あなたのps水面倒影は、もう一切见たくありません,n1词汇书上

您的位置:&&&&&&&&& & 正文
失楽園-愛は面倒だなあ(中日对照)
  20世紀の最後数年間におけるのベストセーラ-という、渡辺淳一氏の小説「失楽園」を上げなければならないだろう。1995年9月から日本経済新聞の朝刊に連載が始まると。たちまち日本列島を風潮した。一時は人々の茶飲み話しの種にもなり、諸大企業のリーダー達まで毎朝出る例会の前の中心話題にものぼったこの小説は?単行本にまとめられて出版されるや、短期間で数百万部も売れ?すばやく中国語を含めた数外国語に翻訳された。まさに「洛陽の紙価を高めた」のである。そして?テレビドラマや映画にも作り直されて?1997年の映画の配給収入だけでも23億円に及び?その年のトップを占めた?各メディアの報道と評論も殺到して?「城じゅう争って蔡中郎を語る」盛況を呈し?人をいささかまどわす、いわゆる「失楽園現象」までも生じたのである。
  作品のストーリーはそれほど複雑ではなく?語られたこともありふれた恋愛物語である。ヒーロ-は久木祥一郎といって?仕事に失意した中年の男である。ふとしたことで?ある学習センターで書道教師を勤めている松原凛子と知り合う?凛子も虚為な家庭生活に不満を感じているので?二人はお互いに愛情を傾けて愛し合った、そのために、多くの「不倫」男女と同じように?二人は家庭?社会?そして久木の勤めた社会から圧力をかけられ?非難された。また自分たちの愛は長続きできるものか?時のたつにつれて水のような淡いものになってしまうのかと一抹の不安が心をよぎる?それで誠に愛し合っている今のうちに命を絶つことにする?日本の著名な景勝地である軽井沢の別荘で?二人は自分達なりの方法で?相手への「愛の承諾」を実践した?と。
  話の結末はあわれなものであった?勿論?「心中」——愛し合った男女が身を以て愛に殉じることは?日本史上でもありきたりで、けっして珍しくはなく、むしろの重要な一側面をなしているとでもいえるぐらいである。にもかかわらず、「失楽園」の主人公たちはその言い表せない魅力で?読者や見る人の心に強く訴えて?なんともいえない熱い涙を流させることができた?或いは歴史があまりに古くて遠いからか?或いは現実があまりに表面的でかまびすいからか?愛という神になり?惑っているのは実情のようだが?上述の感動はやはり?人々を再度この失われつつある楽園にひきもどすことがある程度できたと思う。
  また、「失楽園」は豊富かつ深刻な社会的内容を有して?既存の社会や家庭の倫理?とりわけ愛の倫理にするどく問いかけたとも言える?久木祥一郎は本来?妻と娘と静かで暖かい日々を送っていたが、それには危機が潜んでいたが?妻文枝の元の夫の死に対して一定の責任を感じたので?婚姻という特別な方法を以て夫?父を失った母子に補償しようとしたのだから。つまり、その結びの基礎は道義であって愛ではなかったから?それに?文枝も良妻賢母だが?祥一郎とは骨身に刻むような愛情があったかどうかは、、疑わしい。そんなわけで?若くてきれいで?優雅な凛子が久木の前に現れてくると、ニ?三十年も続いた?見た目にはいかにもしっかりした久木家の家庭の柱はたちまち傾いてしまったのだ。凛子に対する久木の愛は?初めは外的要素に基づいたところが大きかったかもしれない。しかし、二人がいっしょにいるときにほとばしった激情は?それまでの人生経験になかったものであった。このことうを意識し感じると、二人の仲はもうなんの力でもひきわけられないものとなった。実際には?久木は数十年来ずっと心の奥深いところで、魂と肉体とがとけこんですっかり一体化した本当の愛を期待していたかもしれない。そして、不真実で利己的?少し異常な家庭生活をひどくきらいいやがり逃してきた凛子も?愛と人生の落ち着くところを他に求めて?身動き取れない人生の泥でさまよってきていたのかもしれない。だから、やさしくてよく理解してくれた「男らしい男」の久木と知り合うと?生涯の本当の愛がみつかったと、凛子はおもったにちがいなかろう。
  こんな気持ちに基づいた二人の愛は?理念的には?現代社会に認められたものである。現代社会では?婚姻は愛をもととすべく?愛のない婚姻は不道徳な結びだと考えられているから。しかし?現実は?歴史?社会?個人と、いろんな複雑な要素がいりこんだものなので、理性にあった婚姻と愛とを真空の状態できれいに切り取ることがむずかしい?愛と婚姻のネットにおいては?どれ一つをとっても他の多くに影響をあたえるもので?ましては盲点もあれば誤まった個所?落し穴もあるのである。久木と凛子の愛にしても?客観的にはやはり善良で、久木と二十年あまりも仲良く暮らしてきた文枝にひどい害を与えたことになった。これに対して?彼ら自身もすまぬと思ったので?二人の自殺はこの良心的自責と無関係でもなかろう。
  観念は社会の発展につれて更新し?進歩するものである。これは愛と婚姻においても同じである。自分の夫と凛子とがまじめに愛し合い、とりわけ死んでも久木への愛を変えないという、凛子のしっかりした態度に気づいて?文枝は恋愛?結婚の自由を久木に返すことにした。重い圧迫がいくらか緩んだ。勿論?凛子の夫が相変わらず「離婚せぬぞ」といって二人を困らせ?久木も社会によって職場を変えられた。しかし、二人はもう同棲の形でいっしょになれ、転機をまつことができたわけである。もし、作品がこれで終わったなら?極普通の恋愛物語となるのであろう。
  世の人の多くは?決められた時間と空間におかれて?一定の軌道に沿って人生の道を歩むものである。だが、社会生活のどの領域にも、いつも大衆から抜きんでて独り歩み?或いは世俗から超然として自分の世界に没頭し?或いは常軌を逸した行動をとる怪しい人がいる。彼らは社会の主流にはなれないが?中には先覚者もいる。その行動は往往にして?人生?社会はけっして一般にかんがえられているような一種類だけでなく?他の形を呈するのも可能であることを示してくれるのである。久木は道徳的懲罰としての職場転換を受け入れなかった。それは社会の俗的考え方が彼の人格に与えた侮辱だと思ったからだ。彼は新しい仕事の斡旋をしてくれた友人の好意も断って?自ら社会の仕事をやめた。これによって?疲れきった心身ともに一種の解放感を得た。苦難を経験した彼は、このように?自由の身で愛する人と毎日いっしょにいようと思った。しかし、彼らは部分的に自由を獲得したにもかかわらず、社会からの目に見えぬ圧迫は依然として影のようにまといつき、鉛のかたまりのように重くそのものに生じてくるかもしれない変化に対しても?彼かは心の中でいくらか疑い恐れている。そしで?互いに誠に愛し合っているうちに命を以て愛に殉じ、死によって本当の愛を自分と相手、そして世の人々に証明してみせ、これを以て運命と社会に抗争しようとした。彼らは家族に遺書を残して?遺骨をまじえて野山に撒き、もって大自然で愛の永生を実現してくれるようと頼んだ。
  日本国は桜の国で知られ?日本人は桜の花を特に愛している。桜の花は命が短く?咲いたかと思うとあわただしく散ってしまうために?いっそう美しく?可愛いらしく?哀れにみえる。こんな桜の花から得られた「美の悟り」と、「失楽園」における男?女主人公の最期から得られた「愛の悟り」との間には?きっと何かの共通する心情ーー「通感」があるに違いなかろう。恐らくこれこそ「失楽園」が日本でそれほどまでに大きな反響をひきおこすことができた要因とその魅力であろう。そして?渡辺淳一氏もこの作品によって日本文学史に大きくその名を残すだろうと思う。
&&失乐园&&——爱真麻烦
  若问20世纪最后几年日本的热销书,就不能不提到渡边淳一的小说&&失乐园&&.该小说1995年9月在日本经济新闻朝刊上连载,随即风靡整个日本列岛,一时 成为人们茶余饭后乃至诸多大企业高层决策层每天早上例会前的中心话题,小说出版后,短时间内就销售了数百万册,并迅速被翻译成包括中文在内的数种文字,可谓“洛阳一时为之纸贵”。&&失乐园&&还被改编成电视剧和电影,其中仅电影1997年的票房收入即达23亿日元之多而高居当年电影发行的榜首。各种媒体的报道和评价一时铺天盖地,颇具“满城争说蔡中郎”的盛况,乃至形成一种人们略感困惑的“失乐园现象”。
  作品的故事情结并不复杂,演绎的也是人间所常见的爱情故事。事业上有些失意的中年男人久木祥一郎因偶然的机会结识了不满虚伪家庭生活、在某学校中心当书法教师的松原凛子后,两人一见钟情,堕入爱河。与一般的“不伦”男女一样,他们的行为招致了来自家庭、社会、包括久木祥一郎所在的公司的重重压力和非难,同时,他们也担心两人之间的爱情能否持久,会否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变得淡若白水,因此决定在他们真挚相爱戴高潮中一起结束生命。于是,在日本著名的风景胜地轻井津的别墅里,他们以自己的方式实践了相互间对“爱的承诺”。
  故事的结局是十分凄婉的。虽然“心中”——相恋的男女以身殉情在日本的历史上司空见惯,乃至可以说构成了日本文化特征的一个重要侧面,但&&失乐园&&的主人公仍以其难以言喻的魅力,使读者和观众的心灵受到强烈震憾,乃至掬一把莫名的热泪。或许因为历史太古老,或许因为现实太喧嚣,人们对爱情这两个神圣的字眼,已有几分麻木,或感到几分困惑。但上述的感动,多少都会使人们重新眷顾失去的乐园吧。
  应该承认&&失乐园&&是一部有着丰富和深刻社会内涵的作品,它对既存的社会伦理、家庭伦理特别是爱情伦理是极富挑战性的。本来,久木祥一郎与妻女一直过着温馨而平静的生活,但这种生活的背后实际上潜藏着一种危机。这是因为当初他们的结合是出于一种道义,即久木自觉对其妻文枝前夫的死负有一定责任,才以婚姻这种特殊方式对孤女寡妇以补偿。文枝是一个干练的贤妻良母,但她与祥一郎之间有否刻骨铭心的爱情值得怀疑。所以,当年轻、漂亮、优雅的凛子出现在久木的视野之中时,经过二三十年的岁月、看似已十分坚固的家庭的支柱立刻发生了倾斜。如果说起初久木对凛子的一见倾心,属于外在的东西居多。但当他们在一起时所迸发的激情,为他们的人生经历所无有;当意识、感受到这一点时,就没有什么力量可以使之再分开了。实际上,在久木心灵的深处也可以说几十年来一直有这样一种无意识的期待——对灵与肉完全融为一体的真正的爱情的期待。而一直深深厌恶和逃避虚伪、自私甚至有些变态的家庭生活的凛子,实际上一直踌躇在另寻爱情和人生归宿的泥泞小路上。与心地善良、善解人意、“是真正的男子汉”的久木的相遇,凛子认为找到了一生的真爱。
  基于这样的基础的两人的爱情,在理念上是被现代社会所承认的。因为社会已认可婚姻应该以爱情为基础,而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道德的。但在现实中,基于各种历史的、社会的、个人的复杂因素,很难把合乎理性的婚姻在真空状态下精致的切割出来。在爱情、婚姻的网络上,牵一而动百,更有盲点、误区甚至陷阱。即如久木与凛子的相爱,客观上总是构成了对善良且与久木已有和睦相处20余年夫妻关系的文枝的深深伤害,这是他们自己也深感愧疚的。他们的自杀也不能说与这种良心自责毫无关系。
  观念总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更新、进兵。这一点在爱情和婚姻方面亦是如此。当发现自己的丈夫与凛子真心相爱、特别是凛子对久木的爱至死不变的决绝态度时,文枝决定把恋爱、结婚的自由还给久木。在重压得以减轻的情况下,尽管凛子的丈夫仍然以绝不离婚相刁难,尽管久木的工作因此而遭公司调整,但他们仍然可以以事实同居的方式生活下去以待转机。如果是这样,那也许就流为很一般的爱情故事了吧。
  世界上大多数的人们,总在一定时空的条件下,循着一定的轨道走完自己的人生,但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总也有特例独行、遗世孤立乃至行为有异于常规的怪人。他们不是社会的主流,但他们中不乏先觉,他们的行为往往昭示人生、社会并非只有通常所认定的一种情形,生活也许会有另外一种样子。久木没有接受带有道德惩罚意味的工作调动,实际上他认为社会世俗对其人格的一种侮辱。同时他也谢绝了友人为其介绍新工作的好意。他主动辞去了公司的工作,疲惫的身心遂获得一种解放感。在经历磨难之后,他,想以这样的自由之身与所爱的人每天生活在一起。虽然他们部分获得了自由,但无形的社会压力仍如影随行般挥之不去,铅块般压在心头。同时,对他们爱情自身未来的可能变化,也心存几分疑惧。于是,遂决定就在彼此真挚相爱戴此时以生命来殉他们的爱情,以死将真爱证明给自己和社会;以死将他们的爱情证明给世人,并以此作为对命运和社会的抗争;他们遗书家人,将他们的骨灰一起洒向山野——以使他们的爱情在大自然中获得永恒。
  素以樱花之国著称、对樱花情有独钟点日本人,从因生命短暂而愈显娇艳明丽的樱花所获得的“美的感悟”,与由&&失乐园&&男女主人公的结局中所得到的“爱的感悟”一定有一种“通感”吧。这也许就是&&失乐园&&在日本引起巨大反响的魅力和原因所在吧!并且渡边淳一也必将因此作品而于日本的文学史上留下他的大名吧。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资讯:
网站导航:
信 息
课 程
社 区
访 谈
系统讲解考点,轻松应对考试课时数:20课时
解读命题特点,稳步提升能力课时数:20课时
解题命题精髓,成功征服考试课时数:15课时
揭秘答题技巧,直达高分成绩课时数:15课时
剖析做题技巧,全面提升能力
课时数:6课时
提炼考试精华,逐步精通日语课时数:3课时
   1、凡本网注明 &来源:外语教育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外语教育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外语教育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部分资料为网上搜集转载,均尽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处理。
本网转载之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3、本网站欢迎积极投稿
  4、联系方式:
电话:010-1北京千橡网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文网文[号··京公网安备号·甲测资字·文化部监督电子邮箱:wlwh@vip.sina.com·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举报电话: 举报邮箱:admin1@renren-inc.com&&&&&&&&&&&&&&&&日语N1词汇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日语N1词汇
&&日语新能力考试N1词汇。
阅读已结束,下载本文需要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同时保存到云知识,更方便管理
加入VIP
还剩119页未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扫一扫,上赶集群组
扫码使用“赶集群组”
交友&&寻爱&&找工作
聊天&&聚会&&不寂寞
全上海24小时上门回收手机,苹果,三星,华为,小米,中兴,魅
其他人还在看
其他人还在看    土星5火箭与N1火箭大小比例,中间有一个人仔,可知两枚火箭都是庞然巨物,这也是载人登月的必要条件!  日,苏联宇航员尤里·加加林成为了首个进入太空的人类。这是人类星际远征迈出的第一步。然而,在冷战时期,苏联的这项成就无疑加深了美国对于自己在太空竞赛中落后的恐惧。于是那个叫做“阿波罗”的计划诞生了。
  在这里不再赘述冷战时期美苏在宇宙探索领域的争霸的是非成败,也不仅仅只在表面描述在那个时代诞生的土星5号火箭。而是要撇开政治因素,单纯从总体设计的角度来分析土星5号火箭与N1火箭,毕竟这才是小編写这些东西的初衷。
楼主发言:134次 发图: | 更多
    上世纪60年代初期,时任美国总统约翰o肯尼迪在国会、莱斯大学等地多次发表演讲,正式启动了“阿波罗”计划。计划的主要内容可以用他的话来概括:  “我相信这个民族能够齐聚一心全力以赴达成这个目标,即在1970年以前,人类将乘坐宇宙飞船登陆月球并且安全返回。没有任何一个太空项目能够超越它对人类的影响,超越它对宇宙远程空间探索的重大作用,也没有一个太空项目开发如此困难而且花费如此昂贵。”  阿波罗计划稳步推进。虽然阿波罗1号出现了致命的火灾事故,但是,在技术人员的坚持下,无论是火箭还是飞船都逐步满足了工程需要,并最终在公元日凌晨2点56分(UTC),让宇航员尼尔o阿姆斯特朗的左脚踏上了月球。    (That's one small step for a man, one giant leap for mankind.)  这是一个人的一小步,却是人类的一大步。    上图为由尼尔o阿姆斯特朗拍摄的巴兹o奥尔德林,在奥尔德林的宇航服面罩上反射出了阿姆斯特朗和登月舱。这一切,都有着一个推力强大的幕后英雄在做着贡献,这就是土星5号。            用于阿波罗计划的土星5号火箭全高110.6米,直径10.1米,发射质量 3039吨。    3039吨的发射质量相当于什么呢? 在这里放出来一张美国二战时期的巴格里级驱逐舰的照片,可以感受一下。土星5号的发射质量居然和这么大的一艘军舰一样啊!不不,先别惊叹,实际上,土星5号的发射质量相当于这样的两艘驱逐舰的标准排水量。    土星5号火箭的110.6米的高度是什么概念呢?上世纪60年代,有人画了一张这样的海报,可见该火箭比自由女神像和她的基座加起来的高度还要高不少。      日,阿波罗4号任务正在进行中,这是土星5号火箭的首次发射,同时也是专门为这种世界上最大的运载火箭建造的39号发射台的首次启用,是S-IC第一级火箭和S-II第二级火箭的首次发射,是S-IVB第三级火箭首次在地球轨道上进行二次点火,也是阿波罗飞船首次以接近月球返回轨道速度的速度返回地球大气层。这次任务中,飞船里没有坐人。飞船和火箭上搭载了4098件测量仪器。      日,土星5号火箭被拖入位于卡纳维拉尔角的39A发射台,准备为该系列火箭的首次载人发射进行测试(阿波罗8号任务)    日,准备发射阿波罗8号的土星5号火箭刚刚完成低温燃料加注,准备发射。除了最后一次阿波罗任务之外,所有的阿波罗计划都是在大白天发射的。  土星5号火箭是一枚三级火箭,其设计思路明晰,而每级火箭都有十分值得细说的东西。就从第一级开始说起吧。
  土星5号火箭的第一级  土星5号的第一级的箭体试制件(S-1C-1和S-1C-2)由马歇尔航天中心制造,并分别于日和日在阿波罗4号和阿波罗6号计划中得到了验证。从阿波罗8号计划开始,所有的土星5号火箭的第一级都转由波音公司制造(阿波罗7号呢?答:阿波罗7号用的是小一些的土星1号火箭,没有用土星5号)。    日,波音公司拿到了S-IC(土星5号火箭第一级的内部编号)的生产合同,与此同时美国宇航局马歇尔航天飞行中心(MSFC)的工程师们则正在紧锣密鼓地选定新的总工程师。第一级火箭的生产与总工程师的选任几乎同时进行,这表明了美国宇航局对波音公司的充分信任。图为波音公司的技术工人正在第一级的燃料储箱中进行装配工作。储箱瑞安装十字板,用来减缓发射过程中的液体晃动和旋转。材质用的是2219-T87铝合金。他们放脚的位置是很有讲究的,要踩到规定的地方,如果踩到悬空的铝合金板子上是会出问题的。因为,第一级的储箱最厚的地方也只有6.35毫米,薄的地方只有4.8毫米厚。(从下到上,分为8段,逐段减薄。)    波音显然是把这第一级火箭当成飞机来造了。他们没有一个接一个地生产,而是很快就实现了批量化。并且,他们对第一级火箭的箭体进行了总体设计优化,减轻了560千克的质量。代入到三级火箭的动力学方程中,我们可以发现,这样的优化相当于增加了36千克的有效载荷。图为躺在米丘德总装厂房内的三枚一级火箭。从左至右:S-1C-10、S-1C-11和S-1C-9(其中10和9都已经安装上了5台F-1火箭发动机)。摄于日。这三枚一级火箭将会在3年后,分别用在阿波罗14、15和16号任务中(在1971年1月到1972年4月的3次密集发射)。考虑到在阿波罗17号的任务中,人类将第一次登上月球,这里躺着的3枚一级火箭代表了人类登月之前的科技。米丘德总装厂房现在还在,而且波音和NASA正在这里联手总装新的SLS重型火箭。这火箭将接替土星5号火箭,成为人类最大的火箭,这就是后话了。    摆弄土星5号火箭的第一级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情。这一级高42米(约14层楼),直径10米。灌满燃料的第一级火箭有2280吨重,比当时的很多驱逐舰都要重。空壳子重280吨左右。    在发射时,5台F-1火箭发动机将产生33400千牛的推力,在150秒左右的时间内将火箭推到6万4千米的高空。这么大的推力,需要坚固的承力结构。土星5号火箭的第一级上有着整个火箭上最大的零件:5台主发动机的承力支架主梁,重21吨。另外,第一级上面有4个重816千克的铝制件,这是当时美国能够加工的最大规格的铝制零件。图为阿波罗8号任务中将要用到的土星5号火箭第一级。摄于日。  当年看完土星5号设计图纸的发射系统的工程师们,默默地回到肯尼迪航天中心,开始琢磨怎样才能弄得动这样的大家伙,于是就有了这样的场面:        肯尼迪航天中心正在施工中的厂房,旁边是重型吊车,这些都是为迎接土星5号专门设计制造的。    日,阿波罗11号任务中的土星5号火箭正在进行一二级分离。指令长尼尔o阿姆斯特朗、指令舱驾驶员迈克尔o科林斯与登月舱驾驶员巴兹o奥尔德林正在里面的阿波罗11号飞船中向月球进发。此时他们处于6万4千米的高空,并且正在经受一个短暂的3.87g的峰值过载(类似于坐过山车时的感觉),按弹道计算此时他们的速度应该为2.7千米/秒左右,是步枪子弹出膛速度的3倍。    F-1火箭发动机是美国洛克达因公司设计制造的一款液氧煤油发动机,专为土星五号运载火箭的第一级打造。F-1火箭发动机是有史以来人类制造的推力最大的单燃烧室液体火箭发动机,也是推力仅次于俄罗斯RD-170的世界第二大推力的液体火箭发动机。(RD-170发动机有4个燃烧室,一台涡轮泵和2个预燃室。)F-1以燃气发生器循环为基础。在预燃烧室里燃烧一小部分燃料,以燃气驱动涡轮泵将燃料和氧化剂泵入主燃烧室。图为日,F-1发动机在美国爱德华空军基地进行点火试验。粗壮的试验台压制住了F-1发动机6.7兆牛顿的推力(换算以“吨”为单位的推力的话,约为680.39吨),后期型号的推力略有增加。注意试车台上面的两个球罐,里面装的是火箭发动机的燃料和氧化剂。左侧略小的那个是RP-1高纯度煤油储罐,右侧较大的那个是液态氧储罐。值得一提的是,每台F-1火箭发动机的推力都比航天飞机的3台主发动机推力的总和还要大!    日,马歇尔飞行测试中心的工程师们正在准备将一台F-1火箭发动机连接到土星5号第一级火箭的箭体上,进行静力测试。每台F-1火箭发动机的净重为8.353吨。注意中间的发动机顶端那个人头顶上的是承力连接件。连接件左侧为液氧和煤油的两条输送管路。    土星5号火箭第一级尾部近照。注意火箭底部的防热板,这是由标号为15-7PH的不锈钢制成的。    洛克达因公司的F-1火箭发动机图纸,图纸编号,注意美国比较独特的坐标系定义方式。这一点通常会让同时学习俄式坐标系和美式坐标系的人感到困惑,不过习惯了也还好。    霸气十足的冯o布劳恩与他的得意之作土星5号火箭的合影。注意巨大的F-1火箭发动机喷口。(喷口直径3.76米)    土星5号火箭与拆下来的一台F-1火箭发动机。注意火箭上的那块弹翼,蒙皮是钛合金做的。  至此已经介绍了土星5号火箭的第一级。第一级的箭体部分由波音公司制造,火箭发动机由洛克达因公司制造。
  土星5号火箭的第二级  土星5号火箭的第二级由北美航空制造。对,就是那个研制了P-51、F-86、B-25和X-15的公司(不过,1996年北美航空作为洛克维尔国际的一部分被波音收购了。)    日,在上文提到的那个肯尼迪航天中心的厂房内,为阿波罗6号任务准备的土星5号火箭正在吊装第二级火箭。这级火箭的箭体主要用7075系的铝合金制成。  第二级火箭的内部编号为S-II,高24.9米,直径10米,装满燃料后总质量480吨,空壳子重36.2吨。(嗯,第二级火箭92.29%的质量是燃料。)  北美航空在这间位于加利福尼亚州海豹滩的厂房内总装土星5号火箭的第二级。      土星5号火箭的第二级采用了5台J-2液氢液氧火箭发动机。该发动机由洛克达因公司研制。海平面推力486.2千牛,真空推力1033.1千牛。      土星5号火箭的5台J-2火箭发动机连接在第二级底部的承力结构上,其中中间1台是固定的,周围4台可在液压作动器的控制下自由转动,以便控制火箭姿态和飞行方向。  S-II级之所以能够做到让燃料占比达到92%以上,是因为这一级的两个低温储箱之间只用了一层板子相隔,在这里不得不多说两句了,液态氢是很难对付的,而液态氧也不好弄,关键是这两种低温液体有较大的温差,而且万万不可让液氢的储箱贴上液氧的(液氢的沸点为-252.87 °C,液氧的凝固点为-222.65 °C,沸点-182.96 °C),液氢的极低温会把液氧给活活冻成冰坨子,会出大事。    土星5号火箭的第二级里面采用了一种神奇的隔板来避免液氧被冻住的情况出现。这个隔板中间采用了苯酚蜂窝夹层结构,两侧用铝箔覆盖,挡在了液氢储箱和液氧储箱之间。这样的一块板子硬是顶住了两侧高达70℃的温差。(比采用传统隔离结构的火箭节省了3.6吨的质量,这块板子成了土星5号火箭性能出众的关键。)    正在密西西比测试中心进行测试的土星5号火箭第二级      土星5号火箭的第二级尾部有摄像机,可以将一二级分离的影像传回地面控制中心。  至此已经介绍了土星5号火箭的第一级和第二级。第二级的箭体部分由北美航空制造,火箭发动机由洛克达因公司制造。
  土星5号火箭的第三级  土星5号火箭的第三级由道格拉斯公司制造。嗯,就是那个研制了DC-3运输机、DC-8、DC-10客机的道格拉斯。(1967年,与麦克唐纳合并为麦道,1997年,并入波音。)    土星5号火箭的第三级内部编号为S-IVB,高17.8米,直径6.6米。采用1台洛克达因的J-2液氢液氧火箭发动机。    土星5号火箭的第三级火箭,注意上面的那些圆球是用来给低温燃料储罐进行加压的氦气罐。    阿波罗7号任务中的土星5号火箭第三级    阿波罗8号任务中的土星5号火箭第三级,注意上面的船箭接口设计。另外,周围那些亮亮的不是星星,而是箭体外壳碎片脱落后形成的漂浮物。    冯o布劳恩博士与土星5号火箭的合影    日,最后一枚用于发射阿波罗飞船的土星5号火箭矗立在肯尼迪航天中心第39号发射台上。傍晚的霞光,在为阿波罗计划送别。  注意,这张照片中的中间部位的两条黑色块标记的地方为土星5号火箭第一级和第二级的连接处。往上,开始收窄的地方为第二级和第三级的连接处。  第三级火箭上面的那个黑色条带代表什么呢?  答:那是土星5号火箭的大脑所在的地方。    详细说说那个黑色条带下的环状结构。它的内壁分布着土星5号火箭的弹道计算机、姿态稳定系统等关键部件,是整枚火箭的大脑。  这个环由3块120°的弧形蜂窝夹层板拼接而成。这3块板拼起来正好是一个环,它们各司其职,分别叫做:检修壁板(Fin-A)、飞行控制计算机壁板(Fin-B)和惯性导航平台壁板(Fin-C)。如果我们以上图中的-X标记处为手表的12点位置的话,8点钟方向有一个检修门,这附近就是Fin-A。7点钟与8点钟之间为脱落插头触点。    日当地时间上午9点32分,搭载了阿波罗11号的土星5号火箭起飞。注意看脐带塔与土星5号火箭相连的结构,这个位置对应着脱落插头。    继续说这个环形大脑:8点钟方向旁边有个黑色的管子,这管子和上面的整个环形的管路是连在一起的,这是用来控制土星5号大脑温度的环境控制管路。用于冷却的工质是按照质量比例3:2配置的甲醇和水的混合液。黑色管子下面藏着一个2.7升的小气瓶,内有高纯氮气。黑色管子挨着的白色细管是冷却剂控制管线,下面有两个压力传感器,还有一个手动启闭阀门。7点钟方向的亮亮的圆柱形罐子是储水箱。水箱旁边的红色盒子是传说中的D-30电池系统。另外,D-30旁边是D-10电池,被管子挡住了。  6点到7点方向之间的,为弹载计算机和弹载数据记录仪。6点钟的盒子里是控制指令分配器和遥测遥控指令译码器。  5点钟那些盒子是遥测天线对应的电子器件盒,包括VHF遥测天线、C波段天线、PCM/CCS天线等。  2点钟方向的大方盒子为土星5号火箭的ST-124-M3惯性导航陀螺稳定平台的控制电路。平台旁边是加速度计信号调节器和专门供给导航系统用的56伏电源。另外的电源系统还有28伏直流电源,供小负载的电气系统使用,另有5伏直流电源供传感器使用。  土星5号的控制系统中的轴承不是一般的机械轴承,而是由高压氮气托起来的气垫轴承。4点钟方向的那个大球就是存放氮气的地方,供气压力为703吨/平方米。大球旁边是ST-124-M3惯性导航陀螺仪。    ST-124-M3惯性导航陀螺仪长这个样子。    IBM的电脑工程师小哥儿抱着的,是土星5号火箭的弹载计算机。它的主频(CPU内核工作的时钟频率)为2.048MHz。嗯,你没看错,是MHz。小编现在写这篇文章用的家用电脑的主频为3.60GHz。这不禁让我感慨万千。当年就是2.048MHz主频的电脑把人类送上绕月轨道!这计算机的主频还不到大家常用的智能手机的主频的1/1024。咱们手机有这么强大的计算能力,却主要用来玩游戏和刷朋友圈了。    日,冯o布劳恩博士在检视一台土星5号火箭的弹载计算机。这计算机长76.2厘米,宽26.67厘米,高31.75厘米,重36.287千克。不知道他能不能想象得到如今的计算机是怎样的,会不会梦到手机和互联网+时代的出现。      土星5号弹载计算机的内存模块长这个样子。每个模块能够存储4096个指令字。土星5号的计算机里有8组内存模块,因此总共可以存储32768个指令字。    用于发射阿波罗12号的土星5号火箭,注意该火箭的大脑刚刚被吊装上来。    不过,阿波罗飞船自己还有一套计算机,用于登月和从月面返回。型号是 IBM System/360 M75 。注意登月舱前面的方程组:月面上升段动力学方程、绕月轨道动力学方程、速度增量方程等。    土星5号带着阿波罗11号飞船正在飞行    准备发射阿波罗4号无人飞船的土星5号火箭    1966年,土星5号第一次公开露面时的样子。    用于发射天空实验室的土星五号(第三级火箭被天空实验室所取代),注意右侧的大型液氧储罐。摄于日。    虽然没有了第三级,但是仅靠第一级和第二级把80吨重的天空实验室送入近地轨道还是没问题的。  土星5号不再发射阿波罗飞船,而是发射近地轨道的天空实验室是不是背离了其设计初衷?小编认为并没有。有冯o布劳恩博士的手稿为证:    这张由冯o布劳恩博士在日绘制的草稿,表明了他在那个时候就开始设想用土星5号火箭发射空间站了。  最后送上土星5号火箭所有的(13次)发射离地瞬间的照片  
  说完土星5,作为对手的前苏联N1火箭就不能不说  承载苏联载人登月梦想:N-1火箭  说到载人登月,尼尔o阿姆斯特朗在公元日凌晨2点56分(UTC)说的那句话:  (That's one small step for a man, one giant leap for mankind.)  这是一个人的一小步,却是人类的一大步。  或许会立刻涌到关注人类科技发展的大家的耳畔。  然而,实际上,苏联人同样有着载人登月的梦想,而且他们同样为此付出了汗水、鲜血甚至是生命。在苏联那样的制度下,保密工作的优先级别高于一切,这导致了有关苏联载人登月计划的细节至今仍少为人知。  不过,有梦想并为之奋斗终生的人是始终都需要有人来进行纪念的。那些为了太空探索事业献出了青春和生命的人有权利获得后人的赞赏。更何况,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那份挑战地球引力的豪情本身,也足以让处于信息时代的我们感慨不已。    这就是苏联人准备用来发射载人登月飞船的N-1重型运载火箭。注意火箭奇特的外形设计和火箭底部的人员。在105米高的火箭脚下,工程技术人员的身形显得格外渺小。或许,在当时的管理者眼中,这些人的生命、尊严、自由与伟大的事业相比,真的是无比渺小的。与前面的系列文章一样,本文仍然会努力抛开政治与军事相关的因素,试着从技术角度还原N-1重型运载火箭的诞生过程与总体设计方案。  N-1重型火箭诞生的原因  日,苏联宇航员尤里o加加林成为了首次进入太空的人类,加深了美国对在太空竞赛中落后的恐惧。这直接促使原本对探索月球热情不高的约翰o肯尼迪总统改变了主意。  日,肯尼迪在参、众两院特别会议中宣布了阿波罗计划的蓝图,其中心思想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在1970年之前把美国人送上月球。  美国人的阿波罗计划的透明度较高。全世界都知道他们的时间表。这让处于太空竞赛中的苏联人有了加快发展自己的载人登月计划的动力。  实际上,苏联人并不是在肯尼迪宣布阿波罗计划之后才着手准备把宇航员送上月球的。在肯尼迪的宣言发表之前2年,在1959年,当时科罗廖夫就已经在准备重型运载火箭了,而这一系列火箭为包括载人登月在内的大型航天项目预留了一定的运载能力。    谢尔盖o帕夫洛维奇o科罗廖夫,日出生在乌克兰日托米尔的一个农民家庭。18岁考入基辅工学院空气动力学专业,2年后转学到莫斯科国立技术大学。毕业后,进入图波列夫飞机设计局,任飞机设计师与试飞员。1930年,结识齐奥尔科夫斯基,并立刻参与到大型火箭的研究当中,1932年成为火箭小组负责人。同时以《火箭发动机》和《火箭飞行》等著作成为后人公认的科学研究与科学普及双料大师。  1959年,科罗廖夫带领团队在科罗廖夫设计局(按某些地方的习惯,可称作OKB第一研究院)开展了未来重型运载火箭的预研工作。  这款火箭为什么叫N-1?  科罗廖夫带领的团队研制的这一系列火箭被命名为N系列火箭。这个N,得名于俄语носитель对应的拉丁拼写Nossitel,是运载器的意思。当时N系列运载火箭有3款型号,从大到小依次命名为N-1、N-2和N-3,准备采用核发动机,为未来的空间站和登月、登陆火星等任务提供运载力量。  然而,肯尼迪的发言让苏联人加快了发展速度,并且暂时把可行性不高的核发动机放在一边,采用化学能源和多级火箭构型,争取赶在美国人前面把宇航员送上月球。    当时,科罗廖夫和苏联科学院力学所的切洛梅院士对登月火箭的总体设计方案进行竞争。上图左侧是科罗廖夫的N-1运载火箭方案,中间为切洛梅院士的UR-700运载火箭方案。    从这张图我们能够更加清楚地看到3种登月火箭方案的总体对比:从左到右为,苏联N-1火箭,美国土星5号火箭和苏联UR-700火箭。实际上,N-1火箭的起飞推力比土星5号的要大,可惜没能成功执行过任何任务,不能真正进入火箭推力排名序列。    土星5号运载火箭与N-1系列运载火箭的蓝图对比。  N-1火箭的总体设计    N-1运载火箭由运载部分和上面级构成。全高105米(比土星5号火箭稍矮),整体呈圆柱体与圆锥体的结合状,这种气动外形在火箭中并不多见,小編会在下文详述造成这种构型的原因。最大直径17米(实际为16.876米),起飞重量为2735吨。  在此小編用中文习惯和英文习惯阐述N-1火箭的多级结构,不再引用俄文原文。  N-1火箭的运载部分由3级火箭构成。  自下而上为第一级(Block A),第二级(Block B),第三级(Block V)。  上面级则包含月球轨道器、登月飞船和奔月火箭等结构。
  N-1火箭的第一级    N-1重型运载火箭的第一级,高30.09米,最大直径16.876米,顶部直径10.3米。火箭发动机喷出伸出一级火箭底部平台1.78米。一级火箭上面的那个框架格栅结构为一级火箭与二级火箭相连的部分,高6.325米,镂空的结构方便二级火箭点火的时候向外喷出火箭燃气。这种结构设计大家或许会感觉很面熟。    N-1的第一级火箭的底部特写。不用数了,N-1的一级火箭有30台发动机!这些发动机分为内外两环,外环为紧挨在一起的24台发动机,内环为呈60°中心角均布的6台发动机。我的天!为什么要用这么多台发动机!    这是土星5号火箭的第一级,可以与N-1火箭的第一级进行对比。  N-1火箭的第一级采用30台发动机,是有她的苦衷的。    其实,原本N-1不必使用这么多台发动机。在N-1火箭的总体方案刚刚被提出时,苏联火箭发动机设计师古舒高提出了设计一款推力强大的火箭发动机的方案:RD-270。该发动机的设计方案于日提出。这款燃烧室压力高达26.1MPa的发动机性能不错,其海平面推力6270千牛。(美国土星5号火箭的第一级采用5台F-1发动机,总推力33400千牛,每台F-1火箭发动机的海平面推力为6770千牛的)。  而土星5号火箭的发射重量为3039吨,N-1火箭的发射重量为2735吨。土星5号火箭与N-1火箭的第一级的设计工作时间均为150秒量级。因此,可以说,N-1运载火箭可以采用5台RD-270火箭发动机并联的方式。这样,N-1火箭的第一级因为发动机数量的大幅减小,其外形就不会有如此明显的锥度,总体构型就会与土星5号非常相似了。  可是,为什么N-1火箭没有采用RD-270火箭发动机呢?  这与科罗廖夫本人的设计思想有关。RD-270火箭发动机的推力虽大,但是其燃料体系为偏二甲肼/四氧化二氮。虽然这种常温推进剂能够非常可靠地工作,并且有着不错的性能。但是,科罗廖夫早就对这种火箭发动机表现出了不满的情绪。偏二甲肼为剧毒燃料,而且从比冲和未来更大推力的火箭发动机的需求的角度来看,液氧煤油火箭发动机取代偏二甲肼/四氧化二氮火箭发动机是个可以预见的趋势。  于是,科罗廖夫极力反对古舒高的RD-270火箭发动机方案。古舒高认为受到了科罗廖夫的排挤,终止了与科罗廖夫的合作,(后来古舒高其实还是研制出了液氧煤油火箭发动机,而且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推力最大的液体燃料火箭发动机,这就是RD-170,但这已经是十几年后的事情了。) 科罗廖夫没办法,只好寻求其他火箭发动机设计师的帮助。库兹涅佐夫领导的OKB-276(276所)提供了帮助。他们拿出了当时叫做NK-15的火箭发动机。后来,该发动机被升级为NK-33。    NK-33的燃烧室压力为14.83MPa,海平面推力为1510千牛(不到RD-270火箭发动机的四分之一)。    于是,为了满足N-1火箭总体设计中需要的推力,最终,选用NK-33火箭发动机的N-1火箭的第一级采用了30台发动机。(原本只需5台RD-270,但是因推力太小,NK-33需要4倍的推力,于是增加到20台。但是,增加的发动机带来了附加的发动机干重、管路系统重量等结构重量,为弥补这些,发动机数量增加到26台。)  第一级采用26台火箭发动机的N-1火箭是11A52工程中几乎要被确定下来的数目。但是,那时候,N-1火箭的载荷仅是50吨。后来,苏联人发现美国人或许真的会在1970年之前登月,就改变了自己的策略。  原本,苏联人采取了循序渐进的方案:先送宇航员做近地轨道飞行,然后是绕月飞行不登陆,最后是登陆月球与返回。现在,他们决定直接执行送宇航员上月球的新方案。于是,N-1火箭的第一个版本就得是考虑登月舱的大载荷版。其有效载荷重量一再追加,由50吨变为75吨,到1964年的学术会议上,92吨已成为工程师们的共识。然后,到1965年初,科罗廖夫设计局已经开始以95吨为设计指标了。他去世后,米申牵头,最终将有效载荷定为98吨。然后米申说了一句:再也不能追加载荷了。算是了结了这件事情。  从50吨的载荷追加到98吨,N-1火箭的第一级发动机的数量也就从26台增加到了30台。(这简直是验算火箭动力学方程的完美算例。    注意N-1火箭第一级的30台发动机喷管,和厂房中的工程师们与火箭的大小比例。  N-1火箭的第一级是如何控制火箭的飞行方向的呢?  我们都知道,大型运载火箭要想控制其飞行姿态和弹道,需要摆动发动机或者喷管,让高温高速的喷流指向需要的方向。而N-1火箭的发动机排得这么紧密(尤其是外圈),实在是动弹不得。    另外,如果让这30台发动机每一台都有自己独立的伺服机构的话,那结构重量更小不了了。于是,N-1火箭有了自己的独门绝技:不摆动喷管也能控制火箭的飞行方向。    简单说来,N-1火箭的30台发动机分为两个部分,并各司其职。外环的24台发动机负责控制火箭的俯仰和偏航,内环6台发动机负责控制火箭的滚转。  米申的日记给出了火箭发动机的编号。这位苏联人的习惯与我们不同,他以圆圈的最下方为起点,顺时针方向增加编号。  当火箭需要向左转弯的时候,底部位于右侧的发动机们保持较大推力,而坐侧的火箭发动机们适当减小推力,这样就形成了左右的推力差(苏联人将其称作推力差动转弯)。向右转弯则情况相反。这让小編想起了履带式拖拉机的转弯方式。  滚转控制依赖内环的6台发动机的协调动作,这与常见的火箭控制类似,不再赘述。
  N-1火箭的第二级      NK-43火箭发动机的核心部分与NK-33相同,只是因为其工作环境主要在近真空中,因此其喷管的扩张比要比NK-33的大。因此,其推力与比冲NK-33的大一些。NK-43的最大推力为1754千牛(NK-33为1510千牛)。  N-1火箭的第二级内的主要结构为两个球罐,靠下的为液氧罐,上面为煤油罐。其中,液氧储罐的容积为512立方米,煤油储罐的容积为343立方米。  N-1火箭的第三级    N-1火箭的第三级长11.01米,底部直径7.59米,顶部直径5.475米。由4台NK-21火箭发动机推动。  NK-21火箭发动机的推力为402千牛。  N-1火箭的上面级    N-1火箭的上面级由1台火箭发动机推动。由于其总体设计与N-1火箭的3级火箭结构之间有着一定的独立性。
  N-1火箭的总装与发射    N-1火箭采用水平总装和水平测试的方案。也就是说,在燃料加注之前,火箭基本上处于躺着的状态。注意照片右下角有几名工程师。    厂内总装和测试完成的N-1火箭被运往为其专门建造的发射台的路上。    N-1火箭是由两条铁路轨道支撑起来的      苏联拥有一个非常庞大的铁路运输系统。铁路是苏联最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至苏联解体前的1989年,苏联铁路运营里程长达14.75万公里,仅次于美国;其中电气化铁路里程居世界首位,总长5.38万公里,占全国铁路营业里程的36.5%;复线铁路区段总长5.38万公里,同样占全国铁路营业里程的36.5%。苏联铁路以仅占全世界12%的营业里程,承担世界铁路运输的53%货物周转量和25%的旅客周转量。而N-1火箭的第一段路,也是由苏联的铁路来承载的。    起竖过程中的N-1火箭,小編能够找到的唯一一张处于起竖过程的N-1照片。    N-1火箭正要被安置在发射台上。发射台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有三条排烟道(这张照片只拍到了其中一道)。中间的大圆洞就是火箭要矗立的地方。注意圆洞内圈的均匀分布的杆状物。这些机构将与N-1火箭连接起来,并通过36根爆炸螺栓固定    N-1火箭难得的厂房内清晰照片。对于一切航天项目在高层决定对外公开的时候都保密的苏联来说,能够有这样的照片很不容易。注意一级火箭尾部侧面的栅格翼。苏联人非常钟爱栅格翼,无论是在他们的导弹还是这样的火箭上,都能够找到栅格翼的身影。  日,N-1火箭的第一枚试验箭运到发射台上进行了为期3个星期的联调测试。当年12月12日,测试通过的N-1火箭运回厂房待命。  上发射台测试是没办法的事情,没有这么高的厂房供N-1火箭进行垂直测试。另外,值得一提的是:  N-1火箭的30台NK-33并联而成的一级火箭发动机从来就没有进行过同步点火测试。因为苏联当时已经没有时间建造那么巨大的发动机试车台了。这为之后的事故埋下了伏笔。  日,N-1火箭第一枚试验箭再次登上发射台,准备进行首次发射。但是,发射前,工程人员猛然发现一级火箭外壳结构部件出现裂缝。火箭被重新放平,拉回厂房维修。  同年,9月、11月,这枚火箭来来
又折腾了几次,依然是有各种各样的问题。
    这是美国KH-8锁眼间谍卫星于日拍摄到的N-1火矗立在发射台山的样子。你能否从这张照片感受到苏联人的奔月梦想呢?  从影子的长度可以反推出来,N-1火箭的脐带塔高度为125米。  N-1火箭的第1次发射  好不容易解决了火箭结构件的问题后,第一枚N-1火箭于日,矗立在发射台上。  苏联人冒了好大的风险!所有的NK-33发动机都是出厂状态,从未进行过任何一次点火测试!这是正常的火箭发动机研制流程所不允许的。而且,这枚试验箭实际上是任务箭!这枚火箭的上面级里面放了一艘真正的L1飞船。这飞船可是要绕着月球飞上一圈然后返回地球的。也就是说,苏联人要跳过所有的近地轨道测试步骤,直接绕月了!  经过4个星期的准备,矗立在发射台上的N-1火箭饱受风吹日晒,但终于也迎来了发射的日子。日,风雪交加。发射总指挥临时推迟了发射任务。但是,一道严厉的指令到来了:无论怎样,最迟到2月21日,火箭一定要上天!    公元日,莫斯科时间下午12点18分07秒,地动山摇的轰鸣声宣告N-1火箭挣脱地球怀抱的时候来了!  6秒后,火箭离开发射塔范围。然而,这时候,指挥中心突然收到了火箭发出的警告:传感器报告有2台发动机突然熄火。    熄火的2台发动机是12号与24号,从米申的日记中,我们能够看到火箭发动机的编号顺序。这是位置相对的2台发动机。工程人员当即认为,任务仍可完成。因为N-1火箭设计了动力冗余,损失2台发动机的动力对火箭本身的测试任务的完成并不构成致命威胁。  但是,接下来的事情就不太好了。起飞25秒后,传感器报告发动机燃烧室压力整体不足。这个指令触发了火箭的应急预案。涡轮泵的功率开始增大,但是这个指令与作动机构之间的协调没有进行过测试。  从自动控制原理的角度来说,管路控制系统遇到了比较严重的“超调”。65.8秒时,28台火箭发动机的功率全部超过最大允许值。整个管路系统出现了严重的高频振动。66秒时,1台NK-33火箭发动机的液氧输送管路爆炸!  按N-1火箭的设计,1台发动机的管路爆炸并不该影响整体性能。只需将该管路关闭即可。但是,箭载计算机反应有些慢。等到她关闭管路的时候(在68.7秒成功关闭),一级火箭内部的大火已经无法控制。随后,火箭发生了大爆炸(起飞69秒,此时火箭高度12200米)。  N-1火箭第一枚试验箭的残骸飞散到了发射架附近30千米的范围。但是,值得庆幸的是,L-1飞船在逃逸塔的帮助下,飞离了危险区域。后来,在爆炸平息后,降落在距离发射架22千米的地方。  N-1火箭的第2次发射  距离美国人的阿波罗11号飞船的升空的日子(日)越来越近了。苏联人没时间进行设计大改了。实际上,留给他们测试的时间都几乎没有了。  日,第二枚N-1火箭被匆匆拖到1号发射台,准备赶在阿波罗11号之前进行发射。    他们真的在当天晚上就发射了!公元日莫斯科时间23点18分32秒,第二枚N-1火箭拔地而起!  发射6秒后,传感器报告:燃料泵异常!(后来分析是一枚螺丝钉松动后,被强大的煤油喷流冲到了燃料泵里)N-1火箭的故障控制系统立刻关闭了传感器指示出的那台发动机。然而,令人不解的是,故障控制系统没有停下关闭指令,而是开始接连关闭发动机,用了3秒钟的时间,关闭了第一级火箭30台发动机中的29台。(只剩下第18号发动机还在工作)  推力的大幅下降使得火箭轴向加速度远低于正常值。在火箭向下坠落的瞬间,因轴向加速度符号的变化,立刻触发了火箭逃逸塔。在巨大的固体火箭发动机的拉动下,绕月飞船像是被猫妈妈叼住后脖子的小猫一样,被叼出1公里后,平稳着陆。    然而,发射台就没有这么幸运了。逃逸塔的巨大推力让N-1火箭终于失去了平衡。她向后躺倒,重重地摔在了发射台上。这一瞬间,人类工程技术史上最大的爆炸事故出现了!  从200米高的地方带着巨量燃料和氧化剂的火箭坠落到发射台上,引发了惊天动地的爆炸。(事后工程人员分析,约有 678.57吨液氧和煤油在瞬间爆炸,其爆炸当量约6930吨TNT)  那颗螺丝钉,毁了第2枚N-1火箭,也最终让1号发射台在爆炸中被夷为平地。  N-1火箭的第3次发射    这是第1枚N-1火箭与第2枚N-1火箭的合影。可以看到,苏联人在拜科努尔实际上为N-1火箭准备了2个发射台。这两个发射台之间相距500米。    第2枚N-1火箭彻底炸毁了1号发射台,同时也让2号发射台受损。注意发射台周围的防雷塔,其高度为180米。
      公元日凌晨2点56分(UTC),阿姆斯特朗登上了月球。美国人赢得了载人登月的竞赛。上上图为阿姆斯特朗的照片。上图的脚印则是奥尔德林的。  这回苏联人不用赶时间了。他们认认真真地开始搜集2枚火箭的残骸,分析事故原因。重新设计N-1火箭的故障处理系统的算法,就像是试图在寻找错题原因的一名虔诚的学生。  这个错误,一改就是两年。  1971年,重新设计了火箭发动机动力系统逻辑的第3枚N-1火箭出厂。    公元日莫斯科时间凌晨2点15分07秒,第3枚N-1火箭点火。前10秒,火箭发动机工作正常。毕竟,30台发动机的联合点火在前两次发射中算是做了测试。而且,工程技术人员对第一级火箭的动力系统进行了上千次的模拟和演练,已经有了较大把握。  然而,这次,问题没有出在动力系统上,而是出在了制导控制系统中。不知怎么的,当火箭飞到250米高的时候,制导系统突然认为火箭的姿态异常,并开始发疯似的试图摆正火箭姿态。而实际上,火箭此时的姿态没有任何不妥。  制导系统的错误指令让原本飞得稳稳的火箭开始偏斜。一级火箭外环24台NK-33发动机的差动控制力矩是如此巨大,以至于瞬间就甩飞了火箭第3级及以上的结构。  第3级火箭启动了自毁程序,飞船也被引爆,她们一起砸到了第1次正式启用的2号发射台上。  失去了第3级和上面级的N-1火箭仍在向上飞行,但是此时已经失去了弹载计算机的控制,成了一枚巨型无控火箭弹。最终,重重地撞到了20千米外的一座小丘上,炸出了一个直径30米,深度将近16米的大坑。  N-1火箭的第4次发射  苏联的工程技术人员没有气馁。此时,美国的阿波罗计划已经接近尾声。而苏联人这时已不再是和美国人竞争,而是更加纯粹地要实现自己的梦想了。N-1火箭一定要成功才行啊!这可是科罗廖夫总师临终前的最后一个航天项目!这可是全体苏联人的登月梦想的承载啊!  所有参与N-1火箭设计与发射的依然在世的工程技术人员,没有人抱怨,也没有人想要放弃。米申的记录寥寥几笔带过这段情绪。但是,我们能够从这句话看出当时科研人员的努力:通过8个月的努力,我们现在拥有了一套全新的制导控制系统。其中,一条控制逻辑是:在起飞50秒的时间内,不准关闭任何一台发动机。  公元日莫斯科当地时间上午9点11分52秒,第4枚N-1火箭点火升空。  没有鲜花与掌声,全场肃穆凝重;没有电视直播,很多人甚至没有像正常人那样的能被公开的姓名。这群在荒漠的一角顶住连续3次失败压力的技术人员,通过1年半的废寝忘食的努力,再次迎来了N-1火箭发射的日子。  按照可靠性理论,30台发动机的并联的确很不理想。或许很多人至今仍在嘲笑N-1火箭的设计。但是,在发动机能力不足的情况下,他们又能有什么别的选择呢。  第4枚N-1火箭飞行平稳。随后,N-1火箭的飞行速度顺利地超过了声速。  起飞90秒后,N-1火箭程序转弯顺利,按最新的制导程序,再过26秒,就该准备一二级的分离程序了。  但是,警报声在此时响起了。弹载计算机认为此时火箭的轴向过载太大了(事后有科学家认为是4号发动机出现了耦合振动,影响了火箭的轴向过载,但是这个分析并未与其他人的分析达成共识)。30台NK-33火箭发动机的推力比工程师们预计的要稍大一些。当然,在设计中保留这样的余量其实也是必要的。  按照预案,弹载计算机自动关闭了一级火箭内环的6台发动机。(此时接近一二级分离的关键控制点,要保证火箭的俯仰与偏航姿态,因此最好不要关闭外环发动机。)  管路,这回又是管路出了问题。在关闭了内环6台NK-33发动机后,一级火箭供给内环的燃料系统面对突如其来的压力变化没有防备。管路多处破损,导致一级火箭底部中心开始着火。  不过,此时的推力是足够的,只要火箭再多撑一会儿!可惜,第107秒的时候,整个一级火箭没有经受住烈火的炙烤,发生了爆炸。  逃逸塔把绕月飞船带离了爆炸区域。飞船稳稳地降落在拜科努尔。整个上面级弹出后,从4万米高空坠下,摔毁在荒滩上。    这次真的是只差一点点,就差十几秒。而且,通过后来的弹道分析,可以发现,既然着火时的轴向过载和飞行速度超过预定值,实际上是可以通过提前点燃二级火箭来避免悲剧出现的。  当时指挥中心的工程师事后也有相应的分析。这是N-1火箭离成功最近的一次。因此我可以理解,为什么后来的艺术家们在画N-1火箭的概念图的时候,要强调一二级的分离这一瞬间了。    艺术家想象的N-1火箭的一二级成功分离的情形。人们很希望N-1能够证明自己一次。注意火箭顶端的逃逸塔火箭。  其实还有2枚N-1火箭  历史上,N-1重型火箭,4次发射,4次失败。从后来解密的资料中,我们能够惊奇地发现,实际上还有第5枚和第6枚N-1火箭的存在。    小編不知道这背后有着怎样的坚持和纷争。只知道,米申没能在后来争取到更多的发射机会。工程人员把2号发射台整修一新,很多人还经常去擦拭发射台的仪器设备。但是,他们最终也没能等来允许发射的命令。  米申计划于1975年8月发射的第5枚N-1火箭只与发射台见过1面,就再也没有得到飞行的机会。原计划于1975年年底发射的第6枚N-1火箭甚至都没有走出过厂房。  1976年,掌握实权的古舒高下令,彻底废止N-1火箭相关的所有项目。不久,古舒高的RD-170火箭发动机、能源号运载火箭、暴风雪航天飞机和质子号运载火箭等一系列项目立项。N-1火箭甚至连更多详细的纪录都没能留下。    N-1火箭的部分结构至今仍能被找到。但是,已经被挪作他用,比如这个级间结构,如今与储箱连接在一起,成了一个半露天的厂房的一部分。横箍的这部分是铝合金制成的,当年对圆周度和整体同心的要求是很高的。    其中一个保留下来的储箱,如今成了一个废弃的水箱。这真是暴殄天物!  后来的人或许已经不能够理解生产一枚火箭的不易。N-1火箭项目废弃后,大量珍贵的合金也被搁置了。其中就有镍镁合金。镍镁合金是金属镍和金属镁通过高温熔炼手段得到的合金。镍的熔点是1452℃,镁的熔点为650℃,相差甚远。而且金属镁还具有蒸汽压高,不感应等特点,实际生产难度非常大。冶炼工人是冒着引发火灾、烟雾甚至爆炸的风险来进行真空熔炼的。
  你美爹图纸丢失了。你美爹也造不出来第二个。
  波澜壮阔的美苏争霸!
  N-1火箭的灵魂还在    虽然人们对N-1火箭的30台NK-33发动机并联的一级印象深刻且评论常带讥讽,但是,NK-33火箭发动机本身性能是非常优秀的。  古舒高没有斩尽杀绝。N-1火箭项目被废止后,有150台NK-33发动机被保留下来(还够生产5枚N-1火箭)。  苏联解体后,美国航空喷气公司迫不及待地设法采购到了一批NK-33发动机。(以每台110万美元的价格购得36台)。如今,该公司已将NK-33和NK-43分别重命名为AJ26-58和AJ26-59。上图为AJ26-58(本名NK-33)发动机在美国约翰·斯坦尼斯航天中心的试车台上。    NK-33发动机的推重比为137:1,真空比冲为331s。这样的性能傲视所有同类同级别的火箭发动机。即使是上图这个SpaceX公司为之骄傲的梅林1-D发动机,也仅仅是在性能上接近NK-33(真空比冲311s),还没能做到与上世纪60年代的NK-33老家伙的性能相平。    日,美国安塔瑞斯运载火箭的第一级在运输过程中。注意,两台NK-33火箭发动机的喷管。    安塔瑞斯运载火箭(Antares)在早期发展阶段则又被称为金牛座Ⅱ号运载火箭(Taurus II),是由美国轨道科学公司所研发的一种一次性使用运载系统,可以发射5吨的有效载荷进入近地轨道,于日首次飞行测试成功。安塔瑞斯运载火箭为轨道科学公司所发展过最大型的火箭,并且负责发射向国际太空站进行商业补给服务的载运飞船天鹅座飞船。    然而拥有优异性能的NK-33发动机,还是摆脱不了在升空早階段自爆的宿命,轨道科学公司不得不在安塔瑞斯改用新一代俄制的RD-181发动机。    无论N-1火箭的结局如何,其奋力拼搏,敢为理想努力的精神还是为其赢得了尊重。如今,在纪念那段太空竞赛往事的博物馆中,N-1火箭与土星5号火箭并排站立,一起诉说着过往的光荣与梦想。
  看起来跟真的一样  
  然并卵,说的这么牛逼,图纸不知下落,造不了了!  
  在发射这个火箭之前,苏联所有航天成就都高于美国  到了这个火箭,苏联屡屡失败  美国13次全部成功,而且成功登月,成功返回!  更可怕的是,这一切技术,美国现在又全都不会了!  忘记了
  当时的美国要多牛逼就多牛逼。。。。咱们脖子都仰断了的还不到别人的屁股。。不过现在嘛。。。感觉美国就在前方不远处吗,也没什么了不起的。。。。。
  @pipo617
15:54:20  然并卵,说的这么牛逼,图纸不知下落,造不了了!  -----------------------------  土星5号蓝图保存在马歇尔太空飞行中心的缩微胶片上,打算试着重建土星5号是毫无意义,问题关键在于那些成千上万的零部件已不再生产...  后继者是拥有航天飞机与土星5血脉的新一代超级火箭"太空运载系统"SLS",计划2018年首飞!  
  又领到狗粮了,这么卖力?!  
  问题是美国怎么后来没有了土星5  
  太长了,看不完  
  火箭真的,登月假的。。。。半真半假,好莱坞影视剪辑技术最无敌!
  码!图纸还在吗?
  当年土星五号上的计算机能力只有现在普通手机的千分之一左右  现在美国哪怕能用相当于现在一百台手机的计算机实现登陆月球,我就相信美国人几十年前的登月是真的!
  @love_freedom2013:
评论  振动台被发明面世的时候,只怕你父母还没有出世!  -------------------  美国买中国振动台的时候  阿姆斯特朗都死了  振动台都造不出来  还能登月  真不要你那个逼脸
  @love_freedom2013:
评论  结论就是美国佬的州际导弹都是用来骗人的,没有振动台的验证,那来的的导弹!? 更不可能有满天的卫星,什么GPS,简碟卫星...你说对不对!?  --------------  你天天张口nasa闭口航天  竟然不知道火箭振动台干什么用的?  火箭在飞行过程中会产生震动  震动频率如果和人体频率一致  会损害乘员的健康  甚至致命  火箭震动台是载人航天的标配  它也是分吨位的  巨型火箭要用巨大的振动台去测试  美国造不出50吨以上的尺寸  从中国进口一台大尺寸的  中国附加了很多条件  并且严禁美国人自己操作  你这都不知道还谈登月???  你怎么那么不要脸!!!
  五毛犬最喜欢黑美国登月。
  以中国现在的技术,玩登月工程尚且要绕月落三步。  2030年才能实现。  美国当年的技术真的就那么牛,一次成功?  火箭是真的,往月球上也的确发了点东西,载人就呵呵了。  始终不信,美国半个多世纪之前,能用当时的科技整出载人登月并返航的全套。  最直接的证明就是苏联。  苏联比美国先发射卫星,航天技术跟美国并驾齐驱,但苏联之后不管怎么试验都登不了月。  疑点重重。
  @love_freedom2013:
评论  评论 lwzlfz:一个50吨的震动台对3000吨的火箭有何鸟用!? 你搞清楚振动台的用途才来YY!  --------------  我就去  这就是天天给别人科普航天  天天跪舔美国人的水平?  我给你科普一下吧  火箭振动台并不是把火箭整个放上去振  而是把载人那一级放上去测试  给它提供各种可能产生的频率  只要这一级火箭不会把人体频率传导到载人仓就行了  就你这水平  你问问谁能看得起你
  但是,美国所谓的登月,确实是假的
  @h8261117sodo
19:23:38  以中国现在的技术,玩登月工程尚且要绕月落三步。  2030年才能实现。  美国当年的技术真的就那么牛,一次成功?  火箭是真的,往月球上也的确发了点东西,载人就呵呵了。  始终不信,美国半个多世纪之前,能用当时的科技整出载人登月并返航的全套。  最直接的证明就是苏联。  苏联比美国先发射卫星,航天技术跟美国并驾齐驱,但苏联之后不管怎么试验都登不了月。  疑点重重。  -----------------------------  那从照片看你认为是阿波罗山寨了嫦娥5? 还是嫦娥5山寨了阿波罗!?        
  @不很忙
19:25:07  @love_freedom2013
评论  评论 lwzlfz:一个50吨的震动台对3000吨的火箭有何鸟用!? 你搞清楚振动台的用途才来YY!  --------------  我就去  这就是天天给别人科普航天  天天跪舔美国人的水平?  我给你科普一下吧  火箭振动台并不是把火箭整个放上去振  而是把载人那一级放上去测试  给它提供各种可能产生的频率  只要这一级火箭不会把人体频率传导到载......  -----------------------------  航天飞机有如737大小,上百吨的重量,能乘载30吨货物及7名航天人员!   它曾把脆弱的货物发射上天,如哈伯望远镜及大型的间碟卫星,你倒说说80年代美帝购买了那国牛B的震动台!?
  @不很忙
19:25:07  @love_freedom2013
评论  评论 lwzlfz:一个50吨的震动台对3000吨的火箭有何鸟用!? 你搞清楚振动台的用途才来YY!  --------------  我就去  这就是天天给别人科普航天  天天跪舔美国人的水平?  我给你科普一下吧  火箭振动台并不是把火箭整个放上去振  而是把载人那一级放上去测试  给它提供各种可能产生的频率  只要这一级火箭不会把人体频率传导到载......  -----------------------------  火箭振动台是什么  懂了吗?  不懂就不懂  懂了就解释一下吧
  @不很忙
19:25:07  @love_freedom2013
评论  评论 lwzlfz:一个50吨的震动台对3000吨的火箭有何鸟用!? 你搞清楚振动台的用途才来YY!  --------------  我就去  这就是天天给别人科普航天  天天跪舔美国人的水平?  我给你科普一下吧  火箭振动台并不是把火箭整个放上去振  而是把载人那一级放上去测试  给它提供各种可能产生的频率  只要这一级火箭不会把人体频率传导到载......  -----------------------------  @不很忙
19:35:53  火箭振动台是什么  懂了吗?  不懂就不懂  懂了就解释一下吧  -----------------------------  航天飞机有如737大小,上百吨的重量,能乘载30吨货物及7名航天人员!   它曾把脆弱的货物发射上天,如哈伯望远镜及大型的间碟卫星,你倒说说80年代美帝购买了那国牛B的震动台!?
  5毛拿好,慢走不送
  现在有关工业的理论都知道
研发和预生产  是最难的
投资很巨大   但一旦做熟了 了成本就会降低很多  比如
原来每个步骤都要工程师资质的高手去做
占用大量检测仪器n但做熟了 知道每部应该怎么做
那中专生就可以接手了
偏偏土星五这么好的东西 做熟了就不做了? 研发经费 经验积累
工艺步骤的总结 专门检测设备 都通通作废了?那花了多少钱花了十年总结研发出来的东西 都作废了
  中国近期载人登月的话,我问过专家,  最简便的方法是,发射几组运载火箭,在绕月轨道上组建一个有充分燃料的登月器,然后载人上天,到绕月轨道,再到月球,再用充足的燃料离开月球。  我们一般认为,中国是不可能设计超级大的火箭,一口气就登月了。
  @丰血2
20:03:12  现在有关工业的理论都知道
研发和预生产  是最难的
投资很巨大  但一旦做熟了 了成本就会降低很多  比如
原来每个步骤都要工程师资质的高手去做
占用大量检测仪器n但做熟了 知道每部应该怎么做
那中专生就可以接手了
偏偏土星五这么好的东西 做熟了就不做了? 研发经费 经验积累
工艺步骤的总结 专门检测设备 都通通作废了?那花了多少钱花了十年总结研发出来的东西 都作废了  -----------------------------  航母是好东西,也不能天天造! 登月纯粹是政治任务,说白了土星5是美苏冷战时代不继成本打造的产物,对于落败对手承认的事实,再登的意义何在? 为了多取回几块石头? 仓库那些还没有空闲研究! 人民的热情也己失,媒体都不把登月当回事,成了枯燥,无聊,或理所当然的事,什至上不了头条!
  @惊鸿飞雪泥
20:11:13  中国近期载人登月的话,我问过专家,  最简便的方法是,发射几组运载火箭,在绕月轨道上组建一个有充分燃料的登月器,然后载人上天,到绕月轨道,再到月球,再用充足的燃料离开月球。  我们一般认为,中国是不可能设计超级大的火箭,一口气就登月了。  -----------------------------  美国佬倒是想在空间站退役后,腾出经费及资源在月球轨道上建太空港(补及站),不过长远目标不是月球,而是火星!  美国航天局发表声明宣布,这个太空港建设完成后将由一个小型居住舱、气压过渡舱、大功率电力推进系统以及一个可开展研究的后勤舱组成,具备对接能力,从而作为通往月球表面和深空目的地的门户。  从本质上说,这个月球轨道太空港将类似一个小型国际空间站,但里面不会有人常驻,且能升降轨道,以完成不同性质的任务。  “我设想的是,多个不同的国际和商业合作伙伴参与建设这个门户,”美国航天局副局长威廉·格斯登美尔在声明中说,“它既能移动去支持在月球表面执行的机器人或伙伴任务,也能进入月球的高轨道去支持前往太阳系其他目的地的任务。”  建设这个太空港将需要使用尚在研制中的大推力火箭“太空发射系统”和“猎户座”飞船。按照目前的进度安排,2023年至2026年间,“太空发射系统”每年搭载载人的“猎户座”飞船发射一次,依次把推进器、居住舱、后勤舱和气压过渡舱发射上天,并由宇航员在轨整合建设完成。  建设太空港是美国航天局计划中的第一阶段任务,紧接其后的第二阶段任务将建设深空运输系统,以用于探索太阳系内火星等深空目的地。  此运输系统的核心组件是41吨重、可重复使用的航天器,其中包括电力系统与居住舱,预计该航天器最早于2027年发射升空。整个运输系统建完后将于2029年左右从太空港出发,在月球附近试验性载人飞行300到400天后再返回太空港。  如果一切顺利,美国航天局将在本世纪30年代初期为运输系统补充物资和燃料,然后于2033年实施飞往火星轨道的载人任务,但不会在火星上登陆  
  @love_freedom2013:
评论  那傻逼是否认为航天飞机就不需要火箭!? 不用载人了? 否则货物震坏了,人震死了谁赔!?  我要评论  --------------  我再说一遍  火箭振动测试台是为载人准备的  火箭振动频率对于精密仪器的影响  用其他方式解决  人类能承受的振动频率范围有限  精密仪器不同  航天飞机是子系统  通过连接方式可以规避频率的影响  通过你的回复  明明白白显示出  你就是个什么都不懂  接任务吹牛逼的走狗  狗都不如  狗起码忠诚  你猪狗不如
  振动台吨位越大就越先进????? 连出口美国的航天一院都承认振动台技术还处于三档 出口美国是实有其事
那些附加条款都查无实处   别扯航天振动台那么高大上的事
就说说汽车减振啥时国产 费老力生产样机贴本换外汇 和商品化大批量挣钱 是两码事
  @一抹夏忧徊
20:59:01  振动台吨位越大就越先进????? 连出口美国的航天一院都承认振动台技术还处于三档 出口美国是实有其事
那些附加条款都查无实处  别扯航天振动台那么高大上的事
就说说汽车减振啥时国产 费老力生产样机贴本换外汇 和商品化大批量挣钱 是两码事  -----------------------------  民用和航天能扯到一起  美国真的没钱了吗?  什么猪狗都雇?
美国登月多半有其事
但载人返回
科学上不能解释
倒是美国的星球大战有解释: 用真真假假的军备竞赛
拖垮苏联  还有
嫦娥号登月就两张和美国登月一样的照片 这巧合也是中大奖
面对那么多要求放照片的
  探月飞船回家路  家,是温暖的港湾。但是对于深空探测器来说,漫漫的回家之路却总是充满了艰险。  首先深空探测器要面临的是返回再入角(航天器返回大气层时在再入点处速度方向和地平面之间的夹角)的精确控制问题。再入角过大的时候,飞船进入大气层的速度太快,导致飞船无法承受过于严酷的再入环境而损毁,而当再入角过小的时候,飞船会与地球擦肩而过,被“弹回”宇宙空间,无法返回地面。  通常近地轨道再入飞船的再入速度在第一宇宙速度附近(约7.9公里/秒),其再入角的误差不能超过1°,而深空探测器从更高更远的地方回家,其“掉落”到地球附近的速度比近地轨道飞船的速度要大得多,大约在第二宇宙速度附近(约11.2公里/秒),这就对再入角的精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且深空探测器在返回的时候,已经在漫长的征程中耗尽了体力,在返回过程中的控制能力严重不足。  通常,深空探测器的返回再入角的误差在±0.2°左右。如果把地球比作一个篮球的话,以标准篮球24.6厘米的直径来计算,深空探测器的再入走廊单侧宽度为400微米左右,小于身份证的厚度,跟纸片在一个量级。    其次,深空探测器要闯过大气层气动加热这条难关。高速飞行物的气动加热温度与其飞行速度的3.15次方成正比。因此,深空探测器的返回温度将会是近地轨道返回飞船的3.13倍。这个温度差别比小火慢炖和大火爆炒之间的差别还要大很多。    苏联的“探测器5号”绕月返回飞行器率先尝试了这条道路的艰辛。本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她采用了类似近地轨道飞船直接再入大气的方式,并在稠密大气层打开减速伞来减速。经历了高达16g过载的极度剧烈的磨砺后,终于在离地7000米高度开伞成功,溅落在了印度洋里,其落点偏差达1000公里。上图为在印度洋中探测器5号,摄于1968年。  “打水漂”式的弹道  时值二战后期,德国对美国的参战和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感到压力山大。但是,苦于没有能够将炸弹投送到美国的载具,难以对美国本土构成威胁。V-2导弹的最大有效射程仅为320公里。德国科学家桑格尔博士因而提出了充满了黑科技味道弹道设计,不是V-1导弹那样的巡航导弹弹道,也不是V-2导弹那样的弹道导弹式的弹道,而是后来被人们说成是“打水漂”式的弹道。飞行器在稠密大气边界上下漂移,利用稠密大气与稀薄大气的密度的不同而带来的不同大小的动压,在多次弹跳中实现超远距离的飞行。  桑格尔博士的原稿      按照桑格尔博士设计的跳跃式弹道,从德国发射的飞行器以跳跃滑翔的方式,完全能够飞到美国,甚至能够远及南美洲。    可惜该计划为了给V-1导弹和V-2导弹让路,给硬生生地被取消了    二战后,钱学森博士也提出了“钱学森弹道”,也就是助推-滑翔式弹道。这是当年他向大家讲解如何用这种弹道从纽约飞到巴黎时的场景。    钱学森与桑格尔的弹道都有助于高超声速飞行器进行超远距离飞行。两种弹道的差别见小編画的上图。钱学森弹道以助推-滑翔为特点,强调滑翔段的稳定和优化,而桑格尔弹道则强调多次跳跃。  艰险的回家之路挡不住人们探索深空的脚步,更挡不住探测器游子的归家之心。桑格尔夫妇从“打水漂”这个孩童时期经常玩的游戏中获得的灵感在今天已经不再用于战争,而是用于帮助深空探测器安全回家了。    让返回器在再入大气层之后,像水上的旋转石块那样弹跳起来,然后再次进入大气层,这时返回器的速度已经降低了不少,再入任务也就变得不那么危险了。上图取自桑格尔博士的文献原稿。    苏联的“探测器6号”是较早采用这种再入方式的返回器。下降到60公里高度后,借助大气的力量,弹入太空,接着再次进入大气,并逐渐减低飞行高度,在距离地面7500米的时候,其飞行速度仅余200米/秒。整个过程中,她经历的过载峰值为7g,不到“探测器5号”的一半,但是,其落点偏差仍达700公里以上。虽然她的这种再入方式对于深空探测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但是还是没能解决全部的深空再入难题。上图为探测器6号在日拍摄的月球照片。      美国的“阿波罗”系列飞船也采用了跳跃式的返回策略。以阿波罗11号飞船为例,她的再入速度达11.03公里/秒,在进入大气层后,距离地面55公里时开始跳跃,256秒后,飞船到达弹跳最高点,此时距地面67公里。在经过长达2780公里的大气层内再入旅途后,飞船的落点偏差为50公里,把跳跃式再入方式的落点精度问题解决了。    中国的“嫦娥”探月飞行器也采用了跳跃式的返回方式。相比苏联和美国当年的跳跃技术,嫦娥五号有着更現代的的硬件设备,这使得她在弹道控制和飞行状态辨识方面有着更强大的计算能力。
  另外 别拿多国卫星监测说事
在同步轨道上方
99.99%的空间不能监测
  楼主的资料挺全的嘛,有些在网上好像怎么找也找不到(莫非是拥有独家的秘密资料!?)看你天天发帖力顶美国登月真是令我等感动(?ω?) ,然并卵
我始终不相信几十年前的美国那时有能力登月,但到迄今为止却没有任何的登月任务,理由居然是 “没必要 太昂贵 浪费纳税人的钱”,难道是看不上月球上的资源了?!  技术用得越多才会越熟练,经验才会累积的越快越多,这个道理不难懂吧。以美国的尿性,有能力登月居然没有在上面建立一个永久的登月基地?!如果说仅仅是为了完成政治任务而超越那时的苏联,那他已经做到了,但仅仅只是这样而已的话那目光也太狭隘了,还是……因为某些不可公开的原因?!  啧啧。。。  
  接下来我们搭乘跳跃式返回飞行器来一次回家之旅吧。(共5站)  第一站,再入初始点。这时飞行器以10.8公里/秒左右的速度进入119公里左右的大气层边界。在这个地方,大气密度还很稀薄,飞行器主要受到万有引力和科里奥利力等力的作用。我们能感受到飞行器把她的姿态调整为-5°至-8°左右,开始准备跳入大气层。    第二站,首次进入大气层。第一站的速度尚未有所减缓,我们就匆匆地进入了大气层。过了这个站台,飞行器的高度降到90公里以下,大气密度迅速增加,我们越来越能感受到空气阻力和气动加热的影响,剧烈地抖振似乎在所难免,4g到5g的过载让人感到略有不适。这时,飞行器处于制导最佳控制区,此时的飞行参数对最终目的地有着很大的影响。再入走廊的狭窄程度前所未有。好在飞行器的弹道计算机能够胜任这个艰巨的任务。过了这一站,飞行器一路下坠3万米,速度在第一宇宙速度附近。  第三站,跳出大气层。在这个时候,驾驶员又要提高注意力了。我们要把飞船的速度控制在6.0公里/秒到7.5公里/秒之间,速度过小,飞行器将无法跳起,速度过大飞行器将闯入茫茫太空,无法返回。看一下高度计,此时飞行器刚刚坠到80公里的高度,我们大概要在55公里高度之上完成起跳动作。飞行器的头部昂起,我们正在进行类似战斗机俯冲后向上拉起的机动动作。但是,战斗机的速度跟我们相比又算的了什么,我们此时的飞行速度可是在25马赫左右呢。不一会儿,大气层再次降到了我们脚下,我们沿着一条近似开普勒轨道的航迹平静地向前漂浮。  第四站到了,我们再次进入大气层。此时,飞行器的飞行特征已非常像近地轨道返回的飞船了。我们一边感受着不到3g的过载(比过山车的峰值过载还要小),一边感谢着跳跃式返回的成功,要知道一旦跳起失败,飞船以陡峭弹道再入大气层的话,我们要经受的峰值过载可达12g以上,那时候我们能否生还也未可知。  前方到达第五站,着陆场。在这次历时将近9小时39分钟的返回过程中,我们比直接弹道式返回多飞了1800公里,但是飞行器成功地借助大气层的作用把速度、过载和热流都控制在了适宜的范围内,可谓是做到了以柔克刚。    采用跳跃式返回策略的飞行器经受的峰值过载和最大热流分别是以陡峭弹道直接返回的飞行器的34%和81%左右,落点偏差由几百千米量级减小到了数千米量级,使深空探测器的载人返航变得安全可靠,为人类重返月球和奔向更高更远的深空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love_freedom2013  我真的很诧异  谁会雇你当水军!  你丫对航天无知到令人诧异  火箭振动测试台都不知道干什么的  就敢谈登月  难道就是因为你不要脸才雇的吗?  那你得多不要脸啊!
  @love_freedom2013
评论  所以SB的结论就是& 航天飞机不是用来载人,不需要火箭助推就不会受震动影响,所以不用震动台  ----------------  @不很忙
21:18:31  哈哈哈哈  傻逼  航天飞机本身的发动机是低压氧化剂涡轮发动机  和普通涡喷发动机原理差不多  振动频率早已经被人类掌握  辅助的火箭才是对人有影响的频率来源  作为子系统  航天飞机根本用不着调节自身振动频率  只需要改善和火箭连接部位的设计  这也是设计航天飞机的优势  而淘汰了航天飞机  这就是为什么美国现在需要火箭振动台了  你丫真的什么都不懂啊!  你真......  -----------------------------  原来这个玩意叫低压氧化剂涡轮发动机,和普通涡喷发动机原理差不多!? 受教了!          
  @love_freedom2013
评论  所以SB的结论就是& 航天飞机不是用来载人,不需要火箭助推就不会受震动影响,所以不用震动台  ----------------  @不很忙
21:18:31  哈哈哈哈  傻逼  航天飞机本身的发动机是低压氧化剂涡轮发动机  和普通涡喷发动机原理差不多  振动频率早已经被人类掌握  辅助的火箭才是对人有影响的频率来源  作为子系统  航天飞机根本用不着调节自身振动频率  只需要改善和火箭连接部位的设计  这也是设计航天飞机的优势  而淘汰了航天飞机  这就是为什么美国现在需要火箭振动台了  你丫真的什么都不懂啊!  你真......  -----------------------------  @love_freedom-12 21:31:50  原来这个玩意叫低压氧化剂涡轮发动机,和普通涡喷发动机原理差不多!? 受教了  -----------------------------  原来你发帖都不做点功课!  狗粮那么好领?  受教了
  这段文字被禁发  
  【居然不提更早、更具有里程碑式的阿波罗登月}
  再试试
这段文字被禁发,试了7、8次都违规  http://news.xinhuanet.com/cankao//c_  12月1日报道称,在人类科学探月史上,对德国航空航天中心的韦伯博士而言,最值得一提的有两次,都由苏联科学家完成。  一次是日结束的苏联第17次探月项目,探测器登月成功并在那里进行了11个月的工作。其间,它在月球上行驶了10540米,传输两万张照片以及全景图,并进行了500多项土壤测试。  另一次是日探测器从月球返回地球,并带回159克重的月球土壤。  【居然不提更早、更具有里程碑式的阿波罗登月】  【居然不提更早、更具有里程碑式的阿波罗登月】
  试试  
  美国与苏联完成的人类首次跨国太空对接  始终认为迈入星辰大海的星际航行的任务之艰巨、使命之崇高、技术之复杂,终将会使全世界工程师紧密地团结起来,为了人类共同的理想而努力奋斗。回顾历史,这一梦想并非不切实际,即使是在冷战时期,美国和苏联的工程师们也曾因为人类共同的太空探索理想而走向了合作的道路。    让我们回到40多年前,来看一下人类首次跨国飞船对接是怎样计划、怎样完成又怎样产生持续影响的吧!    日,UTC时间20:17:43 ,尼尔·阿姆斯特朗登上了月球,成为首个登上月球的人类。上图为尼尔·阿姆斯特朗拍摄的巴兹·奥尔德林(第二个登上月球的人类),在奥尔德林的面罩上可以看到阿姆斯特朗的身影。    就在美国民众庆祝这一历史性时刻的时候,NASA(美国宇航局)局长托马斯·潘恩向时任美国总统理查德·尼克松建议: 美国和苏联奋力竞争的时代过去了,今后,我们要与世界各国的科学家和工程师进行广泛地合作,以便实现更宏大的太空探索目标。    其实,这个想法在当时已经被广泛讨论了。1969年,一部名为《蓝烟火》的电影让太空合作的设想进入了公众的视野。  这部由格里高利·派克和理查德·克里纳主演的影片讲述了一个精彩的故事。  美国宇航局发射了一艘名为“铁人一号”的载人飞船搭载3位宇航员进行为期7个月的空间实验任务的时候,飞船的点火系统突发故障,飞船的姿态控制系统(RCS)也出现了问题。在3位宇航员多次努力后,故障仍未解除,而飞船内的氧气仅够使用55分钟了。就在宇航员准备向家人发送最后遗言的时候,一艘及时赶到的苏联宇宙飞船成功营救了2名美国宇航员。 这部电影获得了第42届奥斯卡金像奖的最佳视觉效果奖(同时还有最佳摄影和最佳音响效果奖的提名)。    在民众和NASA的敦促下,尼克松终于下定决心,准备和苏联方面进行空间技术合作的谈判,而出乎美国人意料的是,苏联的工程师团队对美国发起的合作邀请有着很好的反馈。原来,大家对跨国空间技术合作的想法是极其相似的。  1972年5月,时任美国总统理查德·尼克松与时任苏联部长会议主席(相当于内阁总理)阿列克谢·尼古拉耶维奇·柯西金签署了合作备忘录。美国和苏联的空间技术合作正式启动。    美国总统和苏联“总理”签署了合作备忘录为合作开启了大门。但是,实际上,真正进行空间技术合作的难点还是有很多的。 首先,资金就是个问题。在阿波罗17号之后,美国正式宣布停止阿波罗计划。这个带着阿波罗11号的登月荣耀和阿波罗13号的惊险经历的计划在工程师的不甘心中被强迫停止。(实际上,到今天,除了在6次登月任务中登上月球的那12人之外,人类也再也没能登上月球,这使得即使是科学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仍然有人坚持声称阿波罗计划为不真实的宣传。)  因此,美国工程师团队是不会得到充足的经费支持的。不过,他们想到了一个好办法:用之前的设备,不再重新研发。他们准备用一艘新的阿波罗飞船来执行这样的任务。阿波罗17号之后,不再有新的订单了,不过飞船的生产线还在。在不断的要求和斡旋下,他们居然真的获得了一艘新的飞船。苏联方面也有类似的情况。在苏联工程师的坚持下,一艘联盟飞船被列入了计划。就这样,两个国家用于人类首次跨国太空对接的飞船都不是新设计的,但是他们总算是都有了用来执行任务的飞船。    这是阿波罗-联盟计划的标志。左侧蓝底,用英文写着阿波罗,右侧红底,用俄文写着联盟。    然后,双方面临的问题是交流。  美苏两国都是航天强国。他们有着各自独立和成熟的航天科研管理体系。在不断地交流和磨合之后,双方商定出了共同的管理方案。这就是上图墙壁上的并行任务节点图。这种将并行任务列到同一个图表中,并通过小组讨论和总体协调的方式来进行管理的架构对后来的科研项目管理和企业管理有着较}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倒角剖面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