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肃过蒙屯下直译》原文及翻译


作者:陈寿
  周瑜字公瑾,庐江舒人也。从祖父景,景子忠,皆为汉太尉。父异,洛阳令。瑜长壮有姿貌。初,孙坚与义兵讨董卓,徙家于舒。坚子策兴瑜同年,独相友善,瑜推道南大宅以舍策,升堂拜母,有无通共。瑜从父尚为丹杨太守,瑜往省之。会策将东渡,到历阳,驰书报瑜,瑜将兵迎策。策大喜曰:“吾得卿。谐也。”遂从攻横江、当利,皆拔之。乃渡江击秣陵,破笮融、薛礼。转下湖孰、江乘,进入曲阿。刘繇奔走,而策之众已数万矣。因谓瑜曰:“吾以此众取吴会平山越已足。卿还镇丹杨。”瑜还。顷之,袁术遣从弟胤代尚为太守,而瑜与尚俱还寿春。术欲以瑜为将,瑜观术终无所成,故求为居巢长,欲假涂东归,术听之。遂自居巢还吴。是岁,建安三年也。策亲自迎瑜,授建威中郎将,即与兵二千人,骑五十匹。瑜时年二十四,吴中皆呼为周郎。以瑜恩信着于庐江,出备牛渚,后领春谷长。顷之,策欲取荆州,以瑜为中护军,领导江夏太守,从攻皖,拔之。时得桥公两女,皆国色也。策自纳大桥,瑜纳小桥。复近寻阳,破刘勋,讨江夏,还定豫章、庐陵,留镇巴丘。
  五年,策薨。权统事。瑜将兵赴丧,遂留吴,以中护军与长史张昭共掌众事。十一年,督孙瑜等讨麻、保二屯,枭其渠帅,囚俘万余口,还备(官亭)。江夏太守黄祖遣将邓龙将兵数千人入柴桑,瑜追讨击,生虏龙送吴。十三年春,权讨江夏,瑜为前部大督。其年九月,曹公入荆州,刘琮举众降,曹公得其水军,船步兵数十万,将士闻之皆恐。权延见群下,问以计策。议者咸曰:“曹公豺虎也,然托名汉相,挟天子以征四方,动以朝廷为辞,今日拒之,事更不顺,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刘表治水军,蒙冲斗舰,乃以千数,操悉浮以沿江,兼有步兵,水陆俱下。
  此为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矣。而势力众寡,又不可论。愚谓大计不如迎之。“瑜曰:”不然。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将军以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烈,割据江东,地方数千里,兵精足用,英雄乐业,尚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况操自送死,而可迎之耶?请为将军筹之:今使北土已安,操无内忧,能旷日持久,来争疆场,又能与我校胜负于船楫,(可)乎?今北土既未平安,加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且舍鞍马,仗舟揖,与吴越争衡,本非中国所长。又今盛寒,马无藁草。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不习水土,必生疾病。此数四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将军擒操,宜在今日。瑜请得精兵三万人,进住夏口,保为将军破之。“权曰:”老贼欲废汉自立久矣,陡忌二袁、吕布、刘表与孤耳。今数雄已灭,惟孤尚存,孤与老贼,势不两立。君言当击,甚与孤台,此天以君授孤也。
  时刘备为曹公所破,欲引南渡江。与鲁肃遇于当阳,遂共图计,因进住夏口,遣诸葛亮诣权。权遂遣瑜及程普等与备并力逆曹公,遇于赤壁。时曹公军众已有疾病,初一交战,公军败退,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瑜部将黄盖曰:“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
  然观操军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乃取蒙冲斗舰数十艘,实以薪草,膏油灌其中。裹以帷幕,上建牙旗,先书报曹公,欺以欲降。又豫备走舸,各系大船后,因引次俱前。曹公军吏士皆延颈观望,指言盖降。盖放诸船,同时发火。时风盛猛,悉延烧岸上营落。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军遂败退,还保南郡。备与瑜等复共追。
  曹公留曹仁等守江陵城。径自北归。
  瑜与程普又进南郡,与仁相对,各隔大江。兵未交锋,瑜即遣甘宁前据夷陵。仁分兵骑别攻围宁。宁告急于瑜。瑜用吕蒙计,留淩统以守其后,身与蒙上救宁。宁围既解,乃渡屯北岸,克期大战。瑜亲跨马擽陈,会流矢中右胁,疮甚,便还。后仁闻瑜卧未起,勒兵就陈。瑜乃自兴,案行军营,激扬吏士,仁由是遂退。
  权拜瑜偏将军,领南郡太守。以下隽、汉昌、刘阳、州陵为奉邑,屯据江陵。刘备以左将军领荆州牧,治公安,备诣京见权,瑜上疏曰:“刘备以枭雄之姿,而有关羽、张飞熊虎之将,必非久屈为人用者。愚谓大计宜徙备置吴,盛为筑宫室,多其美女玩好,以娱其耳目,分此二人,各置一方,使如瑜者得挟与攻战,大事可定也。今猥割土地以资业之,聚此三人,俱在疆场,恐蛟龙得云雨,终非池中物也。”权以曹公在北方,当广揽英雄,又恐备难卒制,故不纳。是时刘璋为益州牧。外有张鲁寇侵,瑜乃诣京见权曰:“今曹操新折衄,方忧在腹心,未能与将军连兵相事也。乞与奋威俱进取蜀,得蜀而并张鲁,因留奋威固守其地,好与马超结援。瑜还与将军据襄阳以蹙操,北方可图也。”权许之。瑜还江陵为行装,而道于马丘病卒,时年三十六。权素服举哀。感动左右。丧当还吴,又迎之芜湖,众事费度,一为供给。后着令曰:“故将军周瑜、程普,其有人客,皆不得问。”初瑜见友于策,太妃又使权以兄奉之。是时权位为将军,诸将宾客为礼尚简,而瑜独先尽敬,便执臣节。性度恢廓,大率为得人,惟与程普不睦。
  瑜少精意于音乐。虽三爵之后,其有阙误。瑜必知之,知之必顾,故时人谣曰:“曲有误,周郎顾。”
  瑜两男一女,女配太子登。男循尚公主,拜骑都尉,有瑜风,早卒。循弟胤,初拜兴业都尉。妻以宗女,授兵千人,屯公安。黄龙元年,封都乡侯,后以罪徙庐陵郡。赤乌二年,诸葛瑾、步骘连名上疏曰:“故将军周瑜子胤,昔蒙粉饰,受封为将,不能养之以福,思立功效,至纵情欲,招速罪辟。臣窃以瑜昔见宠任,入作心膂,出为爪牙,衔命出征,身当矢石,尽节用命,视死如归。故能摧曹操于乌林,走曹仁于郢都,扬国威德,华夏是震,蠢尔蛮荆,莫不宾服。虽周之方叔,汉之信、布,诚无以尚也。夫折冲扦难之臣,自古帝王莫不贵重,故汉高帝封爵之誓曰‘使黄河如带,太山如砺,国以永存,爰及苗裔’。申以丹书,重以盟诅,藏于宗庙,传于无穷,欲使功臣之后,世世相踵,非徒子孙,乃关苗裔,报德明功,勤勤恳恳,如此之至,欲以劝戒后人,用命之臣,死而无悔也。况于瑜身没未久,而其子胤降为匹夫,益可悼伤。窃惟陛下钦明稽古,隆于兴继,为胤归诉,乞丐余罪,还兵复爵,使失旦之鸡,复得一鸣。抱罪之臣,展其后效。”权答曰:“腹心旧勋,与孤协事,公瑾有之,诚所不忘。昔胤年少,初无功劳,横受精兵,爵以侯将,盖念公瑾以及于胤也。而胤恃此,酗淫自恣,前后告喻,曾无悛改。孤于公瑾,义犹二君,乐胤成就,岂有已哉?迫胤罪恶,未宜便还,且欲苦之,使自知耳。今二君勤勤援引汉高河山之誓,孤用恧然。虽德非其畴,犹欲庶几,事亦如尔,故未顺旨。以公瑾之子,而二君在中间,苟使能改,亦何患乎!”瑾、骘表比上,朱然及全琮亦俱陈乞,权乃许之。会胤病死。
  瑜兄子峻,亦以瑜元功为偏将军,领吏士千人。峻卒,全琮表峻子护为将。权曰:“昔走曹操,拓有荆州,皆是公瑾,常不忘之。初闻峻亡,仍欲用护,闻护性行危险,用之适为作祸,故便止之。孤念公瑾,岂有已乎?”
  鲁肃字子敬,临淮东城人也。生而失父,与祖母居。家富于财,性好施与,尔时天下已乱,肃不治家事,大散财货,摽卖田地,以赈穷弊结士为务,甚得乡邑欢心。周瑜为居巢长,将数百人故过候肃,并求资粮。肃家有两囷米,各三千斛。肃乃指一囷与周瑜,瑜益知其奇也。遂相亲结,定侨、札之分。袁术闻其名,就署东城长。肃见术无纲纪,不足与立事,乃携老弱将轻侠少年百余人,南到居巢就瑜。瑜之东渡,因与同行,留家曲阿。会祖母亡,还葬东城。
  刘子扬与肃友善,遗肃书,曰:“方今天下豪杰并起,吾子姿才,尤宜今日。急还迎老母,无事滞于东城。近郑宝者,今在巢湖,拥众万余,处地肥饶,庐江间人多依就之,况吾徒乎?观其形势,又可博集,时不可失,足下速之。”肃答然其计。葬毕还曲阿,欲北行。会瑜已徙肃母到吴,肃具以状语瑜。时孙策已薨,权尚住吴,瑜谓肃曰:“昔马援答光武云‘当今之世,非但君择臣,臣亦择君’。今主人亲贤贵士,纳奇录异,且吾闻先哲秘论,承运代刘氏者,必兴于东南,推步事势,当其历数,终构帝基,以协天符,是烈士攀龙附凤驰骛之秋。吾方达此,足下不须以子扬之言介意也。”肃从其言。
  瑜因荐肃才宜佐时,当广求其比,以成功业,不可令去也。
  权即见肃,与语甚悦之。众宾罢退,肃亦辞出,乃独引肃还,合榻对饮。因密议曰:“今汉室倾危,四方云扰,孤承父兄余业,思有桓文之功。君既惠顾,何以佐之?”肃对曰:“昔高帝区区欲尊事义帝而不获者,以项羽为害也。今之曹操,犹昔项羽,将军何由得为桓文乎?肃窃料之,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规模如此,亦自无嫌。何者?北方诚多务也。因其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权曰:“今尽力-方,冀以辅汉耳,此言非所及也。”张昭非肃谦下不足,颇訾毁之,云肃年少粗疏,未可用。极不以介意,益贵重之,赐肃母衣服帏帐,居处杂物,富拟其旧。
  刘表死,肃进说曰:“夫荆楚与国邻接,水流顺北,外带江汉,内阻山陵,有金城之固,沃野万里,士民殷富,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今表新亡,二子素不辑睦,军中诸将,各有彼此。加刘备天下枭雄,与操有隙,寄寓于表,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
  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如有离违,宜别图之,以济大事。肃请得奉命吊表二子,并慰劳其军中用事者,及说备使抚表众,同心一意,共治曹操,备必喜而从命。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权即遣肃行。
  到夏口,闻曹公已向荆州,晨夜兼道。比至南郡,而表子琮已降曹公,备惶遽奔走,欲南渡江。肃径迎之,到当阳长阪,与备会,宣腾权旨,及陈江东强固,劝备与权并力。
  备甚欢悦。时诸葛亮与备相随。肃谓亮曰“我子瑜友也”,即共定交。备遂到夏口,遣亮使权,肃亦反命。
  会权得曹公欲东之问,与诸将议,皆劝权迎之,而肃独不言。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权知其意,执肃手曰:“卿欲何言?”肃对曰:“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不足与图大事。今肃可迎操耳,如将军,不可也。何以言之?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乘犊车、从吏卒、交游士林、累官故不失州郡也。将军迎操,欲安所归?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权叹息曰:“此诸人持议,甚失孤望;今卿廓开大计,正与孤同,此天以卿赐我也。”时周瑜受使至鄱阳,肃劝追召瑜还。遂任瑜以行事,以肃为赞军校尉,助画方略。曹公破走,肃即先还,权大请诸将迎肃。肃将入阁拜,权起礼之,因谓曰:“子敬,孤持鞍下马相迎,足以显卿未?”肃趋近曰:“未也。”众人闻之,无不愕然。就坐,徐举鞭言曰:“愿至尊威德加乎四海。
  总括九州,克成帝业,更以安车软轮征肃,始当显耳。“权抚掌欢笑。
  后备诣京见权,求都督荆州,惟肃劝权借之,共拒曹公。曹公闻权以土地业备,方作书,落笔于地。周瑜病困,上疏曰:“当今天下,方有事役,是瑜乃心夙夜所忧,愿至尊先虑未然,然后康乐。今既与曹操为敌,刘备近在公安,边境密迩,百姓未附,宜得良将以镇抚之。鲁肃智略足任,乞以代瑜。瑜陨踣之日,所怀尽矣。”即拜肃奋武校尉,代瑜领兵。瑜士众四千余人。奉邑四县,皆属焉。令程普领南郡太守。肃初住江陵,后下屯陆口,威恩大行,众增万余人,拜汉昌太守、偏将军。十九年,从权破皖城,转横江将军。
  先是,益州牧刘璋纲维颓弛。周瑜、甘宁并劝权取蜀,权以咨备,备内欲自规。仍伪报曰:“备与璋托为宗室,冀凭英灵,以匡汉朝。今璋得罪左右,备独竦惧,非所敢闻,愿加宽贷。若不获请,备当放发归于山林。”后备西图璋,留关羽守。权曰:“猾虏乃敢挟诈!”及羽与肃邻界,数生狐疑,疆场纷错,肃常以欢好抚之。备既定益州,权求长沙、零、桂,备不承旨,权遣吕蒙率众近取。备闻,自还公安,遣羽争三郡。肃住益阳,与羽相拒。肃邀羽相见,各驻兵马百步上,但诸将军单刀俱会。肃因责数羽曰:“国家区区本以土地借卿家者,卿家军败远来,无以为资故也。今已得益州,既无奉还之意,但求三郡,又不从命。”语未究竟,坐有一人曰:“夫土地者,惟德所在耳,何常之有!”肃厉声呵之,辞色甚切。羽操刀起谓曰:“此自国家事,是人何知!”目使之去。备遂割湘水为界,于是罢军。
  肃年四十六,建安二十二年卒。权为举哀,又临其葬。诸葛亮亦为发哀。权称尊号,临坛,愿谓公卿曰:“昔鲁子敬尝道此,可谓明于事势矣。”肃遣腹子淑既壮,濡须督张承谓终当到至。永安中,为昭武将军、都亭侯、武昌督。建衡中,假节,迁夏口督。
  所在严整,有方干。凤皇三年卒。子睦袭爵,领兵马。
  吕蒙字子明,汝南富陂人也。少南渡,依姊夫邓当。当为孙策将,数讨山越。蒙年十五六,窃随当击贼,当顾见大惊,呵叱不能禁止。归以告蒙母,母恚欲罚之,蒙曰:“贫贱难可居,脱误有功,富贵可致。旦不探虎穴,安得虎子?”母哀而舍之。时当职吏以蒙年小轻之,曰:“彼坚子何能为?此欲以肉喂虎耳。”他日与蒙会,又蚩辱之。
  蒙大怒,引刀杀吏,出走,逃邑子郑长家。出因校尉袁雄自首,承间为言,策召见奇之,引置左右。数岁,邓当死,张昭荐蒙代当,拜别部司马。权统事,料诸小将兵少而用薄者,欲并合之。蒙阴赊贳,为兵作绛衣行滕,及简日,陈列赫然,兵人练习,权见之大悦,增其兵。从讨丹杨,所向有功,拜平北都尉,领广德长。从征黄祖,祖令都督陈就逆以水军出战。蒙勒前锋,亲枭就首,将士乘胜,进攻其城。祖闻就死,委城走,兵追禽之。权曰:“事之克,由陈就先获也。”以蒙为横野中郎将,赐钱千万。
  是岁,又与周瑜、程普等西破曹公于乌林,围曹仁于南郡。益州将袭肃举军来附,瑜表以肃兵益蒙,蒙盛称肃有胆用。且慕化远来,于义宜益不宜夺也。权善其言,还肃兵。瑜使甘宁前据夷陵,曹仁分众围宁,宁困急,使使请救。诸将以兵少不足分,蒙谓瑜、普曰:“留凌公绩,蒙与君行,解围释急,势亦不久,蒙保公绩能十日守也。”又说瑜分遣三百人柴断险道,贼走可得其马。瑜从之。军到夷陵,即日交战,所杀过半。
  敌夜遁去,行遇柴道,骑皆舍马步走。兵追蹙击,获马三百匹,方船载还。于是将士形势自倍,乃渡江立屯,与相攻击,曹仁退走。遂据南郡,抚定荆州。还,拜偏将军,领寻阳令。
  鲁肃代周瑜,当之陆口,过蒙屯下。肃意尚轻蒙,或说肃曰:“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待也,君宜顾之。”遂往诣蒙。酒酣,蒙问肃曰:“君受重任,与关羽为邻,将何计略以备不虞?”肃造次应曰:“临时施宜。”蒙曰:“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熊虎也,计安可不豫定?”因为肃画五策。肃于是越席就之,拊其背曰:“吕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遂拜蒙母,结友而别。时蒙与成当、宋定、徐顾屯次比近,三将死,子弟幼弱,权悉以兵并蒙。蒙固辞,陈启顾等皆勤劳国事,子弟虽小,不可废也。书三上,权乃听。蒙于是又为择师,使辅导之,其操心率如此。
  魏使庐江谢奇为蕲春典农,屯皖田乡,数为边寇。蒙使人诱之,不从,则伺隙袭击,奇遂缩退,其部伍孙子才、宋豪等,皆携负老弱,诣蒙降。后从权拒曹公于濡须,数近奇计,又劝权夹水口立坞,所以备御甚精,曹公不能下而退。
  曹公遣朱光为庐江太守,屯皖,大开稻田,又令间人招诱鄱阳贼帅,使作内应。蒙曰:“皖田肥美,若一收孰,彼众必增,如是数岁,操态见矣,宜早除之。”乃具陈其状。于是权亲征皖,引见诸将,问以计策。蒙乃荐甘宁为升城督,督攻在前,蒙以精锐继之。侵晨进攻,蒙手执枹鼓,士卒皆腾踊自升,食时破之。既而张辽至夹石,闻城已拔,乃退。权嘉其功,即拜庐江太守,所得人马皆分与之,别赐寻阳屯田六百户,官属三十人。蒙还寻阳,未期而卢陵贼起,诸将讨击不能禽,权曰:“鸷鸟累百,不如一鹗。”复令蒙讨之。蒙至,诛其首恶,余皆释放,复为平民。
  是时刘备令关羽镇守,专有荆士,权命蒙西取长沙、零、桂三郡。蒙移书二郡,望风归服,惟零陵太守郝普城守不降。而备自蜀亲至公安,遣羽争三郡。权时住陆口,使鲁肃将万人屯益阳拒羽,而飞书召蒙,使舍零陵,急还助肃。初,蒙既定长沙,当之零陵,过酃,载南阳邓玄之,玄之者郝普之旧也,欲令诱普。及被书当还,蒙秘之。夜召诸将,授以方略,晨当攻城。顾谓玄之曰:“郝子太闻世间有忠义事,亦欲为之,而不知时也。左将军在汉中,为夏侯渊所围。关羽在南郡,今至尊身自临之。近者破樊本屯,救酃,逆为孙规所破。此皆目前之事,君所亲见也。彼方首尾倒悬,救死不给,岂有余力复营此哉?今吾士卒精锐,人思致命。至尊遣兵,相继于道。今子太以旦夕之命,待不可望之救。犹牛蹄中鱼,冀赖江汉,其不可恃亦明矣。若子太必能一士卒之心,保孤城之守,尚能稽延旦夕,以待所归者,可也。今吾计力度虑,而以攻此,曾不移日,而城必破,城破之后,身死何益于事,而令百岁老母,戴白受诛,岂不痛哉?度此家不得外问,谓援可恃,故至于此耳。君可见之,为陈祸福。”玄之见普,具宣蒙意,普惧而听之。玄之先出报蒙:“普寻后当至。”蒙豫敕四将,各选百人,普出,便入守城门。
  须臾普出,蒙迎执其手,与俱下船。语毕,出书示之。因拊手大笑。普见书,知备在公安,而羽在益阳,惭恨入地。蒙留(孙河),委以后事,即日引军赴益阳。刘备请盟,权乃归普等。割湘水,以零陵还之。以寻阳、阳新为蒙奉邑。
  师还,遂征合肥,既撤兵,为张辽等所袭,蒙与淩统以死扦卫。后曹公又大出濡须,权以蒙为督,据前所立坞,置强弩万张于其上,以拒曹公。曹公前锋屯未就,蒙攻破之,曹公引退。拜蒙左护军、虎威将军。
  鲁肃卒,蒙西屯陆口,肃军人马万余尽以属蒙。又拜汉昌太守,食下隽、刘阳、汉昌、州陵。与关羽分土接境,知羽骁雄,有并兼心,且居国上流,其势难久。初,鲁肃等以为曹公尚存,祸难始构,宜相辅协,与之同仇,不可失也。蒙乃密陈计策曰:“今令征虏守南郡,潘璋住白帝,蒋钦将游兵万人循江上下,应敌所在,蒙为国家前据襄阳,如此,何忧于操,何赖于羽?且羽君臣,矜其诈力,所在反复,不可以腹心待也。今羽所以未便东向者,以至尊圣明,蒙等尚存也。今不于强壮时图之,一日僵仆,欲复陈力,其可得邪?”权深纳其策,又聊复与论取徐州意。蒙对曰:“今操远在河北,新破诸袁,抚集幽、冀,未暇东顾。徐土守兵,闻不足言,往自可克。然地势陆通,骁骑所聘,至尊今日得徐州,操后旬必来争,虽以七八万人守之,犹当怀忧。不如取羽,全据长江,形势益张。”权尤以此言为当。及蒙代肃,初至陆口,外倍修恩厚,与羽结好。
  后羽讨樊,留兵将备公安、南郡。蒙上疏曰:“羽讨樊而多留备兵,必恐蒙图其后故也。蒙常有病,乞分士众还建业,以治疾为名。羽闻之,必撤备兵,尽赴襄阳。大军浮江,昼夜驰上,袭其空虚,则南郡可下,而羽可擒也。”遂称病笃,权乃露檄召蒙还,阴与图计。羽果信之,稍撤兵以赴樊。魏使于禁救樊,羽尽擒禁等,人马数万,托以粮乏,擅取湘关米。权闻之,遂行。先遣蒙在前。蒙至寻阳,尽伏其精兵舳舻中,使白衣摇橹,作商贾人服,昼夜兼行,至羽所置江边屯候,尽收缚之,是故羽不闻知。遂到南郡,士仁、麋芳皆降。蒙入据城,尽得羽及将士家属,皆抚慰,约令军中不得干历人家,有所求取。蒙麾下士,是汝南人,取民家一笠,以覆官铠,官铠虽公,蒙犹以为犯军令,不可以乡里故而废法,遂垂涕斩之。于是军中震栗,道不拾遗。蒙旦暮使亲近存恤耆老,问所不足,疾病者给医药,饥寒者赐衣粮。羽府藏财宝,皆封闭以待权至。羽还,在道路,数使人与蒙相闻,蒙辄厚遇其使,周游城中,家家致问,或手书示信。羽人还,私相参讯,咸知家门无恙,见待过于平时,故羽吏士无斗心。会权寻至,羽自知孤穷,乃走麦城,西至漳乡,众皆委羽而降。权使朱然、潘璋断其径路,即父子俱获,荆州遂定。
  以蒙为南郡太守,封孱陵候,赐钱一亿,黄金五百斤。蒙固辞金钱,权不许。封爵未下。会蒙疾发,权时在公安,迎置内殿。所以治护者万方,募封内有能愈蒙疾者,赐千金。时有针加,权为之惨戚,欲数见其颜色,又恐劳动,常穿壁瞻之,见小能下食则喜,顾左右言笑,不然则咄唶,夜不能寐。病中瘳,为下赦令,群臣毕贺。后更增笃,权自临视,命道士于星辰下为之请命。年四十二,遂卒于内殿。时权哀痛甚,为之降损。
  蒙未死时,所得金宝诸赐尽付府藏,敕主者命绝之日皆上还,丧事务约。权闻之,益以悲感。
  蒙少不修书传,每陈大事,常口占为笺疏。常以部曲事为江夏太守蔡遗所白,蒙无恨意。及豫章太守顾邵卒,权问所用,蒙因荐遗奉职佳吏,权笑曰:“君欲为祁奚耶?”
  于是用之。甘宁粗暴好杀,既常失蒙意,又时违权令,权怒之,蒙辄陈请:“天下未定,斗将如宁难得,宜容忍之。”权遂厚宁,卒得其用。蒙子霸袭爵,与守冢三百家,复田五十顷。霸卒,兄琮袭候。琮卒,弟睦嗣。
  孙权与陆逊论周瑜、鲁肃及蒙曰:“公瑾雄烈,胆略兼人,遂破孟德,开拓荆州,邈焉难继,君今继之。公瑾昔要子敬来东,致达于孤,孤与宴语,便及大略帝王之业,此一快也。后孟德因获刘琮之势,张言方率数十万众水步俱下。孤普请诸将,咨问所宜,无适先对,至子布、文表,俱言宜遣使修檄迎之,子敬即驳言不可,劝孤急呼公瑾,付任以众,逆而击之,此二快也。且其决计策意,出张、苏远矣。后虽劝吾借玄德地,是其一短,不足以损其二长也。周公不求备于一人,故孤忘其短而贵其长,常以比方邓禹也。又子明少时,孤谓不辞剧易,果敢有胆而已。及身长大,学问开益,筹略奇至,可以次于公瑾,但言议英发不及之耳。图取关羽,胜于子敬。子敬答孤书云:”帝王之起,皆有驱除,羽不足忌。‘此子敬内不能办,外为大言耳,孤亦恕之,不苟责也。然其作军屯营,不失令行禁止,部界无废负,路无拾遗,其法亦美也。“
  评曰:曹公乘汉相之资,挟天子而扫群桀,新荡荆城,仗威东夏,于时议者莫不疑贰。周瑜、鲁肃建独断之明出众人之表,实奇才也。吕蒙勇而有谋,断识军计,谲郝普,禽关羽,最其妙者。初虽轻果妄杀,终于克己,有国士之量,岂徒武将而已乎!孙权之论,优劣允当,故载录焉。
}

綦江天气_“綦连猛,字武儿,代人也”阅读答案和原文翻译
綦连猛,字武儿,代人也。其先姬姓,六国末,避乱出塞,保祁连山,因以山为姓,北人语讹,故曰綦连氏。猛少有志气,便习弓马。永安三年,尔朱荣征为亲信。至洛阳,荣被害,即从尔朱世隆出奔建州,仍从尔朱兆入洛。猛父母兄弟皆在山东,尔朱京缠欲投高祖,谓猛曰王以尔父兄皆在山东每怀不信尔若不走今夜必当杀尔可走去猛以素2019-02-04 12:34:54
鲁肃扮演者_《鲁肃字子敬》阅读答案及翻译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5~9 题。  鲁肃字子敬,临淮东城人也。家富于财,性好施与。尔时天下已乱,肃不治家事,大散财货,  摽卖田地,以赈穷弊结士为务,甚得乡邑欢心。周瑜为居巢长,将数百人故过候肃,并求资粮。肃家有两囷米,各三千斛,肃乃.指一囷与周瑜,  瑜益知其奇也,遂相亲结。袁术闻其名,就署东2016-10-20 20:02:40
【推荐】鲁肃代周瑜原文及翻译-范文模板 (1页)
遂拜蒙 母,结友而别。 二、翻译: 鲁肃取代周瑜(为水军都督),前往陆口镇守,经过吕蒙驻守的屯下。鲁肃 (当时)对吕蒙还比较轻视。有人对鲁肃说:“吕将军的功名一天比一天显著, 不可以用旧眼光来看待,您应当去拜访他。”(鲁肃)就去......
鲁肃代周瑜(初中文言文阅读)
鲁肃代周瑜 鲁肃代周瑜,当之陆口,过蒙屯下。肃意尚轻蒙,或说肃曰:“吕将 军功名...
《鲁肃过蒙屯下》原文及翻译
《鲁肃过蒙屯下》原文及翻译 篇一:鲁肃过蒙屯下 鲁肃过蒙屯下翻译 鲁肃取代周瑜(为水军都督) , 当陆口驻屯,经过吕蒙所在的屯下。鲁肃(当时)对吕蒙还比较 轻视。有人对鲁肃说:“吕将军的功名一天比一天显著,不可以用旧眼 光来......
《鲁肃过蒙屯下》原文及翻译
《鲁肃过蒙屯下》原文及翻译 篇一:鲁肃过蒙屯下 鲁肃过蒙屯下翻译 鲁肃取代周瑜(为水军都督), 当陆口驻屯,经过吕蒙所在的屯下。鲁肃(当时)对吕蒙还比 较轻视。有人对鲁肃说:“吕将军的功名一天比一天显 ......
2019年中考文言文作品【鲁肃代周瑜,当之陆口,过蒙屯下》阅读练习及答案...
很多中考生一直在文言文阅读上难以取得高分,文言文阅读需要大 家做练习题,这样才能积累文言文阅读答题经验,下面为大家带来 2019 年中考文言文作品【鲁肃代周瑜,当之陆口,过蒙屯下》阅读练习 及答案,希望能帮助中考生在文言文阅读上取得......
2019年《鲁肃过蒙屯下》原文及翻译.doc
2019 年《鲁肃过蒙屯下》原文及翻译篇一:鲁肃过蒙屯下 鲁肃过蒙屯下翻译 鲁肃取代周瑜(为水军都督), 当陆口驻屯,经过吕蒙所在的屯下。鲁肃(当时)对吕蒙还比较 轻视。有人对鲁肃说:“吕将军的功名 ......
鲁肃过蒙屯下原文翻译_图文
鲁肃过蒙屯下原文翻译鲁肃过蒙屯下原文翻译原文鲁肃代周瑜,当之陆口,过蒙屯下。肃意...
(完整版)《鲁肃过蒙屯下》阅读答案(附翻译)
⑤拜:拜望,拜见。 翻译: 鲁肃取代周瑜(为水军都督),当陆口驻屯,经过吕蒙所在的屯下。鲁肃(当时)对吕蒙还比较轻视。有人对鲁肃说:“吕将军的功名一天比 一天显著,不可以用旧眼光来看待,您应当去拜访他。”(鲁肃)就去 拜访吕蒙。...
【初中文言文阅读】《鲁肃过蒙屯下》阅读答案(附翻译)_图文
酒酣,蒙问肃曰:君受重任,与关羽为邻,将何计 略,以备不虞②?肃造次③应曰:临时施宜。蒙曰: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虎 【初中文言文阅读】《鲁肃过蒙屯下》阅读答案(附翻译) 鲁肃过蒙屯下 鲁肃代周瑜,当之陆口,过蒙屯下。...
《三国志·吴志·吕蒙传》的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_图文
遂往诣蒙。酒酣,蒙问肃曰:“君受重任,与关羽为邻,将何计略,以备不虞?” 肃造次应曰:“临时施宜。”蒙 《三国志·吴志·吕蒙传》的阅读答案及原文翻 译 《三国志·吴志·吕蒙传》的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鲁肃代周瑜,当之陆口......
七年级下册语文复习之课外文言文翻译_图文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七年级下册语文复习之课外文言文翻译 2008-06-12 15:54 一、鲁肃过蒙屯下 原文:鲁肃代周瑜,当之陆口,过蒙屯下。肃意尚轻 蒙,或说肃曰: “吕将军功名日显, 不可以故意待也, 君宜顾之。”遂往诣蒙。酒酣......
七年级下册语文复习之课外文言文翻译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七年级下册语文复习之课外文言文翻译 2008-06-12 15:54 一、鲁肃过蒙屯下 原文:鲁肃代周瑜,当之陆口,过蒙屯下。肃意尚轻 蒙,或说肃曰:“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 ......
《鲁肃过蒙屯下》阅读答案附翻译
⑤拜:拜望,拜见。 翻译: 鲁肃取代周瑜 (为水军都督) ,当陆口驻屯,经过吕 蒙所在的屯下。鲁肃 (当时) 对吕蒙还比较轻视。有人对 鲁肃说:“吕将军的功名一天比一天显著,不可以用旧 眼光来看待,您应当去拜访他。” (鲁肃) 就......
《鲁肃过蒙屯下》原文及译文
《鲁肃过蒙屯下》原文及译文 《鲁肃过蒙屯下》原文及翻译 三国志· 吴志· 吕蒙传 原文 鲁肃代周瑜,当之陆口,过蒙屯下。肃意尚轻蒙,或说肃曰:\"吕将军 功名日显, 不可以故意待之, 君宜顾之。 \"遂往诣蒙。 酒酣, 蒙......
参考范文:《鲁肃过蒙屯下》原文及译文
《鲁肃过蒙屯下》原文及译文 《鲁肃过蒙屯下》原文及翻译 三国志·吴志·吕蒙传 原文 鲁肃代周瑜,当之陆口,过蒙屯下。肃意尚轻蒙,或说肃曰:\”吕将军功名日显,不 可以故意待之,君宜顾之。\”遂往诣蒙。酒酣,蒙问肃曰:\......
吕蒙传文言文翻译
鲁肃代周瑜,过蒙屯下。肃意尚轻蒙,或说肃曰:“吕将军功名 日显,不可以故意待也,...
七年级下册语文复习之课外文言文翻译
七年级下册语文复习之课外文言文翻译_语文_初中教育_教育专区。个人收集整理-ZQ 一、鲁肃过蒙屯下 原文:鲁肃代周瑜,当之陆口,过蒙屯下.肃意尚轻蒙,或说肃曰:“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 以故意待也,君宜顾之.”遂往诣蒙.酒酣,蒙......
易经原文全文_易经全文的简介
《周易》是中国哲学思想的渊薮,奠定了中国哲学的一些基本范畴,如“阴阳”,对中国人影响功莫大焉。由伏羲制卦,文王繫辞,孔子作十翼。共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易经的內容最早只是记载大自然、天文和气象等的变化,古代帝王作为施政之用,百姓用为占卜事象。至孔子作传,始为哲理的书,是儒家2021-11-19 07:00:34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全文解释】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全文请益说
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法师所译的《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和唐代三藏法师玄奘所译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着名。《心经》是怎样的一部经典呢?康熙庚戌腊月八日,为诸戒子说戒毕。次日,室中方焚香静坐,与空王老子打葛藤,而孤月、毒海、玄印、德光诸禅人,扣关作礼,请益心经大旨。余陵凭应曰:心经大旨,照见五蕴皆空即了2021-11-19 07:00:34
[陶渊明东篱采菊安贫乐道]东篱下陶渊明采菊下联
陶渊明《饮酒》诗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意思是在园地里采菊时无意中望到庐山,一种悠然之乐油然而生。上联:陶渊明安贫乐道东篱采菊下联:狱中书心留取丹心文天祥饮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2021-11-19 07:00:34
水调歌头课件ppt课件|水调歌头课件ppt
《水调歌头》 中写道,月下起舞,清影随人,清冷的月宫怎比得上人间。月光转过朱红色楼阁,贴近雕花的窗户,照着离人不能成眠。它跟人不应该有什么怨恨,为什么总是在别离时又亮又圆?教学目标:1、通过反复朗读,感受词的内容,熟读成诵。2、学会在品读重要词句中,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在想象与拓展中,感受词作的意2021-11-18 07:00:37
[滕王阁序免费课件]滕王阁序免费课件
《滕王阁序》是我国古代写景抒情、文情并茂的骈文佳篇。王勃此文因其真情实感和纯熟的艺术技巧,充分调动文字形式的积极因素,犹如一个高明的舞蹈家,全身戴着枷锁却能跳出优美的舞姿。【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骈文的两大特征——对偶与用典(2)体会文章优美的语言及表达方式2 过2021-11-18 07:00:37
【易经的作者是谁】易经的作者
《易经》原是上古卜筮的学术,但到了商、周之际,经过文王的整理和注述,把它由卜筮的范围,进入“天人之际”的学术领域,由此《周易》一书,便成为中国人文文化的基础。《易经》的作者“易更三圣”,这是秦、汉以后的作者,对于上古形成易学传统者公认的定说,也是我们现2021-11-18 07:00:37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全文解释】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全文讲记
《心经》一共有六种翻译,有一种翻译,是释迦佛说给舎利弗听,引证观世音菩萨有深的般若功夫。目次悬谈甲一、解经题(分二)乙一、经题乙二、人题甲二、释经文(分二)乙一、显了般若(分二)丙一、略标纲要(分四)丁一、能观人丁二、所行行丁三、观行境丁四、明观益丙二、广陈实义(分五)丁一、拂外疑丁二、显法体(分二2021-11-18 07:00:37
【易经入门】易经的简介
《易经》是中国古代一部神秘的著作,因为流行在周朝,所以叫《周易》,并被儒家尊为群经之首,从其编排体例及文字内容看,是占卜用书。本条目讨论宽泛的易经,即包括《易经》和《易传》在内;在古籍里仅提到名字的“连山”、“归藏”(无论是否事实存在)则不予讨论。秦始2021-11-18 07:00:37
[故乡的原风景]故乡 鲁迅阅读题答案
鲁迅的《故乡》本文通过故乡人物、环境的变化,描绘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农村的衰败、萧条、荒凉日趋破产的悲惨景象,揭示了中国农民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的苦难生活。故乡 鲁迅阅读题答案1我这时很兴奋,但不知道怎么说才好,只是说:“啊!闰土哥,——你来了?&hel2021-11-18 07:00:37
【《离骚》全文注音】《离骚》考点归纳
《离骚》通过诗人一生不懈的斗争和身殉理想的坚贞行为,表现了诗人为崇高理想而献身祖国的战斗精神一、重点词语1 掩涕:长太息以掩涕兮(掩面拭泪)2 谇:謇(jiǎn)朝谇(suì)而夕替(谏争)3 替:謇朝谇而夕替(废弃,贬斥)4 虽:虽九死而未悔(纵然,即使)5 众女:众女嫉余之蛾眉兮(2021-11-16 07:00:35}

孙权劝学教案
  孙权劝学教案(一):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文学常识
  2、掌握文言字词
  3、透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的神态、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4、物塑造,正面描述与侧面描述相结合及比较手法的运用。
  5、学无止境,开卷有益,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与《伤仲永》比较)
  重点:
  1、字词。(本文是略读课文,字词部分以课外准备、课内教授相结合)
  2、品读对话,分析人物形象。
  难点:联系课文、生活,让学生真正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的道理。
  教学设想:
  1、学生在课下借助工具书自渎课文,对字词自读质疑。
  2、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神态、心理。
  3、品读对话,分析人物形象。
  课时:1课时
  预习:
  熟读课文,利用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课文,并记下疑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以关羽导入,引出吕蒙。
  多媒体展示关羽图片,以“败走麦城”的故事,引出吕蒙。
  二、介绍《资治通鉴》和司马光。
  透过预习《孙权劝学》,你们觉得《资治通鉴》就应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明确:了解文学常识的目的是:丰富我们的文学知识和修养,并给我们带给进一步学习、看书的基础。
  三、全班朗读全文。
  用幻灯片打出几个就应注意的读音。
  四、字词过关。
  昨日已经让同学们利用课下注释和工具书预习课文了。下面,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一下大家的重点字词和字词疑点。
  1、每个小组至少提出3个重点字词,并解释词义。
  2、提出在翻译过程中遇到的字词疑难点。
  ——给学生2分钟的交流时间,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回答。
  五、翻译全文。
  请一个同学翻译全文。其他同学认真听。注出翻译不恰当的地方和翻译得精彩的地方。
  (教师总的指导)
  六、分析人物形象。
  了解了课文之后,我们回过头来想一想。吕蒙为什么能够打败关羽呢?——学习。
  在这个过程中,谁起了重要作用呢?——孙权。
  请大家再次深入地阅读课文,想一想孙权、吕蒙是什么样的人(分析人物形象)?从哪里能够看出来?(以小组为单位讨论)
  孙权——
  吕蒙——
  我们在《最后一课》中学了很多描述人物的方法(外貌、语言、动作、神态)。那么,在这篇课文中,主要采取了什么描述方法呢?
  ——对话。我们明白对话是人讲的话,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语气、不同的语言、不同的神态。请我们同学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朗读,一个人扮演一个主角。试着把握课文中人物的感情、语调。
  请几个小组来读一读,互相交流。
  七、总结。
  这是的一篇关于劝学和学习的文章。我想我们大家要反问一下自己:我是一个好学的人吗?我正在用学习完善、发展自己吗?如果学了这篇课文,同学们能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那么我们最重要的目的也就到达了,司马光也能够含笑九泉了!
  八、作业。
  1、小练笔(任选一题):
  (1)仔细阅读课文,想想吕蒙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
  (2)小作文《当吕蒙碰到方仲永》
  2、新学案第15课。
  孙权劝学教案(二):
  教学资料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
  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
  2.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
  1.能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正确断句和停顿。
  2.透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三)情感目标
  学生能够懂得学无止境,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
  教学重点、难点
  1.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2.联系生活,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激趣引读
  1.故事导入
  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己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
  2.作品介绍
  本文选自《资治通鉴》,题目是编者加的。《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注释。)
  二、读译课文,理解文意
  1.读一读
  (1)认读:读准字音、停顿、节奏、表情,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2)全班齐读。
  (3)解读:边大声朗读课文边根据课下注释逐句理解课文大意,有不理解的,同桌能够相互讨论。
  (4)释疑:交流讨论不理解的语句。
  (5)故事复述。
  2.议一议
  主要讲了孙权劝吕蒙学习的故事,孙权为什么“劝”,是怎样“劝”的,“劝”的结果怎样?请仔细揣摩文章中人物对话的语气来谈。
  (1)卿今涂掌事,不可不学!”(语气坚决果断,神态郑重严肃,既严要求,又充满关心、期望,期望吕蒙能胜大任。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耳”(前一句表反问语气,对吕蒙辞学有责备、恼怒之意,后一句则说得语重心长,言辞恳切,足见对吕蒙的关心、爱护。)
  (3)“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从自己的切身体会来谈,现身说法,神情激动,语气殷切。)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既感到十分惊讶,又由衷为吕蒙的进步感到高兴,惊异、赞许之态呼之欲见。)
  (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表示感叹语气,并非对鲁肃不满,而是表现出吕蒙对自己才略长进后感到很自豪、自得。)
  三、模仿表演,体验反思
  1、模仿表演
  请三位同学分主角扮演孙权、吕蒙与鲁肃,然后进行对话表演。要注意模仿人物语气,体会说话时人物的心境,演完后学生作点评。
  2、体验反思
  这个故事给你有什么启示呢?
  四、总结存储,课外延伸
  1、总结存储
  本文透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的道理。本文以对话为主,用不多几句话,就使人受到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2、课外延伸
  ①解释“吴下阿蒙”“刮目相待”并造句。
  “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的意思。此刻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能够用此语。
  ②写一篇读后感,谈谈学了本文后你的体会。
  ③课后背诵全文。
  板书设计
  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
  不可不学,学习的必要性,正面描述
  劝,现身说法,学习的可能性,人物对话
  结友而别,鲁肃的言行,侧面烘托
  孙权劝学教案(三):
  孙权劝学教案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揣摩想像人物当时的语气、神态和心理活动。
  2、品味语言,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
  3、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提高自学潜力。
  学习重点、难点:
  1、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并能读出人物不同的语气语调。
  2、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
  学习安排:二课时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㈠了解作品:
  ㈡、读译课文,理解文意
  1、读一读: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停顿、节奏、表情,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根据提示,读出下面句子的正确的语气。
  A\'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B\'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句。强调学的目的,有责怪的语气。)
  C\'卿言多务,孰若孤?\'(反问句。否定吕蒙托辞的理由。要重读强调。)
  D\'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感叹句,惊讶赞叹的语气)
  E\'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感叹句,带有自豪的语气。)
  2、译一译:圈点勾画,粗通文意,尝试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①疑难词语探究: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文中理解有困难的词句或文言常用词语。以提问形式在班内交流,教师适当提示、指导。
  ②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a蒙辞以军中多务。应理解为:“蒙以军中多务辞,以:拿,用,介词。
  b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应理解为:长兄怎样明白这件事这么晚啊!何:怎样,为何。
  c刮目相待: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也作“刮目相看”:刮:擦。摩。刮目:擦眼。待:相看待。
  3、议一议:
  ①鲁肃为什么会对吕蒙“刮目相待”
  ②吕蒙学有所成,课文直接表现这一点没有是怎样证明的
  ③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⑥“刮目相待”后,鲁肃有何举动说明了什么
  (与吕蒙结友,说明鲁肃对吕蒙的赏识、认可。)
  二、导学过程
  ㈠、小组展示
  ㈡合作探究,互动释疑
  1、合作探究:
  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表现了鲁肃怎样的感情
  ②“士别三日,……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表现了吕蒙怎样的心境
  ③“刮目相待”后,鲁肃有何举动说明了什么
  2、互动释疑:四人小组提问释疑,全班交流解决。
  四、模仿表演,体验反思
  1、模仿表演:
  2、体验反思:
  你怎样看待吕蒙读书迅速长进这一事情?这对你有什么启示呢?
  五、总结存储,课外延伸
  1、总结存储:2、课外延伸:
  ①解释“吴下阿蒙”“刮目相待”并造句。
  《孙权劝学》【拓展阅读】
  鲁肃过蒙屯下
  鲁肃代周瑜,当之陆口,过蒙屯下。肃意尚轻蒙,或说肃曰:“吕将军功名日显,不能够故意待也,君宜顾之。”遂往诣蒙。酒酣,蒙问肃曰:“君受重任,与关羽为邻,将何计略以备不虞”肃造次应曰:“临时施宜。”蒙曰:“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熊虎也,计安可不豫定”因为肃画五策。肃于是越席就之,拊其背曰:“吕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遂拜蒙母,结友而别。时蒙与成当、宋定、徐顾屯次比近,三将死,子弟幼弱,权悉以兵并蒙。蒙固辞,陈启顾等皆勤劳国事,子弟虽小,不可废也。书三上,权乃听。蒙于是又为择师使辅导之其操心率如此。(《三国志吕蒙传》节选)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过:(2)诣:(3)就:
  (4)悉:
  2.用“/”给下列句子断句。
  于是又为择师使辅导之其操心率如此
  3.句子翻译
  (1)将何计略以备不虞
  译文:
  (2)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
  译文:
  4.鲁肃为什么和吕蒙“结友”?
  答:
  5.联系课文《孙权劝学》,谈谈你对吕蒙的看法。
  4、两文都是谈学习的,共涉及四个人,读完后你得到什么启发?请写在下面横线上。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写一篇读后感.谈谈学了本文后你的体会。
  ③课后背诵全文。
  孙权劝学教案(四):
  教学目的
  1.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2.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4.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重点、难点
  重点:
  (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3)理解文章的资料和主旨。
  难点: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学时间:一课时
  一、课文导入。
  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己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
  二、简介作者作品。
  1.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公集})。
  2.《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带给历史经验和教训的。
  三、学生齐读课文。
  1.掌握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但当涉猎:只见往事:明白以为:认为吴下阿蒙刮目相待
  2.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
  应理解为:“蒙以军中多务辞,以:拿,用,介词。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长兄怎样明白这件事这么晚啊!何:怎样,为何。
  四、学生自读课文,理清课文情节。
  1.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资料是什么?
  劝学。
  2.吕蒙理解了孙权的推荐吗?
  辞十就学。
  3.课文是怎样表现目蒙学习的效果的?(透过吕蒙与鲁肃的'“议论”来表现的。)
  4.鲁肃与吕蒙一番交谈后,有何举动?结友。
  5.概括情节:劝学~就学一议论~结友。
  6.思考:课文在情节的处理上有什么特点?
  理解:①详写“劝学”、“议论”,尤以“议论”为甚;“就学”、“结友’测一笔带过。
  ②正面写“劝学”经过,透过“议论”之后用鲁肃的惊叹,从侧面写吕蒙学业的长进。
  ③情节以人物对话为主。
  五、分析对话,体会人物形象。
  1.请一位同学朗读孙权的话。
  思考讨论:
  ①“不可不学!”写出了怎样的口气?表现了怎样的心理?
  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不可置否,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可见关心、厚望。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表达了怎样的心态?
  “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
  ③“卿言多劳,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样说有何作用?
  现身说法,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说明:这番劝言,表现出孙权的善劝。既有严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期望,既责备吕蒙的不争、无志,又透出关怀爱护之心,那种庄重而语重心长的神态斑然可见。
  2.请两位同学分主角朗读蒙、肃对话,要求尽量读难说话时的语气语调。
  思考讨论:
  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
  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值不自禁地发出赞叹。这句话从侧面反映目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情绪?
  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并不是埋怨鲁肃,“乎”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
  3.齐读全文,思考:孙、蒙对话与蒙、肃对话在情调上有区别吗?清说明。
  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显得郑重亲切,证明了君臣的关系;蒙、肃皆为同僚,对话则有一种调侃的趣味蕴含其中。
  六、背诵课文。(可当堂检查)
  七、说话训练:谈谈你学了这篇课文后有何感受。
  要求:注意语言表达要清楚,有条理。
  八、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一、二。
  板书设计:
  孙权劝学
  《资冶通鉴》
  劝学:辞~就(恳切、关心)
  议论:非复吴下阿蒙(惊异、赞叹)
  何见事之晚(自得、自豪)
  孙权劝学教案(五):
  【自读导言】
  自读要求
  1.朗读课文,正确断句、停顿;
  2.理解文章大意;
  3.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像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
  4.领悟并学习文章在艺术上的主要特色。
  学习侧重点
  1.朗读要读出人物的不同语气,并能熟读成诵;
  2.学习文章以下几点:语言上的言简意赅,选材上的详略得当,人物塑造上的正面描述与侧面描述相结合及比较手法的运用。
  (解说:本单元提示中明确要求"理解各篇文章的资料,注意它们各自的写法",故"自读导言"旨在引导学生以读为突破口,在理解大意的基础上,体会课文艺术上的特色。)
  【自读程序】
  1.初读。整体感知课文,有不认识的字查工具书解决,结合注释粗晓大意。教师适时点拨作者及《资治通鉴》的有关常识。
  2.速读。理清故事情节的发展状况。
  3.竞读。看哪位同学将对话的语气读得最到位。
  4.研读。读自"及鲁肃过寻阳"至文末一段,思考吕蒙有了怎样的变化,给人怎样的启示。
  5.背诵。
  (解说:以上的程序设计体现了读思结合的阅读原则。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借速读来加深对课文故事情节发展的认识。如:孙权劝吕蒙学习,吕蒙是一开始就立刻听从的吗他本人在学习前后有何变化是怎样表现出来的竞读则既检验了同学们对人物语气的把握状况,又是对朗读水平的一种促进与提高。第四步的研读则重在让学生体会孙权的"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中的"益处"是怎样在吕蒙身上体现的,并使学生联系自身实际,谈对读书的认识,激起他们对读书学习的兴趣。最后的背诵是对以上四步阅读的一个总结深化,使阅读过程中的诸多收获得以巩固与积累。)
  【自读点拨】
  1.资料补充
  孙权(182-252),字仲谋,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三国时吴国的建立者。
  吕蒙(178-219),字子明,汝南富陂(今安徽省阜阳县南)人,三国时吴国名将,从孙权攻占各地后随周瑜等破曹于赤壁,又定计取荆州,擒关羽。授南郡太守,封居陵侯。
  2.重难点分析
  ①以对话为刻画人物的主要手段。
  文章篇幅短小,通篇主要记录人物的几次对白,却传神生动地塑造出了三个艺术形象。先看孙权。作为吴国之王,他能够关心下属,鼓励吕蒙要多学习:"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气比较坚定有力。当吕蒙找借口推辞时,他不急不恼,推心置腹地说:"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先声明要求他读书的目的并非使他弃武从文,成为书生,而是在博览群书中了解历史,从中汲取经验教训,增加自己的见识与才智,这种循循善诱的亲切语气已令人十分感慨。之后他又针对吕蒙所谓"军中多务"的借口,进一步开导,现身说法:"卿言多务,孰若孤"这是明摆着的事实。"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用自己的亲身感受来劝导吕蒙--读书大有益。孙权丝毫未摆当权者的架子,不以威压的方式逼迫吕蒙去读书,这一番娓娓道来的谈话却更令人信服。他的谈话是亲切的,朋友式的,具有长者而非王者的风范。再看吕蒙。读书使吕蒙的言谈大有智慧,所以鲁肃的语气重在惊叹:"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吕蒙也仅说了一句话:"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话中既有对鲁肃大惊小怪的不以为然,更有一种书中多阅历,胸中有丘壑的自信,令人油然而生一种敬羡之情。
  ②除正面记言外,对吕蒙这一形象还运用了侧面烘托及比较的手法。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鲁肃正是一个跳出庐山的旁观者,吕蒙读书的功效是透过他的话从侧面展现出来的,他的惊叹衬托出了吕蒙今非昔比的事实。而话中的"吴下阿蒙"又将吕蒙的过去与此刻进行了一个纵向的比较,得出了"变"的结论,而吕蒙之"变"的核心正是"才略"的猛增。
  ③文章材料取舍精当,详略安排得当。
  课文以对话为主,其他资料均一带而过,或简说,或不说。如对吕蒙的学习状况,仅以"蒙乃始就学"一句加以概括,至于他读了哪些书,又如何用功的只字未提。后文中吕蒙二人的谈话,只用一句"与蒙论议"来交代,两人谈论的是什么话题,吕蒙的哪些见解让鲁肃起敬的都略去不写。详略的安排十分精当。
  ④语言精练,情节发展环环相扣,自然而紧凑。
  人物的语言简洁而传神,极富表现力,毫无冗繁之处。其中的"吴下阿蒙"、"刮目相待"更是因其言简意丰而流传运用至今。除对话外的其他语言也十分简省而意赅。情节发展上,孙权的刻意劝学终使吕蒙就学,他就学后的渊博学识又使鲁肃惊叹,吕蒙又紧承其叹发出"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的自信之语,上下文衔接自然,前因后果,井然有序。
  (解说:本点拨资料首先以补充资料的形式将课文注释中尚未交待的资料展示出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其他则重在帮忙学生完成"自读导言"中的自读要求4和学习侧重点2,目的是使学生透彻地理解课文资料,认清人物形象,帮忙其从艺术上掌握文章的特点,以便于在写作中模仿和借鉴。)
  【自读思考】
  l.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
  ①卿今当涂掌事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③卿言多务,孰若孤
  2.解释文中的两个成语
  吴下阿蒙刮目相待
  3.下面的短文出自《三国志•吕蒙传》,将其与课文中的"及鲁肃过寻阳.........结友而别"一段作比较阅读,说说两文的异同点。
  鲁肃代周瑜,当之陆口,过蒙屯下。肃意尚轻蒙,或说肃曰:"吕将军功名日显,不能够故意待也,君宜顾之。"遂往诣蒙。酒酣,蒙问肃曰:"君受重任,与关羽为邻,将何计略,以备不虞"肃造次应曰:"临时施宜。"蒙曰:"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熊虎也,计安可不豫定"因为肃画五策。肃于是越席就之,拊其背曰:"吕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於此也。"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4.以下诗句、格言都是与读书、学习有关的,结合文中吕蒙的变化,写出自己对读书的认识与感想。
  ①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②书到用时方恨少。
  ③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④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⑤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⑦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⑧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⑨知识就是力量。
  ⑩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解说:第1、2题考查学生对重点字词的掌握状况;第3题做初步拓展,以比较阅读的形式,换个角度去分析课文;最后一题则进一步拓展深化为谈对读书的认识与看法,这三个题目是按由浅入深,由窄而宽的顺序设计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既要走进课文,又能跳出课文。既会读,又练写。)
  参考答案:
  1.①卿:古代君对臣、上级对下级、长辈对晚辈以及朋友之间表示亲切的第二人称。当涂:当道,当权。
  ②孤:古时王侯的自称。博士: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③孰若:哪里比得上。
  2.吴下阿蒙:比喻学识尚浅。刮目相待:表示用新眼光看人。
  3.相同点:都写出了吕蒙的变化及鲁肃的赞叹之意。
  不同点:
  ①课文主要记言,而本文则既有语言,又有人物的动作及心理描述。
  ②课文突出的是吕蒙的变化,而本文还表现出了鲁肃对吕蒙的态度由轻视而叹服的变化。
  ③课文略去了两人谈话的资料,此处则作了清楚的交代。
  4.略
  孙权劝学教案(六):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知识与技能
  (1)、朗读课文,正确掌握句子停顿。
  (2)、利用课文注释读懂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3)、在熟读的基础上,理解文章资料和中心。
  (4)、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文章开卷有益的主旨,培养学生主动求知的兴趣,让每位学生都能成为“乐知者”。
  重点与难点
  (1)、理解、运用文中的成语“吴下阿蒙”、“刮目相待”。
  (2)、理解文章主旨。
  (3)、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4)、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自读质疑、合作探究法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入课文
  (利用多媒体)
  1、播放歌曲《滚滚长江东逝水》。
  2、播放动画故事《司马光砸缸》
  3、显示春秋时代的一个故事: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根据以上三则资料,提问:(多媒体显示)
  (1)、由这首歌你想到了什么?
  学生回答:这首歌是《三国演义》的主题曲,我们能想到有关三国的一些人物和故事。
  (2)、对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大家都十分熟悉,那么,谁明白司马光是怎样的一个人?
  (指名同学介绍)
  (3)、请哪位同学用现代汉语说说这则故事的意思?这则小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学生回答老师总结:这是师旷劝晋平公学习的一个小故事。这个故事中的师旷很巧妙地点明,老年时读书虽然赶不上少年和壮年时,但与摸黑走路相比较,还是好得多。从而成功地说服了晋平公,到达了劝学的目的。
  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活到老,学到老。人生学无止境,任何时候都就应抓紧学习。同时也说明,开卷有益的道理。
  导语: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的确,乱世出英豪。三国,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涌现了一大批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曹操、刘备、孙权,三足鼎立,可谓水火不容。然而,曹操又曾说过,“生子当如孙仲谋”。孙权究竟有何德何能,竟能得到对手曹操的称赞。对于孙权,也许我们更多的是了解他当帝王的一面,这天我们就透过学习《孙权劝学》,来看看他生活中的另外一面。
  (多媒体显示课题)《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
  二、作家、作品、人物简介(多媒体显示)(提醒学生注意划线部分)
  1、司马光(1019??1086),北宋杰出的史学家和散文家,字君实,陕州夏县涑(sù)水乡(今山西运城安邑镇东北)人,世称“涑水先生”。自幼嗜学,尤喜《左氏春秋》;及长,学识更为渊博。仁宗(赵祯1023--1063,北宋第四代皇帝)宝元(1038——1040)初中进士,英宗(赵曙1064——1067)继位前任谏议大夫,神宗(赵顼,1068——1085)熙宁(1068——1077)初拜翰林学士(唐时始设此官,相当于皇帝的秘书兼顾问,参予机要,宋代以后权位日低)、御史中丞(官名,始于周期,东汉以后专司弹劾之任)。他在政治上是保守派,顽固地反对王安石的变法,因而曾自请任西京御史台(御史府长官),退居洛阳十五年,专门从事《资治通鉴》的编撰。哲宗继位后任尚书左仆射(yè)(秦始设,后分左右,即正副宰相),上任后立即废除新法,数月后,卒。追赠太师,温国公,谥(shì)文正,著作收在《司马文正公集》中
  2、《资治通鉴》简介
  《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北宋司马光撰。294卷,又考异、目录各30卷。司马光初成战国至秦二世八卷,名为《通志》,进于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奉命设书局继续编撰,至神宗元丰七年(1084)完成,历时19年。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全书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取材除十七史以外,尚有野史、传状、文集、谱录等222种。帮忙编撰者有刘??、刘恕、范祖禹等,各就所长,分段负责,先排比材料为“丛目”,再编成“长编”,然后由司马光总其成,删订定稿。资料以政治、军事为主,略于经济、文化。全书贯1362年史事,有“考异”以明取材不同之故,有“目录”以备查阅之用,为历史研究工作带给了较系统而完备的资料。注释主要有宋末元初人胡三省的《资治通鉴音注》。清初严衍著《资治通鉴补正》,为《通鉴》拾遗补缺,刊正错误,也做了一些工作。
  3、关于吕蒙
  吕蒙(178??219),三国汝南富陵(此刻安徽省阜南县东南)人,字子明。少依孙策部将邓当,当死,代领其部属。从孙权攻战各地,任横野中?将,后随周瑜、程普等大破曹操于赤壁。初不习文,后听从孙权劝告,多读史书、兵书,鲁肃称其“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鲁肃卒,代领其军,袭破蜀将关羽,占领荆州。不久病死。
  三、正课
  (一)、读一读
  1、老师范读或多媒体播放课文朗读录音。
  2、学生自由朗读,注意朗读停顿,准确断句。
  3、学生再读课文,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如:(1)、“卿今涂掌事,不可不学!”(语气坚决果断)
  (2)、“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感叹句,惊讶的语气)
  (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反问句,指责中带有自豪的语气)
  (二)、译一译
  1、参考注释,根据平时的积累,疏通文义,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1)、重点字词:〔初〕当初。〔谓……曰〕对……说。〔掌事〕掌管国家大家。〔孰若〕与……相比如何。〔遂〕于是,就。〔但〕只但是。
  (2)理解下面句子含义。
  a、蒙辞以军中多务。应理解为:蒙以军中多务辞。这是一个状语后置的句子。以:拿,用,介词。
  b、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应理解为:长兄怎样明白这件事这么晚啊!何:怎样,为何。
  c、刮目相待: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也作“刮目相看”:刮:擦。摩。刮目:擦眼。待:相看待
  (3)根据学生翻译状况教师进行修正补充。
  (三)议一议
  1、吕蒙是怎样从“吴下阿蒙”而变为让人“刮目相待”的
  (听从了孙权的劝告,“就学”。)
  2、孙权又是怎样劝学的体会他的语气、神态和心理。
  (1)、“卿今涂掌事,不可不学!”:语气坚决果断,神态郑重严肃,既严要求,又充满关心、期望,期望吕蒙能胜大任。(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耳”:前一句表反问语气,对吕蒙辞学有责备、恼怒之意,后一句则说得语重心长,言辞恳切,足见对吕蒙的关心、爱护。
  (3)、“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从自己的切身体会来谈,现身说法,神情激动,语气殷切。
  3、鲁肃为什么会对吕蒙“刮目相待”
  (因为他从与吕蒙的谈话中,发现吕蒙才略大增,与先前的“吴下阿蒙”判若两人。)
  4、吕蒙学有所成,课文直接表现这一点没有是怎样证明的
  (没有直接表现吕蒙的才学大增,学有所成,而是从鲁肃的言语中侧面证明的。)
  5、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因为状况是在不断变化,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6、“刮目相待”后,鲁肃有何举动说明了什么
  (与吕蒙结友,说明鲁肃对吕蒙的赏识、认可。)
  7、孙、蒙对话与蒙、肃对话在情调上有区别吗
  (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显得郑重亲切,证明了君臣的关系;蒙、肃皆为同僚,对话则有一种调侃的趣味蕴含其中。)
  (四)练一练
  1、解释“吴下阿蒙”、“刮目相待”并造句。
  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的意思。此刻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能够用此语。
  刮目相待: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别人,要估计到别人的进步。也作“刮目相看”。刮:擦。
  (造句随堂提问)
  2、读了本文你有什么感受呢?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作为肩负建设祖国重任的中学生来说,知识对我们重要性是可想而知的。那么,我们就应怎样对待这天的学习生活呢。联系课文,把自己的感想写出来。
  四、课堂小结
  本文透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本文在写作上以对话为主,言简意赅,生动传神,富于情味。寥寥数语,就使人感受到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期望同学们多读书,不断完善自己。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
  六、板书设计(略)
  孙权劝学教案(七):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本文节选自《资治通鉴》,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根据新课程标准让学生能“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资料”“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培养学生在课堂内外讨论问题,用心发表自己的看法”的理论,将本课设计为:应引导学生正确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以学生表演故事情节,多角度评价表演,形象地感知人物语言和人物形象为主,教师用心参与,适时点拨为辅的教学形式。另外,可将吕蒙与方仲永作比较,进行延伸迁移,贯彻“培养学生构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理论。
  教学目的1、了解司马光和《资治通鉴》;
  2、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了解文言语气词所表示的不同语气;
  3、在课堂上透过听读,小组讨论归纳出全文的情节,让学生学会抓住关键语句,理清文章的线索。
  4、与《伤仲永》的比较阅读培养了学生知识的迁移潜力。
  重点难点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3、理解文章的资料和主旨。
  4、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具多媒体
  教学方法1、朗读法。根据本文以对话为主的特点,引导学生反复朗读。
  2、表演法。将本课设计为以学生表演故事情节,教师适时点拨教学形式,领会文中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再现人物形象。
  3、讨论法。培养学生在课堂内外讨论问题,用心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基本资料补充资料
  一、导入
  1、说到三国这段历史正如歌中所唱:“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确实在三国时期出现了一批英雄人物,如曹操、刘备、孙权,真可谓三国鼎立水火不溶,但曹操又曾说过这样的话:“生子当如孙仲谋”,孙权到底何德何能,竟能得到对手曹操的佩服,对于孙权,我们了解他当帝王的一面,这天我们了解他的其他方面。板书《孙权劝学》
  2、简介《资治通鉴》及作者司马光(课件显示,由学生看注释一齐填入关键词语)
  资治通鉴,由司马光支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三国到五代1362年的历史。
  司马光,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二、整体感知
  1、听配乐范读,整体感知全文。
  2、对照注释,自读理清课文情节。(显示问题,允许讨论)
  (1)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资料是什么?(劝学)
  (2)吕蒙理解了孙权的推荐吗?(辞学——就学)
  (3)课文是怎样表现目蒙学习的效果的?(透过吕蒙与鲁肃的“议论”来表现)
  (4)鲁肃与吕蒙一番交谈后,有何举动?(大惊——结友)
  (板书)
  孙权劝学
  吕蒙辞学——就学
  鲁肃大惊——结友
  概括情节:孙权劝学(详写)——吕蒙就学(略写)——鲁肃赞学(侧面描述)。
  3、课件显示重要字词,疏导理解。
  (1)当途:当道,当权
  辞:推辞
  治经:研究儒家经典
  涉猎:浏览群书,不作深入研究
  见往事:了解历史。
  (2)a、蒙辞以军中多务。
  b、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c、孰若孤?
  d、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三、品味语言
  1、学生分别扮演孙权与吕蒙,模拟人物进行对话,讨论孙权说这些话,该以什么神态、语气说。
  2、同学分别谈谈他们对三句话的理解,主要说说就应运用什么语调,语速,读出什么情感来,以贴合人物身份,能到达规劝目的,谈完试读。(课件显示三句话)
  3、孙权劝学,语重心长,循循善诱。吕蒙在他的感召下就学,效果如何?
  (全班分成两组同学分主角朗读,看谁的语气语调揣摩得更准。)
  4、吕蒙读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透过谁的所见所语来写?
  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5、思考:孙、蒙对话与蒙、肃对话在情调上有区别吗?
  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显得郑重亲切,证明了君臣的关系;蒙、肃皆为同僚,对话有一种调侃的趣味蕴含其中
  四、说话训练
  1、比较方仲永和吕蒙的变化,你有什么样的启示?
  吕蒙:当涂掌事,乃始就学。年长乃学,学有所成
  方仲永:五岁能诗,贤于材人远矣。少年不学,一事无成。
  2.当堂交流评点。
  五、总结
  本文透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期望同学们多读书,读好书,让好书伴大家健康快乐的成长。
  六、布置作业
  根据下面情境写一段文字
  有一位同学,学习很好,成绩也很优异,但她不爱劳动,你准备用你的语言艺术来规劝她。联系你从《孙权劝学》中学到的规劝技巧,写一段文字。(300字以上)一、课前三分钟(学生讲三国中的小故事)
  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三、正课
  检查预习
  1、文学常识。
  2、朗读课文(老师范读或听录音后,学生朗读)
  一小组朗读,其他小组订正,朗读后合作讨论理清课文情节,归纳出本课应掌握的字词
  3.课文注释补充。以打擂台的形式,小组间互相挑战文中的翻译,从而归纳出各段落的重点词语。
  4.再次朗读课文,、熟读、读出味道。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读出人物的情绪,语气。
  (1)"不可不学!"(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不容推辞,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又可见关心、厚望。)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略带责备的意味。)
  (3)"卿言多务,孰若孤?"(反问句,语重心长,言辞恳切.鼓励吕蒙求学。)
  5.提问:吕蒙读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透过谁的所见所语来写?
  讨论并归纳:透过鲁肃所见所语来写。
  (1)"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感叹句,要选出惊讶不解的语气。)
  (2)"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反问句,指责中带有自豪的语气。)
  6、解释"吴下阿蒙"并造句。解释"刮目相待"并造句。
  板
  书
  设
  计不可不学(必要性)
  孙权:劝学涉猎、见往事(方法,目的)
  孤常读书(现身说法)
  吕蒙:辞学——就学
  论议简单调侃
  鲁肃:大惊——结友
  孙权劝学教案(八):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孙权劝学》讲的是孙权劝说东吴大将吕蒙认真学习的故事,选自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本文用语不多,但文章简练生动,能在寥寥数语中描摹出人物说话时的口吻、情态和心理,人物个性鲜明,跃然纸上,堪称人物语言描述的精品之作。同时文章宣扬了一种谦虚好学,重视阅读的昂扬向上的思想,具有极强的教育价值。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确立
  该课总得来说在名人单元,而且又是一篇文言文,对文言文的教学我们应重视落实字词和朗读的培养,能够说是文言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决定的。有鉴于此,我把本文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运用多种形式的朗读,理解文章资料,了解一些文言的实词、虚词的意思。
  (2)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分析对话,体会人物形象。
  (3)理解“读书求知的可贵”
  三、教学设想
  针对这一教学目标,在这一节课的教学中,我想体现一种新的文言文教学思路。我认为就应是吟诵为本、注重基础、合作探究、适当运用。“吟诵为本”,即抓住文言文的特点,让“读”贯穿课堂始终,“注重基础”,即关注学生文言文学习可持续发展潜力的培养,让学生透过扫清字词障碍,自主学习简单的文言文,增强文言文的阅读兴趣和阅读潜力。“品味探究”,即不把文言文当古汉语来教,而把文言文当美文来学,让学生增强文学欣赏潜力。“适当运用”,即让学生能根据文章的情节、资料、人物性格等信息进行合理的想象、运用,对文本进行创造性阅读。本文作者为了突出“孙权劝学”,对材料进行了剪辑处理,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为学生的创造性阅读带给了条件。
  其次,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自主的体验、探究,让学生自主的与文本、教师和其他同学进行对话。因为本文是自读课文,因此这节课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为主,教师起引导作用,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对一些重要知识点加以归纳、总结。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激趣
  现代课程论认为,语文教学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找出教材资料中的情感因素,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欲望,为此,在课初,我设计了教师在导课时采用半文半白语言、以说书的方式由三国演义说起,引出吕蒙,
  话说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以为自己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预知后事如何?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
  教学心理学认为,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以后,教师要适时给学生提出适宜的学习要求,学生更容易进入状态,于是此时我就出示本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齐读,做到本课重难点心中有数。
  2、检测预习
  “凡事预则成,不预则废”。学习也不例外。所以之后我会以填空的形式检查学生们的预习效果。因为这样更好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简单的文言文,增强文言文的阅读潜力。
  3、辨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对照注释读通课文。培养学生看注释的习惯。
  2)、单个学生表演读,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点评。透过“生生对话”、“师生对话”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把握课文的朗读要求。让学生声情并茂,摇头晃脑,拿腔拿调的读,读出古韵古味。
  3)、教师范读,学生点评。
  教师声情并茂的吟诵把学生带入当时的情景,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体验。同时让学生给老师的朗读评价,学生的热情和探究的兴趣可被充分激发。
  4、析读课文
  采用文白互读的方式,一学生读原文,另一学生用白话文进行解说。解说时要力求语言生动流畅,再现原文神韵。这样可避免传统逐字逐句翻译的机械和刻板,既可培养学生的文言理解力,又可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力。在文白互读的过程中,教师、学生及时进行点评,加深学生对重点文言词汇的理解。同时,透过投影对常用文言词汇进行疏通检测,本课的重点得以突破。
  5、品读课文
  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来进行拼读课文,就水到渠成了。学生以小组形式自主合作探究阅读,品味赏析这五个问题。
  1)、孙权是如何来规劝的?用原文语句作答
  2)、吕蒙乃一介武夫,要劝说他学习是何等困难,在这过程中孙权对此又是何等态度?(须深入思考)
  3)、吕蒙的改变,从哪里能够看出来?(从描述手法来谈)
  4)、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而别”?
  5)、孙权的话与鲁肃的话情调有何不同?
  这五个问题的设计涵盖了整篇课文的主要资料,而且又紧扣教学目标,有利于学生思维潜力的训练。学生能够体会到文章的深层次资料和好处,对于自身的读书有了进一步的明确,能够说有了教育好处。能够开展类似于背诵比赛这样的环节,目的是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知识的积累,此环节可持续学生高涨的热情,有利于记忆的巩固。
  6、创读课文。
  理解美学认为,读者对文本的阅读不应是被动的,而应参与到对文本的再创作活动之中。文中有多处空白,为学生的创造性阅读带给了广阔的空间。“蒙辞以军中多务”,一句话省略了许多未说的资料;“蒙乃始就学”,如何学,本文没说,“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吕蒙究竟谈了些什么让鲁肃大惊?这些资料尽能够让学生去想象、去补充。学生在补充时可文言可白话,可文白夹杂,这样又到达了课堂练笔的效果,值得一提的是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
  7、本课收获
  能够在学生总结的前提下,老师进行补充,也能够在此基础上提高,拓展学生的纵深思维。让学生透过本课的学习能有必须的成就感
  8、教师结语
  同学们,其实“学习”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意思是生命有限,学海无涯。而智出学海,期望大家能持之以恒,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断地丰富我们的语言宝库,攀登学习的高峰,畅游知识的海洋。
  板书设计
  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
  劝学就学赞学
  孙权——→吕蒙←——鲁肃
  (善劝)(肯学)(爱才)
  吴下阿蒙————→刮目相待
  启示:肯学、勤学
【孙权劝学教案】相关文章:
孙权劝学 教案集锦十篇05-28
孙权劝学作文600字5篇06-04
劝学教案范文汇编七篇05-27
孙权的老婆是谁10-03
荀子《劝学》教学设计12-17
《元日》教案06-03
《孟子》教案06-02
定语从句教案01-28
将进酒教案05-20
小麻雀教案06-12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鲁肃过蒙屯下直译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