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不得眠刘孝绰 彭城人翻译

刘孝绰咏素蝶诗讲析-中国网专家博客 -
Powered by Discuz!
刘孝绰咏素蝶诗讲析
已有 2761 次阅读 13:48
|系统分类:
刘孝绰咏素蝶诗讲析吴礼明
  刘孝绰(481-539年)字孝绰,本名冉,小字阿士,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少有盛名,能文善草隶,号“神童”,年十四,代父起草诏诰。而仗气负才,多所凌忽。初为著作佐郎,后官秘书丞。曾任太子舍人、太子洗马,掌东宫管记,助昭明太子并编纂著名的《文选》等,是当时东宫学士的领袖,代表着天监、普通年间的诗歌理想。明人辑有《刘秘书集》。
  《咏素蝶诗》为南朝梁代文学家刘孝绰所写,……关于刘孝绰,对我们来说还比较陌生,虽然看下面的注释对他有一点介绍,显然是不够的,我这里多说一点,可能大家对他的认识就具体起来了。  他是南朝齐梁时代权宦子弟,彭城人,就是今天的徐州人,自幼聪明绝顶,被人誉为“神童”,因而能得当时的皇帝梁武帝的赏识。他在当时确实颇负文名,史载“每作一篇,朝成暮遍,好事者咸传送写,流闻河朔”,以至于“亭苑柱壁莫不题之”。这个就很像唐代的那些著名的诗人,比如贺知章、王昌龄等人的“旗亭听唱”,他们的诗歌刚刚写成就流传市井了。  再说一点,可能大家对刘孝绰的印象就深了。历史上的最早的文章总集《文选》,传是南朝梁代的昭明太子萧统所编纂,其实站在他的背后的就是这位大文豪,不少学者都认为他才是《文选》主要编撰人,可以说在文学史上做了非常重要的贡献。还有很著名的一部诗选《古今诗苑英华》,也传为刘孝绰所编写。在今人曹道衡、傅刚所著的《萧统评传》里,是这样评价这位文豪的:“毫无疑问,刘孝绰是萧统东宫学士的领袖,……刘孝绰在当时的影响大于何逊,这说明刘孝绰的创作代表着天监、普通年间的诗歌理想。”  这首《咏素蝶诗》我们现在就来具体地了解一下。
  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
  所谓素蝶,就是白蝶,……我听有人说,见到或是梦见白色蝴蝶似乎不吉祥,我不知道其理由何在。我小时候见到过白色的蝴蝶,有个头大的,很少,但个头小的比多,但没有引起任何感觉,只是觉得没有像其它蝴蝶那样引人注意而已。现在想来,白蝶的不引人注意,倒可能是它更显得单薄,你看,像白色纸片一样的翅膀,微小,轻盈,甚至太弱不禁风了。一掠过你的眼前,一闪忽就不见了,然后,很可能,它孤单的身影遗落在一根草尖上,或是野刺上,似乎凄然,又惊慌不定。它并不像其它有色蝴蝶很肆意地在花丛里起舞缠绵,它则远离浮华,并不多恋花间。刘孝绰所咏的蝴蝶应该是这样的吧?  你看,“随蜂绕绿蕙”,它那么怯怯地跟随在蜜蜂的后面,也在香草堆里绕来绕去,并时不时地躲进青薇里藏起身来。可怜,为了生活,竟然活得如此提心吊胆。所谓绿蕙,书上说就是王刍及蕙草一类的香草,也可能是兰花中的蕙兰,又称“绿壳类”,专业说明叫“苞壳的颜色为绿色缀筋绿”。而青薇又是什么呢?我原以为就是常见的蔷薇,似乎就因为有刺,但感觉颇为犹疑,于是查了一本书,叫《美人如诗,草木如织:〈诗经〉里的植物》,里面说,薇就是大巢菜或野豌豆,花色紫色或白色为多,状如凤舞小蝶。也就说,所开的是蝶形花。《尔雅·释草》称之为“摇翘”,取其“茎叶柔婉,有翘然飘摇之状”。啊,原来这在精灵要躲进和它一样的植物里,以迷惑来捕食它的飞雀的眼。这又是多么乖巧而机灵啊。有一本儿童读物,叫《蝴蝶·豌豆花》,里面有一首郭风的诗,很有意思,可以说是这方面极好的诠释了:
  一只蝴蝶从竹篱外飞进来,/豌豆花问蝴蝶,/你是一朵飞进来的花吗?
  再说一点。我记得现在小学有篇课文……,大约是人教版四年级的课文,叫《触摸春天》。文中说一个叫安静的八岁的小盲童。某个春天的早晨,在一株月季花前停下来,慢慢地伸出双手,极其准确地伸向一朵沾着露珠的月季花。而那朵月季花上正停着一只花蝶。但小姑娘的手指悄然合拢,竟然拢住了那只蝴蝶。过了许久,她张开手指,蝴蝶扑闪着翅膀飞走了。为什么在姑娘能捉住精灵般的蝴蝶呢?我想,只有因为这个小姑娘有无害人之心,才能攫住蝴蝶的心。她不会伤害它的,她似乎只为着喜欢,或者,干脆,小姑娘是赴一个晨会。  我这里再提说一下,我记得前面曾经给大家讲过柳宗元的诗,请大家翻到xx页,诗歌叫《秋晓行南谷经荒村》(“杪秋霜露重,晨起行幽谷。黄叶覆溪桥,荒村唯古木。寒花疏寂历,幽泉微断续。机心久已忘,何事惊麋鹿。”),特别是最后一句里,该诗经行已见荒冷,貌似无机实则有意凸显内在矛盾,在断裂处即可闻其心音。《庄子·天地》里说“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也就是含着巧诈之心,机巧功利之心。梁元帝在《金楼子·兴王篇》里说,伯夷叔齐因为心存谋害之心,而惊跑了给他们提供奶水的麋鹿。教训不能不说是深刻的。反过来说,这些上天赋予禀赋的灵物,正是依了这些本能,感知无害,感知有害,而才能远身避祸的。  再回来。然而,这微小的物,它还有很多先天的问题。“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什么意思?就是蝴蝶它需要阳光的照射,它得有光照才能飞起来。我以前不曾注意到过这个现象。小时候就曾困惑过,就是树上的蝴蝶直待露水晞干了之后,才纷纷闪烁于花丛之间,后来看了电视片才知道,夜晚气温下降,它的能量消耗很厉害,它的活动便受到限制,只有第二天太阳照射下,它获得了足够的能量才能飞起来。所以这小小的生物,特别是经受了昨夜的寒凉,对于日光的渴望与痴迷的强烈程度,就非我们人类所能想象的了。  受了凉,甚至受了冻的身体,它需依赖于阳光才能恢复生机,于是我们看到,在日光的照映下,呆在树叶间的它们忽然都纷纷起来,争着去觅食,也可以趁间去嬉游了。而它们又因为同样的原因,吃饱了,又乘着风,随着气旋,忽而都飞了回来。它们是如此地依赖于风日,你很难想象,离开了这两件天赐的宝物,它究竟还能否活得下去,实在是个严重的问题了。当然,不一定要就着大风,小风,或者微风行不行?也是可以的。总之,出行或者回归,都需要借助于外物。而它们又似乎像所有的微小的物类一样,都是齐刷刷地出去,又闹哄哄地一起回来,这可能就是弱小类生物都采取的生存策略吧。  当然,这两句诗再重复一下。映者照也,就是被日头照了,像两栖类动物啊,蝴蝶,蜜蜂类等等,可能都需要从日光那里获得能量,晒热了之后,才能活动或飞翔的。白蝶在经受日光的照射后,吸收了热能,就像车子到加油站加足了油水,都争着起飞来出去觅食了。因,介词,在古代汉语里可以视为动词性,以前也有将介绍划入半动词的,可以说动作性还是很强的。这后面的一句是说,有时或者只有,忽然大风袭来的时候,它们便就着风势而一同返回来。  前四句可以说诗人观察非常仔细,也能够体物,更给人触及心灵的震动。让读者不得不因他的所写,而对诗中的微小的蝴蝶生出怜悯与担忧之心。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深深的忧愁和悲哀。生命是多么短暂,多么渺小而可怜。蝴蝶的无力感,蝴蝶在自然面前的局限,都使诗歌读来多了一层忧郁的颜色。  读诗歌如果像一些评论家所说的那样,“在那风光旖旎的大自然中,一群素蝶忽儿……在绿草从上盘旋,忽儿……在微叶之下隐蔽,忽儿映着明媚的阳光翩跹起舞,忽儿顺着和畅的春风飞向远方,忽儿在锦簇的花团中若隐若现,忽儿在参差的密叶里穿进穿出。这些诗句犹如电影里的镜头,伴随着由绿蕙、青微、阳光、春风、红花、碧树组成的背景的不断变换,展示出了素蝶轻盈飘然、千姿百态的身影”,啊,这段话我特别要说明一下,是引自我们泾县的著名学者吴小如先生等编写的、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版的《汉魏六朝诗歌鉴赏辞典》,我以为还是隔了一层。但不妨作为一个参考系。  下面我们再看诗歌的最后四句。  “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这两句好像是对前面四句的小结与重复。蝴蝶们在花丛里、草叶间,或一只,或两三只,三四只,飞来飞去,或出或没,或隐或现。这既是个群像,又是一个瞬间的剪影,它们是那么鲜活,那么机灵,一刻都不愿意停歇下来,生命只要赋予一点点能量,只要乘势或借力,还是可以展现其生命的姿态的。只不过,这一切,都压在最后两上,“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芳华,直接地说就是芬芳的花,这个词照应了前面的“绿蕙”,幸,表示希望,芳华幸勿谢,就是美丽芬芳的花朵啊,你千万不要凋谢了;高大挺拔的绿树啊,你们要永远做我的依靠。这当然可能是“毋断食源、勿危生计”的心理了。  嘉树,就是佳树、美树的意思,典出《左传·昭公二年》,是说刚即位的晋侯,派韩宣子到鲁国聘问,鲁君设了享礼后,鲁国大臣季武子又在家办了宴会进行招待。见到季武子家“有嘉树焉”,“宣子誉之”,“武子曰:‘宿敢不封殖此树,以无忘《角弓》。’遂赋《甘棠》。宣子曰:‘起不堪也,无以及召公。’”……后面是什么意思?直白地说就是,季武子说不敢不对此佳树进行培植,没有忘记《诗经·小雅》“角弓”篇的意思,那到底是什么意思呢?西晋杜预注解说,“取‘兄弟昏姻,无胥远矣’,言兄弟之国宜相亲。”将这个意思放进刘孝绰这首《咏素蝶诗》里,我们发现解释起来还是很费解,不知所云啊。那,我们再看《左传》里后面的话,原来季武子是忽悠一枪,他“遂赋《甘棠》”才是想真正表达的意图,《甘棠》即《诗经·召南·甘棠》篇,有诗句“蔽芾甘棠,勿翦勿伐,召伯所茇”,杜预注解说,“召伯息于甘棠之下,诗人思之而爱其树,武子欲封殖如甘棠,以宣子比昭公。”召伯是周初的贤大夫。《史记·燕召公世家》里说:“周武王之灭紂,封召公于北燕 ……召公巡行乡邑,有棠树,决狱政事其下,自侯伯至庶人各得其所,无失职者。召公卒,而民人思召公之政,怀棠树不敢伐,哥咏之,作《甘棠》之诗。”原来鲁国的季武子设家宴,讨好大国的大夫,拐弯抹角地赞美他,将他比之为代君美政、荫庇人民的执政者。难怪韩宣子赶紧解释说,不不不,我哪能跟先贤相比呢。言下之意可能还有“照顾不了那么多”的意思,要照护也轮不到我啊。  那么“嘉树欲相依”什么意思呢?就是希望有仁德而心系苍生的执政者可以倚靠。这里的“嘉树”与前面的“青薇”相对。也就是希望不要在没有保护的草丛、藤窠里躲来藏去,希望能有真正的仁德者可以庇护、可以倚靠。的确,诗人并前面对素蝶生活情态所作穷形尽相的描摹,并非诗作的本意所在,诗人如是描写,实则是要读者寄寓一份怜悯,直至‘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二句,不啻呐喊而出,强化了诗作所要表达的凿凿情感。的确,没有什么比对生存的渴求更显示对生活的热爱了,也没有比展示内心的不安来表示对未来的强烈的期待了。  当然,如果联系诗人刘孝绰的生平,当可看出,此诗并非泛泛咏蝶之作,而是寄予了诗人的身世之感。联系刘孝绰虽然自负才华自视甚高,但一生仅做到秘书监,一直不能获得重大提拔,并且五进五黜,甚至有时甫一任职,旋即因事而解除,可知诗中蕴含着非常强烈的知遇明主的期盼。“嘉树欲相依”可以说为全诗真正的主旨所在了。于此诗中,诗人一方面借洁白的蝴蝶以表示自己的品质的高尚与纯洁,另一方面借蝶之口表示自己在遭受到官场的多次沉浮之后依然对仕官的渴望与追求。同时,也表达了自身的柔弱与可怜,又表达了自己对支配命运的宰制者的认同与依顺,可以说是博取怜悯与积极表忠的一个纽合吧。  我们今天当然很容易理解刘孝绰复杂的心态了。他虽然进身为官所有的条件都是令人艳羡的,但是,皇权或者专制的本质就在于制造种种混乱与事端而便于从中取事。因为它是唯一的社会庞大资源的调配者,或成或败都取决于它的兴致与你的忠诚度及受折腾的韧度。而有了事端与混乱,你对它的依赖感反而更强烈了。在它的眼里,一切都要依赖并仰仗于它,它就是诗歌里所提及的“日”与“风”,或者“芳华”与“嘉树”了。  对于诗人刘孝绰来说,按理,有皇帝和太子器重这两重背景,这位“彭城才子”应当可以鸿鹄志伸,有机会大展宏图一把,至少可以是衣食无虞、无灾无祸而舒适安泰吧。然而,看看《梁书》以及《南史》的“刘孝绰传”就可知,他一生起伏无定,一些职务一任再任,兜圈子回来再任,虽然官位最终有保,但所获所取,最终都要仰人鼻息、仰人眉睫,并常常要周旋、宛转于人下,而治他的罪行,无外都是些在今天看来鸡毛蒜皮的小事,或者安上一个不是理由的所谓“仗气负才”或者“书生意气”,说白了,就是我看你不舒服就要调理调理你。于是,所谓的致人忌刻乃至陷害的事便常常发生了。甚至有时候,什么理由都没有,以“公事免”,究竟什么原因,不知道。造化之弄人,往往无过于此。
  初,孝绰与到溉兄弟甚狎,溉少孤,宅近僧寺,孝绰往溉许,适见黄卧具,孝绰谓僧物色也,抚手笑。溉知其旨,奋拳击之,伤口而去。又与洽同游东宫,孝绰自以才优于洽,每于宴坐嗤鄙其文,洽深衔之。及孝绰为廷尉,携妾入廷尉,其母犹停私宅。洽寻为御史中丞,遣令史劾奏之,云“携少妹于华省,弃老母于下宅”。武帝为隐其恶,改“妹”字为“姝”。孝绰坐免官。诸弟时随蕃皆在荆、雍,乃与书论共洽不平者十事,其辞皆诉到氏。又写别本封至东宫,昭明太子命焚之,不开视。  孝绰免职后,武帝数使仆射徐勉宣旨慰抚之,每朝宴常预焉。及武帝为《籍田诗》,又使勉先示孝绰。时奉诏作者数十人,帝以孝绰诗工,即日起为西中郎湘东王谘议参军。迁黄门侍郎、尚书吏部郎,坐受人绢一束,为饷者所讼,左迁信威临贺王长史。晚年忽忽不得志,后为秘书监。初,孝绰居母忧,冬月饮冷水,因得冷癖,以大同五年卒官,年五十九。  孝绰少有盛名,而仗气负才,多所陵忽,有不合意,极言诋訾。领军臧盾、大府卿沈僧畟等并被时遇,孝绰尤轻之。每于朝集会同,处公卿间无所与语,反呼驺卒访道途间事,由此多忤于物,前后五免。
  这是《南史》里的记述,刘孝绰与“彭城”同乡的这俩兄到溉、到洽之间的事情实在是拿不上桌面,雅量都有限吧,但竟至于被后者公报私仇,刻毒设陷,实在是有些下三滥了。而可笑的是,弹劾孝绰的罪名是“携少妹于华省,弃老母于下宅”。所谓“省”及“省中”,就是皇宫禁地,带着妻妾厮混似乎玷污威严,何况“弃老母于下宅”,一顶不孝的帽子直接戴在他的头上,于人伦教化简直就是败坏。于是刘孝绰的行为“伤风败俗”,不可告人,因而获罪丢官。但更可笑的是,身为皇帝的梁武帝,竟然指鹿为马,说什么“为隐其恶”而将罪名里的“妹”字改为“姝”字。本来刘孝绰所带的是自己的“妾”,现在更不清不白,不知道与什么丽人胡来。一字之异,简直就是恶暴、宣扬刘孝绰的丑。还有可笑的是,《南史》的史笔者竟然在最后说“孝绰中冓为尤,可谓人而无仪者矣”,那几乎等于说是在中央机关办公室里与宫里的什么妃子有瓜葛了,可见歪曲的程度。至于另一罪行,刘孝绰任尚书吏部郎,因“坐受人绢一束,为饷者所讼”。仅仅因“一束”绢而遭遇起诉,而竟“左迁信威临贺王长史”,与前面相比,又实在不值得一提。  而具有戏剧性的是,刘孝绰被免职后,“高祖数使仆射徐勉,宣旨慰抚之”。此外皇帝还将自己创作的《籍田诗》,“先示孝绰”,似乎还是非常“赏识”刘孝绰的。打了之后再摸摸,小孩子间的把戏而已。而梁武帝的儿子昭明太子萧统其实也不赖,在他周围的三十多位文人学士中,刘孝绰做过太子舍人,又两次做过太子洗马,两次掌东宫书记,与他接触的时间最长,似乎也最为亲近。《梁书·刘孝绰》说:“时昭明太子好士爱文,孝绰与陈郡殷芸、吴郡陆倕、琅邪王筠、彭城到洽等,同见宾礼。太子起乐贤堂,乃使画工先图孝绰焉。太子文章繁富,群才咸欲撰录,太子独使孝绰集而序之。”又,《梁书·王筠传》:“昭明太子爱文学士,常与筠及刘孝绰、陆倕、到洽、殷芸等游宴玄圃,太子独执筠袖抚孝绰肩而言曰:‘所谓左把浮丘袖,右拍洪崖肩。’其见重如此。”但是,细心的人一定发现了,在那个因“伤风败俗”而免官的事件里,刘孝绰家的弟弟们,无论是亲兄弟还是堂兄弟都不干了,他们搜罗了不少关于到洽令人愤慨的事情,其结果,“又写别本封至东宫,昭明太子命焚之,不开视”,学生连自己老师的事问都不过问,居然“命焚之,不开视”,又显得多么无情和手段阴狠了。……  以史证诗,当然有些勉强,但至少说明了作者在朝为官,做得很是不舒服。他虽然所得甚多,而所失总是希奇古怪,得失之间,总是难以从容平顺,因而患得患失的心理总时时难以抹去。于是他感到了人生如寄而生出“忧生之嗟”。似乎皇帝老子有时候也救不了,生活处处遭人陷害,横亘于心中,无法排解,难以释怀,便有了难以自抑的人生悲哀感。  他对生命,对外物的感受是如此敏感,甚至引发他对自身存在的价值基础的怀疑。他感到,虽然他是非常幸运的,一生富贵优游,但总是难以静平风浪,在一派雍容富贵气象背后,总时时透出一种面对自己难控局面的无可奈何的感叹。在我们所看到的一派派欣欣向荣、自然界的勃勃生机的景象的背后,诗人所见的,却是不如意者的悲凉:自身没有依靠,没有安全感,尾随人后,委曲求全,福祸无常而避祸无已。特别是陷于朝廷的各种权势纷争的漩涡里的时候,哪里还有幼年的清俊神秀、为名流所重的荣耀感?而随波逐流中,又哪里还有宠辱不惊、练达稳固的风度呢?渐渐地,只有饱尝人生艰辛后的一种无可奈何的感慨死死缠绕着,甚至只有刻意为自己营造一个能够充分享受人生欢乐的虚拟环境。……这种生活态度实在并不潇洒、轻松啊!这是人到中年后阅尽人间沧桑、惟恐性命有失而又深怀忧生意识的异态,是那个朝野普遍笼罩的、朝忧夕患的一种畸形生命形态的呈现。  如果我们再联系诗人其它的诗篇,《夜不得眠》里徘徊庭院、仰望星空的深深的忧思和悲叹,《栎口守风》的在荆州回到京都途中面对栎口的风浪的焦灼不安的惊恐,甚至他的《古意》也有借女子守怨自伤的意味……,似乎可以知道,他并非后世的诗歌评论家所说的,起于唱和、沙龙流转的文人小群体的竞相摹写的逞一时艺术之能,以及所谓切磋技艺、娱乐消遣的把戏,本诗虽为咏物,却深贮体己之心,因此我们见到了他的“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借素蝶的自诉。  当然,情感的表白并不浅露,而诗句绝非赤裸,诗人是摹写回照中,非常注意个人的情绪与外物的刻写之间的规则,尽量让自己的情感按照外物的活动的场景进行编排,在细腻的描写里寓含自己的情感状态,因而使全诗显得深厚蕴藉,确实如一些评论家所说的,这正是一般咏物诗所难以企及的:既有精蕴的形象,又含题外的托寄。这就是论家所说的,“从容用笔,没有局促之感”,有一种浓郁的“雍容”气质。  下面我们看本诗后面的两个问题。  问题一是,这首咏物诗描写了素蝶的哪些活动,是怎样描写的。这首诗描写了在花丛和树叶间出没翻飞的素蝶随蜂采蜜并遇雀躲藏,受日照而起又顺风势返回的情形。是通过素蝶和周围事物的关系来描写的。  问题二,这首诗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首诗通过对素蝶活动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悲欢、沉浮,最后两句突出了诗人的依恋和向往。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咏物诗,几乎都可以套用“托物言志”或“象征”这样的说法。  ( ,据课堂录音,有所改动)
&&&&&&& &说明:图片来自“百度图片”。
作者的其他最新日志
评论 ( 个评论)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刘孝绰及其诗歌研究
下载积分:2498
内容提示:刘孝绰及其诗歌研究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4|
上传日期: 01:14:11|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刘孝绰及其诗歌研究
官方公共微信刘孝绰咏素蝶诗讲析-中国网专家博客 -
Powered by Discuz!
刘孝绰咏素蝶诗讲析
已有 2763 次阅读 13:48
|系统分类:
刘孝绰咏素蝶诗讲析吴礼明
  刘孝绰(481-539年)字孝绰,本名冉,小字阿士,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少有盛名,能文善草隶,号“神童”,年十四,代父起草诏诰。而仗气负才,多所凌忽。初为著作佐郎,后官秘书丞。曾任太子舍人、太子洗马,掌东宫管记,助昭明太子并编纂著名的《文选》等,是当时东宫学士的领袖,代表着天监、普通年间的诗歌理想。明人辑有《刘秘书集》。
  《咏素蝶诗》为南朝梁代文学家刘孝绰所写,……关于刘孝绰,对我们来说还比较陌生,虽然看下面的注释对他有一点介绍,显然是不够的,我这里多说一点,可能大家对他的认识就具体起来了。  他是南朝齐梁时代权宦子弟,彭城人,就是今天的徐州人,自幼聪明绝顶,被人誉为“神童”,因而能得当时的皇帝梁武帝的赏识。他在当时确实颇负文名,史载“每作一篇,朝成暮遍,好事者咸传送写,流闻河朔”,以至于“亭苑柱壁莫不题之”。这个就很像唐代的那些著名的诗人,比如贺知章、王昌龄等人的“旗亭听唱”,他们的诗歌刚刚写成就流传市井了。  再说一点,可能大家对刘孝绰的印象就深了。历史上的最早的文章总集《文选》,传是南朝梁代的昭明太子萧统所编纂,其实站在他的背后的就是这位大文豪,不少学者都认为他才是《文选》主要编撰人,可以说在文学史上做了非常重要的贡献。还有很著名的一部诗选《古今诗苑英华》,也传为刘孝绰所编写。在今人曹道衡、傅刚所著的《萧统评传》里,是这样评价这位文豪的:“毫无疑问,刘孝绰是萧统东宫学士的领袖,……刘孝绰在当时的影响大于何逊,这说明刘孝绰的创作代表着天监、普通年间的诗歌理想。”  这首《咏素蝶诗》我们现在就来具体地了解一下。
  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
  所谓素蝶,就是白蝶,……我听有人说,见到或是梦见白色蝴蝶似乎不吉祥,我不知道其理由何在。我小时候见到过白色的蝴蝶,有个头大的,很少,但个头小的比多,但没有引起任何感觉,只是觉得没有像其它蝴蝶那样引人注意而已。现在想来,白蝶的不引人注意,倒可能是它更显得单薄,你看,像白色纸片一样的翅膀,微小,轻盈,甚至太弱不禁风了。一掠过你的眼前,一闪忽就不见了,然后,很可能,它孤单的身影遗落在一根草尖上,或是野刺上,似乎凄然,又惊慌不定。它并不像其它有色蝴蝶很肆意地在花丛里起舞缠绵,它则远离浮华,并不多恋花间。刘孝绰所咏的蝴蝶应该是这样的吧?  你看,“随蜂绕绿蕙”,它那么怯怯地跟随在蜜蜂的后面,也在香草堆里绕来绕去,并时不时地躲进青薇里藏起身来。可怜,为了生活,竟然活得如此提心吊胆。所谓绿蕙,书上说就是王刍及蕙草一类的香草,也可能是兰花中的蕙兰,又称“绿壳类”,专业说明叫“苞壳的颜色为绿色缀筋绿”。而青薇又是什么呢?我原以为就是常见的蔷薇,似乎就因为有刺,但感觉颇为犹疑,于是查了一本书,叫《美人如诗,草木如织:〈诗经〉里的植物》,里面说,薇就是大巢菜或野豌豆,花色紫色或白色为多,状如凤舞小蝶。也就说,所开的是蝶形花。《尔雅·释草》称之为“摇翘”,取其“茎叶柔婉,有翘然飘摇之状”。啊,原来这在精灵要躲进和它一样的植物里,以迷惑来捕食它的飞雀的眼。这又是多么乖巧而机灵啊。有一本儿童读物,叫《蝴蝶·豌豆花》,里面有一首郭风的诗,很有意思,可以说是这方面极好的诠释了:
  一只蝴蝶从竹篱外飞进来,/豌豆花问蝴蝶,/你是一朵飞进来的花吗?
  再说一点。我记得现在小学有篇课文……,大约是人教版四年级的课文,叫《触摸春天》。文中说一个叫安静的八岁的小盲童。某个春天的早晨,在一株月季花前停下来,慢慢地伸出双手,极其准确地伸向一朵沾着露珠的月季花。而那朵月季花上正停着一只花蝶。但小姑娘的手指悄然合拢,竟然拢住了那只蝴蝶。过了许久,她张开手指,蝴蝶扑闪着翅膀飞走了。为什么在姑娘能捉住精灵般的蝴蝶呢?我想,只有因为这个小姑娘有无害人之心,才能攫住蝴蝶的心。她不会伤害它的,她似乎只为着喜欢,或者,干脆,小姑娘是赴一个晨会。  我这里再提说一下,我记得前面曾经给大家讲过柳宗元的诗,请大家翻到xx页,诗歌叫《秋晓行南谷经荒村》(“杪秋霜露重,晨起行幽谷。黄叶覆溪桥,荒村唯古木。寒花疏寂历,幽泉微断续。机心久已忘,何事惊麋鹿。”),特别是最后一句里,该诗经行已见荒冷,貌似无机实则有意凸显内在矛盾,在断裂处即可闻其心音。《庄子·天地》里说“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也就是含着巧诈之心,机巧功利之心。梁元帝在《金楼子·兴王篇》里说,伯夷叔齐因为心存谋害之心,而惊跑了给他们提供奶水的麋鹿。教训不能不说是深刻的。反过来说,这些上天赋予禀赋的灵物,正是依了这些本能,感知无害,感知有害,而才能远身避祸的。  再回来。然而,这微小的物,它还有很多先天的问题。“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什么意思?就是蝴蝶它需要阳光的照射,它得有光照才能飞起来。我以前不曾注意到过这个现象。小时候就曾困惑过,就是树上的蝴蝶直待露水晞干了之后,才纷纷闪烁于花丛之间,后来看了电视片才知道,夜晚气温下降,它的能量消耗很厉害,它的活动便受到限制,只有第二天太阳照射下,它获得了足够的能量才能飞起来。所以这小小的生物,特别是经受了昨夜的寒凉,对于日光的渴望与痴迷的强烈程度,就非我们人类所能想象的了。  受了凉,甚至受了冻的身体,它需依赖于阳光才能恢复生机,于是我们看到,在日光的照映下,呆在树叶间的它们忽然都纷纷起来,争着去觅食,也可以趁间去嬉游了。而它们又因为同样的原因,吃饱了,又乘着风,随着气旋,忽而都飞了回来。它们是如此地依赖于风日,你很难想象,离开了这两件天赐的宝物,它究竟还能否活得下去,实在是个严重的问题了。当然,不一定要就着大风,小风,或者微风行不行?也是可以的。总之,出行或者回归,都需要借助于外物。而它们又似乎像所有的微小的物类一样,都是齐刷刷地出去,又闹哄哄地一起回来,这可能就是弱小类生物都采取的生存策略吧。  当然,这两句诗再重复一下。映者照也,就是被日头照了,像两栖类动物啊,蝴蝶,蜜蜂类等等,可能都需要从日光那里获得能量,晒热了之后,才能活动或飞翔的。白蝶在经受日光的照射后,吸收了热能,就像车子到加油站加足了油水,都争着起飞来出去觅食了。因,介词,在古代汉语里可以视为动词性,以前也有将介绍划入半动词的,可以说动作性还是很强的。这后面的一句是说,有时或者只有,忽然大风袭来的时候,它们便就着风势而一同返回来。  前四句可以说诗人观察非常仔细,也能够体物,更给人触及心灵的震动。让读者不得不因他的所写,而对诗中的微小的蝴蝶生出怜悯与担忧之心。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深深的忧愁和悲哀。生命是多么短暂,多么渺小而可怜。蝴蝶的无力感,蝴蝶在自然面前的局限,都使诗歌读来多了一层忧郁的颜色。  读诗歌如果像一些评论家所说的那样,“在那风光旖旎的大自然中,一群素蝶忽儿……在绿草从上盘旋,忽儿……在微叶之下隐蔽,忽儿映着明媚的阳光翩跹起舞,忽儿顺着和畅的春风飞向远方,忽儿在锦簇的花团中若隐若现,忽儿在参差的密叶里穿进穿出。这些诗句犹如电影里的镜头,伴随着由绿蕙、青微、阳光、春风、红花、碧树组成的背景的不断变换,展示出了素蝶轻盈飘然、千姿百态的身影”,啊,这段话我特别要说明一下,是引自我们泾县的著名学者吴小如先生等编写的、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版的《汉魏六朝诗歌鉴赏辞典》,我以为还是隔了一层。但不妨作为一个参考系。  下面我们再看诗歌的最后四句。  “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这两句好像是对前面四句的小结与重复。蝴蝶们在花丛里、草叶间,或一只,或两三只,三四只,飞来飞去,或出或没,或隐或现。这既是个群像,又是一个瞬间的剪影,它们是那么鲜活,那么机灵,一刻都不愿意停歇下来,生命只要赋予一点点能量,只要乘势或借力,还是可以展现其生命的姿态的。只不过,这一切,都压在最后两上,“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芳华,直接地说就是芬芳的花,这个词照应了前面的“绿蕙”,幸,表示希望,芳华幸勿谢,就是美丽芬芳的花朵啊,你千万不要凋谢了;高大挺拔的绿树啊,你们要永远做我的依靠。这当然可能是“毋断食源、勿危生计”的心理了。  嘉树,就是佳树、美树的意思,典出《左传·昭公二年》,是说刚即位的晋侯,派韩宣子到鲁国聘问,鲁君设了享礼后,鲁国大臣季武子又在家办了宴会进行招待。见到季武子家“有嘉树焉”,“宣子誉之”,“武子曰:‘宿敢不封殖此树,以无忘《角弓》。’遂赋《甘棠》。宣子曰:‘起不堪也,无以及召公。’”……后面是什么意思?直白地说就是,季武子说不敢不对此佳树进行培植,没有忘记《诗经·小雅》“角弓”篇的意思,那到底是什么意思呢?西晋杜预注解说,“取‘兄弟昏姻,无胥远矣’,言兄弟之国宜相亲。”将这个意思放进刘孝绰这首《咏素蝶诗》里,我们发现解释起来还是很费解,不知所云啊。那,我们再看《左传》里后面的话,原来季武子是忽悠一枪,他“遂赋《甘棠》”才是想真正表达的意图,《甘棠》即《诗经·召南·甘棠》篇,有诗句“蔽芾甘棠,勿翦勿伐,召伯所茇”,杜预注解说,“召伯息于甘棠之下,诗人思之而爱其树,武子欲封殖如甘棠,以宣子比昭公。”召伯是周初的贤大夫。《史记·燕召公世家》里说:“周武王之灭紂,封召公于北燕 ……召公巡行乡邑,有棠树,决狱政事其下,自侯伯至庶人各得其所,无失职者。召公卒,而民人思召公之政,怀棠树不敢伐,哥咏之,作《甘棠》之诗。”原来鲁国的季武子设家宴,讨好大国的大夫,拐弯抹角地赞美他,将他比之为代君美政、荫庇人民的执政者。难怪韩宣子赶紧解释说,不不不,我哪能跟先贤相比呢。言下之意可能还有“照顾不了那么多”的意思,要照护也轮不到我啊。  那么“嘉树欲相依”什么意思呢?就是希望有仁德而心系苍生的执政者可以倚靠。这里的“嘉树”与前面的“青薇”相对。也就是希望不要在没有保护的草丛、藤窠里躲来藏去,希望能有真正的仁德者可以庇护、可以倚靠。的确,诗人并前面对素蝶生活情态所作穷形尽相的描摹,并非诗作的本意所在,诗人如是描写,实则是要读者寄寓一份怜悯,直至‘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二句,不啻呐喊而出,强化了诗作所要表达的凿凿情感。的确,没有什么比对生存的渴求更显示对生活的热爱了,也没有比展示内心的不安来表示对未来的强烈的期待了。  当然,如果联系诗人刘孝绰的生平,当可看出,此诗并非泛泛咏蝶之作,而是寄予了诗人的身世之感。联系刘孝绰虽然自负才华自视甚高,但一生仅做到秘书监,一直不能获得重大提拔,并且五进五黜,甚至有时甫一任职,旋即因事而解除,可知诗中蕴含着非常强烈的知遇明主的期盼。“嘉树欲相依”可以说为全诗真正的主旨所在了。于此诗中,诗人一方面借洁白的蝴蝶以表示自己的品质的高尚与纯洁,另一方面借蝶之口表示自己在遭受到官场的多次沉浮之后依然对仕官的渴望与追求。同时,也表达了自身的柔弱与可怜,又表达了自己对支配命运的宰制者的认同与依顺,可以说是博取怜悯与积极表忠的一个纽合吧。  我们今天当然很容易理解刘孝绰复杂的心态了。他虽然进身为官所有的条件都是令人艳羡的,但是,皇权或者专制的本质就在于制造种种混乱与事端而便于从中取事。因为它是唯一的社会庞大资源的调配者,或成或败都取决于它的兴致与你的忠诚度及受折腾的韧度。而有了事端与混乱,你对它的依赖感反而更强烈了。在它的眼里,一切都要依赖并仰仗于它,它就是诗歌里所提及的“日”与“风”,或者“芳华”与“嘉树”了。  对于诗人刘孝绰来说,按理,有皇帝和太子器重这两重背景,这位“彭城才子”应当可以鸿鹄志伸,有机会大展宏图一把,至少可以是衣食无虞、无灾无祸而舒适安泰吧。然而,看看《梁书》以及《南史》的“刘孝绰传”就可知,他一生起伏无定,一些职务一任再任,兜圈子回来再任,虽然官位最终有保,但所获所取,最终都要仰人鼻息、仰人眉睫,并常常要周旋、宛转于人下,而治他的罪行,无外都是些在今天看来鸡毛蒜皮的小事,或者安上一个不是理由的所谓“仗气负才”或者“书生意气”,说白了,就是我看你不舒服就要调理调理你。于是,所谓的致人忌刻乃至陷害的事便常常发生了。甚至有时候,什么理由都没有,以“公事免”,究竟什么原因,不知道。造化之弄人,往往无过于此。
  初,孝绰与到溉兄弟甚狎,溉少孤,宅近僧寺,孝绰往溉许,适见黄卧具,孝绰谓僧物色也,抚手笑。溉知其旨,奋拳击之,伤口而去。又与洽同游东宫,孝绰自以才优于洽,每于宴坐嗤鄙其文,洽深衔之。及孝绰为廷尉,携妾入廷尉,其母犹停私宅。洽寻为御史中丞,遣令史劾奏之,云“携少妹于华省,弃老母于下宅”。武帝为隐其恶,改“妹”字为“姝”。孝绰坐免官。诸弟时随蕃皆在荆、雍,乃与书论共洽不平者十事,其辞皆诉到氏。又写别本封至东宫,昭明太子命焚之,不开视。  孝绰免职后,武帝数使仆射徐勉宣旨慰抚之,每朝宴常预焉。及武帝为《籍田诗》,又使勉先示孝绰。时奉诏作者数十人,帝以孝绰诗工,即日起为西中郎湘东王谘议参军。迁黄门侍郎、尚书吏部郎,坐受人绢一束,为饷者所讼,左迁信威临贺王长史。晚年忽忽不得志,后为秘书监。初,孝绰居母忧,冬月饮冷水,因得冷癖,以大同五年卒官,年五十九。  孝绰少有盛名,而仗气负才,多所陵忽,有不合意,极言诋訾。领军臧盾、大府卿沈僧畟等并被时遇,孝绰尤轻之。每于朝集会同,处公卿间无所与语,反呼驺卒访道途间事,由此多忤于物,前后五免。
  这是《南史》里的记述,刘孝绰与“彭城”同乡的这俩兄到溉、到洽之间的事情实在是拿不上桌面,雅量都有限吧,但竟至于被后者公报私仇,刻毒设陷,实在是有些下三滥了。而可笑的是,弹劾孝绰的罪名是“携少妹于华省,弃老母于下宅”。所谓“省”及“省中”,就是皇宫禁地,带着妻妾厮混似乎玷污威严,何况“弃老母于下宅”,一顶不孝的帽子直接戴在他的头上,于人伦教化简直就是败坏。于是刘孝绰的行为“伤风败俗”,不可告人,因而获罪丢官。但更可笑的是,身为皇帝的梁武帝,竟然指鹿为马,说什么“为隐其恶”而将罪名里的“妹”字改为“姝”字。本来刘孝绰所带的是自己的“妾”,现在更不清不白,不知道与什么丽人胡来。一字之异,简直就是恶暴、宣扬刘孝绰的丑。还有可笑的是,《南史》的史笔者竟然在最后说“孝绰中冓为尤,可谓人而无仪者矣”,那几乎等于说是在中央机关办公室里与宫里的什么妃子有瓜葛了,可见歪曲的程度。至于另一罪行,刘孝绰任尚书吏部郎,因“坐受人绢一束,为饷者所讼”。仅仅因“一束”绢而遭遇起诉,而竟“左迁信威临贺王长史”,与前面相比,又实在不值得一提。  而具有戏剧性的是,刘孝绰被免职后,“高祖数使仆射徐勉,宣旨慰抚之”。此外皇帝还将自己创作的《籍田诗》,“先示孝绰”,似乎还是非常“赏识”刘孝绰的。打了之后再摸摸,小孩子间的把戏而已。而梁武帝的儿子昭明太子萧统其实也不赖,在他周围的三十多位文人学士中,刘孝绰做过太子舍人,又两次做过太子洗马,两次掌东宫书记,与他接触的时间最长,似乎也最为亲近。《梁书·刘孝绰》说:“时昭明太子好士爱文,孝绰与陈郡殷芸、吴郡陆倕、琅邪王筠、彭城到洽等,同见宾礼。太子起乐贤堂,乃使画工先图孝绰焉。太子文章繁富,群才咸欲撰录,太子独使孝绰集而序之。”又,《梁书·王筠传》:“昭明太子爱文学士,常与筠及刘孝绰、陆倕、到洽、殷芸等游宴玄圃,太子独执筠袖抚孝绰肩而言曰:‘所谓左把浮丘袖,右拍洪崖肩。’其见重如此。”但是,细心的人一定发现了,在那个因“伤风败俗”而免官的事件里,刘孝绰家的弟弟们,无论是亲兄弟还是堂兄弟都不干了,他们搜罗了不少关于到洽令人愤慨的事情,其结果,“又写别本封至东宫,昭明太子命焚之,不开视”,学生连自己老师的事问都不过问,居然“命焚之,不开视”,又显得多么无情和手段阴狠了。……  以史证诗,当然有些勉强,但至少说明了作者在朝为官,做得很是不舒服。他虽然所得甚多,而所失总是希奇古怪,得失之间,总是难以从容平顺,因而患得患失的心理总时时难以抹去。于是他感到了人生如寄而生出“忧生之嗟”。似乎皇帝老子有时候也救不了,生活处处遭人陷害,横亘于心中,无法排解,难以释怀,便有了难以自抑的人生悲哀感。  他对生命,对外物的感受是如此敏感,甚至引发他对自身存在的价值基础的怀疑。他感到,虽然他是非常幸运的,一生富贵优游,但总是难以静平风浪,在一派雍容富贵气象背后,总时时透出一种面对自己难控局面的无可奈何的感叹。在我们所看到的一派派欣欣向荣、自然界的勃勃生机的景象的背后,诗人所见的,却是不如意者的悲凉:自身没有依靠,没有安全感,尾随人后,委曲求全,福祸无常而避祸无已。特别是陷于朝廷的各种权势纷争的漩涡里的时候,哪里还有幼年的清俊神秀、为名流所重的荣耀感?而随波逐流中,又哪里还有宠辱不惊、练达稳固的风度呢?渐渐地,只有饱尝人生艰辛后的一种无可奈何的感慨死死缠绕着,甚至只有刻意为自己营造一个能够充分享受人生欢乐的虚拟环境。……这种生活态度实在并不潇洒、轻松啊!这是人到中年后阅尽人间沧桑、惟恐性命有失而又深怀忧生意识的异态,是那个朝野普遍笼罩的、朝忧夕患的一种畸形生命形态的呈现。  如果我们再联系诗人其它的诗篇,《夜不得眠》里徘徊庭院、仰望星空的深深的忧思和悲叹,《栎口守风》的在荆州回到京都途中面对栎口的风浪的焦灼不安的惊恐,甚至他的《古意》也有借女子守怨自伤的意味……,似乎可以知道,他并非后世的诗歌评论家所说的,起于唱和、沙龙流转的文人小群体的竞相摹写的逞一时艺术之能,以及所谓切磋技艺、娱乐消遣的把戏,本诗虽为咏物,却深贮体己之心,因此我们见到了他的“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借素蝶的自诉。  当然,情感的表白并不浅露,而诗句绝非赤裸,诗人是摹写回照中,非常注意个人的情绪与外物的刻写之间的规则,尽量让自己的情感按照外物的活动的场景进行编排,在细腻的描写里寓含自己的情感状态,因而使全诗显得深厚蕴藉,确实如一些评论家所说的,这正是一般咏物诗所难以企及的:既有精蕴的形象,又含题外的托寄。这就是论家所说的,“从容用笔,没有局促之感”,有一种浓郁的“雍容”气质。  下面我们看本诗后面的两个问题。  问题一是,这首咏物诗描写了素蝶的哪些活动,是怎样描写的。这首诗描写了在花丛和树叶间出没翻飞的素蝶随蜂采蜜并遇雀躲藏,受日照而起又顺风势返回的情形。是通过素蝶和周围事物的关系来描写的。  问题二,这首诗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首诗通过对素蝶活动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悲欢、沉浮,最后两句突出了诗人的依恋和向往。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咏物诗,几乎都可以套用“托物言志”或“象征”这样的说法。  ( ,据课堂录音,有所改动)
&&&&&&& &说明:图片来自“百度图片”。
作者的其他最新日志
评论 ( 个评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赵绰执法不惜死翻译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