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教初二学生怎样学好物理的十条建议,有学生(初二)问什么是标准,什么是物理量,应该怎么向他们解释

  当前物理教学改革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我以为:初二物理教学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方面,应侧重于归纳推理为主,实验及其他教学手段为辅。本文是初二物理教学的心得,仅供参考。

  初二物理教学心得一:

  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要求在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不仅应该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而且还应重视技能的训练,注重让学生经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认识过程。学生通过从自然、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就能揭示隐藏其中的物理规律, 并将所学应用于生产生活实际,让学生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使学生身心得到全面发展。因此物理课程的构建应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在此我就近几年新课标下初中物理教学谈几点感受。 首先,教师要改变学科的教育观。物理传统的教学模式偏重于知识的传授,强调接受式学习。新课标下教师要改变学科的教育观,始终体现“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 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的培养。重视物理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美国现代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对刚接触物理的学生来说,唯一的基础材料则是现实生活,这就要求教学活动必须围绕着学生生活、科学、技术和社会来展开,教师要抓住时机不断地引导学生在设疑、质疑、解疑的过程中,创设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持续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便能顺利地建立物理概念,把握物理规律。例如:在讲声学和光学时候,可以问为什么打雷和闪电明明是同事发生的,为什么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再听见打雷的声音?在讲惯性知识时,可以提出以下问题;在车上竖直向上抛东西时,为什么车子在快速开动,人却站在车上不动能够接到抛出去的东西?同学们会想,是的,东西抛上去了,我们和汽车一起在快速前进,怎么还能正好接到被竖直抛出去的东西呢?进而引导学生思考产生这种想象的原因,再如,地球时刻在自西向东自转,并绕太阳公转,为什么我们在地球上笔直向上跳时,地球走了,我们落下来怎么还会落在原来起跳的地方呢?在讲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时候,可讲述为什么溜冰时候,你向前推墙壁,自己却反而是向后运动了,人划船时候,怎么是要向后划水,船才会向前?这样学生通过不断地设疑,不断地质疑,有利于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会在生活中发现各种各样的物理现象和规律,为下一步学习物理学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次,教师教学中要“敢放”“能收”。新课标下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

  用,就初中阶段的学生所研究的题目来说,结论是早就有的。之所以要学生去探究,去发现,是想叫他们去体验和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科学家研究问题的方法,同时获取知识。所以教师要相信学生的能力,让学生在充分动脑、动手、动口过程中主动积极的学,千万不要只关注结论的正确与否,甚至急于得出结论。 再次,学生实验及有趣的小实验,也是现实生活的一部分。我发现,学生对实验的兴趣是最大的,每次有实验时候,连最不学习的学生也会目不转睛的看着实验,物理教材中有许多学生实验及有趣小实验,既生动又形象,能使学生在分工合作,观察、记录、分析、描述、讨论等过程中获得与概念、规律相联系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探索新知识。千万不要因实验仪器或教学进度的原因放弃实验,而失去一个让学生动手的机会。有趣小实验更能发挥这种作用。例如在讲惯性一节时,我先给大家演示一下惯性小球的实验,然后让他们自己做一下,来体会一下,把笔或者文具盒放在一张纸上,迅速抽出纸张时发现放在纸上的物体并没有随纸一起运动,再一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迫使其回到课本中找到答案。再如在讲述压强一节时,我用以玻璃片盖住装满水的杯子,然后倒过来,发现玻璃片并不会象我们所想的一样掉落在地上,而是象杯子有吸引力一样被紧紧的吸在杯子上面了;激发他们探究新知识的积极性,让教学内容事先以一种生动有趣的方式呈现出来,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营造一个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使学习的内容富有吸引力,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讲授声音的发生时,可让学生用手摸摸自己的喉咙,让学生惊奇的发现原来每天都听到的声音是由声带的振动而产生的等等,这样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掌握物理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了解这些知识的实用价值,懂得在社会中如何对待和应用这些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和应用能力。

  总之,物理知识和科学技术、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关注现代物理科学技术的新科技、新成果、新动向,都能使使学生真正了解到 物理知识的实用价值,使物理教学过程成为学生愉悦的情感体验过程,让学生感悟到实际生活中的物理的奇妙和规律,从而激发学生勇于探索科学知识的最大潜能,真正实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初二物理教学心得二:

  要学好物理课,首先要重视各学科的横向关联作用,比如:语文的阅读能力就直接影响物理知识的学习和对物理概念的理解程度;数学知识在物理课中有目的迁移应用就是物理学习中的计算能力。第二要重视物理是一门实验科学,要有意识、有目标的培养自己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第三要重视在群体学习过程中树立独立思考、分析、归纳结论的意识,要自我培养良好的独立作业能力。第四要重视探索自己学习道路上的未知领域,学会科学的探索,严谨的分析是打开未知领域之门的金钥匙。

  下面就如何学好初二物理提出几项建议:

  1.学会使用物理课本初中物理课要学习的全部内容是什么?初二物理课要学习初中物理课程中的哪些部分?物理课上老师会先讲些什么、后讲些什么?对新开的一门课程,同学们的脑海中会有一连串的问号,并且很想知道答案。这并不难,随着学习进程每个问题都会得到答案。关键是作为学生,是被动地等待答案,还是主动地探求去寻找答案,对!当然是做后者。开学初,每位同学都会得到各学科的课本,初二的学生手中自然就会比初一时多出我们需要的《物理》课本。打开课本,同学们的某些浅显问题的答案就在眼前。物理课本是我们学习物理的依据,是同学们学习物理的向导。同学们要学会通过课前看物理课本而了解上物理课时老师要讲的内容,知道上物理课时,针对所学环节听什么,使学习过程是有目的的行为。通过课中随着老师的引导看物理课本,达到认知知识、理解知识要点的目的。通过课后看物理课本,达到复习巩固知识,学会初步应用知识解答问题的目的。物理课本中有大量的依据物理现象进行分析推论物理结论的课文,同学们认真阅读后会发现,这些课文不仅能使你们浅显地认识物理知识,还会使你们很好地组织出解答物理问题的论述语言,这是解答物理简述题的语言之源。在我们学习了一些可用数学表达式书写的物理规律之后,同学们会在物理课本中阅读到一些典型例题的解题分析、解题过程。这是解答物理计算题的范例,要很好地阅读、细心地反复阅读,这是分析能力、综合应用知识能力的良好培养过程,这个过程,可以使同学们对物理计算题的解题能力提高,书写格式掌握,收到水到渠成的效果。物理课本中有一些引导同学们思考的小标题和小实验的课题,在学习时间宽松时不妨读一读,它会使你们眼前一亮。同学们的物理思维会得到扩展,对知识的理解会深化。

  2.明确学习目标,注重理解物理概念做任何事情都要有预期目标和要达到的目的,否则会迷失前进的方向,学习知识亦如此。青少年时期的初二学生有着广泛的好奇心,但好奇心再多、再强也无法取代学习目标。每位同学要很好地把握自己的好奇情感,使之转化为求知的欲望,然后理智地确定全学期的总体学习目标,针对物理课各章节的局部学习目标和平时各节课、各知识点的细节学习目标,使自己的学习过程是有序而行。在物理课的学习过程中,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学习是重要的,也是困难的。因为每一个物理概念的建立,每一条物理规律的认知,都需要由知道上升为理解,才能达到应用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解答问题的目的,这在学习过程中是非一日能完成的。同学们在学习每一个物理概念、物理规律时,要使自己由“机械记忆”转为“意义记忆”,最终上升为“逻辑记忆”。俗话说得好:概念通了,一通百通。就是说:知识的学习中,概念的学习是最重要的,因此,同学们在物理知识学习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各章节中物理概念的学习,要特别注重理解每一个物理概念,每一条物理规律。

  3.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探寻好的学习方法。在初中物理课的学习过程中,良好学习习惯的自我培养是十分重要的,近期作用是可以使自己处于主动学习状态中,远期作用是使自己具有自主的继续学习能力。初中物理课的学习,同学们第一要学会“预习”,并且有意识地培养预习习惯。预习要达到的目的有:知道未来要学习的内容;明确将要学习的知识中,哪些部分已基本明白,哪些知识要在上课时聆听老师的讲解。第二要学会“有目标、有重点的听课”,这一点是跟预习密不可分的,只有预习的目的真正达到了,才能使听课时做到“有目标、有重点”。第三要学会独立完成作业,这里所讲的独立完成作业,不单纯指不抄他人的作业,而且是指做作业时不对照课本、不对照课堂笔记写作业。是指独立完成作业的能力,是要在同学们在独立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不断培养自信。在不断培养自己的良好学习习惯的同时,寻找一种优良的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是同学们不能忽视的。所谓好的学习方法,要有两个适合:一适合所学的学科;二适合使用学习方法的人。物理是一门以实验现象为基础的学科,这就要求学习物理的同学要学会观察物理现象,善于有目标地观察物理现象,并学会依据物理现象,结合已有的物理知识分析、归纳得出结论。具体的学习方法会因人而异,每个同学要在认真的学习过程中去探求。基本原则是:学会有意识、有目标地观察,丰富个人的感性认知;把握好学习过的“预习、听课、作业”的三个环节;定期进行所学习知识的小结或总结。

  4.加强训练,掌握物理基本技能在物理课的学习中,要掌握的基本技能有两方面,一是用物理用语表述问题和规范书写物理公式、解题格式的能力;二是物理实验基本操作能力。物理用语是学习物理的语言工具,必须学好。物理用语中专用词、专用符号需要一定的记忆,例如,每个物理量都有它的名称和表示字母;每一个物理规律或定律所有它的陈述原则。但是这些内容也是有规律可循的。比如,每个物理量的表示字母,多数都是用物理名称的英文单词的第一个字母;物理规律或定律的陈述,一般都是条件式陈述或因果关系式陈述。灵活

  运用上述规律,正确使用物理用语,记忆物理概念,陈述物理现象或物理规律,就无需死记硬背,也不用担心表述不自如的尴尬。同样,物理公式的书写、物理计算题的解题格式,都要做到规范和熟练。它们是学好物理的基础。物理实验操作技能必须通过大量的亲自动手做实验才能熟练掌握,在掌握的基础上才能找到操作技巧。实验操作时要手脑并用,照章操作,要多向自己提问题。对每一个物理实验,都要要求自己知道实验原理,明确操作方法和操作注意事项,这样就会不断提高自己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实验问题的辨析能力。逐步达到依据实验课题,提出实验原理、选择实验仪器、组装实验装置、设计实验步骤:通过实验操作得出实验结论的水平。同学们,希望你们在上述学习方法启示下,能很好地设计你们的物理学习进程,为提高你们的学习能力而努力。

  初二物理教学心得三:

  初中物理是所有学科中最具有科学性的学科,每一个概念和规律、公式,都是通过物理实验得出。物理概念和规律是在大量的观察、实验的基础上,运用逻辑思维的方法,把一些事物本质的共同特征集中起来加以概括而形成的。所以在物理新课实验中,我真正体验到,新课程强调的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当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充分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时,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就意味着学生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施展,创造性的解放,教师式学生和学生式教师的出现。在物理实验课上我是从以下几方向来做的:

  1、确保所做的实验现象清晰,提高成功率。课本要求的每一个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在课前我都要反复地做几遍,认真分析实验成败的关键因素,排除干扰。例如:在“摩擦起电”一节的实验中空气的湿度,器材的干燥程度是实验成败的关键因素。例如碰到阴天、雨天,早上的前两节或是下午的后面两节课(此时的空气湿度较大),实验的现象很不明显甚至很可能失败。课前就要考虑好上课时,空气的湿度是否会影响实验现象。在实验前最好把毛皮、绸布、玻璃棒、橡胶棒、验电器等实验器材进行晾晒。如果天气不佳,就要考虑用强光照射或者用电炉烘烤。实验过程中最好不要直接用手去接触毛皮和绸布,尤其是在做毛皮与玻璃棒相互摩擦,毛皮也带了电荷这个实验中

  可以把它们绑在木棒上进行摩擦。排除了这些因素对实验的影响,实验的现象非常明显,给学生留下的印象非常鲜明。容易使学生信服,对于我们的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利用课件把一些不易观察到的物理现象或是物理过程展现给学生看。例如:动能和弹性势能的相互转化,由于发生弹性形变和恢复形变的时间非常短,学生不易观察,课件就能够让学生较好地观察这一过程。再比如:日食、月食的成因,分子的运动,导体容易导电与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原因等都可以通过课件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3、充分利用身边的材料改进实验。例如“导体和绝缘体”一节中,我先是让学生思考设计一个电路来检测哪些物质是导体哪些物质是绝缘体,当检测到水、人体、铅笔芯(较长的)时,小灯泡不发光,于是先把它们归为绝缘体。之后,我指着那堆导体问:这些物体一定都是导体吗?(是)又指着那堆绝缘体问:这里面一定都不能导电吗?马 上就有学生说:不一定,有可能是电流太小了,小灯泡不会发光而已。此时我就给学生介绍了我自己去买的发光二极管的特点,发光二极管被作为各种用电器的指示灯,学生很容易理解只要很小的电流就可以使它发光。于是我又用发光二极管检测了一遍,学生自己得出了人体、水、石墨是导体。也体会到了导体的导电能力是不同的。

  4、努力提高实验现象的可见度。例如:在演示实验时,升高实验台,实物投影仪的利用,利用一些手段把微小的实验现象进行放大都是提高实验现象可见度的好办法。

  初二物理教学心得四:

  科学探究是学生参与式的自主性学习活动,是初中物理教学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现就自己实验探究教学谈几点体会。

  1、创设情境,注重让用学生已学的知识导入学习新知识。

  合理的安排、纪律的制定、教室的布置到纯正的普通话、优美的语言和各种教学情境的准备等,这一切无不影响着探究教学的气氛和效果。例如:可以突破传统教室的课桌布局,学生自由组合成小组,形成开放性结构,便于学生们交流合作;整堂课不受约束,学生可自主学习、自由讨论、举手发言,无须起立等等。教学《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先播放各种各样学生熟悉的声音,再引导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发出声音,研究声音产生的原因。在这样真实的活动情境中,学生们满怀兴趣地通过仔细的观察、身体的触摸,去感知发声体的振动,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深刻领会物体发声的原理。再者多采用对比教学,归类教学,使学生即能够更好地掌握新知识又能够复习旧知识,更好地掌握物理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辨别事物间更加细微的差异的能力。增进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实践表明,新课程的实施中,创设情境,精彩导入是课堂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它能如磁石一般吸引住学生,并快速地将师生的情感融合在一起,从而放飞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主动地、全身心地参与进科学探究中来。所以在新课的教学中,采用以旧导新,新旧对比,即可以帮助学生更系统,更全面地掌握基础知识,又能够节省时间,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能力也是一个很好的提高和培养。

  2、教师应循序渐进,开展探究教学。教会学生学习和总结物理学科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实验教学之初,我们往往会遇到两难的局面:一方面,教师若指导过度,则学生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另一方面,若教师若指导不到位,学生的探究和学习活动又会杂乱无章,盲目无序,从而无法完成学习任务,两者仿佛形成了一个“解不开”的“结”。如何处理教师指导和开放式教学之间的关系呢?如何在教学过程开放的同时尽量减少探究活动的盲目和无序呢?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展开“课题”研究,在一线不断的教学尝试中,集体攻关,初步摸索出以下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首先教学方法上“循环探究,逐步深入”。先将新课内容划分为几个大问题,再将每一个大问题分为若干个环环相扣的小问题。从而让学生的思维和探究教学形成一个先散后聚,不断聚散交替的循环探究过程。同时将探究教学的相关内容延伸至课外。比如:对学生而言,可以提前布置学生先预习新课,“简阅课文”“查询资料”“自制自带实验器具”等,将课堂上没有探究完的内容带至课外,课后布置学生写“探究报告”和“学习心得”等;对教师而言,课前认真备课,课中用心教学,积极应对随机出现的课堂情况,课后撰写教学实录和教学反思,这一切不仅有利于学生探究学习任务的扎实完成,也有利于教师在新课程的实践中不断地完善教学,发展自我。其次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了解自己在探究活动中应该要干什么事,明确自己的目的,教师也在学生探究过程中给学生一些方向性的提示,但这些提示应区别于我们传统实验课中的“实验步骤”。要有效地防止和避免学生随意玩耍实验器材、手足无措等现象的发生。教学在“形散而神聚”中有条不紊地进行。再次,在教学理念上“淡化概念的严整性”。物理学科概念的严整性有时反而是学生探究学习的“障碍”,大多数学生会觉得非常困难,因此而产生为难情绪。对于这些问题我们提出在教学中“淡化概念的严整性”,降低探究学习的难度。最后教学结束后“开展问卷调查”,及时地沟通师生间的需求,使进一步的教学更有针对性和指向性。

  3、帮助学生逐步提高思维能力。初中物理教材中并没有专门的章节介绍物理学科的学习方法。但又可以说整本教科书都在讲述物理学科解决问题的方法。因为教材在讲述物理概念、定律、公式时,就是按物理学科解决问题的步骤在进行。即一般是先提出问题再通过实验研究、观察、分析、概括总结等步骤进行的。在教学中通过对知识的学习,指导学生体会学习物理的方法,体会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发展过程,体会前人的思维成果,在学习继承前人思维成果的同时,锻炼和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4、加强信息反馈,及时调整教学计划。

  在总复习中,要时刻注意“信息反馈”。正如控制论创始人维纳说:“有效行为必须由某种反馈过程来提供信息,看它是否达到预定目标,最简单的反馈是检验任务的成功或失败。”通过反馈信息来了解已设计的教学内容与预期目的是否符合,学生对知识理解和掌握。所以我在每个阶段复习教学中,除了注意来自学生方面各式各样的反馈信息外,还特别重视每次测验和考试的信息反馈。坚持做到按时、按量、按评分标准,科学分析试卷,评价试卷,并注意各层次的学生学习状况和掌握知识的程度。要求学生对测验情况进行知识点、面、掌握情况及学习上的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进行分析,寻找存在不足的原因。教师做好统计工作,找出教学上的弱点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及时调整复习计划,对不足之处立即查漏补缺。这样才能使实际掌握情况与预订的教学目标更吻合,尤其要对后进生加强辅导、关心、鼓励,及时表扬他们,哪怕是一点滴的进步,充分肯定他们。这样才能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做到大面积地有质有量地提高学习成绩。

  5、指导学生记忆的方法

  初中物理虽然需要注意培养思维能力,但同时也要重视记忆,不要死记硬背绝对不是不要记,不要背,而是更加强调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根据艾宾浩斯的记忆曲线的规律,我对学生进行了如下的要求:每节课要认真听讲,加强对知识的理解,课后留出几分钟的时间进行记忆。上午的课,中午要重温一遍,下午的课傍晚要重温一遍,作业前要重温一遍。睡前再一遍,每周要对本周的知识进行一次回顾,再以后是一个月,三个月。这样学到的知识基本上在大脑里扎下了根,想忘记都很难。记忆时要注意找规律、找特点,要准确记住各种定义,定律的文字表达和各种物理量的单位,这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物理文字,语言的表达能力。物理计算公式与数学计算公式的一个最大的区别就是,公式的每一项都有物理意义和单位,在记忆物理表达式时,一定要记住各项的物理意义和单位。

  以上是我在本学期从事物理教学工作的一点体会,还有许多问题需要今后进一步的学习和总结。

  (文章来源于学习啦,如有不妥请联系我们。)

}

请使用微信扫码支付(元)

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

高凌飚,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原文刊载于《中国考试》2018年第9期第1—7页。

摘要:从对学业评价的不同需求以及关涉评价的各方视角出发,阐明建立一个全面的学业评价体系的必要性,阐述了新的高中物理学业评价体系的理念内涵,以及新的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为建立这样一个评价体系而采取的4方面措施。

关键词:课程标准;学业评价体系;高中物理;学业水平考试

新的高中物理课程改革把“创建一个目标明确、主体多元、方法多样、既重视结果亦重视过程的物理课程评价体系”作为最重要的目标之一。为什么要建立这样的一个评价体系?如何设计这样的一个评价体系?

新的高中物理学业评价体系的理念基础

评价(evaluation),顾名思义是一个以价值判断为核心的概念,其初意指的是一个收集证据进而判断价值并据此进行决策的过程,学业评价则是衡量学生学习是否符合预设目标要求的过程。然而,从现代评价理论初步形成到今天的百余年间,学业评价的理念和实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究其原因,主要在于评价需求的扩大和深化。

进行教育评价最初的动力在于管理的需求。教育是关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事业,是社会的事业,也是关系到社会的每一个细胞——家庭的事业。社会对教育进行了投资,也就要求对教育进行管理监督,检查教育的效果,确定教育是否达到预期的目标,因此需要评价。各种基于管理需要的考试,如期末考试或年终考试、毕业考试等等,就是为评价收集证据的手段。这类考试通常是在学习进行了一段时间之后实施的,以预设的标准为参照,称为终结性的或标准参照的评价。这类评价有的由校外的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实施,如由区、县、市组织的各种统考;有的则由学校和教师组织实施,因为学校和教师作为教育者同时也是管理者,也需要从管理的视角出发组织终结性的评价,定期向社会、家长以至学生本人报告教学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主动接受社会、家长和学生的检查监督。不过,由学校组织的终结性考试更多地考虑本校的实际情况而不只是考虑统一的国家标准,要求考试能够发现和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发现学生的进步情况与学习困难,在功能要求和标准确定方面与校外组织的统考有所不同,不能以校外组织的统考来取代学校和教师自己组织实施的终结性考试。

进行教育评价的第二种需求是选拔。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多种多样,因此要对从学校毕业的学生进行鉴定和甄别,确定他们是否具备进一步学习的潜力,适合什么类型的学校和专业方向的学习,在未来的社会中可能担负什么样的角色,能否适应和胜任角色的要求,等等。鉴别人才有多种方法,考试可以根据高一级学校和专业的学习要求以及社会角色的需要进行命题,再根据考生的回答来区分他们的水平,进而预测他们对未来的学习和社会角色的适应程度,加上相对的公平公正,便于大规模的实施,因而成为最为常用高效的人才甄别方式。在现阶段,人民生活水平极大提高,义务教育已经普及且绝大多数青少年都能接受高中教育,多数家长都希望子女能接受更高更好的教育,多数高中学生也都希望能够提高自己受教育的程度,高考因而成为每个学生人生旅途中所必须跨越的一道坎,也因此成为高中学生、教师和家长最为关注的考试。

高考可以用常模参照(或者通俗地说是对全体考生按成绩排队)的方法来对学生进行精细的甄别,也可以用水平参照的方法看学生是否达到进入大学的水平要求。不管用什么方法,高考本身具有功利性极强、规模极大、强调区分等特点,由此伴随而来的问题有:1)公平公正是高考的最重要要求,为此考试应尽量地客观规范,最好是量化;2)为有效地防止高考的各种投机和舞弊行为,需要投入大量的资源来建立严谨的保密制度,题库的使用因此受到限制;3)高考有极强的教学导向性,对高中教学产生冲击,诱发“应试教育”;4)高考牵涉面广,资源需求大,组织困难,因此不得不采用高效率的笔试和有标准解答的试题,因此限制了考试的有效程度;5)高考需要相对稳定,无论是考试方式还是命题要求,任何较大的变动都可能引起考生和教师的不适应,引起社会的动荡,因此任何涉及高考的变革都不能操之过急;6)主考与应考双方的博弈导致试题难度增加,备考训练时间延长,教师与学生负担加重,违背了教育的初衷。尽管存在这些问题,高考基本上还是能够满足国家选拔人才的需求,也为青少年的成长提供了具体明确的奋斗目标。在中国目前的社会状况下,高考还是体现教育和社会公平的重要标杆,是稳定学校教育教学秩序的重要保障,也就是说,现阶段高考的存在是合理的、必要的。因此,如何保障高考的正面作用,尽量消除高考的负面影响,是设计高中新课程方案时需要考虑的重大问题。

进行教育评价的第三种需求是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教育说到底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学生的发展首先要依靠的是学生自身的基础和努力,他们需要了解自身的状况、存在的问题和努力的方向。学生的发展还要依靠教学活动,依靠教师和学校的引导和帮助,学校和教师因此也需要不断地了解学生的情况和需求,包括学生自身以及教师和学校的需求,这是设计评价体系时应考虑的更为重要的因素。

学生对评价有什么需求?学生的学习是一种自我建构和社会建构的过程。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需要通过及时的反思以及与同伴的交流互动,弄清学习的长期目的和近期目标,知道应以什么样的态度和动机投入学习,采用什么样的学习策略进行学习;学生需要判断自己学懂了没有或者说学习的目标达成了没有,知道进一步学习的方向和策略是什么,以便及时地调整学习目标、学习方法和学习计划,使自己能够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因此学生也需要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价。这是一种基于学生学习视角的评价。这种评价发生在学习的整个过程,覆盖了学习的方方面面,甚至在学习中的每一步骤和细节,学生都可能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这样的评价,或自我反思,或与同伴互动,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提高自己的元认知水平并学会学习。这一类的评价以学生为主体,有2个明显的特点:一是以学生的自我反思和同伴互动(自评和互评)为主要方式,称为反思式的评价;二是完全融入到学习的过程中,成为学生学习的一个有机成分,也称为融入学习的评价。

教师是教学的主导。从教师和教学的视角出发,为了搞好教学、帮助促进学生的学习,需要通过一定的检测手段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的出发点在哪里,学生的投入程度如何,采用什么学习方式,存在什么问题以及达到的水平,从而确定下一步教学的目标和途径。这是一种从教师教学的视角出发的评价,目的在于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特别是学习质量的提高,因此被称作促进教学的评价或为学习的评价,它与学生的反思式评价在功能目标上基本重合,但是看问题的角度有所不同,方法上也有所差异。促进教学的评价包括2个方面:一方面,就物理课的学习而言,大量研究表明教师要有效地进行教学,就需要通过一定的手段来了解学生进入学习之前的已有知识,确定学生的前概念,学生个人所特有的、有别于科学思维的相异构想,以及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迷思概念,由此找到学生真正的学习出发点,预计学生在学习中可能遇到的困难,确定和调整教学策略。另一方面,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师还需要不断地对学生进行激励和鞭策,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适合本人情况的学习策略;帮助学生将所学的具体知识和方法加以抽象和提高,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科学思维和实践的方法,形成解决实际科学问题的能力,还要注意培养学生对科学技术和自然环境的兴趣和热爱、责任感和道德心。因此,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教”,还要通过对学生的检测,通过与学生的互动以及自己的观察来收集证据,真正认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特别是对学习的兴趣、意愿和态度、学习的方式方法和元认知水平,以及对自然和科学的认识,从而对学生的学习作出准确的定位,明确帮助和促进学生学习的方向和方法,也就是说,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形成性的评价以诊断学情,提高教学与学习的质量。

综上所述,我们需要考虑的评价体系必须兼具选拔性、终结性、形成性和反思性的功能,用以确认学生水平、鉴定学生资质、检查教学效果、诊断学习问题、促进教学和学习。任何单一的评价方式(4种评价方式的比较见表1)都无法达到这么多层次的目的,为此需要将不同的评价方式组合起来,形成一个体系,各施其能,各适其适。

新的高中物理学业评价体系的建构

实际上,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上述评价理念就已经得到普遍认同。我国在2001年开始的新课程改革也把建立一个目标多层、方式多样、主体多元的学业评价体系作为重要目标之一。遗憾的是,这次课改并没有提出具体的学业评价体系方案,加上高校招生基本上完全依赖学生高考成绩排名,造成高考对日常教学的终结性评价的误导,以及对形成性/过程性评价的挤压;同时还由于对如何实施形成性/过程性评价缺乏具体的指导,教师感到无从下手,课程改革所希望建立的评价体系并没有真正建立起来。针对这些问题,新的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采取了4方面的措施,以此勾画出新的学业评价体系蓝图。

2.1 建立学业水平考试制度

学业水平考试制度是新的评价体系的最主要标志和基本内容,改变了目前学校中标准参照考试和常模参照考试相互混淆、评价目标和性质不明确的现状。新的学业水平考试制度明确规定在课程的不同阶段分别进行合格水平、等级水平和学校自主考试,其中最重要的是2次终结性的、以课程规定的学业质量标准为参照的考试,即合格性水平考试和等级性水平考试。

水平考试有明确的功能和标准,所有高中学生都应参加合格性考试,其中达到学业质量标准第2级要求的视为合格,是高中毕业的要求;希望升读高等学校的学生必须参加等级性考试,考试成绩要纳入高考总成绩,为高等院校招收新生提供依据,具体情况依不同省份、不同高校的招生要求而定。规定还允许学生多次参加同一种水平考试,以最好的成绩作为自己的学业水平标志。

等级性水平考试有以下4个特点:1)具有作为高校招生依据的功能。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曾经在我国不少省份试行过,但都不了了之,或者只是一种“走过场”,不被各方重视,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这次明确规定等级性水平考试作为高校招生的依据,使考试有了明确实在的功能而不至于在实践中“走过场”。2)等级性水平考试从性质上来说依然是水平参照考试。考试命题以课程标准规定的水平为参照,避免了前面描述的主考方和应试方的博弈,从而避免了试题难度的“水涨船高”。3)采用等级制公布学生成绩。从本质来看,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开始是在同一水平上进行量的积累和扩充,到了一定的程度,学生的认识就可能发生质的跃迁,达到一个与前面的水平有质的差别的新高度。在不同的水平层次上,由于学习的对象(知识)、学习所需要的方法,以及学习所要求的结果的复杂和深入程度等方面都存在质的差异,所以,从低一级的水平上升到高一级的水平不可能是简单的线性递进的结果。一份试卷中的不同试题分属于不同的认知水平层次,简单地将试题进行加权赋分,再将“含金量”不同的分数线性累加求得总成绩,不能反映不同水平之间有质的差异,不能真正反映学生学习进步的本质。等级制致力于找出区分学生学习发生质变的跃迁点,以此划分学生的水平等级,更加合理地反映了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进步程度。4)不以学生的总体为常模对学生进行位置排名,可以避免因为排名带来的副作用,不致造成日常的考试和教学因常模参照考试的误导而“走样”。

2.2 制定学业质量标准

学业质量标准是学生在学习高中物理课程之后应该达到的学业质量水平的具体描述,具体地体现了物理核心素养的要求,是新的评价体系的重要支撑。没有标准就无法评价。长期以来,我们没能对学生的素养与能力发展提出具体的、可以分阶段实现的目标,以及衡量这些目标的相应标准,造成抽象的目标要求与具体的考试要求相脱节、实际的终结性评价难度过高以及把握不定的现象,对学习与教学造成很大的伤害。

新的高中物理课程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为总目标,明确了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确定了构成核心素养发展的4个主要方面:1)物理观念:指从物理学的视角形成关于物质、运动与相互作用、能量等基本认识,包括物质观念、运动与相互作用观念、能量观念等要素;2)科学思维:指从物理学视角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内在规律和相互关系的认识方式,包括模型建构、科学推理、科学论证、质疑创新等要素;3)科学探究:指基于观察和实验提出物理问题、形成猜想和假设、设计实验与制定方案、获取和处理信息、基于证据得出结论并作出解释,以及对科学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交流、评估、反思的能力,包括问题、证据、解释、交流等要素;4)科学态度与责任:指在认识科学本质,认识科学、技术、社会、环境关系的基础上,逐渐形成探索自然的内在动力,严谨认真、实事求是和持之以恒的科学态度,以及遵守道德规范,保护环境并推动可持续发展的责任感,包括科学本质、科学态度、社会责任等要素。

课程标准在对上述核心素养要求作出明确而详尽的描述基础上,结合高中物理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依据所学内容涉及问题情境的复杂程度、知识与技能的结构化程度、思维方式以及价值观念的综合化程度,划分出学业质量标准的等级,每一级的水平都包含了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4个方面,描述了学生在复杂程度不同的情境中运用重要概念、思维、方法和观念等解决问题的关键特征。不同的学业质量水平等级之间是一种递进的关系,对课程标准所描述的学业质量标准略为整理(如表2所示),就可以很清楚地看出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与学业质量标准二者之间的关联,以及不同水平之间的递进关系。

有了这么一个质量标准,抽象的学科核心素养得以具体化,学生的学业进阶也有了具体的描述。不仅为外部的评价者提供包括高考在内的各种终结性考试的命题依据和解释依据,同时还是教师和学生理解学科核心素养要求的“脚手架”,为教师实施教学、对学生进行考核、了解诊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进步和问题提供依据,也为学生自己认识学习的目标以及检查学习进步的情况提供依据。学业质量标准把核心素养总体目标与学、教、考的各个环节有机地衔接起来,形成促进学生发展的合力,是本次高中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创新。

2.3 提出主题模块的学业要求

终结性的学业评价不应该完全由学校以外的主体来实施,特别是每一模块结束之后的考试如果全部搞统考,就可能忽视不同学校在环境资源、教学理念方式、生源水平上的差异,无法因材施教,打击一些各方面都较为落后的学校、教师和学生,限制了条件好的学校学生的积极性和发展空间,模块的终结性评价应该由学校自主实施。那么,评价的标准是什么?

新的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在每一主题模块之后都列出本模块的学业要求,一方面与具体物理知识的学习紧密结合,另一方面将知识要求与核心素养要求联系起来。如对必修主题1提出的学业要求:“能用位移、速度、加速度等物理量描述物体的直线运动,能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解释或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具体问题。能对物体的受力和运动情况进行分析,得出结论。能从物理学的运动与相互作用的视角分析自然与生活中的有关简单问题。”此要求与物理观念这一核心素养的水平2——“形成初步的物理观念,能从物理学的视角解释一些自然现象,能应用物理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紧密呼应,使核心素养的培养和知识的学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避免核心素养的空泛化,也使得日常教学不致迷失方向。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主题模块的学业要求还会不断提高,如对科学探究这一核心素养中所涉及的物理模型的相关要求,必修主题1提出:“了解建立质点模型的抽象方法和质点模型的适用条件,能在特定情境下将物体抽象为质点,体会物理模型建构的思想和方法。”必修主题2则提出:“能认识平抛运动、匀速圆周运动的物理模型特征。通过研究平抛运动、匀速圆周运动等运动形式,体会物理学中实验和理论推导的方法,以及化繁为简的研究方法。”必修主题3进一步要求:“能用点电荷模型研究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能用电场线、磁感线等模型分析电场和磁场中比较简单的问题,并得出结论。”认识的情境从简单到复杂,知识的系统层次不断增加和深化,思维的综合化程度不断提高,形成一系列的学习进阶,既是学习和评价的阶段目标,又一以贯之指向课程的最终目标,保证学生的学习和评价沿着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方向循序渐进。

主题模块的学业要求不仅为单元的终结性评价提供了依据和标准,还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评互评提供了参照。有了这样的要求,条件和资质不同的学校就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提出自己的模块教学目标,自主地进行模块的终结性评价。

2.4 以案例的方式说明如何开展日常的过程性评价

反思性/过程性的评价是全面完整的学业评价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过去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一方面是由于终结性评价的强力挤压,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缺乏具体的指引,让不少教师感到无所适从。如何帮助教师有效地实施反思性/过程性的评价成为本次课程改革需要解决的另一问题。

过程性评价的内容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学习动机、方式、素养水平和综合能力,应与学生的学习活动融为一体,成为日常教学的一部分。通过课堂问答、书面评语、小测验、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的方式进行,其中课堂上的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最为重要,既是学生原有基础与学习目标之间的桥梁,也是教师和学生检查学习进展、发现存在问题、及时加以改进的主要平台。这其中的关键又在于提出什么样的问题作为互动的引导。好的问题一方面应该能够针对学生原有的想法、观念和思维习惯,引发思维的冲突;另一方面又应该与学习目标紧密关联,成为学生原有认知与新知识之间的桥梁,让学生通过回答问题逐步达到学习的目标。像这样的问题就需要更为具体的指导。为此,新的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以附录案例的形式,为教师融合教学与过程性评价的实践提供了典范。如“案例1:追寻嫦娥一号的踪迹”,在设计上就非常注意教、学、评三者的融合,通过3个逐步深入的问题来开展教学活动:嫦娥一号是如何发射升空的?是如何运行的?又是如何变轨的?每一个问题又分解为一系列的问题,并且配合观看录像、模拟操作、仿真实验、思考讨论等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展开探究。如“问题1:嫦娥一号是如何发射升空的?”的教学设计,借鉴了物理学“理想实验”的思路,首先从学生熟悉的抛体运动入手,通过仿真实验和小组讨论让学生思考:“将物体从高塔上水平抛出,物体最终落到地面上。当增大抛射速度时,物体运动的距离更远;速度越大,距离越远。如果这个速度非常大,会是什么情况呢?”进而推论出:“当物体的速度大到一定程度时,物体就可被抛离地球。”接下来又拓展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将宇宙和地面的运动联系起来,综合运用已学过的圆周运动和万有引力定律等相关知识,计算出第一宇宙速度。这一设计不仅让学生得到典型的物理思维方法训练,获得相关的知识,还给师生间和学生间的互动留有充分的空间,使教师和学生都能够不断地通过对回答情况的检查,确认学习的进展,发现存在的问题,进而加以改进。这正是过程性评价的精髓所在。

过程性评价的重要性早已得到广泛的认可,但是在实践中却往往被忽视或流于形式,原因之一在于许多教师没有找到能将教学与评价融为一体的方法,有的甚至在课堂教学中直接套用终结性评价或高考的问题进行所谓“过程性”评价,结果是南辕北辙。新课标以切实可行的案例方式说明如何在课堂上将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和过程性评价融合在一起,是开创性的,对推动过程性评价的落实将起到积极的作用。当然,过程性评价还可以有许多实施方式,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强化。

本文从评价的社会需求和涉及评价的各方的不同视角出发,讨论了学业评价的多方面多层次要求,说明建立一个全面的学业评价体系的必要性,阐述了这一新的评价体系的理念内涵,以及新的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为建立这样一个评价体系而采取的措施。需要强调的是,有了理念和措施,不等于新的学业评价体系就能够自然而然地构建起来,特别是在高中阶段,由于以高考为代表的终结性评价并不只是与教育相关,它还与当前的社会现状、文化传统紧密相关,与学生、教师、家长和全体社会成员的价值理念紧密相关,因此需要对学业评价的认识来一个彻底的变革,需要相关各方在统一的价值理念基础上共同努力,持之以恒,不断地化解因需求和视角的不同而可能出现的矛盾,唯此才能将新的评价体系真正建立起来。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初二学生怎样学好物理的十条建议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