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胜自己也是一种成功怎么把陈述句改为反问句句

还有一个,你真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傻子,改成反问句_百度知道
还有一个,你真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傻子,改成反问句
我有更好的答案
你难道不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傻子吗?
我只要继续努力,下次一定能成功的!
来自:作业帮
下一次我一定要坚持到底,一定会成功的!
难道你不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傻子吗?
你难道不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傻子吗?请采纳,谢谢
只有坚持才是胜利难道你真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傻子吗?
o(≧ o ≦)oo(≧ o ≦)oo(≧ o ≦)oo(≧ o ≦)o
(╰_╯)#(╰_╯)#(╰_╯)#(╰_╯)#(╰_╯)#(╰_╯)#(╰_╯)#(╰_╯)#
(╰_╯)#-_-|||(╰_╯)#(╰_╯)#(╰_╯)#
那你发这些干嘛?
神经病神经病神经病神经病神经病神经病神经病
O(∩_∩)Oo(≧v≦)o(^_-)-☆哼(ˉ(∞)ˉ)哼
我没要你QQ
那我要你的QQ
你难道不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傻子吗?
下次我一定要加油!
其他10条回答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反问句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人要如何通过反省来战胜自己,以获得成功?_百度知道
人要如何通过反省来战胜自己,以获得成功?
我有更好的答案
每个人都应学会反省,反省是一种能力,是对我们的行为思想做深刻检查和思考,把自己做人做事不对的地方想清楚,然后纠正自己的错误,反省是修正自己所走的人生道路的一种方法。通过反省,我们做人会越来越成功,我们的事业会越来越成功,我们的生活会越来越幸福。所以要学会自我反省。但是生活中有多少人可以真正做到这一点呢?每个人都在忙碌中生活着,被生活中的琐事所困扰,在抱怨时间不够的同时又在浪费着时间,却没有多少人可以静下心来,拿出纸和笔,总结一下生活中的成功和失败,寻找一下成功和失败的具体原因,反省一下自我。也许不会自我反省就是许多人之所以很难成功的原因之一。夏朝时期,一个背叛的诸侯有扈氏带兵入侵,夏禹派他的儿子伯启对抗,结果伯启失败了。他的部下很不服气,要求继续攻打,但是伯启说:“不必了,我的兵比他多,领地也比他大,却被他打败了,这一定是我的德行不如他,带兵方法不如他的原因。从今天起,我一定要努力改正过来才是。”从那以后,伯启每天很早就起床工作,粗茶淡饭,照顾百姓,任用有才干的人,尊敬有品德有能力的人。过了一年,有扈氏知道了伯启的这样的德行,不但不敢再来侵犯,反而自动投降了,以后绝不攻打伯启。一个懂得反省的人,会在实现梦想的过程中不断反省自己的行为,寻找自己的不足,改正自己的错误,使自己心态放正,从而更好地向目标迈进。懂得反省的人会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在别人的批评中汲取教训,使自己变得更加完善,缺点越来越少。一个能做到反省的人,会在反省自己的同时,看到别人身上的优点,会反省的人不会因为别人的优秀而产生妒忌的心理,反而会认为别人的优秀是因为其自身的优点所致。因此,会反省的人会以一颗欣赏的心去对待别人,并且在这个欣赏的过程中向他们学习那些优点。一个会反省的人,从来不会抱怨社会对自己的不公平,反而感谢社会给予他们的机会及帮助。社会是让一个人反省自己最好的地方,在社会上教会了我们如何谦虚、宽容、严于律己,心态平和,并且懂得给别人留足够的余地,然而对自己却毫不留情地批判自己不对的地方,改正错误。反省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基础,是达到成功所必的精神之一,让我们学会自我反省,让我们走向成功,做一个会反省自己的人。那些成功人士之所以能够不断地进步,就在于他能够不断地自我反省,找到自己的缺点或者那些事情做得不足的地方,然后再改正过来,以保持完美的态度去做事,从而取得一个又一个的成功,这也是成功人的一个小秘密。著名的小说作家狄更斯,他的小说作品可以说是非常有名气的。但是,他对自己要求比较严格,而且对自己还有这样一个规定,那就是没有认真检查过的作品,绝不轻易地读给公众听。每天,狄更斯会把写好的作品读一遍,每天都可以从中发现问题,然后不断改正过来,直到确定没有任何问题后再读给公众听。还有一个故事,也是一个小说家,法国的说家巴尔扎克,他也是在写完小说后,用很长一段时间不断修改,直到达到自己满意,最后再决定定稿。而修稿的过程往往需要花费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正是这种不断自我反省、自我修正的态度,让这两位作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曾子说过这样的话:“我每天多次自我反省: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了?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孔子认为曾子之所以能够继承自己伟大的事业,所以特别注重传授学业于他让他继承自己的事业。有一次,曾子对他的学生子襄讲勇敢的道理,就直接引用孔子的话对他的学生说:“你喜欢勇敢吗?我曾听孔子说过什么是最大的勇敢:自我反省,正义不在自己一方,既使对方是普通百姓,我也不恐吓他们;自我反省,正义在自己一方,即使对方有千军万马,我也勇往直前。”因此,无论在做任何事情时,每个人都要持有自我反省的意识,具有自我修正的态度,并且要不断的追求去实现自己美好的愿望以达到自己的理想。一个善于自我反省的人,往往能够很容易发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并能够扬长避短,发挥自己的最大潜能;而一个不善于甚至不会又不接受自我反省的人,则会一次又一次地犯同样的错误,不能很好地发挥自己的能力,当然也就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在生活中,我们都要做一些平凡的事情,还要做一些平凡的工作。这时候,如果只抱怨他人或环境,那么我们就没有精力再认真去做每件件事,也就不可能取得成功。如果我们都愿意把自己放在一个平凡的岗位上,以自我为改变的关键,时刻检找自己的不足,不断反省自己,找到更好的方法,成功就一定在等着我们。然而我们却很难发现自己身上的错误,而对于别人身上的一点儿不起眼的小毛病却能看得一清二楚,并对毛病指指点点。所以我们不应挑剔别人的毛病,而要看看自己那个地方有毛病,要自我反省,找出自己的不足,以求德性、品性的提高,让自己在成功的道路上一步一个脚印的走好。有一个青年,有一天在街角的士多借用电话,他用一条手帕盖着电话筒,然后说:“是王公馆吗?我是打电话来应征做园丁工作的,我有很丰富的经验,相信一定可以胜任愉快。”电话的接线生说:“先生,我恐怕你弄错了,我家主人对现在聘用的园丁非常满意,主人说园丁是一位尽责、热心和勤奋的人,所以我们这儿并没有园丁的空缺。”青年听罢便有礼貌地说:“对不起,可能是我弄错了。”跟着便挂了电话。士多的老板听了青年人的话,便说:“青年人,你想找园丁工作吗?我的亲戚正要请人,你有兴趣吗?”青年人说:“多谢你的好意,其实我就是王公馆的园丁,我刚才打的电话,是用以自我检查,确定自己的表现是否合乎主人的标准而已。”在生活中,不断作自我反省的功夫,才可以令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在我们的生活中不少人会说:“我做错了一件事后,如果再回头想,就感到很后悔。”后悔是我们大多数人都会有的情况,但后悔不后悔也是由本人自己决定的,反思不一定就必须后悔,不妨想一想,如果我们在回想昨天的错误时,只会想到我们是怎样把事情做错了,怎样才能做好,可以吸取哪些教训,但如果我们只想到这事做错了,一定会有很大损失,早知道这样就不如不做,只看造成错误的结果,而不看造成错误的过程,这两种心理对自己所产生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前者是自救,而后者则是自毁。人在自救中才能坚强,在坚强中才能奋斗,在奋斗中才能进步,而正确的反思才是自救,自救才能让人自力更生。或许今天的眼光与昨天的黑夜激战过,这样的眼光是雪亮的,敏锐的。我们要用它来认清昨天的过失,使自己及时知道并改正,以求品德的升华。相反,如果我们用它来挑战今天的正义,那么我们只会被今天打败,从而便一败下去,直到最后一刻。如果做错事或说错话时,别忘了提醒自己一声:“要认真反思一下。”只有知道反思,我们才能看到自己的错误;只有看到了反思,我们才能看到自己的不足;只有反思,我们才能认清自己;只有学会反思,我们才能有进步。有很多人一旦有了错误就找借口,别为自己的缺点找借口,批评就跟口头禅一样,是一种坏习惯。我们只是做惯了,很熟悉这种感觉,它让我们保持忙碌,有话可说。大部分人把焦点放在别人的缺点或问题上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不想面对自己的问题,如果不帮助自己处处找借口,那你就不能真心帮助别人。知所不能更胜于知所能!真正有修养的人会从自觉开始,真正的幽默是超越自己,战胜自己,如同在高空看自己。认命也是一种梦想。先赢自己,才能赢别人。认清自己的第一点就是要注视到自己的优点,同时也注视到自己的缺点。认命并非被动——你必须持续设法让自己面对现实,而不是一再自欺,从梦中跳到现实中来。一个人如果拒绝反省,就不会有最充实的生活。以后不要将自己的问题归因于环境,并重新学习在信心和道德方面发挥他的意志力与责任感。潜藏在意识下的思想,比摊在阳光下的杀力更强。没有经过你的同意,谁能令你自卑踏在失败的废墟上,攀上天庭。能找出自己失败的原因,真的是一种成功。世上最艰难的事莫过于坦承过错。坦然的认错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量身制作的服装即使不是最时尚的,也一定是最合身的,穿在身上也是最舒服的。如果你能勇敢地站出来承认自己错了,那么你已经把错误改正了一半,一定能从这个错误中获益。因为承认错误,不仅可赢得他人的尊敬,并可增加你的自尊。每个人都是自己的敌人。惟有对自己守信,才能对别人守信。如果做错事,勇于认错改过,绝对不让自己再犯相同的错误。有时候无知并不一定是单纯,而是罪恶。人们在保持本来面目的时候,绝对不会笑着的;只有在装腔作势的时候,他们才是笑着的。判断自己远比判断他人困难得多。如果你能正确判断自己的各种情况,就是一位具有真正智慧的人,懂得反省的人。自己知道自己其实是迈向知识的一大步。大自然从不欺骗我们;欺骗我们的永远是我们自己。如果你想要人家对你有好印象,就不要替自己说好话,面对自己的一切。我们都应该拥有独处的能力,更不能放过孤独的好处。我从不同情那些自负的人,因为他们总是有办法安慰自己。可以他们的弱点在于,自以为自己最聪明。知道自己错了却不改过,这是最大之过。有些人很自大,那是无能的表现。骄傲是一个人首要除掉的恶习。世上最难做到的一件事,便是承认自己错了。没有经过反省的生命,是不值得活下去的,这话说的虽有些严重,但确是实话。反省是认清自己的秘诀。我们必须要学着当自己最好的朋友,因为我们太容易变成自己最大的敌人。不论你的地位有多崇高,你必须一直有勇气对自己说:“我永远是无知的。”即使你能在战场上战胜千军万马,但唯有战胜自己,才是真正的胜利者。判断自己远比判断别人要困难得多。世上最大的过错,莫过于他自己一辈子都不会犯错。人类的骄傲,往往就是自身最大的弱点。人生应尽量避免盲目,穿别人的鞋子是走不远的,走不高的。只有懂得反省自己,虚心接受错误的人才是胜利的人。越是了解自己的人,对自己的评价就越低。犯错比掩盖它们更值得原谅。自杀是最缺乏道德勇气的懦夫行为。某些人看起来很有自信,实际却很不自信。他们成群结队时或许勇敢,可是独处时如果遇到难题,就不勇敢了。我们要承认自己的错,接受对方的对。懂得自我反省的人就是了解自己的人。我们只有了解自己,不断的反省,敢于承认自己的错,才能不断的进步,不断迈向成功,要重视反省给我们带来的巨大作用。看到别人,就要看到自己在生活中谁都会犯错,当然很多的小事情不足挂齿;也时常说错话,不知不觉得罪了上司或者是同事。对于我们自己最大的损失也就是失去机会,失去得到爱情,得到事业,得到友谊的机会,最后受损失的却是我们自己。也许你会说,只要我快乐,我轻松,我不妨碍他人,失去这些没有什么了不起。可是如果我们及时好好反省自己,然后改正自己,得到的快乐和幸福其不是更好,在不明智下得到的快乐,是快乐吗?因此要好好的反省一下,把错误改正过来。在夜里,反省一下自己,机会不是不光顾我们这里,而是我们骄傲的一次次于它擦肩而过。看着镜子里好还很骄傲的自己,心竟然空落落的疼起来。问自己,如今,还有什么好骄傲的东西,年轻已经不属于这一代人,智慧根本不会光顾你,新的知识,新的文化又知道多少毛皮;对朋友,已没有了往日的那份真诚和热情;对待爱人,也没有了从前的耐心和激情;对于自己的孩子,也霸道的认为自己永远是对的;或许都已经忘记了艰难岁月的痛苦和相视一笑的甜蜜,或许是自己的心飞出了原来的躯体。在别人身上,我们能看到自己各方面的优点和缺点,可我们在过于骄傲的显示自己的优点同时,忘记了自己的缺点在很快的腐蚀着我们的生活,腐蚀着我们的灵魂和肉体,所以要多反省自己。也许我们会因为反省而少了一些浪漫和激情,但是我们却多了成熟,还有幸福的机会和成功的机遇。一个不知道反省自己的人,是不知道怎么进步的人,我们不能总是站在跑道的起点上周而复始的画零。只有反省自己才能发现并改正错误,才能更多的寻找快乐,虽然反省的过程很痛苦,甚至有时候要付出很大的代价,我们才慢慢地懂得反省对我们有多么的重要。如果想让我们的步伐与社会同步,那就必须不断的反省自己,对社会、对家庭都是获得快乐和成功的最佳方法。反省中我们发现人不能总是生活在自己的幻觉里,我们是社会的一分子,是家庭的不可缺少的。在我们的身边,经常看到或听到一些小人议论别人的缺点,或是别人的家境等。也经常看到一些同事在工作中出了错,就抱怨别人,或者想法把错误往别人身上推,其实,这些做法都是不明智的做法。“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没有十全十美的人,每个人都有缺点,都会犯错,对于错误已经出现的情况下我们应该怎么办?其实,生活或工作中所发生错误是难免的,责任在于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认清错的过程,找到错的原因,不要一错再错。古人曾说过:一日三省乎己。这句话告诉我们:要经常反省自己,自觉检查自己的工作或行为是否有失误,这样自己才不会落后,才能成会成为一个明智的人。学会反省自己,就是要敢于面对自己,敢于承担责任。聪明的人是不会逃避责任的,只有懦夫才畏首畏尾,推搪塞责,不负责任。如果你想取得成功,你就要学习做一个智者,学习做一个明白事理的人,否则,这一辈子你也不会成功,最终令你悔恨一辈子,遗憾终生,但事情永远也不能挽回。经常反省自己,可以把自己心中不愉快的事情忘掉,可以理性地认识自己,对事物有清晰的判断能力;也可以提醒自己改正过失,还可以告诫自己要从别人的错误中吸取教训……只有全面地反省自己,才能真正认识自己,只有真正认识了自己并付出了相应的行动,才能不断改正自己,完善自己。因此,坚持反省是必不可少的。有一对夫妇因偷盗而被视众,人们万分愤怒,指责与漫骂的声音像大海的海浪一样,一浪高过一浪,有人竟然还提议用石块将夫妇打死,并且人们都同意这样做。正当他们准备用石块砸向这对夫妇时,耶酥路过广场。面对这种情况,他想了想便对愤怒的群众说:“好吧,那么就要我们当中从来没犯过一次错误的人扔第一块石头。”结果群众都不说话了。“没有人定你们的罪吗?那么我也不定你们的罪吧!”耶酥也对偷盗夫妇说。现在社会指责别人已成为许多人的习惯,这些人却看不到自己身上的缺点,因此他们从来不作自我反省,这对于他们来说却比登天还难。人人都犯过错误,但很少人能反省自己,改过错误。大多数人就是因为缺少自己反省的习惯,不知道自己这些年来有什么变化,才会看不清自己的本质。而一个不知道自己变化的人,就无法用过去眼光来思考自己的未来,于是就想过一天算天。一个人如果能随时注意自己过去的转变,就可以发现以往看待问题的观点是对还是错,错在哪里。若是正确,以后当然可以继续依此眼光看待世界;如果是错的,要立刻加以修正。如此,就可以帮助你以正确方法看待周围的事物。学会反省自己,从而原谅才能抛弃怨恨。心中有怨恨心理的人情绪不稳定,不是整天抱怨,就是后悔;不是对人怀有敌意,就是自暴自弃。所以,应学会抛弃怨恨放下一切不好的思想,要原谅别人更要原谅自己,从反省中得以解脱。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往往是看不到自己的过错,只会去追究别人的过错,因此要时常反省一下自己,这是成功的必要因素。
采纳率:40%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战胜自己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05-1502-1602-1602-1602-1602-1602-1602-1602-1602-16最新范文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这是一次成功的实验.(改为反问句)怎么改?
这是一次成功的实验.(改为反问句)怎么改?
这难道不是一次成功的实验吗?
我有更好的回答:
剩余:2000字
与《这是一次成功的实验.(改为反问句)怎么改?》相关的作业问题
这个实验一定能成功,不是吗?不是能肯定这个实验一定能成功吗?没有人能知道这个实验一定能成功吗?
1、这三克镭体现了一个科学家伟大的人格啊!2、这三克镭不能体现了一个科学家伟大的人格吗?3、没有人否定这三克镭体现了一个科学家伟大的人格.1.居里夫人(虽然)一生拥有过三克镭,(但)她从来没有想到为自己谋取利益.2.(即使)居里夫人拥有一克镭,她(也)可以创设一个镭研究院.
气魄雄伟的万里长城,难道不是世界历史上一个伟大的奇迹吗?气魄雄伟的万里长城,难道是世界历史上一个伟大的奇迹? 再问: 否定句耶!!!!!!!!!!!!! 再答: 气魄雄伟的万里长城,不是世界历史上一个伟大的奇迹
难道孩子们不是真的要离开巨人的花园吗?因为 “难道”这个疑问词表示一重否定,所以后面要加一重否定,这样 才是反问句
1.难道人类不需要勇于实践的人吗?2,这个故事难道没有使我感动得流泪吗?3,像桑娜那样品德高尚的人难道不值得赞扬吗?4,为了把祖国建设得更强盛,难道我们不应该努力学习吗?
变化是有的,难道美丽有改变吗?
反问句:我难道不敬仰我的父亲吗?双重否定句:我不认为我不敬仰我的父亲.疑问句:我敬仰我的父亲吗?
人类把地球的生态环境精心的保护 再答: 地球的生态环境被人类精心的保护 再答: 难道人类没有精心的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 再答: 人类像保护自己的孩子一样精心的保护地球生态环境
Do they play football very well?
改为反问句:难道詹天佑不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吗?改为双重否定句:詹天佑不可能不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反问句:在事实面前,他怎能不承认错误?双重否定句:在事实面前,他不得不承认错误.
这是一幅美丽的图画1 改为疑问句:这是一幅美丽的图画吗?2改为反问句:这难道不是一幅美丽的图画吗?3改为否定句:这不是一幅美丽的图画.4改为感叹句:这真是一幅美丽的图画啊!5改为双重否定句:这不能说不是一幅美丽的图画.或:没有人说这不是一幅美丽的图画.愿对你有所帮助!
双重否定:我不能不为中国人争这口气.反问:难道我不该为中国人争这口气吗?感叹句:我非要为中国人争这口气不可!
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难道不比泰山还要重吗?
明显是 doesn't it?vapour 这里要用单数形式
我知道该用什么来温暖她的心吗?
难道魏格纳是一个轻易改变自己想法的人吗?反问魏格纳是一个轻易改变自己想法的人吗?当然不是.设问
无论做什么事情,难道能不讲究认真,不讲究实在?
人与山的关系密切,难道不让我感到亲切,舒服吗? 再答: 人与山的关系密切,不得不让我感到亲切,舒服。李兵正解道德经78章版(史上唯一正解)【正确人生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可签7级以上的吧50个
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6贴子:
李兵正解道德经78章版(史上唯一正解)
李兵正解78章版(最终版)编译者:李兵目录作者简介:4作品简介:4关于我所有作品的几点说明:5序言8一章 题解12二章 其人14三章 直译与详细讲解173.1 直译与讲解说明173.2 直译与讲解19李兵正解七十八章版 一章19李兵正解七十八章版 二章23李兵正解七十八章版 三章27李兵正解七十八章版 四章30李兵正解七十八章 五章32李兵正解七十八章版 六章35李兵正解七十八章版 七章38李兵正解七十八章版 八章40李兵正解七十八章版 九章42李兵正解七十八章版 十章45李兵正解七十八章版 十一章47李兵正解七十八章版 十二章49李兵正解七十八章版 十三章51李兵正解七十八章版 十四章54李兵正解七十八章版 十五章57李兵正解七十八章版 十六章61李兵正解七十八章版 十七章64李兵正解七十八章版 十八章66李兵正解七十八章版 十九章69李兵正解七十八章版 二十章71李兵正解七十八章版 二十一章73李兵正解七十八章版 二十二章76李兵正解七十八章版 二十三章77李兵正解七十八章版 二十四章79李兵正解七十八章版 二十五章81李兵正解七十八章版 二十六章83李兵正解七十八章版 二十七章86李兵正解七十八章版 二十八章88李兵正解七十八章版 二十九章90李兵正解七十八章版 三十章93李兵正解七十八章版 三十一章95李兵正解七十八章版 三十二章96李兵正解七十八章版 三十三章98李兵正解七十八章版 三十四章99李兵正解七十八章版 三十五章101李兵正解七十八章版 三十六章102李兵正解七十八章版 三十七章104李兵正解七十八章版 三十八章107李兵正解七十八章版 三十九章110李兵正解七十八章版 四十章112李兵正解七十八章版 四十一章113李兵正解七十八章版 四十二章115李兵正解七十八章版 四十三章117李兵正解七十八章版 四十四章118李兵正解七十八章版 四十五章119李兵正解七十八章版 四十六章121李兵正解七十八章版 四十七章123李兵正解七十八章版 四十八章125李兵正解七十八章版 四十九章127李兵正解七十八章版 五十章129李兵正解七十八章版 五十一章131李兵正解七十八章版 五十二章133李兵正解七十八章版 五十三章135李兵正解七十八章版”五十四章137李兵正解七十八章版 五十五章139李兵正解七十八章版 五十六章140李兵正解七十八章版 五十七章142李兵正解七十八章版 五十八章144李兵正解七十八章版 五十九章146李兵正解七十八章版 六十章149李兵正解七十八章版 六十一章151李兵正解七十八章版 六十二章154李兵正解七十八章版 六十三章155李兵正解七十八章版 六十四章157李兵正解七十八章版 六十五章160李兵正解七十八章版 六十六章162李兵正解七十八章版 六十七章165李兵正解七十八章版 六十八章166李兵正解七十八章版 六十九章168李兵正解七十八章版 七十章169李兵正解七十八章版 七十一章171李兵正解七十八章版 七十二章173李兵正解七十八章版 七十三章174李兵正解七十八章版 七十四章175李兵正解七十八章版 七十五章177李兵正解七十八章版 七十六章178李兵正解七十八章版 七十七章181李兵正解七十八章版 七十八章1833.2 的现实意义:1853.3 对的整体总结1853.4 对此“李兵正解七十八章版”的总结1863.5 讲解部分结束语187附一、李兵规整78章版正确原文189李兵规整78章版说明18978章版原文190
序言 祭老子文/李兵 (于老子诞辰2580周年纪念日。日 农历二月十五)二月十五,圣人显现,尊师重道,传统美德。追朔历史,大德闪耀,时光荏苒,千载易逝。有一圣人,飘渺无踪,沧海一粟,不敢轻忘。生之无时,去亦无踪,遗有一著,道德经书。此即老子,人之启蒙,道之化身,指导人生。呜呼老子,古之德圣,今之道主,吾之蒙师。八十而生,终生问道,孔子请礼,尹喜求书。一生无私,传道解惑,于世无求,边地飞生。赞哉老子,道德经中,字字为慈,句句显悲。叹哉老子,真理永驻,经典长流,人生指南。明理显要,契入正道,为人有利,为世有益。惜哉老子,世人愚惑,不识真金,枉费心机。古往今来,士人君子,屈理经文,错解圣意。两千多年,无人能识,无士可解,如水中月。芸芸众生,我行我素,有粮不识,自饿由人。太上悲泣,有米无炊。兵之不才,略识真言,愿明世人,以慰师尊。一己之力,苦无大气,但尽吾力,终生不弃。呜呼老子,人仙相隔,冥冥无忧,世事无记。魂如有灵,以畏我力,仙手相帮,利益四方。师恩深重,粉身难报!弟子李兵拜上这本书很难写,并不是理解方面的原因。主要是因为这部经书流传了两千多年,并且奉作道教最高经典。人们都会认为这部书高深难测,光是流传下来的原文版本就有几种,各个历史时期的译本更有数千种之多。笔者一直以来没有接触过《道德经》,所以对《道德经》也不是很理解,最初的感觉《道德经》就是一部宣传神仙功法的一本书,所以也就没有兴趣接触。 一个偶然的机会笔者接触到了《道德经》,通过阅读发现《道德经》并不是宣传神奇功法的一部书,完全是告诉人们如何完美生活的一部书,是告诉人们如何做人,如何治理国家的一部人生教科书,是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一部书。 笔者通过研究发现,这部书的译本很多,但是这么一部伟大的文化遗产,至今居然没有一个人可以解释清楚,这也是为什么有那么多译本出现的原因,因为每个译本都不是完美的体现了老子的原意。笔者大概看了一下,注解最多对的也只有30%,而这也是对一些浮浅部分的解释,对《道德经》的精髓根本就没有体现。笔者读懂了《道德经》看到这么好的书至今没有发挥出它的真正的作用,深感可惜。 为了《道德经》可以以本来面目示人,为了不辜负老子作此书的一番苦心,笔者不由产生了写作这部注解的冲动感与责任感。我想,如果我不说出《道德经》的正解,这个谜会一直延续下去。我说这个话不是没有根据的,因为从老子作此书至今两千多年都没有人解释清楚,更没有一个权威的注解本,这一点不但使国人遗憾,更会使外人看不起中国。今后距老子时代越来越远,可以解释的人就会更加稀少。我如果不说出来那么我觉得就是对中华祖辈最大的不孝。 我的解释与其他版本有许多地方的不同,人们理解的《道德经》都认为是宣传道德的一本书,人们把“道德”看作是一个问题。其实“道德”一词在老子时期根本就没有,这本书讲的是“道”与“德”的问题。人们该怎样做才是按照“道”“德”去做,书中有详细讲解,这个就没有人领会了。我想这才是问题的关键。我自己认为我的注解是正确的,所以我才这么说。 有人会说:“你也不是什么权威,怎么就你说的对呀。还有每个人所处的环境不一样,理解就不一样。”还有人说“《道德经》是千人千解”或者说叫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这么说自身就是错误的。《道德经》讲的是什么?是谈论天下大道理的一本书,天下的道理是恒久不会改变的。恒久不变的道理是只能有一种理解的,不是谁想怎么理解就怎么理解的问题,就像1+1=2一样,这个是定式,这里只有对与错的问题,而不能千人千解。如果人人都按照自己的思想去理解《道德经》,那么《道德经》还有它存在的意义吗? 人们都知道《道德经》是一部好书。但是当谈起《道德经》究竟讲的是什么?老子要向人们说什么的时候。恐怕人们就不是很清楚了。那么《道德经》究竟讲的是什么?现在就告诉你答案。 人们都知道,人活着是为自己,这个是符合自然规律的,同样也是老子所提倡的。但是老子所提倡的与常人理解的为自己又是有区别的。人人都知道为自己,但是什么是真正的为自己,人们就不知道了。人们都是为了为自己而为自己,这样达不到为自己的效果,相反还会给自己带来不利。而老子讲的才是“人怎样生活才是真正的为自己。”仅此而已。 《道德经》每章都是对此的解说。其它玄远深奥的解释都是对《道德经》的误解,故弄玄虚,没有现实意义。奉劝读者不要枉费自己的时间与精力。而什么是真正的为自己,其实就是人生的真相,以及正确人生的行为。所以你要想真正的为自己,就要按照《道德经》所教你的方法去做。可是至今多数人不知道《道德经》所讲述的道理,所以至今多数人不知道如何做才是真正的为自己。 而当你要按照《道德经》中的道理去做的时候,或者将此讲义公之于众的时候,你的做法与讲法必须要与原著是相同的,才是真正的按照《道德经》的要求去做了,才能真正的达到正确的人生。 不管道理你认为对与不对,你一定要把老子的思想理解对,老子本来的意思要明白,如果本来的意思都没有明白,试问你怎么去讲解《道德经》,怎样去按照《道德经》中的道理去做。如果每个人都按照自己的理解去做,那么《道德经》就没有它存在的意义了。既然讲解《道德经》,就要完全按照原意去讲解,你非要按照你自己的道理去讲解,本身你就错了。本身错了事小,把别人也带错了事大。我深知此点,所以如果我无法保证此讲义的正确性,我也不敢乱讲。 另外《道德经》原文是不可以改动的,因为在中国古代对于书籍有着严格的规定,对于可以称之为“经”的书,规定是每个字都不可以改动的。今天可以看到许多的中华经典就与此有关,这还要感谢古人。 但笔者发现此经原文还是有几种版本,虽各有微小差别,但有些一字之差就与原意相反,正所谓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相信这些改动也是流传期间不得已而为的行为。但是有个别地方的改动显然是后来译者为了原文与他个人理解相符而有意改动,这个就是不可原谅的行为。 此本注解对历史的作用可以说和老子《道德经》并驾齐驱,因为《道德经》至今无正解,视同无有。许多人乱解,不如无有。笔者这么说不是自扬己善,笔者知道人轻而言微。笔者这么说只是想让大家知道这本书对你会有帮助的。笔者知道“满招损”的道理,只是笔者看到这么好的道理,不能利益大众而着急。只要人们看这个译本得到了帮助,我招多大的损也高兴。如果您看过此书有恍然大悟之感,笔者心满意足。 对于其它版本的注解,随便说几句,不敢小视他人,只是一些自己的体会。主要是为了读者对各个版本的注解有一些比较,用以更好的理解《道德经》。其它版本注解给我的感觉: 有些悬言深奥,比原文更甚,萌萌难懂,泛泛无味。有些依文解字,理解如儿童,词不搭意,贻笑大方。有些前后矛盾,然固执己见,自相残杀,无法圆说。有些理解错误,替古人担忧,好心辩解,越辨越糟。有些故弄玄虚,明知而故犯,欺人无知,从中渔利。 无一与原文通达明了。老子如有灵阅之,定晕之、戏之、忧之、而悲之、叹之。并非晕注解之人,是晕注解之文。并非叹注解之水平,而是叹无人能识。在下说这些话并非小视这些研究者,只是用事实说话而已。 笔者看到许多的解释,与原著之意相去甚远,有些注解虽然个别句子可以正确理解。但是那些也都是老子用来比喻用的句子。笔者初次看完原文,通篇意思即已理解,心中窃喜,知道自己已经找到了打开老子思想之谜的钥匙,可以使老子这部伟大著作得以本来面目示人。能使《道德经》的思想在人们生活中起到帮助,是老子的本意,同样是笔者的希望。 笔者激动无余立即进行通篇直译,这个过程只用了三天时间。直译以后感到人们如果只是按照直译有些思想还是不能理解。笔者紧跟着就进行了白话讲义的编写。在编写直译与讲义期间,《道德经》思想真谛在笔者头脑中不停涌现,好似老子在用我的手写作。笔者深切体会到了与两千多年前老子本人交流感觉,喜不自禁。这部10万字注解与讲义,笔者用了不到一个月就完成了,可以说是一气呵成,笔者深感有老子在天之灵帮助笔者完成这个译本。 还是那句话,笔者个人认为本书原文直译正确率可以达到90%以上。原意理解可以达到100%。不是不谦虚,因为笔者深知如果没有这个把握就面对大家,不是利人,是害人。 当然笔者才疏学浅,虽然理解老子本来意思,怎奈笔下无功,错误之处难免。望各位老师教育在下,学生不胜感激! 再对盗版者说几句,这本书是告诉人们如何正确的为人处世的一本书。是要人人都应该读的一本书,应该是积极推广的一本书,更是人人都应该按照去做的一本书。但是盗版方法虽然也是在推广此书,但与此书意义相违背,与书中道理相违背,亦与自然规律相违背。如果有人盗版对盗版者不利,对读盗版者亦不利。读盗版虽然也可以理解《道德经》本意,但是读懂之后,反观自己的行为定会后悔,悔之晚已。可谓于人于己都不利。奉劝盗版者慎之又慎,读盗版者也不要因“恶小而为之”。 最后再说一句,《道德经》里面的道理是用来学习,并且按照其中的规范去做的。《道德经》不是用来研究的或者用来讨论的,而是用来当作自己人生行为之标准的。衷心希望这本注解可以给您带来益处。 谢谢! 作者:心兵居士二○○八年一月 北京
一章 题解 此篇注解全名《李兵正解‘道德经’78章版》,对此做一个说明。 一、李兵 本注解作者真实姓名,籍贯江苏,母亲籍贯北京。父母都是普通工人。 李兵简介:1968年生于北京,初中毕业。高中没有念完就退学参加工作,也没有固定工作,在工作期间也没有什么成绩。与多数人无异,乃芸芸众生之一。其貌不扬,其才无华。碌碌无为,虚度不惑之年。 为什么要把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名字放在最前面,这个不是自我显扬吗? 其实学生并非图荣、名声,这些也不是“兵”的本性。这里只是一个代号而已,只是为了有别于其它注解。使看到这两个字就会想到是这个版本的注解而已,可以有选择性的阅读。另外,标注作者姓名表示作者对注解正确负责的态度,所谓文责自负。 二、正解 何为“正解”?“正”与原文思想一致。“解”解释,何为解释,就是使人人都可以看的懂。 “正解”包含三层意思: 1、经文正确。文言文原文,由于流传已久,误传之处在所难免。要想解释正确,必须保证原文正确,否则“蒸沙欲成其饭,一无是处。”笔者不敢对原文轻举妄动,所改之处,都是慎之又慎,只是改错还原,保证《道德经》原文正确,保证以正确流传后人。 2、经文文言文意文,不加任何多余的语言直译成白话文,保证《道德经》译文正确。对原文做出正确的直译。 3、讲解正确,使人们不但可以看明白《道德经》说的是什么,更使人人都可以理解《道德经》思想真谛,保证《道德经》思想正确。 直译只能把原文文字解释明白,但其中奥妙意境体现不出来。所以用现在的语言加以详细讲解,但求每个人都看得明白,并从中有所吸收,是我的本意,同样是做此书的用心。就像当年恳求老子著时说的:“关尹虽浅陋,愿代先生传于后世,流芳千古,造福万代。”笔者不敢比关尹,更不敢比老子。然看到老子著书,关尹传书用以造福万代之心昭昭,深感钦佩。看到后人不识其中之意,更是惋惜。今接过关尹手中之“经典”,正确解读,以示世人,笔者以铺路石之心对之。 三、 即当年所做《老子说》 四、何为七十八章版? 原本没有段落,后人根据所理解的意思分为八十一章。作者在翻译过程中,看到原八十一章版有些章节讲的是相同的意思,有些章节前半句应该是前一章的最后一句,后半句是下一章的第一句。所以重新规整为七十八章版,更能体现出原意。其中并没有字数的删除,只是段落的合并。
二章 老子其人 提到老子人们心目中就会出现道教,就好象提到《道德经》给人感觉到一样。人们把老子奉为道教创始人。 其实老子在写《道德经》的时候根本就没有要创立什么教派的想法,只是知道了一些如何可以使人们生活的更好的道理要讲给人们听,让人人都按照正确的道理去做,用以得益于每个人,得益于社会,得益于国家。 《道德经》之所以伟大,是因为每个字,每句话都是经典。后人从《道德经》的一些只言片语中看到了《道德经》的好处,但鉴于道理深奥,读不懂。就有一些对《道德经》有共同兴趣爱好的人聚集在一起来研究《道德经》发扬《道德经》。随着时间的推移,研究的人越来越多,这个团体也渐渐的扩大,就形成了当今“道教”的雏形。因为是对《道德经》的研究才形成了以后的团体,所以这个团体的后人把这个团体起名叫“道教”把“老子”推崇为道教创始人。 老子生活在春秋、战国时期,晚年在陈国居住。在当时,老子已经是思想大家,有了一定的影响。据传孔子也曾慕名拜访,历史有“孔子问礼”一说,据传孔子曾经四次拜访老子求学。老子一生以教育人为己任。传说老子在周朝做官。后来因为周朝衰亡,老子西出函谷关,赴秦讲学,相传老子出关时,骑着青牛,到了我国豫、陕、晋三省交界,河南省西大门灵宝市境内函谷关的时候,应关尹之邀做《道德经》一书。 在战国时韩非子称《道德经》为《周书》,在秦时《吕氏春秋·注》称为《上至经》,在汉时则直呼《老子》,《史记》始称“老子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汉景帝以黄子、老子义礼改子为经。杨雄《汉志·蜀王本纪》说“老子为关尹喜著《道德经》”《边让老子铭》说“见迫,遗言道德之经。”根据1993年出土的郭店楚简“老子”年代推算,成书年代至少在战国中前期。 对于“老子”的介绍,和《道德经》一样也有许多的版本,但也都是没有经过考证的谣传。这里大家了解就可以了,不用费尽心思的去研究。因为老子所著《道德经》并非是让后人记住他本人,而是让人们理解《道德经》真谛,用以更好的生活。人们只要记住很早以前,有一位思想家名叫“老子”他写了一本书当时叫《老子》现在也叫《道德经》我学习并领悟了其中的精神,给我的生活带来了好处,我感谢他,就可以了。 现在许多人为了研究老子其人费尽心力,还要开各种研讨会,耗费财力、物力、人力。其实这些都是错误的行为,不是我说的,是老子说的,《道德经》第十一章对此有解释。 作为一部书的完整性,本书还是对“老子”有一个大概的陈述,对于老子的生平,这里讲的也都是传说而已。大家当故事听就可以了。 “老子者,①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②姓李氏,③名耳,字桞(音:liu 3),④周守藏室之史也(管理藏书的史官)。”这句话出自司马迁《史记》中对老子的简介,应该是正确的。老子的平生事迹,很不清楚,这里也是寥寥数语。这与《道德经》中所述要“低调做人”观点也是一致的,可见老子这么教育别人的,自己也是这么做的。 以下简单介绍老子生平: 老子(传说公元前600年左右—公元前470年左右),中国古代思想家。 老子出生地: 一直被认为今河南鹿邑(音:义)东太清宫镇。现在有些人认为是安徽涡阳城北天静宫。为此两地人互相争论,都认为老子是在自己的地方出生。关于这个问题,笔者不去研究。 老子的形象: 传说:身长八尺八寸,黄色美眉,长耳大目,广额疏齿,方口厚唇,额有三五达理,日角月悬,鼻有双柱,耳有三门,足蹈二五,手把十文。 老子的出生: 有的说:李母怀胎八十一载,逍遥李树下,乃割左腋而生。生下来就83岁了,是老人的样貌,故称老子。有的说:玄妙玉女梦流星入口而有娠,七十二年而生老子。有的说:李母夜见五色珠,大如弹丸,自天下,因吞之,即有娠。有的说:老子出生就生有眉毛、胡须。所以叫“老子”。 关于老子的出生,笔者认为与一般人无异。为什么这么说,老子《道德经》里面的道理告诉我的。世间一切都是按照自然规律去做的,自然规律是无法改变的。 老子的父亲: 传说春秋战国时期宋国宋平王手下,官职司马,名老佐。此人身高丈二,浓眉大眼,阔腮宽肩,威武雄健。 又另外一种说法。老子家是王族,老是对老子家族的族称,老子本名老阳子,字来,学称阳子,爵称伯阳,师称老子(子:古时对思想家的尊称),官称老聃或老君,家族世袭周朝司空(司空:官名,西周始置。《后汉书·百官志》在“司空”条下,原注说:“掌水土事。凡营城起邑、浚沟洫、修坟防之事,则议其利,建其功。凡四方水土功课,岁尽则奏其殿最而行赏罚。凡郊祀之事,掌扫除乐器……凡国有大造大疑、谏争,与太尉同。”这虽是东汉的制度,但也可大体了解司空之职掌。春秋战国时各国亦多置之,用以掌管工程。)之职。 老子生平: 传说老子父亲带兵打仗,为了表明自己必胜的决心,每次都是带着家眷随军而行。在一次战役中,老佐正在军前督战,忽然飞来一箭,入胸五寸。不幸坠马身亡。 老佐身亡战败以后,老佐家人逃跑途中夫人突觉腹中疼痛。原来,老夫人已有七月身孕,因亡命途中,心中焦虑,身体疲劳,以至腹中胎动。一个早产男婴出世,这便是老佐之子——老子。老子降生,由于早产身体虚弱,头大眉宽而耳阔,目光炯炯,深邃而清澈,鼻含双梁中如辙。因其双耳长大,故起名为“聃(音:丹)”;因其出生于庚寅虎年(公元前571),亲邻们又给起小名“小狸儿”即“小老虎”之意。因江淮间人们把“猫”唤作“狸儿”,音同“李耳”。久而久之,老聃小名“狸儿”便成为大名“李耳”一代一代传下来了。 幼年聪明好学: 老子自幼聪明好学,经常缠着家里人问这问那。老子母亲望子成龙,为老子请了一个老师商容老先生来教少年老子。商老先生教了三年,感到自己的知识已经无法再使老子得到发展,向老子母亲建议让老子到周朝国都去学习。 当时周都,典籍如海,贤士如云,天下之圣地。商老先生推荐老子到自己的老师周太学那里继续深造。在周太学这里老子又学了三年而大有长进。周太学也感到自己的知识无法再使老子发展,又推荐老子到朝廷的守藏室为吏。 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书,无所不有。老子处其中,如饥似渴,博览群书,渐入佳境,慢慢的就名闻遐迩,远近闻名。 老子任守藏吏,多次想接母亲与自己一起居住。老母亲故土难离不愿迁离。日月如梭,光阴荏苒,转眼间已过三十余年。老子母亲辞世。老子回家祭奠老母,开始痛哭不已,第二天突然不哭了,而且显得很坦然的样子。原来,老子恍然大悟一个道理就是,随时要“若理智管理感情,则不乱。若感情超越理智,则昏庸。” 最后的老子: 后周王室发生内乱,老子辞职归隐,骑一青牛,欲出函谷关(今河南省灵宝市‘县级市’东北方,是古代战国七雄时期由秦所建。地处长安古道,紧靠黄河岸边。因关在谷中,深险如函而得名。函谷关不仅是一处军事重地,而且古代中原腹地与西北地区文化、经济交流的要地。),西游秦国。在走到函谷关的时候,函谷关关尹早闻老子大名,知道来到关前的是老子时很高兴,知道老子要西出讲学恳请老子写一本书,以流传后人。老子欣然答应著《道德经》。后出关远行,杳无踪迹。完成了老子来于自然,宣讲于自然,回归于自然的完美人生。 作者注:此章文字来源于网络。
三章 《道德经》直译与详细讲解 3.1 直译与讲解说明 此李兵正解《道德经》78章版,是李兵著《试说佛法末劫概论》《人生基础必修》教材必修之参考书。 此七十八章版,是根据马王堆出土帛书版为主体,结合中心思想与参考其它版本集结而成。 书中涉及有关国家、政治、军队,都没有针对性,只是拿这些事情举例说明如何正确做人与正确做领导者的道理。圣人不抨击任何人,如果连这一点都做不到,那么他就不是圣人了。 另外书中多次提到圣人是怎么说的,或者圣人怎么做的。都不是在赞扬圣人,而是用圣人的说法与做法,告诉人们什么是正确的方法,告诉人们要以圣人为榜样,向圣人学习,也去这样做。而老子并没有直接指出人们的缺点错误,是怕言辞尖锐伤到有些读者,足见老子做此书时的用心良苦与慈悲之心。但这也是人们不容易理解《道德经》的原因。 此讲解为了让人们更加直接的看到自己的问题所在,为了让人们更容易理解,笔者对人们的一些错误方法,予以直接指出。并非自以为是,只是为了让人更容易理解。不敬之处不是笔者有意的,还望读者谅解。 《道德经》运用了许多的例子来说明怎样做是正确的。每章的开始基本都是先举出人们熟知的事情作为例子,而后根据人们熟知的这些事情,来讲明道理。所以对于《道德经》中的例子不必过于研究,主要是学习后面所讲的道理。也就是说例子不是真理只是对真理加以说明,所以书中所讲的例子,都是用到对道理讲解有益之处的说明,只是让人们更加形象一些的理解真理而已。人们对《道德经》的错误理解有些也是出自这些举例说明的问题,例子不是真理,只是为了说明真理,而用生活中人们熟知的事情,截取有利于说明问题的那一部分。 读懂《道德经》必须要明白几个字的意思,就会很容易理解《道德经》先讲一下这几个字的含义: 首先要知道的是,人生活有两个方面,做事与做人。《道德经》主要谈论做人。 以下是对一些《道德经》中主要的名词解释: 道:正确的做人方法,或者说正确的做人。此正确方法,是万物都遵守的,所以在没有人类之前就存在道了。 名:正确的对人生观、宇宙观的认识,也就是正确的思想。即存在于人们头脑中对于道的理解与认识,从而指引人们的行为。 德:德 &动&形声。从彳,惪声。从“彳”,表示与行走有关。本义:登高,攀登。这里特指对道的追求。 恒:就是达到一种终极状态。这里主要指正确人生行为要达到极致状态。 欲:就是有欠缺,换句话说就是没有达到终极状态,与终极状态有距离。这个距离不分长短,只要有距离不论长短都不是终极状态。 常:就是懂得了人生极致状态,并按照去做,即达到了真正的人的状态。 明:就是按照常生活,就是看清了世界、人生的真相。常是行动,明是思想。 知:就是没有达到极致状态的人,这种人给人感觉什么都知道,什么都懂。由于这种人自身的错误,以及给人什么都懂的印象,所以这样的人会迷惑人,使人走入歧途。这里所说的是做人方面。现在我们就懂得了什么叫知道,就是懂得“道”的道理,才是真正的知道。 事:就是没事的时候,总是有很多乱七八糟的行为,与知相对。知是思想,事是行动。 无事:就是不要有乱七八糟的行为与想法。也就是说,人生是为他人而活着的,但不是随时都有为他人的行为。也就是没有这些行为的时候,就不要有什么想法了,此时有的任何想法都是为自己,而不是为他人。 为(wei 2音):就是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而做事情。 无为:就是在为他人服务的时候,不要有什么为自己的想法,不要有什么得到之心,即没有任何的回报之心去做事情,此回报包括精神与财富方面。 懂得了这些就大致懂得了《道德经》的中心思想。其实就是做人要达到一种极致状态,而这种极致状态并不是什么超凡脱俗的状态,而是达到真正的人的状态(关于此问题请参考李兵注《人生基础必修》)。而如何达到这种状态那?就是只为他人服务(即为,无为)而不求任何回报(即事,无事),而知是事的起源,所以要去除。《道德经》中所有道理都是围绕着这个问题所讲的。 下面我就用最通俗的语言给大家详细讲解《道德经》,让每个人都可以读懂它。为了便于阅读与理解,在讲解的章节加了总结性的便于记忆的题目。对于每一章的讲解,都分为六个部分:一、原文。二、字词解释。三、直译。四、讲解。五、总结。六、现实意义。 更新说明: 此李兵“史上唯一正解《道德经》78章版”在网络发布期间,得到了广大网友的支持与鼓励,更得到了大家的指正与建议,李兵在此一并感谢大家的鼓励与支持。 新浪网友“神经错乱”提出建议,希望根据《道德经》的思想,讲解一下现实意义,这个建议很好,是我忽略了的。由于读的人群不同,把思想搬到现实有些人还是有困惑。那么我就在讲解中加入了一个新的部分:现实意义。希望能给大家的人生带来启迪。下面就开始为大家讲解《道德经》。 如无意外,此版本为最终版。
3.2 直译与讲解 李兵正解《道德经》七十八章版 一章 一章 原文: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无名,万物始(李兵注:此处其它版本是“天地始”马王堆出土的是“万物始”而《道德经》后面有天地长久之说,也就是天地没有开始,所以此处用“万物始”);有名,万物母。故恒无欲,以观其妙;恒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名词解释: 道:正确的人生行为。 名:正确的对人生观、世界观的看法,也就是正确的思想。 可:〈动〉会意。从口,从丂(供神之架),表示在神前歌唱。“可”似为“歌”字的古文。 恒:&形&(会意。金文,从心,从月,从二。“二”表示天地。本义:永久,永恒)这里也代表达到绝对状态。此处许多版本用“常”,“常”字在《道德经》中有特指,而此“恒”同样有特指,所以该用“恒”就要用“恒”,该用“常”就要用“常”,不能混淆。 欲:人们理解是欲望,此处有另外的含义,就是没有达到绝对的极致,或者说欠缺之意。 徼:〈动〉窃取,抄袭。 妙:可以看到事物的本质。 玄:事物的本质,即事物的本来面目。 直译: 道如果是用来被歌颂的道,是没有到达极致的道,或者说是没有到达标准的道。名如果是用来被歌颂的名,是没有到达极致的名。没有“名”的时候,万物已经开始了。有了“名”以后,万物就是他的母亲。所以要达到一种极致的状态,而没有一点点的欠缺,才能看清世间的本来面目。如果不能达到这种极致状态,就只能看到别人对你讲的状态。“道”和“名”道理都是一样的,只是叫法不一样。它们都是事物的根本,到达极致就是懂得这些根本,就是通往看清世间事物本质的的道路。 讲解: 第一章 为什么要讲《道德经》 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 道是正确的行为方式。如果是被人们歌颂的,或者说是被人们赞扬的人生行为,就一定是没有到达道的极致,所以也就不是真正的道。 而人们理解的正确的思想,如果是被人们歌颂的,或者说是得到人们赞扬的正确思想,就一定是没有到达极致的正确思想。所以没有达到极致的行为与思想,还不能称之为真正的正确行为与正确思想。 此句告诉人们,如果一个人的行为与思想,让人们感到他在做好事,而去赞扬他,那么他的思想与行为就一定还没有到达,真正的正确人生行为。 那么什么是到达极致的正确的人生思想与行为那?就是一个人做了好事,让人们根本就感觉不到这种只为他人的行为,才是达到极致的正确人生行为。此《道德经》就是告诉人们如何做到根本极致的正确人生行为。 如果对此还是不理解就给大家举一个例子: 华佗是中国历史中的一代名医,传说他们家兄弟三人都是行医的。 有一天曹操问华佗:“你的医术很高明,会开刀做手术,受到人们的敬仰与赞叹。在你们哥仨中一定是医术最高明的。” 华佗说:“不是我,我二哥比我医术高明。他常常在疾病还处在初期阶段就可以做出正确的诊断,并在疾病没有扩大之前,让病人吃一些药病就可以好了,根本用不着开刀。人们看到吃点药就好了,认为自己得的不是什么大病,所以人们都认为我二哥医术一般,只能治疗一些小病。” 曹操又问华佗:“那还有比你二哥医术高明的吗?” 华佗说:“有,就是我大哥。他常常在人们自己还没有感觉到自己有病的时候,通过‘望、闻’就能知道这个人存在潜伏期的病症。然后告诉病人在生活中应该注意什么,应该吃什么。人们通过改变生活习惯,使自己的病症在潜伏期就被医治好了,病症没有出现。所以人们都没有认为自己是病人,也不认为我大哥是医生,更不会有人赞叹他。” 还有一个例子,就是现在有一个计算机软件叫做phtoshop,是一款修改平面图片的软件。其中有一个最重要的功能就是修改照片。而修改照片的最高境界,就是修改后让人看不出修改了。这就是“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的意思所在。只不过这两个例子一个是医学问题,一个是修改照片的问题。而《道德经》此句讲的是做人的问题。 后面章节中的“道褒无名”讲的也是这个问题。另外中国还有一句古语“为善若欲为人知即非真善。”与此意义也差不多,更容易理解一些。 无名,万物始; 为什么前两句所讲的,让人们看出来的就不是达到极致的行为与思想哪?这两句就是解释。在没有人类思维的时候,也就是说没有人类的时候,万物就已经存在了。《道德经》中用天地代表宇宙的永恒,用万物代表我们生存的环境。 有名,万物母。 有了思维的以后,也就是说人类出现以后,万物就像是正确思想的母亲。也就是说,要想达到极致状态就要与万物一样。也就是脱离普通人类思想的束缚,而回归人类思想的本源。 故恒无欲,以观其妙; 所以只有到达极致的状态,也就是没有一点点欠缺的状态,才是回归人性本源,才能看清事物的本来面目。此处的欲,不是欲望的意思,是没有达到的意思。即没有达到永恒的状态。无欲即达到了极致状态,有欲即没有达到极致状态。 恒有欲,以观其徼。 而如果没有到达极致状态,就只能看到事物的表面现象,或者说是事物的虚假现象,即人们给你讲解的事物的真相,而不是自己看到的事物本质。 举个例子就容易理解了,恒就像山顶,有欲就是没有到达山顶,只能听到别人对你讲的山顶风光。而人们讲解的与现实一定是有误差的。如果自己到达山顶了,自己就可以看清整个面目了。为什么说人类没有达到山顶那?也就是人类没有到达人类的认识的极限那?就是因为万物是先于人类产生的,所以人类不容易看清本来面目。如果想要看清世界的本来面目就要达到做人的极致状态,如何达到那?此《道德经》就是答案。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 我要讲的正确的行为方式与思维方式虽然看似两个概念,也就是道与名。其实都讲的是一种事情。即人的思想与行为,只是名称不同而已。 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这两点都要到达极致状态,如果都达到了极致状态,就可以看清世间所有事物的本来面目。也就是说,到达了人生的极致状态,世间所有的事情,都可以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人生不会犯错误,同时所有的事情都不会犯错误。比如各种人际关系,比如现在所讲的营销学、人生观、等等的所有事情,都可以看清事情的本质。 总结: 此章告诉人们,如果被人们感觉出来的正确人生行为,或者说受到人们赞扬与夸奖的行为,不是达到极致的正确人生行为。正确的行为与思想,只有到达了一种极致状态,才是真正的正确的行为与思想,才可以看清世间所有事物的本质,只有这样才是正确的人生,人生才不会犯错误,才是幸福的人生状态。 而人们对于正确人生有些认识不够,有些根本就不懂如何做。如果没有达到极致,就不是真正的正确行为与思想,那么生活中就无法看清事物的本质,当然会犯错误,就会带来人生的坎坷。作者:李兵2009.5 注解部分版权所有,允许网络转载,转载请注明作者信息。 现实意义: 有人说《道德经》是两千多年以前的文章,只适应当时社会,已经不适应现在的社会了。所以学习《道德经》是浪费时间,真的是这样吗?首先我要对大家讲什么是真理,就是绝对正确的道理。这个绝对正确的道理,也就是真理,是不受时间与空间限制的,是放在任何地方都是正确的道理。真理如果放在这里正确,放在那里不正确,那么就不是真理。 《道德经》就是真理,是人生的真理,所以是我们每个人都要学习并按照去做的道理,也是我推荐《道德经》的根本所在。如果《道德经》没有现实意义,再好的道理也是没有任何用处。人生之所以有坎坷与不幸,都是因为不正确的人生行为所带来的。所以我说“错误人生行为必然带来痛苦人生结果。” 那么什么是正确人生行为?怎么达到这个标准那?首先就是要看清人生的真相。就像一条道路,我们在很高处就可以看清每条路所到达的目的地,就像我们看地图,道路再复杂,我们也会很容易看清楚。只有看清了,才不会走错路。人生也是一样的,首先要看清人生真相。懂得人生真相以后,什么是正确的人生道路,什么是错误的人生道路。就很容易看清楚。我们就会懂得,错误的人生行为,结果就是痛苦人生经历。所以就会懂得要按照正确人生行为去做。 那么怎么就可以做到看清人生真相了那?就是要到达人生的极致状态。这个极致状态看似很难达到,其实,就是我们本来应该做到的人生本质。换句话说,极致的人生状态才是真正的人生,而没有达到人生的极致状态,只能说他只有一个人的形态或者说是形体,而非是一个真正的人。关于此请参考李兵著《人生基础必修》 所以要学习《道德经》并按照去做,我们就可以做一个真正的人,从而到达幸福美满的人生状态。
李兵正解《道德经》七十八章版 二章 二章 原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不居。夫唯居,是以不去。 名词解释:斯:意:劈;砍。此处为断除恃:音:是。 意:依靠,依赖,倚仗。 直译:天下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是断除了恶。都知,善之所以为善,是断除了不善。所以有和无互相所生,难和易相互造成,长和短相互比较,高和低相互倾斜,音和声在一起,前和后相互跟随。全是这样的。所以圣人做无为的事情,行不言之教教育他人。自然万物,做了不去张扬,生出什么不据为己有,做的时候也不去依靠它,做成了也不会停止不前。人只要有前面讲的不应有的追求,就不会达到人生的终极状态。 讲解: 二章 怎样达到人生极致状态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叫美,是因为没有一点点的恶,也就是没有一点点的缺点,也就是达到了美的极致状态才叫作可以叫做美。都知道善之所以叫做善,是因为断除了不善。也就是说在他身上一点点的不善良的情况都不会发生,如果他做所有的事情都是按照善的标准去做的,但是他有一次当着人们的面故意的踩死了一只蚂蚁的话,那么人们就不会说他善了,尽管他一直做到很好。 第一章中告诉人们要到达到一种极致状态,此两句就是解释什么是极致状态。《道德经》中美与恶相对,善与不善相对应。也就是要想达到绝对的美,就不要有一点点的恶,就是到达了美的极致,用《道德经》中的字就是到达了恒美。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所以世界上的事物都是由两方面组成的。比如只有拥有了才可以变成没有,难做的事情是因为和简单的事情相比较才感觉的到,长和短、多和少、声和音、前后都是一样的道理。“恒也”即绝对是这样的,同样一件事情有好就一定有坏。 第一章讲的是要达到道的极致状态,才是真正的道。前面这几句告诉人们如何达到极致,就是要想得到美,不是去追求美,而是去除所有的不美就可以了。所以说要想得到道,不是去追求道,而是要追求去除所有的不道。这一点一定要记住,后面章节的“以其无私而成其私”就很容易明白了。就是要想为自己,不是追求为自己,而是追求不为自己,也就是追求为他人,当没有一点点的为自己之心的时候,就是达到了为自己的极致状态。 此句告诉人们一个简单的道理,这个世间有好就一定有坏,有高就一定有矮,不可能只保留事物的一个方面而去除另外一个方面。为的是讲清楚下一句,做人也是同样的道理。 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所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这里第一次提到圣人,人们对圣人的理解,都知道是对品德高尚人的称呼,那么什么是圣人?其实很好理解,简单讲就是达到了道与名的终极状态的人就是圣人,而用什么方法达到那?此《道德经》就是方法。完全按照去做,你就是圣人。 什么是“无为”此章最后一句就是无为的状态。这里简单讲一下为什么要做无为之事。居即全部安照去做。无为即没有得到之心,也就是没有任何希求之心,包括人生中所有的自己想要得到的财物、地位、名誉。为什么要做的没有任何希求之心那?因为第一章讲了人要达到一种恒的状态,即极致状态,没有任何缺陷的状态。那么此章前两句告诉人们,要想达到极致状态,就要去除与之相对应的另外一个方面。那么与恒相对应的就是欲,要去除全部的欲,就可以达到恒了。如何去除欲那?就是生活中要达到没有任何希求之心,当达到做事情没有任何希求之心了,就是无为的行为,就可以达到无欲,即恒的状态,所以要做的无为。 什么是无言之教?简单讲就是告诉人们道理,而不是讲解具体的事情。就是告诉人们天下道理的本质,而不是告诉人们具体的事情。由于看清了本质,事情自然不会做错。由于没有直接告诉人们事情的表面现象,就好像没有教导一样,所以叫做不言之教。 比如数学老师教我们算数,他并没有直接讲解十斤大饼怎么算账,而是告诉人们道理,人们懂得了道理就可以运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这里的“言教”与“不言之教”不要理解成说与不说的教育。其实“不言之教”有时比“言教”还要说更多的话,比如本书,如果“言教”的话,就很简单了,就告诉大家:“要按照自然法则去做就可以很好的生活。”使得人们都很迷茫,不知道怎样做才是按照自然法则去做了。本书就是“不言之教”,要用许多的语言告诉人们怎样做才能与自然法则相同,才能生活的快乐。所以读此书人们不容易懂,因为人们都受到的是“言教”,用“言教”的思想读“不言之教”的书,当然不容易理解,有时候还要向相反方向理解。举个简单的例子: 颜回是孔子最喜欢的学生,孔子曾经夸奖他说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意思是:“颜回家里很穷,缺衣少食,住在非常破烂的小巷子里。这么艰苦的生活对别人来说简直难以忍受,而颜回却能够自得其乐。” 孔子就是要告诉世人在逆境之中要快乐的生活。道理是对的,但是没有说明该怎样去做才能达到这个效果,这个就是“言教”,就会使人产生无所适从的心理。那些处在逆境当中的人就会说:“我也想快乐,但是我现在连饭都吃不上了,我不知道怎样做才可以使我快乐起来。”这个就是“言教”的缺点,使人只知道表面现象,但是不知道该怎样去做。 就像空气净化喷雾剂,表面看似乎空气清新了,其实污浊的空气不但没有去除,还会令人麻木,使人继续呼吸污浊空气而不知,最终不但没有呼吸到新鲜空气,还要呼吸净化剂中的化学物质。但是使人感到了清新,人们只看到了它的优点,没有看到缺点,所以都认为这个是件好事。 行“不言之教”的人看到处在逆境当中的人很郁闷,不会直接对他说:“你要快乐的生活。”会对他讲许多可以使他心情好起来的方法,这个时候郁闷的人运用这些方法使自己心情好了起来。 此句与前一句相联系讲清楚了一个道理,就是这个世间好与坏是在一起的,有多少好就有多少坏。所以好坏都去除才是真正的没有坏。有人说我只去除坏而只留下好,不是一件很好的事吗?而事物的本来面目是,有好就有坏,所以根本就无法达到只有好而没有坏的境界(关于此请参考李兵著《为识学与绝对论》)。 有人说第一句不是说去除不美就是美了吗?这里只是为了讲清楚这个问题而勉强说的一句话。其实去除所有的恶了,也就没有美的存在了。说要说要做“无为之事,行无言之教。”所以“无为”最简单讲就是不要追求坏,同样也不要追求好。因为有好就一定有坏的存在。 万物作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不居。 第一章讲了,我们没有思想的时候,也就是说没有人类的时候,万物已经开始了。而有了人类以后,万物就像是人类的母亲。所以人类的思想要按照万物的思想标准去做,此句就是告诉人们万物是怎样做的。这句话同时解释了什么是无为,也就是说这样做了,就可以去除所有的不道的行为,而达到恒道的人生状态。 当硕果累累的时候,万物不曾炫耀。有人说春天百花争艳就是在炫耀。其实这个只是按照人类的思维方式去看待自然了,所以说现在的人出于自然却背离了自然。百花争艳只是为了让蜜蜂、蝴蝶之类的昆虫容易发现自己,其一、为它们提供了食物。其二、为自己传播了花粉,用以更好的生存。 当秋天到来的时候,植物结满了果实。但是这些果实不是占为己有,而是无偿的提供给了其它的动物植物。这些事情万物都是默默的去做的,不会去张扬。当鸟类在树上蹦蹦跳跳欢快的吃果实以后,如果在树上拉了屎,树也不会去责怪鸟的,并且还会同样的对待它。有人会说因为树不会动,所以才不会把鸟赶走。我要告诉你就算树会动也不会赶走鸟的,因为这个是自然法则。万物用自己的果实使其它的动物、植物得以生存,它们也不会认为这个是自己的功劳,而停止不前,来年它们还会同样的开花结果。其实树这样做自己最终的繁衍的目的也达到了。这些也是讲明问题所说的,作为苹果树来讲,它开花就是开花,结果就是结果,没有其它的任何想法,这个就是圣人所做的“无为之事”这个浅显的道理人们都应该明白。万物按照这种自然法则去做,万物才得以生生不息,持续繁荣。这个就是自然法则,这个就是“道”,这个就是无为,用今天的话讲,即尽自己的全部力量去做对他人有意义的事情,而丝毫不考虑自己。 此句充分讲明了,万物的行为是无好无坏,无美无丑的境界,即“无为”的境界。 夫唯居,是以不去。 前一句讲了要不居,而人都是不是按照前一句所讲的去做,都是居于自己的得到、希求之心,就不会达到人生的终极状态。 此处用的是夫,即没有人生追求的一般人。这样的人都是对上面提到的不要追求的而去追求,所以无法达到人生的极致状态。 总结: 头两章很容易理解,而理解头两章后面就容易理解了。简单讲第一章告诉人们要达到正确人生的极致状态,人生才能不犯错误,也就是没有坎坷与不幸。此章告诉人们要想达到极致,不是去追求好的方面,而是要断除不好的方面就可以了。而人都是错误的认为想要得到什么就要去追求什么,所以永远无法到达极致状态。也就是说想要得到什么,不是去追求想要得到的事物,而是要去除不想得到的所有,才能得到想要得到事物的极致状态。 要在生活中达到思想与行为的极致状态,才能很好的生活。用什么方法那?不是去追求正确,而是要去除所有的错误。怎样就是去除所有的错误了那?就是要行无为之事,教育要用不言之教,就可以达到这种正确人生的终极状态。作者:李兵2009.5 注解部分版权所有,允许网络转载,转载请注明作者信息。 现实意义: 前一章讲了,要达到一种人生的极致状态才是一个真正的人。此章告诉人们用什么方法达到这种状态。不是去追求人生极致状态,而是去除所有错误人生思想与行为。人生错误思想与行为全部去除了,自然就达到了人生极致状态。 要想去除人生错误思想与行为,必须达到三点:其一、要用正确的方法。其二、要懂得什么是错误行为。其三、也是最重要一点,就是要完全的去除自身所有的缺点,才是真正的人,而如果还存在一点点的缺点,都无法达到正确的人的标准。也就是说,这里有一个分界线。完全达到就在线上,如果只有百分之一,或者是百分之零点一没有达到,也在线里,也不是真正的人的标准。 什么是正确的方法?就是要做无为之事。怎么就是懂得什么是错误的那?就是要行不言之教。我们接受教育,也要懂得接受不言之教,才能懂得什么是错误的根本。此《道德经》就是讲解什么是无为之事,什么是不言之教。所有要学习《道德经》并严格按照去做。 另外《道德经》第一章讲明要到达人生极致状态,才能看清世间的本质,人生才能没有错误,才会是没有任何坎坷与不幸的人生。这种极致状态就是恒,如何达到恒那?就是要做到无欲,即没有任何欠缺。人生什么情况下就没有欠缺了那?就是欲望得到满足。欲望得到满足有两种情况,第一、完成自身的欲望达到满足。第二、自身没有欲望,就是永远的满足。第一点是无法实现的,应为欲望来自人生多方面的,就算所有的欲望都得到满足了,人生还会有新的欲望。所以第一点无法实现。而第二点,做到人生中没有欲望,才是真正的到达恒的状态。如何做到没有欲望,就是做到内心无所求,包括所有的名利、地位、荣誉等等为自己之心。而如何做到这一点那?就是要做无为之事,即内心中无所求。
李兵正解《道德经》七十八章版 三章 原文: 不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是以圣人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而已,则无不治。 名词解释: 知:此知在《道德经》中有两种解释:①就是此章的意思,有很多乱七八糟的想法与见解。就是生活中有些人,看似什么都知道,什么都懂,其实都是错误的知识。这里特指人生方面。②就是人们普遍理解的知道的意思。此知一定要记住,《道德经》中这个占很重要的地位,与事是意思相同。自己认为自己懂得很多,而多事。与静相反。 贤:形声。从贝,与财富有关。本义:多财。 直译: 不崇尚有钱有势的人的优越的生活,人民就没有攀比、嫉妒之心。把与人民息息相关的物价降低,人们就不会去盗窃。不让人们知道那些自身无法达到的事物,人民的心就不会乱。圣人的管理方法是:不让人民考虑许多不该考虑的事情,让人民吃饱了饭,削弱他们的意志,要让他们身体强壮。永远使人民不要有不切实际的想法和那些无法办到的事情,使那些胡思乱想的人不敢胡作非为,就没有治理不了的了。 讲解: 三章 什么是正确的社会 上一章讲的是每个人应该怎样做才是正确的做人,此章讲的是整个社会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才能长治久安。此章也是把前一章的道理,运用到了生活中去。作为一个领导者他应该使用什么样的政策既可以使国家安定富强,又可以使人们安居乐业那? 不上贤,使民不争; “不上贤”即不要宣传那些优秀的行为,也不要宣传物质财富的拥有。用现在一句话叫做“均贫富”即从精神上与物质上都不要宣传那些高于常人的事物。这样人们就会心态平和,就不会使那些处在略势的人产生愤恨、嫉妒的心理。人们就没有了愤愤之心,就会很好的生活,社会就会安定团结。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盗; 同样,对于货物也不要出现价格差距。人们就不会用各种方法去追求那些贵的货物。而追求就会产生不择手段,就是所谓的“盗”的行为,这里的“盗”不单指盗窃,而是指所有不良行为。 不见可欲,使心不乱。 同样,也不要让人们知道那些可以使人产生欲望的事物,或者说是得不到的事物。因为那些达不到的事物知道了也没有用,只能让人们产生追求的心理,而这些追究又无法达到,所以就会给人们增加烦恼。 比如说现在发达国家生活环境很好,这些事情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不可能一下就让人民拥有像发达国家一样的生活环境,作为发展中国家的领导者就没有必要去宣传发达国家生活环境多么的好。就像是做家长的,没有必要在自己的孩子面夸讲邻居家的生活是多么多么好,这样做没有任何好处。人们不知道这些自己得不到的事物,就可以让人们安享现状。有人说安享现状是不求进取的表现,这说明他只看到了表面,而没有看到事物的实质,这种想法就是“言教”的产物。安享现状并不代表发展中国家就不去发展了,只有人们安享现状以后,人们头脑中就没有了乱七八糟的不切实际的想法,就会用良好的心情投入到自己的工作中,这样发展自然就会更快。 以上说明了治理国家总的方针。下面就说到领导具体应该怎样做,当然也是大的方向。 圣人治: 圣人治理国家的方法是这样的。前面说了圣人代表的是正确的方法,是榜样。换句话说就是正确的治理国家应该是这样的: 虚其心, 不让人民知道那些得不到的事物。有人说这是愚民政策,其实不是。愚民政策是不让人民知道自己该知道事情,也就是人民可以享受到的权利与待遇都不让人民知道。比如你生活中应该享有什么样的权利。这些如果不让人民知道才是愚民政策。这里讲的不是这些,这里所讲的是不让人民知道那些得不到的事物。即不让人民产生欲望的机会与可能。 实其腹, 要保障人民最基本的生活条件,人如果吃喝不愁了,就会安居而乐业。 弱其志, 要削弱人民在生活中争强好胜的心里,这种心理造成的行为,不利于生活与工作。如果人的心中总有争强好胜的心理,稍微有一点点不顺心的事情,自己就会与人争辩。这样做必定会影响到自己对工作的思维,就容易犯错误,影响到自己的工作。甚至会做出违法的事情,也会影响到家庭,影响到社会安定,最终会影响到社会的发展。 强其骨。 要保障人民的身体健康。这样才能更好的工作。 恒使民无知无欲, 要长期的使人民不要产生乱七八糟的不切实际的想法,也不让人民知道无法达到的事情,人民就没有欲望,就会安居乐业,就会有一个很和谐的社会环境,社会和谐了又会使人民心情舒畅,就会踏实工作。生活质量提高了,就会更加和谐,社会发展就会更快。 使夫知者不敢为而已,则无不治。 那些不想按照上面的方法去做的人,总是想胡作非为,总想耍小聪明的人看到这么和谐的环境,也不敢去有意的破坏它。就没有治不了的。 总结: 此章告诉了人们什么是治理国家的标准,以及领导者怎样做就可以达到这个标准。也就是整体达到无为的状态。 以上三章是对全书的概括,第一章讲了为什么要写此书。第二章概括讲了如何绝对正确的做人。第三章讲了如何绝对正确的做领导。 再说几句题外话,美国为什么发展迅速就是按照这个道理去做的。 不上贤,使民不争;美国人民生活水平都很高,虽然美国政府不懂这些道理,但是由于贫富差距不是很大(这里说的是大部分),所以结果就是人民没有可以嫉妒,愤恨的情况。有利于社会发展。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盗;美国人民的收入都在小康阶层,所以社会稳定,有利于发展。 不见可欲,使心不乱。美国是地球上发达国家,没有再比它强的了,被动造成看不到自己有什么比他人差的地方。人心稳定,有利于社会发展。 以上几点老子定位的稳定、正确的社会,美国基本都占,所以美国发展迅速是必然现象。作者:李兵2009.5 注解部分版权所有,允许网络转载,转载请注明作者信息。 现实意义: 此章告诉人们整个社会要形成一个整体的正确人生的氛围,那些不正确人生的行为自己就会规范自己,并被动的按照正确人生的行为去做,这样全社会就都按照正确人生行为标准去做,就会是一个良好和谐的生存环境。领导懂得这样去治理国家,被领导者也要懂得接受这样的治理方法。 那么整体的正确的社会应该是什么样那?首先是平等,就是毛主席的那句话“只有社会分工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另外,收入也要大致平等,生活也要大致平等,宣传也要宣传平等的事情,而不要宣传不平的的事情。比如谁谁有什么突出贡献了,谁谁的生活因为自己的努力而提高了。也就是大致的平等,即使有不平的现象也不要去宣传。这样就会人心平和。 让人们保障最基本的生活条件,不要贫富差距拉大。另外也不要去宣传那些稀有之物的价值,比如宣传谁有什么宝物,值几百万。这里的不宣传包括比如现在的鉴宝节目,都是属于宣传之列。这两点做到了,人们心态就可以平和。 另外也不要去宣传那些使人无法实现的事情,人们就不会有希求之心。 最重要的是,领导这样去做了,被领导者也要配合领导这样做。换句话说就是自己不要有意的去知道这些事情,因为知道了对自己不好,不如不知道。领导者这样去治理,自己也要懂得配合领导这样去做。双方都按照去做,才能有条件达到这个理想社会,而如果被领导者,不懂得配合,再好的政策也是白搭。就像再好的医生给你开的再好的药,你不去吃,自己的病也好不了。
李兵正解《道德经》七十八章版 四章 原文: 道冲,而用之又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李兵注:有些版本这里有:“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一句,由于此句与此章没有任何联系,另外此句在其它章节也出现,故删除)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名词解释:冲:意:向上涌流。这里指很多。盈: &动& 会意。从皿。《说文》:“满器也。” 直译: “道”理很多,但是用起来又感到不够。说它很高深,好像是万物的根本。说它很容易,好像就存在我们身边。如果有人不知道人类是谁的后代,一个顶天立地的缔造者应该是我的祖先。 讲解: 四章 道理看似高深但每个人都可以做到 此段应该引起所有人的注意,因为此段最后一句被学术界公认为断句,就是失传了。今天可以大白于天下了。 道冲, “道”理似乎很高深,很多。这里使用了一个“冲”字,很好的形容了,道理很多,很充足的样子。 而用之或不盈。 但是做事情的时候,又感觉道理不够使的。盈即水装满的样子,不盈就是不够。“道”理看似很高深,很丰富,但是在生活中运用的时候又会感到不够用的。 渊兮,似万物之宗; 说它很高深,好像它是万物的根本。世间万物都是遵循这个“道”理。 湛兮,似或存。 说它很容易,好像随时都存在于我们身边。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吾不知谁子?象帝之先。”这句话要特别解释一下,其实没有这句话也不影响此章的意义。由于此书是“不言之教”的书籍,所以引用了许多的例子,只是对道理的解释。 为了讲清楚这个问题,先举一个例子。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详细每个人都听说过。 说这个故事是告诉人们中国传统认为盘古是人类的祖先,盘古是一个有着高大身躯的人,而我们是盘古的后代,这个故事告诉人们不要看我们很渺小,顶天立地的盘古是我们的祖先。 老子时期也许不知道有盘古之名,也许老子讲的“象帝”另有其人,因为老子在二十五章讲人的祖先与天地同样大,也许那个是老子所说的“象帝”。 中国传统认为人类祖先是一个开天辟地的很巨大的人。那个开天辟地的人当然就是人之“帝”了。为了体现大的意境而用了“象”字。“象”在当时的人们心中是最大的动物,而且还有最伟大最吉祥的象征,所以用“象”来比喻最大,“帝”就不用解释了,就是统领者,缔造者。“象帝”应该说的是人类开天辟地的祖先。而我们现在的人类,和祖先比起来,一个很大,一个很小。但都是同类。 所以“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有谁不知道我们的祖先是谁,现在我就告诉你,我们的祖先是一个很大很大的巨人。 老子为什么要举这个例子哪?这个例子就是说明前面对“道”的解释,“道”理很深奥,是万物之宗。但是又很浅显,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做到。 这里彰显了老子的用心良苦。老子第二章、第三章讲了人应该怎样做的总旨,领导应该怎样做的总旨。但是感觉如果有人感到这个道理很深奥,与自己相去甚远,而对这个道理望而却步,此章就告诉大家这些道理看似很深奥,其实每个人都可以做到,而后又举了一个十分形象的例子说明,比如人这么矮小,但是我们的祖先是那么多巨大,所以不要认为道理深奥,我们就做不到。 总结: 此章是针对上两章而讲的,上两章告诉人们做人与做领导者的至善圆满的总旨。老子说了这些道理,在下面详细讲解之前,怕人们以为道理深而不去做,就写了此章。告诉人们”道”理看似很高深,其实每个人都可以做到。还举了一个形象的例子,我们人看起来,不是很大,可是我们的祖先是顶天立地的。两个区别很大,其实都是同类。作者:李兵2009.5 注解部分版权所有,允许网络转载,转载请注明作者信息。 现实意义: 此章告诉人们这些正确人生的道理,不是很难理解,做起来不是很难,每个人都可以做到。就看您做还是不做。任何人做了就会成功,不做永远不会成功。
李兵正解《道德经》七十八章 五章 原文: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钥与(李兵注:“与”在《道德经》中多次运用,就是拿这个道理与人们相比较,就说明时举例的意思)。虚而不屈,动而俞出。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 李兵注:此处多为“多言数穷”,帛书版为“多闻数穷”与本章意思相同,故用“多闻数穷”。 名词解释: 刍:音 除。意:牲畜吃的草。刍狗:这里指用草编的狗。 橐钥(音:驼要) 亦作”橐爚”。古代冶炼时用以鼓风吹火的装置,犹今之风箱。 俞:意 通”愈”。更加;越发。 直译: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像草做的狗体现。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像草做的狗体现。天地之间的道理就像风箱。里面什么都没有,动就会有很多出来(可以把铁吹化)。(做人也一样)听多了就没有空间了,不如只知道最基本的就可以了。 讲解: 五章 不正确的现象 这里说的不按照正确方法生活的危害,说的是大部分人都不按照正确方法生活,而产生的危害。这个在佛学来讲叫做“共业”即多数人做错事,而产生的大的危害。而只有个别人做错事在佛学来讲叫做“别业”就是个人做坏事,而对个人产生的危害。这里讲的是对大多数人会产生的危害。 前几章告诉人们生活在没有达到绝对的正确当中,但是有些人就会说“你说我有问题,但是我生活的挺好的,为什么非要改变哪?”所以老子这章告诉大家,如果人们都没有达到绝对的正确方法生活,就会产生大的灾害。如果按照错误的方法生活没有不良后果,老子也不会著此《道德经》的。那么到底有什么危害哪?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天地如果不仁了,此不仁说的是不做好事,就是自然灾害,以什么来体现出来那?以万物就像草编的狗来体现。 这句话的意思是。草编的狗,看似狗,但是它是假的,起不到狗看家护院的真正作用,但却占着这个位置,以假乱真。就是说如果发生自然灾害,是因为什么引起的哪?就是万物都是以假象存在了。这里举一个例子:比如河流本应是清澈的,水中有各种水生物。并且源源不绝,而滋养流域的万物。但是现在的河流又是什么样子?没有水生物,都是臭水。已经失去了河流的本身含意。虽然还叫河,但是已经不是真正意义的河了,而是以假象存在了。如果自然界都是以假象存在了,就会造成大的自然灾害的发生。但是这种假象是从何而来的哪?就是因为人类的错误生活方式带来的。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圣人不仁了,就是圣人不按照圣人的标准生活了,以什么来体现出来那?以人民就像草编的狗来体现。 圣人如果不仁了,也就是圣人开始做坏事了。举一个例子: 学生做错了题,好的老师都会说是我的错。这个错并不是老师不会做这个题。学生做错了题,老师就会承担责任。老师为什么要承认错误那?是因为学生有错误出现了。 这个就说明,圣人不仁不是圣人做错事了,是因为自己没有教好学生。也就是说圣人做坏事了,也就是百姓没有正确的教育了。那么人也是以假象存在了。为什么这么说那?人应该懂得做人的根本,也就是正确的做人。而不懂得正确做人的人,他虽然也叫做人,但不是真正意义的人。 当然天地是不会不公平的,天地不公平就不是天地了。圣人也是同样的道理,圣人如果不仁也就不是圣人了。那么这些灾害哪里来的,是因为百姓用“刍狗”的方式生活,也就是大部分人都以虚假形体存在。这种虚假每个人可以从生活在体验出来。也就是社会人为不良现象的多发。 此句最简单的理解有两种含义:其一、当万物人类,失去自己本来面目的时候。其二、就是错误的时候,就像草编的狗,肚子当中塞满了不属于狗的草。如果用人来讲,就是懂得很多乱七八糟的东西,看似很聪明其实完全是错误的。这种现象就是《道德经》中所讲的“知”与“事”。人本来应该什么样是正确的那?下面这句就告诉人们什么是正确的了。 天地之间其犹橐钥与。虚而不屈,动而俞出。 天地之间的道理,就像炼铁用的风箱。风箱中间什么也没有,但是可以把铁融化。动一动就会有很大的力量。也就是说要达到一种佛学讲的“空性”也就是《道德经》所讲的“无为”才是人生最有正确的现象。 多闻数穷,不如守中。 本章开始提到的自然灾害如何避免哪?同样是要按照自然规律去做。前一句讲的是自然规律是什么样的,此句告诉人要怎样就是按照这个自然规律去做,就不会产生“天地不仁”的后果。怎样就是按照这个自然规律去做了哪? 做人来讲,不要什么都听,什么都信。最好是什么都不听,什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改为反问句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