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有这么一个小孩儿“一个即将要被爸妈抛弃的小孩,她今年14岁 学习又很差 他该怎么办?

(图一)(图二)正本,咱们并不真实了解自家的孩子。为啥不如从前听话了?为啥不如从前生动了?为啥开端说大话了?为啥学习成绩变差了?。。。。。这些孩子生长中的“为啥”,咱们常常搞不了解。。。耶鲁大学格赛尔孩童翻开研讨所盯梢孩子们40多年,研讨1-14岁孩童做法的改动与翻开。信任这些效果能够协助咱们做爸妈的真实了解自家的孩子。(图三) & &1岁半到2岁半重复络绎于“和顺期”与“固执期”大约在1岁半到2岁半,孩子会重复地络绎于“和顺期”与“固执期”之间。由于孩子这时分生长敏捷,这些周期也相对短一些。2岁孩子“不”字当头,打滚撒赖,自认为是,占有欲强,自私蛮横。正本,孩子的这些做法都仅仅由于,孩子开端有了自我的认识、志愿、目的。但他们不了解得表达,乃至他们自个也不甚了解他们自个的目的。对待这么小的小宝宝,管束窍门首要以引导、绕道为主。安全榜首,不要通知孩子不许玩不许碰。你自个把该锁起来的锁起来,该扣好盖子的扣好盖子。你应当探究孩子的日子规则,在孩子堕入或许致使坏心境的骗局之前,采纳恰当办法,比方让孩子吃饱、睡觉、带到其他本地玩等。不要简略让孩子讨价还价,分外严重工作上不能够退让。把孩子的很多“坏做法”,了解成孩子探究、学习的求知做法。比方,你教孩子搭积木,他却偏要推倒你的制品,而不肯跟你学。这时,你应当把他的做法了解为,他如今对积木坍毁时的景象更感喜爱,他在揣摩推与倒之间的联络。3岁孩子友善,安静,充溢安全感,易于接受,也乐于同享。3岁孩子友善,安静,充溢安全感,易于接受,也乐于同享。虽然在3岁的时分,他一贯强硬的回绝心境削减了,取而代之的是同享或许依靠,但他也领会到自个的生长和才干的增强。他在肢体动作的操控上,现已适当老到和酣畅。他脚步安稳,急转弯也不费力。言语才干也翻开得十分好。但好景不长,从3岁半开端到4岁,抵挡成了这个期间的最大特征。3岁半是一个内向,焦虑,缺少安全感,一同毅力力极强的年岁。3岁半的孩子十分没有安全感,乃至在他的生理翻开上,也体现出不安全感,比方口吃、常摔跤、有时严重得颤栗。他一方面缺少安全感,一方面却又想分配外在国际。由于他无法操控自个的心境,天天,他都在挣扎中过日子,日子过得很不开心。他正在领会自个与他人的联络,以及自我这个单个。很多孩子在这个年岁都有他梦想的兄弟,这些兄弟有的是人,有的是动物。更风趣的是,恋母情结会在这个时分呈现。(图四)4岁孩子心是生动的,喜爱冒险,喜爱远足,喜爱影响。4岁孩子心是生动的,喜爱冒险,喜爱远足,喜爱影响。他喜爱任何新鲜的事物,去触摸不知道的人,喜爱到新的本地,喜爱新的游戏,新的玩具,新的活动和新书。关于大人所提的娱乐点子,再没有人比他们更有反响了。4岁孩子发现大人虽然仍是握有大权,可是并非万能,一同,他也发现自个很有力气。从他的观念看来,坏事未尝不能够做,房顶不会因而而塌下来。4岁的孩子常常开口闭口都是狗屎、粪便之类的话。而到了4岁半,他开端学会了讨价还价。从这个时段开端,孩子也逐渐了解好工作的好或许坏。这个期间,他最高兴的事,莫过于在睡前,听一些小故事。5岁孩子开畅愉悦,明理了、讲理了,一心要做个好小孩、讨母亲欢心。5岁孩子开畅而愉悦,明理了、讲理了,全神贯注要做个好小孩、讨母亲欢心。在这个年岁里,最令人高兴的特质,即是他酷爱日子,自得其乐,并且一贯是看到日子的光明面。5岁小孩的日子老是跟如今、这儿息息有关。他十分介意他自个的房间、自个的家、所住的那条大街、街坊,以及幼儿园的教室。他对新的、生疏的事物没有太大的喜爱,也不会为了冒险而冒险。5岁的孩子天可是然地变得安静了、有操控了、更顾家了。他喜爱遵循既定的规则、约束,关于他人现已测验过的,或既成的现实,就觉得放心舒坦些。他最风趣的时刻是如今,最喜爱的本地是这儿。5岁的小孩所以能够不惹费事,最首要的要害是,他已具有一种奇特的才干,能够判别自个啥做得到,啥做不到。也即是说,他学会自我操控了,他会衡量自个的才干,把做得到的和做不到的事分得很了解,判别得很精确,并且他就只测验那些他认为必定办得到的。经过一次次的成功,他树立了自傲。5岁的小孩不会想入非非地忧虑工作,6岁的小孩则常忧虑放学后找不到母亲。5岁的小孩会认为,母亲必定在家的,不只如今在家,往后永久也会在家,他们不移至理地认为他自个和父亲母亲都是永生不灭的。到了5岁半,会有一个严重改动。5岁半的特质是迟疑不决,懒散闲荡。 6岁孩子进入了暴风骤雨的人生第二背叛期,特性极点南北极化。他有本事在转刹那间厌烦刚才还满心喜爱的工作。他国际的基地不再是母亲,而是他自个,他期望事事处处按自个的志愿。6岁孩子一同在很乖和很背叛两个极点游走,把笔画或数字反写是很多见的6 岁景象。他啥事都争强好胜,难以忍耐任何失利。并且他如今处于很简略遭到损害的灵敏期。噩梦也会给6岁孩子带来很大的迷惑。最大的疑问是他与母亲的联络也游走于南北极之间,他既深深地依靠母亲,又一同测验要自个站起来,心思上期望他不必依靠任何人。6岁孩子,对“自个的东西”和“他人的东西”的别离还不是很了解,因而随手拿走他人的、他喜爱的东西,是惯常景象。(图五)7岁孩子介意自个在家庭中的方位和价值。7岁孩子不再像6岁时那样和你顶嘴,却也不那么喜爱与人往来。他通常记忆欠安,简略分神,工作起来磨磨蹭蹭,对协助做家务不感喜爱。他人要他做啥事时,他通常老半天不答复,也不做法。他日子在自个的隐秘花园里,充溢了感伤的基调。他会觉得他人不喜爱他,有意找他费事。7岁孩子很简略把啥都朝坏的方面梦想。7岁孩子很介意上学不迟到、工作及时完结、自个的东西自个收到自个的本地,孩子从这时分隔端,懂得介意他人怎样评估他了。精确地说,他开端很介意教师怎样看待他,开端有心想做个让教师满意的好学生。并且,他的心智老到到需求自个的空间的时分了。这即是他喜爱把自个的东西收到自个的本地的要素。假设能够,这时的孩子需求自个的桌子、自个的抽屉、自个的箱子、自个的床。7岁孩子不光笔迹变得小了很多,还喜爱专门揣摩很细微的东西,这是由于他们的双眼和大脑协作的发育到了这一期间。他会喜爱凑得很近很近地看,哪怕他的双眼碰到那东西了。7 岁孩子很介意自个在家庭中的方位和价值。虽然品德观念的树立要到8 岁才开端构成,但7岁娃现已开端呈现树立品德感的萌发。他开端介意不能去拿他人的东西(虽然偶然他也仍是会拿);不能扯谎、哄人,做错了啥不去狡赖、推委;并且他会很有志愿地遵循规则,遵循无误。8岁孩子俄然变成话匣子。和7岁彻底相反的,是遽然变成话匣子了。他对自个对他人的请求都遽然严厉起来,乃至能够说是很严苛。这种“审视”也使得他对自个量力而行的规模有适当精确的判别。这带给8岁孩子的另一个里程碑式的生长,是他们开端树立起品德对错观念,开端了解工作与工作之间的因果联络。他十分情愿做好孩子,情愿把工作做好,情愿遵循规则。他对好与坏的观念,不再局限于父亲母亲是不是容许怎样做,而是依据他萌发的因果逻辑联络,开端树立起了对错观念。在此之前,孩子对“好”与“坏”的判别来自于父亲母亲“允许”或许“不允许”。8岁孩子对“对与错”的观念现已不再是单纯的“好与坏”的南北极,他的思想开端饱满起来。他很介意他对自个的感触,也很介意他人对他的感触。他会竖着耳朵听大人聊地利怎样评估他,或许揣摩他们说话时的气色,十分期望得到他人的认可和夸赞,对他人的批评则十分灵敏。所以当他遭到责备批评时,他通常先找理由或许先责怪他人,好让自个简略接受些。8岁孩子是情感上最需求母亲的年岁。他十分需求母亲同享他的考虑、梦想、对话、游戏。总喜爱和母亲在一同,包括一同劳动、游玩、谈天、读书,这让他觉得他“悉数占有”着母亲。母亲不管怎样忙,都必定要天天起码拨出半个小时,一心一意满意孩子“悉数占有母亲”的心思需求。这会协助孩子顺畅度过对母亲的心思眷恋期,为孩子安然走向9岁的独立打好根底。他这时充溢了探究与探险的喜爱,空间感触也拓展了很多。他能够自个在了解的途径上搭乘公车回家,在自个日子小区内的探究规模越来越大,乃至越界跑到他人的私院里。他喜爱地舆,喜爱研读乃至运用地图。不过需求分外留心的是,8岁孩子受伤的份额,是悉数年岁层中最高的。8岁孩子对父亲母亲之间的联络很灵敏。他对家里发作的事开端注重起来,包括注严重人的电话、函件、闲谈,企图找到在家庭中的方位。他很喜爱和同龄的孩子玩,喜爱和同性其他孩子玩。这时的友谊是真实的双向友谊,由于他不再单纯以自我为基地,开端留心他人怎样做怎样想。他不光情愿为他人效力,也期望他人能像他相同情愿报答他。9岁孩子独立而执着的年岁,学习才干跨过进步的一年。在此之前的数年间,每添加一年级,功课请求的难度比上一年都如同仅仅添加一点点。而如今却遇到了一个无量的跨过:要担任四年级的功课,不光需求孩子具有新的思想办法、新的笼统观念,还需求孩子用全新的办法来运用从前学过的、如今或多或少能记住的一些常识。教师们都很了解,对四年级小学生的请求是一种跨过式的进步,可是,很多家长却并不了解这一点。因而,假设曩昔一贯学得极好的孩子,如今遽然出乎预料地变得学习很费力,这通常会令家长感到十分不行思议。虽然不少九岁孩子确实面对着适当严重的课业请求,可是,更多的孩子仍是喜爱上学的。早上起床预备上学的一整套常规,到了如今现已变得适当顺畅,很少再有焦头烂额的忙乱了,并且大大都的孩子都现已自个承当了做好预备去上学的很多工作。不过,话虽如此,一个九岁的小小少年仍是有或许顾此失彼,哪怕他头天黑夜现已做好了预备,该拿的东西都放到了稳当的本地,可是,在去校园的时分,该带的东西他也依然或许没有带完全,你仍是要不时地提示他才好。孩子回家聊校园的论题或许比从前更多了。他分外喜爱聊他自个的某些成功的、杰出的体现,也喜爱聊聊校园发作的某些分外工作。由于效果感关于这个年岁段的孩子来说适当首要,因而小男生和小女性通常都变得十分好强,不管是做功课仍是游玩,他们都不情愿失利,都要竭尽所能。(图六)10岁孩子日子十分夸姣,&是一个做法孩子, 而不是一个考虑孩子孩子给人的感触就如同9岁和10岁之间真的有个分水岭,一旦跨曩昔孩子就登上了一座新的山峰,来到一个全新的地域,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从10岁到14岁的生长周期。当然,有些孩子在这片新地域里还站不太稳,他们没有做好充沛的预备。总的来说,10岁孩子的日子比9岁时好过多了,分外是他能够“做更多的工作”了。10岁的孩子是一个做法孩子,而不是一个考虑孩子。随意一个简略的工作就能带给他很大的高兴,比方说晚饭后能够出去玩、没有家庭工作、光临一个孩童乐土??惧怕的心境少之又少。从前怕狗、怕黑的孩子,依据10岁孩子的陈说,实践上他们天可是然不再惧怕这些了。10岁孩子最多见的心境表达,是生气,这够让你意外吧?这个称心如意的、乐于协作的、心爱的小小10岁孩子,生起气来,那叫个火山迸发,又快又猛,乃至又踢又咬。假设他能操控得略微好一点,他会张口大骂,会哇哇大哭,也会一边狠狠跺着脚一边哇啦哇啦骂着回到自个屋里去。虽然10岁的孩子也会气得哭,不过总的来说他们觉得“都多大了,哪能哭呢”,所以,这个年岁的眼泪是起码的。一个男孩子或许很坚定地通知你,“要是割破了哪里,或许他们不带我去哪里,我才不会哭”,可是假设父亲死了,他仍是会哭的。刚才还雨泪滂沱的孩子,转瞬就能够这么淡定地跟你侃侃而谈。哀痛有时分会令他们落泪,不过不常有,他们却是更简略被气得大哭。10岁孩子或许会哀痛,当然通常不会伤得太深。假设谁伤了他的心,有些孩子会“哭着回家” ,也有些孩子装得泰然自若,很快冷静下来,粉饰自个的尴尬。11岁孩子时刻处于动态的年岁,状况不安稳11岁的孩子在自我照顾和平时歇息方面,不会成心做有规则的工作。在心境方面,背叛的预兆现已生长。11岁的孩子自我认识在生长,独立认识增强,重复无常是常态,家长要予以了解。在活动与喜爱喜爱方面,对立性增强,不肯单独游玩 。在校园,开端十分严厉地请求教师,教师们也面对应战。12岁孩子性情和做法都处于较抱负状况,芳华期前期各项特征凸显起来12岁孩子自我照顾和平时歇息已让大人省心不少,负面心境削减是这个年岁的首要特征。他们自傲独立、善解人意,并有了自我建议。在人际联络方面,与家人联络平缓,异性之间不再排挤,一同喜爱广泛,偏心团体活动。对学生日子充溢了热心,乃至热心过度。在品德方面,他们多了一丝考虑,少了一丝激动。(图七)13岁孩子自我性情纠结的一年中,着手才干一再闪现灵光13岁的少年在奔向芳华的大路上会来个俄然转向或许急刹车。他一改12岁时的阳光、沉稳,再度堕入纠结的状况。不肯与人往来,内向,有点畏缩,不肯被他人窥视。他虽然不喜爱与成年人打交道,但看待疑问现已有了自个的独到见地。这时的他开端懂得抑制自个,不会吃起来没完没了,底子上能做到准时上床睡觉。虽然他这时的性情忧郁,失望,隐秘。可是,在着手方面,他们一再闪现灵光,喜爱敲敲打打,自个着手修补和制造东西。全体来说,13岁的少年现已显着暴露出芳华期少年的特征。14岁孩子充溢奋发向上的一年,但不能忽略发作的意外工作当他从拧巴的13岁迈入14岁的年岁时,在这个充溢生气的一年,你会看到人物多变的少年。他酷爱校园,酷爱与人往来,情愿让自个的日子变得十分充沛。14岁的他包容性更强,而不再像一年前那样,对看不惯的工作也较少大举批评。虽然14岁的孩子具有这么多长处,但不能忽略这时分有些男孩和女孩会触摸毒品。在性方面,14岁的年青人由于没能取得满意的常识与信息,会遇到意外怀孕、堕胎等很多疑问。这时分,家长怎样面对和管束孩子在性方面的疑问是十分必要和扎手的工作。好在,14岁的年青人绝大有些都会体现出更强的职责感,这是值得让人欢喜的事。(图八)了解1-14岁孩子的生长特征科学养娃,心中有数(图九)(图一十)汇博教学微信:gkzkxsc(图一十一)家长讲堂 中高考教导家庭教学 青少年生长长按二维码注重我
关键字: 孩子,强烈,建议,收藏,真正,成长,密码,114岁,了解,这些,2岁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人气:1334 更新:
人气:656 更新:
人气:536 更新:
人气:481 更新:
高考中考小升初的更多文章
大家在看 ^+^
推荐阅读 ^o^
『中國邊疆研究與歷史書寫』研討會日程安排
过真伤己、过直伤人
中国人走得太远太快,灵魂跟不上了(深度好文)
他说第二,有人敢说第一吗?
猜你喜欢 ^_^
24小时热门文章
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孩子,爸妈不指望你长成大树,但一定要成为一个快乐的人。(一) - 健康快乐的C布布的日记 - 丫丫网 []《拿什么来爱你,我的孩子――当代未成年人心理危机调查》
国家十二五重点出版项目 中国作协重点扶持作品
作者:孙云晓& 阮梅
定价:29.80元
湖南文艺出版社1月出版
内容简介:孙云晓,当代中国具有影响力的教育专家;阮梅,当代中国最活跃的报告文学作家之一。《拿什么来爱你,我的孩子――当代中学生心理危机调查》以两位作者多年在中小学校、少管所、精神病院的特殊行走历程,直面并探究当代中学生触目惊心的心理危机。作者于数百少年患者自健康走向不健康的苦痛心理历程中抽取一批最具典型的鲜活个案,作者试图通过与少年患者、患者父母、学校教师、相关专家等群体扎实细致的访谈,从众多不同类型的心理疾患中,探求主客观缘由,进而探寻从患者自身、家庭、学校乃至全社会的不同角度进行疗救的途径。
从不愿相信的事实中知晓必须明白的道理
心理健康,决定孩子一生的幸福。
国内顶尖教育专家孙云晓、著名报告文学作家阮梅
七年沉底采访,用沉痛的答案告诉天下父母和老师
我们该怎样去抚平孩子的心灵创伤
“成“人”比成“才”更重要。”
“在未成年人面前,我们其实是需要忏悔和反思的。孩子一个人的未来,也是孩子一个家族的未来,更是一个国家的未来。”
&&&&&&&&&&&&&&&&&&&――《拿什么来爱你,我的孩子》警示
楼主邀你扫码
参与上面帖子讨论
发表于:11-04-07 13:36
长篇纪实文学
拿什么来爱你,
& &我的孩子
&&&&&&&&&&&
――当代未成年人心理危机调查
&&&&&&&&&&&&&&
写在前面的话
想写这本书,缘于早些年的一个调查,而逼迫自己一定尽快写出这本书的原因,是因为一个未曾谋面的男孩。男孩的网名叫作“路过的生命”,他于2010年仲春时节在他就读的省重点中学跳楼自杀。
其时,离汶川地震过去不到两周年,我刚从他所在的市区一所实验中学完成一次关于灾难与生命的对话交流活动回家,我所讲述的内容,就是汶川地震中孩子们面对灾后生命不屈不挠的故事。其时,他所在的教育局负责人曾有意请我到其他中学作巡回演讲,可在回家乡不到半月,我还来不及到他所在的学校,就听到了这个男孩自杀的消息。
听到这样的消息,一颗母亲的心,又一次被揪疼,痛得数日不眠。
一段时间,我无法忘记这个叫做路过的生命的孩子。
我想尽办法搜索和探访他的一切情况,但,我得到的注定只有事件的皮毛,因为,我已经没有任何办法走近他那颗已如灰烬样沉寂,已不能够再次搏动的心。哪怕这个男孩的死,已形成资源丰富的多个版本。
“你说你早已厌倦了生活,你讨厌每日每夜的背书,那讨厌的英文使你如念天书,尽管你的爸爸妈妈对你百般的宠爱,百般的关怀,可仍然改变不了你倔强内向的个性,你对同学常流露出对生命的无奈对生的绝望,对死的渴望……你还将自己的网名取做“路过生命”!于是你不管不顾那养育了你16年的父母,那给你多少殷切期望的父母,在那个寒冷的夜里,在徘徊斗争了几小时后,还是把自己年轻宝贵的生命轻易地交给了那条宽阔的河流。你可知道,自你失踪十多天后你的父母动用了单位车辆到处找,报了案,为找你,你的父母十多天水米不沾,衣不解带,整天整夜在期盼着你的归来,愚蠢的‘路过的生命’啊!你怎能如此的绝情!把深爱你的父母丢弃,不管不顾你有这么优秀的父母,你还不知足。你真是没了这样的福气了,愚蠢的“路过的生命”,我们都是那么的喜爱你……可你还是弃我们而去……要怎样的去爱你,才能唤回你远去的脚步啊,愚蠢的‘路过的生命’!”
“要怎样的去爱你,才能唤回你远去的脚步?”面对一个稚嫩生命的离去,男孩姨妈在网络上发出了这样悲伤的诘问。
曾几何时,中国数以万计、或以十万计的父母都曾发出过这样悲伤的诘问。
2004年9月30日C11月17日,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南京发生11例中学生自杀事件;2005年5至7月,北京大学发生3起学生坠亡事件; 2009年3月,湖南等地连续发生数起中学生自杀事件。据统计,中国每2分钟有1人自杀身亡,其中,中小学生自杀占有一定比例。其实,早自20世纪末开始,中学生、大学生结伴或集体自杀事件,已呈愈演愈烈之势,像“路过的生命”这样没经媒体报道、孤立的中学生自杀事件,在全国很多地方更是时有发生,数不胜数。
也正是基于此,自21世纪初,我开始不自觉地跑中小学校、少管所、精神病院、省脑院走访调查。我试图通过接触自杀未遂者、心理疾病患者父母、学校教师、相关专家等群体,以扎实细致的访谈,了解当代中学生的各种心理危机,希求从众多不同类型的心理疾患中,探究主客观缘由,进而思寻从患者自身、家庭、学校乃至全社会的不同角度进行疗救的途径。可在接触到太多触目惊心的个例之后,震惊之余,我不得不说,与少儿学子死亡相关的一些值得深思的话题,需要的是我们所有的家庭、学校乃至全社会的共同思考。
通过数年走访百余名少年患者,追寻其自健康走向不健康的苦痛心理历程,我不得不说,在未成年人面前,我们其实是需要忏悔或反思的。家庭、学校、社会乃至于每个个体的人都一样!
特别是父母,短短的一生,我们总是忙着演绎太多的角色,而我们其实演绎不了太多的角色。于是,一些角色成功了,而作为父母的角色却失败了。失败了的我们常常痛悔,但有些痛悔,临悔已迟。因为稍稍不慎,我们早已将我们身边至爱者的生命历程作了改写……
一路走来的调查结果还显现,我们的学校受现行高考指挥棒的吸附,对中小学生的个体价值评价,一直沿袭着以考试高分论英雄的评价体系。在很大程度上来说,家庭如是,社会如是,学校亦如是。我们不难看到,在这种片面化应试教育的压力之下,非智力教育得不到学校应有的重视,许多中小学生小小年纪便沦为学习的机器,心理压力重重,人生缤纷梦想灰飞烟灭。
何况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在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社会组织、经济成分、就业岗位、生活方式、价值取向日趋多样化,传统美德的社会根基受到严重的削弱和扭曲,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伦理机制远未健全起来。开放的时代和开放的社会,多元的观念和多思的年龄,外来糟粕思潮的侵袭,社会愈演愈烈的某些负面影响,更使一些孩子雪上加霜,暴露出非常严重的心理问题和行为问题,一些原本风华正茂的少年学子步入心理歧途,有的,甚至走向犯罪的泥沼。
谁来为孩子代言,孩子成“人”比成“才”更重要?我们用什么来说服孩子,生命不仅仅是用来路过的?作为对子女寄予美好期望的父母,作为以教书育人为已任的教师,作为社会相关机构,作为生活在社会这个大环境下的每一位成年人,我们是否都应该来思索?
爱孩子,没有条件。当孩子有了困惑,当学生犯下成长中的过错,当获知邻家小孩或生命中际遇的某个孩子开始有了一些“问题”,面对孩子眼中饱含的泪之花,我们真的能随意敷衍、纵容包庇或简单粗暴地辱骂,任其陷落到泪尽之后成冷漠,酿成疾患,滋成事端,我们才来捶胸顿足,才来打口水之战?再来追究:原罪?他罪?是家庭的错?学校的错?社会的错?!我们是否有责任在孩子最需要帮助的时候,给予他一缕关爱的眼神,一条中肯的建议,一段时间的特殊关注,以此来阻止其心灵的一路陷落,直到孩子艰难转身――孩子的梦想开始轻舞飞扬?
人的一生,有许多的爱,逝去了可以重来:婚姻、家庭、友情、爱情、事业等,唯有对后代心理健康的关爱,错过了就错过了,像本题材中将要提到的李艳(化名)、像已自杀的许多少年学子,只能留给这个孩子或者这个家庭或者这个社会永远的痛――它没有办法再补回来。锻造孩子美丽的心灵,哺育孩子健康的人生,成长与成才同等重要。孩子,是孩子一个人的未来,也是孩子一个家族的未来,更是一个国家的未来。青少年教育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育好一代孩子,须先教好你自己的孩子,善待你身边的孩子,他有待社会、学校、家庭的有机结合、共同参与,包括你与我。
一切为了孩子!有缘我的老师、著名青少年问题教育专家孙云晓先生于百忙之中伸出援助之手,满怀对青少年教育事业的爱,为该书的创作提供了诸多理论支撑。在我讲出“怎么了”,众口纷纭“为什么”的时候,他以生动的个例,告诉天下父母,面对孩子的种种状况,你应该“怎么做”。
他这样告诉你,小孩子原本没有好与坏,没有对与错。他之所以成为天使,是因为你抚摸过他的面颊、轻拍过他的肩头的温热的手,无意间成为了他一对可以卸下任何负荷放飞梦想的翅膀;他之所以成为魔鬼,是因为你一味地向着自己的目标攀爬而忘了顾及他的存在的时候,或是你固执地要求他向着你树下的枝条拼命攀援的那一刻,你的脚不小心在孩子身上犯下的错。
生命的成长需要帮扶,特别是生命最初的时候父母的给予;生命的成长也需要目标,特别是成长之初老师良好的诱导。但只能是诱导,因为,这是他自己的目标,任何人不可替代他的选择。适度的宽容,适时的赞美,积极的鼓励,有益的引导,就是成就天使的翅膀!
发表于:11-04-07 13:55
&&[第2版 04-07 13:55]
序& 言:写在前面的话
孩子,你怎么了
这是一位母亲含泪走访百名少年后对天下父母的警世铮言:孩子成人比成才更重要!身为父母,短短的一生,我们总是忙着演绎望子成龙、望女成风的角色,而我们似乎又演绎不了这一角色。于是,有的成功了,有的就失败了。失败了的我们常常痛悔。但有些痛悔,临悔已迟,因为稍稍不慎,我们已将身边至爱者的生命历程作了改写……
第一章:走近“钢管”家庭
“我没病!我真的没有病!”“求求你跟我妈妈说,我不要去医院!”――李艳,那个摔在摩托车下与我曾经有过一面之缘的女孩,也是第一个接受我的访谈、后来和我有过多次交流的精神疾病患者。她曾两度入康复医院治疗。这已经是我到医院看过她后第四次来到她家听她诉苦了: “求求你跟我妈妈说,我不要上重点!我要妈妈陪我说说话!我不要她打牌,不要!不要!”当李艳的母亲一把鼻涕一把泪赶回来时,体力不支的艳已倒在床上,嘴里却仍在喃喃自语。
第二章:蒙尘的亲情
“父亲是干部,不太管家里的事,母亲是护士,在家里事无巨细都要管、要说。人怎么说也应该允许犯点小错吧?我从小好动,爱玩,可是父母过分极端化,做什么事都讲究绝对,害得我从小做什么事情都怕做错。久而久之,就产生逆反心理,跟母亲闹。”――严恒,现龄二十岁,人格障碍。九六年开始自控能力差,因认为父母罗嗦,从丢东西,发展到打父母。由此入院治疗。在已康复的他被父母接回家的前夜,我在医院见到了他,并有幸见到了他其实面相很亲和的父母。
第三章:变调的摇篮曲
微卷的黑发,一双大大的、睫毛长长的眼睛,苍白的面色,带一丝得意的浅笑,跟着电视哼着有几分忧伤的曲子。十五岁的小少年,叫棋。声音听起来极富磁性,且乐感很好。在我的手上,有少年信手涂鸦过的美术作品,有他写过的小说。不说不知道,就是这个看上去面相俊俏的小少年,在昨天,他已经开始了被父母“软禁”后的第三次割腕自杀。因为打架所以被学校开除,因为抢同学女朋友所以被同学追杀,因为父母为他转了几所学校但他还是要逃学,因为逃学之后老是打群架惹事生非,因为这样任其胡为怕儿子抓进派出所,所以在三个月前,父母把他痛打了一顿,然后关在了家里。
第四章:背负不起的父志
这是一个令谁都无法接受的现实,一个不应该发生的悲剧。某医科大学一学生在进行完四年的学习快要实习的那年,竟被家人送进了精神病院。致病原因古怪得出奇,只不过是在实习的医院看到了一具尸体而昏倒。医科大学的学生接触病人、死人是常事,为什么一具尸体还会导致他出现精神疾患呢?在医务室,望着真正“疯”了的儿子,父亲像霜打了的茄子,他说:“早知今日,我又何必呢!那个时候,我只想到要他实现我没有能力实现的一个愿望,哪知道会是这样一个结局啊!”
第五章:发生在校园的另类盗窃
她撞见了父亲用暴力虐待母亲的诸多不堪入目的场面。从初中开始,她开始发奋读书,以期望自己考上好的学校后以自己的能力离开令人窒息的家。但是尽管成绩再好,因家庭环境影响,同学仍然看不起她。她便开始实施报复,只要认为谁看不起她,不管是邻居,还是同学,她就偷掉谁的心爱之物。她就从偷盗之中获得一种极大的快感。于是,这个学校女寝室便频频发生盗窃案。被盗次数达20余次之多。只是被盗钱物每次价值均在百元以下,那放在寝室的大额现金及银行卡、手提电脑等贵重物品却没有过被盗现象。
第六章:“网”里花落知多少
这是一个男孩离开人世前迟来的醒悟:“上网成瘾后,意志衰退了,学业也丢了。我对不起父母,对不起学校,对不起自己曾经树下的理想。我恨自己,也想过重新振作,但就是无法从网络中解脱出来,我现在唯有一死,才能得到彻底解脱。”看着儿子的遗书,其父在大恸之时打电话到媒体,强烈要求要把儿子的遗书向社会公开。他只有一个愿望,那就是要用儿子生命消亡前最后的忠告来警醒沉溺网吧的青少年,切莫走入网络岐途。
“黑网吧腐蚀人的心灵,延续下去,会搞垮一代人!” 媒体到当地采访时,学校教师和家长无不切齿愤慨。
第七章:歧路玫瑰静悄悄地开
“我不是人!”“啪!”一个高个女孩甩手给了自己一个耳光,扔下对面垂头哭泣的娇小女生,满面泪水地冲出了咨询室。高个女生叫绮,娇小一点的叫菊子,俩人来自不同的地区,一对同性恋者。在大学一年级的时候,因极其投缘,走到了一起。“在初中和高中,女生对某个同学讲话讲得多了,有了好感,传到老师那里就谈话,家长也大惊小怪的,如果是男同学与男同学玩,女同学与女同学玩,那就是正常的,如果是异性同学在一起,就捕风捉影。”菊子开始了她的叙述。在幼年的世界里,来自于外界的“歧视”、
“溺爱”与过度的“精神控管”,是影响孩子成长的最关健词,而一旦它们结伴而至,孩子精神的痛苦与迷失便很难幸免。有的,就把自己完完全全地沉沦在一个虚拟的玫瑰空间。
第八章:性,一个讳莫如深的话题
人长大了,她本人也淡忘了这些事,可就在她情黩初开的十七八岁时,一男同学在与她平常的一次说笑时无意中提起小时候玩过的性游戏。之后,她对这件事一直耿耿于怀,认为他知道,肯定还有人知道。到了二十三岁的时候,她开始觉得这件事情肯定伤害了自己。要母亲带她去看医生。医生说处女膜是完好的,没有任何事情。但是,她还是以为有问题,并且进一步想,父亲是否在她不注意时想和她一起玩性游戏?老师是否在她交作业时,和她有过性游戏?她清楚地记得没有这回事,但她怕有,所以一直不安,强迫自己反复去想这个问题。后来发展到把自己关在房里,拒绝与任何男子接触。
第九章:沉溺湖底的母爱
死去的女孩叫莲子。检查结果,女孩已怀有身孕。莲子五岁时,父母出门打工,后因为分居感情出了问题,离异。孩子判给了父亲。离异后的父母继续外出打工,父亲再娶,便把孩子托给老母照顾。而老母亲年岁已高,自己照顾自己都困难,带了两年后,便把孩子交给了看起来家境不错的姑母代养。初潮,是在教室听课的时候无声进行的。她毫无准备,任少女羞涩的血液粘满椅座。从那一刻起,她开始很强烈地想妈妈,她要问妈妈一些问题。她不再和同学打打闹闹,不再与两个表哥嬉戏玩耍。一连几天,她以为所有走过路过的人都在看她的笑话。
第十章:中国式父母离婚
稚嫩岁月,她独自忍受着忧伤与孤独,过着担惊受怕的日子。佳佳妈妈接到从老家来的电话,说佳佳常常一人坐在外婆家门前的小塘边发呆,看上去有点傻。佳佳妈知道女儿是因自己的离婚而精神上受到了刺激,感到十分内疚,便特意约了孩子父亲赶回老家。没想到,父母结伴归来,竟是灵丹妙药。佳佳恢复了往日的灵巧、调皮,每天乖乖地写完作业后,还忙着跑前跑后地为爸爸妈妈端茶递水,围着家人笑闹个不停。过了几天,佳佳妈不得不离家回深圳了,可佳佳却突然一反常态。
第十一章:罪恶伊甸园
在长达一年的时间里,禽兽“大爷”先后多次将小燕威胁诱骗到一偏僻的猪场实施犯罪,还总是想尽办法恐吓她“不能跟大人说”。自从被强暴后,小燕下体一直疼,还开始尿床。但没有父母在身边,种种异常都无人获知。小燕变得沉默、自闭,甚至当父母在电话中问询时,她也只字不提。直到小燕怀孕七个月,父母过春节回家,对小燕的状态起了疑心,借口洗澡确认了其怀孕的事实之后,小燕才痛哭着将自己多次被同村禽兽“大爷”强暴的事说出来。之后,小燕呆在家里再也不敢出门,就连到自己家的院子里,她也会先从窗户看看院中有没有人。
第十二章:我们身边的小雨人
奶奶常年卧病在床,有老年痴呆症,听力与视力都不行。奶奶病中的残余岁月,就靠三兄弟轮流供养。轮到小君家时,父亲没在家,就由小君照料。小君说,每年有四个月,她都这样过:早晨五点起床做早餐、煨药,中午买菜回家做饭,晚上回家做饭、洗衣、熬药。做完这些事情,就到十点了,然后开始写作业,作业经常写不完。晚上就跟奶奶一起,各睡一间房。我当即找她要到其母亲的电话,想就孩子晚上单独住宿这件事,与做母亲的进行探讨,可是没能联系上。2007年年初,我又打电话到小君所在学校,竟获知道小君因患抑郁症,已经休学了。
第十三章:天使美丽不再
在谈话结束之前,她还给我看了她刺在胳膊上的一个阴森森的“恨”字,说是这一次被抓进来时刺下的。我问她,你恨什么?她说恨母亲。恨母亲生了她,却遗弃她,不管教她;恨自己陷入这种生活不能自拔。她还对我说,她很后悔自己小时候太争强好胜,她应该体谅父亲的难处,好好读书好好做人。因为吸毒,她现在落下了难以治愈的骨髓炎。虽然现在在看守所里每天都打点滴,但效果甚微,很有可能会成为残疾。但她也庆幸自己没有传染上其它绝症,她说她一同共过患难的朋友中,有两个已经得了艾滋病,死了。
“母亲来看过你吗?”我问女孩。“迟了”!女孩艰难地吐出两个字。
发表于:11-04-07 13:56
谁在对教育说不
这是一位作家追寻探究数年后的淋漓举证:生活其实是需要忏悔的,社会、学校、家庭乃至于每个个体的人都一样。对待孩子,我们真的不能滥用爱的名义为所欲为,任其痛苦到泪尽之后成冷漠,酿成疾患,滋成事端,我们才来捶胸顿足:是孩子的错、家长的错?学校的错?社会的错?才来打口水之战,再来追究,是原罪,还是他罪。如果有一千个孩子,我们就应该有一千多种办法,让孩子获得不同成长路上同等的快乐。
第十一章: 谁给青春灵魂戴上镣铐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成人对孩子出现的自杀、凶杀、凶父母、离家出走、患上精神疾病等问题往往无法理解,其实很多的病症都是因为父母要求过高,学校限制过多,孩子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又缺乏判断能力所致。成人过多的应该与不应该,如同枷锁,拘禁了孩子原本自由的思想,让孩子没有了自己看待问题的能力,没有了面对挫折的能力,没有了面对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的能力。有人说,哪怕动物对外界的防御能力天性比人要强,但如果将一只老虎像一头猪崽那样去喂养,一旦放开,老虎同样难以生存。
父母真爱长久缺失
“如果你做不到其中任何一项,我宁可露宿街头,去做小偷,也要毫不犹豫地离开这个家,让你永远也找不到我!我说到做到!”是什么让女孩对母亲产生了这种刻骨的怨,以至于不惜为获得所谓的自由而“宁可露宿街头,去做小偷,让母亲永远找不到?在任何时候,隐性的、精神方面的因素都比物质方面的内容重要得多。孩子对父母的精神需求远比对物质需求更强烈,而在精神因素中,最基本的、最重要的内容就是父母公正无私的“爱”。
学校应试教育积重难返
她亲耳听到一位女同学用很大的声音说:“我原来还以为她的成绩蛮好呢,整天笑得跟大姐大似的。”坐在讲台上的老师听到这句话,也跟着瞟了她一眼,她感觉老师的那一眼,有股寒光闪过。她说她从来没有打过人,但那天听到这句话,特别是看到老师冷漠的表情后,心里的一团怒火就腾地生起来了,她握紧了拳头,恨不得过去揍那个说她的同学,但考虑良久,终究还是松开了手。不争气的泪水却怎么控制也控制不住地流了下来。她说老师骂人的花样更多:“考得烂差还有资格顶嘴?”“你以为你是谁?你人长得丑,穿得像只鸡!”最经典的一句话是:‘蠢得非人类!’一些话,让孩子痛失为人的尊严。
社会环境负面影响防不胜防
偌大的县城,你很难找得到一处专供孩子免费游玩、启蒙心智的场所。县乡城镇建设环境,除开成人以娱乐休闲为主要目的的场所外,原有的少年宫是很多年前就没有了,早已取而代之的是名目繁多的各种以盈利为目的的信息中心、房产中心、补习班。走到乡村,你很容易就会发现,由于打工导致的壮年缺席,许多乡村缺乏生机与活力。一个年龄段的断层,使留守村子的孩子和老人,失去依靠,也使整个农村原有的积极健康的精神生活黯然失色,代之而粉墨登场的,大多是被中心城市踢出的灰色精神垃圾与变态、变质的文明。黑网吧、电游、淫秽表演、暧昧的性娱乐广告牌,甚至于庸俗至极的公共影视娱乐等。
第十二章:谁在对当今教育说不
为什么现在的德育教育落不到实处?基础教育的目的无非就是把学生从自然人变成一个社会人,成为合格的社会公民,包括为人和为学两方面。为人,让他们能够遵守社会的基本行为规范和准则;为学,具有学习的能力,能够获得在社会上谋生的本领。而我们的社会却想把每一个孩子培养成为圣人,但事实上大多数孩子都是芸芸众生。“有智商,没有智慧;有前途,没有壮志;有雄心,没有烈胆;有文化,没有教养;有知识,没有思想;有眼光,没有见识。硕士不硕,博士不博”。这样的教育是如何造成的?面对当代教育存在的问题,我们的家庭、学校、社会,应该怎么办?
福建“维灵娜妈妈”,为孩子打造现代童话
她缠着要跟着母亲去上课。赖文莲编了个故事:“兔子妈妈有两个宝宝:白白和灰灰,都很可爱。妈妈要上课,很忙。白白总和外婆一起玩,外婆带他去坐摇摇车,逛超市,玩得很开心呀!小鹿阿姨夸他:‘乖乖宝宝,人人爱!’可灰灰总喜欢跟着妈妈,妈妈上课,他呆在教室,没人跟他玩,真糟糕。山羊阿姨笑话他:“‘跟屁虫,真不乖!’”女儿听到这儿,马上选择外婆。就这样,生活中的每件事,赖文莲都把它编成童话。许多父母认为孩子难缠,可赖文莲觉得和女儿在一起的每个日子都是那么开心、愉悦,犹如置身于久违的童话世界。
多情湘女,让早教之花遍地开放
这是一个残忍的孩子。孩子不知是从哪里找到了一只小鸭子,拿到学校,就用大头针往树上钉,每到下课后就去看一看,看到小鸭子没死,就加钉一颗大头钉,直到发现小鸭子已经死亡。孩子母亲说,如果带了孩子到乡下亲戚家去,乡下的猫啊狗啊都要遭殃。陈湘认为,三岁前,孩子与环境有安全依恋关系,若三岁前建立起来了,长大后就会相信环境,相信自己,成为遇事积极的孩子。而没有建立起来的,就会经常怀疑周围的社会人,适应能力弱,遇事消极。他会把精力花在适应建立安全感上,浪费很多时间,因为他一直在回避,观望,消极。而小时候的安全依恋关系与小时候的直接养育者有关。
拯救男孩!孙云晓三次敲响跨世纪警钟
走进咨询室里咨询性困惑的男孩越来越多,对自己性取向感到混乱的人越来越多。一位重点学校中学的校长发出这样无奈的感叹:“男生说话细生细气,动作扭扭捏捏;女生装扮中性,言行粗犷泼辣……真不知道现在的孩子都怎么了,男生不像男生,女生不像女生的。这样的情况在中学校园里已经不是少数现象。”有些男孩,习惯于依赖父母,久而久之,他们的能力弱化了,变得更加依赖父母,陷入了恶性循环。有些男孩,放弃了学习的责任,中途辍学,混迹于街头,无所事事,最终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试问,当国家民族陷入危险境地时,长大成人后的这些男孩会如何反应?
记忆里的春天,让女孩大声说话
因为种种原因,一些本应承欢父母膝下的孩子,却缺少父母的亲情呵护,以幼小的年纪、脆弱的心灵、稚嫩的肩膀承担着命运给予的重压。对于别的孩子生活中最为平常的事情,在他们眼中却是那么遥不可及。对于他们,充满爱意的老师目光,暖暖的同学情谊,孤独时,困难中,抬头就能看到的那种鼓励,就是心底最深的向往。这样,就需要老师更细微的情感付出。尤其是,女孩对比男孩,更容易触景生情。她们心目中所要需要的老师的爱,就是想哭的时候,出现的怀抱,是电闪雷鸣时,出现的房子。因为,在缺少父母之爱的日子,老师就是她们暗夜里的那缕月光,就是她们心情低落到地狱之时,最先遇到的那位天使。
河南留守儿童方治乾,叫阵八国《罗马宣言》
一定是想到了自己刻骨般孤寂的童年,在罗马峰会上,年仅16岁、看上去有些腼腆的方治乾,更多的时间用在了思考一个问题,一个与自己有关的问题,与中国农村4000万以上的孩子相关的问题。因为他,青少年峰会通过的《罗马宣言》关于教育的那部分,增加了一句话:“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的一部分,我们要求八国集团领导人确保学校获得资金用于心理咨询以保护学生的心理健康”。但因为留守生活带给自身心理上的障碍,男孩方治乾永远地失去了与德国女总理默克尔平等对话的机会。失去这次机会,也成为了男孩永远的遗憾。
政教主任让学生放下砍刀的秘密
在一些学校,原本应该学生往来踊跃的心理咨询室门庭紧闭,唯有政工室人气鼎盛,热闹非凡,一有学生被带进去,便不问青红皂白,三句话不合,便乱扣帽子,乱下结论。政工室成了审讯室、逼供室。有的学生原本只有一丁点过错,经过政工室的“思想教育”后,学生心中不仅块垒未消,反倒还留下了一个想抹除但终身都抹不去的污点。更有甚者,等于播下了一颗罪恶的种子。政教老师打人,成为阳光下的暴行,一些政教处干部惩戒学生的手段,还可以与打手、流氓、恶霸媲美。而一位政教主任,他让孩子放下刀的秘密里没有骂,没有打,只有一个举动,由此,孩子的人生发生重大转机。
差生?地震灾区教师迟到的醒悟
“我看到了我的‘差生’们,他们出现在街上,但不是闲逛,而是以另一个角色出现――抗震志愿者。他们有的忙着从救灾车上卸下物资,有的将这些物资装上运往各个救助点的车辆。他们一个个和我打着招呼,脸上洋溢着自豪。”他说当这些孩子再回到学校的时候,有些话,他一定要对他们说。他绝不会再给他们白眼,他会亲切地呼唤他们的名字,亲昵地呼唤他们的小名;假如孩子们再犯错误,他不会再简单地在记事本上罗列他们的一大堆“罪状”,他会微笑的告诉孩子们,怎样很阳光地自己去消弥这些“罪状”,假如孩子们以后有进步,哪怕一丁点儿,他宁可放下一些师长的尊严,给他的学生们以朋友的怀抱。
文学与影视作品教子启示
小时候的黑柳彻子有着现在多动症儿童最顽固的特征:她将课桌板反复开和关,她站起来瞅外面的人和鸟,她甚至惹下许多令老师和同学都不能接受的麻烦,甚至,影响到了老师正常的教学。因为她的淘气,她像现在的学校面对同样不守规矩的学生一样,被原学校劝退了。但母亲没有告诉她这样的现实,她带她来到了一所对她以后的成就有重大影响的新学校――巴学园。在这个条件简陋到废旧汽车当图书室的学校里,有最矮的学生都能得胜的体育奖项,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成为独特的令别人羡慕的自己。
专家支招:中国需要怎样的高考
由于现行高考制度是统一考试,于是在高等教育的上端,基础教育的中小学阶段产生了统一课程标准的弊端,全国所有学生都必须按照统一标准学习。这种教育在失去了教育个性和教育目的的同时,也让学生丧失了个性发展空间。“整个中国教育问题的‘牛鼻子’是高考制度,现在的高考制度牵着中国教育走。”教育部教师教育专家委员会委员、苏州大学教授朱永新曾经这样形容高考。这个形容不无道理。
&&&&&&&&&&&&&&&&&&&&&&&&&&&&&&&&&&&&&
发表于:11-04-07 13:56
天使在你身边
这是一位青少年问题研究权威专家20多年心血凝成的济世真言:“教子应有平常心”、“世上没有坏孩子”、
“向孩子学习”、
“没有信任就没有教育”、“‘听话’儿童可能是问题儿童”、 “让孩子对自己的过失负责”、“给孩子自由选择的权利”、“让每个学生都体验成功”、 “好的关系胜过许多教育”、“没有尊重的爱是一种伤害” “让孩子成为他自己”、 “教育是一种唤醒”。
第十四章:400万点击率的30条专家建言
带孩子亲近大自然
爱孩子没有条件
教子应有平常心
“听话”儿童可能是问题儿童
世上没有坏孩子
过度保护是对儿童权利的剥夺
给孩子以选择的权利
平等是代际沟通的基石
写信给孩子是交流的好办法
学会交往从家庭开始
性教育是孩子的必修课
表扬孩子要有度
惩罚孩子的前提是尊重
让孩子对自己的过失负责
失败是孩子的权利
永远不能对孩子说“你不行”
教育的核心是做人
分数不是评价学生的惟一标准
教师是点燃学生思维之火的天使
教育的魅力在于吸引学生热爱学习
鼓励学生相信自己的眼睛
教师:从独奏者到伴奏者
教育的全部秘&
教育水平越高,分数的分量越低
教师首先是人格之师
教育是人的解放,而不是枷锁
良好的习惯是健康人生之基
警惕情感荒漠化
适合自己的路就是成功之路
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
成功在于选择
警惕性成就焦虑
不会合作的人不是现代人
按照孩子的天性培养孩子
自立是第一位的能力
让每个孩子都体验到成功
终身学习是新世纪的通行证
中国教师报:儿童的名字是明天更是今天
国际在线:访中国关注农村留守孩子报告文学作家第一人――阮梅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联合国儿童权利国际公约
发表于:11-04-07 13:57
孩子,你怎么了?
这是一位母亲含泪走访百名少年后对天下父母的警世铮言:孩子成人比成才更重要!身为父母,短短的一生,我们总是忙着演绎太多的角色,而我们似乎又演绎不了这些角色。于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我们,有的成功了,有的却失败了。失败了的我们常常痛悔。但有些痛悔,临悔已迟,因为稍稍不慎,我们已将身边至爱者的生命历程作了改写……
引子:一个陌生女孩的来信
蓦然回首,那段日子在我内心拧下的痛,已经潜沉到了我思想的内核,我必须用很长一段时间的疏理与过滤,才能把这种疼痛记载下来。
――作者手记
我的调查,源于2003年初春一位陌生女孩的一封特殊来信。
其时,中央办公厅发出19号文件,吹响了全国报刊行业整顿的号角,全国近半数报纸停办,4万新闻从业人员面临转业,我工作所在的报社也不例外。就在我最后一次清理办公室杂物准备离开的时候,一纸色彩斑斓的信封从垃圾堆里显露出“冰山”一角,同事把它递给了我。
曾在一些学校以“散文与生活”为题与学生作过交流,也曾在报纸副刊主持过 “周末聊天室”栏目,专栏开辟之后,学生来信来稿踊跃。是哪位的来信呢?接到信的当时,我这样想着,也就下意思地挨近灯边瞟了几眼,却见背面邮票的旁边还写了几个字:“梅老师救我!救我!”
看到上面的字,一时心惊。这是谁家的孩子,哪所学校的学生?为什么发出这样的信给我?她在哪里?她遇到了什么可怕的事?撕开封口取出信件,一看内容,全是“救我!”“救我!”“救我……”一共有三十多个“救我”写满一张便纸。
细细一看,上面还有红笔像老师看作业一样,打的几个大大的“X”。封右下角,还有不很清晰的几个“艳”字,这个“艳”,显然是女孩子的名字。
名字用笔写好,不知为什么却又用铅笔重重地在上面划了几个“X”。
这封信给我一种不祥之感!
看来,我得迅速找到她。可是,到哪里去找这个女孩子呢?翻遍封里封外,找不到学校名称,也找不到住址。整整一个晚上,因为这封信的缘故,也因为报社停业的缘故,大脑依然停留在十分活跃的状态。辗转反侧,总是无法进入睡眠,到了三四点,才朦胧睡去。
早晨,我是被一个噩梦惊醒的。那个叫艳的女孩,披头散发,把心丢在我的手里拼命地跑,不管我如何叫如何追,她还是拼命地跑。最后跑向了一座漆黑的山头,一边跑,一边喊:“救我!”“救我!”我就是被这种声音喊醒的。可是想了好久,脑子里始终不记得在哪里认识过叫艳的女孩子。
除了跟一些学生有信件来往外,校外似乎不可能有谁遇到问题会想到我。
拿出公务联络本,往县里几所中学挨个儿打电话。一中、二中、三中没有,四中、五中也没有。职高也没有。几所学校名字里有个“艳”字的有四五十人,但除了早几年出门打工去的6名外,其余的都在学校读书。没有谁不在学校。那么,她又是谁呢?
再次接到女孩的信息,是在我赶往一中给女儿报名的那天下午。
炎热未退,离学校还有一两里远的地方,送学生的专车、学生合租的的士、公共汽车排成长龙,行走缓慢得如蜗牛。等到我赶往交费处,已是下午三时。人多手续多,直忙到晚上五点,才找到女儿的宿舍。洗了把脸,把行李卷打开。
这时手机响了,是一个不熟悉的手机号码。
“你好!请问是谁? ”
“是梅老师吗?”
“你是谁?!我这会儿忙,等下打来行不?”我边把铺盖打开,边接听电话。一中近山腰,信号不好,时断时续,听不太清电话里的声音。
“……我不喜欢你这种口吻对我说话,你们大人都是这样!哼!”说完,对方关了机。是一个女孩子的声音。我想,肯定是谁拨错了电话号码。
刚把蚊帐放下扎好,电话又响了:“你现在能见我吗?我要见你!”
“你是谁?可以告诉我吗?”
“我听过你的课,我给你写过信,我在我们学校。”
“哪个学校?”
“X X市X X一中。我要你马上来我这里。”电话里不断有电话被别人打断的声音。
“一个小时后,我来见你好吗?告诉我你的具体位置。”
“不行!现在就来!救我!救我……”接下来是盲音。
救我?那不就是……那不就是我一直要找的女孩子吗?女孩所在的学校,是我曾经讲过课的一外市中学。给女儿留了几个字放在床上,我拽上包就走。
来到女孩所在的学校门口,猛然想起,偌大一个学校,她在哪儿呢?我不禁为自己的大意懊恼起来。走到校门边的小餐馆,决定边吃饭,边等女孩的电话。
她一定还会打电话来的。我想。
可时间过去了一个小时,天快黑了,还是没有等到她的电话。我决定先回县城,
&“梅老师!”刚走出校门几步,耳边有似曾相熟的叫喊声从后面传来。
本能地回头,恰好看到骇人的一幕:一女孩从刚刚发动的摩托车上跳下,可能哪儿摔坏了,眉毛拧结在一块,嘴死命地咬着,接着听到女孩的呻吟声。
我快步向她跑去,这时,滑下来的头发刚好蒙住了女孩的半张脸。我想把她扶起来,可是刚跑到她身边,女孩已被后面赶过来的那个有些像是家长模样、长着络缌胡子的中年男人抱起来放到摩托车上,走远了。
本能地追了几步,追得上气不接下气,只好停下来。那辆车上,还放了铺盖行李和其它日常用品。
眼睁睁地看着这个女孩从我的视线里消失了,我怔怔地想,这个女孩,就是那个叫艳的女孩子?
想到摩托车后座上的行李,猛一激灵:不对头!学校开课,她为什么反倒被家长接出了学校?一种不详的预感潜入心头。似乎为了摆脱这种不详地推测,进校门后,我便直接问到了该校的政工室。
政工室主任告诉我,这又是一个读书读出了毛病,不得不休学的高二学生。
在哪里治疗?我问主任。
XX康复医院。像这样的学生每年都有几个呢!主任丢下我忙别的去了。
等到报社所有事务叫停,来到艳治疗所在的省城,已是第二年的早春时节。
去医院之前,我准备先到省城几所大学做一个学生心理压力情况调查。出门前我曾作过一些准备。设计了一些问题,打印了一些表格。没想调查还挺顺利。到第三天为止,发出表格500份,全部收回。
表格不够,我走近校园旁的一家打印店。就在手刚搁在门把上时,倒吸一口冷气:玻璃门上、墙壁上、外面大树杆上全是印制的“A级通辑令”。原来,一桩校园凶杀案在大学林立的省城早已闹得沸沸扬扬。
我从报人手中买下一份省城早报,边看,边禁不住打了一个寒战。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杀人诱因实实令我不解:我真的不敢相信,仅仅是因为牌桌上的一点小摩擦,身为大学骄子的马加爵竟用一把铁锤残忍地杀害了和他平时关系要好的四位同学!杀人偿命。无可置疑,哪怕他再值人生花季,马加爵都将会如一朵未开的花、一只无法爬上枝头的鸟,带着与这个季节不和谐的悲鸣声骤然凋零。
只是,作为大学骄子的他,完全有理由有条件活得讲前途讲道德讲理性讲人性一些,为何一定要以残暴地结束他人生命来选择自己的人生悲剧呢??
在旅店,当晚的电视新闻――一则高校生自杀的消息又不可抵挡地吸住了我的眼球。一大学学子欲投江自杀,自己没有成功,反倒是苦心救他的好心人惨遭了葬身水底的不幸。
躺在床上,我辗转反侧,怎么也进入不了睡眠状态。
对比马加爵的杀“他”,这则关于大学生自杀的新闻因为有它的普遍性,人们可能会在短暂的时间内把它遗忘。但是,把它和近年各大媒体传出的高校生自杀等资讯联系在一起,我不得不为这些曾为人之骄子的他们触目惊心的轻率或厌世行为而痛心。
近几年,我国高校自杀已呈逐年增加的趋势。也就在前些年,全国有史以来第一次以“防止大学生自杀”为主题的大型会议在武汉召开,起因是武汉高校在短短三个月内就发生了12起自杀事件!
更令人费解的是,第二天,我将大学生自杀作为一个问题摆在校园里与学生展开讨论时,许多学生对自杀――这种严重不负人生责任的行为却表现出无以想象的宽容和淡漠。
网载:某知名高校一成绩优异的学生仅因个子矮小自杀,有的同学竟然激愤地将矛头直指社会,他说:“表面上看起来,是学生在自杀,但实质上,却是这个社会的很多不公杀了他们”。
由不得我不在心底打下一个大大的结:如今的学生,他们到底怎么了?
“中国没有合格的心理医生”――《南方周末》曾引用上海精神卫生中心副院长的这句话作为健康版的通栏标题。
初看这句话,它并不一定经得起反驳。但它毕竟说出了一个事实,那就是中国人越来越迫切需要心理呵护。一个人的心理健康问题一旦出现,如果经过极其漫长的痛苦挣扎过程,患者仍然无法获得有效的自我拯救和得不到他人有效的心理援助,他极有可能采取一些终极手段――自杀(自残)或杀“他”等危害社会之举。许多徘徊在社会边缘、正处在人格形成期的青年学子更是如此。
一桩桩校园学子自杀案件与杀“他”案件已经足以让人心惊,但是,当你把眼光放到自杀者后面,你还会看到比他们的自杀更为触目惊心的社会现实:竟然还有着那么一个巨大的群体在这条路上观望与徘徊――早在前些年,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座谈会公布调查统计结果就显示,我国儿童、青少年行为问题检出率就达12.9%,有焦虑不安、恐怖和抑郁情绪等问题的大学生占学生总数的16%以上,我国17岁以下未成年人约3.4亿,有各类学习情绪,行为障碍者约3000万人。其中中小学生心理障碍患病率为21.6%至32%,大学生中,16%左右有心理障碍,5.2%的学生承认在过去一年中有过严重的自杀性行为。而今年媒体报道的数字又有明显上升趋势。
“逝者长已矣,生者如斯夫。”那个叫艳的女孩,那个自杀未遂的男生,那些还在逼仄的路上等待观望的众多学子,他们的压力来源到底有哪些?他们究竟有着怎样不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带着这些问题,在接下来的一年多时间里,自艳所在的那所医院开始,我先后到两省18所大(中)学、7所脑院、康复医院进行走访调查,接触了1000多名师生、 200多名患者及其家属。在这段时间里,与学生有过彻夜长谈,以患者身份住过康复医院病房,假以实习医生的身份跟班坐诊过心理咨询门诊,随医师回访过痊愈后的患者。
除此之外,我还得到医院的许可,进入病案室看到了许多患者的第一手资料。
一年多的时间,透过一幅幅陌生、麻木的面孔,一缕缕空洞、怪异的目光,穿越他们萎顿的表相,我终究还是进入到他们思想的内核,看到了他们藏在心底最深的渴望。也听到了从他们心里流淌出来的最真实的声音。
那是一些泪水浸透过的声音。
发表于:11-04-07 13:57
走近“钢管”家庭
“我没病!我真的没有病!”“求求你跟我妈妈说,我不要去医院!”――李艳,就是那个摔在摩托车下与我曾经有过一面之缘的女孩,也是第一个接受我的访谈、后来和我有过多次交流的精神疾病患者。她曾两度入康复医院治疗。
这已经是我第四次来到她家听她诉苦了。给人的感觉,倾诉欲特别强: “求求你跟我妈妈说,我不要上重点!我要妈妈陪我说说话!我不要她打牌,不要!不要!”。
当李艳的母亲一把鼻涕一把泪赶回来时,体力不支的艳已倒在床上,嘴里却仍在喃喃自语。如果不是她的手和头一直在抖动着,如果不是接下来的话总是含糊不清,我会认为确实如她所说的那样,她没有病。过了好久,她才安静下来,其疲惫的状态,像休克了一样。
“作孽啊,书不好好读,还得了这么个怪病。我祖宗十八代都没得这个病啊,为什么偏偏就我生了这么个怪女儿呢!为了给她治病,现在,乡下唯有的一套房子也卖了!”女儿刚刚转身睡去,回到客厅里的母亲痛哭流涕地倒开了苦水,并且毫不忌讳自己曾经几度有过弃女不顾的念头。
“你平时跟她说话多吗?她是不是从小就话多?”我问其母亲。
“也不是这样的,以前挺内向的,到了高中以后,她的话就多了起来,老是问这问那的,挺烦人。本来我自己已经挺烦的了。”
“那你觉得你最烦的是什么呢?”
“烦学费,烦家里的开销,还有她爸的腰腿疼病。总之,生活负担重啊!”
“女儿觉得有话要对你说,说明女儿在长大的过程中也有需要你帮助开脱的烦恼,你是否尝试过不打牌,腾出些时间跟女儿多说说话呢?”
“学习是伢子的事,大人辛辛苦苦供她们上学,有点空闲打点小牌,我们那里都这样。再说啦,有什么好说的呢?她看的书肯定比我要多,我能跟她说什么?她外公外婆那个时候除了早出晚归做工分外,也从没有跟我们交过什么话啊,我们这一辈人不都活得好好的吗!”
“我的这个女伢读书可比别人花的钱要多,进重点,还是我花钱买的呢!我拼了命为她,亏了债来供她读书,还要怎样啊?!”母亲又开始了她的哭诉。
原来女孩在中考时,本来以二十分之差没有被省重点中学录取,可一直期望女儿考上名牌大学的母亲,为了给她一个上重点本科的前期学习环境,尽管家境困难,她还是东奔西走筹借了一万元钱交了择校费。家境贫困、考试又比正取生差分数的她,本来不愿进这所用钱“买”来的重点学校读书,但终究犟不过母亲,只得就范。
进入学校后,女孩还是慢慢适应了新的学习环境,也万分珍惜父母用钱“买”来的学习机会,在一年级的几次考试中,更是铆足了劲儿赶。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第一年期末,她的名字终于排到了班上同学中的中游位置。
但是在第二年的两次考试中,成绩排名却下跌了三五个名次。
在月考中上下浮动十个名次左右,这本属正常现象,可是,她的父母先她而慌了:“你不把成绩拼上去,不考上一个重点本科,又哪里会对得这一万块钱住呢?”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本来已是压力重重的她,开始一而再、再而三地听到母亲的这些话。
母亲对她的监督也在加强,女儿除了吃饭、睡觉,其余时间都只能做功课,连跟母亲说话多了都受限制。慢慢地,女孩晚上开始睡不着觉,总是做噩梦,白天坐在教室越想加紧学习越是集中不了精力。
更糟蹋的是,后来她又不由自主地暗恋上了班里的一名男同学,想到母亲,于是越加感到自己罪孽深重。
最后不能自拔,精神崩溃。
在进入高二时,别的同学欢欢喜喜进校报名,她却被父母送进了省城的精神病院。
更可怜的是,刚有好转的她在重读高三期间,依然不堪学业重负,旧病复发,母亲只得再次考虑送其治疗。
都怪我啊!我不该下狠话逼她……”当李艳的母亲为女儿目前的处境悲痛欲绝之时,显然开始意识到,就是因为自己的一意孤行,增加了女儿过重的心理负担,削弱了女儿独立自主的能力和责任感,抑制了女儿自身情感和精神能力的成长,反而伤害了自己本来不错的孩子。
在我所调查的学校中,像李艳这样因为情感和学业压力而离开学校,成为严重心理障碍者或精神病人的学生,每年至少都在3人以上。而在康复医院病案室,因为父母要求高、自己终其所能又达不到其目标而出现抑郁症的学生病案比比皆是。
达不到目标,一个受挫心理严重、内心冲动感很强的人,就容易出现抑郁状况。
我害怕面对考试,但不得不面对。人不可能每次考试都是常胜将军吧?考试成绩退点步,一家人吃完晚饭后,都围着你上政治课。”“最可恨的是,可恶的小姨总是百遍不厌地讲关于自己和舅舅的事。问我:你是想像舅舅上班一样过轻松日子?还是像小姨一样累死累活开饭馆?”
“反正一讲学习,不是讲你学了多少有用的知识,只问你考了多少分。” “父母一而再、再而三地强调要我们搞学习,从小就把我们自己学习的兴趣磨灭了。所以现在的形势,是小学生喜欢看书,中学生就开始厌恶看书了。”
在康复医院,已快康复的孩子打开话匣后总是谈考色变。
“本来读了大四我可以找个工作的,但我想考研,因为我姐在读研,我不能弱于我姐。可我老在担心考不上,那样爸会说我的。我爸对我很严厉,小学、初中、高中,从来是姐做完了题出去玩,而我,放学回家就不再准出去。因为我的作业老是有做不对的地方。读大学了,每次回家爸总要提到我姐,说我不如姐,我姐学德语,在考德福。”
“在大学这几年,只要觉得压力大,我就吸烟、嗜酒,有时候想到姐姐,我就看到爸在不停地说我,我就想到自杀。”“我还看见别人在用望远镜望我,我看得见,别人也看得见。”&
湖北一在校大四生,在考研的问题上产生了压力,发展到经常看见有人在用望远镜望她,即而出现了关系妄想,内心有被揭秘感,且内容泛化,荒谬,并且反复出现言语幻听,情感平淡,意志力减退。
后来,她不再与同学交往,总是说电脑控制了她,要她去跑步,子虚乌有的男朋友也在跟她说话,也要她听电脑的,如果不听,就会死。后来,又反复对人说她爸被别人害死了,一家人全部被害了。她要去报仇,情绪由此更加低落,哭哭泣泣,愁眉不展。
调查时,女生入省脑院治疗已有三年。
在这类家庭里,家庭犹如钢管,父母对孩子的情感支持,属于冷漠型、坚硬型。父母给予孩子的成长天空,是一道逼仄而向上的视线,犹如管道。孩子在里面无论如何也触及不到更开阔的视野,享受不到外面世界的和风丽日。心灵上最珍贵的天性之花,在这样缺少温爱的空间里,只能开一朵,灭一朵,到最后,孩子缤纷的心灵世界转眼繁花皆成空,只剩下一片杂草丛生的荒芜,和高空里父母树下的遥不可及的目标,而孩子,却再也无力攀爬。
“女儿为什么没有学习积极性?”“儿子对我的感情投入为什么没有一点反应?”“为什么我的儿子有话不对我们讲?”“为什么小家伙这一段时间总是逃课?”其实,当这一系列看似微小的问题出现在我们的家庭我们的身边时,作为父母亲,我们都应该好好想一想,是不是因为我们没有给予他们的成长应有的尊重?是不是因为我们对孩子的期望已经过高?面对孩子,应该以怎样的细致关心,我们才能走进他们的心灵,帮助他们走过心灵成长路上的一道道坎?
蒙尘的亲情
“父亲是干部,不太管家里的事,母亲是护士,在家里事无巨细都要管、要说。人怎么说也应该允许犯点小错吧?我从小好动,爱玩,可是父母过分极端化,做什么事都讲究绝对,害得我从小做什么事情都怕做错。久而久之,就产生逆反心理,跟母亲闹。”――严恒,现龄二十岁,人格障碍。九六年开始自控能力差,因认为父母罗嗦,从丢东西,发展到打父母。由此入院治疗。
严恒被父母接回家的前夜,我在脑院见到了他,并有幸见到了他其实面相很亲和的父母。当晚,就孩子的问题,我们直聊到深夜。
在他们一家子断断续续的叙述里,我的眼前渐次闪现出这样几组镜头:
小不点的恒放学回家写完作业想出去玩,却发现门窗都已经上锁。小伙伴进不来,恒也出不去。
天开始黑了,小不点想点亮蜡烛,却找不到火柴,火柴搁在高高的床柜子上,够不着。
小不点只好在黑暗中乱掀东西解气。
等到下夜班的妈妈回家,地上、桌上、床上已是一片狼籍。暴怒的妈妈以撑衣棍为武器给了恒一顿好打。
家里买了冰箱,只要开着,恒就欢天喜地地抢着去关。
一次关轻了门没有合上,母亲马上来一句:“一个冰箱门都关不好!长大了有死用?”恒立即赶过去再关,“啪!”地一声,重了一些,本来有些后怕的恒紧跟着听到母亲一声吼:“说不得你,是吧?不喜欢在家里,你可以滚啊!不搞学习还捣蛋!走!走!长大了也是没用的东西!”母亲把门拉开,把恒推出家门。吓得恒半天回不来神。
恒站在壁角想了好久,也没想出母亲为什么要发这么大脾气。
诸如家里的电灯开关、煤气开关等引出的闹剧莫不如此。
进入初中的恒,视力减退,由于天生对戴眼睛的人有一种恐惧心理,恒便遍查医书,后跟母亲提出想用吃中药的办法治眼睛,说吃中药对眼睛有治本的作用。
母亲说,别人都能戴眼镜,你为什么不能戴眼镜?吃中药绝对不行,不戴眼镜?你爱戴不戴!恒说,只要不戴眼镜,什么治疗方法都可以。母亲却说,学习成绩不如人,眼睛倒近视了!真不知道你的眼睛是嘛坏的。
母子类似这样的交流总是陷入僵局,小到选择衣服颜色,大到读哪所学校。
母子相峙,近视一拖八年,竟没有医治。
成绩没考到前十名,父亲不理睬恒。
恒喊他也不理。
母亲少有笑容,偶尔说几句话,都是问问考试成绩,没有一句学习之外的话。
恒在学校受了委屈,回家跟母亲说,母亲每次都嫌其罗嗦反倒斥责恒。
恒心里有了一肚子怨气,便开始对母亲开始不理不睬。
&“啪!”母亲将一个被撕破了封皮的日记本丢在满脸忧郁的恒面前:“你自己看看,你看看你的一些乌七八糟的事情!人小鬼蛮大啊!”
“‘啪!’不要你管!你为什么要翻我的抽屉?为什么要撕我的日记?我已经长大了,我写日记给自己看,难道这也犯了法?”
少年最隐秘最纯真的心事被母亲以暴力的方式打开,且揉碎,从此母子俩便相向而立,像两头暴怒的狮子。
恒背着母亲丢东西。
丢母亲最喜欢的镜子,小刀片等。
有一天丢东西时被母亲发现,恒便开始动手打母亲。
在这家脑院,我还见到过一个小孩。
母亲为了让他记住学校课堂纪律,每听到老师说一次孩子的“错”,母亲就拿缝纫机针往孩子屁股上扎一次。
孩子常常痛得又哭又叫:“再不敢了!再不敢了!”可最后的结果,是小孩屁股上已是针眼密布,但每次回到课堂,孩子还是无法自控。
当我把这个故事讲给其母亲听的时候,母亲也说起了恒小时候在学校淘气的事。那时候,只要听到老师说孩子有错,也是打,往死里打。但孩子鬼哭狼嚎过后,照样调皮。
脑院专家说,孩子自小多动,父母应引导孩子把精力花在他感兴趣且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活动上。孩子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本身就有好奇、好动的特点。参与各种活动,不仅有利于身体的发育,而且也有利于智力的发展。所以,父母不能以成人的眼光来评价孩子的行为。多动症孩子好动,其实孩子自己是控制不了的。如果孩子确实得了多动症,父母应送其到正规医院进行治疗,同时还要配合医疗适当地对孩子进行行为引导。如果教育不当,老师骂,家长打,或者强行控制他,一部分孩子就会出现品行障碍。凡事动不动就训斥打骂,孩子的性格极容易因此而扭曲。甚至出现人格问题。
“我工作的医院病人特别多,工作要求高,待遇又少。白天要忍受病人的呻吟,晚上还要照料淘气的孩子,所以看到孩子调皮心里就特别烦。早知道他以后会成为这个样子,我就不会骂他打他了。”说起孩子小时候,恒的母亲一脸的歉疚。
&“那时候不知道父母在外面工作的辛苦,看到母亲总是板着个脸,难得有笑相,我总是觉得透不出气来,就想用什么办法发泄发泄来解气,一听到母亲说我,就想动手阻止母亲,结果却成了这个样子”。恒不好意思地对我说。
往往在孩子最需要关爱的稚嫩岁月,父母一般也都处在创业的艰难期。由于诸多客观原因,身为父母的我们或许根本就无力选择自己的生存环境,不如意的工作,不如意的人际关系,抗拒不了的小灾小难,时不时侵袭的病痛还会在我们原本脆弱的心灵上添加一时不堪的负荷。
但无论如何,我们还得选择让孩子在自己的笑脸下生活。不管我们的天空是风雨交加、还是阳光明媚,都应该满怀对生命的笑意,把孩子心中最渴盼的那一份细心与包容给他们。因为人无完人,何况孩子。古往今来,无数事实足以说明,包容它并不是对错误的姑息迁就与一味放纵,它包含了更多的冷静、信任与机智。
它所牵动的道德力量要比惩罚更为强大。
变调的摇篮曲
微卷的黑发,一双大大的、睫毛长长的眼睛,苍白的面色,带一丝得意的浅笑,跟着电视哼着有几分忧伤的曲子。十五岁的湖北小少年,叫棋。声音听起来极富磁性,且乐感很好。在我的手上,有少年信手涂鸦过的美术作品,有他写过的小说。不说不知道,就是这个看上去面相俊俏的小少年,在昨天,他已经开始了被父母“软禁”后的第三次割腕自杀。
因为打架所以被学校开除,因为争抢同学女朋友所以被同学追杀,因为父母为他转了几所学校但他还是要逃学,因为逃学之后老是打群架惹事生非,因为这样任其胡为怕儿子抓进派出所,所以在三个月前,父母把他痛打了一顿,然后关在了家里。为了断绝他与社会上不良青年的往来,气急的父母拉掉了家里的电话线,扯掉了电脑网线。
整整三个月,母亲和另外两个亲戚轮流看守着他,不让他离家门一步。连最喜欢的外婆家也不许去。
只是每天仍有保姆尽心伺候,茶饭由母亲端上手,买来的零碎小吃堆满客厅的专用货柜。为了劝他再不参与打架,父亲单位上的人、刚毕业的大学生、几代亲戚中有点威望的人都被其父母一拨一拨地请来做工作,可是棋,均置之不理。
这样的日子过不了多久,母亲的精神几近崩溃,棋也由起初的反抗,到最后出现问题。在关到家里第二个月后,开始出现沉默不语,记忆力明显下降,妄想,继而开始想法子自杀。
我记得第一次受托来到他家里的时候,他刚被父母关在家里不到一个月,那时的他看上去,可是一个面色红润挺活泼的小男孩。那一次,他彬彬有礼,对我的话有问必答,音乐、美术、政治无不论及,似乎很难问倒他。即使对自己曾做过的错事,他也毫不忌讳,甚至对他的“私”生活:
问:“你可以把你在学校的生活告诉我吗?不加评判,不管对与错,只是随便说说而已?”
答:“在学校里读书,有的老师讲课有趣,有的枯燥无味,听都听不懂。我们总不能像个木脑壳坐在那里吧?于是再有不喜欢听的课时,我们就邀了不喜欢上课的同学一起到街上玩。”
问:“玩什么呢?”
答:“晚上就唱歌,有时候兴起,就到的吧崩的,一般四点睡,六点起来。”
问:“钱从哪里来?”
答:“你问钱?有时候自己有,有时候找外面的哥哥姐姐们(专事打架闹事的小混混)请客,八百几百的。再说总有家里条件好的,轮流为东。像我们这几个,家里不太管的多,家长管得严的,打个电话说在同学家里就挂了,第二天回家,家长也不会说什么。”
问:“那你们怎么开始打架的呢?”
答:“开始打架是好玩。如果来了新同学,长得好,又洋里洋气的,就看他不顺眼,就故意激他:你蛮洋啦!在擦肩而过的时候,用肩膀擦他一下,用手拽他一下。他识相,乖一点,就不打他了。如果他不识相,像个糙子,就打。我们就喊人,喊街上的哥哥姐姐们。姐姐们也乐意帮助我们打人,反正她们也没有事做,一喊就来,在学校门口堵住人,或把人从学校喊到门口再打,顶威风!不服,又喊人。如果学生小,几拳头就算了,如果反抗,搞大了,就抽刀,搞火拼。”
问:“你们一般是怎么平息呢?老师知道吗?”
答:“了难啊!实力差不多的,就有中间人来调停,双方握手言和。如果强的对弱的,那就是强的打弱的了,打了还要手工钱,也就是八百一千的。”“老师?老师哪有那么多闲功夫管我们?再说,进了学校政工室,不过是挨顿批,出来,架还得打。 ”&&&&&&&
问:“谈过恋爱吗?”
答:“现在初中生有几个不谈啊,百分之八十谈过了。我记得起来的女朋友有五个。第一个是玩的好的同学喜欢一个隔壁教室的女生,要我帮着写情书,我写了,女生跟上我了,后来,我上网又谈了三个。”
问:“都跟她们有哪些接触呢?”
答:“互相通信,拥抱啊,接吻啊,睡觉啊,都来。只是少发生那种关系。”
问:“约会在哪里?”
答:“有时候在旅店,有时候到没有父母在家的同学家里。有一次,我们七八个男女同学在我家里住了一周。算是群居吧!”
问:“父母不管吗?”
答:“出去旅游去了,爸单位组织的。”
问:“你对你自己怎么看?”
答:“我觉得我自己过得挺好的,父母不应该管制我。”
问:“你对你父母怎么看?”
答:“偏激的教育!恨我不求上进,要我搞学习,自己却茶馆进,酒馆出,花天酒地。看到人家出国,就想送我出国。看到出国不好的报道,就又说不送我出国了。”“哼!中国的父母不是诚挚的父母,也不是有主见的父母。说实在的,在我的同学中很少有人从内心里尊重父母了,一般只是出于对父母的养育怀有几分报答的心理而己。”
问:“你现在不读书,长大了想干什么?”
答:“不想干什么,只想玩。其它的事,没有想。”
问:“不想读书,只想玩,今后考不上大学怎么办?”
答:“我的父母官不大,但关系广,考不起,大学还是有读的!”
问:“如果政策紧,读不上大学呢?”
答:“成绩不好怎么啦?我父母有的是钱,可以养我一辈子的!”
从上面的对话里可以看出,在这样的家庭里,父母给予孩子的爱,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舒适生活,是权力、金钱带来的物质刺激和在生活中为所欲为的快感。孩子在家庭中的责任是什么?在社会中的责任是什么?少有人教会他。怎样坚守人生的道德底线?如何树立自己有价值的奋斗目标?怎样规划真正属于自己的未来?也没有人来教会他。而一旦孩子问题不可避免地出现,父母所做的,又是把孩子从一个极端推向另外一个极端。
我们再看这样一组康复医院的病例――
小英,女,16岁,无家族精神病史。自小学一年级开始,学习成绩一直在班上前五名。初二时,父亲惨死在车祸现场。小英自父亲丧事处理完回到学校后,三天不下床走动,拒绝进食。同学与她说话,她目光呆板,回话口齿不清。十天后,她开始用手掐同学,之后,每天不洗手脸,只是反复搓洗同一件衣服。后来被母亲接回家,不动,不食,不语,不睡。认不出家里人。
小伟,男,14岁,无家族精神病史。只因与妹妹吵了一架之后母亲打了他,就疑心父母偏袒妹妹,不敢出来见人。一天只吃一顿饭,不与家人交谈,照镜子说自己变丑,有自杀言语。家里来客人一提起他,他就大喊大叫,骂人,毁物。
小妍,女,15岁,无家族精神病史。仅因承受不了母亲过世的刺激,故大喊大叫,往外跑,到处打坏别人的电话和热水瓶,拿刀割腕自杀,伤口不深,又走进水塘,淹到半身被人救上来,后两个月总诉别人要加害于她。
小畅,男,15岁,无家族精神病史。上体育课时被同学打了一拳,当即出现精神异常。之后总是怀疑同学说他坏话,想打他。当时还能读书,并考上了高中。上高一时,因怀疑别人瞧不起他,说他,所以经常进出教室找别人,但具体是谁,又不知道。入院检查,确诊为精神分裂症。
小芳,女,14岁,无家族精神病史。一次进教室时,同学关门恰好误伤了她,她痛得骂了一句。谁知同学却丢给了她一耳光,且把她摔倒在地上。自尊心极强、自小娇生惯养的她就从当日下午一点一直哭闹到六点。嘴里自言自语,不停地哭叫:“莫打我,我怕!”等到父母赶到学校,她已经认不出任何人。
“我父母没有离婚呢,只是有一点吵架,你千万别相信她的话。嘘!!”那天,我刚随值班医生走进某康复医院三病室的门,一蓬头垢面的女孩马上神秘兮兮地挨近我,很玄乎地对我说。由于贴得近,她脸上堆积的土黄色污垢颗粒尽显。
我向医生问起详情,医生说,女孩属于精神分裂症的情感行为幼稚。在父母离婚之后,女孩一门心思想撮合父母复婚,白天在校疑心同学知道父母离婚的事,读书安不下心来,晚上就到父母分居两地的住处来回走路,想打动父母。且风雨无阻。直到有一天她走到父母跟前却已认不出父母。
被父母送到医院时,她还在说:“我父母没有离婚,我父母没有离婚……”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孩子仅因为亲人生活出现一些变故,自己在学校受到一次不公正的批评就出现精神疾患,且久久不得治愈。医生说,这些父母平时让孩子目空一切,让孩子感觉自己无所不能,自尊心虚荣心强盛,又没有受挫折经验,所以一旦遭受一点点伤害就会有过激反映,很容易导致精神崩溃。还有些经济条件好的父母千方百计满足孩子各种有理、无理的要求,孩子长大后又不得不一再迁就。孩子的自私、孤僻、心理承受能力差、自理能力差莫不是源于这种扭曲的爱。
更有甚者,一次小小的不满足,还可能造成他对家长的仇视,对社会的仇恨,动不动就轻生。
有这样一组不忍卒睹的镜头:
――一初中男生,某市一中读书,进入高中以后每次考次成绩都在前三名,只因高二期终考试下滑到第十名,跳楼自杀;
――一大学男生,只因失恋,在所读大学的校长办公室前水池里淹死;
――一大学女生,考研时以超过录取分80分的成绩考取了第二名,只因没有考第一,跳楼自杀;
――一大学男生,只因女友找了另外的男友,便威逼女友跳楼殉情……
“在家里,父母给予的是百事不问、“百事可乐”的教育,中学接受的又是过于理想化的教育,到了大学才有了了解社会实情的机会与时间。造成了大量的孩子高智商,低情商。很多孩子即使到了大学,也不懂人际交往与心理调适。他们到了陌生的环境,一方面要承受情感方面的压力,面对今后找工作出路的压力,一方面还连起码的独立生活能力都不具备。这样,就很容易出现抑郁自杀。”一心理医生说。
我曾经接触过台湾国民中学《公民与道德》课本,翻开第一册21页 “家庭生活”这一课的第一个字开始,就是书者带领已经长大的中学生重温传统民谣――摇篮曲。接着,他们这样告诉学生:
“我们在家庭中出生、长大,更在家庭中学习如何适应社会生活,学习参与社会所需的技能、知识、价值观念和道德素质,逐渐成为社会的一份子。其中尤其是价值观念和道德素质方面。”“家庭就是培养子女具有公德心、关心公益、积极参与公众事务的重要地方。”之后,关于家庭中的冲突与化解、家中老人的安养、家庭与公众事务、爱情与婚姻、性道德等等方面的生活常识一一向你娓娓道来。
家庭的教育功能,需要父母来启动和实现。在这本教材中,作为父母的教育责任何其之大!而在我们众多的家庭里,父母在子女心目中是什么?父母是上帝赐给孩子的一只神奇的魔盒。孩子只要启动两片花瓣似的嘴唇,除了天上的星星父母实在买不到神梯攀摘外,一切愿望都可以得到满足、一切美丽的梦想都可以在欲望的上空轻舞飞扬。在这样的家庭里,孩子没有机会体味生活的艰辛、劳动的幸福、父母财富的来之不易。惟一体味到的却是,一切以自己为中心的思维定势。所以这样的孩子走出家门后,等待他的注定是步步危机,处处受阻。因为在他家以外的人不会以他为中心,学校不会以他为中心,这个社会更不会以他为中心。
可叹这样的父母爱子心切,总想以自己的能力来代替子女应有的努力,以自己的愿望来设计子女的未来,以自己苦苦奋争来的财富来为子女开辟一条理想大道,殊不知,父母溃漫般的溺爱对孩子稚嫩的生命堤坝侵蚀的结果,是掘下了一眼幽暗的洞。对孩子侵蚀得越久,孩子会陷得越深,滋养孩子必须的生命阳光就会被越吞越多。
发表于:11-04-07 13:57
背负不起的父志
这是一个令谁都无法接受的现实,一个不应该发生的悲剧。
某医科大学一学生在进行完四年的学习快要实习的那年,竟被家人送进了省脑院。致病原因古怪得出奇,只不过是在实习的医院看到了一具尸体而昏倒。
医科大学的学生接触病人、死人是常事,为什么一具尸体还会导致他出现精神疾患呢?患病学生叫俊才。高考那年是以600多分的高分填报了这所医科大学。到他这次发病为止,他其实已经是第三次昏倒了。
他的主治医生对我说,俊才小时候,由奶奶一手带大。从小性格内向、心慈胆小的俊才,连杀鸡都怕看。每每乡里邻居杀年猪,他都躲得远远的,就是听到一两声猪死前的惨叫声,都会整晚整晚地睡不着觉。但是他学习成绩非常好,在家也是一个乖孩子。勤快,孝顺,家里父母、邻里乡亲都喜欢他。父母看到他门门功课都拔尖,经常得到学校老师的表扬,暗暗高兴他们家有了指望,也料定他日后定有出息。
为了给孩子一个好的学习环境,自初中起,学校换了一个又一个,尽管他很不习惯去适应一个又一个的陌生环境,但懂事的他还是能够做到勉强应对且学习没有退步。因为他希望能够考上理想的大学,实现自己文学家的梦想。从初中开始,他写的文章就经常在校报发表,而且进入高中,无意间写的日记、作文投出去,都还能刊登三五篇呢!
可到读大二时发生的一件事,把他的梦想击打得粉碎。
源起于健壮一生的祖母因脑溢血辞世。俊才母亲是土生土长、老实巴交的农民,父亲却是一个极有抱负的乡镇医生。在祖母即将去世的那一刻,父亲把不知内情的俊才拉到行将就木的祖母前,说,无论如何,我要送才伢子读医科大科,我找不到办法,我的儿子一定能找到治脑溢血的办法。然后拉着俊才跪下,要他当着即将去世的祖母发誓。
为了父亲对祖母的一片孝心,为了给老人临终一些安慰,俊才照着父亲说的意思,违背心愿地发了誓。
本来以为祖母面前的誓言只是父亲一时的冲动,谁知父亲在他报考自愿时,真的要他填医科大学,俊才不同意,但父亲却似吃了称砣铁了心,一次又一次胁迫,说什么都不肯改变。最终,拗不过父亲的俊才只好违心填报了医科大学。
自从报了医科大学的那天开始,俊才就害怕开学,但学终究还是要上的。到了学校以后,他全然没有同学们走进大学校园的新奇与欣喜,面对十分漂亮整洁的校园,面对高大的教学楼,面对衣着鲜亮的同学,他的脑海里总是晃动着祖母去世前父亲逼他发誓的样子。生活环境适应容易,但学习兴趣却总是提不起来。有的课程还好,死记,硬背,还能够对付,但是一涉及针炙、手术等与人体相关的接触,他就惶惶不安。因为他怕,他从小就怕。同学们见他总是一脸愁容,一幅忧郁寡欢的神色,几次接触以后,也不大主动跟他交往了。
有人说性格决定命运,这是有道理的,不是每个人所有的弱点都能够通过自己的意志来攻克。他就是这样。尽管他想了很多办法,但是他终究还是迈不过这道坎,他败了。
第一年,他凭着难以想象的意志,硬撑了过去。到了第二年,他开始长期失眠,噩梦不断,白天想睡觉,根本不想去教室,特别是解剖实验室,经常落下课程。到第三年,看到同学和老师他都开始反胃了。他不再去教室,并鼓起勇气写信给父母,要求重新读高三,再考其它学校。
他在信中写道:“我尽了所有的努力,但是我还是做不到。我求求你们让我重读,不然,我会疯的,真的会疯的……”可满怀希望等来的结果是,父亲执意要他坚持,并立马赶到学校鼓励他,还陪伴了他半个月时间,说只要再坚持一年,就习惯了:“这两年你不也坚持下来了吗?”父亲走时还对他满怀希望。
想回去重读,父母坚决反对,想离校出走,又怕父母伤心。这时的他,已经濒临崩溃。白天,任脑子里胡思乱想,躺在寝室睡,到了晚上,才出去吃顿饭。同学偶尔跟他说句话,他也少搭腔。有一天夜里他出门散步,竟不知不觉地走到了河里……后来,水声把他惊醒过来后,他想回家,却又怎么也记不起回家的路。第二天,他一个人不知不觉地跑到了姨妈家里,见到姨妈就一连声地问:“妈妈哪去了?”后又产生外婆在睡觉的臆想,自己宽解自己,认为不能打扰,遂回校。
但就是到了这个时候,听到情况后的父母,还是没有引起警觉。
其后的一段时间,他先后三次跑回家里,有时候显得衣冠不整,像是醉了酒;有时候又自言自语,别人不知所云。而且每次回家对父母都不理不睬,父母仍然以为他只是在赌气,总是好言相劝一番,送回学校了事。
再之后,便出现了他在新亡者面前昏倒,醒来再也认不出父母,且追打父母的事情。
“早知今日,我又何必呢!那个时候,我只想到要他实现我没有能力实现的一个愿望,哪知道会是这样一个结局啊!”在医务室,望着真正“疯”了的儿子,父亲像霜打了的茄子。
父亲显然已放弃了当初逼儿从医的凌云之志。
是的,父亲这个一厢情愿的梦,终究是圆不了了。
每个人都是有潜能的,但每个人的潜能只会在有志趣的情况下得到最佳发挥。人的潜能有许多种,并不是每一个人都适合走同一条路。
当孩子已经初涉人世,身为父母的我们能做的只是用一双发现的眼睛去挖掘儿女内在的潜力,怀一颗尊重之心、包容之心,去引导他们在生活这个大盘子里慎重选择,并放手让他们在自}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