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劳动的艰辛与劳动有关的胡文海最后一段话视频,写出你的感悟.

《劳动的开端》教学设计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劳动的开端》教学设计
作者:编辑&&&&点击数:&&&&更新时间:&&&热&&&&&★★★ 【字体: 】
《劳动的开端》是一篇表现旧社会劳动人民的艰难生活的文章,作者吴运铎根据自己的战斗经历写成传记《把一切献给党》,本课就是节选于本书。从课文中可以感受“我”自强自立、刻苦磨炼自己的坚强意志。
文中所写的旧社会劳动人民的苦难与学生所处的幸福生活相去甚远,学生很
难理解,因此,课前引导学生收集查找有关资料,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多读课文,多感悟。
 1.学习掌握本课12个生字,理解“万丈深渊、威胁、不声不响、匆匆忙忙、艰难、晃荡”等词语的意思。
<FONT color=#.理解“我”第一次挑煤的经过,体会作者的“劳动的开端”是怎样开始的,并从中得到了怎样的感受。
<FONT color=#.找出文中4个比喻句,体会这些比喻句的用法。
 4、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旧社会劳动人民的艰难生活,感受我自强自立、刻苦
磨炼自己的坚强意志。
教学重点理解“我”第一次挑煤的经过,体会作者的“劳动的开端”是怎样开始的,并从中得到了怎样的感受。
教学难点找出文中4个比喻句,体会这些比喻句的用法。
以读代讲法、引导点拔法、指导朗读法
学习方法 朗读理解法、合作探究法、自学法、
课前准备布置学生查阅一些有关旧社会穷人生活艰苦的小故事和有关作者的资料。& 课文光盘
课时安排2课时
&&&&&&&&&&&&&&&&&&&&&&&&&&&&&&&&&&&&&&&&&&&&&&&&&&&&&&&&&&&&&&&&&&&&&& 第一课时
&&&&&&&&&&&&&&
<FONT color=#、 学习掌握本课12个生字,理解“万丈深渊、威胁、不声不响、匆匆忙忙、艰难、晃荡”等词语的意思。
<FONT color=#、 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给课文分段。
<FONT color=#、找出第一段中两个比喻句体会表达的意思及在文中的用法。
教学重、难点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给课文分段。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教学方法以读代讲法、朗读法体会法
学习方法朗读理解法、合作探究法、
教具准备小黑板
& 一、谈话创设情境
同学们,我们今天的生活不愁吃,不愁穿,非常幸福,可是,大家知道吗在旧社会,许多穷人的生活却相当的艰难。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旧社会一个12岁的孩子,看看一个12岁的孩子是怎样开始艰辛的劳动,帮家里谋生的。
二、解题激疑,揭示新课
  1、“开端”是什么意思?“劳动的开端”是什么意思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劳动的开端》。
  2、读了课题,你产生了哪些疑问
  & 这是一次什么样的劳动?作者什么时候去参加劳动的?为什么把这次劳动称为“劳动的开端”通过这次劳动反映了什么……
  二、学生交流作者的资料,了解背景
  三、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播放课文范读光盘,思考
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作者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又写了什么
  作者先写自己小时候家里穷得揭不开锅,为了解除饥饿的威胁,决心去挑煤。再写第一次挑煤的经过。最后写第二天又去挑煤,从此走上了艰难的生活道路。
四、再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 1、 (1)、自由轻声地朗读课文后,指名认读生字新词。找出哪些是形声字便于记忆。对一些形近字进行比较学习。联系字义学习“歪”字。说说自己对“万丈深渊、威胁、不声不响、匆匆忙忙、艰难、晃荡”等词语的理解。
&&&&&& (2)、给多音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煤藏(&)&   宝藏(&)  &(cang& zang&)
    挑(&)战&   挑(&)脚&  (tiao& tiao&)
    半夜得(&)动身&得(&)了吧 &(de& de&dei&)
    降落(&)&   落(&)在后头&(&luo & la&)
  2、讨论作者的“劳动的开端”是怎样开始的?课文从哪儿到哪儿写了“我”第一次挑煤的情景画出表示时间顺序的词语,理出一个简要的提纲。引导学生给课文分段
半夜动身去挑煤,到了地方,办事的人还在睡觉;天亮后,挑煤赶路,越走越黑;
午后继续赶路,因为太累了,人被绊倒,煤撒了一地;
太阳落山了,挑着空筐回家。 
&&&& 3、作者参加的是怎样的一项的劳动用文中的一个词来回答。
五.引导学生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自由读、指名读)
  六、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三遍  2、抄写词语。
 板书设计    &&& &&&&&&劳动的开端
&&&&&&&&&&&&&&&&&&&&&&&&&&&&&&&&&&&&&&&&&&& 揭不开锅
&&&&&&&&&&&&&&&&&&&&&&&&&&&&&&&&&&&&&&&&&&&&第一次挑煤
 &&&&&&&&&&&&&&&&&&&&&&&&&&&&&&&&&&&& &第二天又去挑煤
&&&&&&&&&&&&&&&&&&&&&&&&&&&&&&&&&&&&&&&&&&&&&&&&&&&&&&&&&&&&&&&&&&&&&&&&&&&&&&&&& 第二课时&
&&&&&&1、围绕“艰难的挑煤之路”尝试探究,研读课文第一次挑煤,体会作者的“劳动的开端”是怎样开始的,并从中得到了怎样的感受。
&&&&&&2、激发学生用个性化的朗读来表现自己的感悟,培养语感。
&&&&&&3、根据“我”回家后与母亲的对话,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体会“我”的坚强。4、通过学习,了解旧社会穷人的苦难。感受“我”自强自立、刻苦磨炼自己的坚强意志。
教学重点1、理解“我”第一次挑煤的经过,并从中得到了怎样的感受。
&&&&&&&&&& &2、&联系上下文理文中的四个比喻句的用法。
&&&&&&在没有生活体验的情况下体会作者的苦难。围绕问题探究,读悟有关句子,体会“我”所受到的苦难,体会“我”的坚强。
教学方法引读品悟、启发
学习方法读中感悟,小组交流,探讨。
教学流程&一、激趣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劳动的开端》这篇文章,下面我们跟随作者一路挑煤,请看作者第一次怎样挑煤的
二、细读课文,学习第一段
 1、轻声朗读课文第一段,思考这一段先写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又写了什么
    作者家里穷得揭不开锅,要用劳动来解除饥饿的威胁最后写“我”去约小赵一起挑煤。
  2、课文中哪些词语说明了劳动人民生活的艰难用“--”划在文中。
    重点读议比喻句,教师点拨。
  (1)“看着一家人挨饿,我心里像油煎一样”
   ①如果不打比方,使句子意思不变,还可以怎样说
    看着一家人挨饿,我心里很难过。
   ②这两种说法到底哪种好?为什么用打比方的说法写出了“我”心里的难过程度。说明才十二岁的吴运铎就已经感受到生活的艰难和有了为家庭分担忧愁的愿望。
   ③有感情的朗读。
  (2)“工人进出……从窑里拖出来”
   ①变换说法。
    工人进出连腰也伸不直,趴在地上爬进去挖煤,又趴在地上把煤挖出来。
   ②比较体会
    用打比方的说法能突出挖煤工人劳动条件太差,干活太累,资本家简直不把工人当人待。
   ③感情朗读
  (3)“得了吧……把你压扁了”
   ①变换说法
    得了吧你也挑得动煤你这么瘦,不要让扁担把你压扁了。
   ②比较体会
    用打比方的说法写出了“我”当时身体瘦小,无法承担挑煤的中获,但生活所迫,只好硬着头皮去挑。
   ③感情朗读
三、研究“第一次挑煤”
&&&&&自由朗读课文思考
<FONT color=#、说说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叙述第一次挑煤的经过。
<FONT color=#、课文中那些词句说明了挑煤劳动的艰难用“--”划在文中。
    重点读议比喻句,教师点拨。
   (1)“睡的正熟……浑身疼痛”
    ①变换说法
     睡得正熟,我忽然摔了下来,重重地摔在地上,浑身疼痛。“原来桌子被人抽掉了”这里的“抽掉”使你感受到了什么
    ②比较体会比喻句
     用打比方的说法进一步说明“我”被摔得很重,很痛,这反映了矿上办事员得冷酷无情,旧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冷漠,穷人的孩子到处受欺侮。
    ③感情朗读
   (2)“肩上的煤筐……打秋千”
    ①变换说法
     肩上的煤矿来回晃荡,一会儿往前,一会儿往后。
    ②比较体会
     用打比方的方法写出了人小体弱的吴运铎挑煤的不容易,反映出挑煤劳动的艰难。
    ③感情朗读
   (3)“红肿的肩头……一样疼”
    ①变换说法
     红肿的肩头很疼。
    ②比较体会
     用打比方的说法写出了肩头疼痛难忍的程度,说明了挑煤劳动的艰苦。
    ③感情朗读
&&&&&&四、质疑想象、写话分析“坚强”
&&&&&&1、谈话质疑,引导想象
&&&&&&出示对话当“我”带着浑身的伤痛一头倒在床上,细心的母亲给“我”打来洗脚水,我却怕被母亲见到伤口而不愿洗,反而说“我明天还去挑。”;母亲问“我”吃过饭了吗?“我”却答“我不饿。”同学们, “我”回家后与母亲的这番“平静”的对话。当“我”回答“我不饿。”后,对话戛然而止。随着这番对话的结束,母子俩的心情也随之而静了吗
&&&&&&2、小组讨论后指名说不平静的原因。
&&&&&&请认真读读刚挑完一天煤的“我”和母亲的这段看似平静的对话,感受一下这母子间不平静的复杂心理,体会一下这母子间的感情。你猜其实他们在心里和对方说着什么呢
&&&&&&3、写话练习(自由选择一个内容写一段话)
&&&&&&A、孩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妈妈,_____________________
&&&&&&是啊,作者故意平静地、不加任何描绘地记叙了“我”挑煤回家后与母亲的对话,透过这简短的文字我们走进了母子俩“汹涌澎湃”的内心世界。你觉得小时候的作者是个怎样的孩子(坚强、懂事)
五、学习第三段,加深认识
<FONT color=#、指名读第三段:思考为什么作者的肩膀又红又肿,第二天还去挑煤
    作者年龄虽小,但意志坚强,困难再大也吓不倒它,一定要用劳动来解除一家人受到的饥饿威胁;可以看出万恶的旧社会穷人确实没法活,作者虽是一个孩子,正是在校读书的年龄,但也不得不挑起生活的重担。
   3、读读“从此我走上了艰难的生活道路”,说说“从此”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把第一次挑煤称作“劳动的开端”
    因为挑煤是作者参加的第一次劳动,而且又以此走上了艰难的生活道路,所以把这件事叫做劳动的开端。
&六、拓展延伸
<FONT color=#、了解作者及《把一切献给党》。
  大家知道吗,那个个性坚强的少年名叫吴运铎。正是从小经受过这么多的磨难,锻炼出了顽强的意志,才使得他在抗日战争爆发时,英勇地参加了新四军;解放战争时期又参与制造武器,表现突出;解放后,他把自己的经历写成传记《把一切献给党》。《劳动的开端》就节选自这本书。这本书被称为“生活的教科书”,他本人也被称为“中国的保尔`柯察金”。
七、布置作业
<FONT color=#、推荐课外读物&《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FONT color=#、写一写学了《劳动的开端》一课后的感想。
 板书设计      &&&&&&&&  劳动的开端&
&&&&&&&&&&&&&&&&
&&&&&&&&&&&&&&&&&&&&&&&&&&&&&& 揭不开锅 决定去挑煤 用劳动解除饥饿的威胁
&&&&&&&&&&&&&&&&&&&&&&&&&&&&&&&&&&&&&&&&&  路远   滑
        &&&&&&& &&&&& 受 人 欺 负   艰难
    &&&&&&&&&&&& 第一天  肩膀肿  破   坚强
        &&&&&&&&&&&&  胳膊 脚 受伤   ↑
                  │
   &&&&&&&&&&&&  第二天   更加艰难
如果没找到您需要的资源,可到论坛相关版块查找或者发帖求助。如果您有好的资源欢迎到论坛发布!
友情提示:点此,查看更多课件、视频、教案、名师辅导、插图…
上一篇教案: 下一篇教案: 【】【】【】【】【】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本站的部分资料来自互联网,假如本站侵害到你的权力,请第一时间告诉本站,本站将立刻删除,本站的文献资料只供学习和参考,不得用于盈利等商业利益。在本站下载的资料,其版权均属于原作者!一份简单生动去敬老院后的感想。谢谢!我们先打扫卫生在扶老人看演出的顺序(明天早上要交,谢谢。)_百度知道
一份简单生动去敬老院后的感想。谢谢!我们先打扫卫生在扶老人看演出的顺序(明天早上要交,谢谢。)
提问者采纳
让我们亲身体会到了劳动的艰辛和劳动穿早世界的真理,有所感悟的亮点,我也一并忘记,我的脚站也站不稳。孩子,干活不讲报酬认为是傻瓜,避免了我们形成好逸恶劳的坏习惯,或许这些老人的处境还算好。那么作为后辈的我们。教你系鞋带。也许当我们走完我们的人生旅程!切望你!孩子,学校有意识地组织了我们去参加力所能及的公益劳动。我想,自觉要求进行劳动。
学校这次组织的公益劳动让我懂得了公益劳动不仅能造福社会,陪着我,在公益劳动的实践中有所启示、不谋私利,也能陪着我闲话家常吧。这些都让我们体会到了老一辈的孤独。我们讲的公益劳动。在这个更新速度超快的今天,也是培养我们关心公共事业热情的。而这次的集体公益劳动。
社区实践活动提高了我们的社会实践能力,每一个热血青年都不忍让老一辈人在流离失所中,社会上还有更多的老人沦落到街头,正确认识自己。 回来的路上,在一些人的头脑中装满了金钱的利益。对于现在的我们,但我们很高兴、集体的温暖和自己的不足。所以,会弄脏衣服、溜滑梯。积极参加公益劳动是为社会尽力。所以,让我再想一想……极可能最后连要说什么、不斤斤计较的。这些都促进了我努力改正自身错误。而学校组织的劳动。虽然我们满头大汗、教你穿衣服!你忘记我们练习了好几百回,哼着我孩提时代的儿歌时,现在尽管子女都不在身边、价值观,慢慢的、了解社会。公益劳动也同样加强了我们的劳动观念。慰问活动结束了。也让我亲身体会到了劳动的光荣感,对于抵制一切向钱看的思想腐蚀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等我一下、我们的幸福和自私,是热爱劳动的表现,就会有很多的温暖涌上心头。在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
处于这个时代的我们,只要有你在一起,献出自己的应有力量吧、梳头发。我们现在还是青年阶段,甚至有的“公益劳动”也变相要钱,才学会的第一首娃娃歌吗,接不上话时,该休息时。而这种自豪感不是在学校里能够体会到的,不要催促我,对待一些人际关系和自我评估的方面都有所欠缺。就像当年一样、扣扣子。通过志愿服务,经历生与死,更应该力所能及的去帮助他们,现在我常忘了扣扣子。不记报酬也是我们中学生劳动态度的一个特征,但是依然保持了一份坚强,如何适应社会也是我们即将面临的困难、乐观的心态,而且能陶冶情操。孩子,越早接触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请给我一点时间。公益劳动是不记报酬,当我重复又重复说着老掉牙的故事,因为我们心里都有一股自豪感,就是以不记报酬为前提的、服务他人的美好情操,在生活中老有所为,干什么事都讲钱:孩子,我百感交集,是多么的令我怀念不已?所以我们每个人都会经历从孩童到青年,塑造自己美好的心灵。 这次活动让我从中学到很多,教你慢慢用汤匙,大多都是独生子女,请你紧紧的握着我的手,让我们参与社会,对于我们这些大学生,如何走下去,要对我多一点耐心和温柔,关心他们的晚年生活,培养关爱生命;公益劳动是忘我的劳动,我花了很多时间;那是根据以公共利益而劳动,就意味着我们越能适应它?在某个敬老院的墙壁上有这样一段话。而我们也该为了公共利益而自觉自愿地参加劳动,去回答不知道你从哪里冒出来的吗,未来亦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要走,当我想不起来,走也走不动,美化心灵、用筷子吃东西、感受社会,是否也会象敬老院的老人那样地度过自己的晚年呢,使我体会到了集体的力量,由于一切向钱看的思想的影响。这些都让我们觉得自己是另一个雷峰,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就让我们携起手来,抵制了我们轻视劳动和不劳而获的思想的侵蚀,增强我们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适应能力!当你还很小的时候。吃饭时。引导了我们接触。在这种情况下。公益劳动同样培养了我们的竞争意识和开拓进取的精神,我觉得回校后会发动更多的同学参与到献爱心的活动中。让我继续沉醉在这些回忆中吧,因为那是我们中学生的劳动态度的一个特征,也得到了许多深刻的为人处世的道理,我想,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体谅我。这些和你在一起的点点滴滴、拧鼻涕,生活在无尽空虚中,梳头发时手还会不停的抖、系鞋带。参加公益劳动的光荣感。 学校把社会作为实践的场所。而现在,饱受人世的冷眼,我带着你一步一步地走!如今,老人们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默默无闻的奉献了一辈子,启发了我们在公益劳动中寻找能使我们受到教育,更让我们明白了学会独立的重要性,独立的培养和社会的洗礼是多么的重要,引导我们去了解社会;我们必须为公共利益而劳动?是否还记得每天总要我绞尽脑汁,每个人都应该心中有数,从青年到老年的过程
其他类似问题
打扫卫生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关注  粉丝
总访问量:59362
今日访问:0
最后登录: 07:50:53
黑龙江宁安市
辽宁大石桥市
山东肥城市
河南长葛市
河南驿城区
广西海城区
山东肥城市
辽宁大洼县
山东肥城市
江苏灌云县
山东肥城市
(最近更新:2350)
(最近更新:15)
(最近更新:256)
(最近更新:116)
(最近提问:56)
继续教育——第三学段
第三学段是完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目标任务的关键阶段,是小学生从儿童到少年(年龄)、从小学到初中(学段)的过渡期。随着学习年段的递升,学生的识字量在不断地增加,阅读的能力在不断地提升,并渐渐具备了在读中分析、归纳、欣赏、品味的能力。因此,阅读教学要在中段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逐步提高阅读要求,以篇的训练为重点,注意教给读书方法,培养自主、自能读书的能力。高年级的阅读教学要“课内悟方法,课外求发展”,大力倡导课外阅读,强调语言实践,拓展学生视野。
第三学段阅读教学的目标与内容是: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默读有一定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3.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彩,体会其表达效果。
4.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5.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
6.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体会顿号与逗号、分号与句号的不同用法。
7.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
8.扩展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二、教学实施建议
(一)落实“课标”的目标要求,把握教材的编写特点,突出学段的教学重点
学科课程标准是国家规定的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是学科教材编写的依据,是全体学生学科学习的基本要求,是教师开展学科教学活动的依据,是学科教学质量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教材是历史积累的、充满生命活力的、学生学习活动、未来生活的指导方案,是达成教育目标的教育工具和教育手段,是学生理解课程内容、认识世界、达成课程目标的媒介,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作为教师,首先必须要认真研读课程标准和教材。
1.落实《语文课程标准》对学段阅读教学提出的新要求。《语文课程标准》是语文教学的纲领性文件,教师一定要认真研读,落实“课标”对第三学段阅读教学提出的新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在把握小学阶段整体教学要求、巩固第一、第二学段教学成果的基础上,对第三学段的阅读提出了下列新的教学要求:
&&& (1)用不同的方法学习不同文体的课文。《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第三学段阅读
教学的目标与内容为:“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
第三学段阅读教学的侧重点已由第二学段对片段的理解进入了对篇章的认识。根据“课标”要求,各个版本的教材都安排了不同体裁的课文内容。教学时,教师要适时指导学生注意了解、区分叙事性作品、诗歌、说明性文章和非连续性文本的课文特点,学习用不同的方法学习不同文体的课文。
如,阅读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穷人》、《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等叙事性作品,教师一要指导学生读懂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事件的梗概,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二要引导学生能简单地描述课文中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等;三要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说出自己阅读后对文章所表达的内容、所描写的人物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个性化的阅读感受。
又如,阅读教材中安排的古诗词和现代诗歌,教师一要指导学生抓住诗词的关键字词,结合文后的注释,边读边理解诗意,把握诗词的内容;二要在大体读懂诗词主要意思的基础上,或通过有感情地反复诵读,或闭目想象,或绘画领会,或拓展联想,感受诗歌所描述的情境;三要引导学生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再如,阅读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新型玻璃》、《鲸》等说明性的文章,教师一要指导学生抓住要点去读懂文章的内容,了解文章所说明的对象的特点,初步掌握文章所介绍的科学知识、生活常识等;二要帮助学生了解文章基本的说明顺序、说明语言和说明方法;三要学习体会文章所表达的科学精神。
当前小学语文教材集中在以文学类为主的连续性文本上,连续性文本是由句子和段落构成的文本,例如叙事性作品小说、散文等。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非连续性文本小学阅读教学中略有涉及,基本是由文字加数据表格、图表等构成。
如,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六组《综合性学习 走进信息世界》中的阅读材料《奇怪的东南风》和《关于李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文中都安排有相关的观察记录表格和调查记录表格。阅读这些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教师一要引导学生读懂材料,指导学生大体能从相关的数据表格、图表和曲线图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爸爸的咳嗽和东南风的联系);二要指导学生根据需要利用这些信息了解相关知识(知道我国的李姓源远流长、李姓人才辈出、李姓是当代中国人口最多的姓氏)。
当前,数据表格和图表等正以越来越高的频率不断地介入学生的生活,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建构适切的教学策略,通过课内外的拓展延伸,增加学生阅读“非连续性文本”的机会,学习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寻找有价值的信息,学习新知。
&&& (2)讲求默读、浏览的速度和效度。《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对学生的默读提出
了单位时间内数量的要求:“默读要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讲求速度,说明要求学生要读得熟练,这也是学生阅读能力的一个方面。“课标”还要求学生“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学习浏览,能给学生增加更多的阅读机会,拓展视野,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
提高学生的默读能力要进行科学的训练。训练时先要强调朗读的“正确、流利、有感情”,因为朗读利于表达情意,学生随着朗读熟练程度的提高,对文字的感知和对内容的理解能力也会不断增长;其次,要有计划地训练默读,默读利于思考,教师要特别注意学生集中精力、全神贯注读书习惯的养成,培养学生带着学习目标、带着学习中产生的问题寻找答案、在积极思考状态下读书的能力,帮助学生把握阅读材料所表达的主要内容,理解阅读材料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师可根据不同性质的阅读材料和阅读任务,提出不同速度的“计时默读”“限时默读”要求。因默读内容的不同,默读说明性文章和内容比较复杂的叙事性作品,可比默读童话、寓言和内容浅显的记叙文的速度要慢一些;因默读任务的不同,大体了解读物内容的默读,可以比品读重点语段、领悟文章基本表达方法的默读速度快一些。
对于第三学段的学生来说,略读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高年级各版本教材略读课文的比例在不断加大,教师要继续培养学生根据需要迅速捕捉有用信息的能力,通过“看导读提示略读课文”、“看课后思考题略读课文”、“看目录或标题选择感兴趣的内容略读课文”、“整体浏览后有侧重的选读课文”等方法,指导学生有针对性地选择相关信息,放弃、淘汰一些与阅读任务关系不大的信息,不断增强学生阅读的选择性。
浏览,是在快速默读的基础上进行的。浏览,不仅能够使学生大量地、快速地获取信息,拓宽知识视野,而且还可以进一步增强他们的阅读能力,发展思维。第三学段的阅读教学要注重指导学生学习浏览,学习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刚开始进行默读、浏览速度的训练时,教师可以将句子写在小黑板、卡片或在大屏幕上展示,让学生练习默读,先呈现一句,然后加长到两句、三句直到一段、一篇,以提高阅读内容的长度与难度;每句、每段、每篇阅读内容在学生面前呈现的时间由长到短,以逐步落实阅读速度的要求;默读、浏览后要求学生简单复述主要内容,如果复述不清,就再呈现一次,默读、浏览后再次复述,以落实对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这样训练的目的,在于教会学生快速默读、浏览的方法,逐步做到从以句子为单位到以段、篇为单位,快速默读浏览。经过一段时期的训练后,学生在默读、浏览时就会习惯从一个面上“扫视”,其视读的广度就能从一行一行的“线”逐步扩大为一个一个的“面”,一目十行的默读、浏览能力也就相应的得到了发展。
(3)读中了解和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如果说理解了文章的内容是知道了作者“写了什么”,那么,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则是在指导学生学习和借鉴作者是“怎么写的”。从阅读的层次上说,后者的要求更高一些。《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的阅读目标与内容中明确提出:“辨别词语的感**彩,体会其表达效果”、“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这是在第二学段“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的基础上,对小学生阅读能力提出的新要求,说明小学高段的阅读教学,既要要求学生理解内容,也要引导学生关注对表达方式的了解感悟。不过,这里的“了解”和“初步领悟”,是对作者“怎么写的”表达方法的初步接触和关注,而不是教师向学生硬性灌输大量关于写作技巧方面的知识。
不同文体的文章在表达的方式上是各具特色的,因而在阅读的方法上也应该有所区别。阅读以记人为主的文章,可从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两个方面入手,在了解文章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来描写人物的方法;阅读以叙事为主的文章,可通过人物、时间、地点、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等记叙的要素和线索,理解文章的内容,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阅读以绘景状物为主的文章,可抓住描写景物特点和事物形态、色彩、声音、气味等的语言文字来理解文章的内容,了解文章的表达特色。
2.在研读、把握教材上下功夫。教材是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活动的凭借,准确解读、
把握教材,是教师自身文化素养转化为教学能力的桥梁,也是教师需具备的基本素养。钻研、领会、把握和使用教材,是教师上好课的保证,是有效教学的根基。
教师要通过钻研教材成为文本的知音、编者的知音和学生的知音。教师要成为文本的知音,就需要研究教材的文化内涵;要成为编者的知音,就需要吃透教材编排的意图;要成为学生的知音,就需要研究不同学龄段学生心理的特点,做到以学定教。
研读教材要从整体入手,了解年段、年级学习的重点,把握承前启后的知识体系。
(1)系统通读教材。教材是教师教学的主要资源,是精选出来供学生学习的材料,是教与学的重要依据,因此,通读教材,是教师备课前必须要做的一项重要工作。
通读小学语文全套十二册教材,明确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领会教材编写的意图,把握教材编写的基本体系,了解教材的基本内容。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第一、第二学段的基础上,更好地进行第三学段的教学。
细读学段教材,知道各册教材在整个学段中所处的地位,了解教材的具体内容,分析教材内容设置的逻辑顺序、教材中的知识体系、年段、年级教材的教学重点,分析教材内容之间的纵向和横向联系。
精读单册教材,理清学期教材编写的内容、知识点以及能力训练点,把握教学的核心内容,确定教学的重难点,挖掘教材中蕴藏的学习资源,对教材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凭借教材,学生需学什么,教师要教什么、该怎么教。
&&& 教师还要认真研读各版本教材出版社编写的《教师教学参考用书》,重点读透其中关于教材编写的说明部分,这部分内容不仅介绍了一册教材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的目标要求、知识间的衔接关系,还介绍了教材的编写特点,通读配套的教学用书和相关的教学参考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教材,触类旁通。
(2)重视单元备课。小学语文教材虽版本不一,但编写时都注意了明确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因单元、因课设练,人教版和语文S版教材还特意在单元导读中安排了同组课文语文知识学习、语文能力训练的重点,强调通过单元重点训练项目的学习,让学生既获取语文知识,提高学习的能力,又经历语文学习的探究过程,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陶冶情操,发展个性,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
&&& 如,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八个单元共安排了八次语文重点训练项目,这些重点训练项目分别是:注意体会作者是怎样细心观察大自然的,有哪些独特的感受,体会作者是怎样展开联想和想象,表达这些独特感受的;在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并围绕“祖国在我心中”这个专题进行综合性学习,增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在读懂课文、体会情感的基础上,学习作者是如何通过对环境、人物心理活动等方面的描写,抒发美好情感的;注意把握主要内容,联系实际,深入思考;认真阅读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鲁迅先生的崇高精神,并继续学习描写人物的一些基本方法,如果有条件,还可以读一些鲁迅的作品或关于鲁迅的文章,观看和鲁迅有关的影视作品;(综合性学习:轻叩诗歌的大门)开展搜集诗歌、欣赏诗歌、朗诵诗歌等活动,还可以试着写写诗;继续练习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注意体会课文表达的感情,并揣摩作者是如何把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感情写真实、写具体的;注意体会课文表达的感情,欣赏各种艺术形式的美,培养热爱艺术的情操,还要学习作者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如果有条件,可以通过阅读和其他渠道更多地了解艺术。
又如,语文S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六个单元共安排了六次语文重点训练项目,它们分别是:用心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多彩的民族文化的无穷魅力,并勇于在交流中说出自己的想法;体会作者是怎样仔细观察,并把动物的特点写具体的,又是怎样真实地表达人与动物之间的感情的;注意作者是怎样描写人物、表现人物精神的,还要根据需要搜集信息,扩大我们的视野;在一个个动人的故事中,学习理解含义深刻的词句,领悟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注意理解含义深刻的词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揣摩选词用语的奥妙;注意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想想名家是怎样叙述故事、刻画人物的。
&&& 有的版本的教材,虽没有在单元导语中明确提出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训练的重点,但教师如认真研读教材,研究课后习题的设置,同样也能发现不同单元、不同课文的训练重点。
单元备课和课时备课是有不同之处的。单元备课不是制定某一节课具体的教学预案,而是把单元内所属的课放在一起来认识,进行单元整体规划,它虽不能代替每一节课的教案设计,却能统领制约每一节课的教学。单元备课需要注意以下两点: &&& 一是根据“课标”规定的目标要求和教材的学习内容,以单元语文训练的重点为基础,制定出教学的总目标,确定了它,教学就有了明确的方向,在制定教学总目标的过程中,要密切关注各课知识、技能之间的相互联系,使之形成学习训练的系列。二是针对知识特点,充分考虑学习需要运用哪些方法和手段,从知识的特点出发,合理安排学习方式,以期达到教学方法和资源的优化调配。
(3)充分认识教材中课文系统、助读系统、实践作业系统在教学中的不同功效。语文教材按信息传递来分,一般包括三大系统:
课文系统,它主要以课文的形式来传递教学信息,这是语文教材的主体部分,是教师教、学生学的重点内容,各册教材安排的课文内容虽然不同,但都蕴涵着丰富的智力因素,承担着“课标”规定的共同的教学任务;助读系统,它以各册教材的目录、引言、单元导读、课文插图、片段阅读材料、泡泡框、资料袋、信息窗等形式来传递教学信息,用以提供相关信息,指导学习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教学内容;作业系统,它以指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实践性活动的方式来传递教学信息,通过课后思考题、语文知识单项或综合练习题等来巩固学习成果,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逐渐形成。
如,不少版本的教材在单元与课文之前都安排有“导读”内容,它属助读系统,一般由导语和情境图两部分组成。其中导语的主要作用,一是揭示了本单元学习的基本内容,二是提示了本单元语文专项训练的重点,有的导语还提示了语文学习的方法;情境图主要表现了单元专题学习的内容,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创设学习的环境、氛围,提出思考问题,提示学习重难点。
(二)注重语文知识的学习和基本能力的培养,为学生未来的可持续学习奠定基础
第三学段的阅读教学要在第一、第二学段指导学生准确理解文章重点语句的意思、认识意义段、能初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基础上,继续指导学生学习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为学生未来的可持续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1.继续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高年级学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教学,要在第二学
段了解题目扩展法、段意合并法、要素串连法、重点段落归纳法、问题概括法等几种常见的归纳文章主要内容方法的基础上,凸出“抓住要点”、“内容准确”、“重点突出”和“语句完整通顺”的训练重点,提醒学生注意以下几点:
(1)在读懂全文内容的基础上准确概括。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不管运用哪种方法,都
必须在认真阅读全文、读懂课文的基础上进行。
如,作者写一篇文章,往往是围绕一个中心,抓住几个问题,按一定的顺序写的。学习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穷人》一文,可以指导学生先读懂课文,知道文中描写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课文主要讲的是谁、桑娜在等丈夫回家的时候,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她是怎么做怎样想的、桑娜的丈夫回来以后他们又是怎么说怎么做的,学生通过细读课文,就能一一了解上述内容,然后再在此基础上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就容易做到完整准确了。
又如,学习语文S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将相和》一课,可以引导学生先读题,读懂课题中的“将”指的是谁?“相”又指的是谁?“和”是什么意思?再结合读文,知道课文围绕“将”和“相”写了他们之间发生的几件事情,在此基础上练习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难度就会大大降低。
(2)语言要尽量简练。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对一篇文章的高度概括,要尽量用一句或几
句话把文章主要写的是什么归纳出来。
如,语文S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全文可分四部分,第一部分讲“志愿军决定拔掉被敌人控制的‘391’高地”;第二部分讲“邱少云和志愿军战士一起潜伏在离敌人只有六十多米的一条山沟里”;第三部分是课文的重点段,讲“邱少云严格遵守潜伏纪律,在烈火中一动也不动,最后壮烈牺牲”;第四部分讲“在邱少云精神的激励下,战斗取得了胜利”。概括、提炼各部分要点,课文主要内容可归纳为:“抗美援朝时期,在夺取‘391’高地的战斗中,邱少云为了整个战斗的胜利,严格遵守潜伏纪律,在烈火中一动也不动,最后壮烈牺牲”。
(3)语言要完整通顺连贯。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时,语言要在简练的基础上做到清楚明白,完整、通顺、连贯。
如,《语文S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狼牙山五壮士》一文,可以通过分析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抓住记叙文的六要素,恰当地把语言连起来,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有的课文的重点段对表达文章的中心起着关键作用,有时一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就体现在其中,我们可以取其意作为全文的主要内容。
如,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总结了我的伯父是一个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并且呼应了开头,点明了主题,我们可以借助它再加上文章描写伯父的几件事来归纳全文的主要内容:“课文通过回忆伯父鲁迅先生教育作者认真读书、在谈笑中抨击旧社会、救助黄包车夫和关心女佣阿三等几件事,表现了他憎恶旧社会,同情和关怀劳动人民的性格特征,赞扬了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优秀品质,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无比怀念和敬仰之情”。
练习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可以培养一个人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综合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为了让课文的主要内容读起来更加通顺连贯,一是在连接各段大意之间,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加上一些过渡性词语使其读起来更加顺畅;二是要结合课文,指导学生区分文章的重点内容和非重点内容,这样才能做到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2.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同样也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综合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 (1)掌握几种常见的方法。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方法有: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语体会,分析中心句、重点句体会,分析议论句、抒情句体会,分析描写人物的主要事例体会,分析主要事件体会等。
&&& 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语体会& 文章的题目是“文眼”,分析题目我们就能把握文章的灵魂——中心。许多课文题目中的重点词语本身就直接或暗示出了作者的写作目的,只要我们围绕课文题目进行分析、揣摩,就能体会出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如,语文S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秋天的怀念》一文,歌颂了平凡母亲的伟大,强调对“怀念”一词的理解,可以进一步感受伟大的母爱,激发学生热爱母亲的思想感情。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穷人》一课,通过读课文我们知道全文是写桑娜、渔夫、西蒙及西蒙的两个孩子,但我们可以分析,为什么课文以“穷人”为题呢?通过阅读,学生可以了解桑娜、渔夫、西蒙他们的悲惨生活,可以感受到这些穷人的善良和勤劳。理解了课文以“穷人”为题的深刻含义,也就把握了文章的中心。
又如,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梅花魂》,题目中的“魂”,指的是精神。梅花魂,即梅花的精神。梅花的精神就是“不管历经多少磨难,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的精神,这也正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分析、揣摩《“心正笔正”的柳公权》(语文S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再见了,亲人》(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为人民服务》(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下册)等课题,同样都能让我们体会到作者想表达的思想感情。
分析中心句、重点句体会& 有些课文,常常会出现一些富有哲理的话,这些话也往往是文章里的重点句、中心句,只要抓住了这些重点句、中心句,就能体会出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如,语文S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精彩极了”与“糟糕透了”》一课中有这样一句话:“我从心底里知道,‘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这一句话写出了“我”对母亲“精彩极了”的赞扬声和父亲“糟糕透了”的批评声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知道父母共同的出发点是——“爱”。正因为“我”明白了父母的爱心,所以在成长的过程中能够谨慎地把握住生活的小船,使它不被哪一股风刮倒,不会自傲也不会自卑,能在爱的鼓舞下,不断前进。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詹天佑》中开头一句“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其中“爱国”、“杰出”直接点明了文章的中心,只要结合课文内容分析、理解了这句话的深刻含义,也就把握了文章的中心。学生只要对这些重点词句适当作些补充、修改,就能顺利地概括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分析议论句、抒情句体会& 从作者的议论和抒情中领悟、概括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一些课文为了强调,往往使某个句子或类似的语段在文中多次反复出现,多处呼应,这些语句一般也都表达、抒发了作者强烈的情感。
如,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再见了,亲人》中的“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列车呀,请慢一点儿开,让我们再看一眼朝鲜的亲人,让我们在这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上再停留片刻”、“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等句子都抒发了作者对朝鲜人民强烈的感情。
又如,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下册《一夜的工作》中的有这样一些句子:“在回来的路上,我不断地想,不断地对自己说:‘这就是我们的总理。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在以后的日子里,我经常这样想,我想高声对全世界说,好像全世界都能听见我的声音:‘看啊,这就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总理。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每个夜晚都是这样工作的。你们看见过这样的总理吗’”,从文章中这些抒情、感叹的部分,我们可以充分感受到作者对总理的敬仰和热爱之情。
分析描写人物的主要事例体会& 从描写主要人物的主要事例中提炼、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主要事迹作者一般都会针对文章的写作目的进行详写,它最能激发学生的情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如,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地震中的父与子》详细记叙了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定的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了儿子的感人故事。故事中,父亲曾对儿子承诺:“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父亲的这句话是儿子在绝境中满怀信心的力量源泉,承诺也是父亲坚持到底决不放弃的原因。全文通过父亲坚持不懈的寻找儿子的事例、儿子对父亲诺言的深信不疑的行动,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教学时指导学生分析课文描写父子的主要事例,就能体会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穷人》这篇文章写了渔夫的妻子桑娜在等待丈夫归来的时候,发现西蒙已悲惨地死去,就立即抱回她的两个孩子,渔夫知道后,也主动提出收养两个孤儿的事。教学时可根据文中主要人物的主要事迹,引导学生想想作者写这件事的目的是什么,然后指导学生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分析主要事件体会& 从作者描写的主要事件中分析、挖掘、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记事的文章中作者描写的重要事件往往是文章的主要内容,要体会这类文章的思想感情,就要先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再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内容,然后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如,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圆明园的毁灭》一文,先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又写了圆明园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引导学生分析作者的写作思路,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用大量的篇幅再现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壮观?通过分析,我们可以领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读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从而警示人们不忘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又如,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落花生》中“议花生”一段,通过“我”的父亲和家人对花生好处的议论,得出“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这一做人的道理,这是这篇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意在教育人们树立不为名利,只求有益于社会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观。
有些文章,作者对景物的描写寄情浓郁、耐人寻味,教学时可引导学生在朗读时把情与景交融在一起,使学生进入情境,同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 如,学习《山雨》(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草原》(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校园交响诗》(语文S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下册)、《珍珠鸟》(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等课时,我们先要指导学生有感情的反复朗读课文,再概括出作者所写景物、事物的特点,再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注意思考、体会作者在借什么景物、事物来抒发、表达一种怎样的情感。
教学《只有一个地球》(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大瀑布的葬礼》(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特殊的葬礼》(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等课时,我们既要指导学生有感情的反复朗读课文,也要结合关键词、句、段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还可着重引导学生掌握作者所介绍的科学知识,明白地球与人类、环境与人类的密切关系,从中体会作者所想表达的思想感情。
(2)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①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就是作者写作的目的,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可以帮助我们把握作者的写作目的,达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效统一。
&&& ②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一定要认真理解课文内容,细心领会作者蕴含在语言文字里的感情,学习运用正确的方法进行表达。写人的课文,要认真想想作者写出了人物的哪些特点,作者是怎样看待人物的这些特点的;记事的课文,要认真想想作者记了一件(些)什么事、记这件(些)事想说明的意义或道理是什么;写景、状物的课文,要想想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作者对它的看法和感情怎么样。
③要指导学生尽可能地用简短的几句话把一篇文章想要抒发(说明)的思想感情(道理、启示)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语言要简练、通顺、完整。
&&& 3.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是指导学生学习和借鉴作者的写作方法,学习作者布局谋篇和文章的遣词造句的方法。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从阅读的层次上说,是一个更高的学习要求。小学语文课进行表达方法的领悟,主要任务是学习语言,主要目的是发现语言规律,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作者是怎样把文章写具体、写生动的,然后学习运用多种常见的语言表达方法,把文章写得生动形象。 && (1)了解课文常见的表达顺序。表达顺序就是作者的写作思路,就是文章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小学语文教材所选的文章大都脉络清晰,先后有序,因此每学一篇文章,都得让学生思考一番,作者是怎样围绕题目布局谋篇的,开头、结尾有什么独到之处,段落明显的可让学生划分意义段落,理清文章的脉络。
小学生经常接触到的文章顺序有事情发展的顺序,时间先后的顺序,地点变换、空间转移的顺序等。只有引导学生对这些写作顺序加以揣摩、领会,才能潜移默化,进而领悟自己写文章应该如何布局谋篇、遣词造句。
如,《彩色的非洲》(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先概述再分述最后又概括总结全文的表达顺序,《狼牙山五壮士》(语文S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鲧禹治水》(语文S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下册)等课文按事情发展变化的顺序写,《北京的春节》(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下册)以时间为顺序写,《开国大典》(语文S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的第4自然段至第15自然段按时间的顺序和开国大典的进行顺序记叙。写景状物的文章一般以按地点转换顺序或时间、季节的变化来写为多。《山中访友》(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草原》(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把空间位置、事情发展、思想感情三条线融为一体,随着作者观察、叙述空间地点方位的转移,事情在发展,情感也逐步加深。说明文按事物特点说明的几个方面的顺序写,《鲸》(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分别从鲸的形体特点、进化过程、种类和生活习性等方面介绍了相关知识。
(2)领悟文章几种基本的表达方法。文章基本的表达方式大约有以下五种:一是叙述,二是描写,三是抒情,四是议论,五是说明。
学习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的《老人与海鸥》、《少年闰土》等叙事的课文,要指导学生领悟作者是怎样通过生动、具体的陈述来介绍人物、交待事件、描述环境及其发展演变过程的。
&&& 学习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的《山中访友》和语文S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的《山海关》等状物、写景的课文,要指导学生领悟作者是怎样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事物的状态,景物的特征,环境的色彩等描绘出来的。
&&& 学习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天上的街市》、《白桦》等诗歌散文类课文,要指导学生学习作者在文章中为了增强感染力、开拓意境、表现和深化主题思想、渲染气氛,是怎样抒发主观感受和表达思想感情的。&&
&&& 学习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下册的《为人民服务》和《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等带有一些议论性质的课文,要指导学生学习作者为了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提高战斗性,明确文章主题,揭示蕴含的思想意义,是怎样围绕中心论点对客观事物进行分析评论、以表现自己的观点和态度的。
&&& 同时,在小学语文教材选编的课文中,更多采用的是在写人、写事、写景、状物的过程中安排有议论的语段、语句,对所记叙的事物发表意见、主张或看法。学习这类课文,要指导学生在读懂文意的基础上,着重理解作者发表议论、阐述观点和看法的语句。
&&& 学习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的《松鼠》和语文S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的《西风胡杨》等说明文或带有一些说明文性质的课文,要指导学生着重学习作者是怎样用言简意明的文字,把事物的形状、性质、特征、成因、关系、功用等解说清楚、怎样把人物的经历、特点等表述明白的。
(3)揣摩文辞优美的语言,学习遣词造句。文章的表达小到标点字词,大到布局谋篇,都需要学生在读书的实践活动中,自主感悟,自主体会,自主吸收,逐步悟出文章为什么这样写,哪些地方写得精妙,精在什么地方,妙在哪里。由字词到句子,由段落到篇章,在品词、赏句、悟段、学篇的过程中感悟文字、学习语言,让阅读充盈浓浓的“语文味儿”。只有这样,学生才算在实实在在地学语文,扎扎实实地求发展。
如,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草原》一课,写的是作家老舍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字里行间浸润着浓郁的草原风情:那一碧千里的草原风光,那马上迎客、把酒联欢、依依话别的动人情景,那纯朴、好客的蒙古族同胞,都令人难以忘怀。作家在描写草原风光时,处处都流露出对草原及草原人民的赞美与留恋之情,或直抒胸臆,或间接抒情,真切地表达出了蒙汉情深和民族间的团结互助。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抓住类似语句,通过品读、吟诵、想象画面等方法来体会美的意境、美的情感、美的语言,感受作者借景抒情的表达方法。 &&& 又如,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桥》一课,作者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全文描写生动形象,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再见了,亲人》一课中的前三个自然段,每段都以祈使句开头,以反问句结尾,无论在情感的抒发,还是在语意的加重上,其表达效果都胜过了陈述句。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准确地理解和体会课文表达的内容和感情,通过朗读体会或将比喻句、拟人句、反问句换成陈述句等方法,让学生感受文中语言形象生动的表达特点。
(三)在感悟、积累、运用中学习语言,落实语文课程的综合性与实践性
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在坚持实验稿基本思路的同时,进一步突出强调了语文课程的核心目标——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课程标准还指出,“语文课程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由此看来,强调语文课程的目标内容须聚焦于“语言文字的运用”,突出“实践性”和“综合性”两个重要特点。语文教材可以多版本并存,语文教学可以以教师的个性而异彩纷呈,但是教学的目标和内容都必须围绕一个核心,教学的种种举措和行为也都应该指向这个核心。
1.重视感悟、积累、运用,凸显语文学习的递进性。阅读教学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通过阅读实践,获得阅读能力,养成阅读习惯,形成运用能力并不断受到思想熏陶感染的实践活动。
(1)重视阅读中的“感悟”。“感悟”就是让学生读有所获,情有所感,理有所悟。教师教学每一篇课文,都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在品词、品句、品读上下功夫、做文章,带领学生欣赏名家名篇独特的语言风格、表达方式和遣词造句等方面的独特魅力。
如,通过朗读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知力。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可让学生通过感情朗读,逐步感受父亲的痛苦与绝望、爱子情深的坚定信念和救出儿子的那份惊喜与激动。通过比较鉴赏,推敲用词,感受语言的魅力。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桥》一课中有这样一句话:“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挡”,教师可另外设计一句“山洪咆哮着,从山谷里狂奔而来”,让学生对比品味,体会语言文字的形象、准确与精美。
(2)丰富语言积累。“丰富语言积累”是“课标”突出和强调的重点要求之一。学生的积累不是教师可以替代的。课堂上,教师应避免占用大量时间对课文进行繁琐分析,要注重学生的语言积累,更要杜绝孤立、机械的死记硬背。提倡在理解的基础上,尽可能多的熟读背诵经典之作,欣赏精美语段,抄写含义深刻的词句。
课堂教学是语言积累的主渠道,可在阅读理解中读读说说促积累;语言积累要通过扎实的训练才能实现,可在抄抄写写等迁移练习中促积累;背诵是语言积累的重要训练途径,可在记记背背中发展学生的记忆力;以读带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可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理解运用文字的能力,积累、丰富学生的书面语言;组织好课外阅读是落实语言积累的重要条件,应经常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读书活动,并指导学生在读书过程中摘录好词语、好句子、好段落,写上自己的一些看法、体会和心得笔记。总之,语言积累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可在说中积累,读中积累,学中积累,课外阅读中积累和实践运用中积累。
(3)强调语言的实践与运用。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运用”是培养学生正确的理解和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的最好途径。阅读教学要关注从读学写,读写结合。要引导学生注意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初步领悟不同文体基本的表达方法,指导学生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逐步深入到对文章表达方式的感悟。课堂上可以通过语言的学习积累、优美文句的摘抄背诵、造句写话、典型语段的仿写、简略处的扩写、重要情节的改写、篇章结构的重组等读说写结合的练习,进行科学的语言运用实践训练。
如,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训练重点是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写出民俗特点的,教师可在单元课文学完后,引导学生将一组课文《北京的春节》、《藏戏》、《各具特色的民居》、《和田的维吾尔》以及“阅读链接”中的短文进行整体分析比较,体会这一组课文在写法上的不同之处,再指导学生运用学到的方法写自己所熟悉的民风民俗。这样的读写结合,会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在实践中逐步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2.读思结合,学习“推想”,开展探究性阅读。《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阅读教学的目标与内容中提出“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推想”是要求学生读思结合,在阅读中探究,在探究中阅读,学习根据已知的内容,推测未知的内容。“推想”有利于读思结合,有利于开展探究性阅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1)从已知推想未知。推想绝不是让学生胡思乱想,而是要把原文的有关材料作为依据,从文章体裁、相关段落、有关词句出发,作合理推测,猜测后还可把原文的内容与推想的内容作比较,找到其中合理的成分。推想的正确与否开始可不作明确要求,重要的是,推想能锻炼学生思维的创造力。
如,教学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让学生朗读课题后审题并推想。学生可以推想作者和鲁迅先生的关系,可以推想写作时采用的人称,可以推想正文的内容,可以推想作者笔下的鲁迅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还可以推想文章的体裁等。推想结束后,再组织学生学习课文,验证推想。
又如,教学语文S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我的战友邱少云》,可以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语文知识、生活经验积累进行推想:当烈火烧身时,邱少云可能会怎么想(这是课文的空白处)?引导学生对文中的“纹丝不动”进行推想:根据自己对这个词义的理解,联系下文“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不动”、“直到最后一息,也没有挪动一寸地方”等,推想邱少云当时承受的痛苦,学习英雄的优秀品质,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表达效果。
(2)尝试探究性阅读。探究性阅读是一种难度较大的阅读方式,运用这种方式对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学生是否具备探究性阅读的能力,会不会发现问题、能不能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是一条很重要的衡量标准。可以这么说,学生在提出问题的同时,就已经开始尝试自主学习知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就已经学到了分析问题的方法,提高了自己的学习能力。
探究性阅读教学时,教师要带领学生围绕教学目标,发现、研究、解决学习中出现的新问题。要指导学生根据学习需要广泛搜集相关材料,扩大阅读的面与量。选择教学方法时要考虑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求知欲和探究欲。确定教学内容时要针对不同程度的教学对象留有适度的弹性,留下调整的空间。
探究性阅读要吸纳学生现有的经验,尊重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伙伴、学习方式的权利。要尽量多采用讨论式、研究式、合作式的教学方法,少采用教师或个别学生独白式、讲解式、陈述式的教学方法,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合作学习的任务要恰当,角色分配要明确,时间控制要适度,要激发全体学生参与和体验的热情。
探究性阅读中探究的问题要尽可能语文化,提倡独立思考,提倡多角度阅读,提倡有创意的阅读。要在阅读中展开想象和联想,在阅读中有所发现,读出新意。要有效利用图书馆(室、角)、网络等信息渠道,创设有效的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情境。
(3)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小学各阶段训练的侧重点有所不同。第三学段要在低段“学习围绕老师和同学提出的问题进行阅读,培养准确回答问题的能力”、中段“学习围绕课文内容试着提出不懂的问题,并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阅读,尝试解决问题”的基础上,突出培养高年级学生“围绕课文的主要内容、重点内容和文章的表达方法、表达效果进行质疑,并通过独立自主学习和老师同学合作学习来讨论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中,教师要预留质疑的时间,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要根据教材的内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质疑的示范和指导,确保质疑的思维价值和实效性。
要结合对课文关键词语、关键句子的理解进行发问。关键的词语是指:记叙文中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的词语及一些看似矛盾的词语;说明文中最能说明事物特征的词语;课文中与中心有关的、用得准确、生动、具体、恰当、精彩的词语。关键的句子是指:最能体现人物思想品质的句子;含义深刻、蕴含哲理的句子;表达生动、具体的句子(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的句子);最能突出中心的句子;说明文中运用不同的说明方法、最能突出说明对象特征的句子等。
教学时可指导学生选择从下列几个不同角度进行质疑:文中的关键词(句、段)的含义是什么?这个词(句、段)有何精妙之处?它在表达上有何作用?能否用其他的词(句、段)代替或者删去,为什么?文中的关键词(句、段)与哪一词(句、段)相照应?与其他词(句、段)的关系如何、是否矛盾?次序可否调换等。
如,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一面》一课中有这样一句话:“我们这位战士的健康,差不多已完全给没有休息的艰苦工作毁坏了” 。有学生针对这句话提出了问题:句中的“差不多”与后面的“已完全”不是自相矛盾吗?这两个词语放在一起,粗读课文似乎是不大对劲,但仔细分析可以发现,其实这两个词语是针对两种情况而言的:“差不多”是说鲁迅先生健康毁坏的程度,“已完全”是说健康毁坏的原因是由于他所从事的没有休息的艰苦工作。通过分析,我们把这些矛盾化解了,句子的含义和作者的匠心也就明了了。
教学时还可依据文章的结构、文体的特点进行质疑。面对一篇说明文,可这样质疑:本文说明了事物的什么特征?分几部分来说明的?是如何说明的?课文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好处?
&&& 3.尝试长文短教,提高教学时效。随着学生年段的升高,语文教材中的“长文”在逐渐增多。“长文”,是指那些文字多、篇幅长、容量大的文章。一般来讲,第三学段字数在1000字以上的现代文,可称作“长文”。面对越来越多的“长文”,教师要研究长文短教的策略,尝试抓住文中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点”和“线”来指导学生读懂全篇。
长文短教的主要技巧在于“选点”。教学时只要把点选准了,其他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1)抓题目。题目是文本的眼睛,有的课文题目就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抓住了文章的题目,有助于读懂全文。
如,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开国大典》一文,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一篇比较长的课文。教学时可采取文题切入法。新课导入就从课题入手,通过查字典知道“典”就是典礼的意思,“典礼”就是郑重举行的仪式,在“典”的前面加上了一个“大”字,思考:这是一个怎样的典礼、“开国大典”是什么意思;指导学生围绕“大典”整体感知课文内容,通过了解课文按顺序描写的几个大典场景,认识“大典”;抓住叙述“大典”部分的关键词句重点研读,感受“大典”;课堂总结,升华情感,铭记“大典”。
(2)抓统领全文的重点语句。文章的重点句有总起句、总结句、过渡句以及凸显文章中心、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等,这些句子往往都起着统领全文的作用。指导学生找到文中的这些句子并以此为主线切入全文,就能帮助学生快速读通读懂全文。
如,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在小学阶段是一篇比较典型的长文,单元训练的重点是“学习描写人物的一些基本方法”。作者围绕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这句表现人物品质的重点语句,列举了鲁迅先生“和作者谈读书”、“谈碰壁”、“救护车夫”和“关心女佣阿三”等典型事例。教学时,老师可以先要求学生快速浏览全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试着用文中的一句话说说在你的眼里,鲁迅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接着带领学生默读课文,思考文章是通过哪些典型事例来描写鲁迅先生的;再组织学生品读文章中关于环境、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的语句;最后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习作,想想这样的表达方法对你今后的习作有什么启示?帮助学生懂得写人离不开记事,抓住典型事例和细节进行描述,可以更好地反映出不同人物的品质。
(3)在课堂教学中落实教学“点”。长文短教,取“点”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在课堂教学中落实教学的“点”。对于长文,教师应贯彻“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阅读教学基本原则,可采用“整体感知——巧妙切入——叩其一点——联结全篇”的教学策略,辩证地处理长文的“长”与教学时间“短”的矛盾。
如,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凡卡》一课也属长文,课文训练的重点是“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关心人物的命运”。仔细研读教材,不难发现本文在表达上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内容穿插,相互映衬;二是对比反衬,暗示命运。教学时可在整体感知凡卡悲惨遭遇的基础上,从全文的重点内容凡卡的“信”切入,以“信”为主线,把作者的叙述、信件的内容、凡卡的回忆这三部分穿插安排的内容理出来分别品读,再联结全篇,从信件内容体会凡卡在城市所受之“苦”,从文中的插叙回忆感受凡卡在乡下与爷爷在一起时的“乐”,形成内容、情感上的强烈对比。
当然,语文教学始终是一个整体,长文短教的“点”应是整体教学设计下的一个点,长文短教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时间的“短”,关键是在“规定时间内的有效”,是由“点”及面,链接全篇。
(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促使自觉持久的阅读实践
阅读是大脑对由视觉摄入的语言符号进行感知、理解而获取信息的过程。阅读是收集整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小学生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生活经历的不同,个人爱好的不同,对阅读会有不同的兴趣、需求和感知;他们的阅读,尤其是在课堂上,目的性很强,但被动阅读的因素较多;由于儿童思维形象性的特点,他们在阅读中往往受阅读材料趣味性的影响,对那些生动形象、趣味横生的读物表现出较强的阅读主动性。教师把握了上述儿童阅读的特征,就能在工作中有效的指导学生开展阅读。
1.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和制定阅读计划、选择阅读刊物的能力。良好的习惯和能力,能促使学生自觉持久的阅读实践。
&&& (1)注意教育学生养成下列习惯:爱惜书本,保持书本整洁,不撕书、不折页,很好地保存书刊的习惯;合理安排读书时间,静心阅读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边读边想、边想边画、在属于个人的书上留下评点、见解的习惯;定期借书或买书的习惯;及时摘记积累的习惯;写读书笔记、随手记下阅读时的联想和感悟的习惯;愿意经常与同伴讨论交流读书心得、发表读书收获的习惯等。
(2)帮助学生逐步形成下列能力:定期制定阶段读书计划,具有制定计划的能力;以一定的标准选择适合自己阅读的读物的能力;对班里或自己的书刊进行分类建目录的能力;在阅读中提出问题、从书籍中自能寻找解决问题答案的能力等。
2.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创设良好的读书环境。教师有意识地营造一个良好的阅读氛围是指导学生开展课内外阅读的有效途径。一个良好的阅读氛围容易培养出一群喜欢阅读的孩子,一个喜欢阅读的老师更容易带出一批喜欢读书的学生。
(1)以身示范,言传身教。教师要以身示范,言传身教,经常与学生一起读书,一起背诵,这对孩子是一种无声的教育。学生在浓浓的读书氛围中,能体会到老师对阅读的重视,从而自觉地进行课内外阅读活动,并提高独立阅读的自觉性。老师对不同类型书籍流露出的热情、趣味,会对学生产生强烈的感染力。教师要用自己不懈的阅读行为和丰厚的阅读积淀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经常和学生交流自己阅读后的收获和体会,用“现身说法”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之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和持久的自主阅读需求。
(2)提供条件,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教师应设计形式多样的读书、交流活动,提供有利于阅读的条件,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促使学生在课余时间能主动地进行广泛的阅读尝试。
&&& 如,有计划、有目的地搜集一些关于读书的名言,组织学生进行评说、欣赏;讲述名人读书成才的故事,用故事中的人物事例教育学生,激起学生对读书人的崇拜,对书的渴望,形成与书本交朋友的强烈意向;在班级开辟图书角,定期从学校图书室借一些适合学生阅读的书刊供学生阅读;鼓励学生把自己喜欢的书刊带到班级传读;妥善安排阅读时间,每天争取留有10到20分钟的时间让同学自愿组成小组,师生共同静静地读书;在教室准备一个小本,供师生推荐必读的书目,记录已读的书刊;每人设立专用读书笔记本,把读到的好文章、好词、好句、读书心得体会记录下来;开展班级读书汇报会、读书信息发布会、经典诗文诵读会、读书笔记展示会等形式多样的活动,交流读书方法与收获,检查阅读情况,巩固阅读成果。
(3)家校配合,争取更多支持。教师还要通过宣传,取得家长的共识和支持,有条件的学校、班级可让家长也成为孩子阅读的榜样,经常与孩子分享、交流读书的方法与乐趣,鼓励孩子把课文中(课外书中)的故事情节或具体内容通过自己的朗读、讲述表达出来,把自己的看法和观点提出来与家长讨论,以促进学生持久阅读的兴趣。
&& &3. 适时教给学生阅读方法,提高阅读实效。教师要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让学生学会阅读。学生只凭兴趣去读书,就可能出现看书只读有故事情节的内容而忽略其他的现象;有的则可能读了好书,却不懂得积累知识,汲取营养。因此,通过进一步指导,使学生不仅爱读,而且会读,能读得更好更有收效,就显得非常必要。教师可结合平时的课内阅读教学,有意识地给学生介绍一些读书方法,做到“得法于课内,得益乃至成长于课外”。
如,告诉学生拿到一本书(一篇文章)后,应该先看封面(题目),记住书名(题目)、作者的姓名和国籍;接着阅读书(文章)的内容简介或目录,以得到一个总的概要;然后通读全书(全文),或找到你想研读的内容,边看边想,在读中自悟,在读中自得;在不懂的地方标上符号以备资料查阅和向他人请教;可随时摘抄相关语句或撰写读书心得体会,欣赏品味精彩片段、感悟写法;待阅读完全书(全文)后,教师还可建议学生再次回读读过的书(文章)的内容简介或目录,进一步理清条理,思考不懂的问题;如果是全班同读一本书(一篇文章),教师则应及时组织集体交流与讨论,以便学生相互学习、相互启迪、取长补短,让学生的知识得到扩展,情感得到升华,个性得到体现。&&& 读书要注意课内外结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爱好,结合教材内容有目的地选择相关图书进行课外阅读;为了让学生能自觉持久的开展阅读实践,教师在课内要加强指导,重视课堂导读,坚持每天诵读;要倡导课外大量阅读,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调动阅读的积极性,让学生对阅读始终保持积极的态度,享受阅读的乐趣,对读物内容有较为清晰的记忆和理解,逐步形成对读物的见解、思考和评价。
(五)关注评价的多元化,体现目标、评价的一致性,以评促教,提升质量
“课标”强调“语文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改善教师教学。”小学生阅读能力、水平的评价同样应凸显其诊断功能和促进功能,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终极目标。
1.测试的标准与年段教学的目标要一致。第三学段的阅读测试要从低段的主要考查朗
读和字词的掌握逐步向中高段的阅读理解和品悟靠拢。测试内容既要有对语言文字感悟、概括、分析能力的评价,也要有对阅读思维品质的检查,还要考虑文学素养对学生的影响,同时也不忽略课内外搜集信息和查阅资料能力的检测。
不同的教学内容应采用不同的考评方式:纸笔考试可以检测书面语言的理解和运用;平时课堂口头测试、语文实践活动观察可以测评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态度、方法、实效;单元、期末检测要针对本单元、本学期的学习内容和训练重点进行;试题中课外阅读材料的难度与要求应略低于教材所选的课文;不考语法、修辞等静态知识,着重考查学生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运用能力;不出偏题怪题,不在题型和题干指导语上给学生设置理解障碍。
对第三学段学生阅读的知识、水平、能力评价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是否拥有较为丰富的词汇,能领会逐步扩大的词汇意义;
能否记住阅读过的重点文字材料,回忆文章中的重要细节;
能否理解语段中关键词句的意思和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用自己的话对读物进行较为准确、完整的解读;
能否辨别词语的感**彩,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能否理清文章的表达顺序,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
能否在读物中寻求特定问题的答案;
能否对阅读内容进行个性化的欣赏和评价;
能否搜集与读物相关的信息资料等。
2.重视语文知识的复习巩固与语文能力的梳理提升。复习工作是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
组成部分,教师要借学生开展复习、迎接阅读知识、能力、水平测试的机会,指导学生进行科学系统的复习,使之对各个阶段的学习有一个总的回顾,在迎接评价检测的复习过程中提高综合学习的能力与水平。
&&& 小学阶段的阅读教学,主要体现了“基础性”这一特点,阅读复习也应该立足于基础,通过复习把阅读知识、阅读能力训练条理化、系统化,让学生在复习的过程中巩固语文知识,提升语文能力,把教材中的知识能力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文素养。尤其是毕业班的复习,更要为学生即将进入新的学习年段做好准备,为学生今后走向社会,健康生活,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复习是温故,更是知新。要杜绝教师一次次将课文重新串讲,一次次让学生机械重复抄背。科学的方法是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主的朗读、理解、体味、思考、领悟、实践,进行知识的归纳、梳理、巩固、提升,优化知识结构,促进能力迁移。
基础知识的复习要突出积累和运用,阅读复习要加强对段和篇的综合理解、感悟、质疑训练。复习要凸显“会学”,最好的复习方法是指导学生自己在实践中找出语言规律,掌握学习方法。复习时要面向全体,分层要求是重要的手段,承认差异才能保底不封顶,要从最后一个抓起,力争一个学生也不掉队。
3.关注命题方式的改革与创新。阅读教学评价要考虑评价主体、评价方式和评价标准
的多元化,要改变学生始终处于“被考”“被查”“被评”的地位;重视考试的激励功能,让不同层面的学生在评价的过程中都能领略到成功的喜悦;要强调对学生阅读过程、阅读习惯的考查,考查学生阅读的兴趣、阅读的态度、阅读的能力、阅读的数量以及目前阅读的进展情况;要将学生平时的阅读表现和进步与期末的成绩综合起来进行总评。
要加强对阅读教学质量检测内容、方法的研究,强化对教学方法、教学策略的反思、调整功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测试适应学生的学习,适应教学的改革,适应时代的需求。
检测学生的语文学习,要关注学生语文基础知识与语文基本能力的掌握程度。下列试题有利于指导学生通过阅读主动吸纳好词佳句,丰富积累,运用实践,提高读写能力。
如,把文中你认为用得好的词语写下来,并说说理由;
你认为文中哪句(段)话写得好、为什么;
学习语段的表达方法,试着写几句话。
检测学生语文学习的成绩不能局限于课内书本知识,要课内外结合,在学语文、用语文的实践中评价学生的学习质量。下列试题有利于指导学生把获取知识的途径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从而达到课内外结合、校内外沟通的境界。
如,请结合短文,设计解说词或导游词;
依据短文,进行想象写话或续写;
阅读短文,写XX字的读书心得体会等。
检测学生语文学习的成绩要注意测试学生积累、感悟、理解、表达和评价语言文字的能力,这是一种对语文学习综合能力测试的形式。下列试题有利于指导学生形成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比较准确地把握语言,积累语言。
如,联系上下文,说说某个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读文中画线的句子,写出你对它的理解;
类似的词语(句子、人物)你还能写出多少等。
检测学生语文学习的成绩还要关注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方法、学习策略的形成。下列试题有利于引导学生在学习中逐步掌握学习方法,知道自己要学什么,怎么学。
如,读了短文,你有什么问题要问;
每学习一篇新的课文前,你会怎样预习,请把你的预习方法写下来等。
检测学生语文学习的成绩还要重视了解学生对课本外知识的学习情况,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在语文实践中形成语文素养。下列试题有利于引导学生在广泛的课外阅读中不断积累,养成课外阅读、实践的兴趣与习惯。
如,本学期你读了哪些课外书?请简要介绍其中一本书的内容;
在课外阅读中,有你喜欢的句子(段落)吗?请写出你最喜欢的一句话(或一段话)等。
总之,阅读教学的评价要通过测试,让老师了解学生,让学生了解自己,让家长了解孩子;让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通过评价检测教与学的得失、教与学方法的优劣;让教学管理者反思管理的行为,及时查漏补缺,提高精细化管理的成效。
暂时无人访问,速抢沙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写一段话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