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周平北京自己的家王真的是因为避难而迁都吗

帖子主题:[原创]如果周平王不迁都,会出现春秋、战国的局面吗?
共&7921&个阅读者&
军号:5799091 工分:437962
/ 排名:1149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原创]如果周平王不迁都,会出现春秋、战国的局面吗?
文章提交者:王匪
加贴在&&铁血论坛
http://bbs.tiexue.net/bbs73-0-1.html
周平王,真名姬宜臼,西周周幽王的儿子。周幽王昏庸无能,一日在街上看到一位美丽的女子时,就把她带回了皇宫封成妃子。其真名叫褒姒,后来生了一个儿子,取名伯服。周幽王宠爱伯服,就把亲生儿子宜臼赶跑了,立伯服为太子。但此时的周朝的江山腐朽得已经到了不可挽回的地步,尤其又处在周幽王的暴政之下,变得更加衰落。褒姒很不爱笑,周幽王就经常命令在烽火台上点火。其他诸侯国以为有人攻击周朝,慌忙赶来,多国混在一起,变得非常混乱。这时褒姒腼腆地笑了一下,周幽王立刻举行晚宴,招待大臣们,庆祝“开笑日”。这样反复做了好几次,各个诸侯国也不再能容忍了。公元前771年,犬戎部落率军进攻周朝。周幽王急忙下令点火求救,但那些诸侯国以为又是在耍他们,就全没有出兵。周朝兵力空虚,很快就被犬戎部落攻下,褒姒被拐走,周幽王以及太子伯服全被杀害。之后,犬戎部落和其他诸侯国共同推选宜臼为太子,迁都洛阳,是为周平王。至此,西周灭亡,东周建立。此时的周朝,实际上已经没有了实权。迁都之后,由于周幽王等留下的败绩等原因,东周已不再是西周开国时的那番景象了。各个诸侯国纷起,之间不断,周朝则被挤进了战争中。出于对它的尊敬,当时一些诸侯国并没有对它发动战争。但当秦国崛起的时候,秦王觉得东周很碍事,如果留着没准儿会惹出更大的麻烦来。秦王这时也不管什么道德不道德的问题了,大军直攻洛阳,东周灭亡。不过周朝的历史也有800年左右了,时间也挺长的!这么看来,东周的灭亡是因为诸侯国的发展等原因造成的,跟迁都肯定也有一定的关系。那么,如果当年周平王不迁都,会出现春秋、战国的局面吗?如果周平王不迁都,那东周肯定灭亡得更早。当时西周的首都,已经被周幽王和战乱整的破败不堪,经济水平落后。周平王想:如果在这里建都,即使治理得再好,也不会对东周本身有什么太大的影响。我们需要一个经济实力较好的城市来当首都,至少东周可以有点经济实力了。发展兵力对付那些讨厌的诸侯国。同时,迁都也可以防范犬戎部落。犬戎部落?这个部落我们之前说过,就是进攻西周的那个部落。犬戎在当时也算是比较强的一支部落,经常与其他部落发生战斗。(当然,每次都是他们赢)在西周腐朽之际,犬戎部落已经看出来西周在不久之后就会灭亡,于是就联系宜臼,答应帮他攻下西周,日后捞点钱财。宜臼也不好说什么,就答应了他们。在攻打西周时,犬戎部落果然出战了。但此时的西周的钱财已经被挥霍光了,犬戎进城一看,除了穿着披甲的许多俘虏之外,就没什么穿着像样的人了。不论是百姓还是官员,都穿得破破烂烂的。(可见西周的腐朽程度)你周朝没什么东西可送给我,就别怪我不客气。犬戎首领进去就把周幽王和伯服杀了,看褒姒还是个货色,就把她拐走了。事实上,这三个人对宜臼都没什么用:两个不是亲人,一个也快断绝关系了。但这也让周平王看出了犬戎部落的潜在实力,为了防范他们,就迁都了。而周平王如果不迁都,来自诸侯国的威胁也是很大的。此时的东周就像一枚棋子,都城在哪里都会与一些强大的诸侯国挨着,随时都有可能被攻击。只能移到洛阳,那里的经济实力至少还好一点。其他的预选地不是常年战乱就是寸草不生,环境不好,最为一个国家的都城是绝对不行的。而像齐国、晋国、楚国等诸侯国,在当时已经很强大了,早晚它们都会对东周产生威胁。这跟迁不迁都没有太大的关系。迁都只是为了让东周人民过得更好,让东周更富饶一些,仅此而已。东周怎么说都不会在这场诸侯国之间的战争中幸存下来的,它将与这之间最强的国家展开战争。这是最幸运的猜想,同时又是最不幸的。这样能使东周历时长一点,但无论如何东周也会成为一个“战败国”!本文内容为我个人原创作品,申请原创加分转载请注明出自铁血tiexue.net, 本贴地址: http://bbs.tiexue.net/post_.html
延伸阅读:
参与活动集卡牌:99式 + 歼11BS + 052C = 铁血定制马克杯;辽宁号 + 59式 + 歼20 = 铁血定制鼠标垫
本帖已经被管理员锁定,不能回复
[原创]如果周平王不迁都,会出现春秋、战国的局面吗?相关文章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3523514 工分:49722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热回复背景
这和迁都没啥关系吧,迁都也是周王朝衰落后的无奈之举,不迁都照样扶不起来,完蛋的更快,而春秋战国是必然出现的,但是进程和结局是存在变数的。1、犬戎和申侯联合作乱只是周朝衰败的外因之一,关键是内因,就是当时的生产力和人口数量比周初时候有较大提高,而周初制定的天子名义统辖天下和诸侯分封制已经不适应时代的发展,天子和诸侯之间、诸侯和诸侯之间已经有了严重的矛盾,同时周王朝本身的腐朽更激化了这种矛盾,加速了衰败。2、周初时候地广人稀,诸侯国之间很多互不接壤,各自发展,矛盾不明显,且按天子规章办事。后来土地扩张了人口增加了,诸侯之间就会发生碰撞和矛盾,而周天子这个仅仅名义上的最高君主又无力协调和化解这些矛盾,自然会产生新的无法调和的矛盾,周朝就面临崩溃和灭亡了。3、迁都洛阳实为无奈之举,延缓了周朝灭亡,周朝之所以能再存活延续几百年,主要是因为当时的社会还没有一种更先进的管理体制或政治体制,同时各种势力之间无序的、本能的博弈和征伐,都不知道未来是啥样,那时候还有完全的礼崩乐坏,诸侯之间闭着眼睛还羞羞答答的不好意思的乱打一气,春秋时期必然到来,先有什么春秋五霸,但五霸又很茫然不知道怎么发展和管理自己国家和其他诸侯,这样的场面下周天子还有存在的价值。4、春秋末期和战国初期其实是华夏民族发展的十字路口,有2中可能:一种是成为了现实的秦国一统,从而创立了华夏大一统的格局,千古一帝造就的影响震铄古今,至今共和国本质上还是延续这个大一统,我们的国体和欧洲、美国本质的区别是在这里,而不是什么民主选举这类东西。另外一种可能,仅仅是可能了,历史是不能改变的,而这种可能就是没有实现统一,类似古代欧洲的格局,很多大大小小的诸侯国几百年上千年的打来打去又分又合,有的灭亡有的融合发展,死对头之间还生意往来不断,贸易很发达,没有正义和道义,只有利益的转换,今日为敌,明日就就可能为友,罗马帝国灭亡后的欧洲就是这样。5、春秋末年的这个十字路口也是华夏文明的十字路口。新的未知的大时代变革的来临不可逆转,百家争鸣的奔放和豪迈,促成了华夏历史上最自由最灿烂的文化和文明的发展,而中华文明的一些基本元素也在这个时代逐渐成形,从此在这个星球上第一次出现一个明显区别于其他民族的、非自然非本能的、经过严谨理论和实践形成的、有系统的又独特的文明形式。6、铁器的出现和应用 + 春期的各种理论思想,也就是硬件和软件基本有了,波澜壮阔的战国时代就拉开了序幕。战国时代为什么只有秦国胜利?原因很简单,因为统一天下是个严谨又艰苦的系统工程,而只有秦国奋六世之余烈,一代代君主和臣子按照既定的目标和程序一步步艰难的推进,最终在嬴政时代完成。其他诸侯国有的条件远远超过秦国,但最终被灭,原因是根本就没有目标和思想,都是混日子,愿景最多还停留在春秋五霸那个程度,也没有相应的制度保障,所以一代不如一代。综上所述,生产力发展(某种程度上表现为经济的发展)和思想发展及解放构成了历史前进的根本动力,周平王迁都这个是事件仅仅历史必然前进轨迹上的一个小小偶然。另外多说一句,有句话:“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这是西方人的卑鄙世界观和价值观,根本不是我中华的。中华民族的大一统有其深刻的内涵,不是西方小儿能理解和应用的,而时代已经变化,中国如想在西方强权主导的这个世界上冲出一条路来,除了努力发展经济外,必须来一次类似春秋末期那样的思想大解放和大融合,为中华文明注入新的有活力的内容来引领这个世界,否则无论经济多么发达都会沦为西方的附庸。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6751454
左箭头-小图标
15楼&不迁都可能死得更快,宗周的故地离咸阳真的不远。你可以想象一下一个西面直接面对戎狄部落,封臣诸侯都在函谷关以东且并没有像秦国那样霸西戎的能力再考虑到秦国穷了多少年……且不说已经自己犯浑烽火戏诸侯,幽王时代西周王室的威望都已经下降到控制不住诸侯了。——别小看烽火戏诸侯然后诸侯都不来这个细节,西周那种封建秩序中就是戏为臣也没理由抗命,抗命的下场是六师移之(天子有六个师,三个在宗周,三个在成周洛阳监视殷商遗民——宋国人,一般大诸侯只能有三个师,中等的两个,小国就一个师的常备军)!!而周幽王时代诸侯敢抗命,实际恰恰说明天子的六师的战斗力已经下降到无法征讨抗命的诸侯了甚至连震慑力都没有了,而戎狄得靠先秦的祖先赢氏部族的帮助才击退的~~而且平王迁都还得有赢氏部族护送(秦国因此得封)——这样的后果直接是周天子的威信彻底扫地紧接着才能在春秋时代doshi1五霸称雄……孔子称之为‘礼崩乐坏’说明的就是西周时代的秩序彻底不服存在。。最后我得提醒楼主不可滥用皇帝二字,要知道在秦始皇称帝之前这个称号是不存在的,周天子是君主但也就称王而已!本文内容于
15:05:45 被neshershahor编辑17楼&宗周镐京是六个师,成周洛邑是八个师,周天子直属军队是十四个师!就是所谓“宗周六师、成周八师”。可是周天子的王师还有战斗力,其实周天子本身就兵力有限,每次周朝用兵都要征调诸侯部队作为左军右军护卫天子王师中军的两翼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720710 头衔:黑十字大军团长 工分:21070
左箭头-小图标
15楼&不迁都可能死得更快,宗周的故地离咸阳真的不远。你可以想象一下一个西面直接面对戎狄部落,封臣诸侯都在函谷关以东且并没有像秦国那样霸西戎的能力再考虑到秦国穷了多少年……且不说已经自己犯浑烽火戏诸侯,幽王时代西周王室的威望都已经下降到控制不住诸侯了。——别小看烽火戏诸侯然后诸侯都不来这个细节,西周那种封建秩序中就是戏为臣也没理由抗命,抗命的下场是六师移之(天子有六个师,三个在宗周,三个在成周洛阳监视殷商遗民——宋国人,一般大诸侯只能有三个师,中等的两个,小国就一个师的常备军)!!而周幽王时代诸侯敢抗命,实际恰恰说明天子的六师的战斗力已经下降到无法征讨抗命的诸侯了甚至连震慑力都没有了,而戎狄得靠先秦的祖先赢氏部族的帮助才击退的~~而且平王迁都还得有赢氏部族护送(秦国因此得封)——这样的后果直接是周天子的威信彻底扫地紧接着才能在春秋时代doshi1五霸称雄……孔子称之为‘礼崩乐坏’说明的就是西周时代的秩序彻底不服存在。。最后我得提醒楼主不可滥用皇帝二字,要知道在秦始皇称帝之前这个称号是不存在的,周天子是君主但也就称王而已!本文内容于
15:05:45 被neshershahor编辑17楼&宗周镐京是六个师,成周洛邑是八个师,周天子直属军队是十四个师!就是所谓“宗周六师、成周八师”。记错了,谢谢提醒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549944 工分:69602
左箭头-小图标
15楼&不迁都可能死得更快,宗周的故地离咸阳真的不远。你可以想象一下一个西面直接面对戎狄部落,封臣诸侯都在函谷关以东且并没有像秦国那样霸西戎的能力再考虑到秦国穷了多少年……且不说已经自己犯浑烽火戏诸侯,幽王时代西周王室的威望都已经下降到控制不住诸侯了。——别小看烽火戏诸侯然后诸侯都不来这个细节,西周那种封建秩序中就是戏为臣也没理由抗命,抗命的下场是六师移之(天子有六个师,三个在宗周,三个在成周洛阳监视殷商遗民——宋国人,一般大诸侯只能有三个师,中等的两个,小国就一个师的常备军)!!而周幽王时代诸侯敢抗命,实际恰恰说明天子的六师的战斗力已经下降到无法征讨抗命的诸侯了甚至连震慑力都没有了,而戎狄得靠先秦的祖先赢氏部族的帮助才击退的~~而且平王迁都还得有赢氏部族护送(秦国因此得封)——这样的后果直接是周天子的威信彻底扫地紧接着才能在春秋时代doshi1五霸称雄……孔子称之为‘礼崩乐坏’说明的就是西周时代的秩序彻底不服存在。。最后我得提醒楼主不可滥用皇帝二字,要知道在秦始皇称帝之前这个称号是不存在的,周天子是君主但也就称王而已!本文内容于
15:05:45 被neshershahor编辑宗周镐京是六个师,成周洛邑是八个师,周天子直属军队是十四个师!就是所谓“宗周六师、成周八师”。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720710 头衔:黑十字大军团长 工分:21070
左箭头-小图标
10楼&唉!孩子啊,你要是吃撑了可以去活动一下,M*L也行啊,纠结到这事上……怎么说呢,就一字吧:贱!对历史了解和追溯是为了辩今审思,不是去做这些无谓的假设。探究古代历史的变迁,都是诸多原因造就的。可以建议你吃撑了的话呢,写点读后感都行,别做这假设了,知晓点皮毛就白活,说你丢人都是轻的!11楼&上等兵,少校有权命令你,你无权命令少校。以下犯上,拉出去廷杖!14楼&嘿嘿,还不笨,知道“廷杖”一词。知道廷杖是肿么回事不?当你职务是真的好啦,当你是监察者好啦,来,施法廷杖!嗯,不施你没小JJ滴!施了你更没小JJ滴!那你倒是有还是没有尼?!哈哈哈你没必要跟一个自己发一个贴开头就是“东周初年周文王”开头的人较劲本文内容于
15:13:22 被neshershahor编辑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720710 头衔:黑十字大军团长 工分:21070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不迁都可能死得更快,宗周的故地离咸阳真的不远。你可以想象一下一个西面直接面对戎狄部落,封臣诸侯都在函谷关以东且并没有像秦国那样霸西戎的能力再考虑到秦国穷了多少年……且不说已经自己犯浑烽火戏诸侯,幽王时代西周王室的威望都已经下降到控制不住诸侯了。——别小看烽火戏诸侯然后诸侯都不来这个细节,西周那种封建秩序中就是戏为臣也没理由抗命,抗命的下场是六师移之(天子有六个师,三个在宗周,三个在成周洛阳监视殷商遗民——宋国人,一般大诸侯只能有三个师,中等的两个,小国就一个师的常备军)!!而周幽王时代诸侯敢抗命,实际恰恰说明天子的六师的战斗力已经下降到无法征讨抗命的诸侯了甚至连震慑力都没有了,而戎狄得靠先秦的祖先赢氏部族的帮助才击退的~~而且平王迁都还得有赢氏部族护送(秦国因此得封)——这样的后果直接是周天子的威信彻底扫地紧接着才能在春秋时代doshi1五霸称雄……孔子称之为‘礼崩乐坏’说明的就是西周时代的秩序彻底不服存在。。最后我得提醒楼主不可滥用皇帝二字,要知道在秦始皇称帝之前这个称号是不存在的,周天子是君主但也就称王而已!本文内容于
15:05:45 被neshershahor编辑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4053279 工分:4392
左箭头-小图标
10楼&唉!孩子啊,你要是吃撑了可以去活动一下,M*L也行啊,纠结到这事上……怎么说呢,就一字吧:贱!对历史了解和追溯是为了辩今审思,不是去做这些无谓的假设。探究古代历史的变迁,都是诸多原因造就的。可以建议你吃撑了的话呢,写点读后感都行,别做这假设了,知晓点皮毛就白活,说你丢人都是轻的!11楼&上等兵,少校有权命令你,你无权命令少校。以下犯上,拉出去廷杖!嘿嘿,还不笨,知道“廷杖”一词。知道廷杖是肿么回事不?当你职务是真的好啦,当你是监察者好啦,来,施法廷杖!嗯,不施你没小JJ滴!施了你更没小JJ滴!那你倒是有还是没有尼?!哈哈哈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110909 工分:10513
左箭头-小图标
周室的直辖部队都已经不是诸侯的对手了,天下是实力说话的!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258230 工分:7241
左箭头-小图标
必然的,当时的政策体制导致的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5799091 工分:437962
/ 排名:1149
左箭头-小图标
10楼&唉!孩子啊,你要是吃撑了可以去活动一下,M*L也行啊,纠结到这事上……怎么说呢,就一字吧:贱!对历史了解和追溯是为了辩今审思,不是去做这些无谓的假设。探究古代历史的变迁,都是诸多原因造就的。可以建议你吃撑了的话呢,写点读后感都行,别做这假设了,知晓点皮毛就白活,说你丢人都是轻的!上等兵,少校有权命令你,你无权命令少校。以下犯上,拉出去廷杖!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4053279 工分:4392
左箭头-小图标
唉!孩子啊,你要是吃撑了可以去活动一下,M*L也行啊,纠结到这事上……怎么说呢,就一字吧:贱!对历史了解和追溯是为了辩今审思,不是去做这些无谓的假设。探究古代历史的变迁,都是诸多原因造就的。可以建议你吃撑了的话呢,写点读后感都行,别做这假设了,知晓点皮毛就白活,说你丢人都是轻的!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3523514 工分:49722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这和迁都没啥关系吧,迁都也是周王朝衰落后的无奈之举,不迁都照样扶不起来,完蛋的更快,而春秋战国是必然出现的,但是进程和结局是存在变数的。1、犬戎和申侯联合作乱只是周朝衰败的外因之一,关键是内因,就是当时的生产力和人口数量比周初时候有较大提高,而周初制定的天子名义统辖天下和诸侯分封制已经不适应时代的发展,天子和诸侯之间、诸侯和诸侯之间已经有了严重的矛盾,同时周王朝本身的腐朽更激化了这种矛盾,加速了衰败。2、周初时候地广人稀,诸侯国之间很多互不接壤,各自发展,矛盾不明显,且按天子规章办事。后来土地扩张了人口增加了,诸侯之间就会发生碰撞和矛盾,而周天子这个仅仅名义上的最高君主又无力协调和化解这些矛盾,自然会产生新的无法调和的矛盾,周朝就面临崩溃和灭亡了。3、迁都洛阳实为无奈之举,延缓了周朝灭亡,周朝之所以能再存活延续几百年,主要是因为当时的社会还没有一种更先进的管理体制或政治体制,同时各种势力之间无序的、本能的博弈和征伐,都不知道未来是啥样,那时候还有完全的礼崩乐坏,诸侯之间闭着眼睛还羞羞答答的不好意思的乱打一气,春秋时期必然到来,先有什么春秋五霸,但五霸又很茫然不知道怎么发展和管理自己国家和其他诸侯,这样的场面下周天子还有存在的价值。4、春秋末期和战国初期其实是华夏民族发展的十字路口,有2中可能:一种是成为了现实的秦国一统,从而创立了华夏大一统的格局,千古一帝造就的影响震铄古今,至今共和国本质上还是延续这个大一统,我们的国体和欧洲、美国本质的区别是在这里,而不是什么民主选举这类东西。另外一种可能,仅仅是可能了,历史是不能改变的,而这种可能就是没有实现统一,类似古代欧洲的格局,很多大大小小的诸侯国几百年上千年的打来打去又分又合,有的灭亡有的融合发展,死对头之间还生意往来不断,贸易很发达,没有正义和道义,只有利益的转换,今日为敌,明日就就可能为友,罗马帝国灭亡后的欧洲就是这样。5、春秋末年的这个十字路口也是华夏文明的十字路口。新的未知的大时代变革的来临不可逆转,百家争鸣的奔放和豪迈,促成了华夏历史上最自由最灿烂的文化和文明的发展,而中华文明的一些基本元素也在这个时代逐渐成形,从此在这个星球上第一次出现一个明显区别于其他民族的、非自然非本能的、经过严谨理论和实践形成的、有系统的又独特的文明形式。6、铁器的出现和应用 + 春期的各种理论思想,也就是硬件和软件基本有了,波澜壮阔的战国时代就拉开了序幕。战国时代为什么只有秦国胜利?原因很简单,因为统一天下是个严谨又艰苦的系统工程,而只有秦国奋六世之余烈,一代代君主和臣子按照既定的目标和程序一步步艰难的推进,最终在嬴政时代完成。其他诸侯国有的条件远远超过秦国,但最终被灭,原因是根本就没有目标和思想,都是混日子,愿景最多还停留在春秋五霸那个程度,也没有相应的制度保障,所以一代不如一代。综上所述,生产力发展(某种程度上表现为经济的发展)和思想发展及解放构成了历史前进的根本动力,周平王迁都这个是事件仅仅历史必然前进轨迹上的一个小小偶然。另外多说一句,有句话:“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这是西方人的卑鄙世界观和价值观,根本不是我中华的。中华民族的大一统有其深刻的内涵,不是西方小儿能理解和应用的,而时代已经变化,中国如想在西方强权主导的这个世界上冲出一条路来,除了努力发展经济外,必须来一次类似春秋末期那样的思想大解放和大融合,为中华文明注入新的有活力的内容来引领这个世界,否则无论经济多么发达都会沦为西方的附庸。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549944 工分:69602
左箭头-小图标
中华民族的汉奸卖国贼的鼻祖,其实就是这个周平王姬宜臼!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549944 工分:69602
左箭头-小图标
烽火戏诸侯的事件,其实并不可靠。因此首先进攻镐京的是西周内部的申国联军,申国联军是从东方一路向西进攻的,当时天下诸侯是知道他们的君王天子正遭受申国叛军的进攻。即便周幽王点起烽火不来,也是因为之前诸侯就对申国联军进攻镐京是漠视或者坐山观虎斗!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549944 工分:69602
左箭头-小图标
西周的灭亡,好像是单单犬戎攻破镐京似的。事实是申侯为了自己外孙姬宜臼的王位,与流亡申国的姬宜臼一起悍然出兵镐京,考虑到势力不足,居然勾结西周王朝一直征战不休的犬戎一起攻打镐京。事实上是申国联军与犬戎一起攻破镐京,在镐京大肆劫掠,杀害周幽王和王太子(褒姒的儿子)。让后犬戎军队与申国联军又不和,申国联军才与犬戎翻脸。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549944 工分:69602
左箭头-小图标
西周和东周其实完全是两个不同性质的政权。虽然周平王是周幽王的儿子,但是这个周平王为了自己的私欲,勾结外藩和外族野蛮人,居然灭了自己祖国、社稷、宗庙,杀害了自己的亲生父亲。为了这个王位,周平王可是作出了超出底限、背呼基本人伦道德的可耻行为,甚至连大半的国土也卖给了他人!诸侯们也为了自己的利益,支持这个恬不知耻的周平王,彻底剿灭了西周政权的残余势力,扶持一个衰落的中央王朝。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549944 工分:69602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关键字:携王!周平王和其外祖父申侯,可是勾结犬戎共同攻打自己的祖国,对镐京进行大屠杀,并且杀害周幽王。说白了,周平王是弑父夺位,灭了自己祖国、社稷、宗庙。因此王畿内的周室宗亲和王室卿士都是恨透了整个背弃人伦、大逆不道的周平王,他们在周幽王死后,拥立了周幽王的弟弟、周平王的叔叔在“携”即位为周王,史称“携王”,积蓄力量反抗犬戎、申国军队和弑父篡位的周平王。于是周平王实在在关中待不下去,一方面居然将最富饶的关中、镐京一带“赏赐”给秦人,另一方面纠集支持自己的一些诸侯国对抗西周正统政权,秦人贪图土地,一些诸侯也不希望中央王朝继续做大,于是共同剿灭了“携王”政权,反而在史书中污蔑是叛逆!无耻至极、弑父篡位、卖掉镐京关中的周平王自己也只好迁徙到洛阳。但是洛阳一带的战略要地已经割让给“新郑”,郑国国君遏制了东周政权的发展,这也正是郑国当初要灭掉“携王”、支持“叛逆者”周平王的原因。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5980842 工分:512646
/ 排名:836
左箭头-小图标
顶贴支持,对这段历史又有了更深的认识。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5109336 工分:4856
左箭头-小图标
周王暗弱,已经无力恢复故土,所以要迁都。后来,秦被封在关中,扫荡西戎,终于一统华夏,也说明了周所放弃的是一块什么样的土地。洛阳,固然好,但是有一点不好,就是缺乏发展,周边都被各诸侯占了,你要向外扩张,必然要触动诸侯利益。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总页数1第1页&[共有19条记录]&分页:
&对[原创]如果周平王不迁都,会出现春秋、战国的局面吗?回复
本帖已经被管理员锁定,不能回复海南发展新机遇:中国迁都(陪都)迫切性    注:本文所引用的资料全是公开发布的合法资料,在网页上百度搜索可得。所引用的参考资料出处见于文后。  ---------------------------------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海南发展思路综述  第三章 海南发展滞缓的原因    第四章 海南发展新机遇:中国迁都迫切性  4.1 国内外迁都(陪都)案例  4.1.1 中国古代迁都案例  4.1.2 国外迁都案例  4.1.3 陪都案例  4.2 北京作为唯一首都的弊端日益凸显  4.2.1 生态脆弱  4.2.2 人口爆炸加剧城市畸形发展  4.2.3 超大城市的规模不经济  4.2.4 历史文化资源遭到破坏  4.2.5 资源高度集中,加大国家安全风险  4.3 迁都(陪都)的意义和作用  4.3.1 是缓解唯一首都弊端的需要  4.3.2 是促进国家均衡发展的需要  4.3.3 是推进国家体制改革的需要  4.4 迁都(陪都)讨论的过程  4.4.1 学者的讨论  4.4.2 人大代表和行政官员的讨论  4.4.3 民众的讨论  4.5 迁都(陪都)形式的讨论  4.5.1 “不变论”  4.5.2 “副都论”  4.5.3 “陪都论”  4.5.4 “迁都论”  4.6 迁都(陪都)地点的讨论  4.7 迁都(陪都)时间的讨论  4.8 迁都(陪都)费用的讨论    第五章 海南是“中国冬都”首选地  第六章 “中国冬都”的建设步骤  第七章 “中国冬都”建设总体规划  第八章 海南发展的终极目标:建设海南桃花源  参考资料  后记  -----------------------------------    我提出在海南建设“中国冬都”的思路,眼下是应者寥寥,有归于沉寂的趋势。许多人根本就以为我是无的放失、异想天开。我相信,这并非我的过错,而主要是因为这部分人根本就没有这个意识,他们认为国家眼下是不可能迁都或建设陪都的;就算是有迁都或建设陪都的可能性,也根本与海南无关。这其实是不了解中国建都制度史,不了解世界各国正在进行的迁都大浪潮,不了解北京作为唯一首都目前面临的压力和困境,不了解新世纪里的国家关于通过迁都(陪都)进行新战略重组的考虑和最新学术界关于此话题的讨论进展,也不了解新的机遇正出现在海南的面前和海南作为可能的陪都的优势所在。这五个“不了解”,凸显了海南一部分人坐井观天、视野狭碍、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任由这种思想和观念的发展将浪费海南的机会葬送海南的前程。我由此希望把我掌握的资料和讯息介绍给大家,希望有助于大家“了解”原来“不了解”的知识,以形成“共识”,帮助海南抓住新机遇。这次机遇,海南不容错过。本章有两个重点,一个重点是通过案例介绍中国建都制度史和国外的迁都浪潮;另一个重点是介绍北京作为首都的弊端、迁都(陪都)的迫切性和作用、以及学术界关于迁都(陪都)的讨论。关于海南具有什么优势可以建设“中国陪都”则在第五章予以介绍和论述。    4.1 国内外迁都(陪都)案例    4.1.1 中国古代迁都案例    中华民族有世界上最悠久的迁都史,早在四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开始频繁迁都。我国不仅是世界上古都最多的国家,而且迁都的次数在世界上名列前茅。仅学术界公认的著名的迁都就有八次。而历次迁都的原因也各不相同。    ①公元前14世纪,商王盘庚把都城从淹(山东曲东)迁到殷(河南安阳西北)。商王盘庚迁殷有四个考虑因素:殷地的土地比较肥沃,更适合建设都城和发展农业生产;便于镇压贵族异己势力和叛乱势力,巩固王位;利于抑制奢侈,倡导节俭,借以缓和阶级矛盾。    ②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把都城从镐京(今陕西西安)迁到洛邑(今河南洛阳)。周平王迁都的主要原因是,公元前770年,少数民族犬戎攻破镐京,大肆掠夺后,一片狼藉,无以成都;同时,周朝兵力不强,不得已也需避开犬戎威胁,摆脱困境。    ③公元494年,北魏孝文帝拓拔宏把都城从平城(今山西大同)迁到洛阳。北魏孝文帝迁都的原因是:都城平城地理位置偏北,既易受到北方少数民族的威胁,又不利于对整个北方的军事控制,同时不利于加强北魏对中原地区的管辖和治理;平城地方寒瘠,粮食产量远不能满足军需和都城人口的需要,再加上无水路漕运之便,从外面运入粮食也困难,要解决粮食问题,必须迁都;为了镇压中原地区日益频繁的武装暴动实现统一以及摆脱平城地区鲜卑贵族盘根错节的势力网的需要;是接受汉族先进文化,改变鲜卑族旧俗,使北魏王朝能以华夏正统的姿态雄踞中原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的需要;洛阳是著名古都,汉文化积淀深厚,经济繁荣,迁都洛阳有利于巩固改革成果,还有利于进一步推行深层次的改革。孝文帝要通过迁都洛阳取得汉族地主认可的正统地位。    ④1141年宋金议和以后,1153年3月金海陵王完颜亮把都城从会宁(今黑龙江阿城县南)迁到燕京(今北京),改名中都。金迁都燕京的原因首先是巩固统治的需要。金灭北宋后占有广大的北部疆土,首都偏于东北一隅不便于物资运输与公文传递,致使政令无法及时畅达内外。其次是完颜亮确保皇位的需要。完颜亮,本名迪古乃,系金之孙,宗干的第二子。金熙宗末年,他秘密联络了驸马等人发动宫廷政变刺杀熙宗,登上皇帝宝座,史称海陵王。完颜亮虽然杀兄夺位,但上京会宁府的宫殿楼阁、佛寺道观、市井街巷无不留有金熙宗风行君主制的痕迹,上京皇族的怀旧和睹物思人,极容易形成一呼百应的政治气候,给海陵王带来灭顶之灾。因而海陵王想通过迁都,通过分化、分治、溶化的过程来达到完全解除女真皇族的组合力与反抗力,来确保皇位。    ⑤1272年,元世祖忽必烈把都城从上都开平府(在北京以北约300公里)迁到燕京,改名大都。忽必烈迁都的原因主要是,其一,忽必烈自1251年受命统治漠南汉地以来,重用汉人,实行汉制,触犯了蒙古贵族顽固派的利益,很多贵族反对他,甚至发动过武装叛乱。他决定以迁都来削弱反对派的势力,摆脱反对派的牵制。其二,迁都燕京有利于征服南宋统一全国。其三,燕京地理位置优越,地势水土,远胜于蒙古草原,有道是“幽燕之地,龙蟠虎踞,南控江淮,北连朔漠,欲经营天下,驻跸之所非燕不可。”    ⑥1421年,明成祖朱棣把都城从应天(今江苏南京)迁到北京。朱棣迁都北京考虑的因素主要有:北京“左环沧海,右拥太行,南襟河济,北枕居庸……关口上下百十,而居庸、紫荆、山海、喜峰、古北、黄花镇险厄龙著。会通漕运之利,天津又通海运,诚万古帝王之都。”,地理条件相当优越;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取代了侄子建文帝之前,北京是他的封地和根据地,亲信党羽也大多于此,迁都北京可以摆脱南京反对派旧臣的牵制;盘踞在漠北的蒙古各部,屡屡骚扰明朝边境,迁都北京实行“天子戍边”,有利于加强对蒙古的军事防御和抗击,避免南京鞭长莫及的窘境。    ⑦后金夺取了辽东大片土地后,1618年努尔哈赤把都城从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迁到沈阳。首先,“沈阳四通八达之处,西征大明从都儿鼻渡辽河,路直且近,北征蒙古三日可至,南征朝鲜自清河路可进”,战略地位非常重要。其次,“沈阳浑河通苏苏河,于苏苏河源头处伐木顺流而下,材木不可胜用,出游打猎山近兽多,且河中之利亦可兼收矣”,经济地理位置也很好。再次,努尔哈赤占据辽东之后,辽东汉民逃亡、抗争、暴动持续不断,明朝军队袁崇焕等将的率领下也“将兴师大举”,同时边外的蒙古各部也在伺机而动。辽东、辽西形势严峻,促使努尔哈赤为争取军事主动迁都沈阳。    ⑧1644年,清军入关进占北京,顺治帝把都城从沈阳迁到北京。顺治帝之所以迁都,主要是还是看重北京“万古帝王之都”的崇高地位,以及统一全国、巩固统治的需要。      总体而言,中国古代都城迁移的一般原因或是黄河流域生态平衡遭到破坏,或是经济中心南移,或是军事斗争、政治斗争和巩固皇权的需要。都城迁移总体呈现出由西向东发展的趋势,即西安——洛阳——开封——北京。其间,少数民族政权入主中原后汉族政权的都城又出现由北向南迁移的倾向。具体说来,从夏朝到北宋,都城一般都建立在中原地区,都城的迁移呈现出由西向东的趋势:西安——洛阳——开封。从南宋到清朝,都城完全离开中原迁移到临海地区,都城的迁移出现由北向南,而后又由南向北移动的趋势:杭州——南京——北京。从都城迁移的路线、趋势和案例可以看出,在古代生产力落后的情形下,政治、经济、军事(国防)是决定都城迁移的首要因素,一般以经济发达、交通方便的地区为迁移目的地,以便利的取得所需的粮食和物资。后来,随着运输系统的改善,经济因素退居次席。    4.1.2 国外迁都案例    近现代(18世纪末至今),全世界掀起一股迁都浪潮,发生过迁都的国家共有61个,将近现有国家总数(194个)的三分之一。这还仅仅就国家的“个数”而论,假若按这些国家的面积和人口——分别占五大洲面积总和的71%与人口总和的74%,比值就高得多了。可见迁都影响非常广阔,是牵动全世界政治和社会生活的大动作。例如,土耳其把首都从伊斯坦布尔迁往安卡拉;东西统一后德国将首都由波恩迁往柏林;哈萨克斯坦迁都中部小城阿斯纳尔;巴基斯坦将首都从卡拉奇迁往伊斯兰堡;尼日利亚将首都内迁阿布贾;坦桑尼亚将首都内迁多多马;缅甸将首都迁往国境中部的彬马那(现称“内比都”)等等。日,韩国国会表决通过《行政首都特别法》,该法日生效,韩国新首都将迁往位于韩国中部的忠清地区,2007年底开工,2012年起总统府和中央行政机关分批迁至新首都。韩国迁都也从纸上谈兵到迈出实际行动第一步。    其中,巴西迁都中部高原城市巴西利亚、日本准备将首都迁离东京所考虑的过程比较经典。巴西的旧都里约热内卢是南美洲最大都市之一,也是享誉全球的国际大都市,但其位置偏居东南一隅。1950年前后,巴西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都集中在里约热内卢周围不到全国11%的地域内,而广阔的中西部和北部亚马逊地区发展长期滞后,虽然物产丰富,但交通不便,人烟稀少。这样就有所谓“两个巴西”的存在:一个是先进的沿海巴西,集中在东南部的狭长地带,其现代化程度堪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一个是荒凉落后的内陆巴西,是全国的“低谷地带”。1956年上台的库比契克政府雄心勃勃,决心完成迁都的“百年大计”,以尽快克服容易引起国家分裂的严重失衡状态。在不到4年的时间内,巴西克服重重困难和多方压力,在人迹罕至的巴西高原中部建起一座颇具特色的新都,日举行了举世瞩目的迁都大典。随后几十年间,巨大的区域失衡也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减弱。仅巴西利亚至贝伦的公路开通以后,沿线即由10万人猛增至200万人,巴西政府从1940年就倡导的“西进”运动,直到实施迁都战略后才真正发生了效应。迁都后,原首都里约热内卢 “文化之都”的形象不但没有削弱,反而加强了。现在,巴西利亚、里约热内卢、圣保罗三地分别承担巴西政治、文化、经济方面的中心职能,各司其职,各具特色。    日本的情况对中国则更有借鉴意义。日本首都东京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大都市,并曾多次排在国际最佳都市排行榜之首。日,日本“国家议会转移委员会”向当时的日本首相村山富士提交了一份关于迁都问题的详细调查报告,认为日本的政治、经济职能过于集中在东京一个城市,已成为影响日本21世纪社会健康发展不容忽视的因素,必须对首都迁移出东京地区进行讨论,并成立一个由各方面专家组成的中立评选机构进行新址论证。连东京这座很多日本国民心目中国家的“窗口城市”都要考虑迁离,一时引起日本乃至全球的关注。著名未来学家约翰&#183;奈斯比特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日本衰退的一个原因是“人力、物力、信息资源过度集中于东京”。1996年,面积约占全国0.6%的东京居住了超过全国1/10的人口,超过全国20%的GDP,而全国人口的1/4以上集中在东京周围50公里以内。东京已患上空气污染、住房拥挤、物价昂贵、交通不畅等一系列“都市综合症”。报告提出了10个苛刻的选址标准,目前已有10多个新址供作新都选址。日本国会甚至提出,争取2010年国会会议在新都举行。    4.1.3 陪都案例    陪都制度很早以前就是我国古代重要的政治制度之一,也是中国历代建都史上的重要特点之一。所谓陪都(相同或相近的名称有“行都”、“留都”、“别都”或“辅京”等),维基百科认为“是指一个国家在首都之外另外设立的都城,一般不设中央政府机构,通常不是全国的政治中心。陪都至少都是区域性的中心城市,个别陪都实际就是全国性的政治中心或实际上的首都。    最为当今国人所熟悉的陪都为重庆。从1937年11月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简称“国府”)发布《国民政府移驻重庆宣言》到日发布《还都令》(还都南京)的八年半期间,重庆一直是中国的“战时首都”。此外,在国民政府于日定重庆为“陪都”至中国人民解放军于日解放重庆的九年多期间,重庆也是中国的陪都。抗战前,中国的首都是南京,重庆是行政院直辖市,1937年“七七芦沟桥事变”后,日本大举侵略中国,直逼南京,形势非常危急。日,国府主席林森率领大小官员撤离南京,并于三日后在武汉发布《国民政府移驻重庆宣言》,宣布迁都重庆,重庆正式担负起中国战时首都的责任。日,国府发布《国民政府令》,正式颁令“明定重庆为陪都”、“还都以后,重庆将永久成为中国之陪都”,既明确了重庆担负“战时首都”的法律地位,也宣示了即使还都南京后,重庆作为陪都的地位也不会改变,即“永久陪都”。    陪都之制始于西周。西周于镐京之外营建东都洛邑,以后历代继踵相袭。历代设立辅京陪都的原因大致有:①由于都城偏居边地,不利统治者管辖全境,有必要在位置适中的地方建置“陪都”,作为京都职能的补充,加强对全国的控制。如西周镐京与洛邑、隋唐长安与洛阳、明代南北二京。②示尊崇兴王发祥之基,如唐北都太原府(今太原西南晋源镇)、北宋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③南狩避难之地,如唐南京成都府、清朝承德府。这类陪都源起于皇帝或政府因巡幸或躲避战乱临时住过的地方。④中兴驻跸之所,如唐西京凤翔府、隋唐时的东都洛阳。由于都城为全国政治军事中心,但随着经济文化中心的转移,在接近经济文化中心且交通便利的地方营建“陪都”。⑤祖陵故里之区,如明中都凤阳府(今安徽凤阳)、清留都盛京(今辽宁沈阳)。这类陪都起源于政权兴起在边疆地区,建都在边区,后来政权强大,入主中原,为了便于控制全国而迁都内地,之后将原都城及祖陵故里之区改为“陪都””。⑥仅仅作为一种形式,如按方位设东西南北四京四辅,并不都起陪都的作用,其选择亦随首都位置的转移而变换,如后唐同光元年 (923)都魏州(今河北大名东北),建东京兴唐府,以东原府为西京,升镇州(今河北正定)为真定府,建北都;后又以太原为北都,以洛阳为西京;迁都洛阳以后,又改东京为邺都。北宋都开封,则以应天府为南京,河南府(今洛阳)为西京,大名府为北京,与东京开封府合称四京。辽代以临潢府为上京(今辽宁巴林左旗南)、辽阳府为东京(今辽宁辽阳)、析津府为南京(今北京市西南)、大同府为西京(今山西大同),又建中京大定府(今辽宁宁城西),号称辽五京。金朝迁中都大兴府(今北京)以后,改辽中京为北京,原北宋都城开封为南京,加上京会宁府亦称五京。    中国历史上陪都位置的分布变化受首都位置迁移的影响,京都位置作东西轴向摆动时,陪都亦呈东西对应分布;京都东移近海时,京都同陪都位置常常南北互置,以有所照应。辅京则多环置首都四围以示拱卫。辅京陪都的出现对所在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和地方行政区划的设置与废离产生一定的影响。    双都或多都也是国家首都迁移或变更的形式之一。①世界上有两个首都的国家是玻利维亚共和国和荷兰王国。玻利维亚法定首都是苏克雷,最高法院设在此,人口约9万;行政首都是拉巴斯,中央政府设在此,人口约80万。荷兰法定首都是海牙,王宫和中央政府均在此,国际法院也设在这里,人口约48万;行政首都是阿姆斯特丹,它是荷兰经济、文化中心,也是欧洲著名文化艺术城,人口约80万。 ②世界上有三个首都的国家是南非共和国。它的三个首都分别设在三个省的省会。行政首都设在德兰士瓦省的比革陀利亚,是全国政治、经济、交通中心,人口约58万;司法首都设在奥兰治自由邦的布隆方丹,人口约18万;立法首都设在开普省的开普敦,是南非的第二大港口,人口约110万。③世界上有四个首都的国家是沙特阿拉伯王国。它的四个首都是:行政首都利雅得,是全国政治、商业、教育中心,全国第一大城市,人口约130万;外交首都吉达,为全国第二大城市,国家的主要政府机关与外交使领馆都驻在此,人口约60万;宗教首都麦加,伊斯兰教是该国的国教,而麦加为伊斯兰教的第一圣城,是世界穆斯林朝拜的中心,故该国定麦加为宗教首都,人口约37万;避暑首都塔伊士,该国气候炎热干燥,而塔伊士坐落在海拔1500米的盖兹旺山上,气候凉爽,每逢夏日,王室和政府均迁此办公,成为该国的夏都,人口约10万。④古波斯帝国有四个首都:苏撒、爱克巴坦那、巴比伦、帕赛波里斯,波斯皇帝及其宫廷一年四季轮流驻跸于每个都城。⑤有的国家因地势和气候的关系。首都分有“夏都”和“冬都”,如利比亚,夏都设在班加西,冬都设在黎波里。菲律宾的首都是马尼拉,但碧瑶是它的夏都。    4.2 北京作为唯一首都的弊端日益凸显    4.2.1 生态脆弱    (1)水资源匮乏    ①据专家估算:到2010年,平水年份北京将缺水11.85亿立方米,枯水年份将缺水近20亿立方米;到2020年,平水年份北京将缺水23.76亿立方米,枯水年份将缺水30.9亿立方米。②目前,北京的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300立方米左右,仅为全国人均占有量的七分之一、世界人均占有量的二十五分之一。北京现在年来水量只有15亿立方米左右,超采地下水26亿立方米,连年的大量超采地下水已经使北京周边地区形成了2100平方公里的漏斗区,水位已经降至海平面五六十米以下。可以说,继续超采地下水已经十分困难。③现在,很多人把南水北调工程看成解决北京缺水难题的良方。但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2020年才能全部竣工,即使到那时北京可分得的水量也不过12亿立方米,与缺水30亿立方米仍然相差很远。何况,中线工程流经的河南、河北等省份都是缺水大省,如何分配这些水资源将会大有争议。④北京凡是能建水库的地方也已建完,基本无潜力可挖。唯一准备建设的张坊水库也仅可增加供水1亿立方米,抵不上官厅水库、密云水库未来减少的蓄水量。⑤更为严峻的是,科学家们预测,由于受地球温室效应和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至少在未来一两个世纪内,全球干旱问题将更加严重,中国北方的缺水问题将更趋恶化。另据本人了解,为解决北京及周边地区缺水问题而实施的南水北调工程,截止2009年7月份,东、中线一期工程投资589.7亿元。而西线第一期工程目前还处在招投标阶段。完成南水北调工程的投资将十分巨大。    (2)沙漠化严重、沙尘暴频发    最近十多年以来,中国北方的沙漠化、荒漠化国土不断扩大,沙漠离北京越来越近,最近的沙丘离市区仅70公里,可以说,沙漠直逼天安门。而且,沙漠处在北京的上风口,一遇刮风,黄沙便直扑京城。前总理朱镕基对北京的沙尘天气一直忧心忡忡,眼看着沙漠在一天天地逼近,他感叹中国有可能因此而迁都。2000年春天,华北地区连续发生了多次沙尘暴或浮尘天气,频率之高,范围之广,强度之大是建国以来所罕见。中央对此高度重视,随之出台了《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规划(年)》,该项目计划总投资558.65亿元。截止目前,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虽然取得了较大的成果,但并未解除风沙对北京的威胁。今后还需继续投资大额资金从事风沙治理。    (3)土地资源有限    北京市市发改委向媒体提供的2005年节能宣传周活动的背景资料显示,全市有可利用土地161万公顷,已利用土地达143万公顷,未利用土地18万公顷,仅占可利用土地的11.1%.在所有未利用土地中,扣除各种难以利用的部分,实际上可供垦植的宜农荒地只有20万亩左右,占未利用土地面积的6.19%.资料称,1999年以来,土地资源消耗平均增长速度高达73.4%,远远超出同期经济增长的速度。征用土地中农用地比例最高。土地征用后的用途,37%用于住宅建设,23%用于交通建设。按目前占地量和增长速度计算,北京未利用的18万公顷土地,用不了30年基本上就将被耗尽。     (4)环境污染严重    北京污染严重。为了改善首都水资源和环境日益恶化的状况,中央政府投巨资对首都钢厂实施大搬迁;为使北京人能够看见蓝天白云,国家投资600多亿元,推行新蓝天建设工程;北京城市功能的过分集中,偌大的北京不仅是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金融中心和科技中心以及重要的交通枢纽,而且还有一大批国家大型工业企业。诸多中心集北京于一身,使北京不堪重负,造成了整个城市功能紊乱;北京城市膨胀迅速,汽车保有量已经突破300万辆,大量的车辆涌入城市中心,不仅造成道路拥堵越来越严重,而且造成大量污水和尾汽排放,环境和空气污染直接危害了人们的正常生活与工作。据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资料,1999年北京的空气污染程度位列全球第三,是世界十大污染城市之一。国家环保总局公布的调查报告称,北京是全国18个主要城市中空气污染情况最严重的一个。有人形象地说,生活在北京,相当于每人每天被动地吸两包烟。    (5)处地震带受强震威胁    由中国地震分布图可知,我国的地震活动主要分布在五个地区的23条地震带上。这五个地区是:①台湾省及其附近海域;②西南地区,主要是西藏、四川西部和云南中西部;③西北地区,主要在甘肃河西走廊、青海、宁夏、天山南北麓;④华北地区,主要在太行山两侧、汾渭河谷、阴山-燕山一带、山东中部和渤海湾;⑤东南沿海的广东、福建等地。我国的台湾省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西藏、新疆、云南、四川、青海等省区位于喜马拉雅-地中海地震带上,其他省区处于相关的地震带上。北京地处东西向燕山褶皱带和北东向的华北平原沉降带,有37条活动断裂构成的各种不同类型的新生代断陷盆地,该地区属单发式地震带。根据专家介绍,地震带的大地震发生方式有单发式和连发式之分。前者以一次8级以上地震和若干中小地震来释放带内积累的能量;后者在一定时期内以多次7~7.5级地震释放其绝大部分积累的能量。河北及京津地区成为7级以上强震发生的主要地区,有史料记载的已发生的破坏性地震达52次,尤其是唐山大地震让国人有着梦魇一般的感受和记忆。    4.2.2 人口爆炸加剧城市畸形发展    ①由于首都效应,以及近水楼台特权很多,使得移民北京的热潮难以停止。目前北京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每年增加40余万,相当于每年吸纳一个中等城市。据研究部门的报告:北京市可支撑的人口容量最大值是1277.77万人。目前北京的常住人口已经突破1500万人,远远超过了容量的最大值。而且,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乡二元户籍制度的打破,用过去的行政手段禁止农民进城已经不太可能。所以,北京的人口还会继续增加。②人口的膨胀加剧了北京水资源的紧张、交通的拥挤,也导致包括房地产在内的消费品价格的虚高猛涨。③北京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100,面积占我国国土的1/600,但2002年北京房地产开发投资占全国的1/8还多,2003年北京商品房施工面积占全国的1/10。北京的房地产虚热潜伏着巨大的危机,可以说,北京成为吞噬全国资源和资金的黑洞。④由于新中国成立以后产业战略的调整决策,以及改革开放以后政绩和财政收入的需要,致使北京的工业畸形发展,与天津、沈阳、唐山的工业几乎完全同构。北京成为中国的工业重镇,导致了天津、沈阳、唐山的衰落。    4.2.3 超大城市的规模不经济    所谓规模不经济是经济学里相对于规模经济的一个概念。初始阶段厂商由于扩大生产规模而使经济效益得到提高,这叫规模经济;而当生产扩张到一定规模以后,厂商继续扩大生产规模,会导致经济效益下降,这叫规模不经济。城市规模大小也存在经济与不经济的问题。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说:“城市也有一个合适规模的问题,超过了适当的规模,太大也是有问题的。”北京总面积1.6万平方公里,市区面积约1000平方公里,常住总人口1600万,流动人口500万,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超级大城市,它有许多规模不经济的事项存在。①时间成本增加。在北京上下班的时间上一般要花到两个小时左右。两个小时足够从海口到三亚了。现代社会,时间成本是经济成本之外最重要的成本概念之一,时间是效率、时间是金钱。②出行质量下降。北京的交通工具是非常的多,一个是种类多,例如传统的公交和现在的地铁等等;二是发车量多。可是由于人流量太大,每辆车上依旧都很挤,即使好不容易挤上车,也会感觉到连站脚的地方都没有,就象是挂在车里。随着现在私家车越来越多,自驾车在城市里行走也颇为不方便,要么是堵车,要么是绕路,明明看见要去的酒店就在马路对面,可是绕来绕去甚至需要一个多小时才能到达。③维护城市有效运转的成本上升。以道路及交通工具为例,又是修地铁,又是修轻轨,还要修高架桥,还要修涵洞,还要搞隔音消音设备,如此种种,单位里程的交通工具运行成本远远超出一个中小城市甚至是上百万人口的大城市的交通工具运行成本。据了解,北京地铁的造价为每公里10亿—15亿元,而海南东环铁路总里程302公里,投资总概算181.88亿元,平均每公里的造价为0.60亿元,仅为北京地铁造价的4%—6%。又以高速公路修建为例,1999年竣工的海南环岛高速公路全长600公里,总投资80亿元,平均每公里造价为0.133亿元。而北京的八达岭高速全长69.98公里,总投资达到48.85亿元,平均每公里造价为0.698亿元,为海南环岛高速公路造价的5.25倍。可想而知,假设把用以修建北京总里程142公里的地铁造价1100亿—1600亿元和修建其他道路交通的投资用以发展海南的交通,海南的交通将达到一个什么水准?④房价贵,生活成本高。靠近市中心的房价不会低;靠近重点小学、重点中学的房价不会低;如果房子的地点不太偏,交通方便,最好出门能坐上地铁,周边有菜市场,超市,银行,医院,学校,20分钟左右能到市中心等那估计也不会便宜的。即使是郊区房价也比中小城市的市中心房子贵。同样的钱,在北京只能买个小套,在海口就可以买跃层了,在琼海可以买套别墅了。    4.2.4 历史文化资源遭到破坏    人口剧增不断对北京古都的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建设性破坏”,这是北京的“内伤”。1911年,北京大约只有相当于现在二环路内的面积,人口76万,现在城区人口扩张到千万以上,大量千篇一律的高楼大厦被“克隆”在古都的中心区。而最能代表东方文化特点的城墙、护城河、胡同、四合院等被大规模吞噬,仅最近的10年间,北京的胡同就由6000多条锐减到2000多条。 最近,北京享有盛名的赵家大院在一片反对声中还是被拆掉了,理由是修路。从景山上向南望去,一大片现代化饭店参差不齐地冒出,尽管其中个体设计不乏独到之处,却对故宫和古城核心区域和谐巍伟景观造成极大破坏。一些设计师对这种极不正常的现象透露了秘密:“北京的写字楼租金是世界上最贵的几个城市之一,如按规划进行设计,开发商不满意,因为他们总是希望提高建筑层数或容积率来获取高额利润,他们又总能找到各种各样的关系来修改规划条件。”长此下去,北京丰富的人文历史资源将何以自存?     4.2.5 资源高度集中,加大国家安全风险    北京是中国的经济中心、金融中心之一,坐拥最多的大企业总部;北京还是中国的文化中心、传媒中心,拥有中国最好的大学、科研院所、文化机构。这种资源高度集中于一地,将政治中心、经济中心、科技文化中心捆绑在一起的做法,只会大大地增加国家的安全风险。一旦爆发战争,北京将不可避免地成为敌人攻击的首选目标。    4.3 迁都(陪都)的意义和作用    4.3.1 是缓解唯一首都弊端的需要    北京市人口迅速膨胀,规模空前庞大远远超出了这个地方所能承受的最大负担,是唯一首都的病根,直接导致了生态脆弱、环境恶化、水资源枯竭、沙漠化、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生活费用昂贵、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效益低下、历史文化资源遭受破坏等弊端,各种矛盾日益突出,社会问题日益增多,严重制约着北京市生态环境的改善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这些弊端和矛盾,抑制北京市日益膨胀的规模,改善城市环境,迁都或建设陪都不失为一个好的方法。因为首都迁出北京或新建陪都之后,由于行政资源的减少,北京会逐渐缩小城市规模,最终与其资源环境相匹配。这样不仅能比较彻底地解决北京的各种矛盾,而且为北京调整产业结构和改造环境创造有利条件,同时也为北京重新定位自己在中国城市中的正确位置奠定基础,北京因此更有条件专注于发展文化交流、体育赛事、科技论坛、旅游观光等社会事业,真正把城市建设成为花园城市、宜居城市。    迁都之后,北京不再作为全国的政治中心和交通交往中心,城市人口就会大大减少。预计来北京旅游、经商、做工、转车、候机、开会的流动人口将减少一百万或两百万,随都搬迁的固定人口将减少数十万,从而相对提高了按人口平均占有的能源量和物资量。特别是流动人口的大量减少,对北京市的内外交通、住房和淡水供应起到了直接的缓解作用。由于减少了人口,从而相应解决了最少200万人口的住房,意味着政府在不对北京增加投资的情况下,解决了近百万困难户的住房问题,因此迁都是解决北京住房问题的最好办法。大量地减少人口使人均占有的水源、能源和物资大幅度提高,也减少了水源能源的浪费和消耗,从而使企业能够得到充足的水源、能源和物资原料,这就使企业的生产潜力能够充分发挥出来,促使企业生产力迅速发展,带动北京国民经济和社会各行业的全面发展。人口的减少还能有效的保护的北京的古文化资源。此外,迁都还可以避免了首都被地震威胁。如此种种就不一一列举了。    4.3.2 是促进国家均衡发展的需要    东、中、西部和南北方等区域发展水平差异日渐扩大,已成为影响中国稳定和持续发展的“痼疾”。目前东部地带以占全国13.4%的面积、41.15 %的人口就占有了超过60%的GDP 。北方和南方在社会经济领域出现的差距近年也有拉大趋势。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王小广博士2003年8月接受《中国经济时报》采访认为,1997年以来,中国地区人均GDP差距不断扩大。1997年—2002年,中部人均GDP相对东部的比重从54.14%下降到52.60%,西部人均GDP相对东部的比重从43.08%下降到40.59%,东部地区外贸和利用外资方面处于绝对优势。1995年—2001年,沿海地区占出口总额的比重由88.14%上升到91.62%,沿海地区占实际利用外资比重由85.53%上升到86.88%。东部地区体制渐渐与国际接轨,中西部地区明显存在较强的“路径依存”约束,在所有制结构和产业结构上均表现得非常突出,产业结构调整缓慢。在这种情况下迁都或设置陪都,由于首都经济文化的巨大辐射力,会强有力的拉动新首都地区的经济增长和促进新首都地区的社会发展,非常有利于改变中国生产力分布严重失衡的格局,也有利于推动全国人口、资源配置的又一次大重组。    4.3.3 是推进国家体制改革的需要    ①北京作为封建时代首都时间过长,皇城心态、八旗遗风、官本位观念积淀太深。重起炉灶建新都,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避开既得利益者的多方阻挠,推行各种改革特别是政治体制改革措施。通过迁都实现政治改革的事例古今中外不乏其事,如盘庚迁都和北魏孝文帝迁都。②迁都还是政府工作人员优化的重要转折点。这是一个天赐良机。很多私囊已饱、不思进取的公务员可能不会愿意长途跋涉、辗转新都的,他们更看好北京舒适的环境,他们更愿意在家含饴弄孙、安享晚年。国家正好利用这个机会,让这些人退下去,精简机构,这将极大地改进我国政府的构成和工作效率,扯断长期阻碍我国发展的关系网。③政府工作也可趁机实现计算机化和网络化,工作效率将大大提高。所以迁都是政府工作现代化的一大转折点。在当今时代,无纸化办公是发展的必然方向,计算机化、网络化将使办公效率大幅度提高,办公成本大幅度下降。而这种转变将加速中国计算机、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网络企业将起死回生。④迁都将使一部分身家子女父母在北京或不愿离开北京生活的公务员自动离职,这将使政府招收有生力量扩大生力军,有力于政府工作制度改革。同时也提高对大学生的需求,进而改善教育的地位。⑤对于新都建设,顺便的一点建议是:以前中央的官员和公务员大都来自地方,一旦进入北京少有离开北京;长年累月下来北京自然官越来越多,复杂的官僚网络由此形成。可以规定迁都以后,各级中央官员和政府公务员一旦任期届满或者退休以后都不能留在新首都定居,必须离开,以保证新首都的适当规模和抑制政治关系复杂网络在首都轻易形成。    秦法展教授、胡星斗教授在《中国迁都报告》一书的第五章第六节里也对于这个话题表明了自己的看法。他们认为,迁都首先有利于落实十一届全国人大确定的政府机构改革方案,推进政府再造工程。中国现在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经济要求“小政府”、“适度政府”、“有效政府”,政治首都迁出北京,对政府再造十分有利,使中央政府与对市场经济的管理、与服务型的政府相匹配;其次,迁都有利于铲除腐败现象。新建一个小型的政治首都为全国的政治中心,形成与特大经济型城市相分离的架构,有助于建立政治与经济分开的现代国家体制,有助于铲除政经结盟、商业贿赂、权钱交易等腐败现象;其三,迁都有利于推进民主政治建设。中央和国务院搬出中南海,对于国家公职人员,从文化上是一次思想解放,从心理上是一种彻底地解脱,从身心上是一次与几千年帝王文化和专制政治阴影的决裂,对于促进国家的民主法治建设百利而无一害。    4.4 迁都(陪都)大讨论的过程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北京在元、明、清之后再度成为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经过数十年的建设,特别是近30年来的改革开放,北京已经发展成为国际化大都市。但是,随着北京现代化建设的深入和城市规模的迅速扩大,其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日益显现,作为一个大国首都的地位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4.4.1 学者的讨论    1980年初,学者汪平先生上书,提出了将首都迁出北京的问题,从此,北京迁都的序幕拉开,呼声不绝于耳。1986年,学者又提出北京面临迁都的威胁,一度引起极大的震动。特别是2000年春发生罕见的特大沙尘暴后,又引发了新一轮迁都舆论潮。诸多专家学者纷纷建议迁都,中央电视台也推波助澜,一时间,有关迁都话题如火如荼,步步升级。日,学者汤爱民在《中国观察》上撰文指出,迁都是21世纪中国国家的战略大重组。两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吴良镛说:为了提高首都政治中心建筑环境的改善,应在一定时期、条件允许时,考虑建设新行政区的可能。日,北京理工大学经济学教授胡星斗在其“中国问题学”网站上发表文章,提出了迁都的基本设想,日,胡星斗更是直接上书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国务院,建议分都、迁都和修改宪法,提出把政治首都迁往更加适宜与安全的地方如河南南阳等地,该文引起了强烈的反响。2007年11月,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梅新育在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上撰文也认为中国应当认真考虑是否迁都。学者曲艺峰坚定的认为,我国首都另辟新址只是时间问题、选址问题。    4.4.2 人大代表和行政官员的讨论    诸多专家学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与此同时,有关迁都的话题也引起了人大代表、地方行政官员甚至中央高层的关注。面对北京日益恶化的环境,原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在河北考察时曾说,如果风沙问题无法彻底解决,就只能考虑迁都了。2006年3月,参加全国人大会议的479名全国人大代表,联名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议案,要求将首都迁出北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胡世详说,北京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已经将近一个甲子,而目前北京周边环境恶化严重,沙尘暴频繁袭击已经向人们敲响了警钟。北京的社会经济发展已经达到极限,因而,将首都迁出北京,不仅可以极大地缓解北京的压力,而且可以带动新首都周边的经济快速发展,符合科学发展观。九届人大代表、湖北省副省长吴端木说,首都迁出北京后,将有郑州、西安、洛阳、开封等地可供选择。据专家分析,西安的自然条件也并不十分乐观,而洛阳、开封基础设施较差,因而将首都迁往郑州将是一个很好的选择。河南省省委书记徐光春说,目前河南的经济在全国比较落后,把首都迁往河南将极大地带动河南的经济发展,提供大批工作机会,从而解决很多社会问题。河南地处中原,郑州交通便利,作为首都将很方便对全国的管理。他说,如果首都迁往郑州,那么河南省省会将考虑重新迁往开封。    部分广东人大代表在此之前则提议实行分都制:在重庆建设中国立法首都,将全国人大、政协及民主党派等搬迁到重庆,2013年在立法首都重庆召开“两会”及办公; 在西安建设中国司法首都,将最高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和部分人民团体等搬迁到西安;北京继续作为行政首都,党中央、国务院所在地。     在更早之前,周恩来总理曾以“中国的冬都”称呼广东从化。上世纪三十年代,从化以其独具品质的小苏打温泉闻名于华南,开始有广州达官贵人在此休闲渡假建别墅。新中国建立后,广东省政府在此建立广东温泉宾馆,该宾馆是中国政府早期的外国元首接待、国家领导人冬休疗养基地之一,与北戴河、庐山齐名。朱德、刘少奇、叶剑英、邓小平、胡耀邦以及国际友人胡志明、尼克松等位国内外政要在此休息避寒。其中,周恩来十分喜爱从化温泉及周边的山水生态环境,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8次到从化,他曾提议要将从化温泉建设为“中南海的‘冬都’”,由此,从化在当时有了中国“冬都”的美誉。但是,从化的气候条件、自然生态环境包括其赖以成名的“温泉”显然都要比海南逊色许多,如果在今天要建设中国“冬都”,自然非海南莫属。另外,客观地说,与中国“夏都”北戴河相比,从化“冬都”的称谓有些言过其实。从化只是曾经作为中央领导休闲避寒的地方,并涉及到参与或行使国家行政办公、重大决策及政治活动地点的“政治功能”,而北戴河则长期是中央政府暑期办公之地,中央许多重大决策都源于此,曾影响过中国政治经济及社会走向,是一个让多人感到敬畏及神秘的地方。从化的“冬都”称谓与今天我呼吁在海南建设的“冬都”含义上有着本质的区别。    4.4.3 民众的讨论    学者、人大代表和官员的建议总是反应一定的民意民声。在关于迁都、分都或陪都的议题产生之后,许许多多的平民百姓也积极的加入这个大讨论之中。在网上对“中国迁都”这个词条进行百度,可以搜索到数以千计、甚至上万条的信息、文章和评论。而事关迁都热门目的地的城市比如郑州、西安,民众的热议更是蔚为风潮。当河南南阳也成为学者建议的迁都地点之后,南阳人民兴高采烈、欢欣鼓舞;而南阳网民们更是手舞足蹈,纷纷发表评论或在论坛里建言献策,还有的网民甚至拟订出了迁都南阳的计划和实施细则,其热忱程度足见一斑。    4.5 迁都(陪都)形式的讨论    在大讨论中,专家学者们列举出了四种抉择供国家参考。    4.5.1 “不变论”    “不变论”主张维持北京的首都地位不变,只是对城市结构和职能稍作一点调整。这种设想认为北京的首都地位是历史形成的,是中国各民族的“心脏”城市,文化底蕴丰厚,城建基础好,人口素质高,又集中了大量中央级的机构、人才,是一个最能代表中国的城市。至于北京发展中遇到的障碍,不妨采用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建设卫星城、增加基础设施投入、改变部分土地使用功能等办法加以解决。“不变论”还认为,“迁都”是一项重大决策,应该慎之又慎,否则影响国家的政治基础,也影响社会稳定。中国区域科学协会会长杨开忠就说:“迁都不是解决问题的上上之选,还可以采取其他措施来缓解当前北京所处的困局。” 他认为首先可以大力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尤其是推进资源再利用与再循环,使单位的能耗、水耗、污耗比重下降;其次可以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人口增长的依赖程度;第三是把雨洪作为一种资源加以综合开发利用,发挥雨洪资源的综合效益;最后是目前正在实施的跨流域调水,也可以有效缓解北京水资源短缺的现状。杨开忠还说,改革开放初期,环渤海地区与东南沿海地区人均GDP相差无几,但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差距逐步拉大,现在环渤海地区的GDP只相当于东南沿海地区的60.76%,环渤海地区人均GDP也只相当于东南沿海地区的80%,如果首都南迁的话,这个差距只会加大。所以,从平衡南北经济,有利于国家长治久安的角度而言,不应当迁都。反对迁都者还针对北京缺水主张迁都的意见,举出中国地质大学《首都经济圈土地覆盖变化动态模拟与评价》课题组03年上半年得出的结论是:模拟演示显示,荒漠化不会影响北京举办2008年奥运会,未来50年中国不会因为自然原因而迁都,同时他们认为迁都后北京将受重创,而北京战略价值是不可取代的。主张“不变论”的代表人物还有葛剑雄等人。    4.5.2 “副都论”    “副都论”主张成立副都,主要是分担目前首都在北京城市中心区过于庞杂的部分功能,在中心区和周围地区的分中心区之间起桥梁作用,可以较快见到成效。新副都总规模以80—100万人口为宜,地点可在北京近郊的顺义、昌平一线,或河北的涿州、廊坊等地;也有主张北京、天津合二为一,将首都的部分职能转移到天津。前一种主张是建立北京的卫星城,可称为“首都东扩论”。日《外经导报》总编辑卞洪登授权北方网独家登载的《首都东扩十问答疑》是这种观点的代表。此前,有人曾构想过一个大首都计划,通过轻轨铁路、高速公路把保定、天津、唐山、承德与北京连成一片。后一种主张又称为“京津合一论”。京津合并的说法由来已久。早在1994年10月,中国民主促进会天津市委员会和中国地区开发促进会在天津联合举办“京津联合研讨会”,当地党政官员也莅会,无疑表明了一种姿态。会议将京津联合称为“一项大工程”、“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而北京官员态度非常不积极,当时的民进天津市委成员之一、时任天津市规划局副总工程师的穆学明曾经和一位前北京市政府高官谈到京津合并问题,而该高官竟称把北京的火葬厂搬到天津还可以。2001年3月穆学明以全国政协委员身份再次向全国政协九届四次会议提案:将天津与北京两市合并,用5年至10年时间将其建设成为世界级国际大都市。当时的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回复,行政区划变更须由国务院做出决策,他们无此职能。京津合并对于北京好处多多,最明显的好处就是获得快捷出海口。无论是秦皇岛还是京唐港,它们与北京之间的距离都超出京津之间距离一倍。天津港是中国四大亿吨港口之一。如果京津归一,就可以充分使用现有交通基础设施。实际上现在京津塘高速公路已经将北京、廊坊、天津、塘沽、天津保税区、天津港联系起来。地理、市场以及相关产业政策都在积极催生京津一体,京津迟迟不能合并的根本原因无非就是北京的首都地位作祟。目前看,副都论中的“北京东扩论”较“京津合并论”更占上风。    4.5.3 “陪都论”    “陪都论”含“双都”论。陪都是我国古代就有的一种政治制度。“双都”一般是指一个政治都,一个经济都。世界上有几个国家实行这种制度,如荷兰、南非等。两个首都的职能分开既能避免城市的过度膨胀,也能使政治中心免受利益集团的控制和影响,从而保持政治的某种独立性。具体策略上,有人提出以北京为政治都、上海为经济都;有人提出可以考虑进一步增加西安为文化都。有人提出在西安、武汉、成都、兰州等城市中选择一到两个作为“陪都”,以解决中国实际存在的东西和南北巨大的不平衡问题。本人是“陪都论”的坚决拥护者,而且力主在海南建设“中国冬都”。    4.5.4 “迁都论”    “迁都论”认为中国应另择一佳地建立新都,一是为北京“减压”,让这座古城成为真正代表中国的“文化之都”,而将其它功能分解出去。二是改变目前区域发展严重失衡的局面,树立21世纪中国的新形象。本文所列举到的专家学者大多主张“迁都论”。也有的人既主张“迁都论”也主张“分都论”。如唐彬就主张分都制迁都方案。在他设置的分都制方案中,将北京定为全国的主都城市,将武汉定为全国的副都城市,将长春、北京、南京、柳州、西安和乌鲁木齐分别定为其各自所在大行政区的分都城市。    4.6 迁都(陪都)选址标准和地点的讨论    新都城的选址标准和具体地点显然是任何一个提出迁都(分都、陪都)方案的人必须论证的内容。要选中理想的新都址且让全国大多数的公民认同是相当困难的,因为新都址的竞争相当激烈,而且不排除地方心理作怪——任何一个地区的人都希望当地被选作新的首都。因此,在确定新都址之前,有必要先行确定新首都地址的选择标准。这个标准一般包括水资源、气候条件、地理位置(含战略地理、军事地理、经济地理、交通地理、工程地理等)、城市经济文化水平、人文社会环境、历史渊源等要素。    曲艺峰据此提出了他的新都城选址七标准,即:①应避开现有大城市。所谓大城市,即直辖市、省会城市、较大地级市。②应避开现有或未来的各类风景区。③应避开历朝历代古都,包括遗址遗迹、文化遗产地等。④应注意避开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涝灾害频仍而又无法有效治理地区。⑤选址在新的中小城市(一个或几个连成一片),是较佳方案,因为在小城市新建首都,便于规划与实施,免去旧城改造之虞。⑥应选择我国中原地区,地处全国中心位置、交通便利、与各大区距离大体相近的区域。应在黄河与长江之间的湖北、河南之间、选择现有地、县级城市扩建较为适宜。具体地点,应经过科学论证、反复比较,才能确定。    胡星斗教授也提出了他心目中新首都功能和定位的标准:①新首都是一个特区,由一批城市群组成,其中,中心城市是一个小型的花园城市,是真正的行政、立法、司法等机关所在地。之所以新首都是一个大特区,是为了迎合中国人的大首都思维定势;之所以特区中心是小型城市,是为了实现小政府、高效政府的现代理念。②新首都是中国的政治中心,同时也是中国的国际交流中心、文化中心之一。新首都应当具有很强的文化凝聚力,是中国的历史文化、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象征。③新首都还应是生态环境、文明道德的首善之区。④新首都还应是生态环境、文明道德的首善之区。⑤新首都的选址应当兼顾水、资源、气候、生态环境、军事安全、地理地震、民族、文化、经济成本等多方面的因素。⑦新首都不能选择南京、西安、武汉等大城市,因为这些城市本身就遭遇了类似北京的种种问题,它们迫切需要“减压”,如果再在其上叠加首都的功能,这些城市将变得极其臃肿,而且拆迁成本也将是巨大的。    梅新育则主张在长江中下游之交处选择一个周边空地比较广阔的中小城市。他认为,新首都市中心应能够提供其他现成大城市所无法提供的地皮建设中央政府各个部委;新首都还应满足一个条件:本地人口不宜太多,容易全部使用普通话交流。    于是,学者们,还有许多热心的网友们就根据他们的标准开列了可能成为新首都的城市的名单。如部分人大代表认为应选择郑州,河南省委书记也是同样的态度;胡星斗教授认为应选择南阳襄樊盆地;唐彬认为应选择柳州、乌鲁木齐等作为分都的地点。还有更多学者和网友们就觉得应该选择开封、南京、重庆、沂蒙、洛阳、西安、兰州、武汉、上海、广州、成都、徐州等城市或地区,不一而足。而我本人认为应当选择海南,是选择整个海南岛,而不是选择海南省里的其中某一个县或某一个市。根据我的统计,以中原地区为新首都地址的意见和建议目前略占上风,尤其可能得到部分人大代表或政府官员的支持。迁都中原地区的主要的支撑原因包括:地处国家中心,有利于发挥首都职能;交通便利;中原地区是多数历史古都之所在,文化底蕴深厚,国运好;带动中原地区发展;具有军事上的防御纵深,有利首都安全等等。而反对在中原地区建立新都的理由也是颇为充分,如中原地区人口多;自然环境相对恶劣;许多地区也面临水资源危机和沙漠化问题;历史上已多次得到过都城的尊荣,资源不宜反复集中到中原地区,最好应当兼顾西南、西北等;中原地区大城市集中,迁都尤其不能迁往郑州、西安、洛阳、南京、兰州等大城市,否则不是离虎穴又进狼窝吗?    基于迁都(陪都)是国家资源分配的重大重组,迁都(陪都)目的地将得到发展的重大机遇、享受到新都建设的重大利益,因此,未来新的首都的位置是人们最关心、议论最多、最难下结论的焦点问题,关于新都选址在大讨论过程中也最受关注和倍受争议。因为,它不仅首先要位置好,普遍被国人所接受、认可,还要考虑众多利益集团心理承受能力,特别是在诸多城市争相作为首都城市的今天,位置的选择更为重要和迫切。位置选择的好,对国家、对人民、对后世、对发展都有好处,就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全国人民的热情和积极性,对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增进全国人民的团结,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解决长期困扰在国人心中的忧虑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否则,就会导致各地基层群众的怨言和诸多矛盾。因此,位置的选择必须十分慎重,必须得到最广大专家学者和最大多数人民的认可。但尽管如此,几乎每一个城市每一个地区都还可以列举出该地区作为新首都舍我其谁的优势;而另外的城市和地区对此则不屑一顾或强烈驳斥,他们会提出自己更适合建设新都的理由。我想,只要国家没有做出最终的决定,争论就会一直进行到最后。    4.7 迁都(陪都)时间    关于何时迁都,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金明志教授给出了明确时间表。他说:“迁都不仅是一项经济、社会上的大事,而且涉及到修改宪法,有很多法律问题需要解决,因而虽然迁都是必然选择,但不会一蹴而就,我估计迁都事宜将最早在2009年得出结果。”    而有的学者则提出了相对模糊的迁都时间概念。他们认为,当中国综合国力居全球第二之时便是中国直接挑战美国的开始,也将是国家迁都的最佳时期。他们说,按照目前中国经济的发展趋势,中国将在2020年左右全面超越日本居世界第二位。针对这种观点,学者秦法展以及北京理工大学胡星斗教授给予了强烈的驳斥。他俩认为,中国迁都的时间不能等中国成为世界第二,等GDP超越日本以后再做。他们说:“再等10年,中国的GDP就一定能超过日本吗?真的能成为世界第二吗?假如到2020年我们没有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这10多年我们就等着北京资源、环境、人口、交通等等在那耗费、恶化、爆炸、围堵,其它资源闲置浪费,纳税人的血汗钱继续往无底洞中扔吗?”。秦法展、胡星斗认为,奥运圣火熄灭之时,就是启动中国实施迁都的最佳时机。他们说:“当北京登上了历史的颠峰时,也是北京下降的开始。因此,(关于迁都)机不可失,时不我待。”他们还建议“争取用5到10年的时间完成迁都壮举”。曲艺峰(身份不详)也主张在奥运之后即着手准备、择期开始。    不迁都则罢了,如果迁都,应当尽快进行。这不仅仅是金明志教授、秦法展教授和胡星斗教授的观点,相当多的参与讨论的学者和民众也支持这一观点。网络里流传比较广泛的一篇文章《中国政府应尽快迁都郑州》一文里就认为2011年—2021年是我国迁都的最佳时期。该文说,迁都是我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关系到子孙万代的切身利益,当然应该谨慎从事,必须尽早倡导全民辩论,及早组织专家进行可行性研究,广泛地听取各方面的意见,科学地进行民主决策,完整地制定实施方案,合理地确定迁都时间。在可行的时间内迁都应该是越快越好,越早越好。文章还对此进行了细致的分析。①把迁都时间选择在2030年以后不太合理。2030年以后,我国的现代化已经具有相当的规模,处于成熟型的经济类型,全中国范围内的生产力布局已经相对平衡和稳定。即使生产力布局非常不合理,想要通过迁都来协调,改变这种既成事实的不合理状态,将千难万难。这同我国的改革一样,如果推迟二十年再进行,困难就会更大,问题就会更多,也同人类自身的成长过程相似,小时候不改掉坏毛病,长大后积习难改。所以迁都不能拖延太早,更不能听从外国专家的建议,等到中国实现现代化之后再迁都,中国的现代化在2050年之后才可能实现,因此迁都将遥遥无期。②及早迁都能够使新首都尽快地调节、平衡全国的生产力布局,使全国科学文化分布基本趋于合理。③2010年后迁都可能符合我国的和平统一进程。如果我国在2020年前后和平统一,统一之后的新政府将在新首都为国家和人民服务,不仅是一种巧合,而且十分美好。④日是辛亥革命诞辰100周年,日是伟大的中国共产党诞辰100周年,因此这十年是我国迁都最吉祥如意的日子。新首都象征我国自由、民主、团结、和睦、统一、繁荣和富强。⑤迁都需要的巨额资金在2010年后我国国力完全可以承受。如果拖延至2025年后迁都,新首都就不能尽快地实现我国首都职能的综合最优化。    不论是什么时间,现在看来,迁都离中国人民并不遥远,甚至很可能就近在眼前。    4.8 迁都(陪都)费用的讨论    迁都(陪都)既是一个政治议题,也是一个民生议题。倘若迁都铺张浪费,劳民伤财,则必然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也必然会受到各方面的抵制和阻力,难以获得圆满的成功。因此,如何拟订科学的迁都规划并勤俭节约的落实迁都行动也是学者们重点研究的课题。    秦法展、胡星斗认为,假如采用以下几点措施,迁都(分都、陪都)的费用并不巨大,而且可以有很好的筹资渠道予以取得。①选址中小城市,其好处在于:一是投资小。严格控制城市建设规模,只建设办公场所和公务员住宅。二是成本低。新都迁往中原,土地、劳动力等价格低廉。三是建筑材料丰裕,水泥等原材料价格便宜。②秉持“小政府、大服务”的理念,进行中央机构的缩编和整合,争取新都的规模控制在40——50万人。③费用预算。A办公楼:中央和国家(包括人大、政协、军委)机关按60个,每部门办公楼30000平方米(此数字参考卞洪登先生的观点)计算,约需180万平方米,工青妇团等群团组织和民主党派中央可以合建办公楼,若再加上40万平方米,最多也不过220万平方米。每平方米办公用房按5000元计算,约需资金110亿元。B公务员住宅:按照每个家庭120平方米的住房计算,住宅建筑面积约1200万平方米,每平方米按3000元计算,约需资金360亿元。C新都城市基本建设投资:土地征用、道路等城市基础设施、海南飞机场新建改造等支出按300亿元计算;地铁、高铁按50公里计算,每公里按5亿元的造价,计250亿元。D总计:以上三项总计不过1000亿元(以海南最高价格计算),还没有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投资多,仅是奥运会工程花费的六分之一。④资金筹措:根据有关资料显示,仅从出售现在北京国家机关的办公场所的资金就绰绰有余。据测算,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掌控的需要搬迁的机关房产面积达1000万平方米,这些房产大都在北京的繁华位置,黄金地段,每平方米至少价值都在10000元以上,仅此一项,就可以回收资金1000多亿元。所以,搬迁费用国家不用投资一分钱,而且还有结余。⑤退一步说,即使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管理的地产有所贬值,迁都的费用由国家财政拿出一部分,国力也是完全可以承受的。2007年,我国的财政收入超过5.1万亿元,高居世界第二。新都建设投资按1000亿计算,即使全部由国家投资,也仅为财政收入的2%。假如在2010年开工,随着中国经济的进一步走强,这些投入就更是微不足道,而且我们有深圳和上海浦东建设的经验,根本不会对国民经济和政府财政造成多大的压力,也不会造成财政赤字和引发通货膨胀。所以,有关迁都的建设经费问题,即使由国家财政出资,也是不成问题的。    网友“看起来很好看”认为,迁都工程浩大,需要投入巨资。在十年时间里,中央政府需要投资1000亿元,但在2010年以后,中央政府每年投资100亿元应该没有任何问题。而大部分资金需要民间来完成,只要符合新首都的城市总体规划,有组织有程序的加以引导,新首都许多行业均可由私人资本(包括港澳台)和跨国公司来完成。多渠道的资金来源和建设方式的多样性,是解决迁都需要巨额资金的最好方法。        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    1、《人大代表联名提议迁都》,新华社稿,  2、《中国迁都话题再掀热议:北京城市职能需调整》,《羊城晚报》,  3、汤爱民:《迁都之议——21世纪中国国家的战略大重组》  4、曲艺峰:《中国迁都只是时间和选址问题》  5、葛剑雄:《中国迁都:历史与需要、现实与可能》  6、唐彬:《关于我国首都迁址问题的探讨--试谈一种分都式的首都迁址方案》  7、《广东人大代表建议迁都重庆》  8、蔡鹏生:《北京真的如此重要?》  9、蔡鹏生:《国家中枢之地不言轻离:北京》  10、胡星斗:《关于修改宪法、实行迁都与分都的建议书》  11、《中国迁都首选南阳》  12、《柳州:未来华南的行政中心——关于我国首都迁址问题的探讨》  13、《迁都话题近日再掀热议,不少专家表示反对》  14、《海南建省》(书籍)  15、鲁平、徐冰《大特区十年》(书籍)  16、《杨开忠:北京的出路不在迁都》  17、刘亚洲:《中国未来二十年的大战略》  18、谷园先生:《关于中国迁都的分析和预言》,  19、百草止水:《假如中国迁都中西部》,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更多
  先沙发~!
大同作学问的榜样就是好,引用哪些书的资料都把书名写得清清楚楚!好样的!  
  资料不注出来,会被别人说抄袭的。我原来以为在论坛里发帖可以随便点,上次就吃了哑巴亏。    这是个资料综述,主要就是介绍研究这个论题的各种专家学者包括网民的观点,各种观点。把引用资料的书名写出来是应该的。    每篇都有,前两篇是以脚注的形式,但论坛的格式没办法显示。
嗯,引用文章是要注意出处的,俺现在在举报贴举报来去悠哉总是抄袭别人的内容,不注明出处,以示后来者。  
  而主要是因为这部分人根本就没有这个意识,他们认为国家眼下是不可能迁都或建设陪都的;就算是有迁都或建设陪都的可能性,也根本与海南无关。这其实是不了解中国建都制度史,不了解世界各国正在进行的迁都大浪潮,不了解北京作为唯一首都目前面临的压力和困境,不了解新世纪里的国家关于通过迁都(陪都)进行新战略重组的考虑和最新学术界关于此话题的讨论进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周幽王与周平王的关系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