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包含的内容有哪些,雨说 郑愁予予

赞美雨的诗歌有哪些题目+作者+内容 最好是近代诗或现代诗_百度作业帮
赞美雨的诗歌有哪些题目+作者+内容 最好是近代诗或现代诗
赞美雨的诗歌有哪些题目+作者+内容 最好是近代诗或现代诗
赞美雨的诗歌多与春雨有关,下面分类~【古代】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秦观《浣溪沙》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张志和:《渔歌子》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志南和尚《绝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江南春绝句》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辛弃疾《西江月》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过零丁洋》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陆游《临安春雨初霁》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李清照《如梦令》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声声慢》【现代/近代】雨巷
作者: 戴望舒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 默默彳亍着 寒漠、凄清,又惆怅 她默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 像梦一般地 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地 我身旁飘过这女郎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到了颓圮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颜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怅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雨 说 -----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而歌 郑愁予 (雨说:四月已在大地上等待久了.) 等待久了的田圃跟牧场 等待久了的鱼塘和小溪 当田圃冷冻了一冬禁锢着种子 牧场枯黄失去牛羊的踪迹 当鱼塘寒浅留滞着游鱼 小溪渐渐喑哑歌不成调子 雨说,我来了,我来探访四月的大地 我来了,我走得很轻,而且温声细语地 我的爱心像丝缕那样把天地织在一起 我呼唤每一个孩子的乳名又甜又准 我来了,雷电不喧嚷,风也不拥挤 当我临近的时候你们也许知悉了 可别打开油伞将我抗拒 别关起你的门窗,放下你的帘子 别忙着披蓑衣,急着戴斗笠 雨说:我是到大地上来亲近你们的 我是四月的客人带着春的洗礼 为什么不扬起你的脸来让我亲一亲 为什么不跟着我走,踩着我脚步的拍子 跟着我去踩田圃的泥土将润如油膏 去看牧场就要抽发忍冬的新苗 绕着池塘跟鱼儿说声好 去听听溪水练习新编的洗衣谣 雨说:我来了,我来的地方很遥远 那儿山峰耸立,白云满天 我也曾是孩子和你们一样地爱玩 可是,我是幸运的 我是在白云的襁褓中笑着长大的 第一样事,我要教你们勇敢地笑啊 君不见,柳条儿见了我笑弯了腰啊 石狮子见了我笑出了泪啊 小燕子见了我笑斜了翅膀啊 第二样事,我还要教你们勇敢地笑 那旗子见了我笑得哗啦啦地响 只要旗子笑,春天的声音就有了 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 雨说,我来了,我来了就不再回去 当你们自由地笑了,我就快乐地安息 有一天,你们吃着苹果擦着嘴 要记着,你们嘴里的那份甜呀,就是我祝福的心意 山雨 余光中 雾愈聚愈浓就浓成了阵雨 人愈走愈深就走进米南宫里 路愈转愈暗就暗下来吧黄昏 墨点点墨点成的墨景 更多的雾从谷底升起 究竟,是山在雨里 或是雨在山里 一座小亭子怎麼说得清? 听! 森森矗立,林荫的深处 一声鸟 把四壁空山啭成了一句偈等你在雨中 余光中等你, 在雨中, 在造虹的雨中 蝉声沉落, 蛙声升起 一池的红莲如红焰, 在雨中 你来不来都一样, 竟感觉 每朵莲都像你 尤其隔著黄昏, 隔著这样的细雨 永恒, 刹那, 刹那, 永恒 等你, 在时间之外在时间之内, 等你, 在刹那, 在永恒 如果你的手在我的手裏, 此刻 如果你的清芬 在我的鼻孔, 我会说, 小情人 诺, 这只手应该采莲, 在吴宫 这只手应该 摇一柄桂浆, 在木兰舟中 一颗星悬在科学馆的飞檐 耳坠子一般的悬著 瑞士表说都七点了 忽然你走来 步雨后的红莲, 翩翩, 你走来 像一首小令 从一则爱情的典故裏你走来 从姜白石的词裏, 有韵地, 你走来 雨景 朱湘我心爱的雨景也多着呀: 春夜梦回时窗前的淅沥; 急雨点打上蕉叶的声音; 雾一般拂着人脸的雨丝; 从电光中泼下来的雷雨—— 但将雨时的天我最爱了. 它虽然是灰色的却透明; 它蕴着一种无声的期待. 并且从云气中,不知哪里, 飘来一声清脆的鸟啼. 我最喜欢《等你,在雨中》了,希望我可以帮到你~~~~~~资料来源:度娘您的位置: >
《雨的诉说》
更新日期: 来源:网络达人 作者:未知 分享1282次
《雨的诉说》教学设计深圳市北师大南山附中 田颖教学目标:1.注重朗读,感悟诗歌的内容,捕捉诗歌的意象,领会诗歌的感情。2.通过联想、想像,体验情境,理解诗情。教学安排:1课时。学生准备:1.搜集描绘2.朗读预习教学过程:春雨”的古诗佳句。读准字音,熟读诗句。一、新课导入请学生背诵一些描写春雨的诗词佳句,并说一说“春雨”这一意象在中国传统诗文中有怎样的内涵。让同学们走出古诗中“春雨”的意境,步入郑愁予的《雨说》,去感受现代诗歌中“雨”的魅力。作者介绍:郑愁予,原名郑文韬,1933年出生于山东济南。童年随父辗转大江南北,1949年随家人去台湾。1951年开始发表作品,1968年赴美,在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班进修学习,获艺术硕士学位。现旅居美国,为“现代诗社”成员,任耶鲁大学东亚文学系教授。《雨说》是他于1979年写成的,此时诗人虽身在美国,却心系祖国,以满腔的热忱关注祖国儿童的成长。他把《雨说》送给“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我们来听听他要借“雨”之口对中国儿童说些什么。二、品读诗歌(一)配乐朗读,理清思路《雨说》清新灵动,建议以轻松欢快、优美抒情的音乐做铺垫。推荐乐曲:班得瑞的轻音乐《OneDayInSpring))(《春日》)《EanhMelody》(《大地的旋律》)《MelodyOfHope))(《希望的旋律》)等;萨克斯乐曲《春风》。《雨说》共九节,从雨到来之前大地的渴望到春雨悄然而至的脚步,再到雨的问候和邀请,雨的任务,雨的祝福,一步一步把雨的性格、雨的希望表现出来。让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把每一节诗浓缩成一行诗,然后尝试把九行诗组成一首新的诗,以这种方式来把握这首诗的脉络。(二)感受诗情,品味雨韵先整体感悟,后重点突破。利用朗读和讨论的方式进行感受和品味。1.反复朗读,整体感知(1)文章标题为《雨说》,请概括一下,雨“说”了哪些话。(2)读了课文,你感觉诗中的“雨”是个什么样的形象?(可以在雨的前面加上修饰词,例如:亲切、温柔、充满爱心的雨;乐观、爱笑的雨)提示:雨的形象:雨,滋润大地,播种希望,她给自然界带来生机和活力,她是生命的源泉,她是爱的使者。她给孩子们带来笑声,给世界带来希望。学生可围绕“爱”的主题畅所欲言,不可囿于固定答案,束缚学生的思维。2.细细吟咏,重点突破(1)找出诗中最能体现本诗主旨的诗行,反复吟咏,细细品味。例如:“我的爱心像丝缕那样把天地织在一起”“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我还要教你们勇敢地笑/那旗子见了我笑得哗啦啦地响/只要旗子笑,春天的声音就有了/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当你们自由地笑了,我就快乐地安息/有一天,你们吃着苹果擦着嘴/要记着,你们嘴里的那份甜呀,就是我祝福的心意”等。(2)这首诗运用的主要修辞方法是什么?它的运用对表达诗歌的主旨有什么好处?(3)自由提问,共同探讨。提示:这一部分,教师由整体到局部,由面到点,和同学们一起品味诗歌的内涵。在自由提问中,可以查漏补缺。中间贯穿朗读,可以采用多种朗读手段,提高学生兴趣,另外,可适当补人朗读指导。(三)联想想像,丰富诗句让学生用诗一样的语言,在原诗的基础上描绘出一幅幅具体、生动、优美的画面,并为每一幅画面起个名字。也可以运用联想和想像,抛开原有诗句,重新创作新诗。这两种方式可在不同的段落中使用,让学生感觉不单调,不重复,在变化中学习,在学习中提高。画面描绘(如第五节):在淅淅沥沥的春雨里,田圃肥沃的泥土上印下孩子们嬉戏的脚印,牧场上的新苗正在抽枝发芽,池塘里的小鱼儿快乐地向我问好,唱着歌谣的溪水荡起满脸的笑。提示:准确识别意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出与本诗欢快、喜悦、乐观的情调相符的画面。注意发挥学生的想像力,通过画面感知意象的特点。创作新诗句:第一节写久盼大地的春雨,诗人选择了一些意象:田圃、牧场、鱼塘和小溪,请同学们仿照原有诗句,丰富意象,写出新诗句。提示:学生的诗也许稚嫩,但只要用心,那新鲜的诗句一定可贵。放手让他们去写,捕捉智慧的灵光,收获情感的微芒。三、开阔视野,创作实践“雨”对你说了那么多的话,你是不是也想拿起你手中的笔,对“雨”说说你想说的话,和“雨”对唱一首歌?请赶快行动吧。《雨的诉说》教学设计由&1&&&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 >
热报专业课程
本九年级语文教案栏目最新
本教学教案目录最新
按点击排行????????????????????
昨日发布????????????????????郑愁予的诗
非常喜欢诗人郑愁予的诗,
他的诗作以优美、潇洒、富有抒情韵味著称,意象多变,温柔华美,自成风格每每读起都令人感动!现将喜欢的三首和有关赏析附录到这里: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底心如小小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底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错误》一诗被收入诗集《梦土上》,这个诗集是郑愁予的成名作。童年在大陆形同漂泊的南北转徙所留下的美好记忆,青年时代在台湾家世的零落和无法回归的实际的流浪,纠结成他诗歌时间和空间、理性和感性、社会和个人的虚虚实实的错落的悲剧,从而传达出一种恍如置身于“梦土上”的缱倦的思绪:这是郑愁予全部创作中最牵动人心的一个情结。《错误》写的是思妇闺怨,却充满着一种羁旅乡愁的悲郁情调和堪足玩味的苍凉,加之中西合璧的优美意境和语言运用,一经刊出即广为传唱,成为作者诗作中脍炙人口的抒情名篇。
  《错误》全诗只有九行,分为三个小节。诗人借无法归抵的离人的情怀,抒写出一个倦守春闺的少妇内心的寂寞、期待和怅惘。诗的第一小节只有两行:“我打江南走过/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这两句诗在全体的分段中低两格排列,具有“诗序”的作用,在意旨和情调上统摄全诗。首句六个字的短句暗示过客之匆匆,次句十五个字的长句暗示思妇等待之悠悠。第二节五行是过客的想象之景,实写思妇。思妇闺怨,是中国传统诗词中历咏不衰的一个主题。从《诗经·召南·殷其雷》和《诗经·王风·君子于役》等篇章已经开启了歌咏,经李益的《江南曲》,到托名李白的“百代词曲之祖”的《菩萨蛮》:“瞑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尤其是白居易的《长相思》和温庭筠的《望江南》,更是将倚楼而望的思妇刻画得情态毕现,幽怨悱恻。这些诗词大都出自须眉文士之手,却假借女子口吻,抒写思妇怨女的不尽情思。而《错误》别出新意,以浪子过客的眼睛观察江南小城,想象思妇独守空室的情感、心态。这正是江南的春天,诗人独自策马经过空寂的小城。也许是因为他也在想念着心中的情人,所以他仿佛感受到了那楼上思妇的孤寂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春天也变成了“东风不来”“柳絮不飞”的季节。她听到了远处街道上传来的声声蹄音,那是远方的他回来了吗?但是春来秋去,几多等待,几许期盼却都化作了阵阵惆怅?她没有揭开春帷,但她在聆听,期待有足音走近,来叩响她紧闭的心的窗扉。但是——终究是“跫音不响”——又是一个“美丽的错误”。诗人仿佛感受到了那深深的期盼和失望后更深的忧伤,所以诗人在最后一小节表达了内心的愧疚不安:“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点明了诗题和全诗的抒情视角,余音绕梁,久久不绝。
  短短九行,构思独特,想象丰富,全诗词句明朗,却是蕴藉深沉,令人回味无穷,如入梦幻之境。这不能不归功于作者精心运用的中西合璧的艺术技巧。
  台湾的新诗现代化运动有一个鲜明的特点,便是西方的现代主义因素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互动融合。虽然纪弦曾提倡过“横的移植”,但在创作上并未得到真正的响应。在艺术方法的运用上,成熟的诗作充分表现出中西对接、融合的特点。它受到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强调的意象、象征、暗示等艺术手法的强烈影响;但在其发展过程中,诗人们又将其与意境、比兴、含蓄等典型的中国手法熔于一炉,形成一种独特的东方现代主义文学风格。在语言上,他们也吸取了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语言创新的优长,不仅对传统修辞手段如隐喻、反讽、通感、暗示等进行了翻新出奇的运用,而且运用了幻觉、梦幻、甚至自动、半自动的语言,以充满新鲜和陌生化的手段给读者造成强烈刺激。但诗人们更注重现代汉语的自身特点,以音乐感来增强现代诗的美感和魅力。实际上,现代主义诗歌的语言创新始终还是在现代汉语的河床里奔流。
  在这方面,郑愁予是一位突出代表。他的作品洋溢着现代人的复杂的感觉、感情、感悟,在意象的创造上也表现出充分的现代技巧,但当他用优美的中国文字将这一切组合成一个整体时,浓郁的诗情、深邃的意境就出现了。《错误》正是如此,“莲花开落”、“东风不来”、“柳絮不飞”、“窗扉紧掩”、“街道向晚”、“跫音不响”,各种意象翩然飞入,无一字写人,可总有一个美丽的倩影若隐若现。“不来”、“不飞”、“不响”、“不揭”,四个否定句式在彼此相对的位置上呼应重复,既加强了抒情的深婉性,又有助于音调的和谐。诗人把思妇的容颜比作“莲花的开落”,把思妇的心喻作“小小的寂寞的城/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比喻新颖巧妙;而且这三句的语序原本应是“开落的莲花”、“向晚的青石的街道”和“小小的紧掩的窗扉”,如今把“开落”、“向晚”和“紧掩”这些动态的语词倒装在后,既照顾了音韵的谐美,更是化板为活,去俗取新,加强了语言的变化。至于最后一节的“我达达的马蹄声是美丽的错误”更是已经成为经典名句。“达达的马蹄”与“青石的街道”相照应,既突出了江南小城的寂静和思妇内心的苦寂,更喻示着这马蹄声声仿佛敲打在思妇的心坎上,牵扯出无尽的愁思。“美丽的错误”则是西方现代文艺理论及修辞学中所谓的“矛盾语”,即由矛盾的句法、不合逻辑的比喻、互相冲突的意象等等联结形成一个新的和谐统一的秩序。“美丽”和“错误”这两个词语的表层意义是互相背离的,作者把它们搭配在一起,表现出游子的马蹄叩响了思妇的希望之门,却不能在思妇身边驻足的悲凉与无奈。“美丽”和“错误”相反相生,韵味无穷,令人涵泳不已。
  《错误》一诗恰如其分地运用意象、潜心于语言的锤炼,营造出美妙而迷幻的意境,流溢着唐诗宋词一般的隽永、幽美,使作者无愧于一位“绝对的现代的”、“最中国的中国诗人”郑愁予的诗,总让人联想起“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中,浪荡、沦落在天涯海角的伤心浪子
断肠人。那种“无家性”,那种踽踽独行的孤寂寥落感觉,那种不被了解下的感伤,那种生命的“无常”性,那种人生的无奈与空虚感觉,恐怕只有在古代的《古诗十九首》的组诗中才寻得着。在现代的诗歌中,郑愁予的诗歌最能让人真切地体验到古典诗歌中的宇宙情怀,并巧妙地结合了现代人的人存在的无家性、虚无感的真实的失落。他的诗歌,真值得去细细品味!
&二、《赋别》
这次我离开你,是风,是雨,是夜晚;
你笑了笑,我摆一摆手
一条寂寞的路便展向两头了。
念此际你已回到滨河的家居,
想你在梳理长发或是整理湿了的外衣,
而我风雨的归程还正长;
山退得很远,平芜拓得更大,
哎,这世界,怕黑暗已真的成形了……
你说,你真傻,多像那放风筝的孩子
本不该缚它又放它
风筝去了,留一线断了的错误;
书太厚了,本不该掀开扉页的;
沙滩太长,本不该走出足印的;
云出自岫谷,泉水滴自石隙,
一切都开始了,而海洋在何处?
“独木桥”的初遇已成往事了,
如今又已是广阔的草原了,
我已失去扶持你专宠的权利;
红与白揉蓝于晚天,错得多美丽,
而我不错入金果的园林,
却误入维特的墓地……
这次我离开你,便不再想见你了,
念此际你已静静入睡。
留我们未完的一切,留给这世界,
这世界,我仍体切地踏着,
而已是你底梦境了……
《赋别》这首诗,就是让人百读不厌的其中一首好诗。是那种虚无与失落紧紧地握住了读者的心弦,而让人产生了相应的共鸣吗?是那种古典与现代的文字与感情之善巧结合,而这种特别的感情却似乎是早已深藏在读者的心灵深处,而经由诗人的诗歌以文字点出后,让人不期然地醒悟过来吗?让人还没能来得及自我分析,便早已深陷于诗人的文字世界所透显的感性世界中!这是诗人的文字世界所产生的魅力和对人感情上的冲击与震撼,也是因为它植根于现实世界并且与现实世界紧密相连而高度冥合?
&&&《赋别》是一首写离别的诗,写一对男女恋人分手的悲歌。全诗分成三小段来展开诗意。
《赋别》一开始便点出了离别的时间与气候,他不说他跟他的女朋友的分手别离发生在一个风雨的夜晚,而说“这次我离开你,是风,是雨,是夜晚”。难道这一段感情,注定了会像风那般的轻?注定了会像让情人流下伤心眼泪的雨?难道这一段感情的结局,竟会走上似乎早已是命定了的“已真的成形了”的黑暗的夜晚?别离的时刻选在刮着风、下着雨的夜里,也的确为这分手的感伤营造了再恰当不过的气氛与时间了。然而分手却没有任何不必要的争吵与哭闹,她只是无言地笑了笑,诗人也只是无言地摆一摆手,于是,寂寞,便伴随着两个人,沿着一条完全背道而驰而永不会再交接的路上,向着两头无穷地伸展、伸展、再伸展……。“再见”,通常不就意味“不再见”吗?所以这句客套话在这情景下,岂不已变得完全是多余?还需要再说出来吗?“话”是一种表达自己的方式,但是默默无言的“笑”与“摆手”也是。诗人和他的女朋友的分手是不是真的像“释迦捻花,迦叶微笑”式地无言的“顿悟”,可是,他们两人的分手,真能让他们“顿悟”到了什么吗?还是“你笑了笑,我摆一摆手”这个顺序根本不过就是“颠倒”的,一下子竟由“顿悟”走向完全相反的反面而变成了彻底的“迷执”?“一条寂寞的路便展向两头了”,这真是一种极高的文学笔法!寂寞是没有脚的,它不会向两个相反的路上伸展,但是,分手而失恋的人却会!“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是宋代才华绝顶的女词人李清照的句子。相思,它也是没有脚,它不会向汴京与济南两处奔跑,但是,对深切想念着对方的人所带来的苦恼与悲伤而言,这却让八百多年前的李清照眉头紧皱,她试着自我安慰地想,“月满西楼”的日子不能回来,也许会在月底回来吧!于是,眉头不皱了,然而,一想到月底他还不一定能回来那该怎么办!于是,那种紧紧握住她每一根神经才刚刚从眉头消除下来的苦恼,却又跑到心头上去了!在这里,可以看出,两位诗人的手法真是出奇的相似!诗人和他的女朋友分手了,这是一个无法改变的客观事实!可是,诗人却无法忘怀对方,他能不念、不想吗?于是,“念”此时此刻她可能已经回到她湖滨的小屋,“想”到现在她可能正在梳理着她被风吹乱了的长发,或者是整理着她被雨打湿了的外衣。这种无法自拔的悬念,不正是仍深深地爱着对方的明证吗?然而等待着诗人的是什么?是风雨交下的漫漫长路的寂寞归途!诗人的内心的感觉是什么?是孤单、渺小、落寞、迷惘、沮丧与一片漆黑!“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是北宋欧阳修的名句,写送别的人与离去的人的距离越来越远,他们就像被无穷地拉开的宽广世界所隔绝,即使登上高楼,倚遍高栏,然而对方心意已决,便不会再回头,从分手的那一刹那开始,便步步走出了他的世界,越走越远,最后完全消失于无形!但是,诗人郑愁予并不这样写,他离开了分手的伤心地后,似乎是风雨兼程地乘坐火车回家的,火车经由丘陵地带奔驰进入了一片宽广的平芜,于是山便慢慢向后退,越退越远,平芜就由于山的不断地后退而拓得更宽广更阔大,用这个渐渐宽广阔大的平芜去衬托出火车上的失恋的诗人,他,是何等地孤单、渺小和落寞!这宽广阔大的平芜,岂不正好为当前孤单、渺小和落寞的诗人提供了一个完全贴切的舞台?南宋末年的词人蒋捷有一首写听雨的《虞美人》词,其中写“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正可与郑愁予这里的写法作一比较。词人蒋捷写他人在中年,远离熟悉的家人亲朋,奔波于旅途的客舟上,宽阔无际的江面,因为下着雨,天也蒙蒙的一整片,连着无边无际的滔滔江水,这个宽广无边的大江紧密地连着天际而形成无穷无边的水天一色,正好衬托出坐在小船上的词人蒋捷,他,是何等地孤单、渺小和落寞!这个蒙蒙的水天一色的无边无际,不正好就是当前的词人蒋捷最贴合不过的舞台吗?然而,就在这个时刻,在秋日的西风里,一只离群的孤雁在大江上呼喊着它的同伴,“你们在哪里?你们在哪里?”这一声声悲切的呼喊,难道不是发自词人蒋捷的内心?客观的景色原来只不过就是主观的内心世界所投射出去的。这种中国传统诗词的绝妙手法,早已为只有二十二岁的诗人郑愁予所充分地掌握!但是,诗人还是不能完全明白过来,为什么他们会走上分手一途?他迷惘、沮丧,他的内心早已漆黑一片,但是诗人郑愁予却不直接地说出来,他却经由失去了她之后的世界,就像“已真的成形了”的黑暗世界一样,毫无意义与一片漆黑。这第一段的写法,经由想她正“在梳理长发”与“整理湿了的外衣”去回应一开始的“是风”与“是雨”,以及经由“哎,这世界,怕黑暗已真的成形了……”去回应“是夜晚”,便让诗的第一段展现出紧密细致而环环相扣的有机组织。
“学有本末,事有终始。”诗人的恋爱,作为一件“事”来看,结局却是有始而无终!他们开始于独木桥的初遇,结局是分手,经过反省检讨后的结论竟然是一个字:错!这个“错”,正像放风筝的小孩,紧握着断了线的风筝
- 线的这一头,而那最重要的另一头 &
风筝,早已远飏!爱情,不正像一本厚厚的书,既然打开了第一页,不是就应该是第二页,第三页……,一直读下去直到终卷吗?为什么会半途而废?爱情,不正像一条长长的海滩,既然一起迈出了步伐,也留下了足印,不是就应该继续走下去,一直走到它的尽头吗?为什么会中断了呢?两个“本不该”,就显示了一个共同的答案:“错”!假如将爱情比喻为水,水的开始是水气相聚在一起而变成了云,云飘忽在高山峡谷里而凝结成雨点,雨点洒落在山谷里而渗入石缝中下滴成泉,泉汇成溪,溪汇成小河,小河流入大江,大江的终点不就是大海洋吗?诗人问得真好,对于一段失败的爱情而言,“海洋在何处”的问语,正显示出岫谷中的云演变成泉水,仅仅只是一个开端而已,诗人的爱情故事已经开始了,但似乎是,才刚刚开始却就结束了!为什么会这样?水的故事开始于岫谷上的云,诗人和他的女朋友的故事开始于“独木桥的初遇”,独木桥,加上了一个引号,似乎暗示着他们的初遇是冥冥中注定了的,那么,发展至相识、相爱、以至分手,难道竟也是个无可避免的命运在主宰着?命运,谁也说不清是什么,但有一点却是确定的,那就是诗人一下子被一种无形的力量把他抛掷在一个广阔的草原上,于是,他再也触不着和看不到对方,并且,扶持她专宠的权利已成过去,也就是说,诗人已丧失了向对方嘘寒问暖的权利,他的她,顿成往事!诗人与他的女朋友的爱情故事会发展成这样,结论就是“错”!缤纷多彩的爱情故事正像黄昏夜空中的颜色一样,绚烂美丽如天边的彩霞,是红色,白色与蓝色相揉合成紫色、深紫色,最后却被夜空的一片漆黑所吞没,美丽竟全在瞬间消失于无形,留下的只是让人的感伤与慨叹:“错”!错,假如是错入了亚当与夏娃的长满了金果的伊甸园,就算最后被上帝赶出去了,恐怕这对诗人来说,还不算是坏事,因为,最少还能跟她长相厮守!但是,诗人却误蹈了少年维特(Werther)的覆辙!三角恋爱的结局是,诗人变成了自掘坟墓的维特,被罗蒂(Lotte)抛弃了。为什么会这样?这不正是诗人的疑问吗?她为什么不再爱我了?或者换另一种问法是:她为什么变心了?这似乎是恒久而无解的问语!所有的原因都指向一个结论:错!三角恋爱消解的模式可以是多样式的,少年维特采取了将自己生命终结的自杀方式,但是,诗人郑愁予则选择了自我隐退远离,离开了她,便不想再见她了,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使这一段情断得更彻底。然而,即使不相见,却不能不去想念她,挥之不去的却总是她那恼人的倩影!想她在此时此刻是已经悄悄地进入了梦乡,而诗人诀别的列车已然启动,它禽住轨,过山、过平芜,兼程风雨地在黑夜中奔驰,抛离过往,走出现在,奔赴不可知的未来。一段缤纷的爱情故事仅仅开了头便夭折了,这段没有结果的爱情故事顿成往事,而这未完成的一切已完全没有携手再去完成的可能性,就让这遗憾变成生命中的永恒,常留在天壤之间,这天壤之间便是诗人所处的真实世界,站立在这真实的世界里,失去了她的伤痛,对诗人郑愁予言,是如此具体而真切,然而,对已静静入睡了的她而言,恐怕只是梦境般的虚幻罢了。
在这最后一段的诗行中,首先段末的“梦境”回应开头的“入睡”,接着是这第三段一整段去回应全诗的首段,此彰显出全诗异常严密的有机性,而三段诗行都以“……”省略号结尾,似乎正暗示着让他们“未完成的一切”留下来,永存于这个真实的世界里,并让这无法再完成的憾恨长存于天壤之间,成为生命中永恒!
根据郑愁予先生在他的诗歌《自选集》的第二集中的年表中的说法,《赋别》一诗的构思,早在他十五岁时已经形成。那么可以这样去推想,也许这首诗就是诗人记述自己的初恋的真实故事,极可能是他的诗中唯一的“记实”而非想像的诗歌。又根据诗人自己在台湾的一次公开演讲中的说法,《赋别》一诗,大家都觉得它一气呵成、首尾呼应,然而却是他的所有诗歌中经过改动次数最多的一首。尽管经过多次的改动,但仍能透过诗人郑愁予的文字世界直探其背后的感性世界,这个感性世界是深深地根植于一个真实的现实世界中,经由诗人的文字般若而道出,使人一下子便进入到一个纯粹文学的领域中,这种文字迷人的魔力就是诗人郑愁予所独有的本领!
胡塞尔在他的《笛卡尔沉思录》中曾经说过,“超越的自我是孤独的。”事实上,每一个个体生命都是唯一的,是不是正因为这唯一性本身就导致生命与生命之间的彼此高度的了解成为一种无法跨越的障碍?人存在,当作一个具体的单子(concrete
monad)来看,是否它正如莱布尼兹所说的“单子无窗户”、于是每一个个体生命的孤独性就是一个不证而自明的真理?在真实的世界里,生命与生命之间能发展出一种纯粹的灵质的交感互通,是不是正因为彼此的相爱而变得可能?就这样来看,那么,人存在的孤独性格岂又能是绝对的?然而,当爱情一旦褪了色之后,是否生命因此而回复它的独特的唯一性
孤独?“独木桥的初遇”与“广阔的草原”正好形象鲜明地彰显出这两种完全相异的境况。爱情之得与失,经由诗人郑愁予的文字世界所揭橥的感性世界是如此地缤纷多彩,但是,事实上诗人郑愁予撰写关于爱情的诗歌却并不多,大约只占他整体诗作中的一小部分,然而这一小部分的诗作却是每一首都精警动人!这些诗作一直散发出迷人的魔力,让人百读而不觉厌烦,是否里面正隐藏着一些属于纯粹文学领域中从未被解读出来的奥秘?在诗人郑愁予的诗作中,文字世界、感性世界与真实世界之间的紧密相连与高度冥合,这三个世界正相互地交涉着,能洞悉这一点,也许正是掌握此中奥秘的宝钥!事实上,这不正是从汉代一直到现代《古诗十九首》组诗让人着迷之处?我们之所以一直钟爱诗人郑愁予的这些诗作,不正是像我们对《古诗十九首》组诗有着一种不能割舍的感情一样吗?它们都属于多层次的诗,都展现出了生命中繁富的面相与多维性,既广且深,让人真实地面对了人存在生命自身的孤寂寥落与无常,也许这正是崇奉现代主义的诗人郑愁予的现代诗歌中散发出的宇宙情怀与人文关切,并不来自西方传统,而是来自中国传统的缘故,他的许多诗作在深层结构与生命情调言,似乎都与汉代《古诗十九首》组诗是同一类型的。诗人郑愁予曾经说过:“大凡一首诗的完成,通常是两个有机体组合而成,一部分是诗人的自然经验,另一部分则是诗人的人文构思。”是不是童年时的郑愁予追随着军人父亲东征西讨、少年时又追随着母亲避倭寇之乱到处播迁,所以他的幼小心灵更贴近《古诗十九首》那种无常观与无家性(犹如传统的任侠之浪迹天涯)?是不是这些早年的具体生活,在在都影响到他的诗作在人文构思方面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人生观、宇宙观?最后,引用诗人郑愁予的另一首让好诗以结束全文,诗名是《梦土上》,写于1954年,诗人二十二岁。《梦土上》也正好是他在1955年发表的第五本诗集的名字。诗上说:
森林已在我脚下了,我底小屋仍在上头,
那篱笆已见到,转弯却又隐去了。
该有一个人倚门等我,
等我带来新书,和修理好的琴,
而我只带来一壶酒,
因等我的人早已离去。
云在我底路上,在我底衣上,
我在一个隐隐的思念上。
高处没有鸟喉,没有花靥,
我在一片冷冷的梦土上……
森林已在我脚下了,我底小屋仍在上头,
那篱笆已见到,转弯却又隐去了。
(以上资料的查找均来自于网络)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雨说 郑愁予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