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书本腾讯微云分享有效期的经验有效的记录下来,感觉学的很杂

大家说了很多,也都有道理,学不来,更严格一点限定就是只读书的人不具备的素质,有哪些呢?镜像问题:
这个问题已经有800多个回答了,虽然我这个回答可能没人看,但还是想写几句。读书永远学不来的能力,是放下书,走出去行动的能力。读书肯定是好事,但也容易令人产生这么一种幻觉:读过某些道理,便以为自己懂了。读过人心鬼蜮,云诡波谲,便以为自己世事洞明,觉得世上之事不过如此,自己只是没遇上而已。这是十分可怕的。知乎上有一个问题,叫「为什么知道了很多道理,却还是过不好这一生?」答案其实十分简单:我们的一生是由无数个选择构成的。而人在作出选择的时候,往往是非理性的。这就是人最大的弱点:人是受情感驱动的,因而也是脆弱的。你读了再多的书,学会了再多的道理,在你面对实际的困境的时候,往往派不上什么用场。你知道要学会投资自己,以期在未来收获机遇,但当你结束了一天的劳累,你是否真的能关掉美剧和电影,强迫自己好好去读几页英语?你知道理性人追求边际效益,不考虑沉没成本,但当你真的面对抉择,要放弃你坚持了两年、三年、五年的东西,你能够放下执念么?你知道作出决策时要排除情感干扰,权衡各方面利弊,可当你真的面对能左右你未来十年的选择时,你是否真的能做到心如止水,还是犹豫徘徊、举棋不定?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在身心俱疲、状态极度不好的情况下,还得硬着头皮去做你不愿意的事情?比如,应酬,跑客户,看房子,又或者,面对日常生活里繁重的琐事。而你这样做,只是为了拼尽全力维护你小小的安定的环境,不至于支离破碎?你是否感受过那种在命运面前、在整个社会面前深深的无力感?你是否体验过,被朋友背叛的心寒,一个人在深夜醒来的孤独,每天奋斗12个小时仍看不到未来的灰暗,肩负着债务、忙到没时间喘息的绝望,与机遇失之交臂的遗憾,怀疑自己能力、乃至生存意义的虚无感……?这些东西,都是读书无法给你的。书可以告诉你很多道理,但永远给不了的,是面对困境时内心的真实感受,以及作出选择时坚决的心境。这两样东西,只有当你去经历了很多事情,沮丧过、失望过、痛哭过,你才能真正地把握到,也才能真正地拥有。你会发现,生命中有许多属于自己的寒冷和深渊,只能够自己去面对。它们考验的,是你经过千锤百炼、早已刀削斧劈难动分毫的内心。没有谁能够代替你去承担,也没有哪本书能够帮你去抵抗。知行合一,最难的永远是行。如同
所说,读书和阅历永远是互补的关系。可惜的是,许多读书人,最大的误区,就是以为读书可以代替阅历。读书可以给你力量,但造就一颗强大的内心,需要提高对痛苦的阈值。也就是说,你必须一次又一次地去经历痛苦,或许是风险,或许是损失,或许是恐惧,或许是你所厌弃和排斥的事物,直到你能够承受痛苦,你才能不被痛苦所左右。这没有哪一本书能够教会你,一千本书、一万本书也不能。然而,这恰恰是读书最大的副作用。读书的本质,仍然是一种「舒适区」。读书的时候,你是在观看别人的生活,始终没有参与其中。书中的悲欢离合,是主角的故事;书中的艰难决策,也是主角作出的。你始终只是一个观察者,永远体会不到面对困境的绝望和无力。所以,很多时候,读书,或者说埋头于读书,其实是一种逃避恐惧和风险的行为。在书里面,你永远是安全的,永远不用被卷入现实的风暴中。也因此,你失去了真正磨练自己的机会。更甚者,它会给你这么一种错觉:你读过了许多故事,自以为明白了许多道理,但你并不是真正明白,只是自己认为明白了而已。当你真的遇到书里的情形时,即使你知道正确答案,你有勇气选择那一条路么?我感觉到,读书多的人,大多有这么一种倾向:遇到任何一件事情,喜欢先退一步,好好思考,考虑完,再决定要不要前进。而结果往往是:算了,还是不要前进吧。所以,好好去体验身边的生活。去做一些平时想做但不敢做的事,去挑战自己的极限,去经历各种不同的经历。不要怕风险,也不要怕损失。书可以教会你各种各样的招式,但如果你不在实战中用出来,就永远算不上一个高手。
是绝“情”的能力,这里的“情”,并非指男女之情,而是指情绪。(谢谢大家的赞同和认可,文末新增干货,是关于战胜拖延症的,希望能有用)情绪的范围太广,愤怒,恐惧,求关注,求存在,求回应,这些都是大部分人所常具备的,不过有些时候,真该学会去适当地忽略这些感受。只是很多人读了很多的书,变得越来越多愁善感,控制情绪的能力越来越差。我也是个喜欢阅读的人,在社会上跌跌撞撞了几年后,才渐渐摸索到了这条只读书绝难学到的技巧。培养这种能力,读书永远代替不了真实的体验。 在温哥华厮混几年,有幸见识到了很多领域的精英大佬,有些是往昔叱咤风云,黑白两道通吃的大人物。与他们相处聊天,发现这些人有一个共通点——在他们身上极少觉察到情绪的变化。哪怕是偶尔讲起往事,说到惊险万分的情节,也不过是淡淡一笑。我一开始也以为,他们是已经取得了这个成就,已经有足够丰富的体验,承受风险的能力足够强,因此才具备这种特质。直到后来,我想起了D君的故事。D和我是十几年交情的兄弟。高中的时候我瘦小羸弱,去外地读书,一开始被当地的孩子欺负,他和我平时关系不错,看不惯,就帮我教训了对方。后来有一次我俩被一帮人围攻,我吓得发抖,但他们揍D的时候,我拼着血气之勇喊着,你们别打我兄弟,说完要冲上要拼命。他拦住了我,说,让他们打吧。转头跟对方认怂道歉。呵,激情持续了半小时。我事后说你咋这么怂,大不了就拼命啊,他笑笑不说话。过了几天,当时揍过我和D的人中,为首的四个人陆续退学了。后来才知道,他通过舅舅找了一帮道上的弟兄,凑了满满两中巴车人,挨个找到了那四个人的家,当着对方爹妈的面,一一把对方开了瓢。不讨论对错,多年之后想起当时热血的场景,才越发觉得那时候D的做法是最优解。但是能够保持这种冷静的有几个?他家境一般,但是我丝毫不怀疑他会出人头地。果然,他在大学就开始创业——摆地摊。哈哈,我当时在北京魏公村摆地摊的经历就是跟他混来的。附近北外北舞的姑娘多,因此主要卖高仿的包包和围巾。我被城管捉过几次后就战战兢兢,不想干了,觉得丢不起这个人,很快就去了南方发展。往后陆续收到他的消息。在几个月后他跟我说,有个城管和他混熟了,会在检查前和他短信通知一下。再几个月后,他用赚的钱买了一辆高尔夫,在路边直接把后备箱敞开,里面放满货物卖,随开随走。到后来,来摆摊的人都纷纷模仿这一点,成了当时08年北外后街的一景,再后来全北京也流行起来。而D,已经利用平时积累的信息和资源,开始做起转租的生意,并最终在北京扎根。到底是先有这种忽略自身情绪和感受的能力在先,才比较容易获得成功,或是因果相反,各位应该有自己的判断了。不是在说鸡汤励志,而是在生活中挣扎了之后,才知道绝“情”的必要。我的工作是地产经纪,看起来收入尚可,但是温哥华的注册经纪有一万两千多个,最终能够活跃在这个行业的,不足十分之一。因为这行太苦了,客户逃单甩经纪不必多说,我见过最长的战线有拉到两年的。就是一直被吊着。我曾在冬夜去机场接过客人从国内托运过来的宠物狗,并且在为此客人服务四个月后,对方仍然甩掉了我。没有绝“情”的能力,早就崩溃了。想起了很多朋友常常和我抱怨:“老板今天怎么又批评我了,处处都看我不顺眼,同事处处笑话我,真憋屈,老子不干了,回家去。”“好不容易回家过年,爹妈整天唠叨,催我相亲结婚,还是去上班更痛快。”他其实到哪里都觉得不自在。知乎上也见到很多这样的留言:“反对加没有帮助,答主说的第二个观点太假了。”“好浓的鸡汤啊,答主扯那么多,有啥用?”他生气地关了手机,不禁感慨,知乎越来越水了。谢谢大家的认同,那我就再多说一点,算是对朋友们无私点赞的回馈。对付拖延症也可以用这个办法。做事拖延是因为内心有逃避的情绪,想去逃避本该做的事。但你想要逃的,终将会去面对,并且从一开始就没有真正摆脱过。最好的办法,就是忽略掉内心的恐慌,挣扎和对话,直接去做。不去瞎想,不去多说,只是去做,你内心自然就会有力量。这个道理,严格讲来,在古书中是有的,虽只是微光一现: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道德经·第五章》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太上忘情。〖词素解释〗:忘情而至公,不为情绪所动,不为情感所扰。“主都知道,主不在乎”另,无“情”的人,未必无情。附赠我与D君今年唯一的聊天记录。
知识学里面对知识有一种区分,叫作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显性知识指的是:能够用一种系统的方法表达的、正式而规范的知识,通常以语言、文字等结构化的形式存储,并且表现为产品外观、文件、数据库、说明书、公式和计算机程序等形式。隐性知识指的是:高度个体化的、难以形式化或沟通的、难以与他人共享的知识,通常以个人经验、印象、感悟、团队的默契、技术诀窍、组织文化、风俗等形式存在。其中,隐性知识是知识的主体,显性知识不过是所有知识的”冰山一角“。(援引自《信息分析》p20,沙勇忠,牛春华等编著,科学出版社,2009.8)一.这种区分体现了什么1.存在一个公共知识领域,我们在这里(一般是书面文字)看到的,学到的知识可以称作显性知识,这种知识对内部理论的逻辑自洽要求很严格、具有科学性、可证伪性,可以接受大部分人的检阅,但是呢,它往往剥离了个性。2.还有大量的隐性知识,也差不多就是这个题目里面所要求的所谓”书上没有的知识“,往往本身是高度个性化的,或者因为自身的“伪科学”性质,没法写到书上去。(就像在知乎答题一样,我要是老写一些非常个人的体会、表达我个人的价值观,看起来非常玄奥,但是可能会被喷死。)对这种区分进行延伸思考,还会发现:隐性知识如果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赞同(就像本回答的高票答案一样),那么意味着它根本就不是隐性知识(不具有高度个性化的特征,而进入了公共知识领域),而只是你没有见过的显性知识罢了。就像这个问题下面的很多回答一样,什么生活习惯、什么心理技巧,真的是书上没写呢还是你没看过那些书呢?其实,根据我的经验和阅历,上面的东西一点都不新鲜,书上早写好了。这些书包括一些讲思维方法、个人管理、人际交往与谋略的,你只要看得多了,也会和我一样的感受。比如我随便推荐几本:时间管理:《暗时间》,《把时间当作朋友》;思维方法:《学习之道》,《金字塔原理》;人际交往与谋略:《谋略与雄辩宝典》,《10秒钟让自己不同凡响》。二.个人体会就上面这么说当然不免跑题了,我自己也有很多平时不敢说的、听起来非常玄妙的、往往不可证伪的,非常个人化的心得体会:1.自相似性与稳定性对很多东西进行(静态)考察,你会发现它们具有高度的自相似性(或分形特征),这种自相似性保证了系统的稳定。比如在一个国家内,一个国家的组织结构(行政体系、政府结构)和一个省是相似的,一个省的结构和一个市又是相似的,一个市和一个县乃至于一个村都是相似的。(当然,到达村这一层,结构高度抽象化了)这种向内的相似性,或者递归的性质,就是自相似性。对这种自相似性进行考察,我们可以得到一个抽象的组织内核,这个内核的扩展和丰富就是向外的自我复制。(并且,这个内核往往是去意识形态的,是一个比较通用的人类组织结构,和最开始的人类族群内部的权力分层是相关的。)所谓人类社会的进步,本质上就是这个内核的改进。这个感悟有什么用呢?比如说,当你们一群人流落荒岛的时候,如何组织人群以保证群体的稳定性?那么,你就可以参照这个内核来作为组织的基础,比如谁在权力的上层,组织采取什么结构表决等等。同样,当你去到一个新的部落,你也可以把这个内核作为参考,来考察该部落的具体组织形态。2.阈值理论很多时候我们作为外行,学习一门新的东西的时候,总能感觉到存在一个壁垒,内行人在这个壁垒内部,有自己的话语体系和组织体系,外面的人完全进不去,你要想进入呢,必须要像鲤鱼跃龙门一样,让你的知识体系跨过某个无形的门槛。这其实也是说,现实本身不是连续的,是一个阶级分布的状态,人的进步总是向下约取。这个理论有什么用呢?那就是,如果你要努力学习某一门新的知识,就不要半途而废,你只有越过某一个点之后才会进入到门里面,才会获得一个可扩展的内核。(比如我之前回答过的一些问题,有很多人以为看了曼昆的《经济学原理》就入门经济学了,不可能的,简单地说你还是看不懂财经新闻,复杂一点地说:你知道的基本全是(新)古典理论,拿去考量生活中的现象,完全是不足够的,你没越过那个点,你跟没学过经济学的差不了多少。)我在另外一个答案里面也谈过这个:3.勒夏特列原理与广义平衡学过高中化学的肯定知道这个原理:。我第一次知道这个原理我就对它着迷了:这个原理对平衡的阐述是非常美妙的。任何事物都处于一个平衡中(内部平衡以及外部平衡),如果通过控制一个条件A破坏了这种平衡性,系统会为了回到平衡而产生额外的变动,这个额外的变动是以条件B的变动作为恢复的方式的。说大白话,就是:按下葫芦又起瓢。水缸里面,水、葫芦和瓢处于平衡态,你压制了葫芦,却没想到水压却把瓢给顶起来了。你用这个平衡理论观察生活,会发现很多事情的发生,本质上都是属于平衡的破坏与反噬。比如我有个小表弟,天天喜欢玩网游,然后被爸妈骂,把家里的网给断了;然后呢,他并没有学好,开始脱机看小电影了。。。。政府对一个行业A的压制或者扶持,短期来看,行业B必然会产生明显变动,而变动的方向就是以期达到原平衡。这个理论告诉我们:不仅要注重事物之间的平衡关系,还可以通过考察这个平衡关系,看到不可控变动条件变动的方向。(不可控的条件变动的方向总是指向原平衡态。)4.人的限制与认知为什么很多时候我们要选择特殊的认知方式来记忆与理解?比如树形图,比如文字与图形结合的认知。这些方法层面的东西本质上的来源是什么?为什么人会有各种情景依赖?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来讲,为什么人会有从众心理?服从权威心理?先入为主心理?为什么第一印象会持续那么久,对以后的影响极为深远?如果我们把人和一台通用计算机相比较的话,你会发现,这其实都是来自于人的限制。(未完待续。)5.超生长网络与金融系统我们现在有各种数理统计工具和模型,为什么还是不能很好地预测未来?这些统计模型本质上是什么?统计学本质上是在做什么?金融系统的不确定性为什么具有进化的特征?为什么一些传闻会自我验证?简答:(1).当下几乎所有的数理分析与预测模型,本质上都是生长模型,或者说逻辑斯蒂模型()的变种,包括典型的。而信息社会的空间发生了卷积,使得信息的流动具有超越原始的生长模型的特征。(或者说,信息在更高的维度内穿越,使得低纬度统计范围内的模型失效了。)(2).统计学本身其实可以理解为“寻求合适的数据压缩算法”。(未完待续。)三.延伸之谈1.请注意第一点:隐性知识,也就是书上看不到的知识,最好的学习方式当然不是看书,更不是刷知乎,而是自己去经历、去体会、去总结。我跟朋友聊天的时候就曾经说过,很多大道理年轻人都懂的,但是为什么做不到呢?就在于你没有被现实狠狠“捶”过,没有体会到人与人之间的差距、社会的残酷,脸皮太薄,底线太高。2.请注意第二点:隐性知识是高度个性化的。不要老是看着别人的经历简单地模仿,成功和失败都是很难复制的,少喝点鸡汤多干点实事。知乎上,整个中国到处都是浮躁的人,整个中国也到处都是loser。当然,也不要害怕去追求,什么时候都是来得及的。(我现在也在开始做一些别的领域内的事情,准备跨行。)3.未完待续的答案视情况更新。4.其余的一些相关答案:
谢邀我觉得就一点,悟性-背下来一本单词书也不一定考的过四六级-啃下来一本C语言书,拿到个Project也一样毫无头绪-实验之前背下来实验步骤,操作没什么错可一样复制不出结果-看了N本演讲学的书,真上台做Presentation的时候被一个问题卡住,楞在那大脑短路涨红了脸-牢记N多文史哲,依旧无法跟别人谈笑风生出口成章-整天看了那么多怎么追妹子的学问,结果还是没有女朋友等等悟性来源于意识,拿动物实验举个例子:对于一只聪明的黑猩猩,你可以训练它用水桶从水龙头里面接水然后去灭火然而黑猩猩在没有水龙头但是有一条小溪的时候,它却不知道用小溪里的水去灭火黑猩猩没有举一反三的能力,也就是人和动物最大的不同——别急着彰显你身为食物链顶端动物的优越感,先问问自己,是不是有的时候也跟黑猩猩一样,拘泥于自己的“学习状态”中,以为自己在学习,其实并没有过脑子.每件事情,每个知识点,是否去真正的思考、总结、达到了“看山不是山”的境界?有个朋友问到拥有怎样的思考模式才能更好地领悟,这个东西确实是天生的,但是后天可以锻炼一些思维能力来进行提升,其实展开来说有些复杂了,我就说两点具体实施方法吧:1. 自我暗示做这件事情的时候(比如背单词,做实验等)找一些东西让自己“找状态”,比如带上耳机打开固定的那个list的音乐(我一般都是古典乐),或者穿上白大褂的那瞬间化身为实验之神之类的~2. 实践出真知比如你去学英语,那么就去尝试模仿美剧中的口音,模仿那股神韵,催眠自己,觉得自己那瞬间就是个美国人,长久下来口语会有很大的提升比如去做实验,每个参数、剂量用的同时想想为什么用这个剂量,站在实验设计者的角度去想怎么想推进这个流程等等总之就是做这个事情的时候让自己的思维保持活跃,你就可以发现很多你作为一个“学习机器”的时候无法发现的一些东西,当你发现的多了,你才能真正的把你的所学拼成一个属于你自己的拼图,别人是无法复制的想想这大概也就是父辈们总是说“你没有用心看书”的原因吧~只可惜书本似乎很难直接教会我们这些事情~希望对你有所帮助以上
再次感谢各位知友盛情点赞,不管你们出于什么样的缘由,感谢你们。作为一个每天看一集TED的人,在那里也的确学到了很多,虽然不是一些让你发家致富的技能,但每每看完都有种被新的事物所震撼到的感觉,也不枉费我来人间走一遭。我判断一个TED演讲是否精彩有两个因素:第一是演讲者有哪些东西让我的脑洞大开,或者他所经历的,让我深受感动;第二就是看观众们的现场反应,如果结束的时候,所有的观众都站起来为演讲者鼓掌,这个演讲就是非常成功的,无论你同不同意他的观点,但他的演讲技巧,是你应该学习的。4.13更新1.2.3.(如何引发一次令人震撼的风潮)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最后为程序猿献上的TED演讲,将会让你们受益匪浅。
读书再多,也教不会你如何面对平凡琐碎的生活。生离死别,长篇阔论之外,于尘世如何自居,书中永远不会写。孙大圣一路靠化缘吃了多少白眼闭门羹,小龙女在绝情谷底怎么生火做饭洗衣服,贾府败落以后凤姐会不会为了三文钱和菜贩子骂街,大忙人何以琛看见儿子的成绩单得和赵默笙吵成什么样......“叫你管孩子,你看你管成什么样子!”“孩子不是你的咯?一天到晚加班什么时候操心过他的学习?”“我工作加班还不是为了这个家......”完全有可能发生,不是吗?鸡毛蒜皮,柴米油盐,人情世故,家长里短…这些八点档里面不够优雅,不够美好,不够格调的纷扰,才是每天要面对的生活。读书读多了,经常会不屑于这些“俗事”,不过,在没飞升成仙之前,能在俗世过得好,也是一门必修课呢。毕竟,刘皇叔也得在小商品批发市场卖草鞋。
是“悦己”的能力。我一度认为,悦己是这个世界上最最困难的事情了。我们可以为了“悦TA”做很多很多事情。可以为了悦心上人一往情深不痴不悔;可以为了悦父母而乖巧听话聪明懂事;可以为了悦老板而认真工作拼命加班;可以为了悦丈母娘咬牙买房车各种买;可以为了悦子女各种努力撑起一片天;可以为了悦客户而礼貌客气细心周到;……许多许多,不一而足。可是书上没有告诉我们怎么悦己啊!没有人告诉我们怎么让自己开心啊!我们活得那么辛苦,累得像条狗,甚至连狗都不如,压抑的情绪无法释放,连真心大笑的机会都那么少!大部分时候总是为了别人的期望努力着,自己内心真正想要什么又有多少人清楚呢?有多少人清晰明白懂得自己的内心世界呢?悦己真的好难啊!达到内心平静安宁祥和喜乐的状态,真的好难啊!悦己这么重要的能力,我都没有掌握,你跟我说其他有毛线用啊!
和 的答案点赞。我想补充一下。首先:1.关于“人际交往中的期望值管理能力”我的观点:(1)关于保留自己的攻击性。关于劣迹斑斑的人转好反而受欢迎,有一个人性的弱点在里面:就是一般人都有“取悦带有攻击性的人”的冲动。这种攻击性的来源可以是权力、语言、暴力。需要注意的是,使人们喜欢你,一定不能将攻击性施加给对方,让他们感到淡淡的威胁就够了。核心的原则是:我有伤害你的能力,但我不会使用。历史上缴械投降的人,现场往往和他们的期望差距甚远。按照需求理论,人们为了在心里上“安全”所愿意付出的代价要比你想象的高的多。例如,县城里的流氓经常会舞枪弄棒在人面前舞枪弄棒,或是虐猫踢狗什么的,他们是在展示自己的残忍。语言比较冲的人往往人们愿意在态度上软下来。“不打不相识”这种情况很容易在男生之间出现,等等。关于情场上的例子,我认为也侧面反映了这一点。一个流氓做了坏事没有被惩罚,做了好事被赞许的原因在于两个:其一,流氓不傻,在做坏事之前会观察他的对象。比如渣男盯上的女孩,一定不能有个能为她复仇的黑社会哥哥。其二,人们心态上迫切的需要将带有攻击性给他们施加压力的压力去掉,这在心理上会给人以极大的愉悦。因此一旦流氓转好,人们会迫不及待的进行赞美。特别是很多很好的人,近乎偏执的不愿意把别人想的太坏。(2)对于浪子回头女生为什么欢迎:这个道理和期望关系不大。女生对男生的核心需求:安全感。浪子回头的人完全能够满足。第一:能够出去浪的人,本身的人格魅力是很强的。往往比老好人要有趣的多。第二:女生愿意做男生的最后一个女人。她们会为此疯狂,之前的女生?noting。第三:出去浪的人谁没有几段伤心往事,工作奇遇,露水情缘,这些故事稍微一包装,就是很好的恋爱交流素材。第四:在恋爱关系中,浪子能够满足女孩子“驯服”的幻想,用自己的善良感化一个有力量的男子这种想象在青春期不要太多,篮球学渣痞子在高中版一路涨停。在工作中更极端的情况下,女生变成小三的原因,就是要用色情讨好可能对她造成损害的人。比如直属领导、霸道总裁什么的。第五:浪子在保留自我方面比好好男生强的太多。因为浪子的成长之路就是一路挑战社会、权威等施加的规范,而好好男人往往是一路适应规范的。所以浪子一般比较会发脾气,这个对给女孩子安全感太有帮助了。最后,一个好好男人一定要明白为什么做一个好好男人。一定是因为你认为好好男人值得做。披着好好男人的皮,想着浪子的事,那叫怂。(3)关于职场上的期望管理。我认为想要指望领导给你降期望那是不可能的。企业一定要尽力榨取员工的剩余价值。不被期望玩死的一个方法就是刚进入职场的时候,不要妄想自己可以在“干中学”。换句话说,你能干10分的工作,先按自己能干8分的工作来计划自己的发展,而不是看到了一个需要12分的机会就去争。在职场上,给你的领导指导和表扬你的空间,这件事情完完全全是你自己的事情。不要被人力资源什么淘汰、领导升值的许诺冲昏了阵脚。真正开始使劲要在对工作环境有了充分了解之后。总之,别太在乎别人的期望,多了解人性本身。2.关于“阈值自控意识”我自己有过深受其害的经历,因为害羞就不展开了。在我曾经学霸到学酥再到学渣的堕落旅程中,我曾对自己同学一直旺盛的精力感到绝望。子曰:“孔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一旦开始撸管旅程,你很快就发现时间过得飞快,白天无精打采,熬夜家常便饭,喜爱吃油腻食物,不爱参加体育运动,精神抑郁。我大约花了2年的时间才逐渐回复回来。恨不能早知道。3.关于"应对时空扭曲的应对能力"除了答主写的出离舒适区的方法外,我自己的方法是,周末多往大学跑,坚持记录自己的时间流向。记录时间最傻瓜的方法也是我在用的就是那个艾力做的34个金币时间管理法,一个XLS文件,配合有道云笔记。因为我心事重,以前单纯记日记经常会变成一大片混杂着分析、情绪、事件的东西。用了这个方法,至少我在记录的时候不用多想。晚上对重点事件扩展一下就完事了。不会遗漏。多往大学跑的秘密在于,朝气蓬勃的学妹在我看来是一个强烈的刺激,告诉我你一定要活的年轻。我相信,年轻是一种选择,只要记得自己只有4000多个周末,终究会死,拓展生命宽度的渴望就不会停止吧。没写完。-----------------------------------------------------------------------------------------------------------------------以下是我对这个问题的体会。读书读不出来的是抽象概念的自定义能力。这种能力我认为没有办法从书本上获得。我观察,很多人对他们口中描述的事物、心中所想的事物一无所知,当他们向书本寻求答案的时候,却越来越迷惑。比如我上学的时候,观察到很多同学会被似是而非的思考占据大量的时间,比如:我是要找到自己的兴趣,还是要努力学好手头的专业?再比如:我是应该改变自我换一种和女朋友相处的方式,还是要换一个女朋友?我自己也曾被这种选择折磨,那时候我对自己不满,但是不知道怎么办。后来,我发现这类问题有一个共性。那就是他们都是和一类词语有关。正因为这种词语的魔力,让我们沉溺在选择中裹足不前。这类词语就是和我们生活、心理、亲密关系相关的抽象概念。在
写的《一个咒语的诞生中》,写到,“通过命名一个词汇而对一个人造成实在的影响”,这种能对人造成影响的词汇,就是抽象的概念。比如“兴趣”、“幸福”、“爱”、“坚持”、“努力”、“包容”、“亲人”。这些概念是主观的,但是影响非常客观。更为奇特的是,这些概念最初的定义,并不是来自于我们自身,而是其它人潜移默化灌输给我们的。后来给我启发很大的故事是爱斯基摩人关于雪的故事,有传闻说他们有关于50种雪的语言,当时我听这个故事的时候它还没有被辟谣,但我被这个传闻中蕴含着的人为了适应环境而做出的努力而惊呆了。当我工作的时候,我发现效率高和效率低的人一个特点就是,他们对于环境中的事物描述的详尽程度不同,对于人和事物的评价,也不一样。甚至与明晰与含糊不清的表达很明显。一个对于周围的人和事物都无法做出完善,清晰的评价的人,效率高不到哪里去。再举几个例子,比如“亲戚”,如果你定义为“超越朋友的血脉至亲”的话,那么在被垃圾亲属折磨的时候,你会比定义为“无法绝交的朋友”的那部分人,痛苦的多。比如把“发生关系的男人”定义成“既然发生了关系就要认真交往的”的女孩子,肯定比“虽然发生过关系,但性是你情我愿的”的女孩子,更难从一段垃圾关系中脱身。比如把成功定义为“我要在所有事情上比别人强”的人,要比“尽最大的努力”的人有更多患抑郁症和强迫症的风险。这种定义一定是自我的,是自己思考得来的,它很难从书中收获。我青春期的时候,看了不少车轱辘话的鸡汤文,把自己搞的很狼狈。后来自己摸索这定义周围的事物,活的清爽了很多。对自己,会让自己获得更明白,更轻松,更加有效率的做出选择。对别人,你会逐渐具备“动员”这一天赋技能:这种能力的威力极大,它可以用来给创业员工画饼,可以用来在没钱的时候给女孩子做思想工作,甚至能够开天辟地改朝换代。这种抽象概念的重定义的集大成者就是太祖。比如“革命不是请客吃饭”。比如“手里没米,你叫鸡,鸡都不来。”这里不展开了,总之后来中国本土的一批执行力很强、带队能力很强、营销能力很强的商人,多表露过对毛泽东思想的钦佩。感兴趣的同学可以看下这个。看完这个,再看看政府很多强力文件的遣词造句,你会感受不一样的。语言和词汇有现实的力量。再比如:法属雇佣团在残酷的训练新兵的时候,就反复和他们大喊:疼痛就是软弱离开身体的感觉!这句话就是成功把新兵经常面临身体上的痛苦转移到了令人自豪的精神层面。咱们中国部队在训练的时候,也喜欢说:没有吃不了的苦,只有享不了的福。这个也是重新定义吃亏,把吃亏说的很崇高,很热血沸腾。再比如,渣男说:(虽然我家暴无能没工作劈腿但是)我爱你。然后渣男会帮你重新定义爱来实现自己的目的。所以你自己不定义,别人会帮你定义。大家可以留心观察其它的例子。最后,说下为什么从书中来学不会呢?因为越是强力的书籍,越是想要在你脑中灌输概念,很多时候,往往自己就被书里面的定义带着跑了。只有时刻提醒自己,不能靠书本,要靠观察和思考锻炼这种能力的人,才能很好的掌握这种能力。这就是我写这个答案的原因,它是一个提醒。
不太同意很多答案。若只是列举一个个琐碎、冷僻的知识点,那我觉得其实书里都有,只是分什么书而已。凡是看过一遍就知道的,必定可以通过书来学到。那什么从书里学不到呢?1、品味学不到。品味是你根据自身所有经历的总和,形成的对事物的看法。2、幽默学不到。从书上你能读到好笑的段子,但只有当你将自己对生活的观点用智慧的方式表达出来时,才有可能成为幽默。3、学习能力学不到。可能书上有各种学习方法的总结,但方法不意味着能力,有些人不读书也很会学习,可能这是一种天分。4、执行力学不到。执行力不是天生就有的,磨练得多了,才会内化成一个人非常重要的能力。很多能力都是看书学不到的,但我觉得以上四样比较重要,如果一个人拥有以上四样素质,绝对会是一个非常有趣、非常棒的人。
底部更新看了前几个答案都很好,我简单说一下自己的个人经历,希望对大家有所助益。自小爱读书,因爸爸的模范引导又因是独生子女被关在家里,电视电线被没收,只能扒着一柜子书看了,学习属于学一学就可以的那种。到了大学更是逃课挂科一直借书看书。口味很杂,厚黑学、经管类、成功学、文艺类等等都看,但是我依然痛苦无比,找不到人生的位置,总觉得应该有一个自己应该待的节点,为何找不到呢?大学也出去实践打工,家里不缺钱但也摆摊卖过磁带、做过文员,那时也以为这样“上进”的人生才是正确的。因为在大学大家都会学着社会化,摩拳擦掌准备今后为自己博一个未来。而大三时生了一场病,身心巨苦咬牙坚忍,内心每天在生死之间徘徊。中间几近疯狂的变态时期就不说了,过去了,已如隔世之尘烟。从小娇养家庭简单,物质上不缺什么,可以说是被惯坏了,独生子女的毛病很重;而父母经常吵架,母亲性格激烈泼辣经常发泄负面情绪,个人初中又被排挤欺负而独来独往,这也是我内心积郁、心理问题严重的重要因素。成长为一个偏执自我、因怕被伤害而自闭的人,但人前却表现得开朗活泼,也不过是生存的一种方式。总归是内心有一个小黑屋,住着哭泣发狂的孩子,而自己只坚持些许的光明对抗着死亡,却没有找到让阳光照进心房的方法。生不如死已经可以形容这种苦逼的状态了。尔后两年,身心依然处于无法正常生活工作的状态,而彼时已积累了一些正能量遇到了可以修养身心的方法。辞了工作奔赴外地,决然离开父母家庭,先是培养定力,并未做事,那时完全被痛苦困在自己的世界里,只会简单粗暴的处理问题、自以为是的去判定他人。嘴皮子倒是利索,说起来一套套的。起码到那个时候,读过的书对我没屁用,还思想特纠结,被思考所困,知识概念反而成为障碍。等心理问题不那么严重了,又过了半年,老师才对我说:心里要能装下别人啊。好吧,这才有意识地去观察外界他人,还真看出自己的毛病了,学着自省忏悔改过,慢慢打开紧闭的自我,还要被比我年纪小的师妹们照顾,她们出身乡镇又在家做姐姐的,能干又懂事很多,我也跟着学着收拾家务、做面食、分享自己喜欢的东西等等……第二年老师又对我说,不能不食人间烟火啊,以后你是要做好母亲、好妻子、好女儿、 好奶奶的。我当时大惊:啊,老师!我就没太觉得自己是个女人啊。年少时就觉得结婚生子跟我有毛关系,婚姻家庭简直就是笑话,老子还想仗剑天涯纵横四海呢,就算有了男友也只是有个亲密的朋友兄长并感其恩义,一提结婚就烦躁。可以看出我的问题,一是从没有面对过现实世界,二是连性别角色都没接受。第三年,开始能担当一些事务和管理工作,能够内心时刻提着“责任感”、“照顾好别人”这类的想法。受到过比较严重的刺激事件,让我进一步看出了自己深藏的对“善”与“好”的偏执,遇事则失理智而冲动,进一步反省,有意识地打开心量去深切了解世间不是只有自以为的美好,也存在着人性的阴暗,但依然要接受,情绪是无用的,只有尽可能客观地面对世事,才能有足够的理智与格局来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第四年过去了,从上一年做事的历练上发现的自我的狭隘局限、对立的负面情绪又化解很多,进一步打开自我,已知人间烟火滋味儿。不用刻意提着责任心也自然而然地担当,在事上的历练已经融入到心念言行中。性格也调柔非常非常多,虽然不改欢脱的性格,但是成熟并柔韧了很多很多。没有以前那么刚烈刚硬,也能接受一个女人的身份、责任,重要的是皮囊下越发完善的人格和超越性别与物质形式的些许的智慧。这个成长过程,是从坚硬的坚强对抗世界到打开小我,勇敢的面对无常、打破惯性认知的修心之路,是“理”与“事”的互相融入,是“知“与”行“的结合,是越发理解世界与其他生命、发自内心尊重善待的心灵升华。也在历事炼心中,逐渐学着内省自知、知进退、待人接物、尊重生命、人情世故的过程。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句话说起来容易,实际上只有证悟到真理具有般若大智的觉悟者才能做到,山河大地、有情无情、一切现象的生灭起落都在于本体之中。如同南怀瑾先生所讲: 佛為心,道為骨,儒為表,大度看世界;技在手,思在腦,能在身,從容過生活。就算我们有一颗一切无碍已得大自在的真理之心、天人合一的风骨,但外在言行举止上也要合乎世俗礼法,有着安身立命的技能和清晰的思路,这样才能和光同尘,以出世之心而经纶天下济世救人。个人学问浅薄不成体系,悟性也没太高,只能讲出这些。以前看的那些书呢,在放下小我的过程中,反而会体悟的更深入,能够把儒释道以及其他知识融汇贯通,以点连线而成面,进而成为一个圆融的思路,但依然不深刻。嗯嗯,大乘佛教嘛,不为自己求安乐,但为众生得离苦。有了广阔的心量志向,培养定力,历事炼心,才能有更高的智慧。鸣人们,一起加油吧,我们才不要做大蛇丸、药师兜呢:身心修养概述,最底部有简单的修养方法:PS.问我也不会告诉你我现在在哪儿,老师是谁,走得什么路子~~以后有缘再做师兄弟吧,哈哈~~本人也没多好,差得远呢,继续努力中~+++++++++++3月25日更新+++++++++++++看到有相似经历的知友问我怎么好起来,真的抱歉,个人能力有限,所有囿于个人经历的感悟、经验以及方法已经放在所写的几个帖子里了,再深层次的通过宗教形式的方法我是没资格说的,而且大家也未必会接受,个人也不希望以这种敏感的话题来冒犯知友。不过介绍大家看个帖子,也许会有所受用:对佛学、佛法、宇宙人生实相真理以及生死问题感兴趣的知友们,个人推荐三本书:一行禅师——《故道白云》,由台湾一位女士翻译。这本书向我们介绍了一位人格化的精神导师,带领我们回到两千多年前的印度,沿着这位导师的脚步与他共度回归内心、体悟真我的时光。他不是偶像,不是高高在上的泥塑的“佛”,他也曾是一位挚爱妻儿父母的普通人,只不过为了更高远的志向而选择了追寻真理的道路,而最终成为一位觉悟于娑婆红尘、教导众生回归本质的导师;宗萨蒋杨钦哲仁波切——《正见》,深入浅出地用现代语言介绍什么是正法,哇哦~这位仁波切特地为中国人写的书哦,因为中国人太迷信了~~哈哈哈~索甲仁波切——《西藏生死书》,生死与轮回过程的阐释。
七百多个答案了,我现在写既有意义,也没意义。没意义的地方是,观众们会觉得这个问题回答的差不多了,不需要更多的答案。有意义的地方是,排前面几十个答案我看了,觉得没有一个说到点子上的,我想写,写给后来人看,至少发个声。这个问题我几天前就看到了,之所以一直不来回答,是因为这个问题本身就是悖论。知乎有先例集文出书的,也就是说,这个问题下的精彩回答会有很大的概率,在未来的某一天,成为一本书。好了,悖论来了。本题是“哪些素质很重要,但却是读书学不来的?”于是未来的人们非常可能在一本书上看到这个问题下的这些答案,觉得自己懂了,原来书上学不来的是这些东西,却忘记了自己手上捧着的,正是一本书,读者正是通过阅读书本去学习书本上学不到的素质。(就算不出书,互联网阅读就不算阅读吗?)这就是悖论所在。(对此部有异议请见文末增补部分)从这个角度来审视这道题下面的答案,还有几个能看呢,这些答案不是都预设了你阅读了我的答案就知道了书本上学不到的素质?类似的,情感、情绪管理;人际交往管理;性能力;生活习惯;幽默品味,不夸张的说,每件事我都知道至少一本书谈,这些东西不是看看别人的文字就会,就如同这个答案,写下来的东西,看了,不懂还是不懂,最多一乐。原因在于阅历阅历是两个字,永远不是一个字。在此之前我想先谈另一个问题,什么是知乎上的好答案。我认为知乎上的好答案有两种:不给出具体解决方案,但是指明方向。给出针对具体问题的实际解决方案。除此之外,没有好答案。先说第一种好答案,很多事物的描述是模糊的,比如这道题,本身就是悖论,于是不存在一个精准的答案。如情感、人际问题,提问者会下意识的美化自己,不客观的描述他人,这种情况下答题者必须要考虑,真相是什么,再根据真相去回答,而如果真相模糊不清,就只能给个方向,而不能拿出解决方案。第二种好答案,针对具体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可以先说说解决方案类答案的反面——解释问题的答案。很多高票回答,并不值高票,因为那些答案唯一做了的事,是解释了问题,从各个学科解释了问题,却不是提出了一个解决方案,应该如何解决问题。解释了问题有什么意义?问题还在那里,没人解决。我是个实际的人,看答案很简单,如果看完了觉得,这个答案只能让我茶余饭后和人吹水,告诉别人我很懂这件事,那答案毫无意义。我看重的,是能针对具体问题拿出解决方案的答案。(更巧的是,我在知乎问过的几个问题,都没拿到让我满意的答案,所以我不问了,宁可自己找答案,能解决问题的人太少了。)这就如同一家公司,一家公司里的员工,大部分在解释问题,这个问题缘何存在,因为什么产生,从各种数据角度,学术角度解释一个问题,而最终能拿出来实际解决方案的人,寥寥无几。而一家公司里,真正有价值的人,是能针对具体问题拿出解决方案的人,能真正解决问题的人。诸位可以好好思考下,自己所在的职场里,哪些是螺丝钉一样听话做事的人,哪些是在解释问题的人(这类人也可能是公司雇佣了撑门面用),哪些是提出解决方案,能实际解决问题的人。好了,这个问题可以变成:如何成为一个能提出解决方案,能切实解决问题的人,而不是一个拿出条框理论解释问题的书呆子。答案是,“变通”二字。何谓变通,书上的理论为什么很多在生活中行不通?因为所有理论都是在一个相对纯净的实验环境下,在固定变量的情况下得出固定的结论。现实不是,影响现实的变量千千万,老祖宗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多少就有点这个意思,虽然这句话有点绝对化了。我念过项目管理,老师是个有实操经验的呆过职场带过项目组的人。最后一节课他说的话是,可能一个项目能做成,最关键的是人。人是什么?人就是最大的变量。组成一个社会人的因素诸多,人际关系,利害关系,个人品性,等等,其实这个问题下关于人的答案已经说的够多。可如何面对人、事杂糅下,复杂因素情况下的具体问题?变通。什么是变通,很久以前老爹给我发短信,告诉我送礼要投其所好,喜欢女人的送他女人,喜欢钱的送他钱,喜欢名的送他名,这就是个变通。可如何操作,如何看到对方真正需求,又是个“历”的问题。知道这些道理有什么用?如果都无法看穿对方的真实需求;看到了又怎么样,能不着痕迹的把对方需要的东西送过去吗?“历”可遇不可求,每个人什么样的经历,完全是自己的造化,完全是这个人自己的命数。什么是变通,你亲自操作一件事,遇到的诸多问题不是查书本,查网络就能解决的,你要变通,你要把你学过的东西融会贯通的去解决问题;你要询问相关的专家,可在此之前你又要想办法让相关的专家愿意对你坦诚相待,又是变通。(当然你可以不询问专家意见,那你就要花大量时间自己成为专家)举个例子,为什么很多国家政策看起来非常愚蠢,很简单,多方博弈的结果。最后的结果看起来非常蠢,蠢到要大家骂政治家蠢货。举个例子,廉住房为什么用公厕而不是一屋一厕,这个问题知乎上问过,有人回答过,结论是避免腐败,公厕避免了富人钻政策空子。看,这就是变通,这就是能实际解决问题——不是每个人都能想到建廉住房用公厕可以避免政策漏洞。变通需要的是对书本的知识内化,成为自己的能力。说书上没教情绪?看《情绪的解析》去;说书上没教腹黑?看《厚黑学》去;说书上没教泡妞?看pua理论去;说书上没教怎么和人打交道?看历史去;说书上没教品味?多翻翻名画画册奢侈品年录。没有书上没教过的东西,有的只是学了以后去实践、融会贯通后“变通”的能力。我前阵子写过一个答案:。有人问我这是什么意思,有人看了当笑话,有人说看不懂。其实我也是单纯想看看,如果我不解释,单纯叙事,有多少人知道我到底怎么想,知道我这么做事的原因。不是我高看自己,但恐怕在知乎,情感操控的能力上,杰出的人没几个。几个问题:你的朋友的前女友,哪怕是前女友,你必须去招待的话,是热情好,还是冷漠好?会因为处理不好伤害到自己和朋友的关系吗?如何避免。请一个失恋的人吃饭,是吃什么重要呢,还是说什么,引导对方的情绪重要?如果需要引导对方的情绪,说什么,用什么口气什么口吻说?那种情况下是赶快送神走呢,还是激化矛盾?你看,这些因素决定了我最终的做法,这又是变通。难道对方千里迢迢跑来就一定要大餐热情款待才是标准答案?可竟然很多人问我为什么这么做,我是真的不想解释,也疲于解释。说完了变通再说阅历里的“历”。我看来很简单,历就是去经历,去感受,去思考。没有相应的经历,他人说再多,也没用。知行合一,大道理谁都会讲,但如果我说了我处理一件事的过程,非要到解释清楚每个细节因为什么,那就没意思了,也没必要讲了,毕竟所有的细节处理是源于我的“历”,你没有,又或许你有更好的解决方案。至于经历多少,看自己造化吧。有足够的阅历,通过阅积累知识量,通过历学会变通,凡事自然迎刃而解。最后,这篇文字本身,只能算写个方向供诸位参考,可能是错的。见笑。-------增补-------素质教育相对于偏重考试的应试教育而言,较为注重体育、艺术能力和多元智能的培养,而真正的素质教育,目的在于让学生能发挥个人潜能,各展所长,并培养良好的品格,并不局限于学术上的才能。这种教育流行于欧洲北美等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素质教育被称为鞭策式教育,透过强迫比赛、激烈的竞争,让学生恐惧落后,逼其发展个人专长以不输人,同时两两比较找出自我出路。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质素、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参与群体竞争的结果。考试如何,不过就是个人专长的一部分。via
wiki人的素质:就是人,天生的生理元素和思维元素的质量”。 人的素质的高低:就是相比较而言,人天生的生理元素和思维元素的多少,以及,后天培养的生理组织的健康程度和思维系统的健全程度。具体的理论叙述请参看山东.济南卜繁琪先生的《素质教育初论》一书。《辞海》对素质一词的定义为:①人的生理上的原来的特点。②事物本来的性质。③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基本条件。在高等教育领域中,素质应是第三个定义。那就是大学生从事社会实践活动所具备的能力。via 按照概念走,找词源的话,这个问题没法答。所有的答案在讨论一个不存在的东西,天生的生理元素怎么读书改变,能变得只是思维吧。
看到这个问题好多次,今天终于想答了,然后怎么找都找不到= =首先结论:宽容。宽容难么?说难不难,谁都懂,大到杀父之仇既往不咎,小到路人踩脚一笑泯然,用不了多少力气,谁都能做到。然而要学会宽容,恐怕课本背千万遍(思品课本也没人背吧 )也没有用。唯一让人心悦诚服并自然而然选择宽容的方法,只有亲身感受其力量。有幸,真切感受过这么一次。---------------------------------------------------------日,甘肃省岷县爆发特大地震。我当时放了暑假成天在家吃了睡睡了吃,那天却破天荒醒的有点早。7点多坐在沙发上看电视,电视刚打开,忽然看到头顶的灯剧烈的摇晃起来。后来才知道,几百公里外的岷县,已经地动山摇。联系到当地的志愿者组织后,我从兰州汽车西站买票,前往岷县梅川镇。前去救灾的动机,至今被人问起都无法清楚应答。固然是因为同省灾情所以更能感同身受,但更重要的原因是,我甚至有点兴奋,可以做点新的事情了。彼时的我,其实是带着些许“找新鲜”的心情,踏上那辆长途汽车的。如我所愿,一切的确都是新的。入住指挥部的房间,打开一人宽的折叠床安置下来。穿上基金会的马甲(因为既不会太热又可以装很多东西)坐在货车后架上分发物资,手抄一个村三百多户人家的姓名和资料,徒手组装100多斤的救灾帐篷。也是在那一天,我认识了一个来自兰州军区的姑娘。她短发,个子不高,眼睛很大,普通话听得出明显的方言口音。地震发生的第二天她就到灾区开始工作了,和救援队一线的冲锋队员一起抢救生命。根据救灾任务不同,我们每天都会被分到不同的组,前往不同的村子。我有时也和她分在一起,大家一起坐在货车后架上上山,她总会把柔软的彩条布让给我坐,自己随便坐在一堆帐篷杆上。一路和平。不过,在大约第二周发放物资的时候,出现了一个小插曲。那天深圳方向发来的两箱物资到了指挥部。我和她被分到一组,和其他三五志愿者一起上山分发物资。那次的物资是某基金会的赈灾专用包,造型讨喜,指挥部特地派了摄影很棒的队长和我们一起,说多拍点照片发简报。毕竟是第一次救灾,总有留点影像下来的念头。所以那次分发物资的过程中,我总有意无意地用余光寻找拿着相机的队长,希望他的镜头里能多留点我的影子。村民很快排好长队,要发放赈灾包了。一名志愿者登记签字,一名志愿者维持秩序。她刚刚把赈灾包的箱子都拆好,原本可以直接发给村民的,但我怎么能放过这一绝佳的历史时刻,于是硬挤着凑到桌子前,想当这一交接时刻的甲方。她明显愣了一愣,仿佛思考了几微秒似的,随即拽着装满赈灾包的箱子往后退了几步。队长在后面喊,“开始吧”,于是她蹲下身把箱子里的赈灾包递给我,由我再递给鱼贯而来的村民们。我没看过那天的简报,不知道队长手里的相机拍了多少有我的照片。我只记得那次分发过了好久好久,久到太阳晒得我抬不起头来。她是来到岷县最久的一批志愿者之一。如果要评最优秀的志愿者,恐怕所有人下意识都会选她。而我这样一个半道业余三脚猫,却只想着怎样才能青史留名。然而更令我抬不起头来的事情还在后面。队长拍完照片,看到我们奇怪的传递方式,嘲笑道:“就发个赈灾包还要两个人递,你直接站起来给他们不就行了?”我一时不知如何回应,她却笑笑,”箱子离得远,我也搬不动,只好我先拿出来再递给芊芊了。“那个刹那,愧疚、羞惭、感激一并涌上心头,我不敢看她,只觉得自己太渺小。她一定瞬间看透了我的心机,却用自动后撤的细节,既成全了我的虚荣,又保全了我的颜面。在面对我自以为是的烂俗念头时,她却用最最纯洁的下意识反应宽容了我。我想,这一定是世界上最最生动的教学片了。后来再有机会做志愿者,再未冒出过虚荣念头,甚至连”刷简历“等堂而皇之的想法都没有了。不计义工时?不计就不计吧,多去看一眼孩子就好。被分配到无人问津的会场区域,无人就无人吧,哪怕有一个人迷路走到这里,我能指引他回去也是好的。小时候,父母怕我吃亏,总教我许多保护自身利益的小道理,我都一一记在心上。后来学了思想品德,那些贴士似乎和课本的文字背道而驰,但那又何妨,我依旧铭记着这些道理,同时在考卷上答出满分。道理再谙熟于心,生活中的我不会有丝毫改变。直到她,用一言不发的宽容,彻底改变了我。我想,不光是宽容,所有出于善意的素质都如本能般,是根本不可能从书本上习得的。毕竟,烈士的例子太遥远,为国捐躯的热血已经干涸太多年。唯一的方式,是我们真切看到宽容、善良的美,自惭形秽,故慨然往之。被那样美好的人如此温柔地纠正过,又怎么可能再动其他的念头呢?大学第三年,承蒙各方谬赞成为学院义工站站长,不断努力,已经为学院义工站创设了四个项目,现今都运行良好,多有新闻媒体关注。那日,其中一项目启动一周年仪式,有记者跟随采集图像。我向记者解说救助的流浪猫的详情时,有一个蠢蠢欲动的熟悉身影漫不经心地挪到我身后,过分亲热地抱起了那只镜头内的猫。这个学弟我认识。各方面都优秀,只是有时太急切了些。但我只是笑笑,向侧跨了一步让开镜头,把他完整地让出在的照片里。那个刹那我忽然想起她。不知她好不好。只是非常想念她。
提纲:1. 对于纷繁芜杂的信息的真伪辨别能力2. 善于认输的能力3.
培养纯洁而虔诚的信仰的能力4.
在恰当时候克制自己好奇心的素质看到楼上有一位知友说得很有道理:这里说的很多“素质”,其实只要付诸文字(比如出版一本“啥能力很重要但书本上不教”的书),就可以让人学到。但我可以向你保证,我这里所写的内容,是书本上无论如何学不来的;甚至,我现在面对面跟你说,你也学不来。因为——我自己也不具备第2点和第3点的素质。1. 对于纷繁芜杂的信息的真伪辨别能力读书时候我们常常需要进行对信息的筛选、综合、归纳、分析练习。考卷上也经常会出改错题、判断题等。那么为什么我还要提出“对于信息的真伪辨别能力”?因为所有考卷都是诚实的。尽管它们会出改错题,但改的是逻辑、知识点、文法、词汇方面的错。没有任何考卷会对考生说谎。也没有任何教科书会号称自己对学生说谎(尽管大部分文科教材确实有说谎)。同理,凡是出版社所出版的书籍,没有一本会号称自己在向读者说谎。倒是微博上的撕逼大战能揭露一些内幕。虽然有些书籍中会指称某某在另一本书中说了谎,但你又焉知前者自己在不在说谎?而这些,无论你读什么书、无论你上什么学校,都是学不到的。甚至你还会因为读了太多谎言充斥的书而变得愚蠢、荒诞或者神经质。为什么这种能力、这种素质极其重要?因为我们的社会正在变成一个没有下限的存在,在信息爆炸的同时也释放出大量纷繁芜杂真伪难辨的片段。而如果你不具备这种能力,你就会在日本大地震过后疯狂去抢盐,你就会在朋友圈转发那些令人啼笑皆非的假新闻,你就会抱着满腹经纶去修炼XX功,你就会在了解到某个毫无根据的事实之后就对某个人、某种现象大为批判。那么如何培养这种能力呢?光靠看书肯定是做不到的,无论你读的是教科书还是社会上的杂书。需要的是:你的社会阅历的积累;你对任何接受到信息的独立积极思考;你对不同信息之间逻辑联系的判断、取舍;以及谦虚、谨慎和略带保守的性格。就我自己来说,我自认为社会阅历已经比较丰富,而且善于独立思考;但即使如此,有时候还是难免入坑(尽管随后能很快爬出来)。2. 善于认输的能力这种能力是我从“善于炒股的能力”上发展出来的一个普适能力。股神最重要的性格是什么?不是争强好胜。争强好胜者在股市里亏损的概率大于90%。炒股,或者其他金融市场交易当中最重要的素质之一就是“善输”。因为市场是不可预测的。无论你依据怎样的基本面、技术面、消息面去判断,你都无法战胜人心。所以,在一个较长期的阶段,你必然会在判断上出很多错误,无论你是高手、老鸟还是菜鸟。这个时候,如果你不懂得认输,不懂得止损,还要一味去证明自己判断的正确性,那么只会和趋势越来越背道而驰,也就是被套牢。别看去年第四季度到现在股市大牛,让很多之前被套牢的人解套了——只要他们一直在市场中不离开,那么将来十年再度被套牢的概率大于99%。所以股市、外汇、大宗商品现货期货这些交易,并非人人都适合,也根本不会取决于你看过多少书,学过多少理论。本质上这些交易就是一个“善输者“的游戏。由此放之到四海,你会发现在你生活和工作中,也常常会出现这样的场合——退一步海阔天空。正如一个我认识的家产上亿的老板所说,他认为做生意最重要的素质就是忍让。而在家庭中,有多少争吵、离婚可以因为”善输“而避免?(当然,“善于认输“的能力范畴要超过简单的忍让)而遗憾的是,我们的媒体热衷于宣传正能量,灌输种种”必须成功“的思维,从而抹杀了许多人本应培养的”善输“素质。而即使你看到我这个答案,我相信要让本来争强好胜的你变得一下子”善输“也是基本不可能的。如何培养这种能力?经过大量的研究和实践,我发现了这样一个悲哀的事实:要掌握这种能力只有依靠天赋。我自己也不具备这种能力。3.
培养纯洁而虔诚的信仰的能力上文提到,我们这个社会正在变得越来越没有下限。比如,很难想象在一个西方文明社会,会有商人去大规模制造毒奶粉、毒肉肠。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很多,我认为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持有”纯洁而虔诚的信仰“的中国人越来越少了。我非常主观认为,人生在世,能有一种纯洁而虔诚的信仰是非常幸福的一件事。法律只能约束我们外在的行为,而信仰能约束我们内心的道德。这种信仰可以是佛教教义,可以是神祗,可以是上帝或真主,甚至可以是某种理念或主义(比如共产主义、自由主义)。60年代中国人整体陷入共产主义狂热的时候,其实全民的道德水准是比现在要高的,可以达到”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水准。但是,当时没有法律的约束,所以才导致人性恶用另一种方式得以宣泄。而目前的中国社会呢,虽然法律制度是健全了,但是信仰缺失了。人们内心没有什么东西可以依赖,从而只能一心去追求金钱、物欲,为了自身利益可以做出任何事情(包括很多本身就违法的事)。所以说,一个健全的社会,法律和信仰都是不可或缺的。但是——要培养纯洁而虔诚的信仰,对我们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光靠读书根本做不到。首先,我们学校里从来不会教给你宗教信仰的知识。至于共产主义理念,现在还有谁信?其次,社会上有很多传教机构,但是你看到他们向你传教,给你看福音书,第一反应通常是什么?——不信。就像耶稣在复活时对旁人说:”不要怕,只要信。” 但现在的我们,恰恰很难做到这一点。而中国的那些佛教寺庙呢?给人的感觉只留下虚荣、浮夸,一点也感觉不到是佛门清修之地。再来一个但是——我仍然要强调,一个真正持有纯洁而虔诚信仰的人,是一个无比快乐的人:我的一个朋友,在他研三的时候去了云南一个穷乡僻壤支教。为此放弃了工作实习机会。别人都在背后说,这人一定是因为支教会给他带来留校任教的机会,贪图这些好处。但只有我深深知道,他去支教的目的不为别的,就为了那些贫困的小朋友。因为他笃信佛教。他在梅里雪山脚下只有残桓断壁的一所小学校度过了整整一年。来自大都市上海,却穿着破烂衣衫,啃着粗粮,在青山绿水下一边教小朋友,一边参悟佛法。踏着苦行僧前辈的足迹完成了梅里转山。他回到上海以后,并没有得到留校任教的机会(我们学校是全国前五的高校)。他毫无怨言,去了松江一家事业单位。我有一次去松江,和他去天马山寺庙。那天刚下过雨,山路泥泞,道路湿滑。他从山脚下一步一叩首,完全不顾道路状况,还顺手把道路中间的蜗牛移到路边。又有一次去放生,他一下子就掏了3000块钱把当地一个大超市水产部全部买下。要知道他的月工资不超过5000块。他脸上永远是乐呵呵的表情,无忧无虑。反观我们自己,却被一个个牢笼套着、挣扎着,只能用不甘心的眼神仰望着高富帅,却无法寻到片刻心灵的安宁。讲上面这个事例就是想说明,持有完全虔诚、纯洁信仰的人在我们这个社会还是存在的,只不过是非常稀有。当然,我们中的绝大多数人不需要做到他那种程度。回到我自己——尽管我也读诵过几百遍金刚经、法华经、无量寿经,能完全背诵心经和半部金刚经,能完全明白佛法精髓,能完全将佛法与大多数人庸俗的拜佛拜菩萨相区别,但是我仍然不能说自己已经拥有了纯洁而虔诚的信仰。毕竟,这玩意儿和第二点一样,靠的也是天赋,读书学不来。我没这天赋。4.
在恰当时候克制自己好奇心的素质500赞快到了,根据诺言来进行更新。其实我本来想写“遵守承诺的素质”,但觉得这素质太普通(虽然很不容易做到),而且读书还是有利于该素质养成的。所以很抱歉,我又要说一些和大众认知相违背的东西了。我这次要说的是——”在恰当时候能够有效克制自己的好奇心“ 是一种在生活中非常重要但容易被人忽视,而且根本无法通过读书来培养的素质。我在09年刘谦火的时候,曾经自学过一些魔术,并因而在同事、老板、家人、同学面前表演过。我发现,魔术表演是我对表演对象综合素质的一次再认知的过程。那些我认为有修养的观众,会在我表演出”见证奇迹的时刻“之后,保持静默和欣赏。而剩下那些人,会抓住我的手说”你在这里藏东西了吧?”“你肯定是这里作弊了”“你再表演一遍,肯定拆穿你”——而且,出现这种行为的可能性与其学识的高低并不呈反比。对于前者,我会心怀感激,更加勤奋地去学习新魔术。对于后者,我只会觉得索然无味,以后再也不会在他们面前表演魔术。而对于魔术表演本身,我的看法是——这是一种让人类保持童心和幻想的方式。魔术奇迹出现的刹那,我们应该拥有的情绪是喜悦和感动,而不是轻蔑和质疑。即便有好奇心,也要加以克制,而不是刨根问底把人家的魔术秘密揭个底朝天。要知道,对于我这种业余爱好者倒也罢了,人家专业魔术师这可是饭碗。你去把人家全都揭秘了(前提是你有这个能耐),让人家喝西北风去?同理,在生活中,也有无数场合是需要你克制自己好奇心的。由于无法克制好奇心而导致的悲剧数不胜数。我这里就不举实例了,仅说理论依据。我们中的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小秘密,法律上叫隐私权。而中国人的传统就是不尊重别人的隐私权。不尊重的后果,让别人受到伤害的同时,很多时候还会让自己受到伤害。而读书——这就是一个探知的过程。读书就是让你贪婪地去满足自己的好奇心。读书的数量,与你能否具备在适当场合克制好奇心的素质,并不成正比(见上述粗体字)。所以,与上述1、2、3同样,即便我告诉你这种素质很重要,但也没办法让你一下子拥有这种素质。最重要的还是自己去体悟。
纯读书不能带给你任何素质,这不是抖机灵,因为道理是可以讲得清的。书籍和文字,就是一种跨时空的交流,而交流本质上,只能起到建议和总结的作用。譬如你做完一件事,你不知道是好是坏,正好你读到一篇相关的文章帮你分析清楚,你变得坦然或是悔恨,这并不是纯文字的作用,而是因为你做过了这件事,你有了相应的感悟和思考。如果你没经历过呢,你就啥也得不到,或者只能得到一堆空洞的结论。所以道德经谁都能读,但不同的人读出来的感觉不同,这并不是谁比谁厉害,谁比谁高明,而是各人的经历不同,读出的味道不同。读书就像一个镜中人,他长得陌生又熟悉,有些话像是你自己说的,有些又好像是说出了你内心里模模糊糊的印象,这些话可能第一次听到,却如春雷般炸醒你,也有可能你不以为然,却在某个清晨,忽然顿悟,但无论如何,不是书本教会了你,而是你做的那些事,那些感悟,恰好被书里的文字所提醒。就算是最具指导意义的工具书,如果你丢掉书本不去习练和实践,最后也没有什么意义。所以真正的工夫,在书外,当然,读书作为一种实践,还是可以带来一些素质,比如:阅读能力。
后排反对 的回答!开个玩笑,我非常赞同 ,只是看了他的答案想说点什么。是的,我对 的答案有异议,感谢,赞同,不反对。指出了题设的一个悖论,给出了对好答案的理解,最后回答了问题——变通和阅历。是个好答案。正如药师自己所说,指明了方向的答案。但在这里我要加一条:能引起有意义讨论的答案,也是好答案。我异议的点在于阅历。与绝大多数人的观念相反的是,我认为阅历,是可以通过读书增加的。我看来很简单,历就是去经历,去感受,去思考。一部好的文学作品,整个故事读起来可以让人有如亲历。带来的感受和思考,有时会因作者的刻画入骨和重点安排而更加深入。一如毕淑敏的《红处方》,尽职尽责、以一人之力挑起戒毒担子的简方宁;心理变态而诱使简方宁染上“七号”的吸毒病人庄羽;为了让庄羽戒毒而低估了毒品魔力的支远;在戒毒医院里寻找"王子"的栗秋;充当住院介绍人牟取暴利、自设戒毒诊所、把中药戒毒配方卖给外国人的孟妈……人性如何,事情的发展如何,很多人没有那份经历,却能通过优秀的小说感受这个世界的复杂,思考人性与变通。一方面在于,作者的功力;另一方面在于,自己本身的思考能力——特别对于解构主义的小说。毕竟,把别人的经历收为己用,来感受、来思考,也是天赋的一种。而天赋的差异,以及亲历与他历的差别,决定了阅历虽然可以通过读书来弥补,却是不完全的。那么,哪些素质很重要,却是读书学不来的?答案也就呼之欲出了。用读书来弥补阅历的不完全,在两点:书中信息的缺失。知和行的一致性。第一点,作者在写成书时,已经进行了一次信息的过滤,以作者自身的见解来安排细节的轻重缓急,而这些安排经过变化,有时可以得到一个完全不同的故事。阅历的不完全依赖于作者自身的见解。解构主义的小说给了读者以多方位的视角去解读的机会,信息比较充足,阅历的不完全更依赖于读者自身的思考能力。第二点,才是真正的不完全。读书可以给你方向,可以给你感受,可以给你思考,却从来都给不了你将知识用于实践的勇气和平常心。从书本上学习如何挥刀、如何砍杀的战士,不经历一次战斗,即使对每个细节了如指掌,即使已经在空地上练习了无数次,都无法在战场上挥洒自如。人还是依赖于现实的动物,书本上来的东西总是有些不安全感。当面对现实时,不安全感带来的未知的恐惧,阻碍着知与行的合一。克服这种不安全感的素质很重要,是怎么读书都学不来的。这,便是我的答案。PS:药师的悖论之外,更有那么一片小小的空隙。药师自己也说了,不给出具体解决方案,但是指明方向。你阅读了某个答案,只是知道了方向,并不代表自己就有这个方向的能力呀。读书,知道了路的方向。那条路,还是要靠自己走上去,才能学习到书本上学习不到的知识。所以说,书的意义,在于指明了一个方向。而路,还是得靠自己走的。
泡妞儿我上知天文,下通地理,就是不知道该怎么说我爱你。
喵,卖萌喵还有颜艺喵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百度云私密分享有效期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