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心事多睡不着怎么办着

中国人为什么越来越睡不着_新闻中心_新浪网
不支持Flash
中国人为什么越来越睡不着
  中国人的睡眠质量越来越不好。为什么很多人会焦虑、烦恼、纠结、睡不着?就是因为对未来不确定。焦虑不安、提心吊胆,是不可能睡踏实的。工作混乱、生活凌乱、人际关系杂乱、一切都不确定,脑子怎么能松弛呢?
  文|中国全面小康研究中心 苏枫
  飞速的经济节奏塑造了现代中国人奇怪的生物钟。早饭,从中午开始;入夜后,锦衣夜行,工作、玩乐。朝九晚五的辛苦工作后,很多职场人士的第一选择不是睡觉,而是牺牲睡眠时间投身到夜晚轰轰烈烈的娱乐活动中――由此诞生了城市午夜时分灯火通明的足疗店、KTV、台球厅、酒吧街和小吃街……
  拼命工作、拼命玩乐,在这个时代,人人都是拼命三郎。GDP增速越快,人类越睡不着,似乎已经成为定律。上世纪60年代的美国、70年代的日本和80年代的新加坡都曾经因为GDP曲线的不断走高而睡不着觉。中国政府刚刚把今后五年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年均增长目标设定为7%。这是否意味着,“十二五”期间,中国人会随着GDP的增速而越来越睡不着?
  对此,《小康》专访了中国睡眠研究会理事长陈彦方、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睡眠门诊主任医师刘艳骄和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健康服务中心主任史占彪,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中国人的睡眠问题。
  社会越发达,有睡眠障碍的人就越多
  《小康》:越来越多的中国人睡不着、睡不好,睡眠问题到底是医学问题,还是社会问题?
  刘艳骄:睡眠问题既是医学问题也是社会问题。睡眠障碍首先是医学问题,国际睡眠障碍分类已经明确属于睡眠障碍的疾病已多达89种。全身各种器官的疾病都可能引起睡眠问题,而不良的精神刺激更是导致睡眠障碍的常见原因。
  我们的生活节奏加快了,睡眠障碍的发生率增加了,持续性人为地剥夺睡眠时间,导致人们出现各种睡眠问题和心理问题,甚至出现精神障碍。睡眠问题、睡眠紊乱、睡眠疾病正在由医学问题变成社会问题。
  社会越发达,有睡眠障碍的人就越多。美国的睡眠障碍发生率比我们高,全美有400多家像样的睡眠中心,我们国家没有那么多,现有的睡眠中心远远不能满足人们对解决睡眠障碍的需求。
  史占彪:心理有问题的人常常睡不着觉,所以睡眠问题本质上是一个心理问题。睡眠障碍是属于心理生理障碍――由于心理因素所导致的生理障碍,类似于厌食症、贪食症和性功能障碍。
  现在很多人的问题是由心理问题造成的,但是中国人不愿意承认自己有心理问题,反而更愿意承认自己有生理问题。因为总感觉心理问题会被人耻笑,而生理问题会被人关怀。
  睡眠是心理健康、生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指标。在中国快速发展期,城市化节奏和工业化进程加快,睡眠是生理、心理、社会三重矛盾的聚焦点,所以睡眠可以作为一个灵敏的指标,很多问题都可以从睡眠当中找到答案。吃好、睡好是人类的本能,以前没东西吃,现在有吃的,吃不好;现在的床比原来的床好多了,怎么反而睡不着?一定是复杂的社会关系、社会矛盾冲突把它扭曲了。这是在一定阶段,人类社会发展进步过程中的必然代价。
  连睡觉的权利都剥夺了,活着还有什么尊严
  《小康》:根据我们的调查,大部分职场人都不能按时就寝。您如何看待职场人拖延睡眠时间的问题?
  陈彦方:中医讲究天人合一、阴阳平衡的自然生态情况。而现在的生活节奏不是天人相应的。人体有生物钟,有本身的生物节奏,白天是阳,夜晚是阴。现在很多人的生物钟都被工作或者被娱乐活动打乱了。
  现在的趋势是,中国人的睡眠质量越来越不好。一个原因是社会保障系统的不完善,所以很多中国人缺少安全感,幸福感不高。饮食、性和睡眠,是人的第一层需求,第二层需求就是安全感、幸福感。幸福感包括被人尊重、有社会归属感、个人价值能够得到承认和体现。
  《小康》:很多人即便是躺下了,也睡不着,思绪翻飞。
  史占彪:我们不像发达国家,这些地方制度相对完善,规则清晰,套路明确,有板有眼,所以人们活得有预期、明确、踏实、有安全感;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一切都在变化发展之中,既要讲规则,更要熟悉潜规则,强调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有时候灵活性比原则性更重要。因为不懂得灵活,不熟悉潜规则,可能就没有机会给你去讲规则了。因此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会感到很多方面的不确定,因此衍生出诸多焦虑、烦恼、纠结,因而也就放松不下来,当然就睡不着了。
  《小康》:有一种现象非常普遍,许多职场人士并非不能按时睡觉,而是有拖延工作的习惯,在白天正常的工作时间拖拖拉拉,这样到了晚上他就必须熬夜工作。拖延症为什么会在职场蔓延?
  史占彪:拖延是时代的陋习。整个社会都在制造拖延。明明是一年的活,现在非要让你三个月干完。不拖延,不拖延就会得高血压、糖尿病、癌症,只有拖延才能活下来。
  所以要学会在应付工作和享受工作中找到平衡。我们正在共同被社会的一种力量牵引,不管作为一个组织还是一个个人,要学会在这个快速发展的社会里面,根据自己的规律、特点,寻求科学的发展。不要纯粹迎合社会的需要,在保持社会规则,符合社会习俗的前提下,还要有自己的弹性。不要把个体牺牲掉了,去换取GDP的增速。
  如果连睡觉的权利都被工作、社会责任等等因素剥夺了,人类就没有真正的尊严了。现代人的生命质量不高,我们需要唤醒自己对基本睡眠权利的尊重和关注!
  中老年工作人群易受失眠折磨
  《小康》:什么样的人容易发生睡眠问题?
  史占彪:现在人睡不着有几个原因:有心事、过于关注自己、睡眠节律紊乱。
  对一般人来说,吃饱喝足以后就出门折腾去,折腾成什么样就什么样!而对于心事过重的人来说,总想花最少的时间做出最大的成绩,老是在琢磨和纠结,这个想的过程非常消耗心理能量,会睡不着。有时候知识分子不如农民兄弟的幸福感强,老是想把自己光鲜亮丽的一面展现给大家,过于关注自己了。
  睡眠节律紊乱的人,一会少睡,一会多睡,一会不睡,身体就会很迷茫,这主人叫我干什么呢?领导太乱,下属没法干。长期生活不规律,睡眠会受到影响。
  陈彦方:中老年人是睡眠障碍的高罹患群体。今年世界睡眠日,中国睡眠研究会提出“关注中老年睡眠”的主题,以唤起全社会对该群体睡眠健康的重视。
  中老年工作人群失眠的主要原因依次为:工作及精神压力大、作息无规律、各类疾病及不良生活方式等。长期失眠导致精神萎靡、情绪不稳、生活和工作质量下降等。
  《小康》:根据调查,职场人士的“睡不好”主要表现为起床后疲倦、多梦、睡不踏实、缺少深度睡眠和入睡困难。这些外在的表现能说明什么问题?
  史占彪:还是工作负荷和心理压力所致。解决方法是减负。入睡困难跟焦虑有关;睡时多梦跟神经衰弱有关;早醒跟抑郁有关。紧张不安、提心吊胆、焦虑、纠结、郁闷、无聊……这些现代人的通病都会导致睡不好。
  睡眠专业医师少,睡眠研究落后
  《小康》:普通人如何判断自己的睡眠质量?
  陈彦方:早晨起来问自己四个问题:一是昨天我睡好了吗?二是,一觉醒来,昨天的疲劳恢复了吗?三是头脑清醒吗?四是,我对今天充满信心吗?
  普通人的失眠有两种:一是正常心理反应造成的,比如有人中彩票后突然睡不着;二是有些白领、官员因为工作生活的压力睡不好,这是比较长期的,多数属于亚健康。
  在医学上,衡量睡眠问题是否已经成为一种疾病有四个标准:一是症状标准:入睡困难,半小时内无法入睡;易醒;比平时早醒一小时以上;或自己对睡眠的质、量感到不满。二是严重标准:自己感到痛苦、感觉失眠明显影响了自己的社会功能。三是病程标准:每周至少三次失眠,持续一个月,就属于疾病。四是排除标准:不是由于其他疾病引起的睡眠问题。
  《小康》:很多人对睡眠问题有误解,认为只有睡不着才是睡眠问题。请问医学界对睡眠问题和睡眠疾病的区分?
  刘艳骄:几乎所有的人都会出现睡眠问题,这种睡眠问题并不等于睡眠疾病,出现睡眠问题的几率大概在40%~45%左右。从事行政管理的或者大公司高级管理人员大概有1/3左右都会出现严重的睡眠问题,甚至睡眠紊乱,很多人需要长期吃安眠药。
  《小康》:作为个人,如何为自己营造良好睡眠?已经出现问题的如何治疗才科学?
  陈彦方:良好的睡眠是身心健康的基石。医学实践证明,拥有健全的心态、强健的体魄、良好的生活方式以及合理营养的膳食等,是营造良好睡眠的基本要素。
  一要学会睡子午觉,就是中午后最好小憩一会。二是晚上11点以前要睡觉,因为11点后人的内分泌等都会变化。三是建立、营造睡眠小环境,床就是用来睡觉的,不要在床上打游戏、工作等等。
  出现失眠问题后,要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现在个人在出现失眠问题后滥用药物的情况比较严重。要正确使用药物,吃安定类药物要有医生的指导。
  失眠症的治疗应该是心理治疗结合躯体治疗,是内科、神经科、精神科等等科室共同参与的综合性诊疗程序。
  《小康》:从宏观角度看,目前中国在睡眠研究领域存在哪些问题?应该如何解决?
  刘艳骄:我们国家的睡眠医学的专业医师太少,真正进行过系统培训的睡眠专业医师不足5000人,面对日益增长的睡眠障碍,我们有些措手不及。
  我们还没有足够的、专业的睡眠医学科或睡眠中心。我们目前的睡眠中心,基本上都是医院自己搞的,现在基本上是这个科挂一点那个科挂一点,神经科、呼吸科、针灸科、中医科、心理科,都在看睡眠障碍。睡眠中心在中国是一个灰色地带。
  从学术的角度,中国比国际上落后10到20年,对睡眠的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很少,面对国际上蓬勃发展的睡眠医学,有关政府部门应当充分发挥学术组织的作用,积极开展睡眠医学专业医师的培训;科研管理机构要增加睡眠研究的科研经费;医政部门在开设睡眠医学科或者睡眠中心方面给予更多的帮助和政策支持。
  中国生命小康指数:77.2
  文|中国全面小康研究中心
  2011年3月,《小康》杂志会同有关专家及机构,对我国“生命小康”进行了调查。经过对调查结果进行加权处理,并参照国家有关部门的监测数据和大量社会信息,得出中国生命小康指数为77.2分,比上一年度增加1.1分。
  《小康》生命小康指数主要从居民健康满意度、居民健康水平、居民健康保障和措施等三个方面来衡量。其中,居民健康水平指标包括:平均预期寿命、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被称为居民健康的“三大指标”;居民健康保障和措施指标包括:每千人口医疗机构卫生技术人员、每千人口医院卫生院床位、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等。
  本年度生命小康指数的特点为:
  1.居民健康满意度达63.2%,比上年度有所提高,但仍然较低。主要是因压力较大、工作时间较长以及睡眠不好引起。
  2.从衡量居民健康水平的“三大指标”看,平均预期寿命、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来看,逐年好转,甚至好于中等收入国家。2010年,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达73.5岁,比2000年提高2.1岁;2010年,我国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分别由2005年的47.7/10万、19.0‰下降到2010年的30.0/10万和13.1‰。
  3.居民健康保障和措施都有所改善。至2010年底,全国医疗机构数达92.7万个,比上年增加20171个;医疗机构床位数达478.7万张,比上年增加37.1万张;医疗机构卫生技术人员达560.9万人,比上年增加32.9万人;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的人数43206万人,比上年增加3059万人;全国有2678个县(市、区)开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96.3%,比上年提高2.1个百分点。
  (感谢国家统计局统计科学研究所研究室主任吕庆提供的支持)
  权重&&&&&& 2005年度&&&&&& 2006年度&&&&&& 2007年度&&&&&& 2008年度&&&&&& 2009年度&&&&&& 2010年度&&&&&& 2011年度&&&&&& 2011年度增减
  居民健康满意度&& 30&& 58.1&&&&&& 55.0&&&&&& 56.7&&&&&& 56.9&&&&&& 59.8&&&&&& 62.4&&&&&& 63.2&&&&&& 0.8
  居民健康水平&&&&&& 40&& 91.3&&&&&& 92.4&&&&&& 90.1&&&&&& 90.4&&&&&& 91.0&&&&&& 91.2&&&&&& 91.3&&&&&& 0.1
  居民健康保障和措施& 30&&&&&& 74.3&&&&&& 68.4&&&&&& 62.5&&&&&& 63.1&&&&&& 66.7&&&&&& 69.8&&&&&& 72.3&&&&&& 2.5
  中国生命小康指数&&&&& 100&&&&&& 74.0&&&&&& 71.5&&&&&& 71.8&&&&&& 72.2&&&&&& 74.4&&&&&& 76.1&&&&&& 77.2&&&&&& 1.1
(编辑:SN002)小动作心理 为何女生不被拥抱睡不着?_网易女人
小动作心理 为何女生不被拥抱睡不着?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在看来,做事太奇怪了。比如就爱的许诺和甜言蜜语,比如爱抱着东西睡觉。心底到底在想什么呢?心理学早已证明,人类的小动作可以透露出自己真正的内心。比如喜欢抱着东西睡觉,是代表什么?没有安全感。对此男人可能表示无法理解。没有人会否认,女人天生缺乏安全感,尤其是在爱情里。有些时候,安全感是内心深处的忐忑,连你自己可能都不会清楚,但总会有一些表现来证明,比如,喜欢在睡觉的时候抱东西就是一例。那么,还有那些不自觉的小动作,泄露女人对安全感的渴望呢?1、对标准很执着很多人不相信爱情,他们内心相信着,爱情只有在童话故事里存在,是人类臆想出来的虚无缥缈的产物。于是我们看到很多人在选择爱情的时候,有了很多标准,要具备哪些条件,才会去恋爱,其实这往往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现。2、比如喜欢呆在角落和窗户旁边我们经常在图书馆或餐厅,看到某个角落坐着的美女,便可以猜测出她可能较为高冷。一般情况下,喜欢坐在靠窗户的位子的女人,做事或恋爱都会非常小心翼翼。可能坐在靠窗户的位子会让她们感觉到有所依靠,从而心理上会平衡许多,这也是缺乏安全感的严重表现。3、喜欢被男人拥抱或者听甜言蜜语在恋爱中当然会想和对方牵手或拥抱等肢体接触,因为抱抱喜欢的人或者最亲的人,能够增强她们心中的安全感,从而冲淡内心的不安;有的女人会特别喜欢对方说甜言蜜语,而通常喜欢听甜言蜜语的女人心理都会格外脆弱,听不得别人说自己的不好和短处,这会令她们心里极为不安,触碰到了她们心底最脆弱的地方。有些严重的人还会苛求男人实现每一句诺言,要知道,这往往会引起两人间的世界大战。4、不抱着东西睡不着如果你睡觉时喜欢抱东西,这就是女人缺乏安全感的表现。安全感的缺乏容易使人蜷缩在自己的世界中,不愿走出自己的小世界与外界的他接触,而睡觉喜欢抱着东西,然后蜷缩起来,这样往往体现出对他人的不够信任,体现出内心的某种恐惧和害怕。不过这事不能一概而论,也许她只是有点怕冷而已。5、放不下过去缺乏安全感的女人会特别念旧,喜欢旧的东西,也会怀念旧的人和事。因为新的东西会让她们有一种难以掌握的不安全感。所以她们在爱情里也往往难以走出第一步,即便在确认了关系后,也会在爱情里感到无法适应。6、喜欢开着灯缺乏安全感的女人一般会害怕黑暗,却也常常晚睡。听上去好像有点自虐。就好像她们喜欢听歌,越听越悲伤,却又会继续听悲情歌。在男人眼中,认为黛玉葬花这种行为是多余的,但是喜欢这个女人的时候也会尽力忍耐。可能有时这个女人只是缺少一点安全感,她心理踏实了,也就无需做这些行为。7、在互联网上很活跃现实生活中常常有这样的人,平时不怎么说话,但是在网络上却会变得异常活跃。因为网络是虚拟的,她可以畅所欲言,可以很自然大胆地和网络上的男人聊天,在网络上寻找安慰。不会因为说错了话遭遇尴尬,还可以像情人一样尽情享受着。即便最后不欢而散,还可以立马拉黑,谁也不会干扰到谁。情感解读:为什么你在爱情里会如此不安?人的大脑主要分为感性和理性两种思维方式,男人主宰理性,女人主宰感性。因为感性,所以我们判断事物的时候会靠直觉来判断。也正是因为这样,靠感性判断事物的时候,如果要达到安全的程度,就会要求方方面面都能够达到安全程度,否则,在爱情里,只要他有一方面略有不妥,你就会产生危机感,进而进入全盘否定状态。在你看来,任何事物都会变化,包括你自己。变动不定的事物当然会给人造成一种不易掌握和了解的感觉,实事上也的确不好掌握。起初你认为,安全感是别人能给予的。是他每天的“早安”、“晚安”,是他每次出去的报备,是他和你一起的激情。但是,这些都是治标不治本的。但亲爱的,只有你成熟后,你才会明白:安全感这种东西,与你爱一个人爱得深不深没有什么关系,与你们情感是否平凡得如一潭死水也没有什么关系,它更不可能来源于你怎么做、你的爱人怎么做,这些浮表与外援都给不了安全感。安全感只能自己给予,好好爱自己不让自己委屈卑微,内心强大了就不会被谁击溃。所以,要赶跑你的不安,你要做的不是用“你爱我吗?”来汲取点滴的安慰,而是从心修炼自己,让自己成熟。但是,可能由于种种原因,我们无法修炼圆满,无论如何,也要知道该怎么做而不是让自己沉溺于虚幻之中,这对感情的发展也没有什么好处。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喜欢抱人或是抱着东西睡觉的往往有更强的心理依赖。当然,也有可能从小孩时养成的一种习惯。这跟童年尤其是五岁之前的经历有关。抱着人睡或抱着东西睡可以使他有更强的幸福感和安全感,有的人会持续很长时间。因此有条件的话,也没有必要改变的。有时候,我们也会因为一时的心情做出这些动作,不代表我们不足够成熟。所以,只要我们认识到这种状态是不成熟的,可以一时但是不能长久沉溺于其中,这就是正常的。我们要做的,就是让自己的内心足够强大,不用他人的肯定和支撑,自己就能够做自己的支柱,这才是根本。爱情犹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这些习惯我们很难去评判好还是不好,如果找到一个可以容忍甚至是欣赏你的人,这就是好,反之,就是不好。作者:眯眯眼
本文来源:PClady
责任编辑:窦静_NQ1627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热门搜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为何后三十年睡不着?
  民间有俗语说:“前三十年睡不醒,后三十年睡不着”。人在年轻的时候,总是感觉觉不够睡,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到了中年尤其是到了老年,睡眠的时间会明显减少。  从睡眠医学的角度来看,确实,老年人的睡眠能力相比以往会下降,睡眠时间会逐渐缩短,睡眠质量也越来越差,但由此会产生一系列睡眠障碍,这并不是一个正常现象。 南方日报记者 李 通讯员 宋莉萍  1.与年龄一起流逝的睡眠  我们大家总有一个误解:随着年龄的增长睡眠就减少是正常生理现象。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彭康教授说,其实不然,“老年人是失眠的易患和高发群体,65岁以上人群中,有35%―50%的人经常受到睡眠障碍的困扰,是影响老年人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这与老年人的生理病理变化和生活起居密切相关,衰老过程与睡眠质量和数量的变化有密切关系。  老年人由于中枢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退行性变,导致睡眠周期节律功能受到影响。老年期激素分泌水平发生较大的变化,褪黑素和生长激素分泌下降导致体内激素水平失衡,引发相应的睡眠障碍,如各期的睡眠减少。彭康解释,但同时,长期用药、周围环境的影响,也会给老年人带来一定的睡眠障碍。比如一些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药物,长期服用,对睡眠有明显影响。  精神、心理因素更是一大睡眠杀手。彭康谈到,一方面,各种环境变化较中青年时期明显增多,如退休、丧偶、失去亲友、患病、无人照料等事件,随着年龄增长越来越多;另一方面,由于体力、精力下降,有些身体与精神因素的作用容易被强化。由此造成老年人多发孤独感、焦虑及抑郁表现。有关研究表明,老年人由于心理、精神因素而发生的失眠高于因疾病、药物副作用等导致的失眠。  所以,应当加强对老年人失眠的关注。  2.越想睡越焦虑  睡眠质量越来越差,老人们因此而忧心忡忡,结果陷入越想睡越睡不着的恶性循环之中。  省中医院治未病中心陈秀华谈到,在实际接触中发现,有些老年人拿年轻时的睡眠状况作为标准来衡量现在的睡眠状况,往往将自己睡眠改变作为一种严重的病状而过分焦虑、担忧。  其实,老年人要以坦然的心态接受睡眠形态随年龄增长而不断变化的事实。陈秀华介绍说,由于过分的担忧,很多老年人总希望通过使用催眠药来解决睡眠问题,于是想方设法地吃安眠药、看医生,希望恢复原来的睡眠时间。但由于各种镇静催眠药本身都有一定的副作用,因此,单纯依靠药物来改善睡眠状况并不合适,而且会因为焦虑、烦恼而更进一步降低睡眠质量。  3.睡眠时间超长也会催人老“老年人睡眠不足影响健康,但要是走向另一极端――过分恋床,睡眠时间过长,同样也是不可取的”,彭康提醒说。生理学家认为,60-70岁年龄的,每天的睡眠时间以6-7小时为宜,7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每天的睡眠时间一般不宜超过6小时。睡眠时间过长,体能下降越多,进而使身心两方面加速老化。研究调查表明,每天睡眠时间超过9小时的老年人,不仅没有显示出精力充沛,反而情绪低落、动作笨拙、出现反常心理,且可能变得愈睡愈懒。建议采取散步、聊天、游玩、娱乐等较为积极的方式休息,这样做不仅会使身体很快得到放松和恢复,而且可以延缓身心老化。关注老年人睡眠就是关心老年人的健康。  陈秀华也谈到,人的睡眠并不是越多越好。老年人不要一味追求有较长的睡眠时间,一天睡6小时最好。老年人睡眠6小时以后,心脏的跳动会降到基本率,新陈代谢开始缓慢,血液循环的活跃性开始降低,肌肉也变得松弛,整个身体开始丧失强健性。老年人睡眠时间越长,体能的下降就越多,身心的老化现象就越严重。因此,老年人每昼夜睡眠时间不宜超过6小时。  4.睡眠作息顺应自然  我们传统医学提出“天人合一”的睡眠观,顺应自然去睡眠作息,当白昼阳气盛而阴气尽时,开始醒觉,当白昼尽而夜晚来临时则应睡觉。  除了睡觉时间顺应季节时间,陈秀华还建议,老年人要端正心态,勿过分焦虑和担忧,调节好自己的睡眠时针,按时睡觉、起床。可每天在固定的时间进行睡前运动按摩,睡前做2~4小时的轻微体力劳动,如打八段锦、太极拳等,在睡前按摩安神助眠的穴位:安眠、三阴交。晚饭不饮酒,睡前数小时内不喝咖啡、浓茶,应少吃点零食或,可喝杯温牛奶或喝点蜂蜜水。不要在睡前或失眠时吸烟,尼古丁是刺激剂,会扰乱正常睡眠。平时还可多吃些安神宁心的药膳,如百合、莲子、红枣等。  传统养生观念对睡眠的姿势也有一定的讲究,中医说“天人相应”,因此,睡时头部向东或东西方向,可顺应阳气生发而养生。卧姿有很多种,以右侧卧睡“卧如弓”的姿势为好。因为右侧卧位时,肢体自然屈曲,使全身肌肉筋骨放松,又使体内的脏腑保持自然位置,利于消除疲劳和保持气道、血管通畅。但在睡眠中卧姿不是固定不变的,都会不自觉地翻身,因此不必强求一定的卧姿,以易于入睡,睡得自然舒适为原则。  温馨提示  提高睡眠质量的小招数  1.睡子午觉:“子、午”时是人体经气“合阴”及“合阳”的时候,有利于养阴及养阳。晚上11点以前入睡,最能养阴,睡眠效果最好。午觉只需在午时(11点~13点)休息30分钟左右,因为这时阳气盛,休息好也利于一天的工作生活。  2.睡前烫足搓涌泉穴:睡前热水烫足脚,烫脚时随加热水,先温后热,使足部因热变得发红。随后搓脚心涌泉穴,先以右脚足趾着盆底,使足跟露在水上,用左足心擦搓右足后跟,起到擦搓左涌泉穴的作用。  3.调息静坐:平身端坐,莫起一念;以意导气,引气下行;息息归根,意守丹田;默念安静,切勿间断。通过一分钟练功,调节呼吸,收敛精神,有助更快地安静入睡。
(责任编辑: HN666)
12/02 18:2312/02 12:4612/01 09:4612/01 09:3812/01 08:4612/01 08:3511/23 14:5811/20 09:04
新闻精品推荐
每日要闻推荐
社区精华推荐
精彩焦点图鉴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多平台阅读
《财富》书签(Weekly Read)专栏专门刊载《财富》杂志(Fortune)编辑团队的书评,解读商界及其他领域的新书。我们每周都会选登一篇新的评论。 电力、大型制药公司和工业革命是我们缺乏睡眠的罪魁祸首。爱迪生发明的那个讨厌的电光源搞乱了我们的昼夜节律,以及调节睡眠和许多其他基因功能的激素周期。
《梦境》(Dreamland)一书探讨的是我们无意识的时刻。作者大卫o兰德尔开篇首先叙述了自己梦游经历的开始。一天夜晚,作者醒来时发现自己躺在其布鲁克林公寓的走廊里,双手正紧握着一只伤腿。这是他的首次梦游经历,很明显(他也记不清楚是怎么回事),他对方向的把控不够熟练,进而撞到了腿。他去医院看病,尔后在一个睡眠实验室呆了一宿,不料却被医生告知这次短途之旅的原因还不清楚,无法给他推荐可靠的治疗之策。兰德尔非常惊讶地发现我们对这一领域的认识如此贫瘠,于是展开了调查,这本书就是他调查的成果。
开篇讲述自身梦游经历是非常自然的事情,但对像我这样偶尔失眠、以及其他有睡眠问题的人来说,他的不幸遭遇并没有什么让人印象深刻的地方。他的腿受了点轻伤?而且只有一次?这算什么大不了的睡眠事故啊!我想这个兰德尔肯定是个年轻人,书中使用的作者照片似乎证明了这一点【他是路透社(Reuters)的资深记者,《梦境》是他的处女作】“睡眠并不是我们在21世纪头些年应该担忧的事情,”他若有所思地写道。他还说:“在我们大多数人的生活中,睡眠的重要性可能跟使用牙线的重要程度差不多。”
果真如此吗?我认识的那些不堪生活重压的中年人常常受到睡眠不足的困扰,他们大量服用安眠药,花费数千美元购买花哨的床垫。睡眠不足这个问题几乎跟子女和房子一样,让我们发表了无数单调乏味的长篇大论。对睡眠问题这么高的关注度使得兰德尔这本书备受瞩目——也由此具有非常好的销售前景。
在这个奇怪的开篇之后,《梦境:探究陌生的睡眠科学》(Dreamland: Adventures in the Strange Science of Sleep)随即以详实的内容对那些个让人苦恼的8小时进行了引人入胜的探索。我们的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大背景是:工业革命和托马斯o爱迪生发明的那个讨厌的电光源搞乱了我们的昼夜节律,以及调节睡眠和许多其他基因功能的激素周期。
大脑中那个微小的、似乎依然处于爬行类动物阶段的松果体也难辞其咎。当它感觉到被延长的黑暗时,它就会产生出诱导睡眠的褪黑激素。然而,兰德尔解释称:“充分的白光,特别是带着一丝蓝色调,宛若蓝天的白光能够诱使松果体误以为依然艳阳高照。”这意味着,正躺在床上使用个人电脑,观看电视或用iPad看电影的你(没错,就是你),正在摁下作者所说的“反向嗜睡按钮”。
这些因素有助于解释为什么每7个美国人中就有1位有长期的睡眠障碍问题。此外还有一些人有短期的睡眠问题:“每天晚上,大约五分之二的美国成年人都难以入睡或无法持续睡眠,”兰德尔写道。他在书中提及一个由此产生的、在私营部门、特别是美军中迅速兴起的领域:“疲劳管理”。由于兰德尔堆积了太多睡眠不足的士兵和水手犯下致命错误的故事,这本书写到这里时似乎陷入了停顿。他随后做了一个令人大开眼界的预测:到2020年,所有美军士兵都将在手腕上带上睡眠监控器。兰德尔在书中写道:“只需点击几下鼠标,一位指挥官就可以了解他麾下的每位士兵究竟睡了多长时间,并由此确定他或她可能会作出的决策。”
作者在最令人震惊的(没有双关语意)一章中追溯了安眠药的历史,而且差点对大型制药公司的“嗜睡欺诈”行为进行了指责。仅在美国,这些有力的小药丸就是一门价值300亿美元的生意(2010年数据),比全球人口每年去电影院的花费还稍稍高一些。他指出,在2010年,四分之一美国成年人的药品柜中放有医生开的安眠药。然而,“许多研究显示,类似安必恩(Ambien)和鲁尼斯塔(Lunesta)这样的安眠药并没有显著改善睡眠质量,对于睡眠数量的改善也仅仅是稍好一点而已,”兰德尔写道。
David K. Randall beginsDreamland, his look at our unconscious hours, by recounting the start of his own Z-journey. The author awakes one night lying in the hallway of his Brooklyn apartment, clutching a wounded leg. He'd sleepwalked for the first time and apparently -- he couldn't remember a thing -- his steering wasn't skillful enough to avoid a leg-on collision. He sees a doctor, then stays overnight in a sleep lab, only to be told that the causes of his jaunt are unclear and no treatments can reliably be recommended. Amazed at how little we know for certain in this realm, Randall investigates, and this book is the result.
It's a natural place to begin, but to this occasional insomniac and, I suspect, others with sleep problems, his misadventure does not impress. He got a boo-boo on his leg? Once? Big sleeping deal. This Randall must be a younger man, I thought, and his author photo seems to bear that out. (He's a senior reporter for Reuters, and Dreamland is his first book.) "Sleep wasn't something that we were supposed to worry about in the first years of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he muses, adding that "the importance of sleep likely hovers somewhere near that of flossing in most of our lives.''
Really? The stressed-out middle-agers I know are obsessed with the sleep they're not getting, gobbling Lunesta, and spending thousands on fancy mattresses. Our monologues about (lack of) sleep are almost as tedious as our riffs on children and real estate. This preoccupation is what makes Randall's book such a compelling -- and marketable -- idea.
After this curious opening gambit, Dreamland, subtitled Adventures in the Strange Science of Sleep, turns out to be an engaging, well-reported exploration of those fraught eight hours. What's our problem? Big picture: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and Thomas Edison's pesky electric light screwed up our circadian rhythms, the natural, hormonal cycles that regulate sleep and many other genetic functions.
The brain's tiny and still-a-bit-too-reptilian pineal gland is also to blame. It produces sleep-inducing melatonin when it senses prolonged darkness. However, Randall explains, "abundant white light -- especially white with a slight blue tint that mimics the sky -- can fool the pineal gland into thinking that the sun is still up.'' That means you over there -- yes, you -- clutching that laptop in bed, or watching the tube, or catching a movie on your iPad -- are pushing what the author calls "reverse snooze buttons.''
These factors help explain why one out of every seven Americans has a long-term sleep disorder. Then there are the short-termers: "Every night, about two of every five adults in the United States have problems falling asleep and staying asleep,'' Randall writes. He describes the resulting, burgeoning field of "fatigue management,'' in the private sector and especially in the U.S. military. Here the story bogs down a bit as Randall piles on too many examples of sleep-deprived soldiers and sailors making fatal errors. He then makes the eye-opening prediction that by 2020 all U.S. soldiers will wear sleep monitors on their wrists: "With a few clicks of a mouse, a commander will know how many hours each person in the unit has slept -- and, by extension, what kind of decisions he or she will likely make.''
In the most alarming (no pun intended) chapter, the author traces the history of sleeping pills and comes close to accusing Big Pharma of somnolence fraud. Those potent little pills were a $30 billion business in 2010 in the U.S. alone, or slightly more than the global population spends going to the movies every year. In 2010, he notes, a quarter of U.S. adults had prescription sleeping pills in their medicine cabinets. And yet, Randall writes, "a number of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drugs like Ambien and Lunesta offer no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in the quality of sleep … They give only a tiny bit more in the quantity department, too.''
最新文章:
中国煤业大迁徙
500强情报中心
500强国家分布 500强行业分布}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睡不着怎么办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