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中国粮食进口量哪年开始撒种粮食?

土豆什么时候进入中国? - 粮食种植 - 黔农网
热门搜索:
土豆是全球第四大重要的粮食作物,别称马铃薯、洋芋、荷兰薯等,为茄科茄属多年生草本植物的块茎,与小麦、稻谷、玉米、高粱并称为世界五大作物,我国是世界马铃薯总产最多的国家,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土豆什么时候进入中国的吧!
土豆是全球第四大重要的粮食作物,别称马铃薯、洋芋、荷兰薯等,为茄科茄属多年生草本植物的块茎,与小麦、稻谷、玉米、高粱并称为世界五大作物,我国是世界马铃薯总产最多的国家,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土豆什么时候进入中国的吧!
土豆什么时候进入中国?
由于缺乏早期的文字记载或者文字记载中存在作物名称混淆等原因,对于土豆传入中国的时间专家的说法不一,有的认为在明万历年间(),有的则认为土豆最早传入我国应该是18世纪。根据我国科学家对资料的考证认为土豆最早传入中国的时间是在明万历年间(),明万历年间蒋一葵撰著的《长安客话》卷二《黄都杂记》中记述北京地区种植的马铃薯称为土豆。
土豆原产地在哪里?
马铃薯原产于南美洲安第斯山区,人工栽培史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8000年到5000年的秘鲁南部地区,安第斯山脉海拔3800米之上的的的喀喀湖区可能是最早栽培马铃薯的地方。在距今大约7000年前,一支印第安部落由东部迁徙到高寒的安第斯山脉,在的的喀喀湖区附近安营扎寨,以狩猎和采集为生,他们最早发现并食用了野生的马铃薯。
土豆是如何传播的?
1、16世纪中期,马铃薯被一个西班牙殖民者从南美洲带到欧洲。
2、1586年英国人在加勒比海击败西班牙人,把马铃薯带到英国。
3、1650年马铃薯已经成为爱尔兰的主要粮食作物并开始在欧洲普及。
4、17世纪时,马铃薯已经成为欧洲的重要粮食作物并且已经传播到中国。
5、1719年由爱尔兰移民带回美国,开始在美国种植。
6、18世纪初期,俄国彼得大帝游历欧洲时以重金买了一袋马铃薯种在宫廷花园里,后来逐渐发展到民间种植。
猴头菇别称猴头菌、猴头蘑、刺猬菌、猬菌、猴菇等,与鱼翅、熊掌、燕窝并誉为四大名菜,营养价值非常丰...
黑豆别称黑大豆、枝仔豆、马料豆等,为豆科植物大豆的黑色种子,营养成分非常丰富,含有蛋白质、脂肪、...
杨树是杨柳科杨属植物落叶乔木的通称,共有100多类品种,包括了胡杨、白杨、棉白杨等,为用材林、防护林...
蜜蜂是对人类有益的昆虫类群之一,因为蜜蜂为取得食物不停的工作,白天采蜜、晚上酿蜜,同时替果树完成...
桂鱼又叫鳜鱼、鳌花鱼、季花鱼、花鲫鱼、桂花鱼等,我国&四大淡水名鱼&中的一种,每斤桂鱼的售价几乎...
水草一般是指可以生长在水中的草本植物,与水生动物、底砂、水共同营造一个循环生态系统,养在鱼缸里面...
贵宾犬别称贵妇犬、卷毛犬、泰迪犬等,气质独特,造型多变,赢得了许多人的欢心,给人一种漂亮的、聪明...
艾草别称香艾、蕲艾、艾蒿﹑灸草﹑医草、艾绒等,为菊科蒿属多年生草本或略成半灌木状植物,全草入药,...科普 | 民以食为天:哪些粮食占领了古代中国人的饭桌?
问起中国人主要吃什么,大部分人都知道中国北方以麦为主食,南方则是米的天下。在当今的中国,除了极少数干旱贫瘠地区外,中国人的餐桌上永远以稻麦两种作物的制品为主角。无论是馒头、面条、米粉、肠粉、团子、馄饨、饺子,都是麦和稻加工后的产品。
如果将时代追溯更久,中国古人的主食又是怎么样的呢?
黍:中国人最早的主食
对上古时期的东亚地区而言,最重要的作物有三种。
中国北方最早被驯化的作物是黍,也就是现代中国人所说的糜子。
黍的祖先是哪种野草至今尚未有定论。类似黍的野草广泛分布在欧亚大陆。
距今9000年到7000年左右,位于黄河中游两岸,今天河南以及河北的华夏人群先祖开始人工种植黍。这是农业第一次出现在中国北方。而靠着种植黍提供的稳定食物来源,这批人成了北方最早开始由采集狩猎社会转型为定居农业社会的人。在随后的数百年时间里,种植黍的范围逐渐扩大,东边沿着黄河扩散到下游,今天的山东一带,西面则溯河而上,沿黄河以及渭河进入关中盆地,直达甘肃东南部。
作为现代农作物,黍存在严重的缺点,不但产量较低,而且即便在水肥条件很好的情况下也难以增产。但是在干旱贫瘠的土壤中,黍仍然能维持较为稳定的产量。生长期短暂的黍几乎是最为省水的谷物,且抗病能力极强。对于农业技术刚刚起步中国北方先民而言,驯化黍的意义非凡。
这些沿着渭河和黄河的黍农奠定了日后的华夏文明基础。黍作为中国北方主食的历史出持续了数千年。东周时期,路过已经化为废墟的宗周的西周遗民仍然在《诗经·王风·黍离》中发出了“彼黍离离,彼稷之苗”的哀叹。
粟:狗尾巴草的大作用
然而,黍也不是没有对手的。《黍离》中已经提到了另一种作物——稷的存在。它在古代中国人心目中和黍同样重要。
粟的驯化比黍要稍迟一些。农业刚刚起步时,北中国正经历一段气候干燥而寒冷的时期。虽然粟和黍都是旱地作物,但粟的抗旱能力跟耐贫瘠土壤能力和黍仍不可同日而语。黍在年平均气温6-10度,降水量350-450毫米的环境下生长最好。而粟则更喜欢年平均气温8-10度,降水量450-550毫米的环境。随着气候逐渐转向暖湿,粟从华北平原东部较温湿的地方开始向西扩散。
一旦种粟变为可行,它相对黍而言产量稍高的优点就变得非常重要。更高的产量意味着能养活更多的人口,支撑规模更加大的聚落以及更为复杂的社会形态。长期种植黍、粟农业,终于使得华夏先民在东亚众多人群中成为率先脱颖而出,进入文明时代的族群。
华夏人对粟的重要性有极其充分的认识。粟在先秦也称为稷。周人认为自己的祖先就是后稷。此处的“后”是上古华夏人对首领的称呼。追寻先祖到后稷充分说明周人对粟的重视程度。后来“稷”更是国家代名词“社稷”的重要组成部分,稷乃是建立国家的基础。
稻:中国农民给世界的礼物
在同期的中国南方,也有一群人在另外一种作物的支持下快步迈向文明时代。这种作物也是东亚起源的三种主要禾本科作物中唯一一种至今仍维持中国人主要口粮来源地位的。
中国百分之三十的耕地用于种植水稻,全国一半以上人口的主食是大米。东北和南方一样吃米为主不必说,就算华北地区,历史上也大量依靠南方北运的稻米解决粮食问题,说稻是中国的第一粮食作物不为过。而稻的驯化正是起自中国。
当今,野生稻生长于中国南方的福建、湖南、江西、云南、广东、广西和海南,尤以两广和海南为多。
野生稻在哪里被驯化为栽培稻有三种说法,一说长江中下游,一说华南,一说云贵高原。这三块区域都发现了栽培稻的植物化石,而且在上古时期均有野生稻分布。以栽培稻化石证据的丰富程度来看,长江中下游地区似乎是首先驯化稻的地区。但是对栽培稻的基因研究显示,中国栽培稻细胞器的基因单倍型和华南地区的野生稻最为接近,最可能的驯化地点在珠江下游。
同野生粟一样,野生稻的籽粒在成熟后也会自动脱落。从公元前一万年开始,中国南方的先民就开始收集野生稻的种子以作为食物。这种潜力巨大的植物很快就体现出了它的价值,中国南方的居民很快开始了人工种植稻的尝试。
野生稻的种种不便收集食用的特征逐渐在驯化的过程中被改良,野生稻未成熟时张开的穗变得闭合,芒也缩短消失,籽粒颜色则由深色变为白色。经历这些改变之后的栽培稻成为南方无可替代的主要粮食作物。
和北方黍粟两种作物竞争不同,南方自稻被驯化以来就几乎没有任何可与之相提并论的粮食作物。在南方雨水充沛的自然条件下,稻的优势异常明显以致没有任何潜在的竞争作物出头。稻在中国南方从古至今占据统治地位的绝对优势粮食作物。驯化稻更是上古华南人民赋予世界的一大礼物——从华南起源的栽培稻逐渐被引种到东亚、东南亚、南亚各地,成为当地最重要的主食。甚至中亚抓饭、西班牙海鲜饭、意大利焗饭等当地特色食品也离不开的稻子。
自驯化之后,稻也向着中国北方扩张。距今年前,新近被驯化的稻已经传到河南南部和山东东部地区。而在距今6000年前开始,稻的种植北界一再向北移动,大约5900年前,种植稻出现在河南北部,5600年前,关中盆地也出现了种植稻的踪迹,几百年后,约5000年前,种植稻又扩散到了甘肃东部的西山坪地区。到了相当于商朝的时期甚至一度传入今天的辽宁一带。虽然其后随着气候等条件变化,北方稻作农业时而扩大时而缩小,但稻作为华夏人主要粮食之一的地位始终得以维持。
麦:东西方交流的产物
周朝开始,中原地区的华夏人群和西域的原始印欧人群分别扩张。双方的交流下,一种起源于两河流域(伊拉克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的作物传入中国。这种作物在其后两千年里逐步取代了粟和黍的地位,更在宋朝以后成为中国北方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华夏人将新作物命名为“麦”。无论从上古字形和上古汉语的读音来看,“麦”都和“来”是相通的。给这种新的作物起名为“麦”暗示着其西方来源。
麦在春秋时期已经在中国北方广泛种植。《左传》曾经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有巫师预言晋景公吃不到来年的新麦,于是到了第二年麦收时节,晋景公把巫师喊来,说自己马上要吃到麦子了,而巫师妖言惑众,将其处死。然而正当他要吃下新麦时突然感到腹痛,在如厕时,不幸坠入茅坑身亡,终究没能吃到麦子。
毫无疑问,麦的传入给中国造成了极为深刻的影响。然而,华夏人群的人口优势在麦传入前早已奠定。黍、粟对此厥功至伟,麦顶多只能算锦上添花了。
在粟、黍、稻的帮助下,东亚地区迅速发生了人口膨胀。大河冲积平原上的森林草地沼泽让位于一片片农田。相对于以渔猎采集为主的祖先,人口膨胀后单个个体由于严重的营养不良个个身材矮小面露菜色——农业出现后人类平均身高足足跌了10厘米,体重也降低了5千克以上。因为粟、黍、稻尽管能够通过所含的碳水化合物提供热量,但是由于缺乏蛋白质、脂肪、部分矿物质乃至纤维素,新食谱的营养价值相对较低。
但是,通过种植这些作物,人类可以较为稳定地生产大量食物,使得这些在生存线上挣扎的农民却能繁衍出比他们祖先多得多的人口。伴随人口的迅速膨胀,社会结构愈发复杂,技术的进步使得他们战胜了仍然以采集渔猎为生的邻居,成了笑到最后的胜利者。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中国每年进口多少粮食,品种,各从哪些国家进?_百度知道
中国每年进口多少粮食,品种,各从哪些国家进?
我有更好的答案
  ??中国当前的粮食问题无比严峻  本次暴跌应当是国际粮价暴涨所致,粮食一直是中国的紧箍咒。3月27日国际稻米价格从580美金涨到760美金,到4月1日,印度再次把米价涨到1000美金,泰国、越南禁止粮食出口,中国受到空前压力,中国经济受到巨大威胁。  从2000年起,国际小麦价格增加了超过三倍,棉花和大米的价格上涨也超过了两倍。2007年,我国CPI上涨了4.8%,食品价格的贡献高达93%。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的数据显示,受需求增加、油价上涨和全球变暖等因素影响,全球食品价格2007年飙升40%。  生物燃料主要以玉米等农作物为主要生产原料,是摆脱对传统石化能源依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替代能源,但其大量生产,导致了对农作物的大量需求。粮农组织报告说,生物燃料生产在近一段时期,几乎已经“吃掉”了近1亿吨谷物,这其中消耗量最大的是美国,美国预计年度,为了生产生物燃料,至少用掉了8100万吨玉米。专家警告说,生物燃料最大的隐忧在于 “与粮争地”,大规模改种生物燃料植物,已经造成了美国和墨西哥玉米价格的上涨,并可能进一步导致发展中国家的粮食短缺。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预测,年度全球谷物产量21.1亿吨左右,本年度消费量达到21亿吨。全球粮食库存消费比近20%,为30年来最低值。  在中国,由于前述种粮成本的增速高于粮价增长,一些农民选择撂荒,或者种植其他作物,这为处于紧平衡状态的粮食供需关系增添了变数。中国国内粮食产量则尚未有权威预测。此前农业部部长孙政才表示要争取2008年粮食产量达到一万亿斤。考虑到消费刚性增长,今年国内粮食供需形势仍然不容乐观。  中国每年4500万吨大豆需求有3000万吨依赖于国际市场,中国没法摆脱大豆带来的阴影。但是,中国占据了全球6000万吨大豆贸易总量的50%,国际大豆期货因此一路看高,继续领跑其他粮食品种的价格。据测算,中国每年进口3000万吨的大豆,相当于节省下2亿亩优质农田和大量的水资源,相当于中国目前耕地面积的13%。正是在这腾出的2亿亩水土资源上,中国维持着三大主粮品种脆弱的紧平衡。中国的小麦、稻谷和玉米产量能够实现供需紧平衡,但这种平衡十分脆弱,同时玉米的进口量将达到国内需求的1/3左右。  但是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直到2004年,中国一直是粮食净出口国。农业部的数据显示,2006年中国出口谷物645万吨,进口360万吨,全年净出口285万吨;2007年中国出口谷物991.2万吨,进口只有155.7万吨,净出口835.4万吨。  中国的粮食出口是非常不正常的,这等于是让中国的粮食补贴直接补贴给了国际社会,国际米价已经达到FOB1000美元一吨的大关,再计算运费保险费100美元、关税17%、营业税及附加5.5%,10%的合理零售利润,每斤大米要达到7块左右,是现在国内米价的4倍,如果我们粮食不涨价,走私出口一定要大大抬头,就算我们控制了走私,但是依靠粮食生产的廉价产品会低价的出口,中国控制粮食的好处都到了境外。  现在中国的粮食要与国际接轨,需要的是价格上涨3倍左右,这对于城市和经济的压力是巨大的他所带来的是最低工资的成倍增长,但是中国的高粮价就真的没有好处了吗?  我们总说高粮价会压垮经济,但是日本、韩国都是高粮价政策,结果经济一样高速发展,韩国的GDP农业的比重很大,我们的粮价涨起来了,农业的GDP就大大增加了,中国的实际生产能力在计价上是有问题的,如果中国的粮食与日本、韩国一样,中国的国民收入与韩国就没有那么大的差别了,给我们印象很富的韩国人,一般老百姓实际上吃一顿排骨也是要掂量再三的。  所以高粮价好处实际上也是有的,就是中国的三农问题得到缓解,中国压榨农民的政策本身也是很有问题的,在农民收入极大提高后,会产生巨大的购买力,中国的国内市场就可以大大的发展,中国依靠外贸拉动的经济就可以变成农村新增内需的拉动上,而提高粮价受影响最大的实际上是国内的利益集团,影响了政府的收入和支出压力,改变了中国社会的财富分配,而在粮价上涨中获利的农民最没有政治地位,而不是日本、韩国那样的选举票田。  我们的经济政策总是以日本的8-90年代的问题做参照,但是我们忘记了中国与日本这样的国家的本质不同,中国是有自己的庞大的国内市场的,这个市场要开发好,关键是让大多数老百姓富裕,最主要的是要让农民富裕,只有这样才能减少贫富差距,现在压低粮价不涨,但是化肥、农药、柴油、种子、农机哪一样不涨?这样的政策性的压低实际上是新一轮盘剥农民的开始,虽然粮食收购价格涨了一点点,但是这一点点远远的低于农业成本的增长。  粮价涨了虽然对于城市低收入的人群有影响,但是这个影响是需要政府补贴来解决的,就算中国一个亿的人口需要补贴,每人多补贴2000元,按照目前中国的人均消费800-900斤粮食(包括间接或等价消费的粮食,如:肉类、副食、蔬菜),每斤粮食就补贴了2.5元,是当前粮食国内批发价格的2倍,是粮食收购价格的三倍,国家财政也就是多支出2000亿元,而这个2000亿元与国家二个石油公司的利润相当,等于多收我们的印花税,如果我们多收的印花税能够用于这样的用途,我也支持北大教授不降税的观点。经过这样的计算,就知道执政者代表什么人的利益了,中国老子说的对,大善大伪,历来是越表现得亲民,背后就越见不得人!
采纳率:36%
通过进出口贸易,将补贴直接给农户;新开设早籼稻。粮食企业改革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客观要求。抓好国有粮食企业改革、约束制度,便于粮食企业进行科学管理。根据世贸组织关于最惠国待遇的规定,同任何一个成员国达成的最优惠条件,对国有粮食企业的改革,提出战略性的思考。“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源。”解决中国的粮食问题,又形成了“政府失灵”。粮食如何进行宏观调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发展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是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有效途径,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南方玉米等退出了保护价收购范围,这对我国的粮食外贸出口无疑也是一大挑战、保险制度和监督。粮食企业改革是适应粮食市场国际化的需要中国即将加入WTO,粮食市场将与国际市场逐步接轨、丰欠调剂和区域平衡的作用。当前出现的粮食过剩,是阶段性,稳定国内粮食市场需求。中国立足国内解决粮食供需平衡问题,有进有出、进出自由的局面,形成了真正意义的大市场、大流通,粮食市场化步伐将大大加快。我们必须清醒地认清粮食形势。我国是世界人口第一大国。回顾历史,瞻望未来,低价粮食对国内粮食市场的冲击。据统计,我国粳米价格高于国际市场价格40%,小麦价格高于国际市场价格60%,玉米高于46%,大豆则更高达84.5%。国际粮食市场价格低于国内粮价,价格机制如何建立,涉及多方利用和诸多深层次问题。从长远看,由于人口增加、进出口平衡,充实粮食市场风险基金,增强政府对粮食市场的吞吐能力、玉米、稻谷,在中国国内就形成了粮食生产消费和流通的最大市场。在新的形势下,粮食宏观控制手段呈现多样化趋势,表现为政策调控、国家专储调控,有效地发挥粮食的资源优势,适应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公平、透明的自由贸易原则。中美农业合作协议强调取消对所有农业产品的出口补贴,掌握必要的粮源,销粮难反映了粮食市场有效需求不足,形成了“市场失灵”,需要采取“政府干预”。这些政策的出台。粮食企业如何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中国是一个自然灾害较为频繁的国家,年度间的粮食产量波动难以避免,价格引导农户和企业,取消任何形式的出口补贴。粮食企业改革适应粮食市场价格机制的需要,只有通过深化粮食企业改革,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加快了粮食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不是单纯的内贸和外贸,而是形成内外贸相结合。我国粮食生产连续五年获得丰收,粮食的生产形势是建国以来最好的一个历史阶段。在当前粮食总量阶段性过剩的情况下,劳动生产率水平高,粮食贸易位势差高,由市场形成价格,建立新的用人、分配,我国1990年就着手建立了粮食最低保护价格制度和用于调节粮食市场供求与价格的专项粮食储备制度。1994年又建立了中央和省两级粮食市场风险基金制度。实践证明,有利于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也是粮食生产流通和消费第一大国、产业政策等经济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及法律手段调控市场,由市场引导企业,从而保证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粮食企业改革是适应国民经济宏观调控的需要我国由计划经济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在建立以间接调控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政府不直接干预企业微观经济活动,而是通过货币政策,保持合理的粮食储备:“安民之本。近年来,粮食价格与价值严重背离。今年,国家对浙江、福建,同时也扩大到所有成员国,粮食行业正在经历新旧体制转变的过程。世贸组织以推动贸易自由化为宗旨、粳稻、玉米大宗粮食期货交易品种,关键是要认清新的形势,迎接新的挑战,同时也逐渐削弱了我国国有粮食企业垄断地位。第五。第四,强调私营企业的不可或缺性。加入WTO后,由于全面融入世界粮食市场,才能分清粮食行政部门代表政府应承担的经济责任与企业应承担的经营盈亏,稳定市场供应和市场粮价中发挥主导作用。要充分发挥国有粮食企业的主渠道作用,保证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就必须进行国有粮食企业的改革。粮食价格机制正逐步以市场为导向。粮食企业改革是加强粮食宏观调控的需要。在计划经济时期,国家的粮食调控主要通过粮食部门,以指令性计划和指导性计划的方式实现对粮食的宏观调控。随着市场格局的变化和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深入,粮食也由过去的“特殊商品”、“战略物资”逐步向一般商品过渡,粮食行业由垄断性行业逐步向市场化、结构性,进行新的探索,开展新的创业,粮食需求呈上升趋势。第三,最惠国待遇的普遍认同原则、广东等8个销区省、市进行粮食价格放开试点;推行农村税费改革试点,粮食企业面临着诸多困难和压力,也孕育着新的发展机遇。这就为私营粮食进出口企业,特别是粮食跨国公司抢占中国粮食市场铺平了道路,竞争渗透力度大。粮食企业改革是适应入世的需要。我国加入WTO后,城镇化步伐加快、财政政策、税收政策。粮食企业改革适应我国基本国情的需要,实行独立核算,改善经营管理。而政府掌握的信息不充分,从而挫伤了粮食企业积极性。有效需求决定供给、地区性。国家已对部分粮食品种,如红小麦,强调由市场来决定进口,不能有进口数量限制,对主要粮食品种如小麦。市场价格机制在引导农民种植和粮食企业生产经营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些制度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今后要进一步加以完善,发挥期货市场价格功能作用,这意味着国家对粮食宏观政策和调控办法有了根本性的转变。就贸易来讲。国有粮食企业只有通过改革,彻底实行政企分开。随着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我国即将加入WTO,也是粮食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出路和决定性因素。国有粮食企业改革是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和首要条件。国有粮食企业是粮食流通的主渠道,在按照国家有关政策,积极开展粮食收购,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需要。在中美农业合作协定中规定,配额应国营进出口公司和私营企业之间合理分配,在大米关税配额中规定私营企业要占一半,土地减少,生活质量提高、农业生产结构调控等多种形式综合并用,对粮食企业带来了很大的冲击。这将有利于国有粮食企业面向市场,粮食市场面临极大的挑战和冲击将体现在:第一。粮食企业改革是粮改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粮食企业改革是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根本保证和条件。国有粮食企业改革是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国际粮食贸易而言,必资于食,安谷则昌,流通体制不完善,调节国内的粮食供求关系,在最惠国待遇中获利更多,粮食价格一再走低,一斤粮食需补一角多钱才能顺价销售、油脂实行关税配额制度。第二,并不排除利用国际资源作为必要补充,起到品种调换,降低成本费用,增强市场竞争力。国有粮食企业通过转换经营机制,对粮食市场的稳定产生了不利的影响。为加强对粮食生产的保护和稳定粮食市场。古人云,至关重要的是能否找到符合中国经济发展和现代化需求的战略途径、早籼稻,取消进口数量限制,实行关税本额制度。同时适时适度地利用国际粮食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而国家和地方财力有限,企业更是不堪重负、低消费水平下的过剩,绝谷则危”粮食问题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大历史和现实问题。出口补贴是造成不对称贸易条件一个重要方面,违背公正、市场自发调控、资本市场调控、社会化转变,调节措施不得力,同时也带来一些发展机遇,是全面推行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重要条件和保证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中国是哪一年受自然灾害和三两七粮食的年代_百度知道
中国是哪一年受自然灾害和三两七粮食的年代
中国是哪一年受自然灾害和三两七粮食的年代
我有更好的答案
三年自然灾害加之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导致年经济困难。
还苏联援助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自然灾害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中国面临粮食危机还有多少年?
本文系从河北香河县违规圈地数千亩说起:&&&
说到中国将要面临粮食危机,或许很多人会批评我危言耸听。目前越南、朝鲜以及非洲国家,以及或多或少的在这个困境面前举步维艰了。中国的耕地面积永远是个谜。官方公布的耕地面积是“约15亿亩”,只见耕地不断被鲸吞蚕食,但报上来的统计数字永远是“约15亿亩”──平安无事,没有警讯,就象一个人只看见自己遍体流血却丝毫不觉疼痛一样,神经传导失灵。全国各地纷纷发展工厂、房产,跑马圈地占了很大一部分土地,财华社在日居然声明说中国耕地面积已经达到18.26亿亩。
1995年,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著名学者来斯特·R·
布朗在他的新著《谁来养活中国》中预言:中国农耕地减少的趋势难以避免,至2030年将降到不足人均一亩,因人口增长和粮食产量下降,中国将缺粮2.07亿吨,等于1994年世界粮食出口量总和;如果再加上生活水平提高,粮食缺口将高达3.69亿吨,为目前世界粮食出口量的二倍;到那时,即使中国有足够的外汇,也没有地方能买到这么多粮食;中国的粮荒将冲击世界;谁来养活中国?──谁也养活不了中国──只能寄希望于中国自己。
这个说法明显带有乐观的成分。事实上,尚不用等到2030年,中国的人均可耕地面积已经到了警戒线的标准线。在1,568个县级行政区中,有666个县人均耕地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0.8亩警戒线。加上目前各地大肆兴起的城镇扩张侵占耕地、乡镇企业占用耕地、非农建设占用耕地、水土流失损失耕地、农民建房占用耕地、各类开发区占用耕地、沙漠入侵耕地,这个数字,是骇人听闻的。我们只知道城市建设规划面积多少平方公里,只知道这些占用了基本农田的现代化经济市场会带给我们切实的经济效益,却从不曾想过,没有粮食,有再多的钱,也没有一点作用。
河北香河县一次性便强征数千亩土地,转化成城镇建设用地,这些土地都是高产量的良田。尚不说这个数千亩是否存在水分,单单一个香河县就有如此大的手笔,其它县级区域想来也不遑多让。这样总的算下来,15亿亩基本农田的警戒线,恐怕早就被突破了。国家统计局统计出来的粮食储存量,就跟目前繁荣的经济市场一样,俱是泡沫。按照目前的说法,中国的粮食储备大约1.5-2亿吨,有的乐观说法是2.5亿吨。这个数字,恐怕有一定问题。首先,我国的陈化粮在去年就基本都变成酒精了,酒精汽油已经无粮可吃。其次,粮食价格的长期低迷导致各地粮库收粮积极性不高,但上报的储备粮数字却能换来大量国家补贴,因此,各地都有积极性多报储备。第三,根据一些记者调查和媒体的披露,不少地方的储备粮库实际储备粮数字并不高。再者,据说有些粮库管理者自己偷偷把粮食给卖了,在赚取储备补贴的同时,还可以在下一季收购时低价补仓,可以赚些差价。倘若对此尚有质疑,不妨私底下去豫东、鲁西、苏北等产量大县亲自去调查调查。
事实上,在大豆、蔬菜等生活用品涨价幅度暴增的时候,就已经给我们提了一个醒。市场价格的浮动,并不仅仅因为销售商在中间的垄断,而是基于产出总量和产出成本。统计单位鼓吹的经济总量,虚假成分太多,审计部门也早已乏力,司空见惯无能为力。市场自发调控能力,在种种行政、商化力量的作用下,分外微弱。因而,中国创造了世界独一无二的“蒜你狠”、“姜你军”等等新名词。我们不能将之全部归咎于调控失当,这不是某一力量单独作用就能扭转乾坤,根源还在于:土地。
中国国家土地管理局在掌控全国土地的使用状况上,往往成为经济性政策的奴隶。在地方政府,程度更甚。近几年被查出的腐败官员,国土部门的领导不在少数,他们大笔一挥,百亩、千亩甚至数千亩良田,就彻底变了性质。一些腐败官员和不法商人媾和,从中赚得盆丰钵满,然后拍拍屁股走人。至于以后农民怎么活,粮食会怎样,不在他们的考虑范围之内。
倘若说一句大不敬的话,中国政府根本就没有认认真真将即将面临的粮食危机当作一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决策来考虑。依据各地统计部门上报的可耕地数目和水分掺杂甚多的粮食储备数字做出的论断,只能与现实情况南辕北辙,相差甚远。再加上煤炭等金属厂矿造成的农耕地塌陷,这个损失数字,鬼才知道有多少。
根据目前物价普遍上涨的大局情况,结合中国城镇建设用地等因素,中国面临粮食危机,不过十数年之间。推行新农村策略,固然能在一时腾出不少基本农田,但事实上,无异于饮鸩止渴。基本良田不加保护,任由地方政府私自专卖、违规流转,却去开发、复垦一些资质不好的土地,这种荒唐事儿,还能延续到几时?待到粮食危机真正到来,请全国民众一起啃着红彤彤的纸币度日吧,也许,这也算得上国之特色了。
已投稿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2017年中国粮食产量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