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七岁小孩额头缝针恢复图片上有个软包暗红色(有时青紫色),时隐时现的请问这样是血管瘤吗?

深 圳 市 儿 童 医 院与大肠血管瘤相关的文献报道
医学百科提醒您不要相信网上药品邮购信息!
百科词条: (最后修订于 22:24:35)[共2449字]摘要:
血管瘤是常见的血管性病变,一般认为是一种错构瘤,大多数在出生时即已存在,表现为胃、小肠或结肠的单发性或多发性病灶。血管瘤大多数较小,数毫米至2cm,但也可较大,特别是在直肠部位的血管瘤。显微镜下可分为毛细血管样血管瘤及海绵样血管瘤,或混合性血管瘤。镜下观察瘤体由纤细的紧密连接的新生毛细血管形成,其间有少量间质成分。
结-直肠血管瘤的病人仅部分有症状,以消化道出血最常见,血管瘤引起的出血通常较缓慢,产生粪隐血试验阳性或黑粪,伴有失血性贫血。直肠部位大的血管瘤可引起大量出血。青年病人胃肠道出血或贫血者应想到本病的可能。诊断主要依靠内镜,肉眼观察血管瘤界限清楚,如息肉状的紫红色病灶。直肠海绵状血管瘤多为单个、体积大,内镜下可见突起的红色结节,并可见充血和溃疡的存在。钡剂灌肠可见直肠狭窄,肠壁变硬,病变远端的肠腔可扩张。血管造影难以检出。
单个血管瘤可在内镜下切除,如为多发性者,需行肠段切除。
相关文献:【关键词】子宫血管瘤1病历摘要  患者,女,41岁,G1P1,因&发现子宫新生物两天于日入院。1+年前体检超声发现&子宫肌瘤,平时无腹痛及月经量改变等症状,月经规律,LMP:日。入院查体:一般情况好,心、肺、腹未见异常。妇科检查:宫颈轻度糜烂,子宫右后位,约3+月孕大小,活动,无明显压痛及结节。右侧附件区可扪及约4cm&5c【摘要】对1例阴囊右侧血管瘤蔓延至右大腿患者实施手术切除,术中麻醉满意,手术顺利,术后精心护理,伤口愈合良好。【关键词】阴囊血管瘤;手术切除;护理 血管瘤是由血管组织发生的肿瘤,阴囊血管瘤极少见,占血管瘤小于1%,好发于婴幼儿,多见于阴囊壁,亦可蔓延至阴茎、会阴、大腿及阴囊内。本科于日收治1例阴囊血管瘤蔓延至右大腿的患者,经过27天的精心治疗和护理患者康复出院,现将护理体会汇报【关键词】扭曲性侏儒;全身多发性骨血管瘤;软组织血管瘤  1病历摘要  〗患者,女,46岁。身材矮小,智力正常,四肢短小。双手异常膨大畸形,右手显著。局部皮肤青紫。行X线摄片检查见:脊柱侧弯畸形,诸椎体发育小,并有凹陷,骨性终板不规则。尺桡骨、胫腓骨等管状骨短小、弯曲。双手、双足、肋骨等多部位骨内多发泡沫状改变,骨质膨胀、吸收,骨壳不完整,并在软组织内可见圆形或按扣状静脉石影(图1~6)。 图1肛门血管瘤在临床上较为少见,多位于肛门直肠部的粘膜或粘膜下层。一般认为该病是先天性疾病。  肛门直肠处的血管瘤,特别是较大的血管瘤,常伴有粘膜糜烂溃疡,在大便干燥时,可引起大出血。此外,有些血管瘤深入周围组织过多,形成巨大蔓状血管瘤。有些血管瘤还可恶变。  肛门直肠血管瘤以便血为主要症状,多发生于青年或儿童,长期出血,可引起贫血。若是弥漫性血管瘤,则可出现较严重的出血。血管瘤患者,也常伴有肠套叠日中华整形外科杂志2006Vol.22No.2P.116-12024(上海)为了检测Fas/FasL在各阶段婴幼儿血管瘤组织中的表达,探讨Fas/FasL在婴幼儿血管瘤细胞凋亡中的作用。研究者应用EnVision法免疫组化染色和RT-PCR检测Fas/FasL蛋白及mRNA在各阶段血管瘤组织中的表达。结果①增生早期和增生中期,部分血管瘤细胞表达Fas;增生晚期,阳性细胞明显增四十一、外耳血管瘤  (一)概述  发生于耳廓的血管瘤(haemangioma)最多见,血管瘤也可侵入或原发于外耳道。发病多为先天性,也可发生于外伤。毛细血管瘤及海绵状血管瘤分类最常见,均属于良性肿瘤。病理特点是毛细血管瘤位于皮肤浅层,由毛细血管网组成;小的似针头状,大的范围很广,表面与皮肤平齐或微突起,颜色呈浅红或紫红色。有的血管瘤呈鲜红色,常位于表皮下,尤如扩张的毛细血管。海绵状血管瘤由大小日中华整形外科杂志2006Vol.22No.1P.49-519(广州)为了研究婴幼儿血管瘤组织中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nitricoxidesynthase,iNOS)的表达,及其与血管内皮细胞增殖能力的关系。研究者收集我院2001年1月至2002年5月手术切除的49例血管瘤和29例血管畸形石蜡标本,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其iNOS和Ki-67蛋白的表达。结日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05Vol.14No.7P.517-52030(上海)为了探讨实时超声造影技术检测肝血管瘤的血流动力学特性,研究者使用实时超声造影检查44个肝血管瘤,分析造影表现与肿瘤大小及彩色多普勒显示的血流信号间的关系。结果全部肝血管瘤在超声造影时出现增强,且43例(97.7%)表现为周边向内逐渐填充的增强特征。肿瘤呈整体完全增强者26例(59.1%),斑片状增强肝血管瘤是常见的肝脏良性病变,为肝脏占位性病变的0.4%~7.0%,传统治疗方法以外科手术治疗及介入治疗为主,适形放射治疗肝血管瘤近几年来见到国外有个别报道,但尚未见到国内文献报道。我院对1例巨大肝血管瘤进行三维适形放射治疗,治疗情况报告如下。1病历摘要患者,女,57岁。因右上腹饱胀不适伴间断性隐痛1年余行B超检查,诊断为巨大肝血管瘤,CT平扫显示:9.3cm×14.2cm巨大类圆形低密度影,边脾血管瘤的影像报道较少见[1~3],笔者搜集了年期间,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4例,结合临床资料分析其CT表现。  1临床资料  笔者所收集的4例患者中男2例,女2例。具体临床资料见表1。  表14例患者临床及CT表现、病理结果(略)  2讨论  脾血管瘤尽管少见,却是脾脏最常见的良性肿瘤[4]。脾血管瘤可以为原发或者为全身血管瘤的一部分。病理上分为海绵状血管瘤、毛细血管瘤和混合性血人类血管瘤的发病率较高,其中口腔颌面部血管瘤占全身的60%,由于口腔颌面部血管瘤的增长直接影响面部的美观及功能,所以有必要及时采取恰当的治疗。而判定血管瘤增殖能力的大小,也就是判定血管瘤是否快速生长,成为众多治疗方法选择的关键。在组织学上通过对血管瘤中血管密度的研究,从一个方面探讨血管密度的变化对血管瘤增殖能力的影响。笔者通过对血管瘤组织中血管密度变化的研究,探讨血管瘤生长与血管密度之间的关系。例肝海绵状血管瘤增强扫描,平扫检出28个病灶,增强后检出33个病灶,延时20min后病灶则均匀强化。结论MRI是肝海绵状血管瘤最佳检查方法之一。  关键词肝海绵状血管瘤MRI增强扫描  肝脏海绵状血管瘤是最常见的肝脏良性肿瘤,在人群中的发生率高达0.4%~7.3%[1],其正确诊断和同其他肝脏占位病变鉴别,是影像科和临床医生经常遇到的问题。B超和CT已成为肝脏海绵状血管的重要诊断方法。磁共振成像日中华口腔医学杂志2005Vol.40No.3P.187-1906(北京)为了观察与记录婴幼儿血管瘤自然消退完成的年龄与美容结果,研究者回顾研究49例婴幼儿血管瘤的发病年龄、初诊年龄、性别。用照片记录血管瘤的部位与体积,每隔3~12个月随访1次,直到血管瘤完全消退为止。49例中用泼尼松治疗16例,修整手术5例,其余33例未经任何治疗,观察并用照片记录直到自然消退为止。结果49十四、外阴血管瘤  (一)概述  外阴的毛细血管扩张性血管瘤和海绵状血管瘤,与身体其他部位血管瘤一样,从先天性焰色痣发展生成。常生长于大阴唇,有时可在阴阜生长,呈小红血管痣,或蓝、红海绵状肿物,柔软,边界不清楚,可发展较大。一般无临床症状,但大的海绵状血管瘤会引起压迫症状和坠重感。  镜下为数量众多的毛细血管及腔不规则扩大、壁厚薄不一的海绵状两种血管瘤。  (二)激光术前准备  患者术前外阴备皮二十、鼻血管瘤  (一)概述  鼻血管瘤其组织结构以血管占优势。其颜色如为鲜红色,则示瘤内富有动脉血液;如为暗红或甚至呈蓝、黑色者,则示瘤内富有静脉血。  临床比较多见的鼻中隔出血性息肉(bleedingpolypofnasalseptum),常被称为毛细血管瘤,但直性肿瘤,仅因外伤(如常挖鼻习惯)、感染、局部或全身血循环发生障碍之后,在鼻中隔软骨段形成的一种毛细血管扩张性肉芽肿,故表面光滑或呈人类血管瘤的发病率较高,其中口腔颌面部血管瘤占全身的60%,由于口腔颌面部血管瘤的增长直接影响面部的美观及功能,所以及时采取恰当的治疗成为必要。而判定血管瘤增殖能力的大小,也就是判定血管瘤是否快速生长就成为众多治疗方法选择的关键。在组织学上通过对血管瘤中血管密度的研究,从一个方面探讨血管密度的变化对血管瘤增殖能力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手术切除血管瘤共33例,男12例,女21例日中华整形外科杂志2005Vol.21No.5P.364-3679(福州)为了建立一种三维血管瘤血管生成体外培养模型。研究者将新鲜的增殖期血管瘤手术标本置于纤维蛋白凝胶,以双层夹心法建立三维血管瘤血管生成体外培养模型。结果血管瘤组织培养2~3d后芽生出细小血管,后呈枝丫状生长,至第8~9天长成树枝状血管,分叉交叠,之后血管生长渐缓停滞。组织周边新生树枝状结构经石蜡切片HE染色治疗血管瘤应考虑血管瘤类型、位置,以及患者的年龄等因素。目前的治疗方法有外科切除、放射治疗、低温治疗、激光治疗、硬化剂注射等,一般采用综合疗法。对婴幼儿的血管瘤可考虑暂时观察,有少数病员能自行消失,如生长迅速时,应及时手术切除。放射治疗效果尚不能肯定,且有致癌的可能,目前已很少应用。  婴儿或儿童的血管壁内皮细胞仍处于胚胎状态,对激素治疗较敏感。对婴幼儿生长迅速的海绵状血管瘤,可试用强的松龙行瘤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4Vol.20No.3P.222-224为了探讨眶内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特征和总结采用经颅入路切除眶尖部海绵状血管瘤的经验,对经颅入路切除的16例眶尖部海绵状血管瘤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发现CT上肿瘤通常呈高密度,边界清楚,强化不明显。MRI上的特征性改变是因瘤内反复出血所致的不同时限血液成分的分房性。颈动脉造影无助于诊断。根据肿瘤大小和其所在眶内的间隙不同,选用单侧额部开颅或经日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4Vol.20No.3P.222-224为了探讨眶内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特征和总结采用经颅入路切除眶尖部海绵状血管瘤的经验,对经颅入路切除的16例眶尖部海绵状血管瘤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发现CT上肿瘤通常呈高密度,边界清楚,强化不明显。MRI上的特征性改变是因瘤内反复出血所致的不同时限血液成分的分房性。颈动脉造影无助于诊断。根据肿瘤大小和其所在眶内的间隙不同日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6Vol.29No.3P.164-1667(上海)为了提高对肺硬化性血管瘤的认识。研究者结合15例肺硬化性血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文献复习,详细分析该病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等。结果该病病因不清,组织来源不明,临床症状较少且轻微,影像学检查主要表现为肺部孤立、境界清楚的结节影。病理学检查主要特征是:(1)实性细胞团及黏液样基质内散血管瘤为鼻腔常见良性肿瘤之一,鼻窦血管瘤则少见。鼻部血管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多见于青壮年。也可发生在任何部位,以血管丰富处较多,如鼻中隔处。  鼻部血管瘤可分为毛细血管瘤和海绵状血管瘤两类,瘤体大小不一,可具有细蒂和广基,若颜色鲜红,示瘤内富有动脉血;如为暗红、紫色或黑红色者,则示瘤内富有静脉血。(1)毛细血管瘤较为多见,多发生在鼻中隔前下部,鼻底、中鼻甲、筛窦、下鼻道侧壁等处也可发生,其瘤体(Gut2-1355)目前尚未完全阐明肝脏血管瘤与雌性激素之间的关系。为此,以色列霍伦EWolfson医学中心的HShirin博士及其同事前瞻性评价了雌性激素对肝脏血管瘤自然史的影响。研究人员选择经超声证实共具有181个血管瘤的94例妇女,进行为期1-17年(平均7.3±5.5年)的随访。评价病变的位置、数量、大小和超声显像模式,此外还通过妇科与生育史调查表评价患者。他们比八、口腔内血管瘤  (一)概述  口腔内血管瘤是一种多发病,由于发生其内的血管瘤大小、分型及部位不同,因而在临床上的治疗中方法众多,但均无较好的疗效。随着激光技术的发展应用,在治疗口腔内血管瘤的病例中解决了硬化、切除难及特殊部位的血管瘤治疗难题、昔日无法治疗的特殊肿瘤,今日可以不难得到治疗。由于激光治疗的方法灵活多样,因而必须全面了解口腔中各类血管瘤的性质(见附图22、23、24、25、28、2日《健康报》血管瘤分为真性瘤和血管畸形,起源于残余的胚胎成血管细胞。血管瘤好发于婴幼儿,这是因为小儿皮肤内的微小血管的内皮细胞易发生异常增生所致。真性血管瘤,即草莓样血管瘤,常发于面、颈、一侧肢体或躯干。多在出生时或出生后一周左右出现,初起时常只有芝麻大的红点,后生长迅速,数月后明显长大,呈鲜红色或紫红色高出皮肤的草莓样软包块或斑块。一般在一岁后停止生长,有的可望消退,故有人日(慧聪网医疗器械行业)7根据国际血管内治疗论坛的资料:破裂血管瘤的血管内微创修复正在越来越普遍,避免了许多手术修复的危险。绝大多数破裂的动脉血管瘤,叫做腹部动脉血管瘤(aaas),起源于主动脉壁的薄弱区域。随着时间的流逝,循环血压能够导致薄弱区域膨胀,象个气球一样。随着大小的增加,动脉壁变得越来越薄弱,破裂的机会也在增加。平均而言,大约有40-50%需要打开腹腔修补动脉流的血管瘤是先天性良性肿瘤或血管畸形,多见于婴儿出生时或出生后不久。血管瘤按其临床表现及组织结构特性,可分为毛细管型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及蔓状血管瘤三种,临床上以前两种比较常见。  毛细管型血管瘤由大量错杂交织的扩张毛细血管构成,多发于颜面部皮肤,呈鲜红或紫红色,与皮肤表面相平,周界清楚,外形不规则,大小不一,从小的斑点到数厘米。以手指压迫肿瘤,表面颜色退去,解除压力后,血液立即充满,肿瘤恢复原有大分呈网格状,无包膜,随探头加压而变形,与深层肌肉相延续。彩色多普勒显示:低回声区内可见较明显点片状或条状血流信号,肌肉舒展时血流信号增多,肌肉收缩时血流信号减少。超声诊断:左下肢肌肉内低回声包块(血管瘤可能性大?)。手术证实:腓肠肌间血管瘤。病理诊断:肌间海绵状血管瘤。  2讨论  (1)血管瘤可发生在任何部位,一般分为毛细血管瘤(由增生的毛细血管构成)、海绵状血管瘤(由扩张的血窦构成)及混合型密度不均匀,以等密度为主,膨胀性颅骨破坏区边缘锐利,外板大部缺失,内板变薄,内有高密度斑点(图3、图4)。手术与病理:在全麻下行颅骨肿瘤切除,术中见肿瘤有完整包膜,剥离摘除一暗红色肿物。病理报告为血管瘤(海绵状)。骨内血管瘤良性者分为海绵状和毛细血管瘤,前者由大的薄壁血管和血窦构成,后者由细小毛细血管构成。海绵状血管瘤常见于颅骨和脊椎,毛细血管瘤多见于其他扁骨及干骺端,颅骨及长骨血管瘤以手术为宜日中华整形外科杂志2005Vol.21No.2P.115-1186(杭州)为了探讨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在血管瘤中的表达以及其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新生微血管密度(MVD)的关系,研究者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28例婴幼儿血管瘤中HIF-1α、VEGF的蛋白表达和MVD。结果28例血管瘤中ⅢF-1α、VEGF的蛋白表达阳性率分别是64%,71.4%。其1病历摘要  患者,女,24岁,因停经5个月余查体B超发现胎盘巨大血管瘤3天,于日入院。患者孕40余天出现早孕反应,孕4个月余首感胎动,于日行B超检查示:BPD5.6cm,胎心搏动好,胎盘后壁厚6.8cm,胎盘回声不均匀,内见12.0cm×5.8cm低回声实质性光团。诊断:中期妊娠,胎盘巨大血管瘤。入院当天再次复查B超,结果同前,收住院。查体:BP130/90【摘要】目的探讨采用平阳霉素局部注射治疗婴儿颜面部血管瘤的疗效。方法将平阳霉素8mg+生理盐水5ml+2%利多卡因0.5ml稀释待用。取稀释液行血管瘤内注射至肿胀苍白为度。结果可见用药3天内血管瘤肿胀变黑褐色,以后逐渐变白、变平、消失,一次用药未愈者,可每隔1~2周重复用药一次,直到治愈为止,总用药量不超过40mg。用该法治疗2~8个月龄,婴儿颜面部血管瘤40例,其中草莓状血管瘤22例,海绵状血近两年我科应用平阳霉素联合得宝松治疗海绵状血管瘤32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32例确诊为海绵状血管瘤的患者中,其中男14例,女18例,年龄1~46岁;血管瘤范围最小0.5cm×0.8cm,最大4cm×6头面部8例,躯干14例,四肢10例。1.2治疗方法平阳霉素8mg+得宝松1ml+利多卡因1ml+生理盐水3~5ml,药物注射量视血管瘤部位、大小及患者年龄而定【摘要】目的观察康宁克通A局部注射治疗儿童眼睑血管瘤的效果。方法对21例儿童血管瘤局部注射康宁克通A10~20mg,一般2~4次,注药间隔时间为1个月。结果治愈13例(61.91%),显效5例(23.81%),有效2例(9.52%),无效1例(4.76%),总有效率95.24%。结论康宁克通A局部注射治疗瘤体在0.8cm×0.8cm以下的儿童眼睑血管瘤是一种简单、安全、有效、副作用小的治疗方法。胎盘绒毛膜血管瘤系发生于绒毛血管的肿瘤,发病率0.7%~1.4%,可能系早期胎盘的原始成血管组织发育异常所致。我院自年共收治胎盘绒毛膜血管瘤2例,现报告如下。  例1:患者,35岁,G5P1。因停经40周,双下肢轻度浮肿2个月入院。超声检查发现胎盘有5.2cm×4.2cm囊实性包块,内呈不规则实性回声,羊水量正常。入院后第3天因足月妊娠、持续性枕后位、胎儿宫内窘迫、胎盘肿物行子概述血管瘤是口腔颌面部常见的良性肿瘤。多属先天性,是由血管内皮增生而来。多见面部皮肤、皮下组织和口腔粘膜(如唇、舌、颊、口底等)(附图16,17)(图3-26,27)。一般可分为毛细血管型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及蔓状血管瘤。而以前两种常见。附图16毛细血管瘤(左面部)附图17海绵状血管瘤(舌及左颊部)图3-26面部血管瘤图3-27舌部血管瘤临床表现毛细血管型血管瘤:肿瘤是由大量交织、扩张的毛细血管本文6例体表血管瘤利用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产生的电子线外照射治疗,照射野设定为肿瘤外2cm的局部野,每次剂量200~250cGy。治疗结束时4例瘤体缩小50%以上;缩小50%以下者2例,治疗一年后随访观察末发现有病灶继续增长的患者。  1材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自1999年6月~2004年6月,经放射治疗体表血管瘤6例,其中男2例,女4例,年龄14~49岁,平均年龄35岁。病灶位于四肢3例,手英Pulee氏于年治疗4例面神经血管瘤,男3例,女1例,年龄27~45岁,2例伴有面肌抽搐。4例面神经血管瘤均位于膝状神状节及其前后,其中1例为骨化性血管瘤。病期及术后功能恢复依次分别为5、2、4与1年及25%、70%、60%与90%。均行乳突-颅中窝联合进路切除肿瘤与耳大神经Ⅶ-Ⅶ神经移植,其中2例于内听道内用10-0尼龙线行贯穿对端缝合近侧断端,以免因脑脊液搏动而使神经移植二、喉血管瘤  (一)概述  喉血管瘤发病率低。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病理改变一般分为毛细血管型及海绵血管型。血管瘤多位于声带、喉室、假声带与杓会厌襞处,引起咳嗽及声嘶,咯血偶见。喉镜检查见肿瘤突出于粘膜表面,表现光滑、肉芽样或结节状,可不似血管瘤样肉芽肿的有明显溃烂面。喉血管瘤常呈紫色或红色,有时呈苍白色,有时喉镜检查不易怀疑为血管瘤。  (二)激光术前准备  患者术前有炎症感染者应抗炎治疗,皮肤软组织血管瘤是颜面部常见的良性肿瘤,多为先天性错构瘤,其发生率约占全身血管瘤的60%[1]。小儿先天性血管瘤部分可自然消退,但国内一些学者认为颜面部血管瘤可致严重畸形和功能障碍,应采取有效治疗措施,不应等待。我院自1999年12月~年间采取平阳霉素局部注射治疗颜面部血管瘤72例,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72例,男41例,女31例;年龄最大4应用磷32胶体+地塞米松注射治疗小儿海绵状血管瘤26例,取得良好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材料与方法1.1治疗对象均为本院门诊接诊患儿,共26例,其中男11例,女15例,年龄最大14岁,最小3个月。均为海绵状血管瘤,瘤体大小不等。  1.2治疗方法应用磷32胶体+地塞米松内注射法,用药剂量根据年龄大小及瘤体面积大小确定,1岁按250KBq/cm2磷32胶体加地塞米松0.3mg介入用药,1岁以原发性骨内血管瘤较罕见,在骨肿瘤中占0.7%~1%,发生于颅骨者仅约占0.2%[1]。现报告1例颅骨内血管瘤,结合文献讨论其放射学特征、病理及治疗。  1病历摘要  患者,男,51岁,因“反复发作性头痛5年,加重1年”于日入院。5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作性头痛,为右顶部跳痛,每次持续10min左右后缓解,发作无规律。近1年来加重,发作频繁,不易缓解,且伴右顶头皮触压痛。既往体健,膜,左大腿远端病灶侵袭肌膜,切除部分股内侧肌,送病理检查。左大腿近端切口约20cm拉拢缝合,远端、?窝区行中厚皮移植。术后防感染、支持治疗,伤口一期愈合。术后病理报告:左下肢表皮下淋巴管瘤伴肌肉内血管瘤。  2讨论  淋巴管瘤发病率较血管瘤低[1],发生的部位依次为面颈部、腋部、四肢及躯干。血管瘤可发生在身体的任何部位。仅发生在皮肤的淋巴管瘤又常被称为皮肤淋巴管瘤,多表现为多发的皮肤小囊泡或疣状口腔颌面部的血管瘤以海绵状血管瘤和毛细血管瘤常见。本文应用平阳霉素治疗海绵状血管瘤,与以往手术治疗相比较效果较好,现总结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共26例,男14例,女12例,年龄14~76周岁。病变部位:颜面部11例,舌部8例,唇颊部5例,颈部2例。瘤体范围最大4.0cm×5.0cm,最小1.0cm×1.0cm。患者体位移动试验阳性,穿刺可抽出凝固血液,确诊为海绵状血管瘤。1.2无粘连,肺裂良好,肿瘤于右肺上叶前段内侧靠近肺门处肺内,触之实质性硬变,界限清,表面光滑,位置表浅。切开肺组织钝性分离,包膜完整切除,约3.0cm×3?0cm×2.0cm大小。术中冰冻结果为硬化性血管瘤。修补肺切口,止血,放引流管关胸,术后顺利康复。再次病理检查:肺肿物3.2cm×2.8cm×2.5cm,表面见胸膜,切面灰白,质红色,实性质软,病理检查诊断为硬化性血管瘤。  2讨论  硬化性血管脑海绵状血管瘤(cavernoma)简称CM,是脑血管畸形的一种类型,它并非真正的肿瘤,而是一种缺乏动脉成分的血管畸形。我科于2003年收治该病例7例,总结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CM患者7例,其中男5例,女2例,年龄19~56岁,平均年龄34岁。发病部位:幕上5例,其中额叶、颞叶各2例,右基底节区1例,幕下2例为小脑半球。临床表现为头痛、呕吐3例,昏迷2例,持续性癫痫发作2例,日BrJPlastSurg.2005Jul20;[Epubaheadofprint]12血管瘤通常可通过其临床病程进行鉴别诊断。该病的特点包括在出生时或出生后不久即已出现,并且在最初的12个月内有一快速增生期;随后血管瘤通常会稳定下来,在5-7年内慢慢消失。长期以来,手术治疗仅限用于那些病情复杂的病例,多数用以消除血管瘤消退后的影响。但是,该病对患者外貌、心理和功能等方面的影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的专家3日采用经皮穿刺椎体“骨水泥”注入技术为一患者实施血管瘤毁损手术。据介绍,57岁的天门农妇蔡某从10多岁起就感觉腰痛,辗转求医数10年却始终找不到原因。近年来,蔡某腰痛发作越来越频繁。蔡某来到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做检查后,发现自己腰椎内一个杏子般大小的罕见血管瘤。这个血管瘤如继续长大,会逐渐掏空腰椎导致骨折,甚至压迫神经危及生命。传统外科手术治疗椎体血管瘤存在较大风险。放射介入【摘要】目的观察微波对血管瘤的治疗效果。方法用微波治疗35例血管瘤患儿,观察治疗前后皮损的变化。结果治愈33例(94.3%),有效2例(5.7%),总有效为100%。结论微波是治疗皮肤血管瘤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血管瘤微波治疗   自2000年3月~2004年9月,笔者应用微波治疗皮肤血管瘤患儿35例,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35例患儿中,男12例,女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4Vol.20No.3P.235-237近期探讨了多发性颅骨内血管瘤的临床特征和预后。该研究组报告了1例多发性颅骨内血管瘤病例,并结合相关文献分析该疾病的X线、CT、MRI和DSA等临床特征。X线平片检查见整个颅骨内蜂窝状改变,CT、MRI显示颅骨溶骨性病变或糜烂并向颅内外发展,DSA造影病变无染色,病理显示大小不等的异常血管,骨结构异常以及出血征象。外科治疗效果不佳。作者物病理结果:肉眼检查为1.7cm×1cm×1cm大小梨状囊性肿物,表面光滑,暗褐色,腔内充满巧克力样物。镜下发现囊内充满血液,囊壁由血管壁和纤维组织构成,囊外壁淋巴细胞等炎性细胞浸润,囊肿根部见到血管瘤,由扩张的大小不一的血管构成,界限不清。诊断为海绵状血管瘤伴血肿形成。术后在重症监护室滞留时间共21h,用呼吸机时间共5h,术后7天出院,出院时青紫消失,术后第4天心脏彩超复查结果示:轻度三尖瓣返
特别提示:本文内容为开放式编辑模式,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
关于医学百科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链接及网站事务请与Email:联系
编辑QQ群:8511895 (不接受疾病咨询)小孩子额头上有个类似毛细血管瘤的红点是什么原因_百度拇指医生
&&&普通咨询
?小孩子额头上有个类似毛细血管瘤的红点是什么原因
|科室:儿外科
肃宁县梁村镇后白寺卫生室
你好,上述情况最好是医院的皮肤科或者是肿瘤外科检查看看,排除血管瘤的可能。可以按压红点儿然后颜色消失,停止按按压后,红色恢复考虑血管瘤的可能性比较大。。
拇指医生提醒您:医生建议仅供参考。
向医生提问
完善患者资料:*性别:
为您推荐:
* 百度拇指医生解答内容由公立医院医生提供,不代表百度立场。* 由于网上问答无法全面了解具体情况,回答仅供参考,如有必要建议您及时当面咨询医生
向医生提问}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小孩子额头摔凹进去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