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和哲学矛盾辩证法的作文本来就是客观存在的这话对吗

生活与哲学之辩证法部分选择题训练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生活与哲学之辩证法部分选择题训练
作者:佚名 资料来源:网络 点击数: &&&
生活与哲学之辩证法部分选择题训练
文 章来源莲山课件 w ww.5 y kj.Co m 生活与哲学之辩证法部分训练1.回顾7年的奋斗历程,北京奥运会能够取得成功,靠的是改革开放30年我国持续快速增强的综合国力、靠的是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材料体现的辩证法观点是(&&& )A.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 B.价值观具有导向作用C.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动力&&&&&& D.世界上的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是有联系的2.200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于12月8日至10日在京举行。会议指出,贯彻落实明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必须抓住关键、突出重点。必须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明年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这体现的唯物辩证法道理是(& )A.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B.看问题要分清主流和支流C.要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D.正确的认识对实践的发展具有指导作用3.我国针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情况、新变化和经济运行中的新矛盾和突出矛盾,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各项事业取得良好成效。这体现的哲理有( )①矛盾具有普遍性,要勇于承认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 ②矛盾具有特殊性,做工作要注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③矛盾有主次之分,做工作要善于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 ④看问题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A.①②④&&&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4.一只驴子有一次驮着一袋盐过河,河水浸在盐袋上,盐化了,驴子一下觉得很轻。后来,它为主人驮棉花过河时,它就故意让棉袋往水里泡,结果棉花袋越来越重,压得驴子站不起来。这只驴子错在(  )A.把个性当成了共性&&&&&&& B.不懂得事物是联系的,孤立地认识问题C.把个性与共性对立起来&&& D.用片面的观点看待事物,脱离客观实际5.下列俗语中蕴涵的哲理与其他不一致的是(& )A.吃一堑,长一智&& B.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C.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 D.水滴石穿,绳锯木断6.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 )A.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 B.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C.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 D.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7.温家宝总理在农民工返乡就业情况专题调研时说:“冬天总会过去,春天总会来的,太阳也总要出来的。我相信,渡过这个难关,我们一定会生活得更好。”这是因为(& )①事物的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 ②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③量变必然会引起质变&&&& ④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能够相互转化A.①②④  && B.①③④  &&&& C.②③④  &&& D.①④8.成语“标本兼治”体现了(& )wA.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 B.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C.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D.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9.右图漫画《人与自然》反映的哲学道理是(& ) A.事物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B.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着必然的联系C.杀害鸟类就是谋杀人类自己&&&&& D.发展是事物前进的上升的运动10.日,杭州湾跨海大桥通车。杭州湾作为世界三大强潮海湾之一,潮大、浪急、流向乱,大桥建设者从杭州湾特定实际出发,走出了一条充满艰辛的创新之路,树立了一个响当当的全球著名品牌。这说明了(&&& )① 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要求& ② 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和前提条件&& ③ 辩证否定不是简单地否定一切,也不是简单地肯定一切& ④ 关注实际、敢于创新是我们的事业不断取得成功的关键&&&&&&&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④11.促进和谐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的重要任务。“没有和谐文化,就难以建成和谐社会”。这一观点说明(&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B.社会意识的变化决定社会存在的变化C.认识对实践有能动的反作用&&&&& D.矛盾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发展12.下列观点体现唯物论和辩证法统一的是(& )A.要命令自然就要服从自然&&& B.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C.物极必反,过犹不及&&& D.日有所思,夜有所梦13.“蚂蚁效应”理论是说,一群蚂蚁选择了一棵百年老树的树底安营扎寨。为建设家园,蚂蚁们挪移一颗颗泥沙,又咬去一点点树皮……有一天,一阵微风吹来,百年老树轰然溃倒,最终零落成泥。下列与“蚂蚁效应” 的哲学寓意相符合的是(& )A.巢覆卵破  & B.兵强则灭,木强则折 &&&  C.吐故纳新 &&  D.绳锯木断14、科学家研究发现,在不同人身上提取的免疫细胞在抗癌方面的能力大不相同,疗效可以相差近50倍。这说明( )A.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 B.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C.同一事物的矛盾在发展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矛盾&&&&&&& D.矛盾的双方各有其特殊2008 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一个“和”字的转换.从篆体到宋体,让大家印象深刻。“和”是中国哲学中一个很重要的概念,用现在的话讲就是“和谐”的意思。《 国语• 郑语》 记述了史伯关于“和”的论述:“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若以同掉同,尽乃弃矣。”认为阴阳和而万物生,完全相同的东西则无所生。据此回答15 一16 题。  15. “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包含的哲理是(& )A .矛盾的普遍性&& B .实践决定认识  C& 一切从实际出发&&&&&&& D .不同事物的差异,矛盾多样性的统一16. “和”是中国哲学中一个很重要的概念,用现在的话讲就是“和谐”的意思。因此,“和谐社会”“和谐世界”频繁出现在党和政府的文件及领导人的讲话中。这表明.中国传统思想(&& )A.即将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w.w.w.k.s.5.u.c.o.mB.影响当代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和中国的发展道路C.是当代中国人的精神财富,应当毫无保留地继承&&&&& D.是最优秀的传统文化.应当成为全世界的主流思想17.一位哲人说过:人在饥饿时只有一个烦恼,吃饱以后就会生出无数烦恼。前者是生存的烦恼,后者是发展的烦恼。下列观点与这一说法所包含的哲理相一致的是(& )①主、次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②同一事物在不同的发展阶段矛盾各不相同  ③事物的矛盾是人们永远不能解决的& ④不同意识对事物所起的作用不同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②③   18.唐代刘禹锡说:“万物之所以为无穷者,交相胜而已矣,还相用而已矣。”这句话主要说明(&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发展是永恒的&&&&& C.矛盾是普遍存在的&&& D.事物联系是有条件的19.美国第一任总统华盛顿的“标准像”是美国著名画家斯图亚特的作品。斯图亚特画过多幅华盛顿肖像,估量满意的一幅是在画布上着重画了华盛顿的头部。有人问为什么不把衣服画完整,斯图亚特 道:“人的价值不在衣着上。”这表明我们对人和事物的分析(& )A.要反映社会进步的基本要求& B.要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 C.要反对形而上学一点论& D.要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20.稳定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当务之急是抓好农业发展、农民增收。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根本之策是大力加强农业基础建设;促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关键之举是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上材料说明(& )A.在承认矛盾的前提下,要勇于揭露矛盾&&&&&&&&&&&&&&& B.在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C.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  D.在分析矛盾时,要着重分析矛盾的特殊性  21.根据青少年的身心发育状况、网络游戏的基本特点,以及对未成年人的调查分析,认为累计3 小时以内的在线游戏时间既无损于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又能使他们适当享受到游戏的乐趣。将“健康”游戏时间定为3小时的做法(& )①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要求&& ②坚持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③体现了主观与客观的历史统一&& ④坚持了发展的观点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22.下列俗语中,与“乐极生悲”、“否极泰来”蕴含相同哲理的是((& ) )A.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B.月满则亏,水满则溢&&& C.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D.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2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这体现唯物辩证法的道理是(&& )A.整体和部分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 B.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个性离不开共性C.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得到检验和发展&&& D.既尊重客观规律,又发挥主观能动性24.《梅兰芳》在全国公演的首个周末,票房收入就达到4218万元,创下近年来华语文艺片的最好成绩。但是该片的电影票房在地区分布上,却呈现出北方普遍高于南方的特点。这在一定意义上体现了(& )A.矛盾的特殊性是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根据&&&&&& B.事物的性质主要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C.矛盾贯穿于每一个事物发展的全过程&D.事物的发展方向是由主要矛盾决定的&A.①&B.①②&C.①②③&D.①②③④26.古城选址都很讲究,一般都依山傍水,城市布局也是依势随形,追求人工与自然的协调。如山东济南的老城,南依千佛山,市内泉群广布,汇入大明湖,形成“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独特景观。城市布局追求与自然的和谐体现了(&&& )①尊重、利用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 ②人们可以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 ③矛盾特殊性寓于矛盾普遍性之中&& 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27.右边漫画《变调》的哲学寓意是(& )A.想问题办事情要实事求是&&&&& B.思想要跟上变化的实际C.认识具有反复性和上升性&&&& D.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28.悲观者说:“蔷薇有刺”,而乐观者说:“刺里有蔷薇,不要仅仅看到蔷薇的刺,更要欣赏蔷薇美丽的花”。下列各项与乐观者的说法体现的哲理相近的(&&& )A.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B.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衡取其轻C.居高常虑缺,持满每忧盈& &D.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9.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上,太古遗音、四大发明、夸父追日等中国元素比比皆是。中国灿烂的文化神奇地得到展示,成为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取得成功的巨大亮点。这说明(& )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也是发展的&&&&& B.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善于把握矛盾的特殊性C.部分离不开整体,整体也离不开部分& D.只要抓住了主要矛盾,办事情就能成功30.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展开的抗震救灾斗争是抗震救灾精神形成的实践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抗震救灾精神形成的制度支撑,改革开放取得的辉煌成就是抗震救灾精神形成的丰厚土壤,日积月累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是抗震救灾精神形成的重要条件。这一论断说明(& )①认识来源于实践&& ②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③文化是政治、经济的反映& ④精神文化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③④ 31.“和而不同”与唯物辩证法&&&&&&&& 原理相一致。(&& )&A.内外因辩证关系&& B.整体与部分关系&&& C.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原理&&& D.主客观相统一32.“每个人象一轮明月,他呈现光明的一面,但另有黑暗的一面从来不会给别人看到”。和马克吐温这句名言包含相同哲理的是(&& )A.社会犹如一条船,每个人都要有掌舵的准备B.不相信任何人,无疑是自我封闭,永远得不到友谊和信任;而相信任何人则属幼稚无知,必定吃亏上当C.走得最慢的人,只要他不丧失目标,也比漫无目的地徘徊的人走得快D.势不可使尽,福不可享尽,便宜不可占尽,聪明不可用尽33.电影《梅兰芳》的上映,在全国掀起一股“梅兰芳热”,凝练有力的台词也是观众和评论者的关注焦点之一。“谁要是毁了他这份孤单,谁就毁了梅兰芳”堪称经典。这句台词蕴涵的哲理是(&& )A.认识事物要抓矛盾的主要方面&&&&&&& B.不同事物矛盾各不相同C.联系是普遍的多样的&&&&&&&&&&&&&&& D.人们对同一事物的认识不一定相同34.下列选项中,体现矛盾同一性思想的有(&&& )&A.高下相倾,难易相成&&& B.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C.庖丁解牛,游刃有余&&& D.绳锯木断,水滴石穿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回答7―8题。35.改革开放30年来,解放思想孕育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创造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果举办“我国改革开放30年成就展”,你认为最符合展览要求的哲学主题是(& )A.主观决定客观,理论指导实践&B.量变决定质变,变化推动发展C.思想引领实践,改革促进发展&D.系统决定要素,部分影响整体36.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这表明((& )))①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相互联结构的& ②应该在矛盾普遍性的指导下研究矛盾特殊性& ③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解决矛盾的关键&④矛盾特殊性寓于矛盾普遍性之中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37.下列成语中,与漫画《始料不及》寓意相同的是(&&& )A.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B.旁观者清,当局者迷C.不入虎穴,焉得虎子&D.艰难困苦,玉汝于成38.总的来看,国际不利因素和国内严重自然灾害没有改变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态势,我国经济发展具有抵御风险的能力和强劲活力。上述论断体现(&&& )A.矛盾双方的转化是现实的、有条件的&&&&&&& B.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规定的C.主要矛盾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起决定作用&&& D.次要矛盾对事物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作用39.在外向型经济、外资企业比较集中的广东等地,农民工就业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较大返乡人数较多,而在内向型经济、民营企业比较集中的浙江等地影响则相对小些。因此,在看待农民工返乡潮的原因问题上应坚持的方法论是(& )A.坚持一切实际出发&&& B.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C.坚持运动与静止的统一& D.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40.“总的看,当前经济形势是好的,同时也要看到,当前经济生活仍然面临一些突出的问题。因而我们的一切工作仍然应该是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来进行。”上述材料没有体现(& )A.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原理&&&&&& B.主次矛盾辩证关系原理C.矛盾主次方面辩证关系原理&&&&&&&& D.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原理41.我国的煤炭高瓦斯矿井多,瓦斯爆炸给我国煤炭行业和矿工生命造成了重大损失;但瓦斯的另一个名字叫煤层气,它又是一种清洁能源。依靠科技进步,开发煤层气,既可缓解能源紧张,又有利于煤矿安全,还可保护环境,可谓一举三得。这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矛盾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相互转化B.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建立新的联系 C.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按规律办事,充分考虑客观条件& D.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正确的认识是实践发展的动力42.下列说法中,最能体现辩证否定观的是(&& )&& A.“是就是,不是就不是”& B.“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C.“终日乾乾,与时偕行”& D.“取其精华,去其糟粕”43.《庄子.刻意》中说:“吹楹粑鹿誓尚隆!背捎铩巴鹿誓尚隆庇纱硕础U飧龀捎锇恼芾硎牵& )A.新事物在曲折中前进的原理&&& B.量变与质变的关系原理&&&& C.对立统一的原理&&& D.辩证否定的原理44.针对我国当前通货膨胀压力较大,2008年央行将在执行从紧的货币政策的基础上,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变化,适时适度微调。从哲学角度看就是要做到(&& )A.彻底否定旧事物,勇于创新&&&&&&&&&&&&&&&&&&&& B.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C.客观与主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D.重视认识对事物发展的促进作用45.通过同自然灾害作斗争,人们可以加深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把握,从而更科学地利用自然为自己的生活和社会发展服务。这表明(& )A.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B.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具有内在统一性C.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重要标准&&&& D.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46. 元好问有诗:眼处欣生句自神,暗中摸索总非真。画图临出秦川景,亲到长安有几人?下列选项中与此诗所包含的哲理相同的是(&&& )A.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B.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C. 暗潮已到无人会,只有篙师识水痕&&&&&&& D.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47. 前不久,有关部门推出18个典型地区,他们虽然发展环境不一,发展条件各异,发展路径有别,但是最终殊途同归,都走了一条科学发展之路。由此可见(&& )A. 矛盾的特殊性存在于普遍性之中&& B.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场合相互转化C. 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 D.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48. 漫画《这并不是胜利》告诫我们(& )①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要遵循客观规律& ②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③要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④办事情要立足整体统筹全局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49.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是(& )A.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 C.理论对实践有促进作用&&&&&&&&&&&& 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50.2008年下半年以来,国际经济形势急转直下,国内经济困难明显增加,根据形势发展变化,我们果断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这启示我们(& )①客观与主观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②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③要坚持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④真理具有反复性&&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②④51.明朝诗人李开先诗云:“诗到淡中才有味,人须短处去求长”。下列成语中与之蕴涵相同哲理的是(& )①对症下药、量体裁衣&&&&& ②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③张冠李戴、良莠不分&&&&& ④尺有所短,寸有所长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52.一个国家综合实力主要表现为政治、经济、军事、科技这样一些“硬实力”的质量与数量,但文化这种“软实力”在其中的意义也是不容忽视,必须是刚柔相济、“软”“硬”兼备。这说明(& )A.坚持现象和本质的统一&& B.坚持物质和意识的统一&&& C.坚持实践和认识的统一&& D.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53.下列俗语中,与“乐极生悲”、“否极泰来”蕴含相同哲理的是(&& )A.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B.月满则亏,水满则溢&& C.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D.千里之行,始于足下54.北京著名的卢沟桥景区西北约l公里处,曾屹立着一座l公里长、35米高、重达300万吨的钢渣山,令人惊叹的是这些曾被认为毫无用处的废物现在已变身为绿色水泥、环保砂浆和填埋材料,永远地凝固在“鸟巢"等奥运场馆里。“毫无用处的废物现l在已变身为绿色水泥、环保砂浆和填埋材料”说明(  )A.世界是物质的&&&&&&&&&&&&&&&&&&&&&&&&&& B.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是一切事物发展的途径C.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会相互转化的&&&&&& D.既唯物又辩证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文 章来源莲山课件 w ww.5 y kj.Co m
没有相关试题上一个试题: 下一个试题:
? ? ? ? ? ? ? ? ? ?> 【答案带解析】“人们远在知道什么是辩证法以前,就已经辩证地思考了。”这说明 A.辩证法是本来就...
“人们远在知道什么是辩证法以前,就已经辩证地思考了。”这说明
A.辩证法是本来就客观存在的&&&&&&&&&&&&& B.哲学思想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C.思考的力量是巨大的&&&&&&&&&&&&&&&&&&& D.哲学就是辩证法
试题分析:该题考查哲学与人们的关系,A观点错误,辩证法是主观范畴,题干说人们远在知道什么是辩证法以前,就已经辩证地思考了,说明哲学思想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故B观点符合题意,C观点无关,D观点错误,哲学和辩证法是不同的,故答案应选B。
考点:哲学与人们的关系
考点分析:
考点1:美好生活的向导
相关试题推荐
恩格斯说:“人在怎样的程度上学会改变自然界,人的智力就在怎样的程度上发展起来。”这句话主要说明
A.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B.认识世界需要智慧
C.哲学是从人们的主观情绪中凭空产生的&&&&
D改变自然界,需要发展人的智力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提出,到2011年,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全面覆盖城乡居民,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得到普及,有效减轻居民就医费用负担,切实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说明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的目标。
日,中宣部召开深入开展群众性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电视电话会议。会议指出,爱国主义教育要紧密联系新中国成立60周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的光辉历程,使广大人民群众认识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历史形成的;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无比的优越性和强大的生命力,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富强中国;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历史形成的”说法的理解。
材料一 从2011年开始,全国各级党委、人大、敢府和政协换届工作陆续展开。为了保证换届工作平稳、健康、有序开展,中央纪委、中央组织部2011年1月联合印发《关于严肃换届纪律保证换届风清气正的通知》,明确提出“5个严禁、17个不准”的纪律要求,用铁的纪律保证换届风清气正。
材料二 2011年1月,江西省畅通举报渠道,充分发挥“12380”电话、信访、网络“三位一体”举报平台作用,实行换届问题举报专办制度。同时,对拉票贿选、跑官要官、买官卖官、突击提拔、跑风漏气等违规违纪行为,一经举报,认真查核,严肃处理。
(1)中央纪委、中央组织部要求用铁的纪律保证换届风清气正,体现了政治生活的什么道理。
(2)结合上述材料,回答实行换届问题举报专办制度有何意义。
“三个代表”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三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具体表现为(&&)
①发展先进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础条件
②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
③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结底是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统一于党领导人民进行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
⑤“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A.①②④⑤&&&&&&&&&&&&&&&&&&&&&&&&&&&& B.①②③⑤
C.①③④⑤&&&&&&&&&&&&&&&&&&&&&&&&&&&& D.①②③④
题型:单选题
难度:中等
Copyright @
满分5 学习网 . All Rights Reserved.(知原)对辩证法的诘难
量子力学:——辩证法无处不在!请你不要预先假设从认识论的角度来思考问题!等到哪一天你认识了辩证法,就会发现你现在的许多争论和论述是肤浅的,绕圈圈的。你的理论我完全明白,更明白你的问题和症结所在!再提醒一下!不要总是有意无意地停留在“认识论”的角度思考问题!“但“谨慎的相信”态度是不会有这个问题的”呵呵!可爱的很。
再追根究底的问一下:怎样才算是“谨慎”的呢?因为“谨慎”这个词便预设了“参照物”,或者说预设了一个“标准”,那么这个标准或参照要么是“质”的参照,要么是“量”的参照,以此类推,得出“谨慎”这个词包含了无限的内容,当然就排除不了是否有“自指”和“否定”的逻辑了。
(在这个问题上,不要用不存在绝对真理,而只存在相对真理来否定。因为“只存在相对真理”在逻辑上是一个悖论。)
(“怀疑”是另一种“态度”)
(正题)(反题)(合题)
量子力学:——
1、你的谁先谁后的问题其实不存在的。世界本身都是同时性的。只有在人看来才有先后的问题。
2、知原君的话语中总是有许多诸如“知”,“怎么知道”,“我们应该”等与人认识论有关的预设,我再次强调一下:本人对这种唯心的哲学非常反感!
3、辩证法在绝对精神演化到人这里,借助
人的知性而达到表达。但正式由于这点,许多人便把问题颠倒过来,认为辩证法是人主动推出来的而给于怀疑。
1:你的谁先谁后的问题其实不存在的。世界本身都是同时性的。只有在人看来才有先后的问题
2:知原君的话语中总是有许多诸如“知”,“怎么知道”,“我们应该”等与人认识论有关的预设,我再次强调一下:本人对这种唯心的哲学非常反感!
般否定形式逻辑中的不矛盾律又叫次协调逻辑或费协调逻辑
生命智慧:——辩证法的本质就是在回避对于终极真假的判断。说辩证法是终极真理的人肯定是没把握住辩证法的精神实质。辩证法回避了对于终极真假的判断。但是还存在对与当前真假的判断,这就是矛盾的对立统一。矛盾不可能是抽象的矛盾,而总是具体的矛盾,所以才会有是“实事求是”,才会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不会有“辩证法”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先验悖论”是无法在现有逻辑体系中解决的。辨证法和怀疑论等主要都是在解决真和假的判断标准,而不是为了去解决“先验”问题的。辨证法放弃和回避对了于终极真假的判断,把“终极”的问题转换成“当前”问题,这是辨证法成功的地方。但是,辨证法也是以承认“先验”的存在为基础的,所以在辨证法的体系中是无法解决“先验悖论”的。
在马克思所在的时代,哲学是人和社会的哲学,“先验的能力”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天生,所以哲学的焦点集中在“真假的判断标准”。在当代,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的研究,对于不是天生就有“先验的能力”的计算机来说,“先验”问题就自然的成为了哲学的新焦点了。由于自身的局限性,辨证法对于“先验”的问题无能为力。对于“先验”的问题,你可以看看我发的帖子《生命的哲学》。
Lizho——辩证法不单独属于认识问题,其本身是逻辑。人的认识应用了逻辑,而逻辑是先验的,属于准本体范畴,对本体的追问最终问归于逻辑。如果本体即逻辑,则黑格尔的哲学就是成立的;这样,本体即成为先验的,也在理性中成为超验的。因此唯一的前提信念就是“辩证法”。逻辑是本体精神,即本体展开过程。
在大逻辑的命题上,逻辑(客义)=辩证法(主义)。
本原:矛盾
本源:对立统一
本体:否定
逻辑:否定之否定
认识:质量互变
辩证法:对立=对立统一
逻辑是本体精神,是本体展开的过程。逻辑(客义)=辩证法(主义)。
本原:矛盾
本源:对立统一
本体:否定
逻辑:否定之否定
认识:质量互变
辩证法:对立=对立统一
惹不起,这不奇怪。--,“哲学”是不讲道理的,换另外的话来说,是在“讲道理”之前的!!!对任何问题的诘问,都将止于逻辑;对逻辑的追问,则必然介入本原。本源涉及于人的语言工具,思维的抽象是抽象出矛盾而不是抽象单纯。
(在这个问题上,不要用不存在绝对真理,而只存在相对真理来否定。因为“只存在相对真理”在逻辑上是一个悖论。)
Lizho——““二点确定一条直线”与“辩证法”相比,前者显然更具有直观自明性,更值得我们相信。但非欧几何的出现告诉我们,这些直观自明的真理也可能是有问题的。”怀疑点或直线的正是辩证法,在那里,什么是点,什么是直线,正是推出非欧几何的信念。
前提信念问题只有从思想史历史的发展过程中看才会明白。如果知道辩证法的内容便不会似是而非地提出辩证法如何看待自身的问题;本体=辩证法。“只可能是相对真理,在某种范围内有效的真理”--是的,这最终推出:认识并不等于对外物真实存在的模拟、复写,认识与对象的一致之间还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它推不翻自身,只能在大逻辑上重复(否定之否定)自己而已。中国人没有对上帝信仰的传统,理解这些有一定困难,因为中国传统上重世俗伦理的社会根基,而不是重社会世俗的自然根基。它能否成为人的知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即是客观的“本质”,这才是根本的吧。
对辩证法的诘问,不是第一追问,第一追问是本原。万物生于它,归于它,不是单一或永久完成的过程,而是无限,但无限也遵循辩证法:任何自身的一部份都等于它自身的全部,它既无限分割又可化为整体,因此无限地否定自己却仍还是自身--你可以理解么?如果是这样,辩证法=本体,因此认识复写了它而已。同时,认识没有终极真理,但却还能是自身,好不好理解?认识的无限发展也只有统一自身的一切(不是完全的简单累加、量积)才是相对真理。
生命智慧:——“任何自身的一部份都等于它自身的全部,它既无限分割又可化为整体,因此无限地否定自己却仍还是自身”这样的辩证法只是在谈论一具“尸体”。整体的增加和分割对于整体毫无意义吗?辩证法是死的,没有生气,只能解释死的客观世界,而不能解释主观世界,无法回答本原的追问。
Lizho——实际上辩证法辩证地解决了你的诘问。但如果你以为“谨慎地相信”是一种单纯、一种可免除矛盾的前提,唯一的理解是你潜意识是存在对单极理性、唯一目的性的绝对信仰,它推出最后绝对相信的唯一论题。--这一定会在逻辑里印证辩证法,而不是你试图排除辩证法的初衷。在你社会理论中我已经发现,它不可避免。
生命智慧:——辨证法放弃和回避对了于终极真假的判断,把“终极”的问题转换成“当前”问题,这是辨证法成功的地方。知原先生是在对“当前”问题提问,还是在对“终极”提问?
Lizho——那请你对“对立统一”尝试一下,是否可以无限分可无限加??
生命智慧:——你在表述“对立统一”时,就默认了存在两方,那么你如何判断是存在对立两方,而不是统一的一体?“对立”和“统一”谁先谁后?这是辩证法的存在悖论。你也可以说“对立”和“统一”是同时出现,不可分割的。“对立统一”既然是不可分割,又如何可以无限分可无限加?这就是辩证法的先验悖论。辨证法不能解释的就是“辨证法自己”。一旦用辨证法来解释“辨证法自己”就会陷入“终极”问题,辨证法就失效了。
Lizho——对辩证法来说,表述悖论并不是困难的,它决定地体系的建立。在认识想排除悖论是一种怎样的企图?它的前提信念是什么?&
记住,问题只能不断地扬弃,而不是被理解为终极“解决”,形而上学与辩证法的界限正是在这里。辩证法并不表现为知识而表现为一种思维方式,它以不排斥形而上学的有效性来确立自己的有效性,并不是象知原所说的那样是事后诸葛亮。
生命智慧:——那么辩证法能被扬弃吗?从先验悖论又转到否定悖论上啦。
Lizho——如果把辩证法简单地理解成二元统一,那么其自身的否定,即否定的存在仍是自身,而扬弃是否定之否定、是回归于自身。在这个问题上,你理解什么是“自身”么?试图“扬弃辩证法”就是认为发展是从起源发展成与之毫不相干的东西,--恶无限。全部悖论展开即是本体的发展过程,无限悖论的整体是否定悖论的,这也是辩证法。
生命智慧:——问题就在于“自身”已经发生变化了,你如何来判断变化之后还是“自身”,而不是“新身”和“不同身”。悖论的出现表示了问题在现有认识逻辑之外,只有扩大认识逻辑才能解决悖论。辩证法中的悖论表示了还有问题在辩证法的体系之外。
Lizho——问题就在于“自身”已经发生变化了,你如何来判断变化之后还是“自身”,而不是“新身”和“不同身”。----这个问题进入了形而上学逻辑,不是由辩证法来回答的,事实上发现第一矛盾的正是形面上学、是经验层次的、是知性,而不是辩证法。辩证法中的悖论表示了还有问题在辩证法的体系之外。---无限的微分、积分仍是自身,这回到了我刚才的那个结论,而你也是怀疑的,说它是“尸体”,而我让它复活了。
生命智慧:——“自身已经发生变化了,如何来判断变化之后还是自身”都无法回答,又如何能说“无限的微分、积分仍是自身?”
Lizho——抽象片面的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及交互作用,是科学发展的过程,你试图由单方面包揽回答,仍是绝对的形而上学思维;你因此在悖论面前,只试图证明唯一“正确”的命题是存在的。
生命智慧:——“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交互作用”。这就是辩论的目的。“交互作用”,表示了辩证法有适用的范围和对象,这就是辩证法只适用于形而下的识别判断中,而不能用于形而上的新知认识。
生命智慧:——一个完全无所知的还能有“我”,有认识机制,认识能力吗?
即使是机器人也是从人的智慧这一点展开的。从“一个完全无所知的”这一点根本无法展开任何东西。
?(第64楼)
生命智慧:——“无知并不等于没有知的能力”,那么知“不知”是不是一种知识?是不是一种“知”。如果“完全无所知”,就无法分辨“知”还是“不知”。如果说有知的能力,那么至少还有知“不知”,而不是“完全无所知”。
Lizho——你设想自己在最初的混沌点上来谈辩证法,而实际上这一点已经不是最初的混沌了,你永远无法踏入同一条河流。提出问题的层面别指望解决正在提出的问题,因此,请你回顾思想的历史:没有对本原的追问,便不会有对辩证法的诘问。恰恰你以统一性结束了本原的问题,而统一如何可能,正是你对自身的解答充满怀疑--你的哲学中没有解决本体问题,因此也无法解决认识论如何可能的问题,这才是根本。
Lizho——实际上,“我”也不是绝对可以认同的。什么是“我”?心理体验中,你无法将自己的意识停在一点,确定你存在或感知的的自我不断处于意识的变动之中,你的意识真是你自己的么?它并不是完全在你当前意识掌握之中的,即你并不是由自己规定、感知、体验的。在冥想中,意识是流动的,不是受自我的绝对控制;意识中的“我”只不过是对全部意识的综合感知,但自我不是绝对同一的,它虽然是连续主体的自我,却于内容上没有连续同一的自我。
“我”,在哲学上也不是确定的出发点。除非世界的来源于一个奇点(绝对单纯),你的哲学才有可能建立于一个“相信的起点”,否则你无法建立,或没有意义。
再说一次,你对辩证法的诘问,并不是第一追问,每一追问是本原;还有,在你这一诘问中实际上是不是还潜含一个你“绝对相信”的前提信念:思维与存在的统一性是可能的。--因为这样,你才认为真理是可以认识到的,只是在我们的表述方法有困难、只有逻辑上建立完整的归纳法就已经可以完成这一认识。是这样么?
Lizho——在科学研究中,这是经验主义,这种方法是有效的,但在哲学体系上,这种方法并不完全适用。最好不把它们排斥起来,我曾经说过“哲学将让位于经验科学,其内涵精神将在实践中找到自己合理的位置--人对信仰的目的性已经达到,它只要作理念中的上帝,而再也不需要装扮成现实的牧师。”
Lizho——这种方法是建立经验科学的方法。你不可与辩证法相对立排斥。我说过“哲学将让位经验科学,其内涵精神将在实践中找到自己合理的位置--人对信仰的目的性已经达到,它只要作理念中的上帝,而再也不需要装扮成现实的牧师。”只是你最终还是借助于辩证法才将自己的哲学完整起来。辩证法是最简单的东西,但人们从具体中永远也不会完全理解它。一切可以两分的东西(矛盾),必归于统一,它们可分,因限于形而下的范畴;可以统一,必归于形而上。--一切均是无限的。两个对立的理论也如此。破缺循环好象只可以表述连续而不好表述大逻辑,因为无限、恶的无限不符合辩证法概论两分,位归统一的(简单)逻辑。形而上的东西是简单的。
(又可称为科学主义,是现代经验主义)(又可称为人文主义)
Lizho——当哲学只剩下了辩证法时,人的头脑中将只有精神的信仰而没有信仰的精神,从神性中转化的理性使人的本性达到了神性;--这又是形而上的,是一种曾被称作宗教的东西;在这里,思维与存在只是在形而上的范畴中才是统一的。人在自己渺小的时候才建立崇高的目标,过去的哲学是神学,未来的神学是哲学--无神论的哲学只会在最有限的历史中才会有进步意义。
(尽管不是完全可靠,但重要的是其具有可修正性)
(休谟的考察正是败在这里)(这种世界观又是长期的学习过程中根据前人的知识和经验建立的)
Lizho——现在的历史注定不会有真正的哲学家,哲学已经在西方显学中获得了隐身,西方世界兴起以哲学完备而开始,哲学的意识已经发生了质变;现代是实用科学显学兴起的历史时期,黑格尔哲学对信仰的目的性已经达到,它只要作理念中的上帝,而不需要装扮成现实的牧师。过去的哲学是神学,未来的神学是哲学,在现代神学中,你可以找到“哲学”的影子,它相当精致、理性、形而上。历史会重演,但不是简单的复写,我们无法知细节。对本原的问求没有结束,哲学的传统思路仍然还在,理性主义也没有丢掉,当代高端物理还是在经验科学上的理性主义吧。
Lizho——“我的意思是,通过对现有的考察,人类的认识要能进展其前提是归纳法能有效(尽管不是完全可靠,但重要的是其具有可修正性),大科学家为什么能够更透彻的认识自然?这正因为他们的世界观更合理,更接近于宇宙的真实(这种世界观又是长期的学习过程中根据前人的知识和经验建立的),所以能够更好的指导他们运用归纳法。”
实际上从你破缺理论中,贯通了一个前提信念的前提信念:真实性是真实性的、有效性即有效性、合理性即有合理性的,不证自明即不证自明,这一种单纯的同一,绝对纯洁、清晰的理想、或状态、或概念内涵。但你考察一下历史,从来就不存在什么真正的真实、合理、单纯、不证自明。历史上对有效性、合理性、真实性的考察都是相对性的实用主义、经验主义,进入实践、经验环节都如此,但上升至理性即有了怀疑;但实用主义上的不怀疑不能将理性主义的怀疑证伪,即实用主义上的确信不能将理性主义的怀疑证伪,――实际上它们两者是统一的(也是同一的),休漠问题只是两者的绝对化表述而已。
Lizho——“我认为西方哲学的未来发展方向就是确立这样的唯理的经验的宇宙观和知识观,和建立与之相统一的哲学体系。如果这个论断是正确的,那么整个现代西方哲学则可以看作是由先验的唯理的知识观、宇宙观向经验的唯理的知识观、宇宙观的转型。将经验限定在人类的主观经验和现象界的实证主义是这种转型期的经验主义,是不成熟的经验主义。”――作为知性,我不想说什么,作为理性我想说:以逻辑主义(否定或否定之否定),确立未来的反身自我高于现实自我,恰恰是理想主的,在形而上可取,在形而下不可取。现实存在的意义需要不能以形而上的价值观来否定。
“我要建立的就是经验的唯理主义,而不是先验的唯理主义。”―――我需要看到具体的内容再评论了,但人们一般很难确定自身真实的位置及对立面。
“不能简单的这样说吧?为什么现代西方没有的只是唯理主义,而还有经验主义?其实现代西方的非理性主义也只是近代的唯理主义反转而来的。”――除了显学,除神学以外,我们认为有对于我们当代世界发展有方向性开拓的思想家么?只要没有完备的经验科学建立及现实需要,恐怕这是虚妄的。哲学的意义已经转型,当代潮流不需要官方意识形态,这是本质。
是这样么?只要引入实践范畴,同时不把实践作为单一的理性实践,则在康德就已经解决了;到了黑格尔建立完全的本体论,它已经不需要与休谟答辩了。哲学的隐身,不是因为基础失去,而是它已经完备;只不过因为没有官方意识形态的推崇,隐身就成为式微的结论,悲也。
哲学的意义已经转型,当代潮流不需要官方意识形态,这是本质
实际上从你破缺理论中,贯通了一个前提信念的前提信念:真实性是真实性的、有效性即有效性、合理性即有合理性的不证自明即不证自明,这一种单纯的同一,绝对纯洁、清晰的理想、或状态、或概念内涵。但你考察一下历史,从来就不存在什么真正的真实、合理、单纯、不证自明。历史上对有效性、合理性、真实性的考察都是相对性的实用主义、经验主义,进入实践、经验环节都如此,但上升至理性即有了怀疑;但实用主义上的不怀疑不能将理性主义的怀疑证伪,即实用主义上的确信不能将理性主义的怀疑证伪,实际上它们两者是统一的(也是同一的),休漠问题只是两者的绝对化表述而已
直白的镜子:——其实"怀疑"和"谨慎地相信"并没有本质的不同。都是不做是或者不是的确定回答。把怀疑理解成带有否定意味,本身是自己的理解错误。也就不存在"解决怀疑论存在的问题"这个问题了。
休谟运用逻辑推导出"怀疑一切"的结论来否定逻辑,这本身说明逻辑导致悖论,说明运用逻辑作为单一的认识事物的工具,是有缺陷的。以这样的方法得到的认识是不可靠的,休谟没有认识到逻辑方法存在的问题,却得出并宣扬不可知论的结论,是走进了哲学的误区。罗素对逻辑方法的质疑才真正涉及到了问题的根本。
辩证法的本质是过程论,引入时序进入参照系。
而可知论和不可知论都是形而上学观点,要把一个过程投影到一个平面内来分析,必然导致悖论,形式逻辑是形而上学工具。而在过程论中,事物的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都是处于不断变动中的,形式逻辑对过程论是无效的。
而过程论更符合事物的本来面目,形式逻辑只在平面内有效。作为某个时序截面内的结论,对于事物的结论,,需要对不同时序中运用形式逻辑得到的结论进行全面归纳和总结。所以辩证逻辑是在形式逻辑的基础上的"软件升级"。
Lizho——“这是由西方文明的多元性、分裂性的本性造成的,与哲学无关。”――一切文明均与哲学有关,时代精神的精华,是这么说的吧?哲学扬弃了自已,由显学而成隐学,这是文明进步的标志,历史大潮不可背逆。哲学失去了唯一理性的确定性,就没有包揽统一的能力;这种能力的重新获得,不是现在,但你可以有这种信仰。
“对于未来,如果中国能够保持其文明的主体特性不变,同时又能成为发达国家,那么我们将看到,又一个孔子是必然的。”――逆历史而动,一切哲学中最具否定性的因素就这样失去、沉沦了。老实说,你对中国现状具体问题的考察,我多是不赞同的。
“我认为真正本质的还是中西文明的区别。西方文明的多元性、分裂性,决定了他们哲学的特征——多元性、分裂性、相对性、斗争性等等。辩证法虽然说“对立统一”,但它本质上强调的是对立性、斗争性。中国文明的一元性、统一性,决定了中国哲学的特征——一元性、统一性、绝对性、和谐性。易经虽然说“阴阳相合”,但它本质上强调的是和谐性、统一性。我虽然谈的是西方哲学,但本质是用“统一性”消解分裂性、斗争性。“――从现象上看,基本如此。但世界一体化,文明将更多地是在两个对立面中趋向统一。但你的思想比较保守,却是偏左的;实际上中国根本就不要产生什么大哲学家,成为隐学是哲学的审美品格――只要出现有独立思想操守的思想者(如在思想沉寂的时期出现的顾准),就已经足够,有官方意识形态的企图正在成为新世纪的反动。哲学,对现实合理性的承认,并不是对其作永恒合理的必然性辩护。
生命智慧:——黑格尔最大的问题就在于:为了自圆其说,而使用了自循环逻辑,把辩证法发展成为了一个封闭的体系。罗素则发现和指出了这种自包含逻辑中存在的悖论。封闭的辩证法是无法发展的,这黑格尔的体系不符合人类是不断发展的这一事实,黑格尔体系因此必然被人抛弃。辩证法应该是以人的自觉为中点,不断向过去和未来延伸的。这种开放的辩证法体系,才符合人的认识发展的事实。
Lizho:——“罗素则发现和指出了这种自包含逻辑中存在的悖论。封闭的辩证法是无法发展的,这黑格尔的体系不符合人类是不断发展的这一事实,黑格尔体系因此必然被人抛弃。"--哲学史始终有两种写法:由经验主义学者所写或由理性主义学者所写,你又何苦穷执一词呢?前者作为史家,写分裂史,如罗素,而后者则为哲人,写统一史,正如黑格尔。中国人接受了罗素的史学,现有的教科书中几乎不加思考。--而我们的“哲人”们,却处于形而上的理想信仰中:理性主义一直希望续写统一史,但以经验主义的历史来看,在不切实际的条件下这种“理性”恰恰是非理性的。
“辩证法应该是以人的自觉为中点,不断向过去和未来延伸的。这种开放的辩证法体系,才符合人的认识发展的事实。”--实际上辩证法否定任何作为原则的原则,同时又不是完全无原则的。对悖论的统一,正是辩证法之所以成为认识论上的逻辑;罗素摇摆于两端,立场不断变化,却终归没有统一的能力,均在于它过于轻视了黑格尔。人在辩证法面前是卑微的,对于辩证法,最好的表达就是敬畏,且不要说什么“很严谨”的企图了。人的理性无非是从辩证法神性中取得的理性,却以此让理性容纳全部神性,--这正象你说的,这是不存在的空集。
生命智慧:——不论你如何批评这种“理想信仰”,你还是必须有自己的信仰。正如前面知原君“将“我”视作一个完全无所知的人看待,然后考察一下我们的认识机制”的悖论一样,Lizho君则将“我”视作一个完全无信仰的人看待,然后来考察哲学。实际上即使是“无信仰”也是一种信仰,而无法作到完全无信仰。任何的认识都是带着信仰这个有色眼镜的认识。各种不同信仰认识中,共同和不变的东西就是主观对客观的“反映”。黑格尔将辩证法神话了,而远离了辩证法的精神。
辩证法的本质是化终极问题为当前问题,化思辨为现实。而矛盾作为主观与客观的冲突,最能体现客观世界的存在,所以辩证法以矛盾作为基础。主观与客观作为问题的矛盾双方,是可以统一的。这种统一,要么改变主观需要去符合客观规律,要么改造客观世界来满足主观需要,是自由与现实的统一。主观与客观的矛盾对立是客观世界存在的反映,主观与客观的矛盾统一是主观发展的需要。主观的发展,必然是矛盾不断产生和矛盾从对立到统一的过程。主观发展的推动力是“需要”,而不是矛盾,矛盾对立的本质是主观需要与客观现实的对立,矛盾统一的是主观认识对于客观世界的统一。上下、左右、前后这些是对立的,但是这些对立本身有矛盾吗?为什么要去统一这些对立呢?不以矛盾为基础,来谈对立和统一,是完全不懂辩证法的表现。
——以上观念参见张建军《逻辑悖论研究引论》
梅飞:——高矮要看是和谁比,要看在哪一方面比,要看在什么时候比,要看是什么标准来比,要看是谁掌权来比。形式逻辑严格但呆板,辩证逻辑滑头但灵活。当然也可以这样评价:辩证逻辑灵活但滑头,形式逻辑呆板但严格。
生命智慧:——矛盾的表现形式是客观的相对、对立,但是矛盾本身总是主观和客观间的矛盾。纯客观的相对、对立并没有矛盾。矛盾的统一是主观客观的统一,是主观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很多人不理解“矛盾”的本质,把客观的相对、对立作为“矛盾”来理解“对立统一”。这种客观和客观的“统一”,如何来“统一”?“统一”又有什么意义呢?
(同样的,许多词语在中国的用法与外国是不同的)
1122331122
112233(如果你们认为这个过程不是“辩证”的,那我会认为它连逻辑意义都没有,还是用我的“破缺循环”好),
(黑格尔的《哲学史讲演录》由于时间和生计问题,目前只初略的看了第四卷)
(现今的计算机只能算“演绎机”,所以不具有人的智能)(真正的人工智能在我看来就是“归纳机”)
(数学归纳法由于它是一种必然性推理,所以通常被认为是一种演绎法)
辩证逻辑也是关于必然性规则的科学”
至于黑格尔的辩证逻辑……假如它是一种推理的话,如果是一种必然推理,那么它将被归为演绎推理;否则的话,则将被归为归纳推理。
如果真能理解黑格尔的逻辑学体系,就可以发现,所谓‘归纳和演绎’的关系,只不过是他的系统的一个枝杈而已辩证逻辑也是关于必然性规则的科学,因而和培根、穆勒的所谓归纳法没有什么关系。
(这其实就是归纳法的运用,但归纳法是一种或然性推理,它的不适当推广是我们出错的一个重要根源)
(注意,绝不是从外面引一个什么“归纳法”来证明自己的前提为真)
附文:《也谈辩证、归纳和逻辑》作者:太玄经
(1)什么是逻辑?
逻辑成为一门科学,那是从亚里士多德开始的,这恐怕怀疑的人很少。我们知道亚氏并没有把他的研究叫做“逻辑”,但他明确指出他的研究对象是“三段论”,而这是关于从一个真的前提“必然地”推出一些结论的科学。他的三段论有两种,一是蕴涵三段论,二是归纳三段论。前者我们不必说,后者实际上是一种完全归纳,因而也是演绎性的。因此,亚里士多德意义上的“逻辑”,就是关于“必然推理规则”,或“必然证明或论证规则”的科学。他尽管提到过简单枚举归纳,但并不是从“逻辑”意义上来说的,只是为了和“逻辑”进行对比而从论辩的意义上而言的。
从词源来说:赫拉克利特最早使用logos也是指语言中体现的“客观次序”,也是在“必然”意义上讲的。因此,“逻辑”的本义不仅仅是指“推理规则”,而且是指“必然推理规则”。逻辑学和其它学科分科的意义,实际上就在这里。如同当今中国许多人指责经济学没有研究“生产力”一样,硬要逻辑学去研究它的内容是否为真,本来就不合分科的原理。如果逻辑学什么都可以研究,就应该叫“知识学”。
(2)什么是归纳逻辑?
培根提出科学的“归纳法”的时候,并没有说这就是逻辑;而是到了穆勒才把“归纳法”写进了他的《逻辑体系》中。但是,他不是在“必然推理”的角度来使用“逻辑”概念的,他的逻辑是指建立在一套“程序化规则”的“推理”,至于使用这个规则是否得出必然的结论,那是无关紧要的。他认为,凡是推理都有权叫逻辑。可见,就是穆勒自己也认为,根据本来的逻辑定义,研究归纳其实不能算逻辑学。
值得注意的是许多现代归纳逻辑的大家,如卡尔纳普等根本不认为培根、穆勒的“归纳法”是什么“逻辑”而只认为它是一种“方法”,也不认为现代归纳逻辑起源于他们两个,而是起源于概率论;而最先研究的概率的目的,根本不是为了反对什么“唯理主义”,而是为了解决赌博的问题。概率论创始人帕斯卡本人就是唯理主义者。
但是,现代归纳逻辑之所以叫逻辑,也不是因为它已经变成了一门关于“必然性规则”的科学,而是因为它本身已经“演绎化”。但是,这并不能改变归纳逻辑是关于“概然性”的学科。它和“逻辑”学要研究的领域根本不同。一个“演绎化”的体系能否就是“逻辑学”?现代的一些科学,如博弈论内部也是演绎化的,能够因此就叫做“逻辑学”吗?
楼主一方面指责“辩证逻辑”把本来不是“逻辑”的问题“泛逻辑化”了,一方面自己又说要用“归纳法”而不用“归纳逻辑”,这难道不是“泛逻辑化”吗?因此,所谓“归纳...演绎...”之类的东西,并不必“实践...理论...”具有更多“逻辑学”的东西。
(3)什么是辩证逻辑?
我们说,现代逻辑一般是把“归纳法”和“归纳逻辑”严格区分。同样,辩证法和辩证逻辑也不一样。在黑格尔之前的应该叫辩证方法(而不是姚大志说的是什么逻辑),而在黑格尔这里的确是要用“辩证法这种思维方式”,来建立“新的逻辑学”。因此,他所谓的辩证法就是指辩证逻辑。他的思路主要有两个:一、解决逻辑学的基础问题,即是用逻辑学来自己证明自己的前提为真(注意,绝不是从外面引一个什么“归纳法”来证明自己的前提为真),这就是一个圆圈式思维方式,而以前的逻辑则是直线性思维方式,所以无法具有反身性。二、使得逻辑学不是建立在同一律,而是建立在对立统一律上。我们知道,在黑格尔时代,所谓“形式逻辑”的同一律这个根本前提本身是没有经过证明的规律,所以形式逻辑作为关于“必然性规则”的科学本身就是不必然的。如果把逻辑学建立在对立统一律上,就可以说明同一律的根据,从而使逻辑学的各规则之间的相互推演真正具有“完全性”和“必然性”。就黑格尔说的这点而言,他试图创立的辩证逻辑的确可以说是比传统形式逻辑更高级。
至于黑格尔这种思路是否就真能建立起了他的辩证逻辑,这个可以怀疑、探讨和研究。但是可以肯定,这里的逻辑含义也是从必然性来说的。黑格尔说:“辩证法...是在科学内容里由以达到内在联系和必然性的唯一原则。”他就是要阐述这一“达到内在联系和必然性的唯一原则”。
因此,这里提醒一下其他参与讨论的朋友,就是“辩证逻辑”和“形式逻辑”的区别不是在所谓“内容”和“形式”的区别。而是我们上面说的内容。所谓“形式逻辑”指的指逻辑学只研究逻辑常项,这点辩证逻辑也一样。作为一门科学不可能去研究那些变动无常、不可把握的东西。黑格尔说:“内容不如说是在自身那里就有着形式,甚至可以说惟有通过形式,它才有生气和实质;而且,那仅仅转化为一个内容显现的,就是形式本身。”因此,辩证逻辑也只研究“辩证逻辑常项”,即逻辑的形式。
说黑格尔的辩证逻辑是要研究具体内容的,那是从罗素开始的无稽之谈。
(4)辩证逻辑和归纳的关系
辩证逻辑也是关于必然性规则的科学,因而和培根、穆勒的所谓归纳法没有什么关系。归纳和演绎(逻辑)各有相互不可替代的作用。归纳主要用于搜索发现,逻辑用于证成;归纳研究在不充分条件下的可能过程,逻辑研究充分条件下的必然过程。因此,辩证逻辑恐怕很难建立在“归纳1...演绎1...归纳2...演绎2...”的基础上。硬要找一个公式,不如说是:分析...综合....。这里的分析和综合都是逻辑学意义上(如亚里士多德把他的三段论就叫作分析),而不是方法意义上的。方法意义上的这个公式其实在柏拉图的辩证法里面就已经有了。
(5)关于所谓哲学史把握
哲学史首先是历史中一个个哲学家的思想所构成的,不研究历史上的每一个哲学家著作的内容,却可以把握什么是哲学史,实在看不出这样的“哲学史”和主观独断有什么区别。每一个哲学史家对哲学史的阐述不尽相同,这很正常。但是,如果不是独断主义而是想要使哲学史的各观点之间成为可以研究、比较的科学,它总要有某个参照的标准,这个标准除了是历史中各个哲学家的原文本,我实在想不出别的。只有通过对哲学家的原文本研究,我们才能说:为什么我阐述的哲学史是这样而不是那样。否则哲学史就变成了谁都可以任意在历史中划一条线,指给我们说:哲学史是这样的。
毛泽东说:“没有研究,就没有发言权。”这是真理。如果批判一个人可以脱离被批判者的原文本,而被任意批判,那么,持有这种观点的人就不是学术水平的问题,而是个人品质的问题了。这里没有什么好辩解的。
(6)关于创新
楼主想要创新,这的确值得赞赏。创新的途径当然有很多种,比如直接从问题本身出发进行研究等,这种横空出世的创新恐怕难度实在不小;培根所以有所成就,实在是有他的历史环境在那里。再如就是从历史出发,看看对于这个问题别人都干了些什么,用了哪些解决方法,有过一些什么思路,哪些比较有效哪些比较失败,然后找出自己的方向。后一种就是亚里士多德的方法,也就是所谓归纳的方法。当然,条条大路通罗马,谁能说你不是一个新培根呢?
创新的确根本不必阅读完所有其他的原著,只需要具备必要的知识储备就可以。必要的知识很重要,相对论的思想恐怕康德的时候就有了,但是只有爱因斯坦才能用数学将他系统地表述出来。如果爱因斯坦在数学上没有这种储备,那么,他能不能创新恐怕也是问题。即便有,充其量就是比康德讲得更详细些,而不会达到革命物理学的程度。
(结构和秩序是由不均匀造成的)
(或者说有机空间)
(现代科学认为,宇宙也可能会收缩)
由于实证主义在现代西方哲学中的盛行,使得现今的西方哲学已经不关心诸如“宇宙的本原是什么?”、“我们现今的宇宙万物是怎样演化而来的?”,这样的形而上学的问题了。
实证主义要求,任何可研究的问题都必须是能通过知识或经验加以实证的问题。对于那些不能通过知识或经验加以实证的问题,他们主张不予理睬或否认这些问题的真实性。
然而由于有些问题是可以通过有限步骤或在有限时间内得以实证的,而有些问题则必须通过无限步骤或无限时间才能得以实证。因此宇宙中的任何问题从本质上讲都是可以加以实证的,宇宙不存在非实证的问题(诸如鬼神之类的问题,虽然不能证明为是正确的,但是却可以证明为是错误的)。从这个角度讲,实证主义是没有意义的。
当然,实证主义所说的能够通过知识或经验加以实证的问题,不是指那些必须通过无限步骤或无限时间才能得以实证的问题,而只是指能通过有限步骤或有限时间加以实证的问题。这是现今的西方哲学不关心诸如“宇宙的本原是什么?”、“我们现今的宇宙万物是怎样演化而来的?”这样的形而上学的问题的根本原因。因为这些问题都是不能通过有限步骤或有限时间实证的。
但是实证主义本质上是一种不完备的学说,因为它是建立在纯归纳法的基础上的,或在归纳法的基础上构建演绎法的。而单纯的归纳法是不可能使人类获取任何新知识的——这一点在近代西方哲学中已经阐述的很清楚。逻辑经验主义虽然在归纳法的基础上构建了演绎法,但是这是倒本为末的。因为它并未解决归纳法是怎样使人类获取新知识的这一根本问题。
我在《演绎、归纳与宇宙的统一性》和《ZY》中阐述了这样一种观点,归纳法之所以能使人类获取新知识是因为宇宙的统一性,而宇宙的统一性本身又是对宇宙的演绎性的一种反映。也就是说,归纳法从本质上讲必须建立在宇宙的统一性或宇宙的演绎性的基础上。因此要想用好归纳法,必须有一个正确的、合理的世界观或形而上学作指导。而本篇《宇宙的本原及演化》就是我提出的这样的世界观或形而上学。本篇所阐述的核心思想就是就是宇宙是一个严密的统一体系。
?(世界观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关于宇宙的本原的世界观;另一种是关于宇宙的结构组成模式的世界观。系统论就属于后者。人们认识事物是需要一定的、正确的世界观作指导的。)
(或宇观上的结构)、
,!?, ,(按:整个宇宙就是一个大系统,万物则是它的小系统,如果我们可以设想一个“小而无内”的宇宙本原,那么这个本原就是宇宙的最小单位或个体。)
(只是相对意义上的)(当然这种一致性决不是完全一样,而只是基本相同或只具有准全息性)
(包含这两个系统的大系统)(或者说具有主次关系)(或者说具有上下关系)(此话也不能理解的过于绝对,只是说等级要比层次更体现了有序。因此有机系统也只是有序度比有序系统低的系统。)
(我们将这样的系统称之为最优系统)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哲学矛盾辩证法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