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二十四六和四是24的什么

春季 Spring
太阳到达黄经
2月18―20日
3月20―21日
4月19―21日
鸣鸠拂其羽
夏季 Summer
太阳到达黄经
5月20―22日
6月21日―22日
7月22―24日
秋季 Autumn
太阳到达黄经
8月22―24日
9月22―24日
10月8―9日
雀入大水为蛤
10月23―24日
冬季 Winter
太阳到达黄经
11月7―8日
雉入大水为蜃
11月22―23日
闭塞而成冬
12月6―8日
12月21―23日
1月20―21日
本文出处:24节气表
二十四节气简介
二十四节气是一个统称,其中包括十二个中气和十二个节气,中气和节气相间地排列。从起十二个中气分别是、、、、、、、、、、和,分属于十二个以地支排列的月份。后的节气是,其后的节气依次是、、、、、、、、、和。
我们现在普遍知道的是太阳和地球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不停地公转和自转,通常把地球绕太阳的轨道称为黄道,而二十四节气正是按照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首先,当太阳垂直照射赤道时定为“黄经零度”,即春分点。从这里出发,每前进15度就为一个节气,从春分往下依次顺延,清明、谷雨、立夏等等。待运行一周后就又回到春分点,此为一回归年,合360度,因此分为24个节气。
24节气其实是一个“时刻”,而非“一日”。在地球的公转与自转中,由于地球自转轴相对于公转轴有23.5度的倾角,使得夏季正午时太阳仰角高度较高,冬季时较低,影响一年四季气温与季候。为了让先民们能得知寒暑气候变化而决定农事进展或作为生活起居的参考,古代历法学家于是规定:将每年冬至到次年冬至的一回归年时间平分为十二等分,称为中气;再将二个中气等分称为节气,此为24节气的来源,这种节气的制订法称为「平气法」。 然而由于地球绕太阳运行的轨道为椭圆形。离太阳较近时,地球公转速度较快,较远时则较慢,对当时制订此历法的中原地区而言,某些节气无法反映出真实的气候状况。所以从清代开始,才另定以春分点为0度,太阳在黄道上每运行15度订为一个节气或中气,现在的中气和节气统称为“节气”。
二十四节气来历
节气是华夏祖先历经千百年的实践创造出来的宝贵科学遗产,是反映天气气候和物候变化、掌握农事季节的工具,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古代利用土圭实测日晷(即在平面上竖一根杆子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以确定、、、四个节气。一年中,土圭在正午时分影子最短的一天为(又称“日短至”、“短至”),最长的一天为(又称“日长至”、“长至”),影子长度适中的为或。春秋时期的著作《尚书》中就对节气有所记述。在商朝时只有四个节气,到了周朝时发展到了八个。二十四节气名称首见于西汉刘安的《淮南子?天文训》,《史记?太史公自序》的“论六家要旨”中也有提到阴阳、四时、八位、十二度、二十四节气等概念。我国古代用农历(月亮历)记时,用阳历(太阳历)划分春夏秋冬二十四节气。我们祖先把5天叫1候,3候为一气,称节气,全年分为72候24节气。
由于2000年来,我国的主要政治活动中心多集中在黄河流域,二十四节气也就是以这一带的气候、物候为依据建立起来的。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多变,故二十四节气对于很多地区来讲只是一种参考。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由落下闳、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并规定无中气之月,定为上月的闰月。
二十四节气日期
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所以节气在现行的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不差1~2天。
但在农历中,节气的日期却不大好确定,再以为例,它最早可在上一年的农历12月15日,最晚可在正月15日。现在的农历既不是阴历也不是阳历,而是阴历与阳历结合的一种阴阳历。农历存在闰月,如按照正月初一至腊月除夕算作一年,则农历每一年的天数相差比很大(闰年13个月)。为了规范年的天数,农历纪年(天干地支)每年的第一天并不是正月初一,而是。即农历的一年是从当年的到次年的前一天。例如2008年是农历戊子年,戊子年的第一天不是公历日(农历正月初一),而是公历日。
关于24节气的准确日期,请参照该年苗族历法的每月一、十六日,如为苗历新年,2008年为12月21日,但2009年却为12月22日,因为日为苗历十月三十日(苗历除夕),22日才是苗历新年。
二十四节气意义
图:二十四节气组图
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反应了季节、气候现象、气候变化等。因此二十四节气又可以划分为如下几类:
表示寒来暑往变化的有:、、、、、、、八个节气;
象征温度变化的有:、、、、五个节气;
反映降水量的则是:、、、、、、七个节气;
反应物候现象或农事活动的节气有:、、、四个节气。
、、、是从天文角度来划分的,反映了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
、、、则反映了四季的开始。由于中国地域辽阔,具有非常明显的季风性和大陆性气候,各地天气气候差异巨大,因此不同地区的四季变化也有很大差异。
、、三个节气表面上反映的是水汽凝结、凝华现象,但实质上反映出了气温逐渐下降的过程和程度。
、反映的是自然物候现象,尤其是惊蛰,它用天上初雷和地下蛰虫的复苏,来预示春天的回归。
二十四节气命名的讲究
“立”表示一年四季中每一个季节的开始,春夏秋冬四个“立”,就表示了四个节气的开始。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亦合称为“四立”。公历上一般在每年的2月4日、5月5日、8月7日和11月7日前后。 “四立”表示的是天文季节的开始,从气候上说,一般还在上一季节,如立春黄河流域仍在隆冬。
“至”是意极、最的意思。夏至、冬至合称为“二至”,表示夏天和冬天的极致。夏至日、冬至日一般在每年公历的6月21日和12月22日。夏至,太阳直射北纬23.5度,黄经90度,北半球白昼最长。冬至,太阳直射南纬23.5度,黄经270度,北半球白昼最短。
“分”在这里表示平分的意思。春分、秋分合称为“二分”,表示昼夜长短相等。这两个节气一般在每年公历的3月20日和9月23日左右。春分、秋分,黄道和赤道平面相交,此时黄经分别为0度、180度,太阳直射赤道上,昼夜相等。
:立是开始的意思,就是春季的开始。
  :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蛰是藏的意思。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分是平分的意思。表示昼夜平分。
  :天气晴朗,草木繁茂。
  :雨生百谷。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夏季的开始。
  :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
  :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炎热的夏天来临。
  :暑是炎热的意思。就是气候开始炎热。
  :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秋季的开始。
  :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
  :天气转凉,露凝而白。
  :昼夜平分。
  :露水以寒,将要结冰。
  :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冬季的开始。
  :开始下雪。
  :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
  :寒冷的冬天来临。
  :气候开始寒冷。
  :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节气日期速算法
二十四节气简表
01月03-05日   02月18-20日   03月05-07日    03月20-22日    04月04-06日   04月19-21日
05月05-07日   05月20-27日    06月05-07日    06月21-22日    07月06-08日    07月22-24日  
08月07-09日    08月22-24日    09月07-09日    09月22-24日   10月08-09日   10月23-24日   
11月07-08日    11月22-23日    12月06-08日    12月21-23日   01月05-07日   01月20-21日
更多节气知识:24节气表
节气日期速算法
通式寿星公式――[Y×D+C]-L
Y=年代数、D=0.2422、L=闰年数、C取决于节气和年份。
本世纪的C值=4.475,求2017年的日期如下:
[2+4.475]-[]=492-489=3
所以2017年的日期是2月3日,就是这么简单。夏至(二十四节气之一)_百度百科
关闭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二十四节气之一??????? 收藏 查看&夏至(二十四节气之一)[xià zhì]
夏至是之一,在每年6月21日或22日。夏至这天,太阳运行至黄经90度(处在),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此时,北半球的日照时间最长。在北京地区,白昼时数可长达15小时。这一天北半球得到的阳光最多,比南半球多了将近一倍。天文专家称,夏至是太阳的转折点,这天过后它将走“回头路”,阳光直射点开始向南移动,北半球白昼将会逐日减短。同时,夏至到来后,夜空星象也逐渐变成。外文名Summer Solstice别&&&&名夏节、夏至节代表寓意炎热将至气候特点暴雨、梅雨天气,高温桑拿季&&&&节夏季时&&&&间每年的6月21日或22日太阳位置太阳到达黄经90度后一节气风俗活动祭神祀祖、消夏避伏风俗食物麦粽、夏至饼农事活动蓄伏前雨水养&&&&生多吃苦味食物,调养精神三&&&&候鹿角解;蝉始鸣;半夏生属&&&&性二十四节气之第十节气
夏至是二十四中最早被确定的一个节气。公元前七世平静书斋纪,先人采用测日影,就确定了夏至。每年的夏至从6月21日(或22日)开始,至7月7日(或8日)结束。据《恪遵宪度抄本》:“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极也。”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北纬23°26'),北半球的达到最长,且越往北昼越长。如海南的海口市这天的日长约13小时多一点,杭州市为14小时,北京约15小时,而黑龙江的则可达17小时以上。夏至以后,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逐渐南移,北半球的白昼日渐缩短。民间有“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的说法。而此时南半球正值。[1]
中国古代将夏至分为三候:“一候解;二候蝉始鸣;三候半夏生。”麋与鹿虽属同科,但古人认为,二者一属阴一属阳。鹿的角朝前生,所以属阳。夏至日阴气生而阳气始衰,所以阳性的鹿角便开始脱落。而麋因属阴,所以在日角才脱落;雄性的知了在夏至后因感阴气之生便鼓翼而鸣;半夏是一种喜阴的药草,因在仲夏的地或水田中出生所以得名。由此可见,在炎热的仲夏,一些喜阴的生物开始出现,而阳性的生物却开始衰退了。
中国民间把夏至后的15天分成3“时”,一般头时3天,中时5天,末时7天。这期间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较高,充足,生长很快,生理和生态需水均较多。此时的降水对农业产量影响很大,有“夏至雨点值千金”之说。一般年份,这时长江中下游地区和降水一般可满足作物生长的要求。《》中记有:“六月必有三时雨,田家以为甘泽,邑里相贺。”可见在1000多年前人们已对此降雨特点有明确的认识。[1]夏至以后地面受热强烈,空气对流旺盛,午后至傍晚常易形成。这种热雷雨骤来疾去,降雨范围小,人们称“夏雨隔田坎”。唐代诗人,曾巧妙地借喻这种天气,写出“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的著名诗句。对流天气带来的强降水,不都像诗中描写的那么美丽,常常带来局地灾害。[2]诗人“在暑雨”一诗中,也对夏日雷雨天气进行了恰如其分的描述:“夏日熏风暑坐台,蛙鸣蝉噪袭尘埃。靑天霹雳金锣响,冷雨如钱扑面来。”多数情况,“夏至”期间,正值长江中下游、梅雨,频频出现暴雨天气,容易形成洪涝灾害,甚至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威胁,应注意加强防汛工作。[2]江淮梅雨夏至时节正是江淮一带的“梅雨”季节,这时正是江南梅子黄熟期,空气非常潮湿,冷、暖空气团在这里交汇,并形成一道低压槽,导致阴雨连绵的天气。在这样的天气下,器物发霉,人体也觉得不舒服,一些蚊虫繁殖速度很快,一些肠道性的病菌也很容易滋生。这时要注意饮用水的卫生,尽量不吃生冷食物,防止传染病发生和传播。[2]夏至和冬至一样,都是反映更替的节气。天文学上规定,夏至为北半球夏季的开始。过了夏至,虽然太阳直射点逐渐向南移动,北半球白天一天比一天缩短,黑夜一天比一天加长。但由于太阳辐射到地面的热量仍比地面向空中散发的多,故在以后的一段时间内,气温将继续升高,因此有“夏至不过不热”的说法。从1951年-2006年的资料来看,北方许多城市的历史极值都出现在夏至后。[2]公式:[Y·D+C]-L
公式解读:Y=年数后2位,D=0.2422,L=,21世纪C=21.37,20世纪=22.20。
举例说明:2088年夏至日期=[88×0.]-[88/4]=42-22=20,6月20日夏至。
例外:1928年的计算结果加1日。[3]北京
“冬至饺子夏至面”,好吃的北京人在夏至这天讲究吃面。按照老北京的风俗习惯,每年一到夏至节气就可以大啖生菜、凉面了,因为这个时候气候炎热,吃些生冷之物可以降火开胃,又不至于因寒凉而损害健康。夏至这天,北京各家面馆人气很旺。无论面馆的、、红烧肉面还是等等,各种面条都很“畅销”。[4]
旧时,在浙江地区,人们不分贫富,夏至日皆祭其祖,俗称“做夏至”,除常规供品外,特加一盘蒲丝饼。而绍兴地区龙舟竞渡因气候故,明、清以来多不在端午节,而在夏至,此风俗至今尚存。
夏至这天,无锡人早晨吃麦粥,中午吃馄饨,取混沌和合之意。有谚语说:“夏至馄饨冬至团,四季安康人团圆。”吃过馄饨,为孩童称体重,希望孩童体重增加更健康。[4]
县是中国纬度最高的县份,由于纬度高,使漠河地区在夏季产生极昼现象,时常有北极光出现,因此人们称漠河县为“中国的不夜城”、“极光城”。漠河白夜产生在每年夏至前后的9天中,即6月15日—25日,此时漠河多出现晴空天气,是人们旅游观光的最佳季节。因此,自1989年以来,漠河县把“夏至”定为旅游节,一年一次,主要在西林吉镇及进行。每当夏至到来便有数万人到北极村欢度夏至节。[4]
夏至这天山东各地普遍要吃凉面条,俗称过水面,有“冬至饺子夏至面”的谚语。莱阳一带夏至日荐新麦,黄县(今龙口市)一带则煮新麦粒吃,儿童们用麦秸编一个精致的小,在汤水中一次一次地向嘴里捞,既吃了麦粒,又是一种游戏,很有农家生活的情趣。平阴一带,夏至日祭祀祖先。[4]
夏至吃狗肉和荔枝,是岭南一带的人以借名想吃的“专利”。广州粤语地区和广西的钦州、玉林等地区的人也是非常喜欢在夏至吃狗肉和荔枝的。据说夏至日的狗肉和荔子合吃不热,有“冬至鱼生夏至狗”之说,故此夏至吃狗肉和荔枝的习惯延续到今。“吃了夏至狗,西风绕道走”,大意是人只要在夏至日这天吃了狗肉,其身体就能抵抗西风恶雨的入侵,少感冒,身体好。正是基于这一良好愿望,成就了“夏至狗肉”这一独特的民间饮食文化。如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家家户户在夏至日杀狗的景致今天已不复存在。然而,家家户户吃狗肉的习惯依然如故。[4]祭神祀祖:夏至时值麦收,自古以来有在此时庆祝丰收、祭祀祖先之俗,以祈求消灾年丰。因此,夏至作为节日,纳入了古代祭神礼典。《周礼·春官》载:“以夏日至,致地方物魈。”周代夏至祭神,意为清除荒年、饥饿和死亡。夏至日正是麦收之后,农人既感谢天赐丰收,又祈求获得“秋报”。夏至前后,有的地方举办隆重的“过夏麦”,系古代“夏祭”活动的遗存。
消夏避伏:夏至日,妇女们即互相赠送折扇、脂粉等什物。《酉阳杂俎·礼异》:“夏至日,进扇及粉脂囊,皆有辞。”“扇”,借以生风;“粉脂”,以之涂抹,散体热所生浊气,防生痱子。在朝廷,“夏至”之后,皇家则拿出“冬藏夏用”的冰“消夏避伏”,而且从周代始,历朝沿用,竟而成为制度。
“夏至”食品:
“麦粽”与“夏至饼”:江南食俗,一般有麦粽、角黍、李子、馄饨、汤面等。《吴江县志》:“夏至日,作麦粽,祭先毕,则以相饷。”不仅食“麦粽”,而且将“麦粽”作为礼物,互相馈赠。夏至日,农家还擀面为薄饼,烤熟,夹以青菜、豆荚、豆腐、及腊肉等,祭祖后食用,俗谓“夏至饼”,或分赠亲友。
冬至馄饨夏至面:自古以来,中国民间就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江南一带夏至吃面是很多地区的重要习俗,民间有“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的说法。南方的面条品种多,如阳春面、干汤面、肉丝面、三鲜面、过桥面及麻油凉拌面等,而北方则是打卤面和炸酱面。“因夏至新麦已经登场,所以夏至吃面也有尝新的意思。”夏至东风摇,麦子水里捞
夏至东南风,平地把船撑
冬至始打霜,夏至干长江
冬至江南风短,夏至天气旱
夏至东风摇,麦子坐水牢
初头夏至十头割,十头夏至两头割,两头夏至骑拉着割
夏至狗无处走
夏至有雨三伏热,重阳无雨一冬晴
夏至食个荔,一年都无弊
芒种栽秧日管日,夏至栽秧时管时
夏至伏天到,中耕很重要,伏里锄一遍,赛过水浇园
日长长到夏至,日短短到冬至
夏至风从西边起,瓜菜园中受熬煎
夏至落雨十八落,一天要落七八砣[5]我国农历中“九”是习惯用的杂节,有“冬九九”和“夏九九”。其中“冬九九”流传较广,它是以冬至那一天为起点,每九天为一个九,每年九个九共八十一天。三九、四九是全年最寒冷的季节。
“夏九九”是以夏至那一天为起点,每九天为一个九,每年九个九共八十一天。同样,三九、四九是全年最炎热的季节。它与“冬九九”形成鲜明的对照,遗憾的是它不广为流传,其实“夏九九”确实生动形象地反映日期与物候的关系。
最能反映我国大部分地区气候特点的是最近在湖北省老河市一座禹王庙正厅的榆木大梁上的《夏至九九歌》,全文是:夏至入头九,羽扇握在手;二九一十八,脱冠着罗纱;三九二十七,出门汗欲滴;四九三十六,卷席露天宿;五九四十五,炎秋似老虎;六九五十四,乘凉进庙祠;七九六十三,床头摸被单;八九七十二,子夜寻棉被;九九八十一,开柜拿棉衣。
北方农村的“夏九九”歌,是:一九至二九,扇子不离手;三九二十七,冰水甜如蜜;四九三十六,汗湿衣服透;五九四十五,树头清风舞;六九五十四,乘凉莫太迟;七九六十三,夜眠要盖单;八九七十二,当心莫受寒;九九八十一,家家找棉衣。
“夏九九”歌虽然未广泛流传,但它比冬九九适用范围更广。除了青藏高原、西北部分地区等地区不适用外,在我国大部分地区都适用。这是因为我国南北温差夏季小,冬季大。因此“夏九九”歌就没有“冬九九”的那种地域局限性。夏季阳气盛于外。从夏至开始,阳极阴生,阴气居于内,所以,在夏至后,饮食要以清泄暑热、增进食欲为目的,因此要多吃苦味食物,宜清补。《吕氏春秋·尽数篇》指出:“凡食无强厚味,无以烈味重酒。”唐朝的孙思邈提倡人们“常宜轻清甜淡之物,大小麦曲,粳米为佳”,又说:“善养生者常须少食肉,多食饭”。在强调饮食清补的同时,勿过咸、过甜,宜多吃具有祛暑益气、生津止渴的食物。
绿叶菜和瓜果类等水分多的蔬菜水果都是不错的选择,如白菜、苦瓜、丝瓜、黄瓜等,都是很好的健胃食物。而面条,也是夏至后被推荐的美食之一。在中国北方流行一句谚语:“冬至饺子夏至面”,尤其是凉面,既能降火开胃,又不至于因寒凉而损害健康。
在这里,还要向大家隆重推荐一种食材——生姜。有俗话说:“饭不香,吃生姜”、“冬吃萝卜,夏吃姜”、“早上三片姜,赛过喝参汤”,都是对生姜所具有的营养价值和医疗作用所做的精辟的概括。夏季暑热,多数人食欲不振,而生姜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对于防暑度夏有一定益处。另有“男子不可百日无姜”的说法。夏季万物生长,阳极阴生,心旺肾衰,因此,适量进补对男子性功能的保护和提升还是很有好处的。
夏至后,气温逐渐升高,人体出汗量也会随之增加,因此人体需水量大。对此,还可以在饮食上加以调节,如喝些绿豆汤、淡盐水等。需注意的是,绿豆汤不要多喝,更不能当水喝。属于寒凉体质和体质虚弱之人也不适宜饮用绿豆汤。
以上讲的是从饮食上注意养生保健,而在精神上也要注意调养。《》理论认为:夏属火,对应五脏之心。因此,夏至后重在养心。夏日炎炎,往往让人心烦意乱,而烦则更热,可影响人体的功能活动,从而产生许多精神方面的不良影响。俗话说:“心静自然凉”,因此,要善于调节,多静坐,排除心中杂念。《夏至日作》  唐朝·  璿枢无停运,四序相错行。  寄言赫曦景,今日一阴生。
《夏至避暑北池》  唐代·  昼晷已云极,宵漏自此长。  未及施政教,所忧变炎凉。  公门日多暇,是月农稍忙。  高居念田里,苦热安可当。  亭午息群物,独游爱方塘。  门闭阴寂寂,城高树苍苍。  绿筠尚含粉,圆荷始散芳。  于焉洒烦抱,可以对华觞。
宋朝·  长养功已极,大运忽云迁。  人间漫未知,微阴生九原。  杀生忽更柄,寒暑将成年。  崔巍干云树,安得保芳鲜。  几微物所忽,渐进理必然。  韪哉观化子,默坐付忘言。
《竹 枝 词》  唐朝·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岸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6]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数字4.6.6.10摆成一个算式得数是24用二十四点法_百度知道
数字4.6.6.10摆成一个算式得数是24用二十四点法
都是这个组合的演变;4=96&#47。其他的组合;4=24 这几个数字,只有这一种组合;4=6*16&#476*(6+10)&#47。 供参考
来自团队: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比较下面各组分数的大小化成最简分数二十一分之六和三十五分之十二十八分之二十一和四十八分之三十六七十二分之四十和四十五分之二十四十二分之七和二十五分之五十八分之十五和四_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
比较下面各组分数的大小化成最简分数二十一分之六和三十五分之十二十八分之二十一和四十八分之三十六七十二分之四十和四十五分之二十四十二分之七和二十五分之五十八分之十五和四
比较下面各组分数的大小化成最简分数二十一分之六和三十五分之十二十八分之二十一和四十八分之三十六七十二分之四十和四十五分之二十四十二分之七和二十五分之五十八分之十五和四十八分之四十
6/20=3/10=21/7010/35=2/7=20/70∴6/20>10/3521/28=3/436/48=3/4∴21/28=36/489.有一种二十四点的游戏,其游戏规则是这样的:任取四个1至13之间的自然数,将这四个数(每个数只能用一次)进行加减乘除四则运算,使其结果等于24.现有四个有理数3,4,-6,10,可以使用括号,使_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
9.有一种二十四点的游戏,其游戏规则是这样的:任取四个1至13之间的自然数,将这四个数(每个数只能用一次)进行加减乘除四则运算,使其结果等于24.现有四个有理数3,4,-6,10,可以使用括号,使
9.有一种二十四点的游戏,其游戏规则是这样的:任取四个1至13之间的自然数,将这四个数(每个数只能用一次)进行加减乘除四则运算,使其结果等于24.现有四个有理数3,4,-6,10,可以使用括号,使其结果等于24.运算式:{ }另有四个有理数3,-5,7,-13,可通过运算式:{ }使其结果等于24.10.某出租车一天下午以鼓楼为出发地在东西方向运营,向东走为正,向西走为负,行车里程(单位:km)依先后次序记录如下:+9,-3,-5,+4,-8,+6,-3,-6,-4,+10.(1).将最后一名乘客送到目的地,出租车离鼓楼出发点多远?在鼓楼的什么方向?(2).若每千米的价格为2.4元,司机一个下午的营业额是多少?
9、4-(-6/3)*10=24
[ ( -13)*(-5)+7]/3=2410、(1)将最后一名乘客送到目的地,出租车就停在出发点上,离鼓楼出发点距离为0.
(2)58*2.4=139.2元}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2 3 4 6 四氯酚 国药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