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中考能带电子表吗可以带字典,什么字典能带进去 说学生字典,新华字典行不行 商务那个的

2016安徽省语文中考能否使用新华字典_百度知道
2016安徽省语文中考能否使用新华字典
我有更好的答案
能适应.三年前我用了一个月适应.安徽政治历史开卷.语文能带新华字典.还有什么问题你在问我! 追问: 我回去能考好吗?我历史政治很好!安徽考体育吗?把分值都写给我!十分感谢!
采纳率:89%
不能,那是违纪作弊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中考除语文外其他考试可以带新华字典吗_百度知道
中考除语文外其他考试可以带新华字典吗
我有更好的答案
不行的。与考试无关的东西都不能带进去的。再说了,数学考试你带本新华字典,有什么用?
采纳率:64%
来自团队:
我是初三学生、给你回答一下。第一题是生字注音和根据拼音填汉字。你平时要多积累一些生字、不明白的字音要查字典。第二题是古诗积累与运用,考机械默写、理解默写和诗专题默写。最后复习的时候老是会给你复习卷子的,认真背。然后就是课内文言文了,会有很多文言文要你之前复习,把重点题都记住,实词一定要背、背解释。然后是课外文言文了。平时多积累,多读读,考试基本上不会出太难的。然后是现代文阅读,里面有不同的题,一定要把原文读懂,读透,可以用角色阅读,大题尽量语言优美点。然后作文分社会实践和大作文。社会实践是100字左右,根据当时的时事来命题,语言力求优美、顺畅、书写漂亮,才会打高分甚至满分。大作文会有两个文题,选你比较拿手的文题写,书写工整点。课外知识可能会有名著阅读(我是长春的,我们这面有),有的话也都是很经典的回目,读了就没问题了。其实没有什么课外知识,基本上都是课内的。我只背文言文和一些名句。到初三总复习老师会发卷子帮你整理、复习的。语文其实不难,只要用心。我这次期末考语文打了112.5(120满),希望你中考取得好成绩!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1条折叠回答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新华字典》切断了中华文化之根?
mr_big0000
在《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面前,我感觉自己是一个文盲。出版于1901年的这套发蒙之书,洋溢着一股荡涤人心的清新、刚健、自然之风,他教人爱自然、万物以及同类,中西兼容,今古合一,内容丰富,图文并茂,给予读者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强烈意识。道德与知识合拍,可谓引导学生进入文明世界的向导。读了,你就会明白陈丹青先生那句欣喜不已的话:“现在的孩子看到这部书,不知要该多开心了。”
余,陕西省人也。但我一直不明白“陕西”是什么意思,山西在太行之西,山东在太行以东,一目了然。“陕西”二字何意焉?有陕西必有陕东,其分界线何在?看遍陕西地名,无一处有“陕”字。在陕西境内遍寻不着,在临省河南倒是发现了一个“陕县”,尽管觉得这县名怪异,冥冥中似乎与陕西有关,但也不敢把它和陕西的“陕”勾连在一起。大陆商务印书馆《现代汉语词典》这样解释“陕”——指陕西,中国官方钦定的《新华字典》这样解释“陕西”——我国的一省。至于“秦”,前者释义有二:一为姓,一特指陕西;后者则更干脆:陕西省的别称。在权威词典里转了一圈,我还是弄不明白,“陕”“秦”二字的真义。在我漫长的求学阶段,从小学一年级到大学中文系毕业,从未有获知“陕”“秦”二字原始信息的机缘,乡愁因无知而愈加浓郁。当胡赳赳拿来泛黄的《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并告知这是胡适先生的启蒙之书后,我心里立时有了一个疑问:他能为我释疑么?若能,则可出。翻开,在卷一行政区划与地名部分,一眼便看到了“陕”“秦”二字并置的画面,编者释“陕”曰:“周成王时,周公治陕以东,召公治陕以西,盖以陕为分界处,今省称陕西,即召公所治地也。其地自古为帝王之宅,周以龙兴,秦以虎视,自汉以后,皆称关中。诚天府之雄也,而新疆陇蜀尤必以此为咽喉。” 据历史记载,秦于公元前390年置陕县,公元前225年,魏被秦所灭,陕县归秦,隶属三川郡。西汉时,陕县归弘农郡。北魏于公元487年置陕州,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各代陕县均属陕州。清在1724年升其为直隶州,1913年废州置县。在胡适、茅盾他们使用该书时,因有“陕州”存焉,所谓“陕”,即指该地,不会让人再做他解。即使到了现代,陕州也一直存在。因为有“陕州”的存在,人们总是容易辨认陕西的来源的。1957年三门峡大坝蓄水,陕州城悉数淹没,古陕州被水库城市“三门峡市”所替代,唯一的遗存“陕县”成为该市管辖的一个不起眼的小县。因为这一系列变故,陕西之“陕”变得不可捉摸。小时候,听说本人所在扶风县域北部有一个“召公公社”,居吾家五泉公社区区二十公里,心里颇为奇怪:“召公”何许人也?胡适们习读的启蒙书这样论“秦”:“今陕西省皆秦国地也,宜禾,故字从禾,古称上腴,历代都之长安,繁富甲于天下,今省城西安府即长安也。”秦的本义也出来了,我眼前翻滚起八百里秦川的麦浪。当代学者左民安先生说“秦”是会意字,本义即“粮食”,莫非也由此而来?兰州大学数学教授张自强先生认为,“秦”的本义是把粮食放进容器里,即酿酒。后两说对《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的释义或许正是个好补充。唯一的遗憾是,“陕”字的本义尚无着落。求助《说文解字》,得解:陕,隘也。即险要不易通行之地。至此,心里的疑问悉数冰释。“陕西”一名,源于周、召二公“分陕而治”,今张汴塬一带古称“陕塬”,当时的“”指的是陕塬以西的泾渭平原。唐“”后设陕西节度使,“陕西”始转化为政区名称,经由宋的、元的陕西行省,明的陕西布政司,到清代陕甘分治,陕西省的行政区划大致确定下来。如今的陕县保存了一根三米五高的“分陕石柱”,据说是西周初年周公、召公“分陕而治”的界石。据各类专家考证,该青色石柱是中国历史上有文字记载的最早一块界石。作为一个陕西人,现在总算明白了,而且找到了自己的省籍之根。有了心得,我便寻找《新华字典》和《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的异同。发现却令人大吃一惊。请看对胡适先生老家安徽的解释。官方通用字典的解释是:安徽,安徽省的简称;皖,安徽省的别称。《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则曰:安徽,安庆府与徽州府之合称也;皖,地名,古皖国在今安徽境,故称该省曰皖。对“京”“都”二字的解释,就更让人诧异了。《新华字典》释“京”:“京城,国家的首都,特指我国首都。”《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则曰:“首善之区曰京,北京,京都;大也,京为天子所居,故大之,国朝因前代之旧,以顺天府为京师,为城三重,宫阙壮丽,居民二百万,人烟稠密,冠绝各省。”《新华字典》释“都”:“首都,全国最高领导机关所在的地方;大城市;姓。”《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释“都”:“天子所宫曰都,大都,都门;总也,美盛也,故以为天子所宫之名。”若地名难以说明问题,那就不妨看看对几个简单的字的释义。天。《新华字典》释义有六:地面以上的高空;自然的;日;气候;季节、时节;迷信的人指神佛仙人或他们居住的地方。《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则曰:“至高无上曰天”,然后对十一岁以上学生这样解释天空——“天积气也,气包乎地,近地者气浓,离地俞远则愈薄。气尽则空,故曰天空。”物,《新华字典》解释有二:东西;“我”以外的人或环境,多指众人。《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释义为,凡生天地之间者皆曰物,分动物、植物、矿物。最有意思的,是对“党”的解释。《新华字典》的首要义项是:“政党,在我国特指中国共产党”,第二义项为——由私人利害关系结成的集团,第三义项为偏袒,最后一个是——旧时指亲族,如父党、母党、妻党。《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则曰:“五百家为党,如乡党、党人”;这是对十岁以下,对十一岁以上的更进一步:“周制五家为比,五比为闾,五闾为族,五族为党;党,朋也,助也,朋助而匿非,则为偏党朋党之党。”前者没有知识,自始至终不告诉读者“党”的本义,由近及远远而无根;后者由知识生发意义,令人信服。随手举几例,均可现出现行通用字典与清末人文常识的根本区别。对字的释义彻底切断了中华文化的源头,同时也阻断了世界文明的传输。在释义过程中,他们一一剔除宗教信仰,刈除想象力及其对万物的热情,强行注入唯我独尊的意识形态染料,由此以来,老祖宗创造的汉字几乎都变成了僵尸——你从中很难获得多少文化养分,却极易被其扭曲的阐释所洗脑:知道得越多,你就离真知和真相越远;他们刻意隔断字词的历史文化联系,其注释原则是以今日之义为义,今日之用为用,将知识阉割成为死知识,阻断与历史的联系,并阻止你去发生联系;每一个汉字,都变得那么枯燥、乏味。人与历史文化生动、天然的联系,就这样活生生断裂了。在《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面前,我感觉自己是一个文盲。出版于1901年的这套发蒙之书,洋溢着一股荡涤人心的清新、刚健、自然之风,他教人爱自然、万物以及同类,中西兼容,今古合一,内容丰富,图文并茂,给予读者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强烈意识。道德与知识合拍,可谓引导学生进入文明世界的向导。读了,你就会明白陈丹青先生那句欣喜不已的话:“现在的孩子看到这部书,不知要该多开心了。”
下载App看更多关于浦东六师附小的帖子>>
mr_big0000
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晚清民国启蒙读物的发轫之作,胡适等一代人的启蒙读物)
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初版于1901年,即清光绪二十七年。全书四卷(八册),共选三千二百九十一个汉字,插图七百六十二幅。第一册为凡例、目录和检字索引;第二册为卷一,所收汉字包括天文地理、自然现象、山川河岳,各国知识、地方小志等;第三、四册为卷二,所收汉字涉及人事物性、乐器武器、花鸟鱼虫、矿物金属等;第五、六册为卷三,所收汉字为度量衡、日常生活、农业工业、虫豸动物、野生植物等;第七、八卷为卷四,也是最后一卷,所收汉字属较抽象的人类活动和语言文字。当时,本书以石版印刷流通,随即广为仿效和普及,成为全国各小学学堂通行教材。几十年间,其扩印之多、流布之广、版本之杂,一时无二。本书作为有史以来第一部学校编纂的语文课本,其精神传承直接影响了后来的《国民字课图说》(1915年),还影响了同时代的《共和国教科书》(1912年)。从晚清到民国,这种隐性线索还存在着,可谓是近现代中华语文课本的典范,一路灿烂光华、自强不息。及至当代,此书却寂寂无闻。
本书是一部小型的百科全书,又是一部小学字典,同时,还是一部解释字根意义、正本清源的《说文解字》。诸多知名人士如胡适、竺可桢、茅盾等都是以此书作为童年的启蒙教材。胡适到上海造访澄衷学堂旧识时曾说:"中国自有学校以来,第一部教科书,就是《澄衷蒙学堂启蒙读本》(即本书),这一部读本在中国教育史上,有着历史性的价值。"
本影印版取自私人珍藏原典,八册集全、品相颇佳。扉页书"光绪岁次辛丑孟冬月,澄衷蒙学堂四次石印",可知是初版石印,相较于其后出现的扩印、盗印、杂版更显难得。此次再版,"尊原典,奉原样"。原汁原味,不做任何更改,使此书的风貌、气息、温度能够全然重现。
《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的创制,得益于二人:一位是“澄衷蒙学堂”的创始人叶澄衷先生(),一位是澄衷蒙学堂首任校长刘树屏先生()
叶先生是清末沪上巨贾,“五金大王”。晚年热心赈济、救贫和办学,创办“怀德堂”、“忠孝堂”、“义庄”等慈善机构,倾巨资创办“澄衷蒙学堂”。对教育事业贡献良多;
澄衷蒙学堂首任校长刘树屏先生(),他运用博古通今之学问,倾力编撰而成此书。刘先生书文俱好、能办事,民国后隐居不出,民国六年辞世。
目录 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 壹
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 贰
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 叁
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 肆
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 伍
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 陆
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 柒
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 捌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文/胡赳赳
时隔一百一十二年后,《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要再版了,这是件让人备感兴奋的事。
它是配得上"百年语文第一书"之誉的。胡适童年倚靠此书发蒙。中年时,他曾在陈存仁的陪同下,到上海造访澄衷学堂旧识,会见任职过校长的谢观。胡适说:"中国自有学校以来,第一部教科书,就是《澄衷蒙学堂启蒙读本》(即本书),这一部读本在中国教育史上,有着历史性的价值。"胡适问谢,是否还能觅到一部。谢说:"我本来有两部,一部在进商务编译所时,作为编著《共和国教科书》的参考资料;一部藏在家中,我可把这部送给你。"
据陈存仁观察,胡适得书后,"摩挲了很久",还写了屏条送给谢先生以示感谢。(见《阅世品人录》,陈存仁著。)
《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作为有史以来第一部学校编纂的语文课本,其精神传承直接影响了后来的《国民字课图说》(1915年),还影响了同时代的《共和国教科书》(1912年)。从晚清到民国,这种隐性线索还存在着,可谓是近现代中华语文课本的典范,一路灿烂光华、自强不息。及至当代,此书却寂寂无闻。
《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初版于1901年,即清光绪二十七年。全书八册(四卷),共选三千二百九十一个汉字,插图七百六十二幅。扉页刊"苏州吴子城绘图,本学堂印书处印"。当时以石版印刷流通,随即广为仿效和普及,成为全国各小学学堂通行教材。几十年间,其扩印之多、流布之广、版本之杂,一时无二。
值得一提的是,《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的精美程度令人叹为观止。虽为工匠所制,但却意外地创造了一座高峰,体现了民间书法艺术与绘图艺术的完美结合。书中所绘图画多为《点石斋画报》风格,人物、花鸟、建筑、器物,大者半框,小者半框六幅。至今仍为收藏家视若拱璧,不轻易示人。目前可以考证的是,"苏州吴子城"并无此人,乃民间画匠的化名,"吴子城"系旧时民间对苏州内城的称呼。
在版式上,该书也打破了线装书的通常格式,大胆采用"六宫格",使之具有图文合参、学养并重的含纳之趣。
《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处在线装书从木版印刷向石版印刷的过渡时期,也处在西学东渐、思想杂出的旧学、新学接壤之际,这一切,皆在书中留下了特殊的记号,如:卷一中印有五十一幅世界和中国地图的插绘。又如:对于电的解释,就很有意思:"阴阳二气薄而生热,热而发光曰电","电速三倍于光,每秒约行五十七万英里。动植及金类多有含之者。今所用,则人造之电也",讲到了人可以发电。由电的概念扩大到雷:"阴阳二电摩荡空际,鼓击而成声者为雷。雷声必在电后者,光行较速于声。如施放火炮,先见火后闻声也。避雷之法,勿近铁器,勿着湿衣,勿倚高墙,勿开窗户。屋高设防雷杆,可以引电入地",为小学生提供了有用的防雷知识。
对潮汐现象,教科书作了长篇解释,引用了当时的最新发现:"潮汐之理,昔人但谓地与日月相吸而成,惟地球背日月面成潮之理,终难明确。数年前美国天文学家,谓地球对日月面与背日月面所成之潮,不仅关日月吸力,更由向心离心二力而生。对日月面之水,向心力大于离心力,故水也对日月凸出而成潮。背日月面之水,离心力大于向心力,故水也背日月凸出而成潮。对面既有潮,背面复有潮,故地绕本轴一周潮必两至。"此时,科学术语"向心力"、"离心力"见诸语端。
对"议"字的解释也很科学:"谓欲事合于义,必群相论议也。因引申为风议谏议之议。今中国有事上闻,辄归部奏;泰西各国则归上下议院公议。"字里行间,申明了西方的议会制度。
亦有论者称这套课本"是文明史的重要标志之一"。八册内列"检字、类字、字课图说"等内容。字课图说分成简说与详说,简说为十岁以下的学生而说,详说为十一岁以上的学生而说;注音、释义各有侧重;以常用字为主,生僻者不载;字义分详简二类,识字之序分浅深二级,先浅后深。
可见,此书既是一部小型的百科全书,又是一部小学字典,同时,还是一部解释字根意义、正本清源的《说文解字》。
如今的成人,哪里掌握得到三千个汉字呢?即便一般作家,一千多个汉字也足够用了。当年的童子,读罢此书,当比今之成人有文化底子,这也无怪乎受此书启蒙的胡适,如此念念不忘了。
《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今天更应成为一家人共同阅读的工具书。
《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的创制,得益于二人:一位是澄衷蒙学堂的创始人叶澄衷先生(),他是慈善家,上海富商,以商积德,泽被后人,晚年将家产捐了个干净;一位是澄衷蒙学堂首任校长刘树屏先生(),他运用博古通今之学问,倾力编撰而成此书。刘先生书文俱好、能办事,民国后隐居不出,民国六年辞世。此二人,不曝大名,持常遇变、低调应物,具有中华民格、士格的不屈底气与仁爱精神,值得永久敬仰。
胡适先生对澄衷学堂的对联记忆深刻,乃刘树屏根据叶澄衷遗志所撰:"昔以孤幼旅寓申江,自伤老大无成,有类夜行须炳烛;今为童蒙特开讲舍,所望髻年志学,一般努力惜分阴。"民国时,胡适还曾打问叶家后人之状况。据零星消息,一九四九年后,叶家后人辗转流落香港,皆有志业,颇堪欣慰。
"澄衷蒙学堂"首任校长为刘树屏,不久校董会聘请著名教育家蔡元培为代理校长,主持校务。蔡元培是一位极有思想的教育家,如他立"诚朴"为校风;学堂以"民生在勤"、"勤能补拙"为全体师生座右铭,并制定严格的考试制度。"澄衷学堂"从兴办到1949年的五十年间,先后培养了数千学子,其中著名人士有胡适、夏宗辉、王玉润、袁牧之、竺可桢等。作家茅盾曾回忆,他童年所用的启蒙教材,也是由母亲为他选定的《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1949年后,澄衷学堂几经变故,今为上海澄衷中学。
关于语文启蒙教育,《澄衷学堂章程》倡导"性灵说":"训蒙以开发性灵为第一义。教者了然于口,听者自了然于心;即或秉质不齐,亦宜循循善诱,不必过事束缚,以窒性灵。"
一切是机缘巧合,我们于近年搜求到一部原典,八册集全、品相颇佳。先是在圈子里传看,无论是艺术家、作家还是出版人,都失声叫绝、手玩不止。惜乎只此一部,不能与更多爱书人分享,便发心要不计工本,使之流传。条件只有一个,那就是"尊原典,奉原样"。原汁原味,不做任何更改,使此书的风貌、气息、温度能够全然流露。我相信,目前需要的不是创造,而是继承。把断裂的传统续上,就是最前卫的事。
得新星出版社老愚先生厚爱,这一愿望最终得以呈现。全书以影印加修复的方式,最大程度地"还原"原始景观。其装订方式也遵循线装古法。
最后,尤要感谢陈丹青先生,他说:"现在的孩子看到这部书,不知要该多开心了。"承蒙丹青先生关怀,允为题签,为本书再版增色不少。
我们其实什么也没做,只是一个热心的读者而已,全靠大家来帮忙。想起佛经一句话"念念成形,形皆有识"。叶澄衷先生和刘树屏先生有他们的心念,他们的心念凝聚成了《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此书也由此有了自己的命运转归与自我意识吧。
这便是复活:先生回来了,原典回来了。
说真的,我下载家长帮APP后,学到了很多东西,建议你也试试,里面有很多家长互相帮助,分享彼此做家长的心得。快去吧
mr_big0000
"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被称中国学校首部教科书
北京寒冷的一月,媒体人、作家胡赳赳兴奋地对记者说起《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
这套启蒙读物,陈存仁所著《阅世品人录》有所提及,且和胡适勾连了起来。胡适童年读着这套书成长,中年时,曾在陈存仁的陪同下到访上海澄衷学堂。胡适曾说:“中国自有学校以来,第一部教科书,就是《澄衷蒙学堂启蒙读本》(即《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以下简称《澄书》),这一部读本在中国教育史上,有着历史性的价值。”
有人认为,《澄书》并非第一本语文教科书,只能说是较早而有影响力的语文书。“你说中国第一个搞摇滚的是谁?崔健嘛,之前有没有人搞过?肯定有人搞过,但没有多大影响,只能算是烈士。”胡赳赳说。他认为与争“最早”相比,论其品质、影响力才有意义。在影响方面,不只是胡适,已知的知名人士丰子恺、梁漱溟、李四光、夏衍、袁牧、竺可桢、茅盾等都受惠于这套书。
被《阅世品人录》中的这一段内容触动,胡赳赳发心寻找“澄书”,不意找到了一套品相较好的原典,“先是在圈子里传看,无论是艺术家、作家还是出版人,都失声叫绝、手玩不止”。经过沟通联系,时隔112年,《澄书》终于重新出版,再次发挥它的光热。“这是一件想起来就足以兴奋的事。”在《澄书》导读中,胡赳赳写道。
[流传] 民国小学堂的通行教材
从老友胡赳赳手中接过《澄书》原典,出版人高晓岩最初的感觉是不以为然,“没有兴趣出版”。但如今,他拿到出版的新书,舍不得打开,摩挲良久,“这套书需要抚摸,这样才有书卷香。”
《澄书》于1901年初版,作为有史以来第一部学校语文课本,“其精神传承直接影响了后来的《国民字课图说》,同一时代还影响了《共和国教科书》”。从晚清到民国,这条线索可谓一脉相承,“如果要找语文教科书的根,就得找到《澄书》这里”。
该书总共分为8册,第一册是“检字类字”,相当于索引,其他七册为字课图说的正文,共选取了3291个汉字,插图762幅。扉页刊“苏州吴子城绘图,本学堂印书处印”。当时以石版印刷流通,很快成为了全国各小学堂的通行教材,“几十年间,其扩印之多、流布之广,版本之杂,一时无二”。
扉页所刊“苏州吴子城绘图”,“吴子城”是旧时民间对苏州内城的称呼,而目前可以考证,“苏州吴子城”乃民间画匠的化名。尽管是画匠作品,其书法与绘画艺术的典雅呈现,却令人赞叹不已。所绘图画分布各卷,风雨雷电、风土人情、世界各国、人文意趣等皆在笔下。在版式上,《澄书》也一改线装书通常规范,采用“六宫格”,“使之具有图文合参、学养并重的含纳之趣”。因此种种,《澄书》至今是收藏家的珍爱之物。
[认知] 至高无上曰天
全书第一个字是“天”,简说部分仅13个字,“腆平声,至高无上曰天。天地,青天。” “至高无上曰天,这就讲出了宗教概念,让孩子对天有所敬畏。接着,它讲物理的天,天,积气也,气包乎地。这是中西结合,循序渐进地建立了人与天地万物的联系。”高晓岩对记者说。
对于采纳西方知识的方式,评论者王星也颇为认同。他表示:“中国自古以来对天地充满了敬畏,但是这一段内容显然将天空的科学状态描绘了出来,放在开卷第一个字的详解内,这种勇于打破世俗陋见的勇气,放在那个时代,可敬可佩。”除了自然知识,在社会诸多方面,也加入了西方知识,如对“议”字的阐述,“谓欲事合于义,必群相论议也。因引申为风议谏议之议。今中国有事上闻,辄归部奏;泰西各国则归上下议院公议”,“申明了西方的议会制度”。
澄衷蒙学堂招收的大约是6岁至10岁大的学生。王星认为,《澄书》中的注释,“还是不利于幼童自我学习,毕竟通过13个字来学习一个字,还是有相当难度的,不符合认知的规律。”
胡赳赳坦承,现在来看,小学生从此识字,会感到有点困难,但仍然符合幼儿的认知规律,“当时学习的孩子受益匪浅”:“用的是这么深入的课本,不到10岁,认得三千多个字,旧学底子打得很牢,这是非常可怕的事情。”
《澄书》不只是教人认得几个字,而是涵盖了语言、自然、地理、历史、物理、化学等多学科知识,被称为“一部小型的百科全书”。在胡赳赳看来,现代教育分工太细,“语文只是语文,数学只是数学”,但其实,认知是一体的、全方位的,“你没办法分开”。《澄书》正能提供这种一体式的认知。
在微博上,学者余世存感叹:“我确实忘了说,中国人的文化标准中有一条即是认字,故传统教育中能认字就是有文化的人,因为汉字中有做人的道理,有哲学、心理学、医学……”。余世存认为,当代人虽然读了大学,但多半不会认中国字了;文字跟数字一样,在我们这里只是被利用的工具,我们还未生活在尊重其价值的文化里。
[反响] 伸张儿童的心灵自由
《澄书》是适合父母带着孩子阅读的亲子读物。对于儿童来说,这套书大有用处,对于为人父母者,亦能发挥作用。“最好是每天认识一个字,全部读完,差不多要十年。”胡赳赳如是建议。在网上,网友“半闲空间”也提出:“昔时发蒙之作,现今的家长们尤应补修,欲教育好‘下一代’,当先挽救缺少教育的‘这一代’。”
还有网友把矛头指向其他启蒙读物。“很多蒙学的书都有穿越时代的价值,”网友“徐晋如”认为:“可是,现在的家长偏偏喜欢《弟子规》那样的糟粕,典型的自己做奴才不够,还要孩子跟着一起做奴才。”
在澄衷学堂,“性灵说”则被积极倡导:“训蒙以开发性灵为第一义。教者了然于口,听者自了然于心;即或秉质不齐,亦宜循循善诱,不必过事束缚,以窒性灵”。《澄书》正是在这样的主张下产生的,它致力于培养人格,伸张心灵自由。
胡赳赳认为,今日之学校教育,管理与异化、指标与升学、听话与服从上升为第一要务,心灵之自由、性格之淳然,反而如窒如盲,“人从‘材’回到‘才’,才是本来面目、性灵本事。回望历史,反观自身,《澄书》做到了一部原典该做到的品性,只怪我们自己视而不见。”
在现代社会中,汉语被异化、被意识形态化甚至被污名化了,重现汉语之美,也变得至关重要。投射到启蒙教育领域,申明对汉语的态度,拓展心灵的边界,就显得十分急迫。
对于这一点,胡赳赳一再说明:“有些语言,你以为你在使用,但是你不知道它的本来意思,你根本没有擦亮它。我们总是轻飘飘地使用,一旦你找到汉语的重量,你就不会这样,你就会心生敬畏,下笔会感到有千钧一发之力。”即便如此,他对《澄书》能否被广泛接受并不过分期待,他说:“不管这个社会怎么变,总得有几个读书种子,薪火在传递就行。”
《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里有三千二百九十一个汉字,七百六十二幅插图,内容涵盖天文地理,自然现象,山川河岳,地方小志,乐器武器,花鸟鱼虫,矿物金属,日常生活,农业洪业,动物植物,人类活动,语言文字。
[附录·胡赳赳导读摘录]
澄衷学堂与《澄书》
《澄书》的创造,得益于二人:一位是澄衷蒙学堂的创始人叶澄衷先生(),他是慈善家,上海首富之一,以商积德,泽被后人,晚年时将家产捐了个干净;一位是澄衷蒙学堂的首任校长刘树屏先生(),是他用博古通今的学问,通力主编出来的,他书文俱好、能办事,民国元年隐居不出,过六年而辞世。此二人,不曝大名,持常遇变、低调应物,具有中华民格、士格的不屈底气与仁爱精神,是值得久久敬仰的。人格比国格可爱,文化传承比朝代更替可敬,这可敬可爱的品性,不知在华族的断层的记忆中,是否还潜滋奔流着哩。澄衷学堂的对联胡适先生也记忆深刻,是刘树屏根据叶澄衷遗志所撰:“昔以孤幼旅寓申江自伤老大无成有类夜行须炳烛,今为童蒙特开讲舍所望髻年志学一般努力惜分阴。”民国时,胡适还曾打问叶家后人之状况。据零星消息,解放后,叶家后人辗落香港,皆有志业,发展不错。值得欣慰。
1902年秋,“澄衷学堂”第一任校长刘树屏出任安徽芜湖观察使,校长一职遂由总教习蔡元培先生代理。“澄衷学堂”从兴办到1949年的五十年间,先后培养了数千学子,其中著名人士便有丰子恺、胡适、李达三、李四光、钱君陶、夏衍、袁牧、竺可桢等。茅盾曾回忆,他童年所用的启蒙教材,也是由母亲为他选定的《澄书》。解放后,澄衷学堂渐革变为如今著名的上海澄衷中学。
采写/新京报记者 吴亚顺
mr_big0000
百年前老课本再出版引发讨论:理想的语文教材什么样?
来源: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日(记者:姚晓丹)题:理想的语文教材什么样?
“先生,早。”“小朋友,早。”文字是漂亮的手写体。漫画家丰子恺为课文配图:背着书包的小男孩鞠躬行礼,穿长衫的老师颔首回礼。这是1932年《开明语文课本》的第一课。
再来看看人教版一年级小学语文课本的第一课,只有一幅图画,画中,几个小朋友来到新华路小学,和父母挥手作别。
都是离家上学的场景,在一些网友眼中,老课本的处理显得更“人文”一些。
关于老语文课本的讨论并不是第一次,却次次都能拨动人们的心弦。近日,1901年澄衷蒙学堂开蒙教材《字课图说》出版,引发了公众对于老语文教材和现行教材优劣的新一轮讨论。隔着100多年的旧时光,它们带来了委婉又耐人寻味的追问:今天,我们的语文教材该如何更有吸引力?
老教材为何受追捧?
澄衷蒙学堂开蒙教材《字课图说》,最早推出于1901年,即清光绪二十七年,尽管还处于封建帝制时代,却和以往的私塾教材迥异,有开风气之先的气象。今天看来,这套教材字、图、文并茂,内容丰富有趣。如“奔”字,图画上一人疾走,辫子和衣衫飞扬,解释是“急赴之也”。网友“莫若纯白”认为,这套书“满纸情怀”。
叶圣陶1932年编写的《开明语文课本》,同样收获了今天广大读者的溢美之词。在北方工业大学中文系副教授王德岩看来,这本书更像是儿童读物,轻松有趣、寓教于乐。中国人民大学附中语文教师刘成章认为,这本教材用手写体,直接拉近了与开蒙小学生的距离。
与“更文学、更优美、更耐读”的民国教材相比,显然,今天的语文教材带给我们的是一种不同的气象。
为何会有如此不同?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中国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易进说:“新中国成立开始,语文教材去腐存真,开蒙教化,并一代代积累、延续下来。现行语文教材的编写和使用是依据一定的规范和标准进行的,有一定的经验基础,同时又试图反映新的教育理念,如注重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等等。教科书在选文、图标、色彩、版式等方面都力求适应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注重趣味性与生活的联系等。”
那么,老教材何以备受追捧?广西教育出版社原编辑李人凡认为,厚古薄今的心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读者对于现行语文教材的期望所在。课程教材研究所研究员、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顾之川分析道:“一是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现行语文教材的内容编排与呈现方式,回望过去的语文教材,自然有一种新鲜甚至惊喜,原来语文教材还可以这样编。二是现行语文教材确实有值得改进的地方,从内容选择到编排形式甚至文字校对插图等都存在不少问题。而老语文教材给我们带来若干启示,提供了改进的思路或方向,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在顾之川看来,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的出版并引起热议是一件好事,“这说明语文教育正在日益引起社会关注,成为文化教育的风向标。语文教材编写需要以史为鉴,扬长避短”。
现行语文教材该参照什么?
老语文教材是否无懈可击?答案是否定的。《开明语文课本》尽管生动有趣,却浅近且没有经典阅读。顾之川告诉记者:“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更像一部小型百科全书,其编辑体例不符合现代学科设置的要求,没有按照学科分类,而是将驳杂的知识融会其中。而且没有‘课’的概念,一页上可能是一个字,也可能是几个字或十几个字,不利于教学,也没有配套的教师参考用书。”
顾之川说:“小学国语教材,仅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目录就有100多种,实际应该更多。目前广受称道的《开明语文课本》等只是其中较有特色的几种。”
但是,老语文教材依然有值得今天借鉴的地方。
长期从事语文教学的刘成章看来,现行语文教材对词汇的训练欠缺。“民国也好,更早期也好,语文学习都是先从《三字经》《百家姓》的生字学起,进而学习《声律启蒙》进行词汇训练,学生经过形容词、名词、动词的类比训练,再进入《文选》学习经典著作。现行教材看起来直接是文章选读,从生字学起,忽略了词汇的训练和掌握,导致了学生词汇量不够,作文能力不强。”
同时,刘成章认为,老语文教材大多是“整本化”,现行的语文课本则存在“碎片化”的问题,“文章尽管按照写人、状物、经典等类型编排,却总是作者‘思想的碎片’或‘灵光一现’。这样怎么能理解作者思想的‘来龙去脉’?”
李人凡认为,现行语文课本“功能性有余但情感投入不足”,应该借鉴老语文课本的“有血有肉、有声有色、有亲有情”。
易进说:“现行语文教材可以从这几方面向老教材学习。其一是教材编写队伍的构成,需要结合教育专家和作家。其二是编写时要充分考虑小学生的特点,根据小学生的经验、兴趣、生活需求来选择和创作学习材料,同时按照小学生的学习规律来编排教材的内容结构和顺序。其三是教科书的插图要精心设计和创作,既要与文字配合,还要兼具艺术性和趣味性。”
如何让语文焕发青春
理想中的教材什么样?在李人凡眼中,理想的教材应该“回归语文特色”“让语文焕发青春”。“一些评价体系过于陈旧,尽管目前语文教材选文比较新,但是耽于陈旧的评价体系,就像是新衣服订上旧扣子,依旧不合体。”李人凡说。
易进也认为,对于教材的使用,应充分发挥教师的自主性。“过去的国语国文教科书有多个不同版本,学校和教师可以根据各自实际情况自主选用,而且大部分教师不会按部就班地按照教科书来教。这与今天教科书的作用很不一样。现在不少学校和教师完全依赖教科书进行教学,一方面难以照顾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特点;另一方面,一些教师未能深入思考语文课究竟要让学生学什么,语文教学仅仅局限于教科书,难以发挥其他教学资源对于学生语文学习的作用。”
顾之川说:“语文教材不仅是教育的一部分,更是整个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受政治、经济、文化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和制约,必然要打上时代的烙印。比如,在鲁迅被认定为‘最伟大的革命家、文学家和思想家’的年代,语文教材当然要突出他革命性、战斗性的一面,有针对性地选那些‘像投枪,像匕首’的文章。但今天再选这样的文章显然就不合时宜了。对当前的语文教材,我认为最大的不足就是对教材的研究还不够,教材编写往往受制于行政和利益这两只看不见的‘手’,缺乏认真扎实的学理研究。这也是今后语文教材研究编写应努力的方向,让语文教材的编写真正符合语文教育教学的规律。”
相关阅读:
《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修复再版——一部校本教材的百年“相遇”
《光明日报》日(记者:颜维琦 曹继军)题:《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修复再版—— 一部校本教材的百年“相遇”
上海澄衷高级中学保存的《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记者 颜维琦 摄
在浙江乌镇,镇中心的观前街17号,是文学巨匠茅盾的家。故居陈列室里,存放着一部《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晚年的茅盾,回忆起童年生活时,仍不忘《字课图说》给他带来的知识和欢乐。
这本《字课图说》便是一百多年前澄衷蒙学堂的校本教材。当时的澄衷蒙学堂如何以一校之力推出这一“有着历史性的价值”的教材,令人回味。近日,《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由新星出版社原版修复再版,又一次触动了读者。时隔一百多年,一部校本教材何以流布如此之广,影响如此之大?带着这些疑问,记者来到上海市澄衷高级中学,探访这部百年老教材的“前世今生”。
一所私人学校的远见
胡适到上海造访澄衷蒙学堂旧识时曾说:“中国自有学校以来,第一部教科书,就是《澄衷蒙学堂启蒙读本》(即《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这一部读本在中国教育史上,有着历史性的价值。”
《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初版于1901年,即清光绪二十七年。推出这部教材的澄衷蒙学堂始建于1900年,是清末企业家、沪上“五金大王”叶澄衷出资兴办的义学。1901年4月,澄衷蒙学堂开学。当年5月,著名教育家、晚清进士蔡元培任代理校长。
“这是第一所中国人自己兴办的班级授课制学校,教学理念、管理体制都非常先进,吸引了众多名师来校任教。”在澄衷中学校史馆,负责学校档案整理研究的姜志勇老师告诉记者。
澄衷蒙学堂创立前就进行了周详的制度设计。定期进行学校总体情况分析,包括学生年龄、籍贯、家属职业等;设公民科、卫生科、国文科、英文科、算学科、生物科、理化科、历史科等多种学科,各科都有完整的教学大纲;学生操行管理、师资管理也都有章可循。
自编教材,更是澄衷蒙学堂创办之初就着手的一项“工程”。中国自1904年3月才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教科书,澄衷蒙学堂开创伊始,没有现成的教材,就组织力量自编教材。《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由首任校长刘树屏主编,书法家唐驼书写。1901年至1916年间,学校还设有澄衷印书局。除了《字课图说》,还编印了《小学本国史教科书》《最新几何画法教本》等教材。
一部校本教材的生命力
在澄衷中学,保存着一套完好的《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林颂光曾在澄衷中学工作40年,担任语文教师,他仔细研读了这套教材。
《字课图说》全书四卷共八册。第一册为凡例、目录和检字索引;第二册为卷一,所收汉字包括天文地理、自然现象、山川河岳,各国知识、地方小志等;第三、四册为卷二,所收汉字涉及人事物性、乐器武器、花鸟鱼虫、矿物金属等;第五、六册为卷三,所收汉字为度量衡、日常生活、农业工业、虫豸动物、野生植物等;第七、八卷为卷四,所收汉字属较抽象的人类活动和语言文字。
林颂光说,《字课图说》全书搜集三千多字,按笔画次第一一列出,所选字皆为当时“世俗所通行及尺牍所习见者”,与今天国家所定的3500个常用字基本相当。字按深浅不同,分为两大类,便于学童由浅入深地识字。为了适应不同年龄的学童学习,每个字旁又列出“简说”和“详说”,简说为10岁以下的学生而说,详说为11岁以上的学生而说,注音、释义各有侧重。
教材建议的讲授方法则是,老师把要教的字先写在黑板上,让学童在本子上依笔画先后仿录,然后老师逐一教授字音、字义,“以诸童心境融彻,口说了然”。第二天,让学生默讲,“先讲音读,后讲字义,以口说无伪为上。”而后再教新字。过了几天,老师再把数日前已习之字,令其还讲,“俾免学童遗忘”。如此反复,“能使学童能写能解,心地开明”。
“《字课图说》虽为蒙学教材,但并不拘泥于旧中国固有传统,编入了许多西方新的科学知识,连刚在中国出现不久的锌、锰、铂、钾之类的化学元素名称,也已选入其中。”林颂光说。
这本教材1901年初版,当年六次印刷,此后几乎每年一版,直到1907年,被誉为晚清民国启蒙读物的发轫之作。这套教材又直接影响了后来的《国民字课图说》(1915年),还影响了同时代的《共和国教科书》(1912年)。
老教材如何“为今用”
“综观这套《字课图说》,不得不惊叹编写者的远见卓识,直到今天,还有深入研究的价值。”林颂光说,“20世纪初,中国的大地上,科举制度尚未废除,《三字经》《千家诗》还独占启蒙教育的书院和学堂。在这种背景下,澄衷蒙学堂委托著名学者、第一任校长、时任翰林院检讨的刘树屏主编这套《字课图说》。流风所及,不胫而走,实属不易。”
百年老校的瑰宝能否焕发新光彩?澄衷中学的老师们也在思考。如今,《字课图说》已经成为学校语文教师教学研究的必备参考,学校鼓励每个老师从中发现有趣的故事、不同的视角,寻找教学的结合点。
“澄衷学校的历史就是一部缩微的中国近现代史,如何将历史积淀融入日常教学,让学生对传统文化有更深的理解和认同,值得好好挖掘。”澄衷中学语文教师李垚告诉记者,这学期,根据学校的教学安排,他以《胡适澄衷日记》为蓝本,给学生开了一门为期6周的拓展课。从胡适在澄衷学校就读期间留下的99篇日记中挑选了18篇,带着学生们一起读,看看少年胡适读书时在想些什么、做些什么。
从这里走出的教育家、艺术家、法学家、实业家不计其数,为这所学校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中国漫画第一人”丰子恺、书画家钱君陶,都曾在澄衷学校教授美术。胡适、竺可桢同一年在澄衷学校就读。澄衷中学体育组组长王华告诉记者,体育教育家王怀琪在澄衷中学担任体育教师36年,一生著作近百部,编成我国第一部比较完整的中小学教育教材。王怀琪悉心研究《五禽戏》《八段锦》《易筋经》等古籍,以近代体育观点加以整理,与体操相糅合,编成了多套具有民族特色的健身操。如今,澄衷中学的体育教学延续了这一传统,王怀琪的《徒手游戏三百种》等都以不同的形式进入了课堂教学。
百年前的校本教材,以及孕育它的这所百年老校,让我们惊叹,更让我们回望、思考:教育为了什么,教育能够给予我们多少。
在家长帮APP有更多关于的话题讨论!
下载App查看更多 >
上海·嘎嘎三胡
下载App查看更多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泰国特产能带回国的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