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情感偏差中的社交回避投资者认知心理与偏差

  摘 要 采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自尊量表(SES)和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SAD)对河南省18个市的600名残" />
免费阅读期刊
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残疾人领悟社会支持对其社交回避及苦恼的影响:自尊的调节作用
  摘 要 采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自尊量表(SES)和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SAD)对河南省18个市的600名残疾人和600名非残疾人进行调查,探讨残疾人与非残疾人之间的部分差异以及残疾人领悟社会支持、自尊与社会回避及苦恼的关系。结果发现:(1)残疾人与非残疾人在领悟朋友支持和自尊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2)残疾人领悟朋友支持、家人支持以及其他支持的水平均能够显著反向预测社交回避及社交苦恼;(3)自尊能够调节残疾人领悟家人支持、领悟社会支持总分与社交回避的关系以及领悟家人支持、其他支持、领悟社会支持总分与社交苦恼的关系。因此,自尊在残疾人领悟社会支持与社交回避及苦恼的关系中起调节作用。研究结论对降低残疾人社交回避及苦恼具有理论和实践的参考价值。 中国论文网 /1/view-7708597.htm  关键词 残疾人;领悟社会支持;社交回避及苦恼;自尊;调节效应   分类号 B849   DOI: 10.ki.issn16.11.002   1 引言   根据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推算2010年末我国残疾人总人数达到8502万人(中国残疾人联合会,2012)。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要求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习近平,2015),而残疾人身心是否健康、家庭是否幸福、生活水平是否达到小康,是衡量我国能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依据。随着当代医学与积极心理学的不断发展,人们关注的重点已经从个体的行为逐渐转移至个体的心理。残疾人是一个由于身体残缺与功能障碍而有着特殊困难的社会群体(郑功成,2008),其心理问题已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2013年度中国残疾人状况及小康进程监测报告》显示:残疾人很少参与社区文化、体育活动,有近三分之二的残疾人没有真正走出家门、融入社会(陈功,吕庆?矗?陈新民,2014)。由此可见,社交回避是当前我国残疾人面临的普遍问题。   社交是人在社会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社交回避是指个体回避参与社交活动的一种倾向,表现为因某些理由而拒绝与他人在一起、拒绝交谈甚至回避所有人;社交苦恼包括社交中体验到的负性情感或正性情感体验的缺失(Wright, Busnello, Buratto, & Stein, 2012)。研究表明,残疾人在行为上大多倾向于自我封闭、回避与他人交往(弋鹏,张茂林,2010)。并且,年龄段也会对残疾人的社交回避及苦恼产生不同影响,例如:相比于正常儿童,残疾儿童更多的表现出缄默、闭锁等交往问题(何侃,2012),残疾中学生在强迫和偏执倾向上显著高于普通学生(密忠祥,刘松怀,卢迪迪,2013),而相比于健康成年人,残疾成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普遍较差,存在孤独、社交焦虑、自卑等情绪问题,严重者甚至有自杀意念(闫洪丰, 胡毅, 黄峥, 陈祉妍, 刘正奎,2013)。社交回避及苦恼常常困扰着残疾人,并逐渐导致其脱离主流社会群体,在与同龄人交往时被边缘化,已经影响到他们正常的社交、学习、康复和发展。   领悟社会支持是指个体在社会中对受尊重、被支持、理解的情感体验和满意程度,并分为朋友支持、家庭支持和其他支持(Sarason, Pierce, Shearin, Sarason, Waltz, & Poppe, 1991)。Wood,Maltby,Gillett, Linley和Joseph(2008)提出的社会认知理论指出,领悟社会支持水平高的个体更能敏感地体会到来自社会的支持,倾向于认为社交的价值大,从而更易参与到社交活动中去,进而降低自身的社交回避及苦恼。并且,实证研究发现,领悟社会支持能够影响社交回避及苦恼,并与其显著负相关,尤其是家庭支持维度的影响更为突出(王艳芝,2007)。因此,将领悟社会支持引入社交研究,有利于揭示个体在社交过程中如何更好地调整心态,对探索残疾人社交回避及苦恼的心理机制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虽然领悟社会支持可能会对社交回避及苦恼产生重要影响,但这种影响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考虑到相同领悟社会支持水平残疾人的社交回避及苦恼水平并不完全相同(张林, 刘?觯?谢文澜,李文涛, 2015),因此,有必要考察是否有其它变量调节领悟社会支持与社交回避及苦恼之间的关系。   自尊是个体对自我的情感性评价,是自我的核心成分和人格特征中关于自我价值感的核心概念,影响着个体应对周围环境的方式(Kernis, 2003)。一方面,个体自尊水平较高时,对自己越是接纳和喜欢,便会觉得自己是有价值的,相应地,也会开放自己,将自己的快乐和忧愁与别人分享,对于家人、朋友、老师、同学等的帮助和支持的感受性也会增强,因而领悟社会支持水平也会较高(张静敏,2012),进而降低个体的社交回避及苦恼;另一方面,残疾人因为自身生理和心理的缺陷导致其自尊水平较低,常处于消极的社会评价和反馈中,其表现为负性注意偏向(Dandeneau & Baldwin,2009),换句话说,他们会认为社会对其没有提供足够的支持,其社交适应力会迅速减弱(姚晓琳,刘洪,郭成,2010)。因此,对于残疾个体来说,领悟社会支持可能会丧失其对抗风险的能力,此时,无论残疾人领悟社会支持的水平如何,其社交回避及苦恼都可能较高。虽然没有研究直接探讨在残疾人领悟社会支持预测其社交回避及苦恼时,是否会受个体自尊水平的影响,但是基于以往大量相关研究,我们推测,自尊可能会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   目前,在探讨领悟社会支持与社交回避及苦恼关系的研究中,较少将残疾人作为调查对象。因此,本研究采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自尊量表和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测查残疾人领悟社会支持和社交回避及苦恼的关系,并试图探讨自尊在其中的调节作用。   2 方法   2.1 被试   采取整群抽样法从河南省抽取600名残疾人和600名非残疾人作为被试,剔除无效问卷,共回收残疾人有效问卷406份,回收率为67.7%;共回收非残疾人有效问卷447份,回收率为76.2%。具体人口统计学特征分析见表1。
  2.2 工具   2.2.1 领悟社会支持量表   采用Blumenthal, Burg, Barefoot, Williams, Haney和Zimet(1987)编制的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Scale,PSSS)。该量表含12个自评项目,每个项目采用1至7七级计分法,分为家庭支持、朋友支持和其他支持三个维度。对问卷(N=406)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表明:RM-SEA=0.04,NNFI=0.93,CFI=0.95,SRMR=0.04,模型拟合良好,问卷的结构效度良好。   2.2.2 自尊量表   采用Rosenber(1965)编制的自尊量表(The Self-Esteem Scale,SES)。该量表包括10个项目,分4点计分。总分范围为10~40分,分值越高,表明自尊程度越高;重测信度为0.85,本研究问卷的合成信度是0.86,其95%置信区间是[0.84,0.88]。   2.2.3 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   采用由Watson和Friend(1969)编制的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Social Avoidance and Distress Scale,SAD)。量表共28题,采用“是-否”评计法,条目与总分的平均相关系数为0.77。所有条目中14条用于评价社交回避,14条用于评定社交苦恼,回避与苦恼分量表的信度系数分别为0.85和0.87,本研究问卷的合成信度是0.84,其95%置信区间是[0.82,0.86]。   2.3 施测过程与统计分析   以家庭住址为单位进行团体施测,每个省辖市由两名主试负责,主试均为有施测经验的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在施测前,研究者对主试进行针对问卷施测的专门培训,培训内容包括指导语、问卷内容以及施测过程中的注意事项。施测结束后,由主试统一收回问卷,并对问卷进行整理、核查。   采用SPSS19.0进行数据录入和数据分析。使用方差分析、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等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   3 结果   3.1 残疾人与非残疾人在领悟社会支持、自尊与社交回避及苦恼维度的对比分析   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残疾人在领悟社会支持和自尊维度上的得分均低于非残疾人,在社交回避及苦恼维度上的得分与非残疾人差异不大。其中,残疾人与非残疾人在领悟朋友支持和自尊维度上差异存在显著性。   3.2 领悟社会支持、自尊与社交回避及苦恼的相关分析   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结果表明,领悟社会支持中的朋友支持、家人支持、其他支持和自尊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且不同性质的领悟社会支持与社交回避、社交苦恼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社交回避与社交苦恼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   3.3 自尊对领悟社会支持与社交回避及苦恼之间关系的调节效应分析   采用带有乘积项的回归模型做层次回归分析,考察自尊在残疾人领悟社会支持与社交回避及苦恼关系中的调节作用。由表4的结果可见,自尊(β=-0.29,p<0.001)、朋友支持(β=-0.18,p<0.001)、家人支持(β=-0.13,p<0.05)、其他支持(β=-0.26,p<0.001)和领悟社会支持总分(β=-0.22,p<0.01)均能显著反向预测社交回避;并且自尊(β=-0.27,p<0.001)、朋友支持(β=-0.14,p<0.01)、家人支持(β=-0.11,p<0.05)、其他支持(β=-0.17,p<0.01)和领悟社会支持总分(β=-0.17,p<0.01)也均能显著反向预测社交苦恼。由表3分层回归分析第二步结果可见,自尊与家人支持的乘积项(β=-0.15,p<0.01)和自尊与领悟社会支持总分的乘积项(β=-0.75,p<0.01)对社交回避的反向预测显著;自尊与家人支持的乘积项(β=-0.15,p<0.01)、自尊与其他支持的乘积项(β=-0.10,p<0.05)和自尊与领悟社会支持总分的乘积项(β=-1.13,p<0.001)对社交苦恼的反向预测显著。即自尊在家人支持、领悟社会支持总分与社交回避的关系以及家人支持、其他支持和领悟社会支持总分与社交苦恼的关系中起调节作用。   为了进一步分析自尊的调节作用趋势,按自尊的Z分数为1和-1进行分组,Z分数为1是高自尊水平组,共88人;Z分数为-1是低自尊水平组,共55人。在此基础上,绘制调节作用示意图(以自尊调节领悟社会支持总分对社交回避及苦恼的影响为例),如图1和图2。从图中可以看出领悟社会支持对社交回避及苦恼的影响“怎样”受到自尊的调节,直线斜率衡量了领悟社会支持对社交回避及苦恼的影响。   简单斜率检验表明(Dearing & Hamilton, 2006),随着领悟社会支持水平的提高,高自尊水平个体的社交回避及苦恼下降更快。换一个角度也可以说,领悟社会支持对社交回避及苦恼的反向预测力会随着个体自尊水平的提高而提高。然而,在个体自尊水平较低时,领悟社会支持对社交回避及苦恼的预测不显著,换句话说,当个体自尊水平非常低时,无论个体领悟家庭支持水平的高低,其社交回避及苦恼水平都将较高。   4 讨论   社交是促进个体身心发展的重要途径,无论是非残疾人,还是残疾人,社交都是其日常生活的重要内容。本研究在验证了领悟社会支持与社交回避及苦恼直接联系的基础上,构建并检验了一个调节模型,即自尊在领悟社会支持对社交回避及苦恼影响中的调节作用。   4.1 残疾人与非残疾人在领悟社会支持、社交回避及苦恼以及自尊上的比较   本研究发现,残疾人在领悟社会支持和自尊维度上的得分低于非残疾人,在社交回避及苦恼维度上的得分与非残疾人差异不大。以往研究表明,残疾人的心理健康状况比非残疾人更差,更容易出现自卑、孤独和抑郁等情绪(李文涛,谢文澜,张林,2012),这可能会导致其主观感受到的社会支持以及自尊水平较低。然而在社交回避及苦恼方面,残疾人与非残疾人相差不大。一方面,可能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开始关注残疾人这一特殊群体,并鼓励社会积极接纳残疾人,也鼓励残疾人参与社交;另一方面,我国目前仍处于转型期,社会施加给人们的压力与日俱增,这可能使得非残疾人在高压之下也没有过多的时间与精力投入到社交之中(左玉珍,2009),并导致其社交回避及苦恼水平较高。
  4.2 残疾人领悟社会支持与社交回避及苦恼的关系   本研究发现残疾人领悟社会支持对社交回避及苦恼具有反向预测力,这与以往结论一致(刘艳丁,胡雪慧, 李菲菲, 高燕, 高丽, 画妍,杨群, 王东光,2013;Calsyn, Winter, & Burger,2005)。领悟社会支持水平比较高的个体更可能将他人的任意行为解释为支持性的(Brissette, Scheermf, & Carversc,2002),这可以驱使个体主动寻找社交机会,积极应对社交问题,从而降低自身的社交回避及苦恼。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发现,残疾人大多会有异于常人的外在表现与心理变化,对他人司空见惯的行为举止会产生敏感的反应。首先,由于残疾人更容易注意到外界环境中的拒绝性信息,往往会将他人的一些消极反应理解为受到被他人排斥;其次,由于体验不到社会的支持,残疾人常对自身的社交能力产生怀疑,甚至对自身价值也产生怀疑(Santuzzi,2011),从而引起社交回避。而残疾人的这种偏见又进而继续影响个体领悟社会支持水平,最终导致一种恶性循环(Wright, Busnello, Buratto, & Stein,2012)。对拒绝信息的注意偏向则进一步增加了残疾人个体被他人拒绝或丧失社会支持的可能(Murray, Holmes, & Griffin,2000)。不可否认,领悟社会支持有利于降低个体的社交回避及苦恼;而在是否社交这个问题上,更多需要的是果断的行动,如果因为自身生理上的缺陷而产生对社交的回避或苦恼,不果敢付诸行动,往往使个体产生更加严重的心理或生理方面的问题,并且严重阻碍个体身心全面发展。   4.3 残疾人自尊对领悟社会支持与社交回避及苦恼关系的调节效应   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高自尊水平对个体心理健康具有积极的正效应,它对积极的认知、动机、情感、社会行为等都具有重要影响,在人际交往中,高自尊水平的个体具有积极的社交行为;而低自尊水平个体容易产生社交焦虑体验与社交回避行为(洪幼娟,宋兴川,2014),严重的社交焦虑将影响个体的学习、生活、心理健康和社会功能,增强抑郁和反社会行为。残疾人由于自身生理和心理的缺陷,更加容易歪曲社交环境中线索的本意,解释为带有威胁和敌意的信息,进而认知为害怕别人看出自己的缺点,害怕别人不喜欢自己,害怕别人对自己的行为感到可笑,害怕自己不能被他人信任等等。正是过分在意并内化这些认识,出现了难以与人交往、回避社交场合和形成消极的自我评价等。   本研究还发现,自尊能够调节残疾人领悟社会支持与社交回避及苦恼的关系。具体来讲,随着领悟其他支持水平的提高,高自尊水平个体的社交回避及苦恼下降更快。很可能是由于高自尊的个体更容易从良好的人际关系当中体验到更多的帮助和支持,从而缓解了自身对于社交的回避及苦恼;相反,低自尊的个体不能够从人际关系当中得到关于帮助和支持的良好体验,从而对人际关系表现出更多的拒绝和回避(Orth, Robins, & Roberts,2008);其次,高自尊的残疾人有较高的自我评价,在社交中能够保持高度的自我同一,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社交状况较好;而低自尊的残疾人因为对自己的能力缺乏信心,经常为能得到他人的承认和接纳而担心,继而出现社交恐惧、焦虑等负性情绪体验(俞爱月,2004)。因此,本研究假设模型得到证明:自尊在残疾人领悟社会支持与社交回避及苦恼的关系中起调节作用。   4.4 意义及展望   以往社交研究主要关注大学生或非残疾人,对残疾人社交问题有所忽视,本研究将残疾人作为调查对象,并将自尊引入社交回避及苦恼研究,探讨领悟社会支持与社交回避及苦恼的关系,为残疾人社交研究做出了有益的探索。但本研究仍存在一些局限:本研究选取的被试均来自与河南省,且被试性别分布偏男性,所以在进行结果推论时需慎重;研究是一项横断研究,因此在因果推论上存在困难,如若进行追踪研究,对变量的动态性发展会有更为恰当的解释。在之后的研究中,可以进一步扩大样本选取的地域以及增加对女性被试的选取,并采用追踪研究。   另外,目前对残疾人心理和行为特点的研究较多还停留在表面,有关影响残疾人社交回避及苦恼的心理机制研究还较为薄弱,因此后续研究可以重点考察先天和后天残疾个体、伤残初期和后期个体在心理特征等方面的差异;其次,以往研究较多关注残疾人的生理障碍,而针对由生理障碍导致的残疾人心理障碍的研究相对较少。因此后续研究可以考察心理障碍给残疾人带来的其他影响。   5 结论   本研究得出如下结论:   (1)残疾人与非残疾人在领悟朋友支持和自尊维度上差异存在显著性。   (2)残疾人领悟朋友支持、家人支持以及其他支持的水平均能够显著反向预测社交回避及社交苦恼。   (3)自尊能够调节残疾人领悟家人支持、领悟社会支持总分与社交回避的关系以及领悟家人支持、其他支持、领悟社会支持总分与社交苦恼的关系。   参考文献   陈功, 吕庆?矗? 陈新民(2014). 2013年度中国残疾人状况及小康进程分析. 残疾人研究, (2), 86-95.   何侃(2012). 残疾儿童教育现状与展望. 残疾人研究, (2), 15-20.   洪幼娟, 宋兴川(2014). 自尊对自尊需要与社交焦虑的调节与中介作用.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2(2), 285-287.   李文涛, 谢文澜, 张林(2012). 残疾人与正常群体心理生活质量的比较研究.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7), 993-995.   刘艳丁, 胡雪慧, 李菲菲, 高燕, 高丽, 画妍, 杨群, 王东光(2013). 军队基层卫生工作者领悟社会支持与社交回避及苦恼现象调查.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1(3), 390-391.   密忠祥, 刘松怀, 卢迪迪(2013).伤病致残初期心理干预策略探讨. 残疾人研究, (4), 15-18.
  汪向东(1999). 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   王艳芝(2007). 大学生社交回避及苦恼与领悟社会支持状况分析. 中国学校卫生, 28(3), 235-237.   习近平(2015). 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说明. 共产党员(河北), (27), 20-25.   萧潇(2016). 聋哑青少年社交焦虑的解释偏差矫正干预研究.安徽医科大学硕士论文.   闫洪丰, 胡毅, 黄峥, 陈祉妍, 刘正奎(2013). 成年残疾人心理健康现状评估与分析. 残疾人研究, (4), 5-10.   姚晓琳, 刘洪, 郭成 (2010). 大学生领悟社会支持与社交自尊的关系. 中国学校卫生, 31(11), .   弋鹏, 张茂林(2010). 聋人大学生人际关系困扰及其与社会支持、自尊的关系研究.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18(3), 356-358.   俞爱月 (2004). 绍兴文理学院259 名医学生自尊水平分析. 中国学校卫生, 25(5):599-599.   张静敏 (2012). 大学生自尊、领悟社会支持与人际信任的关系研究. 河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张林, 刘?觯? 谢文澜, 李文涛 (2015). 成年期残疾个体对不同类型社交线索的注意偏向. 心理发展与教育, 31(6), 676-684.   郑功成 (2008). 残疾人社会保障: 现状及发展思路.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1), 2-9.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2012). 2010年末全国残疾人总数及各类、不同残疾等级人数. 中残联网站, , 取自http://www./sjzx/cjrgk/ 581.shtml.   左玉珍 (2009). 论社会压力下当代中国青年的选择.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3),76-80.   Blumenthal, J.A., Burg, M.M., Barefoot, J., Williams, R.B., Haney, T., & Zimet, G. (1987). Social support, type A behavior, and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Psychosomatic Medicine, 49(4), 325-330.   Brissette, Scheermf, & Carversc. (2002). The role of optimism in social network development, coping and psychological adjustment during a life transi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 82(1), 102-111.   Calsyn, R. J., Winter J. P., & Burger G. K. (2005).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al anxiety and social support in adolescents: A test of competing causal models. Adolescents, 40(157), 103-108.   Dandeneau, S. D., & Baldwin, M.W. (2009). The buffering effects of rejectioninhibiting attentional training on social and performance threat among adult students. 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Psychology, 34(1), 42-50.   Dearing, E., & Hamilton, L. C. (2006). Contemporary advances and classic advice for analyzing mediating and moderating variables. Monographs of the Society for Research in Child Development, 71(3), 88-104.   Kernis, M. H. (2003). Toward a conceptualization of optimal selfesteem. Psychological Inquiry, 14(13), 1-26.   Moses, T. (2010). Being treated differently: Stigma experiences with family, peers, and school staff among adolescents with mental health disorders. Social Science & Medicine, 70(7), 985-993.   Moore, M. E., Konrad, A. M., Yang,Y., Ng, E. S. W., & Doherty, A. J. (2011). The vocational wellbeing of workers with childhood onset of disability: Life satisfaction and perceived workplace discrimination.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79(3), 681-698.
  Murray, S. L., Holmes, J. G., & Griffin, D. W. (2000). Selfesteem and the quest for felt security: How perceived regard regulates attachment processe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8(3), 478-498.   Orth, U., Robins R. W., & Roberts B. W. (2008). Low selfesteem prospectively predicts depression in adolescence and young adulthood.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95(3), 695-708.   Rosenberg, M.J. (1965). Society and the adolescent selfimage.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Santuzzi, A. M. (2011). Anticipating evaluative social interactions involving persons with disabilities. Rehabilitation Psychology, 56 (3), 231-242.   Sarason, B. R., Pierce, G. R., Shearin, E. N., Sarason, I. G., Waltz, J. A., & Poppe, L. (1991).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and working models of self and actual other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60(2), 273-287.   Watson, D., & Friend, R.(1969). Measurement of socialevaluative anxiety. 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33(4), 448-457.   Wood, A. M., Maltby, J., Gillett, R., Linley, P.A., & Joseph, S. (2008). The role of gratitude in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support, stress, and depression: Two longitudinal studies. 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 42(4), 854-871.   Wright, D. B., Busnello, R. H. D., Buratto, L. G., & Stein, L. M. (2012). Are valence and social avoidance associated with the memory conformity effect? Acta Psychological, 141(1), 78-85.   Abstract:To discus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healthy people and people with disabilities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selfesteem and social avoidance and distress, we surveyed 600 people with disabilities and 600 healthy people in Henan province by using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Scale, Selfesteem Scale, and Social Avoidance and Distress Scale.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1)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people with disabilities and healthy people in perceived friends support and selfesteem. (2)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could significantly backward predict the social avoidance and distress of people with disabilities. (3) Selfesteem could moder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rceived familys and total score of social support and social avoidance, and it could also moder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rceived familys, others and total score of social support and social distress. Therefore, selfesteem played a moderating role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and social avoidance and distress. These findings have important theoretical and reference values and may contribute to decreasing social avoidance and distress of people with disabilities.   Key words: people with disabilities;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social avoidance and distress; selfesteem; moderating effect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