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预防孩子得儿童手足口病怎么预防呀?

几年前随着媒体对重症手足口病的报道,这种病开始进入公众的视野,还引发了家长们的集体恐慌。有些家长一听到孩子被诊断为“手足口病”,就吓得脸色苍白、两腿发软,有些家长强烈要求医生下重药防止病情加重,有些家长听说附近有孩子得了手足口病,就把自己的孩子严密保护在家里,还有些家长甚至定期给孩子吃抗病毒药物来预防手足口病……以上种种慌乱都反映了大家对手足口病存在着很大的认知盲区,因为不了解,所以莫名地害怕与恐慌。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感染所致,目前有数十种肠道病毒都可以引发手足口病,其中柯萨奇病毒A16 型和肠道病毒71 型被认为是导致手足口病流行的主要原因。人群对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普遍易感。手足口病的传染源是隐性感染者或者患者,隐性感染者即感染了肠道病毒但是不表现出症状的人,多为成人,患者就是感染了肠道病毒并表现出一定症状的人,多为儿童。当我们的手接触到隐性感染者或者患者的鼻涕、痰液、唾液、疱疹液、粪便等,病毒便会经我们的手进入我们的口中,然后感染我们。比如,在幼儿园里,患手足口病的小朋友A 用擦了鼻涕或口水的小手玩了小皮球,当A把小皮球传给另一个小朋友B 时,病毒也就跟随小皮球传到了小朋友B 的手可能遍布全身,以躯干为多,面部和四肢较少,而手足口病患儿的疱疹好发于手心、脚心、肛周,或者好发于四肢关节处的皮肤。

要点1.轻症手足口病会自愈

手足口病具有自限性,绝大部分患儿只需要隔离休养、对症处理就可以自愈。家长只需做好该做的护理,顺应病程发展,孩子多会自行恢复健康。

要点2.这样做可以预防手足口病

·5~7 月, 避免带孩子去人群密集的公共场合

·勤给孩子换内衣裤及床上用品

·孩子的餐具及玩具定时清洁

要点3.孩子出现以下症状考虑手足口病

·发热、流口水、拒绝吃东西、嘴巴痛、喉咙痛

·口腔、手、脚、肛周有红色疱疹或斑丘疹

要点4.手足口病不宜擅自用药

× 给患儿服用抗病毒中药

× 给患儿服用利巴韦林

√ 不滥用药物,加强护理、密切观察、及时就医

要点5.这样护理患儿好得快

·隔离休养,忌剧烈活动

·饮食宜细软温凉,食物以孩子能接受为准

·若发热或口腔疼痛难忍,规范服用药解热镇痛

要点6.孩子口腔疼痛时这样护理

口腔疱疹带来的疼痛让孩子拒绝需要咀嚼的食物,家长可以为孩子准备粥、面、汤羹等软食流质,同时给孩子口服补液盐溶液保证水分和电解质。电解质冰棒也是不错的选择。

成年人可能通过曾经隐性感染或者患病已获得了特异性免疫,患手足口病的人群以5 岁以下儿童的比例最高。当然,成年人也有可能患病,有少部分家长在照顾完患手足口病的孩子之后也被传染手足口病。通常,我们在感染病毒后可获得长期而又稳定的特异性免疫,但感染不同种类和型别的病毒后所诱导的特异性免疫缺乏交叉保护力。因此,手足口病可能得了还会再得,所以家长一定要做好预防工作

}

养生之道网导读:预防手足口病的方法有哪些?手足口病常通过患病幼儿的玩具、餐具以及日常用品传播,容易在幼儿园中造成小范围流行。了解了预防手足口病的方法,才能更好的保障小朋友的健康噢!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型),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16型(Cox 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 71)最为常见。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表现口痛、厌食、低热、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小疱疹或小溃疡,多数患儿一周左右自愈,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个别重症患儿病情发展快,导致死亡。目前缺乏有效治疗药物主要对症治疗。手足口病主要发生在5岁以下的儿童,潜伏期:多为2~10天,平均3~5天。

急性起病,发热、口痛、厌食、口腔黏膜出现散在疱疹或溃疡,位于舌、颊黏膜及硬额等处为多,也可波及软腭,牙龈、扁桃体和咽部。手、足、臀部、臂部、腿部出现斑丘疹,后转为疱疹,疱疹周围可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手足部较多,掌背面均有。皮疹数少则几个多则几十个。消退后不留痕迹,无色素沉着。部分病例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多在一周内痊愈,预后良好。部分病例皮疹表现不典型,如单一部位或仅表现为斑丘疹。

少数病例(尤其是小于3岁者)病情进展迅速,在发病1~5天左右出现脑膜炎、脑炎(以脑干脑炎最为凶险)、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极少数病例病情危重,可致死亡,存活病例可留有后遗症。

近期,山东省出现手足口病流行。记者昨从广州市疾控中心了解到,几年前广州出现过手足口病散发病例,发病者多为5岁以下的婴幼儿,但近期没有收到此类报告。专家呼吁,该病尚没有疫苗,在流行季节家长应少带宝宝到公共场所游玩。教育宝宝养成讲卫生的良好习惯,做到饭前、便后洗手,对餐具、生活用品、玩具等应定期消毒。

1、多“袭击”5岁以下小儿

广州市疾控中心专家告诉记者,手足口病由肠道病毒引起,患者主要为5岁以下婴幼儿,发病时患儿口腔内颊部、舌、软腭、硬腭、口唇内侧、手足心、肘、膝、臀部和前阴等部位会出现小米粒或绿豆大小、周围发红的灰白色小疱疹或红色丘疹。疹子不像蚊虫咬、不像药物疹、不像口唇牙龈疱疹、也不像水痘,所以又称“四不像”;而临床上更有不痛、不痒、不结痂、不结疤的“四不”特征。个别患者可能出现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严重并发症,或危及生命。如果没有合并症,手足口病患儿多数一周即可痊愈。

2、可通过玩具和日用品传播

“手足口病常通过患病幼儿的玩具、餐具以及日常用品传播,容易在幼儿园中造成小范围流行。”专家说,手足口病患者、隐性感染者和无症状带毒者为主要传染源,发病第1周传染性最强。病毒可通过人群间的密切接触传播。例如,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以飞沫形式,经呼吸道感染新的易感者;唾液、疱疹液、粪便中的病毒可经手或借助被污染的毛巾、手绢、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经口传播给他人;与患者同居一室易被感染;饮用被病毒污染的水也可感染手足口病。专家说,需要提醒的是,手足口病无免疫性,患过本病后如不注意预防,还会再患。

3、少带孩子到拥挤场所

可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所以至今尚未研制出疫苗。专家指出,要预防手足口病,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一是要做好疫情报告,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对疫点及时采取预防措施,防止疾病蔓延扩散。二是托幼等单位做好晨间体检,发现疑似病人及时隔离治疗。三是对被污染的日常用品、玩具、食具、桌椅等应消毒处理,患儿粪便及其他排泄物可用3%漂白粉浸泡消毒,衣物置阳光下暴晒,室内保持通风换气。四是要尽量少让孩子到拥挤公共场所,减少被感染机会。五是教育宝宝坚持饭前便后勤洗手,可有效预防病从口入。

手足口综合征虽由病毒引起的,一般以柯萨奇病毒A族为主,B族也可以致病,有时具有高度传染性的腮腺病毒也可以充当病因的角色。这个病有以下几个特点:

1、多见于学龄前儿童,尤以1岁~2岁婴幼儿多见,潜伏期为4天~7天,以夏秋季多见,传染力较强。

2、全身症状以发烧、食欲不振为主。由于在硬腭、口腔粘膜、齿龈及舌部出现水疱、溃疡,故可产生疼痛性口腔炎。在手掌、足底、肛门周围均可见米粒大至豌豆大的丘疹及水疱,周边红晕,数目从几个至几百个。

3、病程一般为7天~10天,预后良好,复发者罕见,合并症也很少,只有个别病例可合并为病毒性心肌炎、胸膜炎。

4、末梢血象符合病毒感染的特点,即白细胞总数不高,分类中淋巴细胞数增高。

5、本病属病毒感染,在治疗上以使用抗病毒药物为主,以及对症处理,以增加机体抵抗力。对口腔的治疗和护理十分重要,因为关系到婴儿的进食;高热也要及时处理,否则可能发生惊厥;对皮疹破溃,要及时消毒敷药,以防继发感染。以上是治疗本病的要点。该病虽不属传染病,但仍有一定的传染力,故患病小儿在热退、皮疹消失后方能入托。

}

不少孩子都经历过手足口病的折磨,家长也是十分的心疼,没经过这些的家长也无时无刻不在担心。今天就教大家几招对付手足口。

引起手足口病的病毒是一种人类肠道病毒,整个大家庭有20多种型别的病毒都可以引起手足口病,最厉害的要属EV71,其次是COXA16。这些病毒尤其中意欺负小朋友,婴幼儿更容易中招。

那么如何第一时间发现孩子是否患上手足口病了呢?

手足口病典型的临床表现就是手、口、足、臀部会出现斑丘疹或者疱疹。

手足口病是如何传播的呢?

1. 粪口途径:患者和病毒携带者的粪便里含有大量病毒,直接或者间接接触粪便或其污染物后,通过吃东西和喝水把病毒吃进去造成感染。

2. 呼吸道分泌物:患者的口腔、鼻烟的分泌物都可以携带病毒,如果接触到了被污染的玩具、餐具、毛巾等后却不洗手,还是同样可以通过进食而吃下病毒而感染的。

3. 疱疹液:一些患病的小朋友会起疱疹,一旦疱疹破溃,里面的病毒就会出来,通过直接或者间接接触到这些带病毒的疱疹液都会造成传染发病。

1. 养成洗手好习惯,在接触口鼻、吃东西、如厕后等都要立即洗手。

2. 不与他人混用毛巾、水杯等。

3. 孩子的玩具、生活用品等要定期消毒。

4. 避免接触手足口病患者,流行期间尽量不要到人流密集的场所。

6. 托幼机构要认真落实晨午检工作、做好缺勤登记、保持室内通风、定期清洗消毒。

公正·准确·科学·规范

撰文:珠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流行病防制所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儿童手足口病怎么预防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