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X2x3win10x4x5x6菜单文件+……+(5n-4)(5n-3)(5n-2)(5n-1)5n=?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3亿+用户的选择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3亿+用户的选择
2^(n+2)*3^n+5n-4,怎么证明能被25整除
作业帮用户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3亿+用户的选择
2^(n+2)*3^n+5n-4=4*2^n*3^n+5n-4=4*6^n+5n-4=4(6^n-1)+5n6^n-1的个位一定为5n=4k-3时,4(6^n-1)+5n的末两位数字为25,能被25整除;n=4k-2时,4(6^n-1)+5n的末两位数字为50,能被25整除;n=4k-1时,4(6^n-1)+5n的末两位数字为75,能被25整除;n=4k时,4(6^n-1)+5n的末两位数字为00,能被25整除;故2^(n+2)*3^n+5n-4一定能被25整除.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2^(n+2)*3^n+5n-4=2^(n+2)*(5-2)^n+5n-4用二项式定理展开可得(5-2)^n中只有一项不能肯定被5整除,即C(n,0)(-2)^n上个式子中没有被5直接整除的项是2^(n+2)*(-2)^n-4=-(2^(2n+2)+4)2^1 尾数2 除5余22^4 尾数4 除5余42^3 尾数8 除...
用数学归纳法
2^(n+2)*3^n+5n-4=2^(n+2)*(5-2)^n+5n-4用二项式定理展开可得(5-2)^n中只有一项不能肯定被5整除,即C(n,0)(-2)^n上个式子中没有被5直接整除的项是2^(n+2)*(-2)^n-4=-(2^(2n+2)+4)2^1 尾数2 除5余22^4 尾数4 除5余42^3 尾数8 除5余82^4 尾数6...
扫描下载二维码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3亿+用户的选择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3亿+用户的选择
求下列极限(1)lim 5n-3/2n求下列极限(1)lim
5n-3/2n (2)lim
2+4+6+...+2n/n??
2n??-n+1/-n??+2n-3(4)lim
(1+2/n)(3+2/n)(3+2/n??)
(5)lim 4n??+5n+1/-n??-3n??+2LIM下都有n→oo
作业帮用户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3亿+用户的选择
(1)5/2(2)1(3)-2(4)9(5)-4
为您推荐:
扫描下载二维码加载中,请稍后...
索尼NEX-5N
>> PART:DetailVer4/Part/Detail/RightTopic >>> -->
>> PART:DetailVer4/Part/Detail/RightParamRank >>> -->
>> PART:DetailVer4/Part/Detail/RightRelPk >>> -->
>> PART:DetailVer4/Part/Detail/RightHotTag >>> -->
>> PART:DetailVer4/Part/Detail/AboutManu >>> -->盐边日本东方马达2LF25N-3/2LF25N-4办事处—电工电气-互动百科
盐边日本东方马达2LF25N-3/2LF25N-4办事处
发布人:monarch98
发布时间:
产品品牌:
日本东方马&
产品单价:
最小起订:
供货总量:
发货期限:
发货城市:
盐边日本东方马达2LF25N-3/2LF25N-4办事处
日本东方马达Orientalmotor减速机在原动机和工作机或执行机构之间起匹配转速和传递转矩的作用,减速机,减速机是一种相对精密的机械,使用它的目的是降低转速,减速机生产厂家,增加转矩。按照传动级数不同可分为单级和多级减速机;按照齿厂轮形状可分为圆柱齿轮减速机、圆锥齿轮减速机和圆锥-圆柱齿引轮减速机;按照传动的布置形式又可分为展开式、分流式和同进轴式减速机。
&&日本东方马达Orientalmotor减速机生产厂进行集成组装好后成套供货。减速电机广泛应用于钢铁行业、机械行业等。使用减速电机的优点是简化设计、节省空间。中国微型减速电机,直流减速电机产业创建于20世纪50年代,从为满足装备配套需要开始,历经仿制、自行设计、研究开发、规模制造阶段,已形成产品开发、规模化生产、关键零部件、关键材料、专用制造设备、测试仪器等配套完整、化程度不断提高的产业体系。
广州瑞森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gzruisen18一级代理日本东方马达Orientalmotor、日本多摩川马达Tamagawa、日本和泉IDEC。经日本东方马达株式会社(Orientalmotor)、日本多摩川精机株式会社(Tamagawa)、日本和泉电气株式会社(IDEC)授权为华南总代理和技术服务中心,竭诚欢迎各厂家来电来函,接洽业务!合作互惠!用精湛技术和诚挚的服务回馈您。
品牌:日本东方马达Orientalmotor直线减速机型号:2LF25N-4 参数安装尺寸:60mm (电动机部)轴/减速机型 LH直线减速机垂直移动型行程:400mm基本速度:25mm/s齿条的移动方向:齿条的移动方向与安装面呈垂直方向最大悬挂负载:25N减速机部 质量:1.2kg同系列型号如下:0LB10N-1/0LB10N-2/0LB20N-1/0LB20N-2/0LB5N-1/0LB5N-2/0LF10N-1/0LF10N-2/0LF20N-1/0LF20N-2/0LF5N-1/0LF5N-2/2LF10N-1/2LF10N-2/2LF10N-3/2LF10N-4/2LF10N-5/2LF25N-1/2LF25N-2/2LF25N-3/2LF25N-4/2LF25N-5/2LF50N-1/2LF50N-2/2LF50N-3/2LF50N-4/2LF50N-5/2LB10N-1/2LB10N-2/2LB10N-3/2LB10N-4/2LB10N-5/2LB25N-1/2LB25N-2/2LB25N-3/2LB25N-4/2LB25N-5/2LB50N-1/2LB50N-2/2LB50N-3/2LB50N-4/2LB50N-5/4LF10N-1/4LF10N-2/4LF10N-3/4LF10N-4/4LF10N-5/4LF10N-6/4LF10N-7/4LF20N-1/4LF20N-2/4LF20N-3/4LF20N-4/4LF20N-5/4LF20N-6/4LF20N-7/4LF45N-1/4LF45N-2/4LF45N-3/4LF45N-4/4LF45N-5/4LF45N-6/4LF45N-7/4LB10N-1/4LB10N-2/4LB10N-3/4LB10N-4/4LB10N-5/4LB10N-6/4LB10N-7/4LB20N-1/4LB20N-2/4LB20N-3/4LB20N-4/4LB20N-5/4LB20N-6/4LB20N-7/4LB45N-1/4LB45N-2/4LB45N-3/4LB45N-4/4LB45N-5/4LB45N-6/4LB45N-7/5LF10U-1/5LF10U-2/5LF10U-3/5LF10U-4/5LF10U-5/5LF10U-6/5LF10U-7/5LF20U-1/5LF20U-2/5LF20U-3/5LF20U-4/5LF20U-5/5LF20U-6/5LF20U-7/5LF45U-1/5LF45U-2/5LF45U-3/5LF45U-4/5LF45U-5/5LF45U-6/5LF45U-7/5LB10U-1/5LB10U-2/5LB10U-3/5LB10U-4/5LB10U-5/5LB10U-6/5LB10U-7/5LB20U-1/5LB20U-2/5LB20U-3/5LB20U-4/5LB20U-5/5LB20U-6/5LB20U-7/5LB45U-1/5LB45U-2/5LB45U-3/5LB45U-4/5LB45U-5/5LB45U-6/5LB45U-7
盐边日本东方马达2LF25N-3/2LF25N-4办事处
盐边日本东方马达2LF25N-3/2LF25N-4办事处&&当代西方针对以上问题多使用高分子复合材料的修复方法,其具有超强的粘着力,优异的抗压强度等综合性能。应用高分子材料修复,可免拆卸免机加工既无补焊热应力影响,修复厚度也不受限制,同时产品所具有的金属材料不具备的退让性,可吸收设备的冲击震动,避免再次磨损的可能,并大大延长设备部件的使用寿命,为企业节省大量的停机时间。减速器是一种由封闭在刚性壳体内的齿轮传动、蜗杆传动、齿轮-蜗杆传动所组成的部件,非标减速机定制,常用作原动件与工作机之间的减速传动装置。1、减速机轴承室磨损,其中又包括壳体轴承箱、箱体内孔轴承室、变速箱轴承室的磨损;
生产厂家提供的产品使用维护说明书,是操作者操作设备的必备资料,在操作减速机前,一定要先阅读使用维护说明书,按说明书的要求进行操作、保养。并长期保存资料,便于维护保养。&&日本东方马达Orientalmotor减速机在原动机和工作机或执行机构之间起匹配转速和传递转矩的作用,减速机,减速机是一种相对精密的机械,使用它的目的是降低转速,减速机生产厂家,增加转矩。按照传动级数不同可分为单级和多级减速机;
以上消息来自网络,本网不对以上信息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负责【转载】关于索尼NEX5N转接有关的镜头与经验分享(节选二)
关于镜头的选择,我自己是偏好大光圈。说到大光圈避不开大光圈是否可用的争论,问题由此产生,首先,何谓大?按我的标准,大于
1.4 的才叫大,可通常标准大于等于 2 甚至 2.8
的就该算大了吧(大小之别还与焦段有关);其次,何谓可用?我用过的旁轴镜头不算多,多为徕卡,我认为个个可用。质疑大光圈是否可用者,我猜是基于现代镜头设计思路而言,主要考虑全开时镜头的解像度及边角质量,可大多数老镜头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不完全校正,恰是不完全校正形成了每支镜头的独特之处,所谓风格。有些老镜头又有自全开逐档收缩时风格表现各异,所谓秉性。风格加秉性,以前有人称之为描写力,我称味道,比如徕卡的
Noctilux-M50/1.0,虽然全开锐度不算高,但从焦外到色彩都是独特,似油画的厚重,似水粉的涂抹,凝聚了设计者的诉求和心力,而非计算机辅助设计得到的千篇一律的"完美"。
现代设计作品中比较典型的就是福伦达的 VM-35/1.2
II,全开既有不错的解像度,且保持了一定的风格,秉性很顺从,易用,独特性方面差不少,徕卡新出的镜头也大多如此。
如果从现代设计角度考虑,应尽量选择最近两年设计或升级的镜头,其中光圈为 2 的镜头通常全开都有不错表现,1.4
甚至更大光圈可用的也不少,比如福伦达的 VM-50/1.1,价钱也算公道,一定在万元以内。
我手里与 NEX-5N 配合常用的几支镜头分别是:福伦达的 VM15mm/F4.5,福伦达的 VM35mm/F1.2 II,徕卡的
M21mm/F3.4、M50mm/F0.95、M70mm/F2.0。其中可称得上与 NEX-5N 绝配的是前三支,福轮达的
VM15mm/F4.5、VM35mm/F1.2 II 以及徕卡的 Super-Elmar-M21mm/F3.4,视角等效于全幅的
22.5mm、52.5mm、31.5mm,一二搭配或二三搭配使用,已能应付大部分场景。这三支镜头的全开光圈的成像质量都非常高,再加上
NEX-5N 优异的高感,晚上拍摄也毫无问题。而且,前两支镜头的最近拍摄距离分别是 30cm 和 50cm,优于普通旁轴镜头的
两代 VM35/1.2
在其中的表现属上佳,且焦外甚至比徕卡更佳(徕卡镜头的焦外多有所谓的“二线性”,其中优劣另有争执,不在此赘述),特别二代,因全开表现及最近对焦距离两个因素,非常均衡,使其成为非常值得拥有的一支镜头。
与之相比,VM15/4.5 和 VM12/5.6
两支广角镜头,显得更加“干涩”些,特别顺光场景,若是逆光,此两支镜头反而有上佳表现,不仅抗眩光能力一流,反差表现也非常得当,这算是镜头的秉性脾气了,善用则易出彩。
徕卡镜头多为吃光严重,但是弱光时表现出色,与福伦达刚好相反,我用过的福伦达遇逆光、强烈点光源时表现出色,但弱光时表现显得平常。这似乎与整体反差与微反差的策略不同有关,徕卡镜头往往整体反差寻常但微反差细腻出色,福伦达与之相反。
而微反差又影响着细节描述能力,老的徕卡镜头并不是一味强调整体锐度表现,微反差却极其均衡出色,色彩厚重、层次丰富,细腻、油润。现代镜头的设计则更多侧重于锐度、反差,包括徕卡自己的新镜头亦是如此,镜头表现的均衡感由此下降,细节、表现力及独特性等方面皆有损失,少的是韵味,多的是千篇一律。
VM15mm/F4.5
当光圈全开时,如果把焦点设定在 2 米,景深大约从 0.7 米至 无穷远,如果把光圈收到
F8,焦点设定在 1 米,景深大约从 0.5 米至 无穷远,大多数情况已经等同于全景深,如果把光圈收到
F16,则是真正的全景深了。无论用 VM15 拍风光或街头抓拍都非常好用。
如果是白天街拍,我通常设置 ISO800,VM15/4.5 的光圈设为 5.6 或 8,焦点设置为 1 米左右,并使速度尽量大于
1/200 秒,以方便抓拍行走中的路人。如果对速度要求不高,则设置 ISO
自动,用尽量低的感光度保证画面细腻。
VM15mm/F4.5 是我六七年前买的,一代,最近对焦距离 0.3m,没有联动测距,在 M6 上使用时需要估焦+超焦距拍摄,在
NEX-5 上则除了与 M6
相同的方式外,还可精细对焦,再加上腰平取景,街拍时非常好用,是那种发现目标后贴上去行刺的感受。
VM15mm/F4.5 与 SONY 的 E16/2.8 相比,最大的区别在操作性上,E16 就是个 DC 上普通 AF
镜头的操作感受,而 VM15 的超焦距非常好用,多数场景根本不需要对焦,比任何 AF
都要便捷都要快。当然,其它方面的区别也很大,比如成像,比如眩光,比如光圈叶片。在 NEX-5N 出色的高感表现配合下,VM15
的实用性很高。
VM35mm/F1.2
在 NEX-5 上相当于 F1.2
的标头。与上一代相比,最大的变化有三:最大光圈解像度提升至少一档、最近拍摄距离缩小 20cm 为
0.5m、抗眩光能力明显加强,最大光圈时迎着阳光拍摄已毫无惧色,缩小光圈后,VM35/1.2 II
的十二片光圈叶所形成的十二星芒很好看。
VM35/1.2 II 的整体风格有点儿类似新的 Leica
Noctilux-M50/0.95,全开时解析度就有非常出色的表现,而且焦外相当的漂亮,属于现代与传统结合的非常好的作品,不过价格贵得多,在日本买要十三万日元,比老版本贵出
50% 以上。
VM35/1.2 II 的遮光罩我没买,贵是一方面,主要是用处不大,此镜头抗眩光力极强。但建议使用尽量好的 UV,做保护用,比如
B&W 的超薄多层镀膜。另有一不使用遮光罩的原因,我很喜欢 SONY
原厂的皮套,虽然质地稍欠佳,但紧凑实用,不带遮光罩的 VM35/1.2 II
使用皮套刚好,平时出门,不再需要其它包携带,一机一镜,轻便极致。
我曾经有三年的时间只用 M6+M50/1.0 一机一镜。用这样的配置进行拍摄,平实、从容、安静。Nikon 除了 58/1.2
以外没出过好标头,Canon 的 50/1.2 II 不及 VM35/1.2 II 的整体表现,如果你喜欢 50mm
的视角,NEX-5 和 VM35/1.2 II
的搭配在我看来是上上之选,决不该错过。
关于片子的调整与润饰,本想重新开个新帖讨论,无奈最近事情多时间少,总是无法安心成文,决定还是采取循序渐进的办法,在这里逐步把调整片子的心得放上来,以便和大家一起探讨切磋。
Aperture 和 Lightroom 类似,不是单纯的图片调整软件,首先是面向摄影师的图片管理,这一点非常好用。我通常是把 RAW
文件做筛选后归类命名文件夹存储,然后把文件夹导入 Aperture 里做精选,在 Aperture
图库里只留下精选过的片子,然后再做调整。这样做的好处是,自己命名和管理的文件夹相当于素材库,而 Aperture
的图库则相当于精选资料库,两者互为备份,且在 Aperture
中可以很方便的对片子进行多维分类管理:相簿、项目、地点、面孔、标签、关键字等。
的另一个关键点是:所有调整项均为无损的,既可以任意的反复修改,也能够方便的建立副本,比较不同修改的差异。
Aperture 可以自由指定外部图像编辑器(比如
Photoshop),并且很方便的调用外部图像编辑器对照片做进一步的编辑处理,Aperture
会自动将传输给外部图像编辑器的中间文件(比如PSD)作为副本进行统一管理。
Aperture 的调整润饰功能非常全面,在使用上直接而且方便。。。
Aperture 对于 RAW 的调整直接而有效,通常的操作步骤大致如下:
1、设定合适的曝光
的曝光准确度不错,需要调整曝光值的情况比较少,但仍将此步骤排在第一次序,合适的曝光量是后续调整的基础。
2、设定白平衡
首先从“预设”功能里尝试其它白平衡设置是否有更佳的色彩表现;其次在画面中寻找是否有正确的白点、黑点、灰点,如果有,利用白平衡调整栏中的吸管功能尝试色温的校正;第三是利用白平衡调整栏中的色温和色调的调整功能,对色温色调进行直接的调整。通常在这个步骤里完成对色彩的校正。
3、“高光和阴影”功能
在调整好合适的曝光值和色彩校正以后,开始利用“高光和阴影”功能对片子的整体氛围表现进行调整,通过简单的拖拽,能很方便的改变高光部分和阴影部分的局部亮度,降低整体对比度,以求在画面上展现更多的细节。这个功能常用于大光比场景中使用。
4、“增强”功能
通过“增强”功能直接调整片子的对比度、饱和度、鲜明度。这三项调整需要格外注意,对比度以不过多损失必要的细节为限;饱和度的调整是为了增强画面整体的色彩表现,调整不宜过大,调整数值一般在0.1到0.2之间,过多增强饱和度,会造成片子的色彩失真;鲜明度的调整也需谨慎,调整数值一般在0.05到0.1之间,
鲜明度调整过大,也容易造成片子的色彩失真。
5、“颜色”功能
如果需要针对不同颜色做细致调整,可选择“颜色”功能,分色彩通道调整其饱和度和亮度。
6、快速笔刷
快速笔刷是 Aperture
非常有特色的一组功能,用于简便快速的针对局部区域进行精细润饰,可局部调整的项目包括:减淡、变暗、相乘、叠层、色调、对比度、饱和度、清晰度、鲜明度、磨皮、模糊、锐化、噪点消除、光晕消除。消除紫边即可利用局部光晕消除,方便的设定笔刷、笔触,用鼠标指点紫边处涂抹即可消除。
以上即为 Aperture 最常使用的几种调整润饰功能及推荐的使用顺序。其中最常用的功能只调整白平衡、高光和阴影、增强等三项,在
Aperture 中调整好的片子,可直接调用 Photoshop 作为外部照片编辑工具继续进行其它调整润饰。一般情况下,我都是在
Aperture 中做完所有调整,包括画面的调平与裁切,然后转到 Photoshop
中做最后的输出处理,最后一个步骤才根据图片尺寸及画面情况做适度锐化,然后输出。
后期调整,并非以准确的色彩还原为唯一策略,对色调的整体把握和控制,比色彩还原准确更加重要,直接影响片子内涵及表现力的因素,往往并不是色彩还原。
色调不是指颜色的性质,是对一幅绘画作品的整体评价。一幅绘画作品虽然用了多种颜色,但总体有一种色调,是偏蓝或偏红,是偏暖或偏冷等等。如果作品没有一个统一的色调,就会显得杂乱无章。
--- 维基百科
mocablue 老兄后期调整的策略是:RAW
格式拍摄,大部分片子色温略有调整,不加整体饱和度,减曝,局部提亮,锐化,降噪。从片子上看,如此调整的色调控制很好,临场感很强。
摄影自其产生,即是由前期后期组成的一个完整体系,数码化最可喜最有价值的一点是将后期的极大空间开释于每一个人。
而对数码摄影体系而言,RAW 格式是其核心。RAW 相当于未显影的数码底片,是无损的裸格式,JPEG
则是冲洗出来的相片,Lightroom 或者 Aperture
等等只是不同的冲洗设备以及引用不同的冲洗配方。
JPEG 存在的最大意义在于通行于所有浏览器,方便网上分享,JPEG 本就是源于 1992
年发布的一种有损压缩算法标准。除利于互联网上交流以外,并不适于图片的高品质存储。我非贬低 JPEG,如果只是满足于上网交流,拍片另无它用者,当以此标准为宜。
RAW 则取决于不同厂商的不同机型,RAW
图像格式的目的是尽可能的捕捉(即特定传感器的最好性能)现场的拍摄特性,也就是说,包含有关场景的光照强度和颜色的物理信息。把 RAW
格式类比为数码底片是最恰当不过,对 RAW 善加利用,能得到最精准的调整,以 RAW
作为存储格式,也将得到最完整的图像信息。如拍片不仅用于网上传播交流,还有后期精细调整、或者打印输出等需求者,当以此格式为宜。当然,RAW
格式不利于网上交流,故,两者皆有存在的道理。
另外,RAW 是以存储为目的,动态范围越大,涵盖光照信息越多,而 JPEG
是以网络传播及屏幕输出为目的,除有损压缩算法使数据损失外,为输出图像可视效果更佳,通常需要加大反差,直接损失原图中的亮部及暗部细节。故,若谈动态范围,对
RAW 是有意义的,而谈 JPEG
的动态范围,就难免有些未知其中含义。这也是为何负片的宽容度远大于反转片的原因所在,反转片用于直接观视,过大的宽容度只会使其变得不好看。
RAW 本身是非常有价值的格式,因其旨在记录影像传感器的原始信号,并不包含后期渲染成分,无损且体积并不算大,由 RAW
出发,无论调整彩色还是黑白,都是最佳方案,而 Lightroom 和 Aperture 都是针对 RAW
格式的图像管理及调整软件,除具有比 Photoshop
更直接的调整功能外,更有非常完善的图片管理体系,是非常值得选用的方案。
格式文件,不仅可期待有关图像处理的技术演进,无论风光还是人文,五年、十年后再观,当有所不同,摄影作品出彩的诀窍之一就是时空的变换,试想,十年前的胡同是啥光景?十年前看着平常的一张片子,十年后却能带上历史的印记。。。
如果概述徕卡、蔡司、福伦达的不同,徕卡和蔡司相比各有所长,色彩风格方面,徕卡沉稳蔡司亮丽,焦外表现,徕卡暧昧蔡司柔美,立体感通透性及暗部层次细节等方面的表现,则是徕卡略胜一筹,这些差异都是相对而言,差别是细微的,但在各自的爱好者眼里却是明确而不可动摇的。而在这几方面,则是福伦达的弱项,除
之外,福伦达的色彩表现有冷调和清淡的倾向,从胶片年代开始,福伦达镜头的表现即即是如此,层次不如徕卡和蔡司细腻,成像多显“干涩”,后期处理余地较小。福伦达镜头的优势在于普遍拥有超强的抗眩光能力、制造工艺不错、以及很好的性价比。
操作性方面,徕卡的调焦环手感更为精巧顺滑,调焦环上的月牙扳手在 M
机身上单指调焦非常好用,但因奶昔机身较小左手持握手势不同,略感不适,需要一个习惯的过程才重感顺畅。蔡司因为调焦环更宽而显得更好用。徕卡的光圈环普遍显得较松旷,半档调节,最小光圈
16,蔡司 ZM 的光圈环更紧密手感更佳,三分之一档调节,最小光圈 22。对于福伦达,我用过的镜头调焦环和光圈环手感都很不错,特别是
VM35/1.2,不比徕卡差。
M 口的镜头中,最广的规格应属福伦达的
12mm/F5.6 UltraWide Heliar,转接到奶昔上等效
18mm/F5.6,如果喜好超广角,非此莫属了。在 NEX-5N
上使用超广角有两个好处,一是腰平取景很适合超广角的低角度拍摄,二是实景取景有利于避免因机位不平而产生的变形。难得这种规格的镜头被福伦达造的如此小巧和精致,非常有特色,此头锐度很高,抗眩光一流。但我最终并未选择此头,主要原因是自己对超广角的控制能力一般,18mm
视角拍摄的题材也比较有限,而且,此头的成像风格偏冷较干涩,比较典型的福伦达。
一意孤行兄所说也非常贴切:12/5.6是太广了点,没有点好的前景和好的题材,真是不好掌握。所以,这是一只备用的镜头,极端情况下用。但是1256的性能,有点出乎我意料的,以前觉得这种镜头眩光和畸变肯定都没法看,现在看效果还真是不错,科技还是进步了阿,这要搁20年前,这就是横空出世一只大牛广角啊!
接下去是 15mm 的三支镜头,分别是一代和二代的福伦达
15mm/F4.5 Super Wide Heliar
以及蔡司的 ZM15mm/F2.8。我手里的是第一代的福伦达 15mm/F4.5,L39 口配原厂 M 口转接环,在 NEX-5N
上等效于 22.5mm/F4.5。这支镜头同样是非常的小巧精致,抗眩光能力超强,全开就有非常好的锐度,实用性比 12mm/F5.6
UltraWide Heliar 更好,不仅适合风光,配合 NEX-5N
腰平取景和出色的高感表现,扫街亦是一流。此头的成像风格同样是偏冷偏清淡较干涩。坛子里都说一代和二代的 VM15/F4.5
光学结构完全一样,成像表现也一致。我一好朋友一代二代 VM15/F4.5
都有,据他说第二代在色彩表现方面好不少,不过,二代的最近对焦距离为 0.5m 一代的最近对焦距离为
0.3m,在这个方面,一代更好用。
对于超广角镜头的选择,需要重点考虑的因素包括解像力、色彩、层次、畸变。广角的视角决定了构图中可包含更多的细节元素,画面的立体感和纵深感是通过对空间的几何延展来获得,这时即需要考虑镜头对细节和质感的表现力,又需要考虑对画面整体的色彩和层次的描写力。这一点与中焦及长焦不同,中、长焦对主体的突出可以靠焦内与焦外的配合,以及明与暗的对比运用,而超广角拍摄往往会使用全景深。
再多说一句,蔡司与徕卡的风格不同,可理解为蔡司偏风光、徕卡偏人文,色彩上蔡司对冷调的表现出色、徕卡对暖调的表现更强,蔡司强于超广、徕卡强于标头,蔡司更重视解像力与整体反差、徕卡更强调焦外表现及微观反差。这些差异都是相对的,或许与出身有关,蔡司有很出色的中画幅镜头群,而徕卡着重于135体系。
又扯远了,再说回镜头的选择,由于对 15mm 的选择未能达到极致,开始重点考虑 21mm 的选择。其中被跳过的是
18mm,原因很简单,徕卡的 M18/3.8 和蔡司的 ZM18/4 都不能让我十分满意。
applemaker 用 NEX-5 +
拍的片子色调非常舒服,根据他的评价:“R21/4
是施耐德的 Super-Angulon结构,此种结构色彩明亮,中心锐利,边角松散,很松散。和徕卡的厚重不同 R21
风格清澈淡雅,的确是所谓的"钴蓝"味儿,据说是代工方施耐德的风格。我用在5D上发现此头只适用于风景,不适于拍人文,原因有二:
1、R21最大光圈F4 机身高感不给力的话,拍动态物体会很费劲;
2、R21对焦行程很长,加上广角物体较小,从取景窗检查对焦很吃力,所以拿来拍人文的话,挺痛苦的。
在NEX上对焦不是问题了。”
28mm 另有一个超值选择,就是福伦达的
VM28/2,总体来说,福伦达的几支挑战规格的镜头(12/5.6、15/4.5、35/1.2、50/1.1、28/2)表现都不错,而且性价比很高,关于这支镜头,欧阳峰老兄的评价是:“这枚镜头是前代
L3 9口 28/1.9 的进化版,各方面都很完美,对于旁轴镜头来说,福伦达 VM28 是这个焦段最大光圈的作品(仅次于1.9
那个版本),且自带短型遮光罩,总体性价比进一步提升,全开光圈比35/1.4要好。” HWJ 老兄的评价是:“以前有过
VL28/1.9,现在手上是 VM28/2,前者体积稍大,色彩偏冷,最大光圈稍软,但稍收光圈锐度就提升,有 ASPH
结构。VM28/2 体积更小巧一点,色彩更艳丽,没有非球面结构,锐度与第一版比没有明显提升。”
28mm 还有一个非常好的选择,徕卡最新版的
Elmarit-M28/2.8A,在
Summicron-M28/2 的体型成功逼近老版 Elmarit-M28/2.8A
之后,徕卡并未坚持对上一代作品韵味的执着,继续着现代设计与传统韵味相互统一的努力,和 M8
一起推出了这支体型非常小巧的高品质镜头。老版的 M28/2.8A 体型与 M28/2A 非常的接近,重量只轻 10g,都是 E46
的前片口径,而新版的
Elmarit-M28/2.8A
身材则非常的小巧玲珑,同样全金属材质,重量比前一代足足轻了 80g,前片口径 E39,不带遮光罩的长度只有 30mm,转接在
NEX-5N 上等效 42mm,活脱一支超高品质的“饼干”标头(唉,说句闲话,不知怎么冒出好多饼干党),如果讲究 NEX-5N
的灵活小巧又需要高品质成像,这支镜头的选择是非常理想的。我认为 NEX-5N
的持握方式挺有特色,机身小巧+翻转屏,一方面很方便单手持握以活动更灵活的机位,利于抓拍;另一方面以左手托住镜头的腰平拍摄方式有利于稳定。机身本来就小,如果镜头也很小,那持握感觉真跟
DC 似的了,我用 15/4.5 的时候会有这样的感觉,左手总没地方放。
抱石斋主人老兄对此镜头的评价:徕卡 M28/2.8 ASPH 镜头非常小巧,刚好与 NEX-5N
组成人文拍摄的好组合,色彩厚度、层次、明锐度和焦外都没有让我失望,个人认为徕卡现代头更胜任于数码,特别是 APSH 和 APO
技术设计或相结合的镜头,ASPH
非球面大大改善红移现象和边角失光。
35mm 的镜头,如果不嫌镜头体积大,我会推荐选择福伦达的
35mm/F1.2 Nokton,一代和二代的主要区别在于全开的解像度差一档,以及最近对焦距离差
0.2m(0.7m vs 0.5m),价格差 50%(7000 vs
10000),以成像表现而言,我认为超值,对我来说这个选择不亚于徕卡,解像度高,色彩层次丰富,焦外漂亮,抗眩光能力一流,这是福伦达里的极品了,特别是二代。
如果做经久使用的经典选择,我会推荐选择徕卡
Summicron-M35/2.0,除了价格,各方面都很均衡。M35/2.5
我没用过,概念中属于徕卡新设计的入门之作,用着难免心有不甘。
Summilux-M35/1.4
的整体表现更为出色,只是现在想要拥有它的代价已经超高。我刚巧回顾过以前胶片出的片子,无论彩色黑白负片反转,出片最多的正是
Summilux-M35(而废片最多的是 Noctilux-M50/1.0,这是后话)。Summilux-M35/1.4
让我心存遗憾之处是吃光较严重,拍摄时需要小心避开强烈光源。
如果考虑性价比,我会选择蔡司
ZM35/2.0,我觉得除了心理因素,并不比徕卡差,反差解像度都很好,特别是变形控制非常好,畸变几乎为零,抗眩光能力也比徕卡好。
35mm 和 50mm 是旁轴镜头最重要的焦段,纪实、人文的经典,视角同属平实,全幅上的 35mm 在 APS 幅面上等效
52.5mm,无论进退都适合人文题材,所以,对有此题材有偏好的朋友在奶昔上转接 35mm
镜头是个两全的选择。如果喜欢一机一镜,最好的选择包括
Summicron-M28/2、VM35/1.2 II、Summilux-M35/1.4、Summicron-M35/2 以及
Biogon ZM35/2,大光圈、超高品质,除 VM35/1.2 II 之外,其余都算小巧。如果喜欢广角,也可以考虑选择
Biogon ZM25/2.8、Super Elmar-M21/3.4 或者 C Biogon
ZM21/4.5,同样的超高品质,光圈不够大是个缺憾。Summilux-M24/1.4
是个更好的选择,除了体积和价格有些超标。
35mm 和 50mm,我更喜欢 50mm,用 35mm 拍摄时有个问题,由于不少傻瓜机和 DC 所配镜头都是
35mm,当你举起相机时,被摄者通常会立即意识到你在拍他,容易遭到拒绝或者干脆躲闪。50mm
则好不少,虽然仅仅是向后退出一两步,引起被摄者注意的情况会大大减小。或者,干脆使用小于 24mm
的镜头拍摄,贴得更近时拍摄反而更容易得逞。
50mm 是徕卡最为重视的焦段,也是徕卡光学成就的巅峰,“我的地盘我怕谁”,在此领域难出其右,虽然也曾出现过诸如 Nikkor
Noct 58/1.2、柯尼卡 60/1.2
等一些极致精品,但终难与徕卡全面抗衡,早已退隐江湖,只能在坛子里找出一些尘封的帖子,管窥其昔日风采。
徕卡现产的镜头中,50mm 竟然有五支,分别为
Noctilux-M50/0.95、Summilux-M50/1.4、Summicron-M50/2、Summarit-M50/2.5、以及刚刚发布的天价苏米克隆
APO-Summicron-M50/2.0A,价格最高、价格最低和价格最夸张的现产镜头皆在于此。再加上封刀不久仍在江湖游历时有可见的
Noctilux-M50/1.0,可说有六支徕卡标头供选择,位列标头前三甲的也尽在其中。在这几支 50mm 镜头中,定位各不相同。两支
Noctilux 用于彰显徕卡在此间的霸主之位,.95 在新的设计理念和手段支持下,成功的超越前辈达至新的高度,却又不失传承,1.0
则充斥着浓烈的传统与个性气息。1.4 走的同是 .95 的路数,提供给用家更加小巧实用亲和的选择,2.0
却更多偏向传统,给怀旧者一份难得的安慰,2.5
不建议考虑,看似属于硬性压低价格门槛的妥协之作。
镜头的选择基本告一段落,接着再谈转接和
MF 技巧,玩儿了十几年摄影,玩儿转接还是第一次。盘算一下,从
NEX-5C开始玩儿起,其间居然买过 3 台 NEX-5、6 个转接环、6
支镜头,把进入数码年代之后已经精简的徕卡体系又重新充实起来,不仅自己撂下了全套尼康,连儿子都跟着效仿,放下尼康玩儿起了
NEX-5N+C Biogon ZM21/4.5 一机一镜。虽说是转接,却是这么多年里投入最集中的一次,皆因 NEX-5,还有
从 NEX 上市以来,我认为 SONY 的策略还是可圈可点的,不仅机身有真正的突破,连镜头群也像模像样很有讲究,变焦既有
18-55、55-210 双套头,也有一镜走天涯的 18-200,而且品质都不错。定焦里的
16/2.8、24/1.8、50/1.8,实际是很好用的组合,而且还有支 30/3.5
微距。无论变焦定焦,对各类题材的覆盖很完整。有人认为 E
口的镜头群不行,在我看来只缺几支万元级别的牛头牛变,而这并非商业重点,以尼康、佳能这两个单反大家来看,每年各自数百万镜头销量,也都是集中在各自的套头、狗头上,所谓牛头的年销量,只以万计甚至千计,尼康著名的
AF28/1.4D,从上市到停产十年时间,总产量没有过万,当初也就八千一支,停产前涨到一万多。
奶昔上玩儿转接的人多,我认为是机身的功劳,而不是镜头的缺陷。
以前单反的出现是为了解决旁轴体系的视差问题、长焦问题,也带来了新的问题:体积、广角镜头设计、跑焦、机震、MF 操作性等,EVIL
是有可能统一解决掉目前系统所存在的问题的。NEX
体系对手动镜头的支持就是其中的一项超越,希望以后的发展所带来的超越更全面,使之成为完整的新体系。
有观点认为 MF 是一种怀旧玩味,甚至无奈之举,AF 终将取代 MF。其实认为 AF 一定优于 MF
本身就存在片面,在不少拍摄场景甚至一些拍摄题材,MF 要比 AF 更直接、快捷而且方便。这也是为什么在 SLR
最鼎盛的时期,仍有不少专业摄影师钟爱徕卡的重要原因之一。当然,AF 对于摄影的大众化功不可没。
对于创造过程,我们很难想像拍摄者把光圈、景深、焦点、曝光量的选择都交给机器去做,在整个过程中,机器只是附属工具,其最佳属性是尽可能的忠实和准确,因此只有在运动一类的题材需要追拍快速移动主体时,AF
的作用是必不可少的,而在需要精细控制焦点和景深的场景,或者在一组拍摄过程中与主体之间的距离变化不大时,AF
反而增加了拍摄中的环节,不如提前设置好焦点和景深范围更直接快捷。就算针对普通玩家,可以细算算,究竟哪类场景情况更多?运动、打鸟、微距、小品、人像、婚礼、风光、人文。。。
稍做逆向思维,AF 有可能会干扰了拍摄者的多数拍摄场景,或使一部分人忽视了自主控制的重要性。
又有观点认为,MF
需要经验而大多数人缺乏经验和常识,这坛子里确实越来越多"没有经验"的人,得到经验虽并非难事,无奈,"没有经验"却是与生俱来:用惯变焦,难以形成视角感、距离感;依赖
AF,容易忽视景深的作用、距离的控制。便利,似乎与经验相克。如果只是普通使用者,拍照只为记录,当然越便利越好。当把摄影当作爱好,希望尝试创作的时候,便利有时会成阻碍。
对于厂商而言,这是不同的消费群体,对于消费者来说,恐怕未必知道自己需要什么。
摄影的过程可分作取景、曝光、成像、处理四个步骤,前两步可视为前期,后两步则是后期,前期和后期的分隔点就是被记录的潜影,无论被记录在未显影的胶片上还是记录在未解析的
RAW 格式文件里,都是一样。这里多说一句,无论是希望尽享数码所带来的丰富的处理能力,还是希望通过数码体系更好的复现胶片魅力,都应该选择
RAW 格式拍摄。
前期起决定作用,后期起修饰作用。
与取景相关的最主要因素就是镜头,以及围绕镜头属性的机身操作。镜头焦距、光圈、焦点,再加上拍摄视角与时机,决定着取景的过程与内容,并与曝光过程一起,完成作者的创作构图。焦距决定镜头的视角、光圈和焦点决定景深范围,并以此形成画面的透视关系、层次结构,凸显主体、体现立体感。
从这个意义上讲,镜头是摄影环节中最重要的物质因素,值得重点投资。
镜头的焦距根据所拍摄的题材而定,以人文题材或环境人像为例,用不同焦段的镜头都能拍摄类似场景,但是焦距越长,疏离感就越多,那是“偷拍”,反之焦距越短,置身其中的感受就越强,那是“抓拍”。
而当题材和镜头焦距都确定下来之后,我们的拍摄内容开始相对集中,这一点与刚开始玩儿摄影什么都想拍的阶段有很大不同,因为思考的方向不同。刚开始玩儿摄影,总会希望能用手里的镜头去拍摄所有的场景,如果能有一支
18-300/1.4 之类的饼干镜头是最理想的,那个阶段的状态,就如骑猎,就像玩儿枪,一切景物都是一闪而过,只有靠着大变焦、强悍的
AF、高速连拍才好应付,结果往往扫射一天出不了几张让自己满意的片子。而当拍摄进入选题阶段,逐渐不会再有如此的纠结,关心的是如何充分利用手里的镜头去拍好选题,不断尝试如何把类似的场景拍的更好,这个阶段开始理解飞刀,飞是小李飞刀的飞,刀是小李飞刀的刀。
生活其实这样,快活不如慢活。眼前的场景不再是一闪而过,静下心,把自己融入场景,让相机融入自己。
从这个角度再看 AF 和
MF。大部分爱好者的拍摄题材与自己的生活和游历相关,旅游、风光、民风民俗、街头抓拍、静物、小品、人像,如果在里面做选题,多半是 MF
更好用,会吗?
以街头抓拍为例,如果我想拍摄一组街头抽烟的片子,会事先寻找环境背景有特色、又比较容易出现烟客的地方,根据镜头视角,选择自己等待的位置、预估被摄者的位置,选择合适的光圈,把焦点位置预设好,开始等待预期的场景出现,然后,选择时机按下快门。。。或者我想拍一组假日街头游人漫步的惬意神态,则会事先选好路线和行走方向(主要考虑街景和阳光照射的方向),根据镜头视角,预估好合适的抓拍距离,选择合适的光圈以得到适中的景深和快门速度,把焦点距离预设好,开始以同样惬意的心态,漫步,选择时机按下快门。。。以类似的拍摄方式,AF
似乎有些多余——每次按下快门时,多出一次 AF 动作,而且还有可能因为 AF 时的犹豫不决错失良机。
其实某支特定焦距的镜头在使用过程中,光圈的选择和拍摄距离选择是有限的,特别是广角镜头。比如我最近一直使用的 Super
Elmar-M21/3.4,常用的光圈只有:最大光圈(F3.4)、最佳光圈(F5.6)、最小光圈(F16),而最常用的只有 F3.4
和 F5.6;最常用的拍摄距离按照镜头标尺只有:1m、1.2m、2m、5m,其中 1m 的设置用于涵盖 0.8m~1.3m
的拍摄距离,1.2m 的设置用于涵盖 0.9m~1.7m 的拍摄距离,2m 的设置用于涵盖 1.3m~4m 的拍摄距离,而 5m
的设置时已是两米到无穷远都清晰了,用于稍大场景和风光拍摄。这样使用时,仍然是焦点处最清晰,因此拍摄时需要对实际距离进行尽量准确的估计(1m、1.2m、2m
位置),稍练习几次就能掌握,几次外拍,就能逐渐熟练。
在使用 NEX-5N
的翻转屏时有一个特别的好处,对距离的估计可直接在可翻转的取景屏上进行,反差不高的环境中根据峰值显示、预设环境中根据环境参照物、或者根据主体人物在画面构成中的位置和比例,三者可以结合使用。采用这种估焦方式的时候,比旁轴及单反体系使用
MF 时更直接更准确,而且无论预设场景还是行走拍摄,低头看取景屏时既不引入注意又不影响观察环境,非常好用。所以说,NEX 系统非常适于
MF 的玩儿法。
再以拍静物小品为例,特别是大光圈拍摄,利用局部放大加上峰值显示做参考进行手动对焦,即能保证精细对焦,又能随时看到实际景深情况,这也是
NEX 系统在操作方面超越原来旁轴体系和单反体系的地方。特别是单反的 AF,如果碰上跑焦会很头疼,我因此退掉了成像不错的适马
50/1.4。而单反的手动对焦,无论裂像、磨砂屏、还是合焦提示,均无法满足快速准确对焦的要求,这导致我的 Nikkor
Noct58/1.2 自从买了就没好好实用过。以往旁轴的联动对焦无论快捷性还是准确性一直优于单反体系的
MF,却有所见非所得的旁轴取景视差问题,特别是看不到超广角镜头的实际透视效果,增加了超广角的控制难度。使用目前的 NEX
系统进行类似拍摄,在准确、快捷、直观三个方面整体超越原有系统。
拍摄风光时,AF 似乎更显尴尬。。。
以下讨论 NEX-5N 和 NEX-7 的动态范围:
具体说,为了拍摄时获得更大的动态范围,以包含更多的暗部细节,可以尝试将 DRO 设置为 Lv3,或者设置为
D-R OFF,从上面链接页上可以比较 NEX-5N 在不同 DRO 设置时的动态范围曲线。
另外,由上面链接页确认了一个感受:NEX-5N
对亮部的表现非常出色,我试拍强烈点光源的时候发现,高光保护很好,围绕点光源的周边有很好的层次,而且在后期处理时,可以找回部分过曝的细节,这对喜欢逆光拍摄、侧逆光拍摄、弱光拍摄、或者大光比拍摄是非常好的。顺便看了一下,NEX-7
有类似的特性。如果再做上述的设置调整,还能得到更好的暗部细节,这些都是用徕卡的福音啊。
从 dpreview 的测试曲线图上看,DRO Lv3 的曲线最好,中段比较平直,线性度好,与 DOR Auto 相比,高光端延伸了
1/3 档,暗部端延伸了 2/3 档,相当于动态范围增加了近一档。DRO
功能为提升暗部段的亮度,把中值向暗部移动了近一档(暗部亮度被提升一档),使原来 S 形的曲线变得更平直,此时,高光段差不多有 5.33
EV,暗部段有将近 4.5 EV,动态范围超过 9.5 EV。
与此相比,DRO Off 的曲线成 S 形,中值不变,高光段差不多有 4.33 EV,暗部段差不多有 4.66 EV,动态范围约 9
从今天的实拍感觉也是如此,当设置 DRO Lv3 时,暗部被提升一档亮度,整体反差变小;当设置 DRO Off 时,反差较大,与设置
DRO Auto 类似。实际细节变化,尤其是高光/暗部两端的细节情况,有待进一步在软件中做分析。
据此,首先建议不要使用 DRO Auto 设置,如果喜欢直接出片,可以使用 DRO Off
设置,如果希望细节更多,后期处理余地大些,建议使用 DRO Lv3 设置。
另外,如果使用 DRO Lv3 设置,利用 RAW 格式在后期应该可以找回至少一档曝光(高光部分),这也说明了为什么 NEX-5N
的高光部分表现出色。当高光部分余地较大时,很合适弱光拍摄以及大光比拍摄:可适当增加曝光量,以增加暗部细节,又能保护高光处少过曝。数码相机的图像传感器特性类似于反转片,过曝后什么细节都没有了,暗部端通常能找回一些细节,高光表现出色的图像传感器实际使用效果更好。
NEX-7 的动态范围不如 NEX-5N,当设置 DRO Lv3 时,曲线类似 NEX-5N 的 DRO Lv3,高光段差不多有
4.66 EV,暗部段差不多也是 4.66 EV,动态范围约 9.33 EV,比 DRO Off 设置大 0.66
EV。如果希望有更多细节,也推荐使用 DRO Lv3 设置。
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采用 DRO Lv3 设置时,只对 JPG 直出或者 RAW 格式文件使用索尼原厂软件解析有效,如果使用
Light Room 或者 Aperture 解析 RAW 格式,实际效果均是 DRO OFF。(多谢 hotdjy
兄的提醒)
继续讨论新老镜头成像风格之差异
我对徕卡前一代成像特点的理解是:相对低的整体反差以获得更柔和的影调与更细腻的层次,相对高的微反差以体现细节的质感并保证足够的清晰度,对影调层次的关注高于对解像力的关注,色彩沉稳饱和度高,重视焦外效果对氛围的烘托,抗眩光能力较弱。而新一代的徕卡在保持了色彩、焦外、微反差等风格以外,在整体反差表现、解像力、抗眩光几个方面都有较大提升。一方面,这比较符合现代审美标准,另一方面,借助后期软件可以更方便的对反差影调进行控制和调整,借助图像传感器的特性设置也可以有效的控制整体反差(详情请参考“NEX-5N
和 NEX-7 的动态范围”)。
leica M21/3.4 正是这样一支现代的优化镜头,而且优化的非常完美(这一点在 MTF
图上也能看到),无眩光、无色散、超强解像力、很微弱的畸变,和老镜头相比,确实少了个性(完美的事物总是缺少个性),却仍然在色彩表现、微反差描写力、影调与层次的表现力方面彻底的延续着徕卡的传承。而与之相比,Zeiss
ZM21/4.5 则显得风格更传统。
其实,在 2000年以前的 M90/2.0AA 和 APO-M135/3.4 上已经看到了这样的风格变化,这也致使 M90/2.0AA
在当时被不少老玩家诟病,这也可能是这两支镜头至今未做进一步优化的一个原因。
当年,Nikkor Noct58/1.2 和 Noctilux-M50/1.0 同属毒王,相比较 Noct58/1.2
更通透解像力更高,这应该与 Nikkor 的传统更重视整体反差和解像力有关。而 Konica KM50/1.2
一类的日制镜头,虽然在反差风格、影调细节描写等方面与徕卡比肩,却在色彩方面略输,显得更为淡雅,可理解为东方设计审美对徕卡传承的诠释。徕卡镜头的成像更像油画的涂抹,日制镜头则更像水粉的写意。多说一句,其实玩味徕卡的传统极致,Noctilux-M50/1.0
比 Noctilux-M50/0.95 更合适。
cui 兄灼见:“新老镜头成像风格之差异”话题有点大,先后玩过 M50/1(E60)、M35/2A、M24/2.8、福伦达
VM35/1.2 一代,相继出了,入手 M21/3.4。这几只头按理也不该算老头,总体感觉,Leica
在细节、色调、成像素质、体积等方面始终是精益求精的,随着数码化浪潮,Leica
这几年出的新款也相应在色彩、锐度、抗眩光、紫边等方面与时俱进了一把。但原本的老传统也并没有抛弃。例如以前 Leica
镜头成像结实,锐是锐在肉里的,现在这款 M21/3.4
成像依然扎实,锐利则更直观,色彩相对老头略显艳丽但并不艳俗。这都是新时代的进化,Leica
的东西是有沉淀的,不该放弃的他不会放弃。
刚玩儿徕卡那会儿,聊徕卡的比较多,对于徕卡的争执也比较多,自己只是多看多想不敢多讲,毕竟所尝有限难以全窥。用的多了,体会多了,琢磨的也多了,一点点把自己的理解写下来,特别希望能得到更多的探讨和指点,有机会将自己所感一一印证。
早期的徕卡更多重视反差与细节和层次之间的关系,那是在彩色胶片出现以前,还谈不上色彩还原色彩表现,徕卡老镜多有偏黄、反差较低等特点,我认为这对黑白影调的表现很有帮助,有如黄镜和低反差综合作用,得到柔和的影调、细腻的层次。这大概一直影响着徕卡的风格,一方面,徕卡需要始终坚持黑白影调的表现力;另一方面,以人文题材为主的徕卡更加重视暖色系的表现力。这一点我认为是徕卡和蔡司最大的区别所在,蔡司更加重视风光及冷色系的表现力,反差也偏大些。人在视觉习惯上,暖色系感觉贴近,冷色系感觉深远;反差高显得通透立体,反差低显得柔和细腻。(日系厂商的风格,福伦达、富士、尼康偏蔡司,柯尼卡、佳能、美能达偏徕卡)
由于对反差与细节及层次间关系的重视,徕卡在锐度表现方面始终是很谨慎的。我一般提到镜头时都说解像力,避免提锐度,因为锐度本身包含着反差(微反差)的含义,清晰度是由反差与分辨率共同作用的结果。人在视觉习惯上,高反差低分辨率看上去会显得比低反差高分辨率更清晰,这也形成了
里锐化的算法基础,通过提升边缘的微反差得到更清晰的感受。徕卡的设计传统偏向较低的整体反差和较高的微反差,使得在得到丰富层次的同时具有足够的清晰度。因此徕卡的锐是
cui 兄提到的锐在肉里的感觉,我认为是一种平衡的结果。
数码时代的徕卡镜头最大的变化在于,增强解像力的同时也提升了整体反差,因此原本沉稳饱和的色彩显得更鲜艳,锐度的感受也不再象从前那样含蓄。这些变化不是重生,而是在原有风格之上做演化,因此会觉得是传统与现代设计的统一。这样做既能满足现代审美的需要,又保持了传承,但也使一部分老用家觉得不纯粹。
胶片(反转、黑白)虽然更纯粹,却难于分享,难免"人知从太守游而乐,不知太守之乐其乐",NEX
最大的价值在于提供了一个平台,让我们有机会用一个标准去品味与评判不同年代不同厂家光学设计的不同,去体会和揣测设计者的用意,选择自己喜欢的风格,结合自己喜爱的题材得到更好的表现。
接下去,刚好可以利用我手头的两支 21mm
镜头之间的比较,用实例说明新老镜头的风格差异对彩色及黑白成像的影响,顺带,这也是不同镜头味道之所在。
两相比较,成像区别大于彩色成像,区别较大的地方是:左侧石头的立体感、水潭倒影的细腻感、上半部分由反差构成的纵深感。
较高的反差构成的明暗“分离”效果更强,会形成更好的立体感和纵深感。细腻二字的重点是“腻”,描述一种过渡的“粘黏”和“连续”,恰好与“分离”相对。
这两组比较正好反应了不同反差对彩色及黑白影调产生的直接影响,也能从中理解新老镜头的“味道”之别,以及不同年代的审美倾向。再就是反差对彩色与黑白图片构成的影响不同,彩色片子反差的差别感受不那么明显,较高的反差使色彩更鲜艳,去除色彩因素以后,反差对黑白影调的影响更大,体现出更直观的调子柔与调子硬、层次细腻与层次丰富、以及通透感立体感纵深感的不同。整体反差好的镜头对彩色成像的正向作用更明显,更通透、色彩更鲜艳,但对黑白影像不同,黑白影像依赖合适的反差来表达与主题相符的氛围与细节。
另外,彩色影像不如黑白影调表现出的差异这么大,我认为这个现象与索尼的丰富黑白影调模式的算法有关。丰富黑白影调模式连续拍摄三张,实际上是黑白模式下固定某个
HDR,得到三张类似包围曝光的片子,然后采用类似叠底的算法合成为一张片子,以获得更丰富的细节。这样做的好处是确实能使细节更丰富,不好的地方是会放大不同镜头间反差的差异。
再看一下福伦达 VM35/1.2 II 和徕卡 Summicron-M28/2.0A 之间的比较。前面重点介绍过 VM35/1.2
II,福伦达最新出品的诚意之作,在 NEX-5N 上是一支非常出色的挂机镜头,而 M28/2.0A
则是徕卡镜头中的经典,历经十载仍身处巅峰,在 NEX-5N 上等效
42mm,挂机使用十分合适,如果二选其一,究竟以谁为佳?近景的区别比较明显,VM35/1.2
II 中心解像力明显好于 M28/2A,不过边角解像力下降较多,反而不如 M28/2A。成像区别最大的反差和影调,M28/2A
的整体反差及微反差均好于 VM35/1.2
II,层次丰富而且细腻、立体感更强、光泽油润。黑白影调的差异更突出些,因为丰富影调黑白模式会加大镜头间反差的区别。不过,M28/2A
的边角失光更明显。
VM35/1.2 II
的整体素质非常不错,无论大小光圈近景远景,表现可圈可点,不过,与之相较的是徕卡的经典之作,难以在影调层次细节等方面做得更出色,徕卡毕竟是徕卡,追求的就是极致。。。
(我很认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ikq75n120ct2xksa1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