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军民融合产业发展趋势趋势下如何开展阅读推广

媒介融合时代的阅读推广活动研究
媒介融合时代的阅读推广活动研究
媒介融合时代的阅读推广活动研究
是否是套装
媒介融合时代的阅读推广活动研究
出版社名称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和媒介融合时代的阅读推广活动研究相关的文章媒体融合与传统出版业的机遇
&许多出版人将2015年称作“媒体融合元年”,因为在这一年中,出版业数字化转型和媒体融合都呈现出了加速发展的态势。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版机构需要把握机遇,积极融入其中,找到新的定位,在变革中寻找新的蓝海。
年8月,中央印发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此后,我国媒体融合趋势发展迅速,2015年被许多业内人士称为“媒体融合元年”。媒体融合针对的是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但是出版业不能对此袖手旁观,要积极融入这个潮流,从中找到新的定位,在变革中实现新的发展。
  当前面对数字化、媒体融合,笔者以为,作为体现人类文明的最为古老的行业之一,出版业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图书传播具有其他传播方式不可比拟的优势。但是,我们也不能无视数字化、媒体融合带来的影响。我们应把握以下几个维度:
  首先,媒体融合有助于传统出版业拓展业务空间。在数字化时代,纸质出版物并不是刊印内容的唯一载体,大量信息、内容通过互联网进行立体化、实时传播,它们和图书出版内容相互补充。媒体融合不是传统出版的敌人,它为我们推动图书出版的现代化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可以拓展传统出版的业务。
  其次,传统出版业的盈利模式不再单一。传统出版业通过书店进入销售渠道,最终走向消费者。数字化为人们提供了更多选择,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
”融入人们的生活。
  再次,出版内容得到极大拓展、丰富。在人人都是信息源、传播者、创作者的自媒体时代,网络成了最大的发稿阵地,很多写作类网站异军突起,几乎每一个网站都有一批自己的拥趸,另外还有很多作者通过博客、论坛定期发表新作、更新内容。到网上找稿源、约作者,极大地拓展了出版社编辑的视野,很多创作新人也借助网络作品成长起来。
  最后,但凡创新,都是在一定压力之下产生的。数字化、媒介融合固然给传统出版带来了挑战,但也未必不是机遇,而机遇只给那些有准备的人。面对媒体融合的大趋势,作为出版机构,要抓住机遇,乘势而上,着手从几个方面进行积极准备:
  第一,构建媒体融合的商业模式。在媒体融合时代,传统出版的商业模式已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应围绕图书出版这个核心,积极开拓周边产品,展开电子化、融合式建设,比如建设自有网站、开发应用软件(App)、推送信息等。构建媒体融合的商业模式,不是简单地将纸质出版内容数字化,必须要注意将线上与线下、数字与实体有机融合,核心是建立立体传播体系,改变单一的图书传播形式,丰富传播形态,提高传播速度,扩大覆盖范围,增强出版物的传播力。
  第二,重构业务部门。传统的出版社以编辑、发行为核心,其机构设置也是围绕这两个方面建设的。现在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出版社内部结构,围绕媒体融合构建内设机构,重构生产流程。传统的图书生产主要是编印发三个环节,编辑和发行部门既要开展传统业务,更要研究新媒体环境下的编辑与发行问题。在建立新型业务部门时,必须注重各种资源、要素的有效整合,做到内容、技术、终端、队伍的互联互通,实现出版产品多样化,形成整体化的组织结构和管理体制。
  第三,努力建设人才队伍。有竞争力的出版社,必须拥有一支能力全面、覆盖广泛的人才队伍。要围绕编辑出版这支核心队伍,顺应重构生产流程、改造机构设置的趋势,建设适应媒体融合要求的专业队伍以及与此相应的宣传推广队伍,确保出版机构的人力资源符合出版事业发展的需要。当然,在人才来源上,既可以培养出版社自有力量,也可以使用社会化方式购买服务。
  第四,积极发现培养创作新人。“高手在民间”,对于写作来说亦如此。近些年来,有不少畅销书甚至常销书都是发端于网络,先在网站上发表,再由出版社发现并推动形成纸质出版物。这些首发于网站的作品,或探究历史,或演绎传奇,或描摹时尚,或痴迷玄幻,尽管水平不一,但都有对应的读者群。网络写作和传统写作最大的区别在于自由度高,不必受制于出版规则的限制,即时性强,因此很多作者愿意将自己的作品发表于网站。可以预见,未来将有越来越多的网络作者出现,谁重视、经营、培养网络写手,谁就能发现新的作者,推出自己的品牌产品,做出畅销图书。
  对于出版业态而言,产业发展的核心因素终究离不开“内容”。数字化、媒体融合始终是为内容服务的,所以我们必须要增强出版内容的核心竞争力,始终坚持“内容为王”这个根本规律。
  媒体融合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今天我们研究媒体融合,不能偏离内容建设这个基本面,要围绕好的选题、立意和作品,运用现代新技术手段,努力打造具有时代特色的图书精品。只要积极顺应、主动融入,强化核心竞争力,就能在激烈的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来源:光明日报出版社 朱宁
&&&&&&&&&&&&&&&&&&&&&&&&&&&&&&&&&&&
中少总社三大板块发力2016童书市场
&2015年是国家“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这一年,出版业在融合发展的大背景下积极探索,展现出全新的发展趋势。其中,少儿出版态势良好,继续保持两位数的增长,成为出版界最具活力和潜力的板块。
  不断求变才能生存,不断创新才能发展。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展望之年和发力之年,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简称“中少总社”)作为少儿出版业的重量级选手,将如何定位自身、谋求发展呢?
  科普图书板块拼内容重推广
  2015年8月,中少总社期刊中心内部成立了图书编辑部。该编辑部的成立无疑将为中少总社的图书出版带来新的增长点,尤其是将为中少总社的科普图书出版带来新的突破。中少总社在少儿科普领域优势明显,如创刊于1960年的《我们爱科学》杂志,目前月发行量在140万册左右,积累了强大的作家与编辑队伍、丰富的经验和庞大的读者群,是中少总社发行科普图书的有力支持。
  中少总社期刊中心图书编辑部将有的放矢,提供周到、全面的科普图书“定制服务”,以重磅选题为龙头,实现全方位的选题覆盖。目前,期刊中心编辑部计划推出“科普漫画丛书”“创意科学实验室丛书”“博物馆探奇丛书”等多种拳头产品。这些产品是期刊中心图书编辑部在深刻解读教育部中小学教学大纲后,针对教师在授课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紧扣少年儿童成长过程中的迫切需求推出的。期刊中心编辑部还将注重多层次开发,将广受读者好评的历史资源整合起来,让一些经过市场验证的图书重新修订推出,例如“十万个不知道丛书”。
  期刊中心图书编辑部通过不断加深对数字化的理解,将科普图书的推广与之有机结合在一起。利用AR技术,为读者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阅读体验。《我们爱科学》早已将AR技术引入纸质刊物,读者只需要扫描刊物上的二维码,即可在手机、平板电脑等终端上欣赏到生动的3D影音。
  在推出精品科普图书的同时,建立配套的数字化信息服务。例如,为满足教师进行科技实验课的需求,制作课程的影音资料并上传其数字化服务平台。在购买图书的同时,教师能够同时享受到平台上的这些资料。
  充分利用社群营销,丰富宣传渠道。2015年,作为社交平台的微信被更多地赋予了媒体职能,传播速度快、分享便捷、用户黏性高等特点使其成为社群营销的新载体,期刊中心图书编辑部组织了一大批专家学者、科普作家、阅读推广人为微信公众号撰写文章、针对热点话题组织网上讨论,成功扩大了平台的影响力。
  卡通动漫板块书刊互动打造品牌
  中少总社有较丰富的漫画出版经验,旗下漫画杂志《中国卡通》月发行量在60万册左右。以刊物为平台,推出了一系列漫画图书,既有具有能够快速销售的漫画特征的故事漫画单行本,如《猫的诱惑》《蓝漠的花》《魔女卡提》等;又有由著名儿童文学作家的作品改编而成的、具有常销书特征的漫画图书,如《伍美珍漫画嘉年华》系列漫画和即将推出的《沈石溪动物漫画王国》系列漫画等。中少总社在动漫图书板块的目标是努力出版有营养的、利于孩子身心健康的常销和畅销漫画,甚至是经典漫画。
  在动漫图书产品线的建设上,中少总社有着自己的考虑。“系列化”“品牌化”是少儿类畅销书近几年呈现的最显著的特点,中少总社借助书刊互动的优势布局卡通动漫细分市场。原创故事类漫画,主要以《中国卡通》杂志为平台来开发,每年出版近百个品种,这些漫画要么是将刊物上最畅销的漫画结集成漫画单行本,要么是将儿童文学畅销书改编成漫画,然后在刊物上宣传,实现书刊互动。原创爆笑幽默类漫画,主要是《植物大战僵尸2·吉品爆笑漫画》和《保卫萝卜萌漫画》系列,借助“植物大战僵尸”和“保卫萝卜”游戏品牌,实现了“从指尖游戏到心灵阅读”的转换。知识类漫画,目前主要是《植物大战僵尸2武器秘密之·历史漫画》系列、《植物大战僵尸2武器秘密之·科学漫画》系列等。海外引进漫画,目前最畅销的是比利时漫画《丁丁历险记》系列,每年销售码洋1亿多元。正在引进的还有美国畅销漫画家RAINA的七部漫画《保育员俱乐部》《戏剧》《微笑》等。未来,中少总社将利用自身强大的外联优势,将欧美最畅销的优势漫画引进来,建成一个有一定规模的海外漫画出版库。
  原创绘本板块致力打造中少阳光绘本馆
  中少低幼中心近三年来努力打造中国原创绘本,在产品线的建设上以“打造经典,引领时尚”为指导方针,在这个方针的指引下,中少低幼中心在产品线的布局上主要做了两方面的事情,一是立足于走出去,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以最具中国特色传统的年节为故事点,向国际市场推广中国传统文化。如春节的故事、中秋节的故事、元宵节的故事、泼水节的故事和端午节的故事等,每一个故事都充满了中国民俗特色和中国人的情感色彩。有些绘本在绘画表现方面,直接通过中国民间传统绘画工艺,如剪纸艺术来表现,像《兔儿爷丢了耳朵》,曾荣获2015年中国最美书奖,而且是唯一一本获奖的童书。二是立足于国际合作,汇聚国内外最著名的作家画家共同完成经典之作。这方面的合作是双向的,一种是中国作家写的故事,由外国画家来完成绘画创作,如曹文轩的《羽毛》,方素珍的《外婆住在香水村》,白冰的《换妈妈》,这些绘本无论从故事内容到画面表达,还是书装品相,都达到了向经典致敬的效果,获得了国内外一致好评,同时也受到了读者的欢迎和喜爱。另一种是由国外作家创作故事,国内画家绘画,也取得了令人惊艳的效果,如《比利的工厂》,一个西方的温情的故事,让中国的画家以准确的画面语言做了完美的诠释。
  中少低幼中心全力打造的“中少阳光绘本馆”主要分为两个方向:一是名为“七彩云绘本馆”的系列绘本,这是由中少总社的国外合作顾问推荐的、具有世界各国特点的、反映不同民族社会生活特色的绘本,中少总社将其引进来推介给中国的读者。一是本土原创的绘本,富有中国特色,瞄准国际市场,能够走出去,为世界不同国家和民族所接受。这方面的原创也包括与国际创作队伍的合作。
来源:出版商务周报 盛娟
&&&&&&&&&&&&&&&&&&&&&&&&&&&&&
给出版从业者七条建议
&&&观点持有人:
&&&做决定之前我会问自己:“这样做会给我们带来忠实读者吗?”如果不会,那么就先搁置一旁,因为还有其他更重要的事情要做。
&&&核心观点:
&&&汉娜·麦克唐纳
&&&(九月出版社创始人)
&&&金得利编译
&&&九月出版社成立一年以来已出版4部非虚构类作品,销量近万册,出版计划已经排到了2018年。出版社创始人汉娜·麦克唐纳结合这一年来的出版动态总结了7条经验。
  1.有时执着追求的东西可能就是好的创意。
  最开始出版社执着于质量、改变与合作,就是为了建立起符合现实的新型合同关系。迈尔·布莱克本律师事务所在与作家打交道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因此出版社与之建立了合作关系。在早期,我曾遇到过只有两页纸的合同,开门见山、简明扼要,可谓打破了历史纪录,让我兴奋不已。那时迈尔·布莱克本问我是否愿意花时间出版一些优秀作品,或者说服人们接受样式奇异的合同。
  于是出版社妥协了。表面上看新式合同与传统无异,主要由作家协会所规定的条目构成,但其中加入了新的表述,强调了作家的参与。出版社期待作家可以进行销售、推广和自助出版等活动,作为回报,出版社提高了版税的额度。作家们付出了更多,所取得的成功也更值得分享。
  2.最简洁清晰的想法往往可以收到最好的效果。
  出版社希望拥有一大批合作作家,始终参与到作品销售工作中。如此一来,出版社的签约作家可以在书面以外传递自己的声音给读者,而且不用有所担心。很多作家在社交媒体上与读者互动,这就是出版社所看重的,因为社交媒体的影响力强大,在这里宣传和营销作品的效果自然不言而喻。
  3.在项目初期确定优先事项可以节省时间和资金。
  做决定之前我会问自己:“这样做会给我们带来忠实读者吗?”如果不会,那么就先搁置一旁,因为还有其他更重要的事情要做。
  受电子书技术的限制,推出新产品会耗费很长时间。出版社想进行数字创新,找到新的方式让制作精美的数字产品走向市场。但是出版社发现,与四年前相比,手机应用的成本有所增加,推销起来也更加困难。出版社想把电子书制作得和配图纸书一样精美,带给读者愉快的阅读体验,但受技术的限制让这项工作变得复杂。对出版社来说,技术创新实现以后,工作的重心就要转向寻找新渠道了,比如用不同的包装和平台来推广和销售长篇作品。
  4.现金流是小企业的命根子,对作家同样重要。
  出版社希望走节约型路线,避免不必要的支出,把钱用在刀刃上,出版高品质和符合出版社意向的内容。出版社得到了很多自由作家和供稿人的支持,他们的报价合理,用实际行动体现出对新兴个体出版社的拥护。
  版税问题也提上了出版社的议程。出版社与作家和代理人讨论了版税的支付形式和内容,灵活性是双方协商的焦点。目前双方已达成了首个协议,规定每年至少支付两次版税。
  5.独立出版机构形式创新,面向未来。
  转向出版服务机构为出版社打开了新的市场,并带来新的希望。但平日里远程工作还是会带来很多挑战,并非所有人的信心和斗志都可以坚持那么久,定期互动还是有必要的。我的同事们都在远程工作,他们不愿意拘束在屋里开会,而是更喜欢用聊天的形式进行交流。此外,工作空间也发生了实质变化,大家有了更多的选择,为未来发展提供便利。
  6.孤军奋战不是明智之举。
  在《转变:未来的工作已经起航》一书中,作者琳达·格拉顿提到了现代办公环境所必需的元素。除了工作和远程管理所需的技能,她还特别强调了支持网络的重要性,拥有一群来自不同专业领域的“铁哥们”就可以在任何有需要的时候获得帮助。
  出版社从一开始就有这样一个给力的支持团队,包括希望提供建议的代理人、专注作品清单的自由职业编辑、乐于提供创意反馈的同事等,大家共同努力让出版社的业务开展得如火如荼。
  7.实习生可塑性很强,要充分挖掘这样的人才。
  出版社对自由职业者敞开了大门,但面对刚踏出校门的毕业生,就需要考虑他们的哪些技能可以为出版社所用。虽然出版社给的报酬不高,但出版社会尽力为他们提供对口的平台,让他们觉得自己的工作和项目迎合了大行业的需求。
  出版社的合作伙伴,包括作家、自由职业者、合作出版商等都是宝贵的财富。要想在出版圈内做到出类拔萃、为作家的力作寻找最佳机遇,出版社还需要杰出的人才,不管来自哪个领域,只要有发展潜力,出版社一概欢迎。
  (译自英国《书商》周刊)
&&作者:金得利&&&&&中国新闻出版广电网/报&&&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浅谈媒体融合
抚顺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副主任&苟东涛
&&&&来源:&&&&
&&&&&&字号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传统媒体转型发展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作为新时期的新课题摆在我们面前。中宣部部长刘奇葆同志4月在人民日报上发表题为《加快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文章;8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这正是我们党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要整合新闻媒体资源,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重要举措。因此,如何在互联网时代占领宣传思想主阵地、如何加强舆论引导能力和水平、如何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已成为目前地方传统媒体面临的严峻挑战。
媒体融合已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目前,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获取新闻、学习知识、信息交流、生活娱乐、商业活动不可缺少的工具。随着互联网新技术新应用层出不穷,已影响和改变信息传播的模式。一是移动互联网。我国现有6亿互联网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已有5亿之多,网络信息传播的物理通道已经发生本质性的改变。二是智能终端。它提供了网络信息技术多元社会应用的个人平台,使得人各种社会需求得到无限满足和延伸,而且今天全球智能手机总量中,我国智能手机已经占到四分之一。三是云计算服务。以大数据为基础推进人类的信息共享、资源共享和服务共享,提高整个社会的运行效率。
互联网新技术正在改变着信息交流的结构和模式,进而使公共信息的提供、社会关系的经营、社会结构的演进都在发生重大变化。首先,网融合:多元网络之间融合已成为趋势。互联网、通讯网、广电网等日益融合,形成人与信息之间、人群与人群之间全新的信息传播体系。第二是,微传播:已经开启网络信息传播的“核裂变”时代。每个人进行公共传播的能量被开掘出来,这种个体信息单元的能量经由互联网连续形成的超越时空局限的网络结构急剧放大。第三是,泛关联:整个网络信息传播正在推进着新的社会关联结构的形成,随着微传播单元的激增,人们在互联网上已经超越时空位置和文化背景,进行着新的社会关系的编织。
互联网不仅为每个社会成员的信息创造架设了传输平台,同时也提供了强大的信息集成结构。因此,传统媒体固有的信息传播方式已经被互联网所颠覆,媒体转型融合已成为发展的趋势。
媒体融合的概念及影响媒体融合的几个因素
“媒体融合”(media convergence),最早由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教授浦尔提出,原意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其概念应该包括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的概念是指将不同的媒介形态“融合”在一起,产生“质变”,形成一种新的媒介形态,如电子杂志、博客新闻、新闻客户端等等;而广义的“媒介融合”则范围广阔,包括一切媒介及其有关要素的结合、汇聚甚至融合,不仅包括媒介形态的融合,还包括媒介功能、传播手段、所有权、组织结构等要素的融合。也就是说,“媒体融合”是信息传输通道的多元化下的新作业模式,是把报纸、电视台、电台等传统媒体,与互联网、手机、手持智能终端等新兴媒体传播通道有效结合起来,资源共享,集中处理,衍生出不同形式的信息产品,然后通过不同的平台传播给受众。
媒体融合是信息时代背景下一种媒介发展的理念,是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的基础上的传统媒体的有机整合,这种整合体现在三个方面:内容的融合、技术的融合和经营方式的融合。
在国外媒体融合成功的范例有以纸媒起家的南非媒体公司Naspers,公司彻底改变了纸媒思维,把互联网业务摆在首位,投资或购买了许多在Web上诞生的公司。如今,它已成为长除美国和中国外,全球最大的互联网公司,拥有网上拍卖、即时通信服务、移动广告网络、比价网站,以及电子商务公司,其股份升至历史新高,市值达440亿美元。
在国内人民日报社、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日报等单位就媒体融合已经进行了初步的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很多地方媒体融合远落后于时代发展的要求,目前,影响地方媒体融合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三种:
理念明显落后。时代的大背景已经发生巨大的变化,2013年,一半美国人获取新闻的主要方式是互联网,通过报纸获取大部分新闻信息的比例已经不到30%,并且这个比例还在不断缩小。杰?尼尔森曾在《传统媒体的终结》里预言说:“未来五到十年间,大多数现行媒体样式将寿终正寝。它们将被以综合为特征的网络媒体所取代。”时代的发展不可逆转,如果媒体依然抱有单纯致力于传播广泛全面新闻和信息的理念,将注定失去市场竞争力。
传统思维惯性大。传统媒体过于看重收视率、发行量,过于专注生产印刷品,过于专注提供新闻产品,而忽略了网站访客等其他内容呈现方式。《纽约时报》曾经的新闻霸主地位让它难以割舍报纸,而恰恰是这种传统思维限制了它再进一程。时代已经改变,媒体只是受众选项之一,而非全部。即便是媒体老大的电视,也已演变为手机电视、IP电视、互联网电视等等,并开始经营体感游戏等增值业务。
互联网思维严重缺乏。在国内外媒体纷纷进行新老媒体融合,并取得一定成果和突破时,很多地方传统媒体确依然沉浸在如何发挥传统媒体应对新媒体冲击的惯性思维中,在以科技引领互联网浪潮的时代,这样的思维是致命的。在互联网公司攻城掠地的当下,传统媒体还局限于如何提供新闻产品、局限于服务单向的受众、局限于内部业务的融合创新上,这种思维上的差异将使我们离真正意义上的新老媒体融合渐行渐远。
就地方媒体融合的几点思考
8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上强调,要着力打造一批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建成拥有强大实力和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的新型媒体集团,形成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面对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如何做好地方媒体融合值得我们思考。
首先,媒体应摆脱现有体制束缚。在现有体制束缚下,地方传统媒体生存空间被严重挤压,发展举步维艰、生存面临严峻挑战。因此,地方传统媒体应尽快进行体制改革,将束缚传统媒体发展的包袱卸掉。如对地方传统媒体进行整合,打破原有的传统格局,优选精兵强将,并通过“纸、网、移、微、博、视”等融合发展,打造具有具有较强实力的新型媒体集团。同时,对传统媒体内部运行机制也要进行改革。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以前好像一个大杂院,一家一户,各买各的菜,各做各的餐。现在要把每家每户的小灶改成大厨房,让大家汇集一堂,统一采购、分类加工、集中分发。比如BBC,在过去楼层分隔、部门分隔,各干各的事。但现在BBC是一个全新的、开放的办公平台,不同部门、不同岗位、不同级别,座位打乱,通过深度融合沟通更顺畅了,工作效率更高了。
其次,以跨界思维促进传统媒体转型。地方媒体融合不应简单理解为对信息产品的搬运,在产业竞争进入以用户为核心的产业生态有机竞争的阶段,传统媒体转型更不可以固守传统业务,而应主动加快媒体融合节奏,并通过不断创新和跨界思维来全方位扩展新媒体业务。成都传媒集团成立8年来,不断尝试探索媒体融合的不同模式,重点突出三个方面:一是将充分发挥旗下上市公司博瑞传播的新媒体投资平台功能,支持其孵化、培育、研发和跨区域、跨所有制收购一批有潜质的新媒体项目和网络平台,实现新媒体产业快速发展;二是积极推进传统媒体探索新媒体业务,以项目扶持的方式,鼓励和支持旗下各媒体单位与新媒体融合,与新媒体产业链接,与渠道运营商合作,提供多元化信息服务和内容生产;三是按照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要求进行内容生产,通过基因重组、模式更新和流程再造,形成新型的新闻采编体系。
再次,把提供产品转变为经营用户。目前很多地方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仅仅停留在为用户提供新闻信息产品的初级阶段,为用户服务的功能十分有限,最终的结果导致用户的流失。湖南卫视曾为了追求短期效应,将多个视频网站平台看作提供节目的推广手段,疏于打理自有新媒体平台,其结果是节目产生了品牌效益,但新媒体平台用户被冷落。现在互联网界流行一句话,“一流企业做社区,二流企业做平台,三流企业做产品”,如今成功的互联网公司,多经营以用户为核心的社区,根据用户的需求设计开发人性化的互联网技术新平台。那么在地方媒体融合过程中,应尽快树立经营用户的理念,围绕用户展开创新服务,通过打造自有的多终端社区平台来聚拢人气,为实现用户的需求提供重要保证。
最后,必须加大资金投入。媒体融合如果没有资金投入那就是水中月,镜中花。资金投入可以有两种方式:一是地方政府应对媒体融合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二是利用风险投资。一个成功的互联网公司背后,支撑其成长的都是成熟的风险投资。风险投资为互联网企业改进用户体验、强化竞争优势提供了不可或缺的资金支持。作为地方媒体融合也要可考虑利用风险投资来增加资金注入渠道,以此促进媒体融合工作的快速发展。
(责编:周晶、陈宁)
善意回帖,理性发言!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恭喜你,发表成功!
请牢记你的用户名:,密码:,立即进入修改密码。
s后自动返回
5s后自动返回
恭喜你,发表成功!
5s后自动返回
最新评论热门评论
社会万象|精彩博客
24小时排行&|&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当前媒体融合发展趋势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