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高校级的绝望共青团校级,院系级,班级三级模式优势,弱点在哪里

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高校共青团工作研究——论独立学院的团建工作
同济大学浙江学院是由同济大学、宏达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和嘉兴市教育发展投资有限公司合作举办的一所独立学院。建院7年来,学院依托母体同济大学优势,与宏达集团紧密合作,在地方政府支持下,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坚持校企联手、凝练特色、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行动策略,在不长的办学历程中,取得了引人注目的办学业绩。而同济大学浙江学院团委在学校党委和上级团组织的正确领导下,紧密围绕国家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和学校育人的中心工作,积极顺应时代发展和社会转型的新变化、新要求,求发展之真,务服务之实,创新工作思路,加强自身建设,为同济大学浙江学院共青团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开创了同浙青年的崭新篇章。
一、当前独立学院团建工作的重要性和定位
独立学院是高等教育大众化下中国高等教育办学体制改革的一种崭新模式,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过十几年的拼搏和努力,独立学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其为发展民办高等教育事业,促进高等教育大众化做出了积极贡献。在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多元化的社会大环境影响下,给现今独立学院的共青团队伍也带来了冲击和摩擦,也对共青团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
(一)新时期加强独立学院团建工作的重要性
1.加强独立学院团建工作,是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客观要求
共青团的政治属性和高校的育人要求决定了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是高校共青团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独立学院作为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和造就一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事关党的事业后继有人,事关国家的兴旺发达,事关青年的健康成长,是独立学院共青团组织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2.加强独立学院团建工作,是独立学院稳定发展的重要保证
我国的民办高等教育发展时间较短,办学力量较为分散,办学水平还有待提高,与公办高等教育相比,两者办学实力非常悬殊。此外,依托母体高校办学的体制原因,也造成独立学院文化主体地位不突出,导致学生对学校缺乏认同感、归属感。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学生与学校之间产生一定的利益冲突,影响了学校的稳定健康发展。共青团组织作为青年群体的代言人,要切实加强与青年学生的感情联系,进一步密切学校与青年的沟通联系,让学生的利益诉求通过合法渠道进行反馈,调整各种利益冲突,缓和各类思想形态碰撞,充分发挥共青团组织在引导青年、凝聚青年、服务青年方面的优势,维护高校的稳定。
3.加强独立学院团建工作,是独立学院学生发展的必然需求
一方面,独立学院学生学费较高, 每户家庭在交出高额学费后都开始考虑教育投入与回报的关系,
也开始对学校的生活学习和发展环境提出新要求。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成为教育的消费者,
就会以是否有利于自身的发展与能力素质提高、是否有利于自身的成才、是否有利于将来的就业与发展来衡量学校的教学、管理,
并以此来确定是否参加团组织开展的各种活动。学院的学风建设、校风建设、校园文化建设都面临着许多新问题,
共青团对青年学生的吸引力和凝聚力面临挑战。另一方面,独立学院大多实行弹性学制和学分制管理,在学分制下班级的概念已逐渐淡化,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和生活等大部分时间是以个体行为为主或以学生宿舍为单位开展。如何在新形势下发挥团员青年的模范带头作用,
调动基层团组织的积极性是一个新的课题, 这迫切要求我们必须主动探索适应形势发展的团组织组织模式。
(二)独立学院共青团工作定位
团十七大报告指出,共青团只有竭力服务青年、切实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努力为青年“圆梦”创造条件,才能更好地团结广大青年。要千方百计促进青年成长成才,激发青年学习热情,引导青年切实增强知识更新的紧迫感,鼓励青年深入实践,优化青年成长环境,为青年成长创造良好条件和发展平台。独立学院共青团组织在参与高校建设和学生素质教育方面,肩负着光荣职责,具有独特的优势。围绕着这一功能定位,独立学院共青团工作着眼于独立学院学生特点和其工作的特殊要求,紧紧围绕学院行政和党委的工作部署来开展工作,实现组织思想及素质教育功能。
在实际工作中,其自身功能定位主要体现于两个方面:第一、党联系、教育青年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为党的助手,共青团组织应该把党的奋斗目标内化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并通过团组织的工作让广大团员和青年能够更加全面地认识、理解和接受党的奋斗目标。第二、提升广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专业技能素质,培养优秀人才。作为党的后备军,独立学院团组织承担着党和国家培养和输送优秀人才的职能。通过团组织自身建设,吸引广大优秀青年参与团组织的各项活动中来,锻炼和提升团员青年的综合素质。
二、独立学院团建工作现存问题及成因分析
(一)独立学院团建工作存在的问题
独立学院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改革的产物,既不同于一般的公立院校,也有别于普通的民办院校。正是其自身的特殊性质,使得独立学院的团建工作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必要的主客观条件,遇到了许多困难。
1. 组织关系不清,工作开展独立
由于独立学院的“半公半私”双重性质,独立学院的共青团组织往往由其建设初期开始,即面临两难的尴尬境地。一方面,作为独立学院相依托的母体院校,鉴于学院本身的相对独立性,认为独立学院的团学工作应保持相对独立的发展,而没有将独立学院的团建工作置于统筹的范围之内。另一方面,作为独立学院的上级主管机构的同级团组织,则依据独立学院与母体学院的共生关系,认为独立学院的团建工作应由母体院校团组织统筹规划和直接领导,才能更好地发挥基层团组织在学生群体中的作用。这就使得部分独立学院在发展多年之后,其团组织关系究竟隶属何方、团干部队伍的培养、轮训及进修深造等问题,终未得到明确。
由于组织关系的不明确,独立学院的团干部常常面临“前无去路,后有追兵”的窘境,所以“一人多能,一人多职”的情况普遍存在,基层团组织必要的人员配给也得不到保障,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独立学院共青团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同时,上级组织对工作开展的指导性体现不足,使得独立学院的团干部对团的各级工作精神的领会不足,缺乏多方位的信息互动、学习进修及工作交流的机会,限制了工作视野,“埋头苦干”、“闭门造车”难以激发基层团干部的工作激情和工作认同感。
2. 学院重视不足,工作定位模糊
因为缺乏组织所必要的整体环境,独立学院的团学工作常常被迫局限于完成常规的组织制度建设,工作缺乏灵活性,对快速发展的多元化校园文化反应迟缓,从而无法发挥高校团学组织在学生群体中应有的作用。同时,由于工作思路的局限,团干部的工作创新不足、视野狭窄,对团学工作重点把握不够,仅满足于完成团的基本组织制度建设,而忽视了校园文化建设和维护校园稳定的重要职能。
目前,共青团组织形式基本延续传统的“校级团委—学院分团委(系团总支)—班团支部”三级组织模式,独立学院的团组织形式设置相对比较随意,不够规范,没有根据独立学院的青年团员群体特点设置团的组织,组织建设本身制约了工作的有效开展。部分独立学院的校一级共青团组织合并或归属到其他部门开展工作,团组织的运作机制、职能范围和经费体系显得含糊不清,无法得到切实的保障。而传统型的组织设置,对于学生社团、学生公寓等独立性强的阵地覆盖不足,无法完全适应独立学院的实际情况。
3. 职能机制缺乏,工作统筹不足
传统团建工作模式下,学生会作为共青团工作的有力延伸,发挥着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重要职能,而今,伴随着校园学生社团的迅速发展壮大,构建“一体两翼”的新的共青团工作格局,将独立学院团建工作与学生会、学生社团建设工作统筹考虑,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工作新形势的必然要求。当前独立学院共青团工作与公立高校相比,学生会和学生社团的工作缺乏共青团组织切实有力的引导和统筹规划,在学生会及学生社团开展的各类文化活动中,很难体现对当前青年的思想引导和教育,易陷入重文化功能,轻思想教育功能的不利局面。“一体两翼”工作机体的缺失,势必影响独立学院共青团组织的工作实效。
4. 团建模式滞后,工作创新缺乏
团建模式的滞后无法适应当前价值取向多元化趋势日益显著的大学生团员群体,缺乏创新意识的团建模式一定程度上也束缚了共青团干部的工作思路,面对独立学院共青团基层组织建设存在的复杂多样的困难,部分团组织表现出的“患得患失,无所适从”或“安于现状,故步自封”,导致共青团组织对青年团员的引导作用日益弱化。同时,滞后的团建工作模式制约了团干部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团干部无法全身心的投入工作,创造性地开展共青团工作只能流于形式,简单重复性的工作无法满足团干部的工作成就感和归属感。
(二)现存问题的成因分析
1. 内部管理制度的影响
独立学院的办学体制是最根本的影响因素。目前独立学院普遍施行董事会或理事会领带下的院长负责制,独立学院的董事长往往掌握着财权。董事长考虑的首要问题是经费的多少,然后才是工作的实际意义和作用。独立学院的运作经费主要靠按办学成本收费来维系,参与办学的社会团体或个人往往急于获取回报,在独立学院的运行机制中管理渗透着经营的原则,期望共青团工作多选择有“立竿见影”的效果的,或是“能提升学院知名度”的活动来组织和开展,还未认识到共青团工作对于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性,使得独立学院对共青团工作重视不够。
通过走访和调研发现,独立学院共青团工作存在的首要问题,是共青团工作不被独立学院的高层领导重视和支持。共青团往往只组织一些大型活动,如“迎新晚会”、“校园文化艺术节”等,所以共青团被戏称为“活动团”。共青团组织的重要职能往往被领导忽视,活动审批和费用报销非常困难,团组织地位不高。
2. 工作队伍的影响
作为新生事物,独立学院办学实践较短,基础设施建设还不够完善,团干部队伍配置不全,团组织结构不健全,管理制度不够完善,团活动经费不充足。首先,团干部自身缺乏正确的定位,很多干部没有将心思放在共青团工作上,而是想方设法脱离共青团工作系统,转岗到专职教师或其他岗位上。其次,部分共青团干部工作缺乏主动性,学习能力不强。由于机构人员少,工作任务繁重,往往疲于处理各种事务,又受到感情、家庭、个人爱好等因素影响,“活到老,学到老”往往停留在口号上。最后,团干部缺乏工作经验,平均年龄偏低,往往照搬其他院校的工作模式,工作水平和工作能力很难得到提高。
3. 生源特点的影响
通过个别谈心和问卷调查形式,学院对刚入学的新生进行的思想状况调查中发现, 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焦虑心理大于其它学校的学生, 其原因在于高额的学费形成了无形的压力, 尤其是部分家庭困难的学生学费的压力相当突出;
二是自信心普遍不足, 高考的几分之差挫伤了部分学生的自信心, 使他们有能力不足、低人一等的感觉, 进而对未来也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
三是绝大多数学生是独生子女, 他们被父母捧为掌上明珠, 是在父母精心呵护下的顺境中成长起来的人, 多数人不懂人生的酸甜苦辣,
尤其缺乏心理承受力和挫折感;四是独立学院的学生与普通本科高校相比,思维活跃、见识较广、兴趣广泛、人际沟通与组织协调能力较强,对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有较为强烈的参与意识,自我表现欲强,但由于录取分数线偏低,其认知水平、能力倾向、自理自控能力相对弱,做事缺乏恒心和吃苦精神。学生的这些特点,使得独立学院团工作对象呈现出多层次、多元化的复杂特性。
三、应对措施
综上所述,与现状不符的滞后的团建模式不单限制了独立学院团组织的活力,更重要的是严重影响了独立学院团干部队伍的稳定和发展。所以,结合实际构建独立学院团建新模式,是从根本上扭转独立学院团建工作局势的有效途径。实践中,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的目标引导着共青团工作的方向,要求共青团工作更加突出实践独立学院以培养适应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应用型高级人才为目标,这就为独立学院团建工作创新模式指明了方向。笔者认为基本的应对措施可分为:
落实党建带团建,统筹规划,整体联动
党建带团建是加强独立学院团的自身建设的重要途径。在新形势下,独立学院共青团必须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并不断完善党团共同发展的工作机制,其中突出一个“带”字。党班子带团班子,使团干部队伍建设与党的干部队伍建设相同步,建立一套完备的学团队伍;带工作,使团的工作与党的工作要求相同步,使党和团的工作相互促进,获得又快、又好的发展;带思想,使团的思想教育与党的思想教育相同步,从而使团的自身建设真正落到实处。实践证明,没有学校党委的正确领导和鼎力支持,就没有同浙共青团的稳步发展。高举团旗跟党走,既是我们必须始终坚持的政治准则,也是我们在实现创新发展的实践中得出的基本经验。
依托组织建设基础,创新工作机制平台
基层团组织建设是共青团工作的基础环节,是团的各项工作贯彻和落实的前沿阵地。如上述,独立学院共青团要构建“一体两翼”运行格局,夯实团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学生组织建设,逐步构建具备创新性、持续性、实效性特色的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体系。独立学院团组织可以采用专、兼职相结合的方法,构建学生组织、团总支、基层支部、院级团委的全方位立体化的组织体系,来弥补共青团专职工作人员相对不足的矛盾,以适应独立学院发展的需要。同时,结合学校实际情况,修订和完善团的各项规章制度和工作指导手册,推进团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运作。
多年来,我校团委创造条件大力开展团干部的教育培训,开展经常性的经验交流,切实抓好团干部学习制度、例会制度,提高团干部的整体素质。同时推动广大团干部踊跃参与共青团工作调研,为进一步加强团干部的责任意识、大局意识,扎实提高团学干部自身理论水平,有效增强团学干部的实际工作能力。近四年来,共举办了团学干部培训11期,共计培训学员1500余人次。
打造活动项目品牌,突出思想教育中心
新的形势下共青团工作要立足服务青年的多元化需求,充分体现共青团工作的育人功效。通过针对性强、深入细致、润物无声的思想政治工作,特别是丰富多彩的活动,服务于党政工作大局,服务于青年学生的成长成才。独立学院共青团要努力打造活动项目品牌,既要重视活动的思想性、教育性,又要重视活动的趣味性和特色。在现今的形势下,独立学院共青团组织要形成相对稳定的具体职能,使团的工作成为学校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有机组成部分,那就要求团组织工作朝着项目化的方向探索和发展。所谓“项目化”,就是把过去比较分散的活动按项目的形式进行规划,以项目的形式组织实施、考核评估。这样做可以在过去单纯搞活动的基础上使工作连续发展,更加具体有效。比如社会实践和志愿者活动,每年有多少学生参与,能收到多少实际效果,都要有规划,都要落在实处,真正体现共青团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近年来,在各级团组织的共同努力下,我校近240个团支部举办了主题团日活动近5000余场,如“让雷锋永驻我心中;让青春在团旗下闪光;中国梦、同浙梦、我的梦”等品牌主体得到了积极的响应。同时,我校志愿者总队在特殊教育学校、妇保院、博物馆和图书馆等德育教育基地常年规范化开展志愿服务及特色项目化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激发了广大团员青年的责任感、荣誉感和主人翁意识,使同浙青年在活动中受教育、得启发、促成长。
围绕推动学生能力素质提升,找准工作创新点
独立学院共青团组织要充分体现育人功效,围绕服务于学生成长成才的中心工作,找准独立学院共青团育人工作的创新点。第一、关注和推动学生学术、科技、创新、创业活动。团组织通过积极组织学生参与科研创新活动和科技竞赛,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并培育和树立科技创新的优秀典型,全面带动学生学术、科技、创新、创业活动,营造良好的创新实践氛围。第二、重视实习基地建设,强化职业技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提升独立学院学生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必须在提高学生素质上下功夫,共青团要积极参与大学生的就业指导教育。
近年来,校团委不断摸索完善以“挑战杯”为龙头的课外学术科技赛事体系、创新创业教育与创业服务体系。从2011年校首次“挑战杯”开赛以来,共收到创业计划作品70余件,直接覆盖人群近500余人次;通过广泛参与市级创业创新比赛和企业家进校园讲座的方式,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同时,我校共有40余支社会实践团队,超过1200人次分布在浙江省内外,以嘉兴市本级为中心,响应党的号召,紧跟时代热点,在课余时间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逐步积累经验。
整合资源,形成合力,营造良好工作氛围
资源是任何一个社会组织的重要支撑,占有资源就占有主动地位,共青团工作的开展离不开物质支持。当前,独立学院共青团普遍面临资源短缺问题,单纯依靠自身有限的资源,已经无法满足和适应社会不断发展的需要。整合资源,形成合力,成为独立学院共青团工作必然的需要和要求。一要充分利用母体资源,母体高校有优质的高等教育资源、管理资源和品牌资源,通过运用新的办学模式,合理利用、优化这些资源;二是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社会资源是最丰富的,借助社会力量,建设开放的资源整合体系,实现共青团工作资源的社会化配置。总体上,要借助一切可利用的有形和无形的社会资源,提升共青团的能力,壮大共青团的实力,形成党政主导、部门支持、社会关注、共青团活跃的良好格局。
综上所述,当前同济大学浙江学院的团建工作,首先,必须做到“四个要”:要切实把握好时代背景、要牢牢把握好团的工作方向、要全面提升共青团的工作成效和要努力遵循共青团的工作规律。其次,应始终秉着“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紧密与母体的联系,与嘉兴各高校串联,建立定期联席会议制度,交流经验,并动员各种社会力量,协同做好高校团工作。最后,在实践中构架“活动、建设、研究、服务”四位一体的工作体系,打造品牌活动项目。在此工作体系中,活动是载体,建设是保障,研究是动力,服务是平台。独立学院团组织既要重视建立品牌活动项目,又要重视共青团制度建设;既要重视活动内容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又要重视研究和把握工作的前瞻性和规律性;既要重视活动的教育性,又要重视各项工作对学生成才的服务性。从而,真正实现全方面、多层次、长纵深的共青团工作体系,为独立学院的整体发展贡献巨大力量。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高校共青团服务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路径探析
2014年19期目录
&&&&&&本期共收录文章20篇
  摘 要: 以创新创业教育为导向的就业指导服务已成为高校教育的一个新指向。共青团的性质决定了其始终要将服务大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充分发挥共青团的自身优势特点,强化服务意识,切实做好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服务工作,是高校团组织在新历史时期一个重要的课题。 中国论文网 /7/view-6494272.htm  关键词: 高校共青团 大学生 创新创业   随着高等教育的深化改革和市场经济的全面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已成为时代的选择和现实的需要,也是我国高等教育职能的重要体现。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扩大就业发展战略,促进创业带动就业”方针,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提到新的高度。高校共青团工作具有覆盖面广、紧密联系青年、影响力大等诸多优势,作为高等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服务大学生成长成才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围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从服务青年的角度出发,探析高校共青团服务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路径。   一、高校共青团服务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定位   高校共青团增强团组织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实现自身的基本职能,应当从服务大学生成长成才出发。通过对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一方面帮助大学生提高创新能力,增加就业机会,另一方面扩大团组织的感召力和影响力,加强团组织自身建设。两方面相辅相成,互为促进。新形势下,共青团组织应当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主动将自身工作纳入学校育人工作中,改进工作思路,明确定位,更好地发挥团组织的作用[1]。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设计到教育系统的各个环节和诸多方面。高校共青团在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方面,主要可以承担以下两方面作用。   (一)营造校园文化氛围,培养创新创业精神。   高校共青团作为青年大学生的群众组织,担负着建设校园文化的任务,凭借着对广大青年的号召力,对大学生予以引导,鼓励并帮助大学生通过各种方式培养创新创业精神。   (二)提供学生活动载体,训练创新创业思维。   高校共青团提供形式多样的创新创业活动载体,如创业大赛、主题团日活动、企业见习、社会实践等,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润物细无声地将创新创业思维植入,以点带面地提高群体对于训练创新创业思维的重视[2]。   二、高校共青团服务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困境   服务大学生创新创业是广大青年学子最根本的利益诉求,高校共青团组织的职能之一就是服务广大青年学生成长成才,新的历史时期则赋予成长成才一个新的方向――创新创业。新形势下,社会环境的变化多样,大学生就业的压力逐年加大。当今高校为了有效缓解这一困境,逐步成立专门的就业指导服务中心,负责学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由此形成由创新创业服务机构和团委两个班子共同服务大学生们的创新创业的格局。不同部门在开展共同工作中难免会存在一定尴尬和困境,共青团组织在服务大学生创新创业的途径和方式方法上,存在时间短、经验少等问题,产生一些弊端与不足,这些不足和弊端已成为高校共青团服务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绊脚石。   (一)高校共青团服务大学生创新创业角色不清晰。   目前各个高校都设有专门对口负责就业工作的部门,如招生就业处等,创业作为就业的一种形式,团组织以何种角色介入到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之中去,诸如此类的界定并未明确。而角色得不到明确,将会导致高校团组织对自身认识不足,职责不清晰,工作不明确。   (二)高校共青团服务大学生创新创业职能不明确。   共青团作为党的可靠后备军和得力助手,以思想引领、服务青年学生为职能,服务大学生创新创业只是万般工作中的一项,并未明确定义高校共青团服务大学生创业的工作职能。目前,共青团只是根据形势发展需要提出了服务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口号,但具体明确到做什么、怎么做还有待探索。   (三)高校共青团服务大学生创新创业渠道不丰富。   目前,各高校共青团组织服务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渠道主要以依托各类创业竞赛、跳蚤市场、创业园区等平台进行学生的创业服务。就载体来说,服务的形式单一而且流于形式,成效更是无从谈起。以“创青春”创业计划大赛为例,现在一些高校为了能够在比赛中取得好成绩,并没有真正从学生自身创新创业出发,而只是注重根据赛事的特点、喜好等进行创业规划,表面上在赛事中拿到好成绩,但学生并未从竞赛中获得实践和体会。   面对高校共青团组织服务大学生创新创业中还存在的诸多问题,我们只有正视它们,科学分析,找准自身定位;认真思考,找寻自己的工作重心,发挥团组织自身的优势和发掘团组织的自身特色,结合招生就业处的就业指导部门的工作职责相互补充,协力做好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务实创新,勤于实践,善于总结,积极开拓实践平台,丰富育人服务载体,提高团组织服务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与水平。   三、高校共青团服务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有利条件   (一)组织优势。   高校共青团是广大青年学生信赖的组织,有着科学完备的组织体系,从团支部、团总支、院团委到校团委,每个层面都比较完善、自成体系。不仅如此,从学校到学院,还有各级学生会、科技协会、青年志愿者联合会等学生组织和社团,从平面到立体,由静态到动态,覆盖面广,组织结构严密有序,对于紧密联系学生、了解学生、服务学生起到很好的作用。高校共青团依靠自身的凝聚力和亲和力开展活动,吸引广大同学自觉参与,通过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接受教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3]。   (二)资源优势。   当前高校共青团工作更强调社会化运行机制,组织覆盖面广,拥有丰富的社会资源。从纵向上分析,从班级团支部到年级团总支、学院分团委、学校团委,拥有相对稳定的团干部队伍,层层推进工作;从横向上看,各级团委高度注重人力资源社会化和活动阵地社会化,通过联系各行各业组织、青联组织,依靠青年企业家的作用与社会各界建立联系,搭建沟通交流的平台,在发布校园招聘信息、推荐实习就业岗位等方面发挥巨大作用。   (三)载体优势。   高校共青团组织与招生就业处、就业指导中心等其他学生工作部门的职能不同,是与大学生联系最为紧密,对学生实际需要和思想动态掌握最及时和全面的部门,在服务大学生创新创业方面可以借助自身丰富多彩的载体优势,更有针对性的解决和引导大学生面临的困难和需求。科技竞赛、创业大赛、社会实践、企业见习实习活动、宿舍文化节、社团巡礼节等校园文化活动,引领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业观、创新观,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增强社会竞争力[4]。   四、高校共青团服务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路径   高校共青团服务大学生创新创业需要提高重视程度,明确目标,发挥学校学科优势,多方争取支持,整合社会资源,以学生活动为导向,多元化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一)明确角色定位,发挥基层团组织作用。   高校共青团应充分发挥基层团组织作用,明确自身角色定位,积极弘扬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迎接新的挑战。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弹性学分制推行等产生的学生班级属性管理的淡化削弱了传统共青团组织的优势;多样化的学生思维方式、行为模式也给传统创新活动的组织带来了新的问题。新形势下高校共青团应当解放思想、转变角色,主动将团工作纳入学校育人工作体系,在育人实践中发挥作用,明确定位。   高校共青团组织的创新创业活动应选准切入点,从实用性应用型出发,注重理论知识的启发、普及和运用。作为群众组织,共青团并不承担教学、科研的职能,工作重点应放在理论知识普及、竞赛等活动,通过营造浓郁的创新创业校园文化氛围,激发广大学生创新创业热情。高校共青团服务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应结合专业知识、市场需求,活动的内容着重于专业知识的运用,提倡多学科的融合交叉。共青团组织的创新创业活动应不拘泥于传统的教学计划,应采用灵活、自发的形式多以讲座、交流、竞赛、展览等活动的方式,形成生动有趣、吸引力强的校园文化品牌活动为主[5]。   (二)完善服务机制,发挥桥梁纽带作用。   共青团组织不能单纯依靠活动开展工作,必须构建从活动到阵地、从项目到机制、从校园到社会的综合格局,充分发挥自身桥梁与纽带的作用,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1.组织制度。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不仅是共青团通过第二课堂引领青年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阵地,更是一项涉及高校学生管理、教学科研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庞大系统工程,单纯依靠团共青团力量不能实现目标。因此,理顺并建立一套科学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组织制度、整合优化各方资源迫在眉睫,明确团组织与其他各职能部门的角色、关系与职责,形成由学校党政领导带头,学生管理、教学、科研及团委构成的一套组织体系,职责明确,分工合作。   2.支撑系统。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离不开必要的支撑保障,涉及从经费支持、专家指导、场地到位等一系列基本条件的保障。因此要建立专项资金、聘请专任指导教师、配套相应场地如创业园区、实习见习基地等,与相关企业、科研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创造条件帮助大学生深入生产活动第一线,在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查找不足、提升自我。   3.评估机制。   科学合理的评估机制对于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不可或缺,确保教育朝着既定目标发展,一般从学生层面和组织层面两方面考核。学生层面的评估主要考量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人次、创造成果的产业化程度、获奖荣誉的数量等,组织层面的考核主要包括对于组织体系、制度建设、资金投入等方面考察。除了评估机制以外,建立激励机制也势在必行,通过结合评估机制,采用与学分挂钩、推免、报送等多种方式对于在创新创业活动中涌现出来的个人予以奖励。   (三)创新服务载体,探索科学育人途径。   1.以学生为本,塑造大学生正确的创业观。   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创新创业观,是服务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的根本。如果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偏离了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那么这样的教育无疑是失败的。   贴进当代大学生学习生活,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的创新创业教育,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校园文化是学生成长的外部环境,具有陶冶、凝聚、激励和导向四大功能。高校团组织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真正以学生发展为本,组织例如创业论坛,校园跳蚤市场、市场营销大赛等活动。通过各种丰富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树立正确的创业观,提高创业能力。   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为抓手,助推学生创新创业的思想意识培养。目前各高校都开设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团组织可以借助原有课程体系开展活动,用科学先进的理论知识为学生消除陈旧的就业、创业观,培养学生正确的创业意识。这就需要团组织将意图、目标与相关教学部门充分沟通,高校团干部可以积极投身教学环节,以达到真正的教育目的。   2.以践行为重,培养大学生创业精神。   鼓励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勤工俭学。通过让学生以打工的形式初步接触社会,体味赚钱的成就感与满足感,从而进一步与创业教育联系起来,鼓励学生在帮别人做的同时,了解营销等的基本要领,在有一定经验后,鼓励进行创业。   鼓励大学生利用寒暑假进行社会实践。通过组织寒暑假的社会时间活动,在实践中近距离了解社会的现状和需求,为学生进一步把握市场,积累创业经验提供良好的平台,切实提高学生创立的竞争力。   鼓励大学生利用竞赛进行模拟实践。借助课外科技竞赛,拓宽学生创新创业的实践平台,以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为目的,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挑战杯”、“创青春”、数学建模等各类大学生竞赛或活动。通过竞赛,虚拟创业空间,拓宽创业形式,从而更好地激发大学生的创业热情,增强学生创业的主动性。   3.以服务为根,护航大学生创业梦想。   高校团组织要做好提升教师自身水平的服务。首先,要积极发掘各类培训项目,鼓励、支持相关教师进行定期培训,使其随时掌握最新的创业教育的基本知识和动态。其次,要积极利用社会资源,聘请校外创业教育的专家学者,成功创业青年企业家,政府官员等成立教师导师团,加强对青年学生创业实践活动的指导。   高校团组织要以做好提升学生创业园引领学生创业的服务。高校团组织作为创业园的主要管理者与维护者,切实做好学生入园的审查制度,拟定详细的管理规定,定期进行指导,以正确引导学生进行可持续创业。   高校共青团服务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高校团组织应始终坚持以育人为中心,更新教育观念,争强服务意识,拓展工作思路,充分发挥团组织的优势,扩大团组织的凝聚力和号召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适应新时期新形势下社会对于共青团工作得新要求。   参考文献:   [1]傅强,陈军,李铭霞.浅谈高校团组织如何为学生创新创业服务[J].中国高教研究,2002(10):35-36.   [2]隋俊宇.高校共青团组织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工作思路――以北方工业大学共青团为例[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3(03):64-66.   [3]金宏妍,蔡星周,姜学永.共青团参与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增权模式[J].教育教学论坛,2012(10):28-29.   [4]陈颖,王元元,张永华.高校共青团实施创业教育的路径探析――以云南农业大学为例[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2):95-98.   [5]温崇明.高校团组织提升大学生创业能力的策略研究[J].文教资料,2010(35):221-223.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指导项目“基于TAM模型的校园手机报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研究”(2013SJDFDY130),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指导项目“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2011SJD880135),南京邮电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校级规划重点项目“基于TAM模型的校园手机报应用研究”(XC213003)。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校级后备干部面试题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