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招生人数今夜你会不会来 国语因为学生表现而提高

其实,清华学霸详细学习计划可能会不利于学习…… | 心事鉴定组小组 | 果壳网 科技有意思
626309人加入此小组
清华美女学霸的日程安排大家都看到了对于比自己牛B还比自己勤奋的人,我们只有膜拜的份儿。。。如果你想向学霸学习,我劝你还是算了吧。因为如果坚持不到几天就放弃,那又会是一次对自己的打击和不信任。不过,最关键是,这种详细的学习计划和明确的日程安排真的有利于学习吗?让我想起 曾经翻译的一篇文章经验说:计划越详细,执行越高效。实验说:计划有利于任务的执行,但是却不利于学习。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句话的意思是不论做什么事,要事先有计划和目标才能成功,不然就会失败。谁还没定过个计划呢?个人,企业,政府机构,不设几个目标就怎么跟老板交代?怎么跟投资人交代?怎么跟上级领导交代?从经济指标,到年龄指标,到高考招生指标,凡是可以计算的,都有指标。什么十一五规划,十二五规划,再过940年,等我们回头审视这些计划时,它们的意义在哪里呢?该设定个详细的计划吗?心理学家对目标设定这个熊熊时尚亦有贡献。他们在七、八十年代开展了有大量研究以指导人们如何应对目标。 著名心理学家
(1977) 很早就做过一个减肥实验。他们招募了一些超重人士,平均大约超重50%。跟世界上所有其他的胖子一样,这些人也很难改变自己的饮食习惯——好多人从小胖到大。实验中,一些人被告知要尽自己最大努力减少其食物摄入量。而另外一些则给他们定了详细的目标。四周之后,那些设定了详细目标的参与者减去的体重是另外一些人的两倍!详细的计划看来确实更有效,这在后来的很多领域也都得到了证明。通过给员工设定详细的目标,食品制造工厂降低了工伤的数目;呼叫中心减少了员工的病假;提升了工作表现。在以工程师和科学家为样本的研究中也发现,设定明确具体的目标比告诉他们“尽力搞吧”更明显提高工作绩效。通过设定详细的目标,生理机能和认知能力似乎双双得到提高。详细的目标可以使任务的每个结点更清晰。要求下属尽最大的努力,其实是告诉他们不必很努力。因为无论结果如何,他们都可以说“我们尽力了啦”,“输球没输人”。他们认为的“尽力”可能跟领导期望的完全两样。先别急着设定详细的目标!详细的目标也有副作用。亚利桑那大学的奥多涅斯和一些其他高校商学院研究者认为,它扭曲了人们的风险偏好,损害了完成任务的内在动机,甚至导致人们做出不诚实的举动。他们列出了详细目标的副作用:太详细了 :太详细的计划容易使人固着在某一个目标上,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导致缺乏全局的考虑。太多了 :面对很多目标时,人们倾向于将注意力集中在容易的目标上,而决定项目质量的又往往是那些不怎么容易实现的目标。太短了 :任务分解得越细,实现每个目标的周期就越短。着眼短期的目标限制了你将眼光看得更长远。为什么雨天很难打到车?因为出租车司机雨天的工作时间较短。这又 是为什么?因为许多出租车司机每天工作的时间长短根据赚钱的速度决定。他们往往有一个预定收入目标,一旦达到目标就收工回家。下雨时,出租车大部分时间在 载客,达到目标收入需要时间较短。为什么利润高的时候反而减短工作时间呢?因为阶段性的目标已经实现了。如果他们把收入目标制定的更长远——比如1个月 ——情况就不一样了。有道理呢!但是常看果壳网的你,怎么会这么容易陷入“
”呢?这么干巴巴的理论会不会不太靠谱啊?但是,我的好朋友波鸿鲁尔大学教育心理系的沃思(Joachim Wirth)先生和他的同事们做了一个靠谱的研究。他们让200多名15岁的学生在电脑模拟的实验环境中做一个物理实验。实验中,学生们可以把不同大小的立方体放入不同密度的液体内,观察它们的浮沉情况。经过反复尝试和记录,最后画出一张体积、密度、浮力等变量之间的关系图谱。这个实验里一共存在着14组变量之间的关系(比如,立方体体积越大,浮力也越大),学生需要把它们都找出来。沃思将实验任务分为两类:一类设定了详细的目标(14个具体目标,比如“立方体的体积跟它受到的浮力有何关系?找出问题的答案并记住它”),另一类没有设定详细目标(3个目标,比如“为什么有的立方体放在水里会下沉呢?找出问题的答案并记住它”)。结果,没有设定详细目标的学生表现出了更好的学习能力和更低的认知负荷。这些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能同时采用问题解决和学习的策略。而那些设定了详细目标的学生们则仅仅聚焦于解决问题,对于实验中学到的知识记忆并不好。 沃思认为如果希望让孩子们学到一些东西,就不要给他们设定过于明确和详细的目标,这可以降低他们的认知负荷,使他们更轻松的从任务中学到一些知识和技巧。我们该如何设定目标?也许你已经发现了,那些主张为任务设定详细目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组织管理心理学的领域,通常以绩效来评价目标设定的效果。它认为领导应该给员工设定具体详细可操作的目标,才能发挥员工最大的价值。毫无疑问这是有益于企业效益的。但对于个人却不尽然。当你为各种目标拼命时,其实已经变成了一台机器,只是被用来完成任务。任务完成得很顺利,绩效考核也通过了,但是你最后得到了什么?你的执行能力得到了锻炼,也许还得到了提拔,但是真正学到的东西却很有限,你也很少感受到轻松愉快——总之是有得有失。所以为自己设定目标时,先想一想你的目的是什么。如果是为了高效的完成任务,为任务设定详细的工作计划和期限会很有帮助;如果你是真心想学点什么的话,那完全不必把事情划分得太细,设一两个模糊的目标,这对你自己不是什么坏事。看你是重在效率 还是重在学习了。参考文献Ordonez, Lisa D., Schweitzer, Maurice E., Galinsky, Adam D. and Bazerman, Max H., Goals Gone Wild: The Systematic Side Effects of Over-Prescribing Goal Setting (January 23, 2009).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NOM Unit Working Paper No. 09-083. Available at SSRN:Wirth, J., Künsting, J., & Leutner, D. (2009). The impact of goal specificity and goal type on learning outcome and cognitive load.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5(2), 299-305. doi:10.1016/j.chb.来源: 来源:
+ 加入我的果篮
对啊··制定这些“计划”不也要时间和费脑筋吗··
电子工程专业
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
恩恩,我就是一个没有计划的人。。
,你是怎么看?
物理系本科生
我和她有同样的列表。其实不是一周先定那么多计划。(要不就直接全部打印了对吧)是把每周必须在某个时间做的事情写下来印出来。其他时间做了记下来而已。确实能提高效率。
看过文章之后,真心觉着心理学的东东不好把握呐==
录音爱好者,万有青年养成计划入围选手
对于我这样经常从神游中捕捉想法的人,过于详细具体的计划会令我变成计算机器……
(面瘫脸)但是她做到了,而且她的确成为了大牛。【我认识她我敢打包票
我如果定计划的话,要么脑子一热提前很多完成,要么就疲了结果拖了很久还没完成。所以我觉得随意一点很好啊 ,这样就不会活的像个机器人了。
再次前十!!!
果壳网心事鉴定组编辑,科学松鼠会成员
的话:(面瘫脸)但是她做到了,而且她的确成为了大牛。【我认识她我敢打包票这两件事不一定有因果关系啊!你能再说一个有这样详细计划的大牛吗?爱因斯坦有吗?牛顿有吗?
心理学博士生
计划的效果个体差异很大,一个原因是要做的任务性质不同,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计划执行的程度不同。个人觉得制定“执行意图”更加有效,就是把计划要做的事情中的困难考虑到,也加入计划中,如果遇到A情况,采用B方案。增加执行的效率,可能更有意义。
linux研发工程师
感觉不像是计划,是简单的日程安排和记录。。
记录下自己曾经的每天生活,可以看到自己对时间规划的不足,加以改进。我记得果壳上有篇文章这样写过。
我觉得对于喜欢订计划的人来说最悲催的事情就是有些突发情况发生把你的计划全盘推倒,越详细的计划越悲催...对于我这种懒人来说还是订个大概目标比较适合....
口腔医学专业,书法小组组长
计划,或许都是脑子一热就轻易给子套住了,再脑子一着凉就神马都坚持不下去了,而日子就在发热与着凉中过去了。。。
一点睡,早上6点起,这属于成人多动症把。
学习类的(Learning)、执行类的(Action)制定比较细的计划和执行都不成问题(最多加上少量的若A则B的条件分支)但是,大学及以后的若是科研类的(Research & Study)及涉及处理人的关系的事物的,指定较细的计划去执行就不见得是有利的事情了,若非要去制定并严格执行就很可能反而有害。这是因为处理已知的事情可以构造状态机,处理含若干未知情况的事情(含未知状态和未知输入),构造精确的自动机就扯淡了。甚至上面说的容易制定细计划和执行的都会遇到未知输入的问题,比如你计划下午3点到5点阅读一篇论文并作笔记,但是在下午3点半时突然接到老师的紧急通知要求你在下午6点前做出个PPT准备一下去作个晚上8点到9点的报告。这样的意外输入偶尔一两次还可以在做计划时留出调整空间,但若是比较多的环境呢?(作为名人或是遇到事多的老师同学)最后说个和做计划无关的:小时了了
这种比较像机器人。。。我是不可能做到的常常为毫无计划而倍感安心的人觉得如此计划是痛苦。
妹子好像一周只洗澡一次。。。
楼上好多大师都没理解这篇文章的意思……对“执行”而言却是这个计划是极高效的,切实完成的话成果也很显著;但有成果和学习到东西是两码事,就好像一篇课文,你会背了,和你会写出一篇同样好的文章,也是两码事一样。无论如何,这位大神在这种高强度的洗礼中经历过来,以后进企业一定会很受欢迎——只要身体吃得消~当然自身感情的发展是另一回事——不是说机器人没感情么~
我真心觉得精确到分钟规定的那么死,实行起来很困难啊……一投入就不会太注意时间了
她一定从不断完成计划中获得充实感和积极的情绪,良性循环。
旅游管理学士,气象爱好者
面对人家我赶脚我弱爆了
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编程爱好者
我只是在想,她身体吃得消?不过她妹妹是国防生,想必她也应该能抗住
这是在黑清华呢还是在黑学霸呢
弱爆了弱爆了 = =
从来就不会订这样的计划…… 毫无意义……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我学习订的就是模糊的目标,貌似还蛮有成效……
大家最关注的还是没时间洗澡吧
其实这些都因人而异的,有的适应这种方法,有的不适应,不管黑猫白猫能抓到耗子就是好猫。能提升自我的都是好方法。
的话:我觉得对于喜欢订计划的人来说最悲催的事情就是有些突发情况发生把你的计划全盘推倒,越详细的计划越悲催...对于我这种懒人来说还是订个大概目标比较适合....可能在学校相对比较单纯,再说那种也只是偶尔的~
我觉得,这个只适合学校时代的应试吧....
再怎么不利于学习,做计划也总比不做好。
10年以后再看,清华学霸今何在。。。 呃某无良写手躺枪了。
的话:我和她有同样的列表。其实不是一周先定那么多计划。(要不就直接全部打印了对吧)是把每周必须在某个时间做的事情写下来印出来。其他时间做了记下来而已。确实能提高效率。这样真不错
我比叫倾向于她不是一般人儿!
的话:10年以后再看,清华学霸今何在。。。 呃某无良写手躺枪了。10年之后且看她。看是山花烂漫依旧,还是晚来风急。ps我认识几个晚来风急的例子。。要我介绍下么。
的话:10年之后且看她。看是山花烂漫依旧,还是晚来风急。ps我认识几个晚来风急的例子。。要我介绍下么。同意。学习成绩好并不代表将来的成就。我觉得只要保证一个足够优异的成绩,一个不在将来申报研究或博士或在工作时吃亏的成绩就够了,没有谁会评判一个人成就时给学校成就很大的比例。况且,她貌似啥球都会,什么活动都参加反而说明她样样不精,每天睡五个小时坚持到25岁身体机能绝对会严重下降。每个人的能量都差别不大,过度的消耗的代价就是身体极大损耗以致缩短寿命为代价
我只想知道思源是什么???
软件工程硕士
的话:看过文章之后,真心觉着心理学的东东不好把握呐==一直觉得心理大多都是扯蛋的玩意,跟薛定谔的猫死的,又死又活半死不活的,怎么说都通顺。。。
好像,木有谈恋爱的时间安排嘛
我反而觉得清华双学霸是证明了《真想学习?扔掉你详细的计划吧!》并不一定正确。
的话:一直觉得心理大多都是扯蛋的玩意,跟薛定谔的猫死的,又死又活半死不活的,怎么说都通顺。。。这是由人决定的。。。
这是因人而异吧?不过专注才是最重要的,这计划只要每天都有完成就好,安排地这么精确也不一定就能按时完成
为毛我第一反应是,如果是我的话写这份计划就要花掉一整天....
觉得楼主举马冬昕(还是马冬晗,分不清这对姐妹花)的这份“计划表”作为例子不是很妥当。标题起的也欠妥。如果她写的是“19:00-21:00 搞懂柯西定律”,那么和楼主所举的“中学生做实验”的研究例子结合可以得到标题这样的结论。但是这份“计划表”其实只是简单的时间安排表,把必须要做的事情写上去从而更妥善的安排时间而已:什么时候写作业,什么时候上课之类的,什么时候自习。我们并不知道她在自习的时候是怎样的学习状态。另外,从“微3作业”推测这应该是她大一时候的表。清华的学生大一挺忙的,再加上她还做了那么多学生工作,班委、学生会之类的,这样详细的时间安排对有效的利用时间、完成任务是非常有必要的。
呃。。说起来,要是像我们院这样动不动跳出来点事儿,动不动事情改时间,计划表这东西真是可以气死人以前从来没安排,现在安排了老是被打乱。。。愤恨!
的话:学习类的(Learning)、执行类的(Action)制定比较细的计划和执行都不成问题(最多加上少量的若A则B的条件分支)但是,大学及以后的若是科研类的(Research & Study)及涉及处理人的关系的事物的,指定较细的计划去执行就不见得是有利的事情了,若非要去制定并严格执行就很可能反而有害。这是因为处理已知的事情可以构造状态机,处理含若干未知情况的事情(含未知状态和未知输入),构造精确的自动机就扯淡了。甚至上面说的容易制定细计划和执行的都会遇到未知输入的问题,比如你计划下午3点到5点阅读一篇论文并作笔记,但是在下午3点半时突然接到老师的紧急通知要求你在下午6点前做出个PPT准备一下去作个晚上8点到9点的报告。这样的意外输入偶尔一两次还可以在做计划时留出调整空间,但若是比较多的环境呢?(作为名人或是遇到事多的老师同学)最后说个和做计划无关的:小时了了非常赞啊。有些事情制定计划比较好一点儿,有些事情制定计划真的很扯淡。丫儿的为了考多少名学习太没意思了。本来看一些东西的时候看到某个东西突发奇想,这东西肯定是计划之外啊。如果抑制了这种奇想的延伸或者根本就不去想,学习也太没意思了。这种学习方法就是将学习看作一种负担了。这种方式绝对长久不了。同样搞研究也是,为了发论文而弄研究太纠结了。最让人纠结的是看进去了,结果论文发了,然后那些老板强制让你干别的事情。心里那个痒痒啊,还得偷偷的看那些东西。果断看自己的,等啥时候论文出来了再和老板说。
的话:10年之后且看她。看是山花烂漫依旧,还是晚来风急。ps我认识几个晚来风急的例子。。要我介绍下么。我想知道啊其实我很好奇的,比如之前的虎妈,狼爸,包括现在这对姐妹,每次都讨论啊什么的都很热闹,但是难道大家不觉得没必要花那么多时间纠结他们的方法对不对么,看看十年后二十年后不就可以了(呃不过这时间比较长。。。看我到时候能不能记得把他们翻出来)让我先看看现成的晚来风急吧~~~
的话:再怎么不利于学习,做计划也总比不做好。我倒是更加同意楼上的那种模糊计划。因为许多时候你看到一个点的时候突发奇想,特想搞懂那个东西的冲动。计划模糊点儿还是不错的。我还是比较喜欢差不多。说差不多先生也行。
的话:我想知道啊其实我很好奇的,比如之前的虎妈,狼爸,包括现在这对姐妹,每次都讨论啊什么的都很热闹,但是难道大家不觉得没必要花那么多时间纠结他们的方法对不对么,看看十年后二十年后不就可以了(呃不过这时间比较长。。。看我到时候能不能记得把他们翻出来)让我先看看现成的晚来风急吧~~~我认识的人 不知名 额 有2个是妈妈公司的同事的孩子~~~比我大在学校里听说很厉害 ,班长部长各种长,学习委员各种委员,各种竞赛得奖,兴趣爱好也很厉害有一个女的15岁就古琴8级了,后来大学也考得都不错。后来一个进了某银行成为一个职员(古琴的那个)从此端上了铁饭碗,另一个(详细情况不太了解)进了伊利牛奶厂,月薪2500(没有其他意思,只知道这个。)我知道这在平常人群中算不上什么晚来风急(毕竟有好多过得不如他们的。),但是跟他们以前的学校生活相比就有点风大了。。。后来我见到那个女孩子,背有点(应该说是“很”了。)驼,而且近视的比较深(并且据她妈妈说她只在看书和工作的时候才戴眼镜。。平常可想而知。。。)可能还有几个吧,不过 印象最深的就是这两个了。另外他们似乎都对银行等之类的铁饭碗很感兴趣,可能是学校里累了,出来想安逸点?不过我个人最不喜欢的就是他们的这点。。(个人意见)
(C)2013果壳网&京ICP备号-2&京公网安备北大清华仅一两成学生来自农村 李克强决定提高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学生比例
关键字:&教育清华北大农村生源一两成农村生源农村学生北大清华农村生源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社科系讲师晋军说:&一名清华本科生的典型形象是这样的&&出身城市,父母是公务员和教师,每年与父母起码外出旅行一次,甚至高中就有出国游学的经历。&
在中国,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中国重点大学农村学生比例自1990年代起不断滑落。由于城乡教育资源不均衡,农村教育已成为教育公平的短板。专家认为,加大重点高校招收农村生源的比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教育公平,但并不能彻底解决短板效应
据初步统计,今年参加高考的考生达970万人,其中农村考生与城市考生的具体比例尚未有详细数据披露。
不过,对于埋头应考的农村考生来说,今年有一个利好消息。
5月1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进一步提高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学生比例。
会议决定,今年将扩大农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将去年面向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1万名重点高校招生计划增至3万名,招生区域包括所有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招生高校覆盖所有&211工程&和中央部属高校特别是知名高校。
此外,&支援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也将继续实施,在全国高校招生计划中专门安排18.5万个名额,由东部高校招收中西部考生。
国务院多措并举,旨在促进教育公平,使更多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惠及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的农家子弟。
过去10多年间,我国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但农村生源在重点大学所占比例却逐年下降,不少农村学子放弃高考。
今年高考前夕,《人民日报》发表评论指出,农村学生弃考传递出一个信号:底层上升通道受阻,社会阶层固化趋势加剧,贫穷将会代际传递,一代穷世代穷。
由于城乡教育资源不均衡,农村教育已成为教育公平的短板。专家认为,加大重点高校招收农村生源的比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教育公平,但并不能彻底解决短板效应。
寒门学子比例越来越少
萧保(化名)从来没有想过对教育公平是不是满意的问题,就读于北京某211高校即将研三毕业的他现在满脑子都是找工作,遇到&史上最难就业年&已经够他烦心的了。
尽管来自湖北农村,萧保却表示并不关注身边农村学生的比例,但略微思考之后,他还是可以回答出在山东某211高校读本科时全专业的农村生源大约有50%,而现在在北京读研究生阶段大约是30%多。
同样来自农村毕业于辽宁大学的晓兴和萧保的同学邵飞(化名)也表示不会专门去留意身边农村学生的比例,但同样可以在略微思索后答出全专业的农村生源比例不超过35%。
不注意不代表不存在。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中国重点大学农村学生比例自1990年代起不断滑落。以北大、清华为例,北大农村学生所占比例从三成落至一成;清华2010级农村生源仅占17%。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刘云杉统计1978年至2005年近30年间北大学生的家庭出身发现,1978年至1998年,来自农村的北大学子比例约占三成,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下滑,2000年至2011年,考上北大的农村子弟只占一成左右。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社科2010级王斯敏等几位本科生在清华2010级学生中做的抽样调查显示,农村生源占总人数的17%。那年的高考考场里,全国农村考生的比例是62%。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社科系讲师晋军曾指导他的学生完成对清华生源状况的调研。在课堂上,他也常对学生做随机调查,提问包括来自的地方、父母的职业、上大学前去过的最远的地方等。
调查做了两年,指向高度集中,晋军说:&一名清华本科生的典型形象是这样的&&出身城市,父母是公务员和教师,每年与父母起码外出旅行一次,甚至高中就有出国游学的经历。&
或许萧保、晓兴他们对此并非不关心,而是生活中有些事更需要他们关心。重庆工商大学2010级毕业生付思源在其以重庆工商大学全体在校本科生为研究对象的调查中表明,农村生源的学生认为自己心情压抑,前途未卜的有38.5%,比城市生源高11个百分点。
晓兴并不讳言这种负面影响,2004年因为收成不好,家里经济困难,他为此压缩自己的伙食费到每天3元钱,一整天只吃一个菜,这样过了一年。
萧保的生活虽不至此,但他也承认认识的农村孩子普遍较为保守和沉默。
邵飞表示,农村的教学信息网络过于闭塞,农村孩子很多事情都没听过没见过,所以一方面容易产生自卑感,一方面容易沉溺于电脑游戏等娱乐之中。
另一方面,他们却相当了解城市孩子的生活。三个人都羡慕城市生流利的英语,都称赞城市孩子多才多艺的知识面,都佩服城市同学在各类活动中的活跃和人际交往的能力。萧保甚至表示比起农村孩子们的比例,他更有兴趣去了解有多少同学有&关系&,因为&关系&有利于找工作。
这一现象正在越来越多地引起关注,据媒体的一份调查结果显示,在300名学生样本中,有超过两成的受访大学生承认,自己在求职时动用过或者试图动用&关系&。
但晓兴却认为这再正常不过,他为记者算了一笔账,2011年辽宁的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8000元,但这个数目并不足以满足一个大学生一年的支出,考虑到父母也需要维持家用,因此农村供一个大学生多半要负债。如果毕业找不到好工作,会成为家里严重的问题。
虽然国家为此提供了贷款,但工作了4年的晓兴今年还不知道能否还清。&工作第一天,我就比城市孩子多了数万元的债务,房子、女朋友什么的全是幻想。城里的同学结婚生子、规划人生目标的时候,我的目标只能是还贷款。&晓兴抿起嘴唇。
邵飞表示,其家乡现在的态度是,如果孩子有希望考上重点大学,家里还会供一供,否则一般大学将来就业会很艰难,就放弃了。
晓兴是个正面的例子,尽管贷款给他带来很大的压力,但重点大学4年的努力学习和拼搏使他如愿成为辽宁的一名检察官,他和几位成功&越过龙门&的同乡成为了家乡口耳相传的榜样,也使邻里乡亲送子女读重点大学的热情持续至今。
邵飞的故乡福建则是另一番光景,邻居家的男孩考取了一所普通大学,毕业后就业不理想,收入还不如高中毕业后去打工的妹妹。只要几个这样的例子就足以摧毁家乡人的信心,&读书无用论&正在得到越来越多乡亲的认同。
这也带来了他们对教育公平政策的不同评价,晓兴表示&还是有作用的,会给更多的农村孩子带来机会&,但邵飞则直言&觉得治标不治本&。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副秘书长储朝晖对记者指出:&仅仅在计划招生指标上去改进,实际作用是有限的。&
因为计划招生有一个前提条件,即认为某一区域内所有考生条件等同,这个条件其实在很多地方都不具备。很多地方农村和城市、不同城市间甚至城市里的不同学校间差距很大。依靠这样一种方式来实现教育公平,其发挥作用范围有限,只能解决数据上的一种平衡。多分给贫困农村地区一些指标,可指标最终给了谁?不能确定。可能还是给了贫困地区优势家庭的孩子。
&其实全世界都是这样,家庭条件好的学生通常考试分数会比较好。2004年曾经有人问我,高考是不是公平,我说刚开始五年比较公平,五年后小学到中学分出了高下,那么好学校出来的学生分数就要多,考到最后某种程度上就成了&考钱&而不仅仅是考&资质&了。美国一个贫困地区的学生考SAT考1400分,富裕地区的学生考2400分,测试后可能会招1400分的学生,因为学生是在很差的条件下取得的。如果是现在这样分分必较的招生,恐怕就不可能实现这样一种公平。&储朝晖说。
2004年,网络上著名写手麦子的一篇《我奋斗了18年才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这篇文章讲的是一个农家子弟经过18年的奋斗,方才取得和大都会里的同龄人平起平坐的权利,被晓兴认为是自己一代人的真实写照。
&高考只是整个教育环节中比较重要的一环而已,农村孩子和城市孩子双方的很多条件从一开始就没有站在公平的起点上,所以我们就不曾寻找过公平这样一个话题。&晓兴说。
不平等的起跑线
萧保至今记得自己所在的镇高中,听家乡的老人说,自己小的时候,它曾经是省重点;后来自己读书的时候,它成了市重点;自己上了大学之后,它已经不再是重点了。
基础教育的衰败无情地展现在萧保的眼前,而忙于找工作的他甚至没有时间去仔细回味。
晓兴的记忆则来自于老师,高中时候,学校来了一位年轻的女老师,她教语文,也教英语,偶尔还上上地理课。
&那个时候,我们可崇拜她了。这个老师懂得这么多,太厉害了!&晓兴后来知道这是一个天大的误会,因为本校的优秀老师都去了县城乃至市里的重点中学,学校已经没有足够的老师来分门别类地教授课程了。
&上大学后,我只能拼命地学习英语,来纠正自己的发音。我过了英语六级,我不觉得我笨,可我能怨谁呢?我能怨已经一个人教了我们三门课的语文老师吗?&晓兴说。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刘云杉在谈及重点大学农村生源&缩水&现象时曾表示,这种现象有可能越来越严重,其背后是一个基础教育的问题。
在整个基础教育环节中,优质资源在极大地集中到少数的地(市)一级中学和省一级中学,它像是很大的&航空母舰&,能够吸纳最优秀的老师和学生。数量非常庞大的优秀老师和学生在一个学校里边,可以保证学生分数很高。但这也导致一些县一级、镇一级中学教学质量下降。这样一个向上的网络平台都给侵蚀掉了,农村孩子就很难再进到那样的&航空母舰型&的学校。
储朝晖则告诉记者,背后的根还在行政与专业的关系,&牛&校的老师往往具备一个条件,即参与高考出题,因此对考查范围更加了解和熟悉。而越远离权力的学校,对考纲的了解也就&越远&。
&长期以来,高考改革都不接触这个根本点,这才是根本性的问题。只有改变这个招生录取方式,在公平上才可能有比较大的突破。&储朝晖说。
&农村孩子和城里孩子相比,考大学少了很多机会。&中国海洋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的朱宝说,经济原因是最大的,有不少品学兼优的学生因为家庭贫困不得不辍学;其次也少了很多信息来源。&我上了大学才知道有很多同学是通过自主招生来的,我们农村孩子就不知道,只能挤高考独木桥,挤不上就只能复读、打工。&
&我担心目前的政策治标不治本,要实现教育公平还需要更深入的教育改革。&邵飞说。
这个担心并非空穴来风,记者5月30日致电清华大学招生办咨询农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的具体情况,工作人员表示高考结束后公布的清华大学招生计划里可能会有这方面的信息,清华大学会在其中表明用于该计划的具体名额数量,请考生及时关注。
北京大学的答复更加直接,称计划已经上报教育部,目前教育部尚未批复,因此公布时间尚不知晓。同样请考生关注高考后公布的北京大学招生计划。
同样的消息还来自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等高校。山大本科生招生办公室主任柳丽华表示,该校分省份招生计划今年作了大幅度的调整,已经确定今年招生计划向中西部地区、偏远地区和农村学生多的地区考生倾斜,而且会增加不少计划,&但现在教育部还没有批复,具体如何增加还不好说&。
而教育部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工作人员则告诉记者,这项工作太紧了,所以很难给出准确的时间表,但高考之后肯定可以就此询问考生所在省市招生办公室,(这项工作)肯定要通过考生所在的省市招生办公室来安排。
&问题是,农村学生如何获得这些消息?&萧保说。
邵飞想起了他一位来自河北农村的朋友,一心想要攻读材料科学,结果报考时因为信息不充分以630多的高分误报了锻冶专业,成为全院皆知的段子。
改革最终须触动根本
晓兴对当下的招生政策保持肯定态度,但也担心政策的落实。&我希望政府和校方能够公示这些名额的获取和分配,让这些好政策真正落到最需要它的孩子手中,毕竟名额是有限的。&
晓兴的担心其实教育部已经有所关注,5月29日,教育部发布《教育部关于做好2013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中规定,凡有预留计划的高校,须将预留计划数报其主管部门审核,汇总后报教育部备案。同时,高校须将预留计划数及其使用原则等向社会公开。
教育部还表示,2013年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扩大实施后,全国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的人数将比去年增加8.6%。
据统计,2012年全国农村学生录取人数占全国录取人数比例达到59.1%,其中农村学生本科高校录取人数所占比例达到52.5%,第一批次录取高校录取人数所占比例达到45.7%。但教育部也坦承上重点高校的比例仍然偏低。
这些数据并不能让学生们觉得轻松。因为一直以来,农村生源比例降低的重心就是重点大学,可事实上能考上重点大学的学生本身就是少数。晓兴很担心自己在家乡的示范效应最终会成为马头前方的胡萝卜,让很多乡亲的孩子读了大学却毕业就面临失业。
在学者们眼中,问题的解决思路殊途同归&&专业主导招生,保障教育权利。
储朝晖认为将现行行政主导的招生体制转变为专业主导的高校自主招生体制,学校和学生之间进行良好的双向了解,学校对学生的状况进行综合评估,才能改变当前的状况。
如果认为农村是落后的,是经过城市化之后会消失的,这个假定就出了问题。乡村教师和基层干部都搬到城里,他们的子女也都不在乡村上学,长期以来乡村学校必然被抽空。
光靠教育解决不了这个问题,无论给多少指标,也还要经过考试程序获取。多年的积弊想用高考一个环节是解决不了的。
&要解决问题,最终要保障教育权利。温家宝总理提出教育是基本民生,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但还要进步到全民都要认识到教育是每个人平等拥有的权利,所有的这些问题才能有一个解决的根基。&储朝晖说。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则循着另一个思路进行思索,他告诉记者:数据显示,我国农村孩子占高校新生的比例,其实在逐渐提高,从1989年的43.4%到2003年与城市生源比例持平,再到2005年达到53%。而在重点大学,农村学生的比例却不断滑落。
其实,就是重点大学提高农村生比例,也无法总体改变农村生会更多读高职高专、三本、二本的情况。针对这一现实,熊丙奇认为,如何提高高职高专、三本和二本学校的教育回报率,在眼下可能比关注重点大学的录取比例更迫切。
熊丙奇指出,在现行的高考制度下,合适的办法,就是设立专门的计划,面向农村学生招生。国家扶贫定向招生计划,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出台的,而且在实际的操作中,颇有创新。一是放在提前批招生,不影响其他批次的录取,为农村考生增加了一次选择机会,二是考虑到公平补偿的意图,这一计划实行定向招生非定向就业,学业完成后,这些农村生如果愿意回农村工作,当地会创造工作条件,而如果不愿意回农村,也尊重学生的选择。
而从长远看,仅靠公平补偿,是难以全面实现公平的。既然我国政府已经下定决心推进高考公平,那么,就应该在目前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推进高考改革。
事实上,2010年颁布的国家《教育规划纲要》已经明确了高考改革的方向,这就是建立政府宏观管理、专业机构组织实施、学校依法自主招生、学生多次选择的考试招生新模式。熊丙奇认为,按照这一改革思路,全国重点大学完全可以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统一考试、自主招生。如果全国各地的考生,可在任何地方参加考试,以这一考试成绩申请高校的自主招生,那么,也就不存在高考按地区举行、分省招生的问题了。
熊丙奇说,分析起来,造成重点大学教育回报率高的主要因素,并非学校本身的教育质量、教育特色,而是一系列的制度,包括教育等级制度(通过各种计划把大学分为985、211、一般本科)、拨款制度以及用人制度。而正是这些制度,使高校之间竞争不平等,造成一般本科、高职院校,尤其是民办院校,办学十分困难,由于政府投入少、社会支持不多、用人单位就业歧视,读这些学校,教育回报率显然就要低。
在目前,大多名校都看重招生政绩,同时青睐城市生源,认为其阅历丰富、见识多,而如果学校要靠竞争获得地位,大学关注的就将是教育使命和自己的教育声誉,在招生评价中,就会对贫困生、农村生实行加分评价,这也就会增加农村生在学校中的比例。
有专家指出,农村生上大学的问题,背后其实是大学公平竞争的问题,在计划体制、等级教育框架之下,不要说农村生,就是整体教育、大学发展以及城市学生的大学路都越走越窄,当初的大学独木桥,变为现在的名校独木桥,而名校教育质量的每况愈下,已让一些城市学生选择逃离国内高考和国内高等教育。
来源:法治周末
责任编辑:李程
&&看完这篇文章有何感觉?已经有人表态
o&最热新闻&o
o&最热评论&o}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撸管会不会影响身高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