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马拉雅山的猴子和青藏高原是板块下降的结果。对吗?

青藏高原是怎么形成的?-正解问答-正解网6青藏高原是怎么形成的?作者:正解网来源:正解网链接:投票6好问题烂问题同问已同问修改分享扫码分享复制网址OK了,粘贴即可!解答:1个同问:0人浏览:424次修改提问青藏高原是怎么形成的?&&&&&提交图片把图片文件拖到这里即可上传上传完,点击「插入图片」按钮插入title插入图片图片链接:图片描述:添加取消视频title插入视频视频链接:添加取消出于安全考虑,目前正解网仅支持腾讯视频(支持 HTTPS)的视频播放页链接
提交1个解答8正解青藏高原(Qinghai-Tibet Plateau,或Tibetan Plateau),中国最大、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分布在中国境内的部分包括西南的西藏自治区、四川省西部以及云南省部分地区,西北青海省的全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部以及甘肃省部分地区。整个青藏高原还包括不丹、尼泊尔、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的部分,总面积近300万平方公里。境内面积257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米,有「世界屋脊」和「第三极」之称。是亚洲许多大河的发源地。青藏高原的形成历史大致可以划分为9个发展阶段: 1、震旦纪时期:青藏高原分为古冈瓦纳大陆与祁连海两个主体,古冈瓦纳大陆处于西边,即现在喜马拉雅山脉、冈底斯山脉和唐古拉山脉一带,祁连海位处青藏高原东部,即现在的昆仑山脉与祁连山山脉一带。2、寒武纪到奥陶纪时期:古冈瓦纳大陆下沉,祁连海向其扩展,原特提斯洋范围大大收缩。3、奥陶纪到志留纪时期:古冈瓦纳大陆进一步下沉,祁连海逐渐消失,原祁连海位置抬升。4、泥盆纪到二叠纪:出现冈瓦纳古陆和中特提斯海洋及欧亚大陆,青藏高原中部再次下沉为海洋; 青藏高原形成。5、二叠纪到三叠纪:原祁连海中部和东部一带再次上升为大陆,西部则下沉为深海,冈瓦纳古陆的浅海与其相连。6、侏罗纪:中特提斯海已抬升为陆地,海洋向西部和北部扩张,形成新特提斯。 7、侏罗纪到白垩纪:新特提斯收缩,拉轨岗日首先隆起,南面形成小面积的海域。 8、白垩纪到早第三纪:新特提斯全部闭合,欧亚大陆基本成型。9、第三纪:由于欧亚板块激烈碰撞,促使大规模的火山和地震的活动,使青藏高原的抬升急剧加剧。 青藏高原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其边缘的喜马拉雅山8848米,是世界上最高的山脉。但是青藏高原和喜马拉雅山并不是一开始就这么高大的,据地质学家考证,青藏高原和喜马拉雅山一带原来是一片大海,后来大陆板块碰撞抬升才变成了今天的样子,并且这最高的高原和山脉在地质历史时代还处在婴儿期,还会继续增高。 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相碰撞,导致了青藏高原的形成。地质学上把高原崛起这段时间的地质构造运动称为喜马拉雅运动。 高原地区的强烈隆起是从距今340万年前后开始的,此后的时间里高原上升了大约3000米左右,形成当之无愧的「世界屋脊」。希夏邦马峰北坡的高山栎化石出现在海拔米,而现在高山栎却只生长在海拔米的地方。此为佐证。 青藏高原抬升过程是匀速的运动,不是一次性的猛增。它经历了几个不同的上升阶段,每次上升都使高原地貌形态得以演进。 高原第一次上升,发生在距今340万年~170万年,青藏高原地区平均海拔从1000米左右上升到2000米以上,此时高原已经形成,这次上升运动被称为「青藏运动」。 高原第二次强烈隆升发生在110万年~60万年左右,高原面在80~60万年平均高度达到米左右,高原的自然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高原上山地全面进入冰冻圈。高原的新旧断裂活动活跃,高山深谷地貌形成并发展。环流形势被打乱,气候从温暖湿润转为寒冷干旱,地域差异性明显增大。 高原第三次强烈隆升发生在距今15万年左右,这段时间,高原的平均高度已达到4000米以上,一些高山超过了6000米,使高原内部的气候更加寒冷干燥。 地质历史进入全新世(距今一万年前),高原继续抬升,形成了今天高原面平均高度达到4700米。高原的强烈降升,给亚洲东部的自然环境以深刻的影响,高原的动力作用和势力作用改变了周围地区的环境。青藏高原(Qinghai-Tibet Plateau,或Tibetan Plateau),中国最大、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分布在中国境内的部分包括西南的西藏自治区、四川省西部以及云南省部分地区,西北青海省的全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部以及甘肃省部分地区。整个青藏高原还包括不丹、尼泊尔、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作者:正解网来源:正解网链接:收藏已收藏感谢已感谢修改分享扫码分享复制网址OK了,粘贴即可!修改解答&&&&&青藏高原(Qinghai-Tibet Plateau,或Tibetan Plateau),中国最大、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分布在中国境内的部分包括西南的西藏自治区、四川省西部以及云南省部分地区,西北青海省的全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部以及甘肃省部分地区。整个青藏高原还包括不丹、尼泊尔、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的部分,总面积&#万平方公里。境内面&#万平方公里,平均海&#&#米,有「世界屋脊」和「第三极」之称。是亚洲许多大河的发源地。
青藏高原的形成历史大致可以划分
发展阶段:
1、震旦纪时期:青藏高原分为古冈瓦纳大陆与祁连海两个主体,古冈瓦纳大陆处于西边,即现在喜马拉雅山脉、冈底斯山脉和唐古拉山脉一带,祁连海位处青藏高原东部,即现在的昆仑山脉与祁连山山脉一带。
2、寒武纪到奥陶纪时期:古冈瓦纳大陆下沉,祁连海向其扩展,原特提斯洋范围大大收缩。
3、奥陶纪到志留纪时期:古冈瓦纳大陆进一步下沉,祁连海逐渐消失,原祁连海位置抬升。
4、泥盆纪到二叠纪:出现冈瓦纳古陆和中特提斯海洋及欧亚大陆,青藏高原中部再次下沉为海洋; 青藏高原形成。
5、二叠纪到三叠纪:原祁连海中部和东部一带再次上升为大陆,西部则下沉为深海,冈瓦纳古陆的浅海与其相连。
6、侏罗纪:中特提斯海已抬升为陆地,海洋向西部和北部扩张,形成新特提斯。
7、侏罗纪到白垩纪:新特提斯收缩,拉轨岗日首先隆起,南面形成小面积的海域。
8、白垩纪到早第三纪:新特提斯全部闭合,欧亚大陆基本成型。
9、第三纪:由于欧亚板块激烈碰撞,促使大规模的火山和地震的活动,使青藏高原的抬升急剧加剧。
青藏高原平均海拔超&#米,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其边缘的喜马拉雅&#米,是世界上最高的山脉。但是青藏高原和喜马拉雅山并不是一开始就这么高大的,据地质学家考证,青藏高原和喜马拉雅山一带原来是一片大海,后来大陆板块碰撞抬升才变成了今天的样子,并且这最高的高原和山脉在地质历史时代还处在婴儿期,还会继续增高。 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相碰撞,导致了青藏高原的形成。地质学上把高原崛起这段时间的地质构造运动称为喜马拉雅运动。 高原地区的强烈隆起是从距&#万年前后开始的,此后的时间里高原上升了大&#米左右,形成当之无愧的「世界屋脊」。希夏邦马峰北坡的高山栎化石出现在海&#-;,而现在高山栎却只生长在海&#-;的地方。此为佐证。 青藏高原抬升过程是匀速的运动,不是一次性的猛增。它经历了几个不同的上升阶段,每次上升都使高原地貌形态得以演进。 高原第一次上升,发生在距&#万&#2万年,青藏高原地区平均海拔&#米左右上升&#米以上,此时高原已经形成,这次上升运动被称为「青藏运动」。 高原第二次强烈隆升发生&#万ட年左右,高原面&#万年平均高度达&#~;左右,高原的自然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高原上山地全面进入冰冻圈。高原的新旧断裂活动活跃,高山深谷地貌形成并发展。环流形势被打乱,气候从温暖湿润转为寒冷干旱,地域差异性明显增大。 高原第三次强烈隆升发生在距Ϗ年左右,这段时间,高原的平均高度已达&#米以上,一些高山超过&#米,使高原内部的气候更加寒冷干燥。 地质历史进入全新世(距今一万年前),高原继续抬升,形成了今天高原面平均高度达&#米。高原的强烈降升,给亚洲东部的自然环境以深刻的影响,高原的动力作用和势力作用改变了周围地区的环境。提交图片把图片文件拖到这里即可上传上传完,点击「插入图片」按钮插入title插入图片图片链接:图片描述:添加取消视频title插入视频视频链接:添加取消出于安全考虑,目前正解网仅支持腾讯视频(支持 HTTPS)的视频播放页链接
提交我的解答&&&&&提交图片把图片文件拖到这里即可上传上传完,点击「插入图片」按钮插入title插入图片图片链接:图片描述:添加取消视频title插入视频视频链接:添加取消出于安全考虑,目前正解网仅支持腾讯视频(支持 HTTPS)的视频播放页链接
提交登录正解历史上没有喜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世界将会怎样?
&据最新气候模式研究结果:如果没有青藏高原存在,夏季的西南季风只能到达印度洋的南部,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是偏西风和西北风,受下沉气流控制。因此大陆将是水汽很少的干燥气候,即使印度和缅甸,也不会有现在这样的充沛雨量。而青藏高原的存在,对大规模气流的影响,首先诱使热带西南季风向印度、缅甸侵袭,造成高原雨季,同时西南季风的一部分长驱深入,到达我国东部形成江南雨区。如果没有青藏高原,那我国西部的干旱将更为严重,东部也将属于干旱气候。在青藏高原隆起之前,大约距今几千万年以前,从我国北方到长江流域都是广阔的干旱气候带。
占地面积257万平方千米、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高、地形最复杂的高原,被称为“南极和北极之外的第三极”。
青藏高原大致是个椭圆体,东西长度超过3000千米,南北宽度达到1500千米,水平方向占到了整个纬度圈的1/4。在垂直方向上,它占据了对流层1/3以上的空间。它所在的纬度,正好是地球上西风盛行的地区。对于西风带来说,青藏高原无疑是个巨大的障碍物,足以对它产生极大影响。
气流遇到障碍物,必须从上面翻过去,或者从两旁绕过去。由于青藏高原的长轴基本上是东西顺风向的,再加上高度高,所以气流更多地是绕过,而不是像遇到落基山那样南北向很长的山脉时主要是翻越。从西而来的气流遇到高原,就像湍急的河水遇到桥墩,分为南北两支绕行的急流,其中南支急流直接影响到我国南方的降雨。
高原阻挡西伯利亚的冷空气,使南面的印度次大陆免于遭受冬季寒潮袭击。南下的冷空气被迫在高原东侧向南倾泄,导致寒潮侵袭我国东部的范围偏南,甚至可能一直到达地处热带的印尼。
除了是个障碍物,青藏高原对空气来说还是一个加热器或制冷器。在夏季,高原接受的阳光辐射特别强烈,像一个高耸的炉子,加热上方的大气,热空气上升运动特别强烈。强劲的上升气流传到四面八方,其中主要分为三支,下沉地点分别在南半球、北非和中东太平洋,可见对全球气候都会产生影响。
夏季这种加热作用还在高原上方形成一个特殊的高压,称为“南亚高压”或“青藏高压”,它是夏季对流层上部全球最强大、最稳定和范围最大的高压。随着高原加热作用的强弱变化,南亚高压的位置会发生移动,当它的位置偏离高原上空移到中国东部平原时,高原东侧降水就偏多。
冬季的高原总体上是个冷源。由于海拔高、气温低,青藏高原覆盖着大量冰雪。冰雪的多少,决定着高原地面能吸收多少阳光热量,影响来年春夏季节变换的时间。当冬春季节高原积雪特别多时,来年长江流域往往降水偏多。冬季的高原还会加强哈德莱环流,从而使中国的冬季风增强。
青藏高原的存在,造成了许多我们熟知的天气和气候现象。例如,由于它的屏障作用,高原东侧是一个背风的“死水区”,常年风力都很微弱。加上四川盆地本身地形闭塞,导致气流不畅,而且非常潮湿,云多雾重,连日阴雨。柳宗元曾称蜀中“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这就是著名的“蜀犬吠日”。高原南侧的绕流气流还是一条从印度洋到我国东部的水汽输送带,贵州正好处在这个输送带下方,加上地形的作用,致使当地多云雨,“天无三日晴”。这条西南-东北向的水汽输送带是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初夏长时间的阴雨天气—梅雨天气的主要水汽输送者。
翻开世界地图可以看到,大部分沙漠集中在南北回归线附近的纬度上,即20°~30°之间,如北半球的伊朗沙漠、阿拉伯沙漠、撒哈拉沙漠,以及美洲的墨西哥沙漠等,人称“回归沙漠带”。
中国的沙漠位置却与众不同,西北荒漠所在的纬度,比上述沙漠要偏北15°~20°。中国与回归沙漠带同纬度的地区,是温暖湿润、气候宜人的江南和华南。世界多数沙漠集中在回归线附近,为什么中国又会如此特殊?根源就在青藏高原。
回归线附近属于亚热带,又称“副热带”。在南北半球这一地区上空,稳定地存在着一个高压地带,它像一个带状的高压坝,阻隔了热带海洋上暖湿气流向高纬度移动。“副热带高压”中盛行下沉气流,所在的地方,大气干燥炎热,少云寡雨。在其占据的纬度带自然会形成大片的沙漠。副热带高压也随季节南北移动。当我们听到天气预报中说“某某地受副热带高压控制”,这意味着那里是烈日炎炎的酷暑天气。夏季长江流域的“伏旱”天气就是一个例子。
青藏高原是一块年轻的高地,它的隆起已经进行了几千万年,但最近250万年来隆起尤其剧烈。在它未曾诞生时,它所在的地方及现今中国西北荒漠地区有着温暖湿润的气候,水域广阔,森林繁茂。
后来,碰撞的大陆吞没了古地中海,导致青藏高原隆起,改变了亚洲上空的大气运动。高原隔断海洋的暖湿气流,使中国西北部气候严酷起来。但另一方面,它也在东亚副热带高压带上打开了一个缺口,使热带的暖湿气流得以到达我国东部的大片地区,形成了独特的东亚季风气候。在江南和华南地区,夏季风与沿高原北侧南下的冷空气交汇后形成丰沛的降雨,造就了沃野千里、四季分明的江南鱼米之乡。
叶笃正通过对青藏高原气候的研究,使人们认识到,高原对中国的气候有着关键影响。如果没有青藏高原,中华文明史将全盘改写。高原的隆起使中国的大江大河滚滚东流,而不是由北向南入海。此外,受高原影响的冬季风,把尘沙从西部的戈壁沙漠中吹来,尘沙沉降成为肥沃松软的黄土高原。长江、黄河与黄土高原,孕育了独特的中华文明,这一切都可以追溯到青藏高原隆起的作用。
找一张世界土壤分布图来看,在纬度23度到35度之间,环绕地球,无论东半球还是西半球,也不论北半球还是南半球,大都是荒漠分布的地方。可以说南北纬度30度附近是荒漠带。但是中国是一个例外。沙漠在中国终止了脚步,不但终止了脚步,还来了一个180度的转变,由炎热干旱的荒漠变成了细雨如丝的江南。可以说中国的上海、江浙、福建、广东、广西这些地方是全球副热带荒漠中的一片绿洲。这全有赖于青藏高原。假如没有青藏高原的崛起,我国的气候带将按照太阳辐射的角度和热量的分布,现在的东部湿润地带有可能会是干旱的荒漠地带,而现在的西北干旱区,则有可能是温暖湿润的地区。
  为什么南北纬度30度附近都是荒漠?这是因为它们地处全球气候带中的副热带高压区。经过人类持续不断地探索,如今已经搞清楚了全球的气候模式。在热带,也就是赤道到南北回归线(南北纬度23度)之间,由于太阳的直射,辐射强,热量高,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受热的空气携带水汽的能力强,湿热的空气在上升的过程中,逐渐变冷,水汽凝结,变云致雨,这就是热带多雨的原因,也是热带分布大量热带雨林的原因。
  从热带上升的空气柱,把携带的大量水汽倾泻给了热带雨林。失去水汽的空气变干变冷,密度也增大变沉,在南北纬30度到35度附近的高空,干冷的空气掉头下沉。下沉的过程是一个增温增压的过程,体现在气温上,就是高温干热,体现在气压上就造成了副热带高压。
  大气的流动永远是从高压区向低压区的,因此,从副热带高压区流出来的大气,一方面向赤道低压区扩散,一方面也向位于南北纬60度附近的副极地低压区扩散。在地球自转偏向力的影响下,北半球向北吹的风表现为偏西风,因此,北纬30度到60度之间,在最大尺度的大气环流上,表现为西风环流,而从北纬30度到赤道之间则吹拂着东北信风。
  南北纬度30度附近的地方被干热的西风环流所控制,因此高温少雨,大多成为荒漠。
  上述近地面的大气环流现象都发生在对流层,对流层的平均厚度约为11公里。在北纬25度到35度附近崛起的青藏高原,面积达230万平方公里,平均高出周围地区5000米,这么大体量的一个庞大的高原崛起在地球表面上,又矗立在对流层的中部,必然要改变大气的环流状态。
  从而,西风环流被迫分成南北两支,绕过高原。向北绕的那一支气流把干热的空气带到了新疆、甘肃、内蒙古一带,使那些地方形成了荒漠,而原本应该接受干热西风侵扰的中国东部,反而逃脱了成为荒漠的命运。
  与此同时,欧亚大陆和太平洋之间由海陆热力差异所造成的季风现象,因青藏高原的存在而大大加强了。冬季,高寒的青藏高原上空形成了高压场,源源不断地向四周辐射下沉的气流,从而加强了欧亚大陆内部的高压场,使得从欧亚大陆吹向太平洋的冬季风更加强烈。夏季,原本与太平洋吹向欧亚大陆的暖湿气团相抗衡的西风环流被青藏高原挤到北边去了,于是这个东移的暖湿气团和随着季节而北移的东北信风一起所形成的太平洋夏季风,强力吹拂着中国东部地区,给那里带来丰沛的降雨,并且长驱北上到达了中国的东北地区,使得中国东北与远东生长了茂盛的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印度洋上空吹来的夏季风也由于青藏高原的阻挡而给中国的东南部低纬度地区带来了丰富的降雨,而西北地区则变成了“雨影区”,因此更加干旱。
  假如没有青藏高原的崛起,我国的气候带将按照太阳辐射的角度和热量的分布,呈现出与纬度平行的符合地带性规律的状态,中国从南到北将是这样几个气候带:热带湿润带、副热带高压干燥带、温带湿润带。也就是说,现在的东部湿润地带有可能会是干旱的荒漠地带,而现在的西北干旱区,则有可能是温暖湿润的地区。青藏高原的崛起,还造成了我国气候区奇特的倒置现象,比如一般而言,应是南热北冷,但是在我国西部则是北热南冷,就是青藏高原要比新疆的塔里木和准噶尔盆地冷得多。
青藏高原的崛起,打破了我国应有的纬度地带性规律,造就了我国青藏高原区、西北干旱区、东部季风区这样三大自然区的格局。而西北干旱区与东部季风区的对峙,又彼此加强了各自的气压场格局,从而使干的地方愈发干旱,湿的地方愈发潮湿。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喜马拉雅山的猴子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