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孩子的儿童共情能力的发展阶段

心智解读:又称心智理论(Theory of Mind),指理解他人和自己的心理状态(如信念、意图、动机等),进而解释或预测他人行为,想法包括所有脑袋里想的东西,如感受、信念,需要,动机等。

简单的说,就是孩子能够有能力知道别人的想法,推测别人要做的事,知道自己知道的别人不一定知道等等。

爸爸非常生气了,孩子还在自己在哪里玩,没有注意到妈妈严肃的表情和即将到来的“咆哮”,全然一副“处于状况外”的样子。

这种情况,常常会导致孩子被人说不知道变通、不会看脸色、没礼貌、没有同理心。还会因为无法察觉自己或他人的情绪状态、无法理解语言背后的寓意而闹出笑话或因此暴走。

造成上述状况的“罪魁祸首”,其实是因为孩子缺少的心智理解能力。

比如:小红看到弟弟眼睛一直看着小明手中的冰淇淋,推测弟弟想吃冰淇淋(推测弟弟的欲求)。他想,如果不给弟弟吃冰淇淋,弟弟可能等下会哭闹(预测弟弟的可能行为)。所以,小红就把冰淇淋分给弟弟吃(适当回应的结果)。

孩子的理解力和同理心有很大关系。

自闭症谱系孩子与同龄孩童相比理解力有明显落后,即使能发展出低阶层的心智理解能力,但他们仍然在高阶层心智解读能力的发展上有较大困难,并且无法运用到日常生活情境当中。

那么,怎样提高孩子的心智理解力呢?

家长先要掌握不同年龄段孩子应当具备的心智理解能力有哪些——

早在1岁以前就会发展出共享式注意力,例如跟随视线、手指指示等;

在1岁半到3岁间,孩子可以根据眼睛看到或耳朵听到等等的生理讯息来进行解析;

在2岁时能开始进行假想游戏;

到3岁的时候孩童能分辨外表和现实的差异,理解各种情绪状态;

在3-5岁处于进阶心智发展时期,孩子发展出能够站在他人的立场来推论他人的情绪感受。开始了解到每个人对于同一件事情可能会有不同的解读,能将情绪和行为做连结;

在4-5岁的时候发展出理解初级错误信念的能力;

在5岁过后,处于高层次心智发展时期;

在5-6岁时,发展出理解次了解他人可能有与自己或与事实不同的信念的能力;

6岁以后开始能理解更细微的社交讯息(例如谎言、讽刺等)。

对于每个不同的个体,家长应尽量做出正确有效的教学策略

▲日常生活情境随机介入

从早到晚,需要心智理解能力的状态几乎无所不在。如果能在当下的情境中,有机会跟孩子提问与讨论,除了可以让孩子印象深刻外,也可以提高孩子当下对外界人事物的观察力与理解力、洞察力。

除了要把握时机外,教导者也要培养本身的观察力及敏锐度,并尽可能地提供或创造相似的情境,以弥补错失的机会。

1. 辨识情绪:你看妈妈的表情,你觉得妈妈喜欢吃这个馒头吗?

2. 由信念推论情绪:妈妈想买土司,认为那家面包店还有很多土司。结果一到面包店土司都卖光了,我就只好改买馒头。你觉得妈妈的心情是如何?我认为的跟结果是一样的吗?

3. 非字面解读:你今天这么早起啊?”太阳真是从西边出来了”。你知道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吗?

带孩子上学的途中,提问范例:

1. 行为推论原因:你看那个同学,他为什么跑那么快?

2. 行为推论欲望:要上课了,那个小朋友为什么跟他妈妈抱得紧紧的?

3. 非字面解读:你的书包里是装了“大石头”吗?

看电视时间,提问范例:

1. 情绪反推原因:那个小朋友为什么哭?

2. 情绪预测行为:她哭了后,旁边的小朋友可能会如何?

3. 错误信念:(把遥控器从平常放的地方改放到他处)你觉得爸爸(家庭其他成员)现在会认为遥控器是放哪里呢?

4. 区辨真实与外表:影片中的蜘蛛人,他本人真的是蜘蛛人吗?

绘本对有些孩子吸引力很大,可透过绘本角色的情节来让孩子做对照与省思。

可以参考但不限于心智理论绘本、一般类绘本、寓言/童话故事(白雪公主、小红帽与大野狼、龟兔赛跑…)

例如《白雪公主》里坏皇后假扮成老婆婆送有毒的苹果给白雪公主吃的桥段,也是错误信念的运用。

白雪公主觉得眼前这位老婆婆是一般的老婆婆还是皇后?如果孩子答的是皇后,就要引导孩子站在白雪公主的角度去想:皇后假扮成老婆婆的过程,白雪公主知道吗?她有看到吗?接着,可以再问孩子,白雪公主知道老婆婆送的苹果有毒吗?

从实际生活拍摄的互动影片、电视卡通或戏剧节目,借由影片可以暂停、回放的功能,让孩子可以抓住他人的表情、动作等非语言信息,来推论当事人的情绪、意图及欲求,解释当事人的行为。

▲连环漫画(思考泡泡)介入

自闭症孩子大多具有视觉优势,如果将孩子身边发生过的事例,透过漫画方式来引导,不仅可以将抽象事件变为具体,也可让孩子清楚看到他人响应及因果关系,并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在互动交谈中,自顾自地讲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而忽略他人的感受,造成交谈的难以持续也是自闭症谱系孩子常犯的问题。透过连环漫画中的表情,可以让孩子看到他每次谈的话题所引起的他人情绪,让孩子做自我觉察,重新审视并试图控制及调整自己的话语。

在游戏中,切记不要强迫孩子所有都要做或做到准确。游戏虽重视效果,但过程的愉悦才是促进孩子持续不断保有动机的关键。

最重要的环节“刻意练习”

家长在进行心智能力提升可以运用这8个方法:

1. 对心智理论要基本了解,进入他们的“心智理论”

在平时的相处过程中,我们发现和孩子互动时,大人通常不会回应孩子的世界,而是待在自己的成人世界里。我也学到帮助孩子发展的关键,是要真正的进入他们的世界。

我们的孩子无法用我们的方式解读我们的想法,但我们必须了解,其实我们通常也不懂他们的想法。我们发现帮助儿童发展的第一步,就是要进入儿童的“心智理论”。只有设身处地的为孩子着想,从孩子的角度出发,才能更好地与孩子交往,有助于自闭症孩子的身心发展。

2. 家长能够尽可能的对周遭环境做观察与纪录

家长若能培养自己的观察能力,并加以记录存盘,除了能明了原来心智理论处处存在我们的生活中,影响着我们与人互动的质量外,也比较能找出哪些点是可以来引导孩子的。

3. 家长对周遭人事物要有一定的敏锐度与细心

所谓敏锐度,就是家长本身也能适时地去感知他人的感觉,知道某件事用某种响应方式可能会引起当事人的某种情绪,或者知道哪些行为是带有某种欲望或意图等等。

4.依据孩子的优势能力引导

大部分自闭症谱系孩子倾向于视觉优势,但也有的倾向听觉优势。具听觉优势者,可透过聊天来增加孩子的理解与经验。而具视觉优势者,与孩子对话时,可适时绘图或以实物来增强孩子的理解。

5. 给予适量的内容,避免给予孩子过多东西,引起孩子反感

心智解读需要运用孩子的思考与观察能力,对谱系孩子来说并不是容易的事。所以家长务必不能操之过急,以避免孩子反感而拒绝学习。并且任何一个情境请尽量挑选在3-5个重点问题即可,不要一直反复询问引发情绪问题。

6. 选在适切的时候进行引导

所谓适切的时候是要家长与孩子都情绪平和稳定时。在身体心理状态良好下,孩子较能专注,学习才能事半功倍。

7.提问后可以给予选择性答案

当孩子对您的提问无法回答时,可以提供几个具体的答案供孩子选择。例如:你觉得他的心情是如何?1. 开心;2. 生气;3. 难过等等。

8. 适时给予孩子增强鼓励

每个孩子都喜欢被肯定与鼓励的,所以请不吝给予孩子的表现适时的鼓励与增强。除了物质化的增强,一个兴奋的赞声,一个雀跃的击掌,一个大大的拥抱,不仅可以提高孩子的成就感,也更能拉近彼此的关系哦!

}

一位老人坐在公园的椅子上呜咽,他刚刚失去了相伴多年的老伴儿。男孩看到此情,跑过去看个究竟,他爬到老人的腿上,静静地坐在那里。奇怪的事情发生了,老人一下子就觉得好了很多,情绪也稳定下来。后来,男孩的妈妈问他对老人说了些什么,男孩答到:“我什么都没说,只是帮他哭泣。“

从生命开始的那一刻,我们的机体就具备了共情(同感、同理心)的能力。新生的婴儿听到其他婴儿的哭泣声时,所做出的反应就是自己也跟着哭;在看到小伙伴不开心时,很多仅两、三岁大的幼儿也会做出安慰他人的举动:他可能会把自己的食物、玩具放在小伙伴的手中,并且用肢体语言来表示他的关心。

我们能够了解别人的情绪是因为大脑中有被称为镜像神经元(mirror neuron)的神经细胞。这些神经元会因为看到别人微笑或皱眉而激活,通过对观察到的面部表情提供一个内在的模拟,并经由脑岛将讯号传递至边缘系统。这样,我们的边缘系统就会提供所观察到表情的情绪感觉 ( )。

如下图所示,共情的能力由多方面所组成。比如情感识别,有共情能力的人首先要能够识别他人的情绪变化,这种对他人情绪的辨认与理解是社会认知的核心。而患有自闭症的儿童,他们的大脑发育没有到达这样的高度,所以他们也很少表现出与共情相关的行为和体验。具有共情能力的人时刻都很清楚,真正的情绪体验是发生在别人身上的,而不是观察者自己的身上。虽然共情的效力是强大的,但也是有界限划定的。

婴儿的一些共情反应是纯粹、本能的,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共情的能力会慢慢的内化至价值观,直至成为道德行为的核心,这就需要儿童学会鉴别他人的情感状态,并掌握采取何种方式来应对。下面是儿童发展心理学家 William Damon(1988)对从婴儿期至青春期的儿童共情能力发展变化的分析。

  • 婴儿早期:对自我的情感和需要之间的边界很清楚,但不能区分自我和他人的情感与需要。
  • 1 ~ 2 岁:能够将辨别他人悲伤的情感发展为真诚的关心,但还不能将这种情感真实化地转变成有效的行为。
  • 儿童早期:儿童意识到每个人的观点都是独特的,不同的人对同一情境会有不同的反应。借此,儿童会对他人的悲伤做出更适当的反应。
  • 10~12岁:发展出对处于不幸困境中的人的共情——穷人、流浪者及残障人士。到青春期,这种共情能力将对个体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带来人道主义的色彩。

再来看一下题目的问题:培养儿童的共情能力,既是培养,那多为后天所得。共情行为是先天还是习得,不同理论流派的观点也不同。如前所述,共情有其生理的基础;进化理论也认为,共情是人性的基本成分之一,有助于种族的延续;而社会学习理论则认为这来自儿童社会经验的积累,也就是说共情是习得而来的;认知发展的理论也同意这一观点,并进一步指出随着儿童的智力发展,在获得重要认知技能的同时,也影响着儿童运用共情行为的动机。

暂从社会学习理论来着重说明。

儿童共情能力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能促进亲社会推理的成熟,也促使他们能够无私地关爱和帮助任何处于困境中的人(Eisenberg 1999)。而对儿童的亲社会倾向产生最普遍而深刻的影响是他人的行为,也就是儿童所接触的榜样(Albert Bandura 1989)。

做为儿童所接触的榜样——父母,经常向儿童做出有关利他行为的宣扬,赞赏那些共情能力高,又表现出亲社会行为的儿童,从而这些奖赏产生的积极影响也会与亲社会的行为联系起来,而儿童也往往会力求实现由自己所尊重的成人制定的目标。久而久之,共情能力就成为一种自我的强化。同时,也帮助儿童内化社会规则及责任,更加促进了共情能力的提高和利他行为的发展。

儿童在观察到父母的助人行为后,特别是父母为其提供了有说服力的助人理由,同时又给予行动示范的情况下,儿童会更具共情能力,并乐于助人,这种行为还能对儿童产生长远的影响。在这个过程中,父母的共情能力及教养方式同样影响着儿童。当孩子出现伤害他人的行为(争执、言语及行为的攻击)时,更多使用非惩罚性方式的父母,常常表现出对别人的同情和关心,他们会劝导孩子为自己的错误行为承担责任,并督促孩子去安慰和帮助对方,这通常能培养出更富有共情能力的孩子;而经常使用强制及惩罚方式的父母则阻碍了孩子共情能力的发展,同时也削弱了孩子道德能力的成熟。

共情能力高并愿意做出亲社会行为的儿童,通常他们的父母总是鼓励着他们,并以身作则。(source :《Social and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二战期间,日本驻立陶宛的代领事杉原千亩()在明知帮助犹太人会毁掉自己外交官的生涯后,还是为他们开出了几千张出境签证。是什么原因让他做出如此的牺牲?通过回顾他的生长经历可以追溯:首先,在他的童年时期,目睹了父母的善行。他的父母帮助陌生的旅者,给他们提供关怀和避难所。这种早期的经历使杉原将更为广泛的群体纳入到了“我们‘的概念中。其次,杉原与一名犹太少年保持着良好的关系,既而也获得了与少年家庭进行社会交往的机会。如果对个体的困境表现出共情,那用相同的方式帮助相似的其他人也一如既往。最后,牺牲自己的权益来保护他人的信念已与杉原的自我概念相一致。

透过扩展”我们“的概念、早期与受害者的关系以及助人的自我形象这三个联结的因素,对杉原千亩的行为就不难理解了。这些看似平常的动机,却影响着共情能力和亲社会行为,多种动力的相互作用带来助人行为。对儿童共情能力的培养也可窥见一斑。

}

共情能力是情商的构建基础,关键在于改变以自我中心的思维模式,站在对方的立场考虑情感需求。那么,自闭症儿童的共情能力怎么样?如何提升呢?

自闭症孩子的共情缺陷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情绪识别困难,无法理解他人的心理状态;二是无法进行恰当的社会行为反应。

提升自闭症儿童的共情能力绝非易事,我们该如何做呢?

培养自闭症儿童的共情能力,第一步是共情的示范。关注并肯定孩子的情绪和感受,是让孩子理解他人情绪和感受的前提。试想,若孩子的情绪感受无人关注,还常被人忽略,又怎么能够让他们以同理心关心他人的感受呢?当孩子出现某种情绪时(即使是错误的情绪),要让孩子意识到自身的情绪情感状态。所以,家长和老师要耐心倾听自闭症儿童的诉说,及时给予足够的回应,让孩子知道自身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情绪,并感受到家长对他的关怀和关注。

家长和老师的适时引导不是一味讲道理,而是站在自闭症儿童的角度体会他的感受,与孩子共情。冷处理和单纯说教只会让孩子无法正确了解与表达自身情感。比如,妈妈牵着自闭症儿童的手行走,前面走着一位行走不便的老人,于是妈妈和孩子放慢了脚步。但是,后面的行人喊“你们走快点啊!”这时,妈妈可以向后面的行人解释:“人太多了,过道窄,咱们忍着点吧!”然后再跟孩子说:“你看前面的老奶奶走得多吃力,等你长大后就可以扶着老奶奶走快些了。”这样的家长善于利用日常小事引导孩子正面理解他人的行为和情感,向孩子传达共情的思维模式,帮助孩子换位思考。

自闭症儿童的共情能力缺陷,与其生活环境存在一定关系。一些父母工作忙,没时间顾及孩子,忽略了孩子的情感需求。结果孩子只能把看电视、玩手机作为生活的重要部分,失去了鲜活的生活环境和体验,无法获得共情的机会。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为自闭症儿童多创造共情的生活环境,让孩子体验与他人交流、社交的经历,放手让孩子去体验生活,让他们产生需要帮助的感受,体会被他人需要的感受。

自闭症儿童的共情能力如何提升?以上就是99自闭症网为您整理的答案。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儿童共情能力的发展阶段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