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凉山州高考文科状元现就读于哪所学校?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习近平同志指出:“教育决定着人类的今天,也决定着人类的未来”。西昌市积极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2020年)》,实施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大小凉山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等教育重大项目,按照省、州有关教育精神,优先发展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积极发挥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作用。现结合西昌市教育实际,制定本规划。

西昌市现有小学157所,教学点15个;普通初中14所,九年制学校3所,完全中学8所,普通高中1所;职业中学1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工读学校1所;幼儿园121所;教科中心、教师进修校各1所;农村成人文化技术培训学校(机构)37个;职业培训机构39个。

截止20157月,西昌市在校学生近16万人。其中:前教育学生3万余人,小学7万余人,普通初中3.2万余人。普高2.1万余人,职业中学近4000人,工读学校100余人,特殊教育学生120余人。

截止20157月,西昌市教育系统共有教职工9816人。其中在职6962人。按层次划分,高完中1654人,初级中学841人,小学4095人,幼儿园104人;按学历划分,研究生53人,大学本科3383人,大学专科3030人,中专及以下学历228人;按职称划分,副高518人,中级2385人,初级3312人,未评人员479人。退休2854人。

“十二五”期间,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把教育工作放在重中之重来抓,切实加强领导,加大投入,使教育得到了优先发展。五年来,西昌市持续实施教育“五十百千”和“122”工程,西昌迎来了“教育经费投入最多、办学条件改善最快、办学质量明显提升”的崭新局面,我市正在向教育强市目标有力有序迈进。

(一)办学环境继续优化

“十二五”期间累计投入62.14亿元用于教育事业,占市财政一般公共支出的60%,教育投入保持逐年增长,办学条件大幅提升。其中,2011年投入8.23亿元,20129.72亿元,201312.47亿元,201415.43亿元,201516.29亿元。

优化“东西南北中”及“南北两极”教育发展布局,均衡教育资源配置,2011年以来西昌市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总投资约28.5亿元,总建筑面积129.5万㎡。新建阳光学校、航天学校、现代职业技术学校、蓝天幼儿园、邛海幼儿园、三中(工读学校)、特殊学校等,改建、扩建部分学校。实施农村学校扩容升级“122”工程,即2014年起,三年内按标准化打造初中10 所、乡镇中心校和村小各20所。围绕“131”目标(建设10所信息化省级示范学校,30所云教育示范学校,100所教育信息化达标学校),按照“三通两平台”要求,基本搭建完成全市四级架构的门户平台,初步实现了教育信息化,极大改善了薄弱学校办学条件,办学环境不断优化。

  1. 1、素质教育全面发展。每年一度的运动会、艺术节、科创赛、足球赛,极大地丰富了学生校园生活,有力促进了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学生综合素质明显提升,教育各项指标领跑全州。2015年,小学巩固率96.58%,毕业率100%;初中巩固率86.57%,毕业率100%。义务教育教学质量逐年提高,为高中学校输送了优质生源。

    2、高考成绩优异。五年来,西昌市高考录取人数逐年递增,万人上线率始终列全州第一。2011年,全市6426人参加高考,文理科共上省本科线2068人;2012年参考7119人,本科上线2282人,上线率32.06%;2013年参考7180人,上省本科线2258人,录取率达79.65%;2014年参考7617人,上省本科线2124人,两名学生被北京大学录取;2015年,参考人数达8925名,7532人被各类院校录取,录取数比上年增加1350人,增幅达21.8%,本科录取3229人,较上年增746人,占全州46%,728人考入重点大学,占全州66.5%,本科录取人数创历年新高,多名考生考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央财大、同济大学、厦门大学等知名高校。

    3、各类教育全面发展。职业教育改革步伐加快。立足西昌实际,特别重视专业建设,认真落实国家资助政策,免除中职学生学费,积极落实生活补助。开办涉农、涉旅特色专业,与沿海地区、发达地区衔接,更多的毕业生到发达地区工作,切实解决职业教育的出口问题。四川应用技术职业学院“校企结合”的有益实践,为学生增添了新的就业渠道;蓝天幼儿园、长板桥幼儿园的交付使用,邛海幼儿园、海南幼儿园及乡镇幼儿园项目的推进,使公立幼儿园容量有限的瓶颈正在破解;特教学校、工读学校的健康运行,丰富了义务教育的组织形式;拟定《依法支持公益组织慈善行为的意见》,建立了捐资助学项目库,帮助真心支持教育的公益组织,依法规范助学办学行为。拟定《民办学校(幼儿园)设置标准和申报程序》,引导社会力量依法办学,让民办教育走上了健康发展的轨道。

    (三)教育惠民继续拓展

    五年来,投入教育“民生”资金达10亿元,从“两免一补”到“三免一补”,每年免除10万名义务教育学生学杂费,免费提供教科书、作业本,补助贫困寄宿制学生近3万人次;累计投入近4亿元,为全市10万余名义务教育学生提供安全、卫生、可口的免费营养餐。2014年实现义务教育阶段全免费。

    五年来先后资助中职学校1-2年级学生近2万人次,年均全额免除4000余名中职生学杂费;资助经济困难家庭高中生近万人次;每年为2500余名大学生办理生源地助学贷款。2014年以来免除普通高中学费4800人,免除学前幼儿保教费近53000人次;建成从学前到大学阶段的资助体系,全面实现“应免尽免、应补尽补”。

    (四)队伍建设继续加强

    强化学校班子建设,规范学校干部任命、管理权限,5年充实调整校级干部291人次;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形成教师定补优补机制,全面实行教师公开考聘、考调制度,5年累计公开考录教师1137人,从重点师范院校招录硕士生21人;抓好教师培训,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建立教师经常性培训保障机制,全市5年共培训教师7100人次;建立西昌市教育系统优秀人才和专家型人才档案资源库,西昌市名师工作室定期组织教学探讨和经验交流,近五年培养州级优秀教师和拔尖人才43人、专家型教师27人、教学能手167人、41名中青年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健全教师激励机制,加大优秀教师表彰力度,2013年投入210多万、2014年投入1000多万元2015年投入750多万元对优秀教师、办学先进学校进行奖励;实施教师“安居工程”,开工建设教师经适房2000余套、公租房600套、周转房1364套。

    (一)教育资源与现实需求差距大

    西昌市域内二元结构突出,城市与农村之间、安宁河谷坝区与民族乡镇之间、二半山区与高寒山区之间的教育资源存在差距。城市学校优质资源集中,民族乡镇学校外地学生不断增加,学校硬件设施、特别是师资水平差距明显,部分学校存在大班额现象;优质教育紧缺,优质生源外流现象日益明显。

    (二)教育事业发展资金压力大

    西昌市地理位置特殊,人口基数大,学校数量多。西昌处在大发展时期,教育适应经济和城市的发展相符合,西昌近几年投资兴建了建阳光学校、航天学校、现代职业技术学校、蓝天幼儿园、邛海幼儿园、三中(工读学校)、特殊学校等,还计划新建春城学校,以及改善教师待遇,提高学校的硬件软件水平等,都需要大量资金,政府资金投入压力巨大。

    (三)师资队伍建设亟待加强

    教师数量紧缺、结构不尽合理。西昌市有户籍外学生近5万人,学生总数约占全州学生的六分之一,按实际师生比测算,教师紧缺,教师年龄比例不合适,农村音、体、美学科教师缺乏;农村教师队伍的学科结构不合理,教非所学现象严重;教师学历参差不齐,高学历比例低,职称及年龄结构不合理;年轻教师和优秀教师流失逐年增多。

  2. (一)国家和省州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发展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教育工作。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多次主持会议审议教育重大议题,多次到教育系统考察指导,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提出许多新思想新任务新要求。四川省委、省政府近期出台《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指导意见(年)》,对于未来教育改革发展作出了战略的部署。2015年2月10日,省政府专题研究凉山州教育发展问题。2015年9月29日,凉山州教育工作大会召开,落实省委、省政府实施的十五年免费教育、学前教育发展、加强教师培训等推动凉山教育扶贫的“三件大事”。

    (二)西昌经济发展将为教育提供强力支撑

    近年来,西昌经济持续较快发展,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快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迈入全国百强县,被四川省委、省政府表彰为“县域经济示范县市”。2014年,西昌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18.69亿元,财政总收入超80亿元,完成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83.4亿元。西昌城市魅力不断提升,荣获最中国生态名城、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中国最佳野生鸟类观赏地、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国家级杂交玉米种子生产基地、全国防震减灾先进单位等国家级荣誉称号。经济实力的增强是教育事业腾飞的支撑,教育事业的大发展,靠的就是西昌市跨越增长的经济实力。

    (三)城市建设二次跨越将带动教育需求规模扩张

    西昌市提出要建设现代化的生态田园城市和国际休闲旅游度假目的地,依托城市规划,在城市建设、老城区改造、旅游及服务业发展、历史文化的保护与挖掘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目前,西昌市正在实施城市建设二次跨越工程,按照《城市总体规划》2020年中心城区将达到54平方公里,2030年达到68平方公里,马道、安宁、太和、经久等都将成为西昌城市副中心。近几年,西昌先后新建多所学校,合并、扩建部分学校,但还是不能满足西昌城市发展的需要。城市的发展必将带动西昌市教育事业的兴旺发达,使西昌成为区域优质教育资源聚集高地。

    第三章 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四中、五中全会,省委十届六次全会,州委七届七次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落实王东明书记讲话精神,以办人民满意教育为根本,深入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

    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促进各类教育协调发展,不断完善基础教育体系。全面实施十五年免费教育,加快普及学前教育、高中阶段教育,全面提升义务教育普及质量,推进基础教育优质、科学发展,构建服务型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体系,全面提高教师素质和教学业务能力。为我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基本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

建立健全15年免费教育保障机制,不断完善基础教育体系,基本普及从学前教育到高中阶段教育,适度调减小学布点,逐步增加农村初中布点,实现义务教育的全面均衡发展,基本建成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实施教师现代教育技能提升工程,构建服务型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体系,全面提高教师素质和教学业务能力,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着力构建覆盖全市所有学段贫困学生的帮扶工作机制,实现教育现代化和教育“百强县”。

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努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幼儿入园难问题。规划建设27所乡镇公办幼儿园、89个村级幼教点,实现“一村一幼”。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达到学前教育全覆盖。

义务教育全面提升义务教育普及质量,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加快优质学校发展,改造薄弱学校,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义务教育适龄人口全部入学,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8%,实现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转变。

基本普及高中教育。全面实行15年免费教育,力争用五年时间,建立健全15年免费教育保障机制,努力提高全市人口素质,为全市跨越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扩大优质教育资源,鼓励普通高中办出特色。到2018年基本普及高中教育,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0%

职业教育   积极发展职业教育。不断提升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制定落实优惠政策,合理引导就业,培养高技能人才,营造行行出状元的良好氛围。

继续强化培训在职教师,通过考聘、考调、绿色通道等措施大力引进新任教师特别是优秀教师,力争到2018年全面解决我市教师缺编问题。从2016年起,启动实施5年一轮中小学教师专项培训计划,加强校长和教师管理,狠抓校长队伍建设。不断提升师德师风建设水平,强化日常监督和年终考核,强化对校长、班子、教师的考核。加大教师交流力度,不断提升教师培训的深度和广度。

按照“新建、改造、利用、统筹”的思路,规划建设27所乡镇公办中心幼儿园,发展好“一村一幼”学前教学点89个。引导社会力量举办学前教育,到2016年大幅提升公办园“广覆盖、保基本”的能力,基本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5%以上。

二、巩固提高义务教育水平

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健全“控辍保学”、“七长”(市长、局长、乡镇长、村长、校长、家长、师长)负责制,织牢民族乡镇责任网络,确保适龄儿童不失学,提高寄宿制的覆盖面,落实好国家“三免一补”“营养餐”等相关政策,入学率达到100%,巩固率达到98%。加强城乡校点优化布局和学校标准化建设,继续推进农村学校“122”工程。认真解决好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留守学生、三残儿童、自由迁居者、拆迁户等困难群体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问题。

三、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以15年免费教育为契机,进一步改善普高办学条件,通过免除普通高中在校学生学费并免费提供教科书,逐步普及高中教育,到2018年基本普及高中教育,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0%。深入实施高中教育质量管理改革,完善高考质量奖励制度,推进高中教育质量管理精细化、科学化、规范化、人性化,确保高中教育质量稳中有升。

立足西昌实际,加快职业教育改革步伐,构建从初级到高端的人才完整培养链条,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促进“产教结合”深度合作。鼓励企业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大力推行合作办学、订单式培养、“产学研”结合等模式,逐步实现培养、就业一体化;强化“双师型”教师培养和实训基地建设,着力打造西昌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双向发展、双向成才的教育体系;积极支持职业教育学校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办学质量,优化教育结构,力争用35年时间使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在校生规模基本相当。

加大对寄宿制学校财政倾斜力度,加快寄宿制学校相关配套设施建设。加大对食堂、教室、运动场及其他基础设施方面地投入;进一步向民族地区、乡镇寄宿制学校政策倾斜,完善寄宿制学校的建制体系,补充寄宿制学校的后勤保障人员和学校管理人员;进一步加强对寄宿制校长和教师的培训,尤其是对生活教师的培训;通过对寄宿制学校师资、资金、物资等多方面的倾斜,基本满足符合条件的学生寄宿需求,寄宿制学生补助面达到85%

全面推进全纳教育,使每一个残疾孩子都能接受合适的教育。建立健全覆盖全体残疾学生的资助体系,改善特殊教育办学条件,提高特殊教育学校生均预算标准,加强残疾学生学习和生活无障碍设施建设。加大特殊教育教师培训力度,提高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化水平。积极探索开发适合残疾学生特点的校本课程,深化特殊教育教学改革。到2020年与全省同步基本普及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视力、听力、智力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100%

开放教育市场,将民办教育作为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促进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纳入教育发展总体规划,推动社会力量捐资、出资办学,以独立举办、共同举办等多种形式兴办民办教育。创新民办教育投资、融资体制,积极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来昌投资办学,鼓励支持社会组织或公民个人依法以多种方式教育,满足不同层次的教育需求。规范公益组织办学行为,按照《依法支持公益组织慈善行为的意见》的要求,建立捐资助学项目库,帮助真心支持教育的公益组织,依法规范助学办学行为。

八、深入发展高等教育。

加大资金、政策等要素的保障力度,积极支持西昌学院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办学质量。

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机制,统筹好国家、省、州专项资金。确保教育事业财政投入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并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教育费用逐步增长,保证教师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健全十五年免费教育保障机制,义务教育全面纳入财政保障范围,市级财政和上级财政合理分担,非义务教育以政府投入为主,受教育者合理分担培养成本。健全国家资助政策体系,确保困难群体子女接受教育。

加强教育重点项目建设。“十三五”期间,规划投入69亿元左右,其中社会资金17亿元左右,上级资金4亿元左右,政府投入47亿元(含土地价款15亿),新增用地约1480亩,实施 136个项目,其中续建项目13个。

科学规划学校布局。进一步科学调整全市学校布局,优化资源配置,达到“一乡一园”、“一乡一中心校”、“一个区域一初中”,高中向城区集中,适当收缩校点。坚持学校发展用地预留原则,今后在规划和征用土地中,中心小学、初中学校、高中学校预留发展用地。新城区建设中,坚持学校、幼儿园等公益设施与其它功能区同时规划、同时建设、同时使用的原则。各学校科学规划好校内布局,实现教学区、运动区、生活区的合理安排,轻重缓急循序渐进、突出重点、统筹推进、分步实施的原则进行。

(一)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

充分发挥市级教育统筹权,坚持规范与改革并重,总体着眼规范。既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幼儿园严格约束、严格管理,从严规范教育管理行为,又对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幼儿园适度放权,进一步激发调动教育工作者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落实和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按教育规律管教育,按教育规律办教育。政府改进管理方式,减少和规范对学校的行政审批和直接干预,更多地运用法规、政策、标准、公共财政等手段,引导和支持教育发展。各学校切实负起责任,管好、办好学校。要推进学校民主管理,完善校长负责制,健全教职工代表大会和家长委员会制度,不断完善学校科学民主决策和评价机制。

进一步完善教育督导制度。坚持督政与督学并重,监督与指导并重,综合性督导与专项督导相结合,经常性督导与随访督导相结合,促进督导工作常态化、规范化、制度化。

(二)推进考试招生工作改革

加强制度保障,健全政府部门协作机制,强化教育考试安全管理制度建设,构建科学、规范、严密的教育考试安全体系;加大宣传引导,营造良好氛围。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招生考试改革实施方案,及时回应社会关切,解惑释疑,凝聚共识;加强信息公开,健全分级负责、规范有效的信息公开制度;严肃工作纪律,保障阳光招生,加强考点建设。

(三)扩大教育对外开放合作

按照西昌市委、市政府“请进来,走出去,不断加强对外开放,促进西昌市教育跨越式发展”的要求,致力于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的同时,与先进接轨,向发达靠拢,加大与成都、绵阳、珠海等教育发达地区交流合作,采取市内学校与国内一流学校缔结友好学校、邀请名校教师到本市学校支教、本市教师到名校交流学习等方式,学习一流学校的办学管理、教育教学质量管理以及教育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成功经验,为西昌教育事业的跨越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以“教育链”、“名校加弱校”、“名校下乡”等形式探索和推进学校之间协同办学捆绑发展的机制。鼓励和支持学校以“成凉合作”为契机,争取与成都等发达地区学校共建“姊妹学校”,以培训、示范课、双向交流、物资帮助等形式,确保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三、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

加强学校班子建设,完善校级干部公开选拔、评议、考核制度,实行校长任期目标责任制。不断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建立师德师风建设监督机制和师德档案,把师德师风作为教师资格定期登记、绩效考核、岗位聘用和职称评审、评优奖励的首要内容。继续引进、补充优秀教师和新教师。建立教师定补机制,通过考聘、考调、绿色通道等措施大力引进新任教师及优秀教师。每年新招录教师200名以上,力争到2018年全面解决我市教师紧缺和学科不配套等问题。建立优秀人才超常规引进机制,加大在职名优教师的引进力度,对符合“绿色通道”的高级教师、硕士研究生形成常态化引进机制,每年至少启动一次。

逐年扩大城乡教师交流轮岗比例,探索建立“市管校用”的教师管理模式。加强考核形成制度,促进优质资源共享和城乡教育资源互补,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坚持将义务教育学校公用经费的5%用于教师培训。加强学历培训,到2018年全市幼儿教师、小学教师专科及以上学历要达到98%,初中教师本科及以上学历达95%,普通高中和职业中学教师本科学历达100%、硕士研究生学历达30%。中小学大部分主干学科有1名以上在岗特级教师。

加强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建设。制定《骨干教师成长计划》,切实加强对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和校长的评选、培养、管理和使用,完善“学、培、管、用”一体化的骨干教师培养模式。抓好全市学校校本研修培训,继续开办教育系统后备干部研修班,每年选调100名以上中青年骨干教师和管理人员到先进地区学校学习和挂职锻炼,五年内培养2000名各级中青年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

四、加强教育系统党风廉政和行风建设

持续开展好正风肃纪专项整治。巩固“七项专项治理”、“9+3”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和“10+3+N”整治效果,重点开展 “六项专项整治”;进一步完善网络监督举报曝光窗口,24小时受理群众的信访举报,并建立线索台账,及时办理反馈; 建立常态督查机制,进一步完善监督检查机制,采取集中检查和专项检查,明查和暗访,统一组织和分散联动相结合等方式开展监督检查,督促问题及时解决,督促其认真整改;严格纪律审查,从严查处侵害群众利益的违纪违法行为,重点查处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充分利用纪检监察全媒体平台开展警示教育,增强震慑效应。

五、维护教育系统和谐稳定

深入推进“依法治教”工作,进一步完善依法治教工作机制。制定依法治教实施方案,成立专门机构或领导负责依法治教工作,依法保障教育教学管理秩序。健全民主管理机制,教职工工会和教职工代表大会充分发挥作用,实行校务、财务公开,校内监督机制完备。各中小学建立学校与社区、家长联系制度,定期听取社区、家长对学校建设的意见和建议。

依法保障和维护师生权益,加大“法律进校园”和“法律进家庭”宣传力度。进一步建立健全学校法制副校长工作机制,规范法治副校长、法治辅导员工作,把法制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纪律教育密切结合起来,反面典型教育与正面教育、全面教育与个别教育结合起来,依法维护教育系统和谐稳定。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凉山彝族自治州很穷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