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大纲的形式制定个人职业规划课程大纲计划

党政办公室
当前位置:&&
------------------------------------------------------------------------------------------
辽宁金融职业学院“十二五”规划及远景发展纲要
【 发布日期: 8:09:20 】           【 查看次数:300】页面功能:『 字体大小:
』 『 』 『』 &&& “十二五”时期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重要时期。为了适应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和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从宏观上指导和推进学院今后一个时期的建设和发展,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的战略目标,依据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辽宁省教育厅《关于做好教育事业“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精神,结合我院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 “十一五”期间,我院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正确指导下,在院党委的带领下,不断创新理念,解放思想,攻坚克难,奋力而为,在扩大办学规模、夯实基础设施、深化教学改革、优化专业结构,提高教育质量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圆满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的各项目标任务,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 &1、取得的主要成绩
&&& (1)创新理念,推动了科学发展
“十一五”期间,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学院重新审视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作用,破解了“为什么发展职业教育,为谁发展职业教育,怎样发展职业教育”等一系列重大发展难题。以服务辽宁经济建设、促进金融行业发展为己任,确立了“校企融合共发展,工学结合育人才,围绕行业办专业,对准职业促就业”的办学理念,按照“立足大金融,面向大市场,开放大平台”的办学思路,积极构建“校企合作、订单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坚持“依托金融行业、面向基层一线、培养实用人才”的办学定位。学院全面推进以诚信为核心的职业素质教育,努力探索“教学与实践零距离,教师与学生零间隙,毕业与上岗零过渡”,切实加强内涵建设和质量管理,实现“建示范院校、办一流高职、创特色品牌”的办学目标。
&&& (2)同心同德,迈入了省级示范校建设行列
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教高〔2006〕14号)和《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意见》(辽政发〔2006〕27号)精神,辽宁省教育厅于2009年开展了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项目。我院按照《辽宁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做好辽宁省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辽教办发〔2009〕87号)要求,经过深入学习调研,集思广益,最终形成了全面、周密、卓有特色的建设方案并顺利通过了教育厅专家组组织的现场答辩。最终,我院被省教育厅确定为2009年度“辽宁省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立项建设单位。省教育厅将在为期3年的建设期内对我院的建设项目进行实施进度检查,同时对我院给予相关政策支持,以此促进我院的教育教学改革和内涵建设,引导我院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在省内高职院校中起到示范和带头作用。
&&& (3)着眼发展,增强了办学实力
学院以资源整合为契机,以加快发展为第一要务,不断扩大办学规模,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取得历史性突破和实质性跨越式发展。“十一五”期间,学院年招生人数逐年递增,2010年近2000人,安置就业学生5715人,新增土地面积22642平方米,新增建筑面积16147万平方米。学院现有校园面积102642平方米,建筑面积69558万平方米,固定资产8936万元,图书37.03万册,教职工312人,其中教授17人,副教授51人,全日制在校学生5272人。学院设有金融系、会计系、信息技术系、工商管理系等7个教学系部,开设有金融管理与实务、保险实务、会计、资产评估与管理、网络系统管理、物流管理等29个专业,其中金融管理与实务和保险实务为省级品牌专业。学院拥有省级精品课程7门,校级精品课25门,省级优秀教学团队3个,省级专业带头人2名,省级中青年骨干教师5名,“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11部,省级精品教材3部,省级教学成果奖3项,省级财政支持实训基地3个,中央财政支持实训基地2个。学院办学实力显著增强,办学水平稳步提高,对外影响与日俱增,连续多年被辽宁省教育厅评为“平安校园”和“辽宁省大学生创业教育示范校”。
&&& (4)校企合作,创新了人才培养特色
面向市场、面向行业,是学院推进高职教育改革的基本思路。十一五期间,学院充分发挥管理、培训、人力资源方面的优势,坚持开放式的办学,大力倡导和推行“校企合作、订单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吸纳相关行业和企业全方位、全过程参与办学,使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学院先后与省建设银行、省农村信用联社、省邮政储蓄银行、福建兴业银行、上海浦发银行、交通银行、广东发展银行和平安保险公司、太平洋保险公司等企业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实行“订单培养”,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深入了解和掌握行业发展和企业对人才培养提出的要求,组织教师开展调查和专题研讨,征求行业主管部门、企业对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同时在借鉴和吸取省内外职业技术教育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先进性、应用性、实践性的原则,结合各岗位职业能力标准,制订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 (5)面向市场,优化了专业结构
财经和管理类专业是我院的传统特色专业,学院坚持“校企融合共发展,工学结合育人才,围绕行业办专业,对准职业促就业”的办学理念,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人才市场需求变化为导向,以专业自我发展能力为标准,及时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重点支持市场需求大、专业力量强的优势专业,使其特色鲜明,打造品牌;开拓和扶持市场紧缺但力量薄弱的新专业,使其抢占先机,快速发展;维持改造市场需求逐渐萎缩但有深厚积淀的传统优势专业,使其推陈出新,稳定发展;改革不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使其资源优化,服从学院整体发展。学院紧紧围绕区域经济和服务业发展进行专业布局,适应市场需求,目前共设有金融管理与实务、保险实务、证券投资与管理、会计、会计电算化、资产评估与管理、会计与统计核算、财务管理、电子商务、网络系统管理、物流管理、工商企业管理、营销与策划、商务英语等28个专业,其中金融管理与实务、保险实务是省级品牌专业。各专业都成立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研究制订专业建设规划、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和课程设计,把对学生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培养系统地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
&&& (6)服务社会,拓展了学生就业空间
十一五期间,学院毕业生就业率一直在90%以上,2006年为90.33%,2007年为96.67%,2008年为96.52%,2009年为98.22%,2010年为98.91%,社会对毕业生综合评价的称职率超过95%。就业质量高,80%毕业生一出校门就直接走上了专业对口的工作岗位,用人单位普遍评价学院的毕业生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专业基础扎实,适应性强,能吃苦耐劳,有敬业精神。学院在社会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曾先后举办各类、各层次、各级别培训班300余期,培训人员3万余人,发放各类岗位培训证书6000余件。本着为社会服务的原则,2007年成立兴科中小企业服务中心,为银行、保险公司、农村信用联社、邮政储蓄等企业提供金融法律法规等综合培训服务,培训人员达21000多人次,共同开发培训教材5种。另外,辽宁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辽宁省中小企业厅、辽宁省农村信用联社等先后在我院建立了培训基地。学院还与沈阳金融学校、锦州会计学校进行联合办学,以强烈的社会使命感主动承担对我省职业院校的带动责任,带动社会相关行业和企业的发展,更好地为促进辽宁省经济建设和我省金融行业的发展服务。
&&&&& 2、存在的主要问题
&&& (1)思想解放不到位, 观念转变不彻底,现代职业教育理念还需进一步提升。
&&& (2)学院的服务功能发挥还不够。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主动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建设,为职业技能培训和为金融行业服务的功能还需进一步加强。
&&& (3)办学经费短缺、基础设施薄弱、配套设施不足。
&&& &1、面临的机遇
&&& (1)国家与地方政策对教育的重视,为高职教育的发展拓展了空间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年)》明确指出:在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方面,要加大现代物流、电子商务、法律、咨询、会计、工业设计、知识产权、食品安全、旅游等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力度,重视传统服务业各类技术人才的培养。辽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年)中指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坚持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并重,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广泛开展职业培训,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政府切实履行发展职业教育的职责。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促使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到2015年,建设10个以示范性高等职业学校牵头的职业教育集团,建设8个中等职业教育集团。
&&& 因此,政府将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采取多种措施促进校企合作,鼓励行业、企业举办职业学校,给予优惠政策扶持。辽宁省要重点建设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院校。打造一批特色鲜明、国内一流的高等职业强校。学院作为独立设置的金融类高等职业院校,在这样的政策支持下,必将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 (2)辽宁省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为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是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的主旋律。辽宁省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面对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挑战,面临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沈阳经济区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和突破辽西北三大战略的实施,转变发展方式,实现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越来越依靠人才和科技的支撑。同时,辽宁以“人才强省”、“教育强省”为支撑,全面展开综合实力的竞争,教育则已经成为决定区域经济发展活力和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而且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教育公平已经成为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点,成为和谐辽宁建设与城乡协调发展的关键。
&&&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对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学院作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阵地,必须及时调整专业发展和社会服务方向,为加快发展先进服务业培养一大批具有较高技艺和创新能力的高技能人才,为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培养一大批掌握现代服务技术的高技能人才。
&&& (3)我院在职业教育中的厚积薄发
我院1954年创校,作为行属院校一直从事金融职业教育,2002年转制为高等职业教育后,对办学理念、办学思路、人才培养模式等重大问题进行了重新定位与思考,以市场需求为主导,适应行业发展人才需求,突出以金融和会计为主导的服务类专业人才培养,与相关行业企业密切结合,在校企合作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为我院发扬鲜明的职业教育特色奠定了扎实的基础。2009年我院被省教育厅确定为 “辽宁省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立项建设单位,为我院成为同类院校中引领与示范提供了机遇与挑战,我们应以此契机,在未来五年的发展中,不断完善与提高。
&&& &2、面临的挑战
&&& (1)现代服务业人才需求素质要求提高
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已经从从学历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变,学生、教师、教室等传统意义上的教育教学要素被赋予了更广阔的内涵。而与传统的服务业相比,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物流、教育、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对就业者的素质要求较高,我院作为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专业的高等职业院校,如何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是未来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重大挑战。
&&& (2)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着规模选择的难题
&&&& 随着90年代以来人口出生率的逐年下降,我国高等教育将面临学生数量下滑趋势,未来高等院校将会出现生源不足的困境。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高等教育的开放,又使我国的高等教育面临着生源流失和人才培养如何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需要的挑战。国际竞争国内化、国内竞争国际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从自身发展需求出发,与实际情况相结合,学院因此也将面临着适度规模与提高质量的双重挑战。
&&& 二、学院“十二五”发展指导思想、发展目标、主要任务
&&& 学院“十二五”期间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强化内涵建设,提升发展质量;以培养高素质高技能适应现代服务业要求的金融经济类人才为重点,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以地方、行业、企业需求为导向,优化专业结构,推进校企合作,提升社会服务能力;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激发办学活力;以国际交流合作为平台,拓宽办学视野,更新教育理念,提升队伍素质,促进学院各项事业健康快速发展。
&&& 到2015年,将学院建设成办学实力稳居省属高职院校前列,在东北地区有重要影响的金融特色鲜明的高等职业学院;到2020年,将学院建设成综合办学实力全面提升,在全国有较高知名度的金融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的高等职业学院。
&&& 、开放融入行业产业
&&& 开放办学,既要注重吸收国际先进职教理念,开展广泛的国际交流,又要积极融入社会,紧跟行业产业发展步伐,随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而“动”,随产业调整升级而“走”,随企业人才需求而“转”,随市场需求变化而“变”,突出职业教育的针对性、灵活性、适应性,使学院真正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行业合作创新的重要成员、企业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
&&& 、全面服务区域经济
&&& 主动服务于东北及环渤海经济区现代服务业,服务于辽宁“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三大经济”战略,强化金融和会计两大专业群建设,实现课程与行业对接,专业与产业对接,教育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毕业标准与就业对接,使学院成为沈阳、辽宁乃至环渤海地区金融服务业高技能人才的主要培养基地,成为全省金融行业继续教育培训基地,成为金融、经济、管理研究成果转化基地。
&&& 、着力提升竞争能力
&&&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共建高水平双师型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构建、完善校企互动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评价体系,促进学生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协调发展,增强学院办学实力、管理水平、办学效益、社会服务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等,实现学院核心竞争力的较大提升。
&&& 、示范引领同类院校
&&& 通过省示范院校建设,在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创新,重点专业和双师队伍建设,“订单培养”为核心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行业培训、成果转化为重点的社会服务能力建设,在全国同类高职院校中起到示范和引领作用。
&&& 、明确办学定位,强化办学特色
&&& 坚定不移地走内涵发展、特色发展之路,明确学院办学定位,强化学院办学特色。把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群建设成辽宁高职院校中的“品牌”;把会计专业群建设成辽宁高职院校中的“示范”,开创金融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新路。
&&& (1)继续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的办学方针;立足沈阳,面向辽宁,服务东北乃至全国,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有独立批判精神、有较强创新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不断提升学院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能力,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资源支撑。把学院建设成为辽宁金融财经类高技能人才培养高地、金融和财务研究成果转化中心、校企合作体制机制改革的最佳实践区。
&& (2)不断优化金融和会计并重的专业结构体系;不断完善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专业课程体系和以诚信为核心的素质教育体系的“双体系”人才培养机制;不断创新以“订单培养”为核心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深化“三方互动、三位一体、合作共建”的校企合作机制,真正实现校企合作发展、合作育人、合作办学、合作就业。
&&& 、创新机制体制,激发办学活力
&&& 以省示范院校建设为契机,推进学院办学体制机制创新,激发办学活力。
&&& (1)组建“辽宁金融职业教育集团”
&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思想;探索“行业引导、学校主体、校企合作、社会参与”的新型办学模式;深化学院“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优化学院“双师型”师资队伍结构并提高其素质;扩展和提升学院社会服务能力;形成以公益目标为导向,内部激励机制完善、外部监管制度健全、管理规范有序、公共服务质量高的运行机制,促进学院的可持续发展,学院将进一步加强与辽宁省金融办、银行业协会及相关企业、学校的深度合作,探索建立由行业协会、相关企业、学校共同组建“辽宁金融职业教育集团”,由政府、行业协会、学院、企业代表共同组成的理事会,明确各相关利益方的权利与义务,充分发挥政府、行业在政策导向上的优势和学院在专业与人才方面的优势,鼓励和吸引重点骨干企业积极参加理事会,与学院开展深层次的合作,形成政府、行业、企业、学院三方合作办学、共同育人的长效机制,增强办学活力,不断推进办学体制机制的完善、创新。
&&& 理事会及其下设各委员会将本着“平等互利、责权相应、双向互动”的原则,对学院中长期发展规划、校企合作重大建设项目、专业设置调整、课程体系改革、学生实习就业、双师队伍培养、科研成果转化、校企合作培训等进行咨询、决策、协调、共建、评估、验审,充分发挥各相关利益方在产业规划、经费筹措、技术应用、兼职师资聘用、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和吸纳学生就业等方面的优势。
&&& (2)完善各系“校企合作中心”建设
&&& 在集团理事会的指导下,各系与行业内知名企业或“中小企业团队”以合作共赢为基础,建立校企合作中心。主要负责校企合作的规划发展、对校企合作共建项目、实训基地进行常规管理与运作,编制中心效益评估报告与年度工作计划等;并以协议形式明确校企双方在经费投入、人员投入、教学实施、项目研发、学生就业等方面的责、权、利关系。
&&& (3)深化学院内部管理体制改革
&&& 积极探索学院院系两级管理体制改革新路径。重构院系两级责、权、利关系,建立在校企合作办学框架下,符合现代大学制度的院系两级管理体制,增强办学活力。改革现行的经费分配办法,进一步推进院系两级经费预算制度,增强系部的经济自主权和创收能力,逐步建立与学院教育事业发展相适应的财务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推进节约型校园建设。
&&& 以汇聚力量、积聚资源、凝聚人心、发挥功效为目标,根据不同时期的金融、经济形势和学校、校友的发展、变化情况,不断完善、健全校友会组织,成立校友工作办公室,继续扩大延伸校友会平台,利用校友联谊会积极开展各项促进母校繁荣发展的活动,使之成为支持学院与行业建立紧密联系、帮助学院教学改革、帮助毕业生就业和建设发展的强力后盾。
&&& 3、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
&&& 学院要不断深化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继续推进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改革,将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企业满意度等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指标。通过五个重点专业群建设,校企共建课程标准,推进校企合作育人,完善人才培养“双体系”建设,建立校企互动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等措施,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 (1)服务区域经济,加强专业建设
&&& 依托职教集团及其学院下设的专业委员会,加强行业、企业人才需求的预测和分析,促进专业建设改革。面向东北、环渤海经济区及辽宁的发展需要动态调整和设置专业及专业方向,优化专业结构,到2015年,学院专业总数将达到30个;加强专业之间、专业群之间的渗透与互动,使专业平台的融合和专业方向的细分达到有机状态,保持专业建设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重点建设以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为龙头,带动国际金融、投资与理财、证券投资与管理、信用管理的金融专业群;以保险实务专业为龙头,辐射带动医疗保险、保险市场营销的保险专业群;以会计专业建设带动会计电算化、资产评估与管理、会计与统计核算、财务管理、财务信息管理等专业的会计专业群。形成以重点专业为核心,相关专业、专业方向为关联和支撑的金融、财务特色专业群,覆盖区域内金融行业相关领域的大部分职业岗位,为全国高职金融院校和高职金融、会计专业提供专业建设的范式。
&&& (2)改革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校企合作共同开发课程标准
&&& 依托学院的教学指导委员会、各系校企合作中心,校企共同分析职业岗位能力和素质要求,共同制定各专业关键技能,按照“以岗定学”的原则及“双证融通”“课证融合”思路设计课程体系,将企业岗位工作标准和国家职业资格认证标准引入课程,积极与企业、行业合作,共同制定课程标准,注重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的常态维持与动态修订。积极参与国家、省市有关部门和行业协会有关职业技能考核标准的制定,实现岗位职业技能标准与教学内容的有机融合。
&&&(3)推进“订单式” 人才培养模式,开创校企合作育人新局面
&&& ①加大力度与金融及相关企业拓展战略合作,继续推进增长“订单式”的数量和规模,以订单培养为载体,将岗位职业资格标准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高级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证书的相互融合,由合作企业骨干承担主要专业课程,并完成1/3的教学任务,积极推进“订单班”人才培养模式,开创校企合作育人新局面。
&&& ②注重合作企业的知名度和品牌度,提升校企合作的内涵与质量;注重与国外知名企业的合作,引入国际职业资格认证标准,改革课程结构体系。
&&& ③整合学校、企业、行业三方人才、技术、信息、设施设备、品牌、资金等资源,依据“合作建设,资源互补、利益共赢”的原则,推进“校中厂”式的校内实训中心(模拟银行)建设,积极探索与行业企业共建的“厂中校”式的校外实训基地,创新试行多学期、分段式等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模式,将学校的教学活动与企业的工作过程紧密结合,与企业建立深层次的合作关系,共同完成教学任务,构建现代化、职业化、开放式、生产性的实习实训环境。完备“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物质平台和实体空间,为“订单式”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提供有力支撑。
&&& (4)推进人才培养“双体系”建设,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 继续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紧紧围绕学院人才培养目标,切实做好素质育化、全员育人工作。在第一课堂建立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专业课程体系的同时构建以诚信为核心的素质教育体系,深入推进“双体系”人才培养机制建设。不断完善素质育化信息平台建设,实现大学生素质育化全生命周期管理的信息化;成立金融职业素质养成基地,推进素质育化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通过素质教育体系建设,实现双体系交叉渗透,课内课外互为补充,全方位对学生实施系统育化,全程跟进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全面促进学生成人、成才、成功。
&&& 按照工学结合的总体要求,教学管理从校内向企业延伸,吸收学生实习企业以及用人单位参与教学质量评价,完善人才培养全过程质量管理运行机制,突出持续性、全程性、开放性特点,实现教学质量管理的制度化和规范化,重点加强三个方面的建设:完善监控机构,建立监控体系;制订质量标准,强化保障措施;强化反馈机制,实现动态监控。做好毕业生跟踪调查,注重毕业生就业质量,重视行业、产业对毕业生的满意率,做到校企共同评价。
&&& 、促进校企合作互动,不断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 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和合作组织,充分发挥学院现有的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培训基地、研究中心等平台的资源优势,结合东北及环渤海经济区域需要和辽宁“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建设要求,以产学合作为载体,不断拓展服务领域和服务层次,为本地区、本行业、相关企业、院校提供人力资源开发和各类岗前、职后、转岗培训及技能鉴定,提供教学研究成果推广,满足区域行业企业内对新产品、新技术创新与开发需求,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 (1)优化项目合作,打造学院品牌
加强学院对社会服务项目的统一规划与领导,进一步加强系部社会服务能力的建设,大力鼓励系部团队或跨系组建团队承担社会服务项目,争取社会重大项目,发挥团队优势,打造学院社会服务品牌。
&&& (2)结合学院专业设置,拓展产学研合作类型
依托学院28个专业的相关实训条件与科研资源,充分发挥产学研合作组织的系统功能,构建高质量、高效能的服务体系,以“服务、引领、转化、辐射”的理念带动产学研合作组织的发展,形成以知识与技术应用为主的应用型产学研合作,即以实用性技术的应用去实现教学功能的全面转变和提升,为政府、企业、学院、教师、学生五方主体共同创造价值。
&&& (3)整合校内外优质教学资源,建设共享型金融职业教育资源库
按照开放性、共享性、可扩展性和高可靠性的原则,在整合、开发校内各专业优质教学资源的基础上,引进国内外相关领域的资讯,依据企业人才需求确定建设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系统设计专业课程体系,以企业技术应用为重点,建设涵盖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的数字化专业教学资源,包括专业介绍、人才培养方案、教学环境、网络课程、培训项目,以及测评系统等,建成有行业企业参与、具有一定原创比例,汇集专业教学资源库、金融文化资源库在内的共享型金融教育综合资源库,为金融职业教育搭建公共服务平台。
&&& (4)拓展服务领域和服务层次,为行业、企业提供各类培训
在现有基础上,充分利用资源优势,极稳妥地发展学历教育,大力发展非学历培训教育、职业技能培训鉴定。以基本条件建设和开拓市场(拓宽专业设置、开发非学历教育项目、组织生源、合作办学等)为抓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高素质为根本,有计划、有步骤地建成以中小企业服务中心为载体,合理分布教学培训站点,组成继续教育的开放式合作网络,形成教学资源共享、管理服务顺畅、效率和效益明显的局面。
&&& 、加快国际化进程,拓宽办学视野
&&& 进一步加强与澳大利亚堪培门理工学院、韩国又石大学已建立的合作伙伴关系,扩大合作领域和范围,深化合作内容,创新合作方式,以国际化标准支撑学院专业建设,切实提升学院办学的国际化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 (1)启动国际金融职业教育标准和行业标准引入计划
&&& 继续推进与“澳大利亚堪培门理工学院联合办学”项目,全面了解澳大利亚职业教育发展、教育理念、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等方面的基础上,有目标地引入澳大利亚评价标准。同时多管齐下,瞄准国际一流教育方式和形态,进一步加强与美国、英国和其他国家职业类金融学院的合作与交流,提炼出符合国际评价标准又具有我国金融职业教育特色的评价标准,为学院和其他职业院校的专业课程改革提供样式、参考和借鉴。
由学院主导性牵头组织面向多国多校同年级、同时段、同课题活动,进行跨文化、跨国界合作,扩大课程的开放性、融合性和国际性,在国际职业教育中彰显区别于他国的职教样式,扩大中国职业教育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 (2)推进留学生计划
&&& 继续加大与国外院校学生交流的力度,鼓励更多学生出国交流,同时,吸引国外留学生来院学习。“十二五”期间,将选送200名学生出国交流,接收200多名国外留学生来校学习。这既是中国传统文化传播推广的过程,也是我院金融教育逐步国际化的过程。
&&& 、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建设高水平高素质“双师型”师资队伍
&&& 结合学院师资队伍五年规划的要求和高等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实践性与开放性的特点,建设、优化与“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相匹配的专业教学团队,重点实施以专业带头人为对象的“名师工程”、以青年骨干教师为对象的“青蓝工程”,以兼职教师为对象的“双师工程”等“三项工程”,健全完善师资队伍管理的评价、考核和激励机制,着力提升教师队伍的教学能力、专业能力、研创能力、合作能力,打造一支具有“理实兼备、国际视野”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 到2015年,重点建设专业教学团队16个;重点培养专业带头人20人,建设60名左右的骨干教师队伍;有硕士研究生学历以上的专业教师比例达到90%,具有双师素质专业教师比例达到95%以上。建成200人的兼职教师资源库,实现各专业兼职教师承担的专业课学时比平均达到40%。其中,五个重点建设专业的 “双师”目标和专兼教师课时比将在2013年率先完成。同时,在体育、外语、思想政治理论等公共课程教学团队中重点培养6名课程带头人和12名课程骨干教师。
&&& (1)创新师资队伍管理机制
&&& 根据省示范院校的建设要求,积极应对高素质高技能型金融人才培养对师资队伍能力内涵的需求,以教师职业素质评价、校企合作培养教师和兼职教师队伍管理为突破口,建立有利于教师队伍“双师素质”提升、有利于“双师”结构优化的师资队伍管理机制。
&&& ①教师职业素质评价机制。
&&& 制定“双师”素质的院颁标准和认定程序,建立“双师”资格的定期审查制度;根据教学能力、专业能力、研创能力、合作能力提出具体的要求和标准,突出教师在教学设计、教学示范、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的能力考查,实施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审改革;建立学生、同行、专家、督导四方相结合的教师职业素质监督考评制度,不断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专业技能水平,以适应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需要。
&&& ②校企教师互派、合作培养机制。
&&& 在合作企业设立教师工作站,实现所有专业教师的企业轮训;通过各系部设立的校企合作中心,吸纳企业派出的专业技术人员或管理人员在教学岗位或管理岗位兼职;建立教师联系企业制度,鼓励教师在企业兼职,开展与企业紧密合作的技术开发与服务,使教师能及时跟踪行业发展动态,掌握最新技术,在项目实施中提升专业水平。
&&& ③兼职教师管理机制。
&&& 通过设立兼职教师管理中心,健全兼职教师管理制度、建立兼职教师参与学院管理的制度等形式,建立起兼顾校企及兼职教师三方利益的制度体系,有效推进专兼教师充分融合,提高其参与学院管理的积极性。
&&&(2)专业教学团队建设
&&& ①工作团队建设。
&&& 根据学院专业的设置由学院教师和来自行业企业一线的兼职教师组建工作团队。在保证其95%的成员具备“双师”素质的前提下,建立教学团队建设与考核制度,对其课程建设、教材建设、产学研项目开发等实行量化界定、目标管理,并以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为重点,对其成员实施分类培养、梯队建设。
&&& ②专业带头人队伍建设。
&&& 根据学院专业建设的要求,培养或引进一批在行业具有一定知名度、具有较高学术水平、丰富的项目实务主持经验和较强的项目开发能力;熟悉本专业领域国际发展前沿,掌握行业最新技术动态、职业能力需求以及人才培养规律的专业带头人,并为其建立专门的薪酬制度、工作时间制度以及绩效评价制度,使其能准确调整、掌控专业改革的方向与建设,并带动、组织、指导本专业教学团队有效实施本专业人才培养和产学研服务的各项任务。
&&& ③骨干教师队伍建设。
&&& 结合学院专业的建设和课程开发,采用企业聘用和自行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建设一支了解本专业或某一专业的人才培养全过程,熟悉2门以上的专业课程教学,专长于相关专业技能,有一定的实务项目操作经验,并具有较强课程开发能力的骨干教师队伍。建立专门的薪酬制度、工作时间制度以及绩效评价制度,不断增强骨干教师带动、指导专业工作团队有效实施课程建设和产学研服务的能力。
&&& ④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 深化校企合作,聘请集团理事会成员企业的技术骨干、管理骨干,国际合作院校教师以及来自国内高校的专家教授组成学院兼职教师队伍,并依托理事会,与合作企业共建兼职教师培训基金,加大兼职教师的培训力度,将兼职教师纳入学院师资队伍培训计划,以提升其教育教学能力,拓展其国际视野。
&&&(3)公共课教学团队建设
&&& 加强公共课程教学团队课程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培养。通过组织行业企业调研、派送国内外高校或培训机构学习、支持参加相关教学研究和学术活动、资助教育教学研究项目配套资金等多种措施,促使公共课程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带领公共课教学团队准确把握服务类高职人才培养规格、充分了解所授课程与专业课程的相互关系、明确公共课程在人才综合素质培养中的重要作用,从而开发出高质量的具有特色的公共课程,不断提升服务于专业教学的水平和能力。建立公共课教师联系系部制度,推进专业教学团队和公共课教学团队的融合,形成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合力。
&&& 、营造和谐奋进的校园文化氛围,构建校园生态文化群落
&&& 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校园文化中的引领作用,以“整体优化、协调共生、功能高效、生态平衡、开拓进步、保护多样性”为原则,通过校企深层合作,重点培育“精神文化系统”、“环境文化系统”、“个体文化系统”、“群体文化系统”,促进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融合,积淀形成具有学院特色的校园文化精神,建设富有活力的校园生态文化群落。
&&&(1)培育精神文化系统
&&& 以“厚德、笃学、诚信、尚行”的校训精神为指引,深入挖掘学院历史积淀和文化内涵,倡导科学精神,注重实践育人,形成全院师生员工团结奋进的共同价值追求,增强学院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2)培育环境文化系统
&&& 建设环保、节能、循环、多生态的自然环境和民主、科学、开放、和谐的人文环境。建设一条文化长廊,两大文化广场、三大文化中心、四项文化品牌、五大人文景观
&&&(3)培育个体文化系统
&&&&建设具有尊重主体个性、激发主体创造力、营造主体幸福感和向心力特质的文化群落,提升主体发展的后继力。
&&&(4)培育群体文化系统
&&& 建设具有稳定的、包容的、平衡的、互补特质的文化群落,培育“三风”鲜明的校园文化氛围,保持整体凝聚力和传承力,营造和谐奋进的校园文化氛围。
&&& 、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加强领导干部队伍建设
&&& 坚持以发展为核心的用人导向,按照有利工作、强化职能、提高效率、干部能上能下的原则,健全和完善干部的选拔、使用、培养、管理制度,通过各级领导班子的思想政治、领导干部作风、干部队伍和党政干部的职业化培训,建设一支掌握高等职业教育和专业建设规律,富有活力、追求进取,能激发教工、学生积极性的办学骨干队伍;高度重视统战工作,使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履行职能、发挥作用,为学院事业更好地发展做出贡献。
&&& 、以建立健全先进性建设长效机制为契机,全面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
&&& 不断改进和完善基层党组织的设置形式,按照“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原则,加强和改进在青年教师、专业带头人和教学骨干中发展党员的工作。积极探索适应新时期高职院校党建工作特点的基层组织形式。以建立健全先进性建设长效机制为契机,不断提高各级党组织联系和服务群众、服务教学一线的能力,使基层党组织建设日趋完善。
&&& 、加快惩防体系建设,深入开展反腐倡廉工作
&&& 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按照“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纪委组织协调、部门各负其责、依靠群众支持和参与”的反腐败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和反腐倡廉建设责任制,形成防止和惩治腐败的合力。深入开展党风廉政教育,大力推进廉洁文化进校园,营造正气昂扬、清廉文明的良好氛围。
&&& 、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主线,全面提高广大党员和师生员工的思想政治素质
&&& 按照建设马克思学习型政党的目标和要求,借助党员干部在线学习平台,主动学习,积极创新,以坚强的党建保证学院中心工作的开展,全面提升学院的综合实力;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大力提倡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及教学法的改革,积极构建服务型专业教学体系和已诚信为核心素质教育体系,全面提高金融类师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 、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建立健全规范的管理机制
&&& 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认真贯彻民主集中制,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协同各部门共同参与,健全党政联席会议制度,有效形成全院党政相互配合、协调运转的工作机制。
&&& 、落实系部党政共同负责制,深化二级管理改革
&&& 落实系部党政共同负责制,为系部的科学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创造良好的运行环境。以规范院系二级党政运行机制、党政领导班子议事规则为抓手,完善党政二级管理机构设置,深化二级管理改革,促使院系科学化、精细化、法制化、民主化管理水平不断提升。
&&& 、完善学院发展规划委员会制度建设,保障委员会的科学运行
&&& 完善理事会章程和各委员会工作条例,明确理事会各相关利益方的权利义务,充分发挥理事会在学院发展规划、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社会服务、专业建设、双师队伍建设、学生实习就业等方面的咨询决策、评估验审的职能,激发办学活力。
&&& 、完善院系二级教代会制度,稳步推进院务、党务以及系务公开,加强基层民主建设
&&& 在推进院一级教代会制度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院系二级教代会制度,确保教职员工对院系重要事项的知情权和参与权,使其真正成为掌握行使民主管理权力的主人;进一步完善院务、党务和系务公开的领导体制、工作机制和监督机制,充分发挥教职工代表大会、院务委员会等在民主管理、科学决策、政策咨询中的重要作用,建立健全系党政联席会议制度、系例会制度和系部情况通报制度,积极探索民主管理的新形式,推动学院管理的民主化进程。
&&& 、开源节流,优化资源配置
&&& 以优化资源配置为核心,对各部门的各类设备进行有效整合,统一配置,充分挖掘其使用潜能。优化整合校内外实训教学资源,通过校企合作加强学院实训中心建设,发挥实训中心的多功能。推进两级管理,完善财务管理制度,构建院系两级经济责任体系,进一步明确系部在财务资产管理中的地位和责任。坚持勤俭办学,严禁铺张浪费,建设节约型校园。
&&& 、多渠道筹措办学经费,全面提高办学效益
&&& 通过与企业合作办学、校企双方共建实训基地、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服务和业务培训等途径主动服务于地方行业、企业,多渠道筹措办学经费。坚持“统筹兼顾,收支平衡”原则,强化财务预算管理,规范收费行为,防范财务风险。重点保障省级示范校创建工作,全面提高办学效益。
&&& 、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完善信息服务平台
&&& 在现有的数字化校园的规范体系、应用系统、基础数据平台和信息服务门户基础上不断完善硬件配置,整合服务功能,为全院师生和学院的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方便、快捷、多样、优质的服务。
&&& 、创新服务形式,提高后勤服务质量和水平
&&& 创新服务内容和形式,深化后勤管理体制改革,强化后勤保障能力。加强生态校园建设、打造平安校园,切实为师生员工提供优质安全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
&&& 5、完善校园扩建和绿化工程,提升学院形象和功能
在新征土地和现有建设基础上,努力打造绿色花园式校园,建设成为区域规划布局合理、交通设施便捷通畅、资源利用节约高效、室内布置简洁实用、室外建设生态环保的功能和美化并举、现代气息和文化积淀并存的具有金融职业教育特色的高校校园。
&&&(四)落实工作责任,注重评估考核,加大舆论宣传力度,提高“十二五”规划的实施成效
&&& 1、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确保规划顺利实施
按照规划的目标和要求,加强组织领导,把任务分解落实到各相关职能部门。各职能部门责任负责人将规划中的工作逐一分解,积极发动全员参与,统一思想,营造落实发展规划的良好舆论氛围,使每一位教职员工都明确自己在学院发展过程中应承担的责任,并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定期公示,展示规划实施效果及各项政策措施落实情况,确保规划的顺利实施。
&&& 、注重目标责任评价考核,健全评价考核问责机制
&&& 在实施规划过程中,加快完善规划的考核体系建设,科学合理调整各项任务的考核权重;切实加强对各项工作的质量监控力度,建立奖优罚劣的激励机制;组织相关部门和专家开展专题调研,制定目标责任评价考核,重点考核规划实施中的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并主动协调解决,确保学院中心工作能够按照规划要求落实到位;对考核结果实行严格的问责制,同时制定好相关的应对措施。
&&& 、加大舆论宣传力度,形成学院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良好局面
&&&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及时发布各类信息以及实施本规划的重大战略思想、方针政策、目标任务和重大举措,加强规划实施宣传,让更多的师生员工通过法定程序和渠道参与规划实施的决策和监督;及时总结规划实施过程中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大力宣传成功经验、做法和成效,推进师生参与规划实施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建设,形成学院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良好局面,为规划实施营造优良氛围和环境。
&部门 党政办公室
版权所有&辽宁金融职业学院
党政办公室}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法律职业道德教学大纲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