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数学数列列:

高一必读:
各科辅导: |
高二必读: |
各科辅导: |
高三必读: |
各科辅导: |
单元作文: | | | | |
体裁作文: |
教学资源: |
各科复习: |
知识考点: |
您当前所在位置:
高二数学说课稿:数列极限说课稿
对于教师来说,上好一堂课很重要,所以说课稿就成了很重要的课前准备,看了&高二数学说课稿:数列极限说课稿&以后你会有很大的收获:
高二数学说课稿:数列极限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们:你们好!
我是北大附中的数学教师李宁。北大附中是北京市重点中学。有机会能参加这次教学研讨活动,向全国各省的数学老师们学习,我深感荣幸。
这次我说课的内容是高中代数课本(下册)第六章第二部分6.4节数列极限的起始课。这部分内容在课本第60页至65页。
下面由我根据自己编写的教案,把我对本节课的教学目的、过程、方法、工具等方面的简单认识作一个说明。希望专家们、老师们对我说课的内容多提宝贵意见。
一、关于教学目的的确定:
众所周知,对数列极限这个概念的理解可为今后高等数学的学习奠定基础,但由于学生对数列极限概念及其定义的数学语言表述的理解比较困难,这种理解上的困难将影响学生对后继知识的学习,因此,我从知识、能力、情感等方面确定了本次课的教学目标。
1.在知识上,使学生理解极限的概念,能初步利用极限定义确定某些简单的数列极限;
2.在能力上,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和在探索问题中的,由静态到动态、由有限到无限的辨证观点。体验&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再到特殊&的认识过程;
3.在情感上,通过介绍我国古代数学家刘徽的成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思想情感,并使他们对数列极限知识有一个形象化的了解。
二、关于教学过程的设计:
为了达到以上教学目的,根据北大附中教学传统把这次课连排两节。在具体教学中,根据&循序渐进原则&,我把这次课分为三个阶段:&概念探索阶段&
;&概念建立阶段& ;&概念巩固阶段&。下面我将对每一阶段教学中计划解决的主要问题和教学步骤作出说明。
(一) &概念探索阶段&
1. 这一阶段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在这一阶段的教学中,由于注意到学生在开始接触数列极限这个概念时,总是以静止的观点来理解这个描述变化过程的动态概念,总觉得与以前知识相比,接受起来有困难,似乎这个概念是突然产生的,甚至于不明概念所云,故我在这一阶段计划主要解决这样几个问题:
①使学生了解以研究函数值的变化趋势的观点研究无穷数列,从而发现数列极限的过程;
②使学生形成对数列极限的初步认识;
③使学生了解学习数列极限概念的必要性。
2.本阶段教学安排
我采取温故知新、推陈出新的教学过程,分三个步骤进行教学。
① 温故知新
由于研究数列极限首先应对数列知识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因此在具体教学中通过对教案中5个具体数列通项公式的思考让学生对数列通项公式这个概念产生回忆,指出以前研究数列都是研究的有限项的问题,现在开始研究无限项的问题。然后引导学生回忆数列是自变量为自然数的函数,通项公式就是以n为自变量的、定义域为自然数集的函数
的解析式。再引导学生回忆研究函数,实际上研究的就是自变量变化过程中,函数值变化的情况和变化的趋势,并以第[2]的数列 为例说明:当n=2、3、4、5 时,对应的
、 、 、 就说明自变量由2增加到5时,对应的函数值就由 减小到 这种变化情况。若问自然数n一直增加下去,函数 应怎样变化下去,这就是研究变化的趋势。
这样利用通项公式就可把数列变化趋势问题与函数值变化趋势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从函数值变化趋势的角度来看待例题中五个数列的变换趋势。通过这种讨论,在对变化趋势这个概念的理解上发挥心理学上所提&无意注意&的作用,使学生对进一步讨论的数列变换趋势问题不至于太陌生。
② 推陈出新
在对5个数列变化趋势的分析过程中,通过引导,由学生讨论得到数列(2)、(3)、(5)的共同特征,近而向学生说明:&具有类似于数列(2)、(3)、(5)共性的数列称为有极限的数列,共性中的&趋近于一个确定的常数&称它为有极限数列的极限&。并进一步和学生讨论如何给数列的极限下定义,此时我根据学生情况给予提示,给出数列极限概念的描述性说明:当项数无限增加时,数列的项无限趋近于某一个确定的常数的数列称为有极限的数列,这个确定的常数称为数列极限。
③ 刘徽及其《割圆术》的介绍
学生对数列极限概念有了一定的认识,为了使学生认识到这个概念并不是突然产生的,是和他们已有的知识结构密切相关的,为此在第一阶段我设计了这一部分教学。
我一方面介绍了我国古代数学家对数列极限思想所做的贡献,如&在世界数学史上,刘徽是最早运用这种数列极限的思想解决数学问题的大数学家。用这种指导思想计算圆面积的方法,就称为刘徽割圆术.用类似刘徽割圆术的方法求出圆周率的近似值,虽然在公元前3世纪的古希腊数学家阿基米德也算出过,但所用的方法却比刘徽所用的方法繁杂的多。&
在另一方面重点结合计算机模拟刘徽割圆术,介绍这种算法的指导思想:&割之弥细,所失弥少。割之又割,以至于不可割,则与圆合体,而无所失矣&。通过课件动态演示,进一步在&无意注意&作用的发挥上下文章,加深学生对&变化趋势&、&趋近于&、&极限&等概念的认识,为下一阶段极限概念的教学提供对这个概念感性认识的基础。
(二) &概念建立阶段&
1. 这一阶段要解决的任务
由于数列极限概念及其定义的数学语言表述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抽象性,学生初次接触很困难。具体讲,在 -N语言中,学生搞不清
的两重性&&绝对的任意性、相对的确定性;学生搞不清&N&,不太理解N的实质是表示项数n无限增大过程中的某一时刻,从这一时刻起,所有an(n&N),都聚集在以极限值A为中心,
为半径的邻域中,N是否存在是证明数列极限存在的关键。
因此在这一阶段的教学中,我采取&启发式谈话法&与&启发式讲解法&, 注意不&一次到位&,这样在本阶段我设计解决的几个主要问题是:
①建立、理解数列极限的定义;
②认识定义中反映出的静与动的辨证关系;
③初步学习论证数列极限的方法。
2. 本阶段教学安排
本阶段教学安排分三个步骤进行。
① 问题的提出
在教学安排上,我根据学生形成对数列极限的初步认识,以数列 & &
为例,提出一个学生形成极限概念时不好回答的问题:根据数列极限定义直观描述,这个数列的极限是1,即当项数n无限增大时,这个数列的项无限地趋近于1,问题是为什么不说这个数列的项无限地趋近于1.1,从而使学生发现问题在于自己已获得的数列极限概念中&无限趋近于&这一描述,这种描述比较含混,感到有必要对极限定义做进一步精确描述。
② 问题的解决
具体讲,由于数轴上两点的距离及其解析表示对学生来说是很熟悉的,故我在教学中利用数轴引导学生先得出结论:&趋近于&是距离概念,距离的解析表示是绝对值,&无限趋近于&就可用距离要多小有多小来表示。即数列项与确定常数差的绝对值要多小有多小。
然后让学生通过具体计算如:&思考已知数列中是否有到1.1的距离为0.01的项?&使学生知道已知数列的项不能与1.1的距离要多小有多小,即1.1不是已知数列的极限,从而使学生对&要多小有多小&这一概念有了进一步认识,并为量化|an-1|当项数无限增加时要多小有多小打下基础。
③数列极限定义的得出
在&检验&1&是否满足:已知数列的项与1的差的绝对值是否要多小有多小&的教学过程中,我采取&给距离找项数&的方法。
具体讲让学生考虑已知数列中有哪些项与1的差的绝对值小于0.1、0.05、0.1,让学生把用计算器计算的结果在黑板上列表写出并解释所得的结果,如提示学生得出结论:&已知数列中第908项以后各项与1的差的绝对值小于0.0011。&这种讨论的目的是使学生感受到
&N&是项数n
无限增大的过程中的一个标志,进而说明对于给定的每一个正数,可找到N,当n&N时,|an-1|小于这个正数。进而让学生注意无论表示距离的正数取的多么小,也不能说成&要多小有多小&,而把具体值改为
后即可解决这个问题。
这样通过讨论,在我的引导下,使学生得到结论:&数列:
当项数无限增大时,它的项越来越趋近于1&,也就是数列:
的极限为1,并进一步让学生总结出一般数列的极限的准确定义。
(三)&概念巩固阶段&
1. 本阶段的教学计划
在这一阶段的教学中我计划做两件事情:
①说明N 、|an-A |& 在讨论数列极限时所起的作用;
②是习题训练。
2. 本阶段的教学过程
根据上述说明,这一阶段分为两个步骤。
① 定义说明
除了对极限概念予以说明外为了加深学生对数列极限概念中N、|an-A |&
的认识,我让学生讨论问题&任意有极限的无穷数列能否使极限值为数列中的项&及&常数列是否有极限&,当学生有困难时,可通过举数列& &
并提示其根据定义考虑问题。这样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由特殊到一般再到特殊的认识规律。
② 习题训练
在学生对数列极限定义的初步掌握的基础上,为巩固学生所学,我让学生作课本例1,练习这道题目的在于总结上一阶段得到数列极限的过程,同时让学生熟悉数列极限定义的应用步骤;在此基础上结合北大附中学生的特点我安排了例2,让学生作这道题目的在于通过对这道题的证明与讨论可让学生对等比数列{1,q,q2,&qn,&}收敛、发散性有一个清楚的了解。在例2的处理手法上我让学生先各抒己见,然后采用几何画板演示,验证同学猜想,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由于{1,q,q2,&qn,&}和{
}是今后学习过程中的常用数列,因此我觉得学生对例1、例2的掌握的好坏将对后面的学习产生直接影响。
③ 补充说明
对于较好的班级,还可考虑用直角坐标系来代替数轴。由于数列是以自然数集子集为定义域的特殊函数,其图象是离散的点.这使得数列的项与点(n,f(n)),即点(n,an)对应起来.当数列{an}有极限A时,在直角坐标平面内的几何意义为:任给正数
,存在一个以直线y=A+ 和y=A- 为边界的条形区域,存在一个N,当n&N时,所有的点(n,
an)都落在这个条形区域内。换句话说数列的项在坐标平面内对应的点,只有有限个点落在条形区域外。利用这种方式教授这节课,形象直观,并为今后函数极限的教学打下基础。
三、关于教学用具的说明:
这节课的教学目的之一是使学生通过对极限概念形成过程的了解,较为自然地接受极限的定义,以利于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因此在本节课中主要使用的是计算器和计算机课件演示。计算器的作用在于使学生理解
& &和&N&内在关系;
计算机课件演示目的有三:其一是通过史料的简单介绍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其二是在概念形成阶段,为学生提供感性认识的基础;其三可对学生所得的结论验证、完善,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巩固所学的概念。总之&恰当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充分发挥其快捷、生动、形象的辅助作用,最大限度地使学生获得并掌握所学的知识,&是我选择和使用教学用具的根据。
四、结束语:
总之,作为极限概念这部分的教学,应使学生初步体会到极限思想是从有限中认识无限,从近似中认识精确,从量变中认识质变的一种数学思想。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意识,在老师引导下自主地获得知识。体验数学概念形成的过程。
以上是我作为一名年轻教师对本节课的设想,一定有很多不足之处,请在座的专家、老师们多多批评、指正,谢谢。
通过阅读&高二数学说课稿:数列极限说课稿&这篇文章,小编相信大家已经深入了解了该说课稿的内容,希望大家教学轻松愉快!
相关推荐:上海高二数学第七章数列数学归纳法极限复习 内容详尽,但请以实际操作为准,欢迎下..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上海高二数学第七章数列数学归纳法极限复习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高二数列专题复习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高二数列专题复习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18页未读,继续阅读
你可能喜欢大一与高二学生对数列极限的理解:历史相似性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硕士论文
大一与高二学生对数列极限的理解:历史相似性研究
【摘要】:数列极限是学生开始接触的第一个与无限有关的概念。很多学生在理解极限概念时存在困难。对极限概念,教师也没有一个行之有效的教授方法。回顾极限概念漫长而又曲折的发展道路,便会对当今极限教学上存在的困难多些理解。历史上对极限概念的认识论障碍主要是:几何问题的代数表征、无穷大(小)的理解、极限概念的严密性以及极限能否达到的问题。
本研究针对以上四个方面设计问卷,调查本科生和高中生在极限概念理解上的困惑,研究他们在认识论障碍上是否存在历史相似性。608名大一学生和431名高中生参加了本研究,对收回的1036份有效问卷进行统计分析,得出以下几点:
(1)学生在几何问题的代数表征上困难不大,跨越了这一认识论障碍,没有历史相似性。
(2)学生在无穷小的理解上、极限能否达到与极限的严密性认识上存在困惑,具有历史相似性,学生尚未跨越这些认识论障碍。
(3)对高中生与大学生进行差异分析,发现在几何问题的代数表征以及极限的严密性认识上,大学生表现比高中生好。
(4)对学生的性别进行差异分析,发现对无穷小的理解男生明显优于女生,而在其他认识论障碍方面没有显著差异。
(5)对学习高数A与高数B的学生进行差异分析,发现他们在四个认识论障碍上的表现均没有显著差异。
(6)对学习高数A的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差异分析,发现他们在四个认识论障碍上的表现均没有显著差异。
基于以上发现,本文对学生在四个认知论障碍方面的表现与差异作了一定的解释。同时,对数列极限课堂教学提出以下几点建议:教师应当了解数列极限概念的起源和历史发展过程;应当对无穷小概念的讲授给予更多关注;应当多角度地考察学生对极限能否达到的理解。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学位级别】:硕士【学位授予年份】:2011【分类号】:O171【目录】:
ABSTRACT7-10
1 问题的提出10-12
1.1 研究背景10-11
1.2 研究问题11-12
2 文献综述12-19
2.1 国外相关研究12-16
2.2 国内相关研究16-19
3 理论基础19-27
3.1 极限的发展史19-22
3.2 历史相似性22
3.3 认知障碍和认识论障碍22-23
3.4 历史发展中的认识论障碍23-27
4 研究设计与实施27-30
4.1 研究工具27-28
4.2 样本28-29
4.3 调查实施29
4.4 赋分方法29
4.5 统计工具29-30
5 研究结果与分析30-108
5.1 几何问题的代数表征30-43
5.2 对无穷小的理解43-73
5.3 极限能否达到73-89
5.4 极限严密性的结果与分析89-102
5.5 被试对极限为零的数列的理解102-105
5.6 被试在极限学习中的困惑105-107
5.7 极限学习中的必经阶段107-108
6 研究结论与教学启示108-110
6.1 研究结论108-109
6.2 教学启示109-110
附录1 数列极限概念测试卷110-112
参考文献112-119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吴骏;[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芳;[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蒙诗德;;[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3期
王咪咪;;[J];滁州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李明;;[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7年03期
王庚;[J];大学数学;2004年03期
赵云;[J];甘肃高师学报;2001年05期
李爱琴;[J];甘肃教育;2004年04期
范大付;莫燚;;[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年36期
林远华;[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S1期
许雁琴;秦体恒;王东升;;[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5期
周密;;[J];教师;2009年2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伟平;[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冯振举;[D];西北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梁英;[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赵玲云;[D];首都师范大学;2004年
魏琴;[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张小明;[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赵军;[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季冬青;[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朱卫平;[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赵瑶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沈金兴;[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徐家斌;[D];西南大学;2009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连颖颖;;[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邓瑞娟;姚小菊;;[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3期
聂立川;畅娜丽;;[J];保定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陈鹏;[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11期
张岩;[J];成都师专学报;1999年02期
尹茂仁;;[J];赤峰学院学报(科学教育版);2011年12期
张洪光;王晓英;;[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6期
陈文立;[J];重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4期
李东秀;;[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2年07期
李小磊;;[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A];教育技术:信息化阶段新发展的研究[C];2007年
何丽君;逯晓萍;;[A];高等院校遗传学教学改革探索[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曹荣荣;[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喻平;[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李善良;[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张波;[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张伟平;[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陈雪梅;[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陈玲;[D];厦门大学;2007年
贾小勇;[D];西北大学;2008年
丁月华;[D];西南大学;2008年
徐章韬;[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徐丽娜;[D];苏州大学;2010年
张新村;[D];苏州大学;2010年
曹新;[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沈易;[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李凡;[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刘道伦;[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郑官;[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鞠海燕;[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徐世斌;[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原慧芳;[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崔卉;;[J];成才之路;2010年13期
李伯春;[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1期
王玉芳;;[J];高等函授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5期
赵明仁;王嘉毅;;[J];高等教育研究;2009年02期
冯胜群;[J];江苏统计;2001年09期
白雪梅,赵松山;[J];江苏统计;1997年05期
李国强;王玉香;;[J];教学与管理;2010年04期
张国定;;[J];教学与管理;2010年25期
蔡碧;;[J];考试周刊;2008年05期
李红婷;[J];课程.教材.教法;2005年09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巴桑卓玛;[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秀琴;[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殷克明;[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王颖;[D];扬州大学;2005年
战亦宁;[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李宏伟;[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包吉日木图;[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7年
沈金兴;[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雷晓莉;[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李慧华;[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皇甫华;[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周文龙;[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4期
宋锦奎;[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3期
徐伟,孙承毅;[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6期
徐成瑞;;[J];安顺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陈立成,刘扬;[J];北方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冯凤萍;[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4年10期
韩雪;[J];比较教育研究;2002年04期
黄甫全;[J];比较教育研究;1997年03期
李旭;[J];保山师专学报;2000年04期
雍淑明;[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宁连华;[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罗新兵;[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罗小兵;[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梁英;[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杨静;[D];河北师范大学;2003年
范中广;[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吴惠红;[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朱哲;[D];浙江师范大学;2004年
褚玉霞;[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朱国;[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赵雅玲;[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陈克胜;[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林木元;[J];桂林市教育学院学报;1995年02期
刘惠娟;[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1994年03期
戴凤娣;[J];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5年02期
徐芳;[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年S1期
王正军;;[J];学生之友(初中版)(中考月刊);2009年10期
郭家宏,刘金华;[J];职大学报;1994年01期
高建兴;[J];保山师专学报;1996年02期
王艳芳;许顺维;;[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年17期
任立顺;[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1996年04期
孟庆贤;[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1999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国立;;[A];中国系统工程学会模糊数学与模糊系统委员会第五届年会论文选集[C];1990年
李宏远;;[A];第十六次全国原子、原子核物理研讨会暨全国近代物理研究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曹学锋;孙幸荣;;[A];2008'中国信息技术与应用学术论坛论文集(二)[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王诗宗;[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2年
山西浑源县老区建国中学
李建明;[N];科学导报;2005年
张景中;[N];中华读书报;2007年
紫金县第二中学
刘庆华;[N];学知报;2010年
;[N];西藏日报;2002年
卜照晶;[N];光明日报;2007年
孙小礼;[N];学习时报;2006年
北京大学金融信息工程系;[N];中国信息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波;[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张伟平;[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苗;[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梁英;[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赵军;[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洪妍;[D];扬州大学;2009年
庄白;[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徐家斌;[D];西南大学;2009年
殷克明;[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任明俊;[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季冬青;[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赵瑶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等差数列求和公式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