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佑的关于农村风景的作文作文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其实我喜欢你作文400字_初中初二作文 - 作文库
没有作文库帐号?
作文库帐号直接登录
&年级作文导航
&作文类型导航
其实我喜欢你
  慢慢才知道很多东西只能拥有一次。&题记
  你总是说我懒,你总说不会放弃我们任何一个。我总是被你说的痛哭流涕,我总不止一次的在心里烦你,你的记性不好,总是忘记一些事情,总对我们讲你的&英雄历史&。我们在你心里一直是最重要的,我们在一起笑,在一起流汗。
  每当学校叫活动时,你总是和我们一起干。你总说我们有进步就奖励棒棒糖,虽然只发过几回。在我们面前你总是笑容满面,你很累但从来不会抱怨一句。我们都懂,真的老师我们懂你,我听到你再不是我们班主任时,我的脸瞬间没有了笑容。你总是说;一次失败不代表终身失败,当我跨进中学的大门时注定我是你的学生,我们和你打成一片。所以我不用&您&,你既是主任又是班主任。你那么好,我舍不得。
  终于你离开了我们,离开了我们的大家庭,我唯一可以做的记住该记住的,忘记该忘记的。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你说过会陪我们度过三年,你说话不算数。你走了,留下了在我眼角的泪,留下了我们对初一的留恋。其实我喜欢你,真的。
  风吹起如花的流年、而你成为最唯美的点缀。
&&&&初二:王佑一
原创作文每篇0.5元-2.0元
作文库推荐
网友正在看
标签:作者:王佑一汇聚2000万达人的兴趣社区下载即送20张免费照片冲印
扫码下载App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
三槐王氏,是以堂号闻名天下的王氏宗族中最大的一支。三槐王氏兴起于唐末五代之世,初居大名府莘县。王彻之子王祐(亦作王祜),字景叔,北宋初,历仕宋太祖,太宗两朝。宋太宗即位后,又重新起用他,并拜他为兵部侍郎。王祐在所居庭院中,亲手种植了三棵槐树,并预言:“吾之后世,必有为三公者,此其所以志也。”其后,他的次子王旦,果然做了宋真宗的宰相,位居三公之首。从此,王祐子孙,居官要职,成为宋代一大贵族。宋代以后,三槐王氏更是枝繁叶茂,子孙遍布海内外,成为王氏家族中赫赫有名的一支.
LOFTER精选
网易考拉推荐
用微信&&“扫一扫”
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用易信&&“扫一扫”
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中华大姓王
编者按:本文撰稿者王成,系1970年10月生,大学本科毕业,编辑、兽医师,系四川省历史学会中华姓氏文化学分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筠连县姓氏文化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华《百家姓》杂志主编、四川省《筠连县志》副总编。
1989年7月从学校毕业分配到筠连县,一直从事中兽医技术推广与中国畜牧兽医史研究;1998年6月,县政府为了加快《筠连县志()》编修工作,我又到政府办公室(县志办)从事地方志工作。2000年正月和“五一”两次回老家探亲,一些七八十岁的宗长知我从事地方志工作,叫我向他们介绍一下王氏的得姓与发展,并问当前国家对家谱、族谱编修有何规定?可惜我虽熟知地方志却对姓氏文化了解甚少而“得罪”了宗长。后来途经成都到四川一些图书馆查阅了大量资料,并亲自到了中华王氏祖祠:山西晋祠内的太原堂子乔祠了解,委托一些亲朋好友从北京、上海等地购置了有关中华王姓通史类书籍,这才逐渐掌握了中华王姓源流、迁徒、史迹等知识,2001年正月再次回老家时已能熟练介绍王姓历史,首次联合入川始祖者弼(懋泰)公三支后人编修了《梓潼(者弼公宗支)王氏族谱》一书。2001年5月,由我倡议并经县委宣传部、县民政局批准、主要挂靠县志办、档案局、文化局、对台办(2002年又增加了县旅游局)正式成立了四川省筠连县姓氏文化学会,随后又陆续成立了吴姓、胡姓、郭姓历史文化专业委员会,主持召开了“姓氏谱牒与地方志学术研讨会”,云贵川三省80多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2002年8月,四川省历史学学会又正式批复以我县姓氏文化学会为基础成立了四川省中华姓氏文化学分会,这是继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会、河南省中原姓氏历史文化研究会后的第三个省级学会。目前通过会刊:中华姓氏文化刊物《百家姓》杂志与上海图书馆谱牒中心、国家图书馆地方志家谱中心、山西省社科院中国家谱资料中心、中国谱牒学研究会以及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和中国台湾、香港等地姓氏谱牒、宗亲组织建立了学术联系,《百家姓》发行量逐期递增!我姓王,自然把王姓作为自己研究中华姓氏文化的重点。短期设想编一本以筠连县甚至宜宾市、四川省为范围的地域性《王氏通书(谱)》,长期设想编一本全球王氏族人的《中华王氏通书》。为此在2001年6月县姓氏文化学会成立之际,我特邀筠连县王姓人口较集中的今落木柔两江、蒿坝高桥、双腾兰田、腾达冒水、筠连白鹤等地族人参加,并建议他们挂靠县姓氏文化学会成立王氏历史文化专业委员会,组织他们到过(高县)蕉村青云(康家村)、羊田华丰、可久高岭(天星桥)、贵州毕节等地“王家湾”寻根,直到2002年冬月二十六日(12月29日)《筠连(纯武公宗支)王氏族谱》审稿会在巡司召开之时我的设想才成为现实,纯武公宗支王氏族人愿意牵头并组织全县有志王氏研究的人组建王姓历史文化专业委员会,在完成了《筠连(纯武公宗支)王氏族谱》后,编修《筠连王氏通谱》。在我主编的中华《百家姓》杂志上,我也设立了“中华王姓”栏目(专辑),陆续刊登有关王姓方面的文章、消息。王的本义为“光也”,乃“旺”之本字。甲骨文似“火”形,解作“火盛曰王,德盛也曰王”;有的古文学家(如康殷的《文字源流浅说》、陈政的《字源谈趣》)认为,“王”字的图形是一把斧头实体的轮廓,意以大斧作为权利的象征,谓之“王”。儒家对“王”字的解释,其深刻的文化涵义与哲学思想显然已大大超越了上述两种主要从文字图形密码辨析“王”字意义的方法。西汉大儒董仲舒认为:“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中,谓之王。三画者,天地与人也,而连中者,通其道也。取天地与人之中以为贯而参通之,非王者熟能当是?”,东汉文字学者许慎的《说文解字》也取此说:“王,天下所归也。”在混沌初开的氏族社会里,“王”指的是职掌圣火或大斧(最早是石斧)的氏族首领;在进入文明社会以后,它指的是参透天地人的最高统治者—君王。《尔雅·释诂》:“王,君也”。《六书故·疑》:“王,有天下曰王。帝与王一也。同衰,列国皆僭号自王。秦有天下,遂自尊为皇帝。汉有天下,因秦制称帝,封同姓为王,名始乱矣。”《书·洪范》:“天子作民父母,以为天下王。”在中华书局1999年7月《中华字典》“附录”中收录了“中华姓氏频度表”(《中华字典》重印时已无此表,2001年7月中华《百家姓》杂志第1期45页已转录),该表是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张书岩研究员等,根据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汉字处1984年、中科院遗传所1986年、国家语委会汉字处1989年三次抽样统计形成的,全国1436个姓氏的最新频率,王姓位居榜首位占7.6%,人口已超过1亿(而李、张、刘、陈、杨、周、黄、赵、吴9姓则分别为7.3%、6.5%、5.5%、4.9%、2.9%、2.3%、2.2%、2.1%、2.0%);从目前已公布的上述三次统计来看,国家语委两次统计“王”皆为第一,中科院遗传所统计则为第二(因有《人民日报》公布而流传最广),不管是第一还是第二,王姓都是名副其实的大姓。如以长江为界,北方地区王姓占北方汉族总人口的8.8%,为第一大姓;南方地区占4.5%,为第四大姓。在全国汉族人口中,以内蒙的王姓比例最高,为11.5%;而广东的比例最低,为2.6%;我们四川(含今重庆)则处在中间,为6.2%,居四川大姓第三位。王姓在筠连也是十个大姓之一,人口已超过15000人。王姓之所以成为数一数二的大姓,主要因为王姓来源最为复杂,通常认为主要来源有四:姬姓(主要始祖有周灵王太子晋、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子姓(始祖为商朝忠臣王子比干)、妫姓(始祖是传说中的虞舜)和虏姓(一作“胡姓”),前三个来源以姬姓之“王”为主,主要源自黄帝;虏姓之“王”,系少数民族改姓而来。由于有如此之广源和繁多,王姓自秦汉时起就是全国大姓,且名人辈出,英才盖世,到魏晋南北朝时更有“王与马共天下”之说,以后各朝各代簪缨相继、不绝如缕。对此,南宋历史学家郑樵深有感触:“王氏,天子之裔也。……以其所出既多,故王氏之族最为繁盛云。”据统计,在当今中国的100个大姓中,王姓家族历代所出的名人数居于各姓之首,尤其是政治名人、艺术名人、文学名人以及科技名人之数,更为显著。王姓在历史上有21个郡望,流传最广、至今在用主要有太原(郡、堂)王氏、琅琊(郡、堂)王氏、三槐(堂)王氏。尤其是三槐王氏(一说三槐王氏出于太原王氏,为王褒或王通之后,此说多流传于北方地区,以山西太原、河南密县等地为代表;一说三槐王氏出于琅琊王氏,为王导或王羲之之后,此说主要流传于南方地区及海外王姓),她是当今王姓中最大的一支,子孙遍布海内外。史载:北宋兵部侍郎王祜(礻右,字景叔,又名文贞;原籍大名府莘县,今山东省莘县)于庭院中亲手种植三棵槐树,并对人说“吾子孙必有位居三公者”以希望子孙兴旺。后来,王佑子孙的发展果然如其所愿,这支王姓家族便把祠堂命名为“三槐堂”(后因北宋大文豪苏东坡为好友王巩赐书的《三槐堂铭》而广为流行)。三槐王氏为周灵王太子晋(姬晋)之后,开基始祖是王言(也有认为应是王佑)。王言为唐朝黎阳县令,其子王彻(中状元)官至左拾遗,王彻之子即王佑。传到王佑孙辈时,三槐王氏已成为北宋前期除赵家皇族外最大的家族,从此开始由莘县定居开封。王佑长子王懿官至袁州知府,次子王旦是北宋最杰出的宰相之一,三子王旭官至户部尚书。三槐王氏从此由这三人分出三房分支发展至今,已遍及海内外。我们筠连县的几支王姓,除了镇舟有一支系“袁”改“王”姓外,其余多是三槐王氏。我虽来自四川(绵阳)梓潼,但也属于三槐王氏,始祖者弼公()在明末清初“湖广填四川”时由湖广省麻城县孝感乡宦居今梓潼三处,人口近1800人。近年来由于有国家档案局、文化部先后发出的“关于协助编好《中国家谱(综合)总目(录)》的通知”(国档会字[1984]7号、办社图函[2001]29号)为依据,一些科研院校加快了新旧家谱的收集整理与开发利用,一些地方农村(尤其是江浙一带)也加快了新式族谱的编修力度,沉默40~50年的家谱编修正在国家的规范下迈入健康的轨道,当今编修家谱主要是为地方志、国史编修提供资料,为台湾同胞、海外侨胞寻根问祖提供线索,为依法治国、以德治国提供途径。单以王姓为例,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山西太原先后成立了中国太原王氏研究会、海外太原王氏联谊后援会,2003年元旦在浙江湖州又成立了王氏家谱研究会(筹),并开设了网站(),据不完全统计除中国大陆外尚有21个王氏宗亲联谊会分布在泰国、新加坡、菲律宾、中国台湾等地,他们先后出版了《王氏立性开族百世谱》、《世界王氏立姓开宗系谱》等;在中国大陆的图书馆中收藏最多的家谱是王姓,其中上海图书馆542种、国家图书馆142种、山西社科院255种,当然还有大量不计其数的《王氏家谱》尚存民间。此外还有十多种王姓通史类专著问世,如《中华姓氏通书·王姓》(海口1993)、《华夏姓氏丛书·王姓》(南宁1993)、《太原王氏》(太原1994)、《百家姓寻根探秘·王姓》(成都1995)《中华名门望族丛书·历代王氏望族》(济南1997)、《自古我姓多豪杰·王姓》(长春1998)、《寻根问祖·王姓》(北京2000)、《中华姓氏谱·王姓》(北京2000)、《中华姓氏通史·王姓》(北京2000)、《寻根之旅·王姓》(广州2001)、《百家姓书库·王姓》(西安2002)及《中国族谱序列选刊·王姓之部》(台北1983)、《中华族谱集成·王姓卷》(成都1995)、《族姓史料丛编·王姓卷》(北京2000)等,这些书籍有助于我们对王姓历史的了解,也有助于我们编好《王氏家谱》。对于筠连家谱编修,我一向重视,先后给数姓编修办过培训班,也参加过一些家谱的资料征集活动。《筠连(纯武公宗支)王氏家谱》从2002年正月初八(2月19日)始修到2002年腊月二十二(日)发谱不到一年,我参加过会议两次,正式付印时我通览了全部谱稿。这部家谱是王怀方、王龙帮、王国平倡议并由王国材、王龙帮、王怀金等人以整个纯武公宗支后人为对象编修的族谱,先后收集族谱抄本5种(王龙帮本、王帮华本、王俊帮本、王国材本、王怀行本)、表册2000多张,召开会议10次,形成初稿3公斤,虽然一些地方处理不很恰当(建议下次重修时纠正),但对他们这种按照国家规定收集整理家谱族谱推动中华姓氏文化研究的精神感到十分钦佩。在此写上几句,以示谢意。修族谱的目的,近是“敦亲睦祖”,通过分清长幼、团结族人,加强道德教育,为我县、市、省乃至全国两个文明建设服务。为了今后王氏族人沟通信息、增进情谊,现将纯武公宗支附近(包括筠连、高县及笔者所在梓潼)的几支王姓字辈(主要是正在使用的并非全部字辈)抄录如下,供纯武公王氏族人参考:落木柔两江王氏,原籍湖广松江府华亭县,始祖王万富(入筠),字辈:臣映廷泽、文振履安、天万世明、敬柄前帮、治理爱槐、太原启章、仁中俊才、大海祥春(1994年王天许、王德高重修本)。蒿坝高桥王氏,原籍江南苏州府太仓县,始祖王曰亮,字辈:曰国宗兴、仁义礼智、朝廷德泽、世绍光先(1989年王德高等本)。武德水潦王氏,原籍湖广宝庆府绍阳县,始祖王思龙,字辈:思孟金应国、绍仁玉明中、成家启大道、元庆一本通(光绪九年三槐堂梓本,1883年)。双腾兰田王氏,原籍湖广黄州府麻城县孝感乡,始祖王知贵,字辈:知登开思世、在正成永兴、元世通泽贵、万代启高明(1973年王正顺等抄本)。筠连白鹤王氏,原籍不详,始祖不详,字辈:九太其家永、洪忠世泽长、先朝书相远、君臣礼义方(2000年王洪太抄本)。高县羊田王氏,原籍湖广黄州府麻城县孝感乡,始祖佚名,字辈:文载登成正、家升洪立明、祖德召世顺、宗功显朝廷(2000年王立顺、王立才抄本)。高县可久高岭(天星桥)王氏,原籍不详,始祖王尚公,字辈:元会运世、道德文章、建终克绍、家国永昌(1994年王重豪本)。高县蕉村青云(康家村)王氏,原籍湖广衡州府衡阳县,始祖王缘唆(左为日),字辈:万仲得如贵、文湖崇祖宗、福缘添绣锦、道本在中庸、士习先行孝、官箴尚协恭、世承诗礼训、家绍晋齐封(1995年王中太续修本)。梓潼石牛安康(澄金寺)王氏,原籍湖广黄州府麻城县孝感乡,始祖王者弼(懋泰),字辈:者维天谟秉、文映元国汝、崇作朝正子、富贵永延长(始祖公入川生三子,分居“王河碥”、“澄金寺”、“栖隐寺”三处,除上分别按“者维天王秉、文映少万春、汝作朝廷子、家国永延长”、“懋维天王秉、文堂福登荣、芝理思源春、聪容富贵廷”,笔者属“澄金寺”支“朝”字辈;“王河碥”字辈,光绪十三年1887年“始祖墓志铭”)。不知不觉写了这么长,其目的是向我们纯武公王氏族人介绍我们的王姓,希望我们王氏族人能携手并进,共同为我们美好的中华大家园建设继续努力。最后再次感谢我们纯武公王氏族人对我的信任,谢谢。2002年腊月十八日(日)
注:此文系四川省筠连县姓氏文化学会2002年12月《筠连(纯武公宗支)王氏族谱》一书之“跋”,笔者字辈《谱》无。
1989年7月从学校毕业分配到筠连县,一直从事中兽医技术推广与中国畜牧兽医史研究;1998年6月,县政府为了加快《筠连县志()》编修工作,我又到政府办公室(县志办)从事地方志工作。2000年正月和“五一”两次回老家探亲,一些七八十岁的宗长知我从事地方志工作,叫我向他们介绍一下王氏的得姓与发展,并问当前国家对家谱、族谱编修有何规定?可惜我虽熟知地方志却对姓氏文化了解甚少而“得罪”了宗长。后来途经成都到四川一些图书馆查阅了大量资料,并亲自到了中华王氏祖祠:山西晋祠内的太原堂子乔祠了解,委托一些亲朋好友从北京、上海等地购置了有关中华王姓通史类书籍,这才逐渐掌握了中华王姓源流、迁徒、史迹等知识,2001年正月再次回老家时已能熟练介绍王姓历史,首次联合入川始祖者弼(懋泰)公三支后人编修了《梓潼(者弼公宗支)王氏族谱》一书。2001年5月,由我倡议并经县委宣传部、县民政局批准、主要挂靠县志办、档案局、文化局、对台办(2002年又增加了县旅游局)正式成立了四川省筠连县姓氏文化学会,随后又陆续成立了吴姓、胡姓、郭姓历史文化专业委员会,主持召开了“姓氏谱牒与地方志学术研讨会”,云贵川三省80多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2002年8月,四川省历史学学会又正式批复以我县姓氏文化学会为基础成立了四川省中华姓氏文化学分会,这是继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会、河南省中原姓氏历史文化研究会后的第三个省级学会。目前通过会刊:中华姓氏文化刊物《百家姓》杂志与上海图书馆谱牒中心、国家图书馆地方志家谱中心、山西省社科院中国家谱资料中心、中国谱牒学研究会以及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和中国台湾、香港等地姓氏谱牒、宗亲组织建立了学术联系,《百家姓》发行量逐期递增!我姓王,自然把王姓作为自己研究中华姓氏文化的重点。短期设想编一本以筠连县甚至宜宾市、四川省为范围的地域性《王氏通书(谱)》,长期设想编一本全球王氏族人的《中华王氏通书》。为此在2001年6月县姓氏文化学会成立之际,我特邀筠连县王姓人口较集中的今落木柔两江、蒿坝高桥、双腾兰田、腾达冒水、筠连白鹤等地族人参加,并建议他们挂靠县姓氏文化学会成立王氏历史文化专业委员会,组织他们到过(高县)蕉村青云(康家村)、羊田华丰、可久高岭(天星桥)、贵州毕节等地“王家湾”寻根,直到2002年冬月二十六日(12月29日)《筠连(纯武公宗支)王氏族谱》审稿会在巡司召开之时我的设想才成为现实,纯武公宗支王氏族人愿意牵头并组织全县有志王氏研究的人组建王姓历史文化专业委员会,在完成了《筠连(纯武公宗支)王氏族谱》后,编修《筠连王氏通谱》。在我主编的中华《百家姓》杂志上,我也设立了“中华王姓”栏目(专辑),陆续刊登有关王姓方面的文章、消息。王的本义为“光也”,乃“旺”之本字。甲骨文似“火”形,解作“火盛曰王,德盛也曰王”;有的古文学家(如康殷的《文字源流浅说》、陈政的《字源谈趣》)认为,“王”字的图形是一把斧头实体的轮廓,意以大斧作为权利的象征,谓之“王”。儒家对“王”字的解释,其深刻的文化涵义与哲学思想显然已大大超越了上述两种主要从文字图形密码辨析“王”字意义的方法。西汉大儒董仲舒认为:“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中,谓之王。三画者,天地与人也,而连中者,通其道也。取天地与人之中以为贯而参通之,非王者熟能当是?”,东汉文字学者许慎的《说文解字》也取此说:“王,天下所归也。”在混沌初开的氏族社会里,“王”指的是职掌圣火或大斧(最早是石斧)的氏族首领;在进入文明社会以后,它指的是参透天地人的最高统治者—君王。《尔雅·释诂》:“王,君也”。《六书故·疑》:“王,有天下曰王。帝与王一也。同衰,列国皆僭号自王。秦有天下,遂自尊为皇帝。汉有天下,因秦制称帝,封同姓为王,名始乱矣。”《书·洪范》:“天子作民父母,以为天下王。”在中华书局1999年7月《中华字典》“附录”中收录了“中华姓氏频度表”(《中华字典》重印时已无此表,2001年7月中华《百家姓》杂志第1期45页已转录),该表是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张书岩研究员等,根据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汉字处1984年、中科院遗传所1986年、国家语委会汉字处1989年三次抽样统计形成的,全国1436个姓氏的最新频率,王姓位居榜首位占7.6%,人口已超过1亿(而李、张、刘、陈、杨、周、黄、赵、吴9姓则分别为7.3%、6.5%、5.5%、4.9%、2.9%、2.3%、2.2%、2.1%、2.0%);从目前已公布的上述三次统计来看,国家语委两次统计“王”皆为第一,中科院遗传所统计则为第二(因有《人民日报》公布而流传最广),不管是第一还是第二,王姓都是名副其实的大姓。如以长江为界,北方地区王姓占北方汉族总人口的8.8%,为第一大姓;南方地区占4.5%,为第四大姓。在全国汉族人口中,以内蒙的王姓比例最高,为11.5%;而广东的比例最低,为2.6%;我们四川(含今重庆)则处在中间,为6.2%,居四川大姓第三位。王姓在筠连也是十个大姓之一,人口已超过15000人。王姓之所以成为数一数二的大姓,主要因为王姓来源最为复杂,通常认为主要来源有四:姬姓(主要始祖有周灵王太子晋、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子姓(始祖为商朝忠臣王子比干)、妫姓(始祖是传说中的虞舜)和虏姓(一作“胡姓”),前三个来源以姬姓之“王”为主,主要源自黄帝;虏姓之“王”,系少数民族改姓而来。由于有如此之广源和繁多,王姓自秦汉时起就是全国大姓,且名人辈出,英才盖世,到魏晋南北朝时更有“王与马共天下”之说,以后各朝各代簪缨相继、不绝如缕。对此,南宋历史学家郑樵深有感触:“王氏,天子之裔也。……以其所出既多,故王氏之族最为繁盛云。”据统计,在当今中国的100个大姓中,王姓家族历代所出的名人数居于各姓之首,尤其是政治名人、艺术名人、文学名人以及科技名人之数,更为显著。王姓在历史上有21个郡望,流传最广、至今在用主要有太原(郡、堂)王氏、琅琊(郡、堂)王氏、三槐(堂)王氏。尤其是三槐王氏(一说三槐王氏出于太原王氏,为王褒或王通之后,此说多流传于北方地区,以山西太原、河南密县等地为代表;一说三槐王氏出于琅琊王氏,为王导或王羲之之后,此说主要流传于南方地区及海外王姓),她是当今王姓中最大的一支,子孙遍布海内外。史载:北宋兵部侍郎王祜(礻右,字景叔,又名文贞;原籍大名府莘县,今山东省莘县)于庭院中亲手种植三棵槐树,并对人说“吾子孙必有位居三公者”以希望子孙兴旺。后来,王佑子孙的发展果然如其所愿,这支王姓家族便把祠堂命名为“三槐堂”(后因北宋大文豪苏东坡为好友王巩赐书的《三槐堂铭》而广为流行)。三槐王氏为周灵王太子晋(姬晋)之后,开基始祖是王言(也有认为应是王佑)。王言为唐朝黎阳县令,其子王彻(中状元)官至左拾遗,王彻之子即王佑。传到王佑孙辈时,三槐王氏已成为北宋前期除赵家皇族外最大的家族,从此开始由莘县定居开封。王佑长子王懿官至袁州知府,次子王旦是北宋最杰出的宰相之一,三子王旭官至户部尚书。三槐王氏从此由这三人分出三房分支发展至今,已遍及海内外。我们筠连县的几支王姓,除了镇舟有一支系“袁”改“王”姓外,其余多是三槐王氏。我虽来自四川(绵阳)梓潼,但也属于三槐王氏,始祖者弼公()在明末清初“湖广填四川”时由湖广省麻城县孝感乡宦居今梓潼三处,人口近1800人。近年来由于有国家档案局、文化部先后发出的“关于协助编好《中国家谱(综合)总目(录)》的通知”(国档会字[1984]7号、办社图函[2001]29号)为依据,一些科研院校加快了新旧家谱的收集整理与开发利用,一些地方农村(尤其是江浙一带)也加快了新式族谱的编修力度,沉默40~50年的家谱编修正在国家的规范下迈入健康的轨道,当今编修家谱主要是为地方志、国史编修提供资料,为台湾同胞、海外侨胞寻根问祖提供线索,为依法治国、以德治国提供途径。单以王姓为例,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山西太原先后成立了中国太原王氏研究会、海外太原王氏联谊后援会,2003年元旦在浙江湖州又成立了王氏家谱研究会(筹),并开设了网站(),据不完全统计除中国大陆外尚有21个王氏宗亲联谊会分布在泰国、新加坡、菲律宾、中国台湾等地,他们先后出版了《王氏立性开族百世谱》、《世界王氏立姓开宗系谱》等;在中国大陆的图书馆中收藏最多的家谱是王姓,其中上海图书馆542种、国家图书馆142种、山西社科院255种,当然还有大量不计其数的《王氏家谱》尚存民间。此外还有十多种王姓通史类专著问世,如《中华姓氏通书·王姓》(海口1993)、《华夏姓氏丛书·王姓》(南宁1993)、《太原王氏》(太原1994)、《百家姓寻根探秘·王姓》(成都1995)《中华名门望族丛书·历代王氏望族》(济南1997)、《自古我姓多豪杰·王姓》(长春1998)、《寻根问祖·王姓》(北京2000)、《中华姓氏谱·王姓》(北京2000)、《中华姓氏通史·王姓》(北京2000)、《寻根之旅·王姓》(广州2001)、《百家姓书库·王姓》(西安2002)及《中国族谱序列选刊·王姓之部》(台北1983)、《中华族谱集成·王姓卷》(成都1995)、《族姓史料丛编·王姓卷》(北京2000)等,这些书籍有助于我们对王姓历史的了解,也有助于我们编好《王氏家谱》。对于筠连家谱编修,我一向重视,先后给数姓编修办过培训班,也参加过一些家谱的资料征集活动。《筠连(纯武公宗支)王氏家谱》从2002年正月初八(2月19日)始修到2002年腊月二十二(日)发谱不到一年,我参加过会议两次,正式付印时我通览了全部谱稿。这部家谱是王怀方、王龙帮、王国平倡议并由王国材、王龙帮、王怀金等人以整个纯武公宗支后人为对象编修的族谱,先后收集族谱抄本5种(王龙帮本、王帮华本、王俊帮本、王国材本、王怀行本)、表册2000多张,召开会议10次,形成初稿3公斤,虽然一些地方处理不很恰当(建议下次重修时纠正),但对他们这种按照国家规定收集整理家谱族谱推动中华姓氏文化研究的精神感到十分钦佩。在此写上几句,以示谢意。修族谱的目的,近是“敦亲睦祖”,通过分清长幼、团结族人,加强道德教育,为我县、市、省乃至全国两个文明建设服务。为了今后王氏族人沟通信息、增进情谊,现将纯武公宗支附近(包括筠连、高县及笔者所在梓潼)的几支王姓字辈(主要是正在使用的并非全部字辈)抄录如下,供纯武公王氏族人参考:落木柔两江王氏,原籍湖广松江府华亭县,始祖王万富(入筠),字辈:臣映廷泽、文振履安、天万世明、敬柄前帮、治理爱槐、太原启章、仁中俊才、大海祥春(1994年王天许、王德高重修本)。蒿坝高桥王氏,原籍江南苏州府太仓县,始祖王曰亮,字辈:曰国宗兴、仁义礼智、朝廷德泽、世绍光先(1989年王德高等本)。武德水潦王氏,原籍湖广宝庆府绍阳县,始祖王思龙,字辈:思孟金应国、绍仁玉明中、成家启大道、元庆一本通(光绪九年三槐堂梓本,1883年)。双腾兰田王氏,原籍湖广黄州府麻城县孝感乡,始祖王知贵,字辈:知登开思世、在正成永兴、元世通泽贵、万代启高明(1973年王正顺等抄本)。筠连白鹤王氏,原籍不详,始祖不详,字辈:九太其家永、洪忠世泽长、先朝书相远、君臣礼义方(2000年王洪太抄本)。高县羊田王氏,原籍湖广黄州府麻城县孝感乡,始祖佚名,字辈:文载登成正、家升洪立明、祖德召世顺、宗功显朝廷(2000年王立顺、王立才抄本)。高县可久高岭(天星桥)王氏,原籍不详,始祖王尚公,字辈:元会运世、道德文章、建终克绍、家国永昌(1994年王重豪本)。高县蕉村青云(康家村)王氏,原籍湖广衡州府衡阳县,始祖王缘唆(左为日),字辈:万仲得如贵、文湖崇祖宗、福缘添绣锦、道本在中庸、士习先行孝、官箴尚协恭、世承诗礼训、家绍晋齐封(1995年王中太续修本)。梓潼石牛安康(澄金寺)王氏,原籍湖广黄州府麻城县孝感乡,始祖王者弼(懋泰),字辈:者维天谟秉、文映元国汝、崇作朝正子、富贵永延长(始祖公入川生三子,分居“王河碥”、“澄金寺”、“栖隐寺”三处,除上分别按“者维天王秉、文映少万春、汝作朝廷子、家国永延长”、“懋维天王秉、文堂福登荣、芝理思源春、聪容富贵廷”,笔者属“澄金寺”支“朝”字辈;“王河碥”字辈,光绪十三年1887年“始祖墓志铭”)。不知不觉写了这么长,其目的是向我们纯武公王氏族人介绍我们的王姓,希望我们王氏族人能携手并进,共同为我们美好的中华大家园建设继续努力。最后再次感谢我们纯武公王氏族人对我的信任,谢谢。2002年腊月十八日(日)
注:此文系四川省筠连县姓氏文化学会2002年12月《筠连(纯武公宗支)王氏族谱》一书之“跋”,笔者字辈《谱》无。
当前页:中华大姓王
引文来源&&
阅读(669)|
用微信&&“扫一扫”
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用易信&&“扫一扫”
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历史上的今天
loftPermalink:'',
id:'fks_084070',
blogTitle:'中华大姓王',
blogAbstract:'
中华大姓王
编者按:本文撰稿者王成,系1970年10月生,大学本科毕业,编辑、兽医师,系四川省历史学会中华姓氏文化学分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筠连县姓氏文化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华《百家姓》杂志主编、四川省《筠连县志》副总编。
1989年7月从学校毕业分配到筠连县,一直从事中兽医技术推广与中国畜牧兽医史研究;1998年6月,县政府为了加快《筠连县志()》编修工作,我又到政府办公室(县志办)从事地方志工作。2000年正月和“五一”',
blogTag:'',
blogUrl:'blog/static/',
isPublished:1,
istop:false,
modifyTime:2,
publishTime:9,
permalink:'blog/static/',
commentCount:0,
mainCommentCount:0,
recommendCount:0,
bsrk:-100,
publisherId:0,
recomBlogHome:false,
currentRecomBlog:false,
attachmentsFileIds:[],
groupInfo:{},
friendstatus:'none',
followstatus:'unFollow',
pubSucc:'',
visitorProvince:'',
visitorCity:'',
visitorNewUser:false,
postAddInfo:{},
mset:'000',
remindgoodnightblog:false,
isBlackVisitor:false,
isShowYodaoAd:false,
hostIntro:'
三槐王氏,是以堂号闻名天下的王氏宗族中最大的一支。三槐王氏兴起于唐末五代之世,初居大名府莘县。王彻之子王祐(亦作王祜),字景叔,北宋初,历仕宋太祖,太宗两朝。宋太宗即位后,又重新起用他,并拜他为兵部侍郎。王祐在所居庭院中,亲手种植了三棵槐树,并预言:“吾之后世,必有为三公者,此其所以志也。”其后,他的次子王旦,果然做了宋真宗的宰相,位居三公之首。从此,王祐子孙,居官要职,成为宋代一大贵族。宋代以后,三槐王氏更是枝繁叶茂,子孙遍布海内外,成为王氏家族中赫赫有名的一支.\r\n',
hmcon:'0',
selfRecomBlogCount:'0',
lofter_single:''
{list a as x}
{if x.moveFrom=='wap'}
{elseif x.moveFrom=='iphone'}
{elseif x.moveFrom=='android'}
{elseif x.moveFrom=='mobile'}
${a.selfIntro|escape}{if great260}${suplement}{/if}
{list a as x}
推荐过这篇日志的人:
{list a as x}
{if !!b&&b.length>0}
他们还推荐了:
{list b as y}
转载记录:
{list d as x}
{list a as x}
{list a as x}
{list a as x}
{list a as x}
{if x_index>4}{break}{/if}
${fn2(x.publishTime,'yyyy-MM-dd HH:mm:ss')}
{list a as x}
{if !!(blogDetail.preBlogPermalink)}
{if !!(blogDetail.nextBlogPermalink)}
{list a as x}
{if defined('newslist')&&newslist.length>0}
{list newslist as x}
{if x_index>7}{break}{/if}
{list a as x}
{var first_option =}
{list x.voteDetailList as voteToOption}
{if voteToOption==1}
{if first_option==false},{/if}&&“${b[voteToOption_index]}”&&
{if (x.role!="-1") },“我是${c[x.role]}”&&{/if}
&&&&&&&&${fn1(x.voteTime)}
{if x.userName==''}{/if}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list x.l as y}
{if defined('wl')}
{list wl as x}{/list}}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关于农村风景的作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