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哪些餐馆受到中国中科院学生餐馆被杀的欢迎

到德国当学徒,毕业后有人抢_参考网
到德国当学徒,毕业后有人抢
本报驻德国特约记者 青木“中国学生掀起留学德国学徒制教育热!”德国新闻电视台报道称,德国学徒制深受各国尤其是中国学生的欢迎。数千名中国学生陆续到德国接受学徒制教育,成为中德企业争抢的人才。中国研究人员预测,2009年至2020年间,中国将出现927万专业人员缺口,也就是说每年的缺口为84万。那么,怎样才能到德国进行学徒制留学呢?德国柏林国际职业教育和培训专家格哈德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学徒制留学适合中国高中、中专、职校、技校等同等学力学生,要求有中级德语水平,年龄一般在28周岁以下。途径主要有三种:一是中德合作项目。两国已经签订了《中德职业教育合作协议》,各种留学项目越来越多。有的是校际间的交流项目,有的则是德国工商会的合作项目。德国国家认可的职业培训种类达300多种,主要分为三大类:一,商业类,如国际贸易、企业管理、会计等;二,技术类,如汽车、机械、信息、化学、生物、环保、药剂等;三,服务类,如康复、护理、旅游酒店等。中国学生最喜爱是技术类。像德国大众汽车所在的下萨克森州,很多职业学校都接受中国学生,汽车修理则是最热门的专业。该州工商会的一名负责人表示,许多汽车修配行表示愿意接受中国学徒。他们每周三到四天在汽车修配行接受实践教育,另外一两天则是在职业学校学习理论。中德合作项目的学生尽管获得政府的一定补贴,但学生仍旧需要担负每年近1000欧元(约合人民币7300元)的学习费用。不过,学徒制学生可以获得企业的一些报酬。第一年月薪在600到800欧元左右,到第三年可以涨到1000欧元左右。二是私立职业学校。“与合作项目相比,私立职业学校几乎向所有学生敞开,而且不像官方合作项目那样受到专业的限制”,格哈德表示,私立学校的学费较贵,每年需要几千欧元。而且,德国许多私立学校不能在中国直接招生,需与中国中介合作,学生还需要支付中介费。三是德国企业特招的学徒。许多在中国的德国企业,包括汽车制造商、机械制造企业等在中国招收培训生,到德国进行学徒制培训。学生一般会去这些企业的德国总部一边当学徒,一边在职业学校学习理论。培训结束后,他们一般会回到中国分公司工作。这类学生的留学境况相对较好,企业几乎给学生安排好了一切,使学生无后顾之忧。学徒制学生在德国职业学校毕业后,可以获得技术专科类职业技术文凭。“这时候,学生前面有三条道路”,格哈德说。首先,学生可以带着德国文凭回到中国,进入中国企业或在华德国企业;其次,学生也可作为专业人才,留在德国的企业工作,前提是毕业学生必须被德国企业聘任,而且年薪必须达到4万欧元左右;当然,毕业学生也可以进入德国应用技术大学(FH)继续学习,但学生在学徒制学习期间要额外选学附加课程。语言是摆在中国学生面前一道较为困难的关卡,许多在德国进行学徒制留学的中国学生说,他们遇到的最大困难是德语,数学等课程对中国学生来说反而比较容易。同时,中国学生的动手能力也相对较弱,不像德国学生从小就会使用各种工具。“德国学徒制教育的未来在中国”,格哈德告诉记者。随着中国职业教育的改革,德国学徒制教育在中国许多地方开始进入推广阶段。德国联邦教育与研究部的数据显示,目前与德国有学徒制教育合作或合作意向的中国机构达到100多家。“中国方面将德国视为职业教育方面的首选合作伙伴。”格哈德说,许多中国企业也开始加入学徒制教育,如国际航空等。今后,中国学生不用出国,就可以接受完善的德国学徒制教育。▲
环球时报的其它文章中国学生去德国上高中、参加高考是怎样一番感受?_德语达人_传送门
中国学生去德国上高中、参加高考是怎样一番感受?
在中国,高考如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你考过了,被一所大学录取,如果你还想去德国深造,那么你必须修满三个学期(211本科修满一个学期),然后考德福、考DSH,参加APS审核,然后申请德国院校。如果你资质不错,一路过关斩件,大概大四的时候能拿到德国大学的Zu,然后在一个秋风送爽的日子里,你和一群比你小三四岁的孩子,重新一起走进大学一年级的课堂。(笑Cry的节奏)或者,你很幸运的在一所开设德语的中学读书,将德语选为第一外语,高中毕业前,你成功的通过DSDII的考试(难度丝毫不逊于德福),然后在高考中获得高于重本线的分数,然后你可以申请德国的大学,当然你到了德国,你还是发现,你在中国学到的那点德语,还是不太够用(不管怎么说,还是比楼上的有优越感)。可是你想没想过,有一批中学生,他们高中就走进了德国文理中学的课堂,念书、生活、娱乐、交朋友,然后参加高考上大学?下面就请听听《明镜》周刊讲述的小小留德华的故事:瓦尔登堡的文理中学在萨克森州有个小城叫瓦尔登堡,虽然这座小城不如柏林、汉堡、慕尼黑等大城市的知名度高,当地的几所中学在中国家长眼里可是德国高质量教学的典范。小城内坐落着一座古典豪华的侯爵宫殿,古老而又精致的房屋和混凝土浇筑的预制板楼公寓错落有致地排列着,茨维考穆尔德河(die Zwickauer Mulde)静静地流淌在这些建筑之间;萋萋芳草漫过陈旧的铁轨,织出一片绿意;而每年6月举办的陶艺市场则为这座安静的小城带来些许喧闹。这就是瓦尔登堡,一个仅有4600多人居住的萨克森州小城。从前,当地的居民还相对比较多,可是如今却日益减少。由于小城里工作岗位稀缺,很多年轻人都选择去别的城市发展。瓦尔登堡的中学教育在中国一些大城市的富裕家庭中颇负盛名。17岁的女生万瑜(音译)是目前在瓦尔登堡留学的80名中国中学生之一。万瑜来自广西桂林,妈妈经营着一家餐厅,爸爸则是国内一家大型石油公司的工程师。如今,她在瓦尔登堡欧洲文理中学的寄宿生活已经超过两年了。她十分享受小城的宁静,觉得这里的生活舒适惬意,而且很适合专注学业,用功读书。不过,这个小小年纪就出国留学的女孩并没有强烈的思乡之情,因为她早已习惯离开父母独自生活的日子。由于父母忙于工作无暇照看,但又想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万瑜在只有12岁的时候就被送到国内一所寄宿学校念书了。问她为什么要来瓦尔登堡上中学,万瑜回答说:“我打算参加德国的高级中学毕业考试,然后申请德国大学。”德国的教育体系在中国的好名声德国在当年的比萨测试(PISA:Program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国际学生能力评估项目)惨败后就着手对其教育制度进行了多番改革。与此同时,德国的教育体系在中国则享有很高的声誉。来自柏林自由大学的教育专家娜塔莉o范o洛伊(Nathalie van Looy)女士曾对中国的教育制度进行研究,她对此解释称,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时候,当时的中国还没有统一的教育体系,于是积极研习其他国家的教育模式,其中,普鲁士教育理念最受好评。据范o洛伊称,德国教育制度的良好声誉一直延续至今。早在十几年前,首批来自中国的学生参加了萨克森州政府特批的中学生交换项目,他们本应在一年交换期满后回中国继续读书,可是却一直留在德国并参加了高中毕业考试。从那以后,当地中学每年都会接收一批来自中国的留学生。德国文理中学德语课堂上的中国学生施特凡o格林瓦尔德(Stefan Grünwald)先生是瓦尔登堡欧洲文理中学负责协助中国学生学习的辅导员,他自豪地表示:“我们学校在中国很有名气。”到目前为止,大约有40多名中国学生成功通过了高级中学毕业考试,只有少数同学肄业。在瓦尔登堡读书的中国学生都希望日后可以考上德国大学。通过参加高级中学毕业考试,外国学生也可以和德国学生一样申请大学学位。万瑜对再生能源方面的知识很感兴趣,而她的理想大学是亚琛工业大学(RWTH Aachen)。亚琛工大在欧洲文理中学颇负盛名,那里的机械制造、电气工程以及生物工艺学等工科专业深受中国学生欢迎,几乎所有学生都选择了数学或者物理作为主修课程,而去亚琛工大读工科也是他们的目标。对此,娜塔莉解释道:“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已经发生了改变,国内对工程师的需求量大幅增加,专业人才的薪酬也相对较高。”在中国,考个名牌大学不容易在中国,国内学生想要考上名牌大学是很不容易的,他们需要勤奋刻苦地学习,然后参加全国统一组织的录取考试,高考成绩优异者才有机会继续念书。由于一流大学的录取分数高,而且录取名额不多,考生们往往需要进行一番激烈的竞争,成功者如愿以偿,失利者深受打击。德国的高中学毕业考试看起来相对容易得多,不过每个专业的名额都有限制,为了考出好成绩并且被自己心仪的学校和专业录取,学生仍然需要好好下一番功夫。另外,对中国学生来讲,外语首先就是一大难题。万瑜(左)和她的小伙伴在12年级的德语课上,同学们正在阅读托马斯o曼的小说《托尼奥o克律格》,黑板的左半边写着“父亲”,右半边写着“母亲”。按照老师的要求,他们要在文章里找出描写主角父母的形容词。万瑜找到了形容词“liederlich”,并念出整个句子:“Die heitere Leichtfertigkeit seiner Mutter findet Tonio liederlich.”不过,万瑜的同桌却不认识这个单词,她正拿起电子词典准备查查。老师见状赶紧用另外一个简单点儿的近义词解释,顿了顿,接着又补充道:“嗯,差不多是这个意思。”这就是中国学生在德国留学时遇到的典型困难。在这里的业余时间比中国多万瑜的同学洪博(音译)觉得,与国内相比,德国的中学生活既轻松又自由,空闲时间也更多。和万瑜一样,洪博也是从大城市来的孩子,他的妈妈是一名医生,爸爸的工作是工程师。根据他的描述,中国学生的一天通常是这样的:早晨6:30起床后出早操,之后和同学们一起吃早餐,接着进行早读。上午9点正式开始上课,直到下午6点才能结束,放学之后还要写作业和温习功课,甚至周末也要在读书中度过。与中国学生的学业繁重不同,瓦尔登堡的中学生在下午4点就放学了,而且这个时候他们一般都已经做完了家庭作业。和国内高考紧张激烈的一考定胜负相比,德国的高级中学毕业考试简直像童话一样美好。除了必修课之外,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兴趣选修课程并参加相应考试,中学后两年的考试分数均要算入毕业考试的总成绩,体育和道德修养的分数也包括在内。洪博透露,学校收取的学费、住宿费以及餐饮费大概在每月1100欧元左右,这对中国大部分工薪家庭而言确实是一笔不小的支出。虽然费用昂贵,学生的食宿条件却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奢华:大家都住在学校的公寓里,吃的是瓦尔登堡一家餐饮机构统一提供的餐食。不过,洪博觉得学校的住宿条件很不错,因为他在中国住的是六人间宿舍,而在这里可以住单人间。德国中学的宿舍,虽不奢华,至少孩子住的是单人间,在德国得学会自己做饭对于来自美食大国的中国学生而言,德国的饭菜就不尽如人意了。红烧炖肉,烤猪排,肉丸,还有相对适合中国人口味的蔬菜肉丁汤是这里常见的菜肴。虽然洪博觉得德餐很美味,不过不单是他,所有的中国学生都从家里带了蒸米饭的电饭锅到宿舍。洪博的周末生活非常精彩,他有时会去30公里以外的小城茨维考蹦迪,有时会和在瓦尔登堡相识相恋中国女友去其他城市逛街游玩。万瑜则更喜欢安静地待着,她在当地认识的一家德国人经常在周末邀请她去家里做客。瓦尔登堡这座清净的小城非常欢迎中国学生的到来,由于本地的中学生不多,当地中学甚至已经连续两年因人数不足而无法设立五年级了。此外,中国留学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辅导员格林瓦尔德透露,每次中国学生放假回国,超市老板都会到他那询问学生们到底何时返校。本文原文及图片均来自于德国《明镜》杂志在线,德语达人独家编译,转载请注明出处。
觉得不错,分享给更多人看到
德语达人 微信二维码
分享这篇文章
6月18日 15:37
德语达人 最新文章越来越多欧洲人主动学用筷子-中国青年报
07版:青年调查
新闻排行榜 热点新闻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 & 往期回顾 & && &&&
越来越多欧洲人主动学用筷子
本报记者 周易
中国青年报
&&&&林方正,德国布伦瑞克工业大学留学生
&&&&在国外,几乎所有的大小城市都有中餐馆。如今,中餐馆已摆脱了“脏乱差”的标签,成为横跨中西、老幼咸宜的美食之所。就读于德国布伦瑞克工业大学的中国留学生林方正,向记者描述了他在欧洲看到的中餐馆,以及他心中的中欧饮食文化差异。&&&&中国青年报:你生活的城市有中餐馆吗?&&&&林方正:我所在的布伦瑞克是德国中北部的一个中型城市。这里我知道的中餐馆就有7、8家,老板和厨师大都是中国人。一些中餐馆冬天还会提供火锅,很多当地人也会去吃。我去其他欧洲国家旅游,感觉大城市的中餐馆都比较普遍。一些中餐馆甚至开了连锁店。在法国巴黎,我还曾经见到过豆浆、油条、水煎包等中国小吃。&&&&德国的中式餐厅里比较常见的是炒菜。为了迎合西方人胃口,这里的中式餐厅经常提供一些炸的肉类。受厨师水平、配料、工具设备的限制,与国内比起来,普通中式菜馆的菜品口味不一定那么正宗。烤鱼、麻辣香锅等地域特色较强的中式菜品很难点得到。&&&&中国青年报:在德国等欧洲国家,哪些中式餐点比较受欢迎?&&&&林方正:像一些西方电视剧里呈现的,不少欧洲人很喜欢吃中国的炒面。由于面条的普及,越来越多的欧洲人开始主动使用筷子。有一次,我和一群外国同学聚餐,他们每人手里拿着一副筷子夹菜。最后由于筷子不够,我反倒只能使用刀叉吃饭。另外,豆腐、腐竹等中式豆制品,以及月饼、芝麻球等中式甜点,也很受德国人欢迎。很多德国老人还很喜欢中国的茶,泡茶的紫砂壶被他们认为是神奇而有趣的东西。&&&&德国总理默克尔访华期间,我国总理李克强曾用川菜款待她。默克尔本人也对川菜很感兴趣。默克尔家公寓楼(德国国家元首没有专门官邸)附近有一家菜品不错的中餐馆,我曾经去那里吃饭,餐馆老板还给我看了他和默克尔的合照。&&&&中国青年报:大多数中式菜都受欧洲人的欢迎吗?&&&&林方正:德国人在食材、烹饪方式选择等方面比较保守和传统。内脏、猪蹄、鸡爪等食物,以及看不出原材料和做法的菜,不太容易被他们接受。这一点与法国人和西班牙人不同,这两个国家的人会吃牛舌、猪肝、猪肺、血肠等食物。不过,一些欧洲人即使吃得比较杂,也倾向于把动物的各个部分分开烹饪,很少像我们中国人炖汤一样,整只下锅。另外,不是所有德国人都像他们的总理一样能适应重口味,大多数德国人口味比较清淡。&&&&其实大多数德国人对中餐是不太了解的。不仅是因为菜品、口味的原因,还有饮食习惯的问题。德国人习惯分餐制度,德国的中式菜馆常常是自助形式的。我一些德国同学在吃清蒸鱼时,也会把鱼肉割下来放在自己盘子里吃,而不是直接拿筷子夹。&&&&中国青年报:德国的饮食文化有什么特点?&&&&林方正:我觉得德国人比较传统和简单,但在一些细节方面十分讲究。我的一些德国朋友吐槽说,德国菜就是一个装着肉、土豆、沙拉和德式酸菜的盘子,感觉有点太“粗犷”。有趣的是,德国菜虽然不及法国菜和意大利菜精致,他们的厨具却复杂而讲究,把他们的厨房比作物理实验室毫不夸张。&&&&多数德国人由于对中国的了解不够,所以总觉得中国文化比较神秘,充满了好奇,这样的想法也表现在他们对中国菜的态度上。所以,无论是在餐厅还是家庭厨房,老外们若能够尝到正宗且可口的中餐,必然能增加他们对中国文化的了解。
<INPUT type=checkbox value=0 name=titlecheckbox sourceid="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德国餐馆工资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