腋下淋巴结肿大的图片,该怎样治疗

腋下淋巴发炎,怎么办?
前几个月左胳膊腋窝后面起了个小疙瘩起初以为是痘痘现在才知道是淋巴发炎,用力碰会疼,这几天总感觉哪个地方有点不对劲。左胳膊总感觉酸酸的没有力气。以前我耳朵跟淋巴也发炎过肿的挺大的打了几天掉瓶才消肿,上个礼拜耳朵跟又有点难受。肿了一点点,不过一会自己就好了。还有就是自从前几个月起了疙瘩以后我就有点犯困。白天尤其是下午特别想睡觉。因为那是刚开学的时候起的痘痘,好象就是那时侯我发现的,也是从开学开始下午就喜欢睡觉,总感觉自己跟以前不一样,对许多事都不敢兴趣。以前喜欢上网。现在网吧一般不去了。游戏也很少玩。我一直没看医生。我想问问没什么事把?可以不看医生?如果继续这样下去哪个痘痘自己会消失吗?还是会怎么样?会恶化?到底怎么回事?我今年20刚上大学。性别:男。
08-12-24 &
去医院看看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不应该。肿痛是由充血引起,热敷不仅无缓解作用,反而会刺激加重。凡是与充血有关的都应该用冷敷。 以上答案来自一位有12年行医经验的外科医生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去正规医院咨询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急性淋巴结炎常继发于其它化脓性感染性疾病。细菌沿淋巴管侵人淋巴结所致。但井不是每个人遇到细菌感染就会发生淋巴结炎,只有在人体抵抗力下降时,才容易发生本病。长期的营养不良,贫血及其他慢性疾病使抵抗力明显下降时,感染细菌后易发生淋巴结炎。引发本病的细菌常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溶血性链球菌。1)主要症状淋巴结迅速肿大,压痛。若患者抵抗力较强,可无全身症状,不需治疗也可自愈。较重者局部红肿热痛,非常伴有畏寒发热、头痛等症状,通过及时的抗菌消炎治疗,红肿即能消退,但有时因炎症引起组织增生,可遗留一个小硬结。若炎症未能及时控制,扩散到淋巴结且互相粘连,严重者可形成脓肿。如不及时治疗,可引起败血症。2)中医治疗1. 治疗上中成药可用夏枯草膏、连翘败毒丸。2. 汤药则应视病情进展程度及病人的临床表现来选择用药。① 热邪郁滞--多为急性淋巴结炎的初起阶段,局部淋巴结肿大、压痛,有轻度全身不适症状,或发热头痛,口干便秘,舌红。取金银花、蒲公英、紫花地丁、野菊花、白芷、丹参、赤芍、生甘草各10克。水煎服,每日2次。加减:发于头颈部及上肢者加升麻9克;发于下肢者加龙胆草、牛膝各10克。② 毒热壅盛--为淋巴结炎急性期表现,患处疼痛,淋巴结粘连成块,患处中心皮肤有时发红、水肿,伴有高热、寒战、舌红苔黄。腋下淋巴结发炎用连翘15克,金银花、陈皮、白芷、贝母、乳香、没药、天花粉各10克。水煎服,每日2次。加减:发热重者加黄芩、黄柏各10克,黄连、桅子各6克;便秘者加大黄8克。3. 外治法可选用金黄散或黄连膏外敷。4. 饮食疗法① 取夏枯草、绿豆各30克。水煮取汁,加适量白糖,每日1剂,每日2次。② 用鲜蒲公英、鲜夏枯草各50克。水煮取汁,加适量白糖调味,每日1剂,每日2次3)预防措施1. 在治疗淋巴结炎的同时,一定不要忽视对原发病的处理。应及时治疗病灶牙、口腔溃疡、上呼吸道感染、扁桃体炎等引起淋巴结炎的疾病,以阻止致病菌对淋巴结的侵袭。2. 患者平时应注意劳动保护,避免外伤。若有皮肤损伤则应及时处理,防止感染蔓延。若患有扁桃体炎、龋齿、手指感染、足癣、疖痈等也应及时抗菌消炎或做适宜的治疗以控制感染。3. 平日应注意锻炼身体,增强体质。饮食宜清淡,营养宜均衡,忌食辛辣刺激食品。  爱心提示:以上介绍用方,请务必咨询当地正规中医医院,结合自身生理特点和不同的病理变化,辨证选择使用。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中医治疗1. 治疗上中成药可用夏枯草膏、连翘败毒丸。2. 汤药则应视病情进展程度及病人的临床表现来选择用药。① 热邪郁滞--多为急性淋巴结炎的初起阶段,局部淋巴结肿大、压痛,有轻度全身不适症状,或发热头痛,口干便秘,舌红。取金银花、蒲公英、紫花地丁、野菊花、白芷、丹参、赤芍、生甘草各10克。水煎服,每日2次。加减:发于头颈部及上肢者加升麻9克;发于下肢者加龙胆草、牛膝各10克。② 毒热壅盛--为淋巴结炎急性期表现,患处疼痛,淋巴结粘连成块,患处中心皮肤有时发红、水肿,伴有高热、寒战、舌红苔黄。腋下淋巴结发炎用连翘15克,金银花、陈皮、白芷、贝母、乳香、没药、天花粉各10克。水煎服,每日2次。加减:发热重者加黄芩、黄柏各10克,黄连、桅子各6克;便秘者加大黄8克。3. 外治法可选用金黄散或黄连膏外敷。4. 饮食疗法① 取夏枯草、绿豆各30克。水煮取汁,加适量白糖,每日1剂,每日2次。② 用鲜蒲公英、鲜夏枯草各50克。水煮取汁,加适量白糖调味,每日1剂,每日2次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淋巴结肿大非常多见,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人群,可见于多种疾病,有良性,也有恶性,故重视淋巴结肿大的原因,及时就诊、确诊,以免误、漏诊,是非常重要的。下面就谈一谈淋巴结肿大的常见原因。 慢性淋巴结炎 多数有明显的感染灶,且常为局限性淋巴结肿大,有疼痛及压痛,一般直径不超过2~3cm,抗炎治疗后会缩小。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尤其是长期存在而无变化的扁平淋巴结,多无重要意义。但无明显原因的颈部、锁骨上淋巴结肿大,标志着全身性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应予以重视,进一步检查确定。 结核性淋巴结炎 有发热、多汗、乏力、血沉增快,多见于青壮年。常伴发肺结核,淋巴结质地不均匀,有的部分较轻(干酪样变),有的部分较硬(纤维化或钙化),且互相粘连,并和皮肤粘连,所以活动度差。这类患者结核菌素实验和血中结核抗体阳性。 恶性淋巴瘤 也可见于任何年龄组,其淋巴结肿大常为无痛性、进行性肿大,可从黄豆大到枣大,中等硬度。一般与皮肤无粘连,在初、中期相互不融合,可活动。到了后期淋巴结可长到很大,也可融合成大块,直径达20cm以上,侵犯皮肤,破溃后经久不愈。此外,可侵犯纵隔、肝、脾及其它器官,包括肺、消化道、骨骼、皮肤、乳腺、神经系统等。确诊需活组织病理检查。临床上恶性淋巴瘤常易误诊,以表浅淋巴结肿大为首发表现者,有70%~80%在初诊时被确诊为淋巴结炎或淋巴结结核,以致延误治疗。 巨大淋巴结增生 是一种易误诊的罕见病。常表现为原因不明的淋巴结肿大,主要侵犯胸腔,以纵隔最多,也可侵犯肺门及肺内。其它受侵部位有颈部、腹膜后、盆腔、腋窝以及软组织。常易误诊为胸腺瘤、浆细胞瘤、恶性淋巴瘤等。了解本病的病理及临床表现对早期诊断极为重要。 假性淋巴瘤 常发于淋巴结外的部位,如眼眶、胃的假性淋巴瘤及消化道的淋巴性息肉,均可形成肿块。一般认为属反应性的增生,由炎症引起。 淋巴结转移瘤 淋巴结常较硬,质地不均匀,可找到原发灶。很少为全身性淋巴结肿大。 急性白血病和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也常有淋巴结肿大,特别是儿童常见的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临床上发病急,常伴有发热、出血、肝和脾肿大、胸骨压痛等,血液学和骨髓穿刺检查可以确诊鉴别。 结节病 在我国较少见,常侵犯双侧肺门,呈放射状,伴有长期低热。全身淋巴结都可肿大,尤其是耳前后、颌下、气管旁。在临床上很难与恶性淋巴瘤鉴别。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多见与青壮年男性,为EB病毒所致,但病人常一般情况良好,可有发热及全身性淋巴结肿大,也可有脾脏轻度肿大。外周血中有异形淋巴细胞,嗜异凝集实验阳性可以确诊。 血清病 为病人使用血清制品(破伤风抗毒素、狂犬疫苗等)后发生的一种疾病。少数患者以淋巴结肿大为最先出现的临床症状。但多为注射处及滑车上淋巴结首先肿大。根据注射史及发热、皮疹、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等可诊断。 淋巴结肿大很常见,列举的以上10种疾病原因,希望能给大家以启示,及时就诊、确诊及鉴别,以便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平时也许有过这样的体验:当脚长疖肿或受伤后发炎,腹股沟处也会觉得疼痛。仔细一摸,会在皮肤下触到一个或几个如蚕豆大小的“小疙瘩”,又硬又痛,那就是淋巴结。当细菌从受伤处进入你的血管内时,淋巴结这个“御敌哨兵”首先对细菌进行还击,以防止“敌人”深入。随着每一个淋巴细胞“吃掉”大量细菌后,它的“肚子”便越来越大,整个淋巴结会肿大疼痛。所以说,淋巴结是身体重要的免疫器官。淋巴结还是人体内的一个报警装置,淋巴结肿大可能是某种疾病的外在表现。 细菌感染:如口腔、面部等处的急性炎症,常引起下颌淋巴结的肿大,肿大的淋巴结质地较软、活动度好,一般可随炎症的消失而逐渐恢复正常。 病毒感染:麻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都可引起淋巴结肿大。有时淋巴结肿大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如风疹,常引起枕后淋巴结肿大。 淋巴结结核:以颈部淋巴结肿大为多见,有的会破溃,有的不破溃,在临床上有时与淋巴瘤难于鉴别。确诊方法是多次、多部位地做淋巴结穿刺、涂片和活体组织检查,并找出结核原发病灶。 淋巴结转移癌:这种淋巴结很硬,无压痛、不活动,特别是胃癌、食道癌患者,可触摸到锁骨上的小淋巴结肿大。乳腺癌患者要经常触摸腋下淋巴结,以判断肿瘤是否转移。 白血病:该病的淋巴结肿大是全身性的,但以颈部、腋下、腹股沟部最明显。除淋巴结肿大外,病人还有贫血、持续发热,血液、骨髓中会出现大量幼稚细胞等表现。 淋巴瘤:淋巴结肿大以颈部多见。淋巴瘤是原发于淋巴结或淋巴组织的肿瘤,同时有一些淋巴结以外的病变,如扁桃体、鼻咽部、胃肠道、脾脏等处的损害。 淋巴结的肿大还可出现红斑狼疮等结缔组织疾病。再如过敏反应性疾病及毒虫蜇伤等。所以,对淋巴结肿大不容忽视,特别是发现淋巴结持续肿大时更应及早请医生诊治。 淋巴结肿大可分为疼痛性及无疼痛性两种。疼痛性肿大多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时,感染处得到正确处理后即可消除。引起无痛性肿大的疾病往往较顽固且难以发现,危害较大。一般多见于结核菌感染、淋巴瘤、肿瘤转移至淋巴结、血液病(如白血病)等。 淋巴结遍布全身,只有在比较表浅的特殊部位才可触及。如颌下、颈部、锁骨上窝、腋窝、腹股沟最易摸到。女性患乳腺癌时在乳房周围及腋窝可摸到肿大的淋巴结。 正确的触摸方法是:将食指及中指并拢,在上述部位上下左右触摸,若感觉到皮下有圆的、椭圆的、或条索状,有鸡蛋大小甚至更大的淋巴结节时,应立即去正规的医院请医生诊断 淋巴系统是身体的自然防卫组织,可以抵抗感染和毒素的侵入,浅表的淋巴结群存在于颈部、腋窝、腹股沟、膝盖后面以及耳朵前后。 孩子淋巴结肿大,最常见的原因是感染。肿大的部位取决于感染的位置。喉和耳朵感染可能会引起颈部淋巴结肿大,头部感染会使耳朵后的淋巴结肿大;手或手臂感染会使腋窝下淋巴结肿大;脚和腿部感染会引起腹股沟淋巴结肿大。 孩子最常见的是颈部淋巴结肿大,母亲很容易注意到孩子的这一部位,带孩子让医生检查后才能放心。 以大多数人来说,咽喉痛、感冒、牙齿发炎(脓肿)、耳朵感染或昆虫叮咬都是引起淋巴结肿大的原因。 不过假如淋巴结肿大出现在颈部前面正中间或是正好在锁骨上方,你就 必须考虑感染之外的原因,如肿瘤、囊肿或甲状腺功能紊乱。 大多数母亲一看到孩子颈部淋巴性结肿大,首先想到的是肿瘤,这是自然反应,肿瘤的确也是引起孩子淋巴结肿大的一个原因,不过感染是更为多见的原因。对此,进行血和尿的化验、x线检查、皮试以及活体切片检查等,可以证实医生的疹断。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乳腺增生的三大主要表现 (1)乳房疼痛:一般或两侧乳房胀痛,刺痛或隐痛不适,疼痛严重不可触摸、行走,疼痛以乳房肿快为主,可向腋窝、胸胁、肩背、上肢放射,也有的表现为乳头疼痛或瘙痒,疼痛随着情绪与月经周期变化而波动,常于月经前或生气时,郁闷时加重,月经来潮后疼痛明显减轻或消失。(2)乳房肿块:一侧或双侧乳房,单个或多个肿块,好发于乳房的外上方,呈片块状,结节状,颗粒状或条索状,以片块状多见,肿块边界不清,中等或稍硬,活动与周围组织无粘连,可有触痛,肿块大小不一,小者如砂粒,大者可超过3-4CM。乳房肿块在月经前增大,月经来潮后缩小变软。(3)伴随症状:病人常感觉情绪不畅或心烦易怒,可兼见痛经,月经前后不定期等,少数患者乳头溢出棕色或淡黄色液体。 乳腺增生防治的八大注意 1、不良的心理因素会加重内分泌失调,促使增生症的加重。应注意少生气,保持情绪稳定,活泼开朗心情即有利增生早康复。   2、改变饮食,防止肥胖少吃油炸食品,动物脂肪,甜食及过多进补食品,要多吃蔬菜和水果类,多吃粗粮。黑黄豆最好,多吃核桃,黑芝麻、黑木耳、蘑菇。   3、生活要有规律、劳逸结合,保持性生活和谐。可调节内分泌失调,保持大便通畅会减轻乳腺胀痛。   4、多运动,防止肥胖提高免疫力。   5、禁止滥用避孕药及含雌激素美容用品、不吃用雌激素喂养的鸡、牛肉。  6、避免人流,产妇多喂奶,能防患于未然。   7、自我检查和定期复查。   8、明确诊断,根据病情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许多妇女在月经前常有乳房胀痛的症状,较敏感的患者常会问到需不需要治疗?一般来说,月经前3天乳房有胀痛,可能是告知月经将要来潮或有初期怀孕,这是正常现象。但是有些人太早出现乳房胀痛,如月经干净后或排卵后出现乳房胀痛,而且穿内衣或触摸到皆会痛,这种现象是病态,要尽早治疗,否则很容易产生妇科疾病,如不孕症和乳房肿瘤等。 许多不孕症妇女长期有乳房胀痛现象,她们的雌激素和孕激素时常不平衡,泌乳激素也会异常分泌,也有许多乳房肿瘤的患者她们在罹患肿瘤前2~3年有乳房胀痛的现象而未给予重视所致。因此有异常乳房胀痛的妇女要提高警觉,忽讳忌求医以免延误病情! 经前乳房胀痛大部分发生在月经前3至5天,严重的患者可在月经后两周,约排卵开始发作,有些人胀痛牵连至腋下,甚至连乳头也疼痛,全身症状还有轻度浮肿、头痛失眠、烦躁、情绪不稳、腰酸、下腹胀痛、排便不顺畅等。待月经过后,症状就消失,如此反覆发生,逐月一次,若不妥当处理,就愈来愈严重,久而久之容易导致其他病变,最常见的是乳腺增生、乳房纤维性肿瘤或囊肿。月经也因此逐渐失调,经量稀少、跟着就是不孕症等。 研究发现许多的不孕症病人皆有严重经前乳房胀痛,当乳房胀痛经中药治疗痊愈后,跟着就怀孕了!如魏小姐三十四岁,向来健康良好,直到3年前结婚后开始月经不规则,月经有时早来,有时晚来,每次约在经前十天开始乳房胀痛,牵连至腋下抽痛、小腹胀排气后较舒服,3年来未曾怀孕,脸上长了许多黑斑,平时情绪不好,工作压力大、睡眠差、胸口闷、口苦、胃痛等。经中医诊断属于肝气郁结型乳房胀痛,以纯中药柴胡、白芍、枳壳、茯苓、泽兰、当归、合欢皮等加减疏肝理气补肝血,隔月乳房胀痛减少,身体不舒皆减轻,接下来月经就逐渐规则,过后就怀孕了,最近刚生产,母子均安! 中医认为乳房是胃经所管,乳头属肝经所治。因此一切乳房疾病或发育不良或乳房萎缩,皆从肝胃调治,根据不同病情对症下药,常会获得良效。而本病治疗分类如下: (一)肝郁气滞:这类妇女大部份都有情绪不畅的病史或生活压力过大,除了乳房乳头胀痛不可触摸外,伴烦躁不安、胸闷、肋骨抽痛、易怒、反胃、下腹两旁胀痛、月经夹血块色黑、性生活不协调、脸上长黑斑等。治疗宜调肝理气和胃,常用药有乌药、郁金、佛手、白芍、青皮、白术、麦芽、路路通等。 (二)肝郁脾湿:常见的症状有经前乳房胀痛、触痛明显、下腹胀痛伴下坠感、胃口不好、四肢无力、易腹泻、平时白带多、月经量多色淡等,治疗要健脾利湿行气,常用药有茯苓、白术、苡仁、厚朴、川楝子、合欢皮等。 (三)肝肾阴虚:这类妇女除了乳房胀痛外常会烦热、睡眠不宁、头痛眩晕、手足心热、口唇色红、唇舌易溃破、身体瘦弱吃不胖、腰酸、膝无力等。治疗宜滋肾养肝、常用药有沙参、麦冬、生地、川楝子、香附、白芍、丹参、泽兰等。 治疗本症,宜持之以恒,服药的黄金时段是在经前乳胀时开始服药,直到经来胀痛消失为止,如此调理月经三个周期,大部份的乳房胀痛都会痊愈。值得一提的是,乳房胀痛除了服药外,更重要一点是保持乐观情绪,切忌常常发怒或生闷气,平时多运动与参加适当的社交活动,在月经前一周少吃食盐和辛辣刺激的饮食,这样配合服药就会达到最高效果! 乳腺腺病,又名乳腺囊性增生病,乳腺小叶增生症等,30-50岁妇女多见。其发病原因与卵巢机能失调有关。临床上,常同时或相继在两侧乳房内发生多个大小不等、圆形较硬的结节,结节可被推动。病人常感乳房胀痛,月经期前更甚。早期即为乳腺小叶增生,这时尚不会癌变,但乳腺腺病的中、晚期有1%的癌变率。患者常感觉乳腺内有肿块,与疼痛位置一致,有压痛,此肿块就是局部乳腺组织增厚所致,质较软或稍硬。有时乳头溢液,大多为浆液性,黄色,少数带血性。 因乳腺腺病作为病变的基础,在一定情况下,同样可受某种致癌因素的作用,而发生上皮增生、异型增生直至癌变,尤其在发生导管上重度增生,不典型增生时与乳腺癌更有密切的关系。多项研究表明,乳腺腺病与乳腺癌的发生有明显的内在联系。 病理表现 乳腺增生病病变组织的大体标本为,病变呈弥漫性或局限性,质地硬韧而致密,色黄白或灰白,无包膜,切面可见有多个大小不等的半透明颗粒;如为囊性增生,则可见到小囊肿,囊壁大都平滑,囊内含有黄绿色或棕色的粘稠液体,有的还有颗粒状物或乳头状物向囊腔内突出。 乳腺增生病在病理上,一方面表现为乳腺导管的囊性扩张,形成大小不等的囊肿;另一方面表现为导管上皮有不同程度的乳头状增生,小叶内和小叶间纤维组织也有不同程度的增生。 由于乳腺增生病的组织形态复杂,所以其组织学分类方法也多种多样。如有学者依乳腺结构在数量和形态上的异常将其分为乳腺组织增生、乳腺腺病(又分为小叶增生期、纤维腺病期及纤维化期)、乳腺囊肿病三大类;也有的学者依乳腺增生的基本组织改变将其分为小叶增生、纤维化、炎性、囊肿、上皮增生、腺病6种类型。也正是由于其组织形态学上的复杂性,所以才造成了本病命名上的混乱性,如小叶增生症、慢性乳腺炎、纤维囊性乳腺病、良性上皮增生症、腺病等。 乳腺增生病按导管上皮增生的形态可将其分为四级:Ⅰ级:不伴有导管上皮增生,此级发生率为70%;Ⅱ级:伴有导管上皮增生,但上皮细胞不呈异型性,其发生率为20%;Ⅲa级:伴有导管上皮增生,上皮细胞呈轻度异型性,发生率为5%;Ⅲb级:伴有导管上皮增生,上皮细胞呈重度异型性,发生率为5%,此级恶变率最高,可能恶变率为75%~100%。 临床表现 乳房疼痛和肿块为本病主要的临床表现。 (1)乳房疼痛:常为胀痛或刺痛,可累及一侧或两侧乳房,以一侧偏重多见,疼痛严重者不可触碰,甚至影响日常生活及工作。疼痛以乳房肿块处为主,亦可向患侧腋窝、胸胁或肩背部放射;有些则表现为乳头疼痛或痒。乳房疼痛常于月经前数天出现或加重,行经后疼痛明显减轻或消失;疼痛亦可随情绪变化而波动。这种与月经周期及情绪变化有关的疼痛是乳腺增生病临床表现的主要特点。 (2)乳房肿块:肿块可发于单侧或双侧乳房内,单个或多个,好发于乳房外上象限,亦可见于其他象限。肿块形状有片块状、结节状、条索状、颗粒状等,其中以片块状为多见。肿块边界不明显,质地中等或稍硬韧,活动好,与周围组织无粘连,常有触痛。肿块大小不一,小者如粟粒般大,大者可逾3~4cm。乳房肿块也有随月经周期而变化的特点,月经前肿块增大变硬,月经来潮后肿块缩小变软。 (3)乳头溢液:少数患者可出现乳头溢液,为自发溢液,草黄色或棕色浆液性溢液。 (4)月经失调:本病患者可兼见月经前后不定期,量少或色淡,可伴痛经。 (5)情志改变:患者常感情志不畅或心烦易怒,每遇生气、精神紧张或劳累后加重。 鉴别诊断 乳腺增生病患者若临床表现不典型或没有明显的经前乳房胀痛,仅表现为乳房肿块者,特别是单侧单个、质硬的肿块,应与乳腺纤维腺瘤及乳腺癌相鉴别。 (1)乳腺增生病与乳腺纤维腺瘤:两者均可见到乳房肿块,单发或多发,质地韧实。乳腺增生病的乳房肿块大多为双侧多发,肿块大小不一,呈结节状、片块状或颗粒状,质地一般较软,亦可呈硬韧,偶有单侧单发者,但多伴有经前乳房胀痛,触之亦感疼痛,且乳房肿块的大小性状可随月经而发生周期性的变化,发病年龄以中青年为多;乳腺纤维腺瘤的乳房肿块大多为单侧单发,肿块多为圆形或卵圆形,边界清楚,活动度大,质地一般韧实,亦有多发者,但一般无乳房胀痛,或仅有轻度经期乳房不适感,无触痛,乳房肿块的大小性状不因月经周期而发生变化,患者年龄多在30岁以下,以20~25岁最多见。此外,在乳房的钼靶X 线片上,乳腺纤维腺瘤常表现为圆形或卵圆形密度均匀的阴影及其特有的环形透明晕,亦可作为鉴别诊断的一个重要依据。 (2)乳腺增生病与乳腺癌:两者均可见到乳房肿块。但乳腺增生病的乳房肿块质地一般较软,或中等硬度,肿块多为双侧多发,大小不一,可为结节状、片块状或颗粒状,活动,与皮肤及周围组织无粘连,肿块的大小性状常随月经周期及情绪变化而发生变化,且肿块生长缓慢,好发于中青年女性;乳腺癌的乳房肿块质地一般较硬,有的坚硬如石,肿块大多为单侧单发,肿块可呈圆形、卵圆形或不规则形,可长到很大,活动度差,易与皮肤及周围组织发生粘连,肿块与月经周期及情绪变化无关,可在短时间内迅速增大,好发于中老年女性。此外,在乳房的钼靶X线片上,乳腺癌常表现为肿块影、细小钙化点、异常血管影及毛刺等,也可以帮助诊断。肿块针吸乳腺癌可找到异型细胞。最终诊断需以组织病理检查结果为准。 诊断标准 (1)临床上有一侧或两侧乳房出现单个或多个肿块,多数伴有周期性乳房疼痛,且多与情绪及月经周期有明显关系,一般月经来潮前一周左右症状加重,行经后肿块及疼痛明显减轻,且连续3个月不能自行缓解。 (2)排除生理性乳房疼痛,如经前轻度乳房胀痛、青春期乳痛及仅有乳痛而无肿块的乳痛症。 (3)临床体检乳房内可触及单个或多个大小不等的不规则结节,质韧,多位于外上象限,结节与周围组织无粘连,可被推动,常有轻度触痛,腋下淋巴结不大。 (4)利用钼靶X线或干板摄影、B超、热象图等辅助检测手段,必要时行肿块针吸细胞学检查及局部活组织病理检查,以排除乳腺癌、乳腺纤维腺瘤等其他良、恶性乳腺疾病。 治疗原则 一般来讲,当乳腺增生病症状较轻,仅有轻度经前乳房胀痛,乳房内散在细小的颗粒样结节,其病情不影响工作与生活时,可用乳罩托起乳房以缓解乳房胀痛,不必服用任何药物,仅对其进行临床观察即可,若无明显变化,可每半年至一年到专科医生处检查一次。当症状较严重而影响工作或生活时,则应分别情况予以不同的治疗。常用的治疗方法有:中医中药治疗,如中药内治、外治、针灸等;西药治疗,如口服激素类药物、碘制剂及其他对症治疗药物;手术治疗,如乳房肿块切除术、乳房单纯切除术等。 疗效标准: (1)临床治愈:肿块消失、乳痛消失,停药后3个月不复发。 (2)显效:肿块最大直径缩小1/2以上,乳痛消失。 (3)有效:①肿块最大直径缩小不足1/2,乳痛减轻;②肿块缩小1/2以上,乳痛不减轻。 (4)无效:①肿块不缩小,或反而增大变硬者;②单纯乳痛缓解,而肿块不缩小。 在进行疗效统计时,一般统计其总有效率及总显效率。其中,前者含有效、显效及治愈率;后者是指显效及治愈率。 注意事项 首先应注意改变生活中的一些环境行为因素,从根本上防止乳腺增生病的进一步发展。如调整生活节奏,减轻各种压力,改善心理状态;注意建立低脂饮食、不吸烟、不喝酒、多活动等良好的生活习惯;注意防止乳房部的外伤等等。 在乳腺增生病的治疗过程中,要积极配合医生的诊断治疗。应在自己信任的某医院或某专科医生处相对稳定地治疗一段时间,不要频繁更换,以免因医生不了解全部病情而重复检查或作出不正确的处理;应坚持用医生的处方用药治疗完规定的疗程,不要因一时没有见到明显的疗效而轻易放弃原疗法,又重新开始新的方法;在治疗过程中,严格遵守一些宜忌原则,如服中药期间应忌食生冷、油腻、腥发、辛辣等食物;有些活血化瘀药物在月经期应停服;在治疗过程中如出现感冒及各种感染性疾病时,先治疗新出现的急性病,再治疗乳腺增生病。乳腺增生病是一个慢性过程,所以其治疗也不是吃几天药就能立即解决问题的,但也不能因为患了乳腺增生病就吃一辈子药。那么,怎样掌握这个尺度呢?什么样的情况需要治疗、什么样的情况可以暂时停止治疗、停止治疗多长时间后需要再进行治疗呢?这要根据每一个患者的不同情况而确定,不可一概而论,而且应该由每一个经治医生提出具体方案。对于患者来讲,则应注意体察自己病情的变化,随时与医生交流自己治疗后的感受;在治疗间歇期间,应学会自我检查方法,发现问题及时就诊;至少每半年到经治医生处体检一次,以使那些细小的变化能够在较早期被检出。 由于乳腺增生病患者中的年龄较大、病史较长、肿块较大且硬、肿块与月经关系不甚明显者,有乳腺癌家族史者,特别是曾经活检证实为乳腺非典型增生者,比较容易发生恶变,所以这样的患者应较普通增生的患者更为警惕,必要时可考虑手术活检。 乳腺增生病患者还应注意的是要对疾病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既不可以无所谓的态度对待它,认为它不妨碍生活和工作而不予理睬,又不可过分紧张,总是害怕它会在某一天恶变成癌而惴惴不安。试想,如果一个乳腺增生病患者,不重视自己的疾病,也从不认真检查治疗,使得疾病继续发展,则自己的病痛无法解除,而且发生了变化也浑然不知,这对健康是十分不利的;而乳腺增生病患者若是过于看重自己的疾病,甚至有了“恐癌症”,假如从30岁左右就患了乳腺增生病,则要在这种担忧中度过几十年的时间,那也是有害无益的,而且这种心理负担可能还会加重病情。只有正确地看待疾病,才能做好疾病的康复保健,有效地防止乳腺癌的发生。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要是淋巴结核,就不用吃药,梅花针治疗。要紧的是确诊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怀孕腋下淋巴结肿大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