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名初中生成绩查询。女的,。我成绩很差,但是好面子,又怕老师骂,而且同学们也很坏,辱骂我,我该怎么办?

家长培训资料之十二:家庭教育中不可忽视的100个关键细节
家长培训资料之十二:家庭教育中不可忽视的100个关键细节
前言&开掘家庭细节教育的价值&&& 常听父母抱怨:世上教子方法云云,抽象道理亦重重,如何为我所用?其实,对于父母而言,家教中难的不是去费心学习种种教子真谛,难的是如何把它们分解开来为自己所用、为教育所用,难的是如何以最可具操作性的方法从生活点点滴滴做起。&&& 家教无小事,细节亦如金!细节决定成败,细节教育同样能左右家教的效果!&&& 成功的家庭教育往往是从教会孩子做对每件小事开始,而不是告诉孩子们一个抽象的道理。如果把人生比做一个金字塔,构成金字塔塔基的,恰恰是他们所做的每件小事及做事的细节。&&& 家庭教育中有许多有待开掘的细节,孩子的一句话,一个表情,一个手势,甚至是一次低头,都有可能成为让父母为之一振的精彩细节。同样,父母对孩子的一句轻声问候、一个亲昵动作也会成为亲子沟通中最有效的强音,成为孩子一生都难以磨灭的记忆。只要我们的父母懂得如何在细节中塑造自己、塑造孩子,善于抓住每一次细小教育契机,成功的家庭教育将不再是一句空话,甚至可能会形成一股无往不胜的教育旋风,让孩子的心海卷起波澜。&&& 教育的艺术就体现在敏锐地捕捉具有教育价值的细节上,家庭教育更是如此,如果教育过程中有更多的细节被注意、被发觉,那么家庭教育就一定会变得更美丽、更迷人……&&& 本书通过对100个家教细节的举例分析,为家长们提供了极具操作性的直观的参考。通过对这些细节的学习,家长们必然能学到充满智慧而又卓有成效的教子之道。&&& 让我们都来做关注细节的成功父母吧!&&& 编者&&& 日第一章& 父母应学会的十个“教育细节”&细节之1 餐桌教育&&& 每天晚上的进餐时间是贝贝一家最热闹的时候。开饭前,贝贝会争着帮爸爸、妈妈摆摆碗筷;吃完饭后,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听贝贝讲述学校里发生的趣事和学到的东西。爸爸、妈妈会时不时地因为贝贝讲的趣事乐的哈哈大笑,爸爸也会不失时机的针对一些小事情与贝贝展开讨论,以达到教育儿子的目的。因此,贝贝觉得晚餐时段是他最快乐的时间,因为他不但可以和爸爸、妈妈畅所欲言,还能学到很多东西。&&& 正如故事里所说,餐桌教育可以达到很多目的:首先,让孩子帮忙做力所能及的事,比如在餐前摆好餐具、餐后收拾餐具等。这样,不仅可以减轻家长的负担,更为重要的是让孩子有一种参与感和责任心。其次可以借机让孩子学习用餐礼仪,如:要等家人或是客人都坐下才可以动筷子;好吃的东西要先考虑到别人,而不能把好吃的菜都放在自己碗里;吃饭咀嚼东西以及喝汤时,不能发出大的声响;挟菜时不能东挑西翻;自己先吃完了,要招呼其他吃饭的人慢慢吃等等。再次,还可以培养孩子的分享行为,在饭桌上父母应不失时机地教育孩子懂得与他人共同分享的道理,有好吃的大家一块吃,让孩子懂得心中要有他人,不能总是以“我”为中心,一切只顾自己。最重要的是,父母不能让孩子认为“妈妈吃鱼头,我吃鱼肉块”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家长还可以充分利用“进餐时间”在餐桌上与孩子进行沟通,寻找餐桌上令孩子感兴趣的话题,让他们有发表自己“高见”和谈论“新闻”的机会,这样既有利于他们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又有利于父母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同时还有利于活跃进餐的心理气氛。这对孩子的身心健康都是有利的。&&& 当然,这里所倡导的“餐桌教育”并不是说平时不教育,到吃饭时再进行教育,更不是在吃饭时训斥甚至打骂孩子;而是要充分利用全家人共同进餐的机会,适时适当地对孩子进行教育,其目的是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用餐习惯,学会良好的进餐礼仪,具备种种值得称道的素质或性格。&&& 细节提示&&& 1.创造一种愉悦的进餐气氛。有条件的家庭可以在吃饭前播放一段轻音乐。&&& 2.父母要注意言传身教,培养孩子爱惜粮食和尊老爱幼、礼貌待客的优良品质。&&& 3.让孩子按时按量进餐,教育子女不要偏食、挑食,更不能暴食。&&& 细节之2& “床头”教育&&& 98江苏高考状元小华曾这样告诉记者:我是全校前五名里惟一一个没有戴眼镜的学生,我的好视力和好成绩全都归功于十多年来妈妈对我严厉的“床头”教育。原来,在小华还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在她的床头贴了一张“三不准”:一不准躺床读书、写作业;二不准睡懒觉;三不准床铺凌乱就去上学。这“三不准”如同鲁迅当年课桌上的那个“早”字一样时刻激励、鞭策着小华在生活中严格要求自己。&&& 很多家长都抱怨一大早就把孩子从床上拎起来是一件特别困难的事,尤其是当你在早上还有很多事情想做的时候。特别是到了周末,许多孩子都抱着要“补觉”的心理,日上三竿还在床上呼呼大睡。更有甚者,明明早就醒来了,但就是赖在床上不想起来。一旦形成了贪睡、赖床的坏习惯,孩子就容易变得懒散,注意力不集中。这不但会影响孩子按时就餐和上学,还会影响孩子的身体健康。久而久之,“赖床”成了滋生孩子“懒惰”的温床。&&& 事例中小华的父母就在这方面做了一个很成功的典范,睡懒觉、躺床看书等看似一些孩子生活中的小细节,但正是这些小细节成了对孩子的身体健康和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不利因素。对此,父母应尽早对孩子进行“床头教育”。比如:为孩子在床头摆放一个小闹钟每天叫醒他上学;严肃地告诉孩子赖床、懒惰的人必将一事无成的道理。&&& 曾经有一个不用坐班的母亲就在家中眼睁睁地看着孩子因为起床晚了而误了两节课。孩子埋怨母亲为什么不叫醒他时,母亲平静地告诉他:闹钟已经响过两次了,可你还赖床不起,所以你必须承担因懒惰而付出的代价,就是因为迟到而误了两节课带来的懊悔,从此,这孩子再也没有迟到过。可以看的出,一次小小的惩罚对孩子是触动很大的。这位聪明的母亲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方法。同样,诸如孩子不愿叠被、整理床铺之类的坏毛病,家长也可以通过类似的“床头教育”对其进行细节教诲,培养孩子受益终身的好习惯。&&& 细节提示&&& 1、给孩子做个好榜样,例如从不躺床看书、从不睡懒觉等等。&&& 2、鼓励孩子早睡早起。&&& 3、可以将闹钟设定早一点,给孩子一段起床缓冲的时间。&&& 细节之3& “书桌”教育&&& 小张是个热心的小伙子,可就是做事没条理。他的工作台只能用一个字来形容——乱:画好的图和没画完的图摞在一起;电脑显示器上放着他的公文包,公文包上还放着咖啡杯、眼镜、磁盘;桌面的其他地方则分布着笔筒、各种图纸和模型、食物、创可贴、毛巾、钥匙、相框、手机……把桌面盖个严严实实!因此,不但别人从他的工作台上找不到要用的东西,有时候他自己都找不到!当有人问他为何不把办公桌整理整理时,他挠着头不好意思地说:“我从小就不会收拾书桌,刚整理出头绪来,过一会儿就又乱七八糟了。”&&& 所谓“书桌教育”就是教育孩子从整理书桌开始,懂得将各种物品归类,使其井井有条,从而培养一种生活的有序性。&&& 孩子小的时候,父母应该有意识地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整洁、有条理。让孩子在简洁、整齐、舒适的家中愉快地生活。以孩子小小的书桌为例,父母要让孩子知道教科书应该放在什么地方,完成的作业要放在哪里,各种学习用具用过后应该放回原处。自己的课外书、小画册等,不用的时候也应该放回原处。很多家长都会有这样的想法:“孩子做事总是做不好,我往往要重复做一遍,还不如我直接做了省事。”其实就算孩子的书桌乱得一塌糊涂,家长也不可越俎代庖、大包大揽,那样只会加速孩子的依赖性。家长可以先提示孩子或者为他做一两次示范,以后就要督促他亲手收拾自己的“方寸天地”。&&& “万事开头难”,培养孩子“自觉收拾自己物品”的好习惯也是如此。“书桌教育”就是一个好的开始,当孩子有了整理书桌的意识,“让一切井井有条”也就不那么难了。同时,整理书桌也意味着孩子要先分析、归类,随后再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整理。所以,“自觉收拾自己的东西”对孩子们逻辑思维的发展也是很有好处的!&&& 细节提示&&& 1、给孩子制作一张“整洁考绩表”,为孩子书桌、抽屉的整洁程度打分。&&& 2、对孩子创造性的整理归类给予及时的奖励。&&& 3、书桌教育的同时,鼓励孩子一步步学会整理自己的房间。&&& 细节之4& “悦览”教育&&& 家住鞍山市铁东区的王女士从图书馆给上小学的儿子借了一本学习用书,没想到第二天孩子就把书还回去了,理由是这本书是妈妈借的,他不感兴趣。有关人士呼吁,家长在培养孩子阅读习惯的时候,别把自己的意向强加给孩子,除了要让孩子“阅读”以外,更要注重让孩子'悦读'。&&& “让孩子从小养成读书的习惯:在孩子的心田里播下爱书的种子”是很多家长都已经意识到并付诸实施的一件事情,然而如何让孩子“悦读”(即快乐的读书),如何使读书效果达到最好,却让很多父母着实困惑。&&& 如果你为孩子选择的书不是孩子“悦览”的,那就远远达不到阅览教育的目的。作为父母,首先应了解孩子读书的兴趣,按孩子的要求给他买书。在孩子看完书之后,最好与孩子就那本书进行交流,并给他提出一些建议。不同年龄的孩子读书的兴趣是不同的,如果要让孩子找到最适合他的书,父母就应该对孩子适合读什么样的书有所了解。为引起孩子的兴趣,家长可先讲这本书的故事梗概,尤其是其中趣味性强的游戏或字谜。如果孩子平日离不开音乐,不妨买一本关于音乐的书,在不经意中递给他,只说一句“这本书你可能会喜欢”。一旦他产生兴趣,就不仅会读完这本书,而且可能还会再要一本。  &&& 当然,孩子能否“悦览”也在于家长的细心培养,在孩子没有进入书的世界之前,家长可以先让孩子明白读书是非常有用的,但是不能只停留于讲道理的层面,而应该让孩子自己体味到读书的美妙。当孩子能够自己体会到读书的好处的时候,他读书的热情和兴趣就会被调动起来了。总之,兴趣是一切的导航,父母不仅要让孩子阅读,更要让他“悦读”,让孩子从小就能体会到读书的乐趣,体会到知识的力量。这样孩子才会从心底由衷地“悦览”,并将阅读当作伴随他一生的获取的精神财富的好习惯。&&& 细节提示&&& 1、在家里给孩子一个专门的书架,方便孩子随时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书。&&& 2、每天设定固定的读书时间。&&& 3、别让孩子把时间浪费在无意义或内容不健康的书上。&&& 4、在孩子读书后,家长要与孩子进行交流。&&& 细节之5& “审美”教育&&& 李女士的两个孩子成功地考取了清华大学,她曾对朋友讲过这样一段话:“我的女儿爱美。还在幼儿园时,当她看到一些小朋友着装艳丽,或戴项链、手镯,就不免会流露出几分羡慕。她悄悄地问我:娟娟涂红指甲好不好看?在孩子穿戴方面的选择上,我从不硬性规定哪些可以穿或哪些不可以穿,我不能剥夺女儿爱美的权利。同时,这也是为了防止孩子产生逆反心理。但我会注意培养孩子的审美品味,因为品味最能反映人的气质。我让女儿留心校园里“扮酷”的现象,有的孩子追求名牌服饰、有的孩子奇装异服、还有的孩子染着红色的头发,我要女儿自己去判断美与不美。女儿后来告诉我,那些同学大多是工薪阶层,更有些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的,“扮酷”其实是为了获取衣饰的自尊而掩饰自卑心态。对于女儿的这种认识,我倍感欣慰。这么多年,女儿在衣饰和学习用品等物质享受上从不与人攀比。她不是有意无意地压抑自己,而是具有了审美的自信心!”&&& 在充满物质诱惑的现实社会中,让孩子拥有一种富于个性的协调美,保留一份自尊自信,少一份自卑自贱,不盲目追求不属于自己的美是非常重要的。像这位母亲一样,塑造孩子审美的心灵,对孩子进行“审美”教育是非常有意义的一件事情。&&& 其实美就在我们身边,爱美是每一个人的天性,但是如何使孩子认识美、感受美、鉴赏美,还需要家长施以巧妙的方法加以培养。父母们可以让孩子领悟大自然壮丽之美:带孩子去观看一望无际的大海、观看一轮红日从大海中升起的情景;带孩子看看无垠的长空和星星,还可以经常带他们去欣赏品味高雅的艺术展览,让他们领悟气质之美。&&& 懂得了美,孩子就会逐渐产生高尚的精神境界。爱美的人会追求美、创造美,会克制卑下的心理,去追求美的境界。美与真与善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对美的追求必然会推动孩子对真理的追求。美也是一种强大的心理动力和评价标准。对美的追求会推动孩子自我完善、自我约束和自我进取。&&& 细节提示&&& 1.创造朴素、整洁的家庭生活环境。&&& 2.培养孩子文明的言谈举止。&&& 3.培养孩子健康优美的体态和仪表。&&& 4.让孩子从小受到艺术的熏陶。细节之6& “打电话”教育&&& 晚上,秦若正要做功课,忽然发现忘了一门作业,就马上打电话给同学一鸣。秦若听出来接电话的是一鸣的爸爸,就说:“我要找一鸣。”这话被妈妈听见了,却没有说什么。等他放下电话后,妈妈问:“开始是谁接的电话呀?”“是一鸣的爸爸。”秦若回答。妈妈说:“那你是不是应该说:‘叔叔,您好,请帮我找一下一鸣好吗?’”秦若听后,不好意思地笑了。&&& 打电话是日常生活中与人交流获取信息的必要方式之一。除了教会孩子使用电话外,文明用语的传授也是十分重要的。孩子不会接打电话,从表面上看是孩子自身的没有礼貌,其实这是一种道德的残缺,是不尊重他人的一种表现。因为,接打电话时间的选择和语言的使用,也最能反映一个人的道德素养。因此,“打电话教育”也日益成为家庭细节教育中重要的一环。&&& 对于打电话的很多细节,父母应从小就逐步给孩子灌输,如:白天一般宜在上午8点以后,节假日应在上午9点以后,晚上应在22点以前。在无特殊情况下,不宜在中午休息时间和就餐时间打电话,以表示对对方的尊重。打电话前先确认对方的电话号码,仅凭记忆容易拨错。一旦拨错应向接电话者表示歉意,说“对不起,我打错了”、“打扰您了”等。接通电话后先问对方是谁,然后说你要找的人。比如说:“您好!请问您是×××吗?请您帮我找一下×××。”而不要简单地说“给我找×××。”如果对方问你姓名,一般应告诉对方,而不应说“你管我是谁!你是谁呀!”打电话时如果对方不在,一定要使用祈求敬语:“请(麻烦、劳驾)您帮我找一下。”而不能说:“喂!给我找×××。”&&& 父母也要让孩子知道,有时候电话中一句不太慎重的话语可能会葬送一段友谊。“越是亲密的人,越要注意接打电话的方式,以及电话中的措辞和声调。千万不要因为不会接打电话伤害自己的朋友。”&&& 不合时宜地接打电话,还会导致人生许多机会的丧失。小时候会接打电话的人,长大了大多会知道怎样与人相处和交流,也会懂得尊重他人。细节提示&&& 1、接打电话教育应从孩子上幼儿园后就开始培养。&&& 2、经常锻炼孩子帮大人接、打电话,注意孩子用语是否规范。&&& 3、以身作则,以自己规范的接打电话礼仪影响孩子。&&& 细节之7& “悄悄”教育&&& 一位善于观察的父亲,讲述了这样一件事情:“清明节的前一天,我和妻子带着八岁的女儿到野外踏青。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女儿很兴奋,不时蹲下来,对那些开得鲜艳但又叫不出名字的野花儿说着什么。我很诧异,问女儿:“你对花儿说些什么?”她回答:“我对花儿说,你们今天开得真好看。”“你为什么要蹲下来对花儿悄悄说话呢?”女儿说:“这样花儿才能听见呀。”&&& 听了女儿的话,他心中感慨万千:连孩子都知道对花儿说话要蹲下来轻轻地说,而做父母的教育孩子时又是怎样做的呢?人们常常喜欢把孩子比喻成花朵,然而在“花朵”面前,父母与之交流、沟通,又有几次是悄悄说的呢?&&& 在日常生活中,一些父母发现孩子有过错时,常常不问缘由地大声呵斥、责骂,甚至大发雷霆。他们以为,这样才是对孩子的严格要求。而效果往往适得其反。那么,家长们就有必要来学学如何“悄悄”教育。&&& 按照孩子的心理特点,用“低声细语”的悄悄对话方式教育孩子效果更好。孩子处在生长发育阶段,自控能力较差,情绪极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而变化,高声训斥会使孩子因受到突然袭击而惊慌失措,精神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以致引起反感,根本听不进家长的话,也就谈不上教育效果了。有时,高声训斥虽然能暂时制止住孩子的不良言行,但孩子口服心不服,久而久之会产生对立情绪,引发孩子的沉默、固执等对抗方式,甚至养成“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坏习惯。&&& 作为一种良好人际关系的反映,“悄悄对话”体现着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亲密关系以及相互间的尊重和依赖。当父母用低声调教育孩子时,孩子会察觉到大人的沉着和威严,从而稳定住自己的情绪。这时,父母也就有时间来冷静地观察孩子,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同时,低声细语与孩子进行悄悄对话,孩子感到自己与父母处于平等的地位,能使孩子真正领会大人的话是正确而重要的,从而在不知不觉之中接受大人所讲的道理。常用这种温和亲切的低声调来与孩子对话,还可以增强孩子对父母的信任感,增强孩子与父母进行交流的自信心,增进子女和父母间的关系。孩子也能从这种“悄悄教育”中找到自尊与自信,这对他今后健全人格的培养与发展是大有裨益的。&&& 细节提示&&& 1.父母要提高自身修养,不要养成大喊大叫的习惯。&&& 2.面对孩子的错误要耐心地听孩子讲述原因,避免自己的苛责伤害到孩子的自尊。&&& 3.“悄悄教育”还体现在不当着外人的面数落孩子,给孩子保全“面子”。&&& 细节之8& “恋前”教育&&& “爱情是一朵美丽的浪花,然而你生命的航船却要绕开它,小心翼翼地行驶,因为你稚嫩的双桨还载不动如此神圣的职责。”一位母亲在女儿16岁生日那天,郑重其事地在送给女儿的日记本上写下了这样的话。她的朋友不理解地对这位母亲说:“你这么早给她写这些干什么啊,她又没有早恋。”&&& 很多家长都会有和她的这位朋友一样的想法,他们从不对孩子讲述有关“爱情”的话题,对其讳莫如深,似乎“爱情”两个字是病毒,是细菌,捅破了这层纸,孩子就会感染,失去抵抗力。而当孩子真正出现早恋倾向的时候,家长又会如临大敌、束手无策。其实,早早对孩子进行“恋前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一个教育细节。&&& 首先,父母不要让孩子觉得家长是一块感觉迟钝从无浪漫情怀的木头,也不要让孩子感觉到家长是一本正经无欲无求的正面教员。因为如果那样,在孩子心目中,父母的形象就会变得刻板加虚伪,没有丰富的人情味,而这将使他们失去对家长的信赖和尊重。最可怕的是,如果孩子真面临早恋困惑而又对家长关闭了心灵之窗而得不到疏导时,早恋的苦闷就会无处宣泄,有的青少年因郁闷而自尽,有的放纵情欲。这时,很多父母才追悔莫及。既然孩子在人生道路上会不可避免地出现这样的问题,何不早些给孩子打“预防针”?其次,家长要让孩子知道爱情不是可耻的东西,青少年萌生接近异性的愿望也是心理、生理发展的必然。家长不必对此大惊小怪,而要正确引导,因为孩子们的感情是幼稚而纯真的,没有掺杂成人世界中金钱、物质、名利、地位等私念,家长要在尊重这种高尚情感的同时告诫他们早恋的危害。家长要通过劝说让他们明白对异性的好感绝不等同于爱情,要告诉孩子,他们现在的年龄是无力扬起爱情之舟的。&&& 当父母以平等、信任、尊重、友好的态度对待孩子们,家长的“恋前教育”才会取得成功,才会培养出自尊、自爱的孩子。当孩子真正面临类似的情感困扰时,她才会早有免疫力,对少年的“朦胧情感”有一种清晰、理智的认识。&&& 细节提示&&& 1、“恋前教育”适合于十二岁到十六岁的孩子。&&& 2、经常和孩子一起看些格调高雅的言情片。&&& 3、有意识地创造条件,让孩子接触更多的异性,减少其对某一异性的依赖。细节之9& “待客”教育&&& 日本学者多湖辉曾在一本着作中提到他到一位美国教授家做客的情形。由于女主人身体欠佳,接待他的是教授和他上小学四年级的儿子。刚进门,孩子便彬彬有礼地做自我介绍,并对远道而来的客人表示欢迎。教授寒暄一阵后,孩子又说自己平时对日本很感兴趣,知道东京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并表示有机会一定去日本看看。待到午餐结束时,孩子又十分周到地对客人说:“今天的饭菜可口吗?不知合不合您的口味?”其态度之大方,谈吐之得体,令人惊叹。&&& 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来,这个孩子如此待客有道,必定是他的父母精心培育的结果。遗憾的是,在我国的家庭教育中,现在大多数家庭都没有意识到“待客”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当家里来了客人时,总是家长去热情地招待,而将孩子漠不关心地丢在一边,让孩子自己玩;或是家长把孩子赶出客厅,让孩子去一边呆着,别碍手碍脚。其实,这样做是在无意中错失了一个很好的教育孩子的机会。&&& 中国的礼仪要求一个人在客人面前有良好的举止,家长须教育孩子要“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在举手投足之间表现出文明礼貌。训练孩子“坐如钟,站如松,行如风,卧如弓”不只是健康教育,同时也是行为教育、形象教育,这种教育可以让孩子举止端庄、大方、文雅,同时也展现他们富有个性的言谈举止。孩子文明举止的养成,更重要的在于矫正,就是说,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对于他们在举止上表现出来的种种弊端要随时注意并予以矫正。例如:一些孩子在客人面前乱说乱动、挖鼻孔、说话时左顾右盼等等。这些行为,一开始就应该引起家长的重视,大处着眼、小处入手进行矫正。有人来做客,父母还要教育孩子不能随便要这要那,不能乱翻客人的东西;要热情地邀请客人坐,给客人端茶;与客人吃饭时,不能因为某一道菜自己喜欢就强霸着等等。&&& 为了让孩子更顺利地融入社会,尽快地成长起来,家中来客时,让孩子参与招待是很有好处的。一方面,孩子通过观察,可以从父母及其他长辈身上学习礼仪和待人接物;另一方面,参与待客,能有效地锻炼孩子的胆识和得体的言谈举止。&&& 细节提示&&& 1、平时就适当地让孩子“参政议政”,提高其在家里的参与意识。&&& 2、外出做客时,尽可能带孩子参加。&&& 3、家中有客来,让孩子参与接待、倒茶、端水果、谈话等活动。&&& 细节之10& 理想教育&&& 一位清华大学的学生讲述了他十多年来自己经历的“理想教育”:我小学三年级的时候爸爸带我到北京玩,爸爸把我带到清华大学西门前,对我说,这是我们中国最好的大学,你长大了一定要到这里来念书。还专门给我在清华西门前照了一张相。虽然这次只是从清华门口经过,但是爸爸那句话我却记在了心里。从此,考上清华大学就成了我的梦想。每当我发现没有达到自己的要求,或者是浪费了本应学习的时间时,我就会在心里告诫自己,这样做是不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的,必须改正,下次一定要注意。每当我想放松一下,或者是禁不住诱惑想放下功课和同学们随便玩的时候,脑海里就会突然冒出这个理想,给我警醒。每当有人在我耳边说,读书没有用,还是早点赚钱,乘机享受青春的疯狂生活时,我总会告诉自己,我有自己的梦想,不能没有目标地追求一时的快乐。这样,目标和理想一直成为我学习的动力、长鸣的警钟、快乐的源泉。去年,我终于以优异的成绩实现了这个多年的理想!& 家庭教育中最重要的内容,不只是给孩子灌输知识,还包括对孩子的“理想教育”,培养他为实现理想、奔向目标而应具备的坚忍不拔的毅力。理想,是孩子心灵世界的阳光。父母要做一个播撒阳光的人,告诉孩子任凭风吹浪打,也不能动摇对理想的追求。&&& 从这名清华学子的身上,我们看到了理想的力量,当孩子在心中有个既定的目标时,他为之努力奋斗的决心也会格外坚定。很多父母抱怨孩子没有出息,学习成绩很差,可能就是因为家长忽略了理想对孩子成长的影响。孩子每天只知道在家长的逼迫下写作业、学习、练习弹钢琴,却很少有时间思考自己真正的理想。也有许多孩子小的时候就会说出豪言壮语:将来想做科学家、想当工程师、想当音乐家,父母大多不以为然、嗤之以鼻,其实人的理想犹如前行道路上的明灯,父母要做到的是如何让孩子不偏离明灯的方向,意志坚定地奋勇前进。&&& 有一个确定的目标就是成功的一半。一个人只有目标确立了,才会有奋斗的方向,才不会在执行计划的时候迷失自己。当家庭教育从培养孩子每一个小小的梦想开始,又何愁孩子将来不成功呢。&&& 细节提示&&& 1、要根据孩子的能力与兴趣,帮助、引导孩子树立理想。&&& 2、理想教育不应只盯在学习上,如果孩子有其他方面的天赋,父母也要积极鼓励。&&& 3、要经常督促孩子把理想化为持久的行动力第二章&& 父母应摒弃的十个“教育细节”细节之11& “听话”教育&&& 一位家长曾这样对心理医生说:“我的孩子特别听话,很懂事,守规矩从不惹事,对人有礼貌,做事比较认真,回家后能把老师教的东西告诉我们。可是,我们却发现这个孩子不像别的孩子那样活泼好动,对什么事情都兴趣不大,总喜欢做我们为他安排好的事。他对没有玩过的玩具,没有见过的事和没有接触过的人总是躲躲闪闪的。即使别人把他的玩具抢走了,他也只是站在那儿眼睁睁看着不知该怎么办……我很担心他将来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 几千年来我们的耳边都充斥着:“孩子,乖,听妈妈(爸爸、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话……”的声音。我们接受着这样的“教育”,也用这种“教育”教育孩子。殊不知,“听话教育”实际上是害孩子,这位家长的苦恼可以反映出这一点。&&& 为什么家长要苦口婆心地对孩子进行“听话教育”呢?归根到底,孩子的本性是不“听话”的——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不久,天性活泼,向往自由,对一切都感到新奇,谁愿意一天到晚被人安排来安排去呢?他们的想法虽然有些幼稚,可那毕竟是他们自己的想法;他们的做法虽然令人好笑,可那毕竟代表了他们的行动自如。可能父母觉得孩子对他们有依赖性是件好事,但父母却不知道自己正把孩子培养成一个没有责任感、不懂得用头脑而且怯懦的人,这类孩子在长大后也难有作为。“听话教育”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孩子,充其量是一种“奴性教育”。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家长要求孩子按照大人的意愿做这做那,看长者的脸色行事,长大后怎么会不习惯于惟书、惟上呢?&&& 孩子不是机器人,需要父母给他安上电脑,随着父母的设计程序去活动。他本身就有自己用不着父母设计的思维,他的语言和行为是要自己大脑独立自主支配的。如果父母事事都要干预,就抑制了孩子的创造性思维。父母要培养有创造能力的孩子,就不要时时都迫使孩子“听话”。如果孩子什么事情都听父母的,也就失去了自己。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墨守成规、唯唯诺诺、不求上进、缺乏创新意识,就不难理解了。&&& 细节提示&&& 1、鼓励孩子凡事自己大胆做决定。&&& 2、对于孩子“不听话”的事情,要听听他们“不听话”的理由。&&& 3、给孩子创造发展的空间,允许他毁坏玩具、满足他的好奇心。细节之12& “棍棒”教育&&& 日,8名四川南部县初一女生因不满父母的“棍棒”教育集体离家出走。据这些女孩反映,平日在家都有被父母动辄打骂的经历。玲玲和小雨的母亲最爱打孩子的头和脸部。她们不愿也不敢与父母沟通。有什么心里话,也只是和几个要好的同学讲。因而,这次下半学期考试后,当有人提出考得不好回家要挨打后,8个孩子不约而同选择了离家出走。&&& “棍棒教育”引发恶果的事件,早已屡见不鲜了,然而很多父母还是无法从思想上根本摒弃这种不科学的教育方式。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可以理解,但他们对待孩子的过错似乎除了棍棒别无他法,这样随之而来的不良后果也永远难以消除。&&& 有的家长一旦发现孩子做错事就打,孩子为了避免皮肉之苦,能瞒则瞒,能骗就骗。可是孩子说的谎话,往往站不住脚,很容易被家长发现。为了惩罚孩子说谎,家长的态度会更加强硬。而为了逃避挨打,孩子下一次做错事后更会说谎,这样就构成了恶性循环。也有的家长动不动就打孩子,损害孩子的自尊心,使他们产生对立情绪和逆反心理。以致有些孩子常常用离家出走、逃学来与家长对抗,变得越来越固执。&&& 可见棍棒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孩子的行为方式,即便有效也是暂时的,只能使孩子一时表面服从,等到棍棒的威胁一解除,原来的坏行为很快就会复发。从棍棒教育中,孩子们学到的除了粗鲁的待人方式和粗暴的言语外,就是在当权者(家长)不在时如何投机取巧来逃避挨打而已。他们根本就不能从中得到教训,无法改正错误,更谈不上学习更好的行为。而且这样会损伤孩子的自尊心,养成他们自卑、胆小、孤独、撒谎、情绪压抑等不正常的性格。可以说,棍棒教育对孩子的一生都会造成难以弥补的心灵创伤,作为父母,要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并永远摒弃这种教育方式。棍棒下绝对开不出鲜花来,更培养不出健康的人格。细节提示&&& 家长控制情绪三法&&& 1、多设身处地的为孩子着想,体谅对方。&&& 2、在怒火上升时多调节自己的情绪,屏气深呼吸。&&& 3、在有动手打孩子的冲动时,可以采用转移注意力的方式缓一缓。&&& 细节之13& “攀比”教育&&& “我经常都不知道自己在想什么,也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好像从记事起,我的爸爸妈妈就不断地拿别人和我比,尤其在每次开完家长会后。他们既然认为别人好,就让别人做他们的儿子好了。再说我不是不想学好,我也在努力,可为什么我的成绩他们都看不到呢?我甚至都不想再呆在家里了,我讨厌任何人。为什么他们都不能了解我呢……”这是北京朝阳区某中学高二学生小飞和记者聊天时说起的一段话。&&& “攀比教育”是现在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一种方式,很多家长都喜欢像小飞的父母一样拿自己的孩子与别人的孩子比,如果自己的孩子生得俊俏,学习又好,又很会说话,自然父母脸上也光彩。如果自己的孩子不如别人的孩子,便觉得处处不顺眼,不给孩子一口好气。拿自己的孩子与别人的孩子比较,有时可以使孩子有学习的榜样,如果父母引导得法,可能会激发孩子的上进心。但大多时候会让孩子产生类似小飞这样的逆反心理。&&& 许多家长都有这样的习惯:一旦自己的孩子犯了错或者没有达到他的要求,他就会说:“你看谁家谁家的孩子怎么怎么样”,而你又“怎么怎么样”。家长这样拿自己的孩子跟别的孩子比,目的是激励起孩子的自尊心和上进心,让他向别人的孩子学习,而结果却不甚理想。首先,这会让孩子对父母对自己的爱产生怀疑,使亲子关系受到影响。父母老夸别人的孩子,孩子就会感觉怎么父母对别人的孩子比对自己还欣赏呀,他们是不是不喜欢自己呀?其次,家长经常性地念叨,久而久之会让孩子产生厌烦之感。父母总拿他跟别的孩子比,而且总认为他比不上别的孩子,孩子心里就会想,反正我怎么努力父母还是不满意,索性“破罐子破摔”了。再者,父母老拿自己的孩子跟别的孩子比,有时会使孩子产生妒忌心理,这非常不利于孩子成长。&&& 人生在世,没有两个人是一样的,各人有各人的天赋,各人有各人的性格,各人有各人的能力。如果父母只和高的攀比,看不到自己孩子的长处,而只看到孩子的短处,便容易使自己的教育收不到应有的效果,甚至失败。&&& 细节提示&&& 1、不要以别的孩子的标准来苛求自己的孩子。&&& 2、多夸奖孩子在某一方面的长处。&&& 3、当孩子老拿自己跟别人比的时候,做家长反而要纠正孩子这种不正确的倾向。&&& 细节之14& “一指禅”教育&&& 着名家庭教育专家周弘的女儿周婷婷自小失聪,是个别人都认为出息不大的聋哑儿童,然而周弘却凭借着自己对女儿独特的赏识教育,改变了女儿的一生。周婷婷八岁就可以背圆周率一百位,小学跳了两级,十六岁成为少年聋人大学生,二十岁留学,不久前又被美国两所名牌大学录取读博士学位。成为了家庭教育史上的一大奇迹。当被问及何为“赏识教育法”时,周弘幽默地告诉大家:我习惯于在女儿面前树起大拇指,不断地鼓励她表扬她。我女儿小时候不管干什么事,只要我在身边,大拇指总是晃来晃去,我从不用食指指着女儿脑袋说她笨,你们看现在我大拇指的肌肉多么发达。&&& 不同的手指有不同的含义。在孩子心中,大拇指就是“你真棒”、“你真行”。与这位教育专家相反的是,很多父母却习惯用食指对孩子指指戳戳:别的孩子都那么聪明,你怎么那么笨?是谓“一指禅教育”。这样的教育,早晚会培养出坏孩子,&&& 做父母的虽然望子成龙心切,但也不可因为孩子“没出息”就指指点点地嘲笑孩子,造成父母与子女间的隔阂。有些父母习惯于采取讽刺、挖苦、辱骂和威胁等方式管教孩子。长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的人格将会被扭曲而畸形发展,精神受到严重的摧残。当孩子被指着脑袋说愚蠢或者笨拙时,这些话会对孩子造成很大影响,他们的身体和心灵都会有反应,厌恶、愤怒、憎恨就这样产生了。还有些孩子对父母的嘲笑会耿耿于怀,只是因为没有反抗的力量,暂时埋藏在心底,一旦长大了,往往会寻机报复。这些都极大程度地违背了家庭教育的初衷。&父母应当明白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不是父母的私有财产,他们有自己的思维与尊严,当家长不假思索地指着孩子厉声斥骂时,是否应该多考虑一下孩子的感受?更重要的是,这种教育方式于双方都无益,一方面会降低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另一方面会让孩子产生强烈的抵触心理或自卑心理,给他的一生留下挥之不去的阴影。所以父母们都应多翘“大拇指”,少用“一指禅”。&&& 细节提示&&& 1、对幼儿园、小学生只管竖起大拇指。&&& 2、对中学生或者长期受压抑的孩子,突然竖起的“大拇指”可能会让他们一时接受不了,家长们可以用“OK”手势。&&& 3、多注意自己的语言修养,不可“出口伤子”。&&& 细节之15& “条件交换”教育&&& 小雪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母对她要求很严格,奖惩很分明,她如果听话,学习成绩好,父母就很爱她;如果不听话,考试成绩不好,则必定挨骂甚至挨打。&&& 由于父母给予她的爱是有条件的,为了得到这份爱,小雪不得不舍弃童趣和童心,抑制自己的很多本能欲望,经常担心自己的学习成绩,就连偶尔产生与朋友玩一玩或想看看电视的欲望,心中也感到焦虑和不安。时间一长,她这种为得到父母的“爱”而努力达到父母要求的行为方式,便逐渐固定下来,并影响到与其他人的交往中。&&& 此事例中,小雪父母实行的就是“条件交换”教育,即用女儿的优异成绩来换取父母对她的爱。其实,父母与儿女之间的爱是一种天性,是没有条件和理由的。然而在生活中,我们常会听见这样的话:“你要乖、要听话,妈妈才爱你,才给你买玩具,你要是不乖、不听话,妈妈就不爱你,也不带你出去玩了!”这样的说法也许可以取得管束的效果,但同时也会让孩子形成这样一个观念:“我乖,妈妈才爱我;我不乖,妈妈就不爱我!”这样,父母对子女的爱自然而然地被冠以某些条件和前提。&&& 首先要指出的是,为人父母者应无条件地去受孩子,爱孩子本身,而不是只爱他的表现和成绩。父母应让孩子从小就知道,你是爱他的,无论责任、荣誉、苦难、欢乐,你都愿意无条件地与他分离与承受一切。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孩子的性格才会健全地发展。&&& 不可否认,对孩子的积极行为给予鼓励是十分重要的。父母奖励孩子本身并没有错,但如果什么事都冠之以条件,就会给孩子一个错误的观念。他会认为:“只要我成绩好,父母就会对我好!”那么,他的学习目的就会偏离正常的轨道,他们会把取得父母的赞美与鼓励作为学习的动力与目标,无法懂得学习的目的是为了他们自己学到更多的知识与本领。&&& 同时,“条件交换”教育会给孩子造成很大的压力。因为他们事事害怕达不到父母的要求所带来的后果,从而生活在紧张压抑的情绪当中。&&& 总之,“条件教育”下培养出来的孩子做事情会有很强的目的性,可能短期内父母的条件交换会对孩子的行为有触动作用,但久而久之,条件交换容易使孩子的学习目的偏离正确的轨道,甚至形成作弊的诱因,这对于孩子人格的培养都是不利的。&&& 细节提示&&& 1、不要常对孩子说利诱的话。&&& 2、让孩子明白学习是为了自己,不是为了家长而学。&&& 3、对孩子的出色表现多进行精神奖励。&&& 细节之16& “吓唬”教育&&& 一个七岁的小姑娘从小就非常调皮,很少服从家长的管教。一次,她在院子里吃饭,上蹿下跳,家长怎么说她,她都不安分。于是,姥姥就吓唬她说:“你再不吃饭,小心饭里掉进壁虎屎!壁虎屎有毒,没有颜色看不出来,吃了眼睛就瞎了!”小姑娘听了害怕了,虽然把饭吃了,可是以后无论碰什么东西都会问妈妈,那上面有没有壁虎屎。大人说没有,她还反驳:“壁虎屎没有颜色,你又看不出来。这两天,我的眼睛好像看不清楚了,是不是吃了壁虎屎呀?”&&& 中国家长恐怕都有类似小姑娘姥姥这样的“绝招”:当孩子不听话或不顺从大人的意志时,为了贪图省事或者掩盖自己的无能,许多家长拿出恐吓的办法来。例如:“再不睡觉鬼(或大灰狼)就要来了”、“不听话就把你关到黑屋子里去(或就把你送给别人)”、“不好好吃饭老虎就要来抢了”,如此等等。&&& 对父母而言,“吓唬教育”似乎是使用方便而又十分奏效的方法,打骂要花力气、费精神,吓唬只需用吓人的语言加上严厉的神态就够了,如“你要是不考90分以上,你就不要回家!”或“你要是读不好书,以后去扫马路。”但事实证明,吓唬不但不能达到教育目的,还害了孩子。因为吓唬对孩子来说是一种强刺激,使孩子紧张,长期受吓唬的孩子胆小、懦弱。如果常用吓唬法,还会降低父母的威信,因为父母说的可怕后果并不总会出现。孩子到了初中以后,更不能吓唬了,因为孩子逆反心理强了,父母吓唬之后,孩子表面上臣服,可心里一定会嘀咕:“我非不……我偏要……我才不怕……”&&& 人的害怕心理是随着年龄增长,在与他人思想交流以及对外部世界认识过程中出现的。每个人都会有害怕心理,害怕心理太严重的话就会导致自信心不强。中国孩子的自信心不够,与家长在他们小时候这样的吓唬是有很大关系的。与其等孩子稍大以后再鼓励他们要有自信,不如从小就杜绝吓唬孩子,杜绝“吓唬教育”。&&& 细节提示&&& 1、家长可采用耐心劝导、转移话题、缓和情绪等方法代替“吓唬”教育来管教调皮的孩子。&&& 2、对于孩子学习成绩不佳,最好要通过鼓励来代替“吓唬”教育。&&& 3、对因被吓唬而自信心不足的孩子,要多加以开导、鼓励。&&& 细节之17& “分数”教育&&& 一位做教育工作的年轻母亲向别人谈起她对自己孩子“分数”的感受,与一般的母亲有很大不同。&&& “我希望儿子将分数看淡些,他太在意别人对他的期望了,分数带给他的压力阻碍了他个人的成长。孩子的成绩好固然好,但成绩好坏并不能显示个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而实际上,创造力和想象力才弥足珍贵。”&&& “我试着和孩子讨论课外的游戏及活动,这些活动不具任何分数竞争的色彩。如果我和孩子有更多相处的时间,我愿意带孩子多做一些户外活动,收集一些花草,询问一些科学性的问题,并让他以不同于学校的创造性思考方式学习各种事物。”&&& “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儿。”这是“分数教育”下一句人人皆知的流行语。虽然素质教育已提出多年,但实际上,现在中国家庭教育大都仍属于分数教育。在“分数”教育盛行的今天,事例中这位母亲对分数的看法似乎更值得父母们借鉴。分数教育是中国应试教育在家教中的反映,而家庭的分数教育是学校的分数教育的反映。&&& 许多父母并不考虑孩子的自身条件,不顾一切地逼孩子拼命读书,从而让孩子稚嫩的心灵承受超负荷的重压,孩子非但没有做知识的主人,反而沦为分数的奴隶。那些成绩一般的孩子由于能力或其他因素所限,常常难以达到家长的高要求,因而遭到父母的否定。孩子屡遭失败,会产生持续失败的挫折感,积累“我不行”的消极情感体验。它不仅使孩子得不到积极自信心形成所必需的成功体验,而且会使孩子由经常的自我怀疑进化成自卑,由厌学变成厌世。&&& 父母要尽量放弃传统的“分数教育”(尽管它是一个暂时无法改变的事实)而应该更多地去关注孩子的思维能力和学习方法,尽量留住孩子最宝贵的兴趣和同样宝贵的创造性思维。不要用分数去判断一个孩子的优劣、好坏,也不要以分数高低为荣辱,更不要把孩子人生的最大砝码仅仅压在学习成绩的拔尖上,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美好的品格和良好的动手能力,远比考试成绩第一名还是第十名更为重要。&&& 细节提示&&& 1、永远不要对学习不好的孩子表现出失望。&&& 2、仔细发掘孩子除学习外的其他才能。&&& 3、父母要端正人才观,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细节之18& “面子”教育&&& 某市重点中学初二男生小音,是一个难得的音乐天才,在全国和市级管乐器比赛中多次得奖。但是,小音的父母却向老师和心理医生反映了这样的问题:“这个孩子学习成绩不错,对学习管乐器也一直坚持练习。可是,他平时总是表现得情感淡漠,得了奖也没有激动的表现;在家里也不大说话,他是怎么了?”心理医生问:“知道孩子从什么时候成了这样?原因是什么?你们经常与孩子聊天吗?你们关心过孩子的心情吗?是不是把孩子变成了为父母争面子的工具呢?”小音的父母显然对这些问题从未思考过。&&& 很多家长把孩子当成实现自己理想的工具,要求孩子为父母争面子。他们觉得孩子成绩好、会弹钢琴、会画画,自己就会觉得很有面子。于是家长就会一味地要求、强迫孩子,不惜重金把孩子培养成“栋梁、绅士、淑女”,不允许孩子失败。孩子没考好,便冷眼相待;孩子犯了点错误,就认为他没出息。殊不知父母的这种“面子教育”无形中给孩子背上了沉重的十字架,剥夺了他本应快乐的生活。小音就是长期生活在这种压力下,才变得十分冷漠。&&& 王林凯是2004年济南的高考理科状元,可他在中考时却连重点高中都没有考上,这对当时踌躇满志的他是个不小的打击,同时他也觉得愧对父母,他在给父母的信中写到“爸爸、妈妈,我对不起你们,我没有给你们争面子,没考上重点中学。”他的父母却很平和地对他说:“孩子,学习不是为了给谁争面子,即使你没有上重点中学,我们也一样爱你,只要你尽了最大努力,你就没有给我们丢脸。”后来王林凯上了高中以后,始终牢记父母的话,终于取得了出色的成绩。这种教育方法,确实值得家长们学习。&&&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天下所有父母的共同心愿,但绝不要把孩子当作自己梦想的延续,当作自己长面子的工具,把快乐的童年还给孩子们吧。成绩也好、各种技能也罢,都要因人而异,切不可让你们的殷殷期望与所谓的“面子”成为孩子前行的包袱。拥有一个健康、快乐的孩子就已经是每一位父母最大的骄傲了,“面子教育”要尽快丢弃。&&& 细节提示&&& 1、对于孩子的失败要理智分析,摒弃“觉得丢人”的错误想法。&&& 2、告诉孩子凡事只要努力争取了就不算失败,没有“丢面子”一说。&&& 3、学会正确面对孩子的“成功”,不要过于虚荣。细节之19& “陪读”教育&&& 《中国青年报》曾刊登了一组名为“沉重的爱”的图片,让人刻骨铭心。照片的主人公是一位年仅7岁的小学一年级学生。他有一个十分舒适的家,有电脑,有沙发,可他却很少享用,因为他所在的重点学校离家太远了,为了能让儿子有更多的时间读书,母亲办了病退,在学校不远的地方租了一间又小又潮的屋子,陪儿子一起读书。只有周末,他们一家三口才能团聚。屋子里除了一张单人床,一张权当课桌的茶几和做饭的炊具,便全是孩子要读的各种各样的书了。每天放学,母亲就陪着儿子一起读书。母亲说,他们要在这小屋子里“战斗”12年,直到儿子考上名牌大学,成为国家的栋梁。&&& 相信每一位读了这篇报道的人都会深切地感觉到这份母爱的沉重。可怜天下父母心,所谓“儿行千里母担忧”,“陪读教育”近年来已悄然成为一种日益普遍的现象。然而,这种饱含母亲爱心的“陪读教育”是否有效,或者说是否有意义呢?&&& 父母陪读,原因不外乎三种:一种是认为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差,二是认为孩子的自制能力差,三是为孩子节省出大量的时间用于学习。其实,对于这三种孩子而言,陪读都只会让他们各方面的能力变得更差,因为陪读剥夺了孩子各方面的成长,是一种不良亲子关系。人类几乎所有的社会能力都是在后天学习、培养的,如果在后天教育中,剥夺了这种学习的机会,只会使他的生活能力日益弱化,进而有可能成为被淘汰的对象,甚至可能出现心理疾病。而且父母全心“陪读”势必会影响到自己的事业发展,这也会给孩子造成很大的精神压力,他会想“全家人为了我倾尽全力,如果我成绩不好,怎么有脸面对他们”,父母的爱变成了他们的精神包袱。&&& 在生物界有一个简单的道理,小鸟在羽翼未丰的时候,鸟父母就已经开始教孩子飞行的本领,而不是等到孩子羽毛都长丰满之后,因为那时再教的结果只能是已经长大却不会飞翔的小鸟掉下来摔死。鸟类都明白的道理,人类难道会不懂么?其实,“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陪读教育”不可取,父母要做的是培养、提高孩子的学习能力与生活自理能力,这样孩子才会更茁壮的成长。&&& 细节提示&&& 1、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 2、要与老师多沟通,教会孩子自我学习的方法与技巧。&&& 3、培养孩子的自我控制和自我约束意识。细节之20& “私塾”教育&&& 新学期开学后两个月,小学教师们惊讶地发现,能认识几百个汉字并完成100以内加减法的一年级新生竟然不少。而这些,都大大超过了小学一年级的教学内容。&&& 这些小“神童”是家庭“超前教育”的结果。一位学生家长一语道破天机:“大家都在家里拼命教自己的孩子,你不教,那你的孩子就亏大了!”&&& 事例中提到的这种“超前教育”就是现代“私塾教育”(即在家教学)中的一种。还有一种是干脆把孩子带回家,父母为孩子教学。这种所谓的“私塾教育”看似能给孩子灌输一样的知识,其实存在很大的弊端。“私塾教育”本应是为了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取长补短,而实际上却毫无例外地变成了学校教育的机械延续——强者恒强,从而使孩子在成才的道路上渐行渐远。教育专家都不提倡“私塾教育”。&&& 学校教育是根据孩子的心智发展规律设计的,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会不断发生变化。一个人的社会化从他出生时开始,有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每个人的早期经验、早期教育,必定会为他今后的发展创造条件、奠定基础,这其中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要孩子是正常的,家长完全不必担心孩子会“落伍”、会比同龄人差。教材编排是循序渐进的,家庭教育并不是越超前越好,也不是教得越多越好,很多地方不能“打乱这个次序”。而且,相对于智力教育而言,孩子们在学前生活技能、生活常识、文明礼仪等方面的教育更为重要,因为这些是孩子EQ(情商)正常发展的基石。孩子能不能以正确的做人态度、学习态度面对学习和生活,是决定孩子能否健康成长的关键,而所有这一切,都和孩子的早期EQ教育紧密关联。&&& 家长应该在家庭这一特殊的教育环境中,利用与子女间天然的、密切的血缘关系,使孩子在轻松的氛围中获取有价值的经验,使孩子逐步适应学校的正规生活。单纯的“私塾教育”只是一个孤独的学习环境,即便孩子有可能拥有了丰富的知识,也会成为一个不适应社会的人,孩子长期不在群体中生活、体验不到集体的互助互爱,锻炼不了面对各种复杂的人和事的处理能力。而学校是学生接触社会、与人交往的载体。孩子从集体中获得的乐趣是父母在家庭教学中无法给予的。所以,“私塾教育”是不应提倡的。&&& 细节提示&&& 1、家长要谨防超前教育导致孩子“课上不听讲”。&&& 2、可以尝试为孩子请家教,但目的仅限于查漏补缺。&&& 3、不应把不适宜孩子年龄的知识进行填鸭式教学。第三章&&& 父母向孩子传递爱的十个细节细节之21& 定期为孩子朗读最美的东西&&& 近几年,美国教育家杰姆·特米里斯发明了一种在美国较为流行的“幼儿阅读启蒙教学法”。他认为培养孩子的读书兴趣要从小开始,要依靠父母来“诱发”。父母应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养成为孩子朗读的习惯,每天20分钟,持之以恒,孩子对阅读的兴趣便会在父母抑扬顿挫的朗读声中渐渐产生。他认为孩子坚持听读可以使注意力集中,有利于扩大孩子的词汇量,并能激发想象,拓宽视野,丰富孩子的情感。在每天20分钟的听读中孩子会逐渐领悟语句结构和词意神韵,产生想读书的愿望,并能初步具备广泛阅读的基础。杰姆·特米里斯认为孩子听读应越早越好,父母选取的朗读内容应生动有趣,能吸引孩子,随着孩子年龄增长,内容可逐步加深。他强调使用这种方法的关键是父母一定要有爱心,有耐心,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家长们的付出终会有满意的收获。据有关专家分析,这种方法不仅可以达到上述效果,更重要的是可以增进亲子感情。&&& 很多成年人都有读书的习惯,但是作为家长,你是否定期为孩子读东西?有些大人可能会说,读书是很个人的事,如果孩子自己能够阅读,为什么不让他们自己看书呢?其实,让孩子自己看书是必要的,但同时定期为孩子读点东西也是必要的。父母为孩子朗读是与孩子交流的一种特别有效的方式。&&& 朗读所提供的语言信息是经过加工提炼的、优美的、规范的书面语言。如果朗读的是韵文,则能使孩子注意到语言中的逻辑停顿和语调中的抑扬顿挫,这有助于孩子对语言美和对作品的理解。尤其对一些终日守着电视的“电视儿童们”来说,朗读更是比电视更能激发他们的想象力,让他们感觉到语言的美妙。所以,父母不妨每天晚上或其他时间,当孩子安静下来时,耐心地在他身边富有感情地为他朗读些美丽的故事或讲解些文学名着,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牛虻》等等。&&& 在孩子感到父爱母爱之温馨的同时,也要让他们自己接触优秀的名着。和家长一起阅读并产生共鸣的时候,正是丰富孩子的感情和心灵的宝贵时刻。所以,就像人必须有吃饭的时间一样,父母也应费心开设“读书时间”,哪怕只有一点点时间也没有关系,坚持每天给孩子讲故事,或者共同学习,就能让孩子从美妙的朗读声中真切地感受到父母对他的关爱。&&& 细节提示&&& 1、“为孩子朗读”尤其适合学前的孩子,对于中小学生,父母要更多地侧重于引导孩子自己去读些美丽的诗或文学名着。&&& 2、最好是睡前朗读,以养成定时、定点的习惯。&&& 3、父母要有表情、抑扬顿挫地朗读,不可对孩子敷衍搪塞。&&& 细节之22& 告诉孩子“我爱你”&&& 在美国生活多年的李丹女士认为,“爱”字在美国用得比中国坦然、公开,作为孩子,可以尽情地要求得到父母、老师和朋友的爱,在爱中成长的孩子自然也学会如何回报和给予别人爱。&&& 一天,她8岁的儿子给他一张纸条,上面用英文写着:&&& “家里人都不喜欢我,谁爱我?”简单的一个“爱”字,让她想到很多。&&& 看到这张纸条,她马上放下手上的事,和儿子坐在一起聊了许久。&&& 从此每天只要有机会,她一定会对孩子说:“我爱你。”&&& 因为她要让他知道,父母永远是他的朋友,是最爱他的人。&&& 含蓄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父母对孩子也不例外。爱是一回事,如何让孩子感受到爱又是一回事。大多数孩子只能用眼睛所见、耳朵所听来判断事物,他们还不懂得用心去感觉父母的爱,如果父母们明白了这一点,不妨对孩子说:“我爱你,宝贝。”这不失为一种向孩子传递爱的有效方式。&&& 让孩子感受到、听到、看到、触摸到爱和信任的存在,是培养孩子健康情感的一部分。这对许多中年父母或过于严谨的家庭来说或许是有困难的,但困难并不在于这种爱不存在,也不在于这种爱是无需表达的,仅仅因为习惯而已。很多人都觉得向别人表达爱意很容易,唯独对自己家人,却爱在心里口难开,心想他是我的亲人,我对他/她说不说无所谓,反正他心里会知道;殊不知往往最爱你的人最在乎你对他的感觉。孩子更是如此。&&& 父母要记得常对孩子说:“我爱你!”千万别觉得肉麻而不愿说。一句“我爱你”会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和依赖。只要当你心中有所感,便要说出来让他知道,同时,父母也要教导孩子适时地表现自己的感受。当父母和孩子在家养成了对亲人互道爱意的习惯时,孩子走向社会,对周围的人也会敢于表达自己的友爱、关怀,创造出良好的人际环境。&&& 细节提示&&& 1、从没尝试过对孩子说“我爱你”的父母,现在就可以试一下。&&& 2、让孩子也学会用语言表达自己对家人、对朋友的爱。&&& 细节之23& 告诉孩子“你真棒”&&& 因“赏识教育”法而名扬全国的中国家庭教育专家周弘,第一次让女儿婷婷做应用题时,10道题她只做对了1道。一般的家长可能会很失望,甚至责怪孩子,但他却没有。他不在错的地方打叉.而是在对的地方打了~个大大的钩,然后发自肺腑地对她说:“婷婷,你太棒了!第一次做应用题就对了1道。爸爸像你这么大的时候,碰都不敢碰唉!”&&& 小婷婷听了这话,自豪得不得了,越来越爱做,一次比一次对得多,升初中的时候,数学考了99分。&&& 一句发自肺腑的“你真棒”,完全改变了一个看似很笨的孩子的一生。中国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在半个世纪之前就深刻地指出:教育孩子的全部秘密是解放孩子。而解放孩子,首先就要赏识孩子。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孩子的成长道路犹如跑道和战场,父母应为他们多喊“加油”,高呼“孩子,你真棒”,哪怕孩子一千次跌倒,也要坚信他第一千零一次能站起来。&&& 其实孩子们都生活在爱的环境中,但如何让孩子感受到你的爱,则需要一些耐心和技巧。世界上没有一个孩子一生下来就反感、厌恶自己的父母,但之后却不一定了,有的甚至与父母反目成仇。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一个长期得不到友好、鼓励和正确训练的孩子,会在心里产生厌恶和憎恨。“野蛮产生野蛮,仁爱产生仁爱”,这就是真理。当然,对不同的孩子也要采用不同的鼓励方式。鼓励幼儿适合用语言、搂抱、抚摸、鼓掌、微笑、亲吻等表达方式。但这些方式用于青少年可能会引起反感。因为幼儿倾向于更为直接、公开的表扬;而青少年更倾向于含蓄的信任和幽默的表达方式为主。对幼儿表扬的次数频繁、间隔时间短可能没关系,但对青少年可能会招致他们的反感情绪。总之,不管采取何种表扬方式,父母都要衷心地让孩子感受到一份热忱的鼓励。&&& 孩子的成长过程犹如航船,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每前进一步都需要他自己做出努力,同时也需要成人对他的努力做出肯定。孩子的能力是在他自己的努力和成人的肯定、鼓励中得到发展的。不要吝惜你的鼓励,时常告诉孩子“你真棒”,让孩子感受到你的爱吧!&&& 细节提示&&& 1、表扬的对象一定是孩子的优点,否则就有不真诚之嫌。&&& 2、表扬要恰如其分,因为孩子的判断力并不等于零。&&& 3、把握好表扬时机,及时地对孩子的好行为加以强化。&&& 细节之24& 告诉孩子“你一定行”&&& 一个对超常儿童非常有研究的美国专家来我国访问时,到一所学校去考察。一位班主任老师说:“先生。您能不能帮我把班里智力超常的学生挑出来?”专家爽快地答应了,然后自信地用手在学生中指点起来:“你,你,你……”&&& 被点到的孩子都很兴奋,回到家便说:“妈妈,妈妈,美国专家说我是神童,说我将来一定行。”母亲半信半疑地找到老师,老师肯定了学生的话。母亲仿佛吃了一颗定心丸,不再焦虑,不再指责。&&& 从此,这些孩子的环境变了,同学羡慕,老师关怀,家长逢人就夸,他们一个个快速地向前发展。&&& 一年后,专家再次光临学校,询问:“那几个孩子的情况怎么样?”班主任回答:“好极了!”接着班主任又问道:“先生,我感到很惊讶,您来之前他们都只是普普通通的学生,可经您一指点,一个个都变了。请问您有什么诀窍,能够判断得如此准确?”专家微笑着说:“没有任何诀窍,随便指指而已。”班主任顿时目瞪口呆。&&& 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深刻的,那就是当大家都坚信一个人“行”的时候,他就真的能“行”。这其实就是“你一定行”这句话对孩子们产生的极大的心理效应。&&& 其实,越是孩子未做过的事、或者越是孩子目前达不到的水平,就越应该鼓励孩子去尝试,这是父母引导孩子发现自我的最好办法,也是父母发现孩子能力,客观评价孩子能力的最佳途径。例如:你要发一份特快专递,你就可以让孩子去代发,告诉他收件人的地址、邮编、姓名,同时提醒他,如果遇上什么问题,可以问邮局的工作人员。孩子接触完全陌生的事物,对于增长知识、积累经验都是绝好的机会,而且对于培养孩子的意志、耐力及向困难挑战的勇气也很有益。家长必须明白,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孩子体验新事物,锻炼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家长不必担心孩子没做过、不知该怎么做,也勿需不厌其烦地反复交待、悉心叮嘱,只需充满信心地对孩子说一句:“孩子,你一定行!”让孩子感受到你的爱与信任。&&& 一个人只有在自己战胜困难、取得成绩时,才能体会到“不依靠别人,凭自己力量前进”的可贵。因此,当孩子碰到困难不知所措时,家长的一句“你一定行”会极大地鼓励孩子勇于面对困难并克服困难。即使孩子起步时收效甚微,也应该相信,随着更多的锻炼,认真地持之以恒,他们一定会锻炼得越来越坚强。&&& 细节提示&&& 1、不当着别人的面说自己的孩子不如别人。&&& 2、每当孩子遇到困难时都诚心诚意地说:”孩子你能行!”&&& 3、对基础比同龄人差的孩子更是应该经常对他说这句话。&&& 细节之25& 给孩子些亲昵动作&&& 一个10岁小女孩在她的日记中记载了一件很普通的事情,即每天晚上小女孩睡觉前,妈妈都会在她的小脸上亲吻一下。她写道:“如果晚上睡觉时妈妈亲亲我,我就会像一个小公主似地骄傲。我会高高兴兴地睡觉,可如果妈妈忙,忘了吻我,我就一直做梦,有时甚至不敢入睡。”&&& 女孩的母亲读了这篇日记后心里很不平静,想起了女孩上幼儿园时,特别喜欢一位阿姨。就是因为有一次当小朋友抢走她的图书,她伤心地哭泣时,这位阿姨走过来抚摸她的头。这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同父母讲过好多次。&&& 亲吻、抚摸都是一种很细腻的人体教育语言。动作虽然轻巧,但留给孩子的却是一种难得的慰藉、一种爱护、一种亲情。这是父母向孩子传递爱的特殊语言。也许仅仅一个爱抚的亲昵动作,就可以给孩子很大的鼓励,让孩子变得勇敢而坚强。从孩子的心理需要来看,除了父母有声的教育之外,他们更希望得到父母的爱抚。无论孩子取得成功时,还是受了委屈伤心落泪、悲愤难忍时,来自父母的握手、拥抱或者有节奏地拍打,都传递着父母对孩子无限的关爱与深情,这种无言的爱会给孩子以巨大的安慰与体贴。&&& 同样当孩子特别高兴、悲伤或感到痛苦、有压力,常常会身体靠近父母,眼睛看着父母,希望得到父母的帮助时。有时,孩子心烦意乱,关上房门,想独自清静时,父母要细心观察到孩子的这些心理,不要再一味地“关心”下去,而应给他一个个人空间。&&& 当家长学会并善于运用很多细小的动作准确而细致地表达出对孩子的鼓励、批评、喜爱等丰富情感语汇时,我们的家庭教育就进入了细节教育的艺术阶段,进入了让孩子一生不能忘怀的境界。正是“此时无声胜有声”,这些看起来细小,不值得一做,或者不屑于、不好意思做的动作,对于孩子来说,其实正是一生难以忘怀并且受益终身的。&&& 细节提示&&& 1、握手、拥抱、拍打、目光接触等都是能给孩子很大提示的细小动作。&&& 2、10岁以下的孩子喜欢父母亲吻自己的额头、脸颊,而10岁到15岁的孩子则可能更喜欢父母亲切地拍拍他们的肩膀。&&& 3、女孩子可能更喜欢父母的亲吻,而对于男孩子来说,可能爸爸拍着他的肩膀称他“小男子汉”会更有效。&&& 细节之26& 蹲下身来和孩子交谈&&& 一个6岁的小女孩很愿意与隔壁邻居的叔叔交朋友,心里话都愿意跟他讲,而不愿意与自己的父亲讲。原因在于,这位叔叔跟她讲话时是蹲着的,与她一样高,她觉得自己受到了对方的尊重,他们的关系是平等的。而爸爸跟她讲话时,是居高临下的,无论站着、坐着都比她高。&&& 可见,父母与孩子谈话时如果总是居高临下,孩子就会有一种压迫感,心里话就不愿意跟父母讲;而父母如果能蹲下来,跟孩子平起平坐,就一下拉近了与孩子的距离,孩子也就愿意向父母敞开心扉了。&&& 很多家长之所以与孩子交流的效果不好,就是因为家长与孩子交谈时,往往以长者自居,对孩子缺乏应有的尊重。大多数父母总喜欢把孩子当作小“豆包”,没有在情感上给他们公平的待遇。殊不知,孩子早已有了自己的思维与尊严,他们渴望与大人平起平坐,渴望大人把他们当作平等的个体来看待。有的家长不管自己的话有理无理,都要求孩子惟命是从;有的家长在孩子说出自己的看法或建议时,往往觉得孩子幼稚、可笑而进行当面的嘲讽;有的家长在孩子说话时表现出一副漫不经心的样子。所有这些行为都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从而阻断与父母沟通的热情。&&& 要教育孩子,首先要尊重孩子,在与孩子交流时要平等、有耐心、努力地去理解孩子的想法。这种平等的关系会使孩子愿意同父母交流,并能听得进父母的说教,这是做好子女教育的首要条件。为了做到这些,我们在对孩子的教育上要尽可能地多一些人性化,从子女容易接受的事和有关的问题出发,给他们提原则,让他们明白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孩子最初的受人尊重的感觉是从父母那里得到的,尊重别人的意识也是在日常生活中经过多次的训练、教育和不断地强化而逐渐建立起来的。而且只有那些能够得到父母的尊重与爱的孩子,才会懂得如何去尊重别人。所以家长们请不要忽视孩子的“平等观”,爱他们就要让他们知道你很尊重他们。应放下长辈的架子,蹲下身来与孩子交谈,而不要总给孩子“高高在上”的压迫感。&&& 细节提示&&& 1、不管孩子的想法多么幼稚,决不能嘲笑他。&&& 2、给孩子一个民主的家庭环境,允许孩子“参政议政”。&&& 3、对孩子的想法要认真聆听并给出反馈意见。细节之27& 每天抽出时间陪孩子&&& 读初中一年级的男生曾对老师说:“我很害怕放假。”老师很奇怪,因为孩子们总是盼望假期快一点到来。在老师的追问下,他说:“放假在家里,父母都上班了,只有我一个人在家,我很孤独也很害怕,没有人和我说话,爸爸妈妈根本不重视我,他们回到家里只会问:‘作业写完了吗?’‘这一天你都干什么了?’他们从不知道我在想什么,也不和我聊天。晚上睡觉我从不拉上窗帘,因为我要和星星、月亮说话。我很想上学,因为学校里有同学,和同学在一起我感到很开心。”&&& 随着职场父母的增多,事例中类似这个孩子的情况也越来越多。许多父母觉得给孩子吃好的,穿好的,关心关心他学习,孩子就会感到很幸福。其实不然,要让孩子感到幸福,决不仅仅是提供物质上的满足,更重要的是与孩子在精神上有很好的沟通。而每天抽出一定的时间陪陪孩子,就是与孩子进行精神交流的最好渠道。科学研究证明,最有威信的父母就是那些每天能安排一些时间和孩子一起游戏的父母。&&& “职场父母一定要多挤点时间陪陪小孩。你可以把孩子交给保姆、老人,但是谁也取代不了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千万不要以忙为借口把孩子推给老人,不管多忙,一定要记住和孩子多聊天、多沟通。”这是一位职场妈妈在总结自己的育儿经验时发出的感慨。在孩子小的时候,她和丈夫因为忙于事业,便把孩子送回了老家。他们给孩子创造了很好的物质条件,却忽视了孩子的情感需求。现在孩子大了,他们也有时间了,但他们却痛苦地发现:孩子根本不愿意和他们沟通。&&& 这些缺少大人陪伴与沟通的孩子被称为“情感饥饿”的孩子。“情感饥饿”的孩子跟别的小孩不同,他们喜欢撒娇、任性,偶而还会做出一些古怪的行为,而且做什么事情都喜欢用眼睛看着别人。其实,孩子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引起大人对他的注意,让大家觉得他很重要。家长在发现孩子有这些行为以后,千万不能张口就骂,而是应该自我反思一下,看自己是否忽视了孩子的情感需求,是否应该合理安排,挤出些时间多陪陪自己的孩子,让他们感受到你对他的爱与重视。&&& 细节提示&&& 1、吃饭时选择一些令人愉快的事情与孩子交谈。&&& 2、看电视时与孩子一起讨论节目。&&& 3、睡觉前与孩子交谈一小会儿,分享孩子的成就和感受。&&& 细节之28& 好话要好说&&& 母亲正和孩子一起玩,突然电话铃响了,母亲在去接电话前郑重地对孩子说:“妈妈去接个电话,咱们停一会儿,好吗?”这样问会让孩子感觉到时间不会很长,就一会儿,而且妈妈用了“好吗”一词,是与自己商量的口气,于是孩子很高兴地点了点头。&&& 这位细心的母亲这样传递信息,孩子不但容易接受,主动遵守,而且明白事情的原因,感受到母亲对自己的尊重和爱意,就会和母亲和睦相处,减少不愉快。试想,如果母亲径自去接电话并对孩子说:“别闹了,安静点!”这样说话似乎也没有什么不对,但孩子的感受就会不一样。这样说话,孩子只能是被动地服从,而心中却不服,还会产生抵触情绪。&&& 这是亲子语言交流中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因为有些家长确实不懂得“好话要好说”的道理。有些父母对小孩子说话面部表情是严肃的,语气是生硬的,给孩子的感觉是冷冰冰的,但是父母的嘴里却说,我们很爱你,你是我们的宝贝。孩子看到的是严肃的表情,听到的是生硬的语气,是冷冰冰的感觉,他们会想:这就是父母的爱吗?所以父母要格外注意与孩子说话的方式,学会用平静的语气、柔和的语调、通俗的语言与孩子说话,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 家长会说话,孩子才会更听话。学会对孩子说话,提高信息的价值,是一件投入小而收益大的好事,是父母表达爱心的关键所在!因为学会对孩子说话,改善对孩子说话的方式,不仅能教会孩子掌握语言这个思维和交流的工具,开阔孩子的视野,给孩子以知识的传送,而且还能给孩子以生存的勇气和人格的力量。&&& 细节提示&&& 1、首先要在心底把孩子当成“大人”一样以礼相待。&&& 2、尽量少使用训斥的语气,学会凡事与孩子平等协商。&&& 3、要让孩子也懂得对别人要“好话好说”的道理。&&& 细节之29& 与孩子书信交流&&& 2004年5月份,济南市燕山学校掀起了“亲子书信”互动交流的活动。&&& 学生郭家第一个收到了爸爸妈妈寄给她的一封信和一个“脚印”,信中说:“爸爸妈妈亲手做了这个‘脚印’送给你。人生就是脚印,你知道怎样走好每一步吗?那就是踏实、认真,越是踏实认真,人生就越有意义。”孩子认真地把信收藏在自己带小锁的日记本里,给父母回信说“我要成为你们的骄傲!”&&& 栾佳颖的爸爸妈妈送给她一只精美的台表,并在信中说道:“我们最爱的女儿,‘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祝愿你努力学习,只争朝夕,拥抱未来!”“每当我看见爸爸妈妈的信和礼物,我就感到他们特别特别爱我,我一定要好好回报他们。”或许这只小小的台表将成为栾佳颖一生奋斗的动力。&&& 互动交流,换来了意想不到的收获。家长们纷纷表示,平时自己的关心和期望往往被孩子们当成唠叨和压力。现在我们主动给孩子一封信、一个小小的礼物,孩子都会兴奋得不得了。孩子写给我们的信也让我们感动,我们把这些信作为孩子成长的轨迹好好保留。&&& 事实证明,书信交流确实是一种很有效的家教方式。特别是孩子上了中学,学习紧张,和父母在一起的时间少了,向父母倾诉心声的机会少了,父母当面教育他们的机会也少了,而且有些事当面谈总是把握不好分寸,达不到理想的效果。而书信交流,平心静气,思路清晰,条理完整,有一种“润物细无声”的绝好效果。这种无声的家教方式细致入微,能触动孩子的思想,净化他们的心灵,开发他们的智力潜能,激发其奋发进取的精神力量。同时给孩子创造了一个可以无拘无束充分表达心中喜怒哀乐的途径,又锻炼了孩子的文字表达能力。&&& 凡是看过《傅雷家书》的人,都会为那位称职、细致的好父亲所感动。当儿子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傅雷在书信中告诉儿子在学习时应注意哪些问题;当儿子到了该谈婚论嫁的年龄时,父亲又及时把自己的人生经验告诉他。可能看过这本书的人都会想:要是自己有这样一位父亲,那该多好啊!我们的父母们何不效仿一下傅雷,让你的教育也颇有成效呢?&&& 当然,与儿女通信,关键是要有真情。只要有真情,再朴实的语言也会感人三分。如果说:“书信交流法”是一个细节教育的办法的话,那么请记住,这个办法的灵魂就是真情!因为父母的真情会向孩子传递他最真挚的爱,让孩子一生都难以忘记。&&& 细节提示&&& 1、对于孩子在外地的家长而言,与孩子定期书信交流更为必要。&&& 2、每次写给孩子的信应有不同的主题,以便含蓄地对孩子进行某一方面的教育。&&& 3、信中仍应以鼓励孩子奋发向上为主旋律。&&& 细节之30& 给孩子一颗“平常心”&&& 一个已经考上国内知名大学的男同学谈起他的成长过程感慨万千:&&& “我不是父母的娇子,也不是家庭里的太阳。我的家里没有溺爱,也没有强权。我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父母既没有令人羡慕的高学历,也没有高层的社会关系,我的生活就像平静的河水一样没有波澜。因为任何新式玩具、名牌时装、电脑及乐器,对于我这样的家庭来讲无疑是苛求的。父母总是说他们的能力太有限,没能给我一个更好的发展空间,也不能给我更多的辅导,因此学习只能靠我自己了,不懂的一定请教老师。&&& 他们也用他们的方式来教导我:学习一定要心静,不要拘泥于一次成功或者失败,不能浮躁,亦不能悲哀,一定要学会自我调整心态,惟有心静才是可取的。&&& 在高考前,我父母依然上班,就是在正式考试的那一天,父母亲一早照例骑车上班去了,家里一片寂静,只是在我去考场时外婆祝福我一切顺利!当我赶到考场时,看到那些考生的父母期待和紧张相互交织的神情,看到别的同学那种不够自然的微笑,我突然间有了一种如释重负的轻松感。&&& 可能很多人在想:这个男孩子的成功就是源于他父母给了他一颗宝贵的“平常心”。不错,给孩子这样一种“宠辱不惊”踏踏实实的人生态度确实要比给他重压或“利诱”更利于孩子的成长。&&& “哈佛女孩“刘亦婷的母亲刘卫华也曾讲过,她特别重视让孩子学会保持一颗“平常心”。她解释,所谓“平常心”,简而言之就是“胜不骄,败不馁”,让孩子接受别人比自己强的事实。这种心理素质既需要父母的言传身教,也需要孩子自身的体验。比如:刘亦婷上学后,她就反复强调:“平时要努力,考试允许得O分”;“凡事只要尽力而为了,就可以问心无愧”等等。她认为,家庭中始终保持这种舆论导向,有助于孩子形成积极而豁达的心态,远离妒忌、攀比、灰心等人性弱点,积蓄向正面目标前进的能量。&&& 特别重要的是,父母还要从心底相信自己的孩子会在正常而平凡的环境中逐渐发现自我、塑造自我,最终达到出类拔萃。父母们,请给孩子松绑吧,将孩子年幼的心放飞蓝天,智慧之花也就随之孕育、生长、开放。给孩子一颗平常心,让他在宠辱不惊中不断成熟发展。&&& 细节提示&&& 1、不给孩子的成绩做硬性规定。&&& 2、不对孩子的失败大惊小怪,相信孩子会爬起来。&&& 3、不对孩子的成功欣喜若狂,让他明白“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第四章& 父母必须让孩子记住的十个细节细节之31& 记住父母的生日&&& “你知道父母的生日吗?”在回答这个问题时,高三的黄磊想了想还是没有回答上来,“我曾经问过爸爸妈妈的生日,但总是记不住。我只知道妈妈的生日是3月份的,爸爸的就不知道了,他们几乎不过生日,过生日的时候也没有提醒过我。”&一名初中生在给家长的信中写道:“面对这个问题,我感到很惭愧。现在已经十八岁的我,竟然答不出自己亲生父母的生日。我将用我今后的行动来回报他们,今后他们的生日我都会陪他们一起过。”&&& 在爸爸妈妈心里,孩子的生日总是记得一清二楚。孩子过生日,爸爸妈妈四处奔走,买生日蛋糕、生日礼物,有的还要请客吃饭……然而大多数孩子却根本不知道父母的生日,这不能不说是中国家庭细节教育的一大不足。&&& 记住父母的生日,是关爱父母的表现。鸟有反哺之情,孩子与家人的亲情可以通过有意识的家庭教育学到。如今包括广告、学校都在强调帮父母洗脚、做家务、过生日,但社会灌输家庭伦理教育其实并不贴切,孩子有时会觉得形式上的东西很假。真正的教育应该来自家庭,让家庭的温馨、亲情感化孩子。在日本,儿子把自己的生日称为“母难日”,自己过生日那天要请母亲吃饭,向母亲鞠躬。而且中国古代史书上早就把生日称为“父忧母难日”。即使是父母给孩子过生日时也应该有意识地提醒,多少年前的今天你出生了,我的生日是在什么时间……给你过生日是愉快的,给妈妈过生日也是愉快的等等。&&& 要给孩子传递这样的信息:我过生日和你过生日一样重要,全家人会一样愉快。孩子就会记住你的生日。不知道关爱父母的孩子,将来也不会懂得去关心他人。要让孩子懂得,为父母过生日是愉快的,记住父母的生日是自豪的。&&& 细节提示&&& 1、教孩子早早地把父母的生日在日历和挂历上用彩笔显着地标记出来。&&& 2、在生日那天接受孩子送你的小卡片,让他写上最想对你说的话。&&& 3、在生日那天让孩子做件有意义的事情,如打扫房间、洗一件衣服等。&&& 细节之32& 离家出门禀告父母&&& 一位母亲讲述了她邻居家前些日子发生的一件事情:他们21岁的女儿突然失踪了。原来邻居的女儿在读中专时曾和一男孩子相恋,她怕父母不同意,便选择了离家出走。&&& 事情已经过去二十多天了,虽然他们已经知道了女儿的下落,但是那种伤痛却挥之不去,一想到自己含辛茹苦把女儿养大,长大之后女儿却狠心到不留半点音信,让家长为她牵肠挂肚,他们除了生气,更多的是伤心。&&& 用这位母亲的话说“邻居家发生的不幸对同样身为人母的我来讲震动很大,已经年过二十岁的孩子,做事竟如此轻率,这种行为确实不负责任。但是这件事如果从另一个角度去看,我觉得家长也有不能推卸的责任。因为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爱固然重要,但教会他如何做人更重要。我从小就教育我的女儿,离家出门一定要告诉父母,因为我想让女儿知道父母时刻都在为她的安危担心,更重要的是我想让女儿做一个负责任的人,对父母负责、对家庭负责、更对自己负责。”&&& 当父母都在家里的时候,如果你有事情要出去,一定要向父母禀告,不管你去得远或者近,也一定要讲明要到哪一个地方,好让父母找你方便。这种出外必禀告父母的习惯,也会督促孩子建立对自我行为的责任感,绝不做让父母焦虑、伤心的事。&&& 责任心是孩子健全人格的基础,是能力发展的催化剂。做父母的能够给予子女的最好的礼物,应该是“根”和“翅膀”,也就是责任之根与独立之翼。父母要让孩子从小明白,责任就是一种诚信,反映着一个人的品质,只有敢于负责任的人,将来在社会上才是成熟可敬的人。所以,责任是孩子做人之本,是孩子立足社会之本。我们除了给孩子精神上、学识上的指导与关怀,还要注意责任感的培养,使孩子从小就懂得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社会负责,做个有责任心的人,一个人格健全的人。而责任心的培养又绝非一蹴而就的,那就从点滴小事做起吧,告诉孩子“离家出门告知父母,莫让家人为他/她牵肠挂肚”。&&& 细节提示&&& 1、让孩子记住出门前告诉父母行踪和返回的时间。&&& 2、不允许十八岁以下的女孩子无理由夜不归宿。&&& 3、告诉孩子父母对他们的挂心是一辈子的,无关乎孩子年纪的大小,让父母放心、安心,是孝顺父母的表现。&&& 细节之33& 咳嗽时要捂住嘴巴&&& 2003年一场突如其来的“非典”,给人们敲响了警钟,引起了人们对卫生习惯和道德良知的反省。&&& 以前人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情景:有人走着走着,便旁若无人地随口将痰吐在地上;有人打喷嚏、咳嗽毫不遮掩……卫生部的有关人士在“非典”期间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除了极个别特殊情况外,人与人的密切接触、咳嗽和喷嚏发出的飞沫,仍然被认为是“非典”传播的主要途径。&&& 当然,“非典”也给整个社会带来了注重卫生习惯和重塑社会文明风尚的可喜景象。人们说习惯源于自然,打喷嚏、咳嗽不用手捂住的习惯也并非是一朝一夕中铸成的。聪明的家长要培养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这看起来是很简单的事情,但在生活中“口没遮拦”地对着别人的脸咳嗽、打喷嚏的行为却随处可见。这些行为不仅于健康无益,也是很没有教养的体现。父母要从小就教育孩子养成“咳嗽时捂住嘴巴”的卫生习惯。因为,对着别人或者空气打喷嚏是很不礼貌的,这样不但会把口水或者鼻涕喷到别人的脸上,还可能把包括感冒病菌在内的各种病菌传染给别人。此外,家长还要教孩子养成诸如:咳嗽完了,要记得洗手,饭前、饭后要洗手,当别人面打喷嚏要主动说“对不起”,经常清洗自己的手绢、袜子、内衣等良好的生活习惯。&&& 一次,中国入世谈判首席专家龙永图到瑞士访问,他在卫生间看到一个七八岁的小孩正在修抽水马桶,急得满头大汗。因为,那个小孩觉得他上厕所不冲水是不讲卫生的体现。这种讲卫生、有社会责任感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龙永图。其实应该被感动的何止是他呢?我们的父母也应该从孩子生活中的点滴细节管起,帮助孩子树立一种讲卫生、有社会责任感的意识。&&& 细节提示&&& 1、告诉孩子咳嗽或打喷嚏时也可用手绢、面巾纸之类的东西捂住嘴。&&& 2、让孩子也积极去影响周围的孩子学会打喷嚏要用手捂嘴。&&& 3、提醒孩子远离那些不讲卫生的人。&&& 细节之34& 进入公共场所要保持安静&&& 据媒体报道——一列由北京市开往四川的火车车厢中,夜里熄灯后,许多旅客都躺在自己的铺位上休息了。然而有些人还在喋喋不休地聊天,令周围旅途劳顿的乘客无法入睡。&&& 在内蒙古博物馆安静的古生物展厅内,三四个青年嘻嘻哈哈地说笑打闹着,旁若无人,令不少参观者纷纷侧目。有记者就此呼吁,学会安静是一个最基本的礼貌问题。&&& 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但一段时间以来,人们感到我们的礼仪正在丢失。因此,北京大学曾经推出过一项加强学生自身道德修养的“修身计划”。计划一经发起,立即在北京大学的学生中引起了强烈反响。季羡林等一批老教授非常支持,他们指出:治学和做人是分不开的,一个知书不识礼、知识水准与道德水准严重不成比例的学生算不上是一个优秀人才。作为家庭教育的主导者——父母们是否意识到了同样存在于孩子身上的这些道德缺失?&&& 不可否认,这种不懂得在公共场所保持安静的例子实在是数不胜数:居民小区里,人们出出进进,关门时往往漫不经心地将门随手一拽就会发出“哐啷哐啷”的响声,扰得四邻不安;在公交车上,有的乘客的手机响了,便拔高喉咙开始回话,更有甚者,还夹杂着一些不堪入耳的“国骂”;在医院的候诊室里,在参观展览的大厅里,在大小的会议室里,以及其它的公共场所中,有些人总是拉开嗓门大声喧哗、取闹。这种人旁若无人,搅得大家烦不胜烦,心情不宁。孩子如果在这种环境下成长,又没有人加以引导的话,他们在公共场所就会也不懂得安静,因为周围司空见惯的嘈杂没有让他们觉得“不懂得安静”是一种不好的行为。&&& 所以,父母们切勿忽略这个小细节,要让孩子知道:学会安静也是做人的一个最基本的礼貌问题。想当一个合格的现代人,学会安静是很重要的一种素质。同时,学会安静也是一种美德。越是细小的地方,越能反映出人的道德水平。&&& 细节提示&&& 1、告诉孩子在公共场所大声说笑、嬉闹是一种很没有教养的体现。&&& 2、在图书馆、博物馆这些地方,尤其要提醒孩子保持安静。&&& 3、教孩子在平时就养成小声说话的习惯,不要大喊大叫。&&& 细节之35& 与人沟通时要注视对方的眼睛&&& 在一个大型跨国公司的人才招聘会上,小张和小蔡都成功地通过该公司销售主管的初试和复试,他们俩是从一百多名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的。无论笔试还是谈吐,双方都毫不逊色,人事部的选拔“考官”犯了难,因为这个岗位只招一个人。最后,公司经理决定亲自对两个人进行一次面试,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只有几分钟,经理就决定最终录用小张。当被问及原因时,经理很坦率地说:“理由很简单,我在和他们说话时,小张一直注视着我的眼睛,而小蔡却左顾右盼,可见他并不善于倾听别人谈话。而善于倾听、尊重客户是一个销售主管应具备的首先条件。”&&& 这个事例说明的道理也很简单,善于倾听是每个人应具备的能力,而在倾听的过程中注视着对方的眼睛则是向对方表示尊重的最好方法。&&& 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目光与谈话之间有一种同步效应。人内心的隐秘总是会不自觉地在变幻的眼神中流露出来。所以,人们可借助目光表达丰富的感情,例如:尊重、关注、蔑视、不以为然等等。实验表明,当一个人意识到对方在专心地注视着自己、倾听自己谈话时,他就会觉得自己受到了莫大的尊重,他的讲话欲望与信心也会随之大大增强。“善于倾听”的能力应该从小就教给孩子,而让孩子用眼神体现出他对别人谈话的关注与尊重更要从细节做起。&&&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与对方面谈时,时时注视对方的眼睛会表示出你的诚恳。专家认为:“人类的态度在交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态度能显示出我们是否愿意听别人讲话,以及我们对所听到的话的理解程度。如果我们学会正确地与他人交流,就有能力表达我们想要表达的东西。”同时,懂得目不转睛地关注别人谈话的人,也势必会受到别人的感激与尊重。家长们请记住教会孩子倾听的技巧与艺术,并告诉他这种细节技巧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孩子那小小的“心灵之窗”。&&& 细节提示&&& 1、教会孩子在听他人讲话时,不要左顾右盼,要看着对方的眼睛。&&& 2、告诉孩子当他听明白或与对方有同感时,要用眼睛与人交流表示赞许。&&& 3、告诉孩子注视对方不代表要目不转睛地“死盯”着对方,这样有时会显得不太礼貌。&&& 细节之36& 主动帮别人拾起掉下的东西&&& 《读者》上曾登载了这样一件生活小事:一天,一个刚被解雇、心情沮丧的公司职员从办公室往外走的时候,他的电话本和身份证从口袋里掉了出来。还没等他弯腰,一个距离他有7、8米远的男孩儿就迅速跑过来,帮他拾起东西递给了他。他很吃惊,同时也觉得十分高兴,他大声地谢了孩子,这时他注意到了男孩的母亲,他的母亲也始终在注视着自己的儿子,并对儿子的行为表现出了极大的赞许。这对母子很快让他的心理充满了温暖,他不再感到沮丧。&&& 小男孩的行为其实只是举手之劳,可是却闪耀着善良与助人为乐的光芒,也使得到帮助的人心里洋溢着感动。当然,男孩儿的这种良好品质一定是源于母亲正确的引导和教育。&&& 类似的“举手之劳”在生活中有很多,但是“教育无小事”,父母要让孩子意识到那些对自己来说很小的事情却可以带给他人很多的快慰。别人的东西滑落到你脚下,对你而言,你只需弯腰拾起,并还给对方,却能得到对方由衷的一句“谢谢”,这是对孩子助人为乐精神的一种肯定,这种喜悦会慢慢走进孩子的心灵深处。同时,这样一个小小的举动也可以体现出孩子对他人的善意,使别人更乐于接纳他。既然好处良多,何乐不为呢?&&& 注重这个小小的细节从根本上来说,是要在孩子心中重新树立一种“助人为乐、与人为善”的思想。为什么说是重新树立?因为在商品经济大潮的今天,“助人为乐”已经被人们所漠视。一个家长讲过这样一件事情,一天中午,他的女儿回家向她要三元钱,他问女儿做什么用。女儿说上午她考试时没有带橡皮,同桌答应把橡皮借给她用,但条件是收取三元钱使用费。这位家长对此深感惊讶,女儿却不以为然地说:“现在都什么年代了,这叫奇货可居。”家长更加震撼,难道现在就不需要助人为乐了吗?孩子之间天真无邪的互助怎么也荡然无存了?这不能不说是家庭教育的一大悲哀。所以,请父母们不要忽视对孩子们的这些细小的道德教育,重新还给他们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成绩不好初中生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