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抓好常态下的思想品德课教学实录

常态课才是教学之本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王斌&&& 前几天,即将赴苏北盐城进行两地教研课程交流活动的蒋老师找到了我,让我帮她画一张上课用的挂图。带着疑惑,我询问她为什么不准备多媒体课件。蒋老师坦言:“这次去只是准备上一节有效果的常态课,又不是去赛课,太花哨了没多大意思。”我听后顿觉醒悟。是啊,我们上课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书本知识,能化繁为简让学生既快又牢地掌握知识当然是最好的。况且,我们教师平常上课不可能总像上公开课一样去精心准备。应该来讲,上好常态课是教师教学工作的根本。 教师们要上好每堂常态课绝不是件轻松的事,这要求我们既要作一些充分的课前准备,同时也要注重平时的教学经验的积累及对课堂教学的反思。因此,笔者以为,常态课的好坏是决定我们每位教师教学质量高低的关键。 与常态课不同的是公开课。众所周知,公开课是备受学校与教师重视的。许多教师通过公开课的获奖而出了名,学校也把教师外出作公开课当做提升学校知名度的一种途径。于是,一堂堂满载新课程理念的公开课便粉墨登场。由于过分追求课堂教学的完美,教师在课堂上不同程度地出现了赶时髦、走形式、摆架子的“课堂作秀”现象。一堂公开课所耗费的人力、物力是常态课无法可比的。为了上好一堂公开课,许多教师参与进来献计献策。同时,上公开课的教师往往要经过反复试上,哪几个学生发言,发言的内容是什么都计划好了。试想一下,这样的课堂教学没有关注到学生的个性,何谈以学生为主体? 当然,公开课也不是一无是处。笔者以为:只要我们能主动地转变观念,摆正心态,改变一些不正当的做法,公开课依然能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一面大旗,对我们常态课的提高起到一个良性的促进作用。 教师们能够在各级公开课评比中获得优秀成绩固然是值得庆贺的,但能够上好公开课的老师未必就能证明自己的教学能力比其他教师更胜一筹,也未必能让自己的学生得到更多的知识。但是,为了评职称等一些需要,许多教师又会争着外出参加公开课评比,真正该受到重视的常态教学课反而容易被他们忽视。 学生平时的知识积累靠的是教师的一节节生动的常态课,常态课教学质量的高低才是一名教师水平的真正体现。教师们不可能像上公开课那样去准备每堂常态课,但充分的课前准备还是非常有必要的。各地教研部门应该静下心来,多思考该如何抓好各校常态教学课,同时加大对优秀常态课的研究和推广,改革现有的课堂教学评价机制,把评价的目光转向真正具有实效性的常态教学课上来。只有这样,才会让我们的学生在学习中真正受益。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细节入手,立足常态,严抓教学常规管理
我的图书馆
细节入手,立足常态,严抓教学常规管理
细节入手,立足常态,严抓教学常规管理&
儋州市白马井中学
儋州市白马井中学座落在北部湾畔美丽富饶的渔港白马井镇。学校占地面积95亩,校园居高临海,绿树成荫,环境幽雅,风景宜人。现有学生4448人,教职工182人。几年来,我校始终坚持“教书育人、管理育人、环境育人”的办学宗旨,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的办学策略,加强学校内部管理,狠抓教学质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我们的做法是:
一、抓细常规管理,促进教与学的和谐发展
(一)抓细常规管理目标和要求
教学常规的管理是学校管理的主体和重点,是确保教学工作高效、有序运行和大面积教学质量的基础。在宏观管理上,学校明确了“七年级是基础,八年级是关键,九年级是重点”的策略定位。学校根据不同年级确定教学管理的重点。七年级处在初中起步阶段,既是学生良好习惯养成的最佳期、定型期,又是从小学到初中学习的适应期、过渡期。所以我们抓住头一个月和上半学期,集中精力、全力以赴,一抓习惯养成,二是抓平稳过渡。八年级是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快速发展的时期。我们把学法指导和根据学生思维特点的教法改革作为重点,逐步渗透。强化课堂管理,做好防差补差工作。学校每年将毕业班工作作为重中之重,首先成立中考备考领导小组,明确责任,领导管理到位。其次,制定奖励政策,激发教师工作潜能。再次,制定详细的复习计划,明确奋斗目标。然后,狠抓基础知识,重视能力培养;理清讲练关系,重视情感教育;关注全体学生,挖掘边缘潜力;调动各方因素,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抓好常规管理细节
在微观管理上,我们树立了“成功源于过程,精彩来自细节”的理念,切实做到真抓实管、严抓细管,下功夫抓好“备、教、批、辅、评”教学过程的管理。学校对教学环节中的备、教、批、辅、评都提出了具体要求并制定了一系列常规制度。
1、抓备课,做到“四备五统一”。在做好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坚持进行个人二次备课;依据学情设计好每一节课,并上好每一节课。
2、课堂教学狠抓教与学两个效率的提高。对教师的“教”要做到“三个关注”:(A)关注学生学习态度,特别关注亚学习状态;(B)关注教学过程虎头蛇尾现象;(C)关注学生错误思维。对学生的“学”,要重点抓学习习惯、学习态度的养成。
3、抓好作业管理。每学期的教师专业知识培训都要求数理化教师做2套课外习题,在做题中提高教师解题能力,进而做到对学生作业的精选、精练、精批,建议教师统一建立学生错题档案,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反馈、及时矫正。建议政、史、地、生布置并当堂完成作业,切实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提高学习效率。
4、抓好辅导。学校建立面向全体学生的辅导制度。具体讲,一要对学生进行认真分析,把握好教学定位,对不同程度的学生采取不现策略,提出不同的要求,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较大的提高。2008年我校荣获儋州市教育教学质量优质奖。二要加强尖子生、特长生的培养。要注意发现尖子生的苗子,对总分或某一学科有希望冒尖的学生要尽量做到重点培养、跟踪管理。对音、体、美专业有较好基础和特长的学生,指定专业教师给予专业训练方面的帮助。2010年我校有4名体育特长生考取省级重点高中。三要加强对有偏科现象的学生进行补缺补漏,帮助他们分析存在不足及原因,提供开小灶机会。四要重视奥赛的辅导工作。要有教学计划,严格教学管理,关心爱护学生,注意知识拨高,使尖子生冒得出。我校连续十年参加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荣获初中组一等奖25个。
5、抓好考核。做到三重,即重考试、重考风、重导向,每次考后学生要做好自查,教师认真进行质量分析,并协调各科采取补弱措施。这些教学策略、思想和原则及管理方法,老师们在教学中逐步认同,并加以运用,提高了教学水平,既成就了教师个人的成长,又化解了师生教与学中的矛盾,形成了和谐的师生教学关系。
(三)抓养成,促规范
我校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一些家长文化水平比较低,不善于引导子女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还有一些家长常年外出捕鱼为业,无暇顾及孩子的教育,致使一些同学的言行、举止散慢粗俗。为此,学校加大学生养成教育的力度,促进学生文明成长。1、严格要求和纪律约束是我们文明育人的特点。几年来,我们坚持从严治校的原则,从一点一滴的日常行为抓起,严格规范、严格要求、严格管理,并把学生日常行为中容易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细化为《学生行为习惯20条》、《校内一日常规》等操作性较强的学生管理制度,在学生中实施。我们在育人过程中还提出了“认识水平不断上升,工作重心不断下沉”的工作模式,使全校教师认识到,要站在国际旅游岛大背景下考虑育人工作,从如何能做一个“城市合格的公民”的要求开始,从“做好身边的每一件小事”抓起,一点一滴的要求,一举一动的设计,从学习习惯到勤俭节约,从尊敬老人到同情病弱,从端茶倒水到环保意识,无一不渗透到学生的行为当中。2、培养学生的自觉行为能力。我们认为学生行为的最高境界应该是自觉地接受和配合学校的教育,因此我们十分重视自觉行为的训练,把一项项有益活动,变成学生“自愿参加”的行动。教师采取引导的方式,经常开展“我是自觉行为的小主人”、“告别不文明言行志愿者”等活动,并履行学生文明公约的签字程序。就是通过这些体验性的活动,让学生从内心里产生参与的感受,使学生们带着“不能违约”而自我尊重、受人尊重的心理,不断地规范和约束自己的言行,从而实现不断进步,不断发展。
二、优化校园文化,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学校文化是学校的灵魂。我们在学校文化建设中,既关注制度的传承与创新,又在努力营造一种精神文化氛围。
(一)抓教师管理,构建一个和谐的优秀团队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目前,我校已建立起一套较为全面、科学、务实的管理方案,形成了“制度管理三维体系”,力求科学客观、公平公正地评价教职工的工作实效。同时我校大力推行情感管理,以人文关怀为理念,以和谐发展为内涵,把“五心三情”贯穿于日常管理工作中,充分调动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年我校连续被评为儋州市教育系统先进集体。
(二)立足校本培训,推动青年教师成长
学校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缩短了青年教师的成长期。一是强化青年教师基本技能的训练和提高学科专业水平。学校组织了青年教师常规专业知识考核,开展了青年教师备课基本功培训,举行了青年教师教学设计评比活动。二是充分发挥导师引领的作用。规范青年教师拜师活动,本学年通过学科组推荐的方式,确定26名师徒关系,明确责任和义务。四是通过教学督导,对青年教师进行过程化管理。三是开展系列课比赛活动,巩固青年教师成才的成果。实行青年教师汇报课制度。今年我校举行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竞赛评选活动,涉及青年教师75人,充分调动青年教师钻研业务的积极性,推动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2010年我校青年教师麦其海荣获“卡西欧杯”第七届全国初中青年数学教师优秀课观摩与评比活动一等奖。
(三)关爱学生生活,浓郁校园文化
本着为学生的生命和发展奠基的思想,自觉遵守教育规律,增强教学改革意识。严格遵守课程纲要,积极开发校本课程,为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奠定厚实的基础。通过“好书伴我成长”活动,倡导读书,熏染情操,陶冶性情,培养品德;通过“英语角”和英语小品表演培养学生的世界眼光和开放心态;通过“校园师生歌手大赛”、“ 师生才艺表演”等系列活动,给师生人文关怀,培养学生的艺术素质,团队精神;通过“到田间去”等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与创造中学习,培养了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2010年两名学生荣获全市中小学生歌手大赛一等奖,麦博芬同学在全省中小学生歌手大赛中荣获二等奖。
总之,教学管理,虽是常规,但贵在创新,贵在自主,贵在坚持。在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会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创先争优为契机,切实推进课程改革,不断改革课堂教学,进一步转变学习方式,努力提高教师素养,着力培养学生能力,形成马中的教学特色,全面推进学校的教学工作再上新台阶。
免责声明:除正式文件通知外,好研网所有文章及所有评论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好研网及海南省教育研究培训院任何观点
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常态课堂下小学品德教学有效性达成的探究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常态课堂下小学品德教学有效性达成的探究
中国规模最大的中文学术期刊荐稿网络|
总评分0.0|
试读已结束,如果需要继续阅读或下载,敬请购买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
您可以上传图片描述问题
联系电话:
请填写真实有效的信息,以便工作人员联系您,我们为您严格保密。【教学研究】扎根常态课堂 追求简约实效 ——小学品德常态课的若干思考
当前位置:&&&&&&&&&
【教学研究】扎根常态课堂 追求简约实效 ——小学品德常态课的若干思考
发表日期:
&[字体显示:&&]
&[] &[]&&[]
扎根常态课堂 追求简约实效
        & &——小学品德常态课的若干思考
萧山宁围四小& 汤晓龙
【内容摘要】由于理解的偏差和过度的追求效果,品德课堂上好多教材以外的、看似精彩的内容堆砌其中。过多的活动,过滥的媒体占据了课堂的大量空间,从而导致小学品德课堂诸多问题的产生。基于此困惑,进行扫描和剖析,并提出一些探讨性的策略,希望能够抓好我们常态课,追求课堂实效性,更好的为学生服务。
【关 键 词】小学品德 常态课 简约 实效
一、对话引发的思考
这是学校承担片级品德教研活动后,我听完的一堂公开课《小心“电老虎”》后,与上这堂课的一位同学的一段对话:
师:俞商佳,刚才的课怎么样?你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
生:汤老师,很好呀,我都发言了很多次。那个老师太棒了,FLASH做的很棒,那个小明太逗了,触电也这么有趣。
师:哈哈……你有没有被电过?
生:好像有,打火机的那种算不算?
师:算,那个也是电啊!那你再说说给你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什么?
生:哦,对了,对了,就老师最后那个大转盘,转到谁谁回答的那个。不过,转的速度太慢了,转过去大家基本知道是几号回答的。
师:那汤老师以后也弄个抽奖器的东西给大家抽抽
生:好的,公平点得那种,最好每节课也有FLASH看哦!
当与学生对话完毕之后,一个问题总在我脑中思索,我们的品德课堂留给学生的难道就是课堂以外的这些东西吗?的确,现在品德公开课,好大一部分给人的印象就是炫彩的舞台秀。精彩的图片,唯美的语言,灵动的音乐,好看的视频,开心的游戏悉数登场。当褪尽这些浮华之后,牵一个学生与之对话,我们又能从他口里知道我们的教学到底做了什么吗?我们可以向同学们保证我们的每一堂品德教学课都能如此风姿卓越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我们当前品德课堂似乎迷失了什么?又暴露出哪些问题?
二、问诊把脉寻症结
1、肝火过旺——课堂虚浮做作无度
当下,部分品德课堂大有胜之语文课之势,尤其是公开课,煽情多,沉思少,教师过分夸张的语言、表演过头的动作,对着学生和观众无度地煽情、调侃,好像要把学生煽得泪流满面,观课者唏嘘不已才达到目的。此刻,课堂成了教师自我表演的舞台,教师像是一个极尽能事的主持人,激情飞扬地展示着唯美的台词,矫揉造作的演技,让课堂越来越热闹,越来越沸腾,掀起一阵阵高潮。有的教师为急于达成目的,就“无病呻吟”似的煽情做秀,或准备一首诗让学生反复吟诵,或出示一段乐曲让学生反复欣赏,或出示网上资料供学生阅读……
事与愿违,教师的情感与学生的漠然形成极大的反差,教师虽极力地煽情,但学生却木木然,被动地学习,不是被引导,而是被诱导,这样的课堂看上去很唯美,但缺少“童本”,无视学生心灵的需要,这种“越俎代庖”的煽情强势,使教师成了课堂这方舞台上的主角,学生成了教师展示自己才华的配角。
2、虚不胜补——资源迷眼低效超负
现如今,传媒技术的发展,使得教学资源获得渠道多元化。于是,各种教学资源纷纷进入课堂,有的甚至过于依赖、或者以堆砌教学资源来达到课堂活跃气氛。教师只要觉得跟课堂搭的上边的资源,全部不加有效选择列入其中。于是,课堂上各种眼花缭乱的东西充斥着课堂,却逐渐淡忘了教材本身。
◆如: 我们学校地处全国经济强镇的宁围镇,一次听友校一位老师上《发展中的城市》,在整堂课的教学中,该位老师一共出示了宁围新城照片42幅、钱江世纪城宣传片11分钟、音乐出示4首、实物展示7次,但整个课堂中,学生自主发言的次数仅为4次、学生自主讨论就1次。当然,课的气氛是蛮好的,大家都在“哇!哇!”的赞叹声中度过,但学生赞叹的仅仅是图片出示的精彩,而没有让学生了解到城市发展的趋势以及城市规划的意义。
当品德课成了图片展示课、音乐欣赏课、劳技操作课,学生在被各种无效资源迷乱眼睛的同时,品德课堂教学却实效不再,失去了品德教学的本位目标。过度开发使用教学资源的现象,实在是喧宾夺主,舍本逐末,影响着品德教学的效果。
3、体力透支——形式繁多活动过盛
新课程倡导活动体验,但部分教师对其的了解显然没有把握好这个度,认为活动搞的热烈,课堂就越显得情趣,缺乏活动的课堂就不是新颖的品德课。于是,形式热烈、新颖的辩论、游戏、课本剧、模拟审判、访谈、知识竞赛搬上了台,让学生玩得不亦乐乎,也让听课老师感觉有趣生动。但细细思索这样活动的课堂,放得开,却收不拢;一旦学生“信马由缰”,“脚踩西瓜皮”,那这个课的本身所体现的价值取向就变味了。
◆如:自己曾经在《劳动成果要珍惜》中设置了一个“瓜果粮食蹲”的游戏,本来设计是让同学们了解各种我们平常能够碰到的粮食瓜果,对像我们学校这种虽属农村,却是完全城市化的小学学生来讲,有个有趣的认识。想不到,一旦游戏开始之后,同学们如出笼的小狗。当游戏结束进入下个环节的时候,同学们还在小声的谈论着刚才的游戏。
品德教学虽重视活动体验,但活动体验并不等于活力,学生参与活动的多少并不是活动的精髓。当课堂必须要以活动的牵引才能发动、才能运转起来,那安排活动真正的目的就失去了。
4、头晕目眩——绚烂有余实效不足
技术的进步是我们教学一线老师的幸运,但当下的课堂我们教师似乎成了多媒体的奴隶。不少教师为多媒体而多媒体,为了追求“完美震撼”的教学效果,借助多媒体演示,图文、动画、音频、视频等无所不包,学生不断地接受各种刺激,注意力完全不在教材本身。一节课下来,多媒体犹如水中之月,美轮美奂,看看有声有色,实则空有其表,虚走过场。
◆比如正常一堂课40分钟,曾听一堂《民风、民俗与我们的生活》,该执教者截取了当下非常火爆的《舌尖上的中国》,用该视频为同学们呈现各种小吃。但是整堂课,这位老师总共使用了17分钟34秒。那也就是说课的近二分之一时间都在观看视频上。同学们的味蕾的确被调动的非常积极,但思维呢?
如此,导致脱离教学目标,通篇多媒体,将教材演绎为剧本,导致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兴奋点时常被牵引到不当之处。
上述的现象不是个例,而是此起彼伏的不断演绎着。听课的老师往往无暇细品,一节课就如绚烂烟花一般瞬间流逝,留在我们心头的是对“舞台”华丽的赞叹。这样的课堂,学生学到了什么?听课的老师又留下了什么?
我们平时在校上课中,不可能每节课都呈现出这种精彩,那我们应该如何真正为学生服务、为学生创设一堂属于他们的课呢?我想静下心来,认真的面对每个星期都有的那么两到三节品德课,好好把常态课进行到底,这样才能把“生本位”体现到位。
三、坚持常态找出路
1、找出路——品德教学回归常态
品德之教育意义就是在于“细水长流、滋温慢炖”,更多的是在常态下进行的。常态课追寻的是清新自然的教学,形式不刻意追求纷繁多样,但实效必须显著。常态课,也许不是精雕细刻的宫廷贡瓷,但它却能让学生学到东西,得到收获,比起烟花般绚烂的“作秀课”来,常态课更显得简约有效。
一步一个脚印,真正去体验理解教材所要给予学生的是什么?了解真正的价值取向,设定切实有效的教学目标,以目标的终点循序渐进一步一步夯实,以学生为主体,设计环节。
◆比如:设计《法律,生命的保护伞》时,就要把这课的其中一个教学目标“在成长过程中,知道并学会用法律保护自己。”在课堂中确实的去落实。
在教案中设计相关案例与同学们讨论:
集镇上有几个黑网吧,尽管门前立着“未成年人禁止入内的牌子”,却仍有很多同学到里面去玩,这种做法对吗?
(因为事先我了解我们班有几位同学经常在出入这些网吧,但不事先挑明。)
同学们纷纷回答不能?
教师再利用前段时间发生过网吧火灾、被人抢劫勒索等令人震惊的新闻予以铺设,并询问同学们如何来保护自己的权益?
同学们也纷纷献计献策,最终教师出示几种既能有效保护自己、又能惩处这些不良商人的方法,教给同学们。
如此平实有效的设计,就用几个案例与执教者的引导,便达到了教学目标。其中事后找那几个去过黑网吧的同学谈话,纷纷表示自己的态度。这样才是切实为学生服务的品德课。
只有找到品德教学的“归宿”,品德教学才能回归清新自然的常态课,尤其公开课,品德教师才有可能把心态放平,以平常的态度,以超越的自然,将“公开课”定位为“精品常态课”,在保证目标到位的前提下,把课上得更洒脱、飘逸,凸显原味一些。
2、找出路——品德教师关注常态
如果让我们这么比喻,公开课是米其林餐厅的“法式大餐”的话,那我们每周两节的品德课就是“家常菜”。我们知道米其林餐厅可不是一般人能够消费的起,或者说消费的起也未必能进的去。而家常菜则是我们所必须的,是学生所真正依赖的。一位品德教师对于课堂的关注度,与被执教的学生有着很大的联系。如果说,教师眼睛只盯着公开课,一个学期就精心准备着那一两节课,而放弃了每周的那两节“家常菜”的话,我想“饿”的是学生。
◆曾到访过一所小学,他们的领导十分关注品德课堂的开展。除了语、数、英要推门听课以外,一周的两节品德课也被列入这个检查范围之内。有压力便有动力,有了动力就会有行动,有长期的行动就成为一种习惯。这种常态的习惯给学生带来什么呢?不仅仅是良好行为习惯上的体现,更是这所小学整体人文素质的提升。
作为品德教师,应更多地关注常态课,以务实的态度,积累平时的课堂。常态课的积累,是精品课的基础。如果品德教师真的扎根于每一节常态课之中,那么我们的品德课堂就会因“常态”而轻盈灵动。
3、找出路——学生课堂享受常态
新课程背景下的常态课应该是高效的,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尊重学生,关注学生,采用恰当的教学方式,上好常态课,实现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发展。教师在尊重学生,关注学生的前提下,与学生组建“学习共同体”,与学生平等地交流探讨,允许学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索,形成良好的知识和技能。同时,关注课堂中的“动态生成”,让学生的心智和心灵得到自由自在地飞翔,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以学生为本,以学情定教,是常态课应有的形态,好的常态课应该为学生创设一种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提供自由的学习空间,留足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去思考,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因此,提高品德教学的有效性,必须削尽浮华,聚焦常态,关注学生,尊重学生的学习自主权、选择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把课堂的舞台让给学生,让学生真正常态的课堂中充分享受这个舞台给他的快乐与汲取,从而彰显品德教学的生机与活力。
四、努力实践求实效
1、媒体是工具,不是必需品
前面已经讲到,好多老师都把多媒体俨然当成自己课堂出彩的依赖点。我想没了课件也未必是世界末日。没有课件的日子里,教师同样可以引领学生在原生态的课堂中,用感官去认识世界,用智慧去碰撞思维,用心灵去体会真情。
【案例一】《品德与社会》浙江版教材六年级上册《劳动需要知识》
笔者上这堂课是在阳光学校上的。是笔者学校与民工子弟学校一个联谊教研活动。我被安排在第一节课上,由于准备匆忙没带上自己的笔记本,然后把课间直接放置在该校的电脑。当课开始之后,我准备的一则关于“乔布斯故事”的视频资料不能播放。当时,我一下子脑门出汗,心想怎么办?但转念一想,没有这个视频我可以口述嘛!于是,凭借我语文教师的功底娓娓道来。讲述过程中还时不时的利用教室内的一些电器、电脑、多媒体做类比。并积极与子弟学校的同学们进行交流。交流过程中,我发现像他们这样的民工子弟,更能够体验到“劳动需要知识”。就这样,在与同学们的交流中,一堂课很快就结束了。课后,与这些同学聊天的时,还有同学饶有兴趣的向我询问关于乔布斯的故事,并从他们真诚的眼睛中看到了对于知识的期许,我想我这次口述与同学们的交流应该是成功的。
【简要分析】课堂中,没有了音乐的渲染,没有了情境的模拟,没有了枯燥的说教,没有了课件的助阵,有的只是静静地聆听,热烈地交流、思想的碰撞。课堂中,用教师口述的方式讲述这种知识带给的无穷力量,更能同学们接受,期间也更方便与同学们进行及时的交流。随后鼓励学生面对自己,使学生经历了心灵的洗礼,接着发动学生寻找劳动与知识的联系。“知识就是力量的”的念头也自然而然在孩子心头萌生发芽,这是一堂切实的根据学生需要与发展的原生态课堂。
【我的策略】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最好的教育,就是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教育就是学生能自己安排任务,主动采取措施,自觉进行意志转化与行为。在以往的品德教学中,教师过多地依赖课件的使用,过多地关注他人的行为,而忽视了对教材本身的挖掘,对学生自身的反省。因此教师可以不走寻常路,抛开对课件的依恋,立足教材这一片肥沃的土壤,引导学生先从自我出发,把镜子转向自己,从自己身上发现问题、正视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学会对自己进行自我教育,内化为个人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自觉行为。
2、活动是饰品,不是保暖衣
在品德教学中,教师喜欢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引导学生在游戏、竞赛、实验、劳动等形式丰富的活动中实践体验,在活动中获取真切的感受。但是不是每一节品德课都需要活动,是不是每一次活动都能换来心动呢?答案是否定的。而在品德教学的活动里,经常会出现放出去,收不回的状况,或者是活动过后,把少数人的顿悟建立在大多数人的迷茫当中,这样残缺的活动不要也罢!因此,我觉得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不能一昧地依赖活动,还可以引导学生另辟蹊径,让学生能真正地有所思,有所得。就像生活总的饰品,能够锦上添花但却不能指望它防风御寒。
【案例一】《品德与社会》浙江版教材六年级上册《劳动成果要珍惜》
笔者执教《劳动成果要珍惜》时,因为有了之前游戏给自己带来的“收不回来”的情况后,调整了方案。把活动在课堂中取消掉,而是布置了一个课前的家庭作业——请记录一份自己双休日的消费以及活动清单。第二天上课的时候,同学们纷纷把自己的清单罗列出来。有些同学写用了电脑、吃了可乐、去买了书、吃了饭、用了洗手液、刷了牙……罗列了很多很多,然后我请同学们把你认为这一天你可以不用的东西划去。然后同学们就觉得很难下手,虽然划去了一些,但是留下来的还是很多很多。笔者就跟同学们说,言下之意留下来的东西你是怎么也离不开的?同学们纷纷表示认同。那这些东西,比如说电、食品、生活用品,都是劳动人民用汗水和心血生产出来的,如果他们就此休息,你们什么也没了,你们还能够生活吗?
这个课堂用了一个提前的小作业取代了之前的“瓜果粮食蹲”,虽没有那个场面热闹,但却效果明显。
【简要分析】在这堂品德课中,由于课堂的时间、空间都有限,不能够创设有效的情境让孩子们去体验感悟,更不可能让所有孩子都参与到活动中。所以以这样一份小作业,然后加之以课堂的引导,让学生循序渐进,自己去思考,从而在思维的碰撞中,明白身边使用的都是别人辛勤的劳动成果,珍惜这一切都是我们应该去做的,也是尊重他人的一种方式。
【我的策略】在品德教学中,教师课程意识的强弱,往往集中体现在对待教材的态度和处理教材的方式上。这就要求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不一定每次都要通过活动让学生去体验,去实践,有时也可以化繁为简,大胆地“创造性使用”教材,灵活地利用重组教材,想出简妙的教学方法,引领学生观察、猜测、讨论、小结,从而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促进师生情感的和谐交流。
笔者认为好课或许就是一节简约的课。常态课不等于平常,更不是平庸。简约也不等同于简单。简洁的课堂是建立在对教学理念的深刻理解和对教材内容的深度剖析的基础上的,是对教学资源的合理利用,是对教学活动的独到设计,是对教学过程的有序把握。简洁的课堂是质朴自然的课堂,是为学生着实有效的服务,是我们应该要努力追求的。
【参考文献】
1.《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解读
2.彭钢,张晓东:《课程理念的更新》,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3.李秀伟、王作廷.新课程课堂教学行为与创新(品德与生活(社会))[M].新华出版社,2005.&
4.、朱旭.呼唤回归常态的精品品德课 [J].小学德育,2009,11.
                    (钟晓菊推荐自萧山品德教研网)
&【】&【】&【】
主办:上杭教师进修学校
承办:上杭县数字上杭建设办公室
闽ICP备号 E-Mail:jsjxxx@shanghang.gov.cn
建议使用分辨率,16位以上颜色 Netscape6.0、IE6.0以上版本浏览器和中文大字符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小学品德课教学反思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