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知道上海市青浦区中医医院青浦中医星期六上不上班?我要去体检!!

青浦中医医院体检
青浦中医医院体检
(C)2017 列表网&琼ICP备号-12&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上海青浦中医医院, 口腔科 星期六 ,星期天上班吗?_百度知道
上海青浦中医医院, 口腔科 星期六 ,星期天上班吗?
我有更好的答案
门诊时间:周一至周日上午8:00 -- 11:30;下午1:30 --5:00。
你怎么知道
我牙疼了一个晚上,去网上搜了一下,好像说,星期六星期天,不上班,可是我早上就要去医院。
医院官网上公示的急诊24小时
那我要挂急诊了。
采纳率:66%
来自团队:
大概不上吧
我要确定,因为我现在牙疼,早上就要去医院。
不带这么玩的
我没有玩,我疼的一个晚上没睡觉了。
那我祝你牙病早点好
那我祝你牙病早点好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上海青浦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董建华(中国工程院院士)_百度百科
清除历史记录关闭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董建华,中医内科学专家。上海市青浦县人。1935年至1942年随上海名医严二陵学医。年江苏省中医师资进修学校进修。东直门医院副院长教授,主任医师。在数十年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的基础上,对脾胃病的辩证论治提出了“通降论”、“气血论”、“虚实论”的学术观点,补充和完善了中医学脾胃病论治理论,对消化系统疾病及内科其它系统疾病的辩证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温热病的治疗上,提出“辩治方法”等学术观点,对温热病的深入研究起到了促进作用。发表论文100余篇,主编专著10余部。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董建华个人简介
原全国人大常委、中国工程院院士董建华教授。
董建华(-)中医内科学专家。上海市青浦县人。1935年至1942年随上海名医严二陵学医。年江苏省中医师资进修学校进修。东直门医院副院长教授,主任医师。在数十年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的基础上,对脾胃病的辩证论治提出了“通降论”、“气血论”、“虚实论”的学术观点,补充和完善了中医学脾胃病论治理论,对消化系统疾病及内科其它系统疾病的辩证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温热病的治疗上,提出“辩治方法”等学术观点,对温热病的深入研究起到了促进作用。发表论文100余篇,主编专著10余部。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董建华简历
日 出生于上海市青浦县。
1935年 毕业于上海青浦中学。
年 随中医严二陵学医。
1942年 在上海市及青浦县开业行医。
1950年 任青浦县城厢联合诊所主任,县卫生协会主任。
1956年 当选为青浦县人民委员会委员。
1955年 在江苏省中医师资进修学校学习后任教。
1957年 任北京中医学院温病教研室主任。
1963年 任北京中医学院内科教研室主任、附属东直门医院内科主任、主任医师。
1978年— 先后任北京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副院长、中医系第一副主任、北京中医学院顾问、教授。
1983年 当选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科教文卫委员会委员。卫生部学术委员会委员。
董建华人生经历
董建华出身于中医世家,他的曾祖父是一位中医眼科大夫。外祖父是位秀才出身的儒医,善治热病急症,闻名乡里。耳濡目染,使他对医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先在本乡私塾学习古文,然后进入中学学习,为后来学习中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7岁时,按照父亲的安排,拜上海名医严二陵为师。严二陵是驰名沪、江、浙一带的中医大家,不仅擅长内科,对妇儿杂症也有独到之处。在随师应诊的过程中,董建华细心观察,揣摩,勤思勤问虚心刻苦。随诊之余,他苦读《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经典著作,及《诸病源候论》、《丹溪心法》、《景岳全书》、《温病条辨》、《医学心悟》、《时病论》等各家论著。每读一书,他都要摘录,结合临床实践写出心得体会。遇到疑问,虚心向老师及师兄求教。日积月累,不仅学到了老师临床诊治疾病的经验,而且掌握了中医理论,深得老师的真传。他知道,要想在学术上有所成就,必须广开思路,集思广益。因此,他一面精益求精地探索严先生的学术思想,同时博采众家之长,广泛收集名家验案,临证加以运用、比较,开拓了自己的思路,为逐渐形成自己的学术风格,打下了基础。
1942年,董建华返回故里,开业行医。他一面为患者诊治,一面在秦伯未开办的中医函授学校深造。当时正值抗日战争时期,社会动乱,百姓生活困苦,天花、霍乱、伤寒等传染病流行,董建华不计报酬,无论穷富,精心为患者治病,积累了极丰富的经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先后担任了青浦县城厢联合诊所主任,县卫生协会主任,中国红十字会青浦县分会副会长以及县政协委员等职。
1955年,董建华被选送到江苏省中医师资进修学校深造,使其10多年的实践经验得以升华。由于成绩突出,受到了学校的嘉奖,尔后留校负责伤寒与温病的教研工作。
1957年,董建华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卫生部为加强并充实北京中医学院的师资力量,董建华奉命首批由南京调到北京工作。在他担任学院温病教研室主任期间,致力于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改革试点工作,为教学质量的提高,为教研室的建设,为开创阶段的北京中医学院的教学、医疗、科研工作,发挥了卓有成效的奠基作用。为此,于1960年被评为北京市和全国先进工作者。
1974年,董建华作为中国卫生代表团顾问,出席了在日内瓦举行的联合国第27届世界卫生组织大会,在会上作了题为《中国传统医药学在保障人民健康与改善环境卫生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的报告,引起了与会代表的极大兴趣。他还应邀出席了在日本东京举行的东洋医学会学术年会,并作为国家医学专家先后专程为菲律宾、喀麦隆等国家的首脑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医疗保健工作,为中医走向世界作出了积极贡献。
1978年,董建华当选为全国政协委员并被选为中华医学会理事,继而担任了中华全国中医学会(1991年改称中国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中医内科学会主任,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医专业组成员,卫生部学术委员会委员等职务。为发展我国中医事业和弘扬中医学术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1983年,董建华被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及全国人大常委会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委员,1988年、1993年连任了第七、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及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作为人民代表,他不顾年迈,多次深入基层视察,组织中医界的人民代表收集、研究中医工作中的问题,并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议案。为中医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毕生致力于中医教育事业培养 和造就了一大批中医栋梁之材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为培养更多的中医人材,于1956年在北京、上海等地成立了中医学院。董建华作为中医专家及师资力量,调至北京中医学院工作,他将全部心血和精力都投向中医教育事业。当时中医学院尚无完整的教材,他率先组织教研室教师编撰了《温病学讲义》及《伤寒论释义》,并参加了全国《中医内科学》的统编教材的编写,进行了开创性的工作。他根据中医学的特点,提出中医学院学生应早临床、多临床才能真正掌握中医学的要契的想法,并身先士卒,带领学生深入矿山、农村、医院实习、调查,使学生在医疗工作的第一线,思想、医德和技术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培养了一批既精通理论又有很高的临床技能的中医人材。这批学生走上了工作岗位后,相继成为全国各省市的中医骨干力量,其中不少走上了中医工作的领导岗位,成为中医事业的栋梁。
建立研究生制度之后,从1979年开始,他先后招收了24名研究生,其中攻读硕士学位的11人,攻读博士学位的13人。鉴于他在社会上的声望,身兼数职,每日业务、会务繁忙,但为带好研究生,他宁愿自己减少休息,也尽量保证每周两个半天带研究生门诊。遇到开会,他就减少午休提前门诊。若去外地开会,他常常是刚看完门诊病人就立即去机场,或者上午刚下飞机,下午就到门诊应诊。这样,跟他学习的研究生得以经常亲聆他的教诲。他对研究生的要求非常严格。首先要求研究生有良好的医德,想患者之所想,急患者之所急。他指出:看病不仅要有良好的技术,同时开药处方要考虑到患者的实际情况。药源匮乏的,尽量不用;价格昂贵的,尽量少用。对待患者要亲切和蔼,说明病情时要避免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心理压力等等。他以身作则,身体力行,同时,发现研究生不当之处,严厉批评,毫不姑息,使人难以忘怀。他对医疗技术的要求更是精益求精,从一点一滴做起。如处方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防止调剂人员因看不清而出错。特殊煎服方法也要写详尽。对于如何观察病人的病症及其变化,如何进行临床研究、疗效分析和总结,以至如何写好中医病历等,他都不厌其烦地一一讲述。半天门诊,边讲授边诊病,顾不上喝水,常常口干舌燥,他都毫不在意。他还抽出时间,带研究生深入基层讲学治病。他带学生和研究生去河南省商丘市讲学、诊病,当地群众听说董教授来了,看病的人络绎不绝,每天患者达七八十人,非常劳累。但他高兴地说:“这里看到的大多是疑难病,这是你们学习的好机会”。研究生被深深地感动了,为了不辜负老师的一片苦心,他们更加努力刻苦学习。10年来,跟他学习的研究生已有18人毕业,获得博士学位的7人,获得硕士学位的11人。目前他以耄耋高龄,继续带5位博士研究生和4名学术继承人。
精于脾胃病和外感热病的辨证论治
董建华在继承先师学术的基础上,集百家之长,经过长期临床实践,形成了独特的学术风格。在治疗内科、妇科及儿科疑难重症及多发顽症方面有独到之处。特别是治疗脾胃病和热病方面有着极其丰富的经验。
脾胃病是现代常见病,多发病,他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和理论推导,形成了自己的独到见解。在前人“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的理论基础上,根据自己的体会,强调胃气和降是胃主要生理特征。胃为水谷之海,主要功能是“传化物而不藏,”以通为用,以降为顺。胃气得降,则“五脏安定,血脉和利,精神乃居”。胃病的病机则是以种种原因造成的胃失和降为主要特点。气滞、血瘀、湿阻、食积、痰结、火郁、寒凝、劳倦等都可使胃气失其通降之职,而出现一系列病证。同时,胃为多气多血之府,胃府为病必然会出现气血的损伤。一般说来,初病多在气,病症以胀为主;久病多伤血络,病症以痛为主。从病程的长短及症状特征可以初步区分胃病的性质。总的来说,其病机演变是从气滞到血瘀,然后发展为气血阴阳虚损的这样一个过程。由于历史条件的原因,生活状况之差异,前人治疗脾胃病,重于脾而轻于胃。他发现现代人的脾胃病与前人之异,治疗脾胃病重于胃而轻于脾。他认为治疗脾胃病当以疏通气机、调畅气血、疏其壅塞、消其郁滞,使上下气机通畅则升降有序,阴阳寒热调和,胃病自除。在临床治疗中,他总是迅速地从大量的症状中抓住主要症状,结合面色、舌象、脉象,准确地辨清气血、寒热、虚实、分别施以理气通降、理气活血、化瘀通络、降胃导滞、通腑泻热、滋阴通降、辛开苦降、疏肝理气、升清降浊、散寒通降、辛甘温阳等10余种方法,并自制了胃苏饮、胃痛宁、化瘀煎、温胃汤、养胃汤等系列胃病方剂和成药。良好的临床效果,得到了广大患者的欢迎。他曾经治疗一例胃病患者,胃痛反复发作20余年,有时剧痛难忍,有时隐痛绵绵,终无宁日,虽经多方治疗,未能取得效果。诊时体瘦面黄,胃痛午后及夜间为甚,疼痛难忍,纳少便结,经董建华辨证属气滞血瘀,以瘀为主,用理气降逆、活血化瘀治疗,仅服5剂,胃痛基本消除,又经2诊治疗,20年重疾霍然痊愈。被西医认为不可逆转的慢性萎缩性胃炎也不同程度地好转或得以痊愈。
在治疗热性病方面,他辨证准确,处方精练,用药简捷轻灵,看来平淡无奇,却有惊人的效果。外感热病往往变化快,危重症多。他认为中医治疗外感病一方面要注重逐邪解毒,另一方面调整机体气血脏腑功能也不能忽视。他治疗外感病善于抓住病性、病位、病机,以轻宣透达、疏通气血为主要特点。一些急重热病,经多种治疗无效,经他3剂汤药治疗就可热退身凉、脉静而转危为安。如治疗一位老人,高热一月余,体瘦、舌红、苔灰腻,经他人治疗多次毫无效果。他辨证认为,患者虽然年迈阴虚,但中焦湿热阻滞,故高热不退,屡治无效。他用豆卷栀子汤加味,3剂服下,热即退净,再予调理。患者和学生们都惊叹不已。
董建华精湛医术蜚声于海内外,慕名而来的患者甚众,有专程从海外归来的华侨,也有从偏僻地方来的农民,他都一一精心诊治,其中不少疑难重症,中医、西医治疗未获效的,通过他的治疗获得很好的疗效。
为弘扬我国中医学术 保持和发扬中医特色而尽力
董建华在长期从事中医工作过程中,十分关注中医事业的发展和前途,在教学时,他谆谆教导学生热爱中医工作,练好基本功,在继承前人学术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和发展。他强调,学习西医或其他知识都是为了更好地继承和发展中医,决不能见异思迁,学了西医,丢了中医。他致力于中医事业的精神,给学生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受到深刻的教育。在他当选为全国政协委员和全国人大代表以后,更是时时刻刻把发展祖国中医事业作为己任,多次在政协和人大会议上发言,呼吁全党全国重视中医工作。他在1980年全国政协会议小组会上的发言《大力发展中医事业》在《人民日报》刊登以后,在全国中医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得到中医各界人士的积极支持和响应。接着在1983年的中医辩证法学术讨论会上,作了《当代中医发展的几个重大问题》的讲话,并发表于《大自然探索》和《大公报》上,引起了国内和港澳中医界的高度重视。他当选为第六、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和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委员以后,在他的倡导和组织下,每次全国人大会议期间都召开一次来自各省市代表团的中医代表的座谈会。听取各位代表的意见和建议,并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领导同志一起共商振兴中医之大计。向政府有关部门提出改进和促进中医事业发展的议案和建议。如关于中医立法问题、中医发展规划、中医人才的培养、建立健全中医药管理体制等问题,均得到有关方面的重视和肯定,有些正在落实。他还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提出“迅速抢救老中医的学术和经验”的建议,得到有关领导的高度重视,决定恢复中医教育的师承办法,并召开了“第一次全国继承名老中医经验拜师大会”。组织了一批有一定学术水平和临床经验的中高级中医师,继承老中医经验。这一计划,无疑将为推动和发展中医事业起到重要作用。
董建华主要论著
1 董建华.伤寒论释义.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58.
2 张伯臾,董建华.中医内科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
3 张伯臾,董建华.中医内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8.
4 董建华.董建华医案选.北京:内部出版,1978.
5 董建华.温热病论治.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5.
6 董建华.临证治验.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86.
7 董建华.中医内科急症医案辑要.太原:山西科学教育出版社,1988.
8 董建华.中国现代各医医案精华.北京:北京出版社,1990.
9 董建华.谈谈治疗胃脘痛的经验.新医药学杂志,1979,10.
10 董建华.温病之“热”与“汗”.浙江中医杂志.):307-309.
11 董建华.谈谈补法之误用.中医杂志,1980,9.
12 杜怀棠、马朋人整理、董建华.咳喘医案.湖北中医杂志,1981,(1)13-14.
13 董建华.治疗痹证临床经验.中医杂志,1982,2.
14 杜怀棠,董建华治疗温病经验琐谈、山东中医杂志.1983,(2):39-41.
15 王长洪,董建华治疗慢性泄泻的临床经验.江苏中医杂志,):12-13.
16 董建华.理气法的临床应用.黑龙江中医药,1983,(4)1-6;1984,1.
17 董建华.胁痛的病理及其治疗.河南中医.1984,(1):20-22.
18 董建华,宋立人.浅谈《伤寒论》少阳病的证治三要.北京中医学院院学报,1984,(1):9-11.
19 董建华.浅谈热性病临床治疗规律.云南中医杂志,1981,(1):14-16.
清除历史记录关闭一个人不要轻易去体检!我为什么从不体检?医生的答复惊醒了无数人
我的图书馆
一个人不要轻易去体检!我为什么从不体检?医生的答复惊醒了无数人
【一个人不要轻易去体检!我为什么从不体检?医生的答复惊醒了无数人】很多人动不动就去查体体检,美其名曰早诊断早发现早治疗,岂不知,很多人会因此加重自身的疾病,从一个健康的身体,体检成一个多病且因此长久服药的躯体。这位医生就从不查体,为什么?一、体检改变不了我的健康状况  这两天,单位组织职工体检,往年,这是我一年中最期待的一件事情,希望通过医院里先进的仪器和一本详尽的检查数据给自己一些健康方面的安慰或警示。可是,每次翻开体检结果,心里都是愁肠百结,数据显示我的身体总是有问题。  为了不自寻烦恼,我从05年开始就不体检了。一位老友不理解,说我走极端,万一得了什么病没有体检出来,后悔就来不及了。她的担心有道理,近日的媒体接二连三地报道有关名人英年早逝的消息。  大陆笑星侯跃文猝死的消息还没让热爱相声的读者心境平伏,台湾导演杨德昌、大陆电影摄影赵小兵的离世又进一步刺激我们的神经。更令人不胜嘘唏的是,台湾首富郭台铭砸了百亿台币也救不了患白血病的弟弟郭台成。  他们个个有钱有名,能找到全世界最权威的医生和药物,却依然回天无术,一个一个不情愿地向上帝报到。读了这些报道,周围的朋友个个神色黯然,谁不想好好地健康地活着?  然而,体检真的能解决我们的健康问题吗?其实,更多的时候,体检的结果给我们带来的是慌乱、恐惧和无谓的劳民伤财。体检前还是好好的,体检完了,总有几个爱担心的同事忧心忡忡,有子宫肌瘤、有乳腺增生、有高血压、有贫血……反正很少人的指标是完全正常的。  为了健康,为了多活几年,大家便遵医嘱开始吞药,维生素、降压药、补血药一一找来,严重一点的便要各大医院再轮番检查一次,看需不需要手术。当得知自己转氨酶偏高时,许多人被告知不好好服药的话会发展为肝炎,结果真的是好好服西药后得了肝炎、肝硬化;当得知自己血糖偏高时,许多人也会很认真地服降糖药,结果是伤肝伤肾,最后并发症玩完。  经过几年的体检和观察身边朋友体检后的遭遇,我变得聪明起来,知道体检保证不了我的健康态势,西方医学更保证不了我的健康。既然如此,我们大活人一个,干吗要把自己的健康交给冰冷的仪器?干吗要被仪器说了算?干吗要被“科学的数据”牵着鼻子走?  我们的祖辈一辈子都没照过B超或X光,没验过血和查过大小便,但他们都能健康地活到八九十岁甚至天年。相反,我们现在年年体检,也不见得比我们的父辈健康长寿,反而是许多健康的人被“数据和指标”吓得半死。二、体检行为如同网鱼  北京的一位名中医任启松老师曾说过:“体检行为如同网鱼,捕鱼者为了把鱼一网打尽,往往会将鱼赶到深池里。西医为了让所有体检者都有病,会诱导每个人都定期体检。”不幸的是,所有的人都很享受这种“诱导”,进而心甘情愿地成为“指标或数据不正常的人”,亦可称为“非健康人”。一旦成为“指标或数据不正常的人”,你也就被西医套劳了,解套之日也就是见上帝之日。  在加拿大多伦多的一位同学,去年体检的结果是骨质疏松,医生告诉她,她的骨头疏松的程度相当于70岁的老太婆,不小心摔倒的话,就是粉身碎骨了。这还得了,尽管我同学才40岁,但被医生吓得双腿发软,似乎已听见了自己骨头马上就要裂开的声音。  医生给开一种名为Fosamax的治骨质疏松的药,要她服三年,并要定期检查。同学坚持吃药三个月以后,得了严重的胃病,每天晚上要吃大量的零食,否则就胃痛,更可怕的是,晚上要用很高的枕头睡觉,否则胃里的酸水就往嘴里涌。同学上网一查,发现Fosamax这种药对胃有很强的副作用。药不敢再吃了,又担心骨质疏松影响将来的健康,便天天走路晒太阳。  第二年复检,骨质疏松的指标正常了。给她开药的医生很得意,还以为他开的药治好了我同学的骨质疏松。我同学生气地告诉他,自己只吃3个月的药,现在已患了严重的胃病,那位医生若无其事地说,那我现在帮你治胃病。同学这次聪明了,问Prevacid胃药有什么副作用,医生说没有,并劝我同学不用再上网搜索了。  同学不相信,一定要弄明白胃药对身体的伤害,那医生最后无奈地说:“要说副作用的话,此药会引起骨质疏松。”我同学听后几乎晕倒。  这个故事如果让赵本山演小品,绝对比“卖拐”精彩。  如果我同学不多长个心眼,再服那位医生开的胃药,这辈子还有解套之日吗?到最后,就是双腿一蹬、眼睛一闭、呜呼衰哉了。  近日,先生的一位(医院)院长朋友,盛请先生去其医院做多普乐全身检查,称是目前最先进最全面的体检。听后,我对先生说:“拜托你不要做一条被网的鱼啦!”多普乐越先进越全面,被网住的鱼就越多,仅此而已。  西医是研究疾病的医学,也是商业医学,一切以赚钱为目的,所以它想方设法要在我们身上找疾病,体检就是最好的手段。  德国从1989年10月开始有了全民健康检查,两年后,健保医生提出自傲的数据:受检者中,只有43%检查结果没病;其余57%从而落入医学大网。因此随着检查项目的增加,患病风险群的比例自然也跟着提高。  杜塞尔多夫的乌伟海尔医生预言:“可以预见,再过几年,除了没参加健康体检的人以外,几乎没有人是健康的。”1991年,德国《医师报》报道:“若一切顺利,每家诊所只要来1000名体检者,每两年就大约多出70000马克收入,若同时做防癌筛检,营收将有更多成长空间。太好了。”可见,体检和疾病是利益集团达成的协定,他们织好一张张美丽的网,让不明就里的国人自投罗网。  我及时地醒悟过来,因为我对英国作家赫胥黎的“医学已进步到不再有人健康了”这句名言感同身受。三、中医是研究健康的医学  当我明白西医的宗旨就是变着法儿找我们的“病”,变着法儿掏我们口袋里的钱,变着法儿让我们长期依赖他们的药物这些伎俩后,我怕而远之,我开始接触我们的中医文化,发现传统的中医恰恰与西医相反,是劝我们少吃药、多锻炼,尽量调动我们人体自身的修复功能,少花冤枉钱。  原来有着几千年历史的中医博大精深,随着我对中医的了解,我发现中医才是研究健康的医学。中医学最大的特点就是整体观念。  所谓整体观念,就是不孤立地看待局部的病变,总是从人体的内部联系、人体与外界的联系中去认识它。在研究人体的生理、病理以及治疗规律的时候,中医不用分解的、打开来看的方法,而是把人体看作是一个整体进行仔细的观察、详细的记录,从大量的临床现象中总结规律,推导人体的内部联系,这也就是黑箱理论方法。  黑箱理论方法放在日常生活中,就如同买西瓜。不懂西瓜的我,每次只能买切开的、看见瓜瓤是红的才敢买,但这也不能保证买回去的西瓜是甜的。  可是我有位朋友,只要把西瓜抱到耳朵边拍一拍,弹一弹,再看看瓜蒂,就能断定瓜的质量,几乎从未失手。挑瓜如同中医摸脉,靠的都是经验。不会挑瓜的我,就像西医治病,要眼见为实,要确认瓜的内部组织是否OK,否则坚决不买。(就差细胞分析和化验了)  中医还有上、中、下之分,“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最厉害的西医亦仅仅是治已病,所以最低层次的中医也比最高层次的西医强。因为西医治完“已病”后,又会制造出另一种病来。  而中医在扶正固本和平衡阴阳的前提下,根据“证”所传递的信息,可达到“察外形以知内变,从现象以求本质”,从而辨证论治,从整体入手进行“综合作战”,这就是为什么有的患者来求诊的时候,只想治咳嗽或便秘,调理一段时间后,胃痛腰酸等其他病症也解决了的缘故。  22岁的外甥招工时体检出肺结核,当地医院免费提供治疗,然而3个月后,医生就要求他服护肝药,又过两个月后,再要求他服护肾的药,先不说每月四五百元的护肝护肾药要自费,更可怕的是经过半年的治疗后,外甥浑身无力,上楼喘气,失眠纳差,脸色泛黄。这哪是一个年轻小伙子所应有的健康状态呀!一点精气神都没有。  唉,肺结核还未治好,肝功能和肾功能又在遭受破坏,这种治疗与杀鸡取卵有什么区别?就是肺结核的指标符合西医的标准了,但那是在牺牲肝肾功能的基础上获得的。  我让外甥把所有的西药统统扔到垃圾桶,马上找传统中医、明医赵老师调理,只服中药,不去结核病院取药也不做任何检查。一个半月后,外甥去医院复检,所有指标正常,医生很纳闷,觉得外甥“失踪”一个多月后怎么就康复了。他们能搞明白才怪呢?  前面提到的加拿大同学,得严重的胃病后,健康每况愈下,动辄感冒发烧,到后来是盗夜汗,严重时每晚需换两套睡衣和床单。大家或许不清楚,西药是最厉害的苦寒药,所有的苦寒药都伤脾胃和肾阳,阳少肯定就阴脱,所以同学的汗会不自主地排出来。  肾属先天,脾胃属后天,肾为全身器官的正常运作提供能量,而脾胃又为肾输送补给。这两大功能遭受破坏,就如同腹背同时受敌,焉有活路乎?  同学与我在MSN上聊了一些时日后,从加拿大飞回来,我把她的脉象和舌象电告赵老师,按赵老师开的处方,我让她带了部分草药回多伦多,部分在当地华人开的药店配。同学喝药当晚,盗汗就减为一次,喝完一付药后(一付药喝三天),盗汗问题基本解决。  她觉得很神,问能否帮她的胃病治好,我说赵老师开的药全都是治人,目的是恢复你自身的阳气即正气,你正气足了,就具备了自愈和修复的能力。《内经》所讲的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西医治病,中医治人。中医在辨证施治时,不会局限在“症”上,而是通过“四诊”后宏观地分析和研究“证”,再做出判断,然后是“综合治理”四、自己的健康自己主宰  我们的身体发肤,受之于父母,源自于父母。几千年来,时代在变,科学技术在变,但我们的身体没有变,我们的五脏六腑与几千年前的一模一样。  然而,在生活、饮食、穿着、学习、意识等各个领域都讲科学的前提下,我们也想让自己的身体“科学”起来,于是把健康交给科学的仪器,把日常生活交给科学家们的建议,一天多少杯水,多少种多少粒的维生素,多少的矿物质、多少的碳水化合物……我们被科学牵着鼻子走,但我们健康吗?在科学昌明的今天,为什么病种越来越多?为什么绝症越来越多?  我们太相信科学这个“理”了,从而远离了中医这个“道”。然而中医理论中包含有生命的至善原理即最高原理,这个原理就是生生之道,就是天人合一,就是阴阳平衡,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这与西医注重看人体的器官、细胞、组织、数据、细菌这些静止的、个体的物质有天壤之别。  但许多人走进体检这个误区,以为体检指标正常身体就是健康的,体检指标异常身体就是有病的。  大家都知道,体检出来的数据和指标只代表我们体检时那一瞬间的身体状况,它是死的,是静止的。但生命是动态的,气血是动态的,人每时每刻都受“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六淫”(风寒暑湿燥火)的影响,一周前的体检结果不能说明一周后的身体状况。  希腊哲人赫拉克利特说过: “人不可能两次同时踏进同一条河流。” 那么,人的健康状况又何不是因时因地改变的呢!?  我有一亲戚,70多岁,年年的体检指标都正常,比四十多岁的人还正常,却在几个月前倒在路上,脑溢血,至今躺在医院昏迷不醒。还有更多的人上半年体检还是好好的,下半年却查出肿瘤,且一确诊就是晚期。有多少幸运者能如西医宣扬的那样“早检查早治疗早康复”?又有多少人不是“早检查早治疗早痛苦早死亡”的?  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要去相信体检指标?为什么要去接受西医给我们的种种的负面信息和心理暗示?为什么不相信我们人体自身的修复功能和自愈能力?  2500年前,老子就告诉后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所以我尽量让自己的健康顺其自然,不受体检指标和数据的干扰,把自己的健康交给观天参地的自然科学、长青医学——中医,尽可能地“法自然”,以达到天人合一。  可是,还有许许多多的人坚信五花八门、琳琅满目的所谓先进的体检仪器,以为这些仪器才是自己健康的裁决者。殊不知,这些仪器再科学再权威,过不了20年,就会被更先进的所替代,能存下来的也就了了无几。  那么,这些经不起时间检验的医学检测手段,值得我们信任吗?再说,体检标准是仪器制造商和药品制造商说了算,有药才有病,有病就会有相应的检查仪器,所有的一切都是这些利益集团挖好的陷阱,让你掏钱往阱里跳。  想想挺可笑的,聪明的国人宁愿扔掉我们延续了几千年的养生文化,扔掉经得起时间检验、与天地同在的传统中医学,不相信自己的祖先,不相信自己,却相信十几二十年后就要被淘汰的诊断手段和药物。  这时,我不由地想起老子的一句话:“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莫非老子2500年前就料到他的子孙后代会有今日的选择,才会发出如此的感叹?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上海青浦区中医馆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