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手举过头顶时胸口上部深呼吸的时候胸口疼有通感是怎么回事

Fatal error:
Call to a member function queryFirstRow() on a non-object in /cnk_data/cnk_web/cnk_online/cnkangask/model/AskQuestionDao.class.php on line 363呼吸之间圆真道
我的图书馆
呼吸之间圆真道
& & & &生命,在一呼一吸之间 ——释迦牟尼佛 & &用生命凝炼的智慧,用大度形成的浩瀚渊博,用宽容写就的慈悲与爱……
&&&& 当您跟93岁的李谨伯先生相遇,可遇而不可求的“传道授业解惑”的明师!生命原本可以在起伏跌宕中精彩纷呈,人原本可以不陷落于悲欢交集的生命剧情里,心始终可以保持着那种单纯的状态……青年时期因机缘殊胜,获奇人传法。随后游学神州大地,躬身拜得道家内丹功名师,一心修道不辍,终得“掌握阴阳、提擎乾坤”的内丹功法,1984年,任卫生部下属的“中华气功科研所”领导;1985年,在“中国气功研究会”任秘书长、副理事长;1989年,任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荣誉副理事长;1990年,任中国预测(易经)学学会理事长,武协常委等职;1991年,任亚洲、太平洋气功总会会长,欧洲气功学院荣誉院长。李老还是国内“UFO研究会”的常任理事。道家“仙学”的核心,就是“内丹之道”。修习内丹,对于我们的身心喜乐、健康长寿,极有功效。笔者曾与李谨伯老先生同登武夷山,只见年逾九旬的老先生健步如飞,气不喘脸不红;一帮年轻人落在后面气喘吁吁,不能不令人对内丹之道生起油然的信服、崇敬与敬仰。
千古以来,有关内丹之道的修习与证悟,多以私传秘诀口耳相授,丹经道书上又多“象会意”,读起来难免云山雾罩不知其意。今李老能够打破私藏秘授的传统,将自己大半生实践研究的心得一一道来,对于我们这些讲求养生、希望健康长寿的人,不啻为甘霖雨露。
李谨伯老先生是畅销全球的《呼吸之间》的作者。炼习内丹高龄,但依然精神矍铄、面色红润、内气十足,讲起课来滔滔不绝,声如洪钟,讲课连话筒都不用,里外听得清清楚楚。学员无分老幼,在他面前都像小学生。课堂上学员单膝跪地向李老提问,李老不厌其烦讲其精要……连续三四个小时不休息,即使课间时间,也耐心地解答学员的疑问。对于学员提问,李老毫不保留地给予讲解,有问必答。内丹功中的“静、动”两项功法,也称之为“性命双修”法。“修性”宜于“静”中悟,“修命”宜于“动”中炼。修炼过程分:筑基、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炼虚合道等阶段,从而最终达到恢复自身先天本能、天人合一、返璞归真的境界。李老引经据古为学员讲解如何“明心见性”,如何通过打坐盘腿和调整呼吸进入禅定、如何防止禅定状态中的意外干扰...您会重新认识:
&&&&&& 现代人愈来愈重视养生,即使我们不能悟道内丹功,也可以通过炼习道家“静、动”功法来强身健体,治未病之病。比如看似简单的“站桩”,李老便告诉我们:站桩不是摆架子,要首先打开“气海”、“尾闾”等窍之后,才能得“气”,进而直至春意融融之间,使得气血通畅、增强内气、精力充沛、神情愉悦,自然而然可以祛病调身。练习“托天”,可以快速打通血脉,放松僵硬的肌肉。“晃海”是通过缓慢轻柔地摇晃上身来伸展脊柱,达到正身的目的。李老也传授了可以缓解治疗高血压的“象坐”+“观想”功法,呼吸方法等要诀。
&&&&&&&&&&李谨伯生命智慧传承实修课程——呼吸之间
&&& 生命,就在一呼一吸之间呼吸是一座把你内在世界和外在世界、有意识和无意识联系起来的桥梁。呼吸和身体机能活动、思想、情绪是紧密相连的。养身、静心、治病、抗癌、禅定、冥想、催眠、瑜珈、出功、益智、通灵……都从呼吸开始动物的寿命都跟每分钟的呼吸次数成反比。我们的生命质量与长度如何,完全取决于我们的呼吸有多深、有多长!呼吸绝对不是只有我们接触过的:腹式呼吸、口鼻呼吸、快速重生呼吸……练呼吸的方法非常多,光在印度就有136种,但,我们真的会呼吸吗?此工作坊中,李谨伯先生用他九十二年的生命智慧,尤其是那些他亲身经历的实修体证经验,毫不保留,因材施教,随机点化,从日常生活里的:身正——气通——意静——神活,到修行入定的高境界:屏息——胎息——止息,无不涉及。真传,只需明师一句话。证得,才是得。 您还在等什么?机缘不可再错过! 丈高楼平地起。打好基础,营造一个适合练秘传内丹的身体环境非常必要。
&&&&&& 李老会传授正身、静心、七支坐、如何打通中脉、如何练先天一气等方法,更主要会传授丹道的入门功夫——“百日筑基”,男性要“马阴藏相”,女性要“斩赤龙”断月经,这些口传心授的秘密下手工夫。普通修炼者在此阶段,已经可以固本、强身、开智、健体。
李老还希望在每个班里,如果机缘成熟(根据学员的状态和要求而定),可以跟大家分享一些更高的生命智慧:千手千眼无碍大悲心陀罗尼(大悲咒)。密宗,持咒,结印,观想(宁玛大圆满),老子道德经讲解,摩诃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讲解,禅宗六祖慧能《法宝坛经》讲解,《金刚经》讲解,《太极拳静功秘诀》廿四要,决策学,易经,意拳、养生桩等。国宝级的李老,就是一座不可多得的智慧宝藏。当您看见他,您就会信心十足地往金丹大道上前行。早在轩辕皇帝就是炼大道的,他至少活了一百七十多岁。老子、吕洞宾、八仙、邱处机,伍仲虚、张三丰,一脉相传,后来被道教利用作为成仙之路,其实佛教修炼最高级的“无为法”,以及儒家孔子的“修身养性法”近乎完全相同,不谋而合,掌握阴阳规律,掌握宇宙旋律,掌握人体的节律,是修炼内丹大道的诀窍。秘传内丹必须经过的筑基阶段,是有为法,也是非常重要的修炼基础。内丹过程主要由添油接命、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几个阶段构成。炼丹过程同宇宙衍化过程正好相反,宇宙演化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顺则生人。丹法深化是由三而二,由二而一,由一而零,由精气神的生命体返归太虚——逆则成仙。
第一部分& 从身体入手
我们身体最不正的是什么
&现在的人几乎都是鼻子冲前翘,弯腰伸颈,这个样子的身体外形,影响体内的生命能的流通,这就叫“气不通”。你看看,哪一位不是鼻子冲前?你再看看佛像,鼻子与肚脐眼在同一条垂直线上。佛像跟我们最大的不同,一看就知道,没有一尊佛像鼻子冲前,伸着个颈,跟呆头鹅似的。古人修道,讲究三挺诀要。三挺诀要,指颈宜挺,脊柱宜挺,肋骨宜挺。这样有利于气贯全身,精气灌顶,五脏正位,气生神生,气活神活。要想身体健康,第一步就需要做到全身的气脉通。因为人的各种生命活动是由大脑来指挥的,通过脊柱,通过脊腔里的六十二根神经组织来指挥的。我们的任何行为都是靠大脑通过神经来支配的——就像现在,我说话也是,您听说话也是。所以“身正”才能“气通”,“气通”才能“意静”,“意静”才能“神活”!有人说我总是思想静不下来,就因为身不正。
如果弯腰驼背,脊柱里的神经就受到压迫。时间一长,还会造成各种病。比如有人老是不快乐,老是忧郁,说是得了忧郁症。心理学家说你是心理疾病,其实不是,是脊柱的问题。有个人很特别,他总是全身一会儿这痛,一会儿那痛,医院给点止痛药,还是不管用。我一看,说他的毛病的根是脊柱不正。他不大相信,我让他看他鞋跟的外侧,结果磨损得很厉害。他也感觉很奇怪,不知道为什么自己这么费鞋。后来直起脊柱,这个怪毛病就渐渐没了。
腰一挺直,脊柱就正,所以气就通了。我们气不通的原因,是因为腰不直,所以身不正。因此,修道的第一步,就是要放松,挺腰,直背,正脊柱。方法非常简单,可是坚持非常难。修道,你得坚持,一天到晚要做得到,要坐有坐相,站有站相。形者,生之舍也;气者,生之充也;神者,生之制也。一失位,则三者伤矣。——《淮南子》这段话就强调修道的人,首先形体要正,要直,然后形、气、神三者相合,才能身心健康。如果形体“失位”,不正不直,则形、气、神“三者伤矣”。水浒传》里有一个人,叫神行太保戴宗,他能够日行几百里。他怎么做到的?窍门就是挺腰直背,鼻子微微回收,然后周身气脉通,走起来,就好像后头有人在推着他,结果他越走越轻,越走越快,越走越有精神。现在,我们老年人到外面散步,走个几里地还可以,但回来累啊,腿酸,腿疼,甚至回不来了。越回不来了,就越弯着腰、抬着头、伸着鼻子往回走,他就越是走不回来,走一步歇三歇。但是,如果你挺腰直背,鼻子微微回收,你就会越走越快,越走越轻。爬楼梯也一样,头冲前地走,就越走越累。你要是挺直了身体走就越走越快,越走越轻松,因为你脊柱直了。其实道理就是这么简单,但是要坚持很难。
能够搞清楚怎样把脊柱挺直了,不枉我们五天相聚一场,算是没有白忙活。在过去,行家在公园里看人打太极拳,说那个人打得好,很有气势。这是什么道理呢?其实就是先看他的鼻子。如果这个人抬头翘鼻子或者低头哈腰,那就是老师没教好,因为他的鼻子不正,脊柱也不正。所以,有些在公园里头打太极拳的,表面上看着很好看,但鼻子前伸或者脊柱是歪的,不是抬头观天,就是低头哈腰。真正打好太极拳的肯定鼻子微收,身体挺直,脊柱正,身体管道才通啊。坚持做到很难啊,而修道就是这样开始的。其实,真正打太极拳的高手,一定是先练静坐的,因为真正的太极拳是炼“内丹”时自发动起来的架式,不是柔软的舞蹈动作。
&&人的精气神从哪里来中医讲“望、闻、问、切”。先说望:一看他脸色黄,或者是惨白,没有血色,不是红润的脸色,这说明什么?我们要知道,脸色黄,是脾经、胃经有病;白而无华者是大肠经、肺经有病;青而无华者是肝经、胆经有病;黑而无华者是膀胱经、肾经有病。中医一望诊,就知道了你是哪个系统有病了。所以,我们要知道,我们很多人一天工作劳动,或者用脑,或者用体力,一天用去很多的脑力和体力,单凭我们吃的这点水和饭来补充我们的精力,补充我们的营养够不够呢?其实远远不够。实际情况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在不断地接天气,接地气,还接人气,通过天地人三宝补充能量,可不只是吃喝。天有三宝,日、月、星;地有三宝,水、火、风;人也有三宝,精、气、神。我们修道的人可以几天不吃饭,也可以一天吃好几顿。所谓“精足不思淫,气足不思食,神足不思。&&&& 天有三宝日月星,人有三宝三丹田。——《道机经》&卫星为什么能在轨道上运转不掉下来呢?还不是星球产生的引力维持着它,不掉落,不上不下。可见星球的引力很大,能把几十吨重的卫星托在太空中,而且能运转,这是天有三宝日、月、星的力量。太阳对我们人类的影响很大,它哺育万物;月亮对我们的影响也相当大,它的引力能把海水吸起来。妇女的月经例假,与月亮的影响是分不开的.去中医院,如果是个比较传统的针灸大夫,他在月圆的时候不敢给你下补针;在月亏的时候,他不敢给你下泻针,就是因为月球引力对人的影响,等有空我专门讲讲这个。不止是地球,所有的物质间都有吸引力,这就是万有引力。这是物质界,生命界也是如此。我在吸引您,您也在吸引我。我们的古人用一套办法来表达,这就叫生辰八字。生辰八字的道理在哪里?就是他在出生的时候,天上日、月、星的位置在什么地方,这时星体间产生的引力波互相作用,就产生了一种类似星系的旋涡能量场,这个能量场被古人叫“玄空造化场”。造化造化,它自然会在这个婴儿从先天到后天、从娘胎到世上的刹那,造化这个人,产生特定的作用,影响这个人的许多方面。在古人来讲,这就是所谓“天人感应”、“天人相应”、“天人合一”。我们要是离开这个“生气”,就没有“元气”,光靠吃东西,那远远不够。所以古人讲,“上天有好生之德”,就是说我们人人不能脱离日、月、星。修道的人当然更不能脱离日、月、星,只是我们从被动的接受可以达到主动的修补,这又上了一个境界,生命的品质更高。道之在天者,日也;其在人者,心也。故曰:有气则生,无气则死。生者,以其气。——《管子》我国古人认为,世间万物,都是气生化繁衍的结果,上至日月星辰,下至五谷百物,中至福寿祸夭,无一例外。万物得生气则生,无生气则死,故而特别主张子时(23点至凌晨1点钟之间)補“元气”。一个是时间问题,一个是方法问题。什么叫时间问题?因为古人无不是天一黑,不点灯就睡觉,夜里也许两三点就醒了,醒了就修行。这个时间当然高效接受“生气”补“元气”,因为天一黑到夜里的一点钟,是我们每个人生发气血的时候。可是我们现在的人,晚上看电视,聊天,喝酒,总要弄到11点、12点,甚至于一两点钟才睡,甚至于有三四点钟才睡的。得不到“生气”的补充,日子长了自然亏了“元气”,气色不华,还美其名曰“亚健康”,不过就是全身的能量水平太低嘛。你看小孩长个儿,肯定是天黑到夜里一点钟长得最快,妇产科的护士、大夫都有经验;有农村生活经验的人,到稻田里头看农作物,夜里都能听到麦穗长个的声音,但准在一点以前结束,过了一点就静悄悄了,噼噼啪啪的声音就没有了。我们现在的人为什么脸色不好看呢?就因为睡得太晚了。早睡非常重要。老年人千万别过晚上10点才睡,最好9点就睡。小孩子最好8点就让他睡,哪怕半夜醒了再做功课。人体缺乏气血,能量不够,制造出来的组织细胞就是半成品,结果健康细胞变成了癌细胞,真是没话可说。&
关键要“开窍”
道家理论说“玄空造化场”里会产生一种对生命界影响很大的能量,古人就叫“生气”。修道的人除了被动地接受“生气”,还必须“开窍”,开发人身上的窍门、窍点,这相当于安装了“信号放大器”。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庄子·应帝王》& 修道必定要学会“开窍”。全部修道不过就是修一个“静”字,心静意静。但修静的方法是什么?静修的方法就是开窍,就是学会开窍。但是“开窍”这件事,古人叫“千圣不传”。为什么不传呢?真要修道,必先开窍。开窍一定要“用诀”,这个“诀”是秘诀,一般人他是不传的,叫“假传万卷书,真传一句话”。古人说“给我十两金,不传一口意”啊。诀是一种用“意”的方法传给有德者。那修道怎么办呢?要开窍,得懂得秘诀啊。其实诀大多只有几个字,非常简单。大道至简,非常容易,上手容易坚持难,秘诀本身一点都不秘。人身上有无数接受宇宙自然“生气”的地方,也有接受社会生灵“人气”的地方。比如,凡是骨头连接的地方,都能接受天的“生气”,也就是关节都能接天的“生气”。简单吧?简单——这就是一句秘诀。古人修道,有人讲要开“七窍”,有人讲要开“九窍”。主开九窍者比七窍多顶窍、夹脊二窍。
穴位是人体经络里面的小发电站,人身体的穴位相当于生物发电站,这些生物电在穴位里产生然后沿着经络运行,影响人体生化反应的方方面面。它有一定运行周期,大约每昼夜运行五十二圈。所以中医里用电的良导体——金属的针来针灸,道理就在这里。修道要开的窍,则多半与人体产生激素的腺体有关。大体上,我们修道常用的有九个窍,这九窍可不是穴位,它们大都跟人体里的激素,以及激素所在的腺体有关。比如,这里四个窍,集中在脑袋上,这主要是接天的“生气”的。这四个窍:一个是“顶窍”;然后是“意窍”,又叫“上丹田”;第三个叫“玉枕窍”,又叫“神窍”——注意啊,可不是玉枕穴;还有一个呢,叫总窍,是非常重要的窍,也叫“泥丸”。这个就是有些道书上说的“泥丸宫”,实际上是人的脑垂体,统管我们的内分泌,可以自动调整我们身体的各项功能。就人体激素分泌而言,它相当于中枢,它就像花生米这么大,但作用很大,所以这个又叫“总窍”。泥丸百节皆有神。——《黄庭经·至道章》 古代修道之人认为统领全身之神的是泥丸中心之神,故此又称“一部之神”。他们认为脑内中央方圆一寸之处即为泥丸神所居之处,此神总管一身之神,至为重要。
这四个窍是接“天气”的,或者说接“生气”的。前面我们讲过,我们时时刻刻都在接宇宙天体的“生气”,天人是合一的,天人是互相感应的。人类是离不开天体的“生气”的。你能不能进入修道的殿堂,要看你能不能大量高效地接受天上的“生气”。打开这些窍,你才能大量地接天上的生气。我们多数人,这四个窍,都相当闭塞,不是充分在起作用,所以必须要打开,开窍才能修道。开了窍,当然能够身体好,气力足,才能脑子好使,才能长寿,甚至于开发我们的潜能。
天地天地,有天必有地,然后我们还要能够接受“地气”。我们知道地下的磁场,是有脉络走向的。我们把房子盖在这个地脉上,磁场就好;盖到那个地脉上,这房子就不好。过去说阴宅、阳宅,看风水,找龙穴,就是找地磁场。所以古人认为风水对我们一生的命运会起到相当大的作用。甚至于子孙后代,对三代子孙都会起很大的作用。地气和天上的“生气”有什么区别吗?其实一样,都可以补充我们的“元气”。但是,“地气”跟天上的“生气”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它不像天上的星体,高悬于太空之中,它在地表上,所以有个奇妙的特性。这个特性是什么呢?就是“遇风则散,遇水则聚”。喜欢水把它包围住,遇水则截住它了,就把它给留住了,遇到风它就散了,因此民间管它叫做风水,这是它的特点。修道的人怎么接地气呢?接地气要开三个窍。哪三个窍呢?人体背面的这一个是尾闾窍。这个尾闾,本来是分为上尾闾和下尾闾的,中医主要用下尾闾,也叫长强穴。那么下尾闾在哪儿呢?在尾骨的第三节;可是我们修道的人用的尾闾窍跟这个下尾闾不同,它是在命门下一寸。命门是和人体正面的肚脐相对的,尾闾窍就在命门下,和我们的“气海”相对。它实际上是个什么东西呢?是人的肾上腺素比较集中的地方.我们都知道,这个肾上腺素,它的作用非常强。这个肾上腺素主要起什么作用呢?比如说,有个强盗在追我,我平时走10里路都很困难,可是他追我的时候,我可以一口气跑10里、20里、30里,甚至翻高墙都可以,因为只要有一滴两滴的肾上腺素,我立刻就能把无穷的潜力发挥出来。大家都知道,在药房里可以买到这个肾上腺素,是专门用来抢救垂危病人的,或者是给重病病人用的。尾闾,起于脊柱末端,是修道“三关”之一。三关,就是尾闾、夹脊、玉枕三处,修道要“冲三关”以打通气脉。
所以,尾闾窍里面充满着肾上腺素,它是我们生命机能保持旺盛的“气血”,所以非常重要。它相对的,人体正面的是“气海”,气海是储存人体“卫气”的窍位,也叫下丹田,这是正面背面相对的两个窍;第三个窍就是我们的肛门前口,叫做“玄牝之门”,或者叫做“牝门”,也叫“会阴窍”,注意不是二阴中间的“会阴穴”。会阴穴在两阴之间,而会阴窍是在肛门前口,所以也叫“阴窍”。下丹田,又叫下田、气海、气穴、元海、沧海、生门、土釜、坤宜、北海、蓬壶、造化壶等。古人认为,此处位于脐下一寸三分,方圆一寸二分,内藏“先天真一之精”,是“结丹之所”。凡是修道的人,都需要接“地气”,因此必须打开这三个窍:尾闾窍,下丹田窍,阴窍。下丹田大家可能听得比较多,因为这个地方是性激素的存储之地,所以叫“气海”。人体的性激素虽然在全身的血液里都有,但是主要存储地是下丹田。修道所说的窍,大体上与人的激素是分不开的,它的影响是全身的,穴位往往是影响一条经脉,它们的作用是不同的。
&头上四窍接“天气”,腰腹部三窍接“地气”,这是七窍。修道开九窍,还有两个窍是什么呢?就是我们平常说的中丹田和我们背后的夹脊窍。夹脊窍在我们两胳膊的连接处,我们平常背后这两肩膀连接的夹脊窍是闭死的,修道的时候要打开它,打开以后和人体正面的中丹田来接“人气”。夹脊窍的前面,相对的那个地方叫中丹田,又称为绛宫。这里与心脏是有关系的,是人体胸腺所在地,也是与激素有关系的,也是激素所在地。胸腺激素到年老以后,它的作用会慢慢减低,但是它在人的生命活动中很重要,因为它是经络之气,它是走五脏,走血液,走组织液的。它又叫“经气”,也叫“荣气”,又叫“营气”。这种“气”其实是胸腺激素,走经络、血管,润泽五脏,是存储在中丹田里的。我们讲精、气、神,“气”指的就是这个。绛宫,是修道时心肾二气相通之处,是“心下关窍”,与心脏关系较大。因为心五行属火,火为赤色,故中医又称绛宫为“赤帝宫”。现代人为什么不“开心”呢&& 夹脊窍和中丹田窍,这两个窍是接人气的。人与人交流,打开这两个窍,就叫“开心”。现代人天天防着别人,两窍紧闭,自然不接人气,活得不开心,痛苦也就没办法开解。我见到您,愁眉苦脸,怕我跟你借钱,那你赶紧自我防卫,这个窍也就闭上了。你不会喜欢我,我也不会喜欢你,这两个窍不开,也就没“人气”。我一见你,我就眉开眼笑,我已经在接您的人气了,您也就比较喜欢我了,这时候就“有人气,有人脉,气场对”。青赤白黑,各居一方,皆禀中宫,戊己之功。——《周易参同契》中丹田,又称中宫、规中、中黄、中田、土釜等,是修道至为重要的一窍。
现在我们知道了,现代人为什么不“开心”呢?大家天天防着别人,两窍紧闭,自然不接人气,活得不开心,痛苦也就没办法解开。如果这个人经常愁眉苦脸,还会“相由心生”,他就长出烦恼线来了就是两眉中间靠两边的这种纹路;再愁眉苦脸,他就长出“悬针纹”来了,就在两眉的正中间这个位置,形状像竖立着的针。悬针纹是非常不好的纹路,老年必孤独啊。为什么呢?长期接不到人气,别人也接不到这个人的人气,两不相干各走一边,自然就只活自个儿,就孤独了。我从那个年代过来,人与人之间关系很紧张,也是不接人气,两眉中间就出现一条悬针纹,结果老年果然孤独,只好修道
这个悬针纹,古人讲“上克父母,下克子女,老年孤独,必定暴亡”,连临终都是非正常死亡,真是很凶的一条线。但是只要你心态好,做了好事,这个悬针就拐弯了,一拐弯就是好线——万幸啊,我这条悬针纹拐弯了。人活着要为别人做好事,做好事活着才有意义。如果很烦恼接不到人气的人,能够勉强自己更多地为别人服务,他的悬针纹就会拐弯;这时候,这条线叫阴骘纹,也就是有阴德之纹。克人克己,孤独,非正常死亡,很凶的。外国人往往长在下巴这儿,这也是悬针纹。从悬针纹到阴骘纹,其实就是从不接人气到接了人气,心胸前后两窍开了,心胸宽广,贵人帮助,自然逢凶化吉了——这也是修道啊,会修道当然会做人处事,就这么简单。所以人不能把自己的苦难和烦恼看那么重,整天在那里愁眉紧锁自我封闭,还得爱别人,帮别人。孔子说“唯仁者能爱人,能爱己”也是这个道理。所以人和人之间交往,还需要有一种接受人气的交换,才能开心。人活着不能老为自己,总该为别人做些事,才有意义。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道德经》 还有两条阴骘纹,在下巴两旁,越深越长越好,因为只有你做尽善事好事,才能长得出来。此外,从鼻根两旁弯向下巴的叫法令纹——法令纹越深越长,越高贵,这个人的阴德就越高。
知道了修道要开九窍。我们知道有三个丹田,下丹田,中丹田,上丹田。上丹田在两眉间。上丹田和玉枕窍相对,它们的中间,在人脑里面有什么东西呢?里面就是松果体,也叫泥丸。泥丸是总窍,它前面叫上丹田,最主要的是有一种“向性腺激素”。向性腺激素是什么意思呢?人体不单单有“性激素”,还有“向性腺激素”。性激素是产生性功能的,也是产生我们的精力的,让我们精强而力壮,这是性激素。人体产生性激素,这叫“性”。可我们人类还有“情”,产生“情”的生理基础是什么?就是向性腺激素。如果单讲性激素,那畜生也有。所以人不同,还有“情”。有情,我看见一个小孩,我就想抱他,因为有向性腺激素。我看见一个老人摔跟头了,我赶紧去扶他,我跟他“有情”。情也是天生的,它有一种激素在人体上丹田这个位置产生,所以有一个盛装妇女在我面前走过,或者是一个帅哥在我面前走过,我都要回头看看。我为什么多看她两眼?并不是我有非分之想,我只是很单纯地想看看,喜欢看看。当时,我们就觉得有一种能量,一种气,所以我们就想多看两眼。为什么人都会这样呢?因为人人都有向性腺激素,所以人人都有情,佛家讲“有情世间”。
上丹田也叫意窍。因为道家认为人的意念接受和发送是集中在这儿的,人的意念活动也通过这里往外传播,所以它也叫意窍。古人有这么一句话,叫做“出死入生”,什么意思呢?就是如果这个人老是意念、思维活动纷飞的话,他的“气”老通过意窍外放,损耗元气,人体能量水平下降,那就叫“出死”;入生呢,是讲修道的人经常修炼,修静,思维活动平缓,到了高级阶段甚至“息停脉住”,思维活动基本停止,用神思,那这个意窍就可以高效地吸收“生气”,这就叫“入生”。所以,《内经知要》中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还说:“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修道就要修静,不是用后天的功利心玩花样,瞎折腾,《内经知要》中说:“不根于虚静者即是邪术,不归于易简者即是旁门。”若要真功者,须是澄心定意,打迭精神,无动无作,真清真静,抱元守一,存神固气,乃真功也。——《晋真人语录》
因此,修道要修“虚静”,要“敛神”。平常人活动讲话,气是通过意窍往外放,消耗能量,“出死”;可是我们修道不是,修道是接收,是敛神的。所以“出”,老外放就走向死亡;如果“入”,老接收就返老还童,这就是“返观”的作用。只有修静才是修道,只有返观才能长生。我们回头再讲怎么返观得长生。其实,所谓修道,修的就是一个静字,用的就是一个返字。《内经》中说:“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蔽天地,无有终时。”这就是我们修道的心胸气魄和追求目标,也是我们修道第二部分& 体会一个“静”字
修道的方法
有为法在修道来讲叫“筑基法”,也就是打基础的方法,这时候“法无定法,因人而异”。所以,每个人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去修道。方法不是教的,是闻得而后悟得的;悟也不是真得,要自己修得;修得也不是真得,证得才是真得。
修道的目的
“内虚灵”才是修行的正路。现在,不少信道信佛的人,越信越不灵活,越搞越愚蠢,就是不上正路导致的。我们一定要注意,修道不是为了变麻木,是为了开智。是要通过有为法,半有为半无为,最后达到无为法;还有更高的,就是要“退藏于密”,“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无为而无不为”。注意,并非我们认为有为法是低下的,《悟真篇》中说:“始于有作人难见,及至无为众始知。但见无为为要妙,岂知有作是根基。”到了高的层次,无为法的时候,是把人的生命本能调动出来,它是“法法自生,法法自灭”。有为法是打基础的,但修道要练的是无为法。无为法是不能教的,但是要不要老师呢?要。干什么呢?给修道的人证法用的。就是说,自己在无为法阶段,从生命的本能出现一种境界,一种方法,出现景象了,那这个景象对不对?老师需要听一听,因为他是过来人。明眼老师就会印证,他会说你练的路数到底对不对,你已经进入到一个什么阶段了。无为法的阶段,一般叫做“炼神还虚”,进入虚静了;也叫“胎息还丹”,也叫“无为还虚”。这个我们后面还要专门细讲,今天我想先把义理说清楚。至于方法相当容易,方法简单极了,所谓大道“至简至易”.适应环境的能力非常强。要了解,真上道了,功夫上身了,即不怕撑得慌,也不怕饿得慌。一次可以吃好多,也可以好几天不吃——气足不思食嘛。也不怕累,不怕睡,可以一口气睡两三天,也可以两三天不睡。
道门里的,佛门里的,有这本事的人,甚至可以提前告诉别人,说是你们明天到我这儿来;大家去一看,这人已经“坐化升天”了,众人佩服得不得了。道门中人就说是“羽化成仙登三清”了,佛门中人就说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了,他们用的方法,就是意想膏肓二窍。
如何理解“静”
静的对立面就是气动,动的对立面就是心静。人无时无刻不在动。所以修道练功,看着我表面不动,其实我里面气在动,血在动,动得还很厉害。所以要想真静,必须是动中之静。动的时候,应该心静,这才叫修炼。&老子在他的名著第一章中立了一个总纲,说的是“大道是可变之道,并非常住不变之道”,这才是“道可道,非常道”的圣人本意。我们要知道,道家思想出于《易经》,而《易经》在上古,曾经干脆就叫《变经》。“道可道,非常道”,是指在不同的时空中,因为条件地点的不同,表现千变万化,是可变之道。
对修道练功来讲,最好的时间,拿一天来讲,是子时和午时。子时是23点到凌晨1点,午时是上午11点到下午13点;但世界各地纬度不同,会有时差。为什么子时午时练好呢?因为正是阴阳交替的时候。所以一天来讲,练功最好的时间是午时和子时。作为一个月来讲,最好的练功时间,是节气的前后三天,一年二十四个节气,每个月有两个节气,每个节气的前后三天,每月就有六天是最好的练功时间,这也是阴阳交替的时候。一年来讲,最好的修炼的时间是二月和八月;但每年的夏至和冬至,这两天特别重要,是人类身体转变的时候,所以这两天要特别认真对待,加强、加长做功夫的时间,就会一年都舒畅,很有奇效
修行也就是打坐时要有方位的观念,我们现在先不研究它,等将来我们就会知道,这是因人而异的。人在修炼的时候,到底应该朝东,朝南,还是朝北?你到那个时候会自动选择的,现在先不去管它,现在管这个,就太复杂了。每个人自动顺应天地能量场的方位是不同的。静不是不动,静是在动中求静,求平衡。那么怎么练呢?修道用的方法就是“返”字。法法都离不开我们的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利用我们六根中的一根来修炼,达到解脱,解脱了就能带动六根都得到清静。一根解脱清净,就会带动其他五根都进入清静——尤其是意根,法藏是阿弥陀佛,宝尚是观世音菩萨,宝志就是大势至菩萨,这三位就是今天西方极乐世界的三圣。当时,宝尚一天到晚都在想他的师父。他师父的名字,当时叫法藏,后来叫阿弥陀佛,也叫无量寿佛、无量光佛,名字很多。这些称呼原来的音是什么呢?就是嗡嘛呢呗咪吽。嗡嘛呢呗咪吽就是阿弥陀佛的圣名,后来又叫观世音心咒。现在的西藏人一天到晚拿着个转经筒,里面用一条绸布写上嗡嘛呢呗咪吽.修道可以从返听、返嗅、返观、返舌、返思开始,就是反其道而行之,就是要返璞归真。观世音菩萨的前身宝尚用的就是返听,结果他发现这个声音怎么是从里头来的呀?慢慢地他的思想就集中了,觉得这个声音是从心中来的,不是海潮澎湃,而是心潮澎湃了。心潮澎湃,归于寂灭,就妄念止息,不想了。如果你觉得这个方法好,你就用返听的方法,也可以和观世音菩萨一样开悟的。释伽牟尼佛是怎么得道的?他是用返观的方法得道的。他在菩提树下静坐,闭上眼睛返观,就看到了星星,看见了光明,因为戒能得乐,定能生慧(光明),无念得空,三者缺一不可。他是睹见明星而得道的,返观得道,自然眼根解脱;一根解脱,就带动其他五根随之解脱,这叫六根清静。释迦佛通过内观返视星星,感觉这星星不是眼睛看到的,而是身体里头出现的星光,经典中叫“金沙入吾内”,“金沙入吾内”以后,释迦佛开悟了,得道了
如何修这个“静”动是绝对的,动中求静,才能真静。那么怎么练呢?修道用的方法就是“返”字。我们修道可以从返听、返嗅、返观、返舌、返思开始。就是反其道而行之,就是要返璞归真,用的都是返。&“我有欲,我有意有为地观我的窍”。这是一种有为有做的方法,是初级修道里面的情形。什么叫观其窍?也叫守一,观其窍也叫守玄关一窍。守是用思维的“火”和呼吸的“风”去催逼加热窍位,或玄关一窍,使其烧炼成“丹”。守窍的目的是为了守之、养之,使气血发热遍及全身,运化整体。
只有最适合自己的方法。所以,经典中就叫“是法平等,无有高下”。这个话怎么讲呢?就是说你不是我,你有适合你的方法,我有适合我的方法。正所谓“道行天下,众生平等”,那么众生各个不同的方法也就“诸法平等”,没什么好攀高比低的。有为法都是一棵树上的枝枝叶叶,并无高下。方法不是教的,是闻得而后悟得的;悟也不是真得,要自己修得;修得也不是真得,证得才是真得。西藏密宗为什么那么重视老师,他们的老师叫上师,叫“古鲁贝”。一个真正的上师不容易,必须得道,必须“明心见性”,才够格传法,是金刚上师,也就是“阿阇梨”。
少林寺的《洗髓经》
“动中之静为真静”,放松不是背越来越驼了,不是像面团了,是慢慢地像面包似的自动发开了——内空虚,外挺拔。这也就是少林寺的《洗髓经》,这就是洗髓,洗你的髓,髓就在你的脊椎骨里。观想脊柱在转圈。人的脊柱,颈椎7节,胸椎12节,腰椎5节,加在一起是24节,尾椎骨有骶骨、尾骨两节,所以共是26节。26节的脊柱,假如我转圈,一圈儿,两圈儿,然后再让它转回来。你可以蠕动,可以转动,可以扭动,你爱怎么动就怎么动,你觉得怎么舒服,你就怎么动。但是,注意一定不要弯腰驼背,要放松,慢慢的,意念中你就会觉得你的背长宽了,人身长长了,张开了全身。修道“松中必有张,张中必有松”,千万别僵硬地用力,放松,柔和,柔软,慢,圆。
开始修道的时候,身体外部是动的,慢慢就变成里面动了。开始紧张不自然,慢慢就放松了,就柔和了,就越来越慢了,并且连续,圆转如意。“动中之静为真静”,内空虚,外挺拔。这也就是少林寺的《洗髓经》,这就是洗髓,洗你的髓,髓就在你的脊椎骨里。
坐在那儿一点都别用力,但是要挺直,感觉你背部长宽了,你人长长了,一点一点长长,背部一点点长宽了。动你的脊柱,想象从头到尾,从上到下,由下到上,你的脊柱在转圈;在摆动,一节一节地摆动;在蠕动,前后蠕动,自动在动,你怎么坐着舒服就怎么坐,就是不能弯腰驼背;要返观,要静观。静不是不动,静是平衡,你掌握着身上各种各样的平衡,你把握阴阳,就好像骑自行车似的,你不让它向左倒,也不让它向右倒,你要掌握左右平衡;就好像陀螺似的,你外面看它不动,其实它在动。所以动中之静,才是真静。先不要憋气,因为嘴巴不松开,身体就不会松开。最松的状态,不是闭嘴,是微微张开一点嘴。你的嘴,最自然的状态是微微张开一点。嘴不松,身体不会松。你躺着做也可以,躺在床上也可以做,就是背部受点压迫,有的时候通督脉就比较难一点。你也可以侧卧……放松,放松不是人缩小了,放松反而是人有点膨胀的感觉,像面包一样的发开了。张中必有松,松中必有张。古人不用放松,他要虚,要身体虚空。凡是修道的人,都要懂得“虚静”二字。虚就是放松,松中有张;静中是平衡,是全面的平衡,是把握阴阳。
人能反其道而行之,即可夺天地之造化。要逆取,也是返取;摇也好,摆也好,你爱怎么动就怎么动。要慢要柔,最好是一动起来,全身都麻了,一直麻到脚心,这时候你身体里面的气血都在动。所以,身正才能气动;身不正,气血淤塞走不动。气血动,才能意静——意念才能静下来,意静才能神活。
“正身”必“内省”
修道的古人认为,正身,就是调整姿势。调整姿势本身是个小道,是个技术;但是,古人同时认为它也是大道,就是要做人正派,堂堂正正地做人,这个是修炼的大道。小道是调整姿势,大道是凝神内省。&平时坐的时候,要有坐相。这个坐相的特点,就是鼻子微微回收一点,安藏喉,收下巴,使玉枕窍开,任脉开通,气沉丹田,不要向前翘。你看跳芭蕾舞的,唱京剧的,那些演员一亮相,也是这样把下巴往回一收,也是这样的。可是我们平常人不是这样,坐没坐相,站没站相。所以要把腰直起来,让这个脊柱直立,就像这幅脊柱的图(见图)。人的脊柱是S型的,应该把它撑直;身体要放松,特别是颈要放松,如果颈僵硬,气必不通。
要知任督二脉,体不端直,则气塞;体一端直,则气机无阴,百络通利,关系非细。——《琐言集》佛家讲有六十四种触。这个触是什么呢?就是当你修道时候,你脊柱里的神经开始要恢复了,共有六十四种恢复的感觉。比如身上发麻,这是你的胃经要恢复了;身上有痒的感觉,想抓想挠,这是你的肺经恢复了。我们常见的触有八种,就是冷、热、酸、麻、胀、痛、痒、蚁走感(蚁走感是肾经在慢慢恢复时的触感),这是最常见的。还有很多不常见的。有多少呢?多到六十四种。比如说突然感觉飘起来了,突然感觉沉到地下了,突然感觉自己大得像个巨人,突然感觉自己像个小孩,这些都是修道的时候一种恢复反应。直起了腰,脊柱里的神经在解放的时候,它就有反应了——这在修炼里面就叫触。
修今生,所以第一修健康,身体健康没有病,老人没病防病,青年身强力壮。第二修延年益寿,修道得长寿。修炼得长寿的方法和修炼得健康的方法不一样,到了“炼气化神”的中级阶段,我们自然修炼得出来延年益寿的功效;甚至包括我们的潜能,都能够得到开发,我们的智慧也会比以前更清明,有预感功能,超感觉功能。修行界常常说,什么叫“养生”?处世就是养生。处世就以要以诚心、爱心、善心、慈心待人,处世也是修养出来的。不会处世的人,道也修不好,所以处世跟养生是一对孪生的兄弟姐妹。到了“炼神还虚”的高级阶段是什么状态呢?高级阶段最重要的一条是什么?是避祸。大家要知道,当今世界上,今年比去年灾害多,牛年比鼠年灾害更多,一定会有很多人由于灾难、得病死去。修道的人,有预感功能与预知功能,他可以借此来躲避灾难,求得平安。到了修道的高级阶段,我们就会自动拥有超感觉能力,也就是原来说的特异功能,我们就能够趋吉避凶,也能帮别人。知道今天可以开汽车,明天不能开。也可以指导别人,说你今天别坐飞机,别去海南度假了,结果避开了一场灾祸。这个以后我详细给大家讲。所以说,高级阶段的功夫,最重要的是保平安,能够防祸,包括防重病,防各种各样的危险。其实这是一种本能,修道是恢复“先天本能”而已。更高级就是无所为而无所不为了,那是成仙成佛了,我们不去讲它,那叫“炼虚合道”,也叫“炼虚还无”,无是无界、法界。
要真正理解传统文化,必须修道&要真正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一定要实修实证,不能只是依文解字地在那里“搞学问”结果全都似是而非,振振有词,却离题万里。我们要想看懂经典,必须实修实练,然后再结合着去看,一看就懂,这样才能一通百通。我们要想真看懂《论语》、《孟子》、《道德经》、《南华经》,以及《黄帝内经》、《龙虎经》、《黄庭经》、《周易参同契》,甚至《大藏经》,首先要求我们自己修道,&实修实练;然后再结合着去看,就能一看就懂,一通百通。因为圣人是知行合一的,理论和实践合一,认知和生命合一,上古甚至是儒道不分的。所以,真要传承我们的传统文化,就得真修道。修道也罢,学儒家养气也罢,最低我们能够真正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真正读懂中国的经典著作。
大家修道修到止息的时候,下丹田就开始“辟阖”,一起一伏内息绵绵,全身的毛孔都在呼吸,息停脉住天人合一,后天胡思乱想的妄念自然停止,当然“止于止善”了。通上四窍“明明德”,通中两窍“亲民”,通下三窍“止于止善”。窍通了,能止息了,一个人才能“知止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不都说得很清楚吗?知止而后能定,就能真正进入禅定。真正入定的人才能明白虚静的道理啊,这都是修道啊,所以古代的大儒都仙风道骨。古人的很多思想,它是生命与认知合一的,所以传统文化的经典分内解(生命内证)、外解(认知实践)。内解讲人和人的关系,外解讲人和物的关系。同一句话,可以适用于人际关系,也适用人与自然界的关系;而不是人与人的关系叫“历史唯物论”,人与自然的关系叫“自然辩证法”,分成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我们的传统文化不是这样的。大道研究的首先是人对自己的认识,二是人对人类的认识,三是人对自然界的认识,这三者是统一的,这才是大道。大道可以超越时空,是含三归一的。或者这么说,内解讲“修身齐家”,外解讲“治国平天下”;同一句话,你可以用于修身齐家,也可以用于治国平天下。
第三部分& 修道的二十六个细节
“正身”的四大纲要
自古至今,所有修道习武的人,都要“正身”,其要点有二十六个,这二十六个要点一般分成四纲:其一是脚心;其二是头;其三是胳膊,古人叫肱;其四是颈。这四纲与我们修道所谓的盘腿打坐,是同样的历史悠久啊。
向雪山白猿学习&&&& 盘坐的方法传说是七千年以前由观察雪山白猿而得到的。在七千年以前,这个方法叫做“坦特罗”,现在我们管它叫“七支坐”,因为它有七个方面的要求,就是手、脚、肩、腰、颈、眼、口,所以叫“七支坐”。
详细谈谈“七支坐”
人体的气血往上走,往周身走比较困难,但当你盘腿以后,人体就形成了环路,就能够把气血运行到周身,这才能“通关展窍”,人体的气脉才容易练通。否则,气都不通,不管你修佛还是修道,都是“功夫不上身”,都不入流呢。&明朝的李时珍就说:“内景隧道,唯返观者能照察之。”所以经络在哪儿?不是建立在西方解剖死人的解剖学基础上,而是建立在修道的人返观内证的基础之上。修道返观久了,会内视到身体里的景象,经络啊,关窍啊,都可以在功态里感知到,西方的解剖是看不见的。内视,又叫内照、返观,指修道时收视返观,以元神照视体内。这个时候,“原本隐明”,即处于隐处、一切明了的“元神”,就可以“照察”形躯内的“内景隧道”了。起初找不对下丹田的位置,将来就找不到“玄关一窍”的位置,炼精化气连起码的基础都没有,练也是盲修瞎练。腿痛是因为脊柱没拉直,脊柱不直,气就不通,多少修道修佛的人,都白费了那么多年的光阴。炼精化气真要及格了,就能做到闭关锁阳、马阴藏相。这里边有一套方法,像“生热安炉”啦,“降阴升阳”啦,“抽坎添离”啦,等等。女人修道,叫“女丹功”,另外有一套做法,我后面会给大家介绍。但是不论男女,修道都得“百日筑基”。处女、处男不需要炼百日筑基功,因为他们没有漏身,不破体;破体人要先补漏。筑基的时候有些辅助功法是一定要做的,男性的辅助功的名字叫“九九还阳术”。女丹里边,女性必须天天做的辅助功就是揉乳房,天天要早晚揉乳房,掐乳头——最初一刻钟不超过三百六十次。揉乳房是女丹里边“斩赤龙”的辅助功,意守乳房沟和膻中窍(不是穴),可以斩赤龙(断月经)才算是女丹筑基功的完成。另外,揉乳房也是女性避免乳腺增生的重要办法,现代人里面,十个女的可能有七八个都得乳腺增生。乳腺增生就是乳房小叶增生,可能会癌变成恶性的,如果天天揉乳房,就可以防治这个病
继行按摩,则有阳发之机。虑或机郁燥生景象,必起提灌真阳之念,此纯阳汹聚之由。盖静则阴凝,不动则阳郁,初学必有此弊。不知推究发燥生烦之由,遽求得凉快一时,误矣。必须加工,用行通气机之法。气行则燥自释,不悟此而求效,适更增病。此又痰凝血淤之所由致也,故切戒之。法惟续事按摩者,正以杜斯淤凝之窭。——《泥丸李祖师女宗双修宝筏》女子以血为本,其性偏阴。阴性喜凉,不借揉乳房按摩,就难以产生“气机”,就容易陷入“纯阴”、“阴凝阳郁”,从而酿成“痰凝、血淤”等病,导致乳腺增生、妇科疾病等。因此要“续事按摩”,以“运通气机”,即使烦燥,“气行则燥自释”,修道才能入门。有了性感而不想入非非,不胡思乱想,这不是坏事,能明心、清心而又“来药”,这是健康人的表现,精强则力壮。这时如果烦恼,才要炼精化气,而不思泄,我们就是要“交而不泄”。烦恼即菩提,菩提是“明白了”、“觉悟了”,烦恼也就不.女性的经血,是打乳房的血下来的。女性的乳房里面有很多毛细血管,乳房里的血每月都要排到子宫里面,为受精卵着床做好准备。乳房里的血,孕期往外排,化而为奶;平时往下排,化为经血。排下去以后,如果卵子没有受精,子宫里面没有结胎,卵子就等于废了,就随着经血排出去了。修道的人返先天逆练,不是外排浪费,而是炼血化成气.还没有斩赤龙的女性,在例假期间要停止修炼,因为你要练的话,会排更多的血,所以这期间不要练功。所以等我们排完月经以后,血色就淡了,少了,这个时候加紧练功。这个揉乳房需要每天揉,至于揉起了性欲,那是因为没有持戒、“明心”,胡思乱想。那是意守得不对,女性最好守中丹田,这样一来,开中丹田和夹脊二窍,人也开心,见人眉开眼笑的,可以接人气,烦恼反而变少了。
第一步叫“聚神烘关”。和男子周天功法“筑基炼己”不同,女子以炼血为主,叫“炼液化血”。炼功的人,一定要先做到:男子不排精,交而不泄;女子不排液,这个液也叫“泥液”。男子在高潮时,要排精。但多数女子,不知道什么是高潮,什么是排液,不等排液,男子早已泄精。所以女子心理得不到真正的宣泄而痛苦、烦恼,因而造成不和。“泥液”是女子性高潮后,排出的一种似精非精的稠液,有时排出数量很多,类似津液的粘稠物,白色,有些透明,是由饮食所化成的。如果体内真气旺盛,泥液有“双关”二穴——在女子背后左面的叫“膏”,右面的叫“肓”,是泥液所聚之地。泥液会乘气入肺(膏、肓二穴在乳房根底),散布全身,滋润经络、脏腑。如果体内真气虚弱,经络脏腑得不到泥液的滋润,就会拥滞气道,排不出泥液,造成“双关”阻塞,酿成祸患。尤其是女子怀春,阴阳两气不交感,泥液堵塞脉道,就会生妇科病。“神注双关”的目的,就是让背后双关生暖,炼化泥液。这样可以达到一般药力不到、真气不到的膏、肓二穴。泥液因你意守膻中,自然溶化,可以设关护心,不使阻塞双关;阴血不足、脸色苍白的,还能化而为血,使它返回到原先阴血充盛的状态,所以“聚神烘关”是女丹功法的前功。“双关”为内丹功法中的部位名称。按照清人闵一得的说法:“双关,位于脊前宫后,关内有二穴,人身泥液所居,左曰膏,右曰肓。药力不能到,真气不自至者。泥液踞祸一身,造化生人,乃为设关以护心,故名其处曰双关。”下一步,就是“注溪揉房”。乳房左右中间叫溪谷,房为乳房。练功时意守乳沟、膻中,平时要揉搓乳房、乳头,收视返观,返听,动作由轻至重揉360次到40404次,配合呼吸72次。女子左乳通肝,右乳通肺,乳溪通心、胃、脾,这样就可将血返回体内,达到健康长寿。道书《女金丹》中称女子乳房为“女命”,认为男命在丹田,女命在乳房。并认为“丹田是生丹之真土,乳房是母气之木精”。 九九还阳术”,其实就是搓睾丸,跟女同志天天揉乳房一样,男同志得天天搓搂睾丸,这叫“九九还阳术”。怎么做呢?从会阴的位置,用手掌心扣住会阴,用手指头勾拉会阴,然后往上搓,道书上说搂九九八十一下。搂的同时,另一只手按着小肚子(下腹)转圈,按压的同时一搂一转,共九九八十一下;然后再左右换手,再来九九八十一下,这个是炼精化气的辅助功。男同志在睡觉前或者醒来,把睾丸的皮这么捏或者掐一下,忽然会有一种触电似的感觉,“嗖”一下这么过去了,这是为什么?因为所有的阴经都要经过睾丸。阴经,就是手少阴心经、足厥阴肝经什么的,阴的经脉。所以掐睾丸皮、搓睾丸的“九九还阳术”,是帮男同志防病、治病的好手段——尤其是上了年龄的男同志,更需要睡前醒后做,不但还阳,而且延寿。光扣会阴搓睾丸还不行,还要同时按着小肚子转圈。他只坚持练“九九还阳术”,他那么弱的身体,都活到了98岁。
&&& 盘腿的第一个作用就是防漏。精气要是化为精液漏掉了,连“药”也没法采了,还谈什么炼内丹啊!不过失败是成功之母,不要怕漏,修行中会漏多次,才能渐渐不漏。《洗髓经》的“四动”,那是得健康的,谈不上炼精化气、采药炼丹,没有防漏的问题,所以一定要盘腿。可如果是炼内丹、求长寿、治大病的话,那就非得盘腿不可。双盘盘得紧啊,它会自动地越盘越紧,防漏的效果也越好。但如果你是刚开始修道,不一定非双盘不可,你可以单盘,也可以散盘,慢慢做到双盘。为什么道家的道士和佛家的和尚,他们都要打坐练功呢?他们为什么要盘腿?这种盘腿的姿式多达十二种。
&& 首先是哪儿不通呢?是腰和颈不通。这时候应该怎么坐呢?南怀瑾老先生提倡屁股底下垫高坐,屁股垫高自然腰直。以前的古人还用一种方法叫“晃海”,就是这样,上身转圈。平时盘坐腿痛,就要练这个。什么叫“晃海”?海呢,就是海底,具体说就是肛门的前口,就是阴窍——以它为中心,跟画冰激凌蛋卷似的。手要这样往后,手往后一背,就能打开中丹田窍接人气。初步练盘腿坐,我们要练这个“晃海”。人的会阴窍是海底轮,要练这个晃海画圈;要越慢越好,越柔和越好,不要用力,要慢,要圆。先晃海热热身,然后盘坐的时候有个窍门——这个窍门就是我们坐的时候,把上半身的重心往前放,而不是端着个架子往后。我们多数人打坐是这样坐的,就是垂直90度,那么重心在哪儿呢?重心在屁股尖上,坐久了屁股尖当然疼。佛家道家真会打坐的,他们是先伸直了腰,往前伏一下,完了以后上半身起来,下半身不动;然后重心落在中间,而不是后边。这样一来,并不是90度,而是往前的,这才叫“莲花座”。上半身的重量主要靠两股承担,而不是屁股尖。凡人未入定以前,且理会安排,采取药材,每日每夜,且习打坐,一定自然骨节开关,脉通自膀胱至夹脊,便如轮动,先天一气自然由三关朝泥丸、下重楼、入绛宮。——《碧虛子亲传直指》 碧虛子在这段话里指出,修道炼丹,一定要每日每夜盘腿打坐,这样才能让“先天一气”流布全身,达到治病祛病、健康长寿的目的。
&& 第二是温暖脚心。我们心脏的血液流通,每15分钟一个循环,靠心脏的泵压来完成;脚心是动脉和静脉交汇的地方,网状的,脚离心脏又最远,所以喝烈性酒喝多了,脚心就血脉不通。所以白酒少喝,有好处,一喝多脚就发凉了;而且年纪一大脚心就老是凉的、麻的、木的,散步跟盘坐一样,温暖脚心,保持腿脚的气血,是一个非常好的运动。但是散步腰要直,身体要挺直,不能弯腰走路。老年人天天要散步,
&& “不明玄关一窍,修道终是空。”玄关一窍并不是下丹田窍。玄关一窍很重要,在中脉上,相当于密宗的“生法宫”,是三脉七轮相连之处,平时不显,叫“机至则显,机去则隐”。机者天机也,机就是精气、肾气,有人把上丹田、眉心说成是玄关,把泥丸说成上玄关,其实不是一回事,上丹田如果是玄关,又何必保密呢!修道到一定程度以后,结丹、结胎,以至于沐浴,都得要用到玄关一窍。而玄关一窍在什么地方呢?过去是“修道者如牛毛,得道者如凤角”,太难了。为什么呢?古人保密,没有一本丹书道书上明明白白写着玄关一窍在什么地方。“我唯守一”就是守玄关一窍。玄关一窍和下丹田窍是两码事,因为下丹田是初练的时候用的,玄关一窍是以后结丹结胎用的,以后是脱胎出胎,还要沐浴,要温养,都在这个玄关一窍,它在中脉上。那么这个秘密怎么能够告诉大伙呢?这历来都是最保密的道家诀,不传的。玄关一窍的具体位置和如何找到玄关一窍,暂时我也没法当众谈,只要你练到火候了,修道修到了一定的程度,我会单独告诉你。为什么呢?这玄关一窍跟每个人真实的修行程度息息相关,没法万人一面.玄关一窍,又称“元关一窍”,“一窍”、“元关窍”。清人刘一明在其《象言破译》中说:元关者,至元至妙之关口,又名“生死户”,“生杀室”,“天人界”,“刑德门”,“有无窍”,“神气穴”,“虚实地”,“十字路”,等异名,无非形容此一窍耳。元关即元牝之别名,因其阴阳在此,故谓元牝门,因其元妙不测,故谓元关窍,其实皆此一窍耳。愚人不知,或以心下肾上处为元关,或以脐心为元关,或以尾闻为元关,或以夹脊双关为元关,凡此皆非也。盖元关无定位,若有定位,即非元关。陈虛白以念头起处为元关,似是而亦实非也。念头起处已落于后天有形之物,如何称为元关?吾今与大众分明指出,在恍惚杳冥之间,有无相入之际。
&& 玄关一窍是一回事,下丹田窍是一回事,然后海底轮又是一回事?海底轮实际上就是阴窍,在肛门的前口,但不是会阴穴。会阴穴在两阴中间。阴窍在佛家密宗那里就是海底轮。也叫牝门,会阴窍。修道有三个大秘密,一个叫“玄关一窍”,一个叫“饮刀圭”,一个叫“抽坎添离”,这是内丹家最保密、最保密的。一般的丹书道书上根本没有明确的说法,你也就找不到;但是,修道的人,你不知道这三个秘密,你还真就炼不出正果来。为什么要保密?盘坐完成以后,20分钟到半个小时不能上卫生间,要不然精气外泄,功夫就白做了;可以喝水、吃东西、散步,少说话,怕风。
如何打通中脉
到了“无为法”的高级阶段,就是开顶窍、阴窍、意窍,这三个窍开了以后,就叫“神意相会冲泥丸”。头一顶,一收颔,展慧中,“神意相会,真气归中”,气自然就归到了中脉。&
&&&&&&&&& 第四部分& 呼吸的训练
&&&&&&要善养“浩然之气” 真气要“养”,要学孟子“吾善养吾浩然之气”。怎么养呢?去妄存真。那么,怎么才能最容易做到呢?打坐的时候卷舌塞喉,咬紧牙,息停脉住(入定),万念化一念,一念化无念,这窍门就在这里。&
&&&&&&&&&& 呼吸的重要性
&&&& 心脏的跳动本身就是一种心脏的自然呼吸。我们仔细琢磨,心脏一开一合,一张一弛,一发一收,的确很象是在呼吸。呼吸是生命存活的原动力,通过这种原动力,使体内和外界进行能量转换。呼吸,通常人们总认为是鼻肺呼吸,却忽略了身体也在呼吸,身体呼吸简称体呼吸。体呼吸有两种情形:1,穴位体呼吸;2,毛细孔体呼吸。婴儿在胎内就是用胎盘呼吸,脑门呼吸,体呼吸。鼻肺呼吸是在出生以后才开始。体呼吸与鼻肺呼吸一样的对生命起着相同的作用。人如果完全不能体呼吸,生命也将停止。因此,保持体呼吸的正常性,是十分必要的。呼吸在修行里为什么这么重要?因为呼吸和我们的思维息息相关——尤其是吸气,必然要影响中枢神经。其他五根——眼睛、鼻子、耳朵、嘴巴、皮肤,都要靠大脑的思维才能分辨思量。&常人之息以喉,由口鼻进出,不能入于祖窍以归根。真人之息行内呼吸,四个来往,不用口鼻呼吸,则息息归根矣。欲寻真人之息,须调后天呼吸之息,以寻真息归根。其气藏于祖窍,故息调则气和,息住气不散。——《性命法诀明指·安神祖窍》
&&&&大道正身,所以也正己,堂堂正正做人。能真得止息法门的人,就从此入了金丹大道的修炼,也就真正进入了佛门“六波罗蜜”中的禅波罗蜜
&&&&&&& 用“六字诀”治病& “六字诀”是陶仲景推广的,或者说是他发明的,跟我们的呼吸也有着特殊关系。他用六个字的发音来治疗各种不同的病症,很有效果,所以一直流传到今天。
&&&&&&&&& 学习炼内丹&&&& 修道是个“顺则成人逆成仙”的过程,我们刚开始练,不说“成仙”,首先至少要突破寿命的限制,求得长寿健康。要达到这个目的,就要气脉通。气脉真正通畅的标志就是“止息”,所以我们呼吸的频率与我们的寿命是成正比的。&
第五部分& 修炼金丹大道&
&&&& 对“气”的理解
&&&& 我们刚开始修道,练的这个气叫什么气呢?这个气叫卫气,中医叫浮阳气,又叫意念气。为什么叫卫气呢?因为它是保卫人体的。它也叫皮毛气,因为它走人体的表皮,所以可以表现在人的体表之外,科学界又叫它“身体辉光”。真气”。到今天,我们一共了解了修道要涉及的三种能量,古代叫“气”,但并不是“空气”的气。这三种气,大不一样,我们练功、练气功什么的,只能练“卫气”,它能强健身体,并不能算内力内功;练武功,练内家拳,我们发力“自丹田出”,调气发力,只能调“经气”也叫荣气;只有修大道最后才能修出“真气”来。这里的“先天真一之气”即真气。真气不是自下丹田出,而是自气海出,“意”和“神”会合来刺激泥丸,这个时候就来真气了,叫“神意相会冲泥丸”,然后修道的人才正式修冲脉(中脉),这叫“真气归中”。真气出现了,就会自动进入中脉,这时候修道的人才算进入无为法,算是“起修大道”了。这就是它的奥妙,这也就是秘诀。是这个架势才能产生效果,才会产生内气、内劲、内力、内功,才有内家功夫。古人修道,分外丹、内丹,内丹家认为人身本具道,自有秘诀可成道。因此,道由人修,修从身来,非常重视“炼形”,即身形架式的修炼。太极拳,是真正技击用的太极拳啊,不是公园里边的“太极舞”。中国的武术分为两大类;一类叫内家拳,一类叫外家拳。内家拳只产生于东方,尤其是中国;在国外、在西方是没有的。内家拳是什么呢?是道门里炼内丹炼出来的“副产品”,上古天下不大太平,儒道也不分家,高明的人会修道炼内丹,而后产生外在的功用,这个就是内家拳了。我们现在能看到的,内家拳里有形意、八卦、太极,这都是中国的宝贝,外国人很难理解。内家拳的基础是内丹,内丹的外用是内家拳,就这么简单。内家拳和内丹的奥妙都是相通的,这些秘诀不但可用在我们的武术上,也可用在修道炼内丹上,因为它们的本源是相同的。所以,修道必习武,以武可人道,因为二者是父子关系,息息相通。佛家有少林,道家有武当,小说家也是根据中国文化这一特点来的。把道家的“无为”理解成“不作为”,我不知道该怎么说,我只能打个不太恰当的比喻,像是两个人辩论,水平太低的那个人必须把高的那个人的水平拉下来,低到跟他一样的程度,然后能跟对方说几句。真正无为是得道高人所为,我们只好“无为”啊,“顺其自然”啊,自我开解一下。&&&&&&&&这&二十六个要点一般分成四纲,就是四个纲要。四个纲要;其一是脚心;其二是头;其三是胳膊,古人叫肱;其四是颈。这四纲与我们修道所谓的盘腿打坐,是同样的历史悠久啊。在修道里面有“正身四纲”,即四个要点,其一就是“脚平吸”,其二是肱要圆,其三是腰要直,其四是头要正。盘腿的时候容易“入定”。入定以前要入静,入静的时候,我们已经需要有意地训练屏息。真入定以后,呼吸是“息停脉住”的,脑子不起什么后天的妄想,但会进入“色阴”、“受阴”的状态,那又是另一种境界,这在佛家的《楞严经》里边就有,道书里也有。最终,我们修金丹大道,要练到“灭息定”,佛门叫“灭尽定”。为什么一定要练到灭息定?跟佛门一样,修大道要证悟,也需要入“非想非非想处定”.鼻孔前粘个鸡毛,口鼻不呼吸鸡毛就不动,这个时候,人的下丹田窍会“辟阖’,全身的毛孔在呼吸。有人就说了,毛孔能呼吸吗?过去有人做过实验,他把会胎息的修道的人,身体涂上树胶一样的涂料,让毛孔不开.过了四个小时,这个人就死了。事实上,人体不单能靠口鼻呼吸,还能靠全身呼吸;所以我们要常洗澡,常常让毛孔开着。最初修道的人,最怕两件事,一是惊功,二是吹风。胎息的入定,还是一种浅入定,但这个时候修道的人口鼻是屏息的。平时我们就有屏息的经验,比如说你穿针的时候,你怎么办呢?你屏息不呼吸,因为怕手抖;士兵射击的时候,也要屏息,因为怕手抖;再比如,你端着一碗热汤走过来,你肯定憋口气屏息。佛家讲“制心一处,无事不办”,又说“定为百工共法”。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不管你是干什么的,总要集中注意力,不能分神,这个时候你自然要“定”,要定可以,屏住呼吸。我举一个例子,比如说毛主席游长扛。他不是自由泳蛙泳什么的,他就是躺在水面上,然后这样划拉两下,就这样在长江上游了两个小时,其间他也要屏息的。我们也可以在家里试,把澡盆里放满水,躺在澡盆里面,神仙似的;然后一憋气,口鼻不呼吸,身体就自动漂起来了。胎息,所以先得学会屏息。这当中有什么道理呢?因为人只要一吸气,中枢神经就必定活动,意念就不能停止,当然也不能真正“入定”。呼呢,只是影响我们的自律神经活动,修道初期关系不大,但也有用处,如果你心里很烦,或者你现在睡不着觉,心里乱,这时候你想着脚心,然后吐气,一会儿心就定下来了,很快就解决了。所以,口鼻呼吸不止,不能进入胎息,中枢神经活动就停不下来,妄念纷飞.呼吸方面的修行方法,在印度不只佛教,印度有很多种宗教都在用,我们道家也用这个方法,这是不谋而合的,因为这个方法可以帮我们入定,而“定为共法”,是所有修行的人都要掌握的.
“七支坐”盘腿打坐的第四个好处,是入定以后修行的人不倒。如果我们就这么坐着练功,难以入定不说,万一入定了,人咕咚一声就倒了,这个很糟糕;所以,盘腿以后,修行人入定可以不倒。
&&&& 第五个作用,就像葡萄的藤到了冬天需要卷起来埋土里,怕的是它的养分丢失.盘腿也是防止我们精气等人身精华的东西丢失。这是养生最好的方法,我们只要能盘腿坐着,有心脏病、脑病的人,很少会在盘腿的时候出问题。盘腿打坐如此重要,因此,各个宗教里修道,都在用这个方法,佛教密宗里,尤其是一派叫“大手印”的,把盘腿称为“身印”,可见它的重要。
&&& “七支坐,最关键的东西是腰这一“支”,腰要挺起来,而不是腿盘起来。眼睛也要放松,因为眼不松,嘴就不松,嘴不松,身体就不会松。嘴的要求是不要紧闭,抿着个嘴。我们炼内丹,除去“升阳”的时候需要嘴紧闭,其他任何时候修行,都要微张。为什么?因为嘴微张才能松。嘴的要点,还有一个是牙齿,另一个是舌头。这两样该怎么办?牙齿联系到我们的肾经,中老年人牙齿松动,也就是性激素、荷尔蒙衰落下来了。可我们修道有一种本事,就是牙动摇到快要拔掉的时候,你只要咬紧牙,好好修,牙就能固住,把它恢复到不需要拔牙的强度。平时牙碰牙别咬紧——只有“采药”的时候才咬紧,采药就是丹法中“性来了”以后“采药”,这个时候要咬紧牙,我们平时修炼的时候,牙齿轻轻挨着就行了。
&&&&牙的问题跟肾经有关,可以看你的肾水足不足。如果您是个青年人,您肾水足,牙齿可以提供一个很好的证明:你醒来的时候,你轻轻地咬牙,会发出吱吱的声音,这证明你肾水足,可是我们老年人多数做不到了。肾气足,表现在骨头和牙齿上,肾主固齿,固齿就是骨头和牙齿都好;所以肾亏的人,他走路骨松腿软。年岁大了
&&& 舌头重要,佛家也好,道家也罢,舌头伸不到“十二重楼”,不“搭上鹊桥”,修行人就没办法止息入定。喉气和取,出息时便闭气,令外不入,内不出。是拥塞喉关(卷舌塞喉)也。——《真气还原铭》 所以我们修炼的时候,舌头要卷着。最初,你们把舌头顶到上牙根这个位置,相当于拿舌尖舔上牙根,这叫上龈交。然后慢慢地,随着功夫的加深,舌头会自动往里舔。修道真对路的话,舌头都自动往里卷,而且不同的阶段,舌头卷的位置是不同的。卷舌上顶,这个在丹道里称“搭上鹊桥”。为什么叫“搭上鹊桥”呢?因为人体有任督二脉,督脉管着所有的阳经,任脉管着所有的阴经,那么人生下来以后,舌头平伸,任督二脉的连接就断了,所以修道返先天,就要搭上鹊桥,把任督二脉给联系上,所以要卷舌。功夫深了以后,人的脖子和两腮这么动一下,舌头就能碰到小舌上,这个时候,修道的人全身都会产生震动,这就叫“六根震动”。“六根震动”是什么呢?是“丹田如火烧,两肾如汤煎”——两肾就好像热水烫着似的,肚子如火烧,眼睛冒金星,两耳灌风——左耳龙吟,右耳虎啸(左耳出现“吟吟”的声音,右耳出现“呼呼”的声音),脑后椎鸣——出现“咄咄”声,身体产生“轰轰”的感觉,这个就叫六根震动。这六种景象即表明修道已到“产大药”的时候了。那么这个时候就很容易出现所谓的神通,神通是禅定的副产品,真入定以后,出现神通还是有可能的,所以舌头在修道当中有这么重要的功用。不修道的人,卷舌舔上颚也有很多好处啊,最大的好处就是专心。你试试看,比如你做事情,舌头卷着,你会专心,看书专心,做事专心,也能改善睡眠;很多人修行入静,说我入静不了,就因为没有卷舌。
&&&&&&& 我30年前有心绞痛,这个疼经历过的人都知道,是剧疼,从背后往前疼。怎么办?咬紧牙,嘬舌头,轻轻地吸气,不超过五分钟就不疼了。再一个经常卷舌、嘬舌,就不爱喝水,只是勉强喝点,我平时一天咽下的口水不少于半茶杯。卷舌就有口水,这个口水在道书里就叫“长生酒”,它不但帮助消化,还能治胃病。唾沫里有多种酶,有蛋白酶、脂肪酶这些好东西,它们是碱性的,可以中和胃酸,可以让食物很快地在胃里消化。消化好,营养好,面色也就会好。《道法会元》上说,舌头主动,象征心,卷舌、嘬舌、舌抵上颚,能调肾水上升,灌溉泥丸,贯通全身关窍,象“金桥引神”、“鹊桥引情”一样,使情归性.阴复阳,益处极大。还有舌头还可以治疗男人的早泄,一对男女做爱,做爱时女的嘬紧男人的舌头,他就不会很快漏精,奥妙就在这儿。在丹道中,卷舌也是防止精气外漏的一种方法。
&&& 金丹大道三大秘诀,一是“玄关一窍”,二是“抽坎添离”,三是“饮刀圭”。这个卷舌塞喉的方法,就叫“饮刀圭”,是修道三大秘诀之一。什么叫“刀圭”?圭就是过去大臣上朝见皇帝的时候手里拿的东西,这个叫圭;古代的兵器里有像这个圭的,叫刀圭,我们的舌头就像这个刀圭。但大数人看到的书上解释是,“刀圭’是两个土字,这两个土在河图洛书里面就是戊己土,戊土和己土,戊土就是“情”,“性”叫己土,我们把口水咽下去以后,就是让戊土和己土“和合”。这时候,口水的作用非常重要,它可以把情跟性和合,所以丹书里把它叫“黄婆”,就是做媒的,它起个媒介作用,令我们的情与性结合。内丹修炼,必须要用“黄婆”,我们一咽口水才能把中丹田窍的“戊土”情带下去,和下丹田窍的“己土”性结合,“黄婆”的任务在丹书里非常保密,这种方法就叫“饮刀圭”。戊己二土以黄婆为媒,才能“还精补脑”,单纯的性(性激素)或者单纯的情(向性腺激素),都没法直接用来“还精补脑”,所以要用口水来媒介一下。有些人胡说八道,说“还精补脑”就是“用精液来补脑”,这个就太离谱了。精气化为精液的话,基本上跟修道没什么关系了,还能补脑?这种说法真是不可思议。口水用处非常多,平时可以治胃病、心脏病,能使人心思专一;炼丹能当媒介,带领情跟性的结合,所以我们平时舌头尽量要卷着。
&&& 那么修道的时候“饮刀圭”,怎么知道戊土和己土已经结合了呢?我们修道的时候,二土结合有特定反应,就是我们的肚子里会出现声音,“咕噜咕噜”的,这不是胃蠕动或者肠蠕动的声音,而是二土结合以后,就会产生一个个小水泡泛起似的声音,而且你洱朵能听得见,如果你听到有五六声,那你这个功就算练成了——这个在丹书里边叫“交罢”,也叫“水火既济”,完成了.你出定醒来以后,全身非常轻松,舒服极了。
&&& 除去嘴以外,还有眼。谁都知道,眼是心灵的窗口,这个眼的要求,在“七支坐”里边叫“垂帘’——垂帘就是眼皮自然耷拉着,不要闭紧。任何修行的人,眼睛都不要闭死,自然地耷拉下来,就有一线白光在眼前;如果你闭眼的话,就把心火憋在里面了,就会充血,两个眼角甚至会出血。我的眼角也是出过血的,后来才眼皮一垂,垂帘以后就好了。另外,眼睛不能因为垂帘就俯视,要正视。正视就是不要往上往下往左往右看,平视,然后要想内里,就是返视敛神。到了高级阶段,修行的人会出现一种“白玉观音相”,就是眼珠子上翻,是观顶的。修行到了高级阶段的时候,人的眼珠自动就这样了;如果能这样顶视似地返观,再意守膏肓二穴,想走就走,生死自由。生死自在了没有?不见得,“坐脱立亡即不无,先师意未梦见在。”禅宗大德这话的意思是,虽然有这个本事,但是“先师意”——了生脱死、生死自在的能耐,梦都没有梦见呢,因为这个只是功夫,而不是正果;但即使是功夫,你们想用这个办法离开人世,还差得远。临目,目欲闭而不闭,欲开而不开,令幽显相关,存注审谛。——《云笈七签》七支坐”里面,眼睛一垂帘、二平视、三返观、四敛神。返观,功夫深了,自然观得长久,道书中说“久视才能长生”。返观什么意思?我们想背后、观内在,神光内敛,这就叫返观敛神,这就是得长寿的不二法门。
&&&&&& 《金刚经五十二家解》中有一句话:“自古千佛万佛无不是顶天立地,鼻拉直,眼拉横,两眼看两眼。”大家可以来体会一下:鼻拉直,就是下巴微收,鼻子不前翘,呈一条竖的线;眼拉横,就是眼睛平视,呈一条横的线,这个就是面部“十字架”。所以你看,基督教也好、佛教也好,都有这个,有个十字架,一进教堂就有十字架,所以哄鼻拉直,眼拉横。要轻柔地展开,不能太用力。修行界多年来争论最后一句“两眼看两眼”。能看的“两眼”是一双眼睛,这个好懂;但是眼睛看的“两眼”是什么?就有人出来忽悠了,说是肚脐眼啦、腰眼啦,这不对——相当于妈妈告诉孩子说“你是从我胳肢窝里边生出来的”。诸佛的眼睛看什么眼?这一点始终是保密的。真懂密宗的人就知道,诸佛看住的这两个眼,其实就是密处的两个,是“无漏”的;诸佛内视,返观内照,就是这么两眼看两眼的。如果没有下面这两眼排泄,哪个人活得下去?《道德经》开篇是“道可道,非常道”,老子后来又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他什么意思呢?上等根器的人闻道,他就很认真地去学、去练;中等根器的人闻道,半信半疑、若存若亡,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下等根器的人闻道,一听就哈哈大笑。为什么呢?因为这个层次的人不笑的话,那就不是“道”了。庄子讲“道在屎溺”,庄子是最了解老子的,这是庄子说的。庄子是得道的,老子是得道的,人家孔子和颜回也是得道的。所以,真要了解儒家,就得好好修道,因为古人是儒道不分的,真要把握儒家的“仁”悟通才行。“仁”不单是仁爱的意思,也是果仁的仁;仁是核心,人事的核心是什么,请大家悟。那么,颜回这个时候请教老师,事实上他已经在修“无为法”了,这个时候只能报告自己的心得,由老师来印证,没法抓着个具体的方法修了,所以孔子也只能给他印证,没办法具体教他了。真实身体力行实证修道的人,才有可能真正明白这些圣贤的真意啊看《道德经》之前最好先看《庄子》;看《论语》、《易传》之前,最好先看《孟子》。为什么呢7我们悟还不够啊,只好先从容易一点的地方下手。庄子这一段既说道也论儒,我们现在知道“坐忘”,就是我们修道的时候,要“堕肢体”,身体要松,要虚,真正炼精化气合格了,几乎没有身体的感觉。这是身体的,要放松,精神上要“黜聪明”,就是放逐那点小聪明,别在妄想里面打转,这样才能“离形去知”,而后“同于大通”,就能够跟宇宙大通合一,“同于大通”了,也就是得道了——这里的“大通”就是宇宙天地间能动的那个本体啊。黜聪明”,“离形去知”,讲得多精彩啊,不愧是“贤哉回也”,连老师孔圣人都很佩服。因为“为道日损”,要“离形去知”,所以修道的人要恬淡虚无,诸葛亮说:“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修道的人要淡泊宁静,不要把名利看得太重,更要舍掉自我的聪明啊,功利啊。自我的执著舍弃得越多的时候,也就是修道的功夫越高的时候,“损之又损,以至之无为”,那就是真正修大道了。
&&& 自古千佛万佛”,要“鼻拉直”,下巴这么微收,鼻子好像和肚脐有一根线,把它轻轻拉直。修道,鼻子有大用处,鼻子的鼻尖在修道的时候叫“鼻准”。这是什么意思呢?修道的时候,这是一个保险装置,鼻尖是一个保险器。为什么?因为我们一开始修道,许多人总是喜欢守上丹田,尤其是不少出家的和尚。和尚是一开始修行就练“性功”,也教人家守上丹田,甚至有人胡说这是什么“上玄关”。功夫不到,一守上丹田,血压就升高,除非你是低血压,否则这么修行要头晕胸闷的,会心烦练不下去。
&&&&那么正确的修法,是先从“海底”开始,当我们功夫已经到了“精满气足”、阴窍颤动的时候,心肾相交,水火既济,会产生“先天一气”,这时候才能补脑。这时候,才需要我们改守上丹田;但守上丹田之前,先守鼻准。为什么呢?你意守鼻准,鼻梁会自动产生一线的感觉,这种感觉会自动帮助我们用意,不需要我们有意。这么修为的是什么?就是为了防止高血压,防止脑充血,这时候鼻子是一个保护装置,叫“鼻准”,也是诸佛“鼻拉直”的目的。所以现在出家的师父要注意,这个时代高血压、心脑血管方面的毛病这么多,要传法指导众生,自己一定要用心修行,见地要高明,懂得人体的道理,才好传法度生。
&&&&谈到鼻子,密宗里还有一种方法,叫做“九节佛风法”,也是通过鼻子来练呼吸。人的两只鼻孔是不一样的,男的是右边鼻孔构造精细,所以“九节佛风法”里用它来吸气;女的是左鼻孔精致,所以用左鼻吸气,右鼻吐气,这是密宗用的方法。
&&& 那么“七支坐”里,“手一支”手部的要求是什么呢?我们只知道“合十”,这是佛教显宗的手势。我们看有人合十是这样,这是不对的;要这么合十,肩松开,背圆了,正好通夹脊窍——所以你看,佛道两门的修行都是相通的。为什么?因为都是要人来修,人体都是一样。佛教密宗里叫“结印”,这个最常用的手印,叫弥陀印,就是阿弥陀佛的手印。阿弥陀佛的手印有九品,我们练着练着就会自动变化。它最初用的手印就是这样,右手的中指对着左手的掌心,然后两大拇指形成一个圆,可以挨着,也可以分开,这个一看就知道,是弥陀印。电影里那个一休和尚,他结的就是弥陀印。第二品就是阿弥陀佛的定印了。当他入定的时候,他的手就变成一个方块样的,是这样的姿势,仍然是中指要对着掌心,然后这样。
&&& 观世音菩萨的手印有三品,一品是这样,右手在外面,形成花篮的形状,这个右指压着左指合起来,右小指再压,然后一个一个的这样形成一个花篮。这个叫“九品莲花印”,右手大拇指压住左手的大拇指,形成九个瓣,下面合住,这是观世音菩萨的第二个手印。密宗里不同的佛菩萨,对应不同的修行状况,而手印则相当于他们的另一个名字,所以在佛教密宗里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手印。修行人要接他们的信息,就要先选定“本尊”,然后结相应的印,念相应的名号或者咒语。我们修道的人,把结手印叫“掐诀”,一般掐的诀叫“太极阴阳手”。为什么要这么掐诀呢?这样一来人是虚腋的,两肩撑开;不能这么放,这么放会影响呼吸。掐好“太极阴阳手”的诀,然后放在腿上开始修炼。
&&&&&我们到白云观去看,那些得道的“真人”——供的真人像,比如三清——太清、上清、玉清,他们掐的诀都是“子午诀”。为什么叫“子午诀”?因为左手无名指的指根这个地方,叫子;中指尖这个是午,所以真人们用右手的食指和拇指掐住左手的子位,然后左手拇指掐右手中指尖,然后翻过来放在腿上,这个叫“子午诀”,道家真人“手一支”都是这个掐法。子午诀”的作用是什么呢?它的作用是“镇惊辟邪”。一旦修行人受惊,手就自动地掐紧了,这一掐紧,就能够保护我们人的中枢神经,所以这是一个保护装置。还有一个作用,就是“制幻”,掐住这个诀幻觉不容易出现。我们修道的时候,美女来了,亭台楼阁来了,什么狐狸精啊都来了,掐住这个地方能镇惊辟邪,幻觉就没那么容易出现了。修道是容易受惊受邪的,比如你在修炼,风一吹,楼上的马桶掉下来了,这叫“惊功”。这时候怎么办?你就用手指头梳头,拼命地梳头,同时呼气;如果惊吓得太厉害,单靠梳头还不解决问题,这个相当于小孩子“惊风”了,怎么办呢?洗热水澡,出一身汗——打开热水,慢慢洗,出一身大汗,这个可以缓解,这是防惊。那么修炼的时候最好就掐诀,先不用掐紧,一受惊.它会自动掐紧.
&&& 肘部的要求是什么呢?首先要“沉肩坠肘”。怎么坠肘?像修行中要“两手抱球”,但不能这么抱,要坠肘,这就有气场了。抱的这个球直径最好别超过三拳,不能这么抱,这么抱气就断了,要在三拳之内才好;要松肩,做抱球的姿势,先往下沉一下。沉肩坠肘两手抱球。肘要坠,肩要沉。其次,腕要提。手部的手腕是提劲儿的,这个叫“坐腕”,坐腕指要扣,指根要塌,手心要空,虎口要圆。大家看过颐和园的狮子没有?颐和园门口的铜狮子,公狮子用爪子玩一个绣球,它要一用力,这个绣球就破了,它不用力,这个绣球就滚了;母狮子按着一个小狮子,它一用力,这个小狮子就受伤了,它不用力,这个小狮子就溜了。这个就是修道中所说的坐腕——就是指尖扣,指根塌,手心空,虎口圆。这都是秘诀,这是对“手一支”的要求。
&&& 那么“脚一支”、“腿一支”的要求是什么?修道要排病气,这时候对脚的要求是这样的:首先,要脚掌内扣。脚掌这么一内扣,自然会敛臀、提气裹档、臀胯自圆,同时会有一股气包围。所以脚要跟肩一样宽,然后脚内扣,这个很重要。脚内扣要有空的感觉,脚的中心空,人的病气才能不断地排出去。人体排病气有两个地方:一个是脚心,一个是腋窝。感觉脚入地三尺,病气就下沉了。另外,我们平常都站成八字,力量压在外侧,内侧通不过去,肾经走内侧,因而肾气不通。所以修道不能站八字,要平直站,与肩同宽;走路也不能往外撇着脚走,修道人走路要直走,别走八字,平时如看到有人走路八字脚,此人老年必孤独。其次,是脚趾分开。这么一站,好像每一个脚趾是张开的,其实你穿着鞋怎么能完全张得开?但是感觉是张开的。站桩就这样站,最好盘坐时也一样,好像自己坐在高凳上,让膝盖与脚尖垂直,不能膝盖超过脚尖。还要想象有块白布,把你的档都包起来了,就是我刚才讲的,提气裹档。站的时候,微微前倾一点,提一下脚腕,脚腕就提起来了。这样久而久之,站出功夫以后,别人踢也踢不动,这就有些意思了。所以腿支的要求有四点:一、档要圆;二、坐不实,就要想着要站起来的样子;三、脚心内扣;四、脚平吸。
&&& 坎离莫向北南求,火性飞腾水下流。二物如能颠倒过,水升火降结丹头。——《象言破疑·破疑诗》 站着练的时候,如果老意想下面,会拉稀,这叫“肾水太过”,就是肾水下沉了;如果站得牙疼,或者长疮上火,眼睛有问题了,这叫“心火上头”,这是意守的位置太高了,所以修道要把握平衡,平衡最难.
&&& 我们讲“七支坐”,已经讲完了眼一支、口一支、手一支、脚一支、腰一支,大家现在知道了,腰要挺直起来,任何时候腰要保持正直,身正为养生第一法。现在比较难的,就是颈与肩,颈一支、肩一支最难。有一年,我到加拿大给人讲课,我就告诉他们“七支坐”的做法,现场有好多中国的师父也都来了。在加拿大温哥华,有很多“中国师父”,他们是靠教我们的传统文化,教功夫吃饭的。我讲“七支坐”,两个半小时连讲带示范就完了。我一出会场,他们拉我过去说:李老啊,你知道吗?我们在加拿大讲“七支坐”,要讲两年半啊!你讲了两个半小时秘诀就全抖出来了,我们还有饭吃吗?我当时非常后悔啊,所以我以后到国外,就不敢讲了——别砸了人家的饭碗啊。还有一年,我到瑞士讲课,讲到肩一支、颈一支的时候,当时在座的全是外国人,都是西方人,他们说我们听过。我问谁给你们讲过?说是有一个澳大利亚的歌剧演员讲的。这位歌剧演员怎么修起道来了呢?原来这位歌剧演员名字叫亚历山大,1899年他32岁,有一天唱歌的时候他忽然唱不出声来了,他很痛苦,这是他的职业啊!他唱不了了,于是回家对着镜子研究,他发现:每当他收颈,藏喉、头一顶,就唱出来了,他很惊奇。此后,他就不唱歌剧了,就用这方法给人治疑难病。他在欧洲、美洲行医达4O年之久,他一般见病人讲三句话:第一句话就是你脖子要放松。比如病人来了,有一种病,尿床,亚历山大自己也尿床,三十多岁了还尿床。病人来了以后,躺着或者坐着、站着都可以,亚历山大第一句话就是,你脖子一定要放松,不能绷着。这不行,因为一绷紧了,气就不通了,所以脖子要放松。第二句话是下巴内收,头轻轻地向上顶,向前一点一点地顶,别使劲,不要让脖子僵。“脖子不能僵”这一点非常重要,脖子要松,要能够转动,头向上、向前轻轻顶,一点一点地顶,这是第二句话。第三句话是感觉你的背慢慢地长宽了,腰和头要拉直,就像是一个十字架,身长高了,背长宽了,就这么三句话。他就用这三句话,用这套办法治好了无数疑难杂病。他的影响还不小,欧洲人很多人都知道他,知道脖子要松,下巴要内收,头要顶。为什么下巴要内收呢?为什么脖子要松?因为下巴一内收,我们脑后的玉枕窍就开了。玉枕窍是我们的上丹田窍相对的地方,在脑后叫玉枕窍,它实际上是人的延髓所在地,它平时是关着的。玉枕窍是特别窄的,所以又称之为“关”。那么开它的方法是什么?就是让它平展。我们平常人颈一紧、头一仰,脑后玉枕就关闭了,现在我们一收下巴,头轻顶,脑后就平展了,这个叫“开玉枕”。玉枕窍又叫“神窍”,它是“出神”的地方,所以在夜里,你要这么一开玉枕,有眼通的人就能看见你放光了。庙里头、教堂里头我们看佛像、神像,它们的脑后有个光圈,基督教叫“圣光”,佛教叫“觉明”。开玉枕窍要收下巴,可是你一收下巴,脖子紧了,这不行,脖子还不许紧,这就是“颈一支”的难处。
&&&&&另外,我们人体有任督二脉。前面的脉就是任脉,“任”就是生孩子的“妊”的意思,督脉就是总督阳脉,任脉是总任所有阴脉,这是两条非常重要的气脉。相比较而言,督脉不好打通,任脉好打通,尤其是女人容易打通。那么通的方法是什么?就是收颔藏额,而且脖子不能僵,轻轻地、一点一点地动,好像夹着一个乒乓球在脖子下;有这个动作以后,你就有一种似尿非尿的感觉,这就是任脉打通了。人身任督二脉.为精气之源。督脉起于小腹,贯脊而上行,又络脑自脊而下。脑为髓海,命门为精海,实皆督脉司之。——《庄子集释》
脑后这个位置叫玉枕,是最难通的关。修道的人知道.人背后有三关:尾闾、夹脊、玉枕。尾闾是最好通的,所以形容它为鹿车,跑得快;形容夹脊为羊车,比较慢,比鹿车慢一点;最难通过的就是玉枕关,就是这个地方,这里面是延髓,非常狭窄,不容易通过,于是古人就叫它“牛车”,意思是最慢、最难、最负重。《六祖坛经》里面,六祖说“常驭白牛车”,什么叫“常驭白牛车”呢?因为玉枕窍不容易通过,所以修道人在没有通过督脉,过不去的时候,就想象有一条带子绷在脑门上,拉着一辆牛车爬坡,这一爬坡,玉枕窍就通了,这就是窍门。为什么叫白牛车,黑牛车不行吗?白指的是西方庚辛金,在正统道家来看,人体的背后就叫西方,五行属金.人体正面五行属木,所以通玉枕是从后面用带子拉着牛车爬坡,所以修到这里的人,往前一感觉,往前一拉,牛车就上去了,所以叫“常驭白牛车”,这是通关通玉枕的,这也是窍门。而后修道的人就出现“神光”了,外国人叫“人体辉光”,它的奥妙是你打开了玉枕窍,所以要收颔藏额,后脑平了,玉枕也就开通了。四面放光的感觉,很妙。玉枕者,玉者贵重也,枕者枕骨也。仰卧着枕,脑后之骨要保重,甚于执玉,故名玉枕。——《甲乙经》
&&& 大家都知道《西游记》,而修道的人应当读《西游原旨》,这是王重阳“全真七子”中的邱长春邱真人写的。里面讲到,观世音菩萨给了唐三藏三个紧箍咒。那么菩萨为什么给他紧箍咒呢?是怕孙悟空捣乱。孙悟空是什么?孙悟空是“心猿”,就是佛家讲的眼、耳、鼻、舌、身、意这“六识”里边的“意”,就是人的胡思乱想,所以孙悟空一个跟头就到西天了,我们一想纽约就到纽约了,一想月球就登月了。人的第六识没有修成正果的时候,就是胡思乱想。人胡思乱想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呢?大部分时间不过是个“性”,性欲的性。所以“心猿”孙悟空手里拿着个金箍棒,金箍棒是什么?原先叫“定海神针”。这枚针平时藏于海底,定住“东海”,一旦被孙悟空拿走,那就要它大就大,要它硬就硬,要它软就软,这都什么意思啊?男人的男根,平时缩在下阴(下阴也叫“海底”啊,佛教密宗叫“海底轮”,这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深呼吸时左胸口疼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