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专业所属的一级学科和二级学科分别是什么意思

学科点介绍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点
文章作者:admin
学科点所在院系全称
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政治理论系、思想政治教育系
(包括教职工人数、教授副教授比例、博士硕士学位拥有者人数和比例等。)
政治理论系现有在岗教师64人;其中教授:20人,占31%;副教授:30人,占47%。具有博士学位者23人,占36%;博士在读13人,占20%;具有硕士学位者24人(包含博士在读13人),占38%;50岁以下教师基本实现了博士化。
思想政治教育系现有在岗32教师;其中教授:12人,占37.5%;副教授:8人,占25%;讲师:12人,占37.5%。具有博士学位者13人,占40.6%;50岁以下教师基本实现博士化。
在校学生人数
(包括本科生、研究生、成人学生等)
在校本科生:117人
在校硕士研究生:115人
在校博士研究生:52人
本科生课程:专业课:思想政治教育原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原著选读、思想政治教育史、比较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
硕士研究生课程:专业基础课两门:马克思主义思想发展史、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方法;专业课和研究方向课: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专题研究、《资本论》专题研究、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专题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专题研究、马克思主义科技-社会观专题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前沿问题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专题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专题研究、&两课&教学法研究、心理咨询与心理健康教育等。
博士研究生课程:专业基础课两门:马克思主义理论前沿问题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研究;专业课和研究方向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题研究、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专题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题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专题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方法专题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专题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专题研究、当代社会思潮专题研究、比较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研究、专业外语等。
研究方向及特色
&&&&&&&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国家重点学科在年期间设置的研究方向有五个: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在中国的发展和创新
&&&&&&&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
&&&&&&& 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与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建设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
&&&&&&&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
&&&&&&& 这些研究方向既相互区别又密切联系,突出了对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与现实性、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及其运用的研究。
&&&&&&&& 五个主要研究方向有紧密的内在联系:&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发展和创新&研究方向,突出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整体性和时代性研究,是本国家重点学科的基础。&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与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建设&研究方向,分别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规律的角度,突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两个重要方面及其中国化的研究,是第一个方向的深化和展开。&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研究方向,突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理论性及其应用性、实效性研究,体现本学科的思想理论教育的特色。
&&&&&&& 上述五个研究方向作为一个有机整体,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含理论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统一,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与教育规律研究的统一,体现了本学科研究的基础理论性和应用性的统一。总起来说,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理论与实践、科学性与意识形态性、思想性与学术性的高度统一。
&&&&&&&&以上五个主要研究方向取得的突破和主要成果是:
&&&&第一,&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发展和创新&研究方向。
&&&&&&&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研究&、&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整体性研究&、&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发展研究&、&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思潮研究&方面,取得了突破和有影响的科研成果。
&&&&&&&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方面,主要有五个方面的突出进展:一是进行学科建设的理论研究,包括培养目标、研究方向、课程设置、业务范围、培养环境、本学科的构成及与相关学科的关系等等,在这方面推出了系列论文,已经公开发表。二是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和武汉大学有关学科建设文件的规定,认真抓好本国家重点学科的建设,保证了本国家重点学科八项建设目标的实现,并在全国同类学科中产生了一定影响。三是参加国务院学位办组织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创建的设计和论证,并且参与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64号文件附件的起草工作,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学科设计、论证和起草。四是2004年、2005年连续两年承担《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通鉴》中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状况的撰写任务,文中对全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状况的梳理、分析和建议,有助于本学科的发展。五是本国家重点学科与中国人民大学、中山大学、高等教育出版社思想理论教育分社联合出版的《思想理论教育研究论丛》所组织的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探讨,亦有益于本学科的建设。
&&&&&&& 在&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研究&方面,&马克思主义理论&就是一门从整体上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科学体系的学科。本国家重点学科较早倡导并且一直坚持进行&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研究&。提出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综合性研究:一是在内容方面,横向上要坚持从马克思主义三个主要组成部分的有机结合中揭示其内在逻辑联系,把握其整体性,以体现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完整的思想理论武器;纵向上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发展中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把握其一脉相承性和与时俱进性。二是在研究领域方面,整体性研究既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中二级学科构成及其相互关系的整体性,又包括理论内容的整体性。三是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整体性落实到人才培养上,要贯穿到研究生培养各个环节中,特别是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培养方式、和学位论文上。这方面取得的成果有多篇论文,如《马克思主义是完整的世界观》、《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等。
&&&&&&& 在&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发展研究&方面,本国家重点学科一直密切关注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创造性地运用于社会现实的研究,强调把研究当代中国的重大现实问题和理论问题作为主攻方向、中心问题。在这方面,一是注重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研究,从时代的高度发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当代价值,并参与了中央实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中关于选编马列经典著作的工作;二是在研究方法论方面,强调从理论、历史和现实的结合上,展开对当代中国建设和改革重大问题的研究;三是把当代中国的重大问题放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进行考察,考察它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的战略地位;四是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三大理论成果,特别是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产生的历史条件、理论内容、精神实质、传承与创新、历史地位、指导作用;五是重视收集、梳理、分析、概括思想理论界和人民群众的思想理论动态,近些年来,向中宣部和教育部主管单位呈送过多份调研报告。其代表性的科研成果如:《十四大到十六大&&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座丰碑》等有影响的学术著作,发表了《揭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篇》、《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新发现》等有影响的系列学术论文。
&&&&&&& 在&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思潮研究&方面,本国家重点学科十分注意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分析、研究当代中国突出的社会思潮,重视回答反马克思主义思潮提出的问题,借以深化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研究。在这方面,一是注重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从整体上分析和研究当代社会思潮的一般性理论问题,如它的产生与形成、性质与特点、作用与影响、流变轨迹与发展规律等;二是重视对错误思潮及其理论基础的评析,强调分清一些基本界限,借以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三是根据当前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和意识形态领域的复杂形势,针对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提出的带有根本性的、基础理论性的问题,适时地调整科学研究的课题和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作出回应,深化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研究,并紧密结合历史实际、现实实际和思想实际,强化对研究生的教育,以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说服力和感召力。这方面的成果如《注意划清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思主义的界限》、《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论马克思主义与民粹主义的本质区别》、《妙论抑或谬论:考茨基&早产论&再评价》、《论新自由主义思潮》、《论社会思潮的传播与控制》《论社会思潮总体性研究中的几个问题》、《新自由主义的谱系、流变及影响》、《试析新自由主义在西方走向衰落的原因》、《评新自由主义的历史观》、《论平均主义的社会思潮长期存在的社会根源》、《析拜金主义的价值观》、《&公共知识分子&论是怎样一种思潮?》、《历史虚无主义重新泛起的透视》、《正确认识中国近现代历史&&兼评历史虚无主义》、《社会历史有无规律之争及其科学解答》、《加强对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的研究》、《高度重视错误思潮对党员思想意识的影响》等。
&&& 第二,&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研究方向。
&&&&&&& 本方向的突出进展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与学术前沿、社会现实问题紧密结合起来进行研究。一是从历史、理论和现实的结合上,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新的科技革命的条件下的认识;二是突出了对社会主义经济改革重大的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特别是对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及实践意义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三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分配理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发展和创新进行了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科研成果;四是突现了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思想来源、核心内容、与社会主义上层建筑的关系等的研究;五是围绕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对我国进入新世纪、新阶段的总体特征、面临的机遇和突现的矛盾进行了研究,特别是对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的新特点及其解决途径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其代表性的科研成果《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历史与现实》(著作)获得湖北省人民政府第四届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和教育部中国高校第四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此外,还有一些影响较大的著作,如《马克思经济思想的当代视界》、《马克思主义商品经济理论在当代中国的最高成就》、《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验论》、《知识经济与劳动价值论研究》、《马克思按劳分配理论及其在当代中国的发展》、《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几点认识》等。
&&& 第三,&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与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建设&研究方向。
&&&&&&& 本方向的突出进展,一是提出了把研究的重点转向执政党理论的研究,包括共产党执政的战略地位、执政使命、执政任务、执政能力和执政方式的研究。二是提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归根到底是判断一个政党历史作用及其大小的最终标准。中国共产党的党史在最终意义上说也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历史。三是提出了在党的全面领导的概念中,&掌握思想领导是掌握一切领导的第一位&的思想,在当今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是巩固共产党领导和执政的灵魂。四是提出了党的思想理论基础发展的一脉相承性和与时俱进性,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的一致性及其在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中的地位。五是提出了在全党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唯物辩证法、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的再教育的重大意义和迫切性。其代表性成果如《当代中国社会变迁与党的执政基础的拓展》、《党在指导思想上又一次与时俱进的特点探讨》、《中国共产党先进性建设的历史经验》、《中国共产党的价值观研究》、《先进文化论》等。
&&&&第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方向。
&&&&&&& 本国家重点学科在全国设置最早并且是唯一的一个研究方向,其特点:一是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原理与理论教育史、新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史与国外、境外理论教育史联系起来,加以比较研究,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理论教育思想研究&、&新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史的研究&、&中外大学思想理论教育思想的研究&方面取得有一定影响的科研成果;二是注意突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育的研究,注重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 ,力求使理论体系与教育体系、教材体系、教学体系达到内在的统一;三是注重突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理论教育思想的研究。在深入研究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历史规律,建国以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史方面获得了较大的进展;四是注重对青年学生,特别是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内容和方式、方法研究,以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有效性。这方面的成果如《论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教育的研究放在学科建设的首位》、《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教育的研究》、《恩格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光辉旗帜》、《列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研究》、《斯大林在思想理论教育问题上的贡献与失误》、《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思想理论教育史研究》、《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研究》、《&灌输论&是指导思想理论教育的科学理论》、《中外大学思想道德教育比较研究》、《&两课&教学法研究》、《试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观的培育》等。
&&& 第五,&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研究方向。
&&&&&&& 本方向的突出进展,一是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研究,从理论上说明了作为哲学层面的方法论和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方法论之间的联系和差异,说明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论和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方法的联系和差异,提出了多个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范畴,揭示了范畴之间的联系和转化及其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体系中的地位。二是深入地研究了精神动力的理论。提出了正确而深刻地理解和把握精神动力的性质和作用对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大意义;剖析了精神动力内在本质结构、外部形态结构和层次结构,从中抽象出精神动力优化规律及所属的一系列创新观点;揭示了精神动力的形成和发展规律,深入探讨了精神动力的内化规律、共生规律、整合规律、强化规律;提出了开发精神动力的创新性意见。三是从多个层面研究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问题,阐述了深化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理论意义、政治实践意义、教育功能意义。四是深入地研究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体系,包括课程设置,课程层位,课程之间的联系,不同的功能,课程体系构建的机制、原则和条件。五是系统梳理了中国传统道德教育思想史,从现时代的高度深入发掘我国优秀传统道德中具有时代气息的内容,评述了其当代价值以及在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的作用。在这方面的代表性成果如:《精神动力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现代德育课程论》、《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中国传统德育方法论及其现代意义》等。
&&&&&&&& 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2005)学位64号文件精神和武汉大学的实际,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五个二级学科博士点的研究方向分别是:
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专业的研究方向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现时代、马克思主义基本范畴及其科学体系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思潮研究。
2、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学科专业的研究方向是:马克思恩格斯及同时代马克思主义者思想研究、列宁及同时代马克思主义者思想研究、20世纪下半叶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专业的研究方向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基本规律研究、毛泽东思想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
4、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专业的研究方向是:国外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思想流派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
5、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专业的研究方向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历史发展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简要介绍本学科点教师发表的论文、专著、译著等,所承担的科研课题及所获得的荣誉)
& (1)科研项目
&&&&&&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2001以来承担的科研项目有三大突出的进展:一是项目的级别大大提高。本国家重点学科申报时所有的项目多是省市级或教育部、科技部、司法部等一般的项目,国家重点学科获准以后的这5年中,所获得的项目主要是中央实施马克思主义研究与建设工程的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和重大委托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攻关项目。二是项目金额空前增多。本国家重点学科申报时项目经费少则几千、多则不上10万,而在重点学科建设期间,所获得的多项重点、重大项目经费都在10万元以上,211工程项目经费是400多万,985建设工程创新平台项目经费2500多万(含中央财政1350万,其余为省、学校配套经费)。三是项目的研究领域集中。本国家重点学科申报时项目多,但研究领域分散;这5年建设期间所获得的项目研究领域集中,主攻方向明确,集中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建设等方向上。研究领域的集中有助于进一步凝练学科建设的方向,凝聚学术团队,推出高质量的系列成果。这三大变化表明,2001年到2005年所获得的科研项目是同国家重点学科建设的要求相适应的。
&(2)科研成果
&&&&&&&5年来,在科研成果方面的重大进展也有三个方面:一是突出了现实问题的研究,领域集中。这些科研成果基本上都是在完成上述国家重点、重大委托项目的过程中推出的产品,内容集中,突出了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对当代中国重大现实和理论问题的研究。二是著作的出版单位和发表的期刊级别高。如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中国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中央社会科学出版社、武汉大学出版社,期刊基本上为南京大学CSSCI来源期刊,包括《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理论版、《求是》、《马克思主义研究》、《政治学研究》、《科学社会主义》、《中共党史研究》、《党建研究》等。三是成果具有系统性。本国家重点学科申报时,成果表现为一项成果一本书一位作者。而在重点学科建设期间,按照重大项目研究的要求,围绕上述的某一个主题,成果按系列推出,少则几本,多则十多本。四是推出的成果影响较大。由于是重大项目的研究成果,又成系列出版,因此出版之后,在学界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获得了同行较好的评价。
&&&&&&& 有关具体材料见: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2001以来代表性的科研成果统计表
1、著作:《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历史与现实》
作者:顾海良
出版单位: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2、著作:《从十四大到十六大&&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
作者:顾海良主编
出版单位: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问题研究》&
作者:梅荣政
出版单位: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座丰碑》&
作者:梅荣政 熊启珍
出版单位:郑州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5、《新的理论视野和理论创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
作者:梅荣政 主编&
出版单位: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6、著作:《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教育历史研究》上、下卷
作者:石云霞
出版单位: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7、&两课&教学法研究
作者:石云霞 主编
出版单位: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字数:450千字
8、《精神动力论》
作者:骆郁庭
出版单位: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9、《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
作者:沈壮海
出版单位: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0、《现代德育课程论》
作者:佘双好
出版单位: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11、论文:《经济全球化的特征、实质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作者:梅荣政
出版单位:《马克思主义研究》2001年第4期
12、《马克思按劳分配理论及其在当代中国的发展》
作者:李楠
出版单位: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字数:310千字
&13、论文组:《加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
作者:顾海良、梅荣政、宋镜明、熊启珍等
《武汉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
14、《知识经济与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
作者:曹亚雄
出版单位: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字数:200千字
15、《中外大学思想道德教育比较研究》
作者:袁银传 主编
出版单位: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字数:300千字
16、列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研究
作者:孙来斌
出版单位: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字数:238千字
17、著作:《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概论》
作者:丁俊萍 熊启珍主编
出版单位: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字数:311千字
18、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验论
作者:顾海良
出版单位:湖北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3年
19、与时俱进的理论新篇----&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解读
作者:顾海良
出版单位: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3年8月
20、从马克思主义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作者:顾海良
出版单位:中央编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1年5月
21、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史(译著)
作者:顾海良
出版单位:中央编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3年1月
22、论新自由主义思潮
作者:梅荣政 张晓红
出版单位: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4年11月
23、党的最低纲领与最高纲领统一论
作者:梅荣政
出版单位: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4年6月
24、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思想理论教育史研究
作者:石云霞
出版单位: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5年
25、&两课&教学法实践探索
作者:石云霞
出版单位:湖北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2年9月
26、洛克(译著)
作者:袁银传
出版单位: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2002年10月
27、和合思想的当代阐释&&唯物辩证法与东方智慧的对话
作者:左亚文
出版单位:湖北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3年
28、中国共产党对外关系研究
作者:许月梅
出版单位: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3年11月
29、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比较研究
作者:骆郁廷
出版单位:武汉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2年8月
30、心理咨询与心理健康教育
作者:佘双好
出版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7年
31、毕生发展与教育
作者:佘双好
出版单位:武汉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5年11月
32、先进文化论
作者:沈壮海
出版单位: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3年
33、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视野
作者:沈壮海
出版单位: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5年
34、教育学导论
作者:沈壮海
出版单位:武汉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5年
35、新时期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概论
作者:沈壮海
出版单位:湖北科技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5年
36、中国共产党的价值观研究
作者:李斌雄
出版单位: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3年11月
37、善恶论
作者:倪素香
出版单位:武汉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1年3月
38、伦理学导论
作者:倪素香
出版单位:武汉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2年10月
39、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
作者:项久雨
出版单位: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3年11月
40、比较德育学(第二版)
作者:王玄武
出版单位:武汉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3年版
41、思想关系学
作者:余仰涛
出版单位: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2年版
42、跨越论与落后国家经济发展
作者:孙来斌
出版单位: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43、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作者: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政治理论系
出版单位:中央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5年11月
教材和教学参考书:26部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主编:顾海良
出版单位: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3年8月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教师教学参考书
主编:顾海良
出版单位: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4年7月
3、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主编:顾海良
出版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3年9月
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程
主编:顾海良
出版单位: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4年12月
5、&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读本
主编:顾海良
出版单位:湖北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3年
6、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3版)
副主编:石云霞
出版单位:武汉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2年8 月
7、毛泽东思想概论
主编:丁俊萍
出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3年8月
8、马克思主义理论课重点难点解析
主编:丁俊萍
出版单位:武汉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2年12 月
9、邓小平理论概论(修订本)
主编:孙居涛
出版单位:武大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1年
10、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主编:孙居涛
出版单位:武汉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3年12月
1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主编:孙居涛
出版单位:武汉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3年10月
12、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主编:戴德铮
出版单位: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3年版
13、反杜林论与现时代
作者:金鉴康 等
出版单位:湖北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2年6月
14、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主编:刘俊奇 夏建国 等
出版单位:湖北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2年5月
15、毛泽东思想概论
主编:罗重一
出版单位:湖北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2年7月
16、自然辩证法导论
主编:杨德才
出版单位:湖北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2年5月
17、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探索
主编:佘双好
出版单位:武汉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7年8月
18、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英语
作者:龚晴川
出版单位:武汉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4年版
1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主编:陶德麟 石云霞
出版单位:武汉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6年版
20、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主编:丁俊萍
出版单位:武汉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6年版
22、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主编:胡德坤 宋俭
出版单位:武汉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6年版
23、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主编:骆郁廷 周叶中 佘双好
出版单位:武汉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6年版
24、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主编:顾海良 梅荣政
出版单位:武汉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6年版
25、自然辩证法
主编:杨德才
出版单位:武汉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6年版
26、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主编:顾海良 梅荣政
出版单位:武汉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6年版
& (3)科研奖励
&&&&& 2001以来,本学科点获得科研成果奖42项,其中省部级以上科研奖(政府奖)16项。其中丁俊萍教授的专著《中国共产党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思想研究》,获教育部中国高校第三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顾海良教授的专著《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历史与现实》、梅荣政教授的论文《经济全球化的特征、实质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分别获教育部中国高校第四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和三等奖,并且同时获湖北省第四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沈壮海教授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研究》获教育部中国高校第四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顾海良教授的《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历史与现实》获第五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奖一等奖;梅荣政、熊启珍教授的专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座丰碑》获2002年度河南省优秀图书二等奖和2004年河南省&五个一工程&奖;骆郁廷教授的《精神动力论》获湖北省第四届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石云霞教授的著作《当代中国价值观论纲》和《&两课&教学法研究》分别获得湖北省第二届和第三届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等等。
&&&&&&& 本国家重点学科获得省部级教育教学成果奖励20多项。其中:石云霞教授任副主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获得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教材二等奖(2002年);石云霞教授的《辨证的否定观》(2001年)、夏桂明教授的《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论》(2002年)、宋俭教授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2002年)获教育部&两课&&精彩一课&教学示范片奖;石云霞教授获第一届全国高等学校百名教学名师奖(2003年);丁俊萍教授撰写的&湖北地区高校&两课&教育教学实效性调研报告&,被评为教育部社政司&两课&教育教学实效性优秀调研报告;石云霞教授主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公共政治理论课)教学现代化建设&获湖北省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2001年);熊启珍教授主持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体系建设&获湖北省人民政府教学成果二等奖(2004年);丁俊萍教授主编的《毛泽东思想概论》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概论》,分别获中南地区大学出版社协会优秀图书奖(2003年)和湖北省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会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2004年);《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两课&类,石云霞教授主持)和《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丁俊萍教授主持),分别于2004年和2005年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
学术带头人及简介
&&&&&&&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建设领导小组成员:顾海良教授、梅荣政教授、骆郁廷教授、丁俊萍教授、佘双好 教授。
&&&&&&& 马克思主义理论各二级学科博士生导师分别是:&&&&&&&&&&&&&& 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博士生导师
梅荣政 教授:男,1941年生,湖北秭归人。1965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哲学系,1985年晋升为副教授,1989年晋升为教授,1996年担任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曾任武汉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副院长,政治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现任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武汉大学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副主任,教育部高校&两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中国社科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特聘研究员等。任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理事、湖北省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副会长、民族法学学会副会长。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研究。承担过多项国家、省部级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及中欧合作项目的研究工作。出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问题研究》、《马克思(资本论)中的科学抽象法研究》、《科学共产主义基础教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和经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座丰碑》等专著、译著(含合著)18部。在《马克思主义研究》、《科学社会主义》、《政治学研究》、《党建研究》、《光明日报》等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获第12届中国图书奖、中国高校第二届和第四届人文社科成果三等奖、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等。
石云霞 教授:男,1942年10月生,河南省太康县人,北京师范大学政治教育系本科毕业,武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首届国家教学名师,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常务理事,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材编写组主要成员,国家级精品课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主持人和首席专家。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代表作《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教育历史研究》、《&两课&教学法研究》等。
袁银传 教授:男,1965年12月生,湖北云梦人。1989年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硕士毕业后,分配来武汉大学任教至今。1995年获武汉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年赴美国伊利诺大学访问研究一年。现任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政治理论系主任。湖北省哲学学会常务理事,湖北省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会理事,湖北省和武汉大学跨世纪中青年学术骨干。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出版《小农意识与中国现代化》、《中外大学思想道德教育比较研究》等学术著作8部。在《马克思主义研究》、《科学社会主义》、《人民日报》理论版、《光明日报》理论版等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译文90余篇。近五年来,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十一五&研究项目、湖北省社会科学基金等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六项,获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三项。
夏建国 教授:男,1956年10月生,湖北省武汉市人,武汉大学哲学博士毕业。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北省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会理事。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文化理论、社会认识论等研究。在《光明日报》、《江汉论坛》、《中州学刊》、《社会主义研究》等报刊杂志发表论文50多篇。出版《实践规范论》、《文化模式与全球文化》等学术著作5部。主持完成了湖北省教委立项项目《市场经济与文化建设》和武汉大学科研项目《中国先进文化发展态势研究》等。
2、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学科博士生导师
顾海良 教授:男,1951年生,上海市人。著名经济学家、马克思主义理论家。1982年毕业于安徽大学经济系,获经济学学士学位;1984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经济系,获经济学硕士学位。曾任中国人民大学马列所所长,1991年获北京市优秀教师奖,1994年获宝钢优秀教师奖,1996年获国家教委&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996年至2001年先后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和教育部研究生工作办公室副主任、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司长。十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共产党十七大代表。现任现任武汉大学党委书记,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理论经济学组成员、全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史学会会长、中国《资本论》研究会副会长、全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副会长、湖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湖北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会长。顾海良在学术上的着力点和主要贡献是对马克思经济思想史和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研究,同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也有较深入的研究,其主要学术著作有:《马克思&不惑之年&的思考》、《邓小平的经济思想》(主编)、《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命运》(主编)、《世界市场全书》(总主编)、《西方市场经济模式》、《画说〈资本论〉》(总撰稿)、《画说〈共产党宣言〉》(主编)、《在马克思经济学道路上》、《世纪中国&&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21世纪》(合著)、《从马克思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张雷声合著)、《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历史与现实》(与张雷声合著)、《新时期的旗帜&邓小平理论教学片》(总策划稿)、《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主编)。发表&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历史地位及其当代意义&、&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经济全球化与《资本论》研究的新视野&、&高度重视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建设和发展&、&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科学地位及其新课题&等有关马克思主义历史与理论、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等问题的论文200余篇。近年来顾海良教授主持的国家和教育部重大科研项目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内涵与精神实质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建设研究&、&斯大林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20世纪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史研究&、&从十四大到十六大: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等。《邓小平的经济思想》主编,获普通高校第二届人文社会科学科研成果二等奖,《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历史与现实》获中国高校第四届人文社会科学科研成果一等奖,《世界市场全书》总主编,获1996年中国图书奖、《画说〈资本论〉》总撰稿,获1996年&五个一工程&奖、)《新时期的旗帜&邓小平理论教学片》总策划、总撰稿,获国家首届音像制品优秀奖、《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主编,全国&两课&教学示范教材。
左亚文 教授:男,1956年10月生,湖北省通城县人。1982年获武汉大学哲学学士学位,1985获武汉大学哲学硕士学位,2001年获武汉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92年破格晋升副教授,1998年晋升教授。湖北省政府专家津贴获得者。现任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和马克思主义原理的研究和教学。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马克思主义研究》、《新华文摘》等报刊上发表论文80余篇,出版专著3部,主编5部,参编30余部,主持国家项目两项、省级项目两项,多次获省部级以上成果奖。
孙来斌 教授:男,1967生,湖北黄冈人。2002年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博士毕业,获法学博士学位,随后在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从事理论经济学博士后研究,2005年赴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做访问学者。现任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出版《列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研究》、《跨越论与落后国家经济发展》等学术著作多部,在《马克思主义研究》、《科学社会主义》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近70篇,曾获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湖北省优秀社科成果奖。
&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博士生导师
丁俊萍 教授:女,1955年6月生,安徽濉溪人。中国人民大学本科、硕士,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现为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教材编写组主要成员。主要从事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执政党建设与中国政治等研究。在《中共党史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政治学研究》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一百多篇,出版《中国共产党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思想研究》等学术著作十余本。获中国高校第三届人文社科成果一等奖等。主持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多项。主讲课程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湖北省优质课程,获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等。被评为武汉大学教学名师;湖北省优秀教师、三八红旗手、跨世纪学科带头人、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入选人员、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全国教育系统巾帼建功标兵;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宝钢教育奖。
孙居涛 教授:男,1943年生,山东海阳人。1968年毕业于江西大学(现南昌大学)政治系。1985年到武汉大学政教系任教。曾任武汉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副院长、书记,法学院书记。现任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湖北省社会科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南京政治学院兼职教授,武汉市政治学会特聘研究员等职。长期从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出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若干问题》、《股份经济研究》、《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等著作多部。在《马克思主义研究》、《经济日报》等报刊杂志上发表80多篇论文。主持国家社科项目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各一项,湖北省社科项目两项。获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宝钢优秀教师奖,湖北省高工委高校宣传思想教育先进工作者等奖。
李& 楠 教授:女,1966年生,湖北武汉人,经济学博士、博士后。全国《资本论》学会理事,全国马克思列宁主义经济思想史学会理事。现为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87年,大学本科毕业生武汉大学政教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毕业后留校任教。1994年,硕士研究生毕业于武汉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中共党史专业。2003年,博士研究生毕业于武汉大学商学院经济思想史专业。2003年9月至2006年11月,兼职在北京师范大学理论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独立撰写专著《马克思按劳分配理论及其在当代中国的发展》及学术论文50余篇。参加国家级重点项目6项,省部级项目6项,学校项目3项;主持学校重点项目1项。博士学位论文《马克思按劳分配理论及其在当代中国的发展》被评为湖北省和武汉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独著《马克思按劳分配理论及其在当代中国的发展》荣获武汉大学第十届人文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
&4、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博士生导师
颜鹏飞 教授:男,1946年生,湖南益阳人。现为武汉大学经济思想史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69年获北京大学经济学学士学位,1981年获武汉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曾先后在美国密执安大学、德国特里尔大学和伦敦都市大学作高访学者或合作研究学者。研究方向为西方经济学流派、国外马克思主义、中外保险史。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国际合作项目1项,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1项,以及省部市级项目多项课题。社会兼职: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副会长,全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史研究会副会长,&Forum of the World Association for Political Economy&顾问,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第二批五种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编写教材)首席专家,以及中国社科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特聘研究员等职。
&5、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博士生导师
骆郁廷 教授:男,1956年3月生,湖北武汉人。1982年元月武汉大学哲学系本科毕业留校任教至今。1994年获武汉大学哲学硕士学位,2002年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毕业,获法学博士学位。现为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武汉大学党委副书记,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学科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德育中心兼职研究员。长期从事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先后主持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招标课题以及省、部级科研课题多项。个人学术专著《精神动力论》入选武汉大学学术丛书,担任正、副主编或参著并出版学术专著11部,参加撰写3本全国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统编教材,并已在高等教育出版社、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在《科学社会主义》、《中国高等教育研究》、《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等全国重要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等转载10多篇。有多项成果获奖,其中,《知识分子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初探》获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精神动力论》获湖北省政府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
沈壮海 教授:男,1971年11月生,河南博爱人。教授,法学博士,武汉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生导师、社会科学部部长,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主要成员,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的研究,在《求是》、《马克思主义研究》、《教育研究》、《光明日报》等报刊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出版著作有《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独著)、《先进文化论》(独著)、《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视野》(独著)、《新时期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概论》(主编)、《我的和谐家园》(主编)、《硬笔书法精义》(独著)等。其中,《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荣获中国高校第四届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我的和谐家园》荣获湖北省十大精品图书奖。主持课题有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攻关招标项目《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及其评价研究》、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特别委托项目《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测评体系研究》等。
佘双好 教授:男,1964年生,湖北天门人。2002年毕业于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获法学博士。现任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武汉大学发展与教育心理研究所所长,武汉大学中外德育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武汉大学心理咨询师培训中心副主任等职务。主要从事道德发展与教育、心理咨询与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研究。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项目等多项课题的研究。出版《现代德育课程论》、《心理咨询与心理健康教育》、《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探索》、《基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咨询模式》等学术著作多部。在《马克思主义研究》、《光明日报》等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多篇。多次参加国际学术研讨活动,并作为项目中方合作学者,与George Fox University Wayne Adams教授主持美国福布莱特基金项目&广泛记忆测量量表中国化研究&等研究。
倪素香 教授:女,1965年10月出生,辽宁省大连市人。1988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哲学系,获哲学学士学位;1991年和1998年分别毕业于武汉大学哲学系,获得哲学硕士和博士学位。2002年6月-12月在日本早稻田大学做访问学者。现为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伦理学和比较德育方向的研究,现任湖北省伦理学会副秘书长。出版专著《善恶论》、《伦理学导论》二部,参编著作多部,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制度伦理研究》等科研项目的研究,获武汉市人民政府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项久雨 教授:男,1964年12月生,湖北武汉人。1990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英语系,1997年于该校获法学硕士学位,2001年于武汉大学获法学博士学位,2003年于华中师范大学博士后出站。现任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湖北省翻译工作者协会理事,中国伦理学会会员。中国第31届博士后基金、湖北省优秀博士论文、武汉大学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主要从事中外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西方市场社会主义价值、中国软实力发展战略、专业英语及英汉翻译等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多次参加国家&面向二十一世纪课程教材&、&普通高等学校教育&九五&国家教委重点建设教材&的撰写工作,独著一部,主编、参编和合著8部。在《马克思主义研究》、《教育研究》、《光明日报》理论版等重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50多篇。主持、参加中外科研项目八项,科研成果获省部级以上奖5项。
熊建生 教授:男,1961年10月生,湖北大悟人。1979年9月入武汉大学哲学系哲学专业学习,1983年7月毕业留校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1988年9月至今从事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学和研究。现为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系副主任兼专业教研室主任,院高校教师专业硕士学位教育中心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主持和参与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等科研项目多项,独著和参著《青年学通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政治观教育通论》、《比较德育学》等著作多部,在《光明日报》、《江汉论坛》、《党建研究》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
学位点简介
(包括学位点沿革、人员配置、承担科研项目、获得荣誉、学术带头人、研究方向等)
&&&&&&&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原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点,是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由原武汉大学校长李达创建的马列主义教研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迄今已有50年的历史;1984年建立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是全国首批建立该专业的单位之一;1990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是全国首批获得该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之一;1996年获得&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博士学位授予权,是全国首批获得本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之一;1997年被评为湖北省重点学科;1998年被确定为湖北省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1999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两课&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培养单位之一;2002年&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2003年获得政治学一级学科博士点,获得国家211工程第二期重点建设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投标项目、985工程二期建设项目和博士后流动站。2006年1月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22次会议批准,武汉大学获得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07年8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再次评为国家重点学科。2007年9月,马克思主义理论获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点在2006年以前设置了相互区别又密切联系的五个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中国化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与中国共产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方法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这些研究方向对于本学科的发展具有开创性、奠基性、前沿性和导向型的意义,突出了对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及其运用的研究。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点的创建、设计和论证工作中,本学科点的专家做出过贡献。目前,本学科点在学科带头人顾海良、梅荣政等教授的带领下,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点建设的要求,着力从一级学科的整体建设和所辖二级学科两个层面进行建设。并就学科建设问题作了比较深入、系统的探讨,发表了众多的研究成果,在国内产生了一定影响。本学科点与中国人民大学和中山大学联合出版《思想理论教育研究论丛》,在《论丛》上发表了多篇论文,就学科的属性、体系、研究方向的特色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教育研究方面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做了多方面的探讨。
&&&&&&& 该学科点开展了对思想理论前沿问题的创新性研究,提出了许多创新的学术观点。例如,马克思主义的整体研究,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三者之间关系的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体系及教学法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理论教育思想研究,建国以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史研究,中国共产党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思想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精神动力研究,中国传统思想道德教育研究,中外大学思想道德教育比较研究,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等。并且取得了一批科研成果。
&&&&&&& 1996年建立博士点以来,在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900余篇,其中有3篇入选中宣部主持的全国性理论研讨会,150多篇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求是》、《马克思主义研究》、《科学社会主义》、《政治学研究》等权威期刊上发表或者被《新华文摘》和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转载。出版重要学术著作45部,教材20部,译著1部,其中有10本为全国和湖北省统编教材,王玄武教授主编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获国家教育部优秀教材一等奖。获得科研成果奖39项,其中省部级以上奖15项,丁俊萍教授的《中国共产党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思想研究》获全国高校第三届人文社科成果一等奖,梅荣政教授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与政治》获第12届&中国图书奖&。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有创新思想的博士论文8本(包括武汉大学&学术丛书&两本)。《光明日报》理论版、《思想理论教育导刊》、《湖北日报》理论版等分别介绍了这八本博士论文的创新思想。目前正在研究并相继出版高质量、对于本学科建设具有基础理论意义的学术论丛。第一批学术论丛6本:《思想政治教育原理和方法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史研究》、《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史研究》、《中国思想道德教育史研究》、《中外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等。
&&&&&&& 本学科点自1996年以来,共承担科研项目98项,课题56项。近三年以来,主持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投标项目(&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研究&)和重大课题(&十四大&&十六大: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各一项,主要承担了国家211工程第二期重点建设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投标项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985工程项目(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各一项。
&&&&&&&&本学科在梯队年龄结构上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在2001年本国家重点学科申报时,博士生导师以老年教师为主体,平均年龄58岁。经过5年建设,博士生导师已转化为以中青年为主,平均年龄为49岁,其中45岁以下的导师占导师总数的44%,学术梯队老龄化的问题基本得到解决。现今在博士生导师中,既有像顾海良、梅荣政、石云霞等学术影响较大、资历较深的学者,也有像骆郁廷、丁俊萍、沈壮海、佘双好、袁银传、倪素香、夏建国、李楠、左亚文、项久雨、孙来斌、熊建生等中青年学者。其中顾海良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评议组成员,梅荣政为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院特邀研究员、教育部&两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石云霞系首届全国百名教学名师,沈壮海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中的优秀青年专家,丁俊萍是湖北省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武汉大学教学名师,袁银传为湖北省和武汉大学中青年学术骨干。此外,还有十余名获得了博士学位或已从博士后流动站出站、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的青年教师正在成长为学术骨干。这些学者都发表了大量的科研著作和学术论文。
&&&&&&&&1996年以来,本学科点先后招收博士生72名,授予博士学位26人(其中4名继续攻读博士后);招收硕士生356名,授予学位158人;另外有&两课&教师硕士班299人。在读博士生、硕士生取得较大成果。在研究生的教育教学上有以下创新:
&&&&&&& 第一,该学科点严格按照学科性质、培养目标和学生实际设置课程和进行规范化教学,在贯彻培养方案的各个环节上始终把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理论导向放在首位,在教学中坚持基础性(如重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经典著作的教学)和前沿性(把握学术发展前沿)。
&&&&&&& 第二,坚持把导师的个别指导与导师组的集体培养结合起来。在授课、综合考试、开题报告、论文写作和指导、论文答辩等的环节中充分发挥导师组的集体智慧和作用。
&&&&&&& 第三,注重国内外学术交流。一是请本学科以及相关学科国内外知名专家给博士生授课和讲座,介绍学科的前沿发展情况和国内外最新学术动态。二是通过举办国际国内学术会议进行学术交流。
&&&&&&& 第四,注意培养学生创造性的科学研究方法。一是专门请知名学者、学术刊物主编讲授如何进行科学研究和撰写论文的问题。二是通过项目研究提高指导教师和研究生的科学研究的能力和水平。
&&&&&&& 第五,注意教学法的研究,,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精品课程建设和教学资源库建设。《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和《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先后获得&国家精品课程&荣誉称号。目前该学科点与教育部高等教育出版社联合制作《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资源库,已经基本完成。
学科发展规划
&&&&本学科建设的发展思路:
&&&&&&&&本学科建设的学术发展思路可以简洁地概括为注重基础、凸现整体、立足当代、着眼教育。
&&&&& &注重基础&,即注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本理论的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中处于基础的、核心的地位。我们注重从理论层次、范畴层次、理论内容、理论特性上,系统研究和阐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构成及其相互影响上,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地位和作用;从继承与创新的统一中探讨和制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范畴体系;从人才培养上,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教育等等。注意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本理论的研究成果运用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理论的研究,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应用性研究提供了强有利的理论支撑。
&&&&& &凸现整体&,即突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整体性研究。概括地说来,我们注重凸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内在构成的整体性和理论内容的整体性的研究。
&&&&& &立足当代&,即突出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立足于当代世界和中国发展的新实际,把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理、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方法运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实际,深入探讨在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和科学技术革命日新月异的国际环境中,在我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的历史条件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成果。
&&&&& &着眼教育&,即突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研究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研究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紧密联系和统一起来。探讨它们之间的统一性和差异性,功能作用的共性和个性;着力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特别是新中国建立以来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理论与历史、基本经验与基本方法;注重从学科建设的高度,研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目的、原则、方法、课程体系、现代化教学手段以及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注重对中国传统和国外思想政治教育的借鉴与比较研究,积极探寻新世纪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 上述四个方面密切关联,构成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重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础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展开奠定基础;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又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发展提出新课题、新要求。其落脚点在于,将研究成果有效地转化为人民群众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这四个方面的相互关照,密切关联,力求使我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研究和建设达到理论、历史与现实的统一,基础性与应用性的统一,思想性、政治性、学术性与教育性的统一。
&&&&发展措施:
&&&&&&& 第一,本学科点将进一步完善学科建设规划,制定更为切实具体的措施,特别是在管理方面进行改革,以保证国家重点学科管理条例的落实和建设目标的全面实现。
&&&&&&& 第二,进一步改善人才成长的内部环境,为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全身心投入学科建设、教学和科研创造有利的条件,同时加大选派中青年教师赴国内外著名学术机构访学、培训的力度。
&&&&&&& 第三,加大引进拔尖创新人才的力度,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特聘教授、&珞珈教授&岗位。尽可能争取多引进优秀人才,充实本学科的学术团队。
学科点动态
(简要介绍学科点举办的活动等)
&&&&&&& 本学科点非常重视国内外学术交流,成绩十分突出。
&&&&&&& 在国内学术交流方面,年间,我们每年主办1-2次国内大型学术讨论会,多次高层次专家论坛,就学科建设和重大理论问题进行研讨。本国家重点学科先后在武汉大学主办了&第一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博士点会议&、&第一届青年马克思主义论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建设与人才培养会议&、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20年历程研讨会等全国性的重要学术研讨会,并每年多次派出专家参加其他高校举办的有关本学科建设的学术研讨会;先后聘请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共中央党校、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中央编译局、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教育部社科司、教育部高校社会科学研究中心等单位的多位专家为本国家重点学科的兼职教授,专门给本国家重点学科的博士、硕士研究生讲授&马克思主义理论前沿&课;同全国21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点、103个二级学科博士点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中共党史党建等专业博士点的导师大都有经常的、良好的学术交流关系,每年有多位专家被邀请到全国其他高校讲学,指导、参与策划多所学校的博士学科点建设。
&&&&&& 在国际学术交流方面,2001年以前,本国家重点学科国际学术交流很少。2001以来,取得了重大突破和骄人的成绩。具体情况是:
&&&&&&& 第一,本国家重点学科于2001年11 月21- 23日,与中共中央编译局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举办并具体承办了在武汉大学召开的&全球化与当代资本主义国际论坛&,参加会议的有来自中国、美国、俄罗斯、英国、加拿大、韩国等国的著名专家和学者60 余人, 围绕全球化与发达国家的新变化、全球化与国际经济政治秩序、全球化与国家主权及全球治理、全球化与文明的冲突和融合、全球化与东亚和中国等问题, 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研讨。日&15日,本国家重点学科与中共中央编译局、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中心、人民出版社联合主办并具体承办了在武汉大学召开的&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世界暨纪念恩格斯逝世11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参加会议的有来自中国、美国、俄罗斯、英国、德国、法国、比利时、波兰、日本等国的专家、学者80多名。
&&&&&&&&第二,本国家重点学科自2001年以来先后派出袁银传(赴美国伊利诺大学访问研究一年)、周金华(赴加拿大皇后大学访问研究一年)、曹亚雄(赴荷兰自由大学访问研究半年和英国华威大学一年)、倪素香(赴日本早稻田大学访问研究半年)、孙来斌(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访问研究半年)、丁俊萍(赴香港中文大学访问研究半年)、金伟(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访问研究半年),到境外进行学术交流和访问研究。
&&&&&&& 第三,本国家重点学科与美国哈佛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伊利诺大学、加拿大麦吉尔大学和皇后大学、俄罗斯远东大学、英国华威大学、法国巴黎政治学院和波尔多大学、德国特利尔大学、荷兰自由大学,比利时卢汶大学和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日本早稻田大学和创价大学,韩国高丽大学、首尔大学(原汉城大学)、汉阳大学以及淑明女子大学,台湾淡江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著名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了学术交流、人员互访和合作研究关系。
&&&&&&& 第四,本国家重点学科于年期间,先后参加在境外举办的学术会议20余次,派出赴欧盟、美国、俄罗斯访问考察团五次,对这些国家一些著名高校、学术机构进行了考察。
&&&&&&& 第五,本国家重点学科先后邀请法国波尔多大学政治科学研究所所长莎德南(Pierre Sadran)教授和政治科学系主任拉丰(Robert Lafore)教授,日本新左翼知名学者、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专家、日本《混沌与正义》杂志社社长、村冈到先生(马克思主义研究在日本、日本的毛泽东思想研究),波兰乌诺斯拉夫大学政治和社会学院泽&彼格涅夫&维克多教授(《马克思主义在波兰》),荷兰自由大学Henk Overbeek教授、比利时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博士Henri Houben先生( &从经济危机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给本国家重点学科博士生上课10余次。
&&&&&&& 第六,翻译介绍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者的成果。先后翻译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者和政治学者的著作两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史》(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1月版)、当代美国政治教育学家的格瑞特&汤姆森的《洛克》(中华书局2002年10月版);在《马克思主义与现实》、《国外理论动态》等学术刊物上,译介了当代英国全球化问题研究专家格雷厄姆&汤姆逊的《全球化有限制吗?&&国际贸易、资本流动及其边界》、《日本学者关于中国当前经济发展的几种代表性观点》、当代美国著名政治哲学家波格的《罗尔斯论国际正义》等论文多篇。
&&&&&&& 第七,本国家重点学科多位导师的论文在日本《闪电》杂志、比利时《马克思主义与现时代》杂志等学术期刊上发表。
(贵学科点的邮编、地址、电话、联系人以及主要负责人的联系方式等。)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点联系地址:430072,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联系电话:027-752005;
主要负责人:
顾海良:027-
梅荣政:027-
骆郁廷:027-
佘双好:027-}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sacred seven ost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