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姿腴香梅小青真假是真的吗?不会对身体有影响吗?

您当前的位置: >
##正文###前言人类创造的所有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就是文化。它既是人类社会在过去时间内的发展进化成果,也是孕育人类辉煌未来的基础。正是文化的一脉相传和薪火承接,才造就了人类社会源远流长的历史和光辉灿烂的文明世界。因此,掌握必要的文化常识,不仅是完善个人素质的必经之路,更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文化有着极其丰富的外延,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莫不在文化之列。人类几千年的发展史,创造的文化自然是丰富多彩的,再加上各个地区、各个民族、各个国家的历史、风俗、价值观念、发展历程等等的极大不同,其文化更是百花齐放、丰富多彩,也正由于此,才造就了我们现在包罗万象的文化。几乎没有一个人能够对文化做到面面俱到、事无巨细的了解。有时候即便是一个有深厚文化修养的人,所掌握的文化知识也不过是人类文化的一角冰山。这样说来,作为一个普通人所能接触和了解的文化知识更是有限,这也就可能造成一个又一个的文化盲区。然而,一个人的文化知识往往代表着其综合素质的高低。作为正处于增长知识阶段的中小学生,更应该大量地接触和了解各种文化知识,以成为一个有文化有修养的人。外国文化对于中小学生来说是比较陌生的内容。很多中小学生对本国的文化有比较深入的了解,但一提到外国文化就哑口无言,甚至连一般的常识性知识也不知道。为了让中小学生摆脱这种困境,笔者通过细心遴选整理出《中小学生必备的外国文化常识》一书。由于文化的范围十分广泛,本书在有限的空间内选取了那些最接近文化本质的内容,主要包括文学、美术、音乐、戏剧、影视、民俗和宗教。在这些方面笔者集中了那些青少年朋友最感兴趣、最有学习和探索渔网的外国文化常识,并以概括凝练的语言展示给青少年朋友。本书又是一本浓缩世界文化知识精粹的必读手册,特别是在文学、美术、音乐、戏剧等方面将内容的重点放在世界著名的作品上,这也就在很大程度上使青少年朋友们更加了解该领域的最高成就,开阔他们的眼界。###文学篇文学是重要的文化形式,它可以带领人们进入一个肉眼看不到的世界。要真正了解文学需要大家去积极的研究文学的历史,我们在此为大家提供一些必备文学常识,大概包括一些文学形式、著名的作家、有影响的作品等等,借此加强青少年朋友的文学修养。启蒙主义文学!启蒙主义文学都是在启蒙主义文艺思想和美学原则指导下创作出来的,其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上都具有比较鲜明的特色。启蒙主义文学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正面地、直率地宣传作家们的主张和学说。启蒙主义文学的作家大都同时又是启蒙运动的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他们把自己的文学创作作为宣传自己的思想和理论的有力工具。他们用文学创作直接图解自己的哲学思想、社会政治主张,甚至进行政治性论战。因而他们创造了各种新的艺术体裁,如政论性的哲理小说,道德政治剧和滑稽小品等。所以启蒙主义文学,一般来讲,都有较鲜明的纯理性色彩。揭露和控诉封建制度的种种罪恶,特别是封建主的专横和教会的迫害,这是启蒙主义文学的又一显著特征。至18世纪,封建阶级的专横统治,教会贪得无厌的经济掠夺和对于人们精神的迫害,在欧洲一些主要国家,已经直接成为资本主义,特别是新兴工业资产阶级发展的最大障碍。因此,为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扫清道路,或为资产阶级争夺政治统治权而制造舆论的启蒙主义文学,必然把反封建、反教会作为自身的基本创作主题。所以启蒙文学强烈的政治倾向,乃是积极地和封建势力进行斗争,揭露他们的特权地位和道德堕落,对教会的黑暗和僧侣们的贪婪、荒淫进行辛辣的讽刺,为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和唤起人民从封建的、宗教的意识影响中解脱出来服务。这正是启蒙主义文学的革命性和民主性的体现。启蒙主义文学的第三个特点是扩大了反映和描写的范围。不少启蒙文学家把第三等级人物作为主要描写对象,如菲尔丁笔下的约瑟夫·安德鲁斯、汤姆·琼斯,笛福笔下的鲁滨逊、摩尔·弗兰德斯,伏尔泰笔下的老实人,狄德罗笔下的夏克,卢梭笔下的圣·普乐以及歌德笔下的维特和浮士德等都是这类人物。通过这些人物,反映的不再是王公贵族的生活,而是描绘了普通人的活动与行为。特别是随着工商业的发展,资产阶级大搞海外贸易,开拓殖民地等活动,文学领域中也随之出现了像《鲁滨逊飘流记》一类作品,塑造了鲁滨逊这样类型的人物,为资产阶级社会人生活动树立了榜样。启蒙主义文学的这些特征,从文学发展上看,它们是文艺复兴开始的资产阶级文学传统的继承和发展,在当时有推进封建制度瓦解和生产力发展的作用,为巩固新的资本主义制度,或为引导新制度早日诞生制造舆论;同时,就其对于现实的揭发和批判,启蒙主义文学又成为18世纪浪漫主义和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先驱。感伤主义文学!感伤主义文学是产生于18世纪中叶的英国并发展到整个欧洲的一种文学派别。英国在工业革命以后,资产阶级统治得到了巩固,从而加速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同时,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也越来越明显地暴露出来了。资产阶级的中、下层深感社会上贫富悬殊,自己的生活和社会地位得不到保障,他们的启蒙主义的自由、平等、博爱理想化为泡影,感伤情绪也就由此而产生。感伤主义者把人的智能划分为理性和感情两个方面。他们觉得理性的权威在资产阶级巨大力量的冲击下已经动摇,因此,他们十分注意人们生活中的情感方面。这样,文学上的新思潮——感伤主义这个名词就应运而生。18世纪上半叶,英国作家撒缪尔·理查生的小说中已经出现了感伤因素,但是感伤主义代表作家是劳伦斯·斯泰恩。感伤主义就是以他的小说《感伤旅行》(1768)而得名的。在英国,最初理查生的感伤主义小说,仅仅是批判贵族,对资产阶级家庭生活与虚伪的道德却加以美化,替资产阶级制度作辩护。但是,随着社会矛盾的日益加深,作家们看到了资本主义剥削的残酷,农民的赤贫化,于是感伤主义作家不仅抨击贵族,也抨击资本主义制度。同时他们对劳动人民的疾苦也表示同情,这表达了他们的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思想。英国感伤主义文学分诗歌和小说两部分。代表诗人有:詹姆斯·汤姆生,代表作为《四季歌》;爱德华·杨格,代表作为《控诉或关于生死、永生的夜》;托马斯·葛雷,代表作为《墓畔哀吟》;奥立佛·哥尔斯密,代表作为《荒村》。代表小说家有理查生,其代表作有《帕米拉》、《克莱丽莎·哈娄》,斯泰恩,其代表作有《商第传》《感伤旅行》。感伤主义文学的主要特点是夸大感情的作用,细致描写人物的心情和不幸遭遇,以引起读者的同情和共鸣。他们常常以生、死、黑夜和孤独为题材,作品格调悲哀,语言灰暗。他们还用幽默来描写人类的弱点。感伤主义作家最喜欢使用的文学体裁是哀歌、旅行记和书信体小说。感伤主义流传到法国、德国和俄国,因为地点、时间、社会背景发展情况的不同而表现出非常复杂的情况。法国并未产生真正的感伤主义文学流派,但有些作家的作品具有很浓的感伤色彩,如雅克·卢梭的《新爱洛绮斯》。德国狂飚突进运动作家中有些人也受了理查生、斯泰恩、卢梭等人的影响,他们的作品也带有很浓的感伤主义成分。而俄国则一度出现了感伤主义流派,代表作家是卡拉姆辛。18世纪末19世纪初,感伤主义文学渐渐被浪漫主义文学所代替。浪漫主义文学!浪漫主义很早就已经出现,但作为一种自觉的创作方法,并且形成一个文学潮流确实在欧洲18世纪末19世纪最初几十年的事情。它是欧美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有极其鲜明的特征。第一,重理想的表达,有强烈的抒XX彩。浪漫主义文学是面对英国工业革命悲惨的后果和法国革命后出现的令人失望的现实而繁荣起来的,所以浪漫主义文学都特别重视对于自己的理想的描绘,并把它和现实对立起来,以表达对于现实的不满和反抗。由于在描绘理想的过程中,必须从作者的内心感受出发,抒发出自身强烈的主观愿望,所以感XX彩特别浓烈。又由于作家们的社会处境和各自的出身、经历不同,所以所表达的理想也有很大的差别。有的美化中世纪宗法制生活和基督教道德,借以逃避现实,沉溺在幻想和感伤之中;有的则向往一个没有剥削与压迫的社会,用假想的逻辑、幻想的环境、虚构的情节、夸张的手法描写非凡的事件、塑造非凡的人物,来表达理想,其内在思想和当时的民主主义或空想社会主义思潮紧密地联系起来。第二,崇尚自然,描绘极其美好的自然风光,也是浪漫主义文学的一大特征。不过,有的作家是把自己描绘的清新明艳的山川景色,作为逃避现实的精神慰藉和藏身之所,或者把它作为玄妙迷离的幻想的写真,从中获得神秘的启迪。另一些作家则把鲜明美好的自然景物和贯穿整个作品的主题思想、人物性格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或者用来烘托美好的理想,或者被利用来与社会的丑恶相对照,作为谴责现实的一种手段。第三,重视民间文学。这是和浪漫主义作家反对古典主义文学内容的狭隘性、贵族化,艺术上愈来愈形式主义化的斗争分不开的。民间文学中丰富的想象,真挚的感情,形式的自由、语言的生动,曾作为丰富的营养抚育过浪漫主义文学。但是,有些作家对民间文学的兴趣却是和他们要求“回到中世纪的愿望联系在一起的,所以他们对民间文学中那些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东西加以美化,借以颂扬封建宗法制度和宗教迷信。另外一些作家向往民间、重视民间创作,从中吸收思想和艺术的养料,使自己的创作能够更好地为民族、民主的斗争服务。第四,主张创作自由,崇尚天才创造,提倡想象、对比,反对古典主义的种种清规戒律和因袭传统的不良倾向。但有些作家所要求的自由实质上是否定文学的社会功能,为“为艺术而艺术”的理论制造舆论;而另一些作家则是为更广泛更深刻地反映现实,提出“天地之间,无一不可入艺术”的主张。骑士文学!骑士文学是在西欧中世纪随着骑士制度的形成而出现的一种封建世俗文学。它反映了骑士阶层的生活习俗和思想感情,贯穿着封建意识与基督教精神。它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贵族领主的阶级利益。但其中有些东西诸如热爱民族、保卫祖国、济贫扶危、锄强扶弱、保护妇女、尊敬老人等,都符合人民的愿望与要求,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中世纪欧洲的骑士文学,以法国最为兴盛。其中又分骑士抒情诗和骑士叙事诗两种。约12世纪时,在法国南部的普罗旺斯流行着一种骑士抒情诗。这些诗,最初由行吟歌者游唱于宫廷集会之间,用弦琴和曼多玲伴奏,其主要内容是歌唱骑士的英勇事迹,及其与贵妇人之间的爱情。后来,这种游唱逐渐扩大到领主、贵妇和骑士本身,流行的地域也由南方推广到北方,由法国波及到欧洲其他各国。普罗旺斯抒情诗具有多种多样的形式,细腻复杂的技巧,精炼优美的语言,其中尤以“黎明曲”最为著名。这些诗深为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赏识,他们认为普罗旺斯抒情诗的语言在全欧洲已经达到了“可珍贵的发展”水平,“它的诗艺也是各拉丁语民族望尘莫及的楷模。”骑士叙事诗,主要写骑士忠君、护教、冒险、行侠的故事。这些故事大都具有脱离现实的幻想成分。就其题材来源而言,又分为古代系、不列颠系、法兰西系和拜占庭系四类。英国的亚瑟王及其圆桌骑士的故事、法国的《郎斯洛》、德国的《特里斯坦》等,都堪称骑士叙情诗的上乘之作。这些作品中的浪漫主义因素,在后世欧洲作家的创作中得到了继承与发展。其曲折丰富的情节和细致的心理描写,也为近代欧洲长篇小说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这些作品中对骑士与贵妇人忠贞爱情的歌颂,实际上是对封建道德和教会禁欲主义的否定。然而,其中着重描述的大都是个人的爱情与复仇、个人的功绩与荣誉以及个人与环境的冲突。这种偏个人的创作思想,也对后世欧洲资产阶级作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巴黎公社文学!日诞生的巴黎公社是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用鲜血和生命铸造的第一个红色政权。这一伟大事业在文学上得到了深刻的反映,这就是巴黎公社文学。它为世界文学开拓了一个崭新的天地,把世界无产阶级文学推进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巴黎公社文学是在抗击普鲁士入侵,反对资产阶级“国防政府”、创建工人阶级政权的生死搏斗中诞生的。它是巴黎公社革命的产物。它以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斗争为题材,表现了革命斗争的主题,塑造了无产阶级的英雄形象,歌颂了无产阶级的革命理想。巴黎公社文学的历史一般从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开始,到80年代末期为止,前后约为20年。它的许多作品是在战壕和街垒的枪林弹雨中诞生的,或者是在艰苦的监狱和流放生活中创作出来的。这些作品,有的在报刊上发表,更多的则是传单散发,或在街头、俱乐部朗诵。有的还谱成歌曲广为传唱。它的作者大多为巴黎公社的领导者和战士,最著名的有欧仁·鲍狄埃、儒勒·瓦莱斯、路易斯·米雪尔、让·巴底斯特·葛莱蒙、列昂·克拉代尔等。巴黎公社文学的形式是多样的,有小说、戏剧、散文、诗歌、政论、日记、回忆录等。其中最突出的是诗歌,它的成就较高,数量也较多,是公社文学百花园中一丛鲜艳的花卉,它自身又呈现出百花争艳的盛况,有叙事诗、抒情诗、讽刺诗、颂诗、十四行诗、诗体戏剧和许多专为配合传统曲调和民间曲调而写的歌词。在公社文学中,诗歌之所以特别繁荣,一是由于紧张的战斗环境迫切需要轻便的文学形式及时地反映人民的战斗生活;二是由于诗歌最便于表达人们在战斗中的沸腾的热情和激越的思想;三是便于流传,发挥战斗作用。古希腊神话!古希腊人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知识不足,对于自然灾害和自然现象难以理解,因此借助想象对其作出各式各样的解释,认为大自然的一切现象,都是由神力在操纵,是神的意志的结果。同时,人们将社会生活也融入了对神的想象,把氏族、家庭和人的喜怒哀乐都融合到神的形象之中,幻想天上的神也和世间的人一样,有氏族和家庭,有七情六欲等等。由此就产生了形形色色的神话故事。希腊神话是古希腊人最早的意识形态,它反映出原始社会的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在世界各民族的神话中,希腊神话发展得特别完美,具有自己的鲜明特色。首先,正如马克思所说:古希腊人是“正常的儿童”,古代希腊是“人性展开得最美好的社会幼年时期”。希腊神话受宗教的染指较少,因而典型地表现出了人类童年时代的天真纯朴、活泼浪漫的特色,并充满着积极进取的乐观主义精神和战胜困难的坚定信心。希腊神话表现了人类在童年时期渴望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顽强意志和美好理想,与建立在唯心主义基础上的中世纪基督教神话有本质的区别。其次,古希腊神话具有人神同形同性的特点。古希腊神话中的神都具有人的性格、人的形象和人的七情六欲,也有人的喜怒哀乐与悲欢离合。它们也像人一样任性固执、贪图虚荣,不仅像人一样有吃喝穿睡的生理需要,而且和人一样有感情生活的需要,甚至还大谈恋爱。古希腊神话中的神也不是高不可攀的偶像,主宰人类命运的绝对力量。相反,有的人还跟神对抗、打仗,甚至把神杀得落荒而逃,有些神在品德上往往还不如人。这些特点,也充分显出古希腊神话的进步性和现实性。再次,古希腊神话形象生动,意境优美,是原始人民从生活现实出发,通过美丽的幻想虚构出来的,在艺术手法上,既有浪漫主义的幻想夸张,又有现实主义的真实描写,像一幅幅反映古代劳动人民生活和斗争的色彩浓艳的风俗画,显示出丰姿多彩的艺术魅力。同时,希腊神话又是人民的集体创作,经过长期的流传和历代人民的补充丰富,集中了群众的智慧而后定型。因此,古希腊神话中的形象栩栩如生,呼之欲出;其意境瑰丽奇特,令人赞叹。伊索的寓言集!《伊索寓言》,公元前6世纪希腊奴隶伊索所作,是世界上最早的寓言集。《伊索寓言》原书名为《埃索波斯故事集成》,是古希腊民间流传的讽喻故事,经后人加工,成为后来流传的《伊索寓言》。作者伊索,是弗里吉亚人,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寓言家。一个丑陋无比、智慧无穷的寓言大师。据希罗多德记载,他原是萨摩斯岛雅德蒙家的奴隶,因得罪当时的教会,被推下悬崖而死。《伊索寓言》是古希腊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人们常常忽略它,然而它的价值并不亚于希腊神话、荷马史诗和悲剧。现存的《伊索寓言》,从作品来看,时间跨度大,各篇的倾向也不完全一样,可以看作是古希腊人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的集相貌奇丑的伊索体创作。里面的故事大多是古希腊、古罗马时代流传下来的,经后人汇集,统归在伊索名下。《伊索寓言》通过简短而精炼的小寓言故事来体现日常生活中那些不为我们察觉的真理。寓言主体以拟人化的动物、普通人以及神为主要表现对象,通过生动的小故事,或揭示早期人类生活状态,或隐喻抽象的道理,或暗示人类的种种秉性和品行,多维地凸显了古希腊民族本真的性格。作家、诗人、哲学家、平常百姓都能从中得到启发和乐趣。到几千年后的今天,伊索寓言已成为西方寓言文学的范本,也是世界上流传最广的经典作品之一。在《伊索寓言》中社会低层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感情得到了较突出的反映。如对富人贪婪自私的揭露;对恶人残忍本性的鞭鞑;对劳动创造财富的肯定;对社会不平等的抨击;对懦弱、懒惰的讽刺;对勇敢斗争的赞美。还有许多寓言,教人如何处世,如何做好人,怎样辨别是非好坏,怎样变得聪明、智慧。伊索寓言是古希腊人生活和斗争的概况、提炼和总结,是古希腊人留给后人的一笔精神遗产。《伊索寓言》曾对其后的欧洲寓言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公元1世纪的古罗马寓言作家费德鲁斯直接继承了伊索寓言传统,借用了《伊索寓言》中的许多故事,并称自己的寓言是“伊索式寓言”。公元2世纪的希腊寓言作家巴布里乌斯则更多地采用了伊索的寓言故事。这种传统为晚期古希腊罗马寓言创作所继承。文艺复兴以后,对伊索寓言抄稿的重新整理和印行极大地促进了欧洲寓言创作的发展,先后出现了不少出色的寓言作家,如法国的拉封丹、德国的莱辛、俄国的克雷洛夫等。荷马史诗!荷马史诗包括《伊利亚特》、《奥德赛》两部作品,相传为古希腊的行吟盲诗人荷马(前9世纪至前8世纪)所作。荷马头像《伊利亚特》共24卷,15693行,主要叙述公元前12世纪左右特洛伊战争最后一年的故事。希腊英雄阿喀琉斯因自己心爱的女战俘为希腊联军统帅阿伽门农所夺,盛怒之下拒绝作战,希腊军因此受挫。后来因好友帕特洛克罗斯被特洛伊主将赫克托耳杀死,阿喀琉斯悲痛欲绝,立即请战上阵,终于杀死赫克托耳,并辱尸泄愤。《奥德赛》共24卷,约12000行。内容是叙述特洛伊战争结束后,希腊英雄奥德修斯在海上漂流10年以及他家中纠纷的故事。史诗通过奥德修斯荒诞不经的种种遭遇,反映了经过幻想加工的古代人类对自然力的斗争。这两部史诗都是叙述英雄的业绩,故事情节彼此有连贯性,但各自又有其特点。《伊利亚特》是写战争本身,而《奥德赛》则主要写战争以后的家庭生活,从人物上说,前者多写男性,而后者则多写女性,故前者有阳刚之美,后者有阴柔之致;从风格上讲,《伊利亚特》悲壮雄伟,节奏急促,而《奥德赛》则瑰奇恬淡,节奏舒缓。两部作品从创作方法上看,都是以浪漫主义为基调的,但《奥德赛》的写实成份要多于《伊利亚特》。《一千零一夜》!《一千零一夜》又名《天方夜谭》,是一个框架式结构的故事集,也是中古阿拉伯的民间文学总集。它具有浓郁东方情调,对世界文学发生很大影响,被誉为东方文学珍品。相传古代印度与中国之间有一萨桑王国。国王鲁亚尔因痛恨王后与仆从有私,将其杀死,并存心对女子进行报复。他每天纳一少女,第二天早上杀掉再娶。国王的暴行使城中百姓惶恐不安,纷纷逃亡以致京城十室九空,凄惨荒凉。宰相女儿山鲁佐德熟知史籍,学识渊博,自愿嫁给国王,用每夜讲述故事的办法引起了国王的兴趣,免遭杀戮。如此讲了一千零一夜,终使国王感化,愿与她白头偕老。《一千零一夜》手稿《一千零一夜》的故事,大都曲折动人,丰富多彩,描绘了中古阿拉伯世界的社会制度、现实生活、宗教信仰和风土人情。它既反映统治阶级的罪恶,也歌颂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反抗精神;既有对理想的爱情、幸福的赞美,也有对虚伪、欺骗、罪恶的鞭挞;它描绘了社会各阶层人物的生活及命运,也反映了当时人民的思想和感情,可以说是一部阿拉伯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该书中的故事大都寄现实于浪漫的想象中,或将现实高度夸张,或把现实中不可能的事情显现出来,使故事神奇而不显得怪诞,既有吸引读者的魅力,又能加深对现实的理解。故事采用故事套故事的结构方式,把内容不相关联、但主题大致相同的故事串联起来,既具有宏伟壮丽的气势,又有鲜明的节奏感;既曲折多变,变幻莫测,又使人感到细水长流,连绵不绝。故事讲述中经常采用鲜明的对比手法,如人物刻划的对比,仙界魔境的对比,甚至故事标题都用对比。故事语言通俗流畅,富于表现力。高尔基赞赏它为民间文学“最壮丽的一座纪念碑”,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灿烂的明珠。《罗摩衍那》!蚁垤正在写《罗摩衍那》《罗摩衍那》是印度古代两大史诗之一(另一部为《摩诃婆罗多》)。原为民间口头创作,在长期流传中屡经增润,相传由诗人蚁蛭编写定本。该作品用梵文写成,意思是《罗摩传》。全书共七篇,约24000颂(一颂两行,一行16个音)。全书写的是罗摩与妻子悉多悲欢离合的故事。王子罗摩因受王妃嫉妒被放逐,妻子悉多被魔王劫掳,后得群猴帮助,夫妻团聚,恢复王位。第一篇《童年篇》介绍成书经过和全书内容。第二篇《阿逾陀篇》主要讲十车王的宫廷斗争。第三篇《森林篇》描绘罗摩三人在林中的生活。第四篇《猴国篇》主要讲罗摩与猴王结盟的故事。第五篇《美妙篇》是讲哈奴曼跳过大海以后来到楞伽城。第六篇《战斗篇》是全书最长的一篇,描绘罗摩率猴兵与魔兵搏斗的情景。第七篇《后篇》追述罗刹的来源和罗波那与哈奴曼的历史;讲述罗摩与悉多的第二次离合。全部史诗除了这一主干故事外,还插入了不少小故事、神话和传说。《罗摩衍那》对印度文学影响很大,后有各种语言的仿作或翻译作品,1631年前后,杜勒西达斯根据《罗摩衍那》改写的《罗摩事迹之湖》,成为印度教的福音书,具有极大影响。《源氏物语》!日本女作家紫式部(978至1015)创作的长篇小说《源氏物语》,是日本古典文学的一部名著,也是世界文学史上的优秀之作。“物语”是一种具有民族特色的日本文学体裁,较著名的有《竹取物语》、《落洼物语》、《平家物语》等。紫式部画像《源氏物语》共50卷,故事历四朝天皇。以皇子光源氏和他周围许多女性的悲欢离合的故事为主线,通过源氏的一生经历,反映了日本宫廷贵族的生活、思想及内部倾轧的情况,从特定的角度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矛盾。光源氏原为桐壶天皇之子,世称光君,但其母亲因出身低微,虽受皇帝宠爱并有了儿子,却遭受其他嫔妃忌恨。皇子3岁时,其母亲悒郁而死,皇子也被迫降为臣子,赐姓源氏。光源氏成人后娶葵上为妻,但感情不合而移情于父皇的妃子藤壶,生下一子,即后来的冷泉天皇。父皇桐壶死后,藤壶悔恨痛苦,削发为尼。源氏在其父死后失势,被宰相赶出京城。但两年后冷泉帝即位,源氏政治上又中兴,回京辅佐冷泉天皇,昌盛绝顶,建造富丽堂皇的六条院,迎入以前有过关系的女人共享荣华,物质生活奢华,但精神世界空虚。他发现后妻与人私通,生下一个名义上的儿子;最为眷念的藤壶和紫上也先后死去,由此痛感人世的虚幻,遁入空门,八年后郁郁而死。《源氏物语绘卷》第20帖该小说通过光源氏一生沉浮和对女性的追逐,真实而生动地表现了平安贵族生活上的淫乱和政治上的腐败,形象地展示其必然灭亡的历史趋势。小说反映出作者的悒郁哀愁和悲观情调,以及佛教的宿命论思想。其行文温婉细腻、柔美纤巧,长于刻画人物心理,既给人一种宁静、平和、温柔的美,又以一种深刻而浓郁的悲剧气氛触动读者的心灵。小说气势宏伟、头绪繁多、错综复杂;然而,在每一贴中又围绕中心,重点突出,各自成一个相对独立而完整的故事。《神曲》!但丁()意大利中世纪的著名诗人,著有赢得世界声誉的长篇叙事诗《神曲》。该作品一向有“中世纪史诗”之称。《神曲》全诗分为三部:《地狱》、《炼狱》、《天堂》,采用梦幻形式叙述诗人在“人生旅程的中途”迷失正路后走出了森林,来到一座沐浴阳光的小山下,正要向山峰攀登时,突然遇到豹、狮、狼三只猛兽挡住去路。危急之时,古罗马诗人维吉尔受但丁年轻时恋人贝亚德之托前来相救,并引他游历了惩罚生前罪人的九级地狱和忏悔罪过、净化灵魂的七级净界。然后在贝亚德的微笑和目光的吸引下神游九重天堂。《神曲》中的情节!该长诗对幻游冥府的内容赋予了新的性质。诗中“地狱”和“净界”是当时意大利社会的缩影,而“黑暗的森林”又是尔虞我诈、争权夺利的佛罗伦萨的现实的象征。三只猛兽分别象征着强权、XX和贪婪等阻碍人们达到光明世界的邪恶势力。诗人的迷路,意味着人类的迷惘。诗人赞美人的才能和智慧,对古典文化推崇备至:称亚里士多德是“哲学家的大师”,荷马是“诗人之王”,称维吉尔是“智慧的海洋”;称引导诗人游历天堂的贝亚德是“光明的使者”、“真、善、美的化身”。所有这些都鲜明地表现了诗人对中世纪教会的贪婪腐化、封建统治者的残暴专横的鞭挞,对古典文化精髓的推崇,暗示了文艺复兴时代人文主义的曙光。《神曲》是一部具有强烈政治倾向的作品,其进步意义在于它运用充满各种矛盾、斗争和贪欲的现实生活为素材,借描写梦幻来表达诗人的政治、道德和宗教观。作品全面地反映了中世纪意大利广泛的社会生活和人们的精神面貌,表现了作者作为“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的伟大功绩;同时,诗人生活的那个新旧交替时代的社会生活中的矛盾,在其作品中也有明显的反映,表明作者的确同时又是“中世纪最后的一位诗人”。《十日谈》!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出现了大量的文学作品。意大利著名人文主义者薄伽丘()的代表作《十日谈》,是用“不登大雅之堂的佛罗伦萨的方言”写的一部巨著,极大地冲击了封建教会阵营。薄伽丘作品记叙在1348年,佛罗伦萨十个男女青年为逃避黑死病,在乡间一个别墅里避难,为消遣时间,每人每天讲一个故事,十天共讲了100个故事,故名《十日谈》。这部故事集的重大主题是反教会反僧侣。全书的第一个故事“歹徒升天”,说的是一个生前无恶不作的人,按基督教义,死后理应下地狱,但他却被教会看中奉为圣人,并为他落葬举行隆重的仪式,沿途唱着圣歌。后来,他的圣名越来越大,男女老少对他的敬仰与日俱增,每逢患难,都赶到教堂向他的神像祈求。一向愚弄人民的天主教会却被这一个作恶的无赖所愚弄。故事集还真诚地关心人的命运,热情地颂扬全面发展的人,肯定人的聪明才智和进取精神。作者从人文主义立场出发,提倡“人性的解放”,呼吁男女平等。它通过含蓄、寓讥讽于笑谑的艺术手法,塑造各种艺术形象,对宗教的蒙昧主义和禁欲主义的荒谬、虚伪,违反人道的面目进行了揭露,向天主教会的权威进行了公开的挑战。《堂·吉诃德》!文艺复兴时期西班牙伟大作家塞万提斯()的长篇小说《堂·吉诃德》出版后受到世界各国的好评。从1605年至20世纪40年代,《堂·吉诃德》一书在世界各国共翻译出版1000多次,成为读者普遍喜爱的世界文学名著之一。小说讲述的是主人公堂·吉诃德阅读当时流行的骑士小说入了迷。很想恢复过去的骑士制度和游侠生活,他决计走遍各地,打尽天下不平事,“解放一切受苦难的人”,“谋求公众福利”。于是他穿上纸糊的盔甲,拿出生锈的长矛,骑上瘦马,带着贫苦的桑丘·潘沙作为侍从。在一路上,他误把风车当作凶恶的巨人,把羊群当作交锋的军队,把猛狮当作决斗的对象,把理发师的铜盆当作魔法师的头盔,向前猛砍猛冲,闹了很多笑话。他前后经历三次冒险,弄得浑身是伤,最后病死家中。临死前他觉醒了,承认骑士小说“胡说八道,荒谬透顶”。堂吉诃德幻想的画面《堂·吉诃德》的思想意义大大地超越了塞万提斯的创作“宗旨”,即扫荡骑士文学。它广泛地反映了16、17世纪之交西班牙社会各阶层人物的生活,着力揭发封建贵族骄奢淫逸、残暴专横等现实情况。作者为饥寒交迫中的劳动群众鸣不平,并且展望没有人压迫人的世界。小说主人公堂·吉诃德是世界文学中不朽的艺术典型,其性格矛盾复杂。一方面,他脱离实际、富于幻想、固执自信,妄想用过时的中世纪骑士单枪匹马打天下的方式救民于水火;另一方面,他纯真善良、热爱自由、见义勇为、无私无畏,处处闪耀出人文主义思想的光辉。小说中另一重要人物桑丘·潘沙,是当时西班牙劳动农民的形象,他头脑清醒、心胸开朗、思想纯洁、聪明能干、忠于职守,虽也有一般小生产者的缺点,如狭隘自私、知足安分、轻信诺言等,但他就任海岛总督后,其缺点逐渐消失,表现出下层人民的智慧和才能,更体现了西班牙“黄金世纪”的民主精神。《少年维特之烦恼》与《浮士德》!歌德()生于德国法兰克福市富裕的中产阶级家庭,从小受过良好的教育,并成为德国狂飙突进运动的主要人物。在他的生命历程中,跨越了两个世纪,其丰富多彩的著作,反映了欧洲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巨大变化和发展。他以自己杰出的作品,使自己成为18世纪中叶和19世纪初期欧洲最主要的文学大师。他的两部代表作分别为《少年维特之烦恼》和《浮士德》。歌德《少年维特之烦恼》是使他享誉欧洲文坛的成名作,也是他第一部产生重大国际影响的德国文学作品。作品记录了诗人青年时代的一段重要经历,写得缠绵悱侧、深情感人。小说写市民出身的少年维特热恋美丽的少女绿蒂,而绿蒂早已与他人订婚。无望的爱情使维特万分痛苦,等级森严的社会又让他饱受冷眼,贵族的傲慢与歧视、资产者的庸俗自私令他感到窒息。维特终因绝望开枪自杀,向社会作无力的抗议。小说揭示了德国狂飙突进时代个性的要求与封建等级社会的尖锐冲突,具有强烈的时代精神。小说极为成功地运用了第一人称的书信体,文情并茂,剪裁精当,对维特的感情变化剖析深刻,对心理活动刻画得细腻逼真,对大自然的一草一木都赋予奇异的诗的色彩。这些艺术手法直接对欧洲19世纪的浪漫主义文学产生了重大影响。《浮士德》是歌德创作的最高成就,它的完成花费了近60年(从1773年到1831年),倾注了歌德毕生精力。《浮士德》取材于德国16世纪关于浮士德的民间传说,全诗分为两部。第一部主要写年过半百的浮士德博士沉缅于中世纪的书斋里,思想苦闷,精神空虚。复活节的钟声把他带到春天的城郊,遇到魔鬼靡非斯特,并与之签订契约:魔鬼甘当仆人,满足他的所有要求。魔鬼把他带到魔女之厨,让他领了魔汤,返老还童;与市民少女格雷琴热恋,导致格雷琴因溺婴被处以死刑。浮士德在精神上自责痛苦,决心放弃“小世界”的平庸生活,向广阔的“大世界”去探求。浮士德在书斋第二部先写浮士德和靡非斯特到宫廷为皇帝服务,结果发现他们的活动只是供统治者享乐,维护摇摇欲坠的封建王朝。于是,浮士德又开始了新的追求,他与象征古典美的海伦结婚,然而,子死妻亡,浮士德得到的只是海伦留下的衣服和面纱,对美的追求终于破灭了。于是浮士德从神话世界回到人间,他招募劳力填海造陆,双目失明仍从事工程指挥。然而,他错把靡非斯特要工人给他挖掘墓穴的锄头声,当成填海建国的劳动声响,而自以为探索到了理想的人生和社会,感到满足而死。整个诗剧通过主人公自强不息、探索真理、追求美、追求理想的过程,宣扬了创造理想的资产阶级王国的启蒙思想,歌颂和肯定了新兴资产阶级的人生观和社会理想,揭露批判了封建专制王朝的腐朽没落、封建伦理道德和教会的残忍冷酷。《浮士德》使用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手法,使作品既充满浪漫主义和神话故事的色彩,又有其现实主义的基础。此外,它还是欧洲资产阶级上升时期从文艺复兴到19世纪初期300年文化发展的生动的缩影。《浮士德》与荷马史诗、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并列为欧洲文学的四大名著。席勒与《阴谋与爱情》!在他的生命历程中,跨越了两个世纪,其丰富多彩的著作,反映了欧洲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巨大变化和发展。他向往自由的革命思想。席勒席勒从1776年开始写一些抒情诗作。1782年席勒用了七个星期写成了《路易斯·密勒林》,后改编为剧目《阴谋与爱情》。1784年公演,大获成功。《阴谋与爱情》是部市民悲剧,描写的是某邦宰相儿子斐迪南爱上了乐师的女儿路易斯。宰相的秘书用阴谋破坏两人的爱情。斐迪南中计,毒死了自己和路易斯。宰相归罪于秘书,秘书又揭发宰相害死前任的罪行,两个歹徒暴露了彼此凶残面目。这是席勒青年时代最为成功的一部剧本。反映了当时德国统治阶级政治的腐败,生活的奢侈,精神的空虚,宫禁的秽行。恩格斯评价它的“主要价值就在于他是德国第一部有政治倾向的戏剧”。席勒的主要剧作还有《强盗》、《华伦斯坦》、《奥尔良的姑娘》、《威廉·退尔》、《唐·卡洛斯》和《斐爱斯柯》等。席勒以最富有现实主义的精神无愧于德国狂飙突进运动后期最优秀的作家。浪漫诗人拜伦!拜伦()是欧洲积极浪漫主义的代表作家。他出生于伦敦一个没落的贵族之家。父母感情不和,幼小的拜伦成了他们发泄怒气的对象,因而,养成了拜伦忧郁、孤独、反抗的性格。他在剑桥大学接受了启蒙思想,并开始发表诗集及评论,初露锋芒。拜伦!年,拜伦第一次进行漫长的国外旅行,这次旅行,使他了解到南欧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对他的思想和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著名长诗《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就是依据这次旅途日记写成,长诗的出版使拜伦成了英国的风云人物。他回英国后,集中精力写政治讽刺诗,攻击保守党和英国的贵族资产阶级。然而,政治气候的恶劣和个人生活的不幸,一方面使拜伦的忧郁、孤独感和反抗精神增强,一方面也产生了悲观情绪。这一时期的主要作品有《东方叙事诗》、《希伯来叙事诗》等。这些诗以东欧、西亚为背景,塑造了一些富有叛逆精神,与命运作斗争的“拜伦式的英雄”形象:他们同社会尖锐对立而孤军奋战,进行个人反抗;他们蔑视社会“文明”,傲世独立,对前途失望;他们为个人自由和爱情幸福奋斗的结局往往不是失败,便是死亡。1816年,拜伦在英国上流社会的诽谤与打击下,愤然离国,从此侨居异乡。在瑞士时,拜伦结识了雪莱,并受到他的乐观积极的思想影响。拜伦这时创作的《普罗米修斯》、《路德分子之歌》,表现了革命者坚毅的斗争精神。在意大利期间,拜伦积极参加烧炭党人的革命活动,为革命活动提供经费,购买武器弹药,被推举为该组织的领导人。诗人从意大利的革命斗争中吸取力量,进入了他的创作高峰时期,如哲理诗剧《曼夫莱德》、神秘剧《该隐》和长篇诗体小说《唐璜》都完成于此时。1823年拜伦到希腊参加民族起义军的活动。他卖掉自己的庄园,毫无保留地用于希腊革命。他亲自参加劳动和训练,总是置身于最危险的地方。长期的奔波和操劳,损坏了他的身体,1824年逝世。他把自己的财产、精力和生命都献给了希腊的独立事业。拜伦以他巨大的文学成就成为欧洲19世纪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篇洋溢着民主理想和民族解放斗争的激情。他是无畏的战士,也是一个个人主义者。他的成就对欧洲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死魂灵》与《钦差大臣》!果戈里()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之一,是优秀的讽刺作家。他的长篇小说《死魂灵》和讽刺喜剧《钦差大臣》两部杰作的问世,曾轰动了整个俄国。果戈里《死魂灵》写一个专靠坑蒙诈骗起家的投机者的经历,他为了捞取暴利,施展人们意想不到的诡计,跑到各个地主庄园贱价“收购”死去的农奴,搞灵魂的买空卖空。以这个无赖的招摇撞骗为线索,作者描写了俄罗斯形形色色的外省地主的丑恶嘴脸,暴露了农奴制度的黑暗。《钦差大臣》写一个游手好闲的花花公子被某县城官吏、财主误认为“钦差大臣”的故事,通过这场误会,淋漓尽致地描写了统治集团贪婪暴戾、欺上压下、奉承拍马、愚昧可笑的种种丑态。戈里是讽刺幽默的大师,他善于引读者发笑,在笑声中,一切丑恶的东西都遭到灭顶之灾。果戈里后期思想脱离了现实生活,企图在保存封建农奴制度的前提下,寻求出路。为此,他在《死魂灵》第二部中极力描写地主阶级的正面形象。结果,他失败了,受到进步人士的激烈批评和严厉谴责。逝世前十天,果戈里在绝望与痛苦中焚毁了《死魂灵》第二部手稿,这就是后人常说的“果戈里的悲剧”。《人间喜剧》!巴尔扎克()是19世纪法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的杰作是小说总集《人间喜剧》。它不仅细致地描绘了那个时代的人们的真实生活与风俗人情,而且艺术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阶级斗争发展史、政治经济发展史和社会思潮发展史。它为法国现实主义文学创作开辟了广阔的道路。恩格斯认为,巴尔扎克是“比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一切左拉都要伟大得多的现实主义大师”,他的《人间喜剧》就是一部法国社会的“卓越的现实主义历史”。1845年,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总目》问世,计划写作长、中、短篇小说137部。但到他逝世之日止,仅完成91部。他把全部作品分为三类:风俗研究、哲学研究和分析研究。巴尔扎克!“风俗研究”是小说总集的主干部分,从各个方面反映法国当代社会生活,如“私人生活”着重描写人们在童年、少年时代的生活,由于感情冲动或经验不足而酿成的过失与灾难,代表作有《高利贷者》、《夏倍上校》、《高老头》等。“外省生活”着重描写人们成年时代的行为,处于因热衷于个人盘算、利欲和野心而引起的冲突之中,代表作有《欧也妮·葛朗台》、《搅水女人》、《幻灭》等。“巴黎生活”着重描写大都会的风俗,汇合了“大善与大恶”、朴素的情感与肆无忌惮的欲念,代表作有《法西诺·卡纳》、《邦斯舅舅》等。“政治生活”着重描写人与人、集团与集团间的利害关系,代表作有《恐怖时代的一个插曲》等。“军事生活”着重描写动荡社会中征服与防御间的矛盾,如《舒昂党人》、《沙漠里的爱情》。“乡村生活”描写乡村各阶层的矛盾,代表作有《幽谷百合》、《农民》等。“哲学研究”与“风俗研究”的关系特别密切。其主要目的在于探讨种种社会现象产生的原因,追索其隐蔽着的重大意义,代表作有《长寿药酒》、《不可知的杰作》、《绝对之探求》等。“分析研究”仅完成《婚姻生理学》、《夫妇纠纷》,主要是根据人类的“自然法则”和真、善、美的人道主义原则,分析社会上的不合理现象。《人间喜剧》通过“编年史的方式”,完整地反映了巴尔扎克的时代,汇集了19世纪上半叶“法国社会的全部历史”。它以描写“资本主义地狱”的罪恶为主要任务,再现了资产阶级血腥发家史、贵族阶级的没落腐朽和农民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冲突。此外,小说集也表明了作者主张自由贸易、发展工商业和农村资本主义的经济观以及要求作家必须面向生活,文学必须通过艺术来概括反映生活的文艺观。安徒生童话!世界文学史上伟大的童话作家安徒生(),享有其他人不可比拟的荣誉。他出身贫寒,父亲是鞋匠,11岁时父亲死安徒生去,只好靠母亲替人洗衣维持生活。幼小的安徒生在呢绒铺当过学徒,在剧院干过杂役。屈辱、辛酸、痛苦,伴随着安徒生的童少年时代。安徒生的童话,有着诗一般优美的意境。形象鲜明生动,语言质朴清新,几乎每一篇都好似一首动听的歌。起初,由于安徒生出身下层,再加上他的作品所包括的重大的社会意义和强烈的爱憎感情,使得当时的上流社会企图压制他、排斥他。但是,他的优秀作品飞出国界,传遍欧洲,得到了各国第一流的大作家们的支持和赞美,首先在国际上承认了安徒生的伟大作家的地位。安徒生的后期作品,更多地瞩目于现实,思想性、哲理性也更加强了。他的作品已不只是写给孩子们的,同时也是写给成年人的。安徒生一生写了160多篇童话,其中,最著名的有《海的女儿》、《丑小鸭》、《卖火柴的小女孩》、《皇帝的新装》、《夜莺》等。《战争与和平》!列夫·托尔斯泰()是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大师,他的著名史诗体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以对历史事件的巨大概括、人物的众多以及特有的史诗风格而使人们感到惊讶,被誉为“俄国文学和世界文学中的奇观”。托尔斯泰肖像画!该小说以1812年俄法战争为背景,以包尔康斯基、别祖霍夫、罗斯托夫和库拉金等四大家族的家庭生活为主线,气势磅礴地再现了年间俄国社会的重大历史事件。1805年,俄法关系日趋紧张,青年贵族安德烈·包尔康斯基不愿在腐化的贵族社会中庸碌地浪费生命,于是投笔从戎。在与法军作战时受伤仰卧沙场,他望着天穹,悟出一切功名皆为虚无。伤愈后回到田庄,妻子难产死去,他因而愈加消沉。后来他爱上罗斯托夫伯爵的女儿娜塔莎,爱情使他振作起来重新投入生活和事业。俄法战争爆发,安德烈奔赴战场,于重伤撤退中与娜塔莎重逢后死去。彼埃尔是一显贵的私生子,意志薄弱,但又向往理想的道德生活,厌倦荒淫的贵族生活,于是在卫国战争中组织民团并经受了战火考验。为刺杀拿破仑而被法军逮捕,后来遇救,与娜塔莎结婚。《战争与和平》旨在表达俄国贵族的命运和前途。由于作者长期的亲身经历以及同人民的接近,使他深感人民在历史中的重大作用,因而在书中歌颂了俄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揭露并谴责了宫廷与贵族的腐败。但作者对宗法制庄园贵族加以美化、理想化,并把人民理解为一种顺应天意的盲目力量,书中还宣扬了宿命论、不抗恶等消极思想。全书呈现出一个开放结构,以战争与和平生活为中心,不断变换着各种场景。内心独自与心理活动描写的交替使主要人物的精神世界完全展现在读者面前,具有一种震撼心灵的艺术效果。在优美的散文中经常插入大段雄辩有力的议论,以直接表达作者的历史哲学等观点,是这部巨著的又一艺术特色。莫泊桑的短篇小说!莫泊桑()是19世纪后半叶法国优秀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是世界著名的短篇小说巨匠。1879年的《羊脂球》震惊文坛,使莫泊桑成为法国文学界的一颗耀目的新星。《羊脂球》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珍品之一,它以普法战争为背景,把各阶层的典型人物“浓缩”到一辆马车上。马车从敌军莫泊桑!占领的卢昂出发,匆匆向法军据守的地方撤退。中途经过普军占领的小镇,敌军官蛮横无耻地要求绰号叫“羊脂球”的XX陪他过夜,否则全车人都要扣留。于是,戏剧场面展开了:一伙道貌岸然、自命高贵的贵族老爷、工业家、商人、政客和修女为了保全自己,用尽威逼、恳求、哄骗等手段,请“羊脂球”顺从普军官的无耻要求。“羊脂球”为了保全这些“同胞”,只好蒙受奇耻大辱。事过之后,车子又前进了。不料,这些“高贵”的旅伴突然面孔大变,对“羊脂球”倍加轻蔑和唾弃,以示自身的“高洁”。该小说通过形象对照,无情揭露了伪君子的丑恶面目,其批判力量甚至使一些长篇巨著也难以相提并论。莫泊桑在短短10年左右的时间里,写出350多篇中短篇小说,其中很多都成为脍炙人口的佳作。此外,他还写了6部长篇小说,其中最著名的是《漂亮的朋友》(即《俊友》)和《一生》。莫泊桑对后世的影响是深远的,他的优秀短篇被世界各国文学工作者奉为楷模。《约翰·克利斯朵夫》!《约翰·克利斯朵夫》被誉为20世纪第一部最伟大的小说,它是法国杰出作家罗曼·罗兰()的一部史诗般的巨著。因这部作品作者荣获1913年法兰西学院文学奖及1915年诺贝尔文学奖。该小说以主人公约翰·克利斯朵夫的生平为主线展开,描写了一个平民出身的德国音乐家克利斯朵夫在德国、巴黎、瑞士和罗马的生活经历,描绘出欧洲社会生活的广阔图景。克利斯朵夫出身于音乐世家,自己也是个有才能的钢琴家和作曲家,但他不愿以音乐来逢迎时好,猎取功名利禄。他为人爽直,富于正义感,认为艺术家为了表现生活的美好理想,应向社会上的消极势力展开不妥协的斗争。然而,他却蔑视广大劳动群众,自以为高人一等,他过分夸大个人的作用,自始至终坚持个人主义的反抗。罗曼·罗兰不仅是大作家,而且是音乐家,对艺术史、音乐史有精湛的研究,其音乐才能也渗透在《约翰·克利斯朵夫》的人物和情节之中,影响到作品的结构和描写手法,赋予小说以音乐性和节奏感,从而在小说创作中开创了一种独特的风格,被人们称为“音乐小说”。首先,小说具有音乐的构思。全书犹如一部庞大的交响曲,有序曲,有发展部,也有尾声。每一卷都是一个有着不同乐思、情绪和节奏的乐章,人物的思维活动又像不断变换的旋律。前三卷为序曲,写克利斯朵夫的故乡环境,最初的朦胧感受,经常接触的人物,他的初恋以及逐渐体会到的生活苦味和社会不平。接着的五卷是发展部。描写了克利斯朵夫对当时社会及资产阶级虚伪艺术的反抗,叙述他的友谊和恋爱。第九卷是高潮,写他投身于工人阶级的斗争,寻求同人民结合的道路。第十卷为尾声,主人公晚年万念俱灰,隐居山中,专心于宗教音乐的创作,最后在追求精神上的自我完善及往事回忆中死去。综观全书结构,都是以“感情为程序”,“以艺术的内在因素为先后,以气氛和调子来做结合的原则”,写出了主人公在不同时期的艺术观,形成了一个个回旋流动的乐章。在描写手法上,作品插进一些散文的笔调,乐画相映。作者还发扬了法国小说中传统的心理分析,把心理描写与自然景色描写以及作家本人的哲理思想和谐地结合在一起,衬托了人物的性格,突出了人物的感受,使作品既富有抒情和政治特色,又有着音乐的意境,大大增强了艺术感染力。高尔基与自传体三部曲!高尔基()是俄罗斯著名作家,生于诺夫哥罗德城(高尔基市)。他幼年丧父,童年生活艰难,11岁就到“人间”谋生。但是他没有停止过学习。19世纪90年代,高尔基的无产阶级世界观还没有形成,艺术方法也在摸索阶段,他早期作品中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两种风格并存;20世纪初,高尔基逐渐接受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积极参与革命活动,这一切推动了他文艺思想的发展,苏联十月革命使高尔基成为坚定的革命者,进入了创作高峰期。高尔基的代表作有自传体三部曲《我的童年》()、《在人间》()和《我的大学》(),这三部小说是高尔基遗产中最优秀的部分之一。他描写了作家从生活的底层攀上文化高峰、走向革命道路的经历,同时也反映了俄国一代劳动者在黑暗中寻找真理、追求光明的艰难曲折的历程。高尔基是无产阶级文学和苏联文学的奠基人。他还为苏联文学确立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做出了卓越贡献。他的代表作品还有《母亲》、《克里姆·萨姆金的一生》等;戏剧《小市民》和《底层》等。马雅可夫斯基与“楼梯诗”马雅克夫斯基()前苏联诗人,生于格鲁吉亚库塔伊西省巴格达吉村。1908年加入共产party。马雅可夫斯基于1912年开始从事创作时正逢俄国颓废派艺术泛滥时期,他也曾错误地把革命活动和艺术工作对立起来,开始接受未来主义的影响。1915年他和高尔基的会面给予了他巨大的影响。前苏联十月革命以后,马雅可夫斯基的创作进入了新阶段。他曾把“十月革命”称之为“我的革命”。1924年他进入创作的成熟期,写了大量的诗歌和戏剧。前苏联“十月革命”以后出现了一种新的诗体,诗句结构特殊,往往一句分成若干行,有时甚至一个词也分成若干行,排列成楼梯式。它洗练严谨,突出了诗歌的顿歇作用,强调了最有分量的词语,节奏分明、刚健有力。特别适合于朗诵,人们将其称之为“楼梯诗”。它的创建者正是马雅可夫斯基。代表作品还有《穿裤子的云》、《一亿五千万》、《列宁》和《关于这个》等。爱伦堡与“解冻文学”!爱伦堡()是前苏联俄罗斯作家、社会活动家,生于基辅一个工程师家庭。1910年开始发表作品,其中的中篇小说《解冻》不仅是作家的代表作品,更是前苏联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该小说发表于1956年,以斯大林去世后前苏联国内面临的思想动荡和改革为背景,描写了伏尔加河沿岸一家工厂年发生的变化。作品抨击官僚主义,嘲讽势利小人,讴歌高尚纯洁的知识分子。这在当时万马齐喑的苏联社会是有胆有识的非凡之举,它传达出了苏联政坛及社会全面解冻的声音。此后便涌现出一批“解冻文学”。尽管《解冻》标志着一种思想解放的潮流,但客观地说,《解冻》是一种特殊意识形态话语中的写作。在数十年的前苏联社会主义实践中,一直存在着两种文学:一种是主流文学,这种文学被命名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文学;一种是反主流文学,亦可命名为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文学,《解冻》当属于后者。无论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还是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其特殊意识形态话语是预先给定的前提。这个前提造就了一个与我们今天生活的社会截然不同的社会,即一个非市场、非消费一消费社会。《解冻》中的人物就生活在这样一个社会中。这个社会随着冷战时代的结束而逐渐消失了踪影。在今天这个意识形态日趋多元的世界,我们会觉得《解冻》中的人物有着一种与我们截然不同的社会存在本质。他们的爱与恨、乐与忧、拒绝与追求,在我们这些已开始承受市场经济压力的人看来,颇有点不可思议。然而,《解冻》所描述的生存状态还是会使我们记起人类还曾经进行过这样一次功过难明的巨大实验。这次实验造就了一种第二世界的文化,当它存在之时,人们感受到了它的深刻缺陷;当它终于解体,人们又意识到后现代社会的不尽如人意。因此,尽管《解冻》中人们对善与美的单纯明快的追求己随着第二世界文化的解体而烟消云散,但阅读《解冻》,不仅是一种温故,而且也可能意味着一种知新。爱伦堡的代表作品还有《巴黎的沦陷》、《暴风雨》《九级浪》和《人·岁月·生活》等。《吉檀迦利》!泰戈尔()是享有世界声誉的印度近代伟大诗人和作家。他的代表作《吉檀迦利》使他荣获1913年诺贝尔文学奖,并成为东方第一个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吉檀迦利》是一部宗教抒情诗集,共103首诗。“吉檀迦利”意为“献诗”,用作者自己的话说,是献给那给他肉体、光明和诗文才华的神的。不过,诗人所谓的“神”,并不是一个偶像,而是“活动于一切自然中,无所不在、无所不包”的具有泛神色彩的神:“他穿着破敝的衣服。在最贫贱最失所的人群中行走”,“他在锄着地的农夫那里,在敲石的道路工人那里……他和我们大家永远联系在一起”。正因如此,这部诗集初读时令人朦胧,再读使人感到神秘,细读却使人感到深邃的哲理含义。然而,诗集中的这种哲理,又不是一般的枯燥说教。诗人展开想象的翅膀,以清秀动人的诗句,展开一个个生动鲜明的意境和浓厚的抒情风味。优美的音韵,不但给读者以回味和思索,而且带来美的艺术享受。读着这些诗篇,仿佛能看到提灯顶罐、巾帔飘扬的印度妇女,田间路上汗流浃背的农夫和工人,园中渡口弹琴吹笛的民间音乐家,海边岸上嬉笑的孩子,以及热带丛林的响雷急雨、繁花丛树。这些抒情描写,透出了诗人对自己有着悠久文化的国度和爱和平爱民主的人民大众无比热爱的深沉感情。诗集犹如一部交响乐章,每首诗既各自独立,又紧密联系;既充满哲理,又洋溢激情;既朴实无华,又有着优美的韵律,闪射出理性与情感交织的光辉。罗伯一格里耶与新小说派!罗伯—格里耶()法国作家。生于法国布列斯特,原为农艺师。1955年后任巴黎子夜出版社的文学顾问,并开始从事写作和电影编导。他的论文《未来小说的道路》(1956)和《自然、人道主义、悲剧》(1958),被称之为新小说派的宣言。新小说派又称“反传统小说派”,20世纪50年代出现于法国文坛,开始不被理解,60年代后逐步扩大影响。新小说派认为传统的文学创作方法无法表现动荡、变化的现实和人的主观世界,因此主张革新小说的创作方法,以便更深刻地反映事物和真实。他们师承普林斯特、卡夫卡、福克纳,不注重情节描写和性格描写,而着力于外界事物的描绘,有时甚至用号码代替人物姓名,完全打破时间和空间概念,作品中大量出现梦境、回忆、幻觉和潜意识。反对以人物作为写作的中心,他们主张小说要把人与物区分开来,要着重物质世界的描写,认为小说的主要任务不是塑造人物的形象,更不在于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政治立场、道德观念等,而是要写出“一个更实在的,更直观的世界”。他的作品还有小说《橡皮》、《窥视者》;电影剧本《去年在马里昂巴德》,他所编导的电影《不朽的女人》,曾获得德路克电影奖。《西线无战事》!德国现代著名作家雷马克()的成名作和代表作《西线无战事》,被列为具有世界影响的优秀反战小说。作者18岁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在西线经历了许多战役,受伤五次,这使他的创作有足够的生活素材。该小说通过描写一个班八个普通士兵在战壕中的生活,他们所经受的精神和肉体上的痛苦以及先后的死亡,揭露了帝国主义战争的残酷和毁灭性。作者对交战国士兵之间的肉搏、炮弹的袭击、毒气杀人等恐怖的战争场景作了细致的描绘,刻划被迫作战的普通士兵的思想和内心活动。主人公保罗战死在战争行将结束的1918年10月的某一天,然而,这天司令部的战报却总是简短的一句话:“西线平静无事。”《西线无战事》使作者一举成名,作品出版后,仅在德国第一年就销售120万册。18个月内被译成25种文字,发行350多万册,不久被美国等国搬上银幕,反响极为强烈。历史已经证明,这是一部20世纪最重要的文学作品之一,将永远载入德国乃至世界文学宝库。《百年孤独》!《百年孤独》是哥伦比亚著名作家马尔克斯的代表作。故事情节是这样的:乌苏娜跟其表兄布恩迪亚结婚后,唯恐同族结婚也像她姨母那样婚后生个长猪尾的儿子,便拒绝与丈夫同房,引起村里谣传纷纷。布恩迪亚盛怒之下杀死嘲笑自己的邻居阿吉拉尔。从此,他家经常闹鬼,不得安宁。于是他决定搬家至沼泽地环绕的一片滩地上,渐渐地在这里形成一个小镇。布恩迪亚是镇上最重要的大家族,六代同堂,每代人都经历着不同遭遇。族长布恩迪亚疯了,被捆在树上死去。次子奥雷连诺上校发动武装起义32次,都被镇压,他的17个私生子也在一夜之间全部被打死,加上天灾人祸,第六代人只剩下两个。乌苏娜活了125岁,死后由于家族乱伦,第七代生了个带猪尾的小孩。最后,这个家族消亡了,小镇也消失了。小说叙述了小镇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上半叶百年间经历的三个社会阶段:氏族阶段、封建社会、殖民社会。以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兴衰史为经线,浓缩而深刻地反映了落后、愚昧、闭塞、保守、僵化、野蛮的殖民地国家哥伦比亚乃至整个拉美大陆的历史嬗变与社会现实,表达了作者反帝、反封、反独裁、反孤独的进步思想。作品中还出现了30年代哥伦比亚的工人运动和1948年恐怖的权力斗争。这部小说深刻地反映了哥伦比亚乃至整个拉美大陆的历史演变和社会现实,因而被称为“继《唐·吉诃德》之后最伟大的西班牙语作品”,是“20世纪下半叶给人印象最深的一部小说”。马尔克斯被认为是一位“魔幻主义”作家,他的作品中大量运用印第安传说和阿拉伯神话以及《圣经》中的故事,把触目惊心的现实和源于神话传说的幻想结合起来,描绘了一个奇怪的世界,变幻想为现实而不失为真,使读者在“似是而非,似非而是”的形象中,获得一种似曾相识又觉陌生的感觉,标志着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所达到的高度。由于作品的历史高度和艺术成就,作者获得1982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渡边淳一与《失乐园》!渡边淳一,当代日本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1933年生于日本北海道,医学博士、外科医生出身,后弃医从文。1965年以小说《死化妆》登上文坛。1980年其长篇小说《遥远的落日》获日本文学大奖“吉川英治文学奖”。其代表作品《失乐园》在日渡边淳一本发行260万册并被拍成电影。中国人大多是因《失乐园》及其电影而“结识”了渡边淳一。外科医生出身的渡边淳一,巧妙地把医学眼和文学眼做了最佳的结合,找到一个特殊的视角透视男女关系。他对现代社会的婚姻和家庭怀有深深的疑问。他认为不论如何相爱的男女,如果他们结成夫妻,那么他们就会迅速失去恋爱时的热情,难以产生强烈的XX和情爱。而且,很多作家的小说写过社会责任与爱的话题,这样的小说太陈旧。他关注更多的是文学作品发掘人内心深处的本能和愿望。###美术篇美术主要包括绘画和雕塑。绘画是以色彩、线条、明暗塑造形体,在二维的平面上创造出艺术形象的。绘画的意义包含利用艺术手段加上图形、构图及其他美学方法去达到表现出作者希望表达的概念及意义。雕塑是造型艺术,是一种在三维空间(即客观存在的现实空间)展现的视觉艺术。古埃及在3000多年前,雕塑艺术就体现出十分成熟的水平。而古希腊的雕塑则翻开了世界雕塑史上最辉煌的一页。其雕塑作品所体现的一种理想美,成为全世界的精神财富。下面就让我们看看那些雕塑之最。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注重写实,开创了基于科学理论和实际考察的绘画技法,如人体解剖和透视法则等。意大利的佛罗伦萨是文艺复兴绘画的摇篮。从14世纪至15世纪前半叶,佛罗伦萨画派始终是绘画的主要流派。乔托是佛罗伦萨画派早期的大师。他的艺术具有鲜明的写实主义倾向,作品虽多属宗教题材,却开始真实表现世俗生活情景,注意空间远近关系与人物的主体表现。乔托之后,佛罗伦萨画派人才辈出,产生了马萨乔、乌切洛、波提切利、吉兰达约等一大批杰出画家。他们的画风或雄伟或秀丽,但都注重空间的透视表现和人物的坚实造型,并以善于用线为他们的共有特色。15世纪末到16世纪,文艺复兴的绘画进入鼎盛时期,继佛罗伦萨画派之后,涌现了翁布利亚画派、威尼斯画派、米兰画派、罗马画派。文艺复兴盛期绘画的杰出代表是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前两位都是佛罗伦萨艺术家,拉斐尔虽师从翁布利亚画派,也主要在佛罗伦萨完成学业,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他们的活动都不限于佛罗伦萨。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主要活动于罗马。达·芬奇前期在米兰,后期远走法国。他们的艺术也在更广泛的范围内代表了文艺复兴时期的成就。达·芬奇的绘画熔艺术与科学于一炉,他的作品在体现人文主义思想和掌握写实主义手法上较之前人有了极大提高,杰出的如《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等被誉为世界名画之首。米开朗基罗则在雕塑、绘画和建筑方面都留下了最能够代表盛期文艺复兴水平的典范创作。他的绘画以气势宏伟著称,他的人物形象雄健壮实,气魄伟岸,显示了艺术家在写实基础上非同寻常的理想加工。拉斐尔的绘画以秀美典雅著称,他的圣母像寓崇高于平凡,被誉为美和善的化身,充分体现了人文主义的理想。在文艺复兴盛期绘画中,成就卓著的另一流派是威尼斯画派。在16世纪,这一画派先后出现了乔尔乔内、提香、丁托列托和韦罗内塞四位大家。尤以提香长达70年的创作活动,为威尼斯画派赢得了巨大的声誉。威尼斯画派诸家皆以色彩处理取胜,但个人风格又有所长。例如,乔尔乔内作品富于诗意,提香画中人物的健美丰硕,丁托列托构图的宏大灵动,韦罗内塞风格的富丽豪华,都从不同方面丰富了文艺复兴绘画的成就。由于威尼斯画派油画技法的卓越,它对日后西方近代绘画的影响,甚至比佛罗伦萨画派更大。在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下,尼德兰、德国、法国、西班牙等地区均产生了文艺复兴运动。尼德兰文艺复兴绘画虽然接受了意大利的影响,但主要是从本土的哥特艺术蜕变而来,其早期代表画家有凡·爱克兄弟。他们的绘画具有鲜明的写实主义风格。后期最有成就的画家是有“农夫”之称的勃鲁盖尔,他不仅善于描绘民间特别是农民的生活情态,而且是一位伟大的风景画家。德国文艺复兴时期产生了许多杰出的绘画大师,其中最著名的有丢勒、克拉纳赫、荷尔拜因等,虽然他们的风格特色各有不同,却都以写实主义的成就显示了新艺术的巨大生命力。法国的文艺复兴绘画吸收了意大利和尼德兰的营养,代表画家是富凯。西班牙文艺复兴绘画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出生于希腊的格列柯。最早的漫画!漫画通常用简单而夸张的手法来描绘生活或时事的图画。一般运用变形、比拟、象征、暗示、影射的方法,构成幽默诙谐的画面或画面组,以取得讽刺或歌颂的效果。英国画家荷加斯()在年期间画的连环画漫画《时髦婚姻》,被认为是最早的漫画。《时髦婚姻》荷加斯是英国第一位在欧洲享有盛誉、有鲜明民族特色的风俗画家,有“英国绘画之父”之称。荷加斯出生教师之家,家境清贫。他对封建君主专政的英国社会持批判态度,他用作品反映社会各个阶层的生活,对社会的种种阴暗面进行深刻的揭露和无情的抨击,作品有较强的文学色彩,寓教于画,通俗易懂,深受广大人民的欢迎。油画组画《时髦的婚姻》以莎士比亚式的情节性加讽刺性,迎合了英国人的艺术审美趣味,成为最受人们欢迎的作品之一。作品通过描写当时英国一个破落贵族与身为议员的暴发户以子女婚姻互相利用和勾结的故事,揭露上流社会的种种丑态以及由此产生的悲剧。如画家自己所说,时髦婚姻所描述的是“上流社会形形色色的时髦事件”,全画共六幅。画家威廉·贺加斯在作品的素描稿和油画中频频出现一些夸张变形人物造型,因此,这部作品被认为是最早的真正意义上的漫画作品。它与荷加斯另外几部代表作《打瞌睡的教友》、《性格与漫画》等,标志着近代西洋漫画的形成。达·芬奇和他的绘画!列昂纳多·达·芬奇()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科学家。达芬奇雕像达·芬奇出生于佛罗伦萨附近的芬奇镇,15岁学艺,1472年加入佛罗伦萨画家行会。15世纪70年代中期个人风格已趋成熟。达·芬奇的创作活动以1482年为界可以概括为两个阶段——早期创作和盛期创作。早期的创作,以1481年的《博士来拜》为代表,这幅作品虽然没有完成,却是一幅有划时代意义的名作,标志着达·芬奇艺术风格的成熟,预示着盛期文艺复兴风格的到来。盛期的代表作品有《岩间圣母》、《最后的晚餐》和《蒙娜丽莎》,这些作品奠定了达·芬奇在世界美术史上“巨匠”的地位。达芬奇一生完成的作品不多,但件件都是不朽之名作。他的素描习作和笔记插图不仅数量上远比正式的作品多,而且在艺术水平上也同样达到了极高的境地,被誉为素描艺术的典范。达·芬奇最负盛名且广为人知的作品是《最后的晚餐》和《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最后的晚餐》是达·芬奇一生创作中最负盛名之作。这幅壁画表现了耶稣在餐桌上向他的十二个门徒宣告“你们中间有一个人出卖了我”时引起的骚动。除叛徒之外的十一个人依其性格而表露出惊恐、愤怒、怀疑、剖白的神色,以手势、眼神和倾身而起显示对耶稣的忠诚与关怀,唯独叛徒犹大(左起第四人)手握钱袋,颓然后仰,神色慌乱。这些典型性格的描绘与画题主旨密切配合,又与构图的多样统一效果互为补充,促成了世界美术宝库中最称完美的典范杰作的诞生。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具有一种鼓舞人类精神向上的力量,这在前人所画同一题材的作品里是没有的。《蒙娜丽莎》《蒙娜丽莎》是达·芬奇最杰出的肖像画,也是文艺复兴时期最杰出的肖像画之一。达·芬奇为此画工作数年,可见对这幅画的加工已超过一般的肖像画,寄托了他对人像的理想典型的创造。画中人物坐姿优雅,笑容微妙,背景山水幽深苍茫,体现了达·芬奇烟雾状笔法的极致。对于面容中眼角唇边等表露感情的关键部位,他特别着重掌握精确与含蓄的辨证关系,达到神韵之境,从而使蒙娜丽莎的微笑含义无穷;再加以背景山水渺茫、宛若梦境,左右两边在透视角度上又有微妙的差别,更增加了画面灵通变幻的气氛。达·芬奇这种臻于完美的生动人像实为人文主义关于人的崇高理想的最光辉的体现。达·芬奇对这幅画珍爱有加,始终随身携带,晚年赴法国时也不离左右。他在法国逝世后此画留在法国,现藏于卢浮宫。达·芬奇的艺术理论散见于他流传下来的大量笔记中,也集中于他未完成的《画论》一书中。这些著述被认为是文艺复兴时代艺术理论研究的重大成果。列宾与《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俄国画家()列宾是巡回展览画派的代表。日生于乌克兰的丘古耶夫,日卒于库奥卡拉。1864年入皇家美术学院。1871年在学院毕业生命题创作竞赛中获得金质大奖章。与此同时,开始构思创作《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列宾自画像1873年,去法国进修,在那里他的油画技巧得到进一步提高,创作了《渔民的女孩》、《祈祷的犹太人》、《巴黎咖啡店》等作品。1876年回到俄国,创作《祭司长》、《库尔斯克省的宗教行列》、《索菲亚公主》、《伊凡雷帝杀子》、《查波罗人写信给苏丹王》、《拒绝临刑前的忏悔》、《意外的归来》和《宣传者被捕》等。列宾是一位出色的肖像画家,他为同时代的名人作了一系列出色的肖像。其中主要有:《穆索尔斯基肖像》、《斯塔索夫肖像》、《托尔斯泰肖像》等。他还喜欢用一种轻松、欢快的笔调,描绘自己的亲人和亲密的朋友。如《蜻蜒》、《休息》和《秋天的花束》等,是一种类似风俗画的肖像画。列宾后期的作品,如《决斗》、《多么自由》、《果戈理焚稿》以及描写1905年革命事件的油画和铅笔速写稿《红色葬礼》、《在沙皇的绞架附近》、《驱散示威游行》、《日的示威游行》等,已不能与早期作品相比,在绘画语言上已缺乏鲜明的表现力。《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是列宾的著名代表作品。其收藏于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俄罗斯博物馆。画面中绘画的11个饱经风霜的纤夫犹如一组雕刻群像,他们神情各异,但个个生动传神,具有强烈的震撼力,反映了纤夫们即是苦难的生活底层的人们,也是有毅力的生活的强者。作者对伏尔加河的景色也作了很好的布局,使画面具有宏伟深远的感觉。它不仅揭示了现实矛盾,同时肯定了社会的积极力量,使俄国风俗画增添了新的语言。莫奈与《日出·印象》!法国著名画家莫奈()是印象画派的创始人之一。印象派的名称,就是当时批评家对他的《日出·印象》一画的嘲笑而来。莫奈莫奈开始跟从布丹学习,并接受容金和柯罗的影响之后转向外光的描写,马奈和透纳的作品给了他很大的启发。他曾长期探索光与空气的表现效果;常常在不同的时间和不同的光线下,对同一对象连续作出多幅的描绘,从自然的光色变换中抒发瞬间的感受。代表作品有《睡莲》、《鲁昂大教堂》、《勒·阿弗尔附近海滨的平台》、《帆船》、《伦敦风景》、《花园里的女人们》等。《日出·印象》这幅绚烂缤纷、生动活跃的作品,表现了在勒阿弗尔港口一个多雾的早晨,透过晨雾观看太阳初升的瞬间印象。在晨曦的笼罩下,天空和海水都呈现出一种橙黄和淡紫的色彩。海上和岸边的景物模糊不清:三只小船由近及远,似沉似现,海面平静,水浪轻摇,小船似乎在缓缓地前进,船上的人物依稀可见:远处的吊车、工厂的烟囱,隐隐约约,迷漫在雾气之中,融化在太阳初升时朦胧光色里,生动地表现了日出时的情景。作家把大自然的光线、空气带进画面,增强了绘画的表现力,表现了画家的敏锐感受和运用色彩的高超技巧。作品于1874年《日出·印象》在印象派举行的第一次联展时展出,有一位评论家在看了画展后,写了一篇文章,借这幅画的题目大加嘲讽,说莫奈等画家是群“印象主义者”。不料,“印象派”这个名称从此在画坛上确立,《日出·印象》成了这一画派的标志。拉斐尔与《西斯廷圣母像》!意大利文艺复兴盛期艺术三大师之一拉斐尔()全部的艺术创作时间很短,但仍留下了众多而杰出的作品。拉斐尔19岁时就自立家业,他那过人的才华得到教皇的赏识,被召往教廷创作壁画以装饰梵蒂冈。他最重要的壁画是为教皇签字大厅所作的四幅,表现了希腊文化的美和基督精神的光辉,分别代表“神学”“哲学”“文艺”和“法律”。这四幅画气势宏伟,构图富于节奏,带有宁静、宽容、令人深思的意味。它代表了拉斐尔创作的最高峰,体现了人文主义的理想,是画家对古典文化的礼赞,对人类智慧和才能的颂歌。他突破了过去创作的小巧规模,把细致典雅的风格和纪念碑式的宏伟结合起来,既体现了完美的内容,又达到非凡的装饰效果。可惜,作者于37岁生日时辞世,留下了未完成的《基督升天》图。《西斯廷圣母》《西斯廷圣母》是作者于1515年为西斯廷教堂作的一幅祭坛画。画的右方,左右两角帷幕刚刚揭开,好像人们从祭坛或窗口望到外面的天空。帷幕边跪着两个迎接的圣徒,左边是教皇,表现为一个虔诚的老人,手按胸怀,除一片诚心之外还有无限感动,显出一位忠厚长者的纯朴性格。右边女圣从赞美中转过头,垂下眼帘,除虔诚之外隐藏着欢喜和羞怯。两个小天使也在天真里流露着诗意的神情和美妙的冥想。画面正中,圣母玛丽亚怀抱圣婴基督,冉冉地白天而降。圣母丰腴优美的体型、简朴的衣着和赤裸的双足,令人感到她是一位人间的慈母,她温柔的眼神里含有一种悲悯的目光,托起怀中的婴儿似已准备把他献给这多难的世界,但同时又把他紧贴在怀,似乎如有可能,便将带他逃到一个遥远的地方,用乳汁来喂养这个并非救世主而是自己儿子的普通婴儿。圣婴肥胖可爱,但神色中也含有一种超乎寻常婴儿的严肃和忧虑,似乎已决心做出牺牲。《西斯廷圣母》的形象在拉斐尔所作的圣母子像中具有典型的意义。优美、慈祥与严肃的思虑,使雕象拥有丰富的内容,反射出性格的多面性。在这里,以人为中心的新观念取代了中世纪以来以神为中心的旧观念,因而与人发生永恒的感情共鸣。米开朗基罗及其代表作!米开朗基罗米开朗基罗()也是意大利文艺复兴盛期的雕塑家、画家、建筑师,是艺术三大师之一,所画人物形体具有强烈的雕塑感。其代表作有《创世纪》、《最后的审判》。《创世纪》系作者为梵蒂冈的西斯廷教堂所作的天顶画。教堂的长方形大天顶约有三层楼高,面积800平方米,四边有弯度。很难想象这一任务是由米开朗基罗单独完成的。教堂天顶被梁柱分隔开,几百个形象分布在梁柱间,但整体上又是统一的。中间部分有9幅主题性构图,描绘了神创造天地的圣经故事。在《创造亚当》中,景色表现很少,行动展开在蓝色天空的背景上,右边是神,由天使们扶持着,自由地飞翔在天空。左边是XX的亚当,是神创造的第一个男人,他半躺在绿色的小丘上,仿佛刚从酣睡中醒来。亚当抬着头,手向前伸着,几乎和飞翔着的神手指相触。神被画成充满生命和理智的老人,用手的轻微的动作创造了年轻的美的生命。亚当的身体异常健美,《创造亚当》从解剖的角度看,简直无懈可击,其头部集中表现了男性的美,这个形象成了那个时代的象征。在三角档之间共有12个壁龛,每个壁龛有一个坐像,姿势各异,间隔坐着预言者和巫女,显示了人的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与多方面的理智活动。这些形象有强烈的性格和意志,充满创造力、意志力。《创世纪》故事的天顶共有200多个男女形象,这些形象世世代代为人们所共赏,艺术家们也把观摩这一杰作当做最有益的学习。《最后的审判》是《创世纪》天顶画的姐妹作,画于西斯廷教堂的墙壁上,面积200平方米,宏伟的场面显示出米开朗基罗丰富的想象力和非凡的气概。这幅画表现天堂和地狱间永恒的斗争,象征性地描绘了人类《最后的审判》的归宿,使人看到铁面无情的、可怕的因果律。黑沉沉的天空背景上,出现了如同被暴风雨卷起的一群人像,以基督为中心,旁边是圣徒、殉难者,右边是恶人被魔鬼推下地狱,左边是得救的灵魂,正升向天堂。这真是一幅表现人体的惊世之作,因而享有“人体百科全书”的称誉。米开朗基罗的一生是不断创造的一生,他毕生所歌颂的英雄人物具有自由的意志、果断的精神和崇高的品质,但同时含有悲剧成份。丢勒的《四使徒》!《四使徒》是德国文艺复兴时期优秀画家兼版画家阿尔勃列赫特·丢勒(147l至1528)的代表作。这是两幅窄长构图的油画,1526年秋季完成后赠与德国纽仑堡市政厅。画家虽取自基督教《福音书》的题材,但人物形象里渗透着画家对祖国混乱命运的悲愤情感。丢勒和当时大多数的人文主义者一样,未直接参加社会斗争,但在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下,对当代的农民战争和宗教改革抱着正确的态度,同情于人民群众运动。四使徒的形象似巨人般地充满在窄长的构图里,顶天立地,具有一种紧凑和宏伟的感觉,像纪念碑一样坚实严肃。四个使徒的形象代表着仁爱与正义;他们视线非常集中,好似怒视着现实中残暴的统治者。画家正是通过这种雄伟的艺术形象来反映劳动人民的正直不屈的意志和倔强的性格,体现着德国人民对正面人物的理想。《四使徒》画家以精确的造型技巧和多层厚重的油画笔法,生动地表达了人物的精神面貌,肯定着他们的生存权利。那年轻,没有胡须的约翰,穿着柔和褶襞的红色斗篷,非常沉着稳重;他后边是体魄魁梧的马太,俯首阅读圣经,很是平静温和。反之,对面的构图中,手捧圣经、紧握宝剑的保罗,穿着棱角坚硬褶襞的白色斗篷,怒目斜视,体现出一种刚毅的力量;身后的马可把迅速的目光转向画面之外,准备进入行动。这不是使徒和圣者,却是有血、有肉、有性格特征的当代农民形象。这件作品虽然是宗教画,但是却反映当代历史的巨大变化。艺术家在作品下面写着:“向人间的统治者提出警告!”这就表明了他对农民运动被镇压的愤慨抗议。《马拉之死》!法国古典主义画家雅克·路易·大卫()所作的《马拉之死》,集中体现着和当时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相联系的古典主义风范。作品以肖像和历史画相结合的巨大真实感,表现了马拉崇高的革命者形象。马拉被保皇势力所暗杀,死在他自己秘密住所的浴盆里。这一事件本身就充满非同寻常的、悲剧式的英雄主义。画家大卫与马拉交谊深厚,听到凶讯后立即赶来,悲愤地把马拉殉难的情景画了下来。这幅画并无复杂的场面和繁琐的道具,仅仅摄取了马拉被刺死在浴缸里的特写镜头,单纯的情节、庄重而深沉的色彩近乎冷酷,但正是这种不一般的处理,庄严地升华起一种崇高的悲剧氛围,好像是一座雕塑纪念碑,静穆地凝缩了“人民之友”马拉为革命献身的伟大精神,令观者肃然起敬。画《马拉之死》的上半部留有大片空间,画面集中于马拉,人物神情安详。鲜血从马拉的胸膛流淌下来,染红了雪白的浴巾;头颅无力地垂下,但手里仍紧握着鹅毛笔;浴缸旁是凶手匆匆忙忙扔下的匕首……整幅画渗透着庄严的理性精神和炽烈的革命激情。意大利评论家奥奈洛·文杜里认为,视觉的幻象、友情的激动、事件的戏剧性以及充分熟练的绘画技巧,是完成这幅真正的艺术作品的有利条件。他不但称赞《马拉之死》是反映法兰西革命流血和死亡余辉的唯一绘画作品,而且还肯定它用笔的结实有力,不受任何偏见拘束,从而超出了古典主义范围,预告了现实主义胜利的信息。梵高和《星空》《向日葵》!梵高()被称为后期印象派代表的荷兰画家,无论用色和造型都明显区别于印象派先行者,区别于他们户外写生重客体、重光谱的观察法和表现法。梵高的静物、风景和肖像,都是主体和客体交融的结晶,将主观情感、心绪客体化了。他常以黄与紫等互补色来塑造形体,使人感到闪闪烁烁的耀眼光华。他也常以长条形连续运动着的笔触,直率地表达出炽烈而躁动不安的感情,以及他一生对太阳的追求、对光明的向往和对生活的渴望。从《星空》和《向日葵》,我们可感受到被强烈地夸张、变了形的物象,如何充溢着、渗透着画家痛苦、孤独、迷茫和内心呼喊的感情以及他独一无二的个性风格。《向日葵》《星空》整个画面笼罩着夜空里透出的明亮、耀眼、旋转和强烈对比的喧嚣色彩,产生神秘的基调和令人眩目的光辉。梵高以奔放不羁而颤动的笔触,厚堆起来的蓝、黄、紫、绿交织的色彩,塑造出宇宙星体和空象,如同浪涡在猛烈回旋,又像使用诱惑的强力把观者拉到画境里来。近景特写式的塔形松,如燃烧的火焰熊熊向上,和远方教堂的尖顶相对应,遥遥直指天空,似乎在那里有一个比人间远为神圣、辽阔的世界,也许天堂和人世将以那里为生命和灵魂的支点,会以可怕的速度整个地翻转过来。在梵高看来,向日葵是生命之火的象征。在其作品《向日葵》上他只用极少量的墨绿和暗褚点花勾叶,而以大片烙黄团块“写”出花体、瓶体和桌面。突现在淡青色背景上的却是在扭曲中旋转,外缘呈不规则放射状的花瓣,那里蕴含着的是内心的哭泣和呼喊。这样“单纯的、易懂的、近乎儿童画似的艺术”,是梵高日夜梦想并为之献身的“新的绘画”,它要发出力量无穷的光波和热波。而高度的黄色调,反映着作画者的兴奋、紧张、激动、敏感和神经受到极度刺激的精神状态。梵高特异的艺术不同凡响,超越了一般艺术学、美学范畴,也成为心理学家、医学家探讨的课题。如欧洲一些医师认为,梵高的画使用大量黄色,是由于他的精神分裂症导致的视觉病态。梵高留下的大量作品被后世视为最珍贵的艺术品,但在他生前,仅售出了一幅。绘画大师伦勃朗!荷兰画家伦勃朗()以自己的艺术获得世界绘画大师之称,其一生极其坎坷。在他的艺术里没有浮华的享乐和艳丽的伦勃朗自画像!色彩,他大量的画给后世留下的是他那个时代的普通人形象,亲切、真实、深刻,体现出画家的善良性格和强烈的同情心。《夜巡》曾给画家带来过许多议论和传闻。订画者原希望伦勃朗为他们画一幅群像,每个人在画中都要占一席明显位置。但伦勃朗却画成了一幅出发巡查的风俗画:十余人有主有次,有前有后,有的在正面、有的在侧面。有的在明处,有的在暗处。此外,还出现了队伍之外的人,如一个地位居中的小姑娘。这使订画者极为不满。从艺术创造来看,伦勃朗精心构成了这样一个似乎充满音响和运动感的画面:细节的光线真实,但整体的光线并不真实,这样处理是为了制造一种荡漾的气氛。画中人物正向前涌来,隐隐传来嘈杂的鼓声、人声,这一切具有戏剧性的效果。这幅画是伦勃朗巨幅构图的杰作,也是他引起人们不满而遭到不幸的开始。伦勃朗是一个艺术的殉道者。他终生在阴暗的工作室里度过,不参加社会活动,不接受任何人的恩赐,也没有官职头衔。他酷爱艺术,不知足地收藏艺术品,以致债务缠身,被迫廉价拍卖一切珍品。他虽有过天伦之乐的幸福,然而妻死子亡,孤苦一人。尽管他身处困境,却决不肯追随时尚,改变格调,而是将艺术提高到心灵和精神的境界。他最后留下的一幅自画像,眼睛带着忧伤,满脸皱纹,但仍在自信地微笑。在他死后,经历了200多年的漫长岁月,这位伟大画家的真正价值才终于被发现,被肯定。《克里斯蒂娜的世界》!怀斯()在美国是最受欢迎的画家,他以独特的面貌在美国画坛上保持着经久不衰的声誉。他生于1917年,从少年开始作画直至今日,一直运用写实手法,丝毫没有受到此起彼伏的现代派手法的影响。怀斯的独特之处在于:虽然他的画是写实的,甚至照像般的逼真写实,但画幅中又蕴含着极强烈的主观感情,那是一种孤寂《克里斯蒂娜的世界》、惆怅又充满渴望的内心世界的展现。《克里斯蒂娜的世界》是他的著名作品之一。在一片空寂的田野上,有一个残疾少女,正吃力地朝远处的一幢屋子爬去。少女身穿粉红色的裙子。在一片枯黄的土地上显得很醒目,这个颜色象征着姑娘的内心对青春与美的渴望,这块有活力的颜色与她那瘦弱的身体形成一种令人伤感的对比。画家有意把克里斯蒂娜置于一个荒无人烟的背景中,以一种强烈的聚焦作用,让观者全身心地去注意她的世界——一个属于内心的世界:一方面是孤立无援,另一方面是渴盼希求。尽管势单力薄,但她并没有放弃努力。这种满怀希望的情怀是人类生存中的光明面,使人很为这位姑娘感动。但空旷寂寞的背景和这弱小的生存者,又令人感到人生在世会有一种可望不可及的东西永远伴随终牛。因此人们必须希望,同时也必须忍受,忍受生活中赋予我们的一切。怀斯的作品即是以这样深刻的内涵打动人心,以一种空寂的环境和孤独的个体,造成一种诗意的悲剧般的气氛。怀斯创造的这个世界给现代人带来无穷的意味。在美国,他是第一个出现在《时代》杂志封面上的画家,他的作品售价很高。毕加索及其作品!西班牙艺术家毕加索()是现代艺术中的泰斗。其父亲是位艺术教师,毕加索从小就表现出非凡的艺术才能。1901年他来到巴黎,加入一群流浪艺术家的圈子中,被当时巴黎艺术界所流行的刺激、兴奋的气氛所吸引。1907年《亚维农少女》一画使他自此成为西方现代艺术中最前卫和最富原创力的艺术家。尽管他保持着独立的个性风格,超越了任何派系艺术的范畴,但他一生的艺术实践,却曾成为好几个新运动的跳板。1909年,他创作了立体主义风格的《妇女头像》,它以量的节奏来重新组合一个头部,头部的体现呈现为一系列破碎的小平面,小平面间的关系体现了自由的节奏和多面视点。这件作品标志着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开启了现代雕塑史上强力、活跃、富于效率感的新风格接踵而至的新纪元。1914年他创作的《苦艾酒杯》又提示了另一条发展路线。这是一件集合雕塑,作品被涂以六种颜色,在最上面放一把真汤匙。这种集合物体的方式,后来成为20世纪雕塑的最重要的表达方式之一。当他1931年迁居于一所乡间古堡里,有较大的空间可以做金属雕塑时,又创造了一种全然崭新的史无前例的艺术形式。这时期也是他金属雕塑作品最多的盛期。毕加索光华四射的创造性,使人们在现代雕塑史的各个阶段,处处感到他的存在。而毕加索雕塑的最大特征是一种神奇性和关于人性的幻想。他以惊人的想象力,投射到一切题材上,都能使它们体现出富于人情味的光彩。其雕塑反映了20世纪人类生气勃勃以及充满自信、乐观精神的一面。毕加索同时也是一位最具社会意识的画家。《格尔尼卡》就是他为了抗议1937年4月德国纳粹空军对格尔尼卡的残酷轰炸而作。《格尔尼卡》!这幅巨型作品描绘了如下内容:左边是一只木然站立的公牛,它象征着残暴与黑暗。在它身下,是抱着死婴仰首恸哭的母亲和手握断剑倒毙地上的士兵。中央是一匹被刺穿肚子濒死嘶鸣的马,它象征悲惨的人民。马头顶上是一盏代表“夜之眼”的神灯在发光。右边是两位惊恐的妇女,一位高举双手,狂叫求救,一位在拼命奔跑,在她们的上边是手举油灯、目瞪口呆的见证人。这里没有描绘飞机、枪炮和炸弹,却把战争造成的死亡与恐怖的景象展露无遗。画面已超越了对故事的表面描述,而融入画家对这一惨剧的内心体验。黑、白、灰是这幅画仅有的三种色彩,画家更以立体主义法则,将物象解体、扭曲,抓住了残酷、痛苦、恐怖、绝望的全部涵意,使画面产生强烈的情绪冲击力。毕加索在漫长的艺术历程中,创作出无数杰作,《格尔尼卡》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毕加索初期、立体主义、古典主义、超现实主义等各个时代的集大成者。鲁多维奇宝座浮雕!鲁多维奇宝座浮雕属于希腊雕刻艺术过渡时期(公元前499年至前450年)。这时期希腊艺术随着战争的胜利,从传统格局中解放出来,大胆发挥,自由构思,创造新的表现方法,为全盛期开路。作品取材于神话,但它并没有把人们带到虚无缥缈的神秘世界里去。相反,它在人们面前展示的是活生生的健美人群,热爱生命的男女,是希腊人对美的理想。这浮雕是刻在当时人们使用的一种石制宝座上(因意大利人鲁多维奇发现它而得名)。宝座背面是美与爱之神阿芙罗蒂德从海中诞生的情景。人物的动作舒展、和谐。青年妇女的体态秀美,面部表情洋溢着纯洁与欢乐;农纹随人体而展开,把人体表现得饱含青春美,并把海水的滋润感也隐约地显现出来。两侧浮雕,一个是着衣烧香女,另一个是吹笛XX。构图极为舒适自然,造型简洁单纯,结构严谨,解剖准确,线条优美,引入入胜。它毫无冰冷的石壁感觉,而是栩栩如生的,温暖并带有弹性的人体。两块浮雕组成不同意境,女XX是呈现出单纯、明亮的美;着衣女子则因优美、明快的衣纹线条造成柔和优雅的气氛。这极具魅力的作品,摆脱了古风时期僵死而冷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医容堂丰姿腴香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