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戴,普,谦,写描写春天的一段话话

用豁然开朗,怡然自乐,与世隔绝写一段话_百度作业帮
用豁然开朗,怡然自乐,与世隔绝写一段话
渔人穿过山洞,前方豁然开朗,继续往前走,又发现许多装束异样的人怡然自乐.上前问话竟然不知道现在是何时代,对世外生活全然不知,因为他们完全与世隔绝.给谷振丰的一段话一定要写的多一点,并关于去戈壁滩工作的事,来表示对他的崇敬之情!帮忙啊不要与其他的答案一样_百度作业帮
给谷振丰的一段话一定要写的多一点,并关于去戈壁滩工作的事,来表示对他的崇敬之情!帮忙啊不要与其他的答案一样
一定要写的多一点,并关于去戈壁滩工作的事,来表示对他的崇敬之情!帮忙啊不要与其他的答案一样
谷振丰是一个沉着而稳健的人,同时又能让人感觉到他身上蓬勃的朝气。如果要用四个字来形容他,那便是――谦、和、温、达:谦逊而益显自信、和气而极易交流、温然达观则从平静的心态里看到一种向上的青春锐气。老师、同学们对其谦虚、勤奋、踏实上进等等都有深刻的印象,对其评价也非常高。祝愿谷振丰在将来的奋斗旅程上,踏踏实实地干出自己的一番天地,真正地为祖国的国防事业贡献一名普通清华学子的力量。谷振丰选择了祖国,选择了终生献身国防事业,相信祖国最终将会选择他!知识点梳理
整理教师:&&
举一反三(巩固练习,成绩显著提升,去)
根据问他()知识点分析,
试题“谦词,是人们日常交际和书信往来中必不可少的表示谦虚的言辞,只...”,相似的试题还有:
阅读下面选段。回答问题。①别忘了,我们的每一天都曾经生活在这一页一页的日历上。②记得1976年唐山大地震那天,我在长沙路思治里12号那个顶层上的亭子间被彻底摇散,震毁。我一家三口像老鼠那样找一个洞爬了出来。当我双腿血淋淋地站在洞外,那感觉真像从死神的指缝里侥幸地逃脱出来。转过两天,我向朋友借了一架方形铁盒子般的海鸥牌相机,爬上我那座狼咬狗啃废墟般的破楼,钻进我的房间——实际上已经没有屋顶。我将自己命运所A________(①遭遇 ②经受 ③面临)的惨状拍摄下来。我要记下这一切。我清楚地知道这是我个人独有的经历。这时,突然发现一堵残墙上B________(①仍然 ②赫然 ③居然)还挂着日历——那蒙满灰土的日历的日子正是地震那一天:日,星期三,丙辰年七月初二。我伸手把它小心地扯下来。如今,它和我当时拍下的照片,已经成了我个人生命史中甲________(铭刻在心灵深处。形容记忆深刻,永远不忘)的珍藏了。③由此,我懂得了日历的意义,它原是我们生命忠实的记录。从“隐形写作”的含义上说,日历是一本日记。它无形地记载我每一天遭遇的、面临的、经受的,以及我本人的应对与乙________(指人所做的事),还有改变我的和被我改变的。④然而人生的大部分日子是重复的——重复的工作与人际关系。重复的事物与相同的事物都很难被记忆,所以我们的日历大多页码都是丙________(形容失去光彩)。过后想起来,好似丁________(空空洞洞,没有什么内容)。于是,我们就碰到一个非常重要的关系人本的话题——记忆。人因为记忆而变得厚重、智慧和理智。更重要的是,记忆使人变得独特。因为记忆排斥平庸。记忆的事物都是纯粹而深刻个人化的。所有的个人都是一个独特的“个案”。记忆很像艺术家,潜在心中,专事C________(①描绘 ②刻画 ③塑造)我们自己的独特性。你是否把自己这个“独特”看得很重要?广义地说,精神事物的真正价值正是它的独特性。无论是一个人,还是一种文化。记忆依靠载体。一个城市的记忆留在它的历史的街区与建筑上,一个人的记忆在他的照片上、物品里、老歌老曲中,也在日历上。⑤然而,人不能只是被动地被记忆,我们还要用行为去创造记忆。我们要用情感、忠诚、爱心、责任感,以及创造性的劳动去书写每一天的日历。把这一天深深D________(①印到 ②刻进 ③嵌入)进记忆里。我们不是有能力使自己的人生丰富、充实以及具有深度和分量吗?……⑥为此,每每到了一年最后的几天,我都是不肯再去扯日历。我总把这最后几页保存下来。这可能出于生命的本能。我不愿意把日子花得精光。你一定会笑我,并问我这样就能保存住日子吗?⑦正像保存葡萄最好的方式是把葡萄变为酒;保存岁月最好的方式是致力把岁月变为永存的诗篇或画卷。现在我来回答文章开始时那个问题:为什么我喜欢日历?因为日历具有生命感。或者说日历叫我随时感知自己生命并叫我思考如何珍惜它。1.在选文甲、乙、丙、丁四处,根据后面的解释,各填上一个成语。甲____________乙____________丙____________丁____________2.结合选文语境,在A、B、C、D从后面括号里选一个最恰当的词语填入横线上。A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D____________3.选文第②段详细记下“日,星期三,丙辰年七月初二”有什么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课文以“日历”为题,而后面为什么又着重写“记忆”?请用选文中的原句作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你认为作者“喜欢用日历,不用月历”的原因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文中作者说“人的一生是一个漫长又巨大的空间”,也思考“要把什么东西搬进来”充实这空间。联系实际想想,在生活中你已经或者打算拿什么把自己的日子填满?请写一段话表述出来。(不超过50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信任》,完成下列题目。&&&&&& &⑴在这个世界上,父亲是我最敬重的人。&&&&&&&⑵我上高中的时候,是个谁都不喜欢的“刺头”。那时的我没有什么理想,没想过要做个什么样的人,走什么样的人生道路,惯于&&&&,喜欢交&&&&的朋友,也常常惹点事,只是靠着自己多少还有点儿的&&&维持着学业。&&&&& &⑶对于我的&&&&,父亲曾无数次地教训过我,有时甚至是拳头加棍棒。可是,说实在的,我那时真的看不起他——一个普通的铁路工人,整天穿着沾满油污的衣裳,拿着把小锤,从这辆列车钻到那辆列车,敲敲这,听听那,既没有权,又挣不了几张“老人头”。有一次,在他对我发了顿火后,我鄙夷地看着他,说了一句:“你真窝囊!”他一下愣了,然后就是茫然失措。&&&&& &⑷那天晚上,父亲抽了一夜的烟。&&&&&&&⑸我很残忍,但是我胜利了。从那以后,父亲很少过问我的事,我的日子越发放纵、惬意,但乐极生悲,一场灾祸突然降临到我的头上。一天中午,我们几个朋友一起去打饭,其中一个与高年级的学生吵了起来,对方一下子拥上好几个人,我们眼看着好哥们儿要吃亏,就一拥而上。争斗中,不知是谁用刀子把对方一个人扎了,正扎在腿上,鲜血淋淋。几个人见势不妙,一个个都跑了,就剩下我还在与对方拚命,结果被闻讯赶来的校保卫科的人抓个正着,于是,我也就成了拿刀行凶的第一嫌疑人。&&&& &&⑹很快的,我被带到了校保卫科,我的那几个哥们儿也相继被找来,他们没有一个人承认自己动了手,事情似乎也有了定论,拿刀行凶的就是我。我愤怒不已,恨自己看错了这些所谓的朋友,交错了所谓的哥们儿,然而我越是为自己辩解,仿佛越是在说谎。&&&&&& &⑺由于拒不交待,当天晚上,我被带到了校长室。校长室中坐满了人,教务处主任、学生处主任、班主任……在众人中,我也发现了形容憔悴的父亲。&&&&&&&&⑻班主任先发话了,他脸色铁青,指着我语无伦次地大骂了一通,然后是保卫科科长、教务处主任……我偷偷抬眼看了看父亲,他似乎显得异常平静,是啊,他早就对我绝望了,也许发生这种事是他早就预料到的。我后悔了,也害怕了,我觉得自己就像被扔到了一个荒岛上,没有人是我的朋友,没有人信任我。&&&&&&&&⑼终于,校长发话了:“事情就是这样,你拿刀扎伤了人,还拒不承认。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人人都清楚,你的父亲也在这里,我相信他现在的心情也和我们一样。事实上,我们非常欢迎你离开这里,如果你还嘴硬,现在就卷铺盖走人!”&&&&&& ⑽就在这时,父亲从角落里站了起来,他走到我跟前,我只等一个巴掌落到我的脸上,可他并没有打我。“抬起头来!”他把我的脸扳正,瞪着我,仿佛要看穿我的灵魂,“告诉我,是不是你干的?”&&&&&&& ⑾我不敢正视父亲灼灼的目光,只是机械地、木然地摇摇头。他叹了口气,目光也变得柔和了。他替我擦了擦眼泪,转过身来对众人说:“我生养的儿子,我最了解。他会打碎玻璃,会跟别人打架,会与老师顶嘴,但是拿刀子扎人他绝对做不出来。因为他是我的儿子!”他给我整了整衣裳:“儿子,我相信你!咱们走,这里不要你,咱们到其他学校去,就是所有学校都不要你,我砸锅卖铁也要供养你!”&&&&&& &⑿也许是父亲的那番话起了作用,学校开始重新调查,事情的真相终于水落石出,我最终没有被开除。从那以后,我完全变了一个人。一年以后的高考,我以全校总分第三的成绩考上了大学。在以后的人生风雨中,我丝毫不敢有任何厌倦、愁苦、懈怠,因为父亲在我最需要的时候给与了我信任,我唯一能回报他的,只能是勇敢、诚实、正直地做人。&&&&&&&&&&&&&&&&&&&&&&&&&&&&&&&& &&& 冰子(《扬子晚报》)1.请将以下四个词语分别依次填入第⑵、⑶段的空格处。(只填字母)&A.不三不四&&&&&&&&&&&& B.玩世不恭&&&&&&&&&&& C.自由散漫&&&&&&&&& D.滑头聪明2.根据第6段——第⑾段的内容,文章作者除了描写“我”被父亲信任以外,与此同时还写了周围其他人对我的态度,如:&&&&,&&&等等。联系文章结尾部分的内容,更加突出了父亲的信任给我带来的巨大的影响是:&&&3.第⑷段中,“那天晚上,父亲抽了一夜的烟”的原因是(1)&&&;(2)&&&4.如果将第⑾段句子“我不敢正视父亲灼灼的目光,只是机械地、木然地摇摇头”改为“我摇摇头”,两者相比,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请说说理由。&&&5.读了文章,请你联系文章内容和生活实际,就“信任”这个话题谈谈你的看法。&&&
综合性学习(1)读下面三则消息,将三者加以整合,尝试着从中筛选、概括出一条最主要的信息(40字以内);然后,从历史和发展的角度,谈谈由这则信息所引发的思考(60字以内)。&&&&&& 消息一:中华网1月26日电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暗示他将要求修改日本战后宪法,以便让日本自卫队正式改名为军队。小泉是在接受英国《泰晤士报》采访时说这番话的。他说:“在日本宪法下,我们被禁止把自卫队称作军队,但是在外国人眼中,他们是军队……宪法中的好几点不太符合常理。”&&&&&& 消息二:新华社东京2月4日电日本防卫研究所24日发表的2004年版《东亚战略概观》认为,日本为了自卫,可以采用“先发制人”的手段,对敌国的导弹基地进行攻击。消息三:新华网巴格达2月8日电日本陆上自卫队首批主力部队当地时间8日上午分乘25辆军车跨越科威特和伊拉克边界进入伊拉克。这是自二战后日本自卫队首次被派到海外战斗尚在继续进行的国家。&&&&&& 最主要的信息:&&&。&&&&&&& 引发的思考:&&&。&(2)读战争故事,写出相应的成语。A.楚汉相争中,刘邦在进军南郑途中烧掉栈道,表示不再返回关中;随后率兵偷度陈仓,打败楚将,又回到咸阳。B.楚汉交战时,项羽的军队驻扎在垓下,兵少粮尽,被汉军和诸侯的军队层层包围起来,夜间听到汉军四面都唱楚歌,项羽非常吃惊。C.前秦苻坚领兵进攻东晋,进抵淝水流域,登寿春城嘹望,见晋军阵容严整,又远望八公山,把山上的草木都当成晋军,感到惊惧。D.三国时周瑜计划火攻曹操,一切都准备好,只差东风还没有刮起来,不能用火攻。&&&&& 成语:A.&&&&&& &B.&&&&&&& C.&&&&&&& D.&&&(3)用成语填对联。有志者事竟成,&&&,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三千越甲可吞吴。(蒲松龄自勉的对联)(4)在联合国总都前矗立着一座雕像,请说说它的名字与含义。名字:&&&含义:&&&昆山普谦精密主轴有限公司-首页
所属目录:
所属地区: &
网站访问量:2897&&
昆山普谦精密主轴有限公司
昆山普谦精密主轴有限公司
供货等级:
交易等级:
诚信指数:93%
客户满意:91%
联系人:王祖飞
地址:江苏昆山市昆山市民营中路21号
昆山普谦精密主轴有限公司位于江苏昆山市昆山市民营中路21号,主营 机床主轴 等。公司秉承"顾客第一,勇攀高峰"的经营理念,坚持"诚实守信"的原则为广大客户提供优质的服务。如果您对我公司的产品服务有兴趣,请在线留言或者来电咨询!
会员类型:
普通会员(未实名认证)
主营项目:
资料待更新
注册资金:未填写
员工人数:不详
法人代表:王祖飞
注册地址:江苏昆山市昆山市民营中路21号
单位注册时间:2009 年
扫描保存单位二维码信息
单位印象:文体活动丰富
节假日礼品
发放薪资及时
该商铺未发布任何商品信息,以下是系统为您随机推荐的商品信息!
技术支持:1024商务网
浙ICP备号-1
&&1024商务网客服QQ: &&
免责声明:此网页并非该单位官网,而是由会员免费注册的1024商务网商铺,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发布者负责,1024商务网对此不承担任何责任!如发现侵权违规问题请发邮件至或联系删除。9、于谦的传奇故事
9、于谦的传奇故事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大明帝国送走了它的缔造者朱元璋,也迎来了它的拯救者于谦。
于谦是浙江钱塘人(今杭州市),他的家庭环境不错,有自己的书斋。他就在这里度过了自己的童年时光。与当时的所有读书人一样,他也是从四书五经开始自己的求学生涯。说老实话,四书五经这种东西是很容易培养成书呆子的。但于谦是个例外,他十分上进,读书用功刻苦,却从不拘泥于书本上的东西。除了学习考试内容,他还喜欢阅读课外书籍(如兵法等)。历史告诉我们,喜欢看课外书籍的孩子将来一般都是有出息的。
就像现在的追星族一样,于谦也有自己的偶像,他把这位偶像的画像挂在自己的书斋里,日夜膜拜。有一次,教他读书的先生发现他经常看那张画像,便好奇的问他为什么这样做?于谦正色回答:“将来我要做像他那样的人!”
画像上的人物是文天祥。除此之外,于谦还在书斋里写下了两句话作为对文天祥的赞词:
&&&&&&&&&&&&&&
&&殉国忘身,舍生取义;
&&&&&&&&&&&&&&&&
宁正而毙,不苟而全!
这正是少年于谦对自己未来一生行为举止的承诺。永乐十九年(1421年)于谦二十三岁。此时的他已经乡试中举,即将赴京赶考,告别江南水乡的故土,前往风云际会,气象万千的北京。前路艰险,但于谦毫无怯意。他明白,一个更为广阔的世界正在等待着自己。他收拾好行李,告别家人,口吟一诗,踏上征途。
&&&&&&&&&&&&&&&
拔剑舞中庭,浩歌振林峦!
&&&&&&&&&&&&&&&
丈夫意如此,不学腐儒酸!
&&&&&&&&&&&&&&&&&&&&&&
在京城的这次会试中,于谦顺利考中进士,并最终被任命为御史。在之后的朱高煦叛乱中,于谦以其洪亮的声音、严厉的词句、深厚的骂功狠狠地教训了这位极其失败的藩王,并给明仁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此,于谦走上了青云之路。
宣德五年(1430年)明宣宗任命于谦为兵部侍郎,并派他巡抚山西、河南等地。这一年于谦只有三十二岁,却已经位居正三品,他也成了他同年们羡慕的对象。于谦就此离开了京城,开始了他地方官的生涯,不过,估计他也没有料到,这一去就是十九年。他在任期间威望很高,老百姓也十分敬重他。更为难得是,他除了有能力外,还十分清廉。
正统年间,王振已经掌权,他这个人是属于雁过拔毛型的。地方官进京报告工作,都得给他送礼。可是于谦则不同,他是巡抚,权力很大,却能够做到不贪一针一线。不但自己不贪,也不让别人贪。一个贪,一个不贪,矛盾就此产生。正统六年(1441年)王振找了个借口,把于谦关了起来。他没有估计到于谦的人气很高,如果要杀掉这个人,后果会极其严重。所以他退缩了,把于谦放了出来。于谦出狱后,仍然坚持他的原则,清廉如故。曾有人劝于谦多少送点儿东西做人情,于谦作了一首诗来回答:
&&&&&&&&&&&&&&&&&&
绢帕蘑菇及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
&&&&&&&&&&&&&&&&&&
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正统十三年(1448年),于谦被召入京城,任兵部侍郎。之后,便是我们熟悉的内容,贸易纠纷,边界吃了败仗,王振太监的梦想,愚蠢的决策,苦苦的劝阻,一意孤行,胡乱行军,最后,皇帝被俘------于谦眼睁睁的看着这些事情发生,但他无能为力。至到有人提出把首都南迁,众人议而不决的时候,于谦在朝中一声怒吼:“建议南迁之人,该杀!”
&&&&&&&&&&&&&&&&&&&&&&&&&&&&&
在国家出现危难之时,总有一些人挺身而出,为国效力。这样的人我们称为英雄。在每个人的心底,都有着当英雄的渴望,但英雄不是人人都能当的。所谓英雄者,敢为人之所不敢为,敢当人之所不敢当;所谓英雄者,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与将倾;所谓英雄者,坚强刚毅,屡败屡战。如此之人,方可称为英雄。于谦也不是天生的英雄,至少在正统十四年八月十八日的那个早晨之前,他还不算是个英雄。于谦是个很强势的人,从他怒斥朱高旭、不屈服王振,他一直都很强硬。但这次不同,作为代理兵部事物的侍郎,他要面对的是瓦剌的大军和城内低迷的士气。自己生死可以置之度外,但如今国家的重担已经压在了他的身上。他十分清楚,现在不能逃,一逃就会丢掉半壁江山。是战是逃,谁都会心生畏惧。于谦也是人,也会畏惧。但他之所以能够名留青史,永垂不朽,就因为他能战胜畏惧。他在关键时刻高喊:“建议南迁之人,该杀!”他接着说:“京城是天下的根本,如果就此迁都,大事必然不可挽回!难道诸位忘了宋朝南渡的事情吗?!”由于于谦是代理兵部侍郎,又是主战派的代表人物,所以,朱祁钰把防守北京的任务交给了于谦。这是最高的荣誉,也是最重的重担。
&&&&&&&&&&&&&&&&&&&
达到了顶点,所有的人都相信,这位兵部尚书有能力带领他们击败任何敌人。&
三朝后,于谦走出了大殿,看着乌云密布的天空,回想起这个并不平静的早晨,他也不由得感到惊心动魄。他的不朽的传奇也是从这天开始的。八月十九日,于谦召开了他的第一次军事会议。必须说明的是,这位兵部侍郎虽然是个与军事打交道的主官,之前却从未指挥过军队。算是书生上阵。如此说来,书生上阵未必就不行。于谦虽然是文官,但他对兵法也有研究,排兵布阵很有一套。相信是小时候看课外书籍打下的基础。当他真正了解到目前京城的情况是,他才认识到,摆在眼前的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乱摊子。撇开那些主张逃跑的投降派不说,军事上的压力就实在吃不消,土木堡失利几乎把所有的老本都赔干净了,京城里连几匹像样的好马都找不到。士兵数量不到十万,还都是老弱残兵和退休人员。这也罢了,关键在于士气不振,一流部队被抽取作战,却落得个全军覆没的下场,侥幸逃回来的人为了掩饰自己的无能,自然把敌人描述的极为厉害。城内的二流部队听到这些议论,自然心里害怕。在他们眼中,也先和他的蒙古骑兵简直就是外星怪物。一人长了好几个脑袋,怎么也打不死。
最严重的问题在于,大明帝国的最高统治者皇帝(代理)自己也没有信心。朱祁钰也不算个胆小的人,可是在如此强大的敌人面前,他也没有了主意。虽然他目前同意抵抗,但如果再打个败仗,朱祁钰也是可能改变主意的。所以,目前最重要的工作就是稳定军心。
于谦在听完了下属的汇报后,沉思不语,仔细研究了军事布防图后,他用低沉而有力的声音下达了自己的第一道军令:“自即日起,奉命征调如下部队赴京守卫:1、备操军,包括两京备操军、河南备操军;2、备倭军,包括南京备倭军、山东备倭军;3、运粮军,包括江北所有运粮军;4、宁阳侯陈懋所部浙军(战斗力较强)。各军接到命令后,立刻出发,并按时赶到京城布防,如有违抗,军令必斩!”以上部队共十万余人,可以看到,这些部队并非主力,大多是预备役和后勤部队。主力部队去了哪里?全埋在土木堡了。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最精锐的京城三大营以及京城附近的主力部队已经全军覆没,剩下的寥寥无几,即使逃回来的也早已被吓破了胆,士气全无了。要想保卫京城,只能靠这些预备役和后勤部队了。
除了士兵外,要守住京城还需要一样更重要的东西——粮食。虽然目前京城的粮食还充足,但要是被长期围困,这个算盘就不好打了。其实就在离京城不远的通州,储存着不少的粮食,有仓米数百万,这些粮食足够京城的人吃一年,适当是最大的粮仓。但大臣们似乎不想用这些粮食,甚至有人主张把通州的粮仓烧掉。要知道大臣们不是脑子进了水,实在是因为这些粮食看得见,用不成。当时的通州并不是北京的一部分,它和京城还有相当的距离,运输很困难,不仅需要运力,还得有军队保护。可现在的局势,保卫京城的军力都不足,哪里还有多余的人去运粮食?可是于谦解决了这一问题,他用了一个巧妙的办法,就是他的第二道命令:“所有受召部队进发时由通州入京,士卒各自取粮,并运送至京城。”问题就解决了,看到了吧,这就是水平。所谓有水平就是做到别人做不到的事情,想出别人想不出的方法,这就看能力了。于谦是个勇敢的人,同时他又是个有能力的人。力挽狂澜者,绝非匹夫,国士也。智勇兼备,方为国士。
于谦下达了命令:自八月十九日起,大明帝国境内所有可调可用之兵纷纷集结起来。这些军队来自山东、河南、南京、浙江等不同省份,他们日夜兼程的行军,目标只有一个——尽快赶到京城。大明帝国开始了建国以来第一次全国总动员,在于谦的努力和调配下,到九月初,各路人马纷纷赶到,京城的兵力达到二十二万,且粮食充足,人心也逐渐稳定下来。
&&&&&&&&&&&&&&&&&&&&&
最后一个麻烦
军队开到了,粮食充足了,王振的余党也彻底清楚了,在于谦的努力下,很多棘手的问题都得到了解决。但,他还有最后一个问题,也是他最大的一个麻烦,那就是皇帝还在人家手里呢。很明显,也先把朱祁镇当成了一张信用卡,把大明帝国当成了提款机,只要人在他的手里,他就会不断的刷这张无限额的金卡,直到把银行刷倒为止。不能再这样下去了,得想一个解决的办法。
于谦清楚的认识到,朱祁镇之所以能够成为也先手中的王牌,不是因为他是朱祁镇,而是因为他是皇帝。因为皇帝不是你朱祁镇的,而是大明帝国的,这个名分可以给你,也可以给别人。方针已定,那么立谁呢?最先被考虑的是朱祁镇的儿子朱见深,不过朱见深才三岁,别说处理朝政,连话都说不好。唯一可能的人选是朱祁钰,皇太后没有什么意见,毕竟朱祁钰也是她的儿子。但是朱祁钰推辞了,他说不能胜任。于谦不由得他不做皇帝了,国家到了这个地步,必须立一个皇帝,你朱祁钰愿意也好,不愿意也罢,必须要做!而于谦的理由也很充分:“臣等诚忧国家,非为私计。”在于谦和其他大臣的坚持下,朱祁钰终于答应了,定年号为景泰。无论朱祁钰将来变成什么样子,至少在目前,于谦终于解决了这个棘手的问题。他可以把全部的精力放在防守北京的任务上了。此时无论是京城的大臣还是老百姓和士兵,都已经有了抵抗强敌的勇气和决心,他们开始相信,即将到来的这个敌人并非不可战胜。这种信心和勇气来自于站在他们身后的那个人——于谦。从一盘散沙到众志成城,于谦的威望
&&&&&&&&&&&&&&&&&&&&&
朱祁镇不值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也先没有拿到多少钱,喜宁的计策又完全行不通。战争的意念冲上了也先的大脑,他的血液开始沸腾。正统十四年十月十一日,北京城头的士兵正在巡哨,突然,漫天的尘土呼哨而来,随后传来的是急促的马蹄声和叫喊声。出人意料的是,城防士兵们并不惊慌,反而有一种放松的感觉,因为他们清楚来的是什么人,以及来干什么。
城外,瓦剌军的主营,也先的情绪已经到了极点。两个多月以前他在土木堡击溃了明军二十万大军,还活捉了明朝的皇帝,事后他才知道,这二十万大军是明朝的最精锐的部队,所谓的三大营也已经全军覆没。明朝还有什么力量与自己抗衡。“京城必破,大元必兴,只在明日!”就在一个月前,也先眼前的这座城市还是那样的不堪一击,那样的柔弱,经常还有外逃的百姓和士兵。但仅仅过了一个月,这里又恢复了帝都的气势,守城的士兵已经为也先的到来等待了很久,他们的眼神中透露出很多东西,有仇恨,有兴奋有焦虑,也有恐惧。但没有畏缩,他们的眼神中透露的信息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我们不会后退。这个月中京城中发生了很多变化,兵多了,粮足了,防护增强了,但最根本的变化是从失败的阴云、开始的绝望中走了出来,并逐渐相信自己终将赢得这场战争的胜利。这是意志和信念的力量。这才是那些守护京城的人们最为强大的武器。正统十四年十月八日,兵部尚书于谦下达了总动员令。
&&&&&&&&&&&&&&&&&&&&&
决战的信念
也先的军旗在城外飘扬,蒙古骑兵们在城前骑马来回驰骋,向城内的明军显示着他们的军威。就在同一时刻,城内的于谦正在召开他战前的最后一次军事会议。参加会议的包括朝廷的主要大臣和石亨等防卫京城的武将,这是一次气氛压抑的会议。因为与会的每一个人都知道,他们将要面对的是什么。现在敌军已经兵临城下,只有战胜敌人才能保住帝都,才能挽救国运。除此之外别无他途!会议就在这样的气氛中开始,首先讨论的是如何退敌的问题。石亨首先发言,他说:“在目前的局势下,敌军的实力要强于明军,要想退敌最好的方法是坚壁清野,等待敌军疲惫,自然就会退军了。”毫无疑问这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因为也先的士兵不是机器人,他们也要吃饭,只要坚守城池,等他们吃光了所有的粮食,自然是要走人的。石亨深通兵法,他的建议是行得通的。大多数人支持,只有一个人反对。那个反对的人正是于谦。他是兵部尚书,又是会议的召集人,在这个会议上只有他说了才算数。他站起来说出自己的观点:“也先帅大军前来,气焰已经十分嚣张,如果坚守不出,只会长他们的气焰。我大明开国至今已有百年,昔日高皇帝布衣出身,尚可纵横天下,横扫暴元,我辈岂惧小小瓦剌!”他环顾周围众人,停顿了一下,厉声下达了他的第一道命令:“大军全部开出九门之外,列阵迎敌!”忠臣鸦雀无声。确实也不用说话了,反正我们说了也不算,你看着办就是了。于谦接着下达了第二道命令:“锦衣卫巡查城内,但凡查到有盔甲军士不出城作战者,格杀勿论!”此言一出,举座皆惊,文臣们万万想不到,平日看上去温文尔雅的于谦竟然如此强悍,军令之严厉前所未有。甚至连战场上杀惯了人的石亨也感到心惊。还没等他们喘过气来,于谦那沉稳又富含威严的声音再次响起:“九门为京城门户,现分派诸将守护,如有丢失者,立斩!安定门:陶瑾!东直门:刘安!朝阳门:朱英!西直门:刘聚!正阳门:李端!崇文门:刘得新!宣武门:汤节!阜成门:顾兴祖!”他停了下来。这不是一个平常的停顿,因为所有的人都知道,还有一个门他没有说,这个门就是德胜门。德胜门是最为重要的门户,因为它在北京的北面,且正面对着也先的大军。一旦开战,这里必然是最为激烈的战场。这里实在不是个好去处啊。众人并没有等待多久,因为于谦很快就说出了镇守者:“德胜门:于谦!”他用坚定的眼光看着每一个人,这种眼光也告诉每一个人,他没有开玩笑。文武大臣们又一次吃惊了,可让他们更吃惊的还在后面,因为于谦马上要颁布的是一道他们闻说未闻的军令:“凡守城将士,必英勇杀敌,战端一开,即为死战之时!临阵,将不顾军先退者,立斩!临阵,军不顾将先退者,后队斩前队!敢违军令者,格杀勿论!”这就是明代历史上著名的军战连坐法,此后的明代名将大都曾采用过这一方法。听到这杀气腾腾的语言,众人好像不认识这个说话的于谦了。就在一个月前,他还是一个从未指挥过战争的书生,还是儒雅的文官,是一个言谈温和,脸上始终保持着沉着镇定表情的人。此时的于谦依然趁着镇定,却似乎变了一个人,他已经成了一位意志坚定,果断严厉的战场指挥官。在残酷的战场上,弱者是无法生存下去的。只有最为坚强、刚毅的强者才能活下来,并获取最后的胜利。于谦就是这样的强者。看来会议要谈的问题已经谈完了,似乎也该散会了。正当众人庆幸从于谦那令人窒息的军令中解脱出来的时候,于谦下达了他的最后一道命令。
&&&&&&&&&&&&&&&&&&&
最后一道命令
于谦把手指向了兵部侍郎吴宁,下达了他的最后一道命令:“大军开战之日,众将开始出城之后,立即关闭九门,有敢擅自放人入城者,立斩!”听到这道命令,连石亨这样杀人不眨眼的武将也被震呆了,这就意味着但凡出城者,只能死战退敌,方有生路,如果不能取胜,必死无疑。真是豁出去了。所有人都很惊讶的看着于谦,他们这才意识到,于谦这次是准备玩命了。不仅玩他自己的命,还有大家的命。于谦毫无惧意的看着这些惊讶的人,对他们说出了最后的话:“数十万大军毁于一旦,上皇被俘,敌军兵临城下,国家到了如此境地,难道还有什么顾虑吗?若此战失败,大明必韬前宋之覆辙,诸位有何面目去见天下之人!拼死一战,只在此时!”于谦是对的,这是一场不能失败的战争。如果失败,北方半壁江山必然不保,大明的国运也将从此改变。这场战争于谦输不起,大明也输不起。所以,于谦为守护城池的人和他自己留下了唯一的选择:不胜,就死!
与会众人终于散去了,于谦也回到了他的住处准备出发作战,之前那坚定强硬的讲话已经成为过去。现在他要做的是实现他的承诺。自古以来,发表讲演是容易的,但实干起来却是艰难无比。很多人口若悬河,豪言壮语呼之即来,能讲得河水倒流,天花乱坠,但做起事来,确却是一无是处,瞻前顾后。下令是容易的,但最终的目的是要击败敌人,如果不能达到这一目的,无论说什么都是没有用的。所以,对与于谦而言,战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于谦看着房中准备齐备的盔甲,他知道,不久之后,他就要脱下身上的公服,穿上这套只有武将才能穿的盔甲,第一次走上战场。于谦,你真的毫无畏惧吗?不,他畏惧过,他并不是武将,他没有指挥过战争,没有打过仗,没有亲手杀过人。在过去二十多年中,他的工作只是在案前处理公务和政事。那你为什么要站出来挽救危局,指挥战争?这就是后人称他为民族英雄的理由。
于谦,你真的准备好了吗,走上战场,去指挥你从来没经历过的战争?是的,他已经准备好了,少年时,他曾立志做文天祥那样的人。无论寒暑,他在孤灯下苦读不缀。踏入仕途,他曾青云直上,也曾郁郁不得志,曾经登堂入室,也曾身陷牢狱,经历了数十年的磨砺和考验,他终于走到了这一步。他已经无所畏惧。
&&&&&&&&&&&&&&&&&&&&&
北京保卫战
于谦实践了他的抉择,穿上了那套沉重的盔甲,离开了他的住所,向德胜门走去。在那里他将获得他一生中最大的光荣。十月十一日,北京保卫战前锋战开始。也先原来认为,京城已经是个空架子,只要兵临城下,自然会不战而胜。可当他来到北京城下,整兵出战时,才惊奇的发现,原来他认为不堪一击的明军已经摆好阵势,在城外等待着他。也先是个有丰富作战经验的人,单从气势上他就已经看出,守在门前的这些人是来拼命的,实在不好惹。但既然已经来了,就不能不打,于是他决定先试验一下。他选择的目标是西直门。在他的命令下,上千名瓦剌士兵夹持着浮获的百姓向西直门发动了试探性进攻。西直门的守将是刘聚,他迅速做出了反应派遣部将高礼、毛福寿迎战。瓦剌士兵还没有从土木堡的胜利中清醒过来,他们依然认为眼前的明军会像土木堡的那些人一样,任他们宰割。其实在战争中恶狼和绵羊的角色是经常变换的,这一次,主演恶狼的是明军。在土木堡之战中,他们很多人失去了战友甚至亲人,满腔怒火正没处发泄,现在这些杀人的仇人竟然找上门来,真是岂有此理!此仇不报,还待何时?于是他们抽出腰刀睁着发红的眼睛,高呼“杀敌!”的口号,以万军不当之势向瓦剌军冲去。瓦剌军惊呆了,在他们想象中这其实是一个美差,那英明神武的也先派他们前来是接受投降的,他们可以优先进城抢夺一番。可是,到了这里他们才发现,迎接他们的是一群杀气腾腾的人和他们手中的大刀。瓦剌军一触即溃,四散奔逃,数百人被杀,挟持的百姓也被明军救走。也先看到狼狈不堪逃回来的瓦剌士兵,他已经明白,眼前的敌人不是牛羊,而是虎狼。对付这样的敌人如果硬碰是很危险的。正在他踌躇之时,卖国投敌的喜宁出场了。他向也先建议,目前不要与明军开战,应该躲避其兵锋,自己已经想好了一条计策,必能不战而胜。喜宁的计划是:首先在城外扎营,然后派人通知明朝大臣,就说太上皇朱祁镇在这里,要他们派人出来迎驾。这条计划的毒辣之处在于,有意把朱祁镇放在显眼的位置,并通知对方前来迎接,如果来接就可以同对方谈条件,索要钱财和利益,如果不来的话,明朝就会理亏,从礼法来讲是一件丢人的事情。卖国贼被所有人痛恨,实在不是没有理由的。一道难题摆在了于谦的面前。这个在一般人看来很难的事情,在于谦那里却十分简单。他立刻派出两个人去办这件事,一个叫赵荣,一个叫王复。王复是通政司参议,赵荣是中书舍人,在去谈判之前临时提升为右通政和太常少卿,一个是正六品,一个是从七品,像这样的下层官员一抓一大把。于谦的意思很清楚,他压根就没把也先说的话当回事,派这么两个小官出去,无非是做做样子,应付一下而已。让也先等来的是两个六、七品的小官,临时给了个四品的级别来和他谈判,这是名副其实的侮辱。也先拒绝与王复、赵荣谈判,并告知:除于谦、石亨、胡滢、王直四人外,其他人不予考虑。于谦对此的答复是不作答复。你嫌小,大爷我还不伺候了!他撂下了一句十分凶狠的话,算是给了回复:“我只知道手上有军队,其他的事情不知道!”也先,别废话了,你不是要打吗,那就来吧!看着你有什么本事?
也先真的愤怒了,他曾经天真的以为城里还会派人出来,并满怀诚意的站在土坡上张望,但时间慢慢地过去,别说人,连狗也没有一条。他的心灵又一次遭到了严重的伤害,因为他已经意识到,自己又被忽悠了。这时他已经四十二岁了,所谓四十不惑,到了这个年纪性格竟然还这么天真,被骗也不算冤枉。要说到打仗,也先是把好手。但要论搞政治、权谋,他和明朝那些久经考验的官吏们比,水平还差得太远。到了这个地步,玩手段玩不过,退回去也不可能了,只剩下一条路,攻击!用武力去征服。北京保卫战正式打响。
此刻的于谦,穿戴整齐,跃马出城,立于大军之前。在他的身后,德胜门缓缓地关闭。于谦面对着士兵们惊异的目光,斩钉截铁的用一句话表达了他的心意:“终日谈论忠义,又有何用,现在才是展现忠义之时!报国杀敌,死而不弃!”士兵们这才明白,这位京城的最高守卫者,兵部尚书大人,是抱着必死的决心出战的,他根本就没打算活着回去。此刻的于谦,已经不仅仅是一位指挥官,对于战场上的士兵来说,这个瘦弱的身影代表着的是勇气和必胜的信念。秉持着信念的军队是不会畏惧任何敌人的,是不可战胜的。也先失败的命运就在这一刻被决定。瓦剌大军终于发动了进攻,他们的目标就是德胜门。
&&&&&&&&&&&&&&&&&&&
最后的神机营
这是个大家都能预料的开局,攻击的最短路径往往也是最有效的,作为京城的北门,德胜门必然会首当其冲。也先并不是傻瓜,他明白德胜门已经有了准备。于是他派出了小部队前往试探,他的如意算盘是先探明形式,如果该门坚固难攻,就改攻它门,如果有机可乘,再带领大军前往攻击。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探路的骑兵出发了,出乎他的意料的是,还没有到德胜门就发现了明军的骑兵,而是神色慌乱,装备不整,他们跟踪追击,发现一路都是这种情况,于是他们立刻回报也先。也先听到这一路军情,立刻做出了他的判断:明军还没有做好准备,只不过是在虚张声势而已。在也先的这个思想引导下,瓦剌派出了一万大军攻击德胜门,带队的主将是也先的弟弟孛罗,这支军队是也先的精锐。他派出主力作战,表明其志在必得的决心。大军由主营出发,骑兵驰骋争先,烟尘四起,向德胜门杀去。踌躇满志的孛罗万万没有想到,他连德胜门的边儿都没能摸到。因为在前面等待他的,是一支复仇的军队——神机营。
早在几天之前,于谦就和石亨分析了战场的形势。他们一致认为,如果正面交锋,明军是不占优势的,要想战胜敌人,必须用伏击。那么由谁来伏击呢?他们又一次把目光投向了神机营。要说明的是,神机营主力部队已经在土木堡的战役中全军覆灭了,剩下的这些人是神机营的二线部队,一线全部死完了,二线自然就成了一线。作为京师三大营里战斗力最强的部队,神机营有着极强的自信心和求胜的信念,但就是这样的军队,在土木堡没放一枪一炮,就被人家像切菜一样干净利落的解决掉。神机营就此覆灭,覆灭的不清不楚,不明不白。这样一个窝囊的结果是这支光荣的部队所不能接受的,因此在京城的所有守军中,他们的求战欲望最强,复仇心理最重。把任务交给他们实在是合适的抉择。最后的神机营就埋伏在前往德胜门的必经之路上。他们隐蔽在沿路的民居中,当探路的瓦剌骑兵趾高气扬的经过时,他们并没有动手。因为他们明白,这不过是个诱饵,真正的大鱼在后面。没过多久,远方的道路上扬起了满天的灰尘,马蹄声伴着风声传来,神机营的士兵们不由得握紧了手中的火統。来了,终于来了。孛罗带队飞奔在最前面,既然明军不堪一击,那还是跑快一点儿好,去晚了功劳就没有了。他已经隐约看到了德胜门,只要越过前面的民居,京城就随手可得了。目标近在咫尺!其实他想的没有错,他的目标确实就在眼前,只是最后的目的地有所不同,不是京城,而是地府。这里就是他的坟墓。当瓦剌士兵冲入这片空阔的民居时,突然从前方的两翼冲出大队士兵,堵住了瓦剌军前进的道路。与此同时,在瓦剌军的后部也有大队士兵切断了瓦拉军的退路。奇怪的是这些军队并没有发起进攻,他们似乎在等待着什么。孛罗也不知道他们在等什么,但他清楚,如果不赶紧冲出去,等待自己的是死亡。他亲自率领骑兵对围堵的明军发动了总冲锋。希望能够突围。但可惜的是,他没有争取到突围的时间。因为等待着他的,是神机营复仇的火枪。一霎间,原本平静的民居突然发出巨响,万抢齐鸣,神机营的士兵们以民房为据点,从各个方面射击瓦剌军。孛罗被突然的袭击打懵了,他被神机营的乱枪打死,没能成为第一个进入京城的人。主帅被击毙,一万大军立刻崩溃几乎被全歼。
&&&&&&&&&&&&&&&&&&&
也先的愤怒
也先终于清醒了,他开始认识到眼前的这座城市是不那么容易攻破的。但他已经无法回头,一万骑兵被全歼,弟弟孛罗也被打死,就此回军有何面目见天下人。就算走,也要赢一把再走。自古以来,无数赌徒就是这样倾家荡产的。随着他一声令下,精锐的瓦剌军倾巢而出,向着京城最为薄弱的安定门发起冲锋,他万万想不到的是,一位老朋友正在安定门外等着他。这位老朋友不是软柿子,而是一块坚硬的石头。就在他准备向城门发起冲锋的时候,却惊奇的发现城门的守军竟然放弃了防守,主动向自己冲杀过来!他实在摸不着头脑,他应该懂得一个优秀的将领加上合适的用兵方法,足以培养出优秀的军队。驻守安定门的正是这样一支军队,而他们的指挥官就是也先的老相识石亨。
石亨和也先算得上是老朋友,石亨原来做边将的时候,就经常和也先打交道。那是一个让石亨刻骨铭心的时刻,全军覆没,四周布满了手下士兵的尸体,自己孤身逃离,背后是紧追不舍的瓦剌士兵。失败的痛苦和被人穷追不舍的耻辱交织在他的心头。但石亨没有时间去体会这些,当时他最重要的事情是逃命。就在此时,于谦出现了。他不计前嫌,提拔了石亨,并给了他一个机会,一个证明自己的机会。在战前部署时,石亨与于谦一致判定,也先的进攻重点一定是德胜门和永定门,所以,他们进行了分工,德胜门由于谦镇守,并安排神机营设伏;而石亨则率领骑兵在安定门外迎敌。当看到也先那熟悉的旗帜出现在安定门外时,一股强烈的兴奋冲击着石亨的大脑,他马上意识到,自己等待已久的复仇机会终于来到了。安定门外的骑兵们抽出了马刀,准备向入侵的敌人发动进攻,可出人意料的是,还没等到下达命令就有一个人单枪匹马的冲了出去,而这个人就是军队的先锋主将石彪。他是石亨的侄子,人如其名,他平素为人就十分彪悍,一上战场就兴奋无比,经常口喊杀声冲锋杀敌,其勇武善战连石亨也自愧不如。此刻,这位仁兄老毛病犯了,他忘记了自己的身份,见到敌人出现便不顾一切的冲了出去。眼见先锋石彪冲了出气,小兵还等什么!只见明军在瓦剌军中横冲直撞,把瓦剌军冲的人仰马翻。也先万万想不到,自己还没动手,就被人打的落花流水,纷纷四散奔逃,根本无法组织起有效的抵抗。也先开始认识到,自己的失败已经是不可避免了。眼前的这些明军也绝不是土木堡那支战败之师可以比拟的。他们是如此的善战,如此的不顾生死,是什么让他们变得如此勇猛呢?为什么自己的精锐的骑兵不低明军的二流军队呢?其实原因很简单,守卫京城的明军单论战斗力绝对不是瓦剌军的对手,但他们有一样东西,是这些入侵者所没有的。这样东西就是信念,保卫自己家园的信念。保卫自己家园的人总受有着无尽的勇气,因为他们明白,自己是为了保卫身后的父母亲人而战,他们的奋战和牺牲都是有价值的。
&&&&&&&&&&&&&&&
西直门困局
也先的军队以骑兵为主,机动性很强。在德胜门、安定门吃了败仗后,他们立刻转向了京城西面的西直门。这可苦了正在这里镇守此门的都督孙镗。他是一个比较有能力的将领,他带队在门前迎战。因为他武艺高强,勇猛异常,身先士卒,手持大刀亲自参加白刃战,杀瓦剌军无数。但他的勇猛并没有改变西直门被围困的局势。瓦剌军越聚越多,攻势越来越猛,守军眼看就要支持不住了。在经过仔细的思考后他作出了一个决定——逃跑。临战逃跑,对于一个武将来说实在是很羞耻的事情,但对于孙镗本人来说,这个行为还是可以理解的。老子也是人,凭什么武将就不可以逃跑!但他很快发现,还有一个更大的难题就是向哪里跑?眼看局势危急,他没有办法只好退到城门前,向城头喊话:“我已经支持不住了,快放我军入城。”此刻守在城头的人是程信,他在城头看得一清二楚,也明白孙镗不是贪生怕死。可是军令在身,他又是个比较死板的人,他对孙镗喊了一番话,并没有给他开门。孙镗明白了:能够进城的只有两种人,胜利者,或是尸体!他拨转马头,转向了激战正酣的战场。反正也进不去了,就战死在这里吧!也先,老子跟你拼了!人有时必须有舍弃生命的觉悟,才能找到生路。他挥舞大刀向敌军杀去!
正在战局相持不下的时候,石亨终于赶到了。他之前已经把也先打的落花流水,便率领军队四处扫荡瓦剌军,在这位猛将的指挥下,明军三两下就解决了瓦剌军的进攻。九死一生的孙镗终于摆脱了自己人生中的困境。
&&&&&&&&&&&&&&&&&&&
也先的第二方案
此时的也先正在逃亡的路上,在他的背后是一群近乎疯狂的明军。这些人手持马刀,喊打喊杀,大本营不能回了,土城也不能呆了,他绝望了。他满怀希望前来,却落得这样一个结果,真是丢人啊!在忍无可忍之下,他决定使用第二套方案。这个方案仍然是以武力进攻为主,不过这一次他的进攻方向不是京城,而是居庸关。他重整了军队,集合所有兵力,史料记载是五万人。居庸关没有京城那么多守军,也没有坚固的城防。也先的军队虽然受挫,但战斗力仍在,正常情况下,居庸关是抵挡不住也先进攻的。可也先想不到的是,当时的情况偏偏就不正常。
因为1449年的第一场雪,比以往来得早了一些。守卫居庸关的罗通充分利用了他的物理学常识,城下重兵压境,他却丝毫不乱,只是不慌不忙的命令城上的守军不断往城墙上浇水,城外的也先看到守军这个行动,还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第二天一早,他们发现昨天还是土砖结构的居庸关,一夜之间已经变成了一块巨大的冰砖。别说攻城,连个搭手的地方都没有,只好驻营城外。实在撑不下去了,还是收拾包袱撤吧。可是罗通确实是个好客的人,他派出全副武装的士兵为也先送行,于是“三敗之,斩获无算。”也先什么也顾不上了,他已经意识到现在的麻烦大了,如果再不逃走,连老命也保不住。他带着朱祁镇,准备撤回关外。可他万万没有想到,于谦又给他准备了一份厚礼,作为给他的离别礼物。他什么都考虑到了,却忘记了于谦手中的一样武器——大炮。
既然于谦有大炮,为什么一开始不用?这其中还是大有奥妙的。在我们的印象中,于谦是一个正直勇敢的人,但我们往往忽略一点,那就是于谦也是一个经历宦海,很有城府的人。他之所以初战时不用大炮,是因为在也先的队伍中有一个身份特殊的人——朱祁镇。他虽然已经不是皇帝,但如果在战阵之中,众目睽睽、光天化日之下被大炮轰死,舆论压力太大,所以不能轻易动手。既然不能在众目睽睽之下使用,那就等你们走远了再用,就是把你轰死了也是眼不见心不烦;既然不能再光天化日之下,那就等到晚上动手。大炮无眼,黑灯瞎火的时候,就算一不小心误伤了太上皇,那也是可以理解的。如果在打扫战场时发现了太上皇的尸体,就追任一个名分,史书上写上“为国捐躯,英勇献身”之类,也算功德圆满。至此,北京保卫战结束,大名完胜。
北京保卫战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十分重要的战役,如果此战失败,中国历史将会改写。因为京城一旦失落,北方将无险可守,半壁江山必然难保,大明王朝的国运也将被改变。在这场决定历史的战争中,明朝政府在主力被歼,皇上被俘,兵力不足,士气全无的情况下,采用了正确的军事和外交方针,最终击败了来犯的蒙古军队,保住了北方的领土,取得了最后的胜利。从一盘散沙、行将崩溃,到众志成城、坚如磐石,从满天阴云、兵临城下,到云开雾散、破敌千里,大明帝国终于转危为安,北京保卫战创造了一个力挽狂澜的奇迹。而这个奇迹的缔造者正是于谦。这场战争正向我们讲述的并不是王侯将相的丰功伟绩,而是一个关于勇气和决心的故事,是一个在绝境下始终坚持信念的传奇。于谦用他的行为为我们证明了这一真理。
&&&&&&&&&&&&&&&&&&&&&&&
在我们的印象中,建立不世奇功的于谦此时应该风光无限,万众归心。事实也是如此,但与此同时,他的麻烦也来了。在北京保卫战胜利之后,朱祁钰感念他对国家社稷的大功,给了他很多封赏,授予他少保(从一品)的封号,还打算给他的儿子封爵。但于谦却拒绝了,而于少保的称呼就此传了下来,为众人传颂。于谦这样做是很不容易的,明代俸禄很低,于谦是从一品,仅凭他的工资只能糊口而已。他为政清廉,又不收礼受贿,所以,家里比较穷。后来被抄家时,大家惊奇的发现这个位极人臣的于谦竟然是个穷光蛋。就是这样一位受人尊敬的民族英雄,还竟然受到政敌的攻击。他还有一个大麻烦,就是有人提出要迎接太上皇回朝的折子。当时的皇帝朱祁钰火冒三丈的说:“你们把这事提出来,到底想干什么?!”王直定了皇上一句:“太上皇被俘,早就应该归复了,如果现在不派人去接将来后悔都来不及!”朱祁钰大叫道:“我本来就不稀罕这个位子,你们当时逼着我当皇帝,现在怎么又跳出来说这个话呢!”此时一个冷眼旁观的人打破了这种尴尬,这个人就是于谦。
事实上于谦也是一个城府很深的人,他早就看清了形势,也明白朱祁钰的心理变化以及他震怒的原因。经过仔细考虑后,他站出来,只用了一句话就化解了僵局。他说:“天位已定,宁复有它!”这句话真实比及时雨还及时,朱祁钰的脸色马上就阴转晴了,于谦见状马上建议派使者去,说是为了边界的安全而已。于谦的这一番话说的朱祁钰一块石头落了地,只要皇位还是自己的,那就啥都好说。他一扫以前脸上的阴云,对于谦说:“依你,依你!”你真的佩服于谦,他不但勇于任事,还如此精通帝王的心术,实在不简单。计划已定,大明派出了自己的使者——李实,他是礼部侍郎,三品官。他见到了朱祁镇,双方寒暄了一下,然后就开始了这段历史上极为有趣的对话。朱祁镇说:“太后好吗?皇上好吗?皇后好吗(钱皇后)?”李实说:“都好,请太上皇放心.”朱祁镇说:“这里冷,衣服不够,你带来衣服没有?”李实说:“不好意思,出门急,没带。”朱祁镇说:“现在也先已经答应放我走了,你回去告诉皇上,派人来接我。只要能够回去哪怕只做一个老百姓,哪怕给祖宗看坟墓也行啊。”说到这里他痛哭起来。身为太上皇竟说出这样话,看来朱祁镇确实没有办法了,他只想回家而已。李实只是冷冷的看着他,最后问出了两个令人难以置信的问题。他说:“太上皇住在这里,才记得以往锦衣玉食的生活吗?”又说:“太上皇有今日,只因宠信王振,既然如此,当初为何要宠信那个小人?”朱祁镇听到这两个问题,心中百感交集,他无法也不能回答这两个问题,唯有失声痛哭-----
&&&&&&&&&&&&&&&&&
囚徒朱祁镇
朱祁钰对这个意外归来的哥哥有着极大的戒心和敌意,虽然朱祁镇已经众叛亲离,失去所有的一切,只想过几天舒坦日子。朱祁钰却连自己的哥哥这个最基本的要求也不愿意满足。从此,荒凉的南宫迎来了新的主人,太上皇朱祁镇和他的妻子钱皇后。说他们是主人也并不贴切,因为事实上,他们都是当今皇帝朱祁钰的囚徒。他虽然迫于压力,没有杀掉自己的哥哥,但也做了几乎所有不该做的事情,给他的哥哥判了一个终身监禁。
住到里面的朱祁镇反倒十分平静,对他而言活下来就已经很满足了。他老老实实的过着弟弟给自己安排的囚徒的生活,从来也不闹事,唯一的问题在于朱祁钰给他隔断了一切和外界的联系,甚至连他的日常用品也不能满足。钱皇后只能和普通民妇一样,自己动手做手工活,托人拿出去换点吃穿用品。而朱祁镇每天能做的就是抬头看天,低头和自己的妻子说话。可就是这样的生活,他的弟弟也不愿意让他过下去。南宫没有纳凉的场所,所以每逢盛夏朱祁镇只能靠在大树下乘凉。可是不久后的一天,朱祁镇准备到大树下乘凉,却惊奇的发现大树不见了。他询问左右,才知道是他的好弟弟所为。他已经失去了一切,现在连自己的一片绿荫也保不住。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
疯狂的朱祁钰
朱祁钰得偿所愿,立了自己的儿子为皇位继承人。他终于松了一口气,在这场皇位归属的斗争中获得了胜利。可这场胜利并没有持续多久,第二年(景泰四年,公元1453年)十一月,朱祁钰受到了沉重的打击。他的儿子,帝国的未来继承者朱见济去世了。问题在于朱祁钰就这一个儿子,到哪里再去找一个皇位继承人呢?加上由于国事操劳,他的身体大不如从前,他的脾气也越来越暴躁,疑心也越来越重。就在此时有两个大臣上书复储,掀起了一场严重的政治风暴。这两个大臣一个是御史钟同,另一个是郎中章纶。这二位职务不高,胆子不小。他们各写了一份奏折,要求复立朱见深。其钟同奏折说:“父有天下,固当传之于子,太子毙逝,遂知天命有在。”这句话用现代白话解释就是,老子的天下应该传给儿子,现在你的儿子死了,这是天命所在,老天开眼啊。章纶的奏折更厉害,他说:“上皇君临天下十四年,是天下之父也;陛下亲受册封,是上皇之臣也。”朱祁钰看过之后,暴跳如雷。当时已晚,朝廷也下班了,按规矩应当第二天再办。可是,朱祁钰愤怒难当,连夜写了逮捕令,让锦衣卫连夜抓了二人,严刑拷打。但这二人很有骨气,一个字也不吐。这两个人的被捕引起了一场更大的风潮,史称“复储之议”。一时间大臣们纷纷上书,要求复立,朝廷内外人声鼎沸。朱祁钰万没有想到,事情会越闹越大。为了打压这股风潮,他动用了老祖宗朱元璋留下的传家之宝——廷杖。但凡说过复储的人,一个也不放过,人人都打。一时之间,皇城之前,廷杖起落,血肉横飞,惨叫连连,大臣们人人自危。当时任南京大理寺卿的廖庄也说过复储,可是他不在北京,把他漏下了。一年后,他的母亲死了,按照规定他要进京入宫朝见,然后回家守孝。他进京磕了头,报出自己的名字,转身就走。然而朱祁钰叫住了他说:“你就叫廖庄?”直接对锦衣卫下令:“拖下去,打八十杖!”打完之后,把他任命为偏远地区定羌驿丞。这时朱祁钰又想起了钟同和章纶,决定把这两个人一起打。他还亲自作了个巨杖,结果把钟同打死了,章纶打残了。
朱祁钰本不是个暴君,就在几年前他还是一个温文尔雅的年轻人,和他的哥哥相敬如宾,感情融洽。但皇权的诱惑将他一步步推向黑暗。他变得自私、冷酷、多疑、残忍。囚禁自己的哥哥,废黜自己的侄子,打死反对他的大臣,谁敢当他的路,他就要谁的命。权利最终让他疯狂。
&&&&&&&&&&&&&&&&&&
朱祁钰终于用棍棒争得了平静的生活,但这种平静只有两年。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朱祁钰已经病重。这时他做了一个错误的决定,找来石亨叫他替自己主持祭祀。此时的石亨已经是于谦和朱祁钰的敌人。北京保卫战立下大功之后的石亨,得到了最高的封赏,被册封为侯爵,而功劳最大的于谦却只得到了少保的虚名。石亨心里不安,便自行上书保举于谦的儿子于冕为官,算是礼尚往来。可他没有想到,于谦对此并不感冒,反而对朱祁钰说了这样一段话:“石亨身为大将,却保举私人,应予惩戒!”搞什么名堂?保举你的儿子,不但不领情竟然还去告状!石亨不理解于谦这种光明磊落的行为,他也不想理解,他只知道于谦是个不上路的人,一个不履行官场规则的人。
正月十一日夜,石亨为他的阴谋找了两个同谋者,一个叫曹吉祥,另一个叫张辄。这是两个不寻常的人,曹是宦官,是王振的同党,而张是张玉的儿子,张辅的弟弟。石亨和他们的关系很好,此时便凑在一起搞阴谋。他们找到了徐有贞,徐终于找到了复仇的机会。他已经忍耐了太久,他眼光独到,极有才干,却因为说错一句话受到冷遇,他要讨回属于他的公道。徐有贞一参加会就一针见血的指出,当务之急是和南宫的朱祁镇取得联系。正月十三日,阴谋集团确定,计划正式实施。
阴谋集团的成员们在夜色笼罩之下向城内出发了,他们的第一个目标是长安门。长安门的钥匙由石亨掌管,他把张统领的一千军队放进了城里,然后关上了城门。徐有贞死死的盯着石亨,一字一句地吐出了似乎来自地狱的声音:“有进无退,有生无死!”石亨害怕了,他这才认清了眼前此人的真面目:他不是一只绵羊,而是一只饿狼。后路已经全无,他们只有跟着徐有贞向南宫进发。到了南宫,宫门果然紧闭。武将石亨历经沙场,砍头无数,被称为正统第一勇将,却临阵慌乱,不知所措。他的所谓勇敢不过是匹夫之勇而已。在这场危险的游戏中,手无缚鸡之力的徐有贞才是当之无愧的勇者。因为只有内心的坚韧和顽强才是真正的勇敢。面对紧闭的南门,徐有贞却胸有成竹,他用一句话解决了难题:“不用叫门,把墙撞开就是了。”于是众人把墙撞开了,那个被囚禁了七年的囚徒终于走了出来。他看清了这些深夜前来的人们,也看清了他们心底的一切欲望、投机、愤怒、抱负。无论如何,他只剩下了一种选择。“走吧,我们去东华门。”东华门是宫城的大门,只要进入东华门,到奉天殿敲响钟鼓,召集百官前来,天下就再次握入这位囚徒的手中。然而当他们到了东华门的时候,才发现这个计划中的最大漏洞,他们进不了东华门。东华门的守卫不开门,他们也没有鈅匙。东华门不能撞开,因为这是大内重地,一旦有什么风吹草动,就会引来侍卫,而这些夜游神马上就会变成黄泉鬼。愁眉苦脸的石亨看着徐有贞,他已经无计可施。可这次徐有贞同样保持着沉默,这伙人陷入了困境。打也不是,闹也不是,好话说尽守门人就是不给开门。在这最为关键的时刻,那位囚徒突然大喊一声:“我是太上皇,开门!”七年的屈辱、恐惧和等待,最终换来了这一声怒吼。包括守门人在内的所有人被这一声怒吼震惊了,东华门就此敞开,通往至尊宝座的道路就此敞开。朱祁钰,我回来了,来拿回属于我的一切!他走向了奉天殿,敲响了上朝的钟鼓,宫城大门闻声纷纷开启,准备迎接百官的朝拜。徐有贞终于成功了,他带着疲惫的身躯和得意的笑容,独自站在大门前,挡住了上殿的道路。他说:“太上皇已经复位了,诸位还是快去祝贺吧!”此时的朱祁钰正奄奄一息的躺在自己的寝宫里,但在迷茫之中还是听到了钟鼓之声。他很清楚,这个上朝的信号不是他发出的。于是他叫来了左右,有人告诉他,是那位被他关押的囚犯,他的哥哥正在召集群臣。听到这个消息,朱祁钰沉默了一会儿,然后,他抬起头来,笑了。他笑得很从容,并最终吐出了三个字:“好,好,好!”
朱祁镇坐上了阔别已久的宝座,八年前他离开这里,沦为异族的人质;之后他经历千辛万苦,终于回到了京城,却又成了自己弟弟的囚犯,吃了七年的牢饭。现在他终于回到了当年的起点,一条新的道路已在他的眼前展开,他将再次统治这个庞大的帝国。很多的事情即将开始,很多人的命运即将改变。一朝权在手,即把令来行。1457年于谦被朱祁镇以“谋逆罪”被处死。
&&&&&&&&&&&&&&&&&&&&&&据当年明月《明朝那些事儿》摘编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写一段话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