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广雅北舞附中招生要求有什么要求

一品高考网 - 高中三年一路有你
高考网搜索、更快、更准、更精确
┊┊┊┊┊┊┊┊┊┊┊
┊┊┊┊┊┊┊┊┊┊┊
┊┊┊┊┊ ┊
2015华师附中、广雅中学、省实、深中四校联考理综试题及答案
广东省华附、广雅、省实、深中2015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四校联考理综【word版完整试题最后一页下载】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4分。共6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选对得4分,选错或不答得0分。)
1.下列细胞中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相对较多的是
A.蓝藻& & & & & & & & & & B.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
C.浆细胞& & & & & & & & & D.记忆B细胞
2. 下图为体内部分细胞的物质运输情况,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图①表示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甘油的速度随消化道内甘油浓度变化的情况
B.图②表示神经元兴奋时,Na+流入神经元的速度随细胞内外浓度差的影响
C.图②表示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的速度随消化道内葡萄糖浓度变化的情况
D.图③表示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的速度随细胞内O2浓度变化的情况
3. p53基因编码的蛋白质可阻止细胞的不正常增殖,细胞癌变与p53基因密切相关。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p53基因是一种抑癌基因,能抑制细胞癌变
B.癌细胞内与核酸合成有关的酶活性显著增加
C.癌细胞被机体清除,属于细胞凋亡
D.p53突变蛋白的产生体现了细胞分化的实质
4.采集小组野外采回一株植物,发现其根尖分生区某细胞中具有4个染色体组,该植株不可能是
A.单倍体 & & & B.二倍体& & & & C.四倍体& & & D.八倍体
5.下列关于遗传实验和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A.DNA复制方式的探究实验中用运了同位素标记法
B.摩尔根运用类比推理法得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C.害虫进化的主要原因是农药对害虫的变异进行定向的自然选择
D.一般来讲,环境变化越剧烈,进化速度越快
6.下列有关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生物体的大部分代谢发生在内环境中
B.内环境相对稳定时,血浆与组织液相互转化的量相等
C.维持内环境中Na+、K+浓度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维持神经细胞的正常兴奋性
D.寒冷环境下人体内环境热量的散失小于炎热环境下的热量散失
7.化学与社会、生产、生活紧切相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棉花和木材的主要成分都是纤维素,蚕丝和人造丝的主要成分都是蛋白质
B.石油干馏可得到石油气、汽油、煤油、柴油等
C.从海水中提取物质都必须通过化学反应才能实现
&& D.纯碱可用于生产普通玻璃,日常生活中也可用纯碱溶液来除去物品表面的油污
8. 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 常温常压下,16g甲烷分子所含质子数为10NA&
B. 1 mol Cl2参加反应转移电子数一定为2NA&
&& C. 标准状况下,22.4L乙醇的分子数为NA
&& D. 1 L 0.01 mol的Na2CO3溶液中含有0.01NA 个CO32-
9.下列水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一组离子是
A.K+、Al3+、CO32-、Cl- & & & & & & & B.Na+、H+、SO42-、SiO32-
& C.H+、Mg2+、SO42- 、I-& & & & D.H+、Fe2+、Cl&、NO3&& &
10.下列实验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检验NH4+时,往试样中加入NaOH溶液,微热,用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检验逸出的气体
B. 向做完蔗糖水解后的溶液中直接加入新制的Cu(OH)2并加热,以检验蔗糖是否水解
C.将混有HCl的CO2通入饱和Na2CO3溶液中除去HCl&
&& D.将Al2(SO4)3溶液蒸干制备Al2(SO4)3固体 &
11.一种新型的乙醇电池,它用磺酸类质子溶剂。电池总反应为:C2H5OH +3O2 & 2CO2 +3H2O,电池示意如右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极为电池的正极
B.电池工作时电流由a极沿导线经灯泡再到b极
C.电池负极的电极反应为:4H+& + O2 + 4e- = 2H2O
D.电池工作时,1mol乙醇被氧化时就有12mol电子转移
12.下列陈述Ⅰ、Ⅱ正确并且有因果关系的是
SO2可使酸性高锰酸钾褪色
SO2有漂白性
浓硫酸具有脱水性和强氧化性
浓硫酸滴到湿润的蔗糖中,蔗糖变
成黑色海绵状
SiO2有导电性
SiO2可用于制备光导纤维
BaSO4饱和溶液中加入饱和Na2CO3溶液有白色沉淀
Ksp(BaSO4)&Ksp(BaCO3)
1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牛顿通过扭秤实验较为精确地测出了万有引力恒量
②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定律
③根据部分电路欧姆定律 可得I和U成正比,I和R成反比
④质点、位移都是理想化模型
⑤在任何单位制中,牛顿第二定律的公式F=kma中的K都等于1
⑥放在通电导线周围的小磁针会发生偏转,这种现象属于静电现象
A.①②③ & B. ②③& & C. ②③④ & D .以上答案均不对
14.如图所示的匀强磁场中有一个矩形闭合导线框.在下列四种情况下,线框中会产生感应电流的是
A.如图甲所示,保持线框平面始终与磁感线平行,线框在磁场中左右运动
& & B.如图乙所示,保持线框平面始终与磁感线平行,线框在磁场中上下运动
C.如图丙所示,线框绕位于线框平面内且与磁感线垂直的轴线AB转动
D.如图丁所示,线框绕位于线框平面内且与磁感线平行的轴线CD转动
15.质量为1kg的物体在竖直向上的拉力和重力的作用下运动,规定竖直向上为正方向,其运动的v-t图像如图所示.则
A.0~5s内的物体向上运动,10~25s内物体向下运动&
B.0~5s内拉力做正功,10~20s内拉力也做正功
C.0~10s内物体的平均速度为1m/s
D.第2.5s末和第15s末,重力的瞬时功率不相同&
16.如图所示,质量为m的物体在沿斜面向上的拉力
喜欢此文的还喜欢。。
本文标签:理综试题
【上一篇: 】
【下一篇: 】建议从日常生活、教学风格、校园活动等方面谈,见微知著。
好几年前在MSN Space里写过一篇长文纪念我的中学生涯, 虽然有暴露年龄之嫌, 不过想想这些文字也算是记录那个年代的华附生活, 就贴在这里, 供有兴趣的各位一读------------这会是一篇很长的文章。应该说,离开华附以后,我就很少去回忆中学的时光,不知道是否因为中学的生活真的有点波澜不惊,还是因为大学的生活比较风起云涌。总之, 中学六年的点点滴滴,都被静静的关在一道闸门后面,放在了记忆的深处。前几天,在popyard上看到了华附今年保送了19个清华北大,勾起了对华附的一些回忆,上网随便搜索了关键词“华附”,于是看到了去年华附120周年晚会上恶搞而不乏深情的《华附欢迎你》,心中某块地方被轻易的击中,那六年的回忆汹涌澎湃的淹没了我。原来还有3个月,就离开华附10年了。这个星期颇为不顺,心情有点差,正适合写一些回忆的文章,为那忽然涌出的旧时回忆找到个去处。【上篇·初中】199X年,在粤西某个小县城里,刚刚拿了个小学奥林匹克数学一等奖的我非常开心,因为可以保送县里最好的中学了。这个中学是县城里所有小朋友的奋斗目标,而我居然不用考试就搞定了,开心啊开心。不过没开心多久,忽然被校长通知去参加一个考试,据说似乎广州某个中学来招收搞数学竞赛的学生。于是我第一次听说了这个学校的名字: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考试是在市里的教育局考的,去考的大概一百来号人吧。当时不知天高地厚,以前也从未想过会去其他地方读书,考试的时候真叫没压力啊,考完以后真觉得失败啊。。。我有个同胞哥哥,拿了同样的奖项,一起去考的;他觉得考得还不错,于是我觉得应该是他去了。过了几天结果出来,我考上了,他没考上。实话说我第一个想法就是:不会吧,是不是考官眼花看错名字了,我们的名字就差一点点。。。总之,我就这样启程去广州了。(不过我哥他很牛,3年后杀回了华附,此乃后话)华附在前两年变成高级中学之前,一直是分初中高中两部的。现在的教学楼,东楼是初中部,西楼是高中部。每个年级有6个班,每个班不到50人,6班是重点班,而从我们那届开始,1班就是奥班了。说到华附的建筑,像东西教学楼,生化楼,南楼,东西阶梯教室,都是我去读书就已经有的建筑;到我毕业的时候,东西教学楼到生化楼的长廊已经出现了,21层已经建好了,行政楼建好了,体育馆也已经修建了起来;不过像全校园空调这种东西,是我离开几年后才有的,当时听说了那个仰慕啊。新来初到华附,第一个下马威大家都知道,就是军训了。这几天查了点资料,对华附的现状了解了一把,看来华附严格的校园管理,那么多年从来不变。那个时候爸妈下午把我送到学校,晚上就走了。小孩子懂得啥呢,我从没意识到一个人跑来广州对自己的生活意味着什么。一直到临走前,母亲为给我挂上了蚊帐,我在床上望着母亲隔着蚊帐对我说“孩子我走了啊,要努力学习,拜拜~~”,一下子才醒悟过来,原来接下去很长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就剩我自己一个人了,顿时,我觉得自己似乎被一种无边的黑暗笼罩了。我觉得,让一个孩子在初一就离家上学,而且是长时间的离开父母,那真是一个相当。。。锻炼人的事情。刚开始时那种想家的折磨,真是至今难忘。这种难受的感觉跟随了我将近两年,才慢慢的褪去。于是,我在第二天在西阶梯教室开年级第一次级会的时候,压根没听进去一个词,满脑子盘算的就是,我要回家。当时给我们开会的是我们的级长,曹曼华老师,罪过罪过,曹老师我你的第一次课我就全走神啦。我那时以为,想回还不容易,过两天父母离开广州前还会再来看我一次,让他们带我走就好了,正好县里同去的两个小孩也萌生了去意,一起走得了。谁知道两天后见了父母,他们坚决不同意,然后不知道怎么曹老师也听到了风声,和我们班的班主任一块来我们寝室找外地生谈心了,汗。那次谈心我第一次见到了我的两位班主任之一,魏秀云老师。总之嘛,折腾了半天,我妥协了,留在了华附;同去的另一个小孩,妈妈心太软没坚持住,在最后一刻把他悄悄带走了,学校都没通知。据说他爸因此和他妈妈大吵了一架。后来那个小孩子其实混得也还行,并没有说回去就天塌下来了,不过,如果他留在了华附,前途一定是无限光明。好吧,说到这里都尽是些杂七杂八的事情,反正最后我是赖在华附了。华附的学习和生活大概是那么多年一直没变过:全封闭的校园,每天早上6点出操,然后吃早饭7点多去上课,上到12点冲去食堂--否则就要排很长的队伍,吃饭回去午休然后下午继续上课或者自习,5点左右下课,洗澡吃饭7点左右上晚自习。然后回去睡觉,宿委啊生活指导啊都是久远的传统。唯一和现在有点不一样的是,初中部9点半下晚自习10点关灯。另外,初中部在南宿舍楼,高中部在北宿舍楼,高层是女生宿舍,低层是男生宿舍,女生宿舍每一层都有铁闸锁起来 -- 我当年曾经想过,万一着火了不是很危险?恩,我的初中就在这样的懵懂中开始咯。现在想起来,能够在华附读初中是我的幸运,而更幸运的,是我遇上了华附里最好的那些老师们。从初一到初三,那些老师陪伴着我们度过了人生中思想变化最大的三年;到了高中之后我才发现,原来不是每个年级都是三年一贯制的-_-我们的级组长曹曼华老师也是我的语文老师,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老师是级组长特别有威严,反正我对得住语文从没有把语文拉下;然而我在教学上最感激的,是曹老师要大家每个星期练钢笔字,一堂课,写一整页信纸,作为作业上交。或许这也是华附的传统?到现在我都不清楚,我只知道现在的华附高中也要写字帖。总之,那个时候练字练出了兴趣,后来自己下了功夫,把我以前那惨不忍睹的字练出了点样子。如果不是因为曹老师,我估计从不会想过练字,那现在的字要多难看有多难看。不过曹老师最让我记住的是另外一点,和教学完全没有关系的一点:她煲的老火靓汤。那个时候,每半个月,班里十来个常驻的外地生就拿着饭盆,结伴去曹老师家喝汤。曹老师的家以前还不在21层,在靠近后门的(好像拆了吧)一个小高层教师宿舍的底楼。我记得曹老师有一次还给我们介绍煲汤经验,说这汤从上午开始已经煲了好几个小时了,汤要文火慢慢煲才好(印象深刻是因为我第一次知道汤原来可以煲一个上午的哈)每次煲的汤还不太一样,有一次我喝了某个据说是挺补的汤,过了几天曹老师问我有没有上火,我摇摇头说没啊,曹老师说:你这家伙底子寒啊(恩,我寒,恩。。。) 印象中喝得最多的汤是菜干炖猪骨。在家里的时候从没喝过菜干炖的汤,觉得味道超级好:)曹老师的老火汤我们一直喝到了初三。我从前,和自那之后,都再没听说过哪位老师这样对自己的学生。在华附里我着实遇上了很多很多好老师,但曹老师在我心里是TOP1,理由也很简单,因为我喝了两年多她煲的汤:)偶然的一次机会,我还曾在曹老师家吃过一顿饭,那顿饭的菜式不大记得了,但是有一个菜印象深刻,就是鹅肝,一碟鹅肝。我之所以印象深刻是因为曹老师给我夹鹅肝的时候,我摇摇头说我不吃鹅肝的,曹老师当时脸色一变(哈,有点夸张,但之前是笑眯眯的)正色道:你挑食啊!我当即吓了一跳,说恩恩我不挑食的啦,什么都能吃就不吃鹅肝而已。。。然后赶紧把鹅肝吃了下去;我记得打那以后,无论在哪看到鹅肝都会想起这件事情,偶尔也点来吃吃,于是乎逐渐的觉得其实鹅肝也挺好吃的了,哈哈。那次在曹老师家吃饭,除了曹老师和她爱人,还有曹老师的小女儿,比我小几岁,刚上小学,那小女孩吃饭的时候似乎没对我笑过,大概在想,这是什么人,为什么来和我爸妈吃饭,哈哈。。。时光荏苒,当年的小女孩现在已经长成了亭亭玉立的大姑娘,在伦敦为事业而奋斗。而自和她在Internet联系上后,我们还成了颇为投机的朋友,想想这个人生还挺有趣的:)之前提起过魏秀云老师,最近发现她已经是体育科组长了。那个时候她和我们一样,是刚进华附的新人,不过是她当老师我当学生而已,呵呵。。。现在想想,魏老师当年就本科毕业,比我现在还小几岁,要她拉扯那么多小孩子的生活,真有些难为她了:) 她带我们上了三年的体育课,以前我觉得体育老师不都是男老师吗,而且魏老师长得那么温柔,怎么看都不像一个体育老师。华附的体育课本来就很有趣,再有我们班主任带队,更是自在。魏老师最大的优点也是她的缺点,太温柔不够‘硬’结果偶尔管不住我们这些调皮捣蛋的 学生,我印象中她基本上就没怎么板着脸过,这点上曹老师就有威严很多了:P说起来,我们有两个班主任,这也是特地为初中奥班安排的,似乎也是我们那个时候的专利,不知道后来还有没有。另外一个班主任,区永和老师,数学老师,主管我们的学习,就是搞数学竞赛啦。搞竞赛的事情没啥说头,我现在想起区老师,记得最清楚的就是在我们初一第一个学期结束,即将回家的前一天晚上,他到我们宿舍来看看行李都收拾的怎样了,然后看看我的行李,一个小旅行袋,好重,问曰,里面是什么,我回答:书。区老师摇摇头:回家就带一两本书就足够了,带那么多干嘛。然后他转身问旁边的c同学,你的行李呢,c同学指了指身旁的半人高的一个编织袋。区老师吓了一跳,伸手提了一下,对c同学说:你现在就给我重新把行李收拾一次。乖乖,c比我更狠,一编织袋全是书。。。。。。(说句题外话,后来经过了两三年的折腾,我终于明白了一个道理,寒假在家是根本不可能学习的:))第二天区老师把我们这些小孩子送去火车站,一直送到了站台,估计被c同学那个大编织袋刺激了,实在放心不下:)初中回粤西地区的高速还没修好,公路不太安全,我们基本都坐火车回家。有一年春节前,大概是初二的时候,忘记出了什么事情,广州火车站外面滞留了无数的民工,区老师和魏老师带我们几个小孩子挤进了火车站。。。。。。当老师真不容易。初中还有一位老师不得不提,就是帅帅的英语老师张荣干老师啦。他和魏老师一样,当年和我们一起来到华附:)大家都知道华附对老师的学历要求是很高的,本科是个红线,但是张老师当年拿一张大专文凭没任何背景就闯进了华附,我当时知道之后对张老师佩服的五体投地,那可真要有足够的本事。张老师教了我三年的英文,我习惯了他的教学方法,到了高中之后才发现别的老师和他的教法有多么的不同。他在课堂上,经常带着我们朗读课文,经常和我们一对一的对话口语,非常重视听说练习。话说华附对英语听说一直都很重视,但是在张老师的课上这点的确非常突出。我的英语虽然不怎样,但是口语一直不怕说, (恩,即使老出语法错误也不怕说)想来里面有张老师当年播下的种子。我想,张老师那个时候是有压力的,因为他要让外地十几个完全没有学过英语的学生尽快赶上来,是的,完全没学过英语,除了几个大城市外,广东小学普及英语教学还是几年后的事情 --是的啊,我就是那么惨,没学过英语就跑去华附混了。记得刚开始的时候,每到上课时间,张老师就拉我们一群小孩子,到某个很诡异的小房子里上补习课--那个老建筑早拆了。我记得单独的授课差不多有一个学期,后来就逐渐一起上课了。那个时候也没啥英语分班之说,大家一起学,硬着头皮也得上。Anyway,一年后反正还是有惊无险的赶上来了。高中的时候,我发现初中的老师没有跟着我们上来高中,那个时候就很遗憾,为什么曹老师不继续来教我的语文,张老师不继续教我的英语?(数学倒是集体授课,常见区老师),而更让我遗憾的是,到了高二的时候,我发现张老师居然当了下一届高一(1)的班主任了,当时心里那个羡慕和郁闷啊。。。(题外话,我看到华附120周年老师合影英语科组里没有张老师,难道张老师调走了?)说完老师,自然要说同学们了。其实这是个很难的事情,因为老师只有几个,同学有很多。。。所以我只打算说说印象中深刻的一些事情,同学名字一概略过,不过当年的老同学看到了也自然能猜到谁谁谁,其中的所谓“恩怨情仇”,这么多年了,老同学们都一笑了之吧!还要回到军训开始的那天,为什么从那天讲起呢,因为有一件我印象深刻的事情,深刻到这么多年我还能记住当时的情形。那天下午,我见到了我的一个室友,x同学,第一次见面,他给了我一个美国大plum,紫黑色很好看的那种。我不怕大家说我土,那是我第一次见到美国plum,这玩意当年在我家乡似乎还见不到,当然现在烂大街了。我拿到这个plum的心情,该怎么形容呢,可谓很复杂,哈哈,一个自然是很开心--不是开心有东西吃,而是开心同学那么友好;另外则是觉得:啊别的同龄人都那么成熟,懂得交际了,我还傻乎乎的:( 不过后来的事实证明,x同学的确是我们思想最成熟的同学之一,甚至到后来高中的时候,别人看武侠小说,他都去看康德叔本华了:)说到了宿舍,就说说初中的住校生活吧。编排宿舍的时候,外地生都是住一起的,我们班周末不回家的外地生大概有两间多宿舍的样子。我不知道现在的初中奥班小孩子周末干嘛,我们那时候可真是无聊的很,哪里像现在,网吧到处都是,听说周六还放电影!我是想不起周末怎么打发的了,住校生中颇有几个牌友,不过我不怎么打牌--其实是打得比较烂啦,说起来似乎数学好的人大多牌打得好,因为精于计算:)印象里初中玩得比较疯的一次,是某周末不知道哪位搞来了个强手棋,大家玩过的都知道第一次接触这种类型的游戏是很难有抵抗力的,于是那天晚上和室友玩了个天昏地暗一直杀到半夜三四点。正常点的周末么,应该就是跑回东教学楼的教室里学习,另外有个爱好就是在学校周围闲逛,多半是跑去书店看看杂志,那个时候正门西边是一列的平房,有几个书店,对面石牌邮局也有一个。一般周六下午心情好的时候,就一个人溜出去瞎转一圈。一直到初三还是这样,不过到初三的时候,有了个新嗜好,喜欢上了华路雪的一款冰淇淋,每次晃悠到校正门的时候,就在边上的小店美滋滋的买上一根,2块钱。我清楚的记得它的名字叫做奇彩旋:) 这款冰淇淋现在还在卖,不过如今吃起来早已无复当年的美味。在书店里闲逛的时候自然也会碰到班里那些外地生,遇到的最多的就是x同学和y同学。X同学和y同学是都是爱书之人,不过其方式就截然不同。x同学家里条件比较好,买的书很多--不过买了大多都看了,这才是我最佩服的。x同学买的每一本书都整整齐齐的用厚白纸包好,然后潇洒的写上个书名,by the way 他的字也是全班最好的,所以他的藏书里字帖也很多:) x同学从不吝啬借出他的书,不过到后来我发现他的兴趣越来越高深,那些哲学书实在对不上我的胃口了...
Y同学也很神奇,y同学是我们班数学最强者之一,但是他后来居然业余迷上了古文,初中三年看过的文言文之多让我着实汗颜。他的书大多从图书馆借,图书馆…...那个地方我整个中学就没好好利用过…...而y同学的钢笔字也是相当的好,有趣的是,当我有兴趣练钢笔字的时候他还没这个爱好,我练的稍微有了点起色时他还来问过我练字经验之类,然后过了一年,我发现他钢笔字的水平已经远远在我之上,几可和x同学平分秋色,真是让人无奈。。。其实我们班字写得好的人还有一位,r同学。r同学的字是隶书体,和XY的都不一样,r同学的字最大的特点就是舒服,工工整整,井井有条,无论是笔记还是考试,一如他做事的风格。我对他算是比较了解,因为我和他同桌了三年。r同学和x同学都是年级的干部,再加上一位思想最先进的w同学,基本上构成了我们班在年级权力机构里的中坚力量。他们三位是班里最先入团的三个--大家都知道华附入团不是般的难,而在初中华附入团,那就是难上加难了。恩,最后沾点光的说,在下是那第四个加入光荣的团组织的,哈哈。。。有趣的是,华附入团和别的学校不一样,不是按成绩排队的,基本可以说学习成绩对入团没影响,这一点,应该和一般中学的做法大相径庭。团组织里有个有趣的东西,叫做,恩,忘记叫做支部日记还是组织日记了,反正就是每人写一篇然后传递下去。其实这挺有意思,因为从现在的眼光看,不就相当于一个纸板的bbs嘛,支部日记用来团员交流用,实际上也的确起到了这样的作用。初中的时候,团员少,支部日记是在全年级团员中传递的,支部生活也是如此。如果说入团有什么好处,我觉得最大的好处就是同学交流的面广了,越过了班与班之间那堵无形的墙。初中的时候,我们和其他5个班,都在一层楼,个人觉得这样的安排远好于高中时独立出来的奥校。这样让我感觉舒服很多,觉得自己是在年级其中一个班,充其量是数学学得比较多的一个班而已。高中的时候,所有的奥班都在奥校楼上课,和普通班级所在的西教学楼中间隔着一个东教学楼,看都看不到,虽然直线距离不过100米,可无形上相隔了整整一个太平洋。扯远了,说回当时的年级情况,总的来说,感觉是很好的,w同学是年级第一个团员,也是理所当然的团支书,x同学 r同学都是学生会里的重要干部,后来我也杀进了年级学生会,总而言之,因为有这样一帮子人的存在,让大家觉得奥班也就是成绩好一点搞搞竞赛的班级罢了。我最看不下去的就是别人评论奥班都是什么怪才啊,怪人啊,有啥怪的,不就搞搞竞赛么。竞赛我们搞,工作我们也一样搞,而且也能搞得很好。因为团组织和学生会的关系,初中时候颇认识了些外班的人,有些即使叫不出名字(我记名字很差劲),至少混了个脸熟。所以我觉得我初中过得还挺开心,学习猛学了,社交也算是有,课外活动虽然只有数学竞赛,但是总的来说还算是比较正常。那个时候华附还没有选修课的概念(很羡慕现在的华附学生),依稀记得别的班是有些兴趣小组的活动的,我们则是无条件的搞竞赛咯。不过初中的数学竞赛,感觉比较轻松,不知道这种轻松是源于竞赛内容本身,还是源于环境的影响;我说的环境,是说身处的这个年级的大环境,无论是人文角度还是物质角度。说到物质角度,就不得不提一下华附的教学楼。华附的东西教学楼那是相当有特色的,教室并不是和建筑方向一致,而是带着一个角度,同一层楼的教室就像平放着的多米诺骨牌一样,相互错开的叠在一起。这样的设计保证了每间教室都有充足的采光,而且教室外的楼道也因此相当的开阔,和一般中学里窄窄的过道完全不一样,完全可以看成一个小小的活动场地,围成一圈踢踢毽子啥的一点没问题。所以下课后华附的学生基本就在楼层里活动,不需要下去,因此也诞生了众多毽子高手。我最喜欢的是楼道的阳台,半圆形,站在那可以俯瞰整个聚清园,周末人少的时候,不少同学还喜欢把桌椅搬到阳台那学习。两个半圆的阳台之间有个长方形的土池,里面种着花,应该是杜鹃吧,茎叶垂到了外面一米多长,悬挂着的叶子在楼外随风飘飘,春暖花开的时候更是好看。 年级的办公室,就在楼层的最南端。老师和学生的地盘都在一起,无形中也拉近了师生的精神距离。回想以前的情景,我想说说年级里的那些女孩子们(哈哈),《华附欢迎你》里有一句歌词“帅哥美女特别少”,这句歌词的真实程度先不评价,至少我觉得华附的女孩子们夏天穿着校服的时候,都是很婀娜多姿的:)华附冬天的校服很难看,而且十年了没变样 -- 我记得曾经有过把横条改成从两肩到侧身的竖条的改良版啊,但看现在的师弟师妹穿的,又是胸前大大的一条了 -- 不过华附夏天的校服还是挺好的,特别是女生的校服,白色衬衣,浅紫色长裙,煞是好看。到了大学之后,穿长裙的女生明显减少了,据说是穿裙子不方便,另外真要穿,一般也都穿短裙,或者超短裙,sigh…... 华附女生的夏季校服上体现着东方的古典美。现在不是很多中学生建议要换日式学生装吗,日本女中学生的裙子是漂亮,可我觉得华附的紫色长裙也是一代经典,而且是本校特色。夏天的傍晚,微风习习,倚靠在半圆阳台的栏杆上,望着下面聚清园里那些不时走过的紫衣飘飘的女孩子们,俨然是华附一道道最亮丽的风景:)看网上的帖子,据说现在晚上的操场是恋爱圣地,以至于还有老师去踩点巡逻。我记得我们那时候,恋爱自然也有,但应该还没那么半公开化。一直到我离开之前,学生处主任都是叶克明老师,一位非常刚正不阿的好老师,也是华附的毕业生我们的师兄,可惜他现在已经离开华附了。我记得那个时候他的说法是:不赞成学生谈恋爱;似乎现在吴校长的观点是:不鼓励学生谈恋爱。 呵呵,这就是时代的不同。不管怎么说,中学时代的感情都是最纯洁无暇的。虽然我们那时候还是初中,而且有威严的曹老师管着,不过年级里还是发展了几对,其中最著名的一对从初二开始,而且男女主人公都是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年级学生会团组织的干部 -- 估计曹老师很无可奈何,哈哈:) 但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们经历了风风雨雨,最后终于结成正果,现在都有了一个很可爱很可爱的小孩子啦。我并不想在这里宣扬支持早恋论,事实证明绝大部分的中学恋人们都没能经受住日后的风风雨雨,能最后走在一起的当属于凤毛麟角的熊猫类型。但无论如何,少女怀春,少男钟情,那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也是亘古不变的永恒话题。这点也很体现在我和同桌r同学的话题列表中。华附有个有趣的规矩,男女生不准同桌。不知道这是不是目前中学里的普遍规矩。根据前几天开心网一个高人气的调查“你上学时喜欢过你的某位同桌么”,回答“喜欢过”的高达40%, 看来“日久生情”的古训是绝对有道理的。不知道现在的华附是否允许男女同桌了,但我觉得那可能性基本没有。呵呵好吧,所以我中学六年就和男生同桌了,想想也比较惨,不过鉴于我们班男女比例极度不平衡的事实,这也是个普遍的结果。说起来,自我们之后,奥班的男女比例就没那么悬殊了,不知道是不是华附的老师在长期的教学管理中终于发现,和尚班和尼姑班一样,都是摧残人性的不人道行为:)r同学算是班里风流倜傥一人物,于是关于他的传闻就有很多。大家都知道人言可畏这个成语,如果有亲身体验的就明白一个事实传三次就可以变成一个彻头彻尾的谎言。反正r同学勉强算有个女朋友都要等到初三快毕业的时候了,似乎还是倒追类型(女追男隔层纸真是没说错啊)后来那位女孩子出国去了,还坚持了一段时间,最后就不了了之了。根据我的了解,r同学最大的优点就是心肠软,经不起女孩子的眼泪(其实这种男人最苦了),恩其实我觉得他挺好的,能文能理,温文儒雅,想不出啥缺点;不过据说,他看女孩子的方式有点被bs…...恩就是比较不回避的注视,这点还是挺牛的,想想我们那时候看到路上ppmm都是速度扫一眼然后就像做贼那样收回目光了,哪有像他那样勇往直前的哈哈。我和r同学整个6年关系一直很好,同桌毕竟是同桌,而更有趣的是,虽然高中被拆开了,我们的宿舍床位却又挨在一起,可谓很是有缘。在我看来,初中班里的同学有两种,许多都是傻乎乎的愣小子,只会读书,然后慢慢懂事长大,比如我自己;而另外一种,则思想开化比较早,做事比较成熟,比如r同学,w同学,x同学等等。中学六年,我和r同学深谈过很多次,从他那里学到了不少东西--除了他看女孩子的方式,哈哈。r同学家在广州,和每一个家在广州的同学一样,周末回家,周日晚自习前回来。记得有时候周日晚上他会从书包里会掏出几本杂志,比如《少男少女》,后来我们大了就不看《少男少女》了,改看《读者》。坐我们前面的是两位女生(我们真幸运啊!)其中一位是我老乡,也是常住学校的,另外一位是广州人,也是个双胞胎:) 她妹妹去了广雅。不过高中的到时候,我哥哥考来了华附,她妹妹却没来。有时候想,如果高中的时候她妹妹也在我们班,那就热闹了。不得不说附近坐着女生枯燥的学习生活会有趣些,那个时候我们四个关系很融洽,欢声笑语不断。初中的同学里,应该说r同学是我最好的朋友,不过r同学最好的朋友应该是w同学,这样说有点奇怪,但事实如此。w同学是一个很让人佩服的人,不是说他第一个入团成为了我们的团支书,而是他生活作风的朴素。w同学那时最典型的形象是背着一个军训用的军水壶(话说我们那个时候很流行用军水壶,挺好的,夏天装了热水一下就凉了,冬天装了热水还可以暖手),穿着最最普通的帆布鞋,比回力还要低一个档次的,叫啥忘记了。虽然班里朴素的同学有很多,但w同学不一样,他老爸那时候是中大校长。w同学绝对是老师眼里的模范学生,完美典型,他毕业后考取了北大计算机系,在那里遇上了个广州的女孩子,可惜那个女孩子估计嫌w同学不够浪漫,他们最后没在一起。要我看来,w同学是模范丈夫的典型,那女孩子绝对是看走眼了:)那个时候班里的同学分三种情况,一种是常住的,比如我,x同学,y同学等,第二种是广州的住宿生,比如r同学,w同学等,第三种就是家在华附周围的,走读生,这种同学比较少,因为他们不住宿的关系,接触都相对的少一些。不过后来发现,我和他们其中的好几个都很有缘分。比如z同学。本人小有点绘画技巧,从小就当宣传委员。当时初一刚刚开学的时候,区老师在台上问哪位同学会画画能出版报的,我正想着要不要毛遂自荐一把,旁边几个同学(他们是一个小学的)就嚷起来了:Z同学,Z同学!我环顾了四周,还没对得上号呢,却把z这个名字记住了。z同学中学的形象是个小胡子,哈哈,其实中学的时候由于他走读,我们交流不多,大多都在交流怎么出墙报;中学同班六年后,我们去了同一个大学,同一个班级,住在同一栋楼里;研究生阶段,我们更是在一个寝室里住了三年。算了一下,我们“朝夕相处”了13年。大学里他把小胡子剃了,摇身一变成了年级第一帅哥。。。。。。研究生毕业后,我们一起去了北京,不过最后终于不在一个公司了。同去了一个大学班级的还有两位广州住宿同学s和c,另外三位走读的同学(我发现英文字母不够用了...)以及两位高中时代出现的同学。说起这些同学,其实每个人都有些故事,同赴浙大的s同学是理科动物,只是高中的时候阴错阳差之下没去成物理集训队,然后毅然选择了保送浙大这条路。按照他的说法,他是对语文没有什么把握。时任我们高三班主任的蔡雯老师劝了他很久让他去高考都没说动他。结果最后的高考他果然考了8xx分--那时候800分可比现在值钱多了,整个华附一年出不了10个。而另外一个c同学也很神奇,神奇之处不在于学习成绩,而在于他属于那种很有意思的外表不羁内心丰富的一类。所谓外表不羁,不是说他打扮很前卫,而是指他属于那种调皮捣蛋的学生--按照他的说法,他的那个学区都是预备小混混,如果他没来华附大概也就是其中一员了--有人说华附是个好的大染缸感觉说的很对。在初二的时候,某次级会之后,老师把我们留了下来,然后拿出了他的周记宣读了一把(哈哈),那是写得声情并茂,讲述他对父母的感谢和长大的理解。记得大家听了大跌眼镜,群众对很调皮的c同学能写出这样的文章纷纷表示意外。我自那那时候开始就觉得他内心肯定是比外表表现出来的要更善良:)而后来的其他事情也验证了我的这个看法。写到这里,我略微翻看了一下之前写的内容,发现还没提过什么班级排名啊考试分数啊。这篇东西基本上我是随心所欲,想到哪里写到哪里。因此看来,那些学习成绩的所谓烦恼,每次考试的分数名字之争,在岁月里都不会留下什么痕迹,反而是那些不经意的学习生活上的细节,在多年以后,还深深的刻在你的脑海里。我不记得每次考试的排名,但是我记得那夏天的傍晚,静得只有风扇在转的自习教室(咳咳,不是每次晚自习纪律都那么好的,所以才印象深刻:P)记得级组办公室通明的灯光,记得魏老师带我们出早操时穿着一件李宁的绿色运动外套;记得区老师和我们说,要挺起腰;记得曹老师拿着一本语文书,走进来和我们说,上课;记得下课后冲去饭堂买饭;记得初三临时宿舍那是多么的闷热和潮湿;记得熄灯后走来走去的宿委,以及永远都那么讨厌的起床音乐。。。。。。为了不让这篇东西越来越像一篇作文,我决定结束初中部分,直接升上高中了。在结束之前,最后交代一下,初中三年磕磕碰碰,但总的来说还比较顺利,大部分人提前考上了高中奥班,经过一次没什么压力的升学考试,我们就初中毕业咯。【下篇·高中】初中和高中的生活有了明显的不同,在很多的方面。首先是我哥也考上了奥班,估计他终于出了口闷气:) 然后新的奥校楼建好了,我们都搬进了新的奥校楼,这楼一半是教学的,后面一半是学生宿舍。正如我在前面隐隐表露出来的,我对高中的感觉没有初中的好,可能其中的很大一部份原因,就是因为我的高一高二都是在这个孤零零的奥校楼里度过的,同年级的其他班,都在那远远的西教学楼,中间隔着东教学楼这座珠穆朗玛峰,连望都望不到。不知道现在的奥班同学是不是还是窝在奥校楼里上课,希望不是。高中一开学,就发生了些事情,比如新加坡的学校来招收学生去那边读书。一下子就招走了十几个同学。其中我熟悉的有两位,一位是班里的zz同学。另外一位是初中学生会的搭档h同学。zz同学家在学校附近,也是一位走读生,在初二的时候我就去过他家,是我第一个拜访的中学同学家。如果我没记错,在初中刚开始的几天里,他是我的同桌,不久之后才重新调换了位置。zz同学一去就杳无音讯--那个时候国内互联网刚刚开始起步,连有电脑的人都不多。不过我记得zz同学高二的时候回国,来学校看同学,还特地送了我一盒磁带,是我喜欢的MLTR乐队的精选集,让我颇有些意外。那磁带一直跟着我,即使再没使用磁带机了也没有丢掉,直到大学毕业。至于h同学,是我初三学生会里一起搞宣传的搭档,一位挺随和挺pp的女孩子。初三那年大家合作愉快。实话说我们除了工作往来,也没太多的交情,不过我也料不到她高一就远走高飞了,记得那时年级还让她继续当宣传部长来着。。。弹指一挥,再次见面,就是在高三了。高三的新年那天晚上,我在昏暗的楼道里看她匆匆跑上来--估计是回国看同学来了,大家相互笑笑,也不知道她是否认出了我没有。r同学曾很感慨的拍拍我的肩膀和我说,你都是在和美女共事。。。虽然这句话很欠扁,倒也有点道理。因为我后来在高二的时候重新杀进年级学生会,同事还是一位美女,小s同学。小s同学是绝对的美女加才女,高中进华附的“新人”,画得一手好画。本人对有才的女生都是很佩服的,对有才的美女更是非常景仰。不过我高二进去学生会,一开始倒还不是我的本意。我记得在高二的某个下午,r同学找到我,神色凝重要拜托我一件事情,我开始被他的神情吓了一跳。听他说了我才知道,原来他喜欢的小s同学(那个时候应该是暧昧中,哈哈)准备竞选年级学生会宣传部长了,r同学自己无法参选(原因忘记了,似乎是有职务在身)可他不想其他人担任另外一个宣传部长,因为万一有人把一些以前的风言风语传到小s同学的耳中,他们脆弱的关系就完了;而如果我上去了,对于我么,他自然是放心的。而且我以前也是年级宣传部长,非常合适。这个请求让我好生为难。一来我没有十足的把握能竞选上,二来我那时候的成绩似乎有退步的苗头,需要更努力才能保持。想了许久,最后还是叹道,还是为兄弟两肋插刀吧,上。竞选的时候波澜不惊,我冲上去说了一通话,然后就选上了。这届学生会一直保持到了高三毕业,(大概是老师们都知道高三重新竞选没有任何人会参选。。。)于是我就和小s同学做了两年的同事。关于这个事情基本没有谁知道,如今早已物是人非,大家就当个故事看看吧,这也算我高中做得稍微有点传奇色彩的一个事情了。不过高二那年我的宣传部长做得并不很称职。一来是奥校楼山长水远,年级里有事情自然只会找小s同学,二来我自己被竞赛压得实在不行,整个高二就没怎么把心思放在工作上。因此到了高三下学期,我和小s同学说我可以把工作全接下来,她就努力准备高考去,算是聊表我的一点歉意。鉴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我和小s同学基本没啥交流(-_-),除了一件比较有趣的事情:在高三那年的某天晚上,我被年级学生会的美女主席小c同学和小s同学叫出课室,原来学校一年一度的运动会即将开始了,需要为年级设计一个级标。小c主席让小s同学设计了好多个级标,然后让我看看说说意见。于是我翻着那些徽标的设计稿,感觉都没啥顺眼的,一直看到最后一个,登时眼前一亮,指着它说,这个!小s同学听我这么一说,立刻眉开眼笑跳着对小c同学喊:哪~你看~~~!我被吓了一跳,然后见小c主席有点不情愿的笑笑说,恩,既然你们俩都觉得这个好,那我们就选这个吧。原来,小s同学自己是想采用最后一个设计稿的,不过那个徽标设计的比较不平常,有点现代派风格,过不了小c主席那关。于是她们找到了我,小c主席大概是没想到我和小s眼光会一摸一样,哈哈哈。后来r同学告诉我(那时候他和小s同学已经是恋人啦)小s同学对他说看不出我还挺有艺术品味的。恩,其实说白了,是我那时候穿着行为比较土,哈哈。同学们,人靠衣装,这可是真理啊!话说r同学和小s同学,他们俩一路携手走完了高中。但没有考去一个学校,小s同学去了北大,r同学去了复旦。大二的时候我曾到过复旦,r同学给我看他一年多来打掉的201电话卡,填满了整整一尺长的一个盒子(那时候还没有qq视频这玩意)r同学告诉我他们每天打一个多小时的电话,我那时候在想,要我肯定做不到。。。。。。然后,关于这个故事,就到此为止了。其实,每个人身上,都会发生一些只有自己才明了的惊心动魄的故事,只是有些太过激烈,才被外人所得知。我注意到班里的h同学喜欢上小f同学,已经是很晚的事情了。h同学是高中过来的,小f同学是初中一起上来的一个女孩子。不知怎么的h同学就很是喜欢上了小f,喜欢得无可救药--我至今还不太明白这种感情,能够在高三的时候挥霍自己的时间在完全没有希望的事情之上。总之就是一个落花有意,流水无情的故事。h同学让我佩服的地方在于他坚持了很久,整整三年;问题是小f同学也坚持了同样久的时间。这个故事在外人眼里其实一直很平淡,因为大多时候只看到h同学坐到讲台的边缘,就这么看着坐第一排的小f同学,小f同学则是早已熟视无睹,该干嘛干嘛。偶尔也有些火爆的镜头,比如某次晚自习上,h同学在小f同学边上待了一会后,阴沉着脸走开了。然后身后忽然传来“嘣”的一声巨响,全教室的人都回头看了:原来是h同学用自己的拳头狠狠的往教室后面的铁柜子上砸了一拳。第二天我们看到h同学吊着一只缠着绷带的手回来了。其实我并不赞成h同学这样的痴情,不过这种事情说来简单,一旦发生了自己哪有办法控制。总之h同学算是遇上了冤家,最后他去了哈工大。如果不是遇上了这么一件事情,他应该会去个更好的学校吧。现在想来,那时高中班级里肯定发生过不少的爱情故事,或者是爱情的萌芽,只是我素来后知后觉,没有发现罢了。比如有一件关于小w同学的,就是这样的例子,不过这个事情真正的发展已经是在上了大学之后,还是不在这里展开了。关于小w同学其人,小w同学是高中新加盟我们班的女孩子,长得很秀气,有点像王菲。只是可惜在高二的时候她就转到了其他班。实话说当时我佩服她的勇气。不过至于小w同学转班的原因,或许导火索在高一刚开学的时候已经埋下了。高一军训的时候,她就和我们一起出墙报临时处理班级事务,给我的印象很好。开学伊始,班里竞选班干部,我看到她参选了,心想她肯定没问题。不过,在上台发表竞选演说的时候,她做了一件大家意想不到的事情,她真心赞扬了前面参选同学的表现,然后告诉我们,被他们所激励鼓舞,她决定当场改变自己的目标,竞选班长,一边说着一边慷慨激昂的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把手中的演讲稿撕了。全班哗然。然后,竞选结果出来,很少人给她投票。应该说,小w同学的表现还是不错的,如果她一开始就准备竞选班长,那么还是很有可能的。只是她临时改变了主意,做了一个出乎大家意料之外的举动。而她在的班是我们这种班,那么多心高气傲的人,大家是不会服气一个新人来做这种举动的。小w同学的满腔热情就这样被我们浇灭了。在她离开我们班后,准确的说是大学后,偶尔和小w同学聊起我们这个班,她对我们班显然是很失望的,当然不止是因为这么一件事情。我很黯然。我当然很希望告诉她事情不是这样子的,这个班级其实比她感觉的要好很多。可我不知道从何说起,因为其实我自己的高一高二也过得不怎么样。在我的印象里,我的高一高二没啥色彩,换言之就是灰色的。这种灰色的感觉源自很多方面,如上面提过的被困在奥校楼这个与世隔绝的孤岛上(哈,有点言重了),也有竞赛本身的压力。在刚上高中的时候,我就差不多打定主意,不准备在数学竞赛上花太多的时间。原因吗,哈哈,自然是因为我不够强,看不到啥进省前几名的希望。另外我初中搞了三年竞赛,也有点累了,我不打算把我的中学人生都托附给数学。但比较可笑的是,我初中升高中的奥校考试考得很好,班里那么多次数学竞赛考试,我就那次拿了第一,之后再也没拿过。我得知成绩的时候根本没想太多,因为题目很简单,大家都没问题,高手们只是不小心错了个题,而我没错,就这样而已。谁知道老师可不这么想。那时候带我们的是人称三巨头的黄启林老师(数学),周青松老师(物理)和曾汉泰老师(化学)。黄老师时任奥校办公室主任,现在早已高就天河区教育局长了。黄老师显然在一开始对我有期望。过了一段时间看我没怎么放心思去搞竞赛,黄老师忍不住了找我谈了一次,说我有潜力要好好加油,听得我很惭愧,但是我不知道怎么和老师解释,特别是这个老师对你很关心很好的时候。渐渐的黄老师终于不对我有什么过高期望了,自己的压力才算渐渐小了起来。在高中的数学竞赛里,最终我也没拿过大奖,不过我很坦然。唯一愧疚的,就是辜负了当年黄老师刚开始对我的期望;或许,我不应该奥校入学考试考那么好的。这是个很难回答的问题:你为什么要去搞竞赛呢,同样的精力,如果只是为了好的出路,去高考或许更安全有效。想了很久,或许答案只有一个,是因为喜欢。不过,我还算对的起奥校,因为我不小心闯入了另外一片竞赛的天地:生物奥林匹克。直到今天,奥校主要还是针对数理化三大奥赛在搞集训,不过我也看到有地理奥赛,天文奥赛这种偏峰之作。不知道现在是怎么培训这些比赛的。在我高中的时候,奥校眼里只有数理化三科。我能去搞生物竞赛,主要得益于我的生物老师,肖朝云老师。肖老师从初中开始,就一直是我们的生物老师,到了高二的时候,更是我们的班主任。我从初中开始就对生物很感兴趣;高二时,被肖老师看中,把我拉去搞生物竞赛了。怎么准备比赛这种无聊事情就不说了,关键是后来的比赛非常顺利,过关斩将,最后肖老师带着我去了上海进行全国赛。虽然最后没进集训队,但也拿了个不错的名次,算是有个交代。这个事情对我挺关键的,因为最后我就凭着这个生物竞赛的奖项敲开了浙大的大门。现在想起来,和高中的数学竞赛灰色的回忆完全不同,准备生物竞赛在我眼里充满着快乐的色彩。或许是因为我很喜欢生物,所以一点都不觉得看那些材料枯燥吧。每个人都有自己做事情的方式,我这个人就是只能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如果什么事情不感兴趣,强迫自己去做,基本上没有好结果。这个道理我高中就应该明白了,可惜我一直跌倒了起来,起来了跌倒,这么多年,还不断的吃这个亏。希望自己以后不会再为了不喜欢做的事情浪费生命。不过生物的这个事情还没有完。高三后还有些戏剧性的延续。留待后面再说。现在先回来看看高一高二的生活状态。似乎没什么太可以说的地方。能想得起来的,就是每个周六上午的集训,然后就是做不完的训练题。我自己实在提不起初中时候的干劲来,和传统强人们的距离自然越来越远。周六下午,结束了竞赛集训的时候,和初中一样,常到附近晃悠,呵呵,不过这次不是一个人了,一般都是和我哥一起。而晃悠的地点,也改成了附近几个电脑城和卖碟的地方。那个时候当然是不会有自己的笔记本电脑的,学校的电脑机房也刚刚建起来,基本上没法进去。所以纯粹是看看解馋哈。要说学校的电脑课,无疑那是我最喜欢的课程之一。高一的时候学校电脑机房刚刚建成,新来了一位老师,就是黄秉刚老师啦(嗯,本来我很确定的,可看了120周年的照片,又有那么一点点不确定了)黄老师那时候刚毕业,留着帅帅的小分头。还记得他和我们说起过他们一届最优秀的毕业设计是根据程序代码绘制流程图,说起过C&C(即时战略游戏始祖,那时候刚出来不久)的AI控制是个很难的问题,记得他指出过我第一个c程序错误--忘了加分号;记得我问过他为啥要来华附当老师,是不是过几年就会离开,他说他就喜欢当老师,喜欢和学生们在一起。遗憾的是一周一次的电脑课只开了一个学年。那个时候信息科学的教学刚起步,现在华附的同学不要太幸福,连photoshop和视频剪辑的选修都有了。不过这短短的电脑课已经足够让我看清了自己对计算机的兴趣了。至于那几个传统学科,初中熟悉的老师全部替换了,除了肖老师高二再来教我们,其他基本都是新面孔。比如被赞为华附最pp老师之一的彭雪华老师,当时是我们高一的班主任兼语文老师。彭老师也是华附毕业生(是我们师姐啊),所以彭老师也是曹老师的学生啦,只是不太清楚曹老师是否教过彭老师,印象中似乎是有),这样算来,曹老师岂不是“师祖”了?:P 和彭老师的缘分不太够,升到高二后彭老师就不再担任我们的班主任,也不再是我们的语文老师,老实说,那时我才刚刚习惯彭老师的教学风格,然后就换老师了。(我最近偶然在网上看到彭老师的博客,读后我只能说一年的时间太短,我还没了解彭老师呢就升高二了)高一时候的英语老师是蔡雯老师,蔡老师也是我们高三的班主任兼英语老师。现在想起来不知怎的就想到蔡老师一个特别的口语发音,somebody 的尾音蔡老师是发明显的[ei]的:)蔡老师看上去很年轻,当时感觉和彭老师差不多大;所以当某一天英语课上一个同学问蔡老师她教了几年书,蔡老师给了个两位数的答案后,全班大哗。。。大学后年级同学曾有一次短暂的聚会,我们把蔡老师请来,发现她保养得和当年一样好。。。而前两天我看彭老师的近照,除了有了点眼袋,也基本就是当年的样子,我们的老师们真是各方面都很牛啊,在校的女同学应该抓紧机会认真讨教。高中的时候,来了一些新同学,老同学也有了一些变化。现在想起来,那个时候大家都有很多好友,但最好的朋友,往往都是单独的一对--当然这完全没同性恋倾向,只是说好朋友似乎都是点对点的,要判断也很容易,就看谁和谁经常一起结伴去饭堂就知道了。到了大学以后,就没有这种现象了。我记得高一的时候,发觉朋友圈子有些许微妙变化,还很有点不适应。那个时候变化比较明显的是x同学,x同学博览群书,到了高中时候,我看了他的储物柜,满满的全是书,都是哲学书。。。这个境界比我高了不知多少了。而我也渐渐发现和x同学沟通起来不容易,不知道是因为见地高低的原因,还是因为个性变得不同的原因,抑或是别的什么原因,总之话就慢慢少了起来。x同学在高中有很多光辉事迹,遗憾的是我大多不太清楚,有印象的是某次晚自习,大家不遵守纪律,他走上讲台在黑板上写了三个硕大的字:“静夜思”;第二节自习课的时候,他把顺序改了一下,变成了“静思夜”。还有一次,班里同学在楼下集合,大家打闹嬉戏半天没成队,当时的班长没办法,x同学站出来大喝一声,大家一下静了下来,于是就排起队了。总而言之,x同学从初中我三年亲密的室友,变得有些遥远了。而更意外的是,似乎x同学和r同学之间有了点若有若无的...矛盾。这个事实让我很难接受,一个是我初中三年室友,一个是我初中三年同桌,大家一起在一个班学习,一起在年级学生会同事,为什么发生这种事情呢?至始至终,我都没有搞清楚x同学和r同学发生了什么矛盾,甚至是不是有真正的矛盾,但隔阂显然是存在了的。没有人能和我讲清这个问题,我也觉得为这些似是而非的事情去问别人不好,再说我又能问谁呢。这种感觉非常难以描述,而直到我渐渐把这一切淡忘的时候也还不明白真正的原因所在--或许我曾经知道的,只是选择性失忆了。所以,我只能把一切归咎于成长了。这就是成长的代价吧。抛去这些不甚愉快的回忆,高中的时候有个值得想起的事情,那就是说了三次相声(还是两次?My poor memeory),搭档都是同一个人,老y同学。老y同学是我们班著名的乐天派和笑话大王,从初中开始就经常听他讲笑话,我们每年都有一次新年晚会(废话,难道还有两次),应该是从高一那次开始,我们一拍即合在一起讲相声,每次都博得满堂喝彩。对我这种口齿不甚伶俐的人来说,这无疑是个很好的激励;而每次的合作在那些日子里都显得那么的闪亮,以至于后来大学毕业进了公司,在公司新年晚会里讲了一次成功的相声时,我仍会想起当年和老y讲相声的情景。我记得我们曾约好以后如果同学聚会,要再在一起讲相声,现在看来,这个愿望不知道何年何月才能实现了。本来这个相声的回忆是充满阳光的,不过其中夹带着一丝阴影。记得那是高三第一学期末,最后一次新年晚会的时候,我和老y约定讲最后一次相声,因为老y那时候在外准备省化学奥林匹克竞赛的最后决赛,所以材料都是我来准备;他说他新年夜不一定能赶得回来,所以也不知道是否能来得及和我一起讲相声。于是那天我在寝室焦急的等着。直到傍晚,谢天谢地,老y回来了,拖着个行李箱从集训的地方回来了。那年的省化学竞赛真变态,一直搞到了高三的新年夜,是所有竞赛里最晚结束的。老y回来了后就马不停蹄的和我开始准备当晚的相声。那天晚上的相声一如既往的成功,我很开心,却没有察觉到老y和平时有点不一样。后来我才知道,老y同学在省化学奥赛上以微小的差距没有进入前三(?)名,失去了进军全国化学竞赛集训队的机会。但更郁闷的是,省化学奥赛的规定是,全国一等奖就等于是进入集训队。这里的意思是,老y同学不仅没有进集训队,而且甚至没有拿到个所谓的一等奖。那个时候高三第一个学期结束了,和老y同去准备省化学竞赛决赛的几个同学都以集训队员的身份拿到了保送通行证,而他却要回来准备高考,在别人已经准备了半年的情况下。很郁闷,还不如没进决赛呢,那就早可以一心一意准备高考了。也许学科奥林匹克竞赛真的是一场赌博,愿赌服输。好了,无论你愿不愿意,时间的车轮都把你推到了高三,你的眼里就只剩下一件事情了:高考。华附的高三备考,和别的中学真不一样,这点是我在大学后发现的,有哪个中学能让你在高三的时候十点半熄灯睡觉呢?没有,除了华附。我总是不善于回忆学习本身的事情,反正高三那年,各个科目的卷子如雪花般飘来,久经考验(折磨?)的我们早已处变不惊,兵来将挡,水来土掩。那种节奏,是了,那种高三的节奏,只要你抓住了,你就不会被晃得晕头转向,而是可以伴着节奏起舞了。不过事不遂人愿,当时还是出了些意外的事情。本来很顺理成章的,因为拿了竞赛成绩,又有兴趣,高三的时候,我是想着去读北方那两所著名高校的生物工程的。那年是广东第一年3+x, 那两所高校的生物工程的x科目都是物理+生物,对我来说,非常好的配置。于是我信心满满的准备了半年。生物是不怎么用准备的,因为刚刚从竞赛中过来,状态啥的,一切都很好。直到年底的时候,忽然传来一个消息, 那两个大学突然改变x科目,把生物工程专业的x科生物改成了化学。当我得知这个消息时,彻底蒙了。化学我本来就弱,更何况已经丢了整整一个学期。想了半天,决定彻底放弃。x科只学一门物理,反正除了那两所学校需要化学,其他的高校都只要一门物理就能考进所有非化工的工科专业了。高三时任我们生物老师的是当时和肖老师一起带我生物竞赛的夏涛老师。可想而知当我告诉他我决定退出生物学习的时候他有多么多么的失望。夏老师和我谈了好几次想让我继续准备生物考试,可我心意已决,只能让老师失望了。我记得那个时候的打算是想看最后的备战成绩,如果没办法保证去名校的好专业,就直接去北医大学医了。看当时的状态,后者的可能性比较大。这里要说个很有趣的事情,当时学校为我们免费做了个专业的职业倾向测试(好像是传统?)我职业选择前两名的分数很接近,第一名是计算机工程师,第二名是医生。我想,如果我那个时候真的去了北医大,现在也肯定不会后悔的,因为直到现在我还是很喜欢医学,偶尔还自己翻翻网上的《默克诊疗手册》。不过事情的发展永远比你想象的更快,不久之后浙大来招保送生了,那是浙大第一次来广东招保送生。我的条件可以保送。听说保送生可以任选专业,我就把自己义无反顾的卖给了之前没怎么考虑过的浙大:)这里要说一下当年的保送政策(也就那一年才有这种政策,天知道为什么我们那一届有那么多奇怪的规定冒出来)。那一年省教育厅规定只有全国级一等奖才允许保送,否则即使学校要了也没用。这个规定本质上是不公平的,因为每一个学科的一等奖范围很不一样。最多的是物理,一个省有十几二十个一等奖,而数学和化学,只有寥寥的前几名才算。这个规定害了不少人。如果不是因为这个规定,很可能我哥就和我同读一个大学,而不是跑去了中科大。而老y也不至于郁郁的去了中大。回想这一段经历,的确是相当的有戏剧性。如果不是那两所学校发神经的在第二学期改高考科目,我如今很有可能就是一个研究生物的人,而不是像现在这样是一名电脑工程师。但作为一个无神论者,我不想用“命运”这种词,只能说生活里充满着各种意外,作为个人,就以积极的心态去应对就好了。关于高考本身,还有一些有意思的。因为我保送了,我哥没保送,我总有点愧疚之情,于是我有一次认真的和他建议: 反正检查不出来,我可以帮你负责两科,你搞定另外两三科,高考绝对不会有问题。这个近似荒谬的建议被我半认真的提了出来,然后被我哥严词拒绝了。对倔强的他来说,这自然是绝对无法接受的。我哥和我相比,确实是更好强与不服输,于是乎现在他比我混得好些,也算是非常符合逻辑了:)不过说回来,我这个主意在客观上还是可行的,哈哈。即使有DNA检测,同卵双胞胎也不会让你查出一点问题:)所以在2008年的时候,在出国之前,我把一张珍贵的抽中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门票连同我的身份证一起寄给了我哥。他手持我门票和我的身份证大摇大摆的杀进了奥运会开幕式会场,连所谓的人脸检测也没有把他筛出来:)另外,很多人问起我双胞胎是否有心灵感应,答案是至少我没发现。但双胞胎会偶尔有些巧合,比如高三的时候,最后模拟考的日子里,我们的成绩总是相当的接近,年级排名往往挨在一起;而最后高考的分数,三科标准分我们只差2分,如果换算回原始分的话,估计只有0.1分的差距了。写到这里,这篇长文快结束了。高三最后的日子匆匆过去,转眼高考已经来临,我已不记得那时候是否有走状元桥的传统,我甚至不记得那时候那个桥是否叫做状元桥。我只知道一切都顺理成章的进行着:高考了,放榜了;有悲有喜,各奔东西;大学开学,新的生活,新的困惑。。。一路走到了现在,发现离我高中毕业已经十年了。这十年里,因为家不在广州,仅仅回过华附一两次。至于老同学们,渐渐的也很少联系了。当时同学录里留下的email,绝大部分已经废弃;除了本班少数同学偶尔还有群信,同一个年级的其他同学们,基本上再也没见过面。研究生时有过一次华附年级聚会,遗憾的是那次搞成了六个班的单独自助餐会…... 记得那次聚会上以前的团支书走过来和我打招呼,我非常惭愧的没把她的名字叫出来,被她的表情批评了。如果她看到这篇文章,我想和她说,我没忘记你的名字,就是生性迟钝,反应慢些而已:) 另外还有一次,我还在北京的时候,我哥来北京,他去找华附的老同学相聚;我知道小c主席在北京,却从没见过。那天我不知道瞎忙什么脑子发热,居然决定不去了;当晚我接到小c主席的电话,让我过去和他们一块吃饭,我很不好意思的说工作太忙非常抱歉,下次一定回请她和她老公(也是老同学)。于是一两年过去了,我已经到了美国,却还是没有见过小c主席,没有请她吃这顿饭。以前r同学有事没事的常冒出一句口头禅:“这就是人生”。而等到我们渐渐长大,走上社会了,这句话却再也没有提起过了。我在网上搜索,没有看到同龄的什么人写过我们那个时代的华附生活(我偶然发现了低两级的尹珊珊同学已经成新生代作家了,或许她有出过以华附为蓝本的小说也不一定)。大概我们绝大多数人都已经要为养家糊口而打拼,所以回忆也变成了略带奢侈和做作的事情,今天心血来潮,信手拈来,写下了这些文字,都是零星片段,很多该说的人和事,似乎也没提;叙事全凭记忆,带有偏见,大家可以一笑而过。最后,我想说:感谢华附,在华附里我遇上了很好的老师和同学们,你们改变了我的人生。谨以此文,纪念中学毕业十周年。
「华附直播」&br&&br&&img src=&/cede3b5597489acb85b24_b.jpg& data-rawwidth=&2480& data-rawheight=&165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480& data-original=&/cede3b5597489acb85b24_r.jpg&&&img src=&/178e002acdca1b2035133_b.jpg& data-rawwidth=&5184& data-rawheight=&345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184& data-original=&/178e002acdca1b2035133_r.jpg&&&img src=&/0677ead59a4fdbdd19aefef4dad40c3a_b.jpg& data-rawwidth=&3872& data-rawheight=&259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3872& data-original=&/0677ead59a4fdbdd19aefef4dad40c3a_r.jpg&&&img src=&/1f8cb119e05fc42f94de21_b.jpg& data-rawwidth=&3872& data-rawheight=&259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3872& data-original=&/1f8cb119e05fc42f94de21_r.jpg&&&br&&blockquote&我的高中母校,华南师大附中,每年年末都会举办一场晚会,名为 “青春旋律艺术节晚会”,最近几年也被喻为 “华附春晚”。这场晚会主要由学生表演的节目构成,与美国校园里常见的 talent show 性质差不多。但与一般的 talent show 有所不同的在于几个方面:首先是节目的质量和演员水平非同一般。特别是一些团体节目,都是在全国甚至国际比赛中获过奖的;其次是华附春晚也是毕业生情系母校的桥梁。每年这个时候都会有上百校友不远万里回到母校参与这个盛会。他们站在舞台上,唱着歌跳着舞,勾起学弟学妹对未来的憧憬;但我认为最特别的地方在于这场晚会的全球直播。由学生电视台、学生会信息部、广播站等各大学生社团组成的直播团队,每年以最专注的技术操控着最专业的设备,通过网络,向全球校友们提供晚会的全程现场直播。—— &a data-hash=&f69faefca83& href=&///people/f69faefca83&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周子颜& data-tip=&p$b$f69faefca83&&@周子颜&/a&&/blockquote&&br&「这是属于我们华附人的,独一无二的直播。」&br&&a href=&///?target=https%3A//www.hsfz.tv/&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www.&/span&&span class=&visible&&hsfz.tv/&/span&&span class=&invisible&&&/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
「华附直播」我的高中母校,华南师大附中,每年年末都会举办一场晚会,名为 “青春旋律艺术节晚会”,最近几年也被喻为 “华附春晚”。这场晚会主要由学生表演的节目构成,与美国校园里常见的 talent show 性质差不多。但与一般的 talent show 有所不同的在…
&b&华附很小,只装得下一千多华附人。&/b&&br&&b&华附人的心很大,装得下整个世界。&/b&&br&&br&&br&&b&-------------------------------------------------------------&/b&&br&手机是几乎不管制的&br&想吃什么外卖都能叫到的&br&只要不穿校服 校门自由进出&br&桌球麻将X-box打火锅吃烧烤5分钟步行&br&觉得作业太简单可以不写&br&某些教室的wifi信号可以看直播&br&社团爱怎么耍怎么耍 不违反校规就好&br&&br&但是&br&自习室的座位常常是满的&br&周末的教室任何时刻都有人在学习&br&晚自习说话的内容都是题目题目题目&br&众人的口头禅是“能不能学习?”&br&宿舍纪律扣分项大部分是“打铃后写作业”&br&&br&95%+的重本率 &br&中大投档线的级平均分&br&是自豪 也是动力
华附很小,只装得下一千多华附人。华附人的心很大,装得下整个世界。-------------------------------------------------------------手机是几乎不管制的想吃什么外卖都能叫到的只要不穿校服 校门自由进出桌球麻将X-box打火锅吃烧烤5分钟步行觉得作业太简单…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做导演里最好的程序员, 做程序员里最好的导演}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华师一附中招生要求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