妹妹本科毕业当中学老师,妹妹将来教的学生可能是妹妹的同学的外甥或外甥女么?

题目是这样的“一个爸爸,一个妈妈,一个哥哥,一个妹妹,一个内侄男,一个外甥女,一个舅父,一个姑妈,一个儿子,一个女儿,一个表兄,一个表妹.你会说:“这家一共有12人” “不对,只有4人” 你能说清楚这是怎么回事吗?(其实题目应该是有人是重叠的,但是关系比较麻烦,- -大家帮个忙

共回答了13个问题采纳率:92.3%

一共四人:爸爸是女孩的爸爸,是男孩的表妹;妈妈是男孩的妈妈,是女孩的表哥;男孩是女孩妈妈的内侄男,叫姑妈;女孩是男孩爸爸的外甥女,叫舅舅.

}

许渊冲先生的《西南联大求学日记》,有“天才女生”张苏生的记述,说她是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西南联大外文系的,“几乎所有课程考试都是最高分,使人觉得可望而不可即。大一英语比杨振宁还高十分……”这位姓张名苏生的女子,网上可查的信息都是和西南联大相关的,而联大毕业后的经历似泥牛入海,罕有音讯。她有着怎样的家世背景?后来的发展造诣究竟如何?又经历了怎样的人生历程?相信许多关注西南联大历史的读者会有兴趣知道。作为她的姻亲后辈,我在整理家族女性史时,于不经意间走近姨婆张苏生的真切人生,心绪如过山车般忽高忽低,震荡不已,这位联大才女跌宕起伏的一生经历,让人唏嘘感叹。

家世:出身名门自小爱读书

我的外婆徐河珍与张苏生姐妹俩是姻亲姊妹——太外婆(镇江人称老祖)柳兰徵家族,与张家是亲上加亲的亲戚关系。

外婆出生那年,她的舅舅柳诒徵夫妇亦添一女,可惜不满周岁而殇。也因此,舅妈吴素鸾对这个外甥女视同家人。吴素鸾有个妹妹叫吴季鸾,嫁给了籍贯扬州的中学数学老师、表兄张从之,育有两个女儿,大的张复生,小的就是张苏生。

张家是清末扬州城里的大户人家,张从之这辈五兄弟加一个小妹妹,他行四。张家唯一的小女儿,也就是小妹妹大名张静宜。姑娘从小受宠,裹小脚怕疼,裹了一半就不裹了,父母也随她意。长大了,看哥哥们外出念书,也闹着要去上私塾。时值晚清,虽说西风东渐,中国女学在长江中下游流域的苏南地区初露端倪,可女子不能抛头露面,男女授受不亲还是传统人家恪守的规矩。外出不被允许,可父母觉得,女儿要识字还是可以的,五个哥哥在家轮流教,结果顺利扫盲了,写得一笔好字。

父母不允小妹妹外出求学,四哥哥印象从小深刻,他拿定主意,将来自己的女儿不走老路,她们要接受新式教育。

张苏生父亲张从之和外孙外孙女。本文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张从之很有数学天赋,从小喜算术爱下棋,满清末年,考取三江师范学堂(国立中央大学前身)读数学。毕业后当中学老师,也曾在苏工专和浙江大学先修班(预科)教过课。娶妻生女后,给宝贝女儿取的名字亦不寻常:大的叫复生,小的名苏生,蕴含着父亲的一份期待。偏偏复生、苏生姐妹打小就是读书种子,聪慧灵巧,能解诗书经文之妙。姐姐理科见长,1933年以优异成绩获得民国上海味精大王吴蕴初创立的清寒教育资金委员会全额奖学金,考上浙江大学化学系 。妹妹喜好文科,尤爱英语,高中就读英文原著,《少年维特之烦恼》《莎士比亚文集》等等,厚薄不一的英文书被她捧在手上读得津津有味,似乎书也都被她读“薄”了,慢慢的,当一名著译家的梦想植于少女的心底。

张复生(左)张苏生(右)姐妹,摄于1960年代初期八达岭长城。

求学:才女名声在外师生赞

民国苏州女子中学名闻遐迩。她的前身是江苏省立女子师范学校,创立于1911年,1927年改称为苏州女子中学,位于苏州新桥巷,以管理严格著称于东吴。校长杨诲玉很有眼光,经常邀请胡适等社会名流来校演讲。办学宗旨是德、智、体三育并进。校训:诚朴。课程设有国文、历史、地理、数学、物理、化学、音乐、体育、美术、修身、家事、缝纫、手工等。

张苏生和姐姐都是苏州女中的尖子生。她们的校友,后来享誉全球的“核物理女王”吴健雄女士,和她们的表姐,柳诒徵女儿柳定生同级、同寝室但不同班,两人均为那个年段里数一数二的好学生。1929年,吴健雄和柳定生以优异成绩毕业,获得保送南京国立中央大学读书的资格。这是学校该年度仅有的两个保送名额。此后一个攻物理,一个读历史,走上了截然不同的学术人生路。

1937年七七事变后,镇江、南京相继沦陷,南京大屠杀、镇江惨案波及苏州,张从之一家开始了颠沛流离的逃难生活,落脚江西吉安,其时,大女儿复生已经入读浙江大学,小女儿随父转校继续高中学业。

1938年秋,张苏生作为江西女状元,以第一名成绩考进西南联大外文系。从当年外语系统一招考录取分发新生成绩前20名来看,前三名同为18岁,是20名中年龄最小的:张苏生,女,18岁,江苏江都人;许渊冲,男,18岁,江西南昌人;吴琼,男,18,江西南昌人。对这位来历“不凡”的女同学,许渊冲先生一直记忆犹新,百岁之年接受媒体采访时也有提及。他在“联大一周”的日记里写道:“西洋通史考试成绩最好的是外文系的张苏生,她和我同在江西考入联大,她考第一,我考第二,吴琼考第三。来联大后,她几乎所有课程考试都是最高分……但大二时上吴宓教授的‘欧洲文学史’,我的考试成绩居然比她高出两分,这就增加了我学好外文的自信心。”

西南联大是一所在炮火硝烟中诞生的传奇大学。师生住的是茅草屋,吃的是“八宝饭”(混杂稗谷、糯米、糠壳、沙粒、小石子、老鼠屎等),但才子佳人,济济一堂,名师荟萃,灿若星辰。授课“欧洲文学史”的吴宓教授就是其中一员。《吴宓日记》第7册,多处提及张苏生,有一回是吴老师再三向“张同学”表明:“愿以资助其学膳费。伊言, 现节俭足用, 无需。乃以《欧洲文学史》课中之大纲授之抄读,而去。”(1939713日), 1940320日记录:“张苏生来言, 以头痛未上诸课,独上宓(欧史)课。宓悦其娴淑温雅, 拟介绍与宁。”娴淑、温和、文雅,是张苏生最初留给老师的美好印象无疑。所以,师生交往较多,就在写这则日记之前数月,一个雨声霖霖的夜晚,吴宓教授“偕宁6:00至护国路柏庐菜馆”赴宴,坐中十来人,有张苏生和王曼明两名女生。由此可见张苏生同学蛮受人欢迎。宁不知何许人也,大教授的牵线也无下文。

许渊冲回忆录里还有与张苏生打桥牌的轶事:

“有一次我和她合作打桥牌(潘家洵教授音译为“不立志”),本来是一副‘大满贯’的牌,她却‘不立志’,只叫到‘三比大’就刹车了。这似乎预示了我们后来不同的命运。1942年,她和杨振宁同时考入清华研究生院(那时叫研究院)。我因为应征到美国志愿空军,直到1944年才入研究院。”

我是在大致了解姨婆“文革”期间遭遇,感慨命运弄人时读到这段记录的,反复读了好几遍,一字一句地琢磨着,忽的哑然失笑,心头一松:但愿她的“泯然众人矣”,是因了她的“不立志”。

联大求学期间, 无疑是张苏生的人生高光时刻。

还有一桩逸事可以一说,那就是吴宓教授某日有悟: 一切男人女人,可分为()善、()恶二类。()类有 a simple& nature heart(单纯的和自然的心地),()类无之,而矫揉造作。他认为这个分法,与人的“年龄、学识、美丑、贤愚无关,但确有此根本分别”。他在日记里发挥说,如今外文系四年级女生中, ()类一金丽珠、何梅生、郭楚丽、李云湘; ()类——张苏生、蒋铁云、林同梅是。读之不免让人失笑并浮想联翩。哎,有着古典主义的外表,却包含着浪漫主义内心的吴教授,当时暗恋的女学生琼,也被数遭冷遇的他归类于()类而非()类。我想,苏生姨婆的性格由此也可见一斑。

这帧缺了一角的旧照,有姐姐张复生和表姐妹柳定生、吴泗璋,中为父亲张从之,消失的一角或是妹妹张苏生。

运动:悲欢离合多云诡波谲

据《吴宓日记》注释,张苏生1948年从香港回到北京,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工作。1960年转入商务印书馆,1989年退休。

我手头掌握的资料是,张苏生毕业后赴香港,在美国新闻处香港分处做翻译。

二战后,基于对亚洲的冷战宣传政策,宣扬美利坚文化并输入价值观,美国陆续在多国建立美国新闻处。香港这个工作站,肩负沟通中外、发布新闻、文化交流等重任。其中有项内容是:“付出高于当时本地媒体所能负担的稿酬”,招聘台港名家翻译“美国文学名著”。据说,当年张爱玲的“重要经济来源就是‘美新处’的稿酬”。按作家陈纪滢的说法,她的小说《荻村传》由张爱玲译为英文,“美新处”支付的“翻译费一万多美金”,的确属于天文数字。而“美新处”的工作人员,优秀如张苏生这样的高级译员,自然也薪资不菲。

柳诒徵二孙柳曾典清楚地记得,1948年一个晴朗的秋天,他跟父亲柳屺生从租住的上海市海防路海防村8-A号门口,坐车到龙华机场接张苏生姑姑。一路上,他听父亲说,这位在香港工作的“了不得”的姑母辞职了,要去北京的广播电台工作,心里面还有几分疑惑。

时值民国末年,通货膨胀厉害,局势扑朔迷离,明眼人知晓国民党政权败局已定。当时,从香港到繁华大上海,有不少英资、日资的轮船公司和国民党轮船招商局的班线,坐轮船是绝大部分人的出行之选。在钱锺书撰写的《围城》中,男女主角就是从法国乘坐轮船直到菲律宾,转到香港然后开往上海。但张苏生选择了民航飞机,她归心似箭。自然,优渥的经济条件也是一个重要因素。亲戚间曾有传闻,她会出去,去欧美国家定居,却原来是回归祖国。

据说这事或与共产党在香港的地下组织、与她的江苏老乡、清华校友乔冠华有关。19461019日,国共和谈破裂前夜,乔冠华、龚澎夫妇二人离沪前往香港,乔被任命为新华社香港分社社长。张苏生正好任职美国新闻处香港分处译员,工作上多有交集。有人猜测,她毕业赴港,解放前回大陆,可能就有同乡、校友的建议和暗中推力。据多个史料披露,抗战八年及之后,共赴国难是主流,但国共之间的斗争从未停止,其中,争夺青年就是影响最为深远的暗涌之一。乔冠华临终前的身世自述,就提及当年的美国新闻处,说中共组织“有意引进一些人”,成为“革命的火种”(见《我和乔冠华》章含之著)。

“我和父亲去龙华机场接她,第一印象就是玻璃丝袜、高跟鞋,非常摩登的一个女子。长得好看,双眼皮大眼睛,灵动泛光,肤色白皙,身材颀长。” 柳曾典回忆,那时的张苏生风华正茂,意气风发,满脑子的专业,就是要做事情。“在我家安顿数日后,就飞北京——后来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报到了。”

不承想,这段香港经历,就像时代的“红字”烙印,让她成为建国后历次运动的老“运动员”,可查半天,又查不出什么东西来,丢一顶特嫌“帽子”内控,不予重用。可怜的苏生如惊弓之鸟,从此背了包袱……

19566月,22岁的曾典从大连调到北京,单位一机部通用机械研究所距张家不远。放下行李,他登门拜访的第一家就是张从之老人和姑母张苏生。

上海一别,北京再聚,柳曾典从初中生长成一米八的大小伙子,那个神采飞扬的苏生姑母却仿佛换了一个人,“整个人闷闷的,很压抑的样子”。

外在的变化显而易见:没有了旗袍,取而代之的是深蓝色卡其布列宁服——那个时代的统一服装;没有了民国风的卷发,梳的是齐耳短发“干部头”;最主要的是,她的眼神变了——那双会说话的大眼睛只是柔和,少了光泽;语音也变了,她是软语温言的苏州女子,现在音量更低了一度——轻声细语的似乎是在提防着什么,害怕着什么,有时近乎耳语。

那年“镇反”刚过,“肃反”进入大张旗鼓的尾声,知识界处于人人自危的不安状态。据柳家七侄曾修补充回忆:姑姑“文革”挨整,怀疑她是CIA特务。

张苏生被迫离开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先去一个中学教书,后调商务印书馆审读英文古籍”,柳曾典说,她思想包袱很重。她爱人张志三也有包袱,不能搞原子能了,转做纯理论工作,搞激光(光谱)去了。

柳曾典在北京的通用所一呆13年,成家之前,他的星期天基本都去张苏生家,后面经常出差北京,每次来必去看望姑母。“她是我在北京最亲的人”。

她也喜欢这个外甥。“文革”前夕,运动一个接一个,知识分子的个人社交几近绝迹,知根知底的亲人间的走动,是她生活的一抹亮色。

“苏生阿姨给我介绍女朋友,第一次见面约在大栅栏那边一个老戏院看京剧,是同仁堂对门。”曾典记得,苏生姨欢喜软糯、细腻的“水磨调”昆曲——那是她家乡苏州的戏;她也喜欢有生、旦、净、丑行当,唱、念、做、打技艺的京戏——那是诸多艺术元素被用作中国传统文化象征符号的国剧。“文革”开始后,那些老戏就销声匿迹了——惟剩八个样板戏。

“那天我们是三个人去的,我对京剧一窍不通,云里雾里的,对姑娘也没感觉,剧名想不起来了,只记得姑母喜欢老戏。”

柳曾典毕业于华东化工学院化工机械系,30岁已是单位里的副总工程师。张苏生不时到单位找他,“人家叫我‘柳总’,她说我‘不得了,不得了’,她说陈毅副总理人称‘陈老总’,你小家伙居然是‘柳总’了,玩笑也开得轻声细语。” 柳曾典说,就没见过她真正开心的样子。

她有心病。她的问题,亲戚眼里是近乎抑郁。

坐落于北京市东城区王府井大街36号的商务印书馆是张苏生职业黄金年代的供职单位,但我在查找相关资料时,却找不到多少她在其中的“蛛丝马迹”。

1966年“文革”开始,商务印书馆突变“封资修,大洋古”黑窝,先后有70多人沦为“牛鬼蛇神”专政对象(见《出版史料》刊物)

}

(1)诸父、诸母:是对父亲的兄弟及其妻室的统称。 (2)世父:对父亲的兄弟的称谓,现在更多的场合是称“伯父”、“叔父” ,或简称“伯”、“叔”。古人偶尔将 几个叔父按伯、仲、叔、季的排行次序,分别称为“伯父”、“仲父”、“叔父”、“季父”。

(3)伯母、叔母:是对父亲的兄弟的妻室的称呼。 (4)从父:对父亲的叔伯兄弟可统称“从父”,又可分别称为“从伯”、“从叔”。 (5)姑:对父亲的姊妹可称为“姑”(沿用至今),又可以称为“诸姑”、“姑姊”、“姑妹”,对已婚者一般都 称为“姑母”、“姑妈”,与今不同的是偶尔也称“姑娘”。 (6)姑父:对姑母的丈夫,既可称为“姑父”、“姑丈”,又可以称为“姑婿”、“姑夫”。 (7)表兄弟:对姑母的子的称谓。 (8)表姊妹:对姑母的女的称谓。

(1)外祖父:对母亲的父亲,称其为“外祖父”(与今同),又可称为“外翁”、“外大人”、“家公”、“老爷” 等。 (2)外祖母:对母亲的母亲,称为“外祖母”、“外婆”(与今同),又称为“姥姥”、“老老”等。 (3)舅:对母亲的兄弟,古今均称“舅”,在不同场合,可加上一些修饰或补充性文字,如:“舅氏”、“舅父”、 “嫡舅”、“元舅”、“堂舅”等。 (4)舅母:对舅父之妻的称谓。 (5)姨母:对母亲姊妹的称呼,先秦时称为“从母”,秦汉以来则称为“姨母”,或称为“姨娘”、“姨婆”、“姨 妈”等。 (6)姨父:对姨母之夫称为“姨夫”或“姨父”。姨母之子女也称“表兄弟”、“表姊妹”。 (无论是舅父之女、 姨母之女,还是姑母之女,都可以以“表兄弟”、“表姊妹”相称,古人统称为“诸表”。)

“考”和“**”在先秦时是对父母的异称,无论生死均可用。秦汉以来,父母死后仍可称为考**,但生前不再 称考**,考**只用来对死去的父母之称。而且,考**不仅用来称死去的父母,死去的祖辈乃至更早的直系 先辈均可用考**相称(在先秦时则是对先祖的泛称)。

(1)夫:或作“丈夫”,本是对成年男子的美称,但又用作夫妻之夫。“夫” 加上其它附加成分的表示丈夫 意的相关称谓很多 ,如:“夫子”、“夫君”、“夫主”、“夫婿”等。除此,还可以用“良人” 、“郎”、“丈人”、“君”、 “老公”、“官人”、“汉子”等称呼丈夫。

(2)妻、妻子:是由古至今对妻的最主要的称呼。在妻之前加上各种附加成分,还有“贤妻”、“良妻”、“仁 妻”、“令妻”、“娇妻”等。除此,还可用“妇”、“室”、“君”、“夫人”、“娘子”、“浑家”、“内”、“老婆”、“婆娘”、 “太太”等来称呼。

(1) 公: 也称公公, 对丈夫之父, 古称为“舅”, 也称为“公”、 “公公 ”。 这些称呼正是今天称丈夫之父为“公”、 “公公”、“老人公”的前身。 (2)婆:也称婆婆,对丈夫之母,古称为“姑”以及由“姑”派生出的“君姑”、“严姑”、“慈姑”、“阿姑”等。后 又称“婆”、“婆婆”。 (3)舅姑、姑舅:是早期对丈夫父母的合称。近者称“公婆”。此外还有一个常见的称呼是“姑章”,或作“姑 嫜”。 (4)伯叔:对丈夫的兄弟的称谓,与近代所称的“大伯”、“小叔”是一致的。 (5)小姑:对丈夫妹妹的称谓。

(1)岳丈:是对于妻子之父的称呼,古代还有“泰山”、“冰翁” 外舅” “外父”、“妻父”等代称。 (2)岳母:对妻子之母的称谓,或称为“丈母”。 (3)姑、外姑:早期用来对妻子之母的称呼。 (4)舅舅:对妻子兄弟的称呼,或称为“舅”、“舅爷”、“舅子”等,还称为“内兄”、“内弟”、“妻兄”、“妻弟” 等。 (5)姨:对妻子的姊妹的称呼,或称“大姨”、“小姨”,也称为“妻妹”、“内妹”。

11、兄弟及与其相关亲属

(1)兄:又称为“昆”。今天则可用“哥”来称呼兄长。有兄弟数人的情况下,称呼中必须表示出排行,或以 数字为排行,或用伯、仲、叔、季这些排行常用语等。(“哥”,古代是用得十分广泛的称呼,可以称父、 称兄、称弟、称子。) (2)嫂:对兄的妻子的称谓,或称“嫂嫂”。 (3)弟:是对与兄相对者的称呼。 (4)弟媳:对弟的妻子的称谓,或称“弟妹”。 (5)侄:对兄弟的子女最常见的称呼,也可直接称之为“兄子”、“兄女”,或称为“从子”、“从女”、“犹子”、 “犹女”。

12、姊妹及与其相关亲属

(1)女兄、女弟:古代对姊妹的称谓,或直接称姊妹为兄弟。“姊”又称“姐”,与姊相对者称为“妹”。 (2)姊夫、妹夫:对姊妹的丈夫的称呼,也可称为“姊婿”、“妹婿”。

(3)甥:对姊妹之子最普遍的称呼,还称为“外甥”、“甥女”、“外甥女”。

13、子女及与其相关亲属

(1)子:在古代是一个使用范围较广的称呼,秦汉以后主要用作儿子之称。 自己之子可称为“犬子”、“孽子”、“不孝子”等,别人之子又可称为“令子”、“良子”、“不凡子”、“贤子”等。除 此,还可用“男”、“子息”、“贱息”、“儿子”、“儿郎”、“儿男”等来称呼子。若有几个儿子则有“长子”、“次男”、 “幼子”等称呼。 (2)女:对女儿的主要称呼。对别人的女儿往往称为“爱”或“嫒”,也称为“令嫒”、“闺嫒”。 (3)义子、义女:指不是自己生育的,而是收养的子女,又称“养子”、“养女”、“假子”。同时还有一个常 见的代称“螟蛉”。 (4)媳妇:对儿子之妻的称呼。最初只称为“妇”,后因儿子又称为“息”,所以子之妻又称为“息妇”,或写 作“媳妇”。 (5)婿:对女儿丈夫的称呼,或称为“女婿”、“子婿”、“郎婿”、“快婿”等。除此,女儿之夫还可以被称为“女 夫”、“半子”、“东床”“令坦”。 女婿到了岳丈家,除了岳父、岳母可以称“贤婿”之类,岳家一般人都尊称其为“姑爷”、“姑老爷”。 (6)孙:对儿子的子女的称呼,或称“孙息”、“孙枝”。“孙”又分为“孙儿”、“孙女”,“孙女”又称为“女孙”。

(7)外孙:对女儿的子女的称呼。女姓还可称为“外孙女”。

一、家族长辈称谓(前为称谓————后为自称)下同

曾祖父、母——曾孙、孙女 太公翁(丈夫的曾祖父)——曾孙媳 太奶亲(丈夫的曾祖母)——曾孙媳 曾伯父、母(父亲的祖父的哥哥、嫂嫂)——曾侄孙、曾侄孙女 太伯翁、太姆婆(丈夫的曾伯父、母)——曾侄孙媳 曾叔祖父、母(父亲的祖父的弟弟、弟媳)——曾侄孙、曾侄孙媳 太叔翁、太婶婆(丈夫的曾叔祖父、母)——曾侄孙媳 祖父、祖母(父亲的父母)——孙、孙女 祖翁、婆(丈夫的祖父、祖母)——孙媳妇 伯祖父、母(父亲的伯父、母)——侄孙、侄孙女 伯祖翁、婆(丈夫的伯祖父、母)——曾孙媳 叔祖父、母(父亲的叔父、母)——侄孙、侄孙女 叔祖翁(丈夫的叔祖父)——侄孙媳 婶婆(丈夫的叔祖母)——侄孙媳

翁亲、姑亲(丈夫的父亲、母亲)——儿媳 伯父、母(父亲的哥哥、嫂嫂)——侄儿、侄女 伯翁、母(丈夫的伯父、母)——侄媳 叔父、母(父亲的弟弟、弟媳)——侄、侄女 堂伯、叔(同族与父同辈者)——堂侄、堂侄女 宗伯、叔(同姓与父同辈者)——宗侄、宗侄女 叔翁、婶亲(丈夫的叔父、叔母)——侄媳

曾祖姑丈(曾祖父的姐妹父)——内曾侄孙、内曾侄孙女 曾祖姑母(曾祖父的姐妹)——曾侄孙、曾侄孙女 祖姑丈(祖父的姐妹父)——内侄孙、内侄孙女 祖姑母(祖父的姐妹)——侄孙、侄孙女 舅祖父(祖母的兄弟)——外甥孙、外甥孙女 舅祖母(祖母的兄弟的妻子)——外甥孙、外甥孙女 祖姨夫(祖母的姐妹父)——姨甥孙、姨甥孙女 祖姨母(祖母的姐妹)——姨外甥、姨外甥女 姑丈(父亲的姐妹父)——内侄、内侄女 姑母(父亲的姐妹)——侄、侄女 表伯、姆(父亲的表兄、嫂)——表侄、表侄女 太外祖父、母(母亲的祖父、母)——外曾孙、外曾孙女 外祖父、母(母亲的父母)——外孙、外孙女 外伯祖、外姆婆(母亲的伯父、母)——外侄孙、外侄孙女 外叔祖、外婶婆(母亲的叔父、叔母)——外侄孙、外侄孙女 舅父(母亲的兄弟)——外甥、外甥女 舅母(母亲的兄嫂、弟媳)——外甥、外甥女 姨丈(母亲的姐妹父)——姨甥、姨甥女 姨母(母亲的姐妹)——襟侄、襟侄女 太岳父、母(妻的祖父、母)——孙婿、孙女婿 太伯岳、母(妻的伯祖父、母)——侄孙婿、侄孙女婿 太叔岳、母(妻的叔祖父、母)——侄孙婿、侄孙女婿 岳父、母(妻的父母)——女婿 伯岳、母(妻的伯父、母)——侄女婿 叔岳、母(妻的叔父、母)——侄女婿 姻伯丈、姆(妻的从伯父、母)——姻家侄婿

姻叔丈、姻婶(妻的从叔父、母)——姻家侄婿 姻伯、姆(妻的堂伯父、母)——姻家侄 姻叔、姻婶(妻的堂叔父、母)——姻家侄

胞哥(本人的哥哥)——弟、妹 兄嫂(哥哥的爱人)——夫弟、夫妹 弟妇(胞弟的爱人)——夫兄、夫姐 胞姐、妹(本人的姐、妹)——弟、妹、兄、姐 夫兄(丈夫的哥哥)——弟妇 兄嫂(丈夫的嫂嫂)——弟妇 夫弟(丈夫的弟弟)——嫂 弟妇(丈夫的弟媳)——嫂 爱妻(本人的妻子)——夫 良人、夫君(本人的丈夫)——拙荆、妻 夫姐(丈夫的胞姐)——弟媳 夫妹(丈夫的胞妹)——兄嫂 从兄、姐(伯、叔的女儿)——从弟、妹 从弟、妹(伯、叔的女儿)——从兄、姐 夫从兄(丈夫的从兄)——从弟妇 从兄嫂(丈夫的从嫂)——从弟妇 从弟(丈夫的从弟)——从兄嫂 从弟妇(丈夫的从弟媳)——从兄嫂 堂兄(丈夫的堂兄)——堂弟妇 堂嫂(丈夫的堂嫂)——堂弟妇 堂弟(丈夫的堂弟)——堂兄嫂 堂小弟(丈夫的堂弟媳)——堂兄嫂 堂兄、堂姐、堂弟、堂妹(同族平辈者)——堂弟、堂妹、堂兄、堂姐 宗兄、宗姐、宗弟、宗妹(同姓平辈者)——宗弟、宗妹、宗兄、宗姐 姐丈(本人的胞姐夫)——内弟、内弟妇 妹丈(本人的胞妹夫)——内兄、内兄嫂 表兄、表姐(姑、姨、妗的子、女)——表弟、表妹 表弟、表妹(姑、姨、妗的子、女)——表兄、表姐 表姐丈(姑母的女婿)——表内弟、表妹 内兄、嫂(妻子的哥、嫂)——内兄、嫂

内弟、媳(妻子的弟、媳)——姐夫 襟兄(妻的姐、妹夫)——襟弟 姻兄、弟(妻的从兄、弟)——姻兄、弟 姻家兄、弟(妻的堂兄、弟)——姻家兄、弟

老太姻翁、姆(亲家的祖父、母)——姻再侄、姻再侄妇

太姻翁(亲家的父亲)——姻侄、姻侄妇

太姻姆(亲家的母亲)——姻侄、姻侄妇

姻伯翁、叔翁(亲家的伯、叔父)——姻家侄、姻家侄室

姻伯姆、叔母(亲家的伯、叔母)——夫姻家侄

姻姆(亲家姆)——姻室

姻兄(亲家的兄弟)——姻家弟

姻仁兄(亲家姆的兄弟)——姻家室

姻家兄(亲家的从、堂兄弟)——姻家弟

姻侄(亲家的堂、侄儿)——姻家伯、姻愚叔

姻伯祖(兄弟妻的祖父)——姻家再侄

姻叔祖(姐妹丈的祖父)——姻家再侄

姻伯、姆(兄弟的岳父、母)——姻侄

皇帝 公元前 221 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自认为"德兼三皇,功高五帝",称"始皇帝",从此历代封建君 主都称皇帝。

万岁 皇帝的代名词,一种说法认为在朝贺时对君主经常使用,久而久之,便成了皇帝的尊称;另一种说法 认为是从西汉元封元年(公元前 110 年)汉武帝登华山后,由他开始用"万岁"自称,而相沿下来的。

天子 古代君王的尊称。夏、商、周代,天子的正号是王,如周武王即可被称天子;在秦汉至清代,天子则 指皇帝。所谓"天子",意指君主君临天下,犹天之子。

皇后 皇帝的正妻称皇后。秦汉以后历代沿称。

太上皇 帝王尊其父为太上皇;历代皇帝传位于太子,并自称太上皇;天子之父参与国政,称太上皇帝。

皇太后 皇帝的母亲称皇太后,秦汉以后历代沿称。

皇太子 皇帝所指定的继承人,一般为皇帝的嫡长子,但常有例外,由皇帝选定册立。清代自雍正以后不立 皇太子。一般称预定继承君位的长子为"太子。

贵嫔 嫔妃的称号。汉元帝时始置,原为妃嫔中之第一级。自魏晋至明均设置,但地位已经下降。

昭仪 嫔妃的称号。三周魏文帝时始置,仅次于皇后,晋及南北朝多沿置。

才人 嫔妃的称号。始设于晋武帝,自南北朝至明多曾沿置。唐制,才人初为宫中之正五品,后改正四品。

贵妃 嫔妃的称号。南朝宋武帝时始置,位次于皇后,自隋至清多沿置。

七子 女官名,位在美人、良人下,在长使少使上。

良人 西汉嫔妃的称号。

贵人 嫔妃的称号。东汉位次于皇后,清代贵人已降在嫔妃之下。

世子 帝王的正妻所生的长子,也称太子,清代则封亲王的嫡长子为世子。

孺子 太子嫔妃名,太子有妃、良娣、孺子,共三等;古代贵族的妾也称孺子。

太孙 皇帝的长孙称太孙。历代王朝往往于太子殁后册立太孙为预定之皇位继承人。

公主 帝王之女的称号。始于战国,汉制规定,皇帝之女称公主,帝之妹称长公主,帝姑称大长公主,后历 代大致沿用。

翁主 汉代制度,诸王之女称翁主,即后世的郡主。

驸马 皇帝的女婿称驸马,非实官。清代称"额驸"。

帝姬 古代对皇帝女公主、姊妹、姑母等的称呼。

篇二 : 常见亲戚关系叫法

直系血亲 父系 曾曾祖父--曾祖父--祖父--父亲 曾曾祖母--曾祖母--祖母--父亲 母系 曾曾外祖父--曾外祖父--外祖父--母亲 曾曾外祖母--曾外祖母--外祖母--母亲 儿子:夫妻间男性的第一子代。 女儿:夫妻间女性的第一子代。 孙:夫妻间的第二子代,依性别又分孙子、孙女。有时孙子是一种不分性别的称 呼。 曾孙:夫妻间的第三子代。 玄孙:夫妻间的第四子代。

r />旁系血亲 父系 伯:父亲的兄长,也称伯伯、伯父、大爷 大妈:大爷的妻子 叔:父亲的弟,也称叔叔、叔父 婶:叔叔的妻子 姑:父亲的姊妹,也称姑姑、姑母 姑夫:姑姑的丈夫 母系 舅:母亲的兄弟,也称舅舅 舅妈:舅舅的妻子 姨:母亲的姐妹,也称阿姨、姨妈 姨夫:姨的丈夫

姻亲 丈夫:结婚的女人对自己伴侣的称呼 媳妇:结婚的男人对自己伴侣的称呼 公公:丈夫的父亲,也直称爸爸 婆婆:丈夫的母亲,也直称妈妈 丈人、岳父:妻子的父亲,也直称爸爸 丈母娘、岳母:妻子的母亲,也直称妈妈 儿媳:对儿子的妻子的称呼 女婿:对女儿的丈夫的称呼 嫂子:对兄长妻子的称呼

弟妹、弟媳:对弟弟妻子的称呼 姐夫:对姐姐丈夫的称呼 妹夫:对妹妹丈夫的称呼 妯娌:兄弟的妻子间互相间的称呼或合称 连襟:姐妹的丈夫间互相间的称呼或合称,也称襟兄弟 大姑子:对丈夫的姐姐的称呼 小姑子:对丈夫妹妹的称呼 大舅子:对妻子哥哥的称呼 小舅子:对妻子弟弟的称呼 直系血亲 父系 曾曾祖父--曾祖父--祖父--父亲 曾曾祖母--曾祖母--祖母--父亲 母系 曾曾外祖父--曾外祖父--外祖父--母亲 曾曾外祖母--曾外祖母--外祖母--母亲 儿子:夫妻间男性的第一子代。 女儿:夫妻间女性的第一子代。 孙:夫妻间的第二子代,依性别又分孙子、孙女。有时孙子是一种不分性别的称 呼。 曾孙:夫妻间的第三子代。 玄孙:夫妻间的第四子代。

旁系血亲 父系 伯:父亲的兄长,也称伯伯、伯父、大爷 大妈:大爷的妻子 叔:父亲的弟,也称叔叔、叔父 婶:叔叔的妻子 姑:父亲的姊妹,也称姑姑、姑母 姑夫:姑姑的丈夫 母系 舅:母亲的兄弟,也称舅舅 舅妈:舅舅的妻子 姨:母亲的姐妹,也称阿姨、姨妈 姨夫:姨的丈夫 姻亲 丈夫:结婚的女人对自己伴侣的称呼 媳妇:结婚的男人对自己伴侣的称呼

公公:丈夫的父亲,也直称爸爸 婆婆:丈夫的母亲,也直称妈妈 丈人、岳父:妻子的父亲,也直称爸爸 丈母娘、岳母:妻子的母亲,也直称妈妈 儿媳:对儿子的妻子的称呼 女婿:对女儿的丈夫的称呼 嫂子:对兄长妻子的称呼 弟妹、弟媳:对弟弟妻子的称呼 姐夫:对姐姐丈夫的称呼 妹夫:对妹妹丈夫的称呼 妯娌:兄弟的妻子间互相间的称呼或合称 连襟:姐妹的丈夫间互相间的称呼或合称,也称襟兄弟 大姑子:对丈夫的姐姐的称呼 小姑子:对丈夫妹妹的称呼 大舅子:对妻子哥哥的称呼 小舅子:对妻子弟弟的称呼 血统 直系 关系 称谓 俗称 当面称呼 自称 生父 父亲 爸爸、爹 爹爹、阿爹 儿、女 生母 母亲 妈妈、娘 妈妈、姆嬷 儿、女 后父 继父 晚爹 阿伯、阿爹 儿、女 后母 继母 晚娘 嗯娘、姆妈 儿、女 父之父父之母 祖父祖母 公公婆婆 爷爷、阿爷娘娘、阿娘 孙、孙女 父之祖父父之祖母 曾祖父曾祖母太公太婆太爷爷、太公、太太太娘娘、太婆、 阿太 曾孙、曾孙女 兄弟姐妹 兄弟姐妹 哥、弟姐、妹长者称哥、姐、小者一般直呼其名弟、哥妹、 姐 夫 丈夫 老倌 某人(女儿名)爹、唉、老太公,也有直称其名者 妻 妻 夫人 老人(读如宁)某人(女儿名)娘、唉、老太婆、也有直称其名者夫 夫之父 公 阿公旧时随子女称爷爷、娘娘,现随夫称爸、爹、妈、姆妈媳妇 夫之母 婆 阿婆 血统 旁系 关系 称谓 俗称 当面称呼 自称 父之兄父之弟 伯父叔父叔伯大伯、大爹、伯伯、二爹、三爹、小叔、小爹、叔 叔 侄、侄女 伯父之妻叔父之妻 伯母叔母大妈婶娘大姆妈、大嬷、婶娘、婶婶、现呼二妈、 三妈等 侄、侄女 伯父之子女叔父之子女堂兄弟堂姐妹称呼与自己兄弟姐妹相同,对人介绍冠 “堂”字弟、哥、妹、姐 父之姐父之妹 姑母姑娘姑妈、大妈、嗯娘、阿伯、阿姑、现呼大阿妈、二阿妈、 阿伯等侄、侄女 兄之妻弟之妻 嫂弟媳嫂嫂、阿嫂、大姐、二姐等,今直呼其名旧称叔伯、今称 弟、兄

夫之兄弟 伯叔叔伯旧时随子女称大伯、阿叔、今日随夫称哥,对弟或直呼其名 弟媳、嫂 夫之兄弟配偶 妯娌旧时随子女称,现以姐妹相称,或直呼其名弟媳、嫂、妹、 姐 婿、媳之父母 亲家亲家公(姆)以兄弟、嫂相称,今呼婿、媳之爹、娘(×× 之父母)弟媳、嫂、妹、姐 姑之丈夫 姑父 姑丈姑夫旧呼大爹、二爹、大伯,现呼大爸爸、二爸爸内侄、内 侄女 姑之子女 姑表 表兄弟表姐妹以兄、弟、姐、妹相称,或冠“表”字表弟、哥、 妹、姐 血统母系 关系 称谓 俗称 当面称呼 自称 母之父母 外祖父外祖母 外公外婆 外公、外婆 外孙、外孙女 母之兄弟及其配偶 舅父舅母 娘舅舅姆舅父、舅舅、舅姆、舅妈今呼阿舅、舅姆 妈 外甥、外甥女 舅父之子女 舅表 表兄弟表姐妹以兄、 弟、 姐、 妹相称或加冠“表”字表弟、 哥、 姐、妹 母之姐妹及其配偶 姨父姨母姨丈姨娘旧呼大爹、大妈、大伯、阿伯,现呼大爸 爸、大妈妈、阿姨外甥、外甥女 姨之子女 姨表 表兄弟表姐妹以兄、弟、姐、妹相称或加冠“表”字表弟、哥、 姐、妹 妻系 妻之父母 岳父岳母 丈人丈母 面称随妻阿爹、姆妈 女婿 妻之兄弟及其配偶 内兄弟内兄嫂内弟媳阿舅舅嫂面称随妻阿哥、大姐或呼其名 姐夫、妹夫 妻之姐妹 内姐内妹 姨娘 面称随妻 姐、妹 妻之姐妹的丈夫 连襟 连襟 以哥、弟相称或呼其名 哥、弟 稱 人 稱己方親戚 祖姑丈/祖姑母 家祖姑丈 舅祖父/舅祖母 令舅祖父/令舅祖母 外祖父/母 令外祖父/母 姑丈/母 令姑丈/母 家姑丈/母 自 稱 內姪孫/姪孫 稱對方親戚 令祖姑丈

彌甥 家舅祖父/家舅祖母 外孫/孫女 家外祖父/母 內姪/姪女

舅父/母 令母舅/舅母 姨丈/母 令姨丈/母 太岳父/太岳母 令太岳父/令太岳母 岳父/母 令岳/岳母 伯岳父/伯岳母 令伯岳父/令伯岳母 叔岳父/叔岳母 令叔岳父/令叔岳母 姊丈 令姊丈 妹丈 令妹丈 表兄/嫂 令表兄/嫂 表弟/弟婦 令表弟/弟婦 內兄/弟 令內兄/弟 襟兄/弟 令襟兄/弟 太姻伯/叔 姻再姪 姻伯/伯母 令親

甥/甥女 家母舅/舅母 姨甥/甥女 家姨丈母 孫婿 家太岳父/家太岳母 子婿 家岳/岳母 姪婿 家伯岳父/家伯岳母 姪婿 家叔岳父/家叔岳母 內弟/姨妹 家姊丈 內兄/姨姊 舍妹丈 表弟/妹 家表兄/嫂 表兄/姊 舍表弟/弟婦 妹/姊婿 敝內兄/弟 襟弟/兄 敝襟兄/弟 姪婿 舍親 姻姪/姪女 舍親

姻兄/嫂 令親 賢內姪/姪女 令內姪/姪女 賢外孫/孫女 令外孫/孫女 賢甥/甥女 令甥/甥女 賢婿 令婿 賢表姪/姪女 令表姪/姪女 小婿 舍甥/甥女 舍親

愚姑丈/母 舍內姪/姪女 外祖父/母 舍外孫/孫女 愚舅/舅母

愚表伯/伯母 舍表姪/姪女

对方 父亲的祖父 父亲的祖母 父亲的父亲 父亲的母亲 母亲的父亲 母亲的母亲 父亲 母亲 祖父的哥哥 祖父的嫂嫂 祖父的弟弟 祖父的弟妇 祖父的姐夫、妹夫 祖父的姐姐、妹妹 祖母的哥哥、弟弟 祖父的嫂嫂、弟妇 祖母的姐夫、妹夫 祖母的姐姐、妹妹 父亲的哥哥、父亲的嫂嫂 父亲的姐夫、妹夫 父亲的姐姐、妹妹 父亲的表兄 曾祖父 曾祖母

与对方关系 曾孙 曾孙女 孙 孙女 外孙 外孙女 儿 女儿 侄孙 侄孙女 侄孙 侄孙女 内侄孙〈侄孙〉 内侄孙女(侄孙女) 外甥孙 外甥孙女 姨甥孙 姨甥孙女 侄、侄女 内侄〈侄〉 内侄女〈侄女〉 表侄

祖父(爷爷) 祖母(奶奶) 外祖父(外公) 外祖母(外婆) 父亲(爸爸) 母亲(妈妈) 伯祖父(伯公) 伯祖母(伯婆) 叔祖父(叔公) 叔祖母(叔婆) 姑祖父(丈公) 姑祖母(姑婆) 舅祖父(舅公) 舅祖母(舅婆) 姨祖父(姨公) 姨祖母(姨婆) 伯父、伯母 姑父(姑丈) 姑母、姑姐 表伯父(表伯)

父亲的表嫂 父亲的表弟 父亲的表弟妇 父亲的表姐夫、表妹夫 父亲的表姐、表妹 母亲的哥哥、弟弟 母亲的嫂嫂、弟妇 丈夫的祖父 丈夫的祖母 丈夫的外祖父丈夫的外祖母 丈夫的父亲 丈夫的母亲 丈夫的伯父丈夫的伯母 丈夫的叔父 丈夫的叔母 丈夫的姑父 丈夫的姑母 丈夫的舅父丈夫的舅母

表伯母 表叔父(表叔) 表叔母(表婶) 表姑父(表姑丈) 表姑母(表姑) 舅父 舅母 祖父 祖母 外祖公外祖母 家公(爸爸) 家婆(妈妈) 伯父伯母 叔父(叔叔) 叔母(婶) 姑父(姑丈) 姑母(姑妈) 舅父舅母

表侄女 表侄 表侄女 表内侄〈表侄〉 表内侄女(表侄女) 外甥(甥) 外甥女〈甥女〉 孙媳妇〈孙媳〉 外孙媳妇〈外孙媳〉 媳妇(儿媳、媳) 侄媳妇〈侄媳〉 侄媳妇〈侄媳〉 内侄媳妇〈内侄媳〉 侄媳妇(侄媳) 外甥媳妇(甥媳)

丈夫的姨父 丈夫的姨姆 妻子的祖父妻子的祖母 妻子的父亲 妻子的母亲 妻子的伯父妻子的伯母 妻子的叔父妻子的叔母 妻子的姑父 妻子的姑母 妻子的舅父妻子的舅母

姨父(姨丈) 姨母(姨妈) 外祖父外祖母 岳父 岳母 伯父伯母 叔父婶 姑丈 姑母(姑妈、姑姑) 舅父(舅舅)舅母()

姨甥媳妇〈甥媳〉 孙女婿〈孙媳〉 女婿〈婿〉

侄女婿(侄婿〉 侄女婿(侄婿) 内侄女婿〈内侄婿〉 侄女婿〈侄婿〉 外甥女婿〈甥女婿〉

妻子的姨父 妻子的姨母 丈夫 妻子 哥哥、嫂嫂 弟弟 弟妇 姐夫、姐姐 妹夫 妹妹 姑、舅、姨的儿子 姑、舅、姨的媳妇 姑、舅、姨的女婿 姑、舅、姨的女儿

姨丈 姨母(姨妈、姨姨) 妻(或写名字) 夫(或写名字) 哥哥(兄)嫂嫂(嫂) 弟弟(弟或写名字) 弟妇 姐夫(姐丈)姐姐(姐) 妹夫(妹丈或写名字) 妹妹(妹或写名字) 表兄或表弟 表嫂或表弟妇 表姐夫或表妹夫 表姐或表妹

姨甥女婿〈甥女婿〉 夫(或写名字〉 妻子〈或写名字〉 弟、妹 兄、姐(或写名字) 内弟(弟或写名字) 内兄(兄或写名字) 表弟、表妹 表兄、表姐 表弟、表妹 表兄、表姐

表伯、表叔、表姑、表舅、表姨 表兄或表弟 的儿子 表伯、表叔、表姑、表舅、表姨 表嫂嫂或表弟妇 的媳妇 丈夫的哥哥丈夫的嫂嫂 丈夫的弟弟丈夫的弟妇 丈夫的姐夫丈夫的弟妇 丈夫的妹夫丈夫的妹妹 丈夫的表兄丈夫的表嫂 丈夫的表弟丈夫的表弟妇 丈夫的表姐夫丈夫的表姐 丈夫的表姐夫丈夫的表妹 妻子的哥哥妻子的嫂嫂 妻子的弟弟 妻子的弟妇 妻子的姐夫妻子的姐姐 妻子的妹夫 妻子的妹妹 妻子的表兄妻子的表嫂 妻子的表弟妻子的表弟妇 大伯、大母 叔仔、婶 姑爷、大姑 姑爷、姑仔 表大伯、表大姆 表叔仔、表婶 表姑爷、表大姑 表姑爷、表姑仔 内兄(大舅)内嫂(嫂) 内弟(弟) 内弟妇(弟妇) 襟兄(兄)内姐(姐) 襟弟(弟) 内妹(妹) 表内兄、表内嫂 表内弟、表内弟妇

表弟、表妹 表兄、表姐 弟妇 嫂(或写名字) 内弟妇〈弟妇〉 内嫂(嫂或写名字) 表弟妇 表嫂(或写名字) 表弟妇 表嫂〈或写名字〉 妹夫 姐夫〈或写名字〉 襟弟、弟、妹夫 襟兄(兄或写名字) 姐夫 表妹夫 表姐夫(或写名字)

妻子的表姐夫妻子的表姐 妻子的表妹夫妻子的表妹 媳妇的兄弟、姐妹

表襟兄、表内姐 表襟弟、表内妹 姻伯、姻伯母

表妹夫 表姐夫〈或写名字〉 姻侄、姻侄女 姻亲 亲家 姻侄孙

媳妇的叔父、伯父、姑姐、姨妈、 姻亲 姑妈 媳妇的父、母亲 媳妇的侄子、侄女 亲家 姻伯公、姻伯婆

亲戚是指和自己有血亲和姻亲的人。中国古代唐朝学者孔颖达对亲戚的注解为: 亲指族内,戚言族外。

父系 曾曾祖父--曾祖父--祖父--父亲 曾曾祖母--曾祖母--祖母--父亲 母系 曾曾外祖父--曾外祖父--外祖父--母亲 曾曾外祖母--曾外祖母--外祖母--母亲 儿子:夫妻间男性的第一子代。 女儿:夫妻间女性的第一子代。 孙:夫妻间的第二子代,依性别又分孙子、孙女。有时孙子是一种不分性别的称 呼。 曾孙:夫妻间的第三子代。 玄孙:夫妻间的第四子代。

父系 伯:父亲的兄长,也称伯伯、伯父、大爷 大妈:大爷的妻子 叔:父亲的弟,也称叔叔、叔父 婶:叔叔的妻子 姑:父亲的姊妹,也称姑姑、姑母 姑夫:姑姑的丈夫 母系 舅:母亲的兄弟,也称舅舅 舅妈:舅舅的妻子 姨:母亲的姐妹,也称阿姨、姨妈 姨夫:姨的丈夫

丈夫:结婚的女人对自己伴侣的称呼 媳妇:结婚的男人对自己伴侣的称呼 公公:丈夫的父亲,也直称爸爸 婆婆:丈夫的母亲,也直称妈妈 丈人、岳父:妻子的父亲,也直称爸爸 丈母娘、岳母:妻子的母亲,也直称妈妈 儿媳:对儿子的妻子的称呼 女婿:对女儿的丈夫的称呼 嫂子:对兄长妻子的称呼 弟妹、弟媳:对弟弟妻子的称呼 姐夫:对姐姐丈夫的称呼 妹夫:对妹妹丈夫的称呼

妯娌:兄弟的妻子间互相间的称呼或合称 连襟:姐妹的丈夫间互相间的称呼或合称,也称襟兄弟 大姑子:对丈夫的姐姐的称呼 小姑子:对丈夫妹妹的称呼 大舅子:对妻子哥哥的称呼 小舅子:对妻子弟弟的称呼 祖父的哥哥 伯祖父(伯公) 祖父的嫂嫂 伯祖母(姆婆) 祖父的弟弟 叔祖父(叔公) 祖父的弟妇 叔祖母(婶婆) 祖父的姐夫、妹夫 姑祖父(姑公) 祖父的姐姐、妹妹 姑祖母(姑婆) 祖母的哥哥、弟弟 舅祖父(舅公) 祖母的嫂嫂、弟妇 舅祖母(妗婆) 祖母的姐夫、妹夫 姨祖父(姨公) 祖母的姐姐、妹妹 姨祖母(姨婆)
我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亲戚之间,有一套尊老爱幼、重视辈分的称呼。 闽南人的亲戚称呼有自己的语言特色。称呼前加“阿”字,是闽南话的特色之一。如:阿爸、阿母、阿姑、 阿姨;称呼祖父母,闽南人不叫爷爷、奶奶,通俗称阿公或安公、阿嬷或安妈。 闽南话对妇女亲戚的称呼,口头与书面差别较大,多数用民间俗称。伯母称阿姆,叔母称阿婶,舅母称阿 妗,妯娌称同姒(dang sai)连襟则称同门。亲戚是指和自己有血亲和姻亲的人。中国古代唐朝学者孔颖 达对亲戚的注解为:亲指族内,戚言族外。 你父亲的妹妹是你的姑姑,她的女儿是你的表妹(或表姐) ,她的丈夫你应该叫表妹夫(或表姐夫) 你姑姑的儿子是你的表哥(或表弟) ,他的妻子你应该叫表嫂(或表弟妹) 你母亲的哥哥是你的舅舅,他的儿子是你的表哥(或表弟) ,他的妻子你应该叫表嫂(或表弟妹) 你舅舅的女儿是你的表姐(或表妹) ,她的丈夫你应该叫表姐夫(或表妹夫) 现在的人,一般都不知道对一些亲戚的称呼了,包括一些年纪比较大了的都搞不清楚,更何况那些青年人。 如果,叫错了称呼,往往是会被别人笑话的,这就是我们常常说的打了败习。 现就我所知道的部分,介绍一下。 在亲戚中,一般是按照父母两个大的部分构成: 一方是自己父亲这方的亲戚,和父亲同辈的(父亲的兄弟姐妹或者是堂兄弟姐妹)一般都称呼为伯、妈(叫 妈的爱人是大于父亲的,这就要喊大妈或者喊二妈须按排行喊) 、叔、婶、姑妈、 (大与父亲的喊姑妈、也 要按排行称呼) 、姑(小于父亲的喊大姑、二姑或幺姑) 、姑爹,或者称呼为表伯、妈、表叔、表婶、表姑、 表姑爹(爷爷奶奶的侄子们) 。 另一方就是自己的母亲在一方的亲戚,与母亲同辈的(母亲的兄弟姐妹或者是堂兄弟姐妹)一律称呼为舅、 舅妈、姨妈、 (大于母亲的称呼)姨(按排行)姨爹,或者称呼为表舅、表姨(家公和家家的侄子们) 。 这里必须注意的是:无论对方年纪有多大,应该按照主要亲戚的排行来称呼。例如,如果你的最小的姨, 嫁了一个比你的父亲还大十几岁的男人,那么,你依然要称呼他为小姨爹;假如,你的大伯娶了一个比你 的父亲还小十多岁的女子,你也要称呼为大妈。 我也不知道说清楚了没有,也不知道大家能否读懂?见笑了!

亲戚是指和自己有血亲和姻亲的人。中国古代唐朝学者孔颖达对亲戚的注解为: 亲指族内,戚言族外。 直系血亲 父系 曾曾祖父--曾祖父--祖父--父亲 曾曾祖母--曾祖母--祖母--父亲 母系 曾曾外祖父--曾外祖父--外祖父--母亲 曾曾外祖母--曾外祖母--外祖母--母亲 儿子:夫妻间男性的第一子代。 女儿:夫妻间女性的第一子代。 孙:夫妻间的第二子代,依性别又分孙子、孙女。有时孙子是一种不分性别的称

呼。 曾孙:夫妻间的第三子代。 玄孙:夫妻间的第四子代。

旁系血亲 父系 伯:父亲的兄长,也称伯伯、伯父、大爷 大妈:大爷的妻子 叔:父亲的弟,也称叔叔、叔父 婶:叔叔的妻子 姑:父亲的姊妹,也称姑姑、姑母 姑夫:姑姑的丈夫 母系 舅:母亲的兄弟,也称舅舅 舅妈:舅舅的妻子 姨:母亲的姐妹,也称阿姨、姨妈 姨夫:姨的丈夫 姻亲 丈夫:结婚的女人对自己伴侣的称呼 媳妇:结婚的男人对自己伴侣的称呼 公公:丈夫的父亲,也直称爸爸 婆婆:丈夫的母亲,也直称妈妈 丈人、岳父:妻子的父亲,也直称爸爸 丈母娘、岳母:妻子的母亲,也直称妈妈 儿媳:对儿子的妻子的称呼 女婿:对女儿的丈夫的称呼 嫂子:对兄长妻子的称呼 弟妹、弟媳:对弟弟妻子的称呼 姐夫:对姐姐丈夫的称呼 妹夫:对妹妹丈夫的称呼 妯娌:兄弟的妻子间互相间的称呼或合称 连襟:姐妹的丈夫间互相间的称呼或合称,也称襟兄弟 大姑子:对丈夫的姐姐的称呼 小姑子:对丈夫妹妹的称呼

大舅子:对妻子哥哥的称呼 小舅子:对妻子弟弟的称呼

祖父的哥哥伯祖父(伯公) 祖父的嫂嫂 伯祖母(姆婆) 祖父的弟弟 叔祖父(叔公) 祖父的弟妇 叔祖母(婶婆) 祖父的姐夫、妹夫 姑祖父(姑公) 祖父的姐姐、妹妹 姑祖母(姑婆) 祖母的哥哥、弟弟 舅祖父(舅公) 祖母的嫂嫂、弟妇 舅祖母(妗婆) 祖母的姐夫、妹夫 姨祖父(姨公) 祖母的姐姐、妹妹 姨祖母(姨婆)

1、祖辈 祖辈的亲属,按古代关于宗亲的范围,是从高祖开始。高祖以上的直系祖先则称 为远祖、先祖、先人、鼻祖(鼻,始的意思)。 (1)祖:在古代,广义是指所有父辈以上的男性先辈,狭义则是指祖父。 (2)祖父:又称为“王父”、“大父”、“祖君”。在古代,“公”、“太公”、“翁”也可用 来称呼祖父;如今对祖父最常见的称呼是“爷爷”。 (3)祖母:又可以称为“大母”、“王母”、 “重慈”。又因古人有妻有妾,所以祖母 又有 “季祖母”、“庶祖母”、“妾祖母”之分。祖母之称古今通用。 (4)婆:是古代对成年妇女的很普遍的称呼,也可以用来称祖母。 (5)奶奶:是今天对祖母的普遍称呼,古代的使用较晚。作为称谓,“奶”最早 是作为乳母之称,以后又用以称母亲,又作为对以婚妇女的较广义的称呼。 (6)堂祖父、从祖父、伯公、伯祖、伯翁、叔公、叔祖、叔翁等:这些是对祖 父的兄弟的称谓。 (7)堂祖母、从祖母、伯婆、伯祖母、叔婆、叔祖母等:这些是对祖父兄弟妻 子的称谓。 2、曾祖辈 (1)曾祖:即祖父之父。古代还有“太翁”、“曾翁”、“曾大父”、“大王父”、“王大 父”、“太公”、“曾太公”等称呼,比较特殊的是称“曾门”。 (2)曾祖母:指曾祖之妻,还可以称为“太婆”、“曾祖王母”、“太奶”,其中较常 见的为“太婆

3、高祖辈 (1)高祖:即曾祖之父,古今多称为高祖父,也有称为“高祖王父”、“高门”。但 需注意的是,古代对高祖之上的历代远祖也可称为高祖 (2)高祖母:指高祖之妻,或称“高王祖母”。 4、父母 (1)父母:父母是亲属中最重要的亲属,除“父母”、“双亲”、“二老”、“爹娘”等 古今通用的合称外还有“高堂”、“严君”、“尊亲”、“严亲”、“两亲”、“亲闱”等以及文 人笔下的“所生”、“椿萱”等对父母的代称。 (2)父、父亲:是对父亲古今习见的称呼,还可以称父亲为“公”、“翁”、“尊”、“大 人”、“严君”、“爷”、“爹”、“爸”、“老子”等。 (3) 尊: 古代常见的敬称用语, 称自己的父亲可称“家尊”, 称对方的父亲则称“令 尊”。 (4)爷:古代对成年男子较广义的称呼,宋代开始用作对祖父之称,魏晋南北 朝就用作对父亲之称,或写作“耶”。 (5)母:是对母亲最常见的称呼。而在古代对母亲的称谓中,大都和“母”相似, 又用作对成年妇女或老年妇女的泛称。 其中较重要的有: “婆”、 “娘”、 “娘娘”、 “姥”、 “大人”、“妈”、“慈”、“家家”和“姊姊”等。 (6)继母:如果自己的母亲去世、离异或被父辈逐出,则称续娶之妻为继母、继 亲、后母、假母、续母。 (7)出母:如果自己的母亲离家之后还能相见,则称为出母。 (8) 生母: 在古代一夫多妻制的家庭中, 称自己的生身母亲为“生母”或 “本生母”。 (9)庶母:在古代一夫多妻制的家庭中,如果自己的生母是正妻,则称父亲之 妾为“庶母”、“少母”、“诸母”、“妾母”。 (10)家家和姊姊:是中古时期对母亲的两种特殊称呼。 (11)姨: 在古代一夫多妻制的家庭中,无论自己的生母是妻或妾,对父亲的妾 都可以称为“姨”、“姨姨”、“阿姨”。 ( 12 )义父: 指是在自己的父亲之外再拜认某人为父, 这个“义”字有外加、 假、 代、 自愿等意。 ( 13 )义母:指是在自己的母亲之外再拜认某人为母。 5、与父亲相关的亲属 (1)诸父、诸母:是对父亲的兄弟及其妻室的统称。 (2) 世父: 对父亲的兄弟的称谓, 现在更多的场合是称“伯父”、 “叔父”或简称“伯”、 “叔”。古人偶尔将几个叔父按伯、仲、叔、季的排行次序,分别称为“伯父”、“仲 父”、“叔父”、“季父”。 (3)伯母、叔母:是对父亲的兄弟的妻室的称呼。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师范毕业可以直接当老师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