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斯l103错误1114错误怎么回事

linux下高斯计算错误怎么解决?_百度知道
linux下高斯计算错误怎么解决?
Initial convergence to 1.0D-05 achieved.
Increase integral accuracy.每都卡住
提问者采纳
吧 步算像比较慢 我停步久 等等能算
提问者评价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linux的相关知识
其他1条回答
函数关系发写 能原函数贴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查看话题
高斯opt+fre运算老出错,求高人指点
现把我的gjf和log文件附上,恳请高斯方面的高人帮忙给看看。。。到底是构型方面的问题还是结构太大的原因?新人刚接触高斯计算,本科毕业设计到现在还没啥进展。
最后一个原子坐标
H& && && && && && &0.& & 2.& & 1.
两个回车,然后把后面的数据都删掉。应该就可以了。
也就是这样
……(原子坐标)
H& && && && && && &0.& & 2.& & 1.
(剩下的都删了) Convergence failure的信息。
看样子scf没收敛,我还没用gview看一下,造成这些问题的有可能是结构不合理或是其他原因暂时还不好判断。
另外建议做计算过程在计算参数这一行采用#p来显示详细的迭代信息,这样便于我们进行诊断,另外建议保存chk文件,它储存了很多波函数的信息,一来便于分析,二来就是read check是一种常用的scf收敛技巧。
另外站内有g09的中文手册最好看一下,借助毕业论文的机会了解一下量子化学这个领域开开眼界也不错,否则这个毕业论文就是浪费时间了。
结构似乎比较大,我可以尝试帮你做个预优化,达到6-31+g*的水平,其他的你自己来。我认为这么大的体系做频率分析4cores估计有些困难。
本科毕业论文要求不能太高。。。。 : Originally posted by FoggyEM at
最后一个原子坐标
H& && && && && && &0.& & 2.& & 1.
两个回车,然后把后面的数据都删掉。应该就可以了。
也就是这样
……(原子坐标)
H& && && && && && &0.& & 2.73869 ... 好的!我试一下 : Originally posted by 亮剑随风 at
好的!我试一下... 和输入文件没关系,不用去修改格式,log文件的错误已经看到了。另外,有一点希望你能够明白,你的体系含有氢键,用 B3LYP结果会比较糟糕。这些内容是你应该查阅文献或资料得到的,目前帮你做预优化用的是wB97xd,文件稍微晚些传上来。 : Originally posted by FoggyEM at
最后一个原子坐标
H& && && && && && &0.& & 2.& & 1.
两个回车,然后把后面的数据都删掉。应该就可以了。
也就是这样
……(原子坐标)
H& && && && && && &0.& & 2.73869 ... 如果如你所讲的话,#行的 geom=connectivity 也得删除,否则直接回报错。 : Originally posted by 亮剑随风 at
好的!我试一下... 果断不行! : Originally posted by 卡开发发 at
和输入文件没关系,不用去修改格式,log文件的错误已经看到了。另外,有一点希望你能够明白,你的体系含有氢键,用 B3LYP结果会比较糟糕。这些内容是你应该查阅文献或资料得到的,目前帮你做预优化用的是wB97xd,文 ... 我的毕业设计主要是寻找两种分子的相互作用!即寻找分子间氢键。另外请教下(b3lyp不是最小机组么?)log文件中报的是l502错误,我现在将scf=tight改为scf=qc正在尝试。 : Originally posted by 亮剑随风 at
我的毕业设计主要是寻找两种分子的相互作用!即寻找分子间氢键。另外请教下(b3lyp不是最小机组么?)log文件中报的是l502错误,我现在将scf=tight改为scf=qc正在尝试。
... b3lyp是方法吧,不是基组 : Originally posted by xrmc at
b3lyp是方法吧,不是基组... 抱歉,是6-31G(p)基组。 : Originally posted by 亮剑随风 at
抱歉,是6-31G(p)基组。
... 6-31+g(d)基组 : Originally posted by 亮剑随风 at
6-31+g(d)基组... 最小基组应是STO-3G,可以看下基组和基函数相关的资料 : Originally posted by 亮剑随风 at
6-31+g(d)基组... 有些问题需要注意。
第一,scf不收敛的解决方案不是采用qc,这点你如果是新手先搁一边,造成这点很有可能是结构不好造成的。基组和XC的这个概念你先要搞懂,可以的话最好了解一下相关的原理,否则论文是很不好写的。
第二,6-31+g*已经包含了极化、弥散这些拓展基,6-31属于劈裂价基,价层是double zeta的形式。最小基是sto-3g。
第三,体系中有几个大π,这些π-π作用似乎不能忽视,此时采用B3LYP就不是很合适了,弱作用B3LYP比较糟糕。 我做出来π-π作用就出现了,三个那么大的苯环。。。。。你的初始结构很不好,我把优化好的结构重新做成gjf,你按照你自己的内存和cpu核心数对mem和nproc进行修改吧。这个结构你可以优化,也可以把gjf的opt去掉。
我优化采用的是先通过am1粗略优化,然后在逐个从lsda/3-21g,wB97xd/3-21+g,wB97xd/6-31+g*进行优化,这个你知道就可以了,单纯为了节约时间。
你还是再考虑一下我说的,到底为什么用wb97xd而不是b3lyp,或有更好的XC泛函选择,你可以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做。提示一下,这个其实和DFT通常讨论的问题相关,如果必要你可以参考Sob博士的帖子,额外再去查阅相关的文献。按说这些问题都是你们毕业课题指导老师应该和你说清楚的,随便让学生一算太不负责。
另外,你自己应该养成查阅资料的习惯,关于gaussian不收敛网上很多人做过总结,逐一排查逐一解决,这个是你毕业论文应该做的。高斯调制正弦波 VI - LabVIEW 2011帮助 - National Instruments
您的位置:& &
高斯调制正弦波 VI
所属选板:
必需:完整版开发系统
生成含有经高斯调制的正弦波的数组。
衰减(dB)与中心频率两侧的功率衰减有关,必须大于0。默认值为6dB。
中心频率(Hz)是中心频率或载波的频率,以赫兹为单位。默认值为1。
采样是高斯调制正弦波的采样数。如采样小于1,VI将设置高斯调制正弦波为空数组并返回错误。默认值为128。
幅值是高斯调制正弦波的幅值。默认值为1。
延迟(s)对高斯调制正弦波的峰值进行移位。默认值为0。
△t(s)是采样间隔,△t(s)必须大于0。如△t(s)小于等于0,VI将设置高斯调制正弦波为空数组并返回错误。默认值为0.1。
归一化带宽乘以中心频率,用于归一化功率谱中衰减(dB)处的带宽。归一化带宽必须大于0。默认值为0.15。
高斯调制正弦波该数组包含采样的高斯调制正弦波。
错误返回VI的任何或警告。将错误连接至VI,可将错误代码或警告转换为错误簇。
如序列Y表示高斯调制正弦波,该VI依据下列等式生成信号:
A是幅值,b是归一化带宽,q是衰减,fc是中心频率(Hz),d是延迟,N是采样。
下列等式为高斯调制正弦波的包络:
下列等式为包络的傅立叶变换:
功率谱密度在频率fc处达到峰值。功率谱密度在频率处从峰值降低qdB。q表示衰减。如下图所示。
关于使用高斯调制正弦波 VI的范例见labview\examples\analysis\sigxmpl.llb中的Gauss Mod Sine Generation VI。
您的评价!&
&差&&|&&好&
&文档质量?&
&是否解答了您的问题?&
&|&&|&&|&&&&&&&|&&&高斯通量定理_百度百科
高斯通量定理
高斯通量定理是电场中电通量与电荷间的基本关系之一。也是电磁场方程组的基本公式之一。
电场中电通量与电荷间的基本关系之一。根据库仑定律可以证明:由-×任意闭合面S穿出的电场强度E的通量ψE应等于该面内所有电荷的代数和并除以真空介电常数ε0。这就是高斯通量定理。 由电通量的定义
即电位移的散度等于该点自由电荷的体密度ρf。它是电磁场方程组的基本公式之一。&& 查看话题
【求助】一些关于高斯的基本问题,请赐教^_^
1 高斯核磁计算算的是H谱吗?可不可以算C谱或其他谱?可以的话怎么设置?
2 物化中学过反应的delta G大于40千焦的话就认为不反应。但有时候可以发生的反应,过渡态的能量和反应物的能量算出来会差几十千卡(>40kj/mol),请问应该怎么理解?
3 对于一个化合反应,如果用opt=qst2找过渡态,请问输入文件部分应该怎么写?
4 对于一个Z矩阵,如果我想固定体系的部分结构,在添加variables 和 constants时是不是要手工在molecule specification里修改?(不知道这个问题是不是说清楚了^_^)
5 如果想更改分子中原子的编号顺序,请问应该怎么办?
6 请问过渡态虚频的物理意义该怎样理解?
7 对于基组,6-31G* 和6-31G(3df)一样吗?6-31G*对于“重”原子添加的是哪些轨道?
谢谢大家的帮助。祝大家新年快乐^_^
看了楼主的问题,感觉楼主虽然在高斯方面暂时来说仍旧生疏得很,但是很有钻研精神。量子化学版欢迎您加入高斯计算领域。看你的金币也不多,悉数退还给你吧。这个奖励,还是由量子化学版的奖池来出吧。
其实你问的问题几乎全部是基础的问题。说句不该说的话,您的问题都不该拿出来问。为什么呢?如果您真想学点东西,还是先看看这个帖子比较好。(请勿误解,呵呵,我没有冒犯您的意思)
http://emuch.net/bbs/viewthread.php?tid=1405684
你问的问题,在谷歌上和高斯说明书上,全部都能找到答案。我们依次来看一下:1 高斯核磁计算算的是H谱吗?可不可以算C谱或其他谱?可以的话怎么设置?在高斯说明书中,这个问题有明确回答:
高斯说明书明确说,高斯关键字nmr,如果采用默认设置,则使用giao方法计算。giao可不区分是C还是H。你只要写一个nmr命令,则不论H谱、C谱、P谱……均可计算出来。
相见高斯说明书中关于nmr关键字的解释
还有,如果你要算核磁,请关注一下http://emuch.net/bbs/viewthread.php?tid=1566146这个帖子的第2章第7节第4部分2 物化中学过反应的delta G大于40千焦的话就认为不反应。但有时候可以发生的反应,过渡态的能量和反应物的能量算出来会差几十千卡(>40kj/mol),请问应该怎么理解?首先,要注意一点,大部分过渡态计算使用的“过渡态的能量和反应物的能量差”并不是deltaG,而是deltaH。
其次,如果deltaH大于几十个千卡,干脆提高温度不就行了。呵呵
再次,微观世界中的势垒与宏观世界有些许不同。这一点就要自己慢慢体会了,呵呵3 对于一个化合反应,如果用opt=qst2找过渡态,请问输入文件部分应该怎么写?这个我回答过很多次了,这次实在不想回答了,看高斯说明书opt关键字的解释吧,如下:
#p function/basis opt=QST2
First title section
Molecule specification for the reactants
Second title section
Molecule specification for the products
相见高斯说明书中关于opt关键字的解释4 对于一个Z矩阵,如果我想固定体系的部分结构,在添加variables 和 constants时是不是要手工在molecule specification里修改?(不知道这个问题是不是说清楚了^_^)opt=modredundant 命令
在坐标后面写上你要固定的原子序号,例如
1 2 f,限制1-2原子间键长
1 2 3 4 f,限制1-2-3-4原子间二面角
祥见http://emuch.net/bbs/viewthread.php?tid=1566146这个帖子的第三章第二节第二部分5 如果想更改分子中原子的编号顺序,请问应该怎么办?在gaussview面板上有一个标有A的按钮。详见http://emuch.net/bbs/viewthread.php?tid=1566146这个帖子的第三章第四节6 请问过渡态虚频的物理意义该怎样理解?其实,这个问题是个数学问题。要搞懂过渡态虚频的物理意义,首先要搞懂到底什么是频率。其实这一点经常有人忽视。
  中学的时候我们学过简谐振动,对应的回复力是f=-kx,对应的能量曲线,是一个开口向上的二次函数E=(k/2)x^2. 这样的振动,对应的x=0的点是能量极小值点(简单情况下也就是最小值点)。这时的振动频率我们也会求ω=(2π)sqrt(k/m)。显然它是一个正的频率,也就是通常意义下的振动频率。
  然后,从频率的概念引出虚频的概念。
  一维情况下,如果能量曲线是一个开口向下的二次曲线呢?首先,从能量上看,这是个不稳定的点,中学的物理书上称为“不稳平衡”。用现在的观点看,就是这个点的一阶导数是零(受力为0),且是能量极大值。如果套用上面的公式,“回复力”f=-k'x(实际上已经不是回复,而是让x越来越远了),这里k'是个负数,ω=2π sqrt(k'/m)显然就是一个虚数了,即所谓的虚频。Gaussian里面给出一个负的频率,就是对应这个虚频的。
  实际情况下,分子的能量是一个高维的势能面,构型优化的时候,有时得到了极小值点,这样这个点的任意方向上,都可以近似为开口向上的二次函数,这样这里对应的振动频率就都是正的。对于极大值点,在每个方向都是开口向下的二次函数,那么频率就会都是负的——当然一般优化很少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对于频率有正有负的情况,说明找到的点在某些方向上是极大值,有些方向上是极小值。如果要得到稳定的能量最低构型,显然需要通过微调分子的构型,消去所有的虚频。如何微调?要看虚频的振动方向。想象着虚频对应的就是开口向下的二次函数,显然,把分子坐标按照振动的方向移动一点点,分子应该就可以顺着势能面找到新的稳定点,但是也不能太小。而所谓的过渡态,则是连接反应物和产物之间的最低能量路径上的能量极大值。好比山谷中的A,B两点,它们之间的一个小土丘,就是过渡态,从A到B的反应,需要越过的是这个小土丘,而不是两边的高山。这样,过渡态就是在一个方向上是极大值,而在其它方向上都是极小值的点。因此,过渡态只有一个虚频。
详见http://emuch.net/bbs/viewthread.php?tid=1566146这个帖子的第二章第9节7 对于基组,6-31G* 和6-31G(3df)一样吗?6-31G*对于“重”原子添加的是哪些轨道?说实话,您的好多问题真不该拿来问。这纯粹是只要肯看一眼高斯说明书就能立刻搞懂的东西。
6-31G* 和6-31G(3df)当然不一样。6-31G*对重原子添加的是一组五个用来描述d轨道的基函数。而6-31G(3df)对重原子添加的是三组15个用来描述d轨道的基函数和一组7个用来描述f轨道的基函数。
看看高斯说明书关于basis set的解释吧,或者看看http://emuch.net/bbs/viewthread.php?tid=1566146这个帖子的第二章第六节
如果您有时间,很希望能读完高斯说明书,如果说明书读不下去,GaussianFAQ也很合适。
GaussianFAQ的地址
http://emuch.net/bbs/viewthread.php?tid=1566146
如果您确实不想读高斯说明书,可以看看http://emuch.net/bbs/viewthread.php?tid=1566146这个帖子的第四章第八节 谢谢版主的回答,不过还是有几个问题不太懂。
3 不好意思这个问题还是得再问一下:
比如一个化合反应 A+B=C
那么在分子说明部分怎么写?
#p function/basis opt=QST2
First title section
Molecule specification for the reactants
Second title section
Molecule specification for the products
Third&&title section
Molecule specification for the products
是这样吗?如果是,程序能够知道我让它算的是A+B=C 而不是A=B+C?即它能识别A,B是反应物,C是产物?(而不是A是反应物,B,C不是产物)
另外我用乙酸和甲醇生成乙酸甲酯做练习,告诉我l103出错。加了noeigentest也还是出错。不知道是哪里的问题。
4 我用GV 画好分子结构,用Z矩阵存储,再用EDITPLUS打开看,发现在诸如
H2 O R H1 A
的格式下还有其他字符串,大概是说明1号原子和2号原子之间是成什么键,大概是
。。。。。
大概是这个样子。
请问关于成键说明是不是要删掉(如果用VARIABLE 和 CONSTANTS的话)?
不好意思麻烦了。^_^ Originally posted by 牛乙 at
实验室的一个师兄在常温下能够进行的反应,让另一个搞计算的师兄找过渡态,结果就如所说的能量差达20+千卡每摩,80多千焦,这正常吗?首先你没有搞清楚热力学判据与动力学判据的区别。
所谓热力学判据,只考虑反应物和产物的平衡比例,不考虑具体实现过程,这个时候应用范特霍夫方程ΔG=-RTlnK,此时的ΔG是指产物与反应物的吉布斯自由能之差,这里大写的K是反应平衡常数。假设反应为简单的A->B,反应温度为298.15K(25℃),达到平衡时,假设B的浓度是A的一千万倍(这个时候我们可以肯定的说,A完全转换为B了吧。而且如果以B为反应物,我们说B->A是不反应的,也不会有人有意见了吧),那么,我们计算一下,ΔG=8.314*298.15*ln54J/mol≈40kJ/mol≈10kcal/mol
如果放松点标准,生成B的浓度是A的浓度的100倍,那么此时ΔG=11.4kJ/mol=2.7kcal/mol
而动力学判据,考虑的是反应进行的具体路线,不同条件下反应机理是不一样的,反应速率是不一样的,动力学此时应用阿雷尼乌斯公式k=Aexp(-Ea/RT),此处的反应活化能Ea=ΔH≠(≠写成上角标)+nRT,由于一般化学反应的活化能或活化焓都在40-80kJ/mol,而室温下RT仅为2.5kJ/mol,所以多数时被忽略,这个时候活化能或者活化焓指的是过渡态与反应物之间的能量差或者焓变,而不是热力学上说的ΔG。由于指前因子A取决于反应的熵变(具体利用波尔兹曼分布推算,此略),所以也可以考虑把熵一并放到活化能里面,变成吉布斯自由能项,这个时候就可以指定和计算过渡态与反应物之间的ΔG,但这个时候一遍写做ΔG≠(≠写成上角标)。数值的变化不大(除非熵变特别明显),所以大概的范围还是20-30kcal/mol(低于5kcal则反应太快,没有办法可以检测到反应过程,超过40kcal则反应太慢,以至于我们看来相当稳定,几乎就是不反应了),你说计算出来的能量差在20+kcal,这个应该很正常——虽然你没有说到底是ΔH≠还是ΔG≠(注意能量单位,不要一会用千焦一会用千卡,自己习惯用哪个就一直用哪个就好)。 再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热力学判据和动力学判据的差别:
氢气和氧气燃烧放热,典型的不可逆反应,这个用热力学判据可以解释。
然而你把氢气和氧气在常温常压下混合在一起,难道它们会自燃么?如果你不改变条件,放100年它也不反应生成水,这就是动力学上无法翻越那个势垒,只有改变了外界条件,它才会反应。 明白了许多。谢谢。
A 反应物,B 产物, C1 C2 C3。。。不同途径的过渡态
“>40kj/ mol不反应”描述的是AB之间的差。而过渡态与反应物,即 AC1, AC2...之间的差描述的则是“爬山”的困难程度。
是我搞混了。
谢谢。^_^ 关于qst2:
把A和B画在一个GV窗口中,作为一个整体来处理即可
Molecule specification for the reactants指的是体系而非分子
关于连接信息
如果留着没什么问题
如果删掉连接信息,那就把命令行中的geom=connectivity也删掉 Originally posted by zhangmt at
首先你没有搞清楚热力学判据与动力学判据的区别。
所谓热力学判据,只考虑反应物和产物的平衡比例,不考虑具体实现过程,这个时候应用范特霍夫方程ΔG=-RTlnK,此时的ΔG是指产物与反应物的吉布斯自由能之差, ... 您说的动力学判据,大于40kcal/mol一般就认为不反应了,是您在文献上看的吗,如果是,请您把那篇文献的题目发给我好吗,我也想多了解一些这方面的内容。 这个我很难说哪篇文献这么说的。通常多看看文献,就会有个大致印象。一般常温下的反应,在很多文献的计算中,作者算出来的活化自由能如果在30以下,就会说很容易实现,有时31、32也会说能反应,但如果算出来37、38的时候,作者通常会说,这个路径常温下很难实现。如果算出来超过40千卡,还说能反应的,估计是发表不了的——也许某些中文期刊或者早期的刊物可能有类似现象的,我不敢说那样可行或者可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高斯卫浴怎么样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