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人才培养思维成长主要是培养思维的什么

| 访问脚印(最新55个)暂无访问记录
点赞暂无点赞记录如何培养孩子的成长性思维
如何培养孩子的成长性思维
我们都觉得要培养孩子学知识的能力,让孩子变得更聪明,但最近小花生网有一篇文章说,除了学知识,我们还要培养孩子成长性思维的能力,这对孩子来说,也许更重要。有成长性思维的孩子,相信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事情,心态好,相信事情会往好的方向发展,遇到问题了他会觉得自己能比现在做得更好,他能从错误中学习,别人的成功能给他启发,这种孩子会觉得努力和态度非常重要,其实,成长性思维,说白了,就是一系列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成长型思维相对的是固定性思维,有这种思维的孩子,遇到困难会选择放弃,愿意别人批评他,不想做自己能力之外的事情,看到别人成功了,他会感到威胁,他认为很多事情都是一成不变的,甚至是注定的,看不到努力和坚持的作用,遇到困难的时候,有成长性思维的孩子和固定性思维的孩子表现也是不一样的,我们拿孩子
的学习举个例子,无论你喜不喜欢学习,学习都肯定不是一帆风顺的,学习的过程中都会遇到问题,比如:有的小孩看到别人打网球,自己也想学,就让爸爸妈妈给自己找教练,也开始学了,一开始他可能挺好奇的,学了一段时间,发现自己学得慢,别的小朋友比自己打得好,他就想放弃了,几乎所有人在学习的时候都会经历这个阶段。这个时间,有成长性思维的孩子就会说:那我再试试吧,我找人帮帮忙,我好像有感觉了,终于有进展了,我当初没有放弃是对的,然后,他就跨过了这个阶段。但是缺少成长性思维的孩子,还没跨过这个阶段的时候,就已经放弃了,那么,平时,我们怎么帮助小孩培养成长性思维呢?
第一点,家长要告诉孩子这四个字:暂时没用。比如说,芝加哥有个学校,那里的学生毕业考试没有考过,成绩单上不会写“不及格”,而是写”暂时没有通过”,因为告诉学生不及格,学生就会想:完了,我考试失败了。但是,如果告诉他,成绩只是暂时没有通过,他就会想:我的学习还没有停止,我要接着努力,争取下次通过考试。所以,如果你的孩子告诉你,他学不好数学,你可以告诉他:你只是暂时没有学好。有了这种暗示,他就会知道,学习是随着时间变化的,暂时的挫折其实是很正常的。第二点,要多鼓励小孩进行积极的自我对话,这样可以让他转换思维,有些美国小学的教室里,会在教室里写一些文字,有的是固定性思维,有的是成长性思维,把这两种思维方式用文字的方式用文字进行对比,能给学生很强的心理暗示,比如:我数学不行,就是固定性思维,对应的成长性思维是:我要训练我的数学能力;我放弃了,就是固定性思维,对应的成长性思维是:我得想点儿招;这件事儿太难了,对应的是:我需要花点儿时间和力气;这个不太可能做得更好了,对应的是:我还是可以做得更好,继续努力;有了这种对比暗示,孩子就能更好的理解什么是成长性思维。第三点,要学会科学地称赞小孩,就是不要轻易夸孩子聪明,而是要夸他很努力,科学家做过试验,给一些小朋友做智间测试,告诉一些小朋友他们很聪明,告诉另一些小朋友,他们很努力,然后再给他们一些任务,有的是很难的任务,有的是很简单的任务,结果那些被称赞有天赋的孩子,都选择了简单的任务,因为那样他们最有把握可以做好,怕因难的任务万一没做好别人就不会再说自己聪明了,而被称赞努力的孩子呢,几乎都选择了看起来比较困难但能学到东西的任务,总之,好的称赞方式会特别重视过程,让孩子能够坦然接受挫折,让孩子不断进行自我挑战,培养他们的成长性思维。你看,虽然学知识对孩子有好处,但培养孩子的成长性思维,其实对孩子的帮助更大。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解读成长型思维模式|培养最重要成功素质_罗玲的空间-爱微帮
&& &&& 解读成长型思维模式|培养最重要成功素质
点击 [罗玲的空间]关注我哟
让孩子不畏难、肯坚持——这是最重要的成功素质!(上)总有很多家长问我,孩子做事遇到困难就退缩、放弃,不肯坚持,怎么办?这个问题,我在今年年初录制的《养育大目标+开启孩子内在动机》网课里详细讲到。我的网课里提到,帮幼儿形成八大基本信念,其中的一个信念就包括这个内容。考虑到有些朋友看网课不方便,我在这里把这部分简要整理出来。更详细的内容请大家去看网课,在我的新浪微博@罗玲的空间 置顶微博里有链接。努力、坚持、坚毅,这是最重要的成功素质近年来,心理学家做了很多研究。他们对那些能在西点军校严苛残酷的训练、筛选中坚持到最后的毕业生、医学院预科生(因为入学考核难度很大)、拼字大赛获胜者等等人群进行研究。他们想要发现,究竟是哪些特质,使得他们中的一些人能够成功,另一些人却不能。结果,专家们发现有一种素质是成功的关键——坚毅(grit)!坚毅是什么?坚毅是——热情,加上坚持为长期目标而努力。就是说,成功,取决于一个人有热情地勤奋努力的程度。最终成功的人,是那些面对困难、挑战和逆境,肯于坚持、努力去战胜的人!那么,究竟如何可以培养出孩子的坚毅品质呢?对此,目前专家们所知不多,唯一有确切结论的,只有一点——培养“成长型思维模式”!什么是“成长型思维模式”?这是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卡罗尔德维克所提出的理论。她的关于“心智模式”(Mindset)的研究,大概是近几十年里最有影响的心理学研究之一。心智模式、或者叫“间接理论”,是指我们对于自己的智力、能力、性格等等方面,是否可以改变的基本看法。她的研究发现,关于这一点,人们大概有两类看法:一是:这是可以改变的,即“成长型心智模式”,这样的人有“能力增长观”;另一类是:这是固定的、不可改变的,这是“僵固型心智模式”,他们有“能力实体论”。那么这两种模式究竟有什么区别呢?您是哪一种呢?我们来看一看。成长型思维模式的表现有这些:他们有“掌握目标”(精熟目标),是“能力渐进论者”。他们所关心的是——进步!他们相信自己这方面的能力可以得到提升。他们关注发展自己,在意跟自己的过去比较,是一种发展的、进取的状态。他们做事的特点是——不易放弃,更能从过程中享受到乐趣,更容易寻求帮助,复原力更强。他们不怕错误和失败,因为反正哪里也不是终点,也没有盖棺定论,我的能力还在随时提高呢,继续努力就好了,发现错误,能改进了,就能进步,这才是我真正想要的!事实上,他们越是感觉糟糕时,就越是加速行动,去做更多的事情。比如说,有这种想法的学生,他们比较在乎自己是否学到了东西,而不仅仅是考试能够通过。老师很容易就会辨别出这些人来——他们是那些下课会问感兴趣、但不会考的问题的学生!有位专家甚至在小学生里也能发现两种思维模式的区别。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的小朋友,他们在情人节,会给他们真正喜欢的人送卡片,而不是只给他们有把握能回送卡片的同学!他们在意的是——发展新的、自己看重的友谊,而不是怕自己没面子。我们再来看看僵固型思维模式的表现:他们有“表现目标”,而不是“掌握目标”。就是说,他们更在乎自己看起来怎样,是否显得聪明,而不关心是否真的掌握了。事情是这样的——如果我们相信,我们只有固定量的智力或其他能力,那么,具体拥有多少、特别是能向外界证明自己到底拥有多少,这就变成了头等重要的事!所以,相比进步,他们更在乎的是——外界的标准,以及如何证明自己。这种想法的结果就是,他们会避免挑战和冒险,免得显得自己不聪明;他们常说自己其实没怎么费劲,这样也可以显得自己聪明;他们不肯付出太多努力,因为那样也说明自己很笨;急于为错误辩解找借口;不愿寻求帮助,因为那意味着自己能力不足;对待挫败,很容易放弃,因为他们认为反正能力是固定的有限的,所以不必努力……实验表明,有僵固型思维模式的人、实体论者,他们在奖惩激励下,可能表现更好。但是,当有难度、有障碍和干扰时,他们轻易会放弃。而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这时受到的影响则更少,他们更能继续努力,更能保持乐观。也就是说,他们表现出了更强的抗挫力、韧性。并且他们也有更多的积极情绪,能从克服困难中享受到更多乐趣。如何让孩子有成长型思维模式?先引用《社会性与人格发展》中的一段话:研究表明:“年幼儿童持有能力增长观,他们相信能力是可以改变的而非稳定的,通过更多努力和大量练习,他们可以变得更聪明、更有能力。”我想,或许,每个孩子头脑中的默认模式,本是成长型模式,大概这是进化的功劳,他们需要靠这个来成长!然后,在长大过程中,他们才慢慢地学到了僵固型思维模式!我们成人常常需要练习才能改回来。而对于孩子来说,只要在成长过程中,家长清楚这一点,做得恰当,那么孩子们就会比较容易做好。那么家长具体可以怎样做呢?对于孩子来说,这取决于我们如何表扬孩子,如何对待错误和失败,如何对孩子的行为恰当反馈,如何跟孩子总结每个事件,如何解释现象和孩子的感受!如何表扬:真诚、如实地表扬。有研究说:夸大的表扬,对于本来就高自尊的孩子或许有些好处,可以给他们足够强的动力,但是,对低自尊的孩子会使他更加低自尊。我的想法始终是,家长要对孩子真诚、如实地沟通。过程表扬——表扬他为形成有效的解决办法而付出的努力,并侧重表扬孩子的可控因素,而不是环境或外界因素。这样可以提升孩子的自我效能感。实验表明:仅仅告诉孩子,努力比基因遗传更重要,就导致了大脑有积极改变。常常鼓励、欣赏,而不仅仅是表扬。更多关注具体行为,而不是结果。对孩子做得好的地方,家长具体描述,然后提问,引导孩子来总结,并表达自己的感想。或许这是最好的表扬方式!让孩子自己总结自己的成功之处,这会鼓励他独立思考、也强化了他的自主感受——他并非因别人的评价而感觉好!这时得出的结论和经验,才真的是他自己的,他以后才会更好地去利用这些经验。不做比较表扬。比较表扬,就是类似“你比其他小朋友都做得好啊!”这样的话。很显然,比较就导致我们过多去关注自己在他人眼里的形象,是在引导表现目标,容易培养僵固型思维模式。我们要引导孩子多关注自身成长。这一点,集体环境里的老师们需要多留意。让孩子们互相比,这是很有效、便利的管理方式,我觉得教育者对此应慎重,注意权衡利弊。如何对孩子的失败和错误反馈:我曾说过,我不太想得出来我对女儿何时是表扬、何时是批评,因为,我对她的,都只是各种反馈!做得好的反馈、做得不够好的反馈。那么,当孩子做得不够好时,我们怎样反馈?首先,我们要学会,如何给事情归因。1,客观如实归因。分析各种因素,内部的外部的、可控的不可控的,都有哪些。关于这一点,我有一篇博文《怎样安慰小雪糕》可参考。 2,积极归因。简单地说,积极归因、归因再训练,就是——把失败归于他们可以改变的、不稳定的原因,比如不够努力,而不是源于能力不足这一不容易改变的因素。这样的归因,有助于改变习得性无助,让孩子学会对失败有更建设性的反应。对于失败,我们要引导孩子去认为——常常是,只要继续加强努力,就可以战胜困难征服目标。研究表明,对差生进行归因再训练,可有效帮他们改进提高。由于差生往往把失败归因为能力不足,导致产生习得无助感,造成学习积极性降低。教他们练习积极归因,使他们学会将失败的原因归结为努力,最终从失望的状态中解脱出来。特别提醒——如果孩子已经很努力了,仍然失败,这时,不要说,“只要尽力了就好”,这是否定孩子的感受,有时也否定了我们的要求和标准;也不要继续夸努力了,这在孩子听起来是对他能力的侮辱。我们此时要聚焦于具体细节上的改进——改变策略?调整计划?增加练习时间?变化方式?降低难度……通过我们的反馈,让孩子对失败有一个健康的态度!我们必须让孩子们懂得:错误和失败,只是学习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是进步途中的脚印,是我们无法绕过去的。只要我们没有停止努力,我们就没有真的失败!我们的真正目标,不是眼下的表现和成绩,而是掌握、有提高和进步。每个小小的错误和失败,都值得我们去珍惜和感谢,因为它们告诉我们,怎样是行不通的!研究表明,失败是学习过程中的一个必然因素,意识到这一点的孩子实际上表现更佳。在2012年的一项研究中,111名法国六年级学生被布置了一些难度超出其能力的回文构词法问题。然后,有一组学生被告知,失败与再尝试是学习过程的一部分。在接下来的测试中,这些学生一直都比其他参与者表现更佳!这些,都取决于我们家长对孩子的失败和错误是怎样的反应!您是恼怒、沮丧、失望,还是像上面这样去看待。您的态度,就是孩子以后面对失败和错误的态度!究竟是在培养习得性无助,还是成长型思维模式,我们可以选择!不要剥夺孩子体验失败的机会!他们只有在失败中,才能学会“失败管理”!目前的一个大问题是——孩子在我们的保护之下,缺少失败的经历!有时,我们怕伤了他的自尊或积极性,帮孩子错过各种失败和错误。有时,我们看到孩子失败了,沮丧了,就不知所措,急于去开导安抚。对于小幼儿,我们尽量提供难度适宜的任务,提供必要的帮助,多让孩子积累成功做事的经验,增强自我效能感。但随着孩子的长大,对于6岁以上的孩子,我们必须给他一些要求和推动,让他有机会面对挑战、甚至压力,让他有一些自然遇到的挫败、小逆境。这不一定都要通过学才艺和兴趣班来实现。很多其他经历,都可以。比如,对于好动的孩子来说,练习自控就是一个充满挑战和挫败的事情。再如,带孩子爬山,途中遭遇风雨、蚊子骚扰、挑战更高的山峰,这也是体验坚持和征服的好机会。当孩子因挫败而沮丧难过时,允许他体验这种情绪,然后鼓励他自己分析、寻找积极的解决办法。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可以学到——不怕失败和错误,有主动管理它的勇气和经验!小结:孩子是否肯坚持,除了这里说的成长型思维模式之外,还跟其他因素有关,比如孩子的成就动机、自我效能感等。这个我在下篇再详写。其实,成长型思维模式,这本就是中国传统的做事态度。国外的研究发现,亚裔家长和学生都更相信努力付出的作用。《为学》里面说:“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前面写的,如何对孩子反馈,这些是具体技巧、术,更根本的,则是家长首先自己要改变!我们真的这样想,才不必费力伪装!比如,我们在工作或育儿中遇到挫败,究竟如何面对!所以,就是这样一个过程——1,我们自己练习有成长型的思维模式,(这是可以通过练习而改变的!);2,我们对孩子有恰当的反馈;3,请记得随时跟孩子分享我们的小事:因努力和坚持而带来的额外收获;从错误和失败中受益的经过;对过程而不是结果的关注;克服挫败、转化逆境的体验……真的练好了,在我们的心里,其实就没有成败可言了!我们达到一个新的境界——接纳并感谢一切际遇和经历,认真努力地成长! 如您对育儿和心灵成长感兴趣,请关注罗玲的微信!微信公共账号:罗玲的空间;罗玲的新浪博客:.cn/u/;百度“罗玲”即有链接。新浪微博:@罗玲的空间。联络邮箱:luoling_如果您觉得好,请转发给您的朋友们!转发也是力量!让我们一起祝愿:愿天下的孩子们都健康快乐成长!^_^
点击展开全文
悄悄告诉你
更多同类文章
还可知道有多少人阅读过此篇文章哦
阅读原文和更多同类文章
可微信扫描右侧二维码关注后
还可知道有多少人阅读过此篇文章哦
分享罗玲的育儿理念,心灵成长的感悟!家长的心灵加油站!
您的【关注和订阅】是作者不断前行的动力
本站文章来自网友的提交收录,如需删除可进入
删除,或发送邮件到 bang@ 联系我们,
(C)2014&&版权所有&&&|&&&
京ICP备号-2&&&&京公网安备34思维决定行动,谈成长型思维(Growth Mindset) 培养 - 简书
下载简书移动应用
写了54618字,被76人关注,获得了162个喜欢
思维决定行动,谈成长型思维(Growth Mindset) 培养
三年前,我为儿子学数学伤透脑筋,那时候他对数学既没有兴趣,也不愿花功夫学。每次抓他过来做数学题,都极度考验我的体力和耐心,最后不但儿子数学没学好,还搞得那段时间亲子关系极度恶劣。后来无意中撞见斯坦福数学系教授Jo Boaler在网上面向家长和数学老师开设的“如何教数学”这门课,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下报了名。想不到一门教数学的课程,前一大半居然和数学没有半点关系,谈的全是心理学。我也是从那时第一次接触Growth Mindset成长型思维,从此一发不可收拾,自发成为成长型思维代言人。过去三年里,受益于成长型思维的培养,儿子学数学的态度从原来的消极抵触到现在的积极主动,遇到难题从原来立马缴械投降到现在能够静下心来仔细分析思考。我不再需要操心他的数学,亲子关系也得到极大改善。儿子身上喜人变化,令我对成长型思维越发着迷。于是在学校,我牵头成立了研讨成长型思维的PLC(professional learning circle),在同事,学生和家长中积极推广成长型思维。【1】 固定型思维 vs 成长型思维
定型思维 对比 成长思维 图片来源:
斯坦福心理学教授卡罗?杜维克(Carol S. Dweck),将人们理解世界和看待自身能力的认知框架称为思维体系(mindset)。思维决定行动,行动改变命运。杜维克将思维体系分为两大类型:固定型思维(fixed mindset):聪明才智能力是天生的,后天无法改变。遇到挫折失败,归咎于自己不具有这方面天赋,所以会不惜一切代价去避免尝试新的挑战。以前儿子做不出数学题,我的第一反应就是不耐烦的指责他“这么简单的题,怎么都做不出来?”,“你怎么可以这么笨呢?”儿子则以挑衅来回应:“我就是因为笨才做不出来的,怎么样!”于是我的火腾的一下子就上来了。以上就是典型固定型思维的母子冲突。我本意是想辅导儿子学数学,结果适得其反,儿子那段时间对数学极度厌恶,迫使我不得不暂时放弃辅导儿子数学的想法。下面再看看成长型思维是怎样表现的。成长型思维(growth mindset):天赋只是起点,人的才智通过锻炼可以提高,只要努力就可以做的更好,把每一次挫折失败,都看做是提高自己的机会,不断改善,从而不断进步。了解了成长型思维后,每当儿子遇到题目不会做很沮丧的时候,我就会用很夸张的语气说“题如果都会做,说明什么新东西也没学到。现在终于遇到一道不会做的题,是学新知识的好机会哟!”还会摸摸他的头说“想不出答案头疼的原因,是因为无知正在从脑子里被挤走,新的数学细胞正在大脑里形成呀”,然后还会手舞足蹈的为他鼓劲“今天不会做,没啥。只要你肯在这道题上花点时间和心思,明天说不一定就会了。儿子,老妈相信你一定可以的。”儿子憋着笑说“好了,好了。我再想想”。以上是成长型思维的母子对话。我不再计较儿子能不能把题做对,而是鼓励他遇到难题不要放弃,帮助他从不会做到会做的过程中,学到该学的知识。于是,儿子对自己数学能力越来越有自信,成绩也稳步提高,甚至愿意去尝试滑铁卢大学的数学竞赛题了。【2】如何培养成长型思维
成长型思维图片来源<
现代脑科学研究证明,人的智商不是一成不变的,每次新的经历和体验都会导致新的脑细胞节点生成。成长型思维的核心理念是人脑和肌肉一样的,正如只要不断努力,训练得当,你就一定会练出结实的肌肉。同理,人的大脑只要不断的练习,方法得当,智力也会随之提高。科学研究还证明,大脑在我们意识到自己犯错误的时候异常活跃,某种程度上说,犯错促进脑生长。培养成长型思维的第一步就是要改变对错误的态度,从害怕犯错到勇于试错。试错的是最好的学习方式,错误让我们看到自己认知的不足,从而做出调整补充,完善自己。遗憾的是,我们的教育体制一直是让老师参照标准答案苛刻的给孩子打分,导致孩子不敢犯错,考试的时候,小心翼翼的揣摩出题者的想法,战战兢兢的答题,唯恐和标准答案不一致而被扣分。我以前在教学中做习题讲解时,喜欢把标准答案投影出来,让学生参照修改。结果效果甚微。因为标准答案里训练有素的成人编程思路和尚在蹒跚学步阶段的初学者之间有不可逾越的鸿沟。所以只有少数领悟力强的学生跟得上,大部分学生还是云里雾里的。学习了成长型思维后,我改进了教学方法,把学生的答案投影出来,让大家一起分析哪里做的好,哪里尚有不足,如何改进。效果明显好很多,只是少有学生愿意主动的分享她的答案,大部分时候冷场。即使我反复强调:学习是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当你的错误被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指出来,不要感觉自己被论断,而要看做是绝佳的学习机会,因为你永远不会再犯第二次了。而且其他犯和你同样错误的学生也因此受益。遗憾的是,无论我怎么苦口婆心的说,应者寥寥。我很困惑,从开学第一天就开始跟学生讲成长型思维,为什么就是实施不到行动中去呢?于是我在学生中做了一个匿名调查,让她们说说,我作为老师如何能帮助她们改变对错误的态度,勇于分享,不怕犯错。调查收上来,其中有一份答卷,让我心里咯噔了一下,半响都没有回过神来。这个孩子一语道破天机:“老师,你虽然一直鼓励我们犯错,当每次我们做对题目的时候,你会喜形于色,神采飞扬;可是当我们犯错时,你虽然从来不批评我们,但是你抿着的嘴唇,是掩饰不住的失望“。我突然明白,成长型思维不能只停留在嘴上,一直以为每天都在讲成长型思维,自己就是成长型了。结果骨子里的自己还是不折不扣的固定型思维,内心深处对错误还是不认可的态度,而这成为我培养学生成长型思维的最大阻碍。第二天,我当着全班孩子的面把这段话读了出来,感谢指出我错误的学生。因为如果她不指出来,我自己永远都不会意识到,微表情总是出卖自己内心真实想法。从那以后,我非常注意的自己对孩子犯错时的表情和身体语言,不能说自己完全改变了,但是至少是从固定型思维到成长型思维,迈进了一大步。培养成长型思维第二步,直面挫折和失败,不拿自己跟别人比较,坚持做最好的自己,向着长期目标持之以恒的努力。课堂里经常会有这样一幕,学生题目做不出来,举手叫老师过来帮忙。于是老师开始一步步的耐心的讲解,而学生一个劲的点头,表示听明白了。然而这却是最悲哀的一幕,因为师生正联手把认知中最重要的环节,学生理解和独立应用给抹杀了。 所以老师正确做法不是直接教孩子怎么做,而是让孩子讲述自己的答题思路,帮他分析是在哪一步出了问题,问问他已经尝试了哪些方法,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可以试试。孩子都有畏难情绪,尤其是在自己不擅长的学科。所以常常听到孩子自暴自弃说,我就是理科不行,怎么学也学不好。人在顺境中或是自己擅长的领域里,会有心理优势;而这种优势能激发自信,转化为前进的动力。而当人身处逆境或自己不擅长的领域就完全不一样了,原本就不自信,遭遇困难和挫折更强化了“自己不行“这样的主观认识。拿我学自行车的经历来说吧,很早就开始学,可惜笨手笨脚,一直学不会,每次不是把邻居家的墙撞坏了,就是自己腿摔破了。搞得信心皆无,后来干脆就不学了。上了初中,几乎人人都会骑车,我就更不好意思学了。原本以为自己这辈子是再也学不会自行车了,直到初二的时候,学校在市体育场开运动会,比赛结束后同学们留下来一起玩。小伙伴们坚持要教我骑自行车。因为体育场的跑道场地开阔,没有撞到人或物体的顾虑,所以我犹豫一下就答应了。我在前面骑,同学一直扶着后座,跟在后面跑。因为有人扶着,心理没有那么怯,从一开始颤颤巍巍,到后来放开胆子骑起来。 不知什么时候,同学放手了,我一个骑出去好久都没有摔。于是从那一天起,我终于学会骑自行车了。后来也遇到过不会骑自行车的成年人,我特别能理解她们。因为老是学不会一项貌似人人都能学会的技能,自己最后都会产生心理障碍。 这时候,定型思维就会跳出来,告诉自己”算了吧,你就是没这方面的天赋,别折腾了“。 而换作是成长型思维,就会这样说“我只是现在还没有学会而已。假以时日,我终究可以学会的。坚持下去,就会有进步。如果放弃了,就再也没有机会了。回想当年学自行车的经历,我的固定型思维之所以能被克服,主要有三方面因素。第一,在场的同学都很熟,我不介意在她们面前露短。第二,体育场跑道提供了一个相对很安全的学习场所。 第三,小伙伴们的鼓励,“别怕,有我在后面扶着你呢“给了我重新尝试的信心。人天性中少有愈挫愈勇的,所以作为成长型思维重要组成部分,坚毅性(历经失败,仍能坚持不懈的努力)的培养很难给出操作手册。作为家长或老师来说,首先要赢得孩子的信任,然后给孩子提供一个相对安全的环境去不断尝试,最后一直给予无条件的鼓励和支持“别怕,有我在后面扶着你呢“。如果有能做到以上三点,无疑是有益于培养孩子坚毅品质。知易行难,下面我结合儿子的经历谈谈成长型思维的培养。
【3】儿子的经历,从固定思维到成长型思维的艰难蜕变
虽然思维方式和性格有一定的联系,但是思维方式的培养主要还是受后天环境影响。我自己没有培养成长型思维的成功经验,却有把孩子固化在定型思维的惨痛教训。儿子三岁前在上海长大的。 因为很小就会背唐诗,也喜欢表现自己,是小区的人见人夸的小明星。三岁那年夏天我和他坐火车去湖北看爷爷奶奶,他在火车上拿着报纸,煞有介事的喊着”读报了!读报了!”然后当着很多旅客的面开始念小区里告示牌上的话“小区是我家,人人爱护她”“小草是有生命的,请勿践踏她”。当时我只是觉得好玩,知道他是想博关注。因为在小区里,他这样一念,马上就有人过来夸他“这娃这么小,就会认字啦!”“好聪明的小娃啊”。 没有想到这些对儿子聪明的廉价夸奖会促成他固定型思维, 而在接下来的好些年为此付出沉重代价。儿子五岁那年,迎来了人生的第一次考试。因为学区规定生日是9月1号之前的才可以上SK(senior kindergarten),而我们当时刚刚搬家到一家小学附近,注册时被告知月份小,要等到第二年才能上学。如果实在想上,必须通过区里统一测试。我坚持要让儿子去参加测试,在考试前的整整一个月,每天念叨一定要考过,因为考不过意味着家门口的学校上不了,还要劳命伤财的跑到挺远的学前班再混一年。现在想起来真是后悔,我的这种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心态,再次强化了儿子的固定型思维。考试当天儿子突然不肯去考试,好不容易哄着到了考场,又闹着不进去。考试结果出来了,儿子果然没考上。他学前班的老师很意外,而我气得牙根紧咬。后来儿子上小学后,班主任推荐他考 enrichment program,需要家长签字,他偷偷的把表藏了起来,事后过了很久,我才知道这回事。 当时我隐隐然觉得不对劲,但是由于对于心理学的无知,根本想不到固定型思维下的儿子,想方设法的逃避一切新的挑战,因为一旦失败意味着他就再不是老师眼里的聪明孩子。儿子三年级开始迷上篮球,很快就在同龄人中崭露头角。奇怪的是,当我不在场的时候,他生龙活虎,发挥自如。可是只要我一站在场边看,他就立马僵硬起来,打的不成样子。等儿子四年级的时候,我才第一次接触成长型思维,意识到他的古怪行为都缘于固定性思维。慢慢开始调整对他教育的方式和方法,但是伤害已经造成。暑假儿子想往竞技类篮球发展。于是我带着他辗转到各个俱乐部参加选拔赛,一次次的遇到同样的问题,热身的时候状态还不错,一上场就僵硬在那里。 最后水平不如他的孩子都有选上了,他还就是落选了。失败一次次的重演,孩子无助的失声痛哭,心理上的障碍就是克服不了。转眼到了九月底,各个俱乐部都满员了,眼看儿子打竞技篮球的梦就要落空。 偶尔得知我同事的老公执教的俱乐部因为种种原因那年组队特别晚,于是有了最后一次机会。选拔当天,去的孩子特别多,只有四个名额。我事先带儿子和主教练打过招呼,所以他心里没有以往紧张。另外儿子看到他的几个同学也在场,那几个孩子因为去年就在队上,他们的名额是保证的,所以特别希望儿子能够加入他们。这样的环境里,儿子有了些许安全感。 我也一个劲的跟他说,即使选不上,没关系;大不了,明年再来。 就这样因为天时地利人和,儿子固定型思维的包袱居然不知不觉的卸掉了,那一刻他只想把球打好。那一次也是儿子从固定型思维到成长型思维转变的开端。从那之后,我和他一起学习成长型思维,鼓励他试错,把失败和挫折当作生活的常态来对待。同时也感谢篮球运动,儿子在赛场上胜败输赢经历多了,知道输赢结果不可控,唯有竭尽全力的去拼,慢慢的,他的成长型思维也锻炼出来了。通过儿子的经历,我越发认同,体育是人格教育。如果不是对篮球热爱和竞技比赛磨练,他思维模式转变会困难和迟缓很多。
【4】培养孩子成长型思维,先改变自己
成长型思维的概念,通俗易懂,也逐渐被众多教育工作者所接受。可是同很多道理一样,知道是一回事,把它运用到实践中又是另外一回事。教育学上有一个著名的实验:实验者将一群孩子随机分为两组,然后随意挑了其中一组,对老师说,这个组里的孩子都是天赋超群的孩子。一年以后,比较两组孩子的学业成绩,发现被贴上天才标签的那组孩子的成绩,比另一组普遍要好很多。这个例子说明当老师对学生怀有高的心理预期,在师生互动中会有意无意的表现出来,从而对学生的学业成绩产生积极的影响。这个例子同时也说明这个实验里的老师都是固定思维型,他们认为聪明才智是天生的,所以才会对被贴上天才标签的孩子有更高的心理预期。的确,受限于成长经历,我们大部分成年人都是固定型思维。如果我们自己不先做改变的话,谈何去培养和要求孩子呢?最后我想分享一个真实的故事。十年前,我在约克郡的一所高中实习。我的指导老师因为家里有急事,不能指导我,而当时上最难的算法和数据结构单元,他怕我搞不定,就跟我说“如果有问题,班上有个叫丹的孩子,全国计算机竞赛进了前五,他的答案就是标准答案”。于是,我对这个叫丹的孩子特别留意,结果发现他上课老是偷着玩游戏,搞得我特别不安,觉得肯定是因为自己讲的太糟糕,再加上那时候自己英语还不过关,越发心虚。所以每晚备课的时候,特别花心思。课上,经常会点名让丹回答问题,当其他孩子程序有问题,也有意识的让他帮助调试。渐渐的,丹上课不再玩游戏了,积极认真的做完课内外每项作业,还主动的从最后一排挪到第一排听课。单元考试的时候,他不出意外的考了100分。而当我往学生管理系统里录成绩的时候,我大吃一惊,这个丹之前成绩才累计66分!而班上还有另一个叫丹的俄罗斯孩子成绩是98分,原来我把两个丹给搞混了!而我这个无心的错误,居然促成了丹考出不可思议的好成绩。十年前的我,没有丰富教学经验,也没有渊博的专业知识,甚至连英文都还说的不利索,有的只是对一个孩子能力的深信不疑。于是我能够全盘接纳他的缺点,试图从自身找原因来改变,时时鼓励他,主动为他创造机会。想像你的孩子就是丹,以定型思维来看他,可能会觉得他一无是处,诸多问题。现在成长型思维告诉我们,只要付出不懈努力,这个孩子有无穷潜力,你能做到对此深信不疑吗?然后,改变自己,无条件的接纳他,鼓励他,主动为他创造增强自信的机会,突然某一天,你也许就会发现,他终于成为了你所期待的样子了。
无需打赏!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有用,就是对我最大鼓励。谢谢阅读!
打开微信“扫一扫”,打开网页后点击屏幕右上角分享按钮
挺好的,能学习着与孩子相处已是不错
学习了,谢谢
教育孩子首先改变自己。细致、专业,很受启发!
思维的培养与情商教育相结合!孩子在遇到挫折时需要的是坦然面对,平和的心态!积极向前!在没有陪读的年代,我们就是这样长大的!现在想想,应该是自我情商的培养!?
是的,不要怕试错,乐于试错,享受试错,都是一种体验
写的很好,读后感悟与收获很多!谢谢真的认真的文章
被以下专题收入,发现更多相似内容:
传播心理学知识,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本专题仅收录主题与心理学知识有关或与心理健康知识有关的文章。提高文章通过率,获得首页推荐,请...
· 264066人关注
告诉我们,你的思考。
关注简书官方微信公众号( jianshuio ),及时阅读简书热门好文。
· 241203人关注
教育是启蒙,教育即生活,教育为未来生活之准备。
请大家收藏简书教育导航主页:/p/957...
· 134187人关注
无需打赏!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有用,就是对我最大鼓励。谢谢阅读!
选择支付方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企业重视人才培养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