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字的作用是什么

浅谈古文字在汉语言学习中的作用_文档库
文档库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 & 浅谈古文字在汉语言学习中的作用
浅谈古文字在汉语言学习中的作用
会意字是象形字的进一步发展,它是在象形字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新的字体结构,也就是用两个或两个以上有密切联系的部首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新字。当人们看到这些字的形体时,虽然不一定认识,但马上会联想到现时生活中所使用的语言的某些意义。如“并”字,甲骨文中是两个象形的“人”并列在一起,表示并排的意思。又如“祭”字,甲骨文写成一只手抓着一块血淋淋的肉放到贡案上,表示祭祀的动作。这些汉字如果单纯从今天的形体结构进行分析,很难看出它们是会意字。
形声字的出现是古代文字由表意向表音发展的一个巨大飞跃。据统计,甲骨文中形声字的比例已经占到总字数的百分之二十。许慎的《说文解字》所收录的近一万个汉字中,形声字占到百分之八十。这也是中国汉字发展日益成熟的有力证据。如“星”字,早期甲骨文用两个或三个像星状的圆圈表示。到晚期甲骨文,在下面添加了一个声符“生”字。又如“齿”字,甲骨文画成非常逼真的牙齿形状。到战国文字,“齿”字由图画变成了线条,且在上面添加了一个声符“止”。可见,这种在象形字上加声符的造字方法弥补了象形、指事造字法的局限性。它与假借方法共同构成古汉字的两条长臂,不仅可以伸向语言的各个角落,而且有比较灵活的应变能力。直到今天,中国汉字还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就是依靠这种巧妙造字方法的功能。
对于假借字的解释,许慎在《说文解字》中云:“本无其字,依声托事。”前半句是指日常用语中的某个词,在书面上尚无代表它的字;后半句是指根据此字的声,以寄托新的意义。上古时期,由于文字尚不成熟,出现较多的假借字是势在必然的。如甲骨文中的“来”字,写成禾苗的形状,其实是小麦的象形字,是一个名词,被借用为来去的“来”。又如今天表示方位的“东”字,在甲骨文中不从日,也不从木,而是写作用来装东西的橐囊的形状,是“橐”的本字。由于当时“东”字无法造成,古人就用这个音近的象形字——“橐”来表示东面的方位。可以说,这种用同音字表示语言中的一些抽象词汇的方法,也是一种创造新字的重要手段。
关于转注字,许慎认为“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意思是把同一类属的字放在同一个部首,意义相同或相近的可以相互解释。这种解释过于抽象含昆。所以直到今天,关于转注的解释争论最多,兹不细述。唐兰等人认为转注是用字方法,不是造字方法。【 J其观点已经被学术界所接受。
“六书”理论出现在战国秦汉时期,是古人根据篆书系统文字归纳出来的,当时,他们还未看到今天我们见到的甲骨文。所以他们说解文字时,有很多不知其源。如果我们从甲骨文、金文等人手,结合《说文解字》进一步考察文字的形体构造,更多更深入地了解今天汉字的原始面貌,就能为我们阅读古代文献,学习和研究汉语言提供重要的帮助。所以,认真学习和研究古文字是很有必要的。
首先,学习和研究古文字本身是一项重要课题。这种研究是多层次的,可以说是原始资料的精加工,也可以说是某一资料的专题研究。以甲骨文为例,今天我们能够见到的甲骨文字有四千六百余字,能够为大家所认识的尚不足千字。可见,古文字研究本身任重而道远。在许多领域的研究中,文字是基础。如果这个基础不牢固,其他研究都随之而动摇。反之,如果我们能够正确释读出一个古文字,也许很多问题就能迎刃而解,从而带动整个学科的发展。例如甲骨文、金文中以前有一个不认识的字是“贾”字,过去一直被误释为“贮”,结果
Word文档免费下载: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字学黄天树古文字学考博...在《中国语文》《考古》《古文字研究》等刊物上发表...事 实上,背诵那么多词汇是没有多大意义的,考博英语...一、中山大学汉语言文字学考研考什么? 汉语言文字学初试科目为: (1)101 思想政治理论; (2)201 英语一; (3)613 现代汉语与语言学概论; (4)806 古汉语与古...学生在理解各专题授课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课外阅读相关论著,全面了解汉语言文字学...《浅谈异文对读古书的意义》 , 《中文自学指导》 ,1985 年 9 期 9. ...2016年华东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字学之古代汉语考研复试题库_研究生入学考试_高等教育...它被认为是中国训诂的开山之作,在训话学、音韵学、词源学、方 言学、古文字...2017 年南开大学汉语言文字学(汉院)考研-《现代汉语与古代 汉语》考研考试大纲...复合词并进行辨析的能力, 掌握一定数量的常用词,能够理解它们在文献中的意义和...2017年四川外国语大学汉语言文字学827古代汉语考研题库_研究生入学考试_高等教育...结合词类具体指明古汉语中虚词的语法作用,是虚词研究的发展。本书 共收字五百...古代汉语(1)(54页) 专升本汉语言文学2014春第一次...用刀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 A. 甲骨文 B. ...汉代古文经学家从分析大量汉字结构和用字现象中归纳...汉语言文字学,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纲要,语言学...(10 分) 九,从中古汉语四声与现代汉语四声的...(10 分) 十,指出下列带下划线的词在句中的意义:...秦始皇统一文字后 当时的标准文字是什么?
秦始皇统一文字后 当时的标准文字是什么?
  殷商以降,文字逐渐普及。作为官方文字的金文,形制比较一致。但是时期的兵器、陶文、帛书、简书等民间文字,则存在着区域中的差异。这种状况妨碍了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也影响了中央政府政策法令的有效推行。于是,秦统一中原后,下令等人进行文字的整理、统一工作。  李斯以战国时候秦人通用的大篆为基础,吸取齐鲁等地通行的蝌蚪文比划简省的优点,创造出一种形体匀圆齐整、比划简略的新文字,称为“秦篆”,又称“小篆”,作为官方规范文字,同时废除其他异体字。此外,一位叫程邈的衙吏因犯罪被关进云阳的监狱,在坐牢的10年时间里,他对当时字体的演变中已出现的一种变化(后世称为“隶变”),进行总结。此举受到秦始皇的赏识,遂将他释放,还提升为御史,命其“定书”,制定出一种新字体,这便是“隶书”。隶书打破了古体汉字的传统,奠定了楷书的基础,提高了书写效率。  秦始皇下令统一和简化文字,是对我国古代文字发展、演变做了一次总结,也是一次大的文字改革,他对我国文化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秦王朝推行了一系列巩固统治的措施。其中文字的统一对政治经济的统一和文化的发展有特别重要的作用。  在诸侯割据称雄的战国时期,“文字异形”。古代文字经历长期的演变发展,在全国各地有很大的分歧,而且这些千变万化的文字写法也没有一定的体系和结构规律。这就给政令的推行和各地的文化交流造成重重阻碍。到秦统一后,诏书至桂林一带一般人都不认识,可见统一文字已成为当务之急。于是,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下令“书同文”,由丞相李斯和、胡毋敬等人整理文字,以简化秦文“小篆”作为标准字体,用于公文法令,通行全国,废除了其它各种异体文字。如“马”这个字,原先的写法有很多种,统一后写为“马”。又由李斯、赵高等人编写了小篆字斗颁行全国,作为标准文字的范本供人学习。此外,秦始皇出巡所到之处都要立碑刻字以示天下,如泰山石刻。后来狱吏程逸又根据民间流行的字体,整理出更为简明易行的新书体---隶书,作为日用文字在全国范围推广。隶书的出现是我国文字由古体转为今体的重要里程碑。隶书就是今天通用楷书的前身。  先秦古字经过这次整理之后,字样结构得以定型,这对贯彻法令、传播文化起了重大作用。我国地广人多,各地方言迥异,后来历史上又多次出现分裂割据的局面,而文字的统一,成为维系中华民族历史发展进步的一条生动鲜明的脉络。长期以来,我国封建社会高度发展的经济和文化屹立在世界文明的前列,这与秦朝大一统的开创之功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它有利于统一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各地区的交流,并且有利于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语言和文字不同的话,那么同一个民族就会分裂成两个或几个。如果文字和语言都相同,那么就可能形成一个型的民族。像以前中国以前的东夷族被华夏族同化后合并成一个民族。同文同言有利于统治,至少分裂少了。书同文。由于地域的不同,各国文字也不同。秦统一后,诏书发至桂林,当地人均不认识。这种状况无疑妨碍了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也影响了中央政令的畅通。李斯等人整理文字,创造出一种形体匀圆齐整、笔画简略的新文字“小篆”,后来又出现“隶书”。文字统一,对华夏民族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播,有着积极的意义,尽管秦朝地域辽阔,各地方言差别极大,彼此仍能进行交流。  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战国时文字已广泛应用,在长期的演变和应用中,各地区"言语异声,文字异形"。同学们看课本,一个"马"字,七国各异,发音也一定不同。秦统一后文字不统一会有什么影响?既妨碍政令的推行,又影响着文化的发展。秦始皇命李斯等人进行文字整理,"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把原来的大篆简化为小篆。后来又简化字体,采用狱吏程邈把小篆圆转笔画变成方折的字体,便于书写,这就是"隶书"。秦以小篆作为标准文字,用于官方文书法令,以隶书作为日用文字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现在的楷书,就是从隶书演化而来的。到西汉时,隶书便成了通行全国的文字。文字的统一,是华夏文化的重大发展。它对于文化的传播具有积极意义,对我国文化艺术的发展也具有深远的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24小时热文
  亚当&斯密(日&日),经济学的主要创立者。
  约翰&马歇尔(日-日)是美国政治家、法学
  早年经历  高季辅年轻时勤奋好学,精通武艺,以孝母闻名,隋末时纠集数千人,参
  亚历山大&汉密尔顿(Alexander Hamilton,
  早年经历  张行成早年曾师从河间名士刘炫,隋末时被举为孝廉。他在谒者台担任散
  钮祜禄&阿里衮(?&1769年),字松崖,满洲镶黄旗人,开国五大臣之一额亦都
  诸葛尚(244年2月-263年11月),三国时期的人物,诸葛瞻长子,诸葛亮之
  诸葛尚(244年2月-263年11月),三国时期的人物,诸葛瞻长子,诸葛亮之
  查理&卓别林(Charlie Chaplin,日-1977
  欧内斯特&米勒&海明威(Ernest Miller
Hemingway,
  朱芳圃(),号耘僧,湖南醴陵南阳桥乡(今属株洲县)人,著名
  清朝末年,朝廷欲建立新军,袁世凯接手了定武军,开始了小站练兵。  袁世凯接手
  要想理清军阀混战这事,得先从太平天国那阵开始说。  太平天国起义的时候,清朝
  冰岛地形虽以平原为主,但多是沙质地、熔岩平原和冰川,能用于农牧业的地方少之又
  就北方而言,大多数历史学家将获胜的主因归之于经济实力和人力资源。的确,在战争
  大多数历史学家都认为,邦联军队猛将如云,尤其拥有像李将军、杰克逊这样出色的高
  早在公元前9200年,奥斯汀就有人类活动。18世纪开始,欧洲殖民者陆续在此修
  得克萨斯的反叛
第一块为相当数量的美国人定居的墨西哥领土是得克萨斯。墨西
  日,美国国会通过了詹姆斯&麦迪逊总统的对英宣战提议。  18
  1812年,英国正与法兰西的拿破仑皇帝处于战争状态,看英国无暇顾及加拿大,
  美国弗吉尼亚州骚乱事件,使150多年前一位将军罗伯特&李重回美国媒体和公众视
  日,格兰特出生于俄亥俄州一个皮革小商人家庭,原名叫海勒姆&
  美墨战争(墨西哥-美利坚战争,Mexican-American
  明英宗的帝途并不顺利,曾因&土木之变&丢了皇位,被皇弟朱祁钰取代,后又通过&
  西草湾之战是发生在明世宗嘉靖元年(1522年)在广东西草湾明水师与佛朗机海军
  十六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是地理大发现和开辟新航路的世纪,是全面改变世界的世纪,
  明葡战争指1521年爆发的明军与葡萄牙军的战争,1523年明军胜利。双方参战
  唐与突厥的战争(620年&657年)是7世纪中国唐朝建立初期同突厥两个汗国东
  谋反在任何历史朝代都是被当政者视为最不可赦的重罪,通常对谋反者都是要施以极刑
 公元前127年(西汉元朔二年),匈奴左贤王部进犯上谷、渔阳。汉材官将军韩安国率
  一战导火线:日,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在萨拉热窝视察时
如果说《三国演义》中有哪一段能特别展现马超英勇善战的,那一定要说到潼关之战,因为
  周烈王七年(公元前369年),在魏与韩赵之战中,韩、赵联军在浊泽(今山西运城
  撒哈拉沙漠是地球上最大的沙漠,这个沙漠的面积超过了美国国土面积,人只有在太空
  很多人以为86版《西游记》是最早用影像拍摄的作品,但其实早在1927年,有人
  太空如此巨大,令人难以置信,以至于我们很容易把太阳系看成是我们的后院:普通的
  有人问,水浒108将中,论对梁山发展的贡献大小,谁可以居头功?  按照我们中
  突发! 泰国足球队失踪 始末曝光
原因居然是这样。海外网6月27日电23
  原标题:壶口瀑布现半清半浊景观  这是6月26日拍摄的黄河壶口瀑布半清半浊景
  原文  贞观二年,京师旱,蝗虫大起。太宗入苑视禾,见蝗虫,掇数枚而咒曰:&人
  世界之大无奇不有,有些人喜欢生活在阳光下,而有些人却喜欢建造地下堡垒,这些地
  《三国演义》描写了汉末三国那段狼烟四起的历史。罗贯中对那段历史进行了艺术加工
  此前参与盗窃青海都兰&血渭一号大墓&的A级逃犯王某近日在浙江天台落网,并于今
  现代天子具有三宫六院,七十二妃子,这么庞大的一个后宫假如没有很好的一个办理,
  《败坏了哈德莱堡的人》是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的中篇小说。该故事描述了一个本来和
  《汤姆&索亚历险记》(The Adventures of Tom Sawye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美国作家马克&吐温创作的长篇小说,是小说《汤姆&索
  《苦行记》是马克&吐温的半自传性游记。《苦行记》于1871年春天动笔,187
  马克吐温四大名著分别是《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汤姆&索亚历险记》、《败坏
  马克&吐温(Mark Twain),美国作家、演说家,真实姓名是萨缪尔&兰亨
  嵩阳书院是古代高等学府,是中国四大书院之一。嵩阳书院建制古朴雅致,中轴线上的
  崇仁学派是明朝吴与弼所创立的学派。吴与弼,抚州崇仁(今江西省崇仁县)人,故称
  图穷匕见,读音t& qi&ng bǐ
xi&n,图:地图;穷:尽;见:通
  麦克白是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麦克白》的主人翁,作品中麦克白由一位万人景仰的
  《麦克白(Macbeth)》是英国剧作家莎士比亚创作的戏剧,创作于1606年
  张行成传阅读答案新唐书翻译  张行成,字德立,定州义丰人。少师事刘炫,炫谓门
  我的伯父梅光迪,字觐庄,又名迪生,诞生于1890年(清光绪十二年一月二日),
  契诃夫简介  契诃夫()全名叫安东&巴浦洛维奇&契河夫,1
  汤用彤先生、汤一介先生父子两代人均为现当代学界的巨擘,桃李遍天下,这样的现象
  汤用彤  字号:字锡予  生卒:日(农历)&1964年5月
  丰子恺的漫画,在那个时代,为什么能获得如此多人的热爱?  除了他画里蕴含独特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燕来;九九加一
  旧唐书 窦威传  窦威,字文蔚,扶风平陆人,太穆皇后从父兄也。父炽,隋太傅。
  吴与弼()字子傅,号康斋,抚州崇仁小陂(今东来乡)人,明代
  2008年,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为纪念协会成立五十周年,评选出了中国十大科技传播
  美国垮掉派文学的代表人物杰克&克鲁亚克有一部名作叫《在路上》。  在路上,可彭裕商:古文字材料在古书释读中的重要作用举例
摘要:古代典籍经过历代传抄改写流传至今,必然会有不少讹误之处。而地下出土的古文字材料保持了古时的原貌,没有经过后人的整理和窜改,可信度较高。用出土古文字材料来对传世古籍进行校读,可以解决许多古籍中的疑难问题。
关键词:古文字;古书释读;简帛
自20世纪以来,随着古文字材料的不断发现和古文字学的长足进展,古文字材料对于古书释读的重要性已愈来愈为学者所认识,不少学者在这方面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笔者在学习中也有些心得体会,今择其中几条,撰成此小文,以供学人参考,并希望通过拙文,引起更多学者对古文字材料的重视。
《韩非子·存韩》依传统读法,有如此文句:“城固守,则秦必兴兵而围王一都,道不通,则难必谋,其势不救。”其中“围王一都”实在是不好讲,王先谦云:“或云‘一’字当在‘道’下,非也。古城邑大者皆谓之都,不必王所居方为都。……《韩世家》‘公仲请王赂秦以一名都,楚陈轸言秦得韩之名都一’,正与此文‘一都’相类。”王先慎《韩非子集解》及今人陈奇猷《韩非子新校注》等均从其说。既然都不必为王所居,则此“一都”所指不明确。并且秦兴兵伐韩,不围韩王而任意围韩国一个都城,其都城再大,后果也不当严重到“难必谋,其势不救”的程度。故于省吾先生不从其说。于先生据西周金文大丰簋、邢侯簋、宗周钟等器,谓“上”古文字本作“=”,此与王字连书,作王,故所谓“一都”者,实“上都”之误,上都即国都。然于先生所举乃西周文字,《韩非子》成于战国晚期,战国文字“上”字找不到作“=”的例子,且“围王上都”,如谓围王于国都,则仅言“围王”足矣,“上都”二字冗赘。
笔者以为,此“一都”即“一堵”或“一曙”,为秦地之方言,“一旦”的意思。睡虎地秦简《为吏之道》云:“口,关也;舌,机也。一堵失言,四马弗能追也。”都与堵均从者声,可通。传世典籍也有“一曙”的说法,《吕氏春秋·重己》:“今吾生之为我有,而利我亦大矣,……一曙失之,终身不复得。”“一曙失之”,陈奇猷先生《吕氏春秋校释》引俞樾等学者说,谓曙即暏字,“一暏”犹言“一旦”。李学勤先生从其说,指出秦简的“一堵”即《吕览》的“一曙”,都是“一旦”的意思。
笔者注意到,与《为吏之道》类似的文句又见《文子》和《说苑》,《文子·微明》:“言者,祸也;舌者,机也。出言不当,驷马不追。”《说苑谈丛》:“口者,关也;舌者,机也。出言不当,驷马不能追也。”秦简的“一堵失言”,后二者均作“出言不当”,可见秦简的说法实为特别,李学勤先生也认为这种说法是其他古书中未见的。秦简与《吕览》均出秦人之手,则“一堵(曙)”的说法自应为秦人方言。
现在再来看《存韩》,“一都”属下读,则文句为:“城固守,则秦必兴兵而围王,一都道不通,则难必谋,其势不救。”“一都”与“则”相呼应,犹今言“一旦……就……”,文句十分通顺。上引王先谦“或说”谓“一”字当在“道”下,则作“道一不通”,还是道一旦不通之意,其对语言的感觉是对的,但不明“一都”即“一旦”,故其说没有说服力。
再以地域而论,《存韩》的这一段话出自李斯上韩王书,学者已指出,《存韩》正文为韩非所作,编《韩非子》者因事类相关而附入李斯上韩王书。李斯久居秦地,故其书有秦人方言。
“一堵”等说法为秦语,不见杨子《方言》,此可补其阙。
陈奇猷. 韩非子新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47.
于省吾. 双剑誃群经新证·双剑誃诸子新证. 上海:上海书店,1999,361.
陈奇猷. 吕氏春秋校释. 北京:学林出版社,1984,36(注九).
李学勤. 秦简与《墨子》城守各篇. 李学勤集. 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89.
陈奇猷. 韩非子新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29.
《老子》二十章“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自古及今,注家均释为“众人畏惧的,我也不敢不畏惧”。但如此释法,意思平淡,其理众人皆知,不符合老子的辨证思想。并且古人行文,上下文必有联系,如照传统释法,则此句与上“唯之与阿”等句的关系也颇为费解,上下文之间看不出明显的联系。
此句马王堆帛书《老子》甲本残缺,乙本作“人之所畏,亦不可以不畏人”,郭店楚简《老子》乙本同马王堆帛书,但在“畏”字下有一句读式短横,则“人”字似属下读,下接《老子》十三章“宠辱若惊”句。但不论是马王堆帛书《老子》甲、乙本,还是各种传世本,“宠辱若惊”上从未见有“人”字的。且“宠辱若惊”自然是指人,加一“人”字,实为冗赘,“五千精妙”之《老子》,行文当不至如此。而更能说明问题的是,马王堆帛书此句下接“望兮其未央哉”,“人”字不能下读甚明。
有学者认为,帛书的意思与今本有别,“人之所畏”是指人君,人君为人所畏,但也当畏人,即载舟覆舟之意,是有关人君治术的道理。但由于其说简略,未注意到上下文关系及其他有关方面,且其时郭店楚简也未出土,无从对帛书加以验证,故其说学者未曾注意。
笔者以为,《老子》本意如何,可以通过参考其他古籍,并结合上下文义来进行考察。
大家知道,《老子》一书在先秦时期即有学者进行解说,最著名的如《韩非子》的《解老》、《喻老》,此外一些道家著作如《文子》、《庄子》等也多有征引并有所阐释,这对我们今天正确理解《老子》原意是非常重要的。正好《文子·上仁》有如下一段是对这句话的阐释:
文子问曰:“何行而民亲其上?”老子曰:“使之以时,而敬慎之。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天地之间,善即吾畜也,不善即吾雠也。昔者夏商之臣反雠桀纣而臣汤武,宿沙之民自攻其君归神农氏。故曰:人之所畏,不可不畏也。”
《淮南子·道应训》中也有类似的一段:
成王问政于尹佚曰:“吾何德之行,而民亲其上?”对曰:“使之时而敬顺之。”王曰:“其度安在?”曰:“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王曰:“惧哉王人乎!”尹佚曰:“天地之间,四海之内,善之则吾畜也,不善则吾雠也。昔夏商之臣反雠桀纣而臣汤武,宿沙之民皆自攻其君而归神农,此世之所明知也,如何其无惧也?故老子曰:‘人之所畏,不可不畏也。’”
《淮南子》的意思更为清楚。由上两段文字可以看出来,“人之所畏,不可不畏”的确是讲的有关人君治术的道理。人之所畏者,君也。君为人所畏,然君亦不可不畏人,此即上面引文所谓使民当“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善即吾畜,不善即吾雠”之意。
现在我们再来看《老子》“唯之与阿”等句与“人之所畏”句的关系。唯者恭敬服从的意思。阿,读为呵斥之呵,仇视不服的意思。美者,赞誉的意思。恶者,谤侮的意思。简言之,唯者美者,拥戴之意,呵者恶者,仇叛之意。这几句的意思是说唯与呵,美与恶,相去无几,并非一成不变,拥戴与反叛,极易相互转化,故民既畏君,君亦不可不畏其民。如此,则上下文义一贯,反映了《老子》一书的辨证思想和人君南面之术。今本《老子》夺句末“人”字,致使后人误解其意,其实今本《老子》的意思仍是说人之所畏者(即君),也不能没有畏惧。
郭店楚简于“畏”字下加一句读短横,似将“人”字下读;此外,简文“宠辱若惊”一章,又在“是谓宠辱惊”一句的“辱”字下加句读短横;此均后世所谓“点破句”,看来简文抄写者的学术水平似不甚高。
陈鼓应. 老子注译及评介. 北京:中华书局,2001,141.
《文子·道原》云:“无形者,一之谓也。一者,无心合于天下也。”
“无心合于天下”不好讲,此句《淮南子·原道训》引作“无匹”,前人据此认为《文子》的“心”乃“匹”字之误。但“心”何以误为“匹”,迄今无人解说。此句默希子注云:“正者,定也。言无定形,行于天下,周于万物,而无穷也。”注文所解释的“正”并未在正文出现,可知正文的“无心”本应作“无正”,“心”乃“正”之误。此句《道藏》朱弁注七卷本作“无止”,解云:“夫有所止,则涉乎形,固不能通合万类尔。”李定生《文子要诠》从之。其实“止”亦“正”之误,朱注不足为据。但“无正合于天下”仍然不好讲,默希子的注显然也是强为之解,不得要领。
其实,“正”即是“匹”之误。匹误为正,古书尚有他例。《礼记·缁衣》:“唯君子能好其正,小人毒其正。”郑注:“正当为匹,字之误也。匹谓知识朋友。”郑说没有交待足够的依据,故学者或不信从,而大多照字面讲,把“正”讲成“正直”、“正派”一类的意思。今按之战国竹书,上博简《缁衣》云:“唯君子能好其匹,小人岂能好其匹。”[10]字正作匹。郭店楚简《缁衣》文句同上博简,而“匹”作“駜”,从马,必声,读“匹”无疑。古文字材料证明,郑说是正确的。所谓“唯君子能好其匹,小人岂能好其匹”,即《礼记·表记》“君子之接如水,小人之接如醴,君子淡以成,小人甘以坏”之意。《文子》的“无匹合”犹言无与相配、无与伦比,即《文子·下德》所谓“夫一者至贵,无适于天下”。
由上所论,可知《文子》此文“匹”先误为“正”,“正”又误为“心”。以前由于未见相关的出土古文献,学者对古书的解释往往照字面讲,结果多穿凿附会,不得要领。上举《文子·道原》和《礼记·缁衣》的句子,如无战国竹书相对照,要得出令人信服的解释是很难的。
王利器. 文子疏义. 北京:中华书局,2000,注18.
李定生、徐慧君. 文子要诠.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1988,41、118.
陈澔. 礼记集说.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王文锦. 礼记译解. 北京:中华书局,2001.
荆门市博物馆. 郭店楚墓竹简. 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
《文子·自然》:“是故重为惠,重为暴,即道迕矣。”重,慎重。惠,恩惠。暴,诛罚。重为惠,重为暴,是说不轻易为惠,不轻易为暴,意思是正面的,而下言“道迕”,明显不通。今以战国古文考之,“迕”当为“达”字之误。战国古文“达”字上部字形与“午”字相同,如郭店楚简及《古文四声韵》古文“达”字有以下一些字形:
此句《淮南子主术训》作“是故重为惠若重为暴,则治道通矣。”“通”即“达”;若,读为“而”,表示并列。王念孙《读书杂志》引《文子》此文也作“达”,但并未交待出处和根据,学者多不之信,以为以意改之。此言不轻易施恩,不轻易诛罚,则达于道矣。
《逸周书·官人解》:“守一而不可变,因而不知止,曰愚依人也。”“愚依人”不好讲,今学者或不释,或谓“依”当为“隐”,讲为“暗”。实则俞樾《古书疑义举例》已经指出,“依”当是“旅”字之误。今按诸战国古文,旅字作:
其字形与依或衣字非常相近,后人抄写,不识古文,故误为“依”。旅,古与鲁通,则“愚依人”,实当为“愚鲁人”,《大戴礼文王官人》作“愚赣(音状)人”,同意。
黄怀信. 逸周书校补注译. 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6,331.
张闻玉. 逸周书全译. 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225.
何琳仪. 战国古文字典. 北京:中华书局,1998,564—565.
本文原载《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5期
长按下方指纹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吧~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效果字体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