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预算透明度研究的理论主要内容包含什么

【字号: 】 【】 【】
国务院:实施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
作者:来源:中国政府网
国务院关于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决定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按照新修订的预算法,改进预算管理,实施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现就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作出如下决定。  一、充分认识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建立与实现现代化相适应的现代财政制度,对于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具有重要意义。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95年预算法及预算法实施条例施行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我国财政制度改革取得显著成效,初步建立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公共财政制度体系,作为公共财政制度基础的预算管理制度也不断完善,为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现行预算管理制度也暴露出一些不符合公共财政制度和现代国家治理要求的问题,主要表现在:预算管理和控制方式不够科学,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尚未建立;预算体系不够完善,地方政府债务未纳入预算管理;预算约束力不够,财政收支结构有待优化;财政结转结余资金规模较大,预算资金使用绩效不高;预算透明度不够,财经纪律有待加强等,财政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确立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并对改进预算管理制度提出了明确要求,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也作出了部署。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国务院决策部署,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实施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是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建立现代公共财政制度的迫切需要;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的必然要求;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二、准确把握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总体方向  (一)指导思想。  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按照全面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原则,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完善管理制度,创新管理方式,提高管理绩效,用好增量资金,构建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进一步规范政府行为,防范财政风险,实现有效监督,提高资金效益,逐步建立与实现现代化相适应的现代财政制度。  (二)基本原则。  遵循现代国家治理理念。按照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着力构建规范的现代预算制度,并与相关法律和制度的修订完善相衔接。健全财政法律制度体系,注重运用法律和制度规范预算管理,提高政府公共服务水平。  划清市场和政府的边界。凡属市场能发挥作用的,财税等优惠政策要逐步退出;凡属市场不能有效发挥作用的,政府包括公共财政等要主动补位。  着力推进预算公开透明。实施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将公开透明贯穿预算改革和管理全过程,充分发挥预算公开透明对政府部门的监督和约束作用,建设阳光政府、责任政府、服务政府。  坚持总体设计、协同推进。既要注重顶层设计,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又要考虑外部环境和制约因素,实现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有序衔接,合理把握改革的力度和节奏,确保改革顺利实施。  三、全面推进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各项工作  (一)完善政府预算体系,积极推进预算公开。  1.完善政府预算体系。明确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的收支范围,建立定位清晰、分工明确的政府预算体系,政府的收入和支出全部纳入预算管理。加大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与一般公共预算的统筹力度,建立将政府性基金预算中应统筹使用的资金列入一般公共预算的机制,加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资金调入一般公共预算的力度。加强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管理,做好基金结余的保值增值,在精算平衡的基础上实现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的可持续运行。  2.健全预算标准体系。进一步完善基本支出定额标准体系,加快推进项目支出定额标准体系建设,充分发挥支出标准在预算编制和管理中的基础支撑作用。严格机关运行经费管理,加快制定机关运行经费实物定额和服务标准。加强人员编制管理和资产管理,完善人员编制、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机制。进一步完善政府收支分类体系,按经济分类编制部门预决算和政府预决算。  3.积极推进预决算公开。细化政府预决算公开内容,除涉密信息外,政府预决算支出全部细化公开到功能分类的项级科目,专项转移支付预决算按项目按地区公开。积极推进财政政策公开。扩大部门预决算公开范围,除涉密信息外,中央和地方所有使用财政资金的部门均应公开本部门预决算。细化部门预决算公开内容,逐步将部门预决算公开到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按经济分类公开政府预决算和部门预决算。加大“三公”经费公开力度,细化公开内容,除涉密信息外,所有财政资金安排的“三公”经费都要公开。对预决算公开过程中社会关切的问题,要规范整改、完善制度。  (二)改进预算管理和控制,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  1.实行中期财政规划管理。财政部门会同各部门研究编制三年滚动财政规划,对未来三年重大财政收支情况进行分析预测,对规划期内一些重大改革、重要政策和重大项目,研究政策目标、运行机制和评价办法。中期财政规划要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及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相衔接。强化三年滚动财政规划对年度预算的约束。推进部门编制三年滚动规划,加强项目库管理,健全项目预算审核机制。提高财政预算的统筹能力,各部门规划中涉及财政政策和资金支持的,要与三年滚动财政规划相衔接。  2.改进年度预算控制方式。一般公共预算审核的重点由平衡状态、赤字规模向支出预算和政策拓展。强化支出预算约束,各级政府向本级人大报告支出预算的同时,要重点报告支出政策内容。预算执行中如需增加或减少预算总支出,必须报经本级人大常委会审查批准。收入预算从约束性转向预期性,根据经济形势和政策调整等因素科学预测。中央一般公共预算因宏观调控政策需要可编列赤字,通过发行国债予以弥补。中央政府债务实行余额管理,中央国债余额限额根据累计赤字和应对当年短收需发行的债务等因素合理确定,报全国人大或其常委会审批。经国务院批准,地方一般公共预算为没有收益的公益性事业发展可编列赤字,通过举借一般债务予以弥补,地方政府一般债务规模纳入限额管理,由国务院确定并报全国人大或其常委会批准。加强政府性基金预算编制管理。政府性基金预算按照以收定支的原则,根据政府性基金项目的收入情况和实际支出需要编制;经国务院批准,地方政府性基金预算为有一定收益的公益性事业发展可举借专项债务,地方政府专项债务规模纳入限额管理,由国务院确定并报全国人大或其常委会批准。财政部在全国人大或其常委会批准的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内,根据各地区债务风险、财力状况等因素测算分地区债务限额,并报国务院批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在分地区债务限额内举借债务,报省级人大或其常委会批准。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按照收支平衡的原则编制,不列赤字。  3.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根据经济形势发展变化和财政政策逆周期调节的需要,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执行中如出现超收,超收收入用于冲减赤字、补充预算稳定调节基金;如出现短收,通过调入预算稳定调节基金、削减支出或增列赤字并在经全国人大或其常委会批准的国债余额限额内发债平衡。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执行中如出现超收,用于化解政府债务或补充预算稳定调节基金;如出现短收,通过调入预算稳定调节基金或其他预算资金、削减支出实现平衡。如采取上述措施后仍不能实现平衡,省级政府报本级人大或其常委会批准后增列赤字,并报财政部备案,在下一年度预算中予以弥补;市、县级政府通过申请上级政府临时救助实现平衡,并在下一年度预算中归还。政府性基金预算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如出现超收,结转下年安排;如出现短收,通过削减支出实现平衡。  (三)加强财政收入管理,清理规范税收优惠政策。  1.加强税收征管。各级税收征管部门要依照法律法规及时足额组织税收收入,并建立与相关经济指标变化情况相衔接的考核体系。切实加强税收征管,做到依法征收、应收尽收,不收过头税。严格减免税管理,不得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和超越权限多征、提前征收或者减征、免征、缓征应征税款。加强执法监督,强化税收入库管理。  2.加强非税收入管理。各地区、各部门要依照法律法规切实加强非税收入管理。继续清理规范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坚决取消不合法、不合理的收费基金项目。加快建立健全国有资源、国有资产有偿使用制度和收益共享机制。加强国有资本收益管理,完善国家以所有者身份参与国有企业利润分配制度,落实国有资本收益权。加强非税收入分类预算管理,完善非税收入征缴制度和监督体系,禁止通过违规调库、乱收费、乱罚款等手段虚增财政收入。  3.全面规范税收优惠政策。除专门的税收法律、法规和国务院规定外,各部门起草其他法律、法规、发展规划和区域政策都不得突破国家统一财税制度、规定税收优惠政策。未经国务院批准,各地区、各部门不能对企业规定财政优惠政策。各地区、各部门要对已经出台的税收优惠政策进行规范,违反法律法规和国务院规定的一律停止执行;没有法律法规障碍且具有推广价值的,尽快在全国范围内实施;有明确时限的到期停止执行,未明确时限的应设定优惠政策实施时限。建立税收优惠政策备案审查、定期评估和退出机制,加强考核问责,严惩各类违法违规行为。  (四)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强结转结余资金管理。  1.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严格控制政府性楼堂馆所、财政供养人员以及“三公”经费等一般性支出。清理规范重点支出同财政收支增幅或生产总值挂钩事项,一般不采取挂钩方式。对重点支出根据推进改革的需要和确需保障的内容统筹安排,优先保障,不再采取先确定支出总额再安排具体项目的办法。结合税费制度改革,完善相关法律法规,逐步取消城市维护建设税、排污费、探矿权和采矿权价款、矿产资源补偿费等专款专用的规定,统筹安排这些领域的经费。统一预算分配,逐步将所有预算资金纳入财政部门统一分配。在此之前,负责资金分配的部门要按规定将资金具体安排情况及时报财政部门。  2.优化转移支付结构。完善一般性转移支付增长机制,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和比例,逐步将一般性转移支付占比提高到60%以上;明显增加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的转移支付;中央出台增支政策形成的地方财力缺口,原则上通过一般性转移支付调节。要大力清理、整合、规范专项转移支付,在合理界定中央与地方事权的基础上,严格控制引导类、救济类、应急类专项转移支付,属地方事务的划入一般性转移支付。对竞争性领域的专项转移支付逐一进行甄别排查,凡属“小、散、乱”以及效用不明显的要坚决取消,其余需要保留的也要予以压缩或实行零增长,并改进分配方式,减少行政性分配,引入市场化运作模式,逐步与金融资本相结合,引导带动社会资本增加投入。对目标接近、资金投入方向类同、资金管理方式相近的专项转移支付予以整合。规范专项转移支付项目设立,严格控制新增项目和资金规模,建立健全专项转移支付定期评估和退出机制。加快修订完善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管理办法,对转移支付项目的设立、资金分配、使用管理、绩效评价、信息公开等作出规定。研究建立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在明确中央和地方支出责任的基础上,认真清理现行配套政策,对属于中央承担支出责任的事项,一律不得要求地方安排配套资金;对属于中央和地方分担支出责任的事项,由中央和地方按各自应分担数额安排资金。各地区要对本级安排的专项资金进行清理、整合、规范,完善资金管理办法,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3.加强结转结余资金管理。建立结转结余资金定期清理机制,各级政府上一年预算的结转资金,应当在下一年用于结转项目的支出;连续两年未用完的结转资金,应当作为结余资金管理,其中一般公共预算的结余资金,应当补充预算稳定调节基金。各部门、各单位上一年预算的结转、结余资金按照财政部的规定办理。要加大结转资金统筹使用力度,对不需按原用途使用的资金,可按规定统筹用于经济社会发展亟需资金支持的领域。建立预算编制与结转结余资金管理相结合的机制,细化预算编制,提高年初预算到位率。建立科学合理的预算执行进度考核机制,实施预算执行进度的通报制度和监督检查制度,有效控制新增结转结余资金。  4.加强政府购买服务资金管理。政府购买服务所需资金列入财政预算,从部门预算经费或者经批准的专项资金等既有预算中统筹安排,支持各部门按有关规定开展政府购买服务工作,切实降低公共服务成本,提高公共服务质量。  (五)加强预算执行管理,提高财政支出绩效。  1.做好预算执行工作。硬化预算约束,年度预算执行中除救灾等应急支出通过动支预备费解决外,一般不出台增加当年支出的政策,一些必须出台的政策,通过以后年度预算安排资金。及时批复部门预算,严格按照预算、用款计划、项目进度、有关合同和规定程序及时办理资金支付,涉及政府采购的应严格执行政府采购有关规定。进一步提高提前下达转移支付预计数的比例,按因素法分配且金额相对固定的转移支付提前下达的比例要达到90%。加快转移支付预算正式下达进度,除据实结算等特殊项目外,中央对地方一般性转移支付在全国人大批准预算后30日内正式下达,专项转移支付在90日内正式下达。省级政府接到中央一般性转移支付或专项转移支付后,应在30日内正式下达到县级以上地方各级政府。规范预算变更,各部门、各单位的预算支出应当按照预算科目执行。不同预算科目、预算级次或者项目间的预算资金需要调剂使用的,按照财政部的规定办理。  2.规范国库资金管理。规范国库资金管理,提高国库资金收支运行效率。全面清理整顿财政专户,各地一律不得新设专项支出财政专户,除财政部审核并报国务院批准予以保留的专户外,其余专户在2年内逐步取消。规范权责发生制核算,严格权责发生制核算范围,控制核算规模。地方各级财政除国库集中支付年终结余外,一律不得按权责发生制列支。按国务院规定实行权责发生制核算的特定事项,应当向本级人大常委会报告。全面清理已经发生的财政借垫款,应当由预算安排支出的按规定列支,符合制度规定的临时性借垫款及时收回,不符合制度规定的借垫款限期收回。加强财政对外借款管理,各级财政严禁违规对非预算单位及未纳入年度预算的项目借款和垫付财政资金。各级政府应当加强对本级国库的管理和监督,按照国务院的规定完善国库现金管理,合理调节国库资金余额。  3.健全预算绩效管理机制。全面推进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强化支出责任和效率意识,逐步将绩效管理范围覆盖各级预算单位和所有财政资金,将绩效评价重点由项目支出拓展到部门整体支出和政策、制度、管理等方面,加强绩效评价结果应用,将评价结果作为调整支出结构、完善财政政策和科学安排预算的重要依据。  4.建立权责发生制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研究制定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改革方案、制度规范和操作指南,建立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和政府会计标准体系,研究修订总预算会计制度。待条件成熟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向本级人大或其常委会报告。研究将政府综合财务报告主要指标作为考核地方政府绩效的依据,逐步建立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公开机制。  (六)规范地方政府债务管理,防范化解财政风险。  1.赋予地方政府依法适度举债权限,建立规范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经国务院批准,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可以适度举借债务;市县级政府确需举借债务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代为举借。政府债务只能通过政府及其部门举借,不得通过企事业单位等举借。地方政府举债采取政府债券方式。剥离融资平台公司政府融资职能。推广使用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鼓励社会资本通过特许经营等方式参与城市基础设施等有一定收益的公益性事业投资和运营。  2.对地方政府债务实行规模控制和分类管理。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实行限额管理,地方政府举债不得突破批准的限额。地方政府债务分为一般债务、专项债务两类,分类纳入预算管理。一般债务通过发行一般债券融资,纳入一般公共预算管理。专项债务通过发行专项债券融资,纳入政府性基金预算管理。  3.严格限定政府举债程序和资金用途。地方政府在国务院批准的分地区限额内举借债务,必须报本级人大或其常委会批准。地方政府举借债务要遵循市场化原则。建立地方政府信用评级制度,逐步完善地方政府债券市场。地方政府举借的债务,只能用于公益性资本支出和适度归还存量债务,不得用于经常性支出。  4.建立债务风险预警及化解机制。财政部根据债务率、新增债务率、偿债率、逾期债务率等指标,评估各地区债务风险状况,对债务高风险地区进行风险预警。债务高风险地区要积极采取措施,逐步降低风险。对甄别后纳入预算管理的地方政府存量债务,各地区可申请发行地方政府债券置换,以降低利息负担,优化期限结构。要硬化预算约束,防范道德风险,地方政府对其举借的债务负有偿还责任,中央政府实行不救助原则。  5.建立考核问责机制。把政府性债务作为一个硬指标纳入政绩考核。明确责任落实,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要对本地区地方政府性债务负责任。地方各级政府要切实担负起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防范化解财政金融风险的责任,政府主要负责人要作为第一责任人,认真抓好政策落实。  (七)规范理财行为,严肃财经纪律。  1.坚持依法理财,主动接受监督。各地区、各部门要严格遵守预算法、税收征收管理法、会计法、政府采购法等财税法律法规,依法行使行政决策权和财政管理权,自觉接受人大监督和社会各界的监督。建立和完善政府决算审计制度,进一步加强审计监督。推进预算公开,增强政府理财工作的透明度,减少政府自由裁量权,让财政资金在阳光下运行。  2.健全制度体系,规范理财行为。要健全预算编制、收入征管、资金分配、国库管理、政府采购、财政监督、绩效评价、责任追究等方面的制度建设,扎紧制度的篱笆。要规范理财行为,严格按照规范的程序和要求编报预决算,按规定的用途拨付和使用财政资金,预决算编报都要做到程序合法、数据准确、情况真实、内容完整。  3.严肃财经纪律,强化责任追究。财经纪律是财经工作中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也是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取得成效的重要保障。地方各级政府要对本地区各部门、各单位财经纪律的执行情况进行全面检查,通过单位自查、财政部门和审计机关专项检查,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强化责任追究,对检查中发现的虚报、冒领、截留、挪用、滞留财政资金以及违规出台税收优惠政策等涉及违规违纪的行为,要按照预算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严肃处理。  四、切实做好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实施保障工作  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涉及制度创新和利益关系调整,任务艰巨,面临许多矛盾和困难。各地区、各部门要从大局出发,进一步提高认识,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上来。要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和改革创新精神,切实履行职责,加强协调配合,认真落实各项改革措施,合力推进预算管理制度改革。要坚持于法有据,积极推进相关法律法规的修改工作,确保在法治轨道上推进预算管理制度改革。本决定有关要求需要与法律规定相衔接的,按法律规定的程序做好衔接。要加强宣传引导,做好政策解读,为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财政部要抓紧制定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具体办法,印发各地区、各部门执行。各地区要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具体政策措施和工作方案,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确保改革顺利实施。  国务院                             日  (此件公开发布)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
特别链接: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我国政府预算透明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吉林大学》2012年硕士论文
我国政府预算透明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国家和地方政府财政收入逐渐增多,2010年全国财政收入83080亿元,比上年增加14562亿元,增长21.3%;同时,全国财政支出89575亿元,比上年增加13275亿元,增长17.4%。如何公平、公正、公开地规划和管理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将每一分钱都用到实处,这就需要各级政府的预算制度化、规范化、透明化。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民主法治建设日益推进,政府功能逐渐向服务型转变,财政预算的公开和透明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并逐渐得到国家和政府部门的重视,在2010年3月召开的两会上,明确提出要提高政府预算的公开程度,推进政府预算的透明,并将其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充分说明了国家和政府推行预算透明的决心和信心。但是,提高政府预算透明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的配套措施和配套改革,也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尝试,尤其是在我国现阶段,政府预算透明还比较落后,不仅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而且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也不相称,也与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民主和人民当家做主的政治制度相矛盾。为此,加快政府预算信息的公开和透明建设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基于以上原因,本文以我国政府预算透明为研究对象,对此问题进行深入而详细的分析、阐述和研讨。首先本文阐述和介绍了政府预算透明的相关理论和概念;然后较为详细地分析了我国政府预算透明的发展状况、存在的问题,并对问题存在的原因进行了探析;接着介绍了美国和法国在政府预算透明方面的先进经验和成功做法,及其对我国政府预算透明建设的启示和借鉴;最后针对我国政府预算的实际情况,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我国完善政府预算透明建设的对策和建议,为各级政府制定政策时提供参考。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学位级别】:硕士【学位授予年份】:2012【分类号】:F812.3【目录】:
中文摘要4-5Abstract5-8导论8-13 (一)研究的背景及意义8-9 (二)文献综述9-11 (三)研究的内容与方法11-13第1章 我国政府预算透明的理论释义13-20 1.1 政府预算的释义13-15 1.2 政府预算透明的含义15-17 1.3 提高政府预算透明的意义17-20第2章 提高我国政府预算透明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20-30 2.1 我国政府预算透明的实践探索20-23 2.2 我国政府预算透明存在的问题23-26 2.3 我国政府预算透明问题的原因分析26-30第3章 它山之石:西方主要发达国家政府预算透明启示与借鉴30-38 3.1 美国政府预算透明的做法和效果30-33 3.2 法国政府预算透明的做法和效果33-35 3.3 启示与借鉴35-38第4章 提高我国政府预算透明的对策建议38-45 4.1 引入先进的政府预算公开方式38-39 4.2 搭建政府预算透明建设的系统信息平台39-40 4.3 完善政府预算制度40-41 4.4 实现政府预算内容的“平民化”41-42 4.5 加强政府预算透明的监督和制约机制42-45结语45-46参考文献46-51作者简介51-52致谢52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朱大旗;;[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7年02期
焦建国;[J];财经问题研究;2001年05期
王世涛;[J];财经问题研究;2005年03期
郭彦卿;白宸;;[J];财会月刊;2009年02期
苏明;;[J];财政监督;2008年15期
常丽;;[J];财政研究;2009年01期
李红霞;;[J];财政研究;2011年01期
刘明;欧阳华生;;[J];当代财经;2010年04期
邴志刚;;[J];地方财政研究;2006年09期
李广舜;;[J];地方财政研究;2007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关绮鸿;[D];厦门大学;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美中;[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胡静;[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朱遥;[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邢浩磊;[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陈凯;[D];湖南大学;2009年
宋敬革;[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王太钢;[D];河南大学;2009年
张净瑶;[D];山西大学;2010年
谢胜男;[D];河北大学;2010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张长利;;[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9期
陈匀;;[J];现代农业科技;2010年10期
关颖;;[J];北方经济;2008年22期
于小丽;梁荣;;[J];北方经济;2010年10期
海湖;;[J];北方经济;2010年22期
董瑾;[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张衡;肖田野;;[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8年11期
王蓉,岳昌君,李文利;[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年03期
汪成楚;[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汪成楚;[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陈若英;;[A];2010年度(第八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上册)[C];2010年
戴激涛;;[A];2010年度(第八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上册)[C];2010年
赵永亮;张捷;;[A];2011广东社会科学学术年会——地方政府职能与社会公共管理论文集[C];2011年
臧雷振;;[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1年年会暨“加强行政管理研究,推动政府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王绍光;马骏;;[A];第二届中国公共预算研究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蒋永甫;;[A];第二届中国公共预算研究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刘继同;;[A];第二届中国公共预算研究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冯素坤;;[A];第二届中国公共预算研究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魏陆;;[A];第二届中国公共预算研究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吴少龙;牛美丽;;[A];第二届中国公共预算研究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吴晓晖;[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刘玉栋;[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刘汉霞;[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江依妮;[D];南开大学;2010年
刁大明;[D];南开大学;2010年
于印辉;[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冯素坤;[D];吉林大学;2011年
王强;[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吴帅;[D];浙江大学;2011年
李常理;[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孙煜华;[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李明辉;[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刘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唐珊;[D];湘潭大学;2010年
罗超群;[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顾忠恒;[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卢琳秉;[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任敬怡;[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吴依霖;[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刘育惠;[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石华;[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张亚军;[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4年05期
王淑杰;孟金环;;[J];创新;2010年04期
梁尚敏;[J];财经问题研究;1995年11期
杨时展;[J];财会通讯;1989年02期
陈旭东;;[J];财会月刊;2005年17期
张美玲;王化敏;;[J];财会月刊;2006年20期
刁节文;王铖;;[J];财会月刊;2008年23期
王雍君;[J];财贸经济;2001年10期
丛树海,周炜,于宁;[J];财贸经济;2005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刘晓亚;王士辉;高海燕;周洪枫;周爱云;张雪峰;刘春利;孟繁林;邓立志;解庆霞;曹小红;齐东晖;;[A];2008煤炭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王迎晖;[N];经济参考报;2011年
张俊伟;[N];中国经济时报;2004年
周锦尉;[N];联合时报;2008年
经济史研究学者
梁发芾;[N];中国经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关绮鸿;[D];厦门大学;2002年
袁星侯;[D];厦门大学;2002年
李萍;[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彭健;[D];东北财经大学;2005年
王源扩;[D];中国人民大学;200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程红丹;[D];武汉科技大学;2003年
郭东芳;[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龚少华;[D];西南财经大学;2006年
黄志宇;[D];吉林大学;2007年
蒋艳梨;[D];湖南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马蔡琛;[J];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学院学报;2004年09期
周一,伏霞,刘淑芩;[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李一帆;[J];瞭望;2005年Z1期
巩玉军;[J];山东经济战略研究;2005年07期
齐银昌;;[J];前沿;2006年03期
王剑;张黎群;兰晓强;;[J];财政研究;2009年08期
张晓磊;;[J];陕西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李卫民;;[J];人大研究;2009年12期
谢宜豪;;[J];财务与会计;2009年23期
郝大强;常若龙;;[J];地方财政研究;201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陈希晖;陈骏;;[A];中国会计学会审计专业委员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朱圣明;;[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1年年会暨“加强行政管理研究,推动政府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刘继同;;[A];第二届中国公共预算研究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王金秀;;[A];中国法学会财税法学研究会2007年会暨第五届全国财税法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周瑞麟;;[A];“构建和谐社会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文炳勋;;[A];“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别道学;;[A];“构建和谐社会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邓淑莲;;[A];呼吁公共预算:来自政治学、公共行政学的声音——第一届中国公共预算研究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庄丽琼;;[A];年福建省会计学会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罗明顺;向立龙;;[A];强化监督职能 发挥人大作用——2007年全省人大系统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韩世峰 颜秉光;[N];黑龙江经济报;2007年
周明华;[N];中国经济时报;2007年
孔繁来;[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年
驻印尼使馆经商处
周惠;[N];国际商报;2000年
全国政协委员 陈守义;[N];光明日报;2006年
云力;[N];上海证券报;2007年
卜海涛;[N];中国财经报;2010年
郭振纲;[N];经理日报;2007年
夏业良;[N];中国经营报;2002年
记者 杜宇;[N];新华每日电讯;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袁星侯;[D];厦门大学;2002年
欧文汉;[D];东北财经大学;2005年
王淑杰;[D];中央财经大学;2008年
高玉琢;[D];苏州大学;2008年
李萍;[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曹艳杰;[D];厦门大学;2006年
林志成;[D];厦门大学;2007年
张彦琦;[D];第三军医大学;2008年
马韵;[D];西南财经大学;2010年
刘慧;[D];复旦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傅洪春;[D];吉林大学;2012年
赵睿;[D];河北师范大学;2012年
韩彦东;[D];吉林财经大学;2012年
陈璐;[D];安徽大学;2014年
郭志祥;[D];浙江财经学院;2010年
程晨;[D];浙江财经学院;2012年
陈彬璐;[D];浙江财经学院;2012年
许春蕾;[D];上海交通大学;2010年
王伟英;[D];湖南大学;2010年
黎旭;[D];浙江财经学院;2012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政府预算透明度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