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筐拎着一包青菜返程工作没五,每次运五筐。最少要几次才能运完?

荷塘春晓——特级教师何晓红语文工作室
当前位置:&&
五年级句式与转换练习题
上传: 何晓红 &&&&更新时间: 9:26:24
(一)反问句与陈述句的转换 方法: 1.陈述句改反问句,在句子中加上&难道+不+吗&&;&&怎么+不+呢?&;&&& 怎能+不+呢?& 2.反问句改为陈述句。&删除句子中的反问成分,问号改为句号。读改好的陈述句,要求句子通顺,意思与原句相同。 练习题 1.难道你不用蜡烛就不行了吗? 2.我觉得这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3.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 4.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5、小孩掉进河里,我们不能见死不救。 6、难道这不是祖国母亲对我的期望吗? 7、为爸爸找到了病因&&二氧化硫过敏,我怎能不高兴呢? 8、多媒体电脑,真是个神奇的魔术师。 9、屋顶尤其难刷,蘸了稀溜溜粉浆的板刷往上一举,谁能一滴不掉? 10、雄伟的长江、黄河哺育了我们,我们怎能不爱它呢? 11、没有哪一个同学说李医生不是好人。 & (二)直接引语改为间接引语(第三人称转述) 一般方法:1、提示语部分一般不变,祈使句式,疑问句式做合理的变换。 &&&&&&& 2、将:&&改为, &&&&&&&&3、若直接引语中只出现了一个人称,而且这个人称就是指的是提示语中的人,只要将这个人称改为&他(她);若直接引语句中出现了两个不同的人称,而且这两个不同的人称分别指的是提示语中的两个人,那么要将代表提示语的第二个人的人称用提示语中的名称代替,将代表提示语中第一个人的人称用 &他(她)&代替 练习题 &&&&&&&&1.诸葛亮说:&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 &&&&&&&&2.赵王对蔺相如说:&你带着宝玉到秦国去。& &&&&&&& 3.李明对老师说:&我叫李明,是从重庆转来的。& &&&&&&&&4.妈妈对我说:&等你测试完回来,陪我去书城买些教学用品。& &&&&&&& 5、小红军对陈赓说,他还要等他的同伴呢。(改为直述句) &&&&&&&&6、老师对小丽说:&你这么做是不对的。& & (三)缩句和扩句 缩句方法: 1、找出主要动词。 2、删除句子中&的&&地&前,&在&&从&&得&后的修饰成分。把句子中的修饰词语,即所谓的枝叶尽可能全部去掉,不能去一点,留一点。 3.句子中的&不、无、没有&等否定词,缩句时要保留,不能去掉,否则有可能颠倒句子的原意。 4.读改好的句子,检查句子是否通顺,句子意思是否与原句意思一致,句子是否保留了&名+动&或&名+动+名&的形式。 5.句子中的&着、了、过&和&啊、吗、呀、呢&等语气词要保留,如果去掉可能改变句子的句式、结构或语气、情感。 练习题 &&&&&&&&1.大片大片的雪花从彤云密布的天空中纷纷扬扬地飘落下来。(缩句) &&&&&&& 2.威尼斯是世界闻名的水上城市。(缩句) &&&&&&&&3.、五彩缤纷的焰火在夜空中构成了一幅美妙无比的图案。(缩句) &&&&&&&&4、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缩句) &&&&&&& 5、张骞向汉武帝介绍了西域各国的方位、人口、兵力、风俗、物产、相互关系以及对汉朝的态度等情况。(缩句) &&&&&&& 6、高大挺拔的白杨树像一排排士兵似的排列在宽阔而笔直的马路两旁。(缩句) &&&&&&& 7、全长1338米的风火山隧道终于胜利贯通了!(缩句) &&&&&&& 8、东方隐约传来一阵阵丁零丁零的驼铃声。(缩句) &&&&&&&&9、我的幼稚的心灵中却充满了和大人不同的想法。(缩句) &&&&&&& 10、草原上有羊群。(扩句至少两处) &&&&&&&&11、我们成长。(扩句) &&&&&&& 12、周瑜嫉妒诸葛亮。(扩句) & (四 )肯定句和否定句的转换 方法:选择同一个意思,可以从正面去表达,是肯定句:从反面去表达相同的意思,是否定句。将肯定句式改成否定句式,除了将原句中表示肯定的词语(如&能&&会&&可以&等)改成表示否定的词语,(如&不能&&不会&&不可以&)外,还应在原句式的适当位置再添上一个表示否定的词。 练习题 1、& 楚王尊重晏子了。(改为双重否定) 2、& 2、人人都说&法轮功&是邪教。(双否) 3、& 这个问题不能不讲清楚。(改为肯定句) 4、& 没有哪一个同学说李医生不是好人。(改为肯定句) & (五)修改病句 一、病句的几种类型: 1、成分残缺:即句子中缺少了某些必要成分,句子意思表达不清楚。 方法:找出缺少的&谁&,&什么&、或者是&怎么样&以作添加。 2、搭配不当:即句子中的某两种成分或某两个词语错误搭配。 方法:找出不当&点&进行合理化处理 3、词序颠倒:即句子里的词没有按照规律和表达意思的需要来排列。 方法:找出顺序颠倒的词再作修改。 例:这本书对我很感兴趣。 4.、意思重复:即句子里出现多余成分,显得语句啰嗦,累赘。 方法:分清大小概念,决定取舍 5、概念不清:即句子中的意思含糊不清,令人不解、混淆。 例:造纸是中国的四大发明。 我国的人口是世界上最多的国家。 &6、前后矛盾:即句子意思前后不一致。 &&&& 方法:找出矛盾的点,删去或改掉其中的一个。 例:我估计他今天一定不会来了。 7、分类不当:即句子中把不是一类的归为了一类。 方法:找出不是一类的,进行修改或删除 例:菜园里种着西红柿、西瓜、黄瓜、毛豆、红豆、扁豆等蔬菜。 8、不合事理 方法: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尽量少做改动,终于原意,尊重客观事实。 例:春天到了,种子长叶,生根,发芽。 9、指代不明。 方法:借助词语讲话说明白。 例:李刚和小海是好朋友,他经常帮助他。 二、改病句的三个步骤 1、读句子,理句意2.、查排审,找病因3,该句子,保原意(改的少,改的巧) 三、练习题 1、听了这个故事,我不约而同地笑起来。 2、《草原》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老舍先生写的。 3、家乡的春天是个迷人的地方。 4、我的家乡是山东人。 5、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他改进了自己的缺点。 6、昨天晚上下了一天的雨。 7、我们的眼睛一下子集中到王老师身上。 8、虽然小明进步很大,但是老师表扬了他。 9、我唯一的业余爱好是喜欢打篮球和游泳。 10、《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古典四大名著。 11、李刚把自己的座位让给了一位近视眼睛的同学。 12、经过治疗,小明的病很快恢复的健康。 13、我们必须认真改正并仔细检查作业中的错误。 14、我们迈着轻快地步子和欢乐的歌声去郊游。 15、陈明同学基本上完全改掉了不好的习惯。 16、中国的人口是世界上最多的国家。 17、他很果断,从来不听别人的意见。 18、多读课外书,可以是我们增长知识和写作水平。 & (六)修辞 一比喻 比喻就是打比方。比喻的结构一般有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组成。构成比喻必须具备的条件: 1、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不能构成比喻。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不能单看有没有喻词,下列几处情况,虽有喻词,但不是比喻句。(1)同类相比。例如:他的性格很像母亲。(2)表示猜度。例如: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了。(3)表示想象。例如:每当看到这条红领巾,我就仿佛置身于天真烂漫的少年时代。(4)表示举例的引词。例如社会主义的中国涌现出许多英雄人物,像雷锋,焦裕禄等。 2、甲乙之间必须有恰似点。 & 二拟人 包括把物当作人来写(拟人);把人当作物来写(拟物)和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拟物)几种形式。事实上,前一种形式是把事物&人化&,后两种形式则是把人&物化&或把&甲物乙物化&。 例:1、古老的威尼斯有沉沉入睡了 。(拟人) 2& .指导员讲的真来劲,嘎子竖起耳朵听。(拟物,&竖起耳朵&是写动物的,这里用在人身上。) & 三排比 排比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证据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用来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的修辞方式。 例:海上的夜是柔和的,是静寂的,是梦幻的。 & 四夸张 夸张是为达到某种表达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的修辞方式。 1、& 扩大夸张: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大、多、高、强、深&&&&&&的夸张形式。例如我端起搪瓷碗,觉得这个碗有千金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 2、& 缩小夸张: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小、少、低、弱、浅&&&&&&&例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夸张要注意以下三点: 第一,&夸张不是浮夸,而是故意的合理的夸大,所以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生活的根据。&脚下地球当球玩,大洋海水能喝干。&就是浮夸。 第二,&夸张不能和事实距离过近,否则会分不清是在说事实还是在夸张。劳动三十天,胜过两个月。(事实,不是夸张) & 五反问 为了加强语气,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常用肯定形式表示否定,用否定形式表示肯定。反问与设问的区别: 1、设问句不表示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反问句则明确表示肯定和否定的内容。 2、反问的作用主要是加强语气,设问的作用主要是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例如:难道你没有听见我的花吗? & 六设问 设问是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提出问题不需回答的修辞方式。设问的基本特点是无疑而问,目的在于引人注意,启发思考。例如:数学真的很难吗?我看不是。 练习题 1、& 小东走的很快,一定是有急事。(改成比喻句) 2、& 山洪暴发。(拟人句) 3、& 两只小鸟站在树枝上叫着。(改为拟人句) 4、& 长城,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改为比喻句) 5、& 蝴蝶在花丛中飞来飞去。(改为拟人句) 6、& 夏天到了,树上的叶子绿了。(按要求改句子) (1)&&&&&& 打比方的句子: (2)&&&&&& 把物当人来写: (3)&&&&&& 感叹语气的句子: 7、& 下列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1)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 (2)高梁涨红了脸,稻子笑弯了腰。(&&&&&&&& ) (3)红色是火的颜色,是血的颜色,是旗帜的颜色。(&&&&&& ) (4)这块大石头,远看像一位老人。(&&&&&&&&& ) & (七)关联词语的分类 1并列句。各分句间的关系是平行的,如:&这衣服既漂亮又大方。&常用的关联词语有:又&&&&&&又&&&&&& 、既&&&&&&又&&&&&& 、 一边&&&&&&一边&&&&&& 、那么&&&&&&那么&&&&&& 、是&&&&&&也是&&&&&& 、不是&&&&&&而是&&&&&&等。 2承接句。各分句表示连续发生的事情或动作,分句有先后顺序,如:&看了他的示范动作后,我就照着样子去做。常用关联词语有: &&&&&&接着&&&&&& 、&&&&&&就&&&&&& &&&&&&于是&&&&&& 、&&&&&&于是&&&&&& 、&&&&&&又&&&&& 、&&&&&&便&&&&&等。 3递进句。分句间是进一层的关系,如:&海底不但景色奇异,而且物产丰富。&常用关联词语:不但(不仅)&&&&&&而且&&&&&& 、 不但&&&&&&还&&&&&& 、&&&&&&更(还) &&&&&& 、&&&&&&甚至&&&&&&等。 4选择句。各分句列出几种情况,表示从中选出一种,如:&我们下课不是跳橡皮筋,就是踢毽子。&常用关联词语有:不是&&&&&&就是&&&&&& 、 或者&&&&&&或者&&&&&& 、是&&&&&&还是&&&&&& 、 要么&&&&&&要么&&&&&& 、宁可(宁愿)&&&&&&也不&&&&&& 、与其&&&&&&不如&&&&&&等。 5转折句。后一个分句与前一个分句的意思相反或相对,或部分相反。如:&虽然天气已晚,但是老师仍在灯下伏案工作。&常用关联词语有:虽然&&&&&&但是&&&&&& 、尽管&&&&&&可是&&&&& 、&&&&&&然而&&&&& 、&&&&&&却&&&&&等。 6因果句。分句间是原因和结果的关系,如:&因为这本书写得太精彩了,所以大家都喜欢看。&常用关联词语有:因为(由于)&&&&&&所以&&&&&& 、&&&&&&因而(因此)&&&&&& 、既然&&&&&&就&&&&& 、之所以&&&&&&是因为&&&&&&等。 7假设句。一个分句表示假设的情况,另一个分句表示假设实现后的结果。如:&如果明天下雨,运动会就不举行了。&常用关联词语有:如果&&&&&&就&&&&&& 、即使&&&&&&也&&&&&&等。 8条件句。一个分句说明条件,另一个分句表示在这个条件下产生的结果,如:&只要我们努力,成绩就会不断地提高。&产用关联词语有:只要&&&&&&就&&&&&& 、无论(不管、不论)&&&&&&也(都)&&&&&& 、只有&&&&&&才&&&&&& 、凡是&&&&&&都&&&&&& 、除非&&&&&&才&&&&&&等。 & & 小学语文句式转换归纳练习 一、反问句与陈述句间的转换:有不(否定词)去不,无不加不(否定词)。 陈&反:加上疑问词(怎么、难道)和语气词(呢?吗?) 二、把字句:主动者(动作行为的发出者)+把+被动者(动作行为的承受者) 被字句:被动者(动作行为的承受者)+被+主动者(动作行为的发出者) 三、调换顺序意思不变: 时间(地点、重点强调的内容)+逗号(,)+其余句子内容 四、直接引语(人物直接说的话,提示语后有冒号、引号) 间接引语(转述别人的话,提示语后加逗号,去掉引号) 注意:人称代词要变换 第一人称:我、我们 第二人称:你、你们 第三人称:他、她、它、他们、它们、她们 如:直接&间接 小明告诉我:&我明天要去春游。& 小明告诉我,他明天要去春游。 五、肯定句改为双重否定句(有两个否定词) 方法:一般改在后半句,找能构成否定词的字(有、能、是、可能&&),如果没有可以再加否定词,最后看句子是否通顺,可进行适当的增减。 用&非&&不可&的句式改双重否定句。 这些作业我一定要完成。 这些作业我非要完成不可!(句号&感叹号) 这些作业我不能不完成。 六、把句子改为比喻句。 一样事物(本体)+比喻词(好像、仿佛、是、宛如、似乎)+另一样事物(喻体,和原事物有相似之处:性质、形状、颜色、特点等) 七、把句子改为拟人句。 被描述的对象一般是动物或植物,改拟人句就是赋予他们人的动作或行为。(好处:生动、形象) 八、巩固练习 1、 这是真理。(改为反问句) 2、多得些知识决不是一件坏事。(改不肯定句) 3、这件事我一定要做。(调换顺序,意思不变) 4、疲劳和干渴把它们折磨得有气无力。(改为&被&字句) 5、澎湃的波涛把海里的泥沙卷到岸边。(改为&被&字句) 6、又短又软的淤泥怎么承受得住这样重的老象呢?(改为陈述句) 7、是不是应该用我的能力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一丝不苟呢?(改为陈述句) 8、多读多练,作文会进步。(用关联词语把句子连起来) 9、他的学习成绩很好,很自私,算不上好学生。(用关联词语把句子连起来) 10、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改为不用关联词表示肯定的陈述句) 11、这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改为反问句) 12、他热情地和我握了握手,说:&我的国语讲得不好,是初学的。&(改为不用引号的转述) 13、这难道不是伟大的奇观么?(改为陈述句) 14、我在星星的怀抱中微笑着。(改变句序,句子意思不变) 15、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改为陈述句) 16、 多得些知识不是坏事。(改为反问句) 17、小李完成了老师交给她的画版报任务。(改为&被&字句) 18、在这树上有许多鸟巢。(改变词序,句子意思不变) 19、海上日出真是伟大的奇观。(改为反问句) 20、外祖父送给了莺儿一幅墨梅。(改为&把&字句和&被&字句) 21、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是人类一起探索的宇宙生命之谜。(改为反问句) 22、这些设想即使能实现,也是遥远的事情。(改为反问句) 23、 我完成了这幅作品。(改为感叹句) 24、 我做成了这个试验。(改为反问句) 25、你不是不知道这件事有多重要。(改为肯定句) 26、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能忘怀呢?(改为肯定句) 27、狂风刮飞了地上的落叶。(改为&把&字句和&被&字句) 28、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的世界。(改为反问句) 29、有几个省市的建设与兴安岭完全没有关系呢?(改为陈述句) 30、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会怕谦将军吗?&(改为转述语句) 31、听到这个消息,我高兴地跳起来。(改为反问句) 32、 这本书难道不是你的吗?(改为陈述句) 33、王老师对同学们说:&星期天,我们一起去滑雪&。(改为间接引用) 34、小红军对陈庚说:&我还要等我的同伴呢?&(改为间接引用) 35、爸爸对妈妈说:&明天我出发,你别去上班了。&(改为间接引用) 36、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怎能不使我们感到亲切、舒服呢?(改为陈述句) 37、在阳光下,一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不像海边上的浪花吗?(改为陈述句) 38、大至矿井、铁路,小至椽柱、桌椅,有几个省市的建设与兴安岭完全没有关系呢?(改为陈述句) 39、 雨下得很大。(改为比喻句) 40、 田里的青蛙叫。(改为拟人句) 41、 这么美的水真吸引人。(改为反问句) 42、写得不怎么样,但还是有希望的。(改为双重否定句) 43、他这样做虽然过分了点,但还是有道理的。(改为双重否定句) 44、问题还没有弄清,但已经有了一点儿头绪。(改为双重否定句 句式变换专项训练 班级:&&&&&&&& 姓名:&&&&&&&&& 学号: 一、 将下列句子改成把字句。 1、使臣认出了文成公主。。 2、他向学生宣布了实验的结果。 3、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4、魏格纳被自己偶然的发现惊呆了。 &二、 将下列句子改成被字句。 1、孩子们捡起漂亮的贝壳。 2、他那亲切的话语融化了我小小的心。 3、森林爷爷打败了妖魔。 &4、伯父买下全筐的柚子 三、 缩句。 1、 漂亮的篮子里装满了各种各样的绿叶。 2、 几只彩色的蝴蝶在吸吮花的蜜汁。 3、 他漫不经心地看着墙上的地图。 4、山寨里家家户户的门都不约而同地打开了。 5、伽利略是十七世纪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 &&四、扩写句子 1、火车穿过田野。 2、柳条拂过湖面。 &3、骏马翻过小山。 4、消息传到高楼。 5、小河流过原野。 6、太阳升起来。 &&&& 五、将下列句子改成反问句。 &1、金丝猴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我们不能伤害它。 2、 今年是校庆60周年,我们不可能不激动。 3、 黄河变好的梦想一定能成为现实。 &4、这么远,箭射不到的。 5、学校的公物,我们不能随便破坏。 6、我的幼稚的心灵中却充满了和大人不同的想法。 7、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不能忘怀。 8、一个梦想,会有这么大的力量,谁都会感动。 六、将下列句子改成陈述句。 1、那小小的芦叶船,怎么会翻天呢? && 2、 听到这个悲惨的故事,我们难道不难过吗? 3、 难道这个世界上能缺少爱心吗? && 4、我怎么可能中大奖呢? &5、中国人连死都不怕,难道会怕困难吗? 6、谁能相信这是大自然的现实,而不是大胆的梦幻呢? 7、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 &&&& 8、难道你不用蜡烛就不行吗? &&&&&&&&&&&&&&&&&&&&&&&&&&&&&&&&&&&&&&&&&&&&&&&&&&&&&&&&&&&&&&&&&&&&&&& &&&& 七、& 照样子,写句子。 例:董存瑞坚决地说:&我去炸掉它。& 董存瑞坚决地说,他去炸掉它。 1、小红对妈妈说:&我要去上学了。& 2、列宁说:&我还要走那条危险的小路。& 3、李强认真地说:&星期天,我和我的哥哥去了广州。 4、凡卡在信中写道:&我没爹没娘,只有你一个亲人了。&
评论:(未激活和未注册用户评论需审核后才能显示!如需回复,请留下联系方式!)
文明上网,理智发言
&研修专题简介:
&&& &朗读和默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读,能帮助理解语义,能帮助再现情境,能帮助领悟内涵,能充实认知结构,能提高语言水平,能发展思维水平。但从教学第一线的实际情况看,首先,朗读教学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朗读在一堂课中所占的比重还相当轻,平均不足7分钟。其次,朗读教学质量低下,只是低层次的读响亮,读正确流利,缺乏对学生感情朗读的具体指导。第三,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语文测试中对朗读的检测很少甚至没有,同时,对学生朗读的检测、评价缺乏科学性,存在很大的随意性。第四,由于受教师朗读水平的影响,教学中,教师范读极少,朗读指导存在许多不当之处。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也曾指出:&书声琅琅应当成为一堂好课的首要特征。&由此可见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为了充分发挥朗读教学在提高学生语文素质方面的作用,本工作室提出&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研究&这一研修专题,旨在通过与广大教师学习、交流、研究、探讨,促进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发展。
子专题一:朗读兴趣的培养
&&&& 朗读训练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一项不容忽视的阅读基本功训练。朗读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巩固;有助于学生&披文人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然而,在小学语文学习过程中,却有不少学生对朗读缺少兴趣。因此,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朗读兴趣,已成为小学语文教改中众人瞩目的焦点。
子专题二:朗读方法与技巧
&&& 朗读是学生阅读的主要形式之一,也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基本训练。作为语文教师,要通过有效的朗读指导,提高学生的技巧,从而在朗读训练中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语感的形成,智力的发展,同时增强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
子专题三:朗读评价的艺术
&&& 朗读训练中的评价同其它教学评价一样,在讲究实用性的同时,更应追求艺术性。具有艺术性的评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评价效能,促进整个训练向纵深发展。
研修专题QQ群:&
江西教师网YY频道号:
在线交流时间:& 19:00&&22:00
研修专题讨论地址一:&
研修专题讨论地址二:
研修专题讨论地址三:(西门镜湖)
(西门镜湖)
(西门镜湖)
(西门镜湖)
(西门镜湖)
第三方登录:善財童子五十三參 白话图文 | 生死书
善財童子五十三參
迤邐山西岩下求 金剛寶石月輪秋
善財童子叮嚀語 卻問觀音哪路修
一切眾生離怖畏 百千異類等調柔
聞思修入三摩地 犬吠雞鳴卒未休
在佛教寺廟中,可看到觀世音菩薩像側立著一個天真活潑的可愛童子。
在大足寶頂石刻的《毗盧道場》窟內,石壁上也刻著童子。在重慶市羅漢寺的摩崖石刻普陀岩上,都列有童子。大足白塔內壁上雕刻有五十三幅圖案、每幅圖內有一個童子。
這些童子造像是誰呢?他就是我們要介紹的善財童子。
善財童子,出於佛教《大方廣華佛華嚴經》的入法界品。其經共八十卷,入法界品占二十卷。全品敘述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就是參拜五十三位善知識者,可見其重要性。為樹立人間佛教思想、本書就是依此而改寫的。
善財童子因家庭不幸,以一個孩子的好奇出發,經文殊師利童子的指引,明白了人生的道路,要發菩提心,造福人間,利樂有情。便以此為宗旨,不辭千辛萬苦,爬高山,飄大海,闖王宮,進民窟,上刀山,下火海,參拜了五十三位善知識者。
這五十三位善知識者,有廚師、設計師、小學教師、航海家、商人、音樂家、醫藥家、比丘、居士、外道、老人、小孩、男子、女子等。各行各業,各傳授一法門。因此善財童子,從思想、道德、技藝上捨己為人的鑒定思想,隨同觀世音菩薩,做造福人間,利樂有情的視野。他是觀世音的脅侍“聞聲救苦”的助手,所以像塑在觀世音菩薩像側邊。
善財童子因為他信心堅定,目標正確,為了學好本領,達到造福人間的目的。不怕擔風險,克服困難,刀山敢上,火海敢創。他既不為名利所動,也不為色情所誘,誠實,光明磊落,是一個堂堂正正的少年男子漢。
在九十年代的今天,人們的理想、追求,與兩千多年前固然不同。然而意識形態的美好,道德品質的崇高,應該是“一心為公,捨己為人‘這一個標準。不然就變成“爾虞我詐”,“瞞心昧己”的世界,那就加速了人類的自身毀滅。所以善財童子的高尚品德,美好情操,是應該為當代人們所欣賞。是否如斯,讀者共識。不當之處,有識諸君共正之。
本書在寫作和出版過程中得到寶頂山聖壽寺萬全老比丘,重慶市法政律師事務所彭子珍律師,重慶彭智英居士、龔正芬居士、陳正玉居士、王正清居士、丁正素居士、萬正壽居士、胡智權居士的支持,真乃功德無量也。
寶頂山聖壽寺釋修凡
一九九二年七月
一直想看到《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的全文,始終未能如願,一次,替續明法師搬家,突然發現了這本夢寐以求的書,續明法師見我歡喜當即就贈予我,讀後受益匪淺,遂發心將此書文字全部列印出來,上傳到佛學網站上,以便讓更多的人能夠看到這本淺顯易懂的善書。在此,我感謝續明法師的慈悲,並希望這些文字能夠早日在網上流通,讓更多的人看到,讀到。
第一回 拜眾童子
據傳,在很多年以前,有個地方名福城,城中有一個長者,年近半百,膝下無子,家境貧寒,日子難度,感其命苦。他聽說釋迦牟尼佛已成正覺,正在釋多林與諸菩薩說法,便跑到佛前,投地就拜,放聲大哭道:“佛陀啊,不知我前世造了什麼惡孽?使我如今苦難,您老人家能拔濟眾生苦難,請與我解脫吧?……”。
佛陀睜開慧眼看了,道:“善哉來者,苦樂同道,去來無差。緣聚則生,緣散則滅。風吹雲散,又一重天。”
老者想問明白,可是佛陀再也不說話了。老倆口只得回家,一路上揣摸不透佛陀的話意,顛顛跛跛地走進屋裡。
不知怎的,老者回家感到心情舒暢,無所顧慮,雖然加重窮困,也不再為此苦惱。
一天夜裡,老倆口睡得正香甜,忽然滿屋金光燦爛,香氣撲鼻。老倆口起來一看,地上裂開了大門,放出七寶金光。正想看個明白,但刹時一片漆黑。老倆口起床開門,見門前院中聳立著一座莊嚴雄偉的七寶樓閣,金碧輝煌,飛簷鬥閣,八面玲瓏。不知是從何處飛來的?老倆口爬上樓去,四面觀望,雲霞縹緲,群山起伏,好不喜人。正歡喜之際,女伴突然昏倒,腹中微動異常,感其噁心於途,知其身懷六甲。
十月臨盆,娃娃下地。天上忽然一聲巨響,霞光萬道,地下湧出眾寶。金、銀、琉璃、硨磲、玻璃、珍珠、瑪瑙、遍地皆是。頓時成了寶的地、寶的屋、寶的世界。還有各種香、衣、財物,充滿庫藏。凡所應有,無所不具。老倆口喜不勝喜。因此,給這孩兒取了一個有趣的名字,叫他善財。
誰知,不久,這閣樓突然不見了,只留下了財寶。老倆口不愁吃穿,日子過的舒心,精心撫養孩兒不在話下。
老倆口很善良,把金銀財寶施捨救濟窮人,時間長了,錢財佈施完了,善財一家又過著十分貧苦的日子。
善財漸漸長大至八歲,勤奮好學,聰明過人,讀了很多書,且又性格溫柔,人們都誇他是個好孩子。可是家中無米下鍋,百姓都過著貧窮的日子,連借都借不到。父母為了孩子活命,有點吃的都給孩子吃了,自己餓得患了腫病,離開了人世。善財更苦了,但他不知這是什麼道理,想要尋求解脫眾生苦難的辦法,能過上美好的生活。
一天,善財在家門玩耍,看見一個約摸十五、六歲的童子,騎在一頭青獅背上,隨後跟著若干童男童女,穿戴整潔,歡喜活躍,浩浩蕩蕩好不威風。善財看得高興,又覺得奇怪,上前拜道:“你們日子過得美好,怎麼不管眾生苦難,怎樣才能解脫眾生困難?”可是那些童男童女,誰也不理他。善財又去禮拜詢問,還是如此。善財想不通這是什麼道理,為什麼有的人窮,有的人富,只得呆呆地望著那一行人走遠了,便傷心地哭起來。哭了一會兒,忽然心中一亮,自言自語道:“我明天一定要去找到他們,尋求怎樣解脫眾生苦難的道理。”
第二回 拜文殊師利
原來,文殊師利與諸大菩薩、聲聞大眾,在逝多林聽毗盧如來演說妙法。毗盧如來看見南方眾生根基已熟,需派有高尚德行的菩薩去化度。他的慧眼掃視著全場,選中了多才善辯、具足大智慧的文殊師利童子,命他率眾南行。文殊師利知道有些聲望高的大比丘不服。於是現出神變,身高入法界,身大遍滿虛空。聲聞緣覺不敢正視,眾菩薩也甘拜下風。金剛藏菩薩大加讚揚道:“文殊師利童子堪當此任。”
文殊師利帶領五百童男、五百童女,還有天龍八部隨從護法。離開逝多林去到福城,住在大塔廟。此廟乃歷劫菩薩說法之處。大家都知這是福地,平常都有一些眾生,在此了悟真理。尤其是有根器的人聚會此廟,研討莊嚴國土利樂有情的大事。平時也有菩薩來顯化指點。這次文殊師利童子到來,更滿足了各類眾生的願望。因為文殊師利這個名字,在各類有情中如雷貫耳都不以童子相看,而尊稱“菩薩”。同時他的確是已經登了十地的大菩薩。
文殊師利來到大塔廟的第三天,正同五百童男和五百童女研究如何化度眾生?自他兩利,達到莊嚴國土利樂有情的目的。
正談得熱火朝天的時候,忽然闖進來一個少年。這人正是善財童子。善財童子因看見文殊師利的童子行列,都沒有要他入列,晚上哭了一夜。
第二天早晨,善財穿上最好的衣服,來到大塔廟尋找文殊師利一行人。守門金剛哪裡肯放他進去,但善財童子憑著自己的福報,身上散射出金銀七寶的光芒。守門金剛還來不及分辨是非,善財童子已經進入廟內。
善財來到場內,眾童男童女見來了一個衣冠華麗的公子,感到很不順眼,紛紛喝道:“你來幹什麼?……”
善財道:“我看到很多人都同我一樣沒有飯吃,怎樣才能解脫這種苦難呢?……”
一個童子道:“你闊少爺還沒飯吃嗎?”
善財童子有口難辨,足足說了半個時辰,也跪了半個時辰,善財說不清楚,眾童子也說不出解脫難苦的道理。文殊師利童子睜開慧眼,將善財的前因後果都瞭解得很清楚。見善財生得眉清目秀,鼻正口方,有三十二相的雛形。雖具足善根福報,但缺乏智慧,需要一個千錘百煉的過程,便滿滿地開口說道:“善男子,你先到南方勝樂國去,那裡有個妙峰山,山上有個大善知識,命德雲比丘。你去參拜他,按他說的辦,會如你願的。”
善財說:“我父母雙亡,無家可歸,求你們搭救我,我要同你們一道去。”
文殊師利正色相告道:“我們不會收你,你一定要去南方勝樂國,他會指引你解脫苦難的道路。”
善財無法,只得硬著頭皮離開大塔廟,見門側立一碑,碑上刻著字,曰:
山林還又入林中,便是娑羅佛廟東。
師子頻申芳草綠,象王回顧落花紅。
六千乞士十心滿,五百高人一信通。
尊重吾師向南去,百城煙雨渺無窮。
善財讀罷,心裡豁然開朗,無所顧慮,徑直往南走去。
第三回 拜德雲比丘
善財離開大塔廟,不分日日夜夜,走了若干平地,翻過無數高山,來到勝樂國界。
勝樂國,若顧名思義,應是樂中之樂。其實不然,那山,如利劍高插雲霄;那水,嘩啦啦奔騰咆哮;那人,一個個丹眉杏眼;那地,赤灼灼如火焚燒。看不見綠油油的田野,聽不見鶯歌燕語,嗅不到稻麥禾香。善財走著走著,汗流浹背,口乾舌燥,十分難受。想起那柳暗花明人流擁擠的福城故鄉,不免掉下幾滴熱淚。但是想到文殊師利童子的教誨:“按德雲比丘說的去辦,就能解脫眾生苦難。”又想到那石碑上刻的“尊重吾師向南去,百城煙雨渺無窮”。他們對我那麼尊重,寄託那麼大的期望。我已發菩提心,雖然前去的路途還遠,遇事還多。但是為了淨化世間,利樂有情,應該精進勇猛地向南行。這才開始,怎能退縮呢?於是打起精神,鼓足勇氣,問過好多好多的人,走過好多好多坎坷不平的路,忍受了好多腰酸腿疼的苦,才來到了妙峰山下。看到那巍峨雄偉的山,峰插雲霄,懸岩絕壁,要想攀登,談何容易?比上青天還難。
善財並非等閒之輩,他已發菩提心,要加入文殊師利的行列,有捨己為人,淨化人間的雄心。一步步往上爬,到處尋找,哪裡有德雲比丘的蹤跡呢?連房子也沒有,更沒有一個人。可是他並不灰心,爬懸岩,過澗溪,竟找了七日七夜。最後在一個石壁上發現一首墨蹟未乾的詩。曰:
德雲常在妙高峰,行繞山頭無定蹤。
七日既雲尋不見,一朝何故卻相逢。
發心住處師緣合,普見門中佛境容。
回首夕陽坡下望,白雲青帳萬千重。
善財讀罷,心生歡喜,德雲比丘定在眼前。他四處張望,不見人影。又穿石洞,爬懸岩,東走西串,還是沒有人影。他想:“這詩墨蹟未乾,他又藏在哪裡呢?”但他還是不灰心,不休息,繼續尋找。凡是可以容人的地方都看過,還是沒有人。善財累了,想在石上歇一會。可是看看日落西山,天色已晚。又想到詩上說的“德雲常在妙高峰,行繞山頭無定蹤”,但沒有蹤跡,怎能找到呢?善財埋頭尋思,不得其解。抬頭一望,對面山頂上卻站著一個人。善財急忙跨過小溪,爬上山頭,上前虔誠頂禮說道:“善知識,我已發菩提心,決心作造福人間的事,首先解除眾生苦難,文殊師利教導我前來請教,願慈悲憐憫開示於我。”
德雲比丘並不看他,兩眼平視前方,話音祥和地答道:“善哉!來者。我在這山頂住了四百萬年,聽說哪裡有佛出世我就去禮拜。哪裡有善知識我就去參拜請教。不管路有多遠,我都去參拜請教。若得到半句對人有益的話,我都牢記在心裡。參拜的善知識多,得到不同常人的快樂。善知識是我們的依止,是照亮的明燈,是航海的燈塔。沒有善知識的指導,如黑暗中賽跑,不掉進深淵,就落入苦海。因此我不知疲倦的到處參訪,幾百萬年如一日。我只有知道這些了。你已發菩提心,加入文殊師利行列,免除眾生苦難,還要從此南行到海門國,那裡有一個海雲比丘,他可以告訴你。”
德雲比丘說完不見了。善財想:“他幾百萬年如一日,都是參拜善知識。我才尋七日七夜,這算得了什麼呢?一定要像他那樣,只要有善知識,就不知疲倦去參訪。哪怕只有半句對人有益的話,也要銘記心中。”
眼看暮色已降,大地一片黑暗,善財就在石岩腳下過了一夜。
第二天一早,善財起來,看見南方一片綠色,大地變得朝氣蓬勃,氣象萬千,不象前幾日憔悴、沉寂。善財心情舒暢,急往南方還沒過進發。
第四回 拜海雲比丘
善財童子走入海門國界,看見天地之間有一條藍帶,忙跑去看。原來是波瀾壯闊的海洋,無邊無際。海裡飄著無數船隻,天上飛翔著美麗的海鷗。海灘上的人們,有垂釣的,捕魚的、結網的忙個不休。遠處,紅日慢慢升起,海洋朝霞鮮妍如畫。自然之美,令人陶醉。
善財一心參拜善知識者,沒有閒心欣賞這些美景。逢人便問海雲比丘的住處,沒有一個人知道。最後問到一個老者,他指著海邊的高山說:“那山頂石門處就是海雲比丘的住所。”
善財繞過小溪,跨過懸岩,到了山頂,看見兩個山峰斜倒相依,縫中現出一個天生的石門。
善財走到石門前,沒有看見海雲。走入石門內,也沒有看到海雲。善財高聲呼喊,也無人答應。哪裡去找海雲呢?善財想:海雲比丘一定在山頂上,於是抬頭看山頂,果然有一個人站在那裡,正在觀看大海。便爬上山頂,走到面前拜道:“大德長老,我已發菩提心,解脫眾生苦難,利樂有情造福人間,但不知怎樣做,怎樣行?前來參拜大德,願慈悲教我。”
海雲比丘告訴善財,我在這裡住了十二年,每天都在觀察大海。早上紅光一亮,太陽從海裡跳出來,大海紅得象火。刹時黃得象金,刹時藍得如靛,刹時明得象琉璃。時而波濤翻滾,時而明澈如鏡,真是變化萬千。
一個人的心,應該象海那樣寬廣,能包羅萬象。一個人的智慧,要象海那樣明澈如鏡。寬廣容得下巨大的龍宮、大魚、海鯨,藏得住無盡的珍寶、明珠、珊瑚、瑪瑙。明澈,能照見過往船隻和飛翔的海鷗。
海,既能幫助解除人們步行的艱難,也能供給人們美好的珍饈。海,容納百川而不增,太陽曝曬而不減。海,具足了大悲大慈的品德。
可是,它咆哮起來,能掃蕩群魔,剿殺凶頑,洗滌罪惡,消除孽障。
海雲比丘說:“我在這裡十二年都在學海,海就是我的明師,善友;海,是無量無邊,沒有窮盡的。”
善財問道:“學海對利樂有情,造福人間有什麼相同之處?”
海雲比丘說:“利樂有情淨化人間也只算是海水之一滴。沒有海的胸懷,沒有海的氣魄,沒有海的美德,又怎能利樂有情造福人間呢?”
善財又問:“海的美德應如何來成就?”
海雲比丘說:“這也不難。你的願力廣大,再往南方走六十由旬,在楞伽道邊海岸聚落裡,有個善住比丘,他可告訴你如何利樂有情,造福人間的事。”
善財沒有注意,被海雲比丘一把拉著縱身一跳,二人一同落入海中。
第五回 拜善住比丘
海雲比丘拉著善財的胳膊,跳入大海中。善財正在驚慌之際,定眼一看,自己卻站在岸邊,海雲比丘早已落入海裡。刹時,又浮出水面,身體長大,漸漸長得和海一樣大,與海融成一體,只見大海而不見海雲比丘。善財這才明白:學海的心胸,海的智慧,不是嘴上說而是要證入其境,心胸與智慧,海與人融成一體。
善財沿著海岸線繼續南行,一路想著海能容納百川而不增,太陽曝曬而不減。人的心胸如海,智慧如海。海,太偉大了。
善財走了非止一日,來到了楞伽道邊,走進了海岸聚落。四處詢問善住比丘的住處。人們說:“誰知他住在哪裡?他是神不知鬼不覺的在聚落出現。當你在危急的時候他就出現了。他有時是老者,有時是小孩;有時在水上跑,有時在空中飛。屋子關不住,牆壁阻不了;刀砍不傷,火燒不焚。都說他是一個無依無住的人,但沒有人說他是神。因為他做的是人的事而不是神的事。”
善財憂慮,怎樣找到這神通廣大無依無住的善住比丘呢?就在聚落裡東走西串。一天兩天過去了,三天四天也過去了,還是尋不著善住比丘的身影。
善財又想:佛與菩薩是真語者,實語者,不妄語者,總有一天會找到他,便繼續在聚落裡尋找。
早晨的陽光照在大地上,天空浮著彩霞,一片金紅色的世界分外迷人。善財照例在空地上站著,面對太陽,練習海雲比丘教給的運氣功能,眼觀鼻、鼻觀心,心如大海而無所住,萬念俱寂。就在這寂定的當兒,忽聞空中音樂悅耳,感人肺腑。往天空一看,在那五彩繽紛的雲霧中,一個人影縹緲由遠而近。仔細一看,是一個比丘,頭頂上有寶蓋幢幡覆罩,後面跟著天龍八部。善財忙下拜道:“大善知識者神通廣大。我已發菩提心,利樂有情,造福人間,解脫眾生的苦難,特來參拜大善知識!”
善住比丘往來行徑,比飛鳥還輕。看見善財,即降下雲頭,站在善財面前,慈祥地說道:“善哉來者,你既發菩提心又為何來訪我,我無甚德能。我是一個無依無住者。既無所依,也無所住,可是人們偏稱我為善住。因為我往來自由,無所阻礙,內心寂然,無所牽掛。在我慈悲濟世,利益有情時,一些罪孽眾生把我丟入火海、關進牢獄,對我毫無損傷。這是我以慈悲三昧,發出人們不能自覺觀照的本來面目。人們的錯覺認為我能變化表現精巧的幻術。我也因此使人興奮、快樂,忘記疲勞。要是你能如此,做到不被塵境所惑,也可以無依無住。
善住比丘說完,用手將善財童子的頭一摸,善財感覺得自己小得象螞蟻。再把善財頭頂一摸,又感到自己高入天空。善住比丘拉著善財的手,善財感到沒有什麼變化,與原來一樣。又問善財道:“你感覺到什麼?”善財回答:“昏昏然如履太空。”
善住比丘道:“仁者自有宿慧。我只知道這些,也算利樂有情的一滴水珠。你要學造福人間,再往前走,南方有個達裡鼻茶國,國內自在城中,有個名彌伽的人,他可以告訴你。”
善住比丘說完,轉身就不見了。善財童子已體驗到,內心寂然,不為客塵所染,無所依,無所住,與宇宙渾然一體,自由自在,能發出超出常人的威力,人們感到意識不到地幻覺。善財運用此功能,繼續往南行走。
第六回 拜彌伽
善財得到善住比丘的心心傳授,心無所住,意念寂靜,身根輕快,步行自在。沒多時辰來到達裡鼻茶國,尋找自在城。
自在城,依山傍水,滑溜成蔭。亭臺樓閣朱門彩繪。道路寬廣,車水馬龍,好一個欣欣向榮的歡樂世界。奇怪的是天空飛鳥成群,自在飛鳴;道路上人畜牛馬,往來自由,互不相礙。
善財進城,行人擁擠,畜獸成群,噓噓嚷嚷,好不熱鬧。善財穿街過巷,來到市中心的廣場上。廣場人獸混雜,擠擠鬧鬧,互不相侵。天空飛鳥上下,嘰嘰喳喳,也不畏懼。廣場之中高搭寶座,座上坐著一個中年書生,頭戴方巾,身穿藍褂,文雅端莊,靜聽眾人發問。他不慌不忙地用各種語言解答,無不歡喜而去。
善財想:這一定是彌伽,便站著觀看。先聽不懂,後才慢慢地理解到其中的奧秘。
一隻烏鴉喳喳怪叫,因為被貓頭鷹強佔了它的窩。彌伽說:“貓頭鷹勤於捕捉害鼠,沒有時間照顧自己,你長於造窩,這一鳥窩作為對貓頭鷹的供養,另造一個吧。”烏鴉沒有異言,歡喜而去。
一隻山鼠吱吱大叫,說蟒蛇吞食了它的孩子,彌伽說:“你的孩子損人利己,偷盜別類的血汗,不聽勸阻,是應遭受到懲罰。”山鼠聽罷,吱吱地跑了。
善財看了一陣,上前倒身下拜道:“大善知識,我已發菩提心,要利樂有情造福人間。特來參拜大善知識,望慈悲教我。”
彌伽見此人年輕有為,氣度不凡,想到此人必有來歷,不可等閒視之。即下座扶起善財道:“我沒有什麼本領,只會用我的嘴給人方便,因為語言是互傳心靈的最好工具。語言能給人快樂,也能給人痛苦;能使人幸福,也能致人於死地;能導致苦惱眾生免除災難,也能使幸福的人墮入火坑;能因嘴而增長智慧,廣種福田,更能因嘴而墮三惡道入無間地獄。我懂得天語、人語、鳥語、獸語。用這些語言來廣作佈施,消除眾生苦惱。”善財說:“這也算解脫眾生苦惱啊!”彌伽道:“是。這也是在利樂有情,造福人間路上的一粒沙子。你的願力大,已發菩提心,請往南方住林聚落去,那裡有一個名叫解脫的長者,也可以告訴你淨化人間、利樂有情的道理和具體行動。”
彌伽說完,又對四面八方的來者,無論人畜,都一一解答,無有稍閑。
善財不便再請教,告辭而別。
善財離開廣場,覺得耳根聰利,能聽懂空中飛翔的鳥語和街上往來行走的畜語,也能用它們語言同它們交談。
善財滿心歡喜,出了城門,直往南方去拜訪解脫長者。
第七回 拜解脫長者
善財出了自在城,離開達裡鼻茶國,朝餐露宿,風風雨雨,山山水水,走了一程又一程,過了無數人家,看了山水風光,一直徑行十二個月,才找到住林聚落。這十二個月,過了春夏秋冬,經過寒、暖、溫、熱,有說不盡的辛酸,道不完的苦處。受過無數次艱辛,遭到無數番折騰。但是他心無所住,意無所念,一身輕安,於善知識起慈父想,求善知識勿生疲懈!見善知識勿生厭足,有著菩提雄心,十二個月如一日,到達竹林聚落,拜見解脫長者。
解脫長者坐于室中,身方光明。這室雖不大,但氣象萬千,容納三千大千世界。就在解脫長者的光明中,有過去諸佛及賢劫千佛的八相成道,入胎、住胎、下生、出家、苦行、成道、說法。諸菩薩的發願,行道;諸羅漢的靜坐、遊戲;諸天人的福德,龍王的護法,金剛的降魔,無不一清二楚現於市內。
善財走入室中,覺得已入清淨法界,清香繞鼻,祥光悅目。
在解脫長者的左手心放出的光明中,看到東方藥師如來,從發十二大願,入胎、住胎、出胎、成正覺。住淨琉璃世界,為諸眾生解脫苦難,現生受益。在解脫長者的右手心放出的光明中,看到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為法藏比丘時,所發四十八願,最後成就眾生。在極樂國土,與觀世音和大勢至菩薩,駕著慈航,接引眾生到菩提彼岸。胸前放出的光中看到北方成就如來,頭頂放出的光中看到當今毗盧如來,無不八相具足,得證菩提。
再看各個如來的因地本生,手臂光中有扶老攜幼的青年,肩肘光中有含食供母的飛鳥,膝間光中有跪飲母乳的畜生,手腕光中有捨身救人的善士,腰間光中有忍辱負重、隔截身體的菩薩,腳上光中有林下坐禪靜修苦行的大士。
在解脫長者的光明普照之下,千變萬化,無一莫非善巧因緣,化度眾生深感人心。無一不是宣講大法,解脫眾生苦難,使你悟入無生。一一世界,一一國土,一一善行,既融於一室,也融於一毛孔。這些都是解脫長者的普光照耀顯現普度眾生,造福人間的威力。
解脫長者默然無言,跏趺端坐,心入禪定,慧放金光,功德被於大千。善財上前參拜道:“長者,我已發菩提心,利樂有情,造福人間,前來參拜大善知識,惟願慈悲教我。”
長者無言,端然正坐,光明收藏,室內一片黑暗,什麼也不看見。善財感到驚訝,為什麼我以說話光明就沒有了?重白言:“長者,我已發菩提心,造福人間,利樂有情,惟願慈悲教我。”
長者仍不發言,室內更加空寂,黑暗,任何事物也不見。這種景象,使人難以忍受。善財更虔誠地哀求道:“文殊師利指引我親近善知識者,於善知識起慈父想,原善知識有意教我。”長者頭上突然放出白光,現出金色大字:“南閻浮提畔、摩利伽羅國,海幢比丘”十四個字。室內變成一片碧綠,長者不見了。善財只得退出室外,想到:“跋涉十二個月,經無數風霜雨雪,竟是曇花一現,未得片言。”不注意跌了一跤,豁然悟到,無言之教,比有言更好、更實際,感受更深,受益更大。又信心百倍,繼續南行。
第八回 拜海幢比丘
善財童子繼續南行,渴則飲,饑則食,來到閻浮提畔摩利聚落。尋覓海幢比丘,乃至七日,在一個路旁尋著海幢比丘,跏趺坐於寶幢座上,入無量三昧,端然不動。下有百千居士大眾圍繞,在圍繞居士大眾之中,也各現神通,向海幢鮮香花纓絡諸莊嚴具。海幢為其宣說大法,解釋疑難。
一位長者問道:“我兒不孝,為何不遭天劈?定是上天無眼。”
海幢說:“孩子遭劈誰來侍奉你?你又依靠誰?只因你從前不孝父母,現生果報絲毫不差。”
青年人問:“車子為什麼跑不快?”
海幢答道:“跑得快的是大乘,小乘是跑不快的,不注意還要翻車。”
孩子們紛紛問:“肚子為何疼?”
海幢答道:“佛觀一缽水,有八萬四千蟲,需煮沸後才能飲喝。”
如是所有圍繞眾人,一一說出自己的疑問,海幢一一解答。一個老者忽然問道:“我的家道很不順暢,子不孝,妻不賢,難以度過晚年。而且狗亂叫,輯亂啼,皆是凶兆,如何是好:”
海幢身放白光,光中顯出五趣,有極端享樂的天人,苦樂相間的人,不得自由的牲畜,頭小肚大的惡鬼,受種種苦的地獄。刹時又不見了,光亦不明。海幢道:“見聞如幻化,三界若空花。你不要只為自己利益著想,應該多想一點他人為人們大眾做點好事吧!”
一個頭戴朝冠,身穿朝服的仕者大夫,執笏(hu)作禮而問:“治民以道,民反惡之,何也?”
海幢比丘答道:“治民之道,應順民之心,養民之性。民既惡之,當審其道也。”這大夫頓開茅塞,滿心歡喜,讚歎道:“賢者比丘,濟人明政,開我茅塞,暖我之心。”
海幢此時已入不思憶三昧:頭頂放光現十方佛,齒間放光現諸菩薩,印堂放光照諸眾生,眉間放光現諸羅漢。這些佛、菩薩、羅漢、同口宣講如來法義:“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猶如求兔角”。說完胸前放光,現諸勞苦大眾。海幢說:“諸佛皆在人間成佛,修菩薩行應不舍人間。人間安樂才能培植善根,才是成佛正因。謹記謹記!”
此時海幢已出普莊嚴三昧,微睜法眼。善財趁此良機,急忙趨前頂禮,合掌說道:“大善知識,我已發菩提心,行普賢行。但不知如何淨化世間?如何利樂有情?願慈悲教我。”
海幢比丘說:“比丘清心寡欲,志在發菩提心,菩薩之行,何可一言以盡之?我為一切眾生,消除疑難煩惱。只是淨化人間的一粒微塵。”善財道:“怎樣才是菩薩大行呢?”比丘道:“你善根深厚,聰明智慧,能為諸佛菩薩之所護念,如何修菩薩大行,你往南方海潮的地方行,有個普莊嚴園,那裡有一個名修舍的婦女,她可以告訴你如何修菩薩大行。”
善財尊重海幢比丘的博學多聞,遵從他的教導,右繞三匝,辭別頂禮而去。
第九回 拜休舍優婆夷
善財辭別海幢比丘,非止一日到海潮處。見一園林,青枝綠葉,花果滿山,香氣撲鼻。一排排的闊葉樹、針葉樹、整齊交叉,錯綜美觀。各色鳥類往來飛鳴,其音悅耳。各處花台、園圃,散發出馥鬱的芳香。池中蓮花盛開,遊魚嬉戲,水清見底。假山秀麗,翠竹濃郁。亭臺樓閣。擠滿雙雙男女老少。善財尋幽而入,在一幢大樓閣處,見一個中年婦女,衣著樸素大方,為人們解說園林藝術,花木栽培、珍禽飼養、異獸馴養。善財一見,知道是休舍優婆夷,忙上前施禮。
善財道:“聖者,我已發菩提心,利樂有情,造福人間,但不知如何行?前來參拜,敬望聖者慈悲教我。”
休舍優婆夷觀此童子眉清目秀,品貌端正。年雖少而願力大,上前攜起道:“善哉,我一生只知道培植園林,栽植無數青蔥的林樹,飼養無數的珍奇異獸,培育出眾多的奇花異草。我找到每一花、每一草、每一樹、每一禽、每一隻獸的特性,順其自然而撫育。因此有四時不凋之花,有百年常青之樹,飛鳴不息之鳥,奇行異狀之獸,供無數來人欣賞。上至諸佛菩薩,中至天人羅漢,下至苦惱眾生,無不來此解憂息煩。進了我的園林,心情舒暢,惡念具息,善根增長。不但解除疲勞,而且消除煩惱。身心清淨,智慧增長。所以眾人讚歎,國王嘉獎,取名普莊嚴園。”
善財問道:“這些鳥獸已墮畜生道,苦惱非常。你將它們供娛樂。難道你不悲憫它們嗎?”
休舍道:“畜生道雖苦惱,但它們在這裡常聞佛法,演唱梵音。”
善財已在彌伽處學會鳥獸語,仔細聽來唱的是梵音,演的是緣起性空無我,鳴的是勤修三學(戒、定、慧)之詞。善財想:“真是了不起!”
善財再聽異獸的吼叫,全叫的求無上智發菩提心。
善財走到獅象群中,獅象都來搖尾親善他。
再看那花開的是福壽雙輝,那些樹長的四時常青。野草長的是清淨常樂。假山顯得空谷幽深。善財看不盡,聽不完。優婆夷一一告之。優婆夷說:“不管飛禽、走獸、遊魚、它們都是有情。有情就是心識,它的心識和人的心識一樣,具有同樣識別,了知;蘊藏,感受的作用。能將你的心與它們心心相應。互為感受,你就能理解它。既能理解,就能馴養調服。花草林樹雖是無情,無心識感受。但對大自然有應乎自然的性能,它們也有各自的適宜環境。如適應冬天的作物,不在其他時節去下種。這些都要理解它,它才能適應你。我只知道園林,它能適應我,我也能適應它。”善財道:“怎樣才能證悟這一適應呢?”優婆夷道:“請到南方那羅素國去,那裡有個毗目瞿沙仙人,他可以告訴你。”善財感慨不已,辭別優婆夷,又往南行去。
第十回 拜毗目瞿沙
善財來到那羅素國,打聽毗目瞿沙,競無一人知道。那羅素國那麼大,要找到其中一個不知住處的人,真如大海裡撈針,談何容易。可是善財已經在休舍優婆夷處,學得與事物心心相應的法術,一心憶念毗目瞿沙,感得毗目瞿沙的相應。雖是東走西串,不知不覺漸漸與毗目瞿沙靠近。
晴朗的天空藍得象海,太陽照射在行路人的身上,猶如熱火焚燒。善財走了半天,汗流浹背,口乾舌燥,難以煎熬,在一棵大樹下坐了歇氣,神志疲勞,昏昏欲睡。忽然被一道聲音把他驚醒。原來是一老者,挑了一擔安摩羅果叫賣。善財買了一個,還未入口感到清香撲鼻。放入口中,甜嫩適口,與原來吃過的味道高出幾倍,便問道:“你這果子是怎麼種的,如此味美?”
老者道:“這是有名的種果仙人毗目瞿沙種的,你能夠吃到他的安摩羅果,真算是有福氣!” 善財聽了好不歡喜,急忙問道:“毗目瞿沙住在哪裡?” 老者道:“向東行十裡,再往南走三裡,看到一片大樹林的果園便是。”
善財此時不知熱,也不怕累,急忙起身往東行了一陣,在一個岔路口往南拐。又行了一陣,仍不見樹林。一問,才知自己心急,分早了路。再回頭走了幾裡路,在另一個三岔路口往南行。走不多時,前面就是樹林叢叢。直奔林內,陣陣果香使人陶醉。看樹林:枝枝相蓋,葉葉常青;看樹上:掛滿紅、綠、黃、橙各色鮮果,真令人口饞。善財在林中轉來轉去,不見一個人影。善財感到奇怪,這麼好的果園無人看管,也不怕別人偷吃,也許仙人神通廣大,無人敢冒失。
忽聽得樹林深處有人語聲。善財尋聲走去,樹下寶座之上坐著一人,身穿青便衣,頭戴青色方巾,美髯長鬢,仙風道骨,和藹可親。善財擠在人群中,聽了一陣。講的都是果樹育苗、栽培、嫁接、果樹整枝等各項技藝。
善財即上前施禮道:“聖者仙翁,我已發菩提心,利樂有情造福人間,但不知如何行?前來參拜,望聖者慈悲教誨。”仙人一看對眾人說:“這童子並非常人,年幼志氣高,人小願力大,早發菩提心,將必成正果也。”說完繼續講各種果樹的特性,說得津津有味,並不理會善財。善財具有求善知識的好學熱情,也不在乎,洗耳恭聽善知識明師講述。仙人對善財說:“善男子,你不遠千里而來,我沒有什麼傳你。我一生只陶醉於果樹生涯,人稱我為仙人。因為吃了我的果子,能消除一百零八種煩惱,解脫八十八結使。不但身心清淨,而且善根增長。因為我一生因緣都在果樹上。這是菩提妙因,結涅盤妙果。”
仙人隨手摘了幾個果子給善財道:“這果子只給你品嘗,嘗過了才知道妙用。我這一點也微不足道。造福人間的事,你到南方伊妙那聚落勝熱婆羅門那裡去,他會告訴你如何行的。”
善財接過果子,正施禮作謝,忽然眼前一黑,什麼也看不見。當他清醒過來時,自己已在草地上,果園卻不見了。只覺是一種幻覺感,又繼續往南行。
第十一回 拜勝熱婆羅門
善財離開那羅素國,走到離伊沙那聚落不遠,看見熊熊大火,火焰沖天,聚落在火焰之中。一個人在火焰中竄來竄去。善財“呀”了一聲,說:“不好了,聚落失火了。”跑步前去撲滅。走近一看,房屋並未燃燒。
那人見善財看得仔細,跳出火焰問道:“童子從何來有甚事?”
善財急忙上前施禮道:“我已發菩提心,利樂有情,造福人間。但不知如何行?特來參拜善知識者,願聖者慈悲教誨於我。”
那人說:“這很好,隨我來吧!”
善財隨同那人走到聚落旁,見豎著一排排無數尖刀。那人一躍登上,在刀尖上跳來跳去,翻筋斗、豎倒立,往來自如而不傷其身。
善財想,莫非遇到魔鬼了?停步不前。那人大呼:“快來吧,這就是你學會捨己為人的好地方。”
善財不敢上去,只是膽戰心驚,回頭欲跑。剛一調頭,背後火焰又起。往左走,有夜叉執刀攔著。往右走,有餓鬼張開血盆大嘴。善財嚇得一身麻木,叫道:“我命休矣!”
那人卻道:“隨我來吧,這是你唯一的好去處。”
善財驚慌不已,又想鎮靜下來,可是始終不能萬緣放下,只有垂首待斃。
頃刻間,忽聽空中百千音樂齊鳴,樂聲雅韻,有人歌唱道:
童子尋求勝熱公,門前別露一家風。刀山火聚方燈跳,頓悟圓明色是空。
唱罷道:“善財勿驚,此善知識者實難相遇,將為你解除煩惱。”
善財戰戰兢兢,望空拜謝。又向那人作禮道:“聖者,祈慈悲教誨。”
那人喝道:“還不上來,等待何時?”
善財鼓起勇氣,一躍登上刀上,刀尖觸及湧泉。奇怪,刀尖不但沒有傷肉,而且感到四肢輕鬆,身心舒暢。善財頓時萬念俱寂。隨著那人跳躍翻騰,有說不盡的快樂。那人不是別人,正是善財要參拜的勝熱婆羅門。
勝熱婆羅門大吼一聲:“快下火海!”
善財此時心情沉著,無有雜念。隨著勝熱,跳進猛火焰焰的火坑,感覺不是炙熱,而是遍身清涼,煩惱盡息。二人在火坑中,來回徑走,穿梭而行。左轉右繞,越走越感到舒暢,越走越感到怡悅,有說不出的快樂。二人行走多時,才跳出火坑。
善財出了火坑,這種愉悅,不可言喻,默然享受。
婆羅門對善財說道:“尋訪名師,參拜善知識者,要刀山敢上,火海敢闖啊!”
善財拜謝教誨。勝熱又說道:“再往南去有個獅子奮迅城,城中有個慈航童女,她可以告訴你淨化世間,造福人間的善行。”
善財向勝熱婆羅門右繞三匝,勝熱又吩咐道:“淨化人間的路上,要刀山敢上火海敢闖啊!”
善財身根輕鬆,心裡涼爽,一絲不掛,暖融融,喜洋洋,如嬰兒之未孩,這才是脫胎換骨,另換了一個人,邊走邊想:“上刀山,撲火海,鍛煉凡胎,這才是熔化凡情的大熔爐!”
想到這一場鍛煉凡胎的刀山火海場面,暗地流了一把冷汗。只得辭別勝熱,又往南行去。
第十二回 拜慈航童女
善財離別勝熱,雖然心情舒暢,但未忘那上刀山下火海的緊張場面。再想要去獅子奮迅城,可慈航童女是善,是惡呢?不能揣測。但他求善知識的心切,也顧不得考慮那麼多,要去闖一闖。朝餐夜宿,不數日,來到獅子奮迅城。
慈航童女並不難找,因為她是獅子幢王的公主。善財擔心警戒森嚴的王宮,不知進得去否?
善財走到王宮門口,卻沒有一個衛士,又看見眾多男女老少,都自由自在地湧進王宮去,便問一個老者道:“老人家,這麼多人進王宮去做什麼呢?”
老人笑道:“看慈航童女的莊嚴藏唄。”
善財又問:“什麼莊嚴藏那麼好看?”
老人答道:“可好看哩,裡面有各種戲法,變換無窮,美極了!”
善財隨同眾人走進王宮,見慈航童女坐於獅子寶座之上,五百童女圍繞。無數香花纓絡,裝飾其身,裝飾其宮。真是萬紫千紅的氣象,別有一重天地。
宮殿並不大,男女老幼如潮水般湧進,足足有一個時辰,可是看殿內人並不多,也不擁擠。善財好生奇怪。
善財走到慈航童女座前,施禮道:“好公主,我已發菩提心,利樂有情造福人間。可不知道如何行?前來參拜各師,願慈悲教我。”
慈航命侍女扶起善財道:“我知道你來得很遠。請坐吧!”侍女端來一張椅子放在善財的身邊。
善財不敢就坐,站著答道:“我住北方福城,走了一年多才到這裡。”
慈航見善財不敢就坐,起身拉著善財的手說道:“我沒有什麼可教你,你看看我這宮殿吧。”
善財隨著慈航慢慢細看:那殿內壁、柱、鏡、各莊嚴具中,現各種歌舞、戲劇、故事、曲藝,五光十色,表演精彩,令人陶然欲醉。善財一邊細看,一邊不由自禁的模仿。作各種不同的表演,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歌詠之,演奏之,早已忘乎其形飄飄然如履太空,入於三千大千世界之內。親觀佛陀說法,菩薩行善,羅漢修持。善財一一禮拜,忙得不休,慢慢心一境性,不知所以。清醒過來,自己卻倒在慈航童女懷裡,感到滿面羞愧。
慈航滿不在乎的口啟朱唇對善財說:“我處在王宮,文武百官,勤勞庶民與我沒有分別。我用這些戲法、幻境、調諧他們的身心,消除他們的煩惱和疲倦,使他們心情愉快,為眾人造福田。”
善財被慈航那嬌嫩的聲音,柔軟的胸懷,嫋娜的身材,親切的感情,似乎有點弄得神魂顛倒。可是那赤誠堅貞的語言,不會令人起癡心念。善財也不是善動情欲的凡夫,真誠地讚歎道:“人生如幻,戲法虛構,能去諸惱,此亦是真。”
慈航道:“我這點微不足道,要知造福人間,利樂有情的事,請到南方三眼國,那裡有個善見比丘,他可以告訴你怎麼辦。”
善財還想再請教,可是慈航已經送客,人流已經向外流動,眾人將善財擁出了王宮。
第十三回 拜善見比丘
善財離開獅子奮迅城,來到三眼國,打聽善見比丘住處,沒有下落,只得向國中走去。翻過高山,穿過樹林。進了樹林看見一個年近二十的比丘,身體魁梧,妙像莊嚴,獨自在林中散步,緩慢前行。頭頂響著音樂,四方散發著芳香。
善財一看,此人並非等閒之輩,以參拜善知識的殊勝心,上前施禮道:“聖者,我已發菩提心,不知如何行菩薩行,敬望慈悲教我。”
那比丘兩眼直視前方,不看善財,也不停腳,邊走邊道:“我年紀輕,沒什麼可教你的。”
善財深記德雲比丘的教導,見善知識作慈父想,不因傲慢而退卻,便追上前去哀求道:“願大善知識慈悲教我。”
比丘仍不回頭,不答話,仍直往前走去。
善財又追上去,比丘還是往前走,說:“我沒什麼可傳的。”
善財想了個辦法,顯動法力,用學得的鳥語說:“師父,別跌下陷坑。”
比丘慈祥地道:“人作鳥語,大不應該。”
善財見比丘既明鳥語,而且知道是他說的,更加敬佩,但還要戲他一下,作弄他的傲慢勁,用獅子語吼:“我肚子饑餓了,可要飽食一餐。”
比丘沒有理會,善財只有守住心田,將自己與比丘融為一體,趕上前去與比丘並行,道:“大善知識,我已發菩提心,就是不知如何行?請大善知識慈悲哀湣教誨。”
比丘道:“你不知如何行,就跟著我來吧!”善財靠近比丘,比丘手摸善財頂,又拍善財肩,慈祥地說道:“人稱我為善見,因為我能看清極小極小的微塵,也能看到三千大千世界。我能看到過去的作業,也能看到現生應受的果報。我看到你在各處參訪,也看到你來我這裡找我。這些都是我徑行中修行得來的。當初我只知道每走一步,心與氣相通,氣與步相連,心、氣、步化為一體。因此我行過平原,跨過小溪,爬上高山攀登絕壁,都是一樣沒有區別。我沒有急喘,沒有勞累,沒有疲倦。現在我已經於三十八恒河沙數佛所修諸梵行,能在經行中持無量義陀羅尼,能於經行中供恒河沙佛莊嚴具,能於經行中見恒河沙佛妙相莊嚴。我得此菩薩隨順燈解脫門,能破一切障,拔一切苦。所以我晝夜經行,得心自在,得法自在,無所依附。”
善財見比丘說個沒完,但已深深感染到行走的功能,調皮似地說道:“我也是天天行,怎麼沒有行得自在呢?”
比丘道:“你一行一年多,沒有遭到惡緣襲擊,還不自在嗎?”善財道:“自在有什麼用?怎樣才能解脫眾生的苦難呀!”比丘道:“你要解脫眾生苦難,請到南方名聞國,那裡有個自在主童子,他在河堵中,可以告訴你如何自在。”
善財聽比丘說完繼續前行,還想追上去請教,可是越追越遠。跟追不上了。只得舍了善見再向南行。
第十四回 拜自在主童子
善財沒有想到這走路也有學問,也是修行菩薩道的方法。用善見比丘走路的方法,心、氣、步調諧,融為一體,安靜、平穩、不經多日,就來到名聞國界,沿著河流上行。見一河堵,聚有眾多兒童聚集嘻戲。便上前問道:“自在主童子在這裡嗎?”
一個女孩答道:“你往下河走便知自在主的住處。”
善財謝了童女。往下河沿岸走去。不多時刻來到下河堵。又見眾多童男童女。約有十千。圍著自在主童子嘻戲,聚沙為樂。善財本想上前,見都是些小娃娃,覺得有點面羞,站在一旁觀看,可又回憶德雲比丘的教導,善見比丘既指導我來,總有一定好處,便上前施禮道:“善知識,我已發菩提心,;利樂有情造福人間,就是不知如何行,請告訴我吧。”
自在主童子望著善財笑道:“哈哈,我們都是童子,為何稱善知識?”
善財道:“有志不在年高,文殊師利童子指引我出來採訪,我誠心參拜善知識者,望慈悲教我。”
自在主童子道:“啊!我在文殊師利童子處聽說你已發菩提心,智慧廣大,知道你已南來。我在那裡對工巧明稍有心得。我能準確算出各種資料。一眼能看出這河堵有多少沙?多少石卵?多少青草?能精確的算出一塊石子的重量,含多少沙數?多少元素?能算出一株草的水份和它含的各種功能,能治什麼病?能算出一座房子的瓦數、木料數。不但如此,我還能算出東方多少世界,每個世界有多少人、畜、獸、鳥,乃至南西北方世界,至此三千大千世界的微塵刹數,最小能知一粒沙粒的重量。所以很多人要建造亭臺樓閣,都要請我計算。“
善財道:“你能算出我有多重多高嗎?”
自在主童子看了善財一眼說:“你身重一百零五斤,身高五尺有三分。”
善財因為前幾天在城裡順便量了一下自己的身高和體重,自在主說的不差絲毫,對自在主童子更加敬佩。主動加入童子行列,學習運算。
自在主童子說:“我每天都在這裡教童子們運用演算法,使他們成為世間的智者。”
善財運算一陣,覺得其中奧妙無窮。但是已掌握了運算要領,基本達到自在主童子的水準。很想要求更高的奧妙,也想顯示一下自己的智慧,這時看見一群飛雁,問自在主童子道:“你能算出雁有多重?”自在主道:“一百零八隻,每只重三斤,共三百二十四斤。”
自在主看見河裡一群遊魚,問善財道:“你能算出這群遊魚多重嗎?”善財一看是一千二百八十只,但不知重量。自在主童子道:“你有智慧,已能運算,但是還不能自在啊!”
善財看見河堵上一株曼陀羅草,說道:“這株草毒質重,能于一個時辰致人於死地。”自在主童子道:“它還能治不治之奇症,並有其特效!”
自在主童子對另一童女說:“你看哪一個石卵內含有金剛鑽?”這個童女跑到石卵堆拾了一個石卵交給自在主,自在主交善財破開,果然有一粒不大的金剛鑽。
自在主童子的運籌境界的確很高,看到善財的智慧也很驚人。善財童子還想得到更多的法門。自在主童子說:“我年紀小,只懂得這些。你要得到更多的法門,請往南方海住城去,那裡有個具足優婆夷,她可以傳授於你。”
善財又離開了河堵往海住城進發。
第十五回 拜具足優婆夷
善財行不多日,來到海住城。海住城是個繁華鬧市。人口眾多,生意興隆,行人擁擠,車水馬龍。東街賣綾羅綢緞,南街售柴米油鹽。西街口賣水果蔬菜,北街售百貨色鮮。看人流熙熙攘攘,聽聲音嘰嘰喳喳。好一派繁榮氣象,真個是富麗豪華地方。
善財進城去訪問具足優婆夷。
這優婆夷,是個,妙齡少女,人人皆知,個個盡曉。因她人貌出眾,心地善良。心眼靈活,年甫二十。衣著樸素,容貌端莊。是個善良菩薩。
善財走到她的住處一看,更是不平凡,豪華氣派,不亞王宮。眾寶為牆,七寶為門。門開四面,面面朱門紅漆。雕樑畫棟,金碧輝煌。正門匾額閃耀著金晃晃四個大字:“色香味美”。左邊對聯“三世諸佛同法味”;右邊對聯:“六道眾生異苦樂”。廊上懸掛著大紅宮燈,金光燦爛。廊前勝置盆景花卉,四季常開。真乃是王侯氣派,別有洞天。
善財進門去,陣陣異香撲來,令人陶醉。堂上數百寶座。豪華富麗。賓客座滿,上至人王天子,下至百姓黎民。還有世外菩薩、聲聞羅漢。也有冥中惡鬼、素食野神。無不在此同享法味,共嘗甘露。
堂中眾多童女,品貌端莊形態苗條。衣著華麗,態度溫順。在各坐席之間送菜送湯。往來穿梭不停,步態輕盈,行走如飛。
具足坐於寶座之上,慧眼觀照四面八方。上觀如來之上品法味,中看羅漢的素食僧裝,下集人間甘露,灑向鬼神而得清涼。
具足走下寶座,轉自釜中烹飪,油鹽醬醋,辣椒生薑,經過她的轉手,味美色香。羅漢吃了歡喜,凡人吃了安康,惡鬼得食,消除罪孽,得福無量。
具足轉至席間,為坐上賓客宣說大法,講的烹調技術,各種菜肴。如何蒸煮炒頓,紅燒清湯。如何保持營養?
善財看得清楚,聽得明白。走到具足優婆夷面前施禮到:“我已發菩提心,利樂有情造福人間,但不知如何行?請慈悲教我。”
具足優婆夷被他這一行動弄得莫名其妙,急忙轉回寶座。
善財跟著到寶座前再施禮道:“我已發菩提心,願善知識教我如何行?”
在座賓朋都因這一不尋常的動作,引起議論紛紛。有的讚歎他好學,不恥下問;有的說他出怪像;有的說他神經失常。
善財不管這些,再三施禮說道:“我住北方福城,南行一年多才到此地,為的是請教善行之道,望聖者慈悲教我。”
具足優婆夷這才弄清楚,對善財說道:“我每天就在這堂內為大家轉來轉去。就在這小釜中烹調各種美味的、粗劣的菜蔬,都要把它烹調成適味可口、色香俱美、濃郁芬芳的佳餚。惡人吃了。噁心盡除。好善居士吃了,善根增長。比丘吃了戒臘永固。王公大臣吃了全心為民。菩薩吃了登十地。惡鬼吃了免饑渴。城中沒有哪一個不來我這裡享受色香美味的快樂。消除身心的煩惱,生清淨心,發菩提心。因此我們城中眾人,都是善良的典範。我的五千童女,都學過過硬的本領,善制鮮美的佳餚。”
具足送來一個盤子對善財說:“你嘗一嘗吧,吃了會增長智慧的。”
善財一看色如牡丹,一嗅香如玫瑰,世間稀有。善財送進口中,味如甘露。
具足又說:“我住在這海住城中,朝夕為來往行人、坐店客商、生產庶民、管民的官吏、讀書的學士,一切善非善人,供養飲食。使他們消除饑渴煩惱之苦,身心清淨,為眾生的幸福作利益。”
善財吃了具足優婆夷的佳餚,身心輕快,餘味在口,美滋滋的有說不出的快感。又看到具足優婆夷的素裹風姿,音樂般的語言。五千童女的輕盈舞步,感到已入天國勝景。於是閉目深思,盡情享受這世間稀有快樂。
具足優婆夷已具慧眼,觀此形態已知其心,善財還有一點凡情未斷,需即時斬之,說道:“善男子,你智慧深厚,願力廣大,我等法力有限,你可去南方大興城,那裡有個明智居士,他才能告訴你如何造福人間,修菩薩行。”
善財如夢初醒,辭別優婆夷再往南行。
第十六回 拜明智居士
善財一路輕鬆愉快,沒有厭倦,不感疲勞,不知不覺就走到了大興城,找到了明智居士。
明智居士乃中年人,中等身材,衣冠樸素整潔,坐在十字街頭的寶幢內。
寶幢後就是寶庫,寶庫內各種資身之具,無不充滿其中,能滿足所需求者之所需。庫門大開,隨需取之,庫不缺少。需飲食者取飲食,需衣服者取衣服,需用具者取用具,需書籍者取書籍。乃至醫藥、娛樂之品,生產工作之需,無一不任人取之。明智居士跏趺正坐,並不理會。
善財感到這麼豐滿的寶庫,取物不需金錢,自取自存,無有乏少,難道人都沒有貪心,不願多取?這樣雜亂無章的寶庫能存在多久呢?明智算個什麼明智?算什麼善知識?
善財走到寶庫門口,看見庫內各種物品,整整齊齊,疊疊有序。雖然眾多人取物放物,不能損傷整齊秩序。
善財進得寶庫,見琳琅滿目,難以盡數,既有生產用具,又有金銀珠寶,各取所需,確無乏少。善財隨手去取一本經書,可是取不動,拿不走。這更奇怪了!善財雖已學到一些本領,但對這一事物,不瞭解,猜不透。還是去找明智居士,看究竟訣竅在哪裡?
善財走出寶庫,走到明智居士面前,五體投地,說道:“聖者,我已發菩提心,利樂有情造福人間,不知如何行,望大德慈悲教我。”
明智居士舉眼看了善財一眼,說道:“善男子,你年紀輕輕怎麼連一本書也拿不動呢?”
善財慚愧,可是更加恭敬地說道:“所有過咎,求哀懺悔。”
明智居士道:“若能悔改,自無過咎。”
善財道:“仰望大德,慈悲教誨。”
明智居士道:“我這寶庫,是人們勞動的福德所創造。庫中充滿一切資身物具,毫無乏少。眾人隨其所需,各自取去,無有貪著;若有貪著,庫門自閉,什麼也得不到。我無數劫修持,滿眾生願,為眾生利益安樂而成就此寶庫。清淨莊嚴,無有瑕疵。使眾生滅貪去癡。若貪心一動,庫門即閉,一切不可得。因此眾人相信,各取所需,滿眾生願。眾生所創財富,藏于眾生寶庫,眾生所取。不但此土眾生,他方世界眾生,乃至十方世界眾生亦複如是。你喜歡就再看一會兒吧。”
善財又觀看庫藏,來取衣服用具的,不單是人,還有各行各類的眾生,進進出出,來來去去,互不影響,互不傷害。
善財看了幾個時辰,沒有差異,直到日落西下,眾生仍絡繹不絕。善財去庫前觀看,庫內資財沒有減少,整齊莊嚴如故。善財歎曰:“真善知識者也!”
明智居士說:“善男子,我無量劫修習這個名叫隨意出生福德藏解脫門。我只知道這些。至於如何行菩薩行造福人間,可往南走,到獅子宮城去,有個法寶髻長者,他可以告訴你。”
善財這才明白:明智居士是一個明智而坦率的善良保管者。為眾生保管資財,自己的勤勞就是眾生的享受,與眾生一心,與眾生一體,這就是明智。
第十七回 拜法寶髻長者
善財離開大興城,到了獅子宮城,法寶髻長者是人人所共知的長者。因為他住在市中心,一幢八門十層的高大樓房裡。全市再沒有比他的樓房更高大的了。
善財直走到他的住處,剛到門口。長者早在門口等候。看到善財,忙接行李道:“遠來辛苦!”迎入客廳就坐,急忙獻茶送水,又上點心。善財自離福城,參訪善知識十幾個。經過一年多,這還是第一次遇到這樣熱情的接待,感動得熱淚盈眶,忙下拜道:“大德聖者,我已發菩提心,利樂有情造福人間。但不知如何行?願大德慈悲教誨於我。”
法寶髻長者還禮,扶起善財,請上座坐定道:“童子遠來,行路辛苦,不必這般客氣。我這裡就只有迎送遠來客人,使客人歡愉快樂。安住吉祥,樂意而去。”
善財道:“長者名聲遠揚,人所共知,請不吝惜,教誨於我。”
長者道:“我能教你什麼呢?只有請你看一看我的樓房吧!”
長者引著善財,一層樓一層樓地仔細觀察。
樓房莊嚴華麗,飛簷翹角,共有十層,外見八門。彩繪朱漆,聳立市中,有如鶴立雞群,雄偉壯觀。
步入第一層,清潔雅致,廳堂寬廣,設有一千座位。一百童女侍侯。長者說:“凡遠近來此需飲食者,皆能滿願。珍饈海味,鹵涼炒燉,應有盡有。凡饑腹入室者,皆飽腹而出。”
進入第二層,櫥窗貨櫃,衣架台欄、綾羅綢緞、粗布細衫、棉毛針織,四季所宜。長者道:“凡遠近眾生所需衣者,夏涼冬溫,春秋所宜,晝夜更換;男女所求,無不滿意挑選而去。”
走到第三層,更使人眼花繚亂,羡慕眼饞。一排排金珠玉寶,一行行翡翠釵環,一雙雙金鐲耳環。說之不盡,道之不完。長者歎道:“這些珍貴飾品,來自四面八方。多少人為取寶損命、多少人坐進牢房。歸根結底是一個貪字。我這樓房裡的珍寶,有貪欲的人拿不走。正直君子,隨你挑選,滿意而去。”
第四層:纓絡妙香,歌舞娼妓,侍女熱情溫柔,賢淑有禮。舉止大方,不傷雅氣。長者道:“這些窈窕淑女,都有很深的功夫。哪怕你邪念深重淫蕩無僵,她會使你消除邪念,皈依正法而去。”
第五層:是說法堂、圖書室、學經室、閱覽室。長者道:“有上進之士到這裡來,可以互相切磋,聽聞正法,靜心鑽研,可滿足要求,最少也要求得到一個問題的解決才去。”
第六層:是研究室、討論室。桌椅靠凳,排放齊備,寫字臺上,紙筆值齊。長者道:“諸善知識常來此聚會,發表觀點,立定議題,精研教理甚深法義。”
第七層:凡所研究成果,都在這裡互相觀摩,共同賞識。得出定理,公諸於世,利天下之蒼生,為眾生作福利。
第八層:住的神通廣大,去來無蹤,不作利己之事,福利全送他人,普濟天下為己任,南瞻部洲的寵兒。只有他們才配住此,雖有門有路,但是沒有樓梯。功夫不到家,休想來此。
第九層:為諸大菩薩的聚會,共探普濟群生的奧秘。無門無路,自然進出。洞察世間真理,深究出世秘密。全在這層樓裡,蘊藏世出世間的玄機。
第十層:十方諸佛共住其中,既無所處,亦無所依。了悟真如實性,不過如斯而已。究竟之處夏涼冬溫,也就如此。
長者言道:“我燒一柱香,凡來此之人聞之,不但煩惱盡息,而且根據意願,無所不宜。”
善財跟隨長者,走遍十樓,觀看各處受益不淺。對長者說:“善哉,大善知識也。你智慧廣大,法力無邊,做了這麼多造福人間的好事,應當受我三拜。”便伏下身去頂禮。長者道:“我只在這些方面努力,不知什麼是行菩薩道。修菩薩行,你要再往南走,到勝根國,普門城中有個普眼長者,他才能告訴你如何行菩薩道。”
第十八回 拜普眼長者
善財從法寶髻長者的第十層樓出來,覺得毛眼頓開,能用慧眼觀察一切,能深入自性,了達空理,但是還不懂菩薩行。又往勝根國的道路走去。
勝根國,國雖不大,名氣卻大,因為盛產珍貴藥材,出產名香,交通方便,為商賈者必去之處。善財不需詢問,隨著商人進入勝根國。
這個普門城可不好找,因為它住於無數聚落之中,每個聚落都有普門城。普眼長者究竟住在哪一個普門城呢?而到每個普門城去問,都有普眼長者。
善財在法寶髻的第十樓上住了出來,已開慧眼,得入清淨法性、入佛知見。他以明利的鼻根嗅得藥香,直往香處走去。
善財來到普眼長者宅前,見一老者手提藥袋,由宅門出來,善財以為是普眼長者,上前施禮。此長者見一素不相識的人向他行禮,十分窘迫。聽說是來找普眼長者的,才平心靜氣地說道:“普眼長者就住在這裡,他的醫術可高明羅!不需切脈,只需一看,就知病情,藥到病除。”
善財送走老者,轉身過來,一個男子站在面前道:“我娃娃患了黃腫病,一劑藥就吃好了。”
一個青年女子道:“我母親癱瘓,臥床兩年,長者只兩劑藥就醫好了。”
人越來越多,把善財圍在中間,都說:“長者只一針就把病給我醫好了。”……嘰嘰喳喳鬧個不休,善財求善知識心切,不再聽眾人的訴說,直入長者住宅。
一進門就間普眼長者正在炮製藥劑,忙個不停。他見善財進來也不理會,知識看著面前的藥堆、藥瓶、藥鍋、藥灶、兩手搭配、炮製、煮汁,運用靈活。
善財上前施禮,長者也不理會,視若不見。一心配製他的靈藥。善財本身具有宿慧,再加上已參拜多位善知識,心靈手巧不是一般,主動去幫著長者配製、煎煮、炮製。
長者有這麼個好幫手,不多時刻,那一大堆藥物、藥具都一一處理好了。這才回過頭來對善財說道:“請坐吧!”
善財哪裡肯坐,由於求法心切,跪地便拜,說道:“聖者,我已發菩提心,利樂有情造福人間,但不知如何行菩薩行,望慈悲教我。”
長者見善財既心靈手巧,又謙虛禮敬,真是一個難得的人才,便慈祥地說道:“善男子,你發心造福人間,願力宏大,是很好的,可惜我沒有什麼可傳教。我也曾走過千山萬水,嘗百草,辯藥性,尋找炮製的方法。毒草炮製後是治療難症的良藥。牛糞馬尿都有可用之處。人參甘草也會傷人。我制的芳香利腹之湯,甘甜可口,老幼皆宜。而對於香,也有不同的分別,所謂好香、惡香、平等香。要善用各種香治療各種邪魅。平等香在你將入平等心時,嗅之即入寂靜之中。”
認病當識其因,辨症須知其源。風寒暑濕為病之首;七情六欲至病之源。善治病者,當先治其心病。對症下藥是醫家之秘。治心病者尤為細心是秘中之秘。對貪而無厭,利慾薰心者,當教其觀其財物美色之不淨;對嗔恨心重,驕傲自負者,當告以慈悲為懷不妄自尊大。對憂傷氣萎,心緒萬端者當調其氣。如此種種,在於調諧辨道,能如此下藥,不怕病之難醫者,應手而解矣。
善財道:“聖者甚大教誨,當銘記在心。”
長者道:“我沒有菩薩行道,利樂有情的本領,你再往南走,在多羅幢大城中,有個無厭足王,他可以教你如何修菩薩行,這利樂有情的事情他會告訴你。”
善財還想再問,長者又製藥去了。善財只好辭別繼續向南走。
第十九回 拜無厭足王
善財得到普眼長者對症下藥的教誨,想到前去的路上無厭足王,必定是個貪而無厭的傢伙,有什麼值得參訪呢?又想於善知識的所有教誨,皆應隨順,還是往多羅幢城走去。
來到城下,城門洞開,守門軍士攮臂嗔目,吊眼愣睛,手執鋼叉,兇惡萬狀,十分怯人。善財也不在乎,徑直進城去了。
走進城裡,問無厭足王住處,都不敢說出來。有的暗裡吐舌,有的避而遠之。
一個心地善良的老者,將善財誘到一邊,小聲說道:“你小小年紀不想活命了嗎?”怎敢直呼大王名諱?要是侍衛聽見,你就沒命了,這是要殺頭的!”只好暗地指示了去王宮的路。
善財謝過老者,來到王宮,不覺大驚,真有點心驚肉跳。
那宮門口遍佈刑架,架上綁著受刑之人,有被挖目的、有被宰手的、有被截割耳鼻的,還有破肚開腸、剝皮的,分屍的。號叫之聲令人髮指。善財思量:“此王殘忍兇暴,恐非善知識也。”逡巡宮門,不敢進去。
一衛士見善財在門前徘徊,認定是奸細,推推拉拉扭入宮中,不由善財申辯,直推入寶殿置大王前。
無厭足王坐于金剛寶座之上,見善財生得鼻正口方,容貌慈和,具三十二相雛形,絕非等閒之輩,更非盜,但仍用慣例口氣喝到:“小小童子,不遵王法,誰指使你窺探宮情?同黨是誰?”
善財並不驚慌,沉著答道:“我已發菩提心,利樂有情造福人間。我已走了一年多,參拜了十多個善知識者。今聞大王善治國事,特來拜訪,望大王慈悲教誨于我。”
大王下座對善財說:“善哉童子,請進後宮。”
善財想:後宮必定更加兇殘,進去是否治罪?但又不敢退出,只有隨王進入後宮。一進後宮,卻與前殿迥然不同。後宮殿宇寬廣安靜,琉璃為柱,七寶為座,清香撲鼻,清淨雅致。眾寶纓絡莊嚴,嬪妃端正善良,乃是轉輪聖王氣象。
無厭足王請善財坐於七寶座上。
說道:“善男子,你認為我是殺人不眨眼的暴君吧?不,我不願殺人,亦不想殺人。殺一個人我心裡就難過。可是此地眾生心惡,多貪嗔癡,多行殺盜淫等損人利己之事,非慈悲善慰能夠攝受,必須繩之於法,方能改邪歸正。所以嚴其刑法,殺人者必須償命,偷盜者斷其手腳,姦淫者割其耳鼻,詐騙者拔其舌。種種酷刑,都是為了使作惡眾生遠離邪念,除煩惱心,生清淨心。
若守法行善,助人為樂者必定表彰。有孤苦老弱者必定扶持,為王者賞罰分明,惡徒懼懾,善士頌揚,才能成清淨國土。若我沒有清淨善心,就不會成就這清淨莊嚴的後宮。我殺戮沒有憎恨心,是他們罪所應得。我沒有枉殺一人。也沒有錯罰一人。我一心愛民,疾民之疾,苦民之苦,受人們尊敬助人為樂的善士,我沒有漏獎一個。我的國家就是這麼治的。這也不敢稱‘善’治國事,離‘善’的要求還遠。”
大王又說:“對一個國王就只有這一點,對眾生那就太遠了。你需要學造福人間,利樂有情的事,請你不怕辛苦,再往南走,在妙光城裡有大光王,他的國家治理得有條不紊,他可以告訴你如何修菩薩行,行菩薩道。”
善財聽罷,心領神會,舉頭見牆上掛著行書字屏,細讀其詩曰:
王者威嚴獄吏嗔,剜心剖腹太愁人。逡巡引人無生殿,一曲後園桃李春,
善財歎曰:“真善知識也!”便告辭無厭足王繼續南行。
第二十回 拜大光王
善財在路上走著、想著:王者威嚴獄吏嗔,剜心剖腹太愁人。
那吊眼輪睛的獄吏,那剜心破腹的場面,的確有些令人心寒。他離開福城一年多,所參拜的善知識者,都是些善良的比丘、居士、長者,這是第一次參拜王爺。為王者大概都是這樣兇暴、殘忍、才能治服凶頑之徒。大光王,大概也不例外,可能還要兇狠。思想上作好挨打、被呵斥的準備。來到妙光城界,遠遠望見祥光炯炯,瑞氣盈盈。善財向著那個方向走去。
行不多遠,果然一座城池。城門上鬥大“妙光”二字,金光閃爍。善財小心翼翼地走到城邊,準備挨守城軍卒的喝斥。
善財走到城門,並無一兵一卒,老百姓自由出入,無有阻攔。他也混入人群。
進得城來,滿城祥光瑞氣,滿街喜氣盈盈,市場繁榮,人群擁擠,都往市中心走去。善財也跟著人走。
走到十字街前,聳立著一座華麗的宮殿,宮門無卒守護,人們自由出入。善財即跟人流走進宮去。
走進宮門,兩旁擺滿糧食衣物,以及一切資身之具,凡所應有無所不有,無人守護,人們隨意拿取。
再往裡走,兩旁擺滿纓絡珠寶,妝飾之物,凡所應有無所不有,也無人守護,人們隨意拿取,無有乏少。
再往裡走,兩旁擺滿紙筆、書籍等學習之物,凡所應有無所不有,亦無人守護,人們隨意拿取,無有少缺。
再往裡走,兩旁廳堂、桌椅、幾凳、排列整齊,堂內坐滿男女老幼,專心聽老者講說各種理論、學術、道德。
再往裡走,是正宮殿,殿上一寶座,七寶所成,上懸幢幡寶蓋。座上一人,頭戴寶冠,身穿龍袍。侍女嬪妃,美顏端莊。文武大臣分列兩邊。眾多百姓擠滿宮庭,靜聽王者解說疑難,一堂和樂氣象。
善財見此情景,知是大光王,心頭疑慮頓消,上前施禮道:“大王,我已發菩提心,利樂有情造福人間,但不知如何行,願大王慈悲教誨,當無忘失。”
大王和顏悅色,歡喜答道:“善哉,來者。我的國土,清淨莊嚴。我的臣民,善樂可親,互相謙讓,互相尊敬。沒有貪財利己,勾心鬥角,是非爭訟之事。所以我宮殿中所有衣服飲食,珠寶纓絡,都是我國民眾共同所有,大家隨意取捨,共同享受。
善財問:“難道他們不貪多圖求嗎?”
大光王道:“貪者人之惡習,惡習薰習,貪心故重。為王者不貪,則臣不貪。臣不貪則民不盜。何貪之有?王與民親如手足。民不以我為王,我不以民為民。民以我為師,我以民為友。故我的臣民,有道德,知慚愧,互敬如賓,互尊如師。我自己雖為王者,不過給他們解釋一下疑難。不以為自己是管教者,他們也不需要我管教。”
善財道:“人的心究竟不一樣,萬物也不停變化的,難道你的臣民永遠都是這樣善良嗎?”
大光王道:“正因為事物變化,才在變化中求得善良。若不變化,惡人就不會變成善人了。”
善財大悟,知識在變化中來改善百姓意識,是使之善良的真理。一言不發,默然領會。大光王又說:“利樂有情造福人間的事,你再往南走,在安住王都,有個不動優婆夷,她可以告訴你如何修菩薩行,如何造福人間的事。”
善財拜了兩個王者,聽了兩個王的不同教誨,心裡有一個王的概念。王者也有不同的王法。又繼續往南行。
第二十一回 拜不動優婆夷
善財想到大光王的臣民,如此和睦相處,事事無爭,真乃轉輪聖王應世!這時他的身心,已達到平等性智的境界,煩惱涅槃,在他心中都無染著。如此安穩步行,來到安住城。
人們告訴善財說不動優婆夷還是童女,在家受父母守護,只與親眷演說妙法,不得相見外人。善財以求善知識者勿生疲懈,見善知識者勿生厭足的精進勇猛心,來到不動童女的住宅。
善財看那高大華麗的住宅,有些派頭,不比一般貧民寒酸住房。這樣豪門閨秀的不動童女,恐難見到。又加旁人冷嘲熱諷的話:不動想見你那個窮光蛋!覺得有些面愧。看一看自己的衣服,拂一拂身上的塵土,還是大膽跨進門去。門上並無阻擋,善財嗅到清香,感到身心清淨,不生邪念。再看兩旁,有四季不凋之花,八節常青之草。善財尋幽直入,正中堂門前立著一位淑女,落落大方,身材窈窕,眼如秋水,鼻如截筒,眉如柳葉,手執如意,腳踏蓮花。使人看之不厭、戀戀不捨。善財想:“這一定是不動優婆夷童女吧?”
善財上前施禮,那女道}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运鸡筐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