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与什么有关? 为什么温度变化、内分泌失调会增加它的分泌?

>> >>怎么减少组胺的释放和数量?
怎么减少组胺的释放和数量?
病情描述:
请问如何减少身体组胺的数量或者什么东西可以杀死组胺,自由基可以吞噬肥大细胞而释放组胺是这样么?人的身体自由基太多的话,它是不是会破坏细胞造成免疫力紊乱,内分泌失调,等因素?还有组胺大部分存在于肥大细胞里面那么肥大细胞又是一个什么角色?
医生提醒:微信加医生为好友,快速帮您诊断
已回答69369条
医生建议:你说的这个情况一般关键问题是不要接触过敏原,不要吃辛辣刺激的食物,这些是解决根本问题的做法,如果有必要的话也可以吃一些抗过敏的药物,你说的肥大细胞它也是过敏导致的,
(不少于10个中文字符)
直购热线:400-
可能相关的药品
向专家医生提问专业医生在线,十分钟内快速回复!
请输入您的问题
看过本问题的人还看过
食物过敏性哮喘
就诊科室:
病变部位:
典型症状:
混淆疾病:
相关用药指导
相关健康资讯
相关治疗医生
张宏誉&主任医师北京协和医院变态反应科
尹佳&主任医师北京协和医院变态反应科
支玉香&主任医师北京协和医院变态反应科
白纯政&副主任医师北京协和医院变态反应科
文利平&副主任医师北京协和医院变态反应科
魏庆宇&主任医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零二医院变态反应科
相关治疗医院
医院地区等级
两性健康热门问答
两性健康专业医生在线
已帮助 5672896 位患者
相关疾病问题
【孟鲁司特钠咀嚼片(顺尔宁)】
【食物过敏性哮喘】
【食物过敏】
用于阴道真菌感染。
健客价:¥36.00
补肾益脾,强健腰膝。...
健客价:¥298.00
清热消肿。用于急慢性...
健客价:¥36.00
阿仑膦酸钠维D3片:治...
健客价:¥399.00
活血散瘀,温经镇痛。...
健客价:¥10.00
奥利司他胶囊:用于...
健客价:¥616.00
小儿氨酚烷胺颗粒:适...
健客价:¥56.00
绞股蓝总甙片:养心...
健客价:¥288.00
本品主要用于以下适应...
健客价:¥15.50
本品主要用于以下适...
健客价:¥3.00本站已经通过实名认证,所有内容由唐宇大夫本人发表
当前位置:
& 大夫个人网站
& 文章详情
肥大细胞在应激性肠屏障损伤中的作用
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四川 成都 610031
[关键词] 肥大细胞;应激;肠屏障
Effects of mase cell on stress-induced intestinal barrier dysfunction
[key words] M S Intestinal barrier
[First author’s name and address] TANG Yu, Department of Gastroenterology,&Chengdu 3rd&People's&Hospital, Sichuan, Chengdu 610031, China
中图分类号:R574&&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
文章编号:(00-00
1肥大细胞的生物学特性
1.1&来源及分型&& 肥大细胞是一种重要炎症效应细胞,来源于骨髓多能造血干细胞的肥大细胞前体,经过血液循环进入组织内。正常情况下,肥大细胞广泛分布于全身结缔组织、呼吸道和消化道黏膜、血管和淋巴管周围,肥大细胞的这种分布可使其产物被血管内皮细胞、呼吸道、胃肠道平滑肌细胞所利用。动物肥大细胞分为黏膜肥大细胞MMC和结缔组织肥大细胞CTMC。人类肥大细胞分为含类胰蛋白酶的MCT型及含类胰蛋白酶和胃促胰酶的MCTC型。MCT与MMC相似,主要位于肠黏膜固有层和肺脏,而MCTC与CTMC相似,主要位于皮肤和肠黏膜下层。肥大细胞在循环中以未分化的定向前体形式存在,易于聚集在炎症部位,并增殖为成熟肥大细胞[1]。
1.2&肥大细胞的作用机制 &&MC是神经-免疫-内分泌网络调节过程中的关键细胞,参与机体多种生理及病理过程的调节。在炎症反应中,一些细胞因子诱导MC产生脱颗粒作用,释放炎性介质,分泌系列细胞因子影响机体内多种生物反应过程[2],包括:①淋巴细胞反应如黏附、趋化、IgE生成、增殖和嗜酸性粒细胞激活。②纤维母细胞反应,如增殖、空泡形成和胶原生成。③酶底物反应,如IV型胶原和脂蛋白的降解、凝血反应系统的激活。④血管反应,如微静脉通透性增加,淋巴细胞黏附。MC激活后所释放的化学介质及细胞因子在组织损伤和修复中也起着重要作用,如趋化中性粒细胞、增加血管通透性、促进炎症反应等。
2肠屏障的组成和功能
&&& 肠屏障包括机械屏障、免疫屏障、生物屏障、化学屏障。机械屏障由上皮层、上皮顶端的紧密连接和黏液层及黏膜血管内皮组成。上皮层是由一层单层柱状上皮细胞紧密排列于肠腔构成,是肠与外界环境之间最主要的组织屏障。上皮顶端之间的紧密连接由多种蛋白质复合物组成,对物质转运起选择作用,可以阻止大分子的进入。黏液层由肠杯状细胞分泌,覆盖上皮表面,可阻止细菌的穿透,稀释、冲刷、黏附有毒物质。毛细血管内皮在正常情况下只允许特定大小的分子通过,是物质进入血液的最后一道机械屏障。免疫屏障由肠相关淋巴组织及其分泌的免疫球蛋白SIgA组成,作用是阻止细菌对肠上皮的黏附并与补体和溶菌酶协同杀菌。生物屏障是指肠道菌群所形成的相互依赖又相互制约的微生态平衡。正常情况下,肠道正常菌群可抑制其他侵入性微生物的增殖。一旦此平衡紊乱,优势繁殖的细菌便可突破黏膜屏障而移位[3]。肠液内含的胃酸、胆汁、溶菌酶、黏多糖和蛋白分解酶构成化学屏障,可以稀释、分解肠腔内有害物质和细菌毒素,并可杀灭细菌,从而防止有害细菌的侵入。
3应激状态下肠屏障的变化及其机制
&&& 应激是指机体受到各种内外环境刺激所出现的非特异性全身反应。任何生理的或心理的刺激只要达到一定的强度和时间,除了引起与刺激直接相关的特异性变化外,都可引起与刺激无直接关系的全身性非特异性反应。胃肠道是机体与外界接触面积最大的器官,且由于其黏膜血管的解剖特点,使它更容易在应激状态下受到损害。应激状态下肠屏障形态和功能的变化是多方面的。光镜下可见绒毛肿胀,绒毛顶端间隙增宽,上皮脱落、破溃,炎性细胞浸润,固有膜崩溃,电镜下可见肠上皮细胞线粒体肿胀,自噬体出现,肥大细胞脱颗粒,上皮顶端紧密连接松散等。应激状态下肠黏膜对大小分子通过量均增加,离子、水分、黏液、SIgA分泌增加。肠道正常菌群的生态平衡遭到破坏。G-菌过度生长,对黏膜的黏附性和侵袭力增加[4],肠道正常菌群移位到肠系膜淋巴结和其它器官,可引起,甚至多器官功能衰竭(MOF)。目前对应激状态下肠屏障功能变化的机制存在许多观点,包括细胞内酸中毒和ATP耗竭,乙酰胆碱、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和糖皮质激素介导离子分泌和通透性增加,氧化剂应激和一氧化氮促进肠上皮凋亡,谷氨酰胺缺乏抑制上皮修复等,但是没有哪种单一的机制可以解释肠屏障变化的所有方面。近年来对肥大细胞在应激诱发的肠屏障功能失调中的作用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
4肥大细胞在肠屏障损伤中的作用
4.1肥大细胞与肠屏障损伤的证据&& 国内外已有较多研究证实肥大细胞在IBS的肠黏膜屏障中有显著的活化脱颗粒等改变,表明IBS症状产生的病理生理基础可能与肠道自主神经系统和肥大细胞间通路的活化有关。而多数IBS患者在发病前经历过严重的应激事件,并且应激可影响功能性胃的发生、发展和预后,因此有理由推断肥大细胞在应激性肠屏障损伤中发挥着类似的重要作用。Gue等[5]发现应激大鼠肠黏膜的肥大细胞数目无显著变化,但活化肥大细胞数目明显增加,并且从应激大鼠肠黏膜分离得到的肥大细胞对肥大细胞脱颗粒剂更敏感,受刺激后释放组胺明显增加。组织学研究发现肥大细胞主要位于黏膜的血管、淋巴和神经附近,是一种理想的抗原感受器。Mckay等[6]认为肥大细胞和肠道神经间的相互作用代表了肠道对抗原反应中的稳态单位,是研究神经-免疫相互作用的理想模型。Newson等[7]在电镜下观察导肠肥大细胞与神经末梢直接接触,为肥大细胞活动受神经支配提供了形态学依据。另有报道电镜下可见肥大细胞与肠道等器官的含神经肽P物质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等感觉神经纤维直接接触或毗邻,而这些神经肽参与应激和条件应激后肠黏膜肥大细胞活化增多。以上的研究结果证明了肥大细胞在应激所致肠屏障功能变化中作用的重要性。
4.2肥大细胞致应激性肠屏障损伤的机制 &&国内有研究发现在束缚应激的大鼠中肠黏液和离子的分泌增加,而与之相伴的是肥大细胞所释放的介质组胺等在肠腔内释放增加。而使用肥大细胞膜稳定剂色甘酸二钠可以阻断应激所诱导的这些肠道变化,而对对照组的动物无明显影响。Castagiliuololo等[8]将肥大细胞缺陷的小鼠与正常小鼠对照研究发现,应激所诱导的肠黏蛋白分泌增多和前列腺素释放只在正常小鼠中出现,而在肥大细胞缺陷的小鼠中没有发生。Santos等[9]发现重复避水应激使野生型大鼠空肠肠段短回路电流升高和辣根过氧化物内流增加,病理检查固有层和黏膜下层出现激活的肥大细胞,细胞内辣根过氧化物内含体增多,细胞旁路也出现辣根过氧化物,这些现象在肥大细胞缺乏性大鼠是不存在的。
4.2.1& 细胞因子和炎性介质:应激状态下,肥大细胞通过脱颗粒释放多种炎症介质和细胞因子影响肠道屏障功能[10]。肥大细胞释放的介质主要有以下几类:生物胺、酶、花生四烯酸代谢产物、腺苷、神经肽、细胞因子等。其中既有已预先合成,在受到刺激后立即释放的介质,如组胺、5-HT,各种蛋白酶、神经肽以及某些细胞因子(TNF、IL-1等),也有受刺激后新合成的介质,主要是花生四烯酸的代谢产物,如前列腺素、白三烯。5-HT和白三烯可增加血管的通透性,促进黏液的分泌。肥大细胞的脱颗粒反应,既是机体的一种防御反应,也是炎症、免疫等病理反应的基础。肥大细胞脱颗粒依赖于细胞内钙离子稳态。肥大细胞可分泌神经生长因子(nervous growth factor, NGF),与肥大细胞膜上特异NGF受体结合,通过第二信使钙离子刺激肥大细胞本身活化而脱颗粒,释放一些性介质和组胺作用于神经末梢促使其释放神经递质[11]。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的蛋白水解酶-2可使大鼠空肠黏膜对辣根过氧化物酶的通透性增加。肥大细胞的其它产物,如细胞因子、前列腺素、NO等也可增加肠道的通透性。应激状态下肥大细胞分泌的类胰蛋白酶可裂解结肠细胞表面存在的活化蛋白酶受体-2从而使结肠细胞的通透性明显增加。对正常人予冷刺激(手浸入4℃冰水),可使空肠黏膜内肥大细胞释放胰蛋白酶和组胺增多[12]。Demaude等[13]发现应激可引起迟发性结肠旁路通透性增加,伴肥大细胞脱颗粒增加和IFN-γ过度表达,编码肠上皮紧密连接蛋白ZO-2和occludin的mRNA表达下调。活化的肥大细胞释放类胰蛋白酶将蛋白酶激活受体2(PAR2)活化,后者与β-arrestin依赖的ERK1/2途径的活化相耦联,重整紧密连接周围的F肌动蛋白来增加肠上皮的通透性[14]。
4.2.2& 神经和神经递质:肥大细胞与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关系密切,是中枢神经系统调节肠黏膜功能的桥梁。机体对应激的反应始动于中枢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也可调节肠肥大细胞的活性,刺激神经纤维能引起肥大细胞释放生物活性介质,因此肥大细胞可能始应激时神经系统作用于肠黏膜的一个中间环节。电镜及光镜发现肠肥大细胞有来自中枢神经系统的纤维支配,且胃肠道肥大细胞有巴甫洛夫条件反射性释放。另有研究表明肥大细胞与迷走神经传入纤维存在密切接触,两者在炎症过程中都有增生。肥大细胞可通过活化肠道神经调节紧密连接的通透性,增加抗原的细胞旁转运。Moeser等[15]的研究证实断乳引起的猪肠屏障功能紊乱中检测到小肠黏膜CRF受体蛋白表达上调、肥大细胞类胰蛋白酶水平增高和脱颗粒增多,这些可被肥大细胞膜稳定剂色甘酸钠阻断。Barreau等[16]发现给予外源性CRF或肥大细胞脱颗粒剂BRX-537A都可以使应激大鼠的肠道细胞旁路通透性增加,而这一效应能够被肥大细胞膜稳定剂doxantrazole阻断。予大鼠腹腔内注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F)可使肠黏膜短环电流(代表离子转运),电导(代表离子通透性)及辣根过氧化物酶从黏膜侧导浆膜侧的通透性(代表大分子物质的通透性)增加,此作用可被六氮四唑硫嗯酮(肥大细胞膜稳定剂)所拮抗,说明肥大细胞参与了CRF刺激肠道通透性的增加。冷束缚应激大鼠回肠末端肥大细胞周围神经肽Y、P物质、血管活性肠肽、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可通过肥大细胞表明的相应受体促使肥大细胞活化释放多种生物活性物质。而这些生物活性物质也可直接作用于血管活性肠肽、降钙素基因相关肽、5-羟色胺等神经递质,反过来又调节肥大细胞的功能,形成正反馈循环,最终效应是强化了肥大细胞对肠屏障损伤的作用。
[1] Morii E. Development of mast cells: analysis with mutant mice[J]. Int J Hematol, ):22-26.
[2]& Bachelet I, Levi-Schaffer F. Mast cells as effector cells: a co-stimulating question[J]. Trends Immunol, ):360-365.
[3]& Magalhaes JG, Tattoli I, Girardin SE. The intestinal epithelial barrier: How to distinguish between the microbial flora and pathogens[J]. Semin Immunol, ):106-115.
[4]& Bischoff SC, Kramer S. Human mast cells, bacteria, and intestinal immunity[J]. Immunol Rev, ):329-337.
[5]& Gue M, Junien JL, Bueno L. Conditioned emotional response in rats enhances colonic motility through the central release of corticotrophin-releasing factor[J]. Gastroenterology, ):964-970.
[6]& Mckay DM, Bienenstock J.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mast cells and nerves in the gastrointestinal tract[J]. Immunol Today, ):533-538.
[7]& Newson B, Dahlstrom A, Enerback L, et al. Suggestive evidence for a direct innervation of mucosal mast cells[J]. Neuroscience, ):565-570.
[8]& Castagliuolo I, Lamont JT, Qiu B, et al. Acute stress causes mucin release from rat colon: role of corticotrophin releasing factor and mast cells[J]. Am J Physiol,
Pt 1): G884-G892.
[9]& Santos J, Benjamin M, Yang PC, et al. Chronic stress impairs rat growth and jejunal epithelial barrier function: role of mast cells[J]. Am J Physiol Gastrointest Liver Physiol, ): G847-854.
[10]& Soderholm JD ,Yang PC, Ceponis P, et al. Chronic stress induces mast cell-dependent bacterial adherence and initiates mucosal inflammation in rat intestine[J]. Gastroenterology, ): .
[11]& Metcalfe DD, Baram D, Mekori YA. Mast cells[J]. Physiol Rev, ):.
[12]& Santos J, Saperas E, Nogueiras C, et al. Release of mast cell mediators into the jejunum by cold pain stress in humans[J]. Gastroenterology, ):640-648.
[13]& Demaude J, Salvador-Cartier C, Fioramonti J, et al. Phenotypic changes in colonocytes following acute stress or activation of mast cells in mice: implications for delayed epithelial dysfunction[J]. Gut, ):655-661.
[14]& Jacob C, Yang PC, Darmoul D, et al. Mast cell tryptase controls paracellular permeability of the intestine: role of protease-activated receptor 2 and beta-arresins[J]. J Biol Chem, ):.
[15]& Moeser AJ, Ryan KA, Niqhot PK, et al. Gastrointestinal dysfunction induced by early weaning is attenuated by delayed weaning and mast cell blockade in pigs[J]. Am J Physiol Gastrointest Liver Physiol, ):G413-421.
[16]& Barreau F, Cartier C, Leveque M, et al. Pathways involved in gut mucosal barrier dysfunction induced in adult rats by maternal deprivation: corticotrophin-releasing factor and nerve growth factor interplay[J]. J Physiol, (Pt 1):347-356.
网上免费问医生
发表于: 18:53
唐宇大夫的信息
网上咨询唐宇大夫
在此简单描述病情,向唐宇大夫提问
唐宇的咨询范围:
唐宇主治疾病知识介绍
消化内科好评科室
消化内科分类问答百度拇指医生
&&&普通咨询
您的网络环境存在异常,
请输入验证码
验证码输入错误,请重新输入神经肽P物质影响瘢痕中肥大细胞释放组胺的实验研究_甜梦文库
神经肽P物质影响瘢痕中肥大细胞释放组胺的实验研究
中山大学 博士学位论文 神经肽P物质影响瘢痕中肥大细胞释放组胺的实验研究 姓名:赵李平 申请学位级别:博士 专业:外科学 指导教师:利天增
神经肽P物质影响瘢痕中肥大细胞释放组胺的实验研究中文摘要神经肽P物质影响瘢痕中肥大细胞 释放组胺的实验研究专、『k:外科学 赵李平博士研究生: 导师: 利天增教授摘要增生性瘢痕(hypertrophic scar,HS)不仅在形体上损害患者的功能和外貌,而 且增生性瘢痕一般都伴有不同程度的瘙痒,有的早期瘢痕瘙痒更是让病人难以忍 受,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 对病人的身心健康造成极大的伤害。目前,对增生性瘢痕瘙痒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相关研究甚少。主要是没有可 靠的动物模型和用于人体的简便、敏感、可重现的客观测痒方法。组胺(histamine) 是公认的皮肤致痒介质[1]J神经肽P物质(substance P,sP)也是现在研究的热点之 一,它是一种致炎性神经肽,由感受伤害的c类神经纤维转运到外周,使肥大细 胞(mast cell,Mc)脱颗粒释放组胺引起皮肤瘙痒田1。为TNXT解组胺与神经肽P 物质在瘢痕瘙瘁发生中所起的作用,初步探讨瘢痕瘙痒发生的机制,为临床治疗 提供新的思路,我们设计并开展了本研究。 实验分六部分: 首先对增生性瘢痕、非增生性瘢痕(non―hypertrophic scar,NttS)j}n皮肤中组胺与神经肽P物质进行定量、 半定量分析; 接着在电镜下观察肥大细胞的超微结构在上述三种组织中的区别;然后将组织中的肥大细胞分离、培养并鉴定;观察神经肽P物质对分离的肥大胞 释放组胺的影响及G蛋白(G protein)mRNA在肥大细胞的表达,以探讨它与瘢痕瘙 痒是否有关。第1章人瘢痕和正常皮肤局部组织中组胺含量的测定目的:比较HS、NHS和皮肤局部组织中组胺含量的差别,推测组胺在人HS 瘗痒发生中的意义。 神经肽P物质影响瘢痕中肥大细胞释放组胺的实验研究中文摘要方法:去除所取标本的皮下组织,取等质量的全层组织,用高氯酸制成匀浆, 用荧光分光光度计测定组胺含量。 结果:HS组织中组胺的含量明显高于NHS和正常皮肤((23632+26.79)(170.12士20.53),(162.31-4-18.97)njg,P<0.01),但在NHS和正常皮肤中却无明 显差异(P>0.05)。 结论:增生性瘢痕局部组织中组胺含量的升高可能与瘙痒有关。第2章P物质在人瘢痕和皮肤局部组织中的表达目的:比较HS、NHS和皮肤局部组织中sP表达的差别,推测SP在人瘢痕 瘙痒发生中的意义。 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结合图像数据分析sP的表达。 结果:瘢痕组织全层可见sP的表达,皮肤中sP则主要表达在真皮层和表皮 基底层。HS中sP的表达(1 皮肤(12.75+2.01P8.36+3.28PU)明显强于NHS(13.12士1.22P U)和U)(P<O.叭),但在NHS和皮肤中却无明显差异(P>0.05)。另外,HS组织中分布在表皮基底层、小血管内膜的SP,其密度电明显高于正常皮 肤.并可见致密的胶原结缔组织间有sP神经纤维。 结论:增生性瘢痕局部组织中sP含量的升高可能与瘙痒有关。第3章人瘢痕和皮肤中肥大细胞超微结构的观察目的:观察HS、NHS和皮肤局部组织中MC超微结构特点及其功能状态,推 测MC在人HS瘙痒发生中的意义。 方法:用透射观察电镜MC的超微结构。 结果:皮肤中MC散布于真皮浅层,瘢痕组织中MC主要分布在瘢痕浅层血 管周围及成纤维细胞临近处。皮肤和NHS中MC结构类似,主要呈非活化状态; HS中MC数量多、体积大,多数呈活化脱颗粒状态,并含较多的幼稚MC。 结沦:增生性瘢痕局部组织中大量呈活化脱颗粒状态和幼稚MC是瘙痒产生 神经肽P物质影响瘕痕中肥大细胞释放组胺的实验研究中文摘要的基础。第4章人瘢痕和皮肤中肥大细胞的分离和鉴定目的:分离并鉴定人瘢痕和皮肤组织中MC,为下一步实验奠定基础。 方法:用I型胶原酶和透明质酸酶消化分离MC;甲苯胺蓝染色和番红复染, 鉴定并计数MC。 结果:MC体积大、核呈蓝色,胞浆内含紫红色分泌颗粒。HS中MC占有核 细胞的百分LL(8.6±1.9)明显高于NHS(6.1±1.5)和皮肤(5.3±1.2)(P<0.01),但皮 肤组与NHS组之间的差异不明显(P>O.05)。培养12h后,大部分悬浮细胞为MC。 结论:用l型胶原酶和透明质酸酶可以成功分离皮肤及瘢痕组织中的MC。第5章P物质对瘢痕和皮肤中肥大细胞释放组胺的影响目的:探讨sP与HS瘙痒发生的关系及可能的机制。 方法:用荧光分光光度法检测sP对分离的MC组胺释放率的影响,观察时间 及剂量一效应关系。 结果:HS中MC的组胺释放率随sP刺激时间的延长和浓度的增加而递增, 与NHS组及皮肤组差异有显著性(P<O.01)。 结论:SP明显提高HS中MC释放组胺的水平而产生痒觉,这可能是增生性 瘢痕瘙痒发生的机制之一。第6章G蛋白对瘢痕和皮肤中肥大细胞释放组胺的介导作用及P物质对G蛋白Ⅱ亚基mRNA表达的影响目的:探讨G蛋白在Hs瘙痒发生中可能的作用及sP的作用机制。 方法:将细胞分为对照组、SP刺激组、NEM预处理+sP刺激组,用荧光分光 光度法检测组胺释放率并用RT-PCR法半定量测定MCs内G蛋白。亚基mRNA的 塑丝堕!塑壁墅堕堕壅生!!奎塑堕登墼丝堕笪壅堕堕壅―量璺塑!墨一表达蕾。 结果:用G蛋白失活剂NEM预处理细胞后,削弱了SP增强MCs分泌组胺的 效应。Hs中GiⅡmRNA的表达明显弱于NHS和皮肤(P<0.01),GsdmRNA在上述三种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无显著性(P>0.05);SP作用后,GsⅡmRNA在三种组织 中的表达均明显增强(P<O.01)。 结论:Gi蛋白。亚基的弱表达可能在增生性瘢痕瘙痒发生中起重要作用,而 SP则主要通过上调GsnmRNA在肥大细胞的表达影响组胺的释放。关键词:增生性瘢痕瘙痒组胺P物质肥大细胞G蛋白IV 神经肽P物质影响瘢痕中肥大细胞释放组胺的实验研究英文摘要An experimental study of substance Pontherelease of histamine by mast cells innVDertr0DnlC scarv I lMajor.‘SurgeryPA D candidate.Li-ping ZhaoSupervisor:ProfTi(m―zengLiAbstractscars(Hs)generallymake patients disfiguration and itching,andnotHypertrophicfurther,patients with HS of early stage fell unbearable pruritus,whichonly limittheir communication in daily life but also severely harm their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Now,the relative stud),on the itching of HS is very few because there reliable animal model andare noobjectivemethod of itching examination which should beaconvenient,sensitive and repetitive,Histamine is aad neuropeptide substanceaccepted itching mediator in skinonP(sp)isoneof the hot spotsthe study of skin purities release histamine fiber.In ordertotoo.SP provoke purities in skin by stimulating masteells(MCs)tonervewhich is transported to periphery through type C nociceptivedeeply understand the role of histamine and SP in the HS itching and the possible mechanism of it and to findwasanovel method for thecureof HS purities,this researchdesignedandundertaken,Six parts wereinclude:firstly,quantitative andsemiquantitative analysis were conducted to examine histamine and SP in HS,NHS and normal skin.Secondly,the ultra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MCs in HS,NHS and skin tissues were to compare through electron microscope Thirdly,MCs separated,cultured and identified.Lastly,Influence of substance histamine by MCs and the expression of G proteins SlUadiedoin tissues were the release ofP(SP)onsubunit mRNA in MCs wereV 神经肽P物质影响瘢痕中肥大细胞释放组胺的实验研究英文摘要Chapter One The determination of histamine contents inscarand skin tissuesObjective:Topresume the significance of histamine inscartissuesonthe pruritusof patients by comparing it in HS、NHS and skin tissues.Methods:The same quantitytissue was homogenated with perchloric acid,Thefluorospectrophotometer was conducted to examine the contents of histamine. Results:The contents ofhistamine inhypertrophicscars(236.32--+26.79)n∥g,wassignificant higher than those in non―hypertrophic scars(1 70.1 2±20.53)ng/g and normal skins(162.31 4-18.97)rlg/g(P<0.01).while there were little difference between non―hypertrophicscarsandnormalskins(P>O.05).scarConclusions:The increase ofhistamine intissues maybe related to itching.Chapter Two The expression of substance P inscarand skin tissuesObjective:Topresume the significance of substance P inscartissuesonthe pruritusof patients by comparing it in HS、NHS and skin tissues.Methods:lmmunohistochemistry and imageexamine the expression of substance P inscaranalysis methodwere conducted toand skin tissues.scarResults:SP was detected in each Level oftissues,but most SP"was found indermisand basallayer.The expression ofSPin hypertrophic scars(18.36±3 28PU)was significant higher than those in non―hypertrophic scars(13.12-1-1.22 PU)andnormal skins(12.75±2 01 P U)(P<O.01).while there were little difference between non-hypertrophic whichscarsand normal skins(P>0.05).In addition.the SP density in HS layer oflocated in basalepidermisand endangium of smallnervevessels wassignificant higher thanthose in normalskins.some SPfiber were found incompact collagen connective tissues. Conclusions:The increase of SP inscartissues maybe related to itching.VI 神经肽P物质影响瘢痕中肥大细胞释放组胺的实验研究英文摘要Chapter Three The observation of ultra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mast inscarcells(MCs)and skiU tissuesObjective:The (MCs)inultra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and functional status of mast cellsscarhypertrophic scar,non―hypertrophicand normal skin were observed byscar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To presume the significance ofMCs in the pruritus ofpatients.tissuesonMethods: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ultra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ofMCs inscarwereconducted to examine theand skin tissues.Results:MCsmost MCs inin skin were werelargely observed in superficial layer of derma,while surrounding of blood vessel and fibroblast.Thescarintheultra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MCs in NHS and skin were similarity,most of them were non.activation,HS tissues containedalarge number of big activated MCs andsomejuvenal MCs.Conclusions:Many activated MCs and j uvenal MCsbasement of itching.in HStissues weretheChapter Four The segreg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inscarMCsand skiU tissuesObjective:Tosegregate andidentify MCsinscarand skin tissues andsetfoundations t’0r further research.Methods:MCs were separated bytype I collagenase and hyaluronidase.Toluidineblue and safranine were conducted to dye the MCs.Results:MCs were bigger than other cells,which contained blue cell nucleus andpmnosus secretion granules in cytoplasm.The ratio of MCs inHS(8.6±1.91were―VII 神经肽P物质影响瘢痕中肥大细胞释放组胺的实验研究英文摘要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NHS(6.1±1.5)andnormalskin(5.3±1.,)(P<O.01),skins(P>0.05).mostwhile there were little difierence between NHS and normal suspension cells were MC after 12h culture. Conclusions:TYpe I collagenaseand hyaluronidase could successfully separateMCS iflscarand skintissues.Chapter Five Influence of substance of histamine byP(SP)on the releaseMCsinscarand skin tissuesObjective:Tostudy the relationshipscar.andpossible mechanism between SP and theitching of hypertrophicMethods:The fluorospectrophotometer was employedinducement of SPattoexamine histamine after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and time points in the separated MCs. dose―dependently andResults:SP enhanced histamine release of MCs in HStime―dependently,which show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 compare to NHS group and normal skingroup(P<O.0 1).itching complaint occurredwith theConclusions:Thesignificantlyhigherhistamine level in HS stimulated by SP.This pruritus in HS patients.effect may beoneof mechanisms ofChapter Six The effect of G protein in mediating histamine release fromMCsofscarandskin tissues and theinfluence of SPaonthe expression of G proteinssubunit mRNA inMCsObjective:Toinvestigate the possible effect expression of G proteins in the itchingVTU 神经肽P物质影响瘢痕中肥大细胞释放组胺的实验研究英文摘要ofHSscarand the mechanism of SP were divided imo control group,SP group and NEM+SP group,Methods:The MCsThe fluorospeetrophotometer was employed to examine histamine and G proteinsⅡ subunit mRNA were semi―quantitatively analyzed after RT-PCR. Results:After MCs pretreated with G protein inactivated agent. N―ethylmaleimide(NEM),theaeffect of SPonthe release of histamine could beinhibited.The expression of GimRNA in MCs of HS was significant lower than thoseofNHS and normal skins(P<0.01).while there were little difference ofthe expressionof GsQmRNA among them(P>0.05).The expression of GsdmRNA were significanthigher inMCsofall the tissues(P<O.01)after conducted by SEaConclusions:The low expression of Gi in the itching.The histamine releaseUmRNA in HS ma),be play imponant roleinMCswasinfluencedbySPthroughup―regulating the expression of GsmRNA.KeyWords:Hypertrophicscar,pruritus,histamine,substance P,mast cell,protein GIX 神经肽P物质影响瘢痕中肥大细胞释放组胺的实验研究引言神经肽P物质影响瘢痕中肥大细胞 释放组胺的实验研究专业:外科学博士研究生:赵李平导 师:利天增教授引言瘢痕的防治是世界医学难题之一,而目前对瘢痕瘙痒的发生机制、防治方法 研究更是风毛麟角,因为,目前尚未建立可供研究用的稳定的瘢痕和瘙痒动物模 型。现在人们对瘙痒的研究丰要集中在各种皮肤病和内分泌疾病引起的瘙痒上, 随着瘙痒的神经传导通路的进一步揭示,神经肽P物质与皮肤中肥大细胞及其所释 放的组胺,这三者之间相互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一、研究现状 l瘙痒的神经生理学机制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瘙痒是一种轻微的疼痛,疼痛和瘙痒可能由同样的神经传 导。尽管局部麻醉或者切断神经可以同时消除疼痛和瘙痒,但现在已证实瘙痒的 神经通路与疼痛的神经通路不同【4_…。 痒觉由专门的c类神经元传导,这一点有别于疼痛通路中多模式的痛觉感受 器。这些c类神经元囚其对组胺的持续性反应,可以被鉴别出来。同时它们还具有 传导速度慢和末端分支广泛的特点。这种一级神经元位于神经节背根,到达脊索 后,通过神经突触连接二级神经元,其轴突交叉至对侧,然后通过脊髓丘脑束到 达丘脑的板层核,最后到达大脑皮质,如中央后回的感觉区。Andrew等通过对猫 脊髓活动的研究发现,一组特异的背侧神经元投射到丘脑,这些神经元对经电离子 透入疗法进入皮肤的组胺选择性地发生反应,反应时间与人类产生痒觉所需的时问 相似,Lg-q专rj的外周性C类神经纤维传导瘙痒所需的时问相吻合。然而,外周神经 末梢上并没有特异的痒觉感受器,所谓特异性痒觉神经元是冈为它通过脊髓与痒觉 神经肽P物质影响瘢痕中肥大细胞释放组胺的实验研究引言通路相连,而不是有独特的外周感受器【7舶】。2MC的基本生物学特征和功能MC是起源于骨髓表达CD34,C―kit和CDl3抗原的多能祖细胞,仅少量作为定型 祖细胞(Commited progenitors)参与循环…】。在MC胞浆内颗粒末完全成熟之前(该 时期用形态学方法无法识别),MC的前体细胞表达Fc―cRi和Fc.yRIl/IIl。在祖细胞 迁移到各种外周组织以后,它们以各种表型完成成熟过程‘12,13]。MC前体细胞产生 的基质金属蛋白酶明胶酶(B/MMP一9)可能是迁移到组织所必需的。在外周组织的存 在和表型取决于跨细胞膜表面酪氨酸激酶IlI受体、C.kitStl它的配体干细胞因子(通 常表达于成纤维细胞和基质细胞表面)。在人类,SCF增加Mc的增殖、分化、趋化、 分泌和体内聚集。许多细胞因子包括IL.3,IL一4,IL.9,IL―lO,NGF¥[1SCF影响MC的生 长、分化。表面上成熟的Mc能够表达一种可增殖性和较大可能的游走性,但是并 不能参与循环[14-1 7]。 MC的激活可以通过免疫机制和多种非免疫机制被启动,然后发生脱颗粒,并且MC能够在数分钟或/和数小时内与生理、生化、和化学刺激物再反应㈣。从形态学观察,通过免疫和多种非免疫机制使MC激活发生脱颗粒有类似的表现, 但是MC释放介质的动力学和数量不同,这种差异取决于启动刺激物【I…。这些刺 激物包括过敏反应素(C3a、C4a、C5a、IL.1、lL.3、IL.8、GM.CSF、SCF、PAF .4、MCP.1、M[P―l-Ⅱ)、P物质、ACTH、吗啡、可待因、内皮素、多粘素B、 腺苷、葡聚糖、植物凝集素等。 MC通过释放、分泌的介质和细胞因予等发挥生物学作用。MC的功能主要有 作为免疫反应的效应细胞参与宿主抗感染免疫和启动超敏反应等。包括(1)淋巴细 胞反应:如粘附、趋化、IGE合成、MC增殖和嗜酸性细胞激活。f2)纤维母细胞反 应:如增殖、空泡形成和胶原合成。(3)酶底物反应:如Ⅳ型胶原和脂蛋白等的降解、 凝血酶系统的激活。(4)微血管反应:如微血管通透性增加、淋巴细胞粘附及微血管 收缩或扩张【20。”。 皮肤真皮中含有丰富的MC,主要分布在真皮血管、毛囊、神经和皮脂腺周围, MC的主要功能是通过释放其颗粒和内容物而在免疫反应、炎症反应过程及正常生 理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23,241。MC释放的组胺和花生四烯酸代谢产物可诱导内皮细 胞表达粘附分子进而吸引炎症细胞到局部组织之中,皮内注射组胺可引起皮肤瘙2 神经肽P物质影响瘢痕中肥大绌胞释放组胺的实验研究引言瘁和风团一红斑反应;皮肤中Mc中的类胰蛋白酶和食糜酶能诱导中性粒细胞、嗜酸 性细胞以及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的聚集,被认为有激活和促进皮肤炎症反应过程 的功能‘25-27]。3SP的生物学特点及作用sP是目前发现最早、分布广泛、活性众多的一种神经肽。最早在1931年由von Eeuler及Gaddum等从马脑和小肠的提取物巾寻找乙酰胆碱时发现的,并将它分离 出来。sP是速激肽家族(TK族)的一种,分子量为1340的1l肽,其结构如下,Arg― Pro―Lys―Pro―Gin―Gln.Phe―Phe―Gly―Leu―Met―NH2。SP存胞体的核糖体上合 成无活性的大分子前体蛋白,合成后被转送至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和分泌颗粒 或囊泡,装入囊泡后经轴浆转送到神经末梢,受刺激时即可释放。SP能以神经分 泌的方式作用于各种免疫细胞,参与免疫调节,促进免疫功能,既能增强单核巨噬 细胞的吞噬和趋化活性,又可以促进T细胞增生,B细胞合成和分泌免疫球蛋白,从多方面影响免疫反应川。研究表明sP反应阳性神经在真皮中主要分布于真皮浅层微小血管周围,并由 乳头层进入表皮,维持皮肤的感觉和感受伤害性刺激口”。研究证实SP在许多皮肤 性疾病中起重要的作用,如银屑病、变应性皮炎、白癜风等病变部位的sP含量增 高[30-33l-sP可能是导致上述疾病瘙痒症状的重要介质[34,351。 4皮肤中MC与SP的相互作用 肥大细胞与SP)。泛存在于人类皮肤中,参与皮肤的正常生理和免疫炎症反应 过程,皮肤的瘙痒与MC脱颗粒和sP神经纤维密切相关。含SP的感觉神经末梢具有 双向传导功能,向中枢传递受刺激信息起递质作用,在局部释放sP及其他肽类物 质起调质作用,参与瘙痒和疼痛的启动过程。 人皮肤内的sP不但刺激MC释放组胺引起局部红肿瘙痒反应,sP还可直接作用 于微小血管,引起血管扩张,加之组胺的作用使渗出增加,炎细胞趋化,导致皮 肤神经血管内环境平衡紊乱,局部酸性代谢产物增多,更加重瘙痒症状。此外sP 可通过刺激皮肤中MC脱颗粒而诱导皮肤毛细静脉内皮细胞表达E选择素,E选择素 能增强白细胞对血管壁的黏附作用促进炎症的发生。同时借MC脱颗粒而问接的吸 收嗜酸性粒细胞,使其渗出游走,对炎症起推波助澜的作用[36-38]。可见,皮肤中 MC与sP的相互作用贯穿于皮肤免疫反应和瘙痒炎症作用的整个过程。3 神经肽P物质影响瘢痕中肥大细胞释放组胺的实验研究引言微透析法研究人皮肤中MC结果证明:sP浓度达到l×lo。mol/L致MC组胺显著 释放,并且SP导致的组胺释放具有钙依赖性‘39,401。Lembeck提出轴突反应模式和 张保真提出的轴突反射、接力联动模型,他们的基本环节是当皮肤某~点受刺激 时,受刺激局部MC释放组胺、舒血管缓激肽及前列腺素等使局部的神经末梢兴奋, 经轴突反射使另一神经侧枝sP释放,与之相连的MC脱颗粒释放活性物质引起与 它相连的另一神经末梢兴奋,通过轴突反射重复上述过程,再引起与这一侧枝相 邻的MC释放生物活性物质。同时支配小血管的神经末梢释放的SP和MC释放的组 胺等引起血管扩张,血浆外渗,表现出潮红和风剀反应。 王俊明、张保真报道了人皮肤上神经与MC连接的突触样结构,发现与MC形 成突触样连接的神经纤维末梢内有sP免疫反应的囊泡,并报道了l例两根sP样神经 轴突末梢与同一Mc形成突触样连接,为sP和MC相互作用提供了直接的形态学证 据[41-43】。sG蛋白对S P功能的调节protein/GTP bindingG蛋白(Gprotein)是能与鸟嘌呤核苷酸结合,具有水解GTP生成GDP,即具有GTP酶(GTPase)活性的蛋白,其主要功能是将激素 或神经递质信,宙,由细胞外表面的受体传递至细胞内的效应器,如腺苷酸环化酶等。 异源三聚体G蛋白(HeterotrimericGTP bindingprotein)是O蛋白超家族的一员,分子量大(100kD左右),是受鸟嘌呤核苷酸调控的超级家族的信号传导分子,O蛋白 在绌胞内外信息传导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44,451。异源三聚体G蛋白由三条蛋白 链组成,按相对分予质量从大到小排列为a、13和Y。G蛋白a亚基是功能亚基,不 同的a亚基构成不同的G蛋白,B、v亚基通常以二聚体形式发挥作用14…。 G蛋白偶联的信号传导系统由G蛋白偶联受体(Gprotein coupled receptors即GPRs)、G蛋白和效应器(Effector)分子组成。G蛋白是一个分子开关,传导南 GPRs接收的信号,再以G蛋白解离亚基作为传导物,活化相应酶和离子通道,产生 重要的第二信使,从而引起胞内相应的生物反应。当特异的活化剂存在时,活化的受 体激活特异的G蛋白,催化d亚基结合的鸟苷二磷酸(GDP)转变为鸟苷三磷酸 (GTP),从而a亚基构象改变,降低12亚基和B Y亚基的亲和力,使三聚体分离为Oa(GTP)和G B Y。解离的O a(GTP)和Gt3 Y通过直接调控下游各自的效应器将 信号传到细胞质和细胞核中;当G a亚基与GDP结合时,再结合O B Y,抑制信号4 神经肽P物质影响瘢痕中肥大细胞释放组胺的实验研究引言传导[47,48]。G蛋白直接调控腺苷酸环化酶(Adenylyl cyclase)、磷脂酶C(Phospholipase,C)、Ca2+、K+通道以及p肾上腺素受体激酶等㈣。 TK族的NK―l、NK一2、NK一3三种受体都能与S P结合,其中S P与NK―l受体的结合能力最大,因而将N K一1受体特称为S G蛋白偶联的受体族,从鼠脑组织中分离出来的SP P R。S PR受体属于与R(NK一1受体)具有七个n一螺旋的疏水性跨膜区域、三个亲水性细胞外环、三个亲水性细胞内环和~个亲水性胞质侧的C一端区域;受体激活后通过G蛋白调节第二信使的形成[50-52I。研究发现,S P主要引起1,4,5一三磷酸肌醇(IP3)和/或环一磷酸腺苷(cAM P)的形成。依细胞类型的不同,S P可通过不同的G一蛋白产生不同的第二信使而发挥作用: 在外周组织,兴奋SPR可致IP3和/或c AMP的含量发生变化,进而引发一系列细胞内反应,如在急性分离的脊髓神经元细胞、培养的新生大鼠脊髓神经元细胞及 大鼠腺垂体P 联产生IPRL细胞,S P―SPR复合物通过G蛋白与磷脂酶C(PLC)相偶3:但在培养的成神经细胞瘤细胞,s P的兴奋通过G s与腺苷酸环化酶(A C)的兴奋相偶联使c AMP的含量增加;而在鼠腮腺细胞,s P R的兴奋则通过Gi与A C的抑制相偶联使c AMP的含量减少;亦有研究表明,在人类皮肤的MC上,sP通过作用于G蛋白和蛋白激酶c刺激MC释放组胺等物质的【53-55]。 综上所述,皮肤内含SP的神经纤维受刺激后,一方面向中枢传递瘁觉,另一 方面在局部释放SP,sP与肥大细胞上的受体结合,经G蛋白通道和下游的信号转 导从而刺激肥大细胞释放组胺。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为了探讨瘢痕瘙痒发生的机制,了解SP、MC及组胺是否在瘢痕瘙痒发生中起 作用以及G蛋白在介导SP庳I]激MC释放组胺的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我们设计并开 展了本研究。实验分六部分:首先对增生性瘢痕、非增生性瘢痕和皮肤中组胺与 神经肽P物质进行定量、半定量分析:观察上述三种组织中肥大细胞超微结构的区 别;然后将组织中的肥大细胞分离、培养并鉴定;观察神经肽P物质对分离的肥大 细胞释放组胺的影响及G蛋mRNA在肥大细胞的表达。 神经肽P物质影响瘢痕中肥大细胞释放|Ⅱ胺的实验研究第1章第1章人瘢痕和皮肤局部组织中组胺含量的测定1.1材料1.1.1标本: 39例增生性瘢痕和17例非增生性瘢痕标本均取自需手术切除瘢痕的病人,从 以上两组病例中各在8例大腿供皮区上取正常皮肤作对照。其中男32例,女24 例,年龄3~5l岁,平均(28.2±10.6)岁;病程6个月~11年。增生性瘢痕明显 高于周围正常皮肤,局部增厚变硬,表面呈红色、潮红或紫红,凹凸不平并伴有 不同程度的瘙痒;而非增生性瘢痕平坦、质软、色浅,瘙痒减轻或消失。 纳入标准:①术前2个月内未应用止痒药物②经常规检查、心电图、经颅多 普勒超声和生化检查除外皮肤病、原发性高血压、糖尿病和其他器质性疾病③患 者知情同意。 1.1.2主要试剂 磷酸组胺 2.5%三氯乙酸 正丁醇 正庚烷 邻苯二甲醛(O.苯二醛) 二甲基亚砜(DMSO) 1.1.3实验耗材及设备 7ml离心管 2ml内螺口冻存管 5ml烧杯 100ml容量瓶 50m[移液器 T10高速组织匀浆机 Allegra6R离心机 美国Coming公司 美国Coming公司 北京玻璃仪器厂 德国Brand公司 德国Brand公司 德国IKA公司 美国Beckman公司 Sigma公司 鼎国公司 鼎国公司 鼎国公司 鼎国公司 美同Amersco公司6 神经肽P物质影响瘢痕中肥大细胞释放组胺的实验研究第1章Heraeus深低温冰箱 BS224S电子天平 1.1.4主要仪器 荧光分光光度计德国Heraeus公司 德国sartorious公司日立F-3000型1.2方法1.2.1标本制备 将手术中切取的瘢痕及皮肤组织在生理盐水中清洗干净,用眼科剪剪去皮下 组织,加组织冻存液(DMSO和生理盐水的体积比为2:8)中置一80℃深低温冰箱‘保存。 1.2.2磷酸组胺标准品的配制 标准品A:称取4mg磷酸组胺标准品至50ml容量瓶中,加超纯水至刻度线(浓 度为0.089/L),混匀 标准品B:25ml标准品A+25ml超纯水(浓度为O.049/L) 标准品C:25m|标准品B+25ml超纯水(浓度为O.029/L) 标准品D:25ml标准品C+25ml超纯水(浓度为0.Olg/L) 标准品E:25ml标准品D+25ml超纯水(浓度为O.0059/L) 1.2.3组胺含量的测定№”l 从深低温冰箱中取出待测标本,置37。C水浴箱中快速解冻,用电子天平(精 度为0.1mg)称取lOOmg全层组织放入烧杯中,将烧杯放在碎冰中,在烧杯中加 2ml的O.4moIlL的三氯乙酸,用匀浆机制成匀浆,3000r/min离心5min;提取lml 上清液至7ml的离心管内,该离心管内预先放有:5mo//L的氢氧化钠O.125m1, 0.3759氯化钠和2.5m1正丁醇,振荡5rain,3000ffmin离心10min。然后,将上层的 正丁醇移至另一7ml离心管内,加入O.1mol/L氢氧化钠1.25,振荡5min,3000ffmin 离心10min。2ml正丁醇移至7ml离心管内,该离心管内预先放有:0.1mol/L盐酸 0.625ml和正庚烷3.75ml,振荡5min,3000r/rain离心10min。取水层O.5ml,加入 lmol/L氢氧化钠0.1ml和2∥L 0.苯二醛(荧光剂)0.025m1,4rain后Dmx.3mol/L 盐酸O.05ml终止反应,在340nm激活FN 450nm荧光。同时以空白管、标准品A、 神经肽P物质影响瘢痕中肥大细胞释放组胺的实验研究第1章B、C、D、E作标准曲线。 1.2.2统计分析 所有计量资料以数据以均值加减标准差(f_±。)表示,均值自身前后比较,采用 配对t检验;多组组间均值的比较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问均值的两两比较用SNK 法;计量资料以频数和率值表示,各组问构成比检验采用Person 计软件SPSSll.5软件完成。a=0.05x2检验,由统1.3结果1.3.1病人基本情况见表l―l 表卜1 病人基本情况表注:各组问比较:P均>0051.3.2绘制标准曲线如图1―1 以相对荧光强度为横坐标,以组胺浓度(g/L)为纵坐标绘制。8 神经肽P物质影响瘢痕中肥大细胞释放组胺的实验研究第1章Fj,7一二么。0一一l相对荧光强度一1―――――――■图1-1相对荧光强度与组胺含量标准曲线图根据标准曲线:组胺含量;O.1×相对荧光强度一0.02 1.3.3增生性瘢痕、非增生性瘢痕和正常皮肤中组胺含量比较见表1-2表卜2增生性瘢痕、非增生性瘢痕和正常皮肤中组胺含量(-士s)注:增生性瘢痕与非增生性瘢痕、正常皮肤比:++尸均<O.01;非增生性瘢痕与正常皮肤比:+厅0.05图1―2增生性瘢痕、非增生性瘢痕和正常皮肤中组胺含量一9一 神经肽P物质影响瘢痕中肥大细胞释放组胺的实验研究第1章1.4讨论组胺(histamine)是公认的致痒介质,由组氨酸经组氨酸脱羧酶(HDC)脱羧而 产生。组胺为存在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细胞中生物活性很强的炎性介质,是人体内 分布广、作用强的生物活性物质之~【58,59]。组胺在颗粒中以肝素结合的形式存在, 当通过脱颗粒作用释放到细胞外时,组胺与肝素分离,发挥活性作用。一般认为, 它和其他神经递质一样,首先和靶细胞上特异性受体结合,从而改变细胞的兴奋性 而发挥广泛的生理作用。组胺在炎症中的作用主要由H1受体介导。Hl受体分布 在中枢组胺能神经元中及外周的胃肠、气管、子宫、血管平涓‘肌等组织,组胺作用 于Hl受体,激活磷酯酰肌醇通路,Ca2+流入细胞内并动员细胞内储存钙,使胞内 ca2+浓度升高,将GTP催化成cGMP,引起平渭’肌收缩等效应。局部作用时能使小 静脉和毛细血管扩张及通透性增加,可以引起局部皮肤充血、水肿、搔痒感和荨麻 疹。组胺可以直接作用于皮肤感受伤害的无髓鞘的类神经纤维末梢或作用于白细 胞或皮肤的其他细胞而释放细胞因予产生痒觉。荨麻疹、老年瘙瘁症等常见的皮 肤瘙痒与患者血液中组胺的含量密切相关联[60-“。但是,组胺在瘢痕瘙痒的发生 中是否起作用? 本实验采用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组胺,是基于组胺与邻苯二甲醛在一定条件 下缩合成强而稳定的荧光物质这一原理进行的。其灵敏度较高,可达到O.5ng,线 形范围大(1―1000),形成的荧光物质在室温下可稳定2小时;该方法操作简单,仪 器普及,药品易得,适于本实验。 从本文实验结果来看:组胺在增生性瘢痕中组胺的含量显著高于非增生性癞 痕和正常皮肤,由于绝大部分增生性瘢痕组织都伴有不同程度的瘙瘁,而非增生 性瘢痕和正常皮肤的瘙痒症状不明显或无瘙痒症状,表明组胺在增生性瘢痕局部 瘙痒中起重要作用并目.随着瘢痕的逐渐成熟局部组织中组胺含量逐渐降低,但在 临床工作中亦发现:单用Hl受体阻滞剂治疗瘢痕瘙瘁效果并不。卜分理想,提示瘢 痕瘙痒的发生除了组胺以外可能还有其他的痉痒介质如P物质、5一羟色胺等的参 与,是一个复杂的、多因素作用的结果。要了解还有哪些介质参与了瘢痕瘙痒的 发生以及这些介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尚需进一步研究。lO 神经肽P物质影响瘢痕中肥大细胞释放组胺的实验研究第2章第2章P物质在人瘢痕和皮肤局部组织中的表达2.1材料2.1.1标本:来源同前 2.1.2主要试剂 小鼠抗人P物质多克隆抗体 超敏广谱s―P试剂盒 DAB显色剂 美国NEOMARKERS公司 美国MAXIM公司 美国Gibco公司其他多聚甲醛、二甲苯、苏术素等均为常规试剂 2.1.3实验耗材及设备 防脱玻片及盖玻片 Leica石蜡切片机 LX一70型倒置生物显微镜 IBAS2.5仝自动图像分析系统Ky-F30B美国Sigma公司 德国Leica公司 口本Olympus公司 德周KONTRON公司3CCD彩色图像摄录输入仪日本JVC公司 德国ZEISS公司Axiotron研究型显微镜 2.1.4主要试剂的配制0.02 MPBS(pH7.2―7.6)配法:1000ml蒸馏水中加氯化钠8.59,Na2HP04 2.89,NaH2P04 O.49。0.01M枸橼酸盐缓冲液:1000ml蒸馏水中加枸橼酸三钠(C6H5Na307?2H20) 39,枸橼酸(C6H807-H20)0.49。2.2方法2.2.1标本固定及HE染色 将手术中切取的瘢痕及皮肤组织在生理盐水中清洗干净,用眼科剪剪去皮r 组织,用4%多聚甲醛固定标本48h,二甲苯透明10min,置于快速制片处理仪中, 塑墅堕!塑亟墅堕堕壅±婴查塑堕登墼塑堕塑塞堕婴塑箜!童浸蜡(56。C)15rain,包埋,石蜡切片机切片,垂直皮肤表面切取全层组织,厚59m。 甲醛固定每个石蜡块的一张切片5~10 rain。苏木素染色5~10 min。流水冲洗10 min,然后将切片放入O.5~1%的盐酸酒精中快速浸泡一下,取出后用液返蓝。烘 干后,用中性树胶封片。2.2.2P物质免疫组化标记①切片常规脱蜡至水:石蜡切片于防脱载玻片上经60℃烤片10~15rain,经 二甲苯脱蜡(5min×2)、梯度酒精水化(100%、95%、80%ii吾精中各浸泡5rain), 蒸馏水中浸泡5min; ②灭活内源性酶:30%H202 1份+蒸馏水10份混合,室温5~lO min,蒸馏水 洗3次。 ③热修复抗原:将切片浸入0.01M枸橼酸盐缓冲液(PH6.0),电炉或微波炉加 热至沸腾后断电,间隔5~10min后,反复l~2次。冷却后PBS洗2次。 ④每张切片上用PAP画笔在距离组织边缘3ram处画一道圈,圈内滴一滴 5%BSA封闭液,室温20min,以消除产生的非特异性结合,减少非特异性背景, 甩去多余液体,不洗。 ⑤滴加按1:200稀释的P物质抗体,4℃过夜。PBS洗2minx3次。 ⑥滴加生物素化山羊抗小鼠I9037。C ⑦滴加试剂SABC,20~376C20 20min,PBS洗2 minx3次。min,PBS洗5 minx4次。⑧DAB显色:取lml蒸馏水,加试剂盒A,B,C试剂各1滴,混匀后加至切片。室 温显色,镜下控制反应时间,当出现棕黄色阳性产物时终Ir显色。 ⑨苏木素轻度复染l_0~20sec,流水冲10rain。脱水,透明,中性树胶封片。 ⑩设置特异性抗体(一抗)对照组,以PBS代替P物质抗体作阴性对照,其余 步骤同上。 2.2.3图像分析法【64-65] 应用德国KOntrOrl公司的IBA S2.5全自动图像分析系统对免疫组织E S S化学玻片进行图像分析,将玻片置于图像分析系统的研究型显微镜(德国ZAxiOtrOn型)载物台上,在相同放大倍率下,三组标本各随机选取50个视 神经肽P物质影响瘢痕中肥大细胞释放组胺的实验研究第2章野,通过日本JVC公司的kY.F 30B3一C CD彩色图像摄录输入仪摄取图像于电脑显示器的荧光屏上,用鼠标器选定阳性部分,将之输入图像分析仪,经主机对 扫描总面积(m+n)、阳性部分的面积(17-)、测试区域A的灰度级(G A)和阳性部分 d相的灰度级GⅡ进行测评和显示,根据公式:P U=100×lG A―GⅡl/{Gm (1―12/(m+rt))),其中P U为阳性单位。G 2.2.4统计分析 所有计量资料以数据以均值加减标准差(i兰r)表示,均值自身前后比较,采 用配对t检验:多组组问均值的比较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由统计软件SPSSll.5软 件完成。et=0.05maaX×X为最大灰度分级,GITlaX2256。2.3结果正常皮肤、NHS、HS组织中P物质表达情况:正常皮肤的表皮基底层及真皮 乳头层、小血管膜周围、皮下神经纤维、汗腺、皮脂腺、毛囊周围可见P物质表 达:瘢痕组织全层皆可见其表达(附图2~7…一2~18)。Hs中P物质的表达明显强 于正常皮肤和NHS f P<O.01),但其在正常皮肤和NHS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O.051(表2-1)。另外,HS组织中分布在表皮基底层、小血管内膜的SP,其密度也明显高于正常皮肤,并可见致密的胶原结缔组织间有sP神经纤维(附图2…11―2~15、。 表2 1增生性瘢痕、非增生性瘢痕和正常皮肤中sP表达的P U值比较悖±s)注:增生性瘢痕与非增生性癜痕、正常皮肤比:?+尸均<001;非增生性瘢痕与正常皮肤比:+P)0 0513 神经肽P物质影响瘢痕中肥大细胞释放组胺的实验研究第2章图2 1增生性瘢痕、非增生性瘢痕和正常皮肤中sP表达的P U值2.4讨论P物质是一种神经肽类物质,sP在胞体的核糖体上合成后被转送至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和分泌颗粒或囊泡,装入囊泡后经轴浆转送到神经末梢,受刺激时即可释放。sPflg以神经分泌的方式作用于各种免疫细胞,参与免疫调节。从多方面 影响免疫反应【”1。Altun等脚1对22例非全层皮肤烧伤的病例于烧伤后1、4、7个月对愈合的伤区进 行活检,同时测定神经纤维长入愈合区的进展,并且用免疫组化法测定愈合区的P 物质、神经肽Y等。结果:在烧伤后7个月,增生性瘢痕组织中虽有神经纤维长入, 但数量低于未烧伤的皮肤组织,而非增生性瘢痕愈合组织中,神经纤维长入的数 量比增生性瘢痕要多,不过,含有神经肽的神经纤维,增生性瘢痕组织与非增生 性瘢痕组织基本相似。过去对Hs中P物质的分布研究不多,丛林等M认为P物质表达在表皮基底层处,Crowe等‘“I认为在表皮底层。本实验的结果是增生性瘢痕组织表皮层中P物质 表达明显增多,可达表皮全层,虽然实验中未比较增生性瘢痕、非增生性瘢痕和正常14 神经肽P物质影响瘢痕中肥大细胞释放组胺的实验研究第2章皮肤三种组织中神经纤维的数量,但可推断,增生性瘢痕组织中含P物质的神经纤 维数量要明显多于非增生性瘢痕和正常皮肤,并且随着瘢痕的逐渐成熟此类神经 纤维的数量逐渐降低。增生性瘢痕组织中的小血管膜及周围sP与显著高于正常皮 肤及非增生性瘢痕,说明SP可能参与增生性瘢痕组织血流调节。已有很多研究证 明,sP具有扩张小血管作用。血管扩张可引起增生性瘢痕表面潮红。另外,Sp rq‘促 使肥大细胞释放组胺,组胺也可使血管扩张,血流增加,并介导痉痒症状。组胺一 直被认为是重要的瘙瘁物质。人皮内注射sp-3I起红斑、瘙痒,证实为刺激肥大细胞 释放组胺神经末梢释放缓激肽类物质和前列腺素。而sP短肽拮抗和非肽类SPR拈抗 剂都有抑,iJsP促释放组胺作用[69]。有研究发现,临床表现瘙瘁症状的增生性瘢痕 组织中,sP阳性率高分布密度高,从形态学上提示sP与增生性瘢痕瘙痒有关。由此 推测P物质与瘢痕瘙痒的关系是:P物质在局部一方面可直接刺激c类纤维向中枢传 导痒觉,另一方面刺激肥大细胞释放组胺,使得局部血管扩张、渗出增加、炎细 胞趋化,导致皮肤神经血管内环境平衡紊乱,局部酸性代谢产物增多,更加重瘙 痒症状。 sP作为神经源性炎症介质和免疫调节肽07…,可能在皮肤损伤的早期就参与了 局部炎症反应及免疫反应,促进结缔组织修复,而在瘢痕不断增生的病理条件下,其作用可能更加复杂。Crowe等㈣用免疫荧光法研究发现,sP在增生性瘢痕中分布明显比正常皮肤及非增生性瘢痕增多,增生性瘢痕组织中sP阳性反应增强。这提 示sP不仅在与瘢痕瘙痒的发生关系密切而且在组织修复及瘢痕持续增生过程中有 一定的作用。研究结果证明,SP多分布于人皮肤表皮基底细胞层及真皮乳头层,与 此处增殖修复能力强可能有关。增生性瘢痕组织中,表皮基底细胞层及致密纤维组织间sP增多,成纤维细胞上存在sP受体。Nillsson等人证实刚,sP能.N激体外培养人成纤维细胞的DNA合成。起促进分裂因子的作用,使成纤维细胞增殖。同时sP 能刺激4,5一磷酸肌醇酯水解甘油和三磷酸肌醇,发挥第二信使功能,使细胞内钙 活动增强,间接参与成纤维细胞的增生。已有研究证明,sP与表皮生长因子(EGV)、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在人皮肤成纤维细胞的增殖上有交互作用。SP、EGF、 FGF都是成纤维细胞的促分裂因子,相互之问有协『司作用。成纤维细胞是瘢痕的主 要细胞成分,它的增殖,在创伤早期呵促进创面愈合。当创面已愈合,成纤维细胞 仍过度增殖,同时又大量合成分泌胶原等细胞外基质成分,导致瘢痕过度增生,sP 神经肽P物质影响瘢痕中肥大细胞释放组胺的实验研究第2章受体能调控这一作用[72-73]。瘢痕的增生与瘙痒的发生是个复杂的局部和全身病理 生理过程。sP在此过程如何作用,其作用环节、方式、机理怎样?尚待进一步研究。16 神经肽P物质影响瘕痕中肥大细胞释放组胺的实验研究第3章第3章人瘢痕和皮肤中肥大细胞超微结构的观察3.1材料3.1.i标本:来源同前 3.1.2主要设备和仪器 LKB2088型超薄切片机Philips瑞典LKB公司 荷兰Philips公司CMl0透射电镜3.2方法①固定:术中取下标本后,立即切成lmm×1mm×2mm全层组织块,在4"C、 2.5%的戊二醛(pH=7.4)中固定2小时,用O.1mol/L的PBS漂洗5分钟×2次, 再经1%四氧化锇(pH=7.4)固定2小时。 ②脱水:去离子水漂洗5~10分钟×3次,洗去固定液。用梯度酒精脱水。 ③浸透:先用包埋液A(纯丙酮:Epon812=l:1)室温浸透3小时,再用包 埋液B(纯丙酮:Epon812=1:2)充分浸透1小时,最后用包埋液C(纯Epon812) 在37℃温箱内浸透2~3小时,’止丙酮挥发。 ④包埋:向塑料模板内注入包埋液Epon812,用牙签移取标本至包埋液面上, 自然下落。将塑料模板置37℃孵箱过夜,45。C l天,60。C 1夜,然后在包埋块一端 贴上标签,60"C固化1~2天。 ⑤切片:在超薄切片机上刮备60~80nm的切片。 ⑥染色:用醋酸铀和枸橼酸铅双染色1分钟,双蒸水冲洗,室温干燥。 透射电镜观察,照相。冲洗胶片晒相后扫描,保存图像资料。3.3结果正常皮肤肥大细胞数量较少,散布于真皮浅层,主要为乳头层及网状浅层、17 神经肽P物质影响瘢痕中肥大细胞释放组胺的实验研究第3章血管或皮肤附件周围。肥大细胞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13至28j.tm,胞膜完整,表 面有少数微绒毛突起,胞核位于细胞中央,常染色质丰富,核仁明显,胞质内的 颗粒电子密度一致,分布均匀(图3-1)有少量的高尔基氏体,线粒体和粗面内质 网。细胞表面有少量散在的微绒毛。 瘢痕组织中肥大细胞主要分布在瘢痕浅层血管周围及成纤维细胞l|{『i近处。有 的神经末梢附近亦见有肥大细胞。 非增生性瘢痕组织与正常皮肤中肥大细胞的形态结构类似(图3―2),偶见核 大、细胞器多、分泌颗粒少的幼稚肥大细胞(图3-4)。 增生性瘢痕中肥大细胞数量上明显有所增加,体积较大,形j扶除与正常皮肤 的棚同外,还有相当一部分是呈梭形或不规则形,有的细胞直径甚至超过40um,核 较小,胞质丰富,内充满大量电子密度不很一致的颗粒,分布不均,体积不一, 多数呈活化脱颗粒状态(附图3.7),颗粒外有膜包裹,还可观察到有颗粒合并现象。 当颗粒移至细胞边缘时,部分胞膜消失,颗粒脱出(附图3.12);部分则以分泌形式 逐步释出颗粒中介质,可见有的尚未释尽(附图3―21)。胞外的微绒毛,比正常皮肤 的更多更长,且具有趋向性。当邻近有成纤维细胞时,明显地朝着成纤维细胞延伸, 或以突起的伪足与成纤维细胞胞体作膜接触;而当邻近没有成纤维细胞时,微绒 毛多早贴胞膜倒伏的状态或消失(附图3一18)。成纤维细胞可采用内吞方式,把肥大 细胞颗吞噬至胞体内,逐步降解;也可以由胞体膜吸收其释放的介质。多数这类邻 近的成纤维细胞,粗面内质网都呈显著扩张,反映其胶原合成功能特别活跃。 增生性瘢痕中幼稚肥大细胞的数量也较非增生性瘢痕组织明显增多。18 神经肽P物质影响瘢痕中肥大细胞释放组胺的实验研究第3章图3.3度Ⅲ、一图3-4幼稚肥大细胞,核大,核质比大,胞质内颗粒少x1000019 神经肽P物质影响瘢痕中肥大细胞释放组胺的实验研究第3章3.4讨论MC不仅是瘙痒介质组胺最主要的来源,而且作为免疫反应的效应细胞参与宿 主抗感染免疫和启动超敏反应等。皮肤真皮中含有丰富的MC, 主要分布在真皮血管、毛囊、神经和皮质腺剧围,肥大细胞脱颗粒除释放组胺外,还可释放嗜酸粒 细胞趋化因子,中性粒细胞趋化因子,引起粒细胞渗出而在免疫反应、炎症反应过程及正常生理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黔761。因此对MC的形态结构、活化状态、与神经和血管等的关系的研究是了解瘢痕瘙痒发生机制的重要一环。 肥大细胞有三种颗粒‘77]:(1)高电子密度颗粒,有些颗粒中可有结晶状结构;(2) 低电子密度颗粒呈网状结晶结构;(3)有些颗粒内同时含有不同电子密度的内容物. 胞浆内有数量不等的空泡,空泡被膜完整或一些细胞膜消失,细胞周围可见许多颗 粒,形态结构与胞浆内颗粒无明显区别。Sengoku等认为肥大细胞脱颗粒时的形态 变化有三个特征:(1)胞浆内颗粒肿胀;(2)伴有电子密度减低的纤维素样和网状改 变颗粒;(3)颗粒物质消失,胞浆内遗有空泡。Shiota的研究表明,肉芽组织、增殖 性瘢痕、成熟瘢痕的肥大细胞数量显著不同。肉芽组织出现肥大细胞,趋向于产生 增殖性瘢痕。本实验结果也与此相似:瘢痕增生越明显,其肥大细胞数量就越多。 经观察我们发现正常皮肤肥大细胞多含高电子密度颗粒,而增生性瘢痕中活化的肥 大细胞可见颗粒变大、密度减低、电子密度不均及空泡形成,正处于脱颗粒过程 中‘78-79]。Craig[801认为不成熟的肥大细胞体积小、核质比大、胞质内颗粒少且小, 缺乏激活特征。但本研究观察到在增殖性瘢痕中这种幼稚的肥大细胞也有脱颗粒 现象,因此认为幼稚的肥大细胞也有功能活动。增生性瘢痕中MC及内分泌颗粒 数量多,幼稚的肥大细胞数量也明显多于非增生性瘢痕和正常皮肤,为增生性瘢 痕瘙瘁发生的物质基础。 体外培养材料电镜观察发现,肥大细胞的颗粒可转移到相邻的血管内皮细胞 中I:8lJ,肥大细胞颗粒所含成分之一肝素,可诱导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与迁移, 促进新生血管的形成。我们观察到正常皮肤组织内肥大细胞聚集在血管剧围,无血 管区域很难找到肥大细胞,而增生性瘢痕的新生毛细血管增多与扩张,毛细血管之 间肥大细胞仍较丰富呈明显的脱颗粒状态。毛细血管的增多与肥大细胞释放的肝 素等物质有关,同时肥火细胞颗粒释放的组胺等可引起血管通透性的增加,促使20 神经肽P物质影响瘢痕中肥大细胞释放组胺的实验研究第3章毛细血管的扩张。本实验还观察到增生性瘢痕组织内肥大细胞与神经纤维接触明 显地增多,且相接触的肥大细胞多呈活化现象。还有的肥大细胞与成纤维细胞密切 接触,细胞膜融合,成纤维细胞呈功能活跃状态,肥大细胞町通过膜膜接触向成纤 维细胞释放血小板激活凶子等生物活性物质,它可引起血小板释放血小板源生长 因子,从而促使成纤维细胞活化,促使其合成胶原、基质。肥大细胞所释放的组胺 能刺激成纤维细胞增殖,使它功能活跃,纤维增生,组织内聚积细胞外基质,其分 泌的细胞因子又能导致成纤维细胞分泌大量的酶及细胞因子等[82,831。这提示在上 皮组织增生时,结缔组织肥大细胞功能活动受神经递质的调节。肥大细胞与神经纤 维在形态上的密切接触,说明二者在功能上的相互作用,共同参与对局部组织微 环境的调节。 神经肽P物质影响瘢痕中肥大细胞释放组胺的实验研究第4章第4章人瘢痕和皮肤中肥大细胞的分离和鉴定4.1材料4.1.1标本:来源同前 4.1.2主要试剂 RPMll640培养基 I型胶原酶 透明质酸酶 胎牛血清 L.谷氨酰胺HEPES美国Gibco公司 美国Gibco公司 美国Gibco公司 美国HyClone公司 美国Amersco公司 美国Amersco公司 美国Amersco公司二甲基亚砜 4.1.3实验耗材 7ml离心管 15ml离心管 35mm培养皿 2ml内螺口冻存管 6孔培养板 4.1.4主要设备和仪器 Allegra6R离心机Heal Force Heraeus美目Coming公司 美国Coming公司 美国Coming公司 美国Coming公司 美国Coming公司美国Beckman公司Force Development Co.Ltd.HKHFsafel200生物安全柜HealC02培养箱德国Heraeus公司 日本Olympus公司 日本Olympus公司 德国SG公司 日本HIRAYAMA 广东东方电热设备厂Olympus倒置相差显微镜 Olympus荧光显微镜 SG超纯水系统SG一2000HICLAVEHV-85高压蒸汽灭菌锅东方一B型风热式电热干燥箱 神经肽P物质影响瘢痕中肥大细胞释放组胺的实验研究第4章YTP350电子消毒柜 SIEMENS普通冰箱 液氮罐 深低温冰箱 DK.80型电热恒温水槽 4.1.5主要试剂配制 HEPES(hydroxyethyl广东新成电器公司 西门子有限公司ThermoElectron公司德国Heraeus公司 上海精宏设备有限公司piperazine ethanesulfonicacid,羟乙基哌嗪乙磺酸):分子量238.3。取2.3839,加超纯水至10ml,充分溶解,浓度为lmol/L。滤膜过滤除菌, 用无菌1.5管mlEP分装,每支lml,一20。C保存。每lOOml培养液中加入0.2ml,使 用浓度2mol/L。 L.谷氨酰胺:分子量146.15。取O.2929放入小烧杯中,加超纯水至10ml,充 分溶解,浓度为200 mol/L,过滤除菌,用无菌1.5mlEP管分装,每支lml,一20。C保 存。使用浓度2mol/L。 改良的Tyrode液:含NaCll37mol/L、KCl2.7 糖5.6mol/L、HEPES 装,室温保存。 Hanks液:KCl0.49、KH2P04 0.069、MgCl2‘6H20 0.109、MgS04。7H20 10mol/L、CaCl2 mol/L、Nail2P04O.4mot/L、葡萄lmol/L以及MgCl2 Imol/L。过滤除菌,分0.109、CaCl2 0.149、NaCI 8.009、NaHC03 O.359、Na2HP04。7H200.099、葡萄糖1.009加超纯水至1000ml。过滤除菌,分装,室温保存。 消化液配制:消化皮肤:lmg/ml I型胶原酶+1 mg/ml透明质酸酶;消化瘢痕: 3m∥ml l型胶原酶+lmg/ml透明质酸酶,均以含20%胎牛血清的Hanks液配制。 实验前临时配。 双抗贮存液(1万单位/):青霉素钠100万单位,链霉素100万单位,加无菌 超纯水至100ml,充分溶解后分装,一20。C储存备用。 培养液配制:一包RPMll640培养基加超纯水至1000ml并加2 29碳酸氢钠, 用磁力搅拌器搅拌l小时,使之充分溶解,调节至PH至7.2~7.4。过滤除苗,分 装成90ml。一20。C保存。使用时加入胎牛血清10ral,配成10%体积比浓度,并加 入HEPES。含血清培养液4 0C保存,使用超过2周,添加等量L一谷氨酰胺。 细胞冻存液:按培养液和DMSO为9:l的比例配制。4℃保存。 神经肽P物质影响瘢痕中肥大细胞释放组胺的实验研究第4章4.2方法4.2.1肥大细胞的分离‘酬 ①手术切取的人皮肤、瘢痕组织除去皮下脂肪,用改良的Tyrode液清洗皮片 ②将皮片剪成lmm×lmm大小,放入三角瓶中,按每克组织加20ml消化液 (皮肤:lmNml I型胶原酶+1 m∥ml透明质酸酶;瘢痕:3mg/ml I型胶原酶+1mffml 透明质酸酶,均以含20%胎牛血清的Hanks液配制)的比例进行消化,在37。C摇 动水浴箱中孵育4h。 ③在37℃条件下,用磁力搅拌器搅拌消化物45min ④将消化物静置片刻,待残留的组织块沉到瓶底后,用注射器吸出上层悬液, 存放于另一容器中。 ⑤将残留的组织块用注射器挤压分散,再用吸管充分吹打分散细胞。静置片 刻后,尽量吸出上层悬液,与前面收集的悬液混合。 ⑥用孔径为1001,tm的不锈钢滤网过滤悬液,除去组织碎片和较大的细胞团, 收集滤液 ⑦在4。C条件F离心滤液(1509,5min),弃上清夜,用冰冷的Tyrode液重新悬 浮沉淀细胞,再离心,弃上清液。 ⑧将细胞悬浮于含lO%胎牛血清及100IU/ml青霉素和庆大霉素的RPMll640 培养液中,取少量细胞悬液制成涂片,快速冷风吹干,用O.1%甲苯胺蓝染色,0.1% 番红复染,鉴定并计数肥大细胞。 ⑨调节细胞密度,使每毫升混合细胞悬液中肥大细胞数达到5×105个/ml ⑩按1 ml/-fL接种于6孔培养板中,于37。C、5%C02、饱和湿度的培养箱培 养约12h。 4.2.2统计学分析 所有计量资料以数据以均值加减标准差(r曩)表示,均值自身前后比较,采用 配对t检验;多组组间均值的比较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由统计软件SPSSll.5软件 完成。a=0.0524 神经肽P物质影响瘢痕中肥大细胞释放组胺的实验研究第4章4.3结果分散的肥大细胞结构完整,直径在lOpm左右。培养12h的细胞悬液中大部分 黏附能力强的细胞已贴壁,而肥大细胞黏附性较差,轻轻摇动就可重新悬浮于培 养液中。 肥大细胞甲苯胺蓝、番红染色:细胞体积大,核呈蓝色,胞浆呈红色。(附图4―1、 2)在×400放大倍率下,三组标本各随机选取15个视野,计数皮肤、非增生性瘢 痕及增生性瘢痕组织分离出的肥大细胞数量(表4―1):肥大细胞占有核细胞的百 分比在皮肤、非增生性瘢痕及增生性瘢痕组织中逐渐增加,但皮肤组与非增生性 瘢痕组之间的差异不明显rP>0.05),而增生性瘢痕组与以上两组之间均有显著性差 异(P<O.叭)。表4 1各组织中肥大细胞占有核细胞的百分比@±s,%)注:与正常皮肤比:+序0.05搴宰只O.0l与非增生性瘢痕比:料爿0.0l4.4讨论肥大细胞作为免疫系统的结构成分存在于多种组织内,并因所在组织器官的 不同具有不同的功能。肥大细胞是参与丰l|1经一免疫一内分泌网络调节的一种关键细胞, 参与人体多种生理和病理功能的调节【8“。因此.研究肥大细胞的生物学性质具有重 要的理论意义和广泛的应用价值。随着科学的进展,国内、外学者在日益关注并深 入对肥大细胞进行研究。 目前,对肥大细胞的研究还主要集中在组织水平上,大多应用组织化学的方 法对肥大细胞进行研究,而对离体培养的肥大细胞进行干预的研究甚少,一方面 是由于组织中肥大细胞的数量较少,分离出来较困难;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肥大细 神经肽P物质影响瘢痕中肥大细胞释放组胺的实验研究第4章胞在体外培养所要求的条件较苛刻、生存时间短、不增殖。随着实验技术和实验 条件的不断改进和完善,现已可以在体外对大鼠等的皮肤、肺以及肠的肥大细胞 进行培养。本研究借鉴Barrett等的方法并稍作改良对人德痕组织中的肥大细胞进 行分离,经Mediine文献检索尚未见报导。由于瘢痕组织中有大量的胶原纤维,经 过反复探索,发现按每克组织加20ml消化液计算,消化皮肤时:I型胶原酶和透 明质酸酶的浓度均为lm∥ml即可;而在消化瘢痕时,当I型胶原酶的浓度达到 3mg/m1}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肥大细胞内有组胺么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