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一谈现在所谓的大学生谈话记录和过去大学生谈话记录的区别

当前位置: >>
“60后”大学生与“90后”大学生思想行为特征的比较分析
Classified Index:UDC:――Xihua UniversityMaster DegreeDissertation60 college students and¨90”College Students’ thinking and behavior characteristics ofcomp arative analysi sCandidate:j iang Maj orshu zhenon:StudyChinalization ofMarxzismStudent ID:2 1 2009030503009 Supervisor:ProfiWan YuanyingApril,2012
西华大学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作者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内容和致谢的地方外, 本论文不包含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其他已申请学位或其他用途使用过的成果。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贡献均已在论文中做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若有不实之处,本人愿意承担相关法律责任。指导教师签名:巧侈驾B凝≯奴.多.z钐西华大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在校 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工作的知识产权属于西华大学,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 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西 华大学可以将本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 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印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保密的论文在解 密后遵守此规定)学位论文作者始差丰托指导蝴签名:侧1日期:)f≥、么沙日期:。∥.,文.f/6.
西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摘要随着2008级大学生的入学,?高校迎来了首批大规模的“90后”大学生,他们已经 逐渐代替“80后”成为当前高校的主流群体。他们经历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社会变 革,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完善,他们的思想行为与建国初期的大学生、“60后”、“70后”乃至“80后”相比有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新的特质和禀赋。正确认识教育对象和教育环境,及时准确地全面把握“90后”大学生的新特点,既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而紧迫的任务,也是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和针 对性的需要。本文以“60后”大学生与“90后”大学生思想行为特征比较分析为对象。首先运用问卷调查、实地访谈和群体座谈等方式,以成都市十所大学为调查地点,对“90后”大学生在理想信念、公民道德、价值取向、爱国精神、学习态度和消费行为、恋爱行为、 就业行为、休闲方式和学习方式等方面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其次,通过对“60后”大学 生和“90后”大学生两者之间的思想行为特征的比较,探析改革开放30多年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特征的变化。同时,面对这些变化,笔者提出了改进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的思路。笔者认为,通过积极构建新型的师生交流平台,加强网络文化建设,深化思想 政治理论教学的改革,丰富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等措施,可以增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贴近性、时效性、针对性和现实性,实现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与时俱进。关键词:“60后”大学生;“90后”大学生:思想行为特征;比较分析
西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AbstractWiththeenrollmentof 2008 students,universityusheredin the first large-scale…90。Students,theyhave been gradually replaced by¨80”afterthe University of mainstreamgroups.They went through China。S rapid economic growth and social change,with the gradualimprovementof the socialist marketeconomicsystem,their thinking and behavior in great changes,theof thethe early days of collegestudents,’’60”,”70”and even”80”comparedendowments.Correct understandingaccurate toemergenceof new qualities andeducationalobjectS and educational environment.timely andcharacteristics of theⅢ90’college students,bompoliticalcomprehensive mastery of the new improve ideologicalstrengthen andandofeductionis important and urgent targetedtask,but also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tion andtneed.’60’Students”90’Students‘thinking and behavior characteristics study for the object.Firs the use of questionnaires,field interviews and group discussion,ten universities in Chengduthe location,the’90’Students in the idealsto investigateandbeliefs,civic virtue,values,patriotism andconsumer behavior,love,behavior,employmentand analysis.Secondly,changes in the comparedto the Analysis ofbehaviorandleisure aspects of theainvestigationcharacteristics of the students thinkingnd behavior characteristics of the”。60’college vior between the tWOstudents”and¨’90’Students’thinking and behareform and opening up 30 years.The sametime,in the face of these changes,Iproposed theaidea of Improving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of teachersEducation.I believe that by actively buildnew platform for theexchangeand students,to strengthenthe network of culturalconstruction,deepen the reform of the ideologicaland political theory teaching,and to strengthen students’social practice and other measures ca n enhance the closeness of tll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tion,timeliness.targeted ideologicaland political eductionwork with the timesandreality.Key words:’’After the’60’Students’’:川90’Students;thinking and behavior characteristics;comparativeanalysisn
西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目摘录要……………………………………………………………………………………………………………..IAbstract………………………………………………………………………………………………………………II l绪{仑………………………………………………………………………………………………………………l 1.1选题背景………………………………………………………………………l 1.2研究意义………………………………………………………………………21.2.1理论意义………………………………………………………………21.2.2现实意义………………………………………………………………21.3研究现状………………………………………………………………………2 1.3.1价值观方面…………………………………………………………….31.3.2理想信念方面…………………………………………………………31.3.3消费行为方面…………………………………………………………..41.4研究对象………………………………………………………………………41.5研究方法………………………………………………………………………51.6研究目的………………………………………………………………………5 2“60后"大学生与“90后"大学生思想特征之比较分析………………………。72.1 2.2理想信念的比较分析…………………………………………………………7公民道德的比较分析………………………………………………………..82.2.1从恪守诚信到诚信意识淡薄………………………………………..82.2.2职业价值观由注重声誉到重视舒适………………………………..92.2.3 2.3 2.4 2.5婚恋价值观由相对保守到趋向开放……………………………。10价值取向的比较分析……………………………………………………。ll民族精神的比较分析……………………………………………………..13 学习态度的比较分析……………………………………………………..143“60后”大学生与“90后”大学生行为特征之比较分析………………………15 3.1消费行为的比较分析………………………………………………………….1 53.1.1 3.1.2消费方式由传统与计划到开放与超前……………………………15 消费领域由“消费单一化”到“消费多元化”………………163.1.3休闲方式由相对的单一性到多样性的变化趋势…………………..163.2恋爱行为的比较分析………………………………………………………173.2.1恋爱形式由秘密到公开,由不提倡不反对到自由………………..173.2.2恋爱目的由理性到感性,由注重结果到注重过程………………..17Ill 西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3.3就业行为的比较分析……………………………………………………..193.3.1 3.3.2由国家政策的分配到主动性选择………………………………19 由注重专业知识到素质教育……………………………………..203.4人际交往的比较分析…………………………………………………………203.5学习方式的比较分析………………………………………………………224“60后”大学生和“90后”大学生息想行为特征形成的原因分析……………234.1社会环境的影响……………………………………………………………。234.2家庭环境的影响……………………………………………………………..24 4.3学校环境的影响…………………………………………………………….25 5基于90后大学生思想行为特征基础上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275.1 5.2 5.3 5.4构建新型的师生交流平台,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贴近性………………27 加强网络建设,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28 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改革,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29 丰富大学生实践活动,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性……………………30参考文献……………………………………………………………………………33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34附录A 90后大学生思想行为特征调查问卷…………………………………………35致{射………………………………………………………………………………………………………………38IV 西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绪论1.1选题背景随着2008级大学生的入学,高校迎来了首批大规模的“90后”大学生,他们已经逐渐代替“80后”成为当前高校的主流群体。他们的到来给大学校园带来新的活力,这 一代大学生健谈、轻松,对事积极,对人热情,他们喜欢面对挑战,甚至追求挑战。他 们倡导自主、个性,所有的这些特征都在这一代大学生上得到前所未有的诠释。“90后”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关系到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 现;关系到素质教育的推进和新世纪优秀人才的培养;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稳定的维护、 社会主义事业的巩固和发展。所以,一直以来大学生的教育问题是颇受国内外关注的一 个重要问题,社会各界对相关方面的研究也颇多。目前,“90后”大学生已成为当前我国高校的主流群体,与这一群体有关的各种现象是教育界乃至全社会都在关注和探讨的热点之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思,这就决定了不同时代的人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他 们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作为“60后”大学生也就是出现在上世纪60年代的中国公民, 他们出生时中国经济落后,物质匮乏,在当时政策下,他们很多青年到农村中去锻炼自己,高考恢复以后,他们在拥有上大学的机会。他们受到家庭以及社会的影响,思想相对保守和传统,对于新鲜事物总是持有怀疑和否定的态度。同时他们背负着个人、家庭 和社会的责任,有着很强的社会责任感。具有强烈的爱国、奉献精神,舍我忘我。两者 之间的不同的生活背景造就了不同的思想行为特征,这对于“90后”大学生的教育提 出了更高的要求。此外,本文是笔者导师的重要研究课题“60后大学生与90后大学生 思想行为特征之比较研究”(CJS09.22),此课题是四川省教育厅重点项目。所以,对这 一课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就显得较为重要和必要。自从笔者2009年9月入校以来, 对大学生尤其是渐己成为高校主体的“90后”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特征问题有着浓厚的兴 趣,对他们思想行为的一些新变化高度重视和长期关注。为了更加全面、系统地了解这 一群体的思想行为特征,于2010年1月起开始在成都市按照分层抽样的方法抽取了十 所大学并展开调查取样,调查方法包括问卷调查、个别访和群体座谈等。也为了更好地 了解“60后”大学生思想行为特征笔者在菏泽市进行了调查,通过调查取样、数据统计和整理分析,本文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对“60后”大学生与“90后”大学生思想和行为上具有的特征做了详细的数据分析和说明。本文通过对两者之间思想行为特征的异同 点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两者之间思想行为特征形成的各方面原因,并针对性地提出 相关的对策思考,以期对现已成为我国高校主体的“90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60后”大学生与“90后”大学生思想行为特征的比较分析1.2研究意义1.2.1理论意义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开放的理论体系。发展马克思主义,也就是最好地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在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理念的指导下发展与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 全面提倡素质教育,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深度要求和综合体现。由于“90后”大学生 刚刚成为高校教育的主体,社会各界对这方面也有了一定的研究,但是从整体上而言, 相关方面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不管是理论还是实践方面都还不是很全面和丰富,所 以本研究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丰富和发展相关方面的理论,其成果为高校今后思想政治 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为有关部门进行相关决策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1.2.2现实意义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问题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问题,关系着一个社会的发展能力和发展潜力,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党和国家历来就重视国民教育问题。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在党和国家以及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之下,我国的教育 事业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与长足的进步。然而目前由于我们正处于社会大转型时期,社会 快速发展过程中社会分层的现象也愈演愈烈,各种利益错综复杂,各种社会矛盾和社会 问题凸显,这其中包括教育问题特别是关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与社会经济发 展不相协调,弊端层出,“60后”大学生与“90后”大学生两者之间的隔阂影响我国社 会的和谐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已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在这一情势下,从科学发展 观的角度来解读已成为高校主体的“90后”大学生在思想和行为方面的现状、特征及存在的问题,分析造成这些问题的各方面原因,在此基础上探寻进一步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建议和路径就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1.3研究现状一直以来,教育问题深受社会各界关注,相关方面的研究颇多:而对于我国刚刚成 为高校主体的“90后”大学生的相关研究还处于萌芽阶段,对于“60后”大学生与“90 后”大学生的研究文献更是少之又少。截至目前,国内国外尚未出现一部有关这一新群 体影响斐然的理论专著抑或文献。目前有关“60后”大学生与“90后”大学生的评论 观点,大部分散见于各类学术论文以及媒体报道、报纸和杂志中。不同的专家学者针对 “60后”大学生与“90后”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特征的研究描述和原因分析、对策实施 提出了一些富有建设性的真知灼见,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对于两者之间比较 研究更是甚少。据笔者所查文献,目前我国理论界关于“60后”大学生和“90后”大 学生思想行为主要的研究领域现状如下:2 西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3.1价值观方面 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 和总看法。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取向、价值追求,凝结为一定的价值目标:另一方面表现 为价值尺度和准则,成为人们判断价值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评价标准。在国内研 究这方面的文章:宋仕平,刘雪两位学者的“地方高校90后大学生价值观的调查与分 析”、王丽君学者的“90后大学生生活价值观现状研究及其启示”、王臣申学者的“90 后大学生价值取向和教育策略探析”等,这些文章主要通过对“90后”大学生的道德观、 政治观、婚恋观、职业观、消费观、人际观的调查结果的统计分析得出,“90后"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已不同于前几代人,出现了一些新特点、新问题。总体来说,这一群体的 主流价值取向是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在道德观上:他们并不是像外界所说的道德观念丧失、不再遵循传统。其价值取向还是合理的,但是理想和现实有些脱节,在真正需要 自己身体力行的时候,却往往退缩,具有不同程度的利己性。这说明其实他们只是崇尚 高尚但自身却很难实现高尚。在政治观上:入党动机存在复杂化和功利化倾向;政治信仰这方面的认识很明显地受到西方政治的影响,存在一些偏差和信仰危机;“90后”大学生的政治参与度比较高,有91%的同学会经常或偶尔参与政治讨论。在婚恋观上:在对待恋爱的态度上,“90后”大学生表现出了十分严重的两极分化。部分恋爱时间超前, 部分又很传统和保守;恋爱动机多元化、恋爱方式上大部分学生倾向于日久生情,说明其恋爱观是简单和纯洁的;在对待失恋问题上大部分“90后”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和自我 的调节能力还是很乐观的;择偶标准上,他们最看重的是性格和品德,其次是外貌与体型,再次是学历,最后才是家庭背。在择业观上,他们不再重点考虑薪水待遇、地域环境,而是一个就业发展的机会,但是由于依然身处校园中,趋于理想化的他们还是比较重视工作单位的级别和规模,这又反映出“90后”大学生美好想法和行动落实之间的矛盾。在消费观上,他们并不是一味崇尚奢侈消费和娱乐消遣。但是这一群体的品牌意识鲜明,他们比较关注商品的性能,而不再是像老一辈人那样一味追求廉价。在人际观上, 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肯定人际交往的价值和作用,也乐于主动和别人做朋友。 1.3.2理想信念方面 理想是和奋斗目标相联系有实现可能性的想象。理想是由生活理想、职业理想和社会理想这三个部分组成的。国内研究理想信念的文章主要是:徐源,眭国荣,薛荣生三位学者的“探析‘90后’大学的理想信念教育”、顾栋栋学者的“略论当代大学的社会理想教育”等,这些文章主要阐明以下几点:第一,主体意识强烈与集体意识缺乏;第二,理想信念多元化与脆弱化;第三,理想信念的务实化与功利化。他们针对这些现状 提出了如下几点措施以加强这一群体的理想信念教育:首先要以学生为本,提倡因材施 教;其次,注重学生的内化教育和自我教育相结合;再次,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60后”大学生与“90后”大学生思想行为特征的比较分析构建和谐校园文化,打造多维的教育平台;最后,要倡导对“90后"大学生的“仁爱与 责任”教育。杨玲在“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改进对策研究”一 文中认为“60后”大学生着重从道德教育、心理健康、价值观、法律意识和就业等五 个方面阐述社会转型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现状。 1.3.3消费行为方面 消费行为是指消费者为获得所用的消费资料和劳务而从事的物色、选择、购买和使 用等活动。国内研究消费行为方面主要是:马可,陈胜男“浅析‘90后’大学生的消 费行为”、王杨、徐帅“70、80、90大学生的消费差异及原因分析”等,这些文献主要 讲述了“‘90后’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具有消费多元化,消费理性不足,消费的从众心 理和个性化矛盾,理财观念的缺乏,追逐时尚消费方式等特征。他们还就造成这些现象 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认为既有社会的原因,也有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缺失的因素。要从 增加消费教育环节、培养学生正确的消费观念等方面着手,正确引导“90后"大学生 消费行为。1.4研究对象(1)本文在调研过程中首先运用典型抽样方法在成都地区抽出一本二本三本共十所高校(包括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四川师范大学,西南财经大学,西华大学,成都信息工程学院,成都中医药大学,成都理工大学,四川外国语学院), 然后在这十所高校中主要采取随机抽取样本进行问卷调查的方式,同时辅以个别访谈、 群体座谈等方式。此次问卷共发放2000份,收回问卷1936份,有效问卷1918份,有 效回收率达95.9%。其中男生1039份,占54.2%,女生879份,占45.8%(见表1.1)。 独生子女101l份,占52.7%,非独生子女907份,占47.3%(见图1.1)。同时笔者调研 过程中首先运用典型抽样方法在山东菏泽市菏泽学院对于部分教师也就是“60后”大学 生进行了座谈。从统计学的角度来看,调查对象具有典型性,调查指标具有针对性,调 查结果具有有效性。本次调研问卷内容广泛,主要涉及个人的理想信念、公民道德意识、 价值取向、人生态度等思想方面和消费行为、恋爱行为、社会公德行为和人际交往行为、 时间支配行为等行为方面,题型有单选题、多选题和开放性问题。个别访谈亦为随机抽 取样本,分别单独约见了近百名“90后”大学生(不包括在问卷调查所取样本范畴), 群体座谈采取三个宿舍或一个班级为一个群体。访谈的主要内容基本围绕调查问卷的内 容展开。4 西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表1.1性别Tab.1.1 GenderFrequencyPercent (百分比)54.2 45.8 100Valid PercentCumulative Percent(频次) 男Valid 1039(有效百分比)54.2 45.8 100(累计百分比)54.2 lOO女879 1018(有效值)Total(总值)■独生子女 一非独生子女图1.1独生子女Fig.1.1 0nly ehild1.5研究方法本论文在成文过程中拟采用以下几种研究方法:①文献研究法:检索、查阅与分析关于“90后”大学生思想行为特征的著作、期刊文献和重要会议或领导人讲话,从而了解和把握目前的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找到本研究的切入点并且理清思路,同时也获 得研究所需要的佐证资料:②调查分析法:根据调查所取得的有关数据和量化资料,采用不同层次的统计分析方法进行研究分析,从而和定性分析想对比并印证,以此加强研究的解释力与说服力;③文本分析法:对相关政策文件、案例研究文本和媒体报道、重 要会议与领导人讲话的文本资料进行文本分析,从中把握“90后”大学生思想行为特征发展的实践情况。1.6研究目的目前,“90后”大学生已成为当前我国高校的主流群体,与这一群体有关的各种现 象是教育界乃至全社会都在关注和探讨的热点之一。“90后”大学生的思想行为与建国 初期的大学生、“60后”、“70后”乃至“80后”相比有了很大变化。本文以“60后”. 大学生与“90后”大学生思想行为特征为研究对象,一方面是因为“90后”大学生更多的是作为他们的子女,通过这些变化剖析原因,探析家庭教育的对策思考,使家庭教育更有针对性。另一方面是因为从“60后”大学生到“90后”大学生是改革开放的30年,探析两者之间思想行为的变化,剖析了这些特征形成的原因,并对进一步加强高校S “60后”大学生与。90后”大学生思想行为特征的比较分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进行了相关的对策思考。希望通过作者的研究为我国高校进 一步加强“90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建议,以达到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的目的。 西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60后"大学生与“90后”大学生思想特征之比较分析“60后”大学生是指出生于1960年年初至1969年年底的进入大学深造的中国公民,他们出生时中国经济落后,物质匮乏,中国处于计划经济时期。而“90后"大学生是指 1990年年初起到1999年年底为止出生的进入大学深造的中国公民。三十多年来,大学 生的思想行为特征发生了哪些变化?造成这些变化的原因有哪些方面呢?针对这些变化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们又该如何应对昵?这些问题都应该成为我们研究的课题。本文以四川成都十所大学的学生为调查对象,在调查分析成都市“90后”大学生思想行 为特征的基础上,剖析了这些特征形成的原因,并对进一步加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进行了相关的对策思考。希望通过作者的研究为我国高校进一步加强“90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建议,以达到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的目的。“90后”大学生的思想行为与建国初期的大学生、“60后”、“70后”乃至“80后” 相比有了很大变化。本文主要从理想信念、公民道德、主流价值、爱国精神、学习态度 等方面对“60后”大学生和“90后”大学生的思想特征进行比较分析。2.1理想信念的比较分析理想,这个颇富有魅力,让人无限向往的字眼,自古到今,有许多先哲们探索过理想的真谛,也有过很多启迪人们智慧的名言。理想是和奋斗目标相联系有实现可能性的想象。学生的理想是由生活理想、职业理想和社会理想这三个部分组成的。这三个组成 部分是紧密结合成一整体的,其中生活理想是理想结构中的基础部分,社会理想在理想结构中起方向的作用,职业理想在某种意义说具有桥梁性质。“60后”大学生坚定个人理想信念,“60后”大学生经历的是物质和精神都相对匮乏的时代,在这一时期他们经历过文革,经历过挨饿,具有父辈英雄主义情怀,也继承了他们父母身上具有的艰苦奋斗的精神,勤俭持家的光荣传统。“60后”大学生是充满 理想的一代,因为他们经常听英雄人物的故事,知道天上是不会掉馅饼的道理,知道个人的理想只有经过忘我的斗争和奋斗才能胜利实现。在“90后”大学生的个人理想调查显示,在“您人生最大的追求”的调查中,49.2%的被调查者选择了“拥有美满幸福的家庭”。而只有18.2%和9.7%选择“赚很多钱,拥有名牌车高档别墅等物质财富”和“位高权重叱咤政坛,做人上人”(如图2.1)。这说 明“90后”大学生并非如之前有人认为的金钱权力至上,他们当中的大部分还是希望获 得幸福和他人尊重。在“上大学的目的”的调查中,有33.9%的被调查者选择“实现理 想抱负”。33.4%认为是“为了获得一份好工作”。这表明“90后”大学生们并没有放弃7 “60后”大学生与“90后”大学生思想行为特征的比较分析对自身理想的追求,也有不少同学把上大学看作未来工作的一种筹码,说明他们实现理 想的同时比较注重实际与生存。 社会理想指的是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理想,是全体社会占主导地位的共同奋斗 目标。雷锋说过:“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 投入到无限为人民服务之中去。”乜1“60后”大学生的脑子里一直有共产主义理想和信 念,共产主义理想是人类最崇高、最科学的理想。社会理想是具体的、历史的,当今“90 后”大学生需要确立的社会理想就是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 想,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主要包括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 坚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可是当前不少“90后”大学生存在着严重的误区和偏差, 甚至不少学生认为共产主义社会是不切实际的理想化社会,是人们对于虚无缥缈东西的 空想化,因而为共产主义理想奋斗是渺茫的、徒劳的,但是他们对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 义道路的建设充满足够的信心。当代“90后”大学生在价值判断上很多都认同社会理想, 都认为个人利益应该服从于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在三者发生冲突的情况下,但却在实 际行动中更加注重实用性原则,比较重视个人理想,忽略社会理想,更加注重个人的专 业学习,自我发展的程度,而对社会责任和义务关心不够,根据调查,具有较高社会理想的大学生仅占22.4%,另外4.3%的大学生认为自己没有社会理想。这种现象表明,大学生更多地是考虑个人命运,更多地关注自己的发展。■赚很多钱.拥有名牌车高档 别墅等物质财富 拥有幸福美满的家庭 助人无数,积德行善,赢得 他人的尊重 位高权重叱咤政坛,做人上人●口口49%图2.1人生最大的追求Fig.2.2 The pursuit of 1ife2.2公民道德的比较分析2.2.1从恪守诚信到诚信意识淡薄 “诚”通常指一种真实的内心态度和内在品质,。信”则涉及到自己外在的言行,涉及到与他人的关系。诚信即是诚与信的互训,其核心是“强调忠诚老实,实事求是,讲8 西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求信用,遵守承诺”,具体表现为诚实无欺,恪守诺言,不蒙骗和欺诈他人;诚信就是个人 人格特质的表现,是一种经过社会学习逐渐形成的相对稳定的人格特点。诚信作为中华 民族的传统美德,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发展成熟的今天,是全社会需要具备和 坚持的宝贵品质,是大学生的道德素质乃至综合素质构成中具有决定性影响的一个组成部分。作为“60后”大学生,他们成长成熟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时期以及改革开放 初期,那时经济全球化和网络信息化时代还未来临,他们受各种西方文化思潮的冲击和 不良影响较小,面临的国际国内竞争也相对较小。加之那也正是我国刚刚恢复高考的年 代,他们自身的奋斗意识强烈,非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所以这批大学生的集 体主义意识、助人为乐意识和诚信意识普遍良好,他们恪守诚信,少有弄虚作假之行为。然而“90后”大学生的诚信意识略有下降。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诚信意识淡薄的问题。据调查,在利己问题方面,有67.8%的学生不会为了自己的利益去侵害到别人的利益,但仍然有30%的学生有时只会估计自己的利益。与“60后”大学生恪守诚信相比,“90后”大学生的诚信意识淡薄。大学生诚信的降低,从而导致大学校园失信行为泛滥,社会信用状况恶化,人才市场秩序混乱。使社会对这一群体产生了不信任 的心理。因此,培养大学生的诚信观念,已成为高等院校的当务之急。 2.2.2职业价值观由注重声誉到重视舒适 职业价值观是人们在职业选择中所表现出来的职业倾向和态度,是个人评价和职业 选择的内心标尺,是人生目标和人生态度在职业选择方面的具体表现。 当前,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日益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有一项题目为“大学 生就业去向选择的比较”的针对性调查结果证实.大学生在择业去向上发生了如下变化: 一是择业首选发生了显著变化。在2004年,大学生首选“大专院校”的比例为43.3%, 而在2009年大学生首选“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比例高达64.6%。二是大学生择业倾向性 发生显著变化。与“60后"大学生择业看着有社会声誉的单位不同,90后大学生择业 更看重经济效益显著、社会地位较高的单位。如选择经济效益比较好的“国有大中型企业”、“三资企业”、“民办企业”的比例分别增加了35.5、16.8和4.6个百分点,选择社会地位较高的“科研单位”、“党政机关”的比例分别增加了29.0和22.5个百分点:而选择有较好社会声誉的“大专院校”、“中小学”的比例分别下降了24.5和16.5个百分点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是“60后”大学生,还是“90后”大学生在择业考虑的因素方面,比较务实与功利,大多数人越来越将工作待遇是否优厚、工作环境是否舒适、工作地理位置是否便利、社会地位是否优越、是否有助于个人专长的发挥等因素放在十分 重要的地位。9 “60后”大学生与“90后”大学生思想行为特征的比较分析在职业价值观上,在择业取向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90后’’大学生择业是注重有社会声誉、社会地位的单位逐渐转向有政治地位、经济地位的单位;在择业考虑因素 中,大学生愈来愈务实与功利,大多数人在选择职业时,比较看重经济待遇是否优厚、是否利于自我实现、工作是否舒适等因素。注重自我实现、目标多元、现实化和功利化,己然是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主要特征。2.2.3婚恋价值观由相对保守到趋向开放 “60后’’大学生大都属于文革后开始招收的学生,他们的婚恋观念受到了那个时代的影响,相对比较保守。大学的严格的规章制度对他们的恋爱行为作了严格的规定。20 世纪70、80年代,爱情是只能在心里想,而羞于说出口的东西,大学生的恋情可能在 香烟、茶水、糖果的茶话会中懵懂开始。婚恋的玫瑰在角落里静静绽放,悄无声息。另 一方面,学生的婚恋观也在悄无声息中发生着变化。改革开放的深入,高考制度的恢复, 找个有文化的对象成了姑娘们最时尚的追求。同时期的婚礼也开始有模有样了,婚宴中 开始有了酒和烟的影子。亲朋好友送的结婚礼品也上了档次,从钢笔、日记本上升到脸 盆、镜匾、枕巾、茶杯等一些生活必需品,关系特别好的朋友还会送被面、暖壶或铝锅 等‘大件’。没有车队,没有摄像,没有喧闹,没有蜜月,上世纪70年代的婚礼温馨 而简陋。对很多大学生而言,婚姻成为生活中一项严肃的任务,很多夫妻感情牢固。在 那个年代,离婚为大家所不齿,提出离婚的一方会被视为道德败坏,终老一生是无数家 庭追求的目标。现如今,国家相关法规规定大学生在读期间可以结婚。但大学生真正在校结婚的非常少,而恋爱现象非常普遍。问卷调查显示,谈过恋爱的34.6%,正在谈恋爱的17.3%,总体超过了50%。婚恋价值观是对爱情、婚姻和家庭的观点和价值取向,体现在恋爱态度、恋爱动机、择偶标准、如何看待婚前性行为等方面。在恋爱态度方面,78.1%的“90后”大学生认为对待恋爱应该很认真,不能随意恋爱,说明他们的恋爱态度是积极的。恋爱动机是指人为什么要恋爱的问题,它是产生恋爱行为的内部动力。“恋爱动机决定 人们的恋爱目标及恋爱生活方式的选择。”在恋爱动机方面,56.9%的学生选择“彼此被 对方吸引”,12.7%的学生选择“弥补内心空虚”,12.7%的学生选择“生理和心理的需要”, 只有5.4%的学生选择“寻找结婚的对象”。由于“90后”大学生的社会化还没有完全完 成,认识存在局限以及缺乏责任意识,所以他们的恋爱动机复杂化、消极化。择偶标准 是人们选择婚恋对象时所拥有的价值取向,表现为对恋爱、结婚对象条件的要求。调查 显示, “90后”大学生最看重的择偶标准分别是性格、道德品质、能力、外貌、学历,他们的择偶标准并不在意对方的家庭条件,更加看重对方的内在条件,说明“90后”大 学生择偶标准更加理性。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文明程度越来越高,自由恋爱和婚姻自 主越来越成为社会的主流。在择偶方式的选择上,81.7%的学生选择“自己认识”,8.4%10 西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的学生选择“他人介绍”,选择其它方式的6.7%,选择“父母包办’’的只有3.2%。这一 结果表明“90后”大学生择偶的方式自主性很强。婚恋观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待 婚前性行为的态度。经过调查,对于婚前性行为,27.3%的学生坚决反对,这和众多媒 体对90后这代人“开放”的定位是有一些出入的,40.8%的学生认为只要两情相悦就可 以,25.8%的学生认为无所谓。“90后”大学生对于婚前性行为还是比较慎重的,并不 随便和开放。另外,通过调查还发现,76.2%的“90后”大学生不能接受“闪婚”,证明 他们对待婚姻的态度是积极和慎重的。2.3价值取向的比较分析“价值取向是指主体在面对或者处理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冲突、矛盾、关系时所持有的基本的价值态度、价值立场以及所表现出来的基本价值倾向。也就是指一个人应该以 怎样的人生态度来面对自我、他人和社会。价值取向为人们应当追求什么和应当怎样去 追求提供了标准、指明了方向”。n1七十年代末期,中国进入了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新 时期,这个时期的主流观念表现为党的工作中心的转移,从阶级斗争转移到社会主义经 济建设中来,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在这一时 期,人们感到很迷茫,社会价值观念越来越冲突,一些人开始怀疑马克思主义,认为它 已经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为此,中共展开了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60后”大学生的脑子里一直有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共产主义理想是人类最崇高、最科学 的理想。实现共产主义理想是我国最终的目标,它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它代表了广大 人民的根本利益,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强国,是我国各族人民在现 阶段的共同理想。伴随着社会的转型,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90后”大学生的个人主 义有所抬头,甚至有的大学生开始追求高消费、高享受。部分大学生的价值观甚至出现 模糊、冲突。在不同价值观的冲击下,尤其是西方价值观的渗透,使“90后”大学生的 思想比较混乱、价值观念迷茫。再者,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媒体、网络、书刊甚至宣 传一些错误的价值观。这些都使他们的价值观趋于非理性化,主要表现为个人主义、利 己主义逐渐膨胀,致使集体主义观念淡化。在一些大学生身上艰苦奋斗的精神在逐渐的淡忘。调查结果显示。在“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的调查中,95.9l%的被调查 者选择了“在不损害集体利益前提下兼顾个人利益”。在“金钱在生活中的位置”的调 查中,49.4%的被调查者认为“够正常生活就可以”,35.1%的被调查者认为“非常重要,不愁钱多就怕钱少(如图2.2)。在“参加社团的目的”的调查中,60.8%的被调查者选择“增长见识锻炼能力”。在“职业选择标准”的调查中,56.2%的被调奄者认为是“收 入发展好”,‘其次是兴趣占32.8%、工作稳定占30%、对社会贡献大、人际关系好占21.1%、 专业对占20.1%、工作轻松占19.8%(如图2.3)。这说明“‘90后’大学生”开始转变11 “60后”大学生与“90后”大学生思想行为特征的比较分析就业观念,择业逐步趋于理性,显得更加务实。在“毕业之后最想进入的单位”的调查 中,排在前四位的依次为外资企业(25.8%)、国有企业(24.2%)、政府机关(19.1%) 和事业单位(16.4%),选择教育科研单位的只占7%。由此可以看出他们选择国有大中 型企业、大专院校等事业单位的比例呈现下降趋势,而选择其他工作单位如外资企业的 比例则有着一定的上升。“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90后”大学生已经不再单纯把 学习成绩放在第一位了,开始注意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和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成为复 合型人才是“90后”大学生所期待的目标。这种成才观念,能够促使他们健康地成长成 才,并更好地符合当今社会所需人才的标准”。阳1这些数据表明“90后”大学生在金钱 观、爱情观、幸福观、功利观等方面均继承了我国传统价值观和当前主流价值观,即重 视金钱的作用但不迷恋、珍视爱情的忠诚和唯一、追求来自精神和家庭方面的幸福、功 利观受实用主义影响呈现出较明显的现实和生存发展需要。这些都表明“90后”大学 生的人生价值观主流是健康的、积极的、向上的。现实的无奈和压力虽然让他们有害怕 无奈消极悲观,但同时也让他们学会更加努力奋斗,更加宽容、客观、全面地看待一些 负面的社会现象和社会热点问题,并不断调整自己理想和现实的差距。●||够正常生活就可以 非常重要,不愁钱多就怕 钱少 清贫一点也没什么.开心 最重要■口4%图2.2金钱观Fig.2.2 Concept of money啊。…‘’。『咖 l啊 l西56.20%’’’‘了‘32.80%n。,、。,】9.Rn唿 ).10%一。.10% 5.70'价豳12 西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4民族精神的比较分析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历史长期发展当中,所孕育而成的精神样态。它是种族、血统、生活习俗、历史文化、哲学思想等等所熏陶、融汇而成的文化慧命,也可说是一个 民族的内在心态和存养。民族精神表现在一个民族的节操、气度、风范和日常行谊上。 尤其表现在一个民族处于逆境中,所呈现出的镇定自若、奋发有为、自强不息、不屈不 挠的志节和心情上。民族精神也是一个民族的生命魂;是一个民族的独特人格的彰显;是一个民族的慧根。同一民族之间,必须其有相同的文化意识、生活习俗、道德规范、 忧患心态,与哲学思想;否则必形成民族间的分歧。因此,民族精神乃是一个民族的命脉所系,是民族同心、同德的关键,更是民族绵延、发展的重要枢纽。 “60后”大学生在高考恢复之后步入了大学,在这一时期他们学到了经济、法律等 知识,更重要的是在这一特殊的历史时期,培养了他们爱憎分明的爱国精神,培养了他 们改革开放的时代精神。在这一时期,发生了越南自卫反击战,很多“60后”大学生表 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爱国主义,则是千百年来形成的对 于自己祖国挚爱的深厚情感。它表现为对祖国和家乡的热爱和深切的眷恋,对祖国统一、 民族团结的强烈期盼,对祖国繁荣昌盛的坚定信念,对祖国主权和尊严的坚决捍卫,对 卖国求荣的无比鄙视,对爱国志士的无比崇敬等。而在这一时期,我国实行了对外开放的政策,“60后”大学生开始接触一些不同的民族精神,民族精神虽然以本民族各成员的实践为重要来源,但也吸收了外来民族精神适合我国国情的一些发展观念、原则、思想和理论。由于“90后”大学生生活在多元的生活背景当中,不同的文化交流造就了不同的选 择,“90后”形成了风格各异的思想和处事风格,但在他们身上依然能够看见“60后”、 “80后”身上的一些色彩。依然能够看到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优秀价值观念,并在新的 历史条件下焕发新的时代光芒,他们富有爱国心,积极的投入志愿者活动当中,在2008 年奥运会中,年轻的志愿者中大量都是“90后”的一代人,过去有报道中形容他们是娇生惯养的一代。这一次他们有了新的代名词――“鸟巢一代”,《鸟巢一代是怎样练成的》、《“鸟巢一代”赢得国际赞誉》,在这些报道当中志愿者们热情敬业、吃苦耐劳、 懂外语、有技能、善于交流。他们在北京奥运会的集体亮相,让国际社会看到了富有热 情、尊重规则、充满人文情怀的新一代中国青年。“黄土高原,是我挺起的胸膛:黄山 劲松,是我不屈的脊梁……”相信这首诗大家都熟悉,而在2008年“5?12"大地震中, 中国人民真正做到了“挺起不屈的脊梁”。因为在苦难时,“90后”大学生放暑假后毅然 放弃假期的休息时间冒着危险去灾区,为灾区人民献出自己爱心。因为他们知道作为时 代的骄子,国家的栋梁,这是他们应尽的责任。苦难是良师,逆境出人才。现今,灾区 的孩子们早已擦干眼泪,带着伤痕毅然走进帐篷学校,“安心学习,立德成才,报效祖国,回馈社会”是他们的肺腑之言。“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13 。60后”大学生与“90后”大学生思想行为特征的比较分析立,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梁启超先生这段脍炙人口的文字,在这次抗震救灾中得到了崭新的诠释。“90后”大学生的表现,让我们国家看 到了未来的希望。 相对于老一辈热血青年来说,“90”后大学生虽然爱国热情不减,但是思想行为却 更趋理性。调研显示,在对待日韩文化泛滥冲击,中日关系始终紧张的问题上,84.8% 参与此次调研的同学认为针对中日问题最佳的爱国方式是努力提高个人素质,走强国强兵之路。同时他们的眼光也相对开阔,过半数的人认为加强交流是有利的。而且大部分 同学认为抵制日货、韩货不是一种恰当的体现爱国思想的方式,体现出“90后”与前辈们多数会把抵制日货作为针对日本问题的一种爱国途径,在“90后”这里发生了改变, 这可能是由于他们从小接受较多的外来文化造成的。在出国问题上,面对出国热和人才 由于出国流失严重的现状,超过85%的受访学生认为出国和爱国是没有关系的。2.5学习态度的比较分析学习态度是指学习者对学习活动的基本看法及其在学习活动中的言行表现。学习态度如何,对学习活动能否顺利开展以及能否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是至关重要的。“60后”大学生的学习态度的主流是被动的、明确的、积极向上的。过去的大学生更多的是依据专业的需求和塑造方向去学习读书,与个人的兴趣和职业走向联系不紧密,这种现象与当时的社会经济生活不够活跃有关,与大学生就业政策也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没有更多的就业选择机会和发展空间,使他们不知道各种考证、辅修为何物:国家和学校的相关部门安排他们就业,使他们不需要谋划自己的就业岗位。 随着社会的发展、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在调查“90后”大学生的学习时,调查结果 显示,大多数“90后”大学生学习态度端正,积极进取,目的明确而现实,动力十足, 力争上游;少数大学生学习态度消极。调查结果显示,在“您认为自己目前的学习状况 如何”的调查中,有51.8%的被调查者对自己的学习现状“不满意,想改变”,有44%的被调查者认为“基本满意”。在“你怎么看待学习”的调查中,高达65%的被调查者 选择“力争上游”,还有22%选择“全力争优秀”,只有少数“90后”大学生持“60分万岁”、“不在最后几位就行”的消极学习态度。在“你为什么而学习”的调查中,排在 前三位的依次是“获得更多的知识和能力”、“谋求幸福生活”和“服务国家社会”,分 别为46.5%、23.1%和15.7%。这表明“90后”大学生在怀抱理想的同时,学习目 的相对比较现实,希望通过学习提高自身素质,改善生活状况。14 西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3“60后”大学生与“90后"大学生行为特征之比较分析社会存在决定着社会意识,而意识指导着不同的行为。“60后”大学生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有着相对保守的行为特点,这一代人经历过动乱时期,由于上学困难,就业也 困难,随着高考的恢复,他们大部分接受了高等教育,并且在改革开放的潮流中把握自 己的方向,他们身上有明显的沧桑和保守感,较之后来的“90后”大学生他们更懂得生 活的来之不易。 “90后”大学生的行为与建国初期的大学生、“60后”、“70后”乃至“80后”相 比有了很大变化。本文主要从消费行为、恋爱行为、就业行为、人际交往、学习方式等 方面对“60后”大学生和“90后”大学生的行为特征进行比较分析。3.1消费行为的比较分析3.1.1消费方式由传统与计划到开放与超前 由于“60后”大学生生活在物质相对匮乏的年代,人们手中的闲钱少,基本上连温饱都顾不上,哪有闲钱来消费,他们说当时5分钱就可以买很大的烧饼。他们在购物方 面的理性多于冲动性,购买的计划性也多余盲目性,购买一些实用性方面的物品,并且 节俭意识比较强。在“60后”大学生的穿着打扮调查时,他们也时常对于过去的一些打 扮而充满笑容,但也流露出对于过去物质匮乏的无奈。鞋一般都是黑色的布鞋,在发型 方面,女生大部分是留辫子的,留辫子对于当时的女性特别重要,有“一个辫子半个身 之说”,足以说明当时辫子对于女子的身材有衬托的作用。而当时的男子从开始留平头 向留长头发过度,这主要是当时的大学生有幸成为最后一批看完历届“春节文艺晚会” 的人,费翔的《冬天里的一把火》,留下了难忘的回忆,更主要的是受了他的影响,社 会上开始流行长头发。与“60后’’大学生相比, “90后”大学生的消费观念在商业不断地催熟下,逐渐的登上舞台。经济的发展,家庭的富裕,让“90后”大学生可支配的 资金越来越多,随着网上购物的不断兴起,大部分学生选择了坐在电脑旁只是挥动几下 键盘就可以使商品送货上门。然而在目前阶段,很多大学生还没有能力去赚钱,他们只 能依靠家庭的资助来当做消费的来源,当然也有部分学生利用勤工俭学来完成学业,但 是这部分大学生相当少,因此,大部分“90后”大学生还是纯消费者,来源比较单一化。 不难看出“90后”大学生消费观念开放以及追求时尚。“我的消费我做主”的观念使这 些大学生的消费个性化和时尚化。调查结果显示,由于大多数“90后”大学生的经济来 源靠父母,所以在保证不超支的情况下,他们多数属于“月光族”,还有部分“90后” 大学生出现‘月初大手大脚像地主、月末借钱度日像贫农’的现象。甚至还有10.4%的 被调查者几乎不清楚每月花费情况, ‘经常储蓄’的仅占所有被调查者的9.1%”阳1。l 5 “60后”大学生与。90后”大学生思想行为特征的比较分析这些数据表明“90后”大学生的消费是比较规划的,规划理财行为有待提高。在“90后”这些大学生中甚至出现了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不和谐的一幕,一方面他们能够体会 父母挣钱的来之不易和自己的消费承受能力,另一方面他们往往禁不住新鲜事物的诱惑,他们在满足消费的同时,往往又产生自责的心理。尽管这些存“90后”大学生在着 不科学的消费观和消费心理,但理性消费仍然是大部分“90后”大学生的消费观念。因 为大部分“90后”大学生在小时候接受过勤俭节约的教育,并且现在还认同勤俭节约的 观念。在这一点上,“90后”大学生消费观念还的值得肯定的。3.1.2消费领域由“消费单一化”到“消费多元化”消费是人类通过消费品满足自身欲望的一种经济行为。具体说来,消费包括消费者 的消费需求产生的原因、消费者满足自己的消费需求的方式、影响消费者选择的有关因 素.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社会物质和精神相对匮乏,人们的消费比较单一化。菏泽某小 学一位60后大学老师深有体会的说,那时流行着这样一句话,“手一样的确良,脚一蹬凡力丁。”【91随着改革开放,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有所提高,以前凭票供应的缝纫机、 自行车、手表等不再紧张,人们的穿着也开始从千篇一律的灰、黑、蓝等单调颜色变得 绚丽多彩。相对于“60后”大学生, “90后”大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备受父辈、祖辈的呵护,手中可支配的资金越来越多,消费的自由度也越来越大。在消费对象方面上他们呈现多元化的消费趋势:(1)手机及通讯消费。(2)电脑及数码产品消费。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电脑开始走入校园,不断地改变着大学生的生活,逐渐成为大学 生生活的一部分,同时数码产品也开始成为大学生活不可缺少的元素。(3)旅游消费。 同“60后”大学生相比,“90后”大学生更喜欢走出校园去感悟大自然,开拓自己的 眼界。每到节假日,校园的旅游广告随处可见。 (4)课外学习、培训消费。知识时代的到来带来了学习观念的变化,以及不断增加的就业压力和留学热的兴起,让很多“90 后”大学生利用双休日或节假日期间在校外的培训机构学习。(5)人际人情消费。“90 后”大学生的人际关系类型丰富多样,如师生、同学、朋友等,要发展和延续这种关系, 在很多情况下不得不以人际人情消费为依托。这些都显示了“90后”大学生比“60后” 大学生消费趋势更加的多元化。3.1.3休闲方式由相对的单一性到多样性的变化趋势多少年来,休闲这个古老的词语一直躺在厚厚的词典里。人们有时提起它,却极少 去享受它。尤其在那些温饱还没有解决的年代,休闲对于“60后”大学生过于奢侈。改 革开放使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也使人们的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 由于那个时代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相对匮乏,“‘60后’大学生的休闲方式,就是睡觉、自修、打牌下棋、集体跳舞等,这些休闲方式都相对比较单一。川m1进入21世纪,16 西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我国实行五一、十一、春节等法定节假日,不算不知道,一算才知道一年有30%的的时 间是休息,这说明“90后”大学生的休闲时间是比较充足的,他们根据自己的爱好和性 格选择不同的休闲方式,据调查,90后大学生的休闲方式主要有:旅游、上网、自修、 参加或者观看体育活动、睡觉、玩电子游戏、逛街购物、打牌下棋以及年轻人很喜欢到 酒吧、咖啡厅去度过他们的业余时间。他们喜欢边听音乐边喝酒,在与朋友聊天的时候 得到休息。休闲方式变多,休闲生活变普遍,增加了人们的需要,扩大了消费,给国家 带来了大量的收入。最近一份调查显示,接受调查的46.46%的“90后”大学生说旅游 是他们支配自由时间的首选。旅游正成为大学生休闲的新时尚。到“黄金周”,休闲的 热情潮水般地爆发出来,整个中国如同一座巨大的休闲乐园,长城内外、大河上下,游 人如织。饭店入住率超过100%,铁路、民航超负荷运载。“黄金周”里出现的消费热潮, 给旅游景区、商业、交通、民航、通讯、酒店、餐饮、娱乐等行业带来了巨大的财源。 从“60后”大学生单一的休闲方式到“90后”大学生多样化的休闲方式可以看出我们 国家的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3.2恋爱行为的比较分析恋爱形式由秘密到公开,由不提倡不反对到自由 关于“60后"大学生在大学恋爱方面,有不少的选择了回答在大学里是可以谈恋爱3.2.1的,但是不能有生活作风问题。甚至他们说在大学校园里校规明文写着“在校学生谈恋 爱有作风问题者责令退学。”¨们恋爱作风问题在大学里基本上都是禁忌,即使男生私底 下他们也不谈论,以至于“60后”大学生走上社会后都是通过相亲认识自己为来的另一 半。而大部分“60后”在提出对象条件时,无外乎对方要善良、要有一定的文化、长得漂亮不漂亮无所谓。而作为“90后”大学生大部分认为恋爱是很平常的一件事,是靠缘分的一件事。因为有很多学生在上高中甚至初中就已经谈过恋爱,对于大学恋爱不是那 么期待。“90后”大学生恋爱时,只考虑两个人在一起的事情,认为只要是高兴就好, 而不是抱着真是恋爱的态度,甚至有的同学认为由于离家远,精神上比较孤独,希望找 一个人陪伴自己。“90后”大学生恋爱比较追求浪漫,追求现实中的快乐感,他们喜欢 兴师动众,认为只有这样才可以现自己在对方心中的重要性,他们对于以后能否在一块 并不看重。而在“性”行为以及同居的问题上,65%的大学生认为这是很正常的一件事 情,对于校园爱情的研究,爱情性心理是一个不可遗漏的研究领域。国内外已经有大量 的著作报道过校园爱情性心理的研究成果。在调查中发现,我国青少年性成熟的前倾带 来了性心理的提前出线,从而使热恋中的男女出现迷茫,而且出现不良倾向。 3.2.2恋爱目的由理性到感性,由注重结果到注重过程 “60后”大学生在校园里面禁止恋爱,他们走上社会后大部分都是相亲后认识自己17 。60后”大学生与。90后”大学生思想行为特征的比较分析的另一半,大部分学生是奔着结婚去的。为了初步了解“90后”大学生恋爱心理状态, 笔者进行了一次调查试卷,调查结果显示,在“对大学生同居行为的态度”的调查中,只有14.8%的被调查者持“支持”态度。在“对时下社会观点‘干得好不如嫁(娶)得好’的看法”的调查中,83.3%的被调查者选择“不同意”,认为人有自尊,要靠自己奋 斗和感情第一,只有16.7%的被调查者选择“同意,下半辈子可以不用奋斗”(如图2.4)。 这说明“90后’大学生”的婚恋观受社会风俗、伦理道德和个人理想信念的影响,仍 然带有浓厚的传统色彩,体现了传统的审美观和爱情观。在“你为何选择恋爱”的调查 中,选择“为建立家庭选择伴侣”的被调查者仅占6.9%,排在最后一位;29.1%的被调 查者是为了“寻找精神寄托,弥补内心空虚”,名列第一位:“偶然有机会谈恋爱的”占 27.6%;“充实课余生活”、“满足好奇心”、“获得异性交往经验”三者占19.2%;“满足 心理和生理发展需要”占17.2%(如图2.5)。由此说明他们的恋爱行为比较重视恋爱过 程和主观感受,对恋爱结果缺乏理性思考。这种缺乏责任感的盲目恋爱是危险的,也是 不可取的,应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_ ?同意 不同意.70%83图2.4干得好不如嫁(娶)得好Fig.2.4 Money ismoreimportant than■love为建立家庭选择伴侣 弥补内心空虚 偶然有机台谈恋爱 充实生活、满足好奇心和获得交友 经验 满足心理和生理发展需要一口口●图21 5恋爱的原因Fig.2.13 Reasonforlove 西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3.3就业行为的比较分析3.3.1由国家政策的分配到主动性选择 一个人选择什么样的职业往往与他(她)本人的兴趣爱好、气质、能力有很大的密切关系。甚至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兴趣、爱好等往往是一个人在选择职业 时首先要考虑的因素,因此在择业的过程当中,人的兴趣、爱好对一个人的职业 选择具有推动作用,但是兴趣、爱好也只能是选择职业的重要依据,并不是全部 的依据。因为,只有把他们建立一定能力基础之上,并与社会相结合,兴趣、爱 好才能得到实现的基础。由于“60后”大学生出生成长于一个封闭固守“洗脑式” 的教育时代,国家义务和社会责任,还有当时势造英雄的英雄情结和说不清根由 的义气都深深烙印在这代人的意识当中。随着高考恢复后,国家恢复了许多文科 专业院校,培养了一批经济、法律、管理方面的人才。上个世纪80年代我国以发 展经济为各项工作的中心,所以大专院校以培养经济人才为重心,经济人才得到重用。而到了90年代,随着我国逐渐提倡依法治国,法律专业也在逐渐的“吃香”起。“60后”大学生职业规划受当时政策的影响,那时大学生毕业以后国家很多地 方还实行分配,个人不用为工作操一点心,不过也没有自主权。没有办法按自己 的能力、特长、兴趣和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工作。对于单位来说,不管需要不需 要一律照单全收,这对于用人单位、学校、还有个人来说都存在着很多弊端。注 定要有一天会退出历史舞台。在“90后”大学生的调查中, “90后”大学生开始转变就业观念,择业逐步趋于理性,显得更加务实。在“毕业之后最想进入的单位”的调查中,排在前四位的依次为外资企业(25.8%)、国有企业(24.2%)、政府机关(19.1%)和事业单位(16.4%),选择教育科研单位的只占7%(如图2.6)。由此可以看出他们选 择国有大中型企业、大专院校等事业单位的比例呈现下降趋势,而选择其他工作单位如 外资企业的比例则有着一定的上升。“90后”大学生对自己的未来工作有一定的思考, 在调查中,有85%的学生认为有必要规划自己以后的职业。有部分同学虽没有长 远的目标,但也都规划了近期目标。由此可见“90后’’大学生,对自身的职业规划有了较强的认识。同时这批“90后”大学生还表现出比较清晰的择业去向。在问到毕业以后有什么打算时,很多同学都想好了要考研、考公务员、自己创业等。只 有少部分学生暂时还没有打算。对于以后职业考虑的最主要的因素,首先是工作 要稳定,其次是收入要高,福利待遇好,再者就是大城市。虽然还对与大学毕业 以后择业没有深刻体会,毕业后也会存在着很多变数,但未雨绸缪的“90后”大学 生在职业规划与选择行为方面已经迈出了坚实的一步。19 “60后”大学生与。90后”大学生思想行为特征的比较分析政府机关 事业单位 国有企业 民营企业 外资企业 教育科研单位24%图2.6就业单位意向Fig.2.6 Intent ion ofe印loymentunits3.3.2由注重专业知识到素质教育 由于“60后”大学生进入校园以后,他们接受的是应试教育,在这个阶段,高等院校重视的是课堂教育,极少涉及学生能力的培养,学生能力包括专业能力、业务能力等 一系列的基本能力,同时也包括参与社会活动的环境适应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这些能 力是可以通过学习和社会实践相结合而培养和开发的。“90后”大学生进入高等教育阶段,学校的教育开始由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转变, 以及高校的扩招,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不断严峻,大学生也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就必须拥有一定的竞争力。大学生的就业直接关系到高校的生存和发展.同时也反映着 高校的整体水平。在这种境况下,高等院校提供了大量的教育资源,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因材施教,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培养,通过社会实践,学生 开始接触社会,对社会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并通过对社会各个阶层的了解,不断调整自己的心态,确立就业目标,明确自己发展的方向。大学生经常要和学校的各级领导汇 报思想和工作,以取得各方面的支持。在实习工作中,由于每个学生的才能、理解能力、性格作风等不同,大学生需要不断地和同事、领导沟通,才能达到意见的一致性。这样,90后大学生通过校内校外的活动,锻炼了品质,提高了能力。3.4人际交往的比较分析人际交往是思想、情感、态度、信息和学习的交往。交流思想,一个头脑就有了多 种思想。分享快乐,快乐就会加倍。分担忧愁,忧愁就会减半。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特的 生命个体,必然知道一些别的个体所不知不会的东西;而善于从每一个人身上学习自己 所不知不会的东西,我们才能不断的进步。。60后”大学生在校园里面主要是通过面对面的交流来促进人际关系的,由于那个20 西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时代国家的政策,高校毕业生按国家分配制度选择自己的工作,就业压力没有那么重,人际关系也相对来说没有那么重。而作为“90后’’大学生,他们走入校园,也要走出校 园,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不断加重,大学生也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就必须拥有一 定的竞争力。而人际交往能够促进大学生的能力,在调查“90后’’大学生人际交往时结 果显示,“90后”大学生非常注重大学里人际关系的培养。在“人际关系在大学生活中 的位置”的调查中,83.4%的被调查者认为“非常重要”或者“比较重要990在“选择怎 样的人做朋友”的调查中,有35.9%的被调查者选择“志同道合的人,有42.1%选择 “跟自己性格合得来的人99只有22%的被调查者选择“能帮助自己的人”或“对自己的发展有用的人”,这说明在人际交往方面,“90后”大学生重视人际关系,但并不势利,而是喜欢广交朋友。同时“90后”大学生,在人际交流的深度和广度上同样有着良 好的表现。“在‘刚进大学的时候,你能和寝室同学相处融洽吗’的调查中,70%的被 调查者认为和同寝室同学相处很好”n列在“你和班级同学的交流情况如何”的调查中, 有70%的被调查者认为“和每个同学都有交流”或“和绝大部分的同学有过交流”。在 和长辈交流方面, “90后"大学生并非像外界说的那样不善交流,有“43.5%的被调查者“交流较多,无论在校还是在家,只要有机会就会通过各种方式跟长辈们交流”。 有77%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和父母家人没有太大的代沟,可以和家长进行交流沟通。这 些数字均表明“90后”大学生重视人际交往,而且与他们的父母之间没有太大的代沟, 具有较强的人际交流能力。 “60后”大学生由于处于那个特殊的年代,精神产品相对少,电脑、手机、网上购物对于“60后”大学生来说就是天方夜谭,他们白天按正常的时间上课,晚上自习,娱乐活动相对来说比较少,大部分“60后”的休闲时间安排到看书籍方面上,他们养成了 合理的生活规律。在“90后”大学生行为调查中结果显示时间支配利用不够合理,调查 结果显示,在“周末通常做什么”的调查中,39.1%的被调查者选择“懒睡”,选择“购 物”、“同学聚会”和“体育锻炼”的各占28.2%、22.6%和21.6%,而选择“兼职”的被 调查者只占了17.6%。在“平时谈论的话题”的调查中,59.3%的被调查者选择“日常学 习和生活问题”,24.8%“谈论毕业和找工作”。这说明“90后”大学生的时间利用不够 合理,绝大多数不满意现在的生活,归根结底是没有成就感,这也和他们目标不明确有 关。而在“你认为自己是否是宅男/宅女”的调查中,有39.3%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是”, 有34.8%认为“自己有向这方面发展的趋势”。只有25.8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不是”。 在“不良生活习惯”的调查中,近90%的被调查者承认自己存在不良生活习惯,排在前 四位的分别为g缺乏体育锻炼、突击式学习、每日睡眠不足8小时、经常睡懒觉不能按 时吃早饭。这表明了当今大学生的“宅居”现象较为明显并有扩大化趋势,存在大学生 当中的不良生活习惯也较多较为严重。“宅居现象”使“90后”大学生参与集体活动较 少,这些都应引起高校教育的重视和引导。2l “60后”大学生与“90后”大学生思想行为特征的比较分析3.5学习方式的比较分析学习方式是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时基本的行为和认知的取向,是学生在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方面的基本特征。“60后”大学生的学习方式大部分是以教师教学为主, 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并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形成了习惯,知识的取得还是依赖于教师 的授课,注重教师授课的细致和深入与否。学生在学习中仍然是被动的接受而不是积极 主动的参与到教学中来。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计算机、网路技术的发展为传播媒体变革提供了强大 的动力和技术支持,而这些媒体变革同样影响着高校教师的教学方式,特别是“90后” 大学生学生的学习方式。在高校的教学中网络学习已经越来越受到学生的关注,随着我 国各广播电视大学和网络学院的成立,远程教育已经成为了一种重要的网络学习方式, 它可以为在校学生提供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活动,还可以为社会工作人员提供 其他学科从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学习层次。在“90后”大学生的学习方式调查中,他们彼此之间经常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沟通交流,分享各种学习资源,他们经常围绕一定的主题来进行探讨和研究,通过来自四面八方的学习者一起分析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最 佳方案,这些不但可以增强学生对知识的兴趣,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交流能力。而且这部分“90后”大学生不受到地点、时间的限制,只要持有一定的学习设备 就可以进行移动学习,现在手机已经成为大学生必不可少的通讯工具之一,现在的大学生的手机拥有率很高,大部分的学生都可以利用手机进行学习,比如可以通过定制一些学习短信,或者登陆手机网络进行学习。现在我国已经进入了3G时代,手机上网方便快捷,通过3G时代的手机学习,学习者在获取和分享学习资源的效率上都大大提高。 相比于“60后”大学生只能通过书籍这种载体获得知识,“90后”大学生有了更 多的知识储存工具。Mp3、MP4、MP5已成为大学生学习、娱乐和储存的常用工具。特 别是MP4、MP5不但可以提供音频的播放,还支持视频的播放、文本的查看,学生可 以通过它们进行比如英语听力的学习,把重要的信息保存到文本中可以随时查看、记忆。 这些都表明“90后”大学生比“60后”大学生的学习方式更加的广泛、便利。 西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4“60后"大学生和“90后”大学生思想行为特征形成的原因分析“60后”大学生以及“90后”大学生所表现出来的思想行为特点有着社会变化的鲜明印记。社会在变化,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价值观和价值取向,这些不同的价值观和价 值取向的出现是无可厚非的。 通过比较“60后”大学生和“90后”大学生所表现出来的理想信念、民族精神、 恋爱观以及职业规划与选择行为、消费观念,可以看出这些思想以及行为所展现的异同 点有其不同的成因。4.1社会环境的影响影响人的思想特征形成与发展的因素概括起来主要有两个方面,主要是:一是遗传 因素,二是社会环境因素。两者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特征的形成与 发展。社会环境决定着大学生们思想行为的后天的发展,如自我观念的形成、价值观念、 道德观念、人际关系特征和习惯等。“60后”大学生出生和成长在物质相对匮乏和精神 相对封闭的年代,这一代挨过饿,受过苦,经历过社会的动荡,两个大国苏联和美国都 在遏制中国,越南自卫反击战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剧变等都在影响着中国。这些国内国 外的政治因素深深地烙进当时的每一个“60后”大学生的心中,以至于这些大学生走上 历史的舞台后都比较重视制度的稳定性。政治上实行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 理,在思想文化领域,随着与国外文化交流不断地日益频繁,并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极 大的影响。在学习西方优秀文化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西方资本主义腐朽文化的 侵蚀。在农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废除了人民公社制度,突破了计划经济模 式,这些改革措施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基本解决了人民的温饱问题。随着温饱问题的 解决和对外开放,“60后”大学生开始有了财富意识和知识产权意识。这一时期。网络 基本上对于“60后”大学生来说是个陌生词,接触外来的信息还是比较少的,传统观念 保留很深厚。正如调查所示, “90后”大学生价值观的变化是顺应社会价值观的演化,其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大学生具有强烈的进取心,其价值观的共同点是关心社会, 立足现实,适应社会发展。但市场经济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优胜劣汰。效率优先。适 者生存是市场经济通行的法则。市场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我国生产力的高速发展,经济活 动社会化程度的提高。信息交流节奏的加快。人际交往的频繁。拓宽着“90后”大学生 的视野与活动空间。增强着他们的参与意识、决策能力和整体观念。这些促使“90后’’ 大学生基本认同了市场经济的这些法则。并在市场机制驱动力的激励下从德、才、识、 学各方面充实和完善自己,主动地为参与竞争进行能力、精神和心理的准备。这与市场 经济体制确立以前,青年人包括大学生求稳求同、害怕变化,特别是竞争机制引入之初 “60后”大学生与“90后”大学生思想行为特征的比较分析表现出来的迷茫、慌张等心理大相径庭。另一方面,由于市场经济体制的不完善,使得其中的消极因素和资本主义国家中的一些腐朽思想也乘虚而入、滋生蔓延,社会竞争中的消极因素、出现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的价值观影响了部分“90后”大学生价值观的变异,进而影响了他们的思想行为,这必须引起高校思政工作者的 高度关注。其次,“90后”大学生出生在改革开放初显成效亲眼目睹了改革开放的进程 和成就,时刻感受着国家的发展和进步,直接享用着改革开放的建设成果,他们是最大 的受益者。这也就意味着,他们没有经受过革命战争年代腥风血雨的洗礼,没有经历过 社会主义建设初期艰苦环境的考验。他们成长在中国历史上与以往相比是最丰裕的时 期,受到了来自家庭和社会最大的关爱。因此,他们的政治认同感强、理性务实、爱国 奉献;与此同时,改革开放给他们带来物质条件的丰足、成长环境的优化和知识视野的 拓展的同时,社会的变革、市场经济固有的缺陷、改革开放带来的各种文化思潮的冲击、 社会转型期里一些社会问题的出现,也让“90后”大学生深感迷惘和困惑;改革开放使 “90后”大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发生巨大变革, 也让他们默默地承受着学习、就业、交往和经济等各方面的巨大压力,让他们的思想行为主动或被动地受着影响做着改变, 使得他们某些方面在某种程度上更加务实也更加理性。4.2家庭环境的影响家庭环境主要是指家庭的精神氛围和物质条件。其中精神氛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 面:父母的价值观、父母对子女的态度与期望、父母和子女的交流等方面:物质条件主 要指的是父母的收入、父母的职业以及家庭住房条件等方面。“60后”大学生大部分出 生在农民家庭,父母大多是文盲,教育水平比较低,家庭比较贫困,而且兄妹比较多, 常常有谁能上学谁不能上学的现象,这些因素都造成了“60后”大学生思想比较保守, 穿着比较朴实。而且“60后”大学生的家庭结构比较稳定,很少能伤害到他们的心理。 此外,“90后”大学生的出身背景也会对其思想行为产生重要影响。因为“90后"大 学生的理想信念、精神品质和道德品行的萌发首先从家庭成员中开始并逐渐延续,都有 “路径依赖”的过程。这里主要探讨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对“90后”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影响。自1979年我国政府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受其影响,如今的家庭结构已经趋于小型化,“90后”大学生普遍为独生子女。“他们中很多出生于“四二一"家庭,即 四个老人加上两个大人共同抚养一个孩子的环境中”。除了具备良好的生活和学习条件 外,更能够得到父母的重视与爱。其成长的环境相对宽松,自我价值感易形成,自我满 足感强,心理压力也相对要小些。“90后”大学生的父母出生在60年代中后期,成长 在80年代。那正是我国改革开放、恢复高等教育的时代,因此他们的父母大部分接受过 较好的教育。也正如本文的调查显示,这部分父母拥有全新的教育理念。他们重视这一代人的平等发言权,因此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90后’’大学生更加追求理想, 西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和父母之间没有太大太严重的代沟,有较多的沟通交流。另外家庭教育在传统社会公德 方面比如尊老爱幼以及理想信念方面的教育还是意义重大和作用明显的。但是正因为 “90后”大学生在这个备受关注的环境下成长,往往被视为掌上明珠。若教育不得法,容易导致他们出现一些心理偏异。具体影响有如下几点:第一,祖辈和父母的溺爱娇宠,容易使他们变得自私,凡事先考虑自己的利益得失;第二,一些父母长辈对独生子女百 般呵护,从小不愿约束孩子。孩子在家庭这个最早加入的社会结构中,未能养成尊重长 辈和遵守纪律和自觉性;第三,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为伴,自小缺乏与小伙伴一起游 戏玩耍的集体活动,既没能自小养成与人协同合作的精神,又缺乏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 所以导致部分“90后”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较差,易导致缺少热情和孤僻冷漠的个性倾 向:第四,在家里,一些父母长辈代劳独生子女许多本应该他们自理的事情,长此以往 使得他们易于形成依赖性,自主精神和自理能力较差,且缺乏劳动自觉性;第五,由于 竞争的加剧,独生子女家庭望子成龙望女成风,他们请家庭教师,让孩子参加各种培训 班,孩子从小缺乏应有的娱乐时间,导致他们早早产生厌学情绪和成长的压抑、不快乐。 以上种种原因导致独生子女家庭出来的“90后”大学生会出现一些思想行为上的倾向性,也因为独生子女的孤独等因素导致他们恋爱比例扩大化、动机多样化、行为公开化,坚持传统审美价值,但又不够理性成熟,较为注重恋爱过程和主观享受,从而导致失恋比 例增多感情挫折增加,也由此影响了他们的心理健康。由于从小生长在比较优越和富足的生活环境中,使得他们的环保意识、节约意识和感恩意识不强,有待提高。4.3学校环境的影响“应试教育指脱离社会发展需要,违背人的发展规律,以应付升学考试为目的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行为,是教育工作所存在弊端的集中表现。"【I们它以升学率的高低来检验 学校的教育质量、教师的工作成绩以及学生学业水平。以考试为目的的教育,教育模式 与考试方法限制了学生能力的充分发挥,被动地学习,培养的学生难以适应工作和社会 的发展。它追求升学率,基础教育出现畸形发展现象,高等教育接纳的生源综合素质偏 低,存在重智育、轻素质的倾向,忽视思想政治教育,不注重人格素质、精神素质等非 智力因素的培养,以片面追求升学率为主要特征的教育方式。经济是教育的基础,一个 国家在一定时期能为教育提供多少资金,取决于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而在80年代初, 中国教育经费短缺严重,这个问题成为当时备受社会关注的问题,中央领导要求政府研 究教育经费应在国民生产总值占多大比例的问题。这一问题被纳入国家社会基金规划研究项目。这充分说明了国家对于教育的重视。“60后”大学生大部分是恢复高考后第一代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才,高考的恢复使“60后”享受了教育改革带来的便利,从此也改 变了人生的道路,但是当时还是保持着传统意义上的老师的传授,教育不是以启发、引 导为主,而是一味的知识填充。在教育模式、教育内容、教材编排等方面还是很单一的, “60后”大学生与“90后”大学生思想行为特征的比较分析学校以应试教育为主,大学生的自我空间相对狭小,不能更多地了解课外知识。这些来 自教育方面的因素使他们保留了传统的心理,但失去了突破教育束缚的勇气。随着经济的发展,随着科技的进步时代的发展,教育得到社会各晃越来越多的关注。对应的教育 体制改革也在我国广泛开展,应试教育开始向素质教育转化,教育越来越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尤其是才艺方面的发展,加之经济的允许、家庭的重视和培养使“90后”大学 生在这样的环境下,大部分都拥有自己的一技之长和张扬个性的资本。因此他们更加自信。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他们在受教育过程中越来越多的接触新鲜事物,其思维也在不断的扩展, 且获得信息的渠道由单一化走向多元化,大学校园不再是他们唯一的学习平台,这也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他们的价值取向和人生态度。另外,自从1985 年由于高校连续扩招,现在的大学教育已不再是精英教育,逐渐转变为大众化教育。何 谓“精英教育”和“大众化教育”?“按国际上通行的衡量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 标准,同龄人口中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在l 5%以下称为精英教育,l 5%一50%为大 众化教育。”据2010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公布,“全国各类高等教育总规 模达到3105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6.5%”,说明我国己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初级阶段。这种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使得拥有同等知识和学历的人数不断增加,也因此加剧了“90后”大学生们学业就业方面的竞争和压力,加之各专业的 就业范围和难易不同,使得“90后”大学生来自就业学业方面的压力最大,在他们的学 习生活和日常行为中也体现出一定的务实性、功利性和目的性。比如个人理想的日趋功 利、政治态度日趋复杂、价值取向日趋多元、道德知性有所脱节、心理压力日趋沉重、沉湎网络的现象日趋严重等等,这些问题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此外,随着高效管理体制的改革,学分制教学管理体制的逐步实行造成学生对班级的吸引力下降,凝聚 力减弱,集体观念和集体荣誉感逐渐淡化;管理方式则逐渐走向开放式的多元化。虽然 这些新的管理模式对“90后”大学生而言可以让他们更专心于专业素质的培养,对高校 而言也能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教育 高了专业学习和专业素质的同时 轻德育,从而削弱了思想政治教 学生管理的范围,原有的思想政 心血才能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功 西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5基于90后大学生思想行为特征上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研究“90后”大学生思想行为特征的目的在于有效地推进高校的学生工作,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们只有根据工作对象的变化及 时调整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才能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实现学生工作的科学发展。针 对以上对“90后’’大学生思想行为特征的概括,笔者认为,高校应该从以下几点入手, 为“90后”大学生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尤其是高校的学生工作应该及时调整工作思路 和工作方法,才能不断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5.1构建新型的师生交流平台,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贴近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1。过去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着眼 于“管理学生”。笔者认为,对于个性更加独立自我的“90后”大学生而言,传统手段 显然缺乏理念和思路上的创新。对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要从“以人为本”的新理念、新 认识出发,做到以学生为本,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要着眼于大}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学生谈话记录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