蛟龙号蛟龙载人潜水器器全身有几个推进器

股票/基金&
蛟龙号潜水器又出海 深探7000米
  中国第一台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研制的载人潜水器“蛟龙号”3日搭载母船“向阳红09”,在长江之畔江苏江阴苏南国际码头启航,出征(,)马里亚纳海沟,正式挑战7000米载人深潜海试世界纪录。国家海洋局官员表示,如“蛟龙号”本次海试成功,将成为人类载人潜水的新纪录被载入世界史册。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研制与海试是中国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重大专项,最大设计水深为7000米,自去年5000米海试成功后,于今年挑战极限7000米载人深潜世界纪录。  本次海试将历时约一个月,预计“向阳红09”将于本月10日抵达西太平洋世界最深海沟马里亚纳海沟附近的密克罗尼西亚海域试验区进行海试。此次海试成功后,“蛟龙号”将成为世界下潜能力最深的载人潜水器。  “蛟龙号”总设计师徐芑南说,未来“蛟龙号”主要将用于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一是寻找海洋资源,载人潜水器是寻找资源的重要手段;另外将来开采海洋资源,在水下安装设施,载人潜水器可以助一臂之力。如果海上有任何事故,救援打捞的时候,载人潜水器还是一个很好的作业装备。  专家解读  “蛟龙”海试与卡梅隆深潜不同  今年3月,美国好莱坞著名导演詹姆斯?卡梅隆乘坐潜水器到达马里亚纳海沟10898米深海底,引起轰动。  “蛟龙号”总设计师徐芑南表示,与“蛟龙号”相比,“深海挑战者号”的主要任务是探险和拍摄影像资料。它只能载1人,耐压舱的直径只有1.09米。“坐在里面,腿是蜷曲的,手也不能伸展,可以说是一个"蜗居"。”另外,“深海挑战者号”到达海底时,推进器故障导致其无法自由运动,机械臂的液压系统也在巨大的压力下爆裂,漏出的液压油涂满了整个观测窗,完全无法观测。  “"蛟龙号"的目标是要带3个人到海底深处进行资源调查和科学研究,潜水器要在海底进行巡航,要有自动控制能力,能沿着海底平原、山坡进行调查活动。海底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地质条件都要到达,要有很强的巡航和作业能力。”徐芑南说。  海试指挥小组副组长金建才也表示,“深海挑战者号”与“蛟龙号”的耐压舱直径不一样,在耐压性上区别很大,耐压舱直径越小,对耐压材料要求就越低。“"深海挑战者"下去一次,很多设备都坏了,而"蛟龙"在5000米深度重复使用上千次都没有问题,而且在同一个时间段内可以多次下潜。”  据中新社、新华社、法制晚报
科技精品推荐
每日要闻推荐
精彩焦点图鉴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探密中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_天涯新知_天涯社区
探密中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
&导读:日,中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西太平洋的马里亚纳海沟试验海区创造了中国载人深潜最新纪录,首次突破7000米,达到7020米。这是世界同类型载人潜水器的最大下潜深度。7000米深度也是&蛟龙&号的最大设计深度。此举标志着中国进载人深潜&高技术俱乐部&。
&&&&&&&&&&&&&&&&&&&&&&&&&&&&&&&&&&&&&&&&&&&&&&&&&&&&图表:&蛟龙&号最大下潜深度达7020米。 新华社记者 施鳗珂 编制   蛟龙号 &蛟龙&号是中国第一台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研制的载人潜水器。据介绍,已经没有任何关键的进口部件或设备会影响到中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今后的应用。从部件数量比例而言,&蛟龙&号目前 的国产化率已达到58.6%。   &蛟龙号&潜水器长、宽、高分别是8.2米、3.0米与3.4米,在空气中重量不超过22吨。它的外形像一条鲨鱼,有着白色圆圆的&身体&、橙色的&头顶&,身后装有一个X形稳定翼,在X的四个方向各有 1个导管推力器。科研人员以中国神话传说&蛟龙闹海&为其命名,希望它能在深海弄出大动静。   &蛟龙号&有效负载220公斤(不包括乘员重量);最大下潜深度7000米;最大速度为每小时25海里,巡航每小时1海里;载员3人;正常水下工作时间12小时。   &蛟龙号&拥有世界上同类型载人潜水器的最大下潜深度&&7000米,这意味着&蛟龙号&可在占世界海洋面积99.8%的广阔海域自由行动。它具有针对作业目标稳定的悬停定位能力,这为该潜水器 完成高精度作业任务提供了可靠保障,具有先进的水声通信和海底微地形地貌探测能力,可以高速传输图象和语音,探测海底的小目标。并配备了多种高性能作业工具,确保载人潜水器在特殊的海洋环 境或海底地质条件下完成保压取样和潜钻取芯等复杂任务。 &蛟龙&出水,经历了那些技术关?
                       为&蛟龙&号出水(6月24日摄)。新华社记者 罗沙   正像进入太空离不开航天器一样,开发利用深海则离不开深海装载装备。拥有大深度载人潜水器和具备精细的深海作业能力,是一个国家深海技术竞争力的综合体现。有了载人深潜器,科学家可以直接参与到深海前沿科学研究。   20世纪末,国际海底区域竞争形势越来越激烈。2000年前后,中国大洋协会组织各方专家以及政府部门负责人进行深入论证,达成研发载人深潜器的共识,形成了需求论证报告,并报科技部。2002 年,863计划重大专项&7000米载人潜水器项目&正式批复。   经过历时七载的联合攻关,终于实现了耐压结构、生命保障、远程水声通讯、系统控制等关键技术的突破。载人深潜试验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安全第一&的原则,海上试验将分阶段逐步达 到最大设计深度7000米。2009年,中国在南海成功进行了20次下潜,最大下潜深度达1109米。日,&蛟龙号&深海载人潜水器在南海取得3000米级海试成功,最大下潜深度达到3759米。这标 志着中国成为继美、法、俄、日之后第五个掌握3500米以上大深度载人深潜技术的国家。   近底自动航行和悬停定位、高速水声通信、充油银锌蓄电池容量被誉为&蛟龙&号的三大技术突破:   1、&蛟龙&号可稳稳&定住&   如同开车一样,驾驶员的脚总放在油门上,难免产生疲劳感。&蛟龙&号驾驶员是幸运的,它具备自动航行功能,驾驶员设定好方向后,可以放心进行观察和科研。   据报道,&蛟龙&号现在可以完成三种自动航行:自动定向航行,驾驶员设定方向后,&蛟龙&号可以自动航行,而不用担心跑偏;自动定高航行,这 一功能可以让潜水器与海底保持一定高度, 尽管海底山形起伏,自动定高功能可以让&蛟龙&号轻而易举地在复杂环境中航行,避免出现碰撞;自动定深功能,可以 让&蛟龙&号保持与海面固定距离。   2、更为令人称奇的是,&蛟龙&号还能悬停定位   一旦在海底发现目标,&蛟龙&号不需要像大部分国外深潜器那样坐底作业,而是由驾驶员行驶到相应位置, &定住&位置,与目标保持固定的距离,方便机械手进行操作。在海底洋流等导致&蛟 龙&号摇摆不定,机械手运动带动整个潜水器晃动等内外干扰下,能够做到精 确地&悬停&令人称道。在已公开的消息中,尚未有国外深潜器具备类似功能。   3、深海通信靠&声&不靠&电磁&   陆地通信主要靠电磁波,速度可以达到光速。但这一利器到了水中却没了用武之地,电磁波在海水中只能深入几米。&蛟龙&号潜入深海数千米,如何与母船保持联系?   科学家们研发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高速水声通信技术,采用声纳通信。这一技术需要解决多项难题,比如水声传播速度只有每秒1500米左右,如果是 7000米深度的话,喊一句话往来需要近10秒 ,声音延迟很大;声学传输的带宽也极其有限,传输速率很低;此外,声音在不均匀物体中的传播效果不理想,而海水密度大小不同,温度高低不同,海底回波条件也不同,加上母船和深潜器上的噪音 ,如何在复杂环境中有效提取信号难上加难。 &蛟龙&下水,目标何在?   中国大洋协会公开资料表示,&蛟龙&号可执行6项科学考察任务,包括:沉积物、浮游生物定点取样,矿产钻芯取样,海水温度测量,绘制高精度地形地貌图,沉船照相和摄像,以及深海管道和电缆等 维护与检查等。   &为什么一定要载人下到深海?&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所副所长吴能友自问自答,现在科学家寻找深海矿产、生物无异于&海底捞针&,而&载人深潜器最大的好处就是带给科学家身临其境的感觉 !&吴能友说,科学家潜入深海,能更直观地了解海底环境,发现研究目标物。   此外,科学家还可以借助&蛟龙&号携带海底钻机等各种仪器下潜到海底,获取珍贵的样品和数据。    成功下潜到5000米后,&蛟龙&号的行动范围可以覆盖地球75%的海洋,据报道明年&蛟龙&号将择机进行7000米海试,一旦成功,将可以覆盖全球99.9%以上的海洋。除个别海沟外,&蛟龙 &号将可以无所不至。   丰富而未知的深海资源从此将触手可及。中国著名海洋地质学家、中科院院士汪品先此前向媒体透露,其正在主持的&南海深部过程演变研究计划&将率先利用&蛟龙&号在南海进行海底可燃冰的 勘探工作。    还有深海油气勘探。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副所长王东晓告诉媒体说,海底一二千米的地方存在大量油气,分布面积很广,但目前的深海勘探技术只能探测到200米水深,&蛟龙&号潜入深海,有 望带来新进展。   有西方媒体认为,蛟龙号&具有强大的军事潜能&。其实,我国研制蛟龙号主要是用于科考目的,但客观上蛟龙号在通信遥控、电子、机械等方面的技术突破都可用于军事,尤其是用于深海潜艇的研 制。蛟龙号的研制成果,可以说为保卫祖国的辽阔海疆,尤其是保卫水下安全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实际算起来,中国蛟龙号深海载人潜水器从起步到深潜近7000米,不过短短的10年时间。尽管蛟龙号已在下潜深度上取得十分可喜的成绩,但其所用技术与三四十年前的强国深潜技术相比,并无明显优势,与美国50年前的&的里雅斯特&号深海潜水器相比,差距还不算小。中国的深海探测技术,仍然任重道远。
                     叶聪、刘开周、杨波3位潜航员 【航潜日志】 7000米级海试第二次下潜试验 潜航员唐嘉陵:&好像乘飞船到了外星球&     6月19日北京时间5时,&蛟龙&号7000米级海试第二次下潜的序幕拉开。从下达&试验开始&的口令到潜水器被平稳布放入水,仅仅花了12分钟。但是即使像这样相对平稳的落水,透过观察窗看到的景象依然令我震撼:前奏无比激荡,潜水器入水的刹那激起的气泡充斥 着有限的视野空间;当气泡消失,看到的是一派波涛汹涌的景象;最后归于相对平静,窗前几种蓝不断交替,海水清澈无比,没有一点杂质。但是我们却没有心情去欣赏这样的&美景&,必须时刻关注 着舱外采样篮的状况,直到潜水器顺利脱缆平稳下来、确认采样篮里的作业工具没有异常后,我悬着的心才落下来。   也许有些人认为下潜路上的几个小时是漫长枯燥的,但我的感受却并非如此。300、、&&这些曾经给我们带来巨大困难的数字此刻仅仅成为旅途上的谈资和经验。   当6960多米的海底暴露在探照灯下时,我不禁感慨:&人类在月球上留下的印迹都比在这里要多,自己好像乘坐太空飞船到了外星球。&第一眼看去,这里不属于曾经设想的任何深海世界,沉积物 颜色也和5000米的浅褐色、3000米的奶黄色不同,是一种中间的颜色,而且给人稠密、表面硬实的感觉,有点像一大块刚刚发酵的奶酪。而这里似乎也没有海参和鼠尾鱼,荒凉的海底有起伏却又格外平 整,没有想象中的岩石和结壳。   如果说第二次坐底是严格按照计划执行的,那么第三次坐底就是一次&捡漏&得来的,蜻蜓点水般。潜水器悬浮在距底45米调试微地形地貌探测声学设备,一组新参数的生效需要重启几个计算机, 大概需要5分钟。我们现在身处近7000米的海底,每一秒钟都弥足珍贵,我们商议后准备再完成一次坐底。第三次坐底完全有一点自由落体的意思,我暂停了推力器作用,潜水器在失去向上的支撑力后在 本身负浮力作用下开始下落,&蛟龙&号重现了一次完美的自由坐底,触底后的冲力在观察窗前沉积物上形成了一圈均匀&气浪&,似乎吹去了沉积物上的一层尘埃,露出了本色,和太空飞船垂直降落 在外星球上非常相似。短短三分钟后,声学设备准备就绪,潜水器开始离底,留给我们的水下时间已经不多了,我看着被烟雾吞没的世界,心中念道:&再见了,6965米的马里亚纳海沟。& 蛟龙号潜航员付文韬:深海海参看起来很萌      6月22日是&蛟龙&号7000米级海试的第三次试验,也是我今年首次正式作业下潜。 现场指挥部两天前就定下了我是这个潜次的主驾驶,除了常规准备外,在前一天午饭和晚饭,我还特地多吃了三大块肥瘦兼半的红烧肉。因为下潜时间比较长,还是&储备&点能量为妙。   22日一早,海试现场总指挥宣布:48潜次开始。经过3个多钟头的潜航后,&蛟龙&号载着我们三人来到了6900多米深度的海底。 我们的任务不少,包括布放标志物和取得各种海底样品等。打开&蛟龙&号的灯光照明系统,海底世界清晰显露在眼前。第一次坐底我并没有立即作业,因为海底激起的烟尘要很长时间来消散。随后我 启动推进器驾驶&蛟龙&号离开底部,同时将艏向角调转了120度,对着西偏北的逆流方向,前进了约100米,&蛟龙&号进行了第二次坐底,我试着操作机械手开始首次作业。先取海底沉积物样,将沉 积物取样器从套筒中拔出来,握紧后垂直地插入底泥中,再拔出来,然后将采样筒插入作业栏上固定的套筒座就OK了。这之后再做了一个采水作业。   当我第二次离开海底地面,在离地两米左右高度继续航行,海底不时有虾和小海参出现在视野里。大约前进了10分钟,下方看到了一只个头较大的海参。赶紧减速、坐底,可惜,潜水器停下来后由于惯 性,继续往前多跑了20多厘米,海参正好在作业栏底部。再退回去会搅起大量泥烟,耗费大量宝贵时间,得不偿失,还是走为上吧。 欣慰的是,海底生物真不少。没多久,一只个头较大的半透明海参又出现了,我们进行了第四次坐底,这次潜水器稳稳停在了海参跟前。为了有清晰的视频记录,我得耐心等泥烟消散。而此时,前方约 三米处,一只体型稍小的海参正在努力游动,动起来像海马的折叠式前进。我拿出准备好的相机,透过正前方的玻璃窗,记录下了10多张宝贵的连续动作画面。右前方也有一种从未见过的纯白色但不透 明的小虾在游动,左试航员叶聪也记录了下来。大约5分钟后,泥烟全部散尽。我启动机械手,将看起来萌萌的海参轻轻握住,放入生物箱内,我也松了口气。   我们第五次坐底时,还发现了海底有水螅。它的外形像朵花儿,又像小小撑开的伞,轻轻的摇曳在海底。 当我们完成最后一次坐底,带着一丝疲倦,更多的是收获的喜悦,我们开始返航,&蛟龙&号稳稳地回到母船的怀抱。 各国深海载人潜水器
                        美国阿尔文号深潜器   美国是较早开展载人深潜的国家之一,也是载人深潜领域的领先者。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率先在这一领域发力。到1960年,美国利用已经退役的&的里亚斯特&号深潜器将潜水员首次送入马里亚纳海 沟,这里距离海面约为11034米,是全球海洋的最深处。   1964年建造的&阿尔文&号载人潜水器可以下潜4500米,进行过近5000次下潜,是当今世界上下潜次数最多的载人潜水器。但由于当时国际市场上 镍、铜等深海金属的价格不高,美国渐渐减少了在载人深潜领域的投入。   法国1985年研制成的&鹦鹉螺&号潜水器最大下潜深度可达6000米,累计下潜了1500多次,完成过多金属结合区域,深海海底生态等调查,以及沉船、有害废料等搜索任务。   俄罗斯是目前世界上拥有载人潜水器最多的国家,比较著名的是1987年建成的&和平一号&和&和平二号&两艘6000米级潜水器。带有十二套检测深海环境参数和海底地貌设备,最大的特点就是能源比 较充足,它可以在水下呆17至20个小时,《泰坦尼克》的电影里面很多镜头就是&和平一号&和&和平二号&探测的镜头。    日本1989年建成了下潜深度为6500米的深海6500潜水器,水下作业时间8小时,曾下潜到6527米深的海底,创造了载人潜水器深潜的纪录。它已对6500米深的海洋斜坡和大断层进行了调查,并对地震、海 啸等进行了研究,已经下潜了1000多次。(文/阮煜琳 来源中国新闻网)扬州汉子全程跟拍“蛟龙探海”全过程
  “蛟龙”入海,一个“猛子”扎下去,就超过了5000米――5188米,这也是目前我国载人深潜的最新纪录。
  8月18日这天,“蛟龙号” 深海载人潜水器终于凯旋。一同归来的,还有一位扬州汉子,王文胜。
  王文胜工作于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这次为期49天的海试,王文胜全程负责海试资料的采集工作――这次有关“蛟龙号”海试的图片,几乎全部由他拍摄。昨天,是王文胜“凯旋”的日子,他抽空回了趟江都老家。不过由于时间匆忙,他当晚就赶回了位于江阴苏南国际码头的“向阳红09”号。
  据了解,今天上午,“向阳红09”号船将启航赶回青岛,航天英雄杨利伟将专门赶赴青岛,在那里迎接潜水英雄凯旋。在百忙之中,王文胜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为家乡人详细揭秘“蛟龙号”。
  舱内空间:
  “蛟龙号”比神舟飞船略小
  记者:舱内情况怎样?
  王文胜:这个舱其实不是长的,实际上它是一个球形。如果是一个长的,那海底压强这么大,它可能就会被压瘪了。而如果是一个圆形,那受力均匀,就不容易被压瘪了,可以最大限度地保持舱体形状不变。
  这个舱里面,按道理应该是一个人驾驶,另外还有两名科学家,两名科学家负责采样工作。
  记者:“蛟龙号”舱内究竟有多大?
  王文胜:舱内直径在2.1米左右。
  记者:那与我们的“神舟”系列载人航天器相比呢,哪个更大一些?
  王文胜:(笑)神舟飞船里面的空间要更大一些。其实“蛟龙号”在全世界的潜水器里面,已经算大的了。它比美国的“阿尔文”号要大一些。
  记者:您进入过“蛟龙号”里面吗?
  王文胜:进去过,主要是为了给潜航员们拍照片。“蛟龙号”并不是谁想进就能进去的,管理还是十分严格的。
  记者:这次海试的位置在哪里?
  王文胜:这次的海试在太平洋上,离我们国家比较远,大概在夏威夷以南700海里,基里巴斯东北400海里左右的地方。
  日常生活:
  潜水员吃自热饭穿尿不湿
  记者:听说在“蛟龙号”里,工作人员正常工作时间可以达到10个小时,应急状态下达到3天半?
  王文胜:是的。
  记者:那工作人员在里面吃什么呢?
  王文胜:因为舱里面空间比较小,并不能放很多食品。因此潜水员在舱内主要吃一些能量比较高的食品,含糖量比较高的食物,比如一些可以自热的饭。
  记者:那其他的日常生活呢?
  王文胜:刚才在“向阳红09号”船上,你可能看到很多尿不湿,那些其实就是专门为潜水员准备的,因为里面的空间确实比较小,吃喝拉撒肯定不会太方便。
  记者:“蛟龙号”里的温度怎么控制,里面有空调吗?
  王文胜:(笑)里面没有空调的,像在5000米海底的话,“蛟龙号”舱壁的温度应该在2℃左右,而舱内的温度,应该在十几摄氏度,没有空调。
  采样搜集:
  海底抓生物,要靠“虾笼”
  记者:“蛟龙号”的前面,有很多像镜头一样的东西,是用来拍照的吗?
  王文胜:这些其实都是灯光,因为海下能见度很低。
  记者:我听说海下200米左右就看不到东西了?
  王文胜:其实下潜到距海平面20米左右,把胳膊伸开时,基本上就已经看不到手了。只能把手放到自己的眼睛跟前,才能够看到。
  记者:舱前面,除了灯光以外,还有两个机械手臂,这是干什么的呢?
  王文胜:主要用来在海底取样。
  记者:就是采集海底的锰结核?
  王文胜:不光锰结核,它其实可以取很多东西。在机械手臂的下面,就是一个采样篮,海底一些比较简单的东西,机械臂就可以直接抓来放进这个采样篮里。
  记者:海底生物也能抓吗?
  王文胜:而如果是生物的话,就不能直接这样放了。采样篮的上面有个小筐子,我们在上面留了一个小口,机械手把生物抓住以后,就通过小口放进这个筐子里,就像虾笼一样,它们就不会跑出来了。
  记者:像这个机械手臂的长度大概是多长呢?
  王文胜:大概是一米左右吧。
  记者:我在“蛟龙号”图片上看到尾部有四个螺旋桨推进器。
  王文胜:是的,“蛟龙号”尾部一共有四个螺旋桨推进器。当然,“蛟龙号”上不止这四个推进器,在它的两侧外部,还有两个上下方向的推进器;另外在靠里面一点,还有两个左右方向的推进器,这样算下来,蛟龙号上面应该是八个螺旋桨推进器。这些推进器与四个尾翼一起,既保持了“蛟龙号”的平衡,又能让它在海底进退、上下等。
  深潜揭秘:
  “蛟龙”号底部有900公斤压铁
  记者:听说悬浮过程中好像是比较耗电的?
  王文胜:是的,悬浮过程中确实比较耗电。
  记者:在蛟龙号的底部有什么呢?
  王文胜:在蛟龙号的底部,有四个支架,这个是在海底着陆用的。除了这四个支架以外,潜艇的底部还有四块压铁,两大两小,在潜艇底部相对分布。其中大块的压铁重量,每块有310公斤左右;小块的压铁每块有120公斤左右。这样算下来,四块压铁的重量有将近900公斤。
  快到海底时,会先抛掉一组压铁,抛掉之后,“蛟龙”号就会悬浮在海底。而等海试完成后,就要把第二组压铁抛掉,这样潜艇就可以慢慢地上升了。
  记者:那这次下潜过程中的拍照呢?是从“蛟龙号”外面拍摄的,还是从蛟龙号舱内拍摄的?
  王文胜:是从蛟龙号的舱内拍摄的。
  记者:外面有摄像摄影设备吗?
  王文胜:外面有仪器,但这次没有使用。
  记者:平时在海上,除了工作以外,闲暇的时光能干什么?
  王文胜:没事的时候,我们可以钓钓鱼,在公海上能钓到五六十斤重的鲨鱼。
  蛟龙之眼:
  视窗玻璃厚达20厘米
  记者:其实我一直有个疑问,“蛟龙号”与我们常听说的潜艇,在下潜方面有什么区别呢?
  王文胜:其实,一般潜艇下潜的深度,就是在距海平面300米左右;而“蛟龙号”的设计最大下潜深度为7000米,工作范围可覆盖全球海洋区域的99.8%。目前已经成功下潜到5188米,两者的下潜深度差距还是很大的。另外,潜艇搜寻目标,需要依靠声纳系统,也就是说,潜艇不能直接看到外面的情况。而“蛟龙号”则可以透过视窗,直接看到外面的东西,不但能看到,还能通过机械手臂把看到的东西抓过来。
  记者:“蛟龙号”有几个可以往外看的窗口?
  王文胜:在它的正前面,有一个比较大的主窗口,另外在两侧,还有两个小一些的窗口,一共是三个。
  记者:那玻璃有多厚,才能抵抗5000多米海底强大的压强?
  王文胜:厚度大概在20厘米左右。“蛟龙号”球形舱的厚度,也是在20厘米左右,是钛合金的。记者 臧晓松
  本报专访“蛟龙号”上负 责资料采集的扬州老乡
  记者:听说悬浮过程中好像是比较耗电的?
  王文胜:是的,悬浮过程中确实比较耗电。
  记者:在蛟龙号的底部有什么呢?
  王文胜:在蛟龙号的底部,有四个支架,这个是在海底着陆用的。除了这四个支架以外,潜艇的底部还有四块压铁,两大两小,在潜艇底部相对分布。其中大块的压铁重量,每块有310公斤左右;小块的压铁每块有120公斤左右。这样算下来,四块压铁的重量有将近900公斤。
  快到海底时,会先抛掉一组压铁,抛掉之后,“蛟龙”号就会悬浮在海底。而等海试完成后,就要把第二组压铁抛掉,这样潜艇就可以慢慢地上升了。
  记者:那这次下潜过程中的拍照呢?是从“蛟龙号”外面拍摄的,还是从蛟龙号舱
  “蛟龙”入海,一个“猛子”扎下去,就超过了5000米――5188米,这也是目前我国载人深潜的最新纪录。
  8月18日这天,“蛟龙号” 深海载人潜水器终于凯旋。一同归来的,还有一位扬州汉子,王文胜。
  王文胜工作于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这次为期49天的海试,王文胜全程负责海试资料的采集工作――这次有关“蛟龙号”海试的图片,几乎全部由他拍摄。
  据了解,今天上午,“向阳红09”号船将启航赶回青岛,航天英雄杨利伟将专门赶赴青岛,在那里迎接潜水英雄凯旋。在百忙之中,王文胜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为家乡人详细揭秘“蛟龙号”。
  舱内空间:
  “蛟龙号”比神舟飞船略小
  记者:舱内情况怎样?
  王文胜:这个舱其实不是长的,实际上它是一个球形。受力均匀,不容易被压瘪,可以最大限度地保持舱体形状不变。
  这个舱里面,按道理应该是一个人驾驶,另外还有两名科学家,两名科学家负责采样工作。
  记者:“蛟龙号”舱内究竟有多大?
  王文胜:舱内直径在2.1米左右。
  记者:那与我们的“神舟”系列载人航天器相比呢,哪个更大一些?
  王文胜:(笑)神舟飞船里面的空间要更大一些。其实“蛟龙号”在全世界的潜水器里面,已经算大的了。它比美国的“阿尔文”号要大一些。
  日常生活:
  潜水员吃自热饭穿尿不湿
  记者:听说在“蛟龙号”里,工作人员正常工作时间可以达到10个小时,应急状态下达到3天半?
  王文胜:是的。
  记者:那工作人员在里面吃什么呢?
  王文胜:因为舱里面空间比较小,并不能放很多食品。因此潜水员在舱内主要吃一些能量比较高的食品,含糖量比较高的食物,比如一些可以自热的饭。
  记者:那其他的日常生活呢?
  王文胜:刚才在“向阳红09号”船上,你可能看到很多尿不湿,那些其实就是专门为潜水员准备的,因为里面的空间确实比较小,吃喝拉撒肯定不会太方便。
  记者:“蛟龙号”里的温度怎么控制,里面有空调吗?
  王文胜:(笑)里面没有空调的,像在5000米海底的话,“蛟龙号”舱壁的温度应该在2℃左右,而舱内的温度,应该在十几摄氏度,没有空调。
  采样搜集:
  海底抓生物,要靠“虾笼”
  记者:“蛟龙号”的前面,有很多像镜头一样的东西,是用来拍照的吗?
  王文胜:这些其实都是灯,因为海下能见度很低。
  记者:舱前面,除了灯光以外,还有两个机械手臂,这是干
  □本版编辑:费大洋 版式设计:魏鑫 责任校对:王升阳
  □2011年8月21日星期日
  江阴探
  江阴探
  什么的呢?
  王文胜:主要用来在海底取样。
  记者:海底生物也能抓吗?
  王文胜:如果是生物的话,就不能直接这样放了。采样篮的上面有个小筐子,我们在上面留了一个小口,机械手把生物抓住以后,就通过小口放进这个筐子里,就像虾笼一样,它们就不会跑出来了。
  内拍摄的?
  王文胜:是从蛟龙号的舱内拍摄的。
  记者:外面有摄像摄影设备吗?
  王文胜:外面有仪器,但这次没有使用。
  蛟龙之眼:
  视窗玻璃厚达20厘米
  记者:其实我一直有个疑问,“蛟龙号”与我们常听说的潜艇,在下潜方面有什么区别呢?
  王文胜:其实,一般潜艇下潜的深度,就是在距海平面300米左右;而“蛟龙号”的设计最大下潜深度为7000米,工作范围可覆盖全球海洋区域的99.8%。目前已经成功下潜到5188米,两者的下潜深度差距还是很大的。另外,潜艇搜寻目标,需要依靠声呐系统,也就是说,在潜艇内不能直接看到外面的情况。而“蛟龙号”则可以透过视窗,直接看到外面的东西,不但能看到,还能通过机械手臂把看到的东西抓过来。
  记者:“蛟龙号”有几个可以往外看的窗口?
  王文胜:在它的正前面,有一个比较大的主窗口,另外在两侧,还有两个小一些的窗口,一共是三个。
  记者:那玻璃有多厚,才能抵抗5000多米海底强大的压强?
  王文胜:厚度大概在20厘米左右。“蛟龙号”球形舱的厚度,也是在20厘米左右,是钛合金的。 特派记者臧晓松
  深潜揭秘:
  “蛟龙”号底部有900公斤压铁
  的蛙人表现很棒,临危不乱,才得以脱险。”王文胜说。
  与蛙人不同,载人深潜器的潜航员,承受的“压力”和难度,随着深度的增加而不断增加。
  突破5000米水深,也意味着“蛟龙”号承受的水压相当于每平方米负重5000吨,潜航员承受的心理压力也是“5000米”级别的。
  此次海试,潜航员付文韬第一个突破5000米,他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说,深海未知、漆黑的环境,对潜航员心理素质的考验更为严峻。
  第4次下潜时,蛟龙号发出报警信号,“我们当时心里也有点慌的,马上寻找原因……但又没有太多的思考时间,在无法紧急排除故障的情况下,我们判断暂时不会出现安全问题,就果断决定继续下潜,并尽快返回。”
  最梦幻一幕
  5000米下捞到“灵芝”
  深海并非一片沙漠。
  尽管没有亲眼看到捕上来的深海生物,但从图片和视频上,我们还是深深地被这些甚至叫不上名字的生物所打动。
  付文韬、叶聪、唐嘉陵是国内仅有的3个能驾驶深海潜水器的潜航员。付文韬生长在洞庭湖畔,曾在杭州复习考研一年,对西湖有感情,他成为第一个看到5000米海底的中国人;“蛟龙”号如今的最深下潜纪录是5188米,那一次,舱内的驾驶员是唐嘉陵。
  “从观察窗看出去,海底很美,形状各异的小鱼,紫色、黄色等各种颜色的海参,成群的龙虾,它们自由自在地在水中畅游,让整个海底世界如梦幻一般。” 在一次试验中,付文韬用机械手抓到了一个单细胞原生动物,状如灵芝,这是我国第一次在深海5000米捞到生物。
  除了海底生物,另一个重大发现就是锰结核。王文胜说:“我们在海底巡航了3公里,发现到处都是长在软泥上的锰结核,像土豆一样,这是不发光的黄金。”他们用“簸箕”采集了不少回来。
  太平洋的锰结核被连续大量发现,据估算,总藏量达3万亿吨。锰结核所含的金属钛,密度小、强度高、硬度大,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工业,有“空间金属”的美称。
  下一个目标
  探测7000米深海极限
  能下潜5000米,意味“蛟龙”的足迹可遍布七成的大洋洋底,若想将行动范围扩大至99.8%的海洋,则需将深度提升到7000米。
  “明年我们的海试任务是7000米级。下潜深度的加大,对潜水器各项设备本身就是一个考验,新的问题可能在下潜中逐步暴露。我们要做好充分的预案,在遇到特殊情况时,沉着冷静,在第一时间准确判断,作出正确抉择。”面对未来更大的挑战,付文韬在接受采访时曾表示,对自己的主驾驶经验和能力有充分的信心,“我坚信7000米的终极梦想正在一步一步接近现实!”
  王文胜透露,明年5月或6月,设计潜水深度7000米的“蛟龙”将挑战自身极限,亦是人类潜水极限,目的地将是地球最深的马里亚纳海沟。它的最深处达11034米,若是将珠穆朗玛峰丢入沟底,峰顶距离水面还有2000多米。
  特派记者 臧晓松
  ■潜水员吃自热饭穿尿不湿
  ■蛟龙底部有4块“镇海神铁”
  海底探秘
  准备下潜
  海试前,进行采样测量。
  检查压铁上的红飘带,这是安全的标志。
  吊装蛟龙号,准备下水。
  下潜开始前,工作人员解开缆绳。
  蛟龙号拍摄到的5000米海底。
  深海5000米处的“灵芝”。
  海底“生长”出的锰结核。
  向阳红09号上庆祝凯旋。
  海底打捞出来的锰结核。
  蛟龙号“回家”。
  蛟龙凯旋
  蛟龙号三名潜水员在深海合影。该图为首次披露。
  ▲7月26日,蛟龙号首次突破5000米,王文胜拍下了水面控制系统上的显示数据,此时,“蛟龙号”下潜到5056.8米。这张具有历史意义的图片,同为首次披露。
  蛟龙号出水。
  蛟龙带回深海哪些秘密?
  首次深海5000米捞到生物 海底软泥上“长着”锰结核
  从海面潜到5188米海底,两个半小时的下潜过程惊险吗?5000米的海底有些什么?昨天上午,记者登上了凯旋的“蛟龙”号,零距离探寻蛟龙下潜过程中的一个个秘密。
  海底停留期间,“蛟龙”号将中国大洋协会的标志放在海底,并绘制出一幅海底微地形图,看得清海底哪里有凹槽和小凸起。
  “蛟龙”不仅冲刺了5000米深度的海水,还在不见一丝阳光的深海中完成了136项科学试验任务,“这样的成绩是非凡的,是以往海试所不能比拟的”。王文胜说。
  最惊险一幕
  蛟龙号曾发出报警信号
  7月1日从江阴出发,49个日夜里,装载“蛟龙”号潜水器的向阳红09号科考船,航行了1万多海里,五次冲刺深海,第一次在4027米深处返航,之后4次均超越5000米:5057米、5188米、5184米、5180米。
  夏天的大洋,说变脸就变脸。海试最惊险一幕是在恶劣的天气下发生的,首先面临挑战的是蛙人。潜水完成后的“蛟龙”号浮上水面后,犹如一条随波逐流的鲨鱼,需蛙人潜水靠近,系好缆绳后拽上船。
  那是大浪汹涌的一天,蛙人被巨浪掀下“蛟龙”号。“我们
作者:&&编辑:戚阜生
&&&&&&&&&&&&&&&&&&
>>&&热门视频
>>&&江苏热点
&|&&|&&|&&|&
中国江苏网(江苏中江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蛟龙深海载人潜水器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