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给《罗辑思维》节目英文投稿邮件怎么写,但不知道这样的英文投稿邮件怎么写策划该怎么写,结构是什么

以《罗辑思维》为例探究网络自媒体节目传播特色
中国传媒交流网-拥有权威传媒培训课程 为您打造专业交流平台
工作时间:
早9:00-晚17:00
客服电话:
在线客服:  
& 传媒资讯&
> 以《罗辑思维》为例探究网络自媒体节目传播特色
以《罗辑思维》为例探究网络自媒体节目传播特色
摘 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新一轮的媒体洗牌正在悄然进行,在微信公众平台、易信、搜狐新闻客户端等自媒体平台暗自较劲的同时,一大批依附它们生存的网络自媒体节目涌现,《罗辑思维》《凯子曰》《晓说》《把事儿说旺》进入大众视线,成为关注的焦点,其中最引人瞩目的当属《罗辑思维》。在对凭借多平台、不同终端呈现专业化、个性化内容的《罗辑思维》的研究过程中,结合该节目的传播内容和自媒体平台发展现状,发掘出这档节目有着本质创新潜力的传播特色,希望为今后网络自媒体节目的发展提供有效的参考价值。
2012年底,一档标榜 “有种、有趣、有料”知识型视频脱口秀节目《罗辑思维》正式上线,该节目每周五晚上更新播放,每集时长17~47分钟不等,上线当天同时开通微信公众号,每天早上不定时向订阅用户发送时长60秒的语音,分享生活感悟。2013年《罗辑思维》的一番动作让这个节目知名度迅速提高,3月份,用户量突破1000万的有道云笔记宣布与《罗辑思维》开展跨界合作,为其千万用户记录存储的知识寻找价值放大的舞台,此后《罗辑思维》微信公众账号给其用户推荐阅读文章中经常出现来自有道云笔记用户的文章;8月9日,罗辑思维在微信上完成“史上最无理的会员招募计划”,短短6个小时,5500个来自天南海北的人聚合在一起,160万元轻松进账[1];10月8日宣布发售同名刊物《罗辑思维》,三天内预售超过3000本,位居当当网、亚马逊、京东畅销书排行榜系列;12月27日,《罗辑思维》又开始招募第二批会员,一天招募了两万多会员,4000多名铁杆粉丝,800万元入账[2]。目前为止,这档以“凝聚爱智求真、积极上进、自由阳光、人格健全的年轻人”为目标的自媒体节目已经由一款互联网自媒体视频产品,逐渐延伸成长为全新的互联网品牌。
一、关于自媒体
(一)自媒体新内涵
自媒体并不是一个新词汇,早在博客、播客出现时,就有人提出自媒体这一概念,其本质是网络技术发展解构主流媒体话语权,而且,这一趋势在社会化媒体时代尤为明显,它不仅表现在新闻生产领域,在音乐、文学、等领域都可显现,如出现原创音乐、原创网络文学作品。
目前,学界普遍接受的自媒体定义是由美国的谢因波曼与克里斯威里斯两位在他们的“We Media(自媒体)”研究报告里面提出的,认为:“自媒体(We Media)是普通大众经由数字科技强化、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之后,一种开始理解普通大众如何提供与分享他们本身的事实、他们本身的新闻的途径[3]。简而言之,即普通大众基于互联网技术,通过BBS、Podcasting(播客)、Blog(博客)、和Microblog(微博),SNS(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社会性网络服务),groupmessage(手机群发)等社交工具提供、积累、分享他们所见事实的传播方式。但是,这样的定义主要是针对新闻领域,并不符合今天如雨后春笋般在各个领域蓬勃发展的自媒体,因为,除了大众之间的分享互动,自媒体有了它的新内涵,那就是人格魅力。
作为国内第一档明确标榜“自媒体脱口秀”的视频节目,《罗辑思维》敏感地捕捉到社会痛点,酣畅表达个人思想,凭借其独具一格的人格魅力,以及新媒体平台的腥风式推广,积累了大量了粉丝,上线十个月播出量超过4000万次,视频评论10万次,优酷评分高达9.2分,微信公众号用户超过70万 [4],节目依靠幕后团队、主持人特色、节目内容风格、传播形式等一系列因素形成了独特的人格魅力。
在社会化媒体时代,拥有自身独特人格魅力的自媒体才是取胜传统媒体、新媒体的关键,不论是之前的在博客上表现犀利的韩寒、知性的徐静蕾、标榜“正史的里子野史范儿”的《晓说》,还是现在打着“有种、有趣、有料”口号的《罗辑思维》,他们都有带有清晰的可识别的人格特征,正是这种特征才赋予了自媒体鲜活的生命力,而这种人格魅力也不仅仅指单个的人,可以是一个虚拟的团队组织。
(二)自媒体形态变化
自媒体的发展是依托数字科技和网络技术发展的,每一次互联网科技浪潮总能推动一波新的自媒体形态。在国内,自媒体经过博客时代、播客时代、微博时代的繁衍发展,早已潜移默化深入人心,但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自媒体从PC终端转移到手机终端,网络自媒体形态正发生巨大变化。
根据腾讯网与中国人民大学新媒体研究所联合发布的《中国网络媒体的未来》所述,中国“自媒体”的演变存在三种形式,一种是以博客、播客、论坛为代表的草根媒体,这里的自媒体意为“人人皆媒体”,像早期活跃在博客上的韩寒、徐静蕾等人属于早期自媒体人;第二种是一些政府机构、企业等在社会化媒体中建立的平台,也成为他们的“自媒体”,如人民日报@新浪微博;还有一种是一些个人或团体创办的不同于传统体制化运作的媒体,它们有明确的媒体定位,丰富的媒体经验,善于运用多种传播手段,也称独立媒体,这是另一种形式的自媒体(Self Media),如《罗辑思维》[5]。
早期自媒体的信息生产者如博主、播客,主要由业余人士构成,传播对象模糊,内容生产主要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随意性较大,没有固定时间,传播动机也是出于表达和分享,多数人不追求经济效益。而《罗辑思维》作为一种独立媒体与过去自媒体的区别在于其传播渠道多样,粉丝忠诚度高,专业性明显增强,甚至超过一些专业信息生产领域的传统媒体,成为重要的补充力量。
二、专业化传播队伍
(一)歪嘴罗胖——罗振宇
刚过不惑之年的罗振宇作为《罗辑思维》节目的灵魂人物,有着丰富的媒体经验。早年曾担任中央台节目制片人,2007年从幕后转至台前,担任第一财经频道两档栏目主持人,并兼任第一财经频道总策划。这些经历使得罗振宇比传统平媒人熟悉视频传播的表达方式,更懂镜头、灯光、视频,所以在镜头前,他说话的音色、语调、节奏,以及表情、动作都让人感觉很自然很舒服,其实这些都是多年修炼而来的功力,这种功力当然不仅表现在他怎么说话上,更体现在他组织和揉捏内容的功力上,以《正版走天堂,盗版走四方》一期为例,开头用了一个奇异的故事引出话题:未名湖畔、裸奔、音乐教授,其实这些只是噱头,如果没有这个开头,丝毫不影响后面讲的内容,但正是这个开头,把观众的胃口吊起来了。
此外,罗振宇虽是传统媒体人,却懂得互联网思维,阅历丰富,对企业营销、公关、品牌等领域有独到的理解和系统的理论,在企业管理、广告策划、营销策划等领域都有成功的实践经验。无论在节目的优酷视频还是微信音频中,常出“惊人之语”,却句句戳中人心,并有意识地放低姿态,以闲聊的方式和网友打成一片,极具亲和力,为节目聚集了大量人气。
(二)创新先锋——申音
《罗辑思维》的成功,不仅依靠罗振宇的“死磕到底”,还得益于出品人申音独特的推广营销方案。这位《创业家》杂志的前主编早在2010年就辞职创建NTA创新传播机构,在中国开创社会化传播先河,致力于构建基于社交网络的营销传播。而在个人比组织更有价值于互联网时代,用个人形象培养品牌粉丝成为流行趋势,申音敏锐捕捉这一潮流,不失时机地把罗振宇成功打造成了明星,开创“名嘴经济”时代。
此外,按照申音的构想,《罗辑思维》的目标是一个跨越十年的互联网实验。它不仅仅是一个脱口秀,一个自媒体,他想要打造的是一个有灵魂的知识社群。这个社群的特点是单点负责,迅速决策,需要组合时,立即自由联合,任务完成后,自动解散[6]。他们并不依靠大规模的市场调研确定产品的开发,而是利用整个社会信息传播速度快,进行快速试错。也不依靠什么层级管理进行组织协作,完全是一种任务驱动式的协作方式。基于申音这些独特的互联网思维方式,《罗辑思维》的每个动作都能引爆舆论,吸引人们关注,尤其是年轻人的喜爱,从而赢得良好口碑。
三、个性化传播内容
(一)包罗万象的视频选题
《罗辑思维》视频选题包罗万象,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譬如,第9期《慈禧的善与恶》、第27期节目《康有为:光绪皇帝的野蛮网友》、第22期节目《奸臣指南》、第24期节目《南北战争,这仗不白打》等就将话题对准了历史领域;第12期节目《权力之下无真相》、第14期《我和左派谈谈心》等多期节目涉及政治领域;第2期《拒绝逃离北上广,见识决定命运》、第7期《房产税与地沟油》、第38期《一个公务员的海市蜃楼》等节目则对准了社会问题;第16期《杀死上帝的达尔文》、第42期《离开达尔文的日子》、第47期《教育难题的以外答案》等节目则对准了文化领域。
(二)说理透彻的内在逻辑
此外,视频节目内容既注重剖析事件内在的逻辑机理又有敏锐捕捉社会热点的观察力,结构一般由三段式构成,第一段正说,第二段反说,第三段是闲说。以第一集《末日启示:向死而生》为例,第一段先表明观点“我们绝不相信末日”,穿插讲了埃及文物古迹、崇祯测字、索引派如何研究《红楼梦》段子;第二段反过来说“相信末日也有好处”,怀着一种“向死而生”的心态才会更珍惜生命,引用历史人物路易十六、慈禧、纳粹空军司令戈林的例子;第三段罗振宇话机一转,谈到他最近读到一篇关于费米悖论的文章,把听众的思维一下子从地球拉到太空。这样的结构给人最直观的感受就是,主讲人罗振宇首先给你一个“锚”,即在对于传统事物的不同观点,进而对事物本身进行解构分析,引经据典,最后在逻辑上说服你。如此,节目首先会对主讲人的要求极高,因为这一套逻辑必须有充分的理由支撑并经得起推敲,而对于观赏者同样要有一定要求,这就为未来的盈利模式找到了一个极有潜力的目标群体。
(三)精准开放的微信内容
《罗辑思维》每天精准的60秒的微信语音内容绝大多数是他本人的生活感悟和见闻,每天早晨坚持向用户发送,最早发出的时间是6点,最晚的时间是8点,大部分内容集中在7点左右发,而且7︰00前发出的多,至今已坚持了一年多的时间。语音内容作为该节目的主打传播内容之一,精髓在于“信息减法”。60秒时间不增不减,每天像一个“马桶伴侣”一样在人们上厕所的时候传播信息,既培养用户“消费”习惯,又带给用户独特体验。
此外,微信平台规定每天只能发布1~3条信息,不像博客和微博,可以无限制发送,而且用户在移动终端上也不适合阅读篇幅过长的文章,这就注定了在微信上生存的自媒体必须精英化,所以《罗辑思维》对文章的选取非常用心,内容开放,文字精炼,每篇文章后面附有罗振宇观点独特的评论,尤其是其原创性的60秒的音频与推荐文章完美的搭配,很好地利用了微信及互联网这么一个新兴传播平台,在目前移动互联网普及的程度下,非常容易受到大众欢迎,让用户享受到了移动互联网技术带来的便捷性。
四、丰富多样的推广渠道
(一)不断兴起的自媒体平台
在社会化媒体时代,网络宽带的改善,移动终端的普及,用户阅读习惯开始朝着碎片化、个性化、移动化发展,他们分享表达的平台也许不再首选门户网站,而是通过个人首页或感兴趣的公众账号定制个性化阅读内容,传统媒体此前依赖的推广平台包括论坛、贴吧、门户网站和微博已经不是自媒体争夺的主战场。所以,尽管目前自媒体发展的前景还不明朗,嗅觉灵敏的互联网界的大佬们已经按捺不住,纷纷打造各自的自媒体平台。
2013年8月,网易云阅读宣布将正式开放自媒体入口,并对自媒体人开放其移动阅读用户;2013年9月,新浪发布首款全媒体覆盖型解决方案时,特别提到正在开发一套供自媒体使用的系统平台,包括内容生产工具、专栏、博客、微博以及传播途径等等解决方案,以及配套的广告分成政策和系统;反观搜狐网站,主要将其移动新闻客户端作为自媒体平台,自媒体的拥有者可以通过这个平台去发展自己的内容用户,及广告客户[7]。《罗辑思维》正是把握这个机遇,除了微博、贴吧、视频网站等推广渠道,把推广主阵地转移到正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的自媒体平台
(二)蓬勃发展的微信公众平台
腾讯微信公众平台作为《罗辑思维》的推广主阵地,它的传播优势简单来说有三点:
第一,微信公众平台粘合性和到达率高,既可以群发消息百分之百地到达受众手机端,又可以通过一对一的对话和受众进行互动获取反馈;
第二,微信平台是建立在手机通讯录基础上的,兴趣爱好集中,分享和交流可信度更高,更适合六度分隔理论的人际传播方式,在初期推广时无论是朋友圈还是好友间推广,双方已经具备了了解和信赖,可以达到理想的传播效果;
第三,微信平台的订阅方式可以让合适的内容传达到“匹配”的用户手中,让用户快速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8]。
《罗辑思维》正是看到微信公众平台的传播优势,在正式上线当天就开通微信公众帐号,用户每天早上打开微信就有一个60秒语音的马桶伴侣,回复提示关键词得到一篇观点新颖的文章,微信粉丝积攒到百万之多。
(三)层出不穷的“线下”活动
《罗辑思维》的“线下”活动丰富多样,他们做的第一个“线下”活动就是发“罗利”,与京东商城、乐峰、淘宝、乐视等商家合作,免费赠送其会员“罗利”,有值钱的和不值钱的,大到3D打印机、电视机,小到书籍、U盘不等,每周一次,最大限度调动了会员参与活动的积极性;第二个实验就是帮人找对象,通过收集用户名单,为那些单身女孩儿找对象,一天之内就有三千多人报名,比之电台相亲节目火爆程度有过之而无不及。此后,新书签售会、演讲会、“罗辑思维霸王餐”、“罗粉”相亲大会、线下脱口秀、罗辑思维朋友圈聚会等令人眼花缭乱的“线下”活动层出不群,其本质是该团队对节目的运营推广方式的不断探索,这些探索恰恰契合了未来互联网社会无权威化、无中心化,无固定组织形态的结构的发展趋势,这成为他们取胜其它网络自媒体节目的关键。
互联网时代,一切皆有可能。《罗辑思维》作为一档还在摸索成长中的网络自媒体节目,无论是从其传播内容还是传播渠道来看,都迎合了当下互联网发展趋势,有着本质创新潜力,这种潜力会随着节目自身影响力的提升,创作团队的扩大,专业技术的增强不断发挥出来。当然,既在成长之中,面对瞬息万变的媒体局势墨守陈规也是行不通的。穷则思变,变则思通,探索更符合其节目定位的发展和盈利方式是其下一步努力方向,如此,才能为更多新兴网络自媒体节目的长远发展提供行之有效的参考价值。(作者系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硕士研究生)
上一篇:下一篇:
版权所有 @ 中国传媒交流网 copyright & 京ICP备号
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区北方中惠国际大厦 电话:010-- 邮箱:
& 咨询电话:
早9:00-晚17:00高晓松的《晓说》、梁宏达的《老梁观世界》、罗振宇的《罗辑思维》之间有什么区别?
按时间排序
《晓说》,《晓松奇谈》,每期都追 《老梁观世界》没怎么看过。 《罗辑思维》 看过几期弃了 马未都《嘟嘟》 看过几期弃了 袁腾飞《袁游》 每期都看 宋鸿兵《宏观》 看过几期弃了 吴晓波《吴晓波频道》 几乎每期都看 另外楼主如果对TMT感兴趣,可关注魏武挥的自媒体,公众号italks。
小高和老梁谁大?答案很惊人~
文艺版:1. 《晓说》:人生苦短,故国情长。羁旅行约,兼济天下。2. 《罗辑思维》:融百家之长,提一家之言,迎时代之先,聚同好之人。三俗版:1. 《晓说》:喝着啤酒唱着歌,听高老师吹牛逼。2. 《罗辑思维》:“让一让,让一让,这位同志,请你把腿收一收。下面这款高能充电宝……”
难道没有人说高晓松和梁宏达两个人在很多话题上都没有任何相关教育背景都敢开口么?而且说的还基本都是谬误百出。当然,这在当下娱乐圈也没什么,可问题在于他们把自己的talkshow包装成了公开课,甚至很多小年轻把高晓松梁宏达的《胡说》之类的talk show当成了正理,这样会导致这些年轻人在至少很长一段时间内三观不正的。
从梦露肯尼迪那期就觉得《晓松奇谈》和《老梁故事汇》等不在一个次元。由于高晓松是美籍华人,家庭富裕,周围接触的圈子甚至都涉及到了共济会,所以观点和角度肯定和土生土长的老梁不一样。但这并不代表老梁的观点不具有独创性。高晓松的独创性在于他见过我们没有见过的,而老梁的独创性在于他能把我们见过的东西另辟蹊径的加以点评。老梁绝对是个天才。所以两个都很喜欢,最后一个不太了解,回去看一下。
风、马、牛有什么区别?
高晓松看起来最像个屌丝,其实是个高大上,但是他的圈子里牛逼人太多,在里面他又成了屌丝。但是眼界是开阔的,看的书够多,走的地方够多,在加上再美国待了好多年,以及研究三代的家庭背景。校园民谣领军人物的光环。说的还是挺好的,淡然有他自己的主观在里面,有的却是有点文艺小青年的那种文艺小青年的感觉。总体上说《晓说》《晓松奇谈》还是不错的,比较有趣。(不夹杂对人品的考量)老梁 自认为老梁就是一张嘴,就是一个普世价值的发言人,说白了就是个说书的,《老梁观世界》不像是梁宏达为标签的一档节目,更像是官方接着梁宏达说一些事情,如果真的喜欢老梁,还是建议看他的笑侃足球,大话世界杯,体育评书。老梁的特点是声线独特,见解独到,但是有一些说书人的感觉,又有一些官方的感觉,还有一些草根的感觉。罗振宇的《逻辑思维》第一季的某些篇章还是很赞的,第一次看是看他的 被吃掉的少年 感觉这个人的思维逻辑很牛逼,但是感觉2014年的好多期老罗变得更商业化了,不管是节目,还是公众微信好都透露着一种铜臭味,还喜欢卖萌,搞一些小清新,仔细对比你可以发现今年的《逻辑思维》中的罗振宇,语速明显加快了(同学说是人家对业务更加熟练了)。不是想以前那样喜欢这档节目了。ps:听长了逻辑思维的观众,有几个词已经在耳朵里磨出茧子:互联网思维 链接 还原到历史情境 听长了其实是有点烦的。罗振试着在说服别人,任别人认同他的价值,这一点上看,在这三个人中,他是最想忽悠人的那个。
高晓松擅长的段落:人文 地里 历史
:社会 体育 文艺 罗振宇
:经济 某一小段段的历史 李鸿章 曾国藩等ps:我一并在为大家推荐一下我看的其他的一些自媒体吧。马未都《嘟嘟》是一档聊天南海北的脱口秀,没有恒定的主题,马爷的风格是比较有文化人的风范也有收藏的一些古玩的介绍,所讲的古玩和每期节目的主题是有关联的,视频长度:20分钟以内。袁腾飞《袁游》宋鸿兵《宏观》吴晓波《吴晓波频道》自己的视野还是很窄的,望朋友们推荐好的自媒体节目,不胜感激。
跟过一段时间的罗辑思维,刚开始觉得新奇有趣,后来还买了两本书40多吧。可是看了十几页就不想看了。好多文章的作者本意就是让读文章的人简单的看到的那些本意。罗胖子非要扭着解读,解读出一些我读不出来的,也不是作者本意的东西。或许有人说,这才叫独立思考。可是我不这么认为。因为这可以说是罗胖团队独立思考的结果,或许还带着点营销的目的。不能说是各位看官独立思考的结果。我放弃的原因就是,老是扭着解读来吸引我眼球,让我别扭。因为,这对我来说不叫解读,叫曲解。
《晓说》主观的东西比较少,《逻辑思维》则是相反。《老梁观世界》不太了解。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前,我特地逛了一圈喜马拉雅电台,这三档节目的评论数在喜马拉雅都还不是那么多和那么繁杂。平台上对着这三档节目也不会有着什么顾此失彼的推荐高低。先来直观的看一下收听数据。晓说换了平台到爱奇艺之后更名奇谈之后就很少看过了, 年算是经常看,高晓松谈的东西,我个人喜欢记忆并且清晰的话题大部分偏为文艺的一些东西,比如说电影的,奥斯卡的那个,80年代的音乐的,说罗大佑的。我记得有一期叫做80年代最后的大师,这期我很喜欢。文艺的消落,激情年代的陨失,梦想灯塔的消灭等等,感性却不消极。高晓松说的东西状态也较为随性,话题及内容页多以自己及自己的眼睛出发,是个典型的文艺青年。逻辑思维看起来有点像啃书本,观点起先喜欢建立在大量的历史文本、书籍文本之上,从而从中找到并表达一个自圆其说的观点。老梁观世界其实我并没有看过,准备听一听。学习学习。
文人相轻!不想打嘴仗。他们说他们的,我玩我的~
受众不一样的,高晓松 的关注者一般是80后,老梁的观众是70后甚至60后,我爸爸是50后,也喜欢老梁节目,但是,如果让他听高晓松,就未必听得懂了。所以,高晓松的节目,文艺气息浓烈一些,受众是有点儿文化的青年人,老梁的节目聚集社会热点,接地气,收到一些普通小市民的欢迎。
三个都是吃饭之余看看的,在这范围内推荐度:老梁,小说,思维后两个节目尤其是思维干货太少,明显有种赶鸭子上架的感觉,沽名钓誉的气息太重了思维没有看的必要,都是“想想的”,充满了YY的风味,而且还自得其乐,经常会自己high出高潮,如果说他之前策划过杨澜的节目,那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会觉得杨澜的节目挺水的了
其实我一直在想:为毛这几个人都是胖子。。。。
如果是作为纯粹的知识类节目,这几位差别到不大,但几位好像都少说了一点,就是高晓松“晓说”里的情怀。可能高晓松是文艺出身,又有很强的理工家庭背景,在他的节目里总能体现出浓浓的人文主义情怀,正如节目里多次提到的“远方与诗”,在经历了近几十年的社会物质匮乏的时代之后,这是刚刚解决温饱问题的我们严重欠缺的,不得不说这种贵族气质(作为祖上八代农民出身,虽然我也不愿承认所谓的贵族)只能是在这种富裕的高知家庭才能培养出来的,我认为这才是”晓说“吸引人的最重要的原因。相比之下,其他两个人格调就差了不少,老梁可能超脱一些,老罗就差远了,基本上是照本宣科,整个人的气场就不如另外两个洒脱。
只看过高晓松,贴上他的家庭背景
1969年,高晓松生于北京高级知识分子家庭,1988年毕业于北京四中。同年考入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雷达专业本科。1991年从清华大学退学进入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研究生预备班学习电影。
高景德:爷爷,中国著名电机工程专家、电机工程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原校长。张维:外公,深圳大学创办者,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外籍院士,世界工程师学会联合会副主席,德国工程师学会、国家桥梁与结构工程学会高级会员,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会会长。陆士嘉:外婆,著名流体力学家、力学教育家。长期从事空气动力学和航空工程的教研工作。倡导旋涡、分离流和湍流结构的研究。北京航空学院筹建者之一。施今墨:外舅公,著名的中医临床家、教育家、改革家。张克群:母亲,清华大学毕业,师从梁思成,中国著名建筑学家和建筑教育家。张克潜:舅舅,著名物理电子学,光电子学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兼博士生导师。良好的家庭背景,广阔的视野,丰富的经历,有做闲谈科普的心,虽然有金钱利益相关,有的观点还经不起考究,仍不失为一个好的节目
tingting蟹邀。。我已经潜水很久了,出来冒个泡。本人从优酷的《晓说》到爱奇艺的《晓松奇谈》一集不差的全部都看过,算是一个还算中立但并不脑残的粉丝。个人觉得高晓松的整个知识体系脉络比较清晰,有很明显的“地理决定论”和“大师时代”几种理论,当然也是比较敢说话并戏谑的表达出来的一个人。同时对于常识科普也有巨大帮助,对于宏观上理解世界,了解各国风土人情、国家制度,梳理历史顺序都有一定帮助。其实对于没有主动去猎奇欲望的,去发现与初高中历史、政治教材不同的“懒人”是有莫大帮助的。高晓松的言语有些虽不完全经考证或者存在一些漏洞,这是他本人可能需要注意的,但是他一直强调的一点十分重要,就是“年轻人要学会自己去思考,即便是我(高晓松)说的这些话也不要完全相信。”这是我最喜欢高晓松的一句话。PS:《晓说》中有几集被认为是敏感信息被河蟹了,抗美援朝专题、建国授勋专题、淮海战役专题。有心的粉丝一定会注意到的。再说说罗胖,《罗辑思维》第一季完完整整的看下来了,第二季没有继续追下去。总体来看像一个产品,而非系统的知识的传播,线下活动、会员制都是一起打造的,有明显的想通过互联网盈利的愿望。罗胖的自媒体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标题有点让人摸不清头绪,每一集和下一集没有什么延续性,想到哪讲到哪,想到那本书就讲哪本书,这是我第二季不追下去的首要原因。同时,每集故事和作者理论比较多,而且基本都是别的书籍里的内容,都是从故事里悟人生、鉴得失。趣味性相对就要低一些,所以,罗胖在一定程度上只能叫知识的搬运工。当然,我觉得罗胖也是相当有互联网思维的一个人,线上线下的互动(如“霸王餐活动”)做的就相当不错。定位群体也相对明确,就是认可互联网思维的,既不属于很年轻的群体,也不属于大龄中年群体。同时,我觉得罗胖也是一个有坚持品质的人。每天60秒语音和软文的更新日日不间断,先不说内容质量,抑或是不是鸡汤文,这做事的热情还是可圈可点的。罗胖“玩”互联网的这种方式,也是别的自媒体学不到的东西。至于老梁,本人对于他的节目接触并不多,所以不好发表什么见解。但是间间断断的在各种卫视上也看过他的不少节目。相对于前两者,老梁的内容很多,但是“可玩性”和与时代接轨的情况就要差很多,吸引的群体相对属于年龄偏大的群体。同时,也没有明确的知识体系,这跟节目的分散性也有较大的原因。还有,基于电视平台而非视频网站,就有很多先天不足,内容的开放程度,与编导导演的协调工作,都会影响个人知识和观点的输出。但是老梁,谈吐清晰,抑扬顿挫,说评书的感觉喷薄而出,这是别的节目逼格所模仿不了的。这也是相当一部分人喜欢看老梁的节目的原因。本人写这些时难免带一些个人色彩,仅供参考。
那俩没看过。晓说里有些简单的错误,不能全信。
忍不了了!说逻辑思维清晰李菊服的,你们收钱了吧?罗胖拿未经考证的所谓权威书里的观点拿出来讲,连自己的亲身经历佐证都没有,甚至原著都没细读过,说李菊服的真的大丈夫?
罗辑思维服务的是定向的,就是那一类人。而《晓说》是老少皆宜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投稿信怎么写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