么,读书是否无用呢?当然你会说上面这个概率也太低了吧。所以骚年,大学教你的东西太少了啊!!(如果你觉得那可怜的知识还没用的话,那你也太对不起你父母给的钱了)你需要自己多去图书馆涉猎;多下几本电子书;多去摸下正版书的书皮(俞敏洪所云)、当你的“没用的知识”越来越多,上面的机会自然就多了。某老板不喜欢梁启超,可能喜欢达芬奇;某面试官对艺术没有研究,可能对相对论十分带感呢!当然如果你更为极端的把“有用”=“直接赚到钱”。那我还是建议你退学吧,把钱打本去卖烧饼吧,听说一个前程序猿卖了半年烧饼就买楼娶媳妇了。最后,补一句爱因斯坦的话:当一个人把在学校所学全部忘光之后,剩下的东西就是教育
土木的,大学学的时候感觉没用,工作了之后把当年卖掉的专业课书再一本一本买回来看。你说有用不?
读书即未成名,究竟人品高雅,修德不期获报,自然梦稳心安 。
我根据我的经历谈谈这个问题吧. 首先我念过一个水货大学, 但只念了半年却赶上了非典, 之后瞎混了一年, 想干点非法的事没胆子, 想找份正经的工作没人要. 突然有天觉悟了, 决定自学. 办了张首图的借书卡, 但是不知道从哪开始, 向别人借了大学的书目, 发现实在太多. 如是我决定找一个方向, 向那个方向前进的过程中, 自然会遇到很多不具备的知识, 我就差什么补什么, 不求精通只求明白补的那一小部分. 两年后, 我费了比大学毕业生更艰辛的过程找到了一份工作, 再两年后, 我进入一个互联网特定的领域... 虽然离我的目标还远, 但我不会放弃, 还会继续.回过来再说对大学的看法, 如果可能, 我想回到高中好好念书, 进入一所真正的大学, 学那些你现在认为"没用"的东西. 举个栗子吧, 我当时"大学"的专业是"计算机信息管理", 主要的课程是程序设计, 数据库, 会计... 当然本科段还有些叫着玄乎些的课程名. OK, 你也许会纳闷, 学会计干嘛, 你不是学的计算机吗? 但是对于我现在干了多年后, 发现真有用, 这个专业出来的人都干什么? 干信息系统. 信息系统都干什么的? 管理档案, 财务, 金融, 物流, 网站... 说来说去, 就是数据的增删改查, 关联糅合, 索引分类... 很大一部分不过就是换了马甲的进销存.再说说除了本专业的应不应该开阔视野学些其他的. 当我工作后, 公司楼下是海淀图书城, 每天中午我都去那看书, 有次看了本&&UNIX编程艺术&&, 别看书名有编程的字眼, 其实讲的都是计算机文化发展的, 厚厚一本书讲的都是UNIX的历史和作者的主观思想, 但是一些观点比如K.I.S.S深深的打动了我, 从此写程序/设计软件都要仔细的思考符不符合这些原则, 也从那以后, 我不再买任何编程教程和手册, 看的书不再局限于与编程紧密相关. 这些年, 我设计了3个不同编程语言的应用框架, 并在两家公司得以实际运用. 而这些作品里的很多细节, 来自于那些非专业的书籍和生活感悟.工作不过是场开卷考试, 可能是以前鬼混的时候酒喝多了, 记性超级差, 脑袋里装份小抄/目录条就爆内存了. 手册/教材哪都下得到, 而思考方式是内功, 是要好好沉淀, 可意会但难言传的.我最近准备离开现在的公司, 所以比较闲了, 完整的读了KK的&&失控&&, 其中的蜂群/众包思想, 生物圈的比拟, 又让我眼前一亮. 好好享受你们的大学时光吧, 朋友们!
因为在用那些知识人都忙,没空闲扯
以结果为导向看待这个话题,很容易推导出“读书无用”、“读本科无用”甚至“活在中国真不值得”的结论。但是,你有没有想过你是在为目前面临的挫折找借口?比如,找一个替罪羊为自己的付出和不甘心开脱?这不全是你的问题。单单就你提问的这个问题而言。我认为:1、从小学数学不只是为了算账,而是为了锻炼逻辑。如你所见的小标题,数学知识是工具,你得利用它锻炼你的逻辑,或者说你得利用它培养你的逻辑能力。但你得到了这个逻辑能力却反过来说数学没什么用,就是“缺乏自省”范畴的问题了。2、从小学语文不只是为了编故事,而是为了表达自己。如你所见的小标题,语文一方面是承载你表达内心思考精华的载体,一方面又是融入社会、获取资源的载体,更是你的能力体现。比如你要上市,面对券商投资人你什么也不说,而是向大家散发传单,并自以为这是行动派的表现的话,那么,我觉得雇一个演员效果可能会更好。这也是说明,你要成功,你需要这个能力。(弱弱滴说,大学语文是一本好书)。3、大学与人生其他阶段、包括求职以及工作若干年后做中层的阶段一样是一个重在积累、顺便爆发的过程,我一个大学同学四年里读了1600多本书,其中小说占了大半。他现在是某报记者,当地的名记。我另外一个大学同学四年里只读了大概200本书,种类集中在本专业课外读物里。他现在是1家微型广告公司、1家微型期货经理代理的老板。(我们是编辑出版专业的学生)我一个朋友大学四年看了若干G的爱情动作片,他现在是本地电视台有名的摄像。因为他说他从日本摄像师那里看出了智慧。(没有精尽人亡确实让我诧异)。你看到了,上面这些人活法不一样,冷暖自知,你也看到了,他们呢很多时候并不是以自己大学所学的专业制胜。因为,每个人都应该先想着积累,然后再去思考“是否有用”、“是否有效”、“是否值得”这些问题。人生在我看来就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只有先积累够了,才会自然而然地发——刻意追求发,是本末倒置。多余的话——年轻人习惯找答案不难理解,但是习惯找替罪羊就是隐患。现在的社会流行批评政府和CCP,但是,过完了嘴瘾能让你解决问题么?——要么改造他包括颠覆他,要么闭嘴总结自己干自己的事。---------------------------------------------------------------------------------------------日 更新 基于下面的评论回答个别人可能关心的小问题---------------------------------------------------------------------------------------------问:你举例的同学之一,做记者的那个人他的阅读量为什么是1600本/4年,而不是1599本/4年?答:图书馆计算机开的名单是这个数,哦,好吧上面的答复看起来毫无诚意,那我就说:“对,我记错了,我的同学整4年就读了16本”,“合格的”知乎用户们,你满意了吧?问:你是怎么知道的(这个16本/年)?答:我们学校传统,退回借书证的时候,馆员会问:要不要给你打印一份书单,我的数字是482本。问:看你的回答怎么好像是五毛?答:我只是一个自认为会承担责任的人,而不是“我只为祖国献骂声”的“独立人士”。再者,懂得多久的历史,就能看到多远的未来。反观“独立人士”所谓的“合理质疑”——我做不到的,他怎么可能做到——表现得不那么负责任,比如这种逻辑表现形式:我四年读1本书,他怎么可能四年读1千本?一定是吹牛!朱毛红军才3万人,怎么可能统治大陆?一定是CCP消极抗日努力壮大自己的缘故国军真是委屈了……如果这个逻辑成立,奴隶铁木真光棍一个,绝逼是无法成事的。当然,“独立人士”可能会告诉我:“中国的教科书,能信吗?”、“我没看过日本的教科书,但我绝对看过中国的教科书!”哦,你们又赢了。丰臣秀吉是带着全日本武士去讨伐其他家那几个少得可怜的家丁,所以才成为一霸的。这下,你满意了吧?问:你怎么语气不那么客气?答:对于信奉“好听的就信,不好听的就不信”的人来说,我的嘴是比较贱的。问:你对知乎问答有什么看法?或者你对知乎中毒者有什么话说?答:骗局成立的前提是——你要什么它都能给你——比如:“我只需要投如16888元,通过亲友关系共同投资,3年后我就能得到52万元!”“一人一票!吃穿不愁!”/“一人一票,立马发财!”/“一人一票,强国强种!”/“一人一票,天绝城管!”“这位是XX山的XX大师,XXX的星途就是得了他指点的……”……那,知乎也有类似功效,比如“为什么他会成功”,然后看了下面的评论,感觉我顺着这个模子多半也会成功。那实际上,你有李嘉诚做爹吗?你有李老师MIT求学的经验吗?你有古永铿那美国好友(罗姆尼)的人际关系吗?……你有腾讯那样的大平台吗?那,喜欢这个网站=没救了?不,我要指出的是——尽信书不如无书——全信网络不如没有网络。以上。
大学就好比一个大容量的硬盘,里面装了很多很多的数据—即知识,但是有了这些数据有什么用呢,你之所以觉得大学知识没用,只是因为现在的大学还摆脱不了应试教育的模式,很多人进入大学只是被硬生生的灌输了许多东西,而忽视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这就好比把一个硬盘的数据传到另一个硬盘而已,但是“硬盘”里的数据要怎样才能“有用”呢?这就需要你通过自己的思考和理解将这些信息转化为属于自己的东西。
大学的课程,过于强调专业性,课程与课程之间缺乏联系而显得壁垒森严,我记得我上大学的时候,上课的体验就是“只见课程、教师,而不见专业”。现在想想,当时真是无法领会我学专业的理论性课程,无法用理论把应用性课程整合起来。后来大概工作五年之后,对所学专业有了更多的认识和思考,某次去了一位泰斗家里,学习了他的理论著作,加上当时再补老三论的课,顿时豁然开朗,不但意识到了大学课程的基础性作用,也知道了自己应该再去学习什么来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
有用,但作用大小因人而异。
每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基本都在20岁左右确定,所以与其说大学期间学到了什么,不如说这个年龄阶段本身非常重要,你大学里选择了什么就收获了什么。但无论作何选择都会对你未来的人生有很大影响。
和中学不同,知识性的积累只是大学教育的一部分。此外还有软实力的培养,比如个人兴趣的塑造,获筛选信息的能力,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社交能力等等。这些东西都是要自己去主动锻炼的,不是等着别人教会你。此外,这时候认识的朋友和接触的圈子也很重要。
首先,不管是什么阶段,只要学习,肯定是有用的。然后很多人会问:“哪里有用了?我以后买个菜也要用到微积分?也要关心它有什么化学成分?” 确实不用这些。我说的有用,除了表面的你得到的知识,也许一个月不看就会忘掉,更深的是你的思维,这个陪伴一生的东西。好了,说到这,有人就会说:“屁勒!这种假大空的废话谁不会说!”OK,我就跟你说说什么叫废话。真理都是所谓的废话。拿我自己来说,我高三的英语成绩没有下过130,不害臊的说,考前就知道我第一。-----背景,割-----很多人问我秘诀,我只能说:“感觉。”英语这东西,确实靠的语感。然后接下来就会问:“怎么培养的感觉?”我说:“多读。”再然后,“我也读的很多啊,怎么就没感觉。还是你比较聪明。”我只能笑笑了。没然后了,谈话终止。我不否认我聪明,括弧笑。但更多的还是努力。努力这个词,就是废话。有人说看你也没怎么读,玩的比别人还疯。你只看到我的光鲜。丘吉尔谈成功就是“never give up”,马云谈成功就是“坚持”。。。这些故事很多人都知道,但,只是把它当做个故事。好,回到“废话”上来,思维。去买菜,会个小学的加减法,够了。但有些人,会从买菜中观察---交通,人流,物价,走势,CPI,宏观经济。。。很自然的会从不同的层次去看问题,从而发现更多机会。我认识个阿姨,她一定要把她女儿送出国读书。她说:“即使不读书,就算是去玩,我也要送她出去。人出去见过世面了以后看问题完全不一样的。”香港有个叫《穷富翁大作战》的真人节目,让富翁体验几天底层人民的生活,期间不得寻求任何帮助。这些人本以为靠自己的能力可以很轻松度过,到最后却是感慨万千。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一个人说的:“当穷人时,每天想的就是下餐饭怎么解决,哪还有精力去想其他。”这些就是所谓的思维,这是个潜移默化的东西,无法逃避。能做的就是去改善它。接受良好的教育,就是不断改善的过程。读书无用论,只不过是停留在“术”而忽略甚至否定了“道”而已。受教育最大的收获,开民智。
没有用,是因为他们只有答案没有问题。就好像《银河系漫游指南》中的 42 一样,这是终极问题「生命、宇宙以及一切」的答案,但问题是什么根本解释不清楚。很多人读完书,知道了书中所提问题的答案,但现实世界根本不需要重复解决这些已知的问题,所以他们觉得学到的东西完全没用。真正需要学的,是如何找到值得解决的问题,如果使用科学方法解决新问题。如果学不会解决新问题,那大学就是专科教育。
是人没用。
因为没有真正学会。
这么说吧,主要是因为学校的教育太烂。中国学校在扩招的时候,最容易扩招的就是文科类专业了,根本不需要任何投入,实验室和器材都不用买,就可以猛地扩招成百上千人。但是关键是资金投入少不代表这门专业是没有技术含量的。拿我自己的法学来说,法学做起学问来是非常难的,强大的思辨能力就不用说了,还需要极其强大的跨学科能力。法学是没有自己的研究方法的,所以必须要参照人类学的,社会学的,经济学的,历史学的研究方法。所以你没有一个二学位都不好意思,美国非常流行JD+MBA以及JD+MD(==)的培养模式,宾大每年有30%人读双学位。而且法学研究需要阅读大量外文文献资料,这些资料很难阅读不说,各种长句套长句,不像理工科的公式是世界通用的;而且还要懂两门以上的外语。可能在理工科领域,会英语就行了,美国和英国的科研能力之强大毋庸置疑。但是在法学领域,用我教授的话来讲,不会德语和法语,你好意思说自己是研究法律的?所以在日本的大学读博士,以及在一些顶级法学院读学部的时候,比如东大,就开始要求学习一外和二外。中国传统的法学在民国时期有北朝阳,南东吴之说。那些在欧美经过顶级法学训练的学者,基本上都会几种语言。而且他们在作为法学家的时候,还担负着引进西方法学的责任。这些著作纯粹拿给翻译家是翻译不好的,会出现很多很生硬的不知所云的句子。所以以前的法学研究者不仅仅是法学家,还得是翻译家。法学往根本上来说还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所以无法像科学那样完成全球的大一统。那么为了建设自己国家的法治社会,多比较研究其他国家的运作模式是非常必要的。中国是大陆法系,意味着我们必须充分研究大陆法系国家法德日台的成功经验,所以理想的模式是会法语德语日语并能看懂繁体字,习惯半白话文。(梁慧星大师,物权之占有。。。)以上说的是法学研究教育。那么即便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法学职业教育,也是需要投入大功夫的。比如美国的法学教育模式,就是本科期间不设法学院,在本科期间打下扎实的跨专业基础后,在研究生阶段才开始进行法学教育,而且非常鲜明地分成了法学研究教育即SJD学位,和职业培养模式JD学位。现在全世界的法学教育都有美国化的趋势。包括日本也成立了法科大学院对应JD,法学研究科对应SJD。中国则出现了法学研究生和法律研究生,以及上海交通大学季卫东教授和北大国际法学院还有人大法学院进行的法学教育改革。一句话,职业教育的两点必须是1.吃烂法条,反复运用,而不是质疑法条;2.充分实践,熟悉程序,了解规则。做好这两点,一需要具有充分实战经验的人来做老师,二需要与各大法律机构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以及学校自己也要有良好的职业指导和培训项目。机构合作方面,交大法学院是6年一贯制的,如果学得好,在大三时会被选拔进入职业培训,从那时起就开始天天出去接案子了。学校培训方面,人民大学有自己的法律援助中心,免费为弱势群体提供援助,同时也让学生有实践场所。中西贯通方面,有北大国际法学院4年制培养,两年学习中国课程,两年学习JD课程,完成后可以考美国的律师,这所法学院是受到美国ABA认证的几所海外法学院之一。牛津大学教授国际金融法的教授时Allen&Overy的高级合伙人,将自己30年的实践经验写成了10卷的国际经济法著作,畅销世界。美国的200所被ABA认可的法学院中,至少有50所能够达到上述标准。中国的643所法学院校中,能有10所达到上述标准不?即便是单纯的学术培养,师资力量足够的有30所不?中国法学院毕业生每年能有100,000人,从事法律相关的只有8000人。法律专业年年成为教育部的红牌专业。8000人的数字和中国司法考试A证的通过率有着惊人的吻合。A证通过率这几年有10%左右,8000人的就业人数很正常。你可以说考试要靠自己。但是美国读了JD的律考通过人数全美平均70%以上,就连臭名昭著的日本司法考试在进行了法科大学院的改革后也达到了全国平均通过30%以上,这还是在日本有论文考,即两次考试的情况下实现的。日本当年进行学部教育的时候,通过率只有1%,原因既有日本政府的数量管制,又有教育的失败。九州大学法学部旁边有栋楼,里面是专门做律考培训的,每天晚上那里的培训都灯火通明。九大的老师说,法学的主力教育在那里,不在校园。这就充分说明了法律职业培训的悲哀情况。职业培训和学术培训的混同就是教育行业的行为艺术。一句话,职业教育需要担负起学生通过司法考试的责任。有的学校教育是培养大师的,有的学校教育是培养富豪的,什么清华不应该以自己有多少富豪做宣传,大学应该是塑造人灵魂的地方,这句话你说出来,你信么?你要是傻信,也可以在毕业时加入92,000人的失业大军中,然后感叹学校所学知识的无用。
那看是什么专业,学医狗到现在还在一遍又一遍的复习大学学过的东西,常看常新…
首先说明,我并不是直接回答这个问题,但是希望不要被折叠。因为在
的回答中,引入了Quora中的一个非常好的回答:原文非常之长,但是写的实在太好,根本就不仅仅是一个回答,更像一篇论文。感谢,她将原文的前面大约1/3翻译成了中文,考虑到大量原来的读者更希望读完此回答,所以我讲尽力完成剩下的部分。(由于无法给 私信,所以希望她不要有意见)。所以,请先去看 的回答,然后再接着看我的。下述所有内容均为翻译后直接引用。————————————————————————————————————————啊哈的感觉很明显,作为一名学生,你的工作就是慢慢地构建起专家们所具有的心智结构。如果你有了它,细节将变得非常之容易。最后,许多细节也将变得不费吹灰之力,但是你如何才能达到这样的境界呢?在 这个问题中,威廉·蒂莫西·高尔斯(Timothy Gowers,英国数学家、数学作家,1998年菲尔兹奖得主-译者注) 写到:你应该尽可能地使自己成长为一名并不需要记住具体理论的人。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知道的最好的方法是去尝试自己去证明定理。如果你已经充分地尝试但是被卡住了,那就快速地看一下证明,仅仅看到你卡住的那一点就可以了。然后你会感到“啊哈!原来如此”,它会让你更容易在长久地时间内记住论证过程而不仅仅是被动地阅读答案。费曼也给出了同样地解决方法:如何从旧事物中推导出新的事情,以及如何解决问题,是很难讲授的,我也真的不知道如何做到。我不知道如何告诉你应该怎样才能把你从一个不能飞翔新的情况和解决问题的人转换为一个能够做到的。在数学的例子里,我能通过给予你各种规则把你从一个不能区别的人转变为能够区别的人。但是对于物理,我不能把你从不能转变为能。因为我可以很直觉的理解物理世界里发生的事情,但我发现这很难传授:我只能给你一些例子。因此,本讲座的剩余部分,讲由一系列晓得例子组成,包括应用、物理学世界或者工业界的各种现象,物理学在不同位置的应用,从而展现你所知的如何使你可以理解和分析将要发生的事情。只有通过这些例子你才能够把握其中的规律。这听上去对我来讲非常没有效率。费曼和高尔斯同样在他们各自的领域中达到了极高的水准,同样因为具有极好的沟通能力而著名。即使是这样,他们也给不出比“多做练习,你就会变得更加专业”。数学家和物理学家谈到“数学直觉”和“物理洞察力”,它们对于从非常基础的水平前进是必不可少的,但是看上去没有人知道它们从何而来。循环论证(Circular Reasoning)事实上,有许多比费曼或者Gowers的方法更系统性的尝试,但是在我们讨论之前,先研究一个例子。我将重新回到大学一年级,我当然知道对于一个在圆形轨道上运转的球的加速度为:,但我想知道为什么,所以我画了一张图:我画了一个小球,从圆的右侧启动,向上运动,蓝色的速度向量 给出了它向上的速度。球沿着圆形运动,逆时针穿过顶部然后向下运动,速度变为:球的速度改变了,这意味着它被加速了,加速度为:。很显然为,是球经过半个圆周所耗费的时间,也就是距离/速度。因此,加速度为:
这显然是不对的,答案应该为,不知道为什么这里多了一个额外的系数。如果你已经理解了微积分,这显然是一个愚蠢和明显的错误。但是对于我来讲,花费了许多时间(几个周),我才认识到我得到的实际上是平均加速度。但是我需要推导的是瞬时加速度。我打破这个思维障碍的方法是思考当球只运动1/4个圆时的情况:然后用类似的方法可以得到(觉得不显然的请画一个矢量三角形,然后用三角函数求出 -译者注):然后用类似的方法可以得到(觉得不显然的请画一个矢量三角形,然后用三角函数求出 -译者注):这已经很接近正确值了,如果试着让球转过1/8个圆形,你将得到:然后,你应该可以想到你要做的是推到极限,也就是只让球运动无穷小的距离。(顺便说一下,如果我聪明,或许我可以发现韦达公式 或者其它类似的结论。我现在能发现这一点是因为我见过韦达公式并且记住了它。所以记忆会让你能够讲不同的概念连接在一起,对于初学者来说这并不是最重要的)。(译者注,韦达公式是用来求得近似值的公式:))那么你如何处理球无穷小的运动呢?如果球绕着圆周转过了一个角度,我们画出示意图如下:当我们使得,但是,所有上述这些过程耗费了很长时间我才想到,然后逐步的组合在一起,是由一些小的顿悟逐渐组成的。当我现在回过头看,我自然能够看到其中涉及到的许多概念,事实上,如果你是一个初学者,上面的论证可能并不明显,因为我跳过了一些步骤。在论证中最主要的思路是微积分,我们研究了球无穷小的位置变化。为了理解整个论证过程,我们也需要许多的几何知识,研究空间中的滑动速度,引入任意角度 ,找到在给定半径
和速度 情况下转过这个角度所花费的时间,还要使用正弦函数的小角度近似(译者注:时,),可能还需要其它我没有认识到的东西。上面是一个活动量很大的头脑练习,毫无疑问,自己解决所有这些问题不仅很难但同时比只是阅读课本有效的多。仅仅是阅读,你会遗漏或者不能进入到推导过程中去。下一次你试着理解某件事情时,你会需要这些知识作为预备知识,比如几何学和微积分已经在你的脑海中,随时预备被调用。如果你知识看书,你绝对做不到这一点。今天,我可以用许多其它的方法解答这一问题。例如我可以写下直角坐标系的方程然后求微分,也可以在复平面内描述小球的运动为: ,然后求它的微分,或者将其转换为旋转坐标系,注意到作用到静止小球的向心力并且做出结论:它必定是在惯性坐标系中被加速。聪明的人可以仅仅通过直觉写出位置和速度矢量,并且注意到从位置到速度你需要旋转90度并乘以距离。由速度到加速度在数学上是相同的,所以再旋转90度并乘以,这样就可以得到结果。我可以通过量纲分析得出加速度只有当其为时在单位上才是正确地,或者我们可以更启发式的指出如果提高速度,速度向量变得更大,但是我还用了更少的时间从一地到另一地,所以加速度应该是与成正比。我还可以看到这个问题的其它我以前没有认识到的方面,例如这其实并不是一个物理问题。我们完全没有涉及到任何物理定律。如果我们指出球是由于万有引力的作用才做圆周运动并使用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它才会成为一个物理问题。但是目前,它仅仅是一点数学而已。所以,我可以很容易的记住这个结论并推导。我可以在多数大学物理课程中做的这一点,包括你提高的钟摆和多普勒公式(Quora上的原提问者在问题中提到的——译者注),我认为我可以在任何大学生的期末物理考试中做的很好,至少是超过班级平均水平,并且不做额外的准备。但是我能够做到如此是因为我已经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物理学体系,而不是因为我记住了大量的公式和技巧。 ————————————————————————————————————————后面还有许多内容,待续。我会回来的。(累死我了,最后一天春节假期做了这么件有意义的事)
因为有用的那部分知识你在大学里没学会。
其实,大学根本就不是让你们只读课本的 :)
其实很多学习的东西没有具象化的表现形式,它会在你不知不觉之中烙印于你思维之中,在人生某个点上突然指引你做出决定。}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o2o是什么意思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