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培养孩子的共情能力的重要性呢

心智解读:又称心智理论(Theory of Mind),指理解他人和自己的心理状态(如信念、意图、动机等),进而解释或预测他人行为,想法包括所有脑袋里想的东西,如感受、信念,需要,动机等。

简单的说,就是孩子能够有能力知道别人的想法,推测别人要做的事,知道自己知道的别人不一定知道等等。

爸爸非常生气了,孩子还在自己在哪里玩,没有注意到妈妈严肃的表情和即将到来的“咆哮”,全然一副“处于状况外”的样子。

这种情况,常常会导致孩子被人说不知道变通、不会看脸色、没礼貌、没有同理心。还会因为无法察觉自己或他人的情绪状态、无法理解语言背后的寓意而闹出笑话或因此暴走。

造成上述状况的“罪魁祸首”,其实是因为孩子缺少的心智理解能力。

比如:小红看到弟弟眼睛一直看着小明手中的冰淇淋,推测弟弟想吃冰淇淋(推测弟弟的欲求)。他想,如果不给弟弟吃冰淇淋,弟弟可能等下会哭闹(预测弟弟的可能行为)。所以,小红就把冰淇淋分给弟弟吃(适当回应的结果)。

孩子的理解力和同理心有很大关系。

自闭症谱系孩子与同龄孩童相比理解力有明显落后,即使能发展出低阶层的心智理解能力,但他们仍然在高阶层心智解读能力的发展上有较大困难,并且无法运用到日常生活情境当中。

那么,怎样提高孩子的心智理解力呢?

家长先要掌握不同年龄段孩子应当具备的心智理解能力有哪些——

早在1岁以前就会发展出共享式注意力,例如跟随视线、手指指示等;

在1岁半到3岁间,孩子可以根据眼睛看到或耳朵听到等等的生理讯息来进行解析;

在2岁时能开始进行假想游戏;

到3岁的时候孩童能分辨外表和现实的差异,理解各种情绪状态;

在3-5岁处于进阶心智发展时期,孩子发展出能够站在他人的立场来推论他人的情绪感受。开始了解到每个人对于同一件事情可能会有不同的解读,能将情绪和行为做连结;

在4-5岁的时候发展出理解初级错误信念的能力;

在5岁过后,处于高层次心智发展时期;

在5-6岁时,发展出理解次了解他人可能有与自己或与事实不同的信念的能力;

6岁以后开始能理解更细微的社交讯息(例如谎言、讽刺等)。

对于每个不同的个体,家长应尽量做出正确有效的教学策略

▲日常生活情境随机介入

从早到晚,需要心智理解能力的状态几乎无所不在。如果能在当下的情境中,有机会跟孩子提问与讨论,除了可以让孩子印象深刻外,也可以提高孩子当下对外界人事物的观察力与理解力、洞察力。

除了要把握时机外,教导者也要培养本身的观察力及敏锐度,并尽可能地提供或创造相似的情境,以弥补错失的机会。

1. 辨识情绪:你看妈妈的表情,你觉得妈妈喜欢吃这个馒头吗?

2. 由信念推论情绪:妈妈想买土司,认为那家面包店还有很多土司。结果一到面包店土司都卖光了,我就只好改买馒头。你觉得妈妈的心情是如何?我认为的跟结果是一样的吗?

3. 非字面解读:你今天这么早起啊?”太阳真是从西边出来了”。你知道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吗?

带孩子上学的途中,提问范例:

1. 行为推论原因:你看那个同学,他为什么跑那么快?

2. 行为推论欲望:要上课了,那个小朋友为什么跟他妈妈抱得紧紧的?

3. 非字面解读:你的书包里是装了“大石头”吗?

看电视时间,提问范例:

1. 情绪反推原因:那个小朋友为什么哭?

2. 情绪预测行为:她哭了后,旁边的小朋友可能会如何?

3. 错误信念:(把遥控器从平常放的地方改放到他处)你觉得爸爸(家庭其他成员)现在会认为遥控器是放哪里呢?

4. 区辨真实与外表:影片中的蜘蛛人,他本人真的是蜘蛛人吗?

绘本对有些孩子吸引力很大,可透过绘本角色的情节来让孩子做对照与省思。

可以参考但不限于心智理论绘本、一般类绘本、寓言/童话故事(白雪公主、小红帽与大野狼、龟兔赛跑…)

例如《白雪公主》里坏皇后假扮成老婆婆送有毒的苹果给白雪公主吃的桥段,也是错误信念的运用。

白雪公主觉得眼前这位老婆婆是一般的老婆婆还是皇后?如果孩子答的是皇后,就要引导孩子站在白雪公主的角度去想:皇后假扮成老婆婆的过程,白雪公主知道吗?她有看到吗?接着,可以再问孩子,白雪公主知道老婆婆送的苹果有毒吗?

从实际生活拍摄的互动影片、电视卡通或戏剧节目,借由影片可以暂停、回放的功能,让孩子可以抓住他人的表情、动作等非语言信息,来推论当事人的情绪、意图及欲求,解释当事人的行为。

▲连环漫画(思考泡泡)介入

自闭症孩子大多具有视觉优势,如果将孩子身边发生过的事例,透过漫画方式来引导,不仅可以将抽象事件变为具体,也可让孩子清楚看到他人响应及因果关系,并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在互动交谈中,自顾自地讲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而忽略他人的感受,造成交谈的难以持续也是自闭症谱系孩子常犯的问题。透过连环漫画中的表情,可以让孩子看到他每次谈的话题所引起的他人情绪,让孩子做自我觉察,重新审视并试图控制及调整自己的话语。

在游戏中,切记不要强迫孩子所有都要做或做到准确。游戏虽重视效果,但过程的愉悦才是促进孩子持续不断保有动机的关键。

最重要的环节“刻意练习”

家长在进行心智能力提升可以运用这8个方法:

1. 对心智理论要基本了解,进入他们的“心智理论”

在平时的相处过程中,我们发现和孩子互动时,大人通常不会回应孩子的世界,而是待在自己的成人世界里。我也学到帮助孩子发展的关键,是要真正的进入他们的世界。

我们的孩子无法用我们的方式解读我们的想法,但我们必须了解,其实我们通常也不懂他们的想法。我们发现帮助儿童发展的第一步,就是要进入儿童的“心智理论”。只有设身处地的为孩子着想,从孩子的角度出发,才能更好地与孩子交往,有助于自闭症孩子的身心发展。

2. 家长能够尽可能的对周遭环境做观察与纪录

家长若能培养自己的观察能力,并加以记录存盘,除了能明了原来心智理论处处存在我们的生活中,影响着我们与人互动的质量外,也比较能找出哪些点是可以来引导孩子的。

3. 家长对周遭人事物要有一定的敏锐度与细心

所谓敏锐度,就是家长本身也能适时地去感知他人的感觉,知道某件事用某种响应方式可能会引起当事人的某种情绪,或者知道哪些行为是带有某种欲望或意图等等。

4.依据孩子的优势能力引导

大部分自闭症谱系孩子倾向于视觉优势,但也有的倾向听觉优势。具听觉优势者,可透过聊天来增加孩子的理解与经验。而具视觉优势者,与孩子对话时,可适时绘图或以实物来增强孩子的理解。

5. 给予适量的内容,避免给予孩子过多东西,引起孩子反感

心智解读需要运用孩子的思考与观察能力,对谱系孩子来说并不是容易的事。所以家长务必不能操之过急,以避免孩子反感而拒绝学习。并且任何一个情境请尽量挑选在3-5个重点问题即可,不要一直反复询问引发情绪问题。

6. 选在适切的时候进行引导

所谓适切的时候是要家长与孩子都情绪平和稳定时。在身体心理状态良好下,孩子较能专注,学习才能事半功倍。

7.提问后可以给予选择性答案

当孩子对您的提问无法回答时,可以提供几个具体的答案供孩子选择。例如:你觉得他的心情是如何?1. 开心;2. 生气;3. 难过等等。

8. 适时给予孩子增强鼓励

每个孩子都喜欢被肯定与鼓励的,所以请不吝给予孩子的表现适时的鼓励与增强。除了物质化的增强,一个兴奋的赞声,一个雀跃的击掌,一个大大的拥抱,不仅可以提高孩子的成就感,也更能拉近彼此的关系哦!

}

共情能力,我们可以把它简单地理解为感受他人内心的能力。这个能力可以帮助我们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得更好,从而受到他人的欢迎。共情能力如何培养?做好以下几点,它们可以帮助我们拥有更强的共情能力。

1、专注于对方,注意倾听

想要提高共情能力,那么专注于你的交谈对象是必要的。只有专注于对方,我们才能去感受对方的情绪和心理状态,从而做到换位思考,想对方所想。

2、观察对方的肢体语言及神态

在人际交往中,有时话语并不能表达出对方的真情实感,反倒是对方的一些不起眼的神态或是肢体语言,会暴露出对方的真正想法。所以想要让自己更了解他人的内心,我们就需要去观察他人的肢体语言及神态。

3、不要去打断他人说话

没有人喜欢说话被打断的感觉,如果我们说话被打断,我们往往就会抗拒再说。这样的话,打断别人说话就会有两个弊端,一是激怒了对方,而是中止了对方的表达。

不要对他人的行为和言论妄加批判,首先我们不能确定对方这么做或是这么说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其次一旦我们的观点和对方的观点相冲,那么我们就会遭到对方的嫌恶。

共情能力类似于感同身受的能力,而如何才能让我们更好地对对方的处境感同身受?那就是我们经历过对方的处境。只有切身体会过对方的感受,我们才能更好地了解对方此时所想。而增加自己的经历,就可以丰富我们的情绪体验,让我们有更大的可能对他人感同身受。

共情能力在人际交往中十分重要,足够强的共情能力能让我们在人际关系中游刃有余,反之,则会让我们屡屡碰壁。共情能力如何培养?大家看完本文之后,是否能够回答这个问题了呢?

}

关键词:共情能力、幼儿教育、趋势

  科技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孩子们的教育逐步成为了当代奶爸奶妈们重视的关键议题。据统计,2018年中国家长在孩子的教育投资上花费的支出占比居全球第一,可想而知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真的屡见不鲜。更多90后一代走上了奶爸奶妈之路,为了孩子,各种培训班、辅导班、兴趣班遍地开花,爸妈们带着孩子穿梭奔波着。先不说近两年教育行业资本的大量引入,导致的行业内机构之间的水平层次不齐。就想问问:这,是孩子的选择吗?


  采访过一些家长,有一位家长是把孩子的空余时间几乎排满,除了普通的辅导与兴趣班外,后来还根据附近家长动态环境选择了高尔夫等课程。父母受过良好教育,并不断学习,平时很注重孩子的礼仪、良好习惯的培养,孩子的情商很高,跟他沟通的时候能感受到非同龄人孩子能媲美的。他是一位刚上一年级的小家伙。还有一位家长,因为工作时间原因,给孩子报了个放学后的晚托班(有人接孩子放学,孩子在机构做些作业),等到家长下班再来接孩子回去,忙碌一天,无暇顾及孩子,匆匆做好晚饭。孩子自顾自看了会儿电视,然后被催着洗澡睡觉了。我想说,孩子的兴趣培养,作业辅导等等是需要的,但家庭教育也是当代家长需要格外重视的。


  一个朋友以前跟我说:最新一批家长自己可能都还是个“孩子”,如何担当家长二字,如何做出更好的家庭教育?当时我还有些不明白,但最近关于孩子轻生、抑郁等报道不断出现的时候,我知道那位朋友说的可能没错。家庭教育在未来会成为一个趋势,因为成长型父母现在“很稀缺”。


  今天午餐时间与园长聊天,说到家庭教育的问题,她提到了一点——父母对孩子的同理心,我们一辈小时候应该都遇到过父母说谁谁谁家的孩子多么好,“贬低”自己家孩子的情况。同理心是与人沟通很重要的一点,更是家庭教育中一个基础。心理学中有一种说法——

,充分站在他人角度去思考,去体会对方的情感,这种能力叫共情能力。有这样的家长:孩子一哭就骂,孩子一闹就打,这会是好的家庭教育吗?了解共情,充分感知孩子,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思想,有情感。在孩子哭的时候要想到为什么,而不是觉得烦躁,急不可耐。如何改变自己的思考角度,充分考虑到孩子,培养父母的共情能力呢?来说说关于共情能力的培养。

  学会共情,要先放下自己的急躁焦虑情绪。孩子的情绪高涨,兴冲冲跑过来想跟你分享趣事儿,结果你因为一天的压力直接吼道没工夫听,去找你妈妈说。你要知道这时候孩子的情绪波动会很大,你一定要放下自身急躁情绪,等自己情绪稳定了,可以去跟孩子道歉,不要怕没面子,刚刚爸爸在忙,工作事情太累了,打扰到你的好心情了,真是对不起。这时候也是在培养孩子的共情能力,他会接受你的道歉后情绪又保持稳定。教育很奇妙,孩子在成长,父母一同成长。

  放下了急躁心情,你需要想明白为什么,搞清楚事情的原由,才能机智应对。孩子在家突然闹脾气,饭不吃,你应该要想的是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你可以先稳定一下孩子情绪,而不是逼着他吃饭。孩子是天真的,家长充分理解孩子然后询问他原因,大多数时候都会与家长倾诉,我们这时候一定要发挥共情的作用,了解情况,对症下药。

  共情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练就的,也不要想着共情能力是万能的,毕竟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个体,做到完全的共情是十分难得的,我们需要清楚且正确的认识它,之后再注重平常生活中的练习和坚持。

  熊孩子,闹不停;为什么?没共情。

  一定要充分认识到孩子是独立的个体,由于自身独特的年龄认知特点,需要家长发挥共情能力,在保证了物质基础之上,为孩子的家庭教育增砖加瓦,与孩子一同成长,教育一直在路上。

  愿诸位日益精进,成为更好的自己。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共情能力的重要性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